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项目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0 07:00:01

体育项目论文

体育项目论文篇(1)

当今,现代传播和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体育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使体育的艺术价值得到极大开发,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电影等产品更加丰富多元。古今中外的无数文艺作品,或以诗歌、音乐,或以绘画、雕塑,展示各式各样的体育生活场景,表达运动之美、身心和谐甚至是人类梦想,体现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从美学的角度看,体育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审美活动,体育绘画雕塑以及摄影作品,将体育运动中的力与美展现出来,能给人以心灵震撼和精神激励。奥林匹克绘画大师汗斯·埃尔尼的《尤里西斯》《在雨中》等一批体育绘画作品,以跑步中的健硕人体为形象,培育人的审美观点,展示一种永远向前的力量,寓意体育和人类追求永远没有终点。而希腊雕刻家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我国古代诗词对体育项目和运动场景多有描述,并寄予了美学和哲学的寓意。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描写少女在墙内荡秋千发出的笑声对行人的吸引,而笑声渐去行人若有所伤,词人借助寻常景物惋惜韶光流逝,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元曲《阀阅舞射柳羹丸记尸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构棒起月轮孤,彩毽落晓星谏”,把打马球人的身形姿态刻画的惟妙惟肖。《红楼梦》中大量描写放风筝、荡秋千、划船、下围棋的场景,大观园里的休闲健身活动细节的刻画,显示了清代初、中时期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而“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宝钗扑蝶”展现了封建礼教所无法压制的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情。在那个时代,秋千、围棋等体育项目成为人们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可以说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唯美展现,也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破除封建礼制的精神寄托。

2 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是体育的灵魂和精气神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体育促进人类发展,实质上是指体育的文化属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体育运动蕴含了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这是运动项目得以传承发展的文化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内涵来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项目,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项目,尽管其文化、民族背景不同,但运动项目和竟赛活动中所蕴含的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竟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价值观,是项目得以传承发展也是人类进步的要核。这其中既有健康进取的生命真谛,也有社会和谐的普遍期盼,更有人类进步的共同理想和不竭动力。自由、平等、友谊、进步的人类梦想,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高境界,成为一切运动项目的根和魂,也成为贯穿运动与人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审美体验、情绪渲染、民俗展示、信念意志,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直接体现,这是人们参与、欣赏运动项目的直接动力。如果一个运动项目达不到美感体验、情绪调整、精神激励,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多数运动项目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比如体育舞蹈、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项目,需要音乐、服装等元素的艺术表现力的整体配合,给人以艺术熏陶和美感;舞龙、风筝等民族项目,或需要音乐的激扬,或需要绘画的技艺,本身就是体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艺术表现手段实现运动项目文化张力的最大化、最优化。体育舞蹈由体育元素、艺术元素、文化元素构成,舞者以身体、音乐为载体,以优美娴熟、配合默契的舞蹈技艺,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舞者的肢体和音乐变化而升腾跌宕,实现舞者和观众的情感交流与灵魂共鸣。我国的象棋富含仁、义、礼、智、信等理念,蕴藏着“棋如人生”“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治国如行棋”等人生哲理和治国之术,这也是象棋运动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3 运动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增进了人类文化自信

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体育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无论是民族传统项目还是现代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或是人类交往层面,都带有深厚的民族、国家文化色彩,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把不同区域、族群、国家的人群“连结”在一起,促动了人类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变迁。在体育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些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比如我国的太极、美国的篮球、日本的相扑、英国的足球、古巴的拳击、澳洲的橄榄球、韩国的贻拳道,成为该国文化传播、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作为国粹的太极拳得到较快发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亿多人习练,所展示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深受西方民众欢迎,很多习练者因此转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美国国家研究所开展了太极拳研究,结果称:“太极拳几乎无缺点,无任何副作用。”《纽约新闻日报》呼吁人们参加太极拳运动,称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NBA是美国文化输出和打一张的重要载体,它已超越了单纯的篮球比赛,将运动的快乐与观赏、力量和优美融合并发挥到了极致,它代表着“享受快乐”的体育娱乐精神,彰显的是时代个性和流行时尚,展现美国在内的西方文化中具有的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运动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在全球领域展示各国家、各种族的文化精髓,成为国家和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南京青奥会实施“文化与教育计划”,推动运动竟赛和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了“奥运梦之旅”“世界梦之旅”“中国梦之旅”和“青春梦之旅”4个系列4837场文化教育活动,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运动员们走出赛场,登城墙、进戏坊,在互动中交流,参与人次超过100万;204个文化小屋展示了世界文化村的风采,2}项体育启蒙活动将让广大青少年感知不同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各国文化、不同文明交流融合、和谐共处。南京青奥会提倡的快乐交流重于竟技和比赛,强身健体重于名次和奖牌,让体育真正走近了普通民众,回归了体育运动的初衷;在展示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准确地传播了中华文化,讲透讲好了中国故事,有力地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自信,向全世界成功诊释了文化教育与体育并重的青奥会理念。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南京青奥会“完美无缺”。

体育项目论文篇(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二队21名学员

2研究方法

(1)实验法:把21名队员平均分成3组,作实验比较。让学员进行安静时的后抛铅球、立定跳远、30米跑以及无氧台阶四项运动,并记录各项目运动成绩的平均值,然后让受试者做5组不同形式的爆发力练习,练习后重新测定后抛铅球,立定跳远、30米跑等项目的运动成绩。爆发力练习形式,①深半蹲:②高翻;③高提踵;④卧推杠铃;⑤快速徒手练习。其中①②③④练习的负荷量分别是本人最大力量的30%MVC、70%MVc、90%mVc、100%MVc+30MVC快速徒手练习。

(2)观察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小负荷力量练习与徒手练习不能很好地发展爆发力经各种爆发力训练后,四项反映爆发力水平的运动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大小的顺序是100%rove+30mve+徒手快速练习>90%mvc>70%mv>30%mv>徒手快速练习。实验结果表明:小负荷、徒手快速练习对爆发力的作用并没有超过中负荷、大负荷量练习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小负荷或徒手运动时,肌肉力量并没有全部动员起来,只是一小部分兴奋性较高的肌纤维参加工作,而大部分肌纤维是被动的。本体感受性的反馈调节使用力肢体的肌纤维精确地按照外界阻力的大小进行应答性收缩。因为在小负荷或徒手练习时阻力虽小,动力也相应中小,动力——阻力比值并不大运动时阻力的大小才是影响动作速度的真正原因。

2中负荷练习能产生较强爆发力的原因

体育项目论文篇(3)

二、大型体育项目财务审计的实施原则与步骤

1.大型体育项目财务审计的实施原则

自“十”以来,在中央力行节俭之风的大氛围中,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体现以下实施原则:

(1)全程跟踪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原则。跟踪审计是动态审计的突出表现,在大型体育项目中,要全面跟踪体育项目的行进方向和程度,对其所涉及的资金加以审计,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跟踪审计的预防功能,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监督方面,要重点关注市场开发与财务管理职能,通过对市场开发的监督审计,不断规范大型体育项目相关机构商务活动能够符合既定的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只有这样,市场开发和后续工作才能公平公正的展开,才能确保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避免防止超范围、超标准列支。

(2)坚持内部审计和外部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型体育项目的专项资金使用方面,要创新审计模式,在项目内部设立财务审计部门,全面负责组委会的日常审计工作。当然,随着筹备资金的增多和体育项目的逐步开展,对内部审计造成的人力、精力等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此时,要注重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吸引外部审计力量及时介入,以便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减轻其压力。

2.大型体育项目财务审计实施步骤

(1)在大型体育项目开始时,就应该对其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比如,可以从测试赛审计着手(如果是竞技体育项目),在不断熟悉赛事环节和竞赛规程的过程中,保证正式比赛能够顺利实施。这种做法不但是对赛前工作一种检验,对所承办比赛项目的模拟测试,也是对所有参与审计人员的审计热身,在测试审计借助之后,审计人员能够在更为熟悉赛事环节与规程后,为后续的正式审计、确定审计重点等工作奠定基础。

(2)在大型体育项目进行过程中,审计工作要重点关注市场开发层面,对运作程序加以监督和规范。此时,要特别注意市场开发工作的复杂性和突变性,通过分层次、抓重点的方式,一方面要对已经签订赞助合同的单位进行梳理和监督,另一方面,要对专项自己的执行情况加以逐项核对。尤其对那些在合同中未注明的资金、实物等予以询价,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3)对大型体育项目的审计要突出重点,在决算审计方面分配必要精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比如要审计代表团收取的费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违规收费的现象;也要对专项经费进行审计,看其是否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是否存在挤占和挪用的情况。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体育项目中的各项资金支出对照预算标准进行审计,对那些超支和结余的特殊情况予以分析和最终评判,保证各项资金的收支都能用到实处。

三、大型体育项目财务审计的模式创新

1.动态审计模式

针对大型体育项目难以在财务上进行审计的自身特征,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开展动态审计:审计工作提前介入,全面了解和修改资金预算情况→项目中间通过跟踪调查,对各项会计报销凭证加以逐项审核,使之符合有关规定→做好大型体育项目结束后的审计工作,审计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并把审计报告结果向全社会公布,在社会监督中提升审计质量。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防止浪费,较少腐败。当然,在这中间,审计部门还要规范专项经费的使用,仔细对赛事活动的经费使用和帐务处理等进行动态指导与全面监督,最大限度的保证各项审计报告更加客观和完善。

2.审计与立法并进

经验表明,对全运会、奥运会等大型体育项目进行财务审计,对健全体育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其资金运作效益有很大帮助,并会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外,财务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加以监督和评判时,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错误与疏漏,这对制止违反法规和违背财经纪律以及侵犯资财行为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3.跟踪审计模式

对大型体育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关系到体育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审计工作应该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即开展跟踪审计。不但要强化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财务监督与管理,还要对运动会赛前与赛后进行监督管理。在财务审计过程中,还需要对其中涉及到的经济活动以及实现的经济效益加以评判,通过挖掘和利用各种审计信息促进大型体育项目的全方位开展。这是因为,跟踪审计与普通的事后审计相比十分重要,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还能为建设廉洁、优质、高效的工程、项目提供帮助。比如,审计组借助对现场实时监督与对计量资料的严格审查,能够确保项目计量与计价具有高度真实性与准确性,提升工程审计质量。

四、基于财务审计的大型体育项目反腐机制的构建

1.理念决定未来

为了降低因审计缺位而导致的大型体育项目中的腐败,需在体育理念方面不断创新,为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主办、承办的一些大型体育项目(比如金牌体育或者奥运争光计划等)都方兴未艾,我们似乎也在倾举国之力培养金牌运动员,但是,需要承认的是,金牌运动员毕竟是十分有限的,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难以在金牌理念中成为佼佼者,而是成为金牌体育理念的殉葬品;同时,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已经呈现出不理想的状况,尤其青少年体质出现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思考将更多的转向资金用于金牌运动员的培养还是用于全民健身计划?如果肯定前者,一些大型体育项目就会接踵而至,场馆建设项目也会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财务审计、财务腐败就会随之产生;如果肯定后者,为了满足居民体育健身不断高涨的需求,就要对大众体育设施与场地进行全面规划和扩充。前者与奢华的综合运动会直接相关,后者关乎国民的体育健身和体育幸福感。

2.细节决定廉洁

从审计结果公告中可知,大型体育项目的预算、采购中出现审计问题的概率最高,金额巨大。因此,在经费支出管理问题上,要从细节入手,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通过节俭创造高效。如在经费使用中,要对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关口进行严格审计,在任何一项决策制定之前都要对其合理性、可行性加以考虑,对实施成本进行准确的预估,以保证项目的透明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此外,相关部门要严格依据上级有关赛事决定,对明确申办自筹经费的环节,原则上禁止向上级财政申请补助。只有这样,才能在财政支出层面上严格控制,减少铺张浪费,降低腐败发生频率。

3.制度决定节俭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举国体制”的导向中,一些大型体育项目(比如全运会)和各类综合性运动会的开展缺失,对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彰显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筹备一些大型体育赛事时,一些地方政府大搞面子工程,占用了大批专项经费(比如深圳大运会仅开闭幕式一项就耗费2亿多人民币)。这种铺张浪费的做法和节俭办赛的指导方针是完全相悖的。为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就需要加强制度层控制,借助民主制度约束权力,尤其要做到审计关口前移,增强对滥用资金的防范。

体育项目论文篇(4)

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尽管目前还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借鉴项目管理进行专题研究,但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深化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直至20世纪90年,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逐渐成为了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现代管理学领域。

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以身示教”、 “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也衍生出来近代学者“以情化德”、“美育育德”的隐性教育理念。国外,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佩斯泰洛奇提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等。

目前,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能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应用“视觉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Baker,2008);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者应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Raji,2007)。还有一些论文(Thiedke,2004、Roholt,2002)希望通过寻找不同教育载体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都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探索,从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可以窥见:龚志宏在他的专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详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白显良在《隐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大致作从以下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讨论:一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如田淑青的论文《论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入手,分析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李铭在其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自主的需要。三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思考。周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其隐性育人、幽雅环境育人和文化氛围育人的作用。

三、关于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活动的研究

学生活动管理大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研究内容。例如,田慧生在专著《活动教育引论》、但武刚在论文《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教育论》探讨了活动的内涵,同时探讨了活动教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傅进军等在《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一书中研究了了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资源配置与评价相关问题。

1.高校学生活动项目管理的模型。如张超等在《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学生活动的管理, 应以项目化管理理念, 优化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王建武的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活动研究》对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尝试建构高校学生活动的理论模型。

2.从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高校中某些学生活动应该进行项目化管理。如彭程在《论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层团学活动的开展》、徐纯赤在《项目管理在校外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中指出,作为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可以适应高校团学活动的特点,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高校团学活动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

3.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行性分析。傅丽华在《以项目管理模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了、蒋旭在《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姚荣斌在《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论文中提出,把项目管理模式引进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4.项目管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管理的作用研究。例如,张波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叶彬强、黄介彬、、胡新宇的《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等论文指出素质教育活动与项目管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项目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级进行了研究,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意义等等初始阶段, 理论深入不够,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活动教育引论[M]. 潘洪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张波.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水运.2007(5).

[3] 龚志宏. 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傅进军. 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5]张超, 杨军丽, 李洪霞. 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0(4).

[6] 李炎清,李太平. 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8).

[6]叶彬强,黄介彬, ,胡新宇. 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12).

体育项目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01-04

长期以来,国内体育赛场黑哨、假球、兴奋剂屡禁不止,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等问题,都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术科的教学与训练普遍存在着重视运动项目工具理性的传习,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传承有关。因此,作为引领国内体育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体育院校,必须肩负起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重任,以求将体育运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系统育人。这是国际高等教育与体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促进国内运动教学与训练人性化的需要,是后奥运国家体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课题。

1 理论依据

1.1 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0世纪末,国际高等教育针对科技异化问题,以及大学重视“谋职培训”,忽略“求生培养”的“重物轻人”的倾向,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因此,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提出要将各学科的科技的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整体地传授给学生,以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抵制因科技异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为此,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国内著名数学家史宁中教授率先研究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数学教育”。近年来,国内“语文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音乐教育”的话语及其研究课题也相继出现。这些都说明,高等教育研究具体的“学科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这为我们深入研究国内体育专业术科的“项目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1.2 符合国际体育运动发展态势

罗格作为国际奥委会在21世纪的第一位主席,针对国际体育运动“重物轻人”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出要让未来的奥运“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此背景下,国际体育运动的研究开始向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例如,2002年足球世界杯结束后,据中外重要报刊和杂志报道,韩国和日本的“足球教育”发展已有一段历史。欧洲足球强国也在实施“足球教育”。1995年,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在审视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运动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对竞技教育学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以“育人夺标”为宗旨,研究了人性与竞技、生命与竞技和竞技文化建设等问题。竞技教育学的研究将竞技的重心从“物”转向了“人”,改变了以往人们偏重于研究竞技的“物性”(工具理性),即运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忽略将其“物性”与“人性”(运动项目育人的规律与特点――价值理性)整合的研究。因此,竞技教育学为“人”在竞技中寻求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国内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据考证,千年古奥运会与百年现代奥运会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要求通过运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社会服务。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其后果不堪设想,运动场将变为“商场”,人将变为“产品”或“商品”,赛场就将变为“”。历史证明,“育人”是运动胎生的教育属性,它是运动的生命线。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夺标”也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因此说,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是高等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所在,也是提高运动员和体育大学 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

1.3 符合国内高等体育专业改革要求

当前国内高等体育专业面对学生人文素质欠佳和就业难的问题,主动研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术科“项目教育”,培养会做人、懂运动、能谋生的体育人才,是时展的需要。确切地说,从运动的“项目教学”到“项目教育”的转变,不只是文字表述的变化,教育与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二者是一种包容关系,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以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教学本身达不到或不能完整地实现教育目的。把教学扩展为教育,是为了整合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资源以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是“授技”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学校的基本职责与神圣使命。那么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毋庸置疑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又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但要使人“成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

2 项目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现状是“重技能轻人文”,没有摆脱竞技训练的模式,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即注重人的工具理性的培养,忽视人的价值理性的探索。要摆脱这种现状的束缚,扭转被动的局面,就要求高等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技能培训”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转变,即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谋生”做准备。而培训谋生能力,就需要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作支撑,在各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传承项目自身特有的文化,从“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从“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科技、现实的工具理性与项目人文、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它是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根本变革,它不仅教会学生“谋职”,更要教会学生“谋生”,即使学生“学会生存”,也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从2004年开始,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专业技术教学由过去的“项目教学”转为“项目教育”,这是“授技”与“育人”的结合,是具体的培养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由“技能传习”变为“文化传承”,这是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延伸,其改革既向学生传承项目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又传授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即注重“理论与技能+人文与科学+教法和锻炼法”,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将“教书育人”合而为一,从而提升课程育人的水准。这种“崇尚科学,追求人文”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会做人、能竞技、能教学的,富于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

“项目教学”与“项目教育”的本质区别是:“项目教学”以运动技能为终结,导致在其过程中出现“人”迷失,以致体育运动中异化现象屡禁不止;“项目教育”不仅传授项目的技能,而且传承项目的人文与科学相

融合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将其过程迷失的主体找回来,以复归的人性,升华“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

“项目教学”将教学和训练视为“技能培训”的过程,即不怎么关注“身、心、群”全面增值的人。该过程培训出来的“产品”具有谋职的技能成分多,而对“人”全面发展考虑得少。“项目教育”将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视为“人的培养”过程,该过程通过项目的文化传承和熏陶,使学生既掌握谋职的技能,又具备谋生的能力。

实施项目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传承“项目文化”,而文化又包含3个层面,即文化的思想层、方式层和器物层。项目文化也同样包涵3个层面的内容,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思想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方式层、作为载体的运动项目的器物层。归根结底,实施项目教育就是以项目自身为载体传承项目文化的过程。

宋继新教授在《竞技教育学》一书中曾精辟论述:当今,尽管国内项目文化建设存在“软实力”欠佳的表现,但国家乒乓球队、体操队等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给我们提供了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路。以乒乓球队为例,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这支队伍不仅有不断创新的“快、转、准、狠、变”等领导世界潮流的器物层文化(工具理性),而且还有国家乒乓球队几代人积累的人生和项目的思想文化(价值理性),具体表现如下:起点定位――“一切从零开始!”、“人生能有几次搏!”;终点定位――“不到21分不服输”;危机定位――“狼来了!”、“世界打中国!”;责任定位――“你不要这一局,祖国人民要这一局”。以上中国乒乓球队的4个定位,是他们长期总结的育人规律,是其超凡脱俗,抵制国内竞技“重物轻人”异化倾向的精神财富。中国乒乓球队,正是有了上述长期积淀的富有情感和责任感的先进文化,才改变了“人”,从而使“物”持续辉煌,进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所有项目的金牌。同样,中国体操运动在国际上保持优势,也在于文化思想层有祖国至上、甘于寂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文化器物层有“力、美、难、新、稳”的制胜规律。中国乒乓球队和体操队都有文化深层次的博弈。运动“项目教育”的文化传承,要加强它的竞技性、健身性、育人性、产业性的传承,培养学生做人、运动、创业的技能,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其学会生存做准备。

3 项目教育的实践探索

3.1 承前启后,育人为本

20世纪末,针对大学生重“谋职培训”轻“求生培养”的重物轻人倾向,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1995年8月,成立了“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简称“21958”计划)科研攻关课题组,以这一课题研究为核心,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以“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为指导思想的,由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8大主干“模块”构成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见图1)。

“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成果,1997年荣获一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后续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成果,曾分别在2004、2005、2008年3次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广(长春:吉林体育学院;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大连:大连大学)。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重点突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大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作为提高学生“身、心、群”素质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以提升体育专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育人水准,实现育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进而落实“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省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3.2 科学发展,成绩显著

多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在“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改思想指导下,变“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内比较领先的、省级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在体育术科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内相对领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它是以竞技教育学、体操和冰雪为“三大支柱”的吉林省体育专业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前两个学科已分别获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后一个学科培养出了百余名世界冠军。

在课程建设方面,宋继新教授国内首创的竞技教育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目前,这门课程既是教育部选定的新课程,又是部级“精品课程”,并且多次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讲座的重要内容。竞技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揭示了运动训练与修炼相结合过程的规律,即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这实质是将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竞技教育思想;其次,竞技教育学不仅改变了国内竞技理论侧重单一研究训练过程的不足,而且填补了我国“教竞结合”理论研究的空白。《竞技教育学》被国内外专家评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还被日、韩等国大学作为体育研究生教材。此书现被存放于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历史博物馆内。在该课程的促进下,吉林体育学院积极践行项目教育的健美操教育、速滑教育等2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竞技教育学、运动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运动术科的教育与教学改革积极地开展“项目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编写出版了《足球教育》《篮球教育》《健美操教育》《乒乓球教育》《竞技越野滑雪教育》《体操教育》《田径教育》《人文排球理论与方法》《武德教育》等教材;“瑜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跆拳道教育”等论文入选“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大会”。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项目教育的实践及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年,吉林体育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体育运动软实力建设》的成果,被摘发在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中,呈送中央政治局阅示,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在接受教育部“评估”中,“项目教育”作为教改特色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评估组组长黄汉升教授给的评价为“小院校做大文章,起步就已领先一步,起步就让人仰慕!”总之,“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是将传统的运动教学与训练的重心,由“物”转向“人”的改革,它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趋势。当前,在国内高等体育专业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是推进后奥运国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从思想到内容全方位“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高等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即高等体育专业的文化自觉。这是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国家体育软实力的关键,是造就新一代体育人才、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因为体育强国,首先是“强人”,否则“强国”不“强人”,国是难强的。

4 结论

体育项目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理论准备

1.体育营销理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体育营销运用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方法及过程,是企业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方式。在1987年美国的《广告时代》上就有了体育营销这个词汇。通常,我们可以将体育营销作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体育营销是指对体育产品亦或是体育产业进行市场营销,其营销主体是体育本身。其二,体育营销是指企业借助体育赛事或者体育活动对其产品、服务或是企业品牌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体育赛事的强大号召力与影响力来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或其产品、服务的关注,进而达到提高企业声望、提升品牌价值,促进消费、提高收益的目的。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种定义下的体育营销。

2.运动项群理论

运动项群是运动训练学中的一个理论。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与他的同事把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为“运动项群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运动项目因为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或相同的特点而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一个“群体”,而不同的“群体”又具备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各比赛项目可以划分为哪些运动项群,而每个运动项群的设置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具备哪些营销特征。这是我们在选择运动项目进行体育营销时所必需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

建立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是本文的核心,突出了本文试图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研究意图。其整体思路是,让企业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开展体育营销时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弄清各个比赛项目的竞技特征,从而找到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与竞技项目特征的契合点或相似处,通过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步引导消费者在视觉、行为与理念三个识别层面对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从认知到联想、再到忠诚的价值提升过程。其目的是,首先让企业在开展体育营销时,除运用通常的一些营销方法外,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项目或运动员,结合自身的特征选择体育营销资源,使其营销目的更加明确;选择营销资源更加科学、合理;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企业及其品牌与产品;最终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其次是希望企业不要一味地专注于对“更快、更高、更强”或者“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追求,而是有的放矢地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品牌价值或产品特征与营销资源有机结合,让体育营销更富于逻辑性与科学性,从而真正体现体育营销相较之其他营销方式的价值所在。

三、系统建立

在系统建立部分笔者的总体思路是,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中,试图分析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提升的过程在体育营销中应该怎样表现。将二者结合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如何在体育营销中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来建立营销系统,更好地指导企业选择体育营销资源开展营销。因此,在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必须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运动训练、竞技比赛以及竞技项目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各运动项群的竞技特征及营销特征,看清在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营销资源的本质面貌。

具体做法:第一,分析在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下各运动项群在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与智能方面的表现特征;第二,按照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一分析各个运动项群的营销特征表现;第三,根据对各运动项群营销特征的分析结论逐一提出营销对策。最终形成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品牌识别与品牌价值理论为渠道、以体育营销为核心的运动项群营销系统。

四、结论

本文紧紧围绕体育营销这个主题来开展研究。运用管理学、营销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试图说明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营销来帮助企业提升其品牌价值,对整体思路进行概述,引入运动项群理论,对各运动项群的分类进行列表说明,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图。

参考文献:

[1]李慧.试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品牌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0,(09).

体育项目论文篇(7)

一、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类研究项目,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和水平,对于推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层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努力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力争多出一流成果和优秀人才,对于加强本地区、本单位的社科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更好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9%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科研成果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997年首次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科类,并资助了一批有关课题的研究项目,之后每年均有立项课题,这无疑对提高我国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全面分析历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科立项的具体情况,发现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的一些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进行了深人统计分析与研究,以其为繁荣体育科学研究,促进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发展提供参考。

国家社科基金的设立,是为了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心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国家社科基金工作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十分独特的重要作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能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正是通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仅有一类项目,即年度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项目),现在已扩大为五类项目,增设了重大招标项目、特别委托项目、西部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其中重大招标项目主要资助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特别委托项目主要以委托的方式资助党和政府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西部项目则是为了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方针,繁荣发展西部哲学社会科学,稳定西部哲学社会科学的队伍,重点资助民族、宗教、区域经济发展、濒危文化抢救、边疆稳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课题;后期资助项目是资助已完成了80%以上的优秀成果,资助其尚未完成部分的科研及出版。包含有马列社科、党史党建、哲学、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图书·情报与文献、体育学21个一级学科。其中经济学科由于范围太大,将其分割为经济理论和应用经济学两类独立的学科,另将教育学科、艺术学科和军事学科设为单列学科。

二、历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体育学项目情况

(一)年度立项数量分析

1996年7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体育学被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的一级学科。体育学作为26个学科之一,从当年起,开始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范畴。自1997年开始至2008年的12年间,体育学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500余万元,立项392项。作为最年轻的学科,短短的12年间立项发展速度之快,足见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体育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以来,体育学立项数量总体趋势呈现增长,由1997年的20项增加到2008年的65项;在所有立项中一般项目数量最大,12年间一共立项270项,占整个立项数目的68.9%,青年项目立项69项,重点项目17项,自筹项目2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党和国家政府日益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育学有4项作为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招标项目。自从2004年设立西部项目以来,体育学已经获得30项资助,足见体育学研究在服务西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研究项目,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映了体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依据图1可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在过去12年间共立项392项,平均每年立项32.7项。从变化曲线走势可以看出,十多年间立项数目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并不是呈现直线状态,表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形。观察该变化曲线规律得出,1997年一2008年的12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目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仔细观察发现这三个时期分别以4年为一个单位。第1个时期为起伏期,1997—2000年的4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目63项,平均每年立项15.75项,低于整个年平均立项数,这4年里立项数出现直线下滑状态,由1997年的20项下滑到1999年的10项,幸好在2000年上升到19项,但仍然低于1997年的20项,说明在体育学刚被设立成国家社科基金的初期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与其他社会科学齐头并进的态势。第2个时期是平稳发展期,从2001年一2004年间,这期间立项数目处于平稳状态,由2001年的31项变为2004年的34项,这期间出现一次低谷,2003年立项数只有29项。第3个时期是直线上升期,由2005年的44项升到2008年65项,期间获得3项重大招标项目,27项西部项目的资助,可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体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宝贵遗产。

(二)立项课题研究内容分析

1992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成为58个一级学科之一。1997年,体育学科被单独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范围,这一决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卢元镇先生主编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一书,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分为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有几门具体的学科领域。根据每年立项项目的名称进行具体学科领域的分类,从题目的问题反映对所资助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这也是很多学科常用的一种划分方法。在进行分类统计时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划归于体育人类学研究的范畴。依据表2可见,在1997—2008年之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体育学立项课题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体育管理学与体育社会学两个学科,其中体育管理学共立项95项,位居首位,占整个立项数的24.2 %;体育社会学共立项92项,位列次席,占整个立项数的23.5 %。这充分说明这两个学科在体育发展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立项数位列三到五位的分别是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和学校体育学,这三门共立项110项,占整个立项数的28.1 %,说明体育的经济效益、体育哲学与体育教育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依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在整个立项课题中体育人文学科共立项103项,占整个立项数的26.3 % ;体育社会学科立项289项,占整个立项数的73.7 %,这充分说明国家社科基金更加青睐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社会发展环境侧重所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人与扩大化,体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如体育旅游、体育传播、体育新闻等等,交叉学科研究的逐步深人为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更加丰富了体育学研究的内容,提升了体育学科的社会影响与学科地位。

(三)项目所属单位与地区分布

1.项目地区分布

在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地区分布情况中(见表3),北京、广东、上海位列前三位,共获得立项课题141项,占整个立项数的36.0 %;其次是湖北、四川、辽宁和湖南。迄今为止海南还没有获得项目资助,西部地区获得资助得予以西部项目的设立促进了地区之间科学研究的平衡,更大地为西部地区建设服务。从整个获得资助的地区分布来看,每年获得资助的省份区域平衡,逐渐扩大,在项目立项的地区分布上更加区域均等化和平衡化,促进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地区均等化发展。

2.项目所属单位分布

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立项都是以体育院校、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体育机关为核心研究机构。从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系分布来看(见表4),体育院校位居首位,共获得立项课题163项,占整个立项数的41.6%,这与我国体育院校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研究资源及水平都占较大优势密切相关。综合性院校位居第2,立项数是104,占整个立项数的26.5 %;师范院校获得立项87项,体育机关获得立项32项。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机关的立项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随着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力度的逐年增加,体育院校保持平稳发展,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立项比例在大幅度上升。

(四)结题成果形式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的研究成果形式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和电脑软件等。从1997—2008年的12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的结题成果形式主要以研究报告、论文(集)和专著三种形式(见图2)。研究报告是结题采用率最高的形式,共有282项,占整个成果形式的47.6%采用论文(集)形式的有169项,占整个成果形式的28.5%采用专著形式的有141项。可见研究报告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广泛采用的结题成果形式,表明研究报告能够及时、快捷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能够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集)是科研工作过程中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成果形式汇集而成,这种成果形式形象而有逻辑层次,能够准确表达科研工作所取得的各个阶段成果,能够推进科研工作的进程,为圆满完成研究任务提供指引;而专著则在研究理论深度和研究全面性方面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这对研究者科研水平和理论积蓄以及研究的深人与全面性是一个科学有力的呈现。

(五)研究时间分析

课题研究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课题成果转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建设服务的时间。通过对12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时间的统计显示,96.5%的立项课题所计划完成时间确定在立项年之后的1—2年。仔细观察科研发现,研究时间的长短与研究内容、结题成果形式有直接关系,一般采用研究报告结题的课题研究时间为1年;采用研究报告和论文(集)相结合的形式研究时间为2年;以专著和研究报告结题的研究时间大于2年。然而,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以2000年立项的19项课题为例,在对其立项3年(2003年10月)后的结项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至少有58%的课题没有按期完成,多数延长了1.5一2年。2005年10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体育学最新结项的10项课题,统计分析可知,这10项课题平均拖期23.3个月,足以反映出课题结项拖期的严重程度

体育项目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117-03

学术期刊编辑担负着创新的使命。在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实践中,创新既包括办刊思路的创新,也包括栏目策划的创新,还包括选题策划的创新。其中,选题策划的创新对于组织高质量选题,提高所刊载论文的价值十分关键。

所谓选题策划,是编辑根据一段时间内期刊报道的热点、重点,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有关作者交流学术观点,并征求专家意见,逐步确定拟刊载论题的活动过程,该过程包括编辑主动组约文稿、策划报道方向、敲定论题范畴等活动环节。而其创新,则是指其途径、方式的创新,力求在此过程中遴选出有较高创新价值的论题,使将要发表的论文在研究内容与步骤、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结果与结论等方面有新的变化与突破。该过程实质上是编辑与作者的互动过程,也是新的选题不断酝酿、逐步敲定的过程。

在编辑策划实践中,选题策划与办刊风格紧密相关,策划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选题策划为例,来说明选题策划的创新途径与方式。

1 结合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进行策划创新,拟定新的学术价值较高的选题

优秀学位论文是学位论文中的佼佼者,得到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其中蕴涵着学术价值较高的内容,特别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体育理论前沿或实践领域结合得更紧密,往往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其作者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手段,对其学位论文的整个科研进程十分熟悉,得出的结论与建议也令人信服。

为确保策划创新的高水平,编辑部可定期召开由学科专家、编辑、作者共同参加的选题论证会,就推出的若干选题方案进行推敲、论证,对达成共识的选题方案予以采纳并付诸实施。结合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进行策划创新时,编辑可请论文作者先对其学位论文的核心体系进行审思,然后建议作者提出创新设想,力求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的论点。编辑也可亲自审阅学位论文,对其所涉及的重要方向、关键问题、发展趋势予以剖析,从中挖掘出有创新价值的论题,再与作者一道商讨其研究的具体方案、主要步骤,力争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例如,谭丽君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的《职业体育产业链的组织模式研究》,即是与其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予以提炼、反思、再创作而成,属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中的上乘佳作。邓士琳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也是与其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予以拓展、深化、再创作而成,该文发表后受到了运动医学界专家的关注与好评。

2 对他人的观点予以点评、质疑、反驳,提出新的与之相对的选题

有些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观点独特,或颇有见地,容易引起学术界的争鸣与探索。细心揣摩其观点,可能会发现其不足或不完善之处,甚至是谬误之处。对其进行质疑、评析,往往会提炼出与原文截然不同的观点,或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命题。

如果有作者对此类争鸣性的话题感兴趣,编辑可与之沟通,必要时可开设争鸣专栏,引导其探索某个意蕴深长的领域,并鼓励作者“标新立异”,拟定观点鲜明、见解独特的选题,针对他人的观点展开论辩,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例如,袁致远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的《文化的“综合创新”发展观与我国民族体育的现代化》,便是带有争鸣性的选题,实质上是与学者万义、白晋湘的一种商榷,即针对原文作了反思与评析,提出了一种见解独特的学术观点――文化的“综合创新”发展观,创新色彩明显,读后颇有回味。

编辑若发觉某一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不具有真理性的认识,或不具有前瞻性,也可主动邀请专家就此做专题研究,并发表其予人以深刻启迪专稿。对他人的论文予以点评、质疑、反驳,往往需运用逆向思维,对原文的论点作大胆的推理和判断,然后另辟蹊径,提出与他人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或是预测某一领域的动态变化、发展走向。例如,吕树庭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的《中国竞技体育要为衰落作准备》,即是成功地运用逆向思维的选题,该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探讨,并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走向作了一种大胆的预测。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体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术份量颇重。

3 结合重要科研项目进行策划创新,拟定科研价值较高的选题

科研项目是经学科专家评审、讨论后正式立项的项目,重要科研项目是其中科研价值相对较高的项目。学术期刊编辑平时应关注重要科研项目的立项情况及其研究进展,与项目负责人保持经常性联系。编辑可策划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与重要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一道,结合其项目的重点研究方向、关键问题、核心环节进行选题策划的创新,商讨新的研究视角与维度,力求在项目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拟定有明显创新价值的选题。如果项目负责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比较善于拟定有创意的论文选题,编辑也可请其结合项目研究的实际进展,自行拟定能够体现其研究水平的选题,之后再按照论文写作的要求实施详尽的论证。

例如,阮敏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的《国民收入、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协整和因果分析》,是编辑与作者商榷之后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TRY002)中策划出的优质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杨明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的《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也是编辑与作者商榷之后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4SS07094)中策划出的优质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陈书睿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的《论我国职业球员利益保护的法律机制》,是在编辑的建议下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CTY005)中策划出的优质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周建梅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的《由世界大赛分析我国田径运动实力与可持续发展》,也是在编辑的建议下从田径部级教学团队立项项目09-111中策划出的优质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4 结合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的研讨内容进

行策划创新,拟定富有新意的选题

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通常就某个阶段内体育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议题展开讨论,会上学者云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会竞相提出。编辑平时应关注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尤其是大型体育学术会议)的研讨内容及其进展,善于从中策划学术价值较高的选题。编辑可策划主题鲜明的小型座谈会,与参会者共同商讨,结合学术会议研讨的主流问题、重点内容、未来方向,拟定新的富有创意的选题,并大致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步骤、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如果参会者有一定的策划创新能力,编辑也可请其自行拟定选题。

例如,成会君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的《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是在编辑的建议下从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中策划出的选题,该文发表后被华中师范大学的经济学专家评定为体育经济学领域的上乘佳作,其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杨小永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的《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与微观》,是作者从第2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专题报告中单独策划出的选题,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一些大型体育学术会议,如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国际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亚运会科学大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大会、全国体育管理学论坛、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论坛,期间所报告的论文不乏真知灼见。编辑与有创见的论文作者多作交流,共同策划,细心推敲,往往会发现新的选题,有新的收获。

5 结合体育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策划创新,拟定新的有创见的选题

体育项目论文篇(9)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融入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学校体育设备与经费匮乏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感情。可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缓解学校体育教学经费以及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目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改革目标,体育课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门课程,需要足够数量的经费和体育场地设施作保障。有关调查数据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运动器材匮乏的问题,而且用于体育教学的经费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可以很好的解决学校体育教学经费以及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因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和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太高的要求,其器材可以根据学校的需求及经费承受能力来自行设计。而且这些运动项目的场地较为简易。总之,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设备简单以及低成本的特性,对有效解决学校体育教学经费和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对顺利开展学校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继承和发展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和传递知识的公共场所,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优势。相关理论和实都表明,很多的体育项目经过广大学校的层层推广与普及最终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的体育文化财富。可以说,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来可以使更多学生熟悉和了解这些民族传统项目的和锻炼方法以及其功能和作用,让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活动中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中全面开展,来使我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们这一代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对策

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以及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有效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确立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民族传统项目的融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和有计划的融合。由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而学校体育教学有具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适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时,明确确立和制定科学、有效、合理、明确的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选些最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而且能很好体现民族精神并且是适合本校体育教学的精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彰显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意义。

(二)合理加工和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之更好的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顺利开展,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合理加工和改造。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并不是指简单地对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完全照搬或是简单的加工和改造,而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造,提炼其实用性强,而且易掌握的成份,使之更好的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服务,让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最终目的,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着力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水平

为了更好的做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除了要适时的对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使更多学生和体育教师明白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加深学生和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的感情,培养学生和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之外,还应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水平,切实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体育理论方面的培训,培养出更多的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从而在有效提高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繁荣。

(四)切实加大对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经费的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保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学成功融合的重要前提条件。经费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为了保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加大对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课程经费的投入,着实改善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课程教学场地设施,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功能,将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三、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通过与学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来有效实现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完美实现双赢的目的,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解决学校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而且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莉.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0(2).

体育项目论文篇(10)

1前言

我国的民间传统的文化项目多种多样,体育项目更是种类繁多,它的内容与形式之多样,堪称世界之最。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锻炼了人的思维,培养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还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健康素质。而将传统体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精神完美结合,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弘扬了一种推陈出新的精神。

2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分析

2.1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传统能使我们懂得尊重文化,了解历史。民族传统中的体育项目被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传统的体育项目是经过历代人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也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具有一定的锻炼价值的,各族人民通过不断的努力,经过他们的独特思想与实践经验,为我们创造了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体育项目,为我们代代相传[1]。

2.2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

传统民族的体育项目进入高校,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现代体育教育的完善,又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距离;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投入的经费,缓解了资源匮乏的局面,并且也为现代体育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3高校体育教育中引入传统体育的现状分析

3.1人文氛围不浓,学生锻炼兴致不高

传统的体育项目,人文情怀浓,历史相对悠久。另外,包含了一些中医养生的理论研究,不论是哲学、政治与军事,还是文学、宗教与修身养性,对于中华儿女的思想与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将现代体育的教学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必须注重人文氛围的渲染。但由于当前高校体育老师的民族传统知识基础薄弱,理论研究不深入,致使体育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严密,达不到国家对于传统体育教育的要求,致使学生缺少对于传统项目的学习兴趣。

3.2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内容过窄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仍是以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以及体操、田径项目为主。被引入的民族项目不被重视,一些地区设置的民族项目中有武术类的项目,但是一些特色养生与健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根本没能实施。一小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项目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能真正发挥其锻炼学生身体、加强修身养性观念的作用。

3.3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

普通高校中真正毕业于体育专业的老师比例较少,部分是一些其他专业的转业人员,他们经过短期的体育课程知识的培训后上岗任教,相当部分的人员的体育教学知识匮乏。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需要相当广的知识面,对于与项目有关的背景、历史、渊源都必须有所了解,并能将其讲给学生听。如果专业知识不够,不能运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进行讲解,就不能将理论与技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传授给学生。

4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建议措施

4.1深入发掘民间资源,达到学校与当地资源的优势互补

大部分的高校体育老师都是接受学校教育资源,很少做到与当地的民间传统资源相结合来教学。如大部分的武术老师掌握的只是一些竞技套路,没有完整的武术技艺。如果深入地挖掘当地资源,下乡去采集信息、请教资深武术学者,并结合学校的资源,开展几次专业的研讨会,将老武术学家请到学校来进行优势互补,就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真正的武术。另外,可以组织学生下乡参观当地的民族竞技类活动与表演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在参观中感受民族体育项目的魅力[2]。

4.2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意识

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中无论是体育老师还是大学生群体,都要培养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能够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当地人对其的认可已经说明传统体育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3]。

4.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一方面是为了继承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资源,在不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下加以创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完善传统与现代的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对传统的承继下,创造新的项目技术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5结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学校教育融会贯通,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为了能够实现现代人才良好身体素质培养的现代体育精神的目标。并且对于树立“素质教学”理念,完成“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守杰.浅谈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10,(32):204-213.

体育项目论文篇(1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辽宁省部分普通高等院校(非体育院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杆法 

    查阅了近两年发表在国内体育核心期刊(中文版)中有关文献和研究文章。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于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进行。分别向沈阳、大连、锦州、阜新、抚顺等高校体育部负责人(或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6份;有效回收19份;有效回收率73%。 

2分析与讨论 

2. 1辽宁省普通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现状 

    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普通高校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体育选项课”.辽宁省各高校经过10余年体育选项课的探索与实践表明,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打破了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使高校体育课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衔接;发挥了教师专长;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2. 1. 1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谋改革不到位,开设年限较短 

    在被调查的19所高校中,14所高校开设了选项体育课;3所高校为传统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相结合;只有2所高校还是以传统体育课作为授课形式.11所高校体育课开课年限多数为2年必修;5所高校在3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4所高校4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 

2. 1. 2开设项目偏少,且以球类等常项为主 

    在被调查的19所高校中,体育课共开设21个项目,项目比较广泛。但具体到一所高校,最多开设9项,且都过分集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滑冰等项目.球类作为运动项目一直受高校学生的普遍欢迎,滑冰作为北方冬季运动项目在沈阳、抚顺、锦州等高校开展较好.而田径项目却只有4所高校开设,并且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田径选项课。这说明田径项目较为枯燥,已被所有开设选项课的学校所抛弃.各高校普遍采用在专项课教学中的身体素质练习代替了田径项目。从调查中看出,三大球等项目开展最好,但一些受学生欢迎的现代休闲娱乐项目开课率较低,如台球、体育舞蹈等。而最近兴起的一些野外体育项目,我省无一所高校开展。 

2.1.3学生没有完全实行“自助餐”式的选项方式 

    既然是“体育选项”课,就应当实行“自助餐”式的选项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太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意愿. 

2.1.4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  1学年按72学时计算2%应是8-9学时,然而在被调查的19所高校中,13所高校每年安排2学时理论课,4所高校每年安排4学时理论课.只有2所高校每年安排8学时理论课。 

2. 2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2. 2. 1体育场地种类单一,数量产重不足 

    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场地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种类单一,基本上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田径等项目为主;二是体育场地数量严重不足.以这19所高校为例,平均大约10000名学生一个田径场,100。名学生一个篮球场,150。名学生一个网球场。由于体育场地种类单一,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开设体育选项课的需要,致使在大学开设全程体育课难度较大。

2. 2. 2体育教师专长有限 

    开设体育选项课,除了一些常规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滑冰外,还应尽可能开设一些休闲、娱乐的项目,包括一些野外体育项目。如台球、保龄球、散打、贻拳道、登山、攀岩、健美、野外生存、远足等。师资不足和专业不熟悉,给开设这类新的项目增加了难度。 

2. 2. 3摘导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校的领导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对学校开设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支持不够。 

2. 2. 4学生人数多,组织难度大 

    随着高校扩招,各高校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体育选项课要根据学生的惫愿、根据不同场地的容量、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要将几千人合理分散在一周内、安排在几个或十几个项目中上体育课,组织工作十分复杂,难度较大。 

3措施与建议 

3. 1场地设施是基础 

3. 1. 1加速建设体育场地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大量增加,高校原有的体育场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加速建设体育场地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要的工作。搞好体育场地建设,必须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3.1.2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一场多用,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如田径场可开设足球和橄榄球,室内的篮排球馆可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等。 

3.1.3适当利用社会体育场馆资源 

    学校周边的一些体育场馆也可开展体育教学,如游泳馆、保龄球馆、健身房等社会体育场馆资源.学生负一定比例的费用,学校再补助一点,完全可以开展体育教学。 

3.2教师是关扭 

3. 2. 1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 

    每名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项,但并不表明他们只会教这一项,充分发挥教师的第二第三专长,可以弥补项目教师不足的问题。 

3. 2. 2选派教师进修学习 

    现有的体育教师很难掌握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自学又不太现实,这就需要派教师到体育院校、专业运动队或俱乐部进修学习,通过短期培训,掌握这些项目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 

3. 2. 3利用校外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