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核心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1 18:24:16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篇(1)

文献计量学是核心期刊研究的理论基础,它的发展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产生了一批在文献计量学方面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学者对核心期刊研究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核心期刊的界定产生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引文的分布规律、一次文献的分布规律和二次文献的分布规律等,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是邱均平、严怡民、陆伯华和北京大学的"理想化"概念。邱均平认为,少数含有情报量大的期刊为核心期刊;严怡民认为,少数载有某一学科大量有关文献的期刊通常称为核心期刊。陆伯华认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应该是能反映当前该学科世界发展水平,发展动向的期刊。北京大学主持的"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认为,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 有较高的论文学术水平,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状态和发展趋势,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也就是从文献量.学术水平,读者重视程度等几方面来界定核心期刊。

确定核心期刊的最初目的是为指导读者阅读以及优选馆藏期刊。最初的核心期刊研究和影响仅仅限于图书情报领域。但近几年来,学术界经常提到的"核心期刊"与原来的"核心期刊"在基本含义上已有很大变化,许多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职称评定、学术评优、成果评价以及年度考核等方面都与核心期刊挂钩。因此,除了图书馆界、期刊编辑出版界关心学术核心期刊问题外,还有论文作者、科研管理部门也都关心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也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不少各界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对核心期刊遴选标准的评价、核心期刊的作用、研究成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诸多评论。

目前 ,中文核心期刊具有如下特点: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目录增多,普遍利用计算机筛选, 评价数据不断丰富,研究方法稳定,定量与定性结合等。核心期刊研究在促进期刊质量提高、优化馆藏、提高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和合作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2中文体育核心期刊

最初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概念引入我国体育界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联合发起,有40多所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和200多位业内专家参与鉴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一书中,有13种体育期刊被确定为G8"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统计,从1994-2013年,有关体育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共有473多篇。体育界人士和其他学科科研人员一样高度关注"核心期刊"的遴选和研究。而当时体育期刊界并未看中"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有些甚至不知或不想知道它们为何物。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2011年后每三年出版一次),最新版为2011年版。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学校体育科研的现状

1994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科研主要在体育教学、体育教材、体育课、体育评价、体育师资、学校课外体育和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等7个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研究的最多,涉及面广,观点百花齐放;体育课研究的类型、组织、结构、评价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向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要求发展;体育评价研究向综合化、人性化转变;体育教材研究现状比较滞后;课外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不多;有小部分的研究是中外学校体育比较,但所具价值高。

学校体育科研是近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育学科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随着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校体育研究也有60多年的历史。我国学校体育研究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显示出中国学校体育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在学校体育研究中,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远远高于中学体育科研论文数量,呈现出忽视幼儿和小学及初、高中学校体育科研,不利于学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发展。

3 对体育核心期刊中相关体育教学的研究

对体育核心期刊学校体育教学学术论文研究的不多。对相关体育教学的其他学科论文的研究有体操教学科研状况分析、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武术散打教学科研文献的统计分析。

代秀付、赵传生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94-2006年间14种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体操教学论文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科研数量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研究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但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研究方法虽然多样化,但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张跃通过对2002-2008年体育核心期刊上所刊载文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综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

杨栋、熊曼丽、谭志刚、邹卫国采用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2000-2009年十年间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上的教学改革类文章进行了述评。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6年是的高峰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可,公共体育课的定位更加准确,课程内容设置进一步拓展,一些新兴项目逐渐走进课堂,同时也更加重视基础理论课,建立和完善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加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评价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4 对体育核心期刊体育教学论文的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付楠通过对1998年至2007年间9种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学的76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用来调查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并探索其发展趋势。主要进行一下方面的研究:①研究主体间写作研究状况。②论文的期刊分布。③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与学生发展、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核心论文篇(2)

越是高深的理论,越要通俗化,越是真理性的东西,越要朴实无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师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塑魂育人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内含丰富的育人素材和“营养”元素。依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将上述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协同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5日第1版)这不仅提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绝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这种宣传教育多体现为理论的阐释和解读,多使用校园媒体宣传、课堂讲授等显性方式进行,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渗透和融入不够,与文化元素的结合不够。一种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只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进而内化为信念,转化为行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紧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通过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多种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真正为大学生所践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充足的投入和保障,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文化素质教育要提档升级,要打造品牌,提升质量,必须在内涵价值上予以丰富,必须有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指导,这种指导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而必须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贯穿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在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文化素质教育既有文化品味,也有思想元素;既有丰富内涵,也有主导价值引领,真正成为塑魂育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功能协同,无疑是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是提升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在大多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往往分属不同部门在抓,工作分工上也有侧重,这当然有利于明确目标任务,但是,也往往容易造成力量的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难以有效发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难以真正发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提高育人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协同起来,实现思想价值引领、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感染的一体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协同起来,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四有”新人的必然选择。

二协同的目标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版,第8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而且本身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需要与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在内的高校文化传承发展功能相协调,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共同发挥塑魂育人的作用。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协同起来,达到塑魂育人的应有效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的成长目标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否合格和可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是否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一个全体人民都需要树立的共同理想,更是大学生需要高度认同和追随的理想,而这种认同和追随不能仅靠理论的灌输,还必须通过包括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等隐性的方式进行渗透,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通过深刻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通过引导大学生将自我理想、社会理想有机统一,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认同,促使他们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勇担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坚持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此角色相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对大学生而言,健全人格应该至少包含以下要素: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当代大学生要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基础的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事实上,健全人格并非天然形成,而需要有效的教育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知识教育不合格将成为“次品”,而人格教育不合格将成为“废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指导和重要内容,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协同发挥作用,将有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的目的。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是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乃至事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的指导和重要内容。在高校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承载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其文明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协同,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体育核心论文篇(3)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构建必须要与其教育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与高职教育全面性的协调发展。

首先,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了解认知,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文化的和谐统一。

其次,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职业行为与能力教育的有效融合,将学生培养为品德优秀、职业技能水平高超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通过社会各界的有效配合,促进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

二、在教育内容方面实现普遍性与先进性的协调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吸纳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相关内容,涵盖了文化、科学、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注重理论性内容的讲授,还要注重实践性内容的普及;既要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内容进行传承,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创新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必须要结合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将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性更强的教育机制,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同时,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例如,对于积极性较强、拥有强烈入党意愿的学生,要对其进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对于基数更大的普通学生,就可以适当放宽教育标准,将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在教育方式方面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协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覆盖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离不开教育活动,

体育核心论文篇(4)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极好载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并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蕴含着令人惊叹的巨大历史变迁:从上海法租界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悄然诞生;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江西井冈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黔北名城遵义――力挽狂澜生死攸关转折之城;革命圣地延安――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发源地;河北西柏坡――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北京天安门城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所。这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红飘带,是无论用任何优美词语来形容赞美都不为过的红飘带。这些广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遍布各地的红色文化是一部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斗争史,披荆斩棘、荜路蓝缕的创业史,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奋进史,蕴藏着非常厚重的民族情感、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熊熊燃烧的革命理想,是民族革命精神的集中彰显。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在此情况下,红色文化就成为人们情感归依之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接踵而至、无孔不入,在此情况下,红色文化就成为人们抵制西化、凝聚民族精神之物。质言之,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中,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源泉。让这些历经革命战争血与火无情洗礼的红色文化穿越辽阔时空与火热的社会现实生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开辟了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塑造方式,使他们“认清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陶冶自己的灵魂和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可以说是一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崇高理念的熏陶,使他们“牢固树立公朴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党性,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红色之路,是一条使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的幸福之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就是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之路。

二、红色文化有利于塑造人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政治信念既不是空洞的原则,也不尽是精神世界的产物,通常是建立在人们一定的“三观”基础之上的。一个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就会长期甚至终生保持其不变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领引实践的精神财富,是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着眼未来的崇高信仰,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永不满足的不竭动力。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政治信念就是灵魂,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就是坚定前行的方向盘。红色文化的弘扬对于塑造人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效果极为明显。无数革命先辈,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敌强我弱、险象环生的情况下,能够坚忍不拔,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大公无私,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怀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的共性都突出体现了中国革命必胜的政治信念。在井冈山精神即“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闹新路、艰苦奋斗、勇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中所彰显出的“红旗永远不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牢不可破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漫漫征途中,形成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其最为显著特点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其奉行不变的主题。长征胜利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留在延安,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达13年的革命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其核心内容就是抗战必胜和解放全中国的坚定革命信念。在此信念的驱使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抗战胜利后,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即由战争转入和平、由农村转入城市,由革命转入建设,以便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一政治思想的伟大实践,铸就了永放光芒的西柏坡精神,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期,其复杂性前所未有,在此情况下,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全体中国人民必须借助红色文化,塑造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国家里诞生和成长,从而必然会对自己的祖国产生深厚的感情,他们热爱祖国美丽如画的江山、光辉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何谓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非常精辟地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在此,列宁阐明了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含义,即爱国主义是作为人们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人们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毛泽东曾豪迈地宣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既是对毛泽东爱国主义情怀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毛泽东对爱国主义情操培养的高度重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高屋见瓴地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这就将爱国主义情操培养的重要性提到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高度。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在全国各民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同样非常重视,反复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其中所强调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就包括了红色文化。的确,红色文化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拿“红歌”来说,“红歌”的传唱仿佛能把人带到那炮声隆隆、战火纷飞的苦难岁月,带到那万马奔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地,让人们在缅怀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奉献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的英雄的同时,产生一种肃然崇敬之情,一种热情澎拜、激情豪迈的英雄气概,催人奋进,令人自新。人们欣赏“红歌”,既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愉乐身心,又能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熏陶。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由于受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思想文化传播的影响,不少人在接受西方现代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自己民族历史的学习。而“红歌”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天然载体,作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蕴含着重要的革命历史教育价值。

体育核心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5-04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application errors in sports medical theses in

core journals in the sport category

ZHANG N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d statistical application mistakes commonly seen in the writing of sports medical research theses in core journals in the sport category in recent years: 1)the pision of experiment groups was irrational; the selection of testees violated the principle of homogenEity; 2)the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of multiple samples was wrongly replaced with multiple t tests;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was wrongly used for multip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irrational; 3)data type was wrongly judged, thus a wrong quantitative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he test of two sample rates was wrongly replaced with the t test of two samples.

Key words: statistics;sports medicine theses;core journals in the sport category

统计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研究结果科学性、可靠性的有力保障。而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通过论文可展示研究者的科研成果,也便于查阅者的了解、评价和引用。因此,在论文中要完整、准确地进行统计学内容的表述,以展示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但运动医学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仍相当严重,其中实验设计和统计资料的应用上最为突出。本文介绍论文中出现错误的部分,并对其进行了正确的统计学内容表述,以便供广大运动医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1实验设计方面的问题

1)实验分组不合理。

例1:《有氧健身操结合饮食控制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血糖的实验研究》[1]一文中研究对象为:西安市碑林区某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77人年龄40~65(55.35±7.26)岁。按照接诊顺序将入选MS患者随机分为以下2组,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

该文作者所选取代谢综合征患者年龄跨度较大(40~65岁),因为年龄的不同机能的代谢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不能认为他们来自于同一个总体。把他们随机分入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参加试验,两组之间的可比性可能很差,其结论的可信度很低;如果,按年龄段分层随机化,组间的均衡性要高得多。

2)受试对象的选取违背同质性原则。

例2:《不同类型休闲活动对老年女性身体机能影响的差异性研究》[2]一文中对成都市老年大学、锦江区老年活动中心,随机选取离退休5年以上,年龄65~75岁之间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她们的年龄段将活动类型分为:为队、曲艺队、门球队、舞蹈队;测量指标为:血压及脉率,肺活量,椎体骨密度。

从一般的常识可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有利于其血压及脉率,肺活量、椎体骨密度指标向好的方向发展。原作者所选取的活动类型为:、曲艺队、门球队、舞蹈。其中是一种智力游戏和身体运动没有什么关系,而曲艺,门球,舞蹈主要以身体运动为主(曲艺有利于人体的肺活量的提高)。所以原作者在试验设计时违背同质性原则[3]。

在实验设计时一定要遵守3大原则:对照、随机、重复。对照原则:要确定处理因素对实验指标的影响,如无对照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实验分组时有处理组和对照组。对照原则要求处理组和对照组除处理因素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应力求一致(即齐同比较或有可比性)。随机原则:是使每个实验对象在接受分组处理时具有相等的机会,以减少偏性,使各种因素对各组的影响保持一致(均衡性好),通过随机化可减少分组人为误差。这是对资料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重复原则:是指可靠的实验应能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出来(重现性),这就要求实验要有一定的例数(重复数)。因此,重复的含义是重现性与重复数。重现性可用统计学中显著性检验的值来衡量其是否满意[4]。

2定量资料统计分析存在的统计学错误

2.1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错误应用多个t检验

例3:《有氧运动对大鼠血糖、血脂和血液凝固功能的影响》[5]一文中,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小运动训练组和大运动训练组。对照组大鼠进行自由饮食和自由饮水;运动训练组动物在此基础上给予为期6周的游泳训练。有氧运动(游泳)、运动后2周和运动后4周从眼眶后静脉丛取血,以及实验结束时(运动后6周)断头取血,分别做血糖、血脂和有关凝血指标的测定。用SPSS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P

这类错误是定量资料分析中最常见的错误,而且是原则性错误,会增加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6]。案例(原)表1资料为对照组、小运动组、大运动组不同有氧运动时间对大鼠血清LDL水平的影响,原作者用t检验分别对各组均数逐一进行比较。对照组大鼠在实验期间血清LDL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小运动组大鼠随着有氧运动时间的延长,血清LDL浓度逐渐降低,至第6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同期(第4周和第6周)小运动组大鼠血清LD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区别。t检验和方差分析都是对总体(样本)均数的检验。当对两个以上的总体(样本)均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时,如果用t检验,4个总体(样本)均数则需做c24=6次可能组合的检验。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检验,则将降低统计结论效度。所以,两总体(样本)均数的检验用t检验,两个以上总体(样本)均数的检验用方差分析。

2.2处理多因素设计定量资料误用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

例4:《不同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及铁代谢指标的影响》[7]一文中,实验目的为:观察补充复方阿胶中药与补充铁剂营养对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及铁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以3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每只体重约300 g,随机分为4组,C组为安静对照组(n=8),E组为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组(n=8),ENⅠ组为递增负荷跑台运动+阿胶营养补充组(n=8),ENⅡ组为递增负荷跑台运动+铁剂营养补充组(n=8)。然后ENⅠ组和ENⅡ组营养补充4周。实验结束后24h内处死。结论:9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导致大鼠红细胞相关指标的显著性下降,引起运动性贫血,但血液铁代谢无显著变化;补充4周复方阿胶中药制剂或铁制剂,提高红细胞相关指标,改善大鼠运动性贫血状况。数据统计方法实验数据用SPSS13.0软件中one-wayANOVA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

原文采用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合适,仔细考察各处理组之间的关系有:是否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是否补阿胶营养或补铁剂营养(两者都能促进RBC生成,增加Hb含量的物质,在本研究中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因素),原文在固定一个因素于某个水平下观测另一个因素的作用,这种做法割裂了实验设计的整体性。正确的做法是,先从专业角度上分析二个实验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是否存在二个因素有主次之分、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等情况。也就说对事物的影响只考虑施加了一个条件(因素)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施加了2个以上的条件(因素)为多因素方差分析。如果是多因素方差分析还要考虑施加的条件(因素)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主次之分。具体看(原)表2资料,施加了两个条例(因素)即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和补阿胶营养或补铁剂营养,然后考虑两条件(因素)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2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应采用交互作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此定量资料为宜。

2.3统计方法不合理,每一种统计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

例5:《高脂饮食对大鼠脂肪组织脂解调节因素的影响》[8],原文中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方法对(原)表3各组FFA浓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个总体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要求方差齐性。方差齐性实际上是指要比较的各组数据分布是否一致,通俗的说就是各组是否适合比较,一般的经验是如果在比较的各组中,如有一组的标准差是另一组的一倍时方差不齐性的概率较大。在做方差分析时,做方差齐性检验主要是确认数据的合理性(不具相关性)。对(原)表3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可发现C组与OR组及OB组FFA浓度指标不能满足方差齐性的要求,故不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方法。可以先进行对数、倒数或函数的转换,选择适当的转换形式,直到齐性检验变为不显著(不相关)。如果还不行就只能用非参数的单因素分析。

3定性资料统计分析方面存在的统计学错误

3.1误判资料类型,而误用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例6:题目:《传统体育对老年知识分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影响的观察研究》[9]原作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是: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烦躁。各症状按症状轻重不同采用“半定量”计分法,按程度进行分级和计分,共分为4级:(“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EH(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6个月的传统体育锻炼实验,症状计分情况。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除A组心悸、耳鸣、失眠症状外,3组均能改善老年知识分子EH(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P

统计资料常常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两大类,所谓定量资料是指对每个观察单位用计量方法测量某项指标所获得的数值;如身高(cm)、血压(mmHg)、脉搏(次/min)、红细胞(104/mm-3)转氨酶(酶活性)等,都属于计量资料。而定性资料是指记录每个观察单位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和性质[10]:如血型(A、B、O、AB)、职业(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性别(男、女),等等。本资料观察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症状疗效,这里的0、1、2、3、4代表的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症状的轻重程度,属于定性资料中有序资料,(如:无、轻、中、重;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死亡),但原作者却错误地将其判断为定量资料,表的标题后括号内写 ±s的形式,表中给出也是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数据。一般来说,t检验仅适于分析来自“单组设计、配对设计和成组设计”的定量资料,用分析定量资料的方法分析定性资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判定统计资料的类型是选用统计分析方法的首要前提[11]。本资料属定性资料,应根据分析目的,合理选用适合此类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如Riditi分析或者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

体育核心论文篇(6)

2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核心竞争力是体育用品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G.Hamel曾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先进技术的一种和谐组合。体育用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体育用品研发技术、体育用品产业体系、体育用品产业价值的一种有机组合。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结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征,对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作了如下分析。

2.1品牌发展水平低品牌发展水平是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在体现,“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则是衡量品牌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准。驰名商标,意味着某类体育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是能获得全世界认可的;名牌产品,意味着某类体育产品的品牌发展范围还仅仅停留在国内,认可度没有驰名商标高。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中只有27个品牌被称为“驰名商标”,仅占其总数的4%,这一比例明显表明了品牌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

2.2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世界体育用品产量的65%,被称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加工厂,但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依存率平均值均在60%以上。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是受国外市场的影响的,同时在出口时市场的结构分布也很不合理,大多集中在欧美等地的国外市场,如果这些市场经济下滑,那么也会随之导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会受到影响。

2.3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研发是推动企业继续发展重要力量,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研发投入普遍是企业总收入的2%左右,这个比例只能勉强维持企业的发展,根本不具备其他企业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国外的技术,使得我们的生产变得很被动,缺乏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

3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却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限制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必须要解决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纵观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主导品牌效应有助于整个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享受由品牌带来的溢价。品牌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对品牌的定位。在进行市场分析时,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企业应该充分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内在需求,精心定位企业品牌,最大限度博取消费者的认同;其二,品牌的质量。企业对所塑造的品牌的质量应该严格把关,提高企业整体品牌质量,让消费者可以充分信任企业;其三,品牌的文化效应。优良的品牌文化有利于增强品牌号召力,让消费者从内心上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3.2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近年来,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逐渐意识到创新对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其一,资金来源的创新。国家在政策上应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支持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扩大和发展,提高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内在竞争力;其二,服务体系的创新。在传统的销售过程中,企业往往对消费者的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常常表现的粗线条化,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只有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才能让产业集群保持持久的活力。3.3建立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良好的行业环境有利于产业集群中各企业间相互信任以及创新发展。建立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部质量标准以及价

格的相关规定,避免产业集群内部进行没有意义的恶性竞争;加强对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根本上保证产业集群内部每个企业的切身利益;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治危害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

体育核心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22 — 02

一、对“融入”、“国民教育”和“全过程”概念理解问题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命题中的“融入”、“国民教育”和“全过程”三个阶段,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然而,从目前讨论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1.关于“融入”概念的界定。焦翠丽等认为“融入”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当中去,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方面,为在国民教育中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2〕周中之提出“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使教育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3〕杨晓慧认为“融入全过程”是一个内在逻辑性的外在认定与外在规定性的内在实现相统一的过程,经历从“理论”到“教育”、从“教育”到“头脑”两个阶段的转化。其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受教育者价值观的整合与构建这一逻辑起点,实质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受教育者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方向主导和内容框定,从而实现传统价值、时代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价值追求的协调统一。〔4〕8-9在蒋笃运看来,“融入”过程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是要将科学的理论变成通俗的群众语言,使之适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样才能提升可接受性。〔5〕周庆芬等认为融入国民教育就是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信仰和现实行为。〔6〕

2.关于“国民教育”概念的界定。韩振峰认为国民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从纵向看,它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从横向看,它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7〕百度百科根据我国“国民教育序列”定义〔8〕,将国民教育只看作学校教育,或者等同于“九年义务教育”。

3.关于“全过程”概念的界定。周中之认为“全过程”不能狭隘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限定在校园里,而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角度加以全面理解。〔3〕孙洪敏也认为“全过程”不应该局限在学校。学校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国民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国民教育使人们认同并且自觉接受并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9〕

二、基本要求和方法论原则问题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论原则问题,是指基于其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研究和基于教育学原则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原则研究,是“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问题研究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因而,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分歧。

1.从教育内容角度出发,肖建明等认为要注意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整体性,防止教育过程中顾此失彼;同时又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此统帅和引领其他诸方面的教育内容,防止教育内容的主次不分。〔10〕焦翠丽提出在国民教育中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精神支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11〕杨晓慧认为要在方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内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方式上以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为转换。〔4〕10-12

2.从德育目标角度出发,赵玉华等认为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12〕周治华认为强调“融入”,要求建构隐形化、渗透式的德育模式;注重“全过程”,要求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13〕李宣海认为必须强“魂”健“体”,强“魂”就是要引领教育、立德树人。健“体”就是要有机融入,使其有效贯穿教育全过程。〔14〕王琴认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制,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每个公民的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行动追求。〔15〕

3.从教育规律角度出发,郝潞霞认为要探索三个转化规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的规律性、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教学体系转化为素质体系的规律性;要处理好两队关系,即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关系、身与言教的关系;要注重一个结合,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16〕杨晓慧认为要注重合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价值实现过程中,教育实践必须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符合既定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此外还提出要注重实施“尊重的教育”,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以尊重人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为前提的教育。〔4〕43-53

三、路径选择问题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路径选择问题,是增强融入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讨论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1.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维视域出发,韩振峰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基本形式构成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家庭教育是起点,社会教育是大课堂。〔7〕焦翠丽认为在学校教育方面,就是要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社会教育方面,就是全社会要为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11〕李宣海认为要构建大中小学德育有机衔接的新格局,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14〕

2.从教育路径多向化的思维视域出发,杨晓慧认为应当要将单向输入路径、双向互动路径和辐射扩散路径结合起来。〔4〕158周中之认为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下,整合优化德育资源,包括内容的整合、活动的整合以及队伍的整合,目标是“量上控制,质上突破”;重视大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以“责任”为核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围绕各级学校思想中在理论课程改革,加强网络平台建设。〔3〕蒋笃运在认为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论认知;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强化知行合一,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认同;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渗透作用;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5〕李泽泉认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程、进学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促进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学生头脑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17〕

3.从教育载体多元化的思维视域出发,杨晓慧认为在继承谈话、理论学习等传统载体的同时,利用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现代载体。〔5〕158-176宇文利、周晔等尤其强调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网络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网上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和办法,〔18〕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严淑华提出要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9〕

综观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研究成果,它们正在日益丰富起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看来,现有研究成果分布不平衡、缺乏方法论的理论自觉,所涉及的部分问题还存在研究空间,已有研究的浅层次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真正具有系统性、思想性、创新性、针对性、实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1-10-25.

〔2〕焦翠丽,董淑湛.浅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理论界,2009,(03).

〔3〕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4〕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蒋笃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中国德育,2011,(03).

〔6〕周庆芬,李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与路径〔J〕.党政干部学刊,2012,(10).

〔7〕韩振峰.略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教育与职业,2007(21).

〔8〕国民教育序列〔EB/OL〕.百度百科,http:///view/1143840.htm.

〔9〕孙洪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J〕.文化学刊,2010,(04).

〔10〕肖建明,严秀清.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福建理论学习,2008,(12).

〔11〕焦翠丽.简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12〕赵玉华,王艳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校园文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6).

〔13〕周治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14〕李宣海.上海教卫系统要努力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高原、高峰和示范〔N〕.文汇报,2011-11-24.

〔15〕王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制〔J〕.唯实.2011,(02).

〔16〕郝潞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浅析〔J〕.思想政治研究,2008,,02).

体育核心论文篇(8)

[作者简介]舒本平(1958-),男,吉林吉林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建。(吉林 吉林 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构建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8023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4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研究,必将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达到激励学生、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既要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同时又要符合高职学院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办学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学院特色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作用。

一、教育模式:坚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统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应坚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统一,从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特点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中,其教育机制既要反映校园文化中的教育途径、手段等作用,更要体现和发挥企业文化中各种教育载体、制度等作用,使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注重在校企文化结合中浸透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高职院校来讲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富有教育特色。一方面,学生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与实践经验,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职业特性有所认识,对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习基地来切身体验企业的生产实践,感受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获得对企业文化的理性认知,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融会贯通,进而提升自身素质。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特点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其树立共同理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的路径。

二、教育目标:坚持全面教育与系统教育相统一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必须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其教育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又要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全面教育理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系统性,就是要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就是要使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等诸方面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尤其是要重点塑造他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校企文化的和谐统一的教育。

体现全面教育。一是要围绕教育目标,对高职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高职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基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在“德、智、体、美、劳”五大素质教育之中,更要重点突出职业道德、处世之道、个人修养的教育。只有将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内在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核心――提高职业行为能力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机制。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机制不仅应体现校园内全体教职工的教育,还应该体现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等多种途径,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教育内容:坚持普遍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统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认真理解和贯彻这一基本精神,体现于在理论层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事物,其中包容着丰富的内容,既有理论性的较为抽象的内容,又有实践层面的较为具体的内容:既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的内容。又有传统的通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积累起来的需要传承的内容。在接受层面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丰富内容与精神实质,既有坚定恪守的先进分子,又有需要教育和引领的人民大众。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国际环境也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情操人格、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能够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教育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对积极要求进步,愿意加入党组织的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而对普通学生要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四、教育载体:坚持传统教育与时代教育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只有立足时展要求,反映时展特点,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导向、价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机制,在坚持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特别是针对高职学院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的特点,借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经验,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创新。例如,企业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营造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加强企业民主建设,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在员工中开展“职工劳动竞赛”“真诚服务”“诚信品

牌”等教育。

高职院校还应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研究,创新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开辟网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要全面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教育手段:坚持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运动发展的,事物的转化是事物运动的必然表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经过主体的选择和确认,并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达到预期目的。一方面,“双师型”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中,更反映在实践教学中。因此,“身教胜于言教”的要求,对于教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关注学生,才有可能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和带领学生。教职工与学生的距离更近、情感更融,教育效果才会更加显著、更富有成效。教职工通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争先创优活动、“修身”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凝聚力,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坚持主体教育就是要注重激发和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使高职学生能够将来自外部的灌输和教育内化为自身的理性认知和行为习惯,能够以自律的形式来实现理性建构,直至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共鸣,成为坚定的信奉者与实践者,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

体育核心论文篇(9)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4-0033-04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认同何种价值体系将决定中国未来走怎样的道路。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这一命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维度

“认同”概念普遍认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此后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学界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深入研究大多从理论维度研究开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党的思想建设上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从国际形势看,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输出”的必需;从国内形势看,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整体。唯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特征,才能更好地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够躬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3]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度意义

学界大体上从三个维度来探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宏观维度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战略意义。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认同,认同的程度如何,事关我们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问题。[4]中观维度上,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有学者认为,使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5]促进认同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诉求。[6]微观维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个体意义。就个体人生的价值追求、人文关怀角度来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追求,获得稳定的精神支撑。[7]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分析

众多学者采用自编问卷,选取若干在校大学生样本开展调查研究。综观已有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大学生主流积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柯羽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整体令人满意,对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都呈现较好态势。[8]陈伟宏等人的研究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他们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华传统美德有较高的认同度。[9]梁英在精确定量研究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得分为79.64,总体而言基本达到良好层次。[10]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平衡特征明显

大学生是多元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11]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不同;大学生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不一致。[12]朱志明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存在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差异。[13]梁英的研究揭示,学生党员比一般学生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越高。[14]宁晓菊的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呈现“思想上高度认同与行为上中度践行”的特点。[15]

(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仍存在认知模糊、认同不平衡、践行滞后等特征。[16]少数大学生受体制转型、网络传媒等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个人主义盛行等问题。[17]陶倩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价值认同选择中性化、价值模糊化以及是非混淆化,价值选择中是非、善恶边界模糊的情况较为普遍。[18]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信仰“马列主义思想”的约为38.2%,仅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19]

三、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型、互联网络、社会舆论、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潮是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因素,[20]学界的研究主要从过程论、环境论、缺失论和网络文化四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因素。

(一)从过程论角度分析

有学者侧重从过程论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因素,指出大学生价值认同是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的结果,价值取向、理性判断、信仰、情感认同和对权威的崇尚是主要内在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舆论、利益和同伴影响是主要外在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21]还有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因素有六个,即学生的政治面貌、父亲的文化水平、学校、教师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数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收获大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强弱。[22]

(二)从环境论角度分析

多数学者从环境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学者指出,环境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认同过程中容易使个体产生“意义障碍”,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23]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经济全球化模糊了大学生对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对立性的认识,淡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义的认同感,加深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程度,冲击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24]文化多元化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育人环境[25]。

(三)从认同缺失角度分析

有学者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认同困境的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文化战略的结果;体制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舆论宣传引导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各种传媒的影响和冲击;教育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明显;社会不正之风的消极影响;理论研究不足;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有: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认知水平的制约;自我意识强化的影响;非理性因素的制约;文化自觉的缺乏。[2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滞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个性的差异等因素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困境的主要原因。[27]

(四)从网络文化角度分析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认知和认同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当然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28]认为网络文化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29]

四、增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

应重视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变量,积极探索运用这些变量,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促进当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转变教育原则和发展理念

认同教育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学者们非常关注大学在认同教育原则和理念的转变问题,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有学者认为,加强广大受教育者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重要途径。[30]有学者指出,在认同教育中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价值引领与需要满足相结合的原则,以促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1]有学者指出,应重视外因,构建高校各种力量的联动机制,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风尚。[32]有学者重点阐述了将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33]。有学者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引导职能,激发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通过高校的管理、激励机制增强大学生体验认同的途径,使大学生在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两个方面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34]

(二)注重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政治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全过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中心线索和灵魂。[35]有学者提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36]有学者指出,应该重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参与性,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37]还有学者认为,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学生教育管理的始终、融入社会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38]

(三)营造良好的价值认同环境

有学者从形成合力的角度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认同环境;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良好的校园认同环境;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营造良好的自我认知环境。[39]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核心要素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主阵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优化认同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构建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40]还有学者提出分层引导的措施:允许多样价值选择,澄清模糊价值取向,抵制是非混淆现象,促进知行有机统一。[41]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知与行的有机统一。[42]

学界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进行了不懈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研究中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阐述虚话多,结合中国特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的少;重复性研究多,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突破、有新意、有创见的研究少;背景性研究多,生效机制研究少,可行性对策研究少。党的十报告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维度。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因此,一要尝试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进行理论渊源挖掘;二要不断加强对国内外同类成果的比较研究;三要积极倡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实证研究。改变当前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过多地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要增强路径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许志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2]李国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J].党建,2006(12).

[3]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李丰春,等.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5]吴丽兵,汪俊.认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环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6]羊许益.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0(4).

[7][18]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

[8]柯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9]陈伟宏,黄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3).

[10][14][22]梁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学习与实践,2009(8).

[11]王丽萍,等.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河北学刊,2012(9).

[12]柳克方.价值认同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3]朱志明,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15]宁晓菊.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寻求[J].青年探索,2010(6).

[16]郭维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与接受心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17]杨建辉.论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创新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9]刘佳.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引导――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0][23][28]林晓峰,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因素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罗品超.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障碍及其实现的理论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1]林春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影响因素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24]王玉平,黎莉.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建构[J].党史文苑,2009(11).

[25]彭少军.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9).

[26]田海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以河北省为例[J].邯郸学院学报,2011(1).

[27][39]田强英,蔡丽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困境及重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9]张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0]周秀华.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1]叶莉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认同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7).

[32]王青耀,周瑛.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33]毛淑梅,宋吉鑫.传统价值理念: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底蕴[J].理论界,2012(9).

[34]王莉娟.理论自觉与行为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35]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2);尹刚.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6]戴艳军,王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特点和实现路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7]陈燕,柏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2).

[38]张信杰.浅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

[40]叶莉英.价值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核心要素[J].黑龙江教育,2010(8).

[41]陶倩.由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认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体育核心论文篇(10)

[作者简介]江胜尧(1969-),男,江苏沭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43-02

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大学应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高校要培养具有共同理想的政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振兴祖国的创新意识和高尚情操的道德意识的大学生。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目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变化引发的社会多元价值观念正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途径辐射到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评判、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呈现出复杂化倾向,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选择利己化、标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追求庸俗化等不良取向。大学生是高知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冲撞的群体,价值多元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重塑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航向。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党中央强调,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思想理论阵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网络素养的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体力量,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网络的发展不仅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媒介载体和手段,而且网络在思想领域的开发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德育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及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扩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增强大学生对形形西方观念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彰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生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重要抓手,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成为可能,意识形态也同样面临着怎样把世界优秀文化精华融入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之中的问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部分大学生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盲目崇拜“新自由主义”,对两种意识形态模糊不清、兼容并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邓小平同志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培养高尚思想道德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变革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多样性,部分大学生缺乏较高的道德认知力和道德判断力,道德选择和评判标准模糊,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严重,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是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指导,是大学生判定行为得失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高校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现状和特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使大学生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理性升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趋于一致。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区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为新时期国家思想道德体系指明了方向。

二、积极探索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的传导路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舆论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当前,大学生舆论阵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广播台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视听技术,主动开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阵地,牢固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主动权。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校园舆论阵地,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有效抵御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侵蚀,使之成为校园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和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平台。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载体,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互联网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青少年,网络对大学

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高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数字媒体建设应对这种挑战,发挥校园网络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化功能,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新动向,坚持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校园网络舆论制高点,增强网上正面舆论宣传的强势和影响力,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高校要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引领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进而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校园舆论氛围。此外,高校要通过必要的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阻止不良信息的输入,要健全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科学研判机制,准确把握网上舆论动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大学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既是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通过校园文化把先进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等传播、辐射到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去,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能够发挥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激励人的重要教育作用,可以让抽象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具体和充实,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先进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引领高校非主流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和良好的国格,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弘扬爱国主义,培育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通过校园文化的介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政治态度和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使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社会实践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时效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发现真理,认识自我,按照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塑造自己,逐步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同志曾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培育期,思想观念趋于形成,对社会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的认识一旦被其通过社会实践所证实,就会由感性的价值认知内化为理性的价值认同。

高校应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并以实践课程形式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各类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把社会实践与思想品德养成结合起来,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逐渐对主流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产生认同,将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品质,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从而促进价值观的形成。高校要根据意识形态发展的教育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深化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使实践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使改革方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采集生动的实例,创设围绕课堂教学的教育情景,通过理性推导、实践验证、情绪感染等形式,使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同,理论认知内化为理论信仰,努力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艺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讲深、讲精、讲透、讲实,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最后,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单一的、硬性的理论灌输模式和教师一味地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注重价值灌输。价值分析、价值推理和价值归纳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指导学生对中西价值观的分析,深刻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认知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学生价值实践的能力,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价值观建设的标杆,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新的传导路径,健全长效机制,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9.

体育核心论文篇(11)

主管单位:江苏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4590

国内刊号:32-1208/G8

邮发代号:28-5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