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美术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9 02:32: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国美术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国美术史论文

篇(1)

当下艺术评论提及“程式”问题时,受众的思维定势总是将其认识首先引向

艺术程式来源于艺术创作过程的积累,以感性形式呈现于艺术欣赏过程。陈幼韩先生认为“程式,不是外加于事物的法式和规程。它是由事物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形式规范和技术格律。”此话很有见地,艺术程式不仅是形式规范,同样是技术格式,是贯穿整个艺术活动的从技术到形式的规范化体系。基于以上的阐述,我们就可以对艺术程式做出合理的解释:艺术程式是存在于艺术活动过程中的技术格式和形式规范,艺术程式的“程式”本质,规定了艺术程式必须具备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但是进入到艺术领域,程式便是不同程度艺术化了的程式,也就是说,艺术程式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经过艺术家依据一定美学原则的审美改造,又高于生活,带有了明显的审美化特征。规范化、标准化、审美化是艺术程式必备的三个要素。艺术程式改变了生活的初始形态,却使生活在艺术中得到了更集中、更鲜明、更具艺术性的表现。

二、中西艺术程式存在分析

对“艺术程式”的准确界定,可以帮助我们轻松找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程式,也就为艺术程式存在分析打下了良好基础。133229.coM置于中西艺术对比的语境下,可以发现,

三、艺术程式与艺术活动

艺术是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品和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的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程式在整个艺术活动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与支撑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于艺术创作与艺术品两个环节。

1.艺术程式与艺术创作

艺术程式既是艺术创作过程实践部分的经验总结,又是艺术家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是艺术家将自然、社会素材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没有这个中介,艺术家会无所适从,艺术创作同样会杂乱无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将原有的艺术程式作为效法和进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参照对象,并根据新的创作需要进行变化和发展,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例如对于绘画艺术创作,画家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画法跟画理,仅就山水画来说,就要求画家对树法、石法、皴法、山法等各色程式熟练把握,方能进行有效的艺术创作。清代石涛言:“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立于何?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石涛的“一画”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艺术程式,画家的艺术创作都是依据一定的法则进行的,没有法则,创作就失去了约束,成为无源之水,所以画家必须掌握一定的创作法则——即艺术程式。

艺术程式不但是历代艺术家艺术实践的经验积累,同样是历史文化积淀在艺术创作中的最佳体现部分。艺术程式固定地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即使创作者对某些艺术程式的内涵不甚明了,但是只要将艺术程式完整、生动地再现出来,便能赢得观者的共鸣。有种现象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戏曲演员大都是从儿童时期的“刻模子”开始学习表演,开始他们的心理机能还很不成熟,难以理解剧作的立意和剧中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变化,他们并不知晓白娘子为何与许仙一见钟情,但是,当帷幕拉开,他们出场亮相,眉目传情,暗送秋波,一招一式地表现人物时却同样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原因是他们“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显然,这是艺术程式帮了大忙。当艺术程式被复制出来,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便也呈现于观者面前。这就说明,艺术程式本身不单单是一种形式,并且隐含了内容的积淀,其中包含了前人对艺术形象的理解以及审美价值取向,这就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程式一种文化延续的载体,它包含的文化积淀令后来人获益匪浅。”。

2.艺术程式对艺术创新的局限

艺术程式的存在,在某种情况下会成为艺术创新的局限。因为,艺术程式是对过去历史生活和艺术家审美经验的总结,艺术程式总是滞后于社会时代的发展。而艺术则是以创新为最高宗旨,要求反映时代生活。艺术程式不能及时反映新的社会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局限性的出现。贡布里希先生注意到在

2.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艺术程式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但却是对自然与社会形象的宽泛概括,具体到艺术创作,根据不同创作的需要,用同样的艺术程式可以表现不同的生活内容,塑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中有这样一段问答“问:关仝师荆浩,画法有异乎?日:大处同,小处异。荆浩用钩锁法以开石,或方或圆,形体自然,故丰致洒脱。关仝亦用钩锁以开石,形体方解,谓之玉印叠素,故筋骨劲健。”e5173z关仝师 法荆浩,二人同用一种皴法程式,大处同,体现出艺术程式的规范性;而在细节处加入个人对自然山水的理解,略有不同,最终二人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一个丰致洒脱,一个筋骨劲健,所体现的正是艺术程式的可塑性。再如戏曲中的“上场亮相”表演程式动作,同一个动作因为不同的剧情需要,不同的演员来演,就可以把不同剧中人物的生活素质一下子体现出来,或是帝王将相,或是绿林好汉,或是宫廷贵妇,或是小家碧玉,都能在那瞬间的审美中明了地显现出来。

篇(2)

作为绘画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于是有人说:“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在某种方式上都是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其中的那个世界的反映”。这种说法明显是肤浅的、片面的。如果一幅绘画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和现实的这种亲近性,那么绘画作为一门艺术早就被摄影所取代。绘画没有消亡,本身就是一种证据,它说明绘画之所以成为艺术并不在于它和现实事物有一种相似性,并由这种相似性产生一种似真幻觉。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在艺术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如何客观地如实描写,致使不少人掉进自然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业已陈旧的观念和制度有没有扼杀某些天才!歌德曾经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人了解;他也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着人世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为着较高的意旨服务。”毕加索有一次对他的友人克里斯琴·泽尔瓦斯说:“当我在枫丹白露森林漫步时,那一片翠绿使我感到难以承受,所以,我必须把这种感觉用绘画的形式发泄出来。是绿色在支配一切,画家作画只不过想快一点卸下他那感觉和视觉上的重负而已。”这起码可以说明,绘画创作源于主题世界的心灵和精神那种最内在力量的强烈追求,在这点上,古希腊的画家就已经注意到绘画并不是纯粹的模仿客观世界,苏格拉底的论述就是最好的证明。

绘画创作需要灵感,灵感究竟指什么?在艺术概论中是这样解释的:“灵感是指一种暗伏于创作者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独特创造性的心理与思维活动。”也许我在这里阐述得过于繁琐、抽象。这种心灵感觉是如何发生并贯穿始终的,罗马诗人p.奥维德说过:“有一个神在我们心中主宰着。”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说,创作是一种不可见的心理事件,它是极难考察的。毕加索遇见了一片翠绿,由于无法承受而必须用绘画发泄出来。可想而知,那片翠绿必然牵动了毕加索心灵深处的感受。有位画家曾说:绘画是一种“突然遭遇”。实际上,也是阐述客观世界引发的主观感受。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感受不同,即使是同一人在同一环境下也难于重复两次完全相同的感觉。思想、想象、感情和感觉属个体,任何人也没有直接进入到别人的心灵中去过。人们的心灵只能通过内省的方式来考察,至此,有一些东西可以肯定,灵感的产生也有主体的思想、情感、观念等诸多因素共同构筑。

绘画创作的过程在于它的不可预计性,凡能预计其未来效果的活动都不是真正的创作活动。在真正的创作活动中,如果开始并不知道最后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甚至到工作临近结束时,仍然不知道其结果如何,只是凭直觉工作,渐渐地朝结束的目标前进,而并不知道它最后的形式是什么,这样的活动方能称为创作。马蒂斯是这样论述这一问题的,他说:“何时为创作结束,当所有部分建立起它们明确的关系,对我来说已不可能全部画一遍的情况下去补充一笔时,它就意味着完成时刻到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艺术家停止思考怎样去改善他们的作品时,就意味着创作活动的结束。

篇(3)

一、前言

在充斥着欧美日韩风格的今天,如何从民族发掘设计灵感发展出中国特色的设计是非常迫切的问题。笔者也参加过很多讲座,每当提及中国设计的时候总会引起激烈的讨论,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都一直在探寻中国设计的出路。笔者认为,一种设计风格大抵上可以称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欲发展中国特色设计需承前启后地了解历史,探讨将来。

了解历史绝非简单认识和记忆文物的形状和图案,而是一种风格、一种技艺存在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尝试在细致了解学习了岭南的历史、风土民情和工艺美术的基础上思考其对现代设计的意义和启示。

二、岭南独特的历史背景

岭南是指五岭以南地区。五岭指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位于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发五十万军民平定南蛮(即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统一了岭南,设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来管治,增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岭南的发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现在的广东省境内,郡所在番禺(即当今的广州市)。

仰仗天然的屏障,岭南得以保留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WWW.133229.Com由于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广州还是最早的贸易港口。同时,历代君王皆把岭南作为流放之地,使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皆在会集于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并赋予其开放、兼容、多元化和开拓性的特点。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见证了岭南文化的深厚;海上丝绸促进了与波斯、天竺、阿拉伯以及南洋各国的商务和文化交流,充分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图1 南越王博物馆

三、岭南主要工艺美术的现代思考

岭南艺术与岭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形式、艺术精神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地域性、时代性相辅相成。可以说,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无不是社会、文化和商业共同促成的结果。

(一)广绣和广彩繁荣背后的商业意义

广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因其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广彩相对历史较短,其始创于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广州海禁,对外贸易遂逐渐增多,外国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亦随之增加从而促使了广彩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在初期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或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岁无定样,故的特色不太显著。

图2 广彩瓷器图3 广绣作品

广绣比广彩的历史更为悠久,技艺也较广彩成熟。然两种工艺的发展繁荣无不与海外贸易息息相关,其中广彩制品更是大部分出口海外,只有小部分留在民间使用,可算是中国最早的odm产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工艺亦在清代中晚期走向成熟和繁荣,在贸易进一步发展及需求多样化的推动下,两种工艺亦经历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外来图样、能工巧匠及文人画家的参与也使其艺术风格逐渐发展成熟。

广彩与广绣的繁荣虽已成为过去,然而仔细研究两种工艺的发展历程却可以为当今中国的设计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两种工艺中尤以广彩的发展较为典型。广彩的旦生缘起于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遂形成将景德镇素瓷运至广州加工并出售的商业行为,此时广彩尚未形成。随着商业的兴盛,本地艺人更多地参与到瓷器的制作中,使制品的纹样和图案渐显岭南风情。同时,欧美文化及技艺亦进一步影响着广彩制品的色调和式样,最终使广彩成为岭南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

由此可见,一种设计风格的成熟离不开商业的推动与技术的进步,亦离不开本土文化的介入。由于我国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技法大都由欧美引进,致使许多设计师难以从传统文化及技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现代设计,从而使中国设计流于表面。广绣和广彩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切合商业利益、具备本地文化气息及使用恰当技术制作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中国设计。

(二)佛山剪纸艺术形式的启示

佛山剪纸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的部分乡镇,是我国三大剪纸流派中南方派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及浓郁的岭南特色而著称,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其它的民间艺术一样,佛山剪纸深刻反映了地区生活习俗和特色,在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早在宋、元年间佛山剪纸已出现商业化的动作模式,至20世纪早期更是达到3000从业手工艺人的规模。

佛山剪纸是岭南文化中的一块瑰玉。它最集中地最全面地概括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理念和手法,既不是西方传统的明暗体系也不是西方现代从形体结构到夸张变形的表现体系,而是以表达自己观念为主的主观意象表现风格[2]。也就是说,剪纸作品中所表达的事物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其形式却是超越客观的限制。在艺术造型上佛山剪纸作品也体现了、美满、美观、美好、和谐的艺术内在本质,这是中国人艺术思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的角度思考佛山剪纸艺术,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特色取材

佛山剪纸艺术来源于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而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因而其取材大都有吉祥之意,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松树象征常青不老、花瓶中插如意象征平安如意。还有谐音寓意,如莲花和鲤鱼寓意“连年有余”等。这些取材都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无论寓意或谐音均来源于我们的文化信仰及语言。

符号是实现信息贮存和记忆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3]。传统剪纸艺术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大部分的传统艺术形象已形成了一种通用的视觉符号。其取材及寓意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如vi、广告等。因为这些图像寓意已,使传统题材能更好地传达信息的思想意境。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银行的标志、一些房地产海报等。

2.简练和抽象和艺术表现形式

佛山剪纸极具简练的特色,因为剪纸是产生并流行了民间的艺术,其生产制作者也是普通民众,因而没有娇柔做作的装饰而是简练而抽象的表达手法。此外,在农村地区受制作工具的制作材料的限制,只能使用最简单的方式刻画物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度概括和高度简练的艺术特点,其中的花鸟鱼虫等形象都是简练的线条概括表现特征(如图3所示)。

3.勾连的艺术手法

佛山剪纸也分为阳刻剪纸和阴刻剪纸。阳刻剪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去除轮廓外空白的地方,每一根线条都是相互连接的,牵一根而动全身。阴刻剪纸和阳刻剪纸刚好相反,就是去除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地方,它的特征是每一根线条不一定是互联的,而作品的个体是块状的。

这种勾连的艺术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及古典味道,在设计制作中可根据主题结合现代设计方法把勾连融入作品中,如能配以色彩和传统图像元素的正确选用可制作中极具民族感的作品,如下图中国联通的标志。

图4 佛山剪纸

图5 中国联通标志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及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及创作手法。一个设计工作者不仅要学会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更应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如此才能承前启后发展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本文对三种主要岭南工艺的思考或许不尽全面,但愿为此类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篇(4)

一、装饰变形的基本类型

1.依物变形。通过写生,观察或者记忆默写所搞得变形,即依物象为根据的装饰变形,它是装饰变形的第一种形式。这种变形一般变化的幅度比较小,结构和动态受自然形态的约束而较拘谨,但是,作为学习的过程,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wwW.133229.cOM

2.依情变形。这种方法随意性比较强。俗话说:“得意忘形”,“情动形移”,讲的都是依情而变。这种变形一般幅度都比较大,可谓随心所欲,甚至无法无天。但它仍然是具象的,具有与物象本质基本一致的形体和结构,这可以说是装饰变形的第二阶段,比依物变形又高了一个层次,这种变形的难度比较大,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练习和艺术修养,否则,就会破坏物象本质性联系,成为无目的无内涵的“乱变”。

3.主观意象变形。它不是依物或者依情变形,而是依据主观意象的发挥,它并不注重物象的形态和结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物象加以歪曲改变,这种变形多用于寓意和象征的艺术处理,艺术家所表现的主要不是物象的外貌形态,而是画家自我情感的表白和发泄。

4.抽象变形。抽象变形分局部和全面抽象两种,这种抽象变形,大多都是由物象的引发而出现的,因此,抽象并不一定完全与物象无缘。艺术家采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念和情感,有时把客观物象用非具象的写意手法来表达。这种抽象变形的手法,在现代美术设计中采用的非常普遍,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二、装饰变形的几种形式

1.平面变形。首先把物象从三度空间移到二度空间里,这是个创造性地魔变的过程,很多装饰变形首先从这里开始,平面化本身就意味着变形,一般采用把物象展开,压平,用线在平面上展示出物象的平面结构和景象效果。

2.立体变形。立体变形虽然自西方立体派绘画产生之后才明确提出来的,但在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中早已出现过。这在民间剪纸、民间玩具、木版年画、皮影的造型中都可以找到。立体变形是透过几何学的基本形态来分析分解对象,并把获得要素构成新的空间,通过缩短及透视,将表现的物象变形,

篇(5)

梅花原产

梅花,有着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的神韵,它在冰里育蕾、雪里怒放。人们通常把它作为美丽高洁和刚强意志的象征,倍加赞赏。

文人咏梅以诗赋,画家画梅则以笔墨。以梅入画,是渊源很早的事情了。早在南北朝时,梅花就已经入画,到了北宋,画梅成了一种风气。历代画家皆以笔墨来描绘梅的品格,以形传神,寄托自己的人文理想。

周淑莹笔下的梅花正是这样。她画中的梅花,依稀可见粗壮的枝干,或傲然横过,冲击着你的视线,或侧枝曼舞,傲迎风雪。在坚强冷艳背后,分明又有一抹柔情,再添生趣。由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梅花的高洁品格,更有画家对梅花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由此,她笔下的梅花才得以这么富有韵味。

“笔墨当随时代”。周淑莹的传统功力自不必说,因为没有传统功力,不足以表达梅的品格,更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感悟。值得注意的是,周淑莹在表现方法上很用了一番心思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画面在背景上的渲染处理,而且在梅花形象表现方法上的突破,以及枝干以白破黑的表现方法,这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使梅的形象得以表现的更加强烈,对梅的品格神态表现也更趋完美。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基于传统功力,而且要求画家既要大胆放手,又要适度把握。WwW.133229.coM否则,不但不足以表现“梅”的主题形象,反而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然而周淑莹做到了,这正是作为画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她的画不但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同时,画家本人的人文理想也得以展现。相信,正值艺术创作黄金年华的艺术家周淑莹,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梅花作品,为我们这绚丽多彩的时代锦上添花。

篇(6)

美国艺术教育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重视在全民中普及艺术教育。美国强调艺术不是少数精英、中产阶级和社会上流阶层的特权,艺术需要面向大众,向人们证明艺术鉴赏力并非先天固有,人人都能够学会欣赏艺术,艺术不是少数“拥有艺术天赋”人的专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办了艺术系,不仅如此,还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在各个地区开展艺术教育,甚至将艺术教育深入到社区中,将其与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结合,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艺术活动,以此来培养公民对艺术体验的需求,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并从根本上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倡社区艺术教育的个人和团体认为,通过在全民中普及艺术教育能够间接甚至是直接地影响艺术教育政策的制定,使艺术教育真正得以重视,因为只有当全体公民都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时,有关艺术教育的政策才会相应地调整和转变。试想如果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某种艺术体验时,他们可能会期望在学校课程中能够再次获得这种体验,也会乐于去了解艺术,这样将艺术课程的成绩纳入学生升学的必修学分,将有关艺术知识考核的试题列入标准化的考试范畴,以及将与艺术有关的职业看作高校就业推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构想也有望实现。此外,学校也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从而向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方案。

其次,美国在艺术教育中开始强调视觉艺术的文化属性。它不局限于从形式和技能上来发展艺术教育,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从人类学、社会学等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学科,认为艺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现象,艺术的形式、线条、色彩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在艺术教育中,注重教学活动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对教育的内容、学科的角色,以及教学的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位。美国的许多艺术教育理论家认为艺术能够促进道德的发展,借助合理有效艺术教育,能够让人积极地转变自我,并进而改变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的世界。他们意识到艺术教育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联系,也认识到艺术对于培养有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公民的重要性,于是提出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的创造,单纯地关注技能的学习与材料的运用,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的社会力量,要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一些与社会和人类密切相关的主题上来,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实践活动,并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同当前社会及文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相联系。教师在课堂上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交流观点的平台,这种交流以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的形式进行,学生以一种或多种艺术形式作为媒介,表达自己对于当前社会及文化问题的看法与认识。教师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指导学生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层面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社会文化现象,启发学生设想未来的生活方式,并将自己的设想以视觉的形式加以描绘。

再者,美国艺术教育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提倡通过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俄亥俄州五所公立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学院认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让学生从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学院倡议教师设计涵盖多门学科的课程方案,在课堂上以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以讨论为主要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此外,学院强调艺术教学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应在形式、内容和观点上都能够得以体现,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上,艺术教学要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多种可能的方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提倡在艺术教育中,通过与美学相关的研究,通过与艺术批评相关的探讨,以及与艺术创造相联系的创作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院认为艺术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是在向学生传授技能和概念的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研究与表达个人体验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感和智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建构对自我的认识,同时也将美学与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分析与思考,学习从艺术作品中美学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复杂背景中解读作品的意味,学习关注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地塑造周围的世界。

二.对中国当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艺术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狭义的范畴来看,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广义的范畴来看,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人类的文化,从而和全面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体公民开展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目前尚停留在一个边缘学科的位置,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有待艺术教育自身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和改革来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科的范畴来看,2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该涵盖技术、理论和文化的广泛领域。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艺术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同样地,艺术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将技能训练和美学原理作为基本范畴的艺术教育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标准和理念,但并非普遍的、永恒的定律。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敏锐地感知当前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将艺术教育与新的艺术实践以及当前的一些重要的相关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相结合,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的范畴。

2.从艺术教育的目的来看,艺术教育不应该将其目标继续锁定在技能的培养的狭义理解之上。艺术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了解艺术家和艺术行为的职责,了解艺术反映并谱写着历史的事实,将这些原本局限于对形式特征、技术分析或工艺媒介进行探讨的目的导入到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议题,从广义的范围上去真正地理解艺术。

3.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要多样化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事实证明,为学生所熟悉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获取信息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启发学生将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批判性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感知社会,将艺术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相结合,这是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

篇(7)

景观设计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建筑一样,是绘画。在景观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之前,园林艺术(或园艺)和建筑是平行发展的;建筑师不仅是设计建筑,还兼顾园林的设计和室内空间的设计。自从1919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才使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了统一的标准。

一、绘画史的变革

自从人类开始产生意识以来,绘画是最能反映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2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用绘画来描绘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与感受。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绘画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从古典主义到文艺复兴,在道立体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绘画艺术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内容形式上也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尝试创造出了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的新作品。

绘画艺术是在历史变革中首当其冲的艺术形式。wWw.133229.COM19世纪以来,艺术资助力量虽资本主义的发展急剧改变,艺术服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封建贵族阶级,而是富裕的资本家,操纵艺术市场的是画廊和艺术沙龙,艺术家不必画权贵喜欢的题材,而广阔的市场中有自己更大的选择,因此出现了新艺术的探索。对绘画艺术变革最早做出反应的是“印象派”,随着印象主义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的改变,印象派画家开始在绘画中反映时展,利用光学发展的成功,改变固有的色彩体系,创造了一个视觉革命的神话。

当塞尚开始用色块的相互序列来构件物体的空间,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的时候,“立体主义”这个影响欧洲新艺术变革的绘画形式开始产生,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现代建筑、现代产品和现代平面设计的形式基础。随着巴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的不断交流,探索,最终使“立体主义”在欧洲广为发展。立体主义的产生给当时正处在新城市不断建立,而又想摆脱传统束缚的建筑家门很大的启发。

二、绘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1858年纽约当局希望在城市中央预留一块土地作为城市公园,旨在使城市之中有一片可供市民休憩的绿洲。后来被誉为现代景观之父的奥姆斯·泰德与同伴卡尔弗特·沃克斯的作品“草坪”赢得了组织者的青睐,自此开始了他的公园和景观设计之路。奥姆斯·泰德的设计把城市中的林荫大道、城市公园、城市医院庭园、滨水地带及城市广场以及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奥姆斯·泰德的设计不仅受到英国田园牧歌风格和优美如画风格的影响,还在其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场地分割的处理手法都成为了今后景观设计中的经典。

位于西班牙巴萨罗那得居里公园,是西班牙天才设计师安东尼·高迪的作品,实际上这个公园他只完成了一半,最早的设计构思是有居里提出的,他希望高迪能帮他设计一个英式园林,而高迪则希望把这个公园设计成为和周围乡村环境和谐融为一体的公园。他在这个项目中身体力行,最具特色要数公园里那色彩斑斓的陶瓷镶嵌,高迪借鉴印象派绘画中“点彩”的技巧,运用细小的各色陶瓷来塑造形象、绘制画面,陶瓷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混合效果使图案更加立体丰富,而且画面上的各种纯色会因对比关系而显得更加明亮。这种瓶贴方式具有巴萨罗那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胡安·米罗的风格,只不过高迪的画是立体的。有时真的难以界定到底是景观影响了绘画还是绘画影响了景观。

在从立体主义到风格主义、印象派、结构主义一步步抽象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发挥了立体主义的理性结构和特色,通过方形和矩形中填充三原色来把形式简化到只有纵横的线条和原色。蒙特里安认为:“黄色是光线运动的象征,蓝色是天空的象征,红色是黄色和蓝色在晨曦时的细语交谈。”彼得·沃克在他的作品中很好的阐释了蒙特里安的绘画理念,不论在他设计的德克萨斯的沃斯堡伯纳特公园还是德国慕尼黑的凯宾斯基酒店前院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用矩阵行列式布置的植物或穿插的道路来强调人工强化的自然已与野外的自然状态的完全不同了,运用色彩的层次来喻示空间的变化,同时运用不同材质色块的区分来强调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升华。

三、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可以选择的材料越来越多,创造出的视觉效果也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投影技术、激光技术、还有声光电等新科技的日益成熟,景观设计师们将有更多的选择。绘画艺术对景观的影响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我国古代园林就有将自然山水搬入院中的做法,“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对绘画与自然景观相互对照的最好描述,那是的园林让人分不清是在画中还是在现实中,一步一景的优美景致和如梦似幻的四季变换中的让人有在画中游得感悟与陶醉。

景观是一门在“大地上作画”的艺术,是艺术家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表达,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兴起,景观设计必将更加迷人。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国书法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

    中国书法艺术的媒介传承变化始终受着社会发展的影响。本雅明说,在人类艺术活动中,“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地决定于艺术生产力即‘技巧’,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艺术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技术革命,新的艺术技巧(技艺)就会产生,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把艺术向前推进”。从文字诞生之初的龟甲兽骨、铜器、竹简尺犊、青铜刻石、纸张直至当今社会电子网络媒介,可以说书法艺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催生新的传播媒介,以适应文化传播的需要,担负起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重任。

    作为媒介,书法艺术同时兼具了传播文化信息和书法艺术信息的功能。纵观书法历史,无论是古文字时期的甲骨、青铜,还是有秦以来的刻石、竹简木犊、绢帛等,均是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这种承载方式在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又根据载体的不同形成了风采各异、流传千古的书法艺术风格。书法艺术传播媒介每一次的变迁都会对书法艺术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回望历史,在现代电子网络媒介出现以前,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传播媒介的传承变化对书法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五代至唐的“摩拓”时期;二是宋朝的“印刷刻贴”时期;三是近代社会的“图像印刷”时期。唐朝的摩拓是封建社会最为原始的一种摩拓复制书法艺术作品的技术,它的出现使一些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传播范围的拓展成为可能,通过摩拓复制技术,使书法艺术在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得到了迅速传播,也从而使书法艺术在唐代的上层社会迅速得到普及,书法艺术也因此居于“不朽之盛事”的地位。这也是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文化核心艺术的一次重要的传播技术的革新。宋代的刻贴是对.唐朝摩拓传播技术的又一次创新,刻贴的出现使复制技术得到了拓展,由于刻贴复制使古代书法艺术经典以一化身为千百,促成了书法艺术的传播普及,同时也成为后世书法家借以“推广”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刻贴来印刷出版自己的书法作品集,类似于现在的书法作品专辑。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就非常擅于此道,他是明朝运用刻贴来为自己出版“作品集”最多的书法家。近代图像印刷水平的进步主要是指印刷和影印技术的使用,较之前者,图像印刷逼真度、数量均是前者所不能比拟的。由于图像印刷术的使用,越来越多的古代书写图像被展示出来了,而且其传播范围也越来越为广泛。

    进人当代社会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书法在当代电子媒介的作用下已经进入了一个通俗化的阶段。此时的书法艺术借助电子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也出现了视觉转型,书法艺术已从书法家书斋的案头艺术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也不再是当代文人的身份标签,更不需要古代文人的深厚文化修养,只要能够认识汉字,就能进行书法创作,甚至借助电视的话语权而转身成长为“书法家”。书法家借助电视来推销自己,已成为当代社会书法家“增势”的一个捷径。同时,电视媒介也促使今人可以零距离地观摩学习古代书迹法帖,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现代电视媒介让书法艺术走出书斋,走向世界

    书法艺术由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所必备的书写“技能”,到现代社会中“视觉文化艺术”身份的悄然转攀,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书法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手段还停留在“技”的层面时,受传统传播媒介的影响,它只能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媒介。此时的书法是“书法家”独居书斋相对封闭的个体劳动产品,因而它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古代文人书斋的案头艺术品,人际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书法艺术精英化传播是这个时期书法艺术传播的常态。当科学技术发展催生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成为当前社会主导传播媒介的时候,电视媒介强大的传播功能彻底打破了书法艺术这种延续千年的精英化的传播态势。同时,电视传媒强大的视听传播功能和跨越时空的传播特性,让书法艺术不再像往昔那样“深藏闺中”。借助电视传播的及时性、视听性、延时性、现场直播性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书法艺术迅速从文人的书斋走向了人民大众生活,成为全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人人享有书法艺术、使用书法艺术、传播书法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常态。

    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电视作为一种现代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由于其自身的广泛性与普遍性而使传播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极其有力的,在适当的时候和情景下,这种无形的舆论力量会转化为不可扼制的物质力量显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借助电视媒介传播的功能,成长为书法艺术家的历程不再像古人那么遥远和艰辛。通过电视推广自己和自己的书法艺术则是当代书法艺术家首选的一条捷径,这种媒介的力量是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书法大师们所不能想象的。古代书法大师要想在书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需要他们穷其一生来为之努力的。历史上王羲之有“暮年乃妙”,王铎尚需“五十自华”。试想,当明朝以董其昌为代表  的一大批书法家为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流传千古而借助  “刻贴”的传播方式来传播自己的书法艺术的时候,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其身后数百年白娜代社会中,借助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来推广自己书法艺术的广度和深度是那样的强大,社会的影响力又是那样的深远。

   当代的书法艺术家们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优势和便利,再也不用拘泥于各自的书斋案头,他们放下了传统文人的矜持,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下,带着自己的书法艺术作品走进了社会大众生活的名利场之中,在作品价格的博弈中来彰显自己书法艺术水准的高低。此时的书法艺术家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空前的频繁,交流的方式更加多元。通过书法展览、互联网络、电视媒介等形式传播书法艺术文化信息,从而促使书法的技艺空前地普及和提高。电视全程再现书法艺术的动态创作全过程的现场直播功能,更是把书法这一书斋文化带进了社会大众生活之中,让寻常大众欣赏书法艺术家创作书法过程的随时性,成为书法学习的常态。电视媒介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不仅能逼真地传递书法作品,而且能够把书家的创作过程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供学习者研究,这是印刷媒介所不能比拟的。面对无数“天下第一”书迹的仿真及多层面的视听解读,是前人所不能想象的。

    当前社会的信息全球化特征、深度的国际信息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国际传播的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国际交流,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其中对传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就是通过天空直接传播的媒介,即广播和电视。电视媒介跨越国界的覆盖范围和传播的面对面功能,也使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外朋友的关注,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中国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了解中国,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汉语热”。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00多所孔子学院,全方位地推介中华传统文化。世界上有4000余万外国朋友在学说中国话,学写毛笔字。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向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康拉德在他的《中国文明简史》一书中说:“中国的上层文化是最具有高度视觉性的,而最高形式的艺术则是书法。”书法艺术已经成为西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在当代社会,书法艺术已经不再是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它正在转换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书法艺术在电视媒介的助推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则已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电视媒介让人学习书法艺术,回归书法艺术原点

篇(9)

全球经济正走向一体化,整个社会思潮,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高速传递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科技的创新与展现,生物工程、计算机高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对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起了巨大的影响。书籍视觉传递是一门艺术,是通过特有的形式、图象、文字、色彩、向读者传递图书的科学知识信息,设计者必须根据社会审美意识和视觉心理,市场需求,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在设计手段上进行创新,并掌握市场经济运畴规律,赋于创新意味,与时俱进。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外国早有定义,在国内今天也逐步为大多数人认同,对市场经济而言,图书是“商品”,就有一个商品形象的竞争,尤其在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飞快,人们往往只凭第一印象决定事物取舍优劣的环境中,书籍商品的视觉传递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图书的生存。图书的视觉传递强化了商品的概念,研究了市场需求、市场空间、市场消费心理、社会时尚、审美情趣等市场运畴规律,在市场中优胜劣态,竞争日益激烈中脱颖而出。wWW.133229.cOM而不象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不考虑市场需求,不研究读者心理,孤立地单纯从图书出发,书籍装帧设计只限于“从属性”、“书卷性”。现代设计观念以融进了市场意识的概念。设计者运用高科技电脑设计手段,表达图书内容,展现最佳视觉广告艺术效果,将现代、后现代、超现实等各种手法用尽用好,用最能发现图书内容需求的装帧材料,传递视觉新感觉。以广告设计的手法介入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将更有效地传递图书商品特性,使图书具有“广告味”,赋有更好的视觉传递效果。也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作为图书商品,必须对图书从内到外整体设计视觉传递体现,充分体现了图书“文化与商品”的关系,让图书要在市场销售中醒目,图书的视觉传递正是体现了现代意识趋使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观念,是符合时代追求创新的特性。

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优胜劣态,以质量取胜。创新是每家出版社所关注的问题,书籍的视觉传递,必须是图书整体创新,以提高设计视觉的冲击力,

给读者强力传递着新信息、新感觉,又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的现代设计,在浩如烟海的图书的市场中醒目。

二、书籍视觉传递的“商品”特性

书籍作为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陶冶人类心灵和精神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便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书籍视觉传递设计比书的内文更具有商品的特性,既保护图书,有传递信息。在国外,图书可在超市里销售,在国内,图书也进入了不少超市。书籍设计本身的辉煌,是经过人类几次工业革命而实现的,图书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制版印刷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不同于绘画艺术崇尚个性和艺术表现,它是现代设计的一枝,现代设计本身包含着商业性的功利、目的,存在市场促销的功能。如严格地把图书视觉传递设计与商品包装设计相比,图书的封面,护封、函套,腰封及环衬扉页,类似于商品的包装设计,职能是美化商品,促进销售,保护产品不受损伤。而版式、插图、开本、字体、纸张设计,类似于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书籍的视觉传递设计正是从这两点架构来进行考虑,仔细地研究不同层次读者的消费动机和需求,不同的图书有着不同的视觉设计要求。日本装帧设计家原弘先生说“尽管说书是文化产品,但只要在书店里出售,就必须把它看成商品,因此,有必要把书的外观设计作为商品包装来考虑,将重点放在书籍外观的装潢上”。书籍视觉传递设计的本身也有二重性,第一是艺术设计,第二是工业设计,作为商品必须进行工业方面的考虑,对装帧材料、制版印刷工艺、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即工业性复制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设计师三者之间,在整体上进行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把艺术设计与工艺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这正是国外书籍设计质量高的奥秘所在。

三、现代意识对书籍视觉传递的定位

篇(10)

插图的解释功能还被广泛应用于商业中,如烈性酒广告,西班牙牛仔跨下跳跃的公牛被画成这瓶烈酒,表达品牌阳刚、有力、热烈的形象;而在蟹肉罐头广告中,色彩鲜艳的包装罐头身上长着强壮的蟹爪,罐头品牌鲜活、健康、美味的形象被有效地传达出来;ipod随身听白色的耳机线飘逸在深色剪影人形上,品牌新奇、动感、随性的形象跃然而出;swatch手表广告中插图设计师把swatch手表画成一座灯塔,在暗蓝调的夜色中给人以指示,表达品牌的人文关怀。wWW.133229.cOM

插图对文本的解释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体现当今社会生活现实的文本、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阐释,以及对意境进行挖掘,用视觉方式表达文本内在的意义是当下插图的重要任务。

“重复就是力量”,视觉传达中的重复让人印象深刻。插图《地下铁》中作者反复描绘"地下铁"在盲女心中的映像,让我们感受盲女心中的世界,从而心得小盲女美好的心灵。重复强化主题,这种方法在广告中被广泛应用,我们会不断地看到电视中播放的同一个广告,同一个广告语。插图的系列化表现就是对重复的应用,如文本中的孤独情绪,我们可运用一系列的事物进行传达,如一颗孤独的星星、一个孤独的小孩、一个落幕后的小丑、一只旷野中游走的狼、一个人的电影院、一条大海中的捕鱼船、一盏昏暗的街灯等等。

一套好的插图和一部好电影一样,能够让观者进入到特定的情景当中,感受其中的快乐、哀愁、幸福、忧伤、惧怕、勇敢……系列化插图具有明显的设计意图,不再是对故事的简单图解。当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肖像大规模地反复出现在观者面前时,图像艺术的震撼也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不但重复而且尺寸巨大。在商业宣传中,插图甚至可以覆盖住一栋大楼的整个立面。插图和商业设计结合,应用在印刷品、商品包装、网站宣传等多种媒介上,这些新媒体空间使插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当下西方商业设计应用插图传达信息已成为一种潮流,其视觉识别及传达信息的力度、文化内涵更具有人文精神,并使本土语言得以在当下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蓬勃发展。

篇(1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从发生本源上来说是人们对美好家居生活的营建,逐步拓展到工作环境、休闲环境、交往空间等更大的社会领域。这种发展正是人们经济生活不断扩展的结果,也是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提升的必然规律。因此室内设计作为人类对所处环境物质改造的集中艺术反映,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当代室内环境艺术及教育沿革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源自日本的室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并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的。环境艺术最初的定位,完全是依附在室内设计范畴之上,确切地说是中国特色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中国室内环境艺术,其开端是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逐步开放与物质的相对匮乏,要求通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塑造出能够代表中国实力和潜力的环境面貌。因此,最初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基于这种社会需求而着重强调市政办公、涉外宾馆等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装修与装潢。注重的是室内环境的艺术装饰和面貌展示。这种以公共建筑为开端的室内设计是现代中国该学科发展的特有模式。这也造成了早期的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片面局限于装饰、装修以及艺术的单纯堆砌之上,关注的焦点是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形象展示,而非真正的人文关怀设计。133229.COm在这一时期,环境艺术教育内容多由其他艺术学科衍生而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逐步走向大众,业内人士意识到室内设计并非简单的艺术堆砌。该时期的室内设计教育开始强化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同时开始注重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同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对室内设计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教育经过了初期的摸索逐步开始体现出作为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教育的特性。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日渐关注功能空间与人文因素的特性,这一时期对于设计师的培养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点,并且推动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室内设计开始从政府行为逐渐归属到公众生活空间的设计。

其后,因为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室内设计的多样化、风格化、功能化、人文化更为突出。环境艺术的教育开始导向于以人为本的艺术设计模式,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逐步强调出功能与技术、生态与绿色的现代室内设计要求。该时期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面向的是设计师极度匮乏的市场需求,因此教育仍然旨在培养设计师,属于精英教育层面。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该行业细化的不断期许,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面的发展,室内环境艺术教育从传统艺术教育的上层化、贵族化开始有所转变。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一直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更而不断调整的,并且教育的模式是针对设计师社会效应的反馈而不断更新的。因此环境艺术的发展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因为学院派始终引领着行业导向并不断根据社会变化而调整着自身的教育步伐,所以在短短二三十年有着建筑行业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建筑行业发展主要受商业模式的设计院所影响,学院成果的社会转换实施较慢,因此近年来设计思想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室内设计)。

二、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现状

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厚重的培养土壤,尤其是服务大众的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其发展的后劲更是来源于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认同。公众的理解与认同将极大地影响行业的发展。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需要人才培养的多层面化,而且提高公众素质与公众认可度是该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教育规模的扩大。

同时专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增长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也派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并且这种发展也融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等相关学科内容。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分化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主体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教育的体系也随之演化。在这一时期室内环境艺术日趋发展成熟,其教育不再仅仅单层面关注功能、以人为本、生态,而是融合了各学科特长,开始寻求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学科总体发展的定位。

三、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定位

从中国教育体系的根基来看,室内环境艺术教育是源于外来文化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土壤的传播和发展,在行业发展初期是适应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了阶段性民众对生存环境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但在经历了数十年追逐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热潮之后,人们逐渐冷静,民族精神逐渐苏醒。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突出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意识的环境空间,需要重新拾回东方文明的国际地位。因此在此时期需要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适应于发展需求,调整教育导向,促进该行业国际地位的确立。

事实上,中国的环境观是早于西方世界的,这种环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并且从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先进的现实意义。在《大学》中,孔子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对于外部环境的改造应先究其内因,如果放弃我们对自身的关怀,不能完善自身的感知、知识、美德、健康和人性,我们将缺乏克服和转变外在条件的能力。相应的,作为艺术教育,我们应先回归到人本身的素养修正之上。预施以技,先立其身。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应着重强化传统文化、国学及美学素养的培养,应加强学生对生活审美的感知,提升学生对人文关怀、自然关怀的认同。如果我们不理解中国美学元素与符号语言的相通性,又怎能理解中国环境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不理解传统建筑空间伦理格致的哲学思想,又怎能拥有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呢?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教育思想正是当代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我们所要继承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知识,而是传统文化思想,不是要求所有的设计都仿古,而是要求所有的设计都能够体现民族思想的意识渗透。

西安美院“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办学理念,为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美学基础教育背景,同时大美术中对于环境美学意识以及应用美学的发展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从一切为了美术到美术为了一切”的哲学理念也正是国际上美学发展的先进思想。

美国文学家梭罗曾说过,“诚然,绘一幅画、塑一座像或者创造几件美的东西,这样的才干实为可贵,但通过我们的眼和手去描绘、塑造周遭的氛围、环境,那要伟大得多。去改善生活的质量,这是最高明的艺术。”审美的环境正是每个人生活的介质,是环境的艺术、人类生活的艺术。显而易见环境艺术的教育应是深入浅出的,是耳濡目染的,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教学的意义正在于此。设计不应仅仅停留于图纸,设计应是整个构思到实施的过程。教育应贯穿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方法流程的学习,是框架体系的搭建,是知识点的不断填充与梳理。教授的应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绝非简单的答案,更何况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原本只是有规律可循,而无一定之规可依。实践正是一种要求学生依据规律自我探寻的教育方式。这也是应用美学教育的特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