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职业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9 09:39:19

职业技术论文

职业技术论文篇(1)

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承担终身教育的历史责任。过去希望在青春期积累一生享用的知识或技能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了,据统计,知识的半衰期现在仅为5年,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际贸易关系密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知识的剧增,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一个人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成人职业教育是传统学校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弥补人们接受教育不足的缺憾,在个人需要的任何时代都能接受再教育,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可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以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到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大体相当。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初、中、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体制,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力争到2005年,使15一20%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的倾向,过多地重视学历教育,这是正规化。集中化的封闭型模式。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改组和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与函授教育,还要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使职业技术教育主阵地逐步转向社会、家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居住分散,当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从过去的封闭型教育模式为主体,逐步转向以开放教育为主体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取向,在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术资格并重的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培训,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提供接受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机会。与此同时改革文凭结构,职业技术资格已由过去的教育与职业的直接对应狭窄的定义,变为培养能力和行为的广泛概念,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文化的平衡,改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过渡环节,保证技术高中会考文凭的后读学习,在大学教育允许就业后重新学习。

职业技术论文篇(2)

(一)欠发达地区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状况根据相关网络数据资料统计,2009—2012年中部地区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0.89、0.96、1.05、1.08,西部地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0.87、0.95、1.04、1.04。从表1可知,中西部地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稳步提升,西部地区较为平稳,说明由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推进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步攀升,而职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而且呈现扩大的倾向。从上表可见,中西部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城市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郑州市求人倍率数值最高。(注:求人倍率是某一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该市场求职人数之比。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1,表示劳动力供过于求;=1,表示基本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1,表示劳动力供不应求。)比如郑州市的求人倍率为1.49,表示15个岗位只有10个求职者可供选择。

(二)江西省职业技术人才供需过程存在问题原因以江西省职业技术人才为例,江西省职业技术人才供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科学。初级工占比为48.5%,中级工占比为46%,而高级工占比则不足6%;二是年轻的高技能型人才十分匮乏。75%的企业反映30岁以下的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或严重不足;三是缺乏有效培训。培训主要靠企业内部进行;四是流动性过大。培训完刚能上手的员工,很快又会流失了,企业为人作嫁,降低了培训的积极性;五是与需求严重脱节,人才难求更难留。对技能有所要求的岗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往往难以求到,即使来了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和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很多又想方设法离去了。职业技术人才还存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从事工作需要相脱节的问题;[5]六是人才的人事政策配套跟不上。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职业技术人才在生活配套方面存在等诸多问题,例如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难以得到政策的扶持和解决,在工作方面,则缺乏技术交流和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

(三)产业升级对职业技术人才供需带来的影响产业转移过程中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原有的产业结构人才出现严重失衡,使得服务于原转移出来的产业及关闭产业的工人面临失业和再就业的困难,而适合新转移来的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却严重不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从以前单一的产品生产制造转型为对知识、技术、产品等多方面的综合创新创造,因此要求职业技术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后,对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强度要求降低了,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从原来需具备较多的硬技能向具有更多的软技能转变,对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力要求提高,要求知识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岗位分工和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岗位覆盖范围扩大,对工作人员的岗位适应性要求增强。[3]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中高职教育生源数量急剧减少,各职业院校之间生源竞争加剧,每年培养的职业技术型人才也相应减少。为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大批的产业工人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完善能力结构,但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却难以满足继续教育的要求。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当地各种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如何构建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升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素养,这些都是职业技术人才培育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以上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分析1.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分析。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以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等多种形式主体并存,采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考证培训等多种形式,面向有学习意愿的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运行制度,为人们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要解决职业技术人才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就必须解决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投入问题。建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激励机制,一是要加大对现有公办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促进大型标杆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办学;三是对于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再培训教育建立激励机制,符合一定产业要求和条件的给予适当的扶持和补助;四是要政府对高层次人才激励要加强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行奖励,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奖励和扶持。例如政府可以出台针对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的奖励政策,可就高层次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组织单位实行双向奖励制度,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五是通过完善人才市场价格的指导体系,可用于中小企业用人单位和职业人才双方选择的参考标准,通过人才市场价格的指导体系,调节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用市场机制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人才观念的更新。[6]2.建立职业技术人才教育的协调管理机制。建立综合性管理协调机构,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管理,统筹协调当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探索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多方合作办学,使培育职业人才的管理职能与评价职能相分离的运行机制,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由原来多部门分散管理向政府引导、社会多方参与,综合协调管理方向转变,由直接管理变为宏观指导,由上级管理变为优质服务,解决目前存在的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培养统筹协调不力、教育资源分散低效等问题。协调管理机制中最核心的就是通过政府和协会组织搭建平台,要让企业这个主体参与进来,不仅在投入上要参与,在培养过程和人才就业方面也要全方位参与,让企业的投入有回报,所需要的人才有保障,才能让培养机制具有可持续性。3.加强与保障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机制。要解决现有职业技术人才瓶颈问题,关键是要保障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机制,改变现有落后的技术人才培育方式,加强相应机构培育人才的能力。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问题不仅体现在人才的学历教育培养方式,还应体现在职业技术人才的规划指导、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上。一是要改进现行单一的培育模式,推进校、企、行业多方合作,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举;二是要改革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和体系;三是促进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的相统一;四是教学过程与岗位实习实训过程的有效对接,提升职业技术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贯穿整个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模式的主要创新内容,是实行全方位和全程的校企合作,包括前面提到的企业投入机制的合作,核心环节体现在校企合作中的培育环节,后期还有企业信息交互环节和就业环节。虽然企业没有专业人才培养的义务,但如果校企合作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就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方可以是多所中高职院校(甚至包括转出区和转入区)和多所企业(亦可包括转出和承接两地同一企业不同分公司),以共赢为原则签署多方合作协议。在合作前提下成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以参与合作职业院校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行业或协会专业人员、合作企业领导、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为主。[7]参与合作的职业院校可以进行联合招生,交换学习,根据市场需要共同探讨决定专业的设置。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小组根据该地区和该产业的紧缺岗位需求,结合参与职业院校的已有专业设置,共同设计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企业培训部门与合作职业院校教务处在紧缺人才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共同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方案设定等。[8]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参加企业相关专业的技术攻克研究,将企业优良文化引进校园和课堂,同时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构成。最后逐步形成院校提供高素质职业人才,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协调运行机制,[7]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能够与企业实际需要、培养目标进行无缝对接,实现社会职业技术人才需要与院校职业技术人才供给的一致,达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统一。4.完善职业技术人才的集聚、流动机制。为更好的解决职业技术人才的“用工荒”问题,还应从更宽广的角度考虑职业技术人才的集聚和流动问题。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类资源和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现有的吸引人才的能力还不明显,并且已有的留住人才的方式亦不很科学。再由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用人性质的不一样,现有的人才流动机制亦存在困难。首先,要完善职业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职业人才流动的阻碍。在人才流动方面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人才市场的要求。其次,完善人才市场、人才流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应涉及人才的档案管理、户籍管理、社保对接管理等制度。只有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9]再次,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欠发达地区职业技术人才集聚机制,主要体现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两方面,例如制定一些引进人才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一些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5.建立职业技术人才就业的信息交互机制。良好的信息平台,促进供需双方的了解和达成协议,对于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的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职业技术人才就业信息交互机制,是指构建职业技术人才的信息交互高速通道。可借助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把信息咨询平台建设的重心放在企业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及职业技术人才再就业的内容上来。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再就业人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尽快就业。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例,由于该地区工业企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该地区对技术工人尤其是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较多。由于该地区就业市场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不完善,使得企业与就业人员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员,毕业生和再就业人员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10]无论对于职业院校还是职业技术人才,建立就业信息交互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就业推荐工作的开展。通过该机制,院校能够顺利开展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用工和就业服务工作,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交互机制能帮助企业与毕业生之间进行有效对接,学校通过信息交互机制可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动态,对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毕业时,企业就能招收到满意的就业人员。第二,信息交互机制基于动态数据库,能随供求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同时,数据库能在短时间内将企业、学校等各方信息整合在一起,具备灵活性、时效性和对称性。第三,信息交互机制能缩短企业和校方沟通的时间,为双方互选降低成本。[10]6.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作用,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制,为解决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起到保障。为企事业单位和职业技术人才提供相应的全方位各类服务,包括企业用工的招聘服务,职业院校的就业服务、职业技术人才的人事档案、相应的职称评聘服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服务等。目前,欠发达地区在人才政策和人事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相应的政策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和国有单位,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民营企业的需要。对于中小民民营企业和从发达地区转移来的新兴行业企业来说,需要更加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职称评聘、人事档案管理和人才自由流动等职能,当地政府部门须提供更健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二)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模式分析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培养承接区域所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目标,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12]构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系统模式的六大模块:以政府、行(企)业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投入模块;以多部门组建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协调管理模块,以职业技术人才培育院校(包括高职院校、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及成人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为主体的培育模块、以各地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为主体的人才集聚和流动模块,以构建的人才信息平台为主体的信息交互模块,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主体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模块。其中在职业技术人才培育模块又包括专业建设子系统、教学体系建设子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子系统、教材建设子系统、课题建设子系统和实训基地建设子系统六大方面。

职业技术论文篇(3)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合理化

设计教育改革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想规划更加合情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了解自身的情况,熟悉国内外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结合地方特色,地方文化,针对地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建设,培养符合国情、民情、社会情的实用性人才。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实践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勤动脑,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旧的教学机制和观念,导致改革具有一定困难,受高等学校教育模式影响,职业院校应尽量摆脱研究性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尽快建立自己的应用型技术性课程体系。

(二)课堂教学要时刻与专业紧密联系

艺术设计作为实用性的、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会面临大量的“动手做”的学科,在学校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课,还要学习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老师的职责就是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以后,我们的就业目标是什么,学生选择艺术设计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概括如何,就业前景如何,学生在校期间将要完成哪些课程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比较切实际的问题。对于《概论》本身的理论更要言简意赅、多方法、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而非传统的“一言堂”。教师的认为也是在吸收和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理论之后,尽量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例子,动态的视频等多种方式来阐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甚至抛出问题,让同学生课下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答案,学生主动阐述给班级听,教师则进行补充和纠正的作用。避开教师“独角戏”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师应在讲述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方向的不同,有所针对性和侧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其素描范本,以简单的家具、生活用品为主,在绘画过程中更多的关注透视、比例、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漫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素描时,教师应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着重想象力的培养,甚至可以开展创意素描的课题,让同学们自主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现学校与企业真正对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尽量简化和减少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创造模拟环境,鼓励学生步入社会参与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与相关企业共同商议;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自己应该到实践中去历练,把最新的材料、技术、软件、公司发展趋势等情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定期安排业内知名人士进入课堂为学生讲座,邀请业内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践作业,带领学生参观地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公司等机构进行实地考察。成立专业工作室或社团,鼓励学生模拟课题来进行实践教学,按照企业、公司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程序来完成实践联系。近几年,我国教育部、国务院的教改《决定》和《意见》的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办学,要努力办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模式。

职业技术论文篇(4)

二、紧贴岗位,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构建与机械类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机械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装设备、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与流程,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类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性、适应性。具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是决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从课程内容着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诸多“知识点”,构建一条“能力线”,形成“复合职业面”,完成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成机械类专业“教材”向“学材”的过渡

“学材”的内容要求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提示、步骤、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3]。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脱离传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点”的要求重新组合相关知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等,设计和开发一些难度适中,能够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保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任务获取、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到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达到学技术、炼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听、边学、边练,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是适合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对机械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例,突出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机械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理论实践两层皮的现象,理论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树立以生为本、以教学效果为本的教学质量意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钻研实用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双师素质,成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者,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进得了企业”的职教双师队伍,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5]。

四、多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实习、就业层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等深层次合作。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准定位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工学交替

实施“工学交替”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从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06年开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与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建第一届“瑞德”冠名班,实践了“1+1+1”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企业集中教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中第二学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课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完全在企业交叉进行,由学校、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教室和专业机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分组实施。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严格执行企业上下班制度。第三学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常驻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专门辅导员,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解决学院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短缺等问题,节省了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这种培养方式企业需要、学校乐意、学生满意,三方受益。

(二)多层次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兰州海红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成功组建了12届企业订单班。2014年学院同宁波北仑区政府沟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三方联动、三位合一”构建了政产学共谋、共赢、共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合作或者课程层面的补充强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学生,减轻了单个企业接受学生的难度。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在校内完成,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在“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充分发挥设备等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双师联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职业技术论文篇(5)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各具特点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重1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也初步提出了一些适合国情的高职教学模式。为了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典型的高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和创新研究,对于深化高职教学改革,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深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内外高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模式概述

1.CBE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主要流行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运用CBE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的原理:(1)任何学生如果给予高水平的指导都可以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内容;(2)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学习环境不充分,而不是学生本身的差异,大多数学生,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那么在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动力等方面都会很相似。(3)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而不是重视教。(4)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指导的方式、方法和指导质量。

CBE模式的内涵:CBE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

GBE模式的特点:(1)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CBE中的能力系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职业分析工作,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的确定是由采自企业的专家和专门课程设计的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完成。(2)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因此,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原定课程。(3)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负责按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各项能力提供学习资源,编出模块式的“学习包”一“学习指南”,集中建立起学习信息室。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学习指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4)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严格的科学管理。课程可以长短不一,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毕业时间也不一致,易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学习方式不同,而且相当程度的个别化,这就要求有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发挥设备的作用。

CBE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CCCLP)引人中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

2.“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话,那么,“双元制”教学模式则可以说是这一“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

“双元制”模式的内涵:“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双元”特性主要表现在:(1)职业培训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的,并以企业培训为主。(2)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它受《职业教育法》约束;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或《职业义务教育法》。(3)受训者兼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受训者根据他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里接受培训,他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根据{学校法},受训者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课教学,他是学校的学生。(4)教学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规章及培训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对学生进行文化及理论知识的传授。(5)培训者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师资称为培训师傅,在职业学校里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师资称为职校教师。(6)职业教育经费采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镇政府负担。

“双元制·模式的特点:(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投入工作。(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人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目的是在上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双元制”教学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国。当时主要在中等技术学校中进行试点,经过20年来“双元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双元制”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3.MES模式

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美加等国的“模块培训”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旨在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技术工人培训上效率低下的状况。

MES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MES的开发完全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之上,是运用“三论”思想的典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MES模式的内涵: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Function),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Tasks),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ModularUnit简称MU)。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LearningElement简称LE)。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MES有自己专用的教材形式——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表示某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对职业分析确定出来的各模块,MES把每个模块再进行实际操作步骤划分,根据完成每个操作步骤的需要,从认知(Cognitive)、动作(Psychomotor)及态度(affective)几个方面确定出完成该步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然后对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完善和规范,以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编写一个小册子的方式,开发出MES培训的专用教材——学习单元。每个模块的培训,就由完成组成该模块的若干个学习单元来实现。

MES模式的特点:(1)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MES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的培训模式,建立起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训新模式。这就使培训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2)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MES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动机最强烈的时候,选修最感兴趣和最为需要的内容,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效果就越好。(3)有利于保持学习热情。MES中的每个模块都比较短小,又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有助于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获得成功而满怀热情地奋斗。(4)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它可以通过增删模块或单元来摒弃陈旧的内容和增添新的内容,从而保证了培训内容总体上的时代性和先进性。(5)具有评估反馈系统,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MES模式于1987年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引人我国。对于该模式,国家没有采取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而是鼓励有关单位自行采用。十几年来,我国在推广运用MES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4.国内高职教学模式

从文献资料和有关报道来看,国内探索的高职教学模式大概有:“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以及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等。在这些模式中,我们认为“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简称:五阶段职教模式)较为科学、系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下面主要对该模式进行介绍。

“五阶段职教模式”是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力本位高职教学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具有周期循环提高的特点,我们称之为“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

“五阶段模式”的理论基础: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

“五阶段模式”的内涵:

第一阶段:市场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的工作分为两项:一是市场调查,主要研究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有关政策,调查人才市场需求,正确作出专业设置的决定;二是专业开办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根据人才需求,决定培养方式、学制等,并进行经济分析,决定是否开设此专业。

第二阶段:职业分析阶段。经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了开设的专业,就需要研究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原则,应用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方法,进行培养目标专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分析。各个专业从现场聘请优秀第一线人员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某职业和岗位所需的能力领域(Areaofcompetencies)和技能(skills),并最终形成一份职业能力图表。

第三阶段:教学环境开发阶段。由教学环境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教学环境开发小组。(1)开发教学软环境。①技能分析,对职业能力图表中的全部技能进行分析,列出每一个技能的全部操作步骤与活动内容: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考核评价标准;用到的设备、工具、材料与人员及安全须知。②技能组合分析,通过技能分析将相近的便于一起教学的技能组合在一起,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形成课程体系。③教学进程计划开发,按教学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将各个课程和技能按学期排列。④技能整合学习指导书的开发,为了使相关的一组技能形成能力,针对这一组技能开发一份学习指导书。(2)开发教学硬环境。包括①教室的设计;②实训、实验场所的设计;③资料室的设计;④实习基地的建立。

第四阶段: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入学水平测试。②制定学习计划。③实施学习计划。④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增设市场、教学开发与评估和学生就业咨询等部门;②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③教学设施设备和工具等要存取使用方便,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④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

第五阶段:教学评价与改进。教学评价是职教模式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评价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模式的顺利运行和周期提高。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培训目标评价、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的评价等。

“五阶段模式”的特点:(1)以市场为导向。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3)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4)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

总之,“五阶段职教模式”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均较CBE、MES等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得到职教专家的高度评价。

另外,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虽然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看,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大多数教师和管理者对“三段式”轻车熟路,加之国家对高职教学尚无规范性要求,对高职人才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教学“革命”,因此,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旧模式。

(二)对上述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国外的CBE、双元制、MES等高职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且这些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成长土壤和适应环境,但是,由于它们建立在职业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1)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2)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3)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5)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国内的“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等,除“五阶段模式”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和“产教结合模式”在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各个环节的衔接、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存在许多问题,尚处在探索阶段。下面将CBE、MES、“双元制”、“五阶段模式”和“三段式模式”等进行列表分析比较:

二高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教学模式是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其评价体系等的特定组合形式,即教学模式是由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发生变化,必将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应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从诸要素的特定组合形式来研究高职教学模式。要求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在内容、结构和指导思想诸方面有所创新。

(一)课程观的创新

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问题课程论、个性课程论等各种课程观,都有其特长和一定的适用条件,实践中也不是单一的课程观的使用,高职的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更应朝着·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因此,吸取各种课程观的长处,形成一种“多元整合”课程观,可能是适应多元、多变的现代化和高技术时代的一种上策。

(二)课程结构的创新

课程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体现在课程计划方案中的专业定向结构,它反映了在一定的学制年限内,学生所面对的专业范围的变化和专业方向的选择;第二层次是指课程中不同性质(常以文件、技术基础和专业课为区分方式)和不同教学内容要素(通常以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个性为区分方式)的各科目在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空间维度)的排列组合结构;第三层次是指一门或若干门相关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某种方式和准则的编排结构(如·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中的内容结构)。高职课程结构应努力实现综合化和模块化。高技术要求学生能够跨学科地掌握宽广的知识面,而单学科的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时数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更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而且还割断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了学科课程的特长,又能克服原有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结构的弊端,符合高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模块化也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使多功能地、高效地、更灵活地适应高技术发展多种要求,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要素所组成,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三者的选择和组合就有个价值取向问题。

1.在知识领域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关系。那种认为“高职只需强化理论知识”的观点是不确切的。必须在知识的价值取向上将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并重。高职教育中应防止轻视经验知识的绝对价值;当然,也不能产生相反的倾向。第二,在知识的选择上,要适当加强基础知识。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适当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理论的与经验的)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的适应性。第三,要加快知识更新。第四,要扩大知识面。

2.在技能领域

由于社会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各类教育对技能都有新的要求,只是在性质和水平上不一致。技能不只有水平(熟练程度)的差别,还有类别的区分,因而,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各类技能的价值是不同的。技能可分为:再造性技能(应用程序或算法:对一个已知的“问题”类型应用某种已知的程序或算法。如减法、造句。);创造性技能(应用理论和策略:解决·新问题”、“发现”一种新程序,如证明定理、写作等。);动作技能(身体动作与感知等: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如打字、跑步。);智力技能(决策、问题解决等:“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如文件页面设计、踢足球)。

对于高层次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来说,智力技能的价值显然要高于动作技能;在高技术、:高服务、高管理的环境中,其“价值化”更会不断提高,因而,在高职教学模式中,对于技能的选择,必须从正常的方向加以创新。在智力技能方面,高职应提高创造性智力技能的比重,而削减再造性智力技能的训练时间,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更多地从事“如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技能的训练,使高职的实践教学有正确的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要改变只需按固定程式完成的模式,而要选择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

在动作技能方面,高职人才应有一定动作技能的基础,但不宜片面追求熟练的再造性技能训练,因为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必需。如果是在技能型人才基础上培养技术型人才,更要重视创造性动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中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

(四)其他方面的创新

高职教学模式的创新,除重点考虑以上几方面外,还应注意以下内容:(1)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2)教学模式中应注意优化专业设置;(3)整个教学模式的教学软、硬环境要有利于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职业技术论文篇(6)

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出现“空档”,究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上出现“错位”。只有矫正“错位”,才能把艺术教育摆上“正位”。

(一)艺术教育并不是艺术类学生的“专利”,理工类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可以和本专业形成互动,达到双赢。

有不少人认为,艺术教育只适合艺术类或文科学生,学理工的去学艺术是不务正业,劳民伤财。实际上并非如此。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点便是可有力地启动思维,增强想象力,有利于使学生成长为开拓型、创造性人才。学理工的固然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但如果能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地结合起来,便可如虎添翼。众所周知,爱因斯坦、达尔文都是科学巨匠,但他们又都是音乐的狂热者,成功之后的他们都说音乐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他们知识进化、走向成功的源泉。李政道博士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中国书画艺术熏陶,奠定了形象思维的基础。在研究物理学时,他甚至直接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些要素融人论文及设计之中,他的感悟是:“艺术和科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清华大学注重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倡导他们在每天8小时的本专业学习中,拿出1小时进行艺术素质培养。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比8小时都在“抽象思维”要好得多。他们的体会是“没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诚如郭沫若对科技工作者的忠告:“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了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二)艺术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副业”,而是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养心”教育,被历来的教育大家、领袖人物所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法典”明确规定:有教养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乃为音乐艺术教育。儒家学派创始人孑L子则把艺术教育提到了整治国家的高度,倡导用“礼、乐治国”。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对艺术教育更是情有独钟,抓得很紧,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了音乐、书画等多种社团组织,他说其目的是为了“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非为学艺而学艺。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艺术教育不仅更为重视,而且还都是造诣深厚、成果卓著的艺术活动实践者。党和政府确立的教育方针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的“养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帮助学生明确政治方向。许多优秀的中外文学艺术作品就是一部形象生动的政治教科书,对受教育者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导向、思想感

化作用。如有的作品就会强烈地引起人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激情。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说:“每当我唱着《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这些歌曲,就会全身热血沸腾,热爱祖国的感情油然而生,最终我选择了回国效力。”可见,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艺术教育及文化艺术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观念教育的生动课堂,可以促进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貌。艺术教育的直接效果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接受了艺术教育,就能树立起真、善、美的品德,储备着奋发向上的动力,培育起视野开阔、心胸宽广的品格等。清华大学有一个文艺试验班,经过一年的艺术课程学习,其道德风貌大有改观。当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刮进校园时,不少班级都“随风漂浮”,而他们班却邪风吹不倒,文明向上的班风受到人们赞佩。再如许多文化艺术活动都是整体和谐、相互协作的集体活动,如大合唱等。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就会践行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认同感。相互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自然相伴而生。

三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据了解,在职业技术学校中,有的学生患有心理障碍症,表现为或过度兴奋,或过度紧张,或过度压抑,或过度消极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而对他们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则充满着愉悦欢乐,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健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艺术教育“养心”效果的取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这种教育通道很适合当代青年的要求。由此可见,进行艺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天时地利人和”,理应给予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二、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应重点抓住三个环节

要想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好艺术教育,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笔者认为其中三个环节则应首先考虑。

(一)纳入教学计划。

计划的作用在于指导行动。艺术教育只有正式地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之中,才能保证内容、进程、质量的落实。哈佛大学将7---8种艺术教育课纳入低年级必须选修课之中。麻省理工学院规定,获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360学分,而其中的72分必须是艺术教育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也有类似的做法。职业技术学校具有学生素质差、学制短、课程多等特点,因此更要注重将艺术教育不仅要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而且更要加大在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防止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行动上落实不了。要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方面加强指导、管理和总结提高,使之不断完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术论文篇(7)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发展模式的探索

(一)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使其更为科学合理

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促进企业与计算机专业之间的对接。依据当前的市场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可以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学习作为其主攻方向。第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理论的适度化,尽量少开编程语言类的计算机课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两年左右,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实用知识与技术,学校应当注意注重知识的先进性,结合时代的要求,开设新的实用功能较高的专业,取消一些实用价值低的陈旧的课程,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少而精为原则,注意其适度性。此外,编程类课程复杂难懂,教学效率较低,应当尽量少开。第三,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课程的实用性与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时,应当注意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在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方面,计算机教学应当注意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在教学的环节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上机实作的机会。实作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当认真选择实作教学的内容,较多地选取设计性的项目为实作内容,减少验证性项目的选择。第二,通过开设技能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以企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从业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但是我国当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增加学校微机室开放的时间,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

职业技术论文篇(8)

1.2开发学习领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步骤的实施过程展开顺序及需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到核心来开发学习领域.开发出如下学习领域,如图3所示.整个学习领域设计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网上书店》、《论坛系统》四个项目为主线,围绕着如何解决典型工作任务而展开.每个项目的开发任务中精巧的整合了抽象的开发技术,知识的应用性得到了突出,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强化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4].

1.3学习领域的课时安排考虑学习领域学时分配时,遵循的原则是,工作任务中频率高的分配学时多,难度大的分配学时多.如表1所示。在此,《使用和Ajax技术的网上书店开发》和《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Ajax的网上信息平台开发软件测试》属于难度稍大的课程,因此学时分配上是最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程序素养的养成,每个学年的课时分配也是逐年递增的.

1.4学习情境设计受篇幅所限,这里仅以《使用HTML和JavaScript的动态网站开发》为例说明学习情境的划分.如表2所示,这门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符合了学习情境大于3的标准,让学生在重复和比较中掌握技能.前4个情境都是页面制作,属于同一范畴,按照难度逐步递增的特点进行设置.在这四个情境中完成的页面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完全体现了网站开发的技能要求.第5个情境是一个完整网站的制作,将前四个情境的技能要点全部包含,是一个较复杂的工作过程。

1.5学习情境教学实施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施.以“学习情境1:图文并茂的简单页面制作”为例进行说明.如表3所示.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频繁互动,学生独立决策,做出计划方案并实施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计划完成后,学生要自查并互查,这也是强化技能的一种方式.学生分组完成计划,关注工作的进度,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

职业技术论文篇(9)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职业技术论文篇(10)

记得我1996年执教中学语文时,从初一到初四的语文教材上,对于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字形的演变、词性、句子成分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系列短文介绍。

后来,我到职业技术学校执教语文了。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问学生们,他们都说,造字法之类的语文知识,在初中没有学过。

如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一年比一年响。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且不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写一手基本框架说得过去、绝大多数笔画正确的汉字,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这应该是初中毕业生们,在语文方面最起码的素质了吧?

可是,实话实说,学生们语文方面最起码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

以我所执教(过)的班级为例。

一个班四十几名新生,从第一次语文作业的情况来看,字写的基本框架能够成型、字迹工整的学生,不到全班总人数的1/4;另有1/4的学生,或者字的结构错乱、或者笔画缺失、或者字迹几乎难以辨认。。。。纠正错别字、强调、示范有代表性的字的书写,几乎成了每一次作业批改与讲评的“保留曲目”。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或吞吞吐吐,或磕磕绊绊,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写给班主任的请假条,格式五花八门,用语千奇百怪;布置篇作文,学生们更是叫苦连天,或者两行三段,或者东拼西凑。。。。

鉴于如此现状,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合理选择、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内容。

一、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不论学何种专业,不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说话条理流利,书写公正规范,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教学,必不可少。

结合语文教材的第二模块《口语表达》,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即口语表达的训练。

利用相关的普通话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强化训练;普通话训练,语言环境非常重要。所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学、练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在教室里、课堂上,不论是交谈、读书,还是回答问题,都必须说普通话。

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辩论和演讲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普通话比赛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针对学生实际,强化学生的书写(写字)的训练。

根据大部分汉字书写字不成形、笔画缺失、字迹难辨的现状,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

对我所执教的新生,我都给他们补充汉字造字法、汉字形体演变等语文知识,使学生了解,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主要的造字法;给学生补充讲解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的区别。使学生明白:练字,首先要练楷书;行书(和草书),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楷书基本功的基础之上,胡写乱画,绝对不等于行书(和草书)。

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第一题,都是字词注音释义方面的题目;每一次的作业讲评,都把纠正错别字,讲解(补充)这些字的造字法,作为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且,每个写错了的字,都要按照正确的写法用楷书――一笔一划地写三遍――这在许多人看来,实在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状如此,练,总强于不练吧。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和训练,最起码,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写的字)能够“拿得出手”。

二、课文的选择和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各有侧重。

2010年(版本)的“山东省技工院校统编语文教材”,实事求是的说,不大符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语文实际:知识面偏古,偏高,偏难。

教材中的第一个模块“阅读与欣赏”模块,共六个单元,36篇文章:每个单元的六篇课文中,古诗、文占了三篇。

毋容置疑,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对优秀篇章的教学,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我们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我们开设的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训练学生最基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古汉语专业学校,培养的不是古文研究者,没有必要――学生也没有能力学这么多的古文。因此,根据我校压缩文化课教学课时、增加实习教学课时的实际,要大幅度删减古文教学篇目:选择、保留优秀的古诗词即可。

现在,我省绝大多数的职业技术学校,不论那种专业的学生,使用的都是省通编语文教材。这种一本教材“保打天下”的做法,实实在在地说,不够科学。

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所学专业的不同,合理设置语文课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或者选、编适合自己学校、学生适用的教材。

三、根据学生现状和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和训练的应用文:求职信,请示,计划,总结,实习报告等。

应用文与一般文体最大的不同在于,每一种应用文,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相对固定的格式。所以,应用文体的教学与训练,应用文的写作,必须在掌握特点(格式)的基础上来进行。

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也要努力训练学生求实的文风,否则,生编硬造,东拼西抄,就失去了应用写作训练的实际意义……

职业技术论文篇(11)

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也可以让将来参加职称评审的人员尽早地了解与评审相关的因素,如:学历、资历、专业工作经历、论文、成果等,让他们寻找自身薄弱的环节,并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增加了职称评审的通过率。因此针对基层车间职称评审政策理解掌握和宣传力度不够的实际,人事科组织各基层单位培训管理负责人进行了工作培训,对相关评审政策、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制定下发了《关于职称评审工作安排及提交材料的有关说明》,重点公布了评定政策依据、评定范围、评定条件、评审权限等内容,统一制定了《评审申报表》规范填写模板,并多次召开评审工作专题会,积极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确保职称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2.严格参评人员资格审核,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资格审核,不仅关系到每个申报人员的参评资格,而且会影响到职称评审的每个环节,是确保每个申报人员切身利益及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公正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审核参评人员材料过程中,力求做到层层负责,严格把关。人事科重点审核五个方面:一是审核参评人员的学历证书,对于特殊情况的进行查档核实;二是审核参评人员的现有任职资格证书及获取时间;三是职称英语证书的有效期及考试等级;四是取得职称计算机合格证模块的数量;五是审核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论文、成果的真实性。

3.科学制定量化评价标准,确保评审工作的合理性

科学制定量化评价标准,是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人事科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学历、资历、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荣誉称号与技术称号、年度考核、送审论文审核答辩、专著、获奖成果与重大项目等,直接定量计分;如职业道德、理论功底、实践创新能力、岗位责任、业绩贡献等进行定性评分。科学的量化标准取代了惯用的资历年限标准,且公开透明,可操作性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4.全程公开述职答辩过程,确保评审工作的平等性

在述职答辩环节为了增加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评审会采取参评人员分组同时进入答辩会场的形式,现场抽签,确定答辩顺序,并旁听他人述职、答辩和评委提问。各评委在听取参评人员专业述职和答辩后,严格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现场打分。工作人员收取打分记录表,现场录入职称量化评审软件系统,直接生成总分,等到本专业评审组所有参评人员答辩结束后,将评审结果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经本评审组委员审核确认后,将评审结果打印输出,根据限额指标确定推荐人选,并由本专业评审组主任当场确认签字,此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5.广泛公开公示评审结果,确保评审工作的透明性职称评审结束后,人事科及时将评审结果广泛进行公开公示,不仅在厂内公示牌进行张贴,而且在炼油部网页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五天,真正达到让评上职称的人员高兴满意、未评上职称的人员心服口服的目的。将评审结果进行公开公示,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不但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性,而且能够促进以后评审工作的改善和提高。

二、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积极作用

1.职称评审对个人的作用

职称评审是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社会地位、增加劳动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职称评审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是否事业有成、为企业做出贡献大小、受到社会承认程度的标志。另外,职称通常与工资福利挂钩,也与职务升迁相关联,也是聘任专业技术岗位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