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6:29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1)

1.1 界定网络成瘾的流行观点 1994 年,美国精神病医生伊万?戈德堡(IvanGoldber)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 疾病,并将它命名为“网络成瘾症” 他给网络成瘾的定义为:又称病态网络使用,是一种冲动性地过度使用网络,并 因此导致明显的社会、 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 网络成瘾虽然表现为长时间的上网行为, 但上网时间的长短不能作为网络成瘾的一个判断标准。 有很多人长时间泡在网上是因 为工作需要,如软件工程师等,而不是由于对某种网上活动不可控制的内在冲动。网 络成瘾的后果基本是消极的。对这一新型心理疾病尚无统一的界定,争议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成瘾是否存在。目前尚无法确定网络成瘾是一种新的瘾症还 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或者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网络成瘾) ,但大部 分研究者承认其存在,并且美国心理学术会(APA)已于 1997 年正式承认“网络成 瘾”研究的学术价值。二是对网络成瘾现象的命名存在争议:主要在于是否用“成 瘾”来描述网络的病态使用。有的学者(Davis、Brenner 等)主张使用“病态”或 “依赖性”来命名,他们认为,只有对某种物质(如:药物、)有生理上的依赖时 才能称为“成瘾”;也有一些学者(Young、Keepers 等)认为,没有物质的生理依赖也 可以使用“成瘾”这个术语。三是网络成瘾如何界定: (1)网络成瘾是否只限于网络 过度使用: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网络的过度使用角度对网络成瘾进行界定,针对网络 使用不当或其它形式网络成瘾的界定并不多见, 仅仅考虑网络使用的过度性就对网络 成瘾的有无进行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 (2)网络成瘾是否只限于消极影响:对网络成 瘾的界定依赖于网络使用可能带给用户的心理行为发展的积极影响, 而不仅仅是负面 影响。事实上很多人更多的是受益于网络的使用,如何更好地受益于网络使用对网络 成瘾的界定可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行为特点界定

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笔者总结了如下观点: 1、网络成瘾青少年倾向单一。评价标准个体健康发育过程中会逐步建立心理内 部的多维评价体系,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挫折与冲突。网络成瘾青少年往往不具 备良好的内部多维评价体系,而是倾向单一评价标准,如单纯以学习成绩、或具体某 个老师的评价、或家长对自己的态度等某个单一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的能力、价值, 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乃至进一步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沉迷网络 等。

2、 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功能不良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外人际关系满意度相对较高, 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而差异显着的在于家庭内人际关系。这符合一些临床工作者的 经验,即网络成瘾问题与家庭中的亲子关系问题有密切联系。更有意义的是,研究发 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父亲功能”缺失或不足的现象。所谓“父 亲功能”并非简单是父亲具体人,主要指在教养过程中通常需要的父亲角色与作用, 如规范性、力量性等。在项目组接触的大量案例中,75%以上有“父亲功能”不足甚 至缺失的现象,如单亲(母亲)家庭、幼年父亲不在身边、家长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子 女、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很少参与等。 3、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表达与情绪调控能力不足。心理测评结果提示,网络成 瘾青少年的总体情绪智力并不低,但显示出他们对于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相对更高。 对他人情绪过度敏感的同时,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绪表达能力并不够好,也便无法得 到他人很好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总会遇到困难,常常处于不良 情绪感受中。加之情绪调控能力不足,更加促使了他们求助于网络空间进行缓解和补 偿。 4、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目的感偏低。<1>网络成瘾青少年相对同龄人缺乏生活目 的,没有明确的方向感。这可能反映出患者对自己缺乏了解(缺乏生活目的) ,同时 也不能够接纳自己。这同样可能是缺乏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所造

成的 5、网络成瘾青少年有表达、接纳的需要。<2>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也表现出自 身的特征。表现出不甘寂寞。一个人无法很好的独处,即无法与自己面对,不能很好 的接纳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冲突行为与感受。 6、网络成瘾青少年社会支持力度低。网络成瘾青少年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较低, 也可能反映出了家庭关系不良,同时也提示其他社会角色(如学校、政府等)对这部 分青少年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相反还存在不少排斥力量。当支持力量与排斥力量发 展到很不平衡的时候,青少年就会出现严重的网络使用问题。 二、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

1、注意功能特点。长期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 同时对网络内容有着特殊而敏感的注意能力,而且很难自控离开网络。外界铃声、他 人的呼喊与呵斥均不能奏效,甚至如饥饿、寒冷等重要的生理感受也不能使成瘾者离 开网络。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早 期视觉注意有明显异化现象。 网络成瘾者的上述表现很可能与人脑信息加工的注意功 能变化有直接关系。

2、 情绪识别功能特点。网络成瘾者有很多的情绪、行为表现,其中最突出的特 点是出现冲动性的上网症状(CompulsiveInternet Use) ,会对网络世界中的某些内 容产生难以自拔的沉迷,一旦上了网精神就较为振奋,且很难自主控制离开网络。同 时,网络成瘾者在离开网络的一段时间后大都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的症状。譬 如,因停电突然被迫停止使用计算机,或家长老师的严格介入,被迫离开计算机停止 上网,或者是自己下定决心要减少上网,都容易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常出现的不良 情绪反应包括:情绪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坐立不 安等反应。

3、自主神经功能特点。人类的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是个体心 身交互作用的重要神经基础。心律变异性(HRV)可以有效而敏感的反映交感神经与 副交感神经活动特点,可以作为生理心理指标研究网络成瘾者的心理机制。

4、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主神经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改变基础测量时网络成瘾者 的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显着不相关, 可能长期上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活动的协调性产生了影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 James 的情绪理论,情绪体验是对外 周反馈(自主神经活动)进行直接“感知”的结果,故网络成瘾者在非上网状态下情 绪可能因此而感受不良。 1.2 界定网络成瘾的几个指标 网络成瘾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并不是喜欢使用电脑就是网络成瘾。研究者根据不 同的理论测量互联网使用对用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已经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 果。 但仔细分析已有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存在很多的共同点,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1、它们都是从已往的“物质成瘾”或“行为成瘾”的角度去 界定网络成瘾;2、量表的项目主要来源于 DSM-IV 中的强迫性成瘾的标准,都是围绕 着网络用户的内在心理体验、外在行为问题展开;

3、测量主要是通过某些症状的有无来进行判断,即进行归因式的研究。事实上网络成瘾也有可能是其它身心健康问题 的衍生物,重叠性成瘾(overlapping addiction)可能会导致网络成瘾。单纯归因 式的网络成瘾的界定带有一定行为主义倾向, 可能会忽略一些影响网络成瘾发生的重 要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扬教授修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分为 10 个问题,被试者 在其中 5 个及以上问题中回答“是”才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 10 个问题是:你是 否过于关注网络; 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你是否难以减少 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 无所适从?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你是否对家人和朋 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或朋友关系?你 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 而一上网就来劲?你上网时 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通过上述指标中结合青少年自我剖析,就可以对网络成 瘾进行针对性的诊断了。

三、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原因探析 2.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布分层 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因研究的时间、方式及人群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研 究显示,其发生率为 6%~14%,成瘾者以男性居多。网民呈现低龄化趋势,网络成瘾 者的主体是受到良好教育的 20~30 岁的人群,主要是学生,还有家庭手工业者及高 薪阶层。国内研究报道,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在 10%左右,其中,大学生为 4%~ 13%,中学生高达 15%<3>。 2.2 青少年网络成瘾所迷恋的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玉龙认为把所有的网络成瘾者看成一个一致性的群体 是不正确的。不同网络成瘾者参与不同的网络活动,其满足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

根 据不同的网上活动及其满足的需要,大体可以将网络成瘾分为五类:1、网络性成瘾, 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活动是下载、观看色情作品;2、网络关系成瘾,这类网络成瘾 者主要通过网上聊天形成网友关系, 并把这类关系看得比现实的亲友、 家庭关系更重; 3、网络游戏成瘾,这类网络成瘾者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花在游戏中,并从游 戏中获得成就感;4、信息收集成瘾,这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 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5、计算机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 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大部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属于前三 类。 一般认为,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其身心 所受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多是 6 个类型的混合体,具体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 交友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上信息收集成瘾、计算机成瘾以及其他强迫行为(如不 可抑制地参与网上讨论、BBS 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 2.3 网络成瘾原因 美国学者金伯利?S?杨认为,在网络交往中有三个特点——“匿名性、方便性和 逃避现实性” ,使上网者易于成瘾。匿名性是指在网络交往中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 可以不负责任,为所欲为;方便性是指参与网络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很小,只要坐在电 脑桌前, 世界就掌握在 “自己手中” 了; 逃避现实性是指网络用户遇到烦心的事情时,可以不顾现实社会的约束在网上尽情发泄、倾诉。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我校对毕业设计质量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出现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在对有关院校毕业设计指导经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就业与考研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研究生复试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学生本身主观上非常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力求呈现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但现实情况迫使学生不得不压缩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2.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下降。

3.毕业设计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脱离实际,通常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对工程条件进行不恰当的简化。这样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 但设计方法单一,考虑实际问题不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没有进行社会转化的机会,更产生不了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提高岩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学院作为毕业设计质量(论文)监管的二级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统一管理。资环学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认真制定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将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主要监管的过程包括:⑴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选题监督;⑵学生开题、实习调研落实情况检查;⑶平时学生、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检查;⑷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⑸学生进行预答辩情况检查;⑹答辩、成绩评定;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导效果总结。在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基础上,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边实践,边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中,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社会转化,能够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差距,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今后需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更多的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章广成.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63-164

[2]陈鹤鸣,汝一飞.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1):107-109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3)

我校对毕业设计质量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出现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在对有关院校毕业设计指导经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就业与考研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研究生复试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学生本身主观上非常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力求呈现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但现实情况迫使学生不得不压缩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2.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下降。

3.毕业设计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脱离实际,通常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对工程条件进行不恰当的简化。这样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 但设计方法单一,考虑实际问题不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没有进行社会转化的机会,更产生不了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提高岩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学院作为毕业设计质量(论文)监管的二级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统一管理。资环学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认真制定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将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主要监管的过程包括:⑴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选题监督;⑵学生开题、实习调研落实情况检查;⑶平时学生、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检查;⑷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⑸学生进行预答辩情况检查;⑹答辩、成绩评定;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导效果总结。在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基础上,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边实践,边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中,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社会转化,能够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差距,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今后需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更多的方法、措施。 (王忠福,1976―,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三条路径:依托高校、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依托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非政府组织。这三种路径相互联系,其中高等院校的作用更为凸显,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有完备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队伍,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长江大学(下文简称“长大”)自2007年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已毕业学生200余人,目前共有四年制本科在校生230余人。在本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发展状况如何?为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有所用”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其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2015年11月我们对长大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评价研究。

1研究目的与方法

1.1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长大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专业教育的反馈情况,了解他们对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看法和评价,以期为今后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供较为客观的指导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长大社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内容分析,解析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制和学分要求、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双语课程、实践教学、毕业条件以及专业教学计划表等内容。

长大社会工作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培养五届毕业生。本次调查以2011至2015年社工专业五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对于课程设置的评价和课程设置的需要。调查对象共有203人,由于人数较少,问卷调查采用普查的方式,通过邮寄问卷发放问卷共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1.6%。

2调查结果

2.1对社工专业认同度

在问卷中将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操作化为:“入学前对社工专业是否了解”、“毕业后是否后悔学社工专业”和“你觉得社工的发展前景如何”。频数分析表明,71.3%的人在入学前对社工专业基本不了解,这可能与目前民众对社工专业的认同程度有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4.2%的人是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社工专业;有25.8%的人是通过招生宣传知道社工专业,亲属朋友介绍的占4.5%,还有5.5%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认识社工。可见,在宣传社工专业和提升公众对社工的认可度方面,公共媒体和高校的招生介绍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当被问及“毕业后是否后悔学社工专业”,有73.5%的人表示“不后悔”,明确表示“后悔”的人占10.3%,另有16.2%的人认为“说不清”。当被问及“你觉得社工的发展前景如何”时,持乐观态度的人占67.9%,12.8%的人认为“有些悲观”,另有24.3%的人认为“说不准”。由此看来,经过了大学四年在校的专业系统学习,无论是对毕业生的价值理念,还是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起到较大的作用,多数学生能够比较正面地评价自己的大学经历和本专业,较之入学前对社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提升,对社工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持积极的态度。

2.2目前的就业状况

在此次回收的186份有效问卷中,有85.9%的人目前是在职状态,8.3%的人在学校继续深造学习,3.1%的人目前还处于待业的状态;另有2.7%的人正在联系出国事宜。其中,在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中,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与社工专业“完全相关”和“比较相关”的共占60.8%,认为“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的占28.7%,还有10.5%的人认为与本专业“完全没关系”。进一步对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进行了排序发现,他们主要就职于专业社工机构、企业、与社工有关的事业单位、居委会、大学生村官以及与社工无关的其他单位。可见,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总体良好,多数毕业生都是在专业社工机构从事一线的社工,但是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仍然要引起重视。尽管这部分学生没有直接从事社会工作专业,但毕竟接受了四年社工专业教育的熏陶,已经内化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对工作的胜任程度方面,当被问及“你是否胜任目前的工作时”,认为自己“非常胜任”的人有10.7%,表示“比较胜任”的占74.5%,10.2%的人认为“一般”,另有3.4%人认为自己“不太胜任”,而“非常不胜任”的仅占1.2%。可见,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觉得自己还是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和任务是在校期间未曾遇到的,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性训练。特别是某些社工机构的督导资源较为薄弱,毕业生们在遇到困难时常常感到无力感,继而产生职业倦怠,希望得到督导或老师的指导与支持。当前在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两个先天的弱点:一是有正规社工专业教育和训练背景的教师较少;二是缺乏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其结果就是他们对学生的教学以及实习督导与实务部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也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3对本科教学的反馈

2.3.1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列举了社工专业开设的10门专业核心课程,可供选择的评价意见有“经常用到”、“有时用到”和“从未用到”三类,分别赋值为1到3分,来了解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如何。从平均分来看,专业核心课在工作中的使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理论、社会保障、社会统计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可见毕业生工作中最经常使用的一门知识是社会心理学。从标准差来看,社会心理学运用的差别也最小。社会统计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工作中运用的程度最低,在不同毕业生之间差别也较大。以上数据也表明,社会心理学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已成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最有力工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毕业生评价的态度也更积极,他们在工作中会经常使用,感受自然也很多。而对于理论性较强和抽象的课程例如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统计学、西方社会学理论,他们认为收获较少。

2.3.2非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列举了三门公共必修课,即“英语”、“计算机基础”和“政治理论”,可供选择的评价意见有“经常用到”、“有时用到”和“从未用到”三类,分别赋值为1到3分,来了解毕业生对公共必修课在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从三门课程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看,其在工作中的使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政治理论和英语。可见,在毕业生工作中计算机知识的使用程度最高,在不同毕业生之间运用的差别也较小,计算机知识已成为毕业生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一项基本技能。

2.3.3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对毕业生工作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对他们的工作是否有帮助,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列出了与社会实践和科研相关的四项内容,分别是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与写作和。频数分析表明,对于上述活动“参与过”的比例分别为90.2%、100%、41.3%和12.1%。可见,所有的毕业生都参与过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九成以上的参与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与此相对应的是,参与过教师的科研活动的人不到一半,而参与写作和的则更少。93.2%的毕业生对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其对于提升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只有1.4%的人认为“没有帮助”。从均分和标准差可知,四项活动对于毕业生工作的帮助作用依次为: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与写作和。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大部分毕业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了认同感,对目前的社工教育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但从毕业生工作的需求出发,发现从实践效果上看,课程设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我们立足于学生的需求,需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系列改革。

(1)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课程顺序。在大一学年接触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应适度增加社会工作相关的课程,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分流前能对社会工作专业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大二学年增加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课程,为学生从事实务工作奠定基础。大三学年增加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通过增设选修课程的方法结合专业实习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习教学比重。对于大三的专业实习,可以在机构集中实习,或每周4―6课时进驻学校、社区进行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顺利进入专业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严格执行实习督导制度,使实习工作更有成效。

(3)启动“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的模式,让项目服务贯穿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实验法去收集资料,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去分析资料,深化了对于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此外,在课题研究完成后,教师一定要进行反思,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完善授课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提升工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从中对于社会服务的本质有更深的体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长江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UGN”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201401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闭伟宁,李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2013(6).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5)

1.规范管理制度

为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自2009年毕业论文工作伊始,首次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毕业论文手册》。几年来,针对该手册在论文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2011年初,学院进一步明确了院、系毕业论文二级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反复沟通与调研,协助教学部完成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在协助修订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与法学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规定更加合理,简化繁杂的工作流程的同时加强了规定的可操作性。

2.修订写作格式

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了调整。为此多方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结合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协助教学部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并结合法学系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实施细则》。

二、规范流程管理

1.合理安排论文工作时间,召开动员会

根据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要求,从每学年第一学期末开始,提前制订好每一届毕业论文工作的计划安排。召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布置本年度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与要求。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端正学风教育,强调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论文撰写的重要意义的理解,自觉遵守学院相关制度要求,认真参加实习,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2.选题的申报与审批,确保题目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选题的准备阶段,按指导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拟定论文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条件和实习案例及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自行拟定题目,并通过选题审批的程序,对初拟题目进行反复修改,做到一人一题,要求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能够与学生的专业更加贴切,切实做到论文选题的规范化管理向分类化指导的转变,提升论文内在质量。

3.指导过程监督

在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按照法学系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分为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检查,前期主要检查指导教师的到岗情况、开题情况、资料查阅的情况。中期针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控,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学生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后期检查毕业论文质量、组织评分及分组评阅。

4.毕业论文格式审查、评阅和答辩

在毕业生实习返校之后,收集各种管控表格,对每一名同学的论文初稿进行格式审查,在总结历届学生答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每一名同学指出答辩技巧和建议,为正式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正式答辩前,做好准备工作,成立答辩委员会,明确答辩时间、答辩场地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召开答辩分工会,确保答辩顺利进行。

三、规范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认真整理相关电子档案资料,做好纸质版资料保存工作。将学生论文、材料装入档案袋,存入档案室备查。按照要求对论文工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填写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调查表,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所有档案汇集成册以备教学部检查和教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工作。

四、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工作顺利完成

毕业论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系毕业论文工作的服务性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为此我建立了论文指导小组分组联系表,指定学生组长负责,定期与学生组长以及指导教师沟通,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与反思

在每届学生毕业答辩结束后,认真总结本届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发现问题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将建议和意见上报教学部以便于上级部门对我系工作整改的监督,为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晓飞,天津人,现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6)

1.研究目的

社会体育专业列入正式专业是在1998年第四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发展历史。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仍在持续兴办,四川省目前拥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已为数不少,在高校兴办社会体育专业的同时暴露了不少问题,这直接影响到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毕业生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工作不稳定,更换频率增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平台搜索与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相关文献20余篇进行整理,借阅相关书籍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2.2调查问卷法

在研究文章目的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调查问卷。对四川省310名社会体育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回收问卷305份,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98.4%与94.5%,为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数据支撑。

3.结果与分析

3.1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调查基本情况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279份有效问卷中155名男生,124名女生,所学专业有方向细分的89人,占31.9%,无方向细分的183人,占68.1%;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广,涉及自主创业、公务员、参军、考研等各个方面。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欠理想。

3.2对临近毕业、刚毕业及目前就业情况的对比分析

表 毕业生临近毕业、刚毕业及目前就业情况的对比分析表

3.3工作稳定情况调查分析

在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关于“您从毕业到现在为止更换过工作吗?”的调查中发现:有101人明确表示自己更换过工作,占调查样本的36.2%,而选择没有更换过工作的有178人,占调查对象的绝大部分。

3.4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调查分析

在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关于“从毕业到现在,你都从事过哪些职业?(可多选)”的调查中发现:个体经营的有88人,合伙参股的有68人,一线员工有66人,基层管理的有67人,中高层管理16人,其他的有55人。从统计结果来看,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与社会体育背道而驰,这一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

3.5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的相关性调查分析

在对四川省历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相关性调查中可以看出(详见表2):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吻合的仅占一小部分(15.1%),而与所学专业无关联的占有绝大部分(68%);另外,还有16.9%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与所学专业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希望各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时,考虑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就业面较广,涉及自主创业、公务员、参军、考研等各个方面,但就业情况并不乐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目前就业情况与该专业相分离的情况较严重,可以看出目前我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读学生的就业前景,希望各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重审社会需求。

4.2从四川省历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临近毕业、刚毕业及目前就业三个阶段的就业情况来看:三个阶段的变动比例较大,这也反映了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变化。另外,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情况不容乐观,且原因较复杂,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4.3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与所学专业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希望各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时,考虑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7)

目前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就业是走向社会面临的第一个竞争。近几年找工作的一个明显变化是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的经验。学生常常被这一个条件拒之门外。如果我们的毕业设计能务实,是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学习到社会上广泛使用的实际知识,自然就获得了相关的实践经验。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将毕业设计落到实处,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真正做到和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在就业时,就会更具有优势。

一种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是一个由教师辅导、学生独立完成毕业题目的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毕业设计的模式各学校各有不同。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院校,由于教师、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毕业设计的安排上,会有些不同。但是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环节。经过多年的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总结出一套符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可以让学生选择有兴趣的题目,又在适当的时间检查完成情况,起到督促作用。该管理模式的思想是:提高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时间。

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实践

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长,活动性大,许多因素包括学生找工作等事情都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从选题开始到毕业答辩结束都需要认真监督、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学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工作。对于独立学院尤其应该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1选择实际性的论文题目

就高等教育而言,已从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和公民需求,高等教育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转向大众教育。鉴于独立学院的招生对象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学院的办学方向提出与学生基础素质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民办校从社会需要出发,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应用技术上下功夫。毕业设计正是四年来知识的总结,是学生迈向社会的基础。一个实际的、合理的毕业论文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成功的走向社会;而一个空泛的论文题目让学生感到无法完成,带给学生挫折感和低质量的毕业设计工作。所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实际性的题目是指导教师的责任所在,让学生可以真正通过毕业设计学习到实际社会中正在广泛应用的知识,为进入社会提供一个成功的台阶。如果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学生已经确定工作岗位,可允许学生采用公司的工作任务作为毕业设计工作,这种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题目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保证教师的指导时间

大多数独立学院都聘用了很多的外校教师,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是办学成功的一个必备的条件,聘请名师是提高学校师资力量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校内老师资源不足。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老师,所以聘请其他院校的老师成为首选的解决办法。本校教师由于在校的时间较多,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和教师沟通,对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非常有利。外校聘来的老师只能在指定的时间到学校指导毕业设计,所以保证指导时间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教师最好在每周利用两个半天指导学生,并且时间不要连续在一起。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期总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教师指导后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所以指导时间应该给学生留出实践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8)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 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6-01

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扩招后,毕业学生数量剧增,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压力增大,指导学生人数和工作量成倍增加,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如专业教师数量与水平、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验室数量与面积,等等,很难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此,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近10年来,进行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生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工作,另文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认识大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将高校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如下探讨,以期为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校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在师资、场地、资金、固定资产、设备、图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任何一所高校仅仅依靠自身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高校校内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除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外,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降低工作压力,提高校内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校外单位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际选题,真题真做,研究工作条件、环境和经费有充分保障,研究结果对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校外单位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校外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3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10)

 

一、毕业生离校教育的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从传统的“管教约束”中走出来,去寻求一条贴心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并使之成才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大学生文明离校,及时正确的引导毕业生稳步踏入社会,形成大学生良性融入社会、健康成长的和谐社会局面。

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身处于社会深刻变革、价值观复杂多样的时代,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生活方式,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面对新的形势,更加突显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的重要性。每年有上百万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心理压力增大,出现焦虑、恐慌、无助等心理状况。所有这些心理波动都很容易导致毕业生在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工作形势面前,校方应该去引导学生感恩学校,感恩母校对其的辛苦培养,对其的努力教育,及时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学生文明离校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细致的与毕业生进行情感沟通交流,科学地、全面地、深入地把握毕业生的情绪特征,进一步认知其心理行为的特点,才能找准倡导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开展的着力点,帮助他们通过适时调整“六个一”,预先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隐患。引导他们争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毕业生离校前感恩教育的实施原则

倡导毕业生文明离校是每个高校的工作重心和难点,怎样能保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怎样减少和避免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发生,怎样让大学毕业生融入社会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强化毕业典礼等各种活动的感化作用。

老师是关注毕业生就业的首要责任人,也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支持者。通过师长对毕业生的认同、理解和关心,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在离校阶段的消极心理;强化毕业生典礼的功效,邀请学校领导和论文指导老师参加毕业典礼,同毕业生合影留念,给予毕业生更多的社会支持,让他们体验更多的成就感。

2、推进毕业生同学间的交流。

通过互相祝福、签名留念、经验传授、得失警示等一系列交流活动认真回顾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活,让毕业生既向同学敞开了心扉,又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找到了基础。为即将毕业的同班同学留下一席珍贵的话语,有可能让对方受益无穷,也有可能成为同学之间相互回味的宝贵财富。把大学几年的得失体会告诉给低年级同学,为他们列出一些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的书目,会使同学之间的友谊在真诚中迅速升华。

3、倡导毕业生常怀感恩之心。

通过感恩活动引导毕业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人格和信仰。

4、弱化离校前的消极情绪

通过毕业前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缓解毕业生在时间上的紧迫感,消除未来工作的恐惧感,通过师长对毕业生的认同、理解和关心,有效缓解学生在离校阶段的消极情绪的滋生,更加切实有效的弱化毕业生离校前较大的情绪波动。

三、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法

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面对着诸多的现实问题,而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价值观复杂多样的历史时期,毕业生的身份变化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及生活方式都要接受一系列巨大的挑战,给予合理的指导将会产生重大的社会意义。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历来都受到院系的高度重视,在多年的毕业生离校工作中,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不断地进行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努力找出一条既能使工作做得细、好、稳,又能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并使之成才的新思路、新方法。

即:通过辅导员开展“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留下“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实现学校同毕业生之间双向互动,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

一个平台:通过毕业前就业咨询、毕业后心理辅导和问询回访制度,构建大学毕业生咨询回访平台“六个一”,帮助毕业生消除和克服毕业前的浮躁不安和亢奋情绪,帮助他们充分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能更好的面对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一份礼物:以毕业生主题班会为载体,让他们对学校产生归宿感,对同学、对老师、对培养了自己的母校常怀感恩之心,起到文明离校的思想引导作用。

一句叮咛:召开学位授予仪式大会,由系领导及论文指导老师在毕业大典上对每一位学生分别提出一句叮咛,叮咛初涉社会的毕业生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让毕业生对学校产生归宿感,对社会萌生责任感。

一个心愿:组织毕业生在统一的时间以填写“心愿卡”的形式,引导毕业生展望未来,规划人生,留下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许下自己的心愿和梦想,并为之奋斗。

一份承诺:组织开展一次毕业生立志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宣誓活动,以此倡导毕业生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承诺,做一个积极进取、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的优秀青年。

一句祝福:组织毕业生用简单的一句话对老师感恩,对陪伴了自己四年的同学感恩,对辛勤供养自己的父母感恩,并衷心祝愿自己的母校明天会更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四、毕业生文明离校问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毕业生‘六个一’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在推广上有很大的价值。首先是对学校、对社会意义重大,毕业生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的体现,他们的角色转变快速适应、情绪迅速调整,将会对工作产生良好影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培养,也将提高母校的影响力;其次,“六个一”教育模式主题鲜明,步骤紧凑,容易实施,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再次,效果既突出又快捷。

通过开展“毕业生‘六个一’双向互动”教育,使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感受到母校给予自己的关怀,使他们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智;少一些悲观,多一些自信。从而消除了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恐惧感,缓解了在时间上的紧迫感,增强了毕业生对个人、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弱化了毕业生离校前的情绪波动,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引导学生产生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使毕业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六个一”,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

通过完善“毕业前就业咨询、心理辅导和毕业后问询回访”制度,让毕业生们能够时时刻刻感到母校的关怀和温暖,还能帮助毕业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身潜力,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有做出合理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才能充满自信、有的放矢地努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通过开展毕业主题班会让每届毕业生带着友情、带着智慧、带着梦想、带着美好的回忆,昂首走出校门,融入浩瀚的社会大潮,用百倍的信心,书写新的人生篇章。在毕业典礼上系领导及论文指导老师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分别提出一句叮咛,让大家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一帆风顺。“恩师难忘,珍视同窗;荣耀母校,无悔青春;认真做人,踏实做事;恪守诺言,无愧师魂。”毕业生的承诺是对自己、对母校、对父母的宣誓。

总之,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前的心理动态和特点,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使广大毕业生在即将走向社会的关口上,用“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的真情实意给他们的大学时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李磊,梁树清.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0 (5)

[2]杨文俊.浅谈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工作(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5)

[3]刘笑.浅析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情感沟通问题(J).高教高职研究,2009.9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10-01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等特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社会,面对职业群体,搞好社区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工作,确保人员的身心健康,任重道远。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精神,又有领导、组织和指挥的能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努力搞好和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预防医学本科生经过四年多的基础、临床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为此,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抓好操作技能和组织才能的全面培养。我校自1976年开始培养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是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加强毕业论文规范化、严格化管理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制定了有关条例,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明确的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各院系根据学校的计划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院系专业特点、切实可行的工作细则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2007年,我校已制定《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目的、指导教师的要求、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考核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细化要求。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并成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2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和总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带教,教师是关键。因此,对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要有认真工作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切关注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方法指点,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学生适时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论文高质量按时完成。其次,指导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或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活动,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刊物,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这样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才能给予有效地启示和帮助。其三,加强师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指导教师的品德、文化素质、人生观和才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毕业环节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3 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和立题工作

这是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人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项目以及预防医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上报课题,经教研室集中评议,并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后公布,由学生填报选题志愿表,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人一题。

4 全方位培养

目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束缚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勇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着重全面系统地培养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对每位毕业生严格进行包括课题选择、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综述、课题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工作和现场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资料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熟悉微机操作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科研综合分析能力。经过全面系统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5 加强过程检查,保证进度质量

组织毕业设计初期和中期检查,对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进度、外文翻译、学生及教师到位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并有详细记录。各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都提供了详细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100%的学生有毕业设计进度计划,以便督促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关键在教师。选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好、精通业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认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该项工作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

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要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习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要对教师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等,仅靠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奖励等,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