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3 18:36:56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市场食品种类逐渐增多,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给人们的健康带了严重影响。许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假原料或卫生没有达到标准,使所生产的食品达不到健康安全标准。所以,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提出

(一)食品质量安全关系人类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为之存在的必需品。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食品的质量安全存在很大隐患,直接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由于奶粉中加入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导致39965个因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幼儿健康出现状况,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对我国多家乳制品厂家的产品进行检测,有20多个厂家存在使用三聚氰胺的现象,影响十分恶劣。此外,我国还存在“毒大米”“地沟油”等不安全食品,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二)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经济发展

食品质量安全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食品的生产促进了众多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会导致国家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出现瘫痪现象。如2002年,由于欧盟国家在我国出口的肉类产品中检查出有使用氯霉素的现象,于是禁止我国肉类食品进行出口,导致我国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美元。于此同时,我国有上百家肉类食品生产企业面临倒闭,上万员工下岗失业,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二、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一)厂家偷工减料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许多厂家为了谋求更多经济利益,在维持原来价格的基础上,只有降低成本才可以达到谋取更多利益的目的。于是,部分厂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假原料或者减少生产程序,致使所生产的食品达不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如2011年发生的“地沟油”事件。因为物价上涨,许多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地沟油对食品进行加工。地沟油对人体危害极大,容易导致食用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现象,甚至引发食用者出现癌症,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食品生产缺乏管理

虽然一直强调食用绿色无公害食品,但对目前市场上的食品进行观察,多数食品原料均属于农产品,所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有严重影响。部分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过多的农药或催生剂,进而导致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如2011年,河南省孟州市发生的“瘦肉精”事件。当地养猪场使用“瘦肉精”进行生产养殖,致使有毒猪肉进入食品加工产,从而生产出有毒的食品。同时,由于现在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中各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使用含金属量超标的水对牲畜进行饲养,由于生物富集,会使得这些重金属残留在牲畜体内,人食用以后会对身体产生一定危害。

(三)厂家滥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明确规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不能使用过量。但目前食品生产过程中,仍有部分生产厂家出现过量食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或者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符合卫生标准。如很多厂家为了使生产的鸡爪色泽光亮,于是在加工过程中使用双氧水与氢氧化钠对鸡爪进行浸泡。

(四)检验制度不够完善

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制度的完善程度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很大关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否正常进行完全依赖于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建设。由于目前市场上的食品种类过多,监督管理人员不能对每一种食品进行及时检查,导致监督管理容易出现遗漏,造成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此外,食品生产厂家滥用食品标志、监督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等问题均会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食品质量安全应对措施

(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为了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对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并及时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检测,看食品中是否有农药残留及兽药使用超标等。,由于市场上食品种类过多,为了避免出现漏检、重检等现象,监督人员在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检查时,可以实行分类检查,对每类食品都能够做到彻底检查。

(二)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食品质量安全给消费者带来严重影响,所以消费者自身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投入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中,对出现的不安全食品能够做到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提高。

(三)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媒体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方面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媒体不仅可以对不法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安全食品进行曝光,同时可以对群众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教育,使消费者具有一定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在购买食品时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不会盲目购买食用。

同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还学要提高食品生产厂家的道德素质,使其在进行食品生产时,不会只追求经济利益,还会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

四、结束语

总之,食品质量安全关乎人类的身体健康,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严重影响。所以,食品监督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使人类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以推动国家经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2)

【关键词】

食品安全;危害;监管;商业道德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危害

俗话说“病从口入”。从毒米饭到毒酱油,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地沟油到瘦肉精,补充我们身体所需营养的食物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冲击我们的眼球,侵略性地进入我们的身体。有人说中国人现在正在练一种独门绝技——百毒不侵功,等我们的嘴巴把世间所有的毒都尝尽,身体便会形成一种抗体,对食品质量安全也就不再担心。这是无奈的夸张和调侃之词,但也说明了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亟待解决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当前主要存在三种危害类型:

1.食品存在物理性危害。物理性危害主要是食品中的各种有害异物,如金属、玻璃、碎骨等,人误食后可能造成身体外伤、窒息、或其他健康问题。如2011年12月青岛日报报道的金锣火腿肠一口咬出塑料馅,2012年6月黄河口晚刊爆料的“潍大”牌袋装驴肉中一口咬出一团毛等,这些足够让消费者恶心半天并容易感染疾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类食品质量问题的特点是肉眼可见,也是消费者经常表示不满和投诉的事由。

2.食品存在生物性危害。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霉菌。这类食品质量问题的特点是不易觉察,消费者肉眼无法识别,如病毒非常微小,即使在光学显微镜下也看不见,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察觉到。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如黄曲霉素、杂色曲霉素、赭曲霉素可以导致肝损伤,并具有很强的致病甚至致癌作用。

3.食品存在化学性危害。常见的化学性危害有重金属、自然毒素、农用化学药物、洗消剂及其他化学性危害。食品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毒金属以及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含高金属的地质中吸取的有毒重金属等三个途径。自然毒素有的是食物本身就带有,例如发芽的马铃薯(土豆)含有大量的龙葵毒素,有的则是细菌或霉菌在食品中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这类食品质量问题以日积月累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身体内部,腐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食品原料污染问题严重。原料是食品加工的基础,原料有问题,食品肯定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目前主要的食品原料来源于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承担了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过量使用化肥、甚至滥用违禁高毒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由于源头环节生产经营分散,难以推行规范化管理来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难以追溯违规违法责任主体。同时,产地环境污染也日渐严重,给种植、养殖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埋下很大隐患。

2.食品加工领域不法操作,恣意添加非食品化合物。目前食品加工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高,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卫生环境差,许多小企业、小作坊往往不严格执行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检验制度,导致食品细菌丛生、安全不保。另外,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甚至某些品牌企业为了改善食品色、香、味品质,以及为方便运输和加工等也会过量加入食品添加剂。中国新闻网在2009年3月报道的《食品添加剂调查:一块面包里近40种添加剂》,让人对食品质量安全充满质疑。

3.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多多,积重难返,根源是违法成本过低。经营者们无所不用其极,以各种防不胜防的手段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由于相关部门的缺位,许多制假、贩假者逃脱了监管,即便“运气不好”被抓住,几万元、十几万元的罚款,也远远低于其违法成本,这就造成了许多经营者敢于造假、勇于造假,食品安全才会频频亮起红灯。当前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有关的部门包括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城管等多个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开展监督执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现象。食品监管职能、责任被多个部门分解,形成分散的监测系统,缺乏统一协调监管,资源浪费,制度推行不力。

三、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净化市场源头,推行食品企业自查制度。食品企业是直接提供食品的组织,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首要环节,也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内部原因。如果从源头抓起,从内因抓起,则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将会事半功倍。目前对食品企业的自查制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面入手:企业的各类资质和资格证书是否与实际生产情况保持一致;进货查验记录是否如实填写;生产过程、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和人员卫生防护等是否严格监控;生产和检验记录是否按规定时限保留;出厂检验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制度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培训制度是否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法规是否遵守等。如果食品企业能够做到自律,或者食品企业的自查制度能够得到切实贯彻执行,则会从源头上切断食品安全隐患,形成良性的食品企业自我规范体系,那些落后的、零星的、质量无保障的食品企业将会逐步淘汰,或成无人问津而自灭。

2.加强食品监管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难免会有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利润不惜进行违法生产。在这种情形下,食品安全要能获得坚实的保障,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强化监管与加大打击力度,迫使食品生产企业依法进行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食品安全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但更是政府监管出来的。要依法尽快落实相关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统筹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从源头立法上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罚款额度,降低量刑下限;其次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整合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让食品安全和他们乌纱帽挂起钩来;最后,要加大执法力度,对食品安全问题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甚至让部门官员为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企业负责到底,让违法经营者一经处罚就再也无法咸鱼翻身。这样,敢于以身犯险的人才会越来越少,才能形成一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大网,让问题食品无处藏身。

3.发挥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网络、电视、报纸可针对性地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食品进行宣传,大力彰显模范企业的正能量,对不合格食品进行曝光,警钟长鸣,全方位展开社会舆论监督并持之以恒。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普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增强人们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监督,增强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在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的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供市场快速确认质量。

4.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的商业道德。一个人对了,他的世界也就对了;一个食品经营者价值观正确了,他的商业经营也就规范合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近日接受采访时称,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如果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人力物力,也监管不过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食品行业的一部分经营者迷失了自己,置他人的生命和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利益熏心甚至背离人伦道德进行不法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他们缺乏基本的做人准则和商业道德。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问题,当看到别人热火朝天赚昧心钱逍遥自在时,自控力不强的经营者们难免心猿意马、把持不住。如果整个社会风气是积极的、和谐的和与人为善的,人性得到启发和弘扬,食品经营者们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从内因上切断食品质量安全的隐患。所以,弘扬社会正气、宣传商业公德是一个任重道远但却切实可行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企业自律之外更需加强监管[J].德州晚报,2012年6月19日

[2]扬州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J].依法履行监管职能.2010年6月3日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TS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42-01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食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安全问题也被受瞩目,一些不合格的食品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了提高产量和追求经济利益,在猪饲料中掺上“瘦肉精”,甚至有人用稻草沤水兑上色素和盐当酱油,2008 年的“三聚氢氨”重大奶粉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表明,因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累计达到39975 人,而对这起事件进行密切追踪更让人感到恐慌。随之而来的是“苏丹红”事件和“毒青菜”事件等等,食品质量问题不断涌出,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在看到这些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不足,在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

1 食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1)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从源头上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我国每年氮肥使用量达3000万吨,农药超过150万吨,单位面积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倍。过量的使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形成亚硝酸,亚硝酸导致癌症威胁了人的生命。质监部门对有害物质残留进行定点检测,总体合格率仅为50%,其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达到30%。同时由于受到养殖环境的污染,所生产的畜禽产品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还直接导致疫病的流行。

(2)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滥用食品添加剂,如:萘酚、奶油黄、大量的色素、盐酸、食碱、漂白剂等,这些添加基因如果过量使用都会导致人体致癌、致畸。食品加工过程中如果违规操作,添加过量的添加剂,或者是很多强化剂共同使用时,则会产生有害物质,这些问题也受到人们和政府的关注。

2 造成食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造成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信息占有上处于优势,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者从利益最大化出发,倾向于行为方式,为了增进自身效用给消费者带来损失。首先是由于食品安全管理不到位:企业市场份额的竞争造成食品生产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使得企业为了谋求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操作工艺流程进行加工,致使出现有害物质残留物,这些残留物又会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如:食品加工厂滥用各种添加剂,在饮料中过量添加香精,用量有的超过标准的2倍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置法律法规于不顾,重视生产,忽略管理,导致出售过期食品等。再者就是由于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监管不到位,基层检测存在与食品生产企业互相勾结的现象,使得许多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其次是在管理模式也影响到食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关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比较少,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适合本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横向管理体系以预防性控制体系为基础,纵向管理体系强调制度手段与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组合,而国内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促进食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而缺少政府监管机制。

3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1)出台强有力的措施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更为全面合理的食品质量标准,提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执法素质,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食品生产企业无机可乘。

(2)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结构。加强食品加工企业内部质检人员的技术水平,联合相关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对企业的负责人、质检技术人员免费培训,同时对食品生产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使企业从源头上堵塞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形成。

(3)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机制.食品安全监管是监管于一体的过程。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要有明确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的关系和侧重,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建立事前监管的制度,考虑到事前的预警机制,在平常的监督管理中采取产品抽查等手段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同时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口不断前推移,逐渐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 的全过程无缝隙式管理,实施事前的预警机制和事中的监管协调一致。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质检工作,在食品推向市场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相关部门也应不定时地对市场食品进行检测,在市场中建立统一协调的市场机制,并且需要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并且相互监管。

(4)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来看,检测工作应当作为食品原料和生产加工的重要手段,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要求检测技术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迈进。系统的食品检测系统应该逐步社会化,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应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4)

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恶性案件不断见诸新闻媒体,毒大米、毒韭菜、敌敌畏泡菜、头发酱油、毒酒、激素水产品、苏丹红以及山东龙口粉丝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案等等,让人触目惊心。乳品巨人“三鹿集团”的轰然倒塌,使得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极度升温,成为2012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为什么会出现大范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何防范和治理?这些成为学术界关注研究的重点。

声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条件

声誉是一种可以激励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因素,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声誉机制(the reputation mechanism) “是介于单纯建立在重复关系之上,依赖博弈双方自我实施的声誉和以国家强制力为实施保障的国家司法系统之间,或者依靠社会规范(social norm),或者依靠缺乏强制力的私人司法系统(the private adjudication system)来组织实施的围绕合约执行而展开的有关社会成员商业行为的信息披露、纷争的仲裁、欺诈行为的惩罚等活动的规则和程序的总和。”①

声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条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具有长远预期。企业投资声誉是为了获得由良好的企业声誉带来的未来收益,是一种当前投资,未来获益的长期行为,因此首先需要企业具有长远预期。

长期行为预期净收益大于短期行为预期净收益。企业主要是通过生产优质产品来建立声誉的,投资声誉是一种长期行为,而企业生产劣质产品是一种短期行为,因此本文中将企业长期行为等同于企业生产优质产品,将企业短期行为等同于生产劣质产品。

企业决策者保持理性。如果企业决策者是理性的,在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企业就应该具有了充分的激励行为,进行声誉投资,生产优质产品。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有时尽管企业长期行为的预期未来净收益大于短期行为的预期净收益,企业仍会选择生产劣质产品,这表明企业决策者并非总是理性的。

虽然决策者以决策参考点来作决策会造成轻视风险的非理,但是这种非理性是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减少甚至避免的。决策者轻视风险的机会主义心理归根到底源自风险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生产劣质食品会100%地受到惩罚,企业决策者就会趋于风险规避,生产优质产品。因此避免企业决策者发生机会主义行为,保持理性的最有效措施就是使企业生产劣质食品能够逃避惩罚的概率为零。多主体协商式决策可以有效减少非理,因为尽管大部分决策者单独决策时存在非理性,但是仍有一部分决策者是理性的,多人讨论协商就可以相对减少非理性决策。此外,决策者的知识水平也会影响其决策的理性程度,知识水平不高的人比知识水平高的人更易发生非理。所以,在企业主选择的决策参考点与无风险所获收益额的差异不大时,实行股份制并且企业决策层的知识水平较高的市场环境中较少发生企业非理。

我国食品行业声誉机制失灵的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监管机制存在弊端,不具备声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食品生产企业缺乏激励生产优质产品进行声誉投资的行为,而更倾向于生产劣质产品。

企业难以建立长远预期。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资金极其困难,产权制度尚未完善,企业难以建立长远预期。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中小企业占了大多数,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瓶颈。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看似多元实则各种融资渠道都很狭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化,国家已基本上取消了对企业的注资,非国有企业更是无法涉足财政资金;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很低,甚至是负数;中小企业获得商业信用的可能也很小;由于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的严格控制,除了部分优质企业外,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于取得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民间借贷由于利率过高、条件苛刻,只能临时救急,不能长期运用。金融机构也对中小企业惜贷,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

监管机制缺陷强化了企业短期行为预期。我国当前的监管机制缺陷强化了企业短期行为预期也是导致食品行业声誉机制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与政府是密不可分的,健全的政府监管可以克服市场缺陷,而政府监管的不健全则会引起和加剧市场机制失灵。

我国食品行业监管现状是工商局、质检总局、商务部等多头监管部门并存,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食品质量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同的食品质量标准条例甚至相互矛盾;监管工作也多限于一时一季,持续性不强……这些导致对食品质量的监管效率不高。地方政府在质量安全监管上也存在问题,对超大企业采取国家免检政策,变相为其生产劣质产品提供了保护伞;为增加本地财政税收和就业,对中小企业的食品安全放宽标准,对其生产劣质产品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另外,中小食品生产企业数目极为庞大,他们生产劣质产品被查处的可能性很小。综上可见,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劣质产品被惩罚的概率很小,这强化了企业短期行为预期。

我国食品行业普遍存在企业非理性现象。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企业数量庞大等原因,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劣质产品逃避惩罚的概率很大,因此企业机会主义心理很强。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中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企业所有制形式主要是单一业主制,由业主单独做出决策,加上企业决策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这些因素使得我国食品行业普遍存在企业非理性现象,企业忽视声誉投资,只重视短期利益。

解决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现行市场环境不具备声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条件,从而导致声誉机制失灵,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有效措施无疑就是创造声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其一,为中小食品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首先,人民银行、银监局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协调和督促金融机构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同时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指导职能,为金融机构加大中小食品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可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组织企业之间实施对口帮扶,也可以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用帮扶的办法让企业实现资金共济。再次,政府要加大对中小食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尤其要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制度建设。最后,应允许中小食品企业采用多种方式融资。同时,政府还可针对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帮助其策划适合于各自不同企业的具体融资方案,协调和解决其资金困难。

其二,尽快完善产权制度。首先,科学地制定有效地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清楚界定各类产权边界,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的归属关系,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保证经济活动参与者应有的利益。其次,要求在市场主体内部,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要建立权利与责任相对称的关系,使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有明确的权利,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享有应得的利益,实现激励与约束的统一。再次,要求消除一切不合理的行政限制、区域保护、行业垄断和产权壁垒,尤其是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同时大力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使产权主体的资源要素按市场规律顺畅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其三,完善监管制度。声誉机制失灵是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主要由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引起,因此要防止声誉机制失灵应该以健全监管机制作为重点。健全的监管机制是一套包含监管主体(包括监管机构、监管对象)、监管法律法规、监管标准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要遵循成本收益原则,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机构,由中央直接负责全国食品行业的监管,避免多头监管的低效率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也节约多部门并存的监管成本;其次,完善食品质量监管法律,制定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并坚决严格执行,加大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的惩罚成本,使企业生产劣质产品被惩罚的概率接近100%,以减少企业的非理。取消免检制度,对大企业绝不姑息,在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同时对其他企业形成威慑力;再次,引入第三方监管,比如建立专门的声誉评级机构,对企业声誉状况进行监督评级,并随时向公众企业声誉信息。

其四,提高企业决策者的文化知识水平。鼓励企业主主动接受或由政府免费对广大中小企业主提供企业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对大型国有企业的任职人选,要严格把关其企业管理知识水平。

最后,建议对食品行业进行整合。首先实行企业合并政策,将数量庞大,经营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合并成大企业,以提高企业获取资源尤其是资金的能力,并便于企业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其次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由股东大会民主决策代替单人决策,避免决策的非理性。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5)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6)

>> 农药安全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及对策 新疆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机遇下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建设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探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农产品流通问题及对策探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农产品安全问题刍议 浅析新疆昌吉市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现状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和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9-13/2015-01-12.

[3] 杨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6):11-13.

[4] 胡定寰,Gale F,Reardon T.论食品安全同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联系[G]//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高级培训班资料汇编,2006.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7)

一、引言

二十世纪末期,供应链的范围被美国学者扩展,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企业内部的联系,而更注重于企业之间的联系,认为供应链是将原材料经过不同企业的生产、组装、销售等过程转变为成品,最后转变为最终用户的过程。食品供应链的概念于1996年被学者第一次提出,认为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包括其前端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和后端的作为规制者的政府)所组成的整体。在繁荣的当代,我们该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呢?从食品供应链管理出发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供应链关系

1.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2.食品供应链

食品供应链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但总体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为生产加工企业,这里的加工主要指针对原料的初级加工,因此也可称为初级生产环节。中游为加工商,通常内部构成比较复杂,但一般都包括采购、生产、财务、加工、营销等部门,也可称为采购加工环节,通过采购原料进行再加工来进行食品的生产,然后通过作为承接中下游的桥梁――中间商,批发商,将食品向下游输送。下游即零售商和终端消费者,而产品经过零售商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就称为销售环节。这就是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过程,在整个供应链的过程,流通环节,物流环节,贯穿全程,而政府监管部门监督整个食品供应链,也就是监督环节。

3.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供应链关系

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对视频智联安全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其每个环节都要达到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视频的来源是农业,经过了各个加工者的加工,在市场上的流通,而最终被消费者所享用。从这些环节可以看出,食品供应链涉及的流程非诚复杂,正是因为这些繁多的环节,使得食品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污染,从而不能保证食品质量的安全。而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就是将食品供应链上的各个不同环节全部纳入到农业和食品体系所形成的产业链条。这样,便减少了食品来源的污染并且大大的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质量安全不只是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的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为食品并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单位,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食品成分的变化,都会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只有加强政府、企业、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等各与食品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联系与合作,并且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保证执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这样,才会让食品安全不只是空谈。

三、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对策

1.进一步完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早在我国1996年出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便已经明令禁止将“苏丹红”用于食品生产,可是却还是发生了“苏丹红”事件,由此可见,国家并没有关于检测“苏丹红”的统一标准。而没有统一标准,就等同于没有统一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因此针对食品供应链,政府监管部门应当确保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生产加工哪种产品,必须有相应的质监标准被要求执行。 目前,我国应积极推行QS食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HACCP体系、ISO9001和ISO14000,并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它的目的在于为食品供应链中一些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确实的安全性。

2.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整,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提升其质量水平并不会十分有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潮到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深刻,就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来看,并没有涵盖所有供应链的全部环节,并且有一部分法律并不能适用于今天的食品安全需要了,所以,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是不可取代的。但仅仅只完善食品安全质量方面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得加大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等监管部门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调和各个监管部门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并对监管人员进行道德和法律的教育,最大限度的使食品质量安全不会再让消费者担心。

3.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

当前的中国有很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如:卫生、工商、质监等都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即使如此多的监管部门一起负责,但也会多多少少出现监管缺陷。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根源在于企业,所以,应该建立健全的对于企业生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深化企业负责人的道德认识,并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监管部门应该扩大食品抽查的覆盖面,不仅只对于大型企业实行抽查管理,更要加大力度对小作坊企业的质量监督。再者,可以建立各企业的档案库,将企业的各种基本信息录入其中,将日常的抽查情况和违法记录记录其中,这样,就可以实行重点对待,特别监管。

监管部门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还可以利用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向人民群众传达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作为消费者监督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也就不再会那么突出了。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增加收入成为每一个人最迫切的心愿,而在商海,更是如此,特别是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一起,食品行业慢慢出现了假、次、缺三货,以假当真,以次充好,以缺为整这三种产品一直侵蚀着食品市场,这也给国家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的产生,更侵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所以,一定要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从生产链着手,改变这个现状,让市场不在存有三货,让企业也不会存在生产三货的念头,也让消费者不再会因为食品质量安全而担忧。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国家和谐,市场一直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2]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8)

【中图分类号】R99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008-03

2008年在石家庄三鹿集团发生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引发了中国食品安全危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加强食品监管、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事件,人们开始担心自己平日的饮食是否有害身体健康、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是否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食品安全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而且严重损坏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应及时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找出导致食品安全出现危害的致命点,以促进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完善。

1 产生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如果企业在自身的管理上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那么必然在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隐患。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众多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落马,说明中国的食品行业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管机制与执行力度也严重缺乏,不能有效的指导和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

其次,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对执法主体的职责设定时未能与现实情况相联系,条款内容比较单薄,对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不够明确,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未作设计,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的落实和失职都没有做出明确的处罚标准。而且之前的条款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食品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效的指导和规范我国食品安全的健康发展。

再次,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在日常的食品安全工作中,监管部门往往只重视对食品添加剂、农药的残余量的监管,而缺少对化学制品以及食品原料的监管,当事情发生之前未能有效的对安全隐患进行监督与排除。

2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改进措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击出了坚决治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拳,在短时间内惩治了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将食品质量与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这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其他监管部门更应该积极地做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改进工作。

2.1 要对监管机制、体制进行完善:为了强化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全面的提高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水平与竞争实力,就必须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坚定不移的使用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监督,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建设来建立长期而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同时,要不断推行大力度的监管措施,从体制上来对我国的食品质量监督进行保障,并保障食品的安全。同时,要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将一些不符合现代食品行情的、未明确说明责任及义务的条款进行更改和完善,在制定法规的时候,要相应的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障,增加与消费者相关的法律条款,如果因为产品的质量问题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财产安全受到了侵犯,要严厉惩治未按照条款执行的负责人,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和消费者的权益。

2.2 要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并强化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经多年的执法事实证明,无论法律多么严密、多么完善,都必须通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执行,才能真正的发挥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及生活的规范作用。翻读过去的食品质量案例,就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食品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执行人员的失职造成的。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地方监督官员的保护,才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同时,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不仅要加强企业的自我管理和外部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还要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和思想道德培训,不断加强他们的执法意识,通过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思想方面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到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工作中努力将法律落到实处。

2.3 完善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预警,提高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监测的技术: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努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完善紧急预警管理体系,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事件,事件现场的第一目击人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确定整改措施、消除影响,把问题力求控制在萌芽状态,把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确保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作为食品监督监察部门,应该将最新、最好的科学技术应用到食品质量及安全监测上,吸收具有高新技术的积极进取型人才,吸取一些先进的技术,在原有的技术监测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更好、更精确的对食品行业的产品进行监测。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在刻苦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关注着民生与法律。作为食品企业,只有抛开企业的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着想,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才会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优秀食品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就必须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利于民才能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加丰厚的财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多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时事,对国内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多学习相关的技术与知识,学习法律和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终有一天,我们也会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献上我们的微薄之力,促进中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燕 安玉发.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启示. 世界农业,2008(12)7-9 .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59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99- 02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食品质量问题仍然是一个形势较为严峻的问题。很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或增强食品口感,往往会在食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然而,大量摄入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势必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很多的副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当会给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有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让食品满足儿童口感的需求,违背国家标准向食品中加入添加剂,甚至用非食用材料取代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中的有害元素或化合物会使儿童产生不良身体反应,甚至会出现组织细胞突变、畸形等严重的后果,三鹿事件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为了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势在必行。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制度有待完善

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制度体系建设,作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食品质量安全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就目前情况来看,当前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健全的地方。首先表现出的是技术部门的职能混乱。我国食品质量检验部门的构成相对比较复杂,在履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责任分工不明、技术任务操作混乱的情况,从而导致有些食品出现检验不严格或漏检的现象。其次就是缺乏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相配套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给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2 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受到企业生产条件的限制

在注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有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忽视了对于食品企业生产条件的严格审查,给食品质量埋下了严重的质量隐患。甚至有些企业粗制仿造,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隐患。同时有些企业生产环节的卫生处理工作存在着瞒报、漏报的情况,从而使质量安全检验部门不能够对企业质量保证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而无法从根源上对食品质量安全加以严格控制。

1.3 检验技术力量有待加强

就现阶段的工作开展状况而言,有些地方的质量安全检验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甚至对食品的基本检验项目与国标都不太了解,这就给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因检验人员对于设备操作、检验流程的不熟练,会对检验结果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检验结果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因此,现阶段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力量还有待加强。

1.4 对于违法食品生产企业或个人的处罚力度不足

对于违法食品生产企业及个人处罚力度的不足也是造成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给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其原因在于,很多食品生产企业是作为地方性经济支柱产业存在的,当这些企业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地方机构就会为了维护地方经济而对这些违法厂家加以庇护,这就给不法食品生产企业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从而也阻碍了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应对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作为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作开展的强力支撑与重要技术保障,对于缓解当前食品市场层出不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的建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把握技术关。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人员必须以合理的技术与检验流程,严格按照相应的检验规范进行操作,并将检验结果与国家标准进行严格的比对,以将添加剂含量超标、标记不明等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进行严格剔除,使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发挥出其应有的鉴别、把关、报告等作用。②明确任务,强化应对措施。因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涉及到卫生、工商、农业、经贸等诸多部门,因此必须明确分工,以充分发挥出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能。各个部门之间还应相互配合,以全面落实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任务。③加强对于检验机制与检验技术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对食品安全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对于食品质量问题的检验与控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对保障机制与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才会在宏观层面上遏制不法食品生产厂家通过生产劣质食品来牟取暴利的行为。④针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人员,建立起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度。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实行检验量化到个人的制度,以此来提高检验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明确的责任可对检验者起到相应的自律作用,从而有效规范他们的行为,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针对检验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重点控制

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①对重点产品进行重点检验,将国家重点食品目录中提到的产品作为重点检验对象。②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在开展工作时,应将中小型企业、个体企业、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难度较大的企业、群众举报的企业以及曾经出现过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等作为重点监控检验对象。③对食品生产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在现阶段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摒弃过去只对出厂产品检验的方法,应对食品生产的原材料、辅料、关键技术工艺等进行严格的监控。

2.3 充分发挥法律效力,提升监管效果

《标准化法》是一部对食品从原材料加工到出厂等各个阶段进行规范的法律,因此应把握好对于该部法律的学习与应用,以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同时,该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应强化对于各个环节的制约力度,从而使食品生产市场的整体状况得到相应的改善。

在加强法律完善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行业性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质检部门应注重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技监工作的开展。在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对检验不合格后的处理规定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对重点产品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措施,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制度,以切实促进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

2.4 注重食品质检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按照相关法律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严格的检验操作制度。同时应加强对于质检人员专业操作技能的定期培训,并努力提高其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培训结束后,还应根据培训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并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来增强检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应根据不同食品的质量要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检验程序,并严格按照抽样程序进行检验工作的开展。

2.5 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针对全国性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快速预警。同时还能有效加强对于食品流通以及生产加工等环节的监控,通过该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控制以及早处理。

3 结 语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作为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应加强对于该项工作的开展,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同时,市场监管、质检等部门应加强对于检验、监控等环节关键技术的完善与创新,以高质量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开展,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10)

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食品安全和民生健康也息息相关。在确保食品质量及安全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赢取民众的信任,进而为相关食品企业的发展奠定有效基础[1]。但从现状来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尚且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食品质量污染问题、食品工艺技术问题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建设”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1.我国食品质量现状分析

在洞察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国特别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特色展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在专业建设中其目的是培养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方面高水平知识的人才,进而为食品质量安全等级的提升奠定基础。单从我国食品质量现状来看,便潜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食品质量污染问题严重,显然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很难获取民众的信任及放心食用。另一方面,食物性中毒情况偶有发生。这一现象也表明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突出,当出现食品中毒时,轻则影响中毒者健康,重则危及中毒者性命。此外,基于食品生产及加工期间,相关操作未按照流程及标准严格执行,进而引发质量层面的问题[2]。并且,还潜在食品质量检查机制不完善及具体实施工作不到位的情况,这些现象均会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总而言之,现状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饱受考验,导致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也诸多,包括:(1)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不统一,从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角度来看,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标准,同时不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便会引发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力。部分地区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薄弱,职责不明,存在职责交叉等现象,面对一些潜在食品质量问题及安全问题未能及时有效解决,进而使食品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2.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特色建设策略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现状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潜在问题诸多,且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为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便有必要加强相应的特色建设。具体特色建设策略如下:

2.1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及控制管理建设

由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不力易引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及控制管理建设工作。一方面,根据现状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不足,针对生产及加工采取有效完善措施,做好食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的监督强化工作以及管理强化工作,从而使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控制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另一方面,完善检测、预警系统,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工艺生产水平,以此确保食品生产工作得到顺利进行。此外,还有必要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及技术标准进行全过程监督,进一步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提升。

2.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对于食品来说,质量与安全是两大重要要素,其存在密不可分的特点。有些时候,需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够使食品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便有必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一方面,构建系统化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相关食品检测人员需掌握食品检测技术,重视食品检测工作,并认识到做好食品检测工作对民众的影响等,从而使食品检测人员能够在食品检测中发挥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在实际检验过程中,需明确重点检测项目及内容,从而使食品检测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针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需采取有效监控措施,严格控制食品生产的重点环节。以国家相关法律条款为依据,同时结合上级机构的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操作制度[3]。此外,需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人员的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食品检验工作人员的检验知识及技巧,使食品检验工作人员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进而为食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奠定有效基础。

2.3加强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为了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便会相应地构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实施要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功效,便有必要在此之前对其实施风险方面的评估,即有必要加强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一方面,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来说,需做好市场经营食品的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掌握食品加工潜在风险,进而通过风险的程度对监管机制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从而使监管机制显得更加合理、有效[4]。另一方面,需针对处于加工生产过程中的食品进行风险评估,加强食品的质量及安全监测,对于不过关或潜在质量问题的食品杜绝流入市场。此外,对于加工生产好的食品,也需加强质量监测,进一步确保食品在进入市场前的质量及安全性。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多,如果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民众的消费权益,进一步使民众的健康受到影响。因此,从食品质量及安全角度考虑,需做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特色建设工作。一方面,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及控制管理建设;另一方面,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此外,加强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建设工作将能够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进一步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艾祥.龚加顺.袁唯.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06:48-50.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篇(11)

食品原材料质量管理不过关。食品原材料质量管理不过关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很多。我国食品类型众多,每种食品原材料、加工技术都不尽相同,加上不断发展创新的技术导致新食品种类也越来越多,我国各个地方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也没有统一,给食品原材料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造成食品原材料安全问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有些食品本身存在一些天然有毒物质,不正确的烹饪方法就会引起中毒等问题;自然环境中有许多致癌物质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给人体带来危害;植物种植中利用激素杀虫剂来增加产量,当人们食用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体造成伤害等。由于众多的造成食品原材料受到污染的原因,食品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十分困难,相关法律也十分缺乏,导致一些食品原材料安全管理的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从而引起了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危害。

食品生产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管。食品生产过程是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缺乏食品生产安全管理措施和设备,使得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多个加工环节,很容易受到污染,沾染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菌。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是由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众多,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导致各个地方的食品安全标准相互矛盾,一些食品公司为了巨大的利润,利用法律漏洞生产了大量不合格的食品。另外我国对食品生产过程也不够重视,像路边摊、小作坊都没有受到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很容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就是在食品中违规添加食品防腐剂,尽管能改善食品的外表,延长储存时间,但食品防腐剂还是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如在面粉中加入 “过氧化苯甲酰”用来增白、在奶粉中加入 “三聚氰胺”增加蛋白质含量等都直接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食品流通环节违法状况频发。食品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包括不合格食品、过期、假冒伪劣食品的出现,比如海鲜食品保质期较短,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但还是存在只注重利益的商人销售过期的海鲜造成中毒事件;食品批发市场往往具有极大的流动性,这也成为不合格的食品的高频率出现场所;一些销售人员不遵守卫生标准和操作,导致食品不卫生问题出现;另外一些居民食品安全意识低,特别是在农村市场存在很多“三无”产品。

改善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建立统一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种种问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以及技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基本情况,制定一套健全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使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都有法可依,弥补各个地方法律的缺陷。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更有利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使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促进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