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4:34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1)

我国加入WTO国际形势的需要WTO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虽然我们承诺循序渐进的开放各个领域,但是会计业界不久即半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适应这种激列的竞争就要将我们的会计迅速与国际接轨,完善自身的会计体系。而关键就是完善的过程中能否培养出大批能胜任国际竞争的优秀会计人才。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都需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关心与合作精神的培养。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的增加,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文化基础、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综合化。同时由于加入WTO,会计制度急需同国际接轨,同时,中国在2006年出台了一系列同国际接轨新的会计准则。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中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基本精神,按照“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合理地进行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特别是根据社会需求重新构建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职业教育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学校资源条件或教师自身水的限制不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旧模式。教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做笔记,仍旧处在填鸭式教育阶段。在会计实践课上也是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采用封闭式练习的方式。在会计模拟实习中普遍存在实习的资料不够真实,与实际经济业务相差较大,实训资料过于简单,多是一些常规性业务且同类型业务大量简单重复,特殊业务处理和实际工作中的变通做法很少,达不到真正的模拟实习,导致毕业生无法很快适应企业的需求。在一些先进的方达国家有的和工厂进行了联营,已经开始了项目教学,不存在传统的师生关系,而转变成经理和下属的关系。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的总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有效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满足社会需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会计教育也不例外。中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具体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工作,直接而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纵观目前各中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笔者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与会计职业要求相对应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比重过小。目前中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涉及纳税会计处理和纳税实务的课程内容相对较少,一般只设有《税法》课程,而与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相对应的《纳税会计》《纳税实务》等课程几乎没有开设的。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多元化的会计岗位实际技能需要,与中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一定距离。为了能真正体现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精神所在,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3.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中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采用的教材都是依照《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来编写的,教师依据这些教材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的基本会计理念就是责权发生制,会计分录、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也是在权责权发生制的基础上来编写的。而税收法律制度中收入、费用确定的基础却和会计规定有所不同,它既有责权发生制,也有收付实现制。如果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区别两者的教学内容,那么势必会给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带来理论基础的紊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工作失误。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纳税会计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一种适合企业自身的处理方法。

三、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水平

通过与同行交流,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会计岗位的发展趋势,了解到行业特点:会计人才济济,岗位竞争激烈,对会计人员的起点要求高,普遍要求上岗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如何使会计课教学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只有大力推行操作、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会计课如何有效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态度养成有机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上岗快、业务精、技能强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会计专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会计课改革的方向。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将教学进一步扩大到课堂之外。由于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继续提倡开设有关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会计环境,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会计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安排足够的课时,让学生进行提高能力的各种训练。教师课堂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除主观认识外,主要与教学内容太多太繁有关。教师往往感到该讲的内容讲都讲不完,哪有时间进行启发式的讨论。因此,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会计课程改革时,不要一味只知道做加法,即增加新课程,还要懂得做减法,即精简合并调整一些课程。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法,充分利用真实业务进行作业练习,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发现问题后再学习理论,而不是空讲理论。要充分利用案例,原因一是案例都来自经济活动中的真实现象,实用性强;二是案例具有典型性,有利于学生为上岗积累工作经验。在实践方式上也可以尝试多种方式相结合:课上实践+课程实践+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公司实习+会计认证,使会计课的实践丰富多彩,并且更加接近社会现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按会计岗位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

2.完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国际先进教材

不可否认国外有优质的会计资源,引入现代会计教育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会计课程改革的深化。会计课程设置如果不与国际接轨,就不能开展国际经贸交往、经济结算,统计数据也就不能进行国际对比。在加入WTO之时,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会计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加强对美、英、日、德及法等国教材的研究,有选择地借鉴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的科学内容,大胆引进、吸收与消化、改造,其目的是及时掌握最先进的会计知识。部分基础课,专业课可试用外国原版教材和自编的外文版教材进行教学。另外,对一些企业中常出现的业务,我们可以实习和书面两部分来教学。例如“预付、预收账款”业务是企业日常业务之一,在会计教材中,通常只有简单的介绍,既不作为教学重点,也不作为教学难点,一般只讲授1课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该项业务很复杂,涉及付款、开具发票、计税、补付货款和换票等诸多环节,尤其是计税部分,涉及了《会计法》和《税法》中有关“实质大于形式”的相关规定。在会计实习中,老师们从《会计法》和《税法》两个角度规范操作,明确在计税时必须遵循《税法》。在账务处理时,则按照《会计法》中会计准则来处理付款、开具发票、换票及计税等相关账务,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操作规范,既符合会计准则,又做到了合理避税,维护了资产所有者的权益。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把这部分业务作为教学重点,引进会计课教学,不仅提升了会计课教学内容的高度,也满足了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这表明:在会计课教学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认,不应以教材编排的内容为主,而应当符合实际业务的需要,这也是会计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2)

一、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出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在日益增大,而这类人才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然而在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可以看出。从学校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是“无聊”“无趣”“没用”,但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引起老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由此抱怨“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

所幸许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恶性互动,并以评优、创示范为契机,开始编制一系列针对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设计的改革就是方案之一,因为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教学能否生动的基础,是能否得到学生普遍认同的前提。

二、传统课程设计与先进课程设计的比较

(一)传统的课程设计以知识系统为导向、突出知识培养目标,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教师无视学生的入学水平,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而实际上,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欠缺基本能力的情况下被盲目灌输系统知识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知识有困难,能力也依旧得不到培养。而先进的课程设计由于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都紧紧围绕职业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因此不必拘泥于知识系统框架,讲授可以更加务实,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先进的课程设计突出了能力培养目标,这就弥补了学生在入学之初各项基础能力的欠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如果按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应该完整地讲述从审查外销合同到审核信用证再到验厂等一系列跟单流程的九大步骤,每个步骤都从概念、基础知识讲起。例如讲审查外销合同这一步骤时,必然先介绍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等相关基础知识,再讲如何审查,唯恐学生没学到与合同有关的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按照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可以不在乎知识的系统性,而重在强调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讲述中只需举案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合同审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即可。同时这也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案例自己总结合同的形式等相关基础知识。很显然,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细微错误的敏感性。

(二)传统的课程设计以教材为载体,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

传统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教材展开,而教材对于每个知识体系的叙述往往是以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于是依据教材,教师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验证完毕,最后才是老师介绍知识应用的实例。“先学后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与练习,所以用大量题目巩固知识,练习解题技巧,归纳解题方法。这种课的特点是,给学生讲书: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书。理论课与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

先进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项目展开。教师先归纳出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然后依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将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项目。这些项目不要求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所有知识点,但要求学生必须每学完一个项目掌握一种能力。在开始每个项目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从案例引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依据教材对于跟单流程编写顺序一步步讲,先讲托运,把关于托运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后再讲办理保险。因此对于托运和办理保险中涉及的计算问题自然也是分开讲。但依据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我们完全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目标单独设计一个项目,将这门课程知识体系中涉及的所有计算问题合起来一起讲。再有就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的结合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此类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都会设置专门的实训课时,但往往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这种划分依据是上课方式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印证了传统教学的老观念: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练习为主。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相结合,因为在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中没有上课方式的划分,一切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在机房用外贸实训软件对外贸业务流程进行操作,很显然是在锻炼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因此可以归入这一项目的课堂学习中。

三、《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的总体设计

(一)课程目标

1 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与传统教学中先讲授理论再用理论分析实务相反,本课程教学将从分析外贸跟单业务操作中的常见案例人手,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提炼总结理论性基础知识,再鼓励他们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自主分析其他相关案例。

2 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本课程将采用引导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解都从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入手,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总结新知识的能力。本课程还将设置外贸跟单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外贸虚拟平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整个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3 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本课程将设置三个项目:跟单流程、单证审核和外贸英语。三个项目的知识内涵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依附于教材,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每个项目学完后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依据

本课程三个项目的设置是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拟定的。其中跟单流程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基础知识及跟单流程,相关费用的计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单证审核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用证的审核,单证不符时的处理方法及部分主要单据的缮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单证的敏锐观察能力;外贸英语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员常用口语,看得懂专业英语及熟悉外贸函电的写作。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熟练运用能力。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策略

1 启发式教学法

此法又称暗示教学法,它是通过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使用效果十分显著。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3)

二、趣味性在课程中要着重体现出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呢?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呢?

1.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每个人学习知识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的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等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数学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深思和回味,给人启迪和教诲。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更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做数学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让他们的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充分发挥作用,为形成最高级的符号表征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数学,不仅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对形成他们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职业高中阶段用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三、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因此,职校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

1.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中,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需要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

2.数学课程应具有地区性

职业高中一个特点就是地区性强,同一个专业由于所在地区不同,专业活动的方式会有所区别。职业高中既然要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劳动者,就必须考虑到这种区域差别,要让职高的数学课程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习调查研究中,要切实地把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数学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把数学融入生活,改变原来的“数学与生活脱离”,“学了数学没用,学了也不会用”的现象。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4)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向职业学校的教学人员提出了挑战,是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而解读一反思一建构应该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1 解读职业教育现象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教学人员是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学人员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教学人员接受、理解、主动融入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解读职业教育现象,其解读包括认识一感悟一明确。

认识。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长,职业教育同样是为了学生的生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生命的质量,寻找职业教育之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职业教育价值观,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目的,正确处理“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发展”等关系。认识职业教育,认识课程改革,认识教师与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认识,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对职业教育的真正理解,从而迈向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境界。

感悟。在教育的园地里,我们时常忙于耕耘,对于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往往见怪不怪,一旦我们用心读完课程教学改革的标准,再行体验则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于是对于“为什么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为什么他们总感觉学习生活枯燥乏味?为什么他们对科任老师和学科教学持反感的态度”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具备普通高中或普通大学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所以我们的课程教学就不能按照那些普通学校的要求进行。只要我们悟出到了这个“道”,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就一定能创作出无限精彩的教育技术以及适合学生的教育策略。

明确。在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感悟,我们便会深刻地明确为什么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同时也深刻地明确了为什么课程教学人员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找出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建立自信等等。

2 反思课程教学问题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提升

“一个正真的生命在于它的思想”。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提升,在反思中明断。所以我们要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做到经常反问一思考一扬弃。

反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教育的生机。上一次课,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承担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都应该问问“我”、“教师”、“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从反问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当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突破再循环往复,这样的反问对我们洗脑,主动寻找改革非常有效。

思考。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素养,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该从实际问题着眼思考、研究教育。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充分发挥教师在课改中的作用是不是矛盾?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以问题为学习的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等等,这些都是在课程的过程得以表现,如何将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构成。如果我们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乐于提高的习惯,那就把“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的新理念”贯彻到了实处。

扬弃。新课改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哲学扬弃,就是发扬以前课程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以前课程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在批判、否定中继承、创新。如2o世纪五、六十年代职业课程教学以技能为本位,20世纪末由技能为本位转为能力为本,进入21世纪,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再次发生新的变革,由能力为本位转向素质为本位,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局限,转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 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是如何建构课改体系,因此我们教学人员必须激活自己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兴奋点,强化课程教学改革意识,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做到:理念一整合一重建。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5)

1.实用性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应该保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学是以推动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是必然的要求。如果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实用性不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也无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之中。从这方面来说,实用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原则。

2.先进性原则

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创新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相比较起来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就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教育教学的成果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强,所学的都是旧知识,那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学有所用。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之中保持先进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增删原有的课程课题设计。此外,课程设计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注意先进性。理论课要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指引,实践课程的设备、技术、经验各方面也要保持先进性的原则,避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一批观念落后、技术落伍的废弃人才。

3.趣味性原则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很多课程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且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为90后甚至00后,这个学生群体的个性更为张扬,性格也有更加独立的一方面,对于趣味性不足的课程,她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让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们能够对现有课程进行趣味化改造改编。这方面,仅凭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从业者可能无法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特性来给出更好的改善措施。建议职业院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或者多听取年轻执教人员的经验,或者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给与参考和辅助,以保障课程设计的内容对学生群体有足够的吸引力。

4.互动性原则

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任何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关键。课程设计的互动性,就是要求在相关课题、实验性内容和实验课程的设计上,注意激发师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一方面,是要在课程教材上,从题目设计到知识要点、技术要点和相关参数的考察,都能够以互动提问、探讨交流的形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比如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信息教育软件、网络互动工具来布置作业。通过微博、博客、轻博客、微信、QQ群等办公和社交平台来推动师生之间的话题互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重点,如果能够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互通共融,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6)

当前,职业教育正在以其独特的活力绽放着新时代的气息,美术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小断发生变化,对美术人才的综和素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职业教育中开设美术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对美术史以及理论本身有知识系统框架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认识、理解生话中美的形式和内涵,通过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健个学生的心理结构,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美术专业教学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和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美术人才质量不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就职业教育中美术专业课程的有关方而,谈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要对美术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认清学生自身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对美术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理论知识的修养较低,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的了解不够个面,欠缺文化功底。在教学模式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单一地给学生传授美术技巧,一味地让学生临摹其他人的作品,忽视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文化课占的比例极小,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化知识和人文内涵,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经常不尽如人意。总之,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吸取教训,构建出适和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专业美术课程目标

美术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明确本专业的方向,职业教育中不应该仅仅是就业教育,而应该是能力教育,专业美术的教育不仅要掌握有关专业的技能,也要掌握美术专业职业能力,例如: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小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应该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并针对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和素质。

(二)加强专业美术实践,探索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国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是从普通中学转变而来的,在教学理念上普遍偏向理论的方向,轻实践,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特别是在专业美术课程上,要们重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目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改进探索是相当有必要的。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摸索过程中,探索出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自主探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定任务区探索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会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够逐渐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力求实用性、灵活性,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

时代是不断变迁更替,教学课程的内容也要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应该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具有时事性、灵活性。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使课程内容更加实用、更加灵活。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打破以往传统的言传教学模式,在言传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身教,因为美术是一门操作性、直观性极强的视觉艺术学科,必须经过长期扎实的动手技能训练才能学有所成。授课时教师不能只讲解理论知识,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示范,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有效的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信息,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引导者,其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成绩。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端正的行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时刻关注美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对本知识领域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对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及时进行更新调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知识汲取不断的创造条件。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审美品质与品位,美术专业也越来越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与此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美术教育应注重技能教学的文化含量,增强品位意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7)

[作者简介] 张兆亮(1983-),男,保定市财贸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费减免以及助学金发放,学生的实习环节有在校生实习责任险的支持,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面对的就是市场的检验与社会的评判,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学校的社会评价,这些都是中职课改成败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只有保证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发展中职教育的重点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化为质量的提高。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自身的特色教育,过硬的专业建设,建立与特色专业相对应的精品课程,培养教学名师,特别是双师型的骨干教师。课程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依据当前的背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发掘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改革策略。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改革阶段分析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市场对人才的学历与能力要求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目标的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主要包括:一、选择性失业,由于教育教学的内容多年不变,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适应,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毕业后与实际工作难以匹配;二、学校专业设置陈旧,与市场要求不一致的专业设置,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招生,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困难;三、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学生在实训阶段无法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能力欠缺从而影响就业。

2、市场对人才的学历、实践能力要求增加。当前市场更多的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目标的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的行业和学科的分界线已经淡化,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传统单一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是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实现学科、学校、市场间的融合。

4、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注重质量,重点示范学校建设、骨干专业、精品课、教学能手评选,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激发教学热情和学习热情,这都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分析

1、学科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是借鉴传统的普通教育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实践环境体现不够。

2、实践课程。为了改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与时间相脱离的问题,学校增加专业课程课时,改变过于理论化的知识点,精简理论,增加实践内容,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模块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技能模块MES课程,首先对工作进行分析职业技能,再学习与之对应的模块以掌握职业技能。这种课程模式,既满足了理论基础的学习,有满足了实践能力提高的目标。

4、工作过程课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就是借鉴德国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参考的课程方法。该课程方法不仅强调理论、实践的分步掌握,更要求对全部工作过程的掌握,强调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情景化和项目化,使职业教育回归其本质。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的只是基础的理论,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的是理论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中,中职必须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竞争力。

(二)课程结构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

中职学生工作后,部分能力很短的时间就能熟练掌握,而在学校学习很久也不能熟练应用。这是因为课程结构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这一现象要求中职学校要拓展课程设置的思路。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内容滞后

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以适应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实训能力的提高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中职课程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体现专业特色和时代背景,重点发展职业能力提高的课程。

(一)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中职课程必须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拥有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水平,具备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注重工作过程能力的培养

中职课改要把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在教的过程中创造模拟实际工作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工作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工作过程的模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中职教育课改的系统协调与不断创新

教育教学是一个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有很强的匹配性,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比如课程设计、教材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及时作出调整。

(四)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按照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贯彻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既包括教学,又包括实践,还要以职业资格取得、技能比赛成绩等为参考,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实现多元考核,客观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

[2]徐涵.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3]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8)

引言

伴随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规模逐渐扩大。面对此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影响职业教育有序稳健发展的不利因素,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才培养系统的建设。当前社会,对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在职业课程设置时对于市场分析研究不够造成的。本文对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中诸多问题展开探讨,期望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水平的持续提高,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和很大的改变。以往更多的是重视手工技能,能够在生产中进行统一调度。社会逐渐繁荣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综合能力和复合能力强的人,并且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双元模式衔接不当的问题。职业学校作为配合方,无法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成效的提高是一种无形的制约。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和企业之所以对职业学校存有一定的不满,最主要的是因为针对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如下表现:第一,课程设置的专业系统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占据比例较大,忽视了职业实践课程的设置,缺少实践指导理论,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较为缓慢,对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和企业的职业要求还不能有效适应;第三,在职业学校课程教育中,更多的是偏重纯知识性内容教学,没有过多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无法适应社会。

二、我国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

1.从美容美发课程的主题和编排上来说,我国美容美发专业课程均是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容进行安排编制的。这一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属于结构比较庞大并且是严格按照学科顺序的。在课程中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状况,采取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课程学习阶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程的分科方式采取了平行方式展开。课程本身内容是根据学科结构展开的,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设置却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加入实践内容。即使学生在校有比较完整的课程学习体系,但是毕业到岗后,其理论知识并不能支撑技能,导致学生的行为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再进行重新的上岗再培训。不仅使职业教育的成果不够明显,学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也不能较快适应。比如对于美容美发专业学生来讲,其在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运用并不是很多,多数还需要由专门的人员来教。

2.从美容美发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来说,职业教育中对于课程具体定位不是很明晰,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状况。对于美容美发职业教育来说,其课程既有基础美容和专业护理这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又有发型设计、艺术影像等课程,还有管理知识很强的营销等课程。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开展和设置这些课程,其最初目的就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学生,为其提供多渠道的就业机会。然而具体到实际中,却使学生失去了方向,样样都学却样样不精,导致最后什么也学不到,什么也做不好,因此这一点就必须引起重视。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对于欧美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其职业教育的改革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展开了,一直到现在其职业课程还处于不断改革发展之中,同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职业课程改革一方面起步较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等的制约,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课程模式和课程设置内容,并与发展实际相结合,引进其课程资料运用到职业教育中,改革传统模式,意义非常重大。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而言,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然照搬或者全然“移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跟一般的培训学校不一样,它是正规的技术教育学校,也是国家学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各个地区的教学体制不一样,每一地区都有其独特性。“移植”进来的课程模式必须保证可以与本来的职业教育课程合理科学衔接。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是直接面向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但是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同、制度不同、社会分工和职业划分也不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必然不能全然照搬发达国家。再者,各国国情不同,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具体规格和要求不尽相同。人员学习的结构差异较大,其职业能力必定有较大的差别。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具体目标和教学手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传统价值的影响。西方文化本来就与我们的价值体系存在很大分歧。要明白虽然其课程内容设置较我国先进,但是不一定就适合我国,须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应当对其中合理科学的成分加以改造进而利用,但必须是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同时也不能全然否决其优秀但不适合我们的部分。

在课程内容的借鉴形式上,应当着重把握两点:其一,借鉴做法,就是学习发达国家在职业课程改革中关于改革自身的合适方式方法;其二,借鉴模式,就是对于发达国家在课程考察及开发模式上先进合理的部分要不遗余力地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学习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也有利于我们的快速成长和进步。采取借鉴的方式能够广泛学习多国的优点及长处,能够有效促进职业课程朝着更快更高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到,目前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借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迅猛。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其课程改革不仅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的编选,还包括教学设备的配备、教师的管理等。长久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如果要突然改变以往的方式并且采取新方法,那么师生势必在心理上产生不适感。因为人对陌生的事物会有排斥感,采用突进的方式进行职业课程改革必定引起这些不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职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时间问题上可以分步到位,环环相扣加以促成;其次,职业课程改革的方案能够由点及面地逐步得以开展,其成效比较显著。多次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采取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能够更好地与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具体情况相配合,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方式能够将资源需求减到最小,对于时间方面的压力是一种有效缓解,重大变革之间的间距会因此得以拉大,容易形成改革的有利形势。

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为热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数学校进行职业课改,并不是因为其自身主动意识到这是科技水平和经济技术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要求,而是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所以多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自由盲目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形下,多数课改对于目标、方案和组织实施上都有自发性质,但是最主要的是会造成课程在开发设计上的重复和浪费。另外,对于旧课程改革,没有准确的理论做指导和服务,横向信息交流不畅,容易缺乏盲目性和创新性。再者此种方式的改革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势必不会完整,导致改革成果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反而会受到影响。

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加强调控,在课程组织、规定和监督协调上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保障信息的畅通,促进课程改革有技术做支撑,才能保证改革成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复杂性,对于课程改革需要进行全面翔实的价值分析。教材的编撰是异常复杂艰辛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推行也是非常艰巨的,对于新的教学设备更是需要有大量资本的投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显得必要且重要。有了教育部门的适当调控,重复劳动就可以相应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会有效避免,教育资源也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四、美容美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当前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中,积极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才能不断贯彻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国策。

当前美容美发专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我国虽然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其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形式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输出人才”,学校教学环境一般较为封闭,培养的人才对于社会实际欠缺了解,对于不论是学生本人还是用人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阻碍。

优化职业教育应当坚持以就业单位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主旨。遵循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的行业特点和职业性质,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对于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来说,要坚持上述要点,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抛却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依据,对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模块的设置进行优化设计;其次,明确职业人才的根本素质,运用现代新的技术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实用型人才;再次,建立一种“岗位人才需求学校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实训内容校企共同评价企业接收学生就业企业将用工信息反馈学校根据反馈改进”的培养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实行有差异的教学。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学校在教学课程中应坚持理论、实践、实操、素质、实习的科学设置,并且应面对客户大量实战,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结语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是建立在严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的。通过对企业、学生个人目标和教学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科学合理手段优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23-0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政治、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

一、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课程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一个学科专业中,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表现为课程门类不全,新的需要的课程开设不出来,而旧的不需要的课程又删除不掉;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开设过多,有的开设过少。二是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三是课程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

2、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

这里主要指各门专业课程所讲述内容是陈旧落后的,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仍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3、课程缺乏实用性,对就业不利

职业教育学校中开设的许多课程缺乏实用性,仍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知识、技术等都是过时的,跟不上需求,缺乏实际应用性。授课内容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用不上。

4、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表现如下:课程内容的选定没有吸收学生参与,没有照顾其需求和特点;课程内容的显现方式单一,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课程的进度、难易度等不合乎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等。

5、课程呈现方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

主要表现为形式单一、不生动活泼,缺乏新颖性;教学方式陈旧、枯燥,单纯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记笔记,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教学枯燥乏味。

6、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联系生活不够

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不能用,不能举一反三。

7、课程中实践环节不合理

一是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讲的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验较少,尤其是生产中应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操作、练习和实验安排少。

8、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

所谓迁移性是指一门课的内容在原理与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方面,对于另一门课的内容有联系性、转换性和促进性。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既显示出课程内容的陈旧和封闭,也显示出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随着职业教育结构不断深入的改革,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综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特点和趋势,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下一些思路和看法:

1、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门类和招生数量既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又要适应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变化[2]。二是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素质。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2、以素质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思路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吸收学生参加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使课程改革队伍由现在的用人代表(企事业)、培养人代表(教师)、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即加上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第三,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以探究与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发现、创造的活动。这要求课程知识技能的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方法和原理为主要构成,使学生找到问题为学习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

实践是一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运用知识于实际,或从实际中发现、发展知识的活动。一般来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有一半至2/3的比重是实践活动或实践性活动。

5、以终身学习为主要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它要求在课程中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在课程呈现和表现的过程中,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已探究,自己发现新知,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除此之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要做如下努力:充分地认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机制;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注重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增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等。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10)

课程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影响和归结到课程改革。同样,职业教育的改革,其最终落脚点也体现在课程改革上。为此,把握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有利于深刻理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职教课程改革策略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当前,我国职教课程在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职教课程发展的理论与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几经变革,探索出了不同的改革路径。

一、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是世界上不少国家职教界课程研究与实践的趋势与努力探索的方向,也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它是对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职教课程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主张从问题出发,全面重构职教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它主张以养成企业界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的任务要求为内容;以现实职业活动进程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以工作项目为单位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划分课程门类的主要依据;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按实践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其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以实践过程而不是书本学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此类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它的理论依据在于认为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式具有“学问化”的倾向,是一种以“认知”为宗旨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不适合培养以“会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教育,因为会做的功夫,都是在模仿的实际工作中才能领悟的(大多是程序性的默认知识),光靠读书本(陈述性的显性知识)、离开了实践活动是培养不出来的。因此,它强调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重构职教课程模式,在实际或模拟的职业实践情景中,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组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外,此模式依据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职教课程实施当中存在的学生难学、学得低效的现象,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逻辑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遇到了困难,但这并不表明职教学生在改造世界的职业和技术活动中没有智力强项。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则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智力强项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对于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显效。例如,南京工程学院在“中德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实验项目”中,实践了“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和实训”的培养模式,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运用了该模式,很多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并成了组织群众文娱活动的能手,在实训实习时成为地区、企业受欢迎的行家里手。

选择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作为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其合理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在此模式是活动课程的现展,难免带有活动课程的不足。如理论教学只在辅助实践活动,因此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与具体实践活动相关的知识,难免带有零碎性、狭窄性和缺乏发展性。这种课程模式存在的先天不足必须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加以完善,才能大范围地推广。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源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所谓职教职业定向性是指相对于普通教育而盲,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职业,并且在职业中能够得到发展。由此决定了职教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态度结构等,以使学生能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所以,职业教育必须打通教育与就业的通道,给予受教育者就职的护照——职业资格证书。为打通教育与就业的通道,职教体系不仅要实施学历证书制度,还应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两种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学历证书是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主要区别,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

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正逐渐转变为一种“双证书制”教育,这是我国职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双证书制要求职业教育将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对实现职教目标的主要载体——职教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改革)。此项改革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如:

——职教与职业资格证书各方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商机制。我国涉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部门主要有劳动部门、人事部门、行业企业部门,而职业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管理。由于这些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学历证书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在相互承认的过程中存在着障碍。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也很多,要求亦在不断变化。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商,造成了职教教学内容不符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内容,学生很难在取得学历证书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实施“双证书制”必然要求职教部门与职业资格证书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协商机制,为职业资格证书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提供前提。

转贴于

——聘请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者为职教课程开发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者,是职业方面的专家,吸收他们到职教课程开发中,可以保证职教课程能够准确、系统、全面地反映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使职教课程开发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整合职业培训与职教课程内容,开发出一系列与不同层级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教课程教材,并将其纳入职教整体教学计划中,从而使职教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不需再接受其他的专门培训。

——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要依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职教课程划分为一个个内涵、外延清晰的模块,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要求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有利于整合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但实质上此项改革也只是对传统学科型课程的修补性改革,仍属于学科型的,不大可能为职教课程带来结构性的变革,难以从根本上彰显职教的特色。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整合型职教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职教界顺应国际上职教课程观发展综合化的趋势,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将其归结为一种模式,加上一套按需增减及组合的可操作性程序,形成了多元整合型的现代职教课程模式。

多元整合型课程倡导者认为每一种课程取向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实施的条件,随便否定哪个或抬高哪个都是不妥的。理想的职教课程模式之要害在于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学科与活动的关系,现代职教课程必须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继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对于职教课程模式的取舍不能走极端。因此,他们主张在各种各样的课程取向(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能力课程等)中,选择一切对实现职教培养目标有利的成分,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多元整合型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在于:课程观的多元整合——多元互补、博采众长,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职教课程观;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职教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架构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具体操作构想为:课程目标上确保职教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课程内容上注重吸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课程方向上开设技术学科课程;课程形式上采取模块化组合,注重学生个性化

发展;课程进程按基础定向专长分阶段实施;教学策略上采用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制”;学制上实施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等。

当然,多元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需具备必要的条件,如教学制度改学年制为学分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配套改革;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但这种改革方向,却从理念上解决了传统职教课程存在的诸多矛盾,如学科与活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等之间的矛盾。

多元整合型课程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国创建的“宽基础、活模块”职教课程模式之所以被众多职教界同仁认可,并纷纷结合本地、本专业特点付诸实践,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体现了多元整合型课程,吸纳了多种课程原型的优势,既重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重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且具有适应弹性选课的课程结构、开发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条件。

四、有关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职教课程客观上存在多种有效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场合和条件要求

采用某种职教课程模式要考虑其相应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照搬照抄、简单地移植注定不会成功。课程模式的选择不能强求一律,不同地区、专业、对象、条件可选择不同模式及其不同的变式。

(二)突出课程改革重点,引入动态运行机制

随着科技和现代经济的发展,职业界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日趋智能化、综合化和复合化。因此,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职教课程改革的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职教课程要引入动态运行机制,注重吸取多种课程理念之所长,将职教课程设置纳入按需增减、随机组合的动态变化之中,使其更贴近时代要求,以促进职教学生更适应动态的学习环境、培养职教学生动态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动态社会的多方位需求。职教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种目标的选择中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弹性选课制是理性的选择。

(三)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创建适合我国实际的职教课程改革模式

上述3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取向都是在一定课程观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课程观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借鉴了近年来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思想,如终身学习理念、能力本位教育和培训理念、劳动力本位理念、市场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等。课程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鉴于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存在的不完善性,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职教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南京工程学院.“中德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实验项目”研究报告[R].

[2]黄克孝当前职教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倾向[J].职教论坛,2004,(10)

[3]刘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22).

[4]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96-02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持续增长,到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共有近1200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数量的快速增长转向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为了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凸显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当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没有课程就没有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就不可能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套用学科体系的框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课程改革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先后出现了案例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改革方案,成功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整体环境仍然参照学科体系,分析归纳出很多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知识点、技能点,最后仍然是套用学科课程的框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有的课程名称仍然是学科课程名称,有的虽然有案例和模块,但实质内容仍然以学科为框架,案例、模块、项目作为知识应用的实例、载体,作为强化实践教学的手段,是理论与实践、技能与知识的集成,但在总体上未对课程模式进行整体性、系统化革新,没有对课程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职业技能知识的应试教育,更无法体现高职教育“高”在哪里,往往片面地理解为“高”就是理论深一点和学历高一点。许多教师对案例、项目、模块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案例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这些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体系有何本质差别不够明确。

2.缺乏成功实施的经验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纷纷借鉴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开发模式,初步开发了一些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以培养能力为对象的课程模式及课程开发模式,在理念上突破了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但从总体上看,还缺乏真正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深入课程实施环节的工学结合课程的成功经验。

3.师资队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许多教师局限于在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进行探讨和创新,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但这些方法面对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面对充满概念、原理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往往难以普遍使用,教师在教室里满堂灌的局面难以彻底改变。另外,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需要教师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现有的师资队伍往往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大部分教师本身是在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不仅习惯于传统课程模式,而且缺乏必要的职业行动能力,无法满足开展行动导向课程教学的要求。

4.课程落实有障碍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工作量大、难度大,往往会造成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如教学任务、教学进程和课表的编排、课程考核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工学结合课程模式需要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条件的保障,在实施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使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过程无法落实。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工学结合改革的核心目标,把改革目标理解为提升技能是对高职课程改革理念极为肤浅的理解。它不仅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而且给改革实践带来了严重后果,如有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训练,有些教师则因设备不够而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这不利于高职课程改革朝着科学、深入的方向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是要解决围绕什么来教的问题,即围绕理论来教实践,还是围绕实践来教理论。传统高职课程并非没有实践内容,它是建立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其基本框架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彻底的职业课程不仅仅要有实践,而且要围绕实践来教理论,即把实践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能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2.实践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

改变按照知识储备的观点,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按照知识建构的观点以实践为核心来组织课程的现代模式,应当理解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传统课程组织模式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而且导致教师因对要储备的知识的边界很难把握而不由自主地陷入学科体系的困境。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这也正是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核心思想。在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之后,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已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这一模式创新了课程开发体系,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典型工作过程为知识排序参照系、以工作过程的要素为载体,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按照典型工作过程的序列,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3.教师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具备现代意识,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辩证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师课程素质,完成教师角色的重要转换,这是工学结合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和最终获取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时教学管理者要始终坚持“学生中心、学生本位”的理念,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担任的角色,并加强校内外基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课程实施的过程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增加辅助设备和多媒体等改进教学技术手段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课程内容的开发

高职课程改革不能忽视对工学结合课程内容的开发,没有内容改革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所谓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课程体系,既打破基于学科结构的传统课程结构,也打破完全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高职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更加艰巨的任务。高职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仔细编制内容实用、结构严谨、具有高职水平与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注意要在对技术专家经验中的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和课程内容。

5.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如在业绩考核、工作量计算、津贴分配等方面扫除障碍,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要打破习惯思维,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制定全方位的优化调整方案。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按照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展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空间。

三、结束语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职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开放办学,加强与行业、企业相融合,实现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紧扣行业特色,紧跟行业发展领先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课程模式的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时,要特别关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核心要素,掌握科学的课程开发方法,设计开发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课程模式,它代表了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