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8:30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69-02

食品问题作为与民生关联最紧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严重问题,在国际舆论中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对于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这两个方面的缺失,从法规上看有时两者还会出现冲突。如何迈过食品安全性与营养性这两个关卡,使两者共同发展,达到一个均衡点,以满足人民对食品的最大化需求,这将是我们近十年来首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1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现状

我国自1982年起颁布第一本有关食品卫生健康管理的法文条例以来,食品为题就成为每年修议案上不可缺少的话题。从对外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法到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可否认我国在食品安全和管理这条路上正越走越远,越走越深,数年间也取得了一定喜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我国食品卫生管理意识起步晚,在探索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是在所难免的,见表1、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012年全年度我国主要城市消费对食品满意度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食用油和蛋制品的营养价值认可度较高,北京和上海消费者对食品营养结构的满意度偏高。

我国当前对“食品”的普遍共识为“无毒,对身体无伤害,能够食用”,可见这层定义只停留在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表面认识上,而没有对食品的用途以及可能会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做出进一步阐述,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条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到食品安全与营养兼容问题,且内容差异不大,都是约束事物不能有毒、害性。首先从法律层面上就有了偏向性。这里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国际卫生组织对“食品”的定义,规定“以食品是一种以其加工目的以及设计理念为出发其结果不能对人体生产不良影响以及伤害的保证。”这句话缩略来说就是“食品是一种保证。”这种理念体现出一种广义性的“食品”理论,即食品的用途以及设计目的不能以侵害人类身体为前提的,而且可以作为一种食用保证。这不仅仅要求食品具有安全性,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使用作用,即膳食营养。

2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的关系以及重要作用

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是互促共存的关系,可以这样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一个理解,食品的安全性包括食品的营养性,而食品的营养性反过来促进食品的安全性,如果食品失去了安全性那么食品的营养价值将得不到保证,然而食品失去了营养价值那么食品的安全性又失去了意义。这个重要因素小心意义地处在食品杠杆的中间,其中有任何一端发生的偏失杠杆将会失去平衡能力,食用者得到的食品就不是全面的、安全的,有营养的,食品也就失去了其既定价值,这种食品在人们中流传迟早是会出现问题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平衡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两者对食品产业的发展有能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2.1增加法律约束食品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力和扶持作用,首先在《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中明确食品的广义含义与狭义含义,将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放进“食品”的定义之中,也就是说食品要满足生理支持,也要能够满足营养支持。在食品检测时也要规定安全与营养这两个方面的检查内容。

2.2食品营养成分多样性管理提高食品营养成分的多样性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组成内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其中有些营养物质之间存在化学反应或是药理反应,导致食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平衡食品营养物质多样性的标准为:食品在体内分解后各营养物质之间不存抗结作用;食品在体内分解过程中不分解有害物质,不予其他物质化合成有害物质;无大寒营养物与温性营养物共存。

2.3降低化合物、细菌物成分化学添加剂、细菌类物质、食用色素等虽然在一定的规定上限内可以添加,同时也是食品中的必要成分,但要尽可能地降低其使用量,过多的化合添加剂以及细菌类物质将会对人体内脏结构有所破坏。

2.4提升均衡性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同样也不能乱加、多加,要控制在一个均衡的临界点之下,过多过丰富的营养素会导致使用者内脏(如:肝、肾、肠、胃等刺激增加,分泌物增多,进而发生内脏功能失衡、衰竭,甚至诱发病变,失去营养作用。

所以说食品的营养性与安全性是相互关联的,有效地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将有助规范食品卫生检测标准,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产业量,进而提升我国人民对食品的满意程度和需求程度,从而优化与民生问题的契合度。

3讨论

虽然我国已经认识到食品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并且使用各种方法弥补,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认知和改变的过程。近些年来豆奶粉事件,某知名奶粉品牌事件等接连发生,其中不乏食品卫生管理的疏忽,一些地区利用卫生管理法的漏洞将安全作为食品检测的标准,或是将膳食营养作为食品检查的唯一标准,然而事实证明没有用途的食品或是用途不明确的食品在食用后会给患者的机体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严重损伤甚至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可见食品的安全性检测与营养性检测二者缺一不可,偏向了任何一方食品检测标准都是失去意义,我国食品卫生安全就得不到保证。

参考文献

[1]余淑贤,黄少容.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情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0(13:285-288.

[2]王君,刘秀梅.中国食物中毒的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4(16:426-428.

[3]翟凤英.发展中国家营养问题双重负担及对策[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论文集,2011:16-26.

[4]于小冬,周海春,王为农,等.公众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J].中国经济(电子版,2012,12(10:119-120.

[5]丁洁.食品问题所引起常见肾脏病诊治循征指南的制定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47(23:61-63.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2)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R15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29-01

饮食合理营养是保证居民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具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与导致多种慢性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因此良好的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水平是饮食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1]。餐饮行业是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相关手段,向普通消费者提供餐饮、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餐饮生产经营行业。餐饮行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从业人员卫生态度、卫生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餐饮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餐饮的卫生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消费人群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解某地区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的认识情况,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可以有效开展培训工作,最终为消费人群提供安全、健康的饮食,所以对该地区餐饮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该地区餐饮从业人员3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餐饮服务员、厨师、餐饮管理人员以及从事餐饮其他方面工作的相关人员。

1.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岗位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以及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等内容,调查过程中在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意义的基础上,采用了现场调查、不记名填写、填写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的方式,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100%。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各15题,均为单选,总计30分,以达到总分的 60%为及格 以达到总分的 80%为优秀。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2),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调查到的300名餐饮从业人员中,男128名,女172名,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5±10.5)岁。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98名占32.67%,高中学历146名占48.67%,大专38名占12.67%,本科学历18名6.00%;来自农村228例占76.00%,来自城市72例占24.00%;岗位分布为厨师148名占49.33,服务员82名占27.33%,洗碗工34名占11.33%,库管员、采购员、管理人员等36名占12.00%。

2.2 食品卫生知识调查 300份问卷食品卫生知识最高得分14分,最低8分,平均得分(11.8±3.2)分,及格人数为285名占95.00%,优秀人数为95名占31.67%。

2.3 营养知识调查 300份问卷营养知识最高得分11分,最低2分,平均得分(6.8±2.8)分,及格人数为109名占36.33%,优秀人数为31名占10.33%。

3 讨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些年来,餐饮行业的安全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光大居民在餐饮业的就餐率明显提高。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对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工作[3]。通过对该地区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和营养知识的调查,发现餐饮业从业人员不论是食品卫生还是营养知识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来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素质这一问题己成为餐饮业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3.1 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提高餐饮业卫生质量,不仅要抓好监督、监测等工作,更应该重视餐饮从业人员的相关卫生知识培训[4]。需要进行深入有效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不断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及培养出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参加卫生机构组织的相关饮食知识培训能够显著提高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和营养知识的认知水平,建议卫生监督部门要长期开展广泛深入的餐饮行业卫生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严格落实双证管理制度,即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培训合格证和健康证后方可持证上岗。通过进行长期经常性的卫生知识培训,使其食品卫生和与营养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通过餐饮业内部的培训机制带动整体餐饮行业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水品的提高[5]。同时要结合经常性的卫生监督,从而切实提高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培养其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和行为,为餐饮服务业创造一个卫生、健康、安全、文明的服务环境。

3.2 增加培训形式 培训方式应该注意灵活多样,浅显易懂,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主要媒体进行的卫生知识教育专题栏目及公益广告,以利于各种文化程程度从业人员所接受。需要将卫生培训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同时考虑到部分餐饮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无法定期参加卫生相关培训,可以同时印制一些饮食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知识小册子及相关宣传海报,分发到餐饮基层单位, 鼓励餐饮卫生从业人员在岗自学有关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

3.3 开展针对性培训 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了解,掌握较欠缺,餐饮主管部门应结合餐饮从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加强管理和督查,纠正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定期开展现况调查,未采取干预措施研究。今后,将在现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人群,从培训方式、培训教材等方面进行干预措施的实施和评价,对影响从业人员卫生素质的因素作进一步探讨,为及时、准确、全面地采取更有针对性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素质措施和决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总之,保障餐饮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与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避免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我们相信通过对餐饮行业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和管理,针对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强化食品卫生和营养知识的掌握,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将更加丰富,更加营养与健康,也更加安全[2]。

参考文献

[]毕慧,李云.成都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828-830.

[2]刘雅平,德俊梅,王占楼,等.北京市某单位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现况调查,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12):77-80。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5)

在现今社会中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现在大、中、小学生一样,属于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甚至因为教学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原因,可能还不如一些中学的食品安全卫生更有保障。因此,怎样更好地运用营养教学保障高职院校的食品安全卫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和改进的重点。本文中通过对营养教学试验方法的分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食品安全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1.高职院校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简介

高职院校食品安全卫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食堂饮食安全卫生。大学的食堂可以说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场所,一些高职学校食堂清洁设施陈旧老化,缺少必要的贮藏设备导致肉类的存储不合理以致生熟混放交叉污染,安全卫生的意识没有到位。

(2)学校周边食品安全卫生。高职院校周围有一些商店,这些商店没有通过有关部门颁发的营业资格证书,许多食材的卫生安全也令人担忧,如拉面馆,烧烤店,奶茶店,食材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质检,这些小店数量多,环境差,无法保证其卫生质量安全,直接对各种学校的饮食健康安全构成威胁。但学校感到有心无力,屡禁不止。

2.保障高职院校的食品安全与营养教学实验的重要作用

营养教学实验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病从口入,通过营养教学实验,可以了解不同人群营养需求以及营养健康知识,可以运用现代营养知识,预防各种食品安全隐患。食堂人员如果了解并掌握了这种营养教学相关知识,认识到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提高食堂安全卫生程度,减少食品源危害,为高职院校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就餐环境,确保食堂的安全运行。

二、营养教学实验的具体方法

1.从高职高校实际出发,明确实验要求

在高职院校营养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各个高校有不同的硬件和设施参差不齐,必须针对学校不同的条件,从而进行不一样的操作。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和内容是整个营养教学实验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应开展有关营养学知识应用的训练,重视营养实验的应用技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明确实验要求。

2.创新营养实验教学模式,更新营养教学实验方法

(1)以赛促学。举办营养实验操作比赛,让学生分工合作。主动设计最具营养价值的食谱。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2)教学做一体化。整个营养教学实验以学生的操作为主体,教师作以必要的辅导,老师通过在实验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在理论教学这个环节中强化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

3.结合社会热点,丰富实验项目

一个社会热点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营养教学实验方法可以具体针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作为实验的样品。当前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地沟油”事件,可以组织同学们将从超市里买来的正规品牌精制油与小摊位上的经过反复煎炸的劣质油作对比,让她们在学习营养实验的过程中对身边的食品做出正确的营养价值评判标准,学生也可以明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4.完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通讯等设备飞速发展,为教育学习带来了便利,将关于营养教学的实验方法的参考书,资料以及视频上传到网络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快速地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必要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易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插入一些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当代先进教学模式相结合。

三、总结

在当代社会中,营养教学试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传统营养教学实验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在营养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食品安全教育的问题并反思,检讨自身的不健康行为,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高职学院食品卫生安全的严重性,所以应该更加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知识,确保高职院校饮食安全,健康,和谐与科学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食品安全方面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包永华.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

[2]刘望,康林,高必达,陈冬美.面粉中毒麦成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0(03)

[3]赵圣国,王加启,章玉涛,胡小丽,卜登攀,周凌云.乳及乳制品中IgG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11)

[4]张月义,韩之俊,季任天.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北农业科技,2007(11)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62-02

高校的课堂教学已远离中学阶段“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套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大学教学的着眼点更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职业能力。既然这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考,把学习的自、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人本教育思想。基于学生主体的思考,本文就《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教学,从课堂导学的层面作一点思考与探究。课堂导学更多在高中及以下的教学体系中得以应用[1,2],但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接受通识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也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坚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现实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将会产生的深远意义等层面,积极推行由“知”到“行”的课堂导学理念

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大学生学龄特点及刚走出青春期的个性与共性的表现,特别是当下普通教育应试味浓重,校园生活与社会现实生活差距巨大,家庭差异悬殊,很多学生养成了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严重缺乏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意识,学习活动主体意识薄弱,这就告诉我们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食品营养与安全》是本校面向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推出的一门品牌通识课程,推行学生主体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及自主发展等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时下流行的各种教学理论: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发式教学理论以及个性化学习思潮,都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在“学生主体”上的课堂导学,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达成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自我探究与合作互助为主要形式,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食品营养与安全基础知识与相关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主生成并建构,从而有效获取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提高食品营养与安全与卫生意识及相关能力,这就是“学生主体的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的基本认识与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试行开展“做中教”——行动、活动、劳动中展开教学,最大化发挥学生多元求知潜能,营造良好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学习氛围,以争取更优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有了这样的认识,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就会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方法主动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践、摸索,期间不自觉地就会把相关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指导应用和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有机地融合,开始并积极推动着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等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符合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有“学生主体”的意识和理念,课堂就会有基于学生主体的课堂导学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

二、践行学生主体教学,坚持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标准,从导学设计、导学实施及建设导学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努力推动由“行”到“知”——“做中学”的课堂导学过程

有了正确的理念作指导,还需要实践反复检验其“正确”性,何况理论的指导绝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必须依据实际“学情”实事求是开展实施,遇到“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有效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我们思考研究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如何在实验实践中落实“学生主体”问题的探讨,这是“基于学生主体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教学导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重点放在整体思路与设想上,有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有了课堂教学导学的整体设想与思路,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寻求更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流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思维活动规律,确实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认知学习规律。但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应继续追问:“‘疑’从何而来?”这答案似乎很明确,“从生活中来。”然而,现实中大学生比较单一的生活,似乎没有多少东西能激发他们生“疑”。为此,我探讨的重点就是在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上,通过学习行动,通过导学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在食品安全与卫生课学习中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以“疑问”的方式“晒”出来,借助导学“行”动,获得真“知”。所以,在《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他们虽然社会经验缺乏,但在他们脑中关于近年来“食品营养与安全事故”的了解依然是很丰富的,因为生活和成长经历并没有亏待过他们,他们各自不同的家庭与社会生活环境,储备了诸多相关的知识;而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原有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的能力,我们对大学生在未上大学之前已有的食品营养及安全的知识与技能及其学习能力应给予充分的信任,课堂上让学生变成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由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组织调查研讨,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让学生在食品营养与安全学习中“动”起来,“做”起来,在“做”的实际行动过程中发现、生成真实的“疑问”,给学生提供“疑”的可能和现实基础,给学生搭建质疑的激励“平台”和诱导“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善于发现“疑问”——“怎么才能记住记牢食品营养相关知识?怎样树立食品安全与卫生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确实遇到发现“问题”、“难题”,这样就形成围绕“做中学”为主旋律的螺旋式的一个个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习圈:从事动手动脑“做”的学习活动(起点)—“做”(活动)中发现疑问—对所发现的疑问积极思考—深入学习探究活动(终点,又回到起点),再发现或生成新的疑问,再进入思考,再学习探究……于是,学习—疑问—思考—学习,周而复始。同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检验、补充完善“学生主体的高校课堂教学导学”的教学理念。由这样的想法和思路引发开来,自然就会产生“学生主体”的以“做中学”为学习活动主旋律的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设计(导学方案)、导学过程和导学评价激励机制等,就会在课堂导入、情境营造、问题设置、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语言、随堂作业及课后作业等课堂组织的每一个环节逐一落实“学生主体”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探讨形成诸如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自主阅读体验—互助释疑探究—互动研讨生成—互动展示分享—自主作业巩固—课外拓展延伸”等作为基本流程的基于学生主体的高校食品安全与卫生课堂导学模式。这个导学实践过程,就是落实由“行”到“知”的认知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实践行动,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在行动中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在行动中学到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获得相关技能。恰好验证了这个“基于学生主体的高校食品安全与卫生课堂导学”可行性和研究价值。当然,“基于学生主体的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研究”的意义不仅如此,通过导学激发学生学习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学会解决本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课、通识课学习习惯与品质,同时教学中体现教师民主教学与生本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人本思想的形成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导学过程对教师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的高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学习提高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相信“基于学生主体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能让每位同学身心愉悦地主动学习思考,在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互助探究中学好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掌握相关知识运用能力及实践技能,发现自身特长,助推综合素质提升,并让每一位学生的自我价值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体现。

参考文献: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7)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别,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要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的食品检测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和食品质量监管人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食品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到了基石和阶梯的作用。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关系到国计民生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宏观与微观结合、知识与技能融通的课程,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就必须认清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地位与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膳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营养健康的新问题。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病率迅速上升,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其次,随着食品加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应用,加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新问题,如黄曲霉毒素、二恶英、丙烯酰胺等对食品的污染,三聚氰胺、地沟油、疯牛病、禽流感等事件的出现,这些都表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国计民生以及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社会属性的科学,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十分重视灾区的饮水、饮食安全,“三鹿奶粉事故”发生后,政府积极应对,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各类食品安全事故给食品专业学生以重要的启示: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食品营养与卫生事业关系国计民生。

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以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且与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等课程有密切联系。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包括人体健康的生理基础、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与保健食品、社区营养、营养配餐等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还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及各类食品卫生、食品中毒及其预防等卫生学知识。因此,该专业课对培养学生的营养与卫生观念、扎实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苦于无一技之长、缺乏工作经验。但是,我国的营养专业人才却十分紧缺,公共营养师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公共营养师可以针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做营养咨询、指导工作,不仅可以在社区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为企业员工、白领、高级管理人员、运动员、家庭提供教育、辅导、指导等服务,是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的使者,是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食品类专业学生若在校期间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学好、学精,考取“国家公共营养师”资格,无疑将有一道崭新的大门向他们敞开。

总之,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在高职食品类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该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本课程的重要性,系统地安排教学环节,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小丽,葛秀涛.《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究.滁州学院学报,2011(02).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8)

饮食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精神文化。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饮食观是干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的饮食质量,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饮食保障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地方饮食保障理念

(一)因时因地饮食理念

因时因地饮食观是指人的饮食与健康要与季节特点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饮食要合乎时令及环境的要求。人的饮食过程是人体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人体的健康状况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人的饮食需要。饮食保障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要,还必须照顾到人体因不同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特殊要求,如冬季吃狗肉可以驱除寒气,暖胃养身,提高人身体抵御寒冷的能力。由于自然条件及的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饮食习惯有较大差别,且往往有特殊饮食需求,例如回民不吃猪肉等。

(二)医食同源饮食理念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指的就是饮食的作用不仅是满足人们的食欲,为人体日常活动提供能量,而且能养生、治疗疾病。同时,饮食要有忌讳,不能“乱食”,否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医食同源观,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医生在给病人治病时,饮食的配合必不可少,要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指科学的饮食具有养生和防止疾病的作用。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和制度。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来看,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三)饮食养生理念

饮食养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著作中。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物资越来越丰富,一些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病率不断提升,使得居民对饮食养生、科学膳食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猎奇,什么都吃的饮食观念正在被逐步淘汰。当今,说起燕窝、海参、鱼翅、鲍鱼,人们往往感觉有营养而趋之若鹜,这也是一种盲目迷信,缺乏科学常识的表现,认为食品价格越高、越稀有就越有营养是一种认识误区,其实,这些食品中的营养素在普通食物中就可以获得,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这些食品。

(四)勤俭节约理念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饮食保障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科学预计饮食保障需求,按需求进行保障;合理利用剩余的饭菜,不随意浪费;日常生活选取大众化饮食原料,对原料加工精细制作,烹饪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满足就餐需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标准之一。

二、军队饮食保障理念

(一)营养平衡理念

饮食保障要做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要有足够的热能以维持人体活动;有适量的蛋白质,供人身体生长发育和组织的修复更新;有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有丰富的维生素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适量的食物纤维,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饮食加工制作在继承传统烹饪技法的同时,避免营养素流失,实现饮食营养价值的最大化,以保证官兵身体健康,保障完成各项军事任务。

(二)快速有效的理念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形成了“色、香、味、形、器、质、适、序、境、趣”总体风格。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是为广大官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强调快速有效供应保障,以满足部队作战需要。因此,军营饮食文化不片面追求形式美、花样新,而是从平时能满足部队生活训练需要、战时能满足部队作战需要出发,快速筹措、加工、制作,快捷食用,满足部队饮食保障需要。

(三)安全可靠的理念

饮食安全成为部队饮食保障必须坚持的理念之一。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使广大官兵认识到食品安全重要性,规范食品采购渠道,坚持粮油从军粮供应站采购,副食品从专业批发市场或大型超市采购,防止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军营。对进入军营的食品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确保安全放心食品进入军营;在加工、储存和食用环节中,规范操作,防止食品被污染和变质。

(四)讲求效益的理念

过去,供应军人伙食费标准与部队实际需求之间长期处于弱势平衡状态,要用有限伙食费搞好部队伙食保障,不得不精打细算,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因此,军队在长期的保障实践中,养成了重管理、讲效益的伙食保障理念,并贯穿于现实伙食保障活动的全过程。只有树立牢固的效益理念,在饮食保障活动中注重科学决策,完善伙食保障体制,采用信息化管理方法,才能将有限的经费发挥应有的效益,满足部队平战时生活保障需要。

三、军地饮食保障理念比较

(一)地方注重养生,部队关注营养平衡。近年来,人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鸡鸭鱼肉不再是奢侈品,可一些“富贵病”也随之而来,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越来越多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开始追求科学膳食、合理膳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名词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养生越来越深入人心。部队饮食保障同样也追求营养与健康,但更关注营养素之间的合理搭配,制订了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等的供给量都做了具体规定,保证官兵身体健康。

(二)地方注重勤俭节约,部队关注效益。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居民还是饮食企业,都讲求节约,居民节约是为了细水长流,为日后的生活进行储备,饮食企业节约是为了节省原材料,获得更多利润。而部队讲求效益,不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在有限的标准内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获得更多物资,搞好部队生活保障,让官兵吃饱、吃好、吃得卫生,增强官兵体质,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三)地方关注口感,部队注重安全。城乡居民对膳食的评价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特别是食物的味道,占有很大的比重,强调食物美味可口,可接受性要好。而部队是集体膳食,更注意饮食安全,制订了饮食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要求经正规渠道采购所需食物,杜绝腐烂变质食品流入军营,合理加工制作,严格饮食卫生管理,确保部队饮食安全。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9)

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理论依据 

实质相同性这一理论原则是在1993年初期,OECD经济机构给出,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利用这一理论依据增加安全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假设一各种类的转基因产品,和以往的相同类型食品进行对比,包括对其特点、化学元素、营养元素、霉素的含量与动物需要的食品相同,进而这一食品就具有相同性。实质相同性这一理论依据给出,这一新食品的产生和非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积极影响是相同的。对于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进行实质相同性安全的评价,假使仅仅认为一个新形式的转基因食品和当下相同食品没有相同性质,就判定其为不安全食品,这一评价缺少科学依据。因此,在进行食品的安全监测活动时,首先要对新食品的特点和表征进行检测,依据新食品的化学元素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等等,对其进行研究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要增加对新食品的掌握度,看其是否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判断其是否需要立体分析和研究。对于转基因食品来说,不是全部的视频都需要开展动物实验,进而对其进行评价时,依据个别案例为基础进行即可。假如 转基因食品需要展开动物实验,那么对于动物实验的 任务目标和构建设计要极为谨慎和细致。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式 

2.1 Monsanto公司安全性评价方式 

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存在众多转基因企业,Monsanto公司就是美国一个较大规模的转基因公司,其具备先进的科学评价体系,具有众多评价经验,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可以节借鉴和吸取美国Monsanto公司安全评价方式的优势。Monsanto公司安全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其一,首先要对食品基因想要展示的蛋白物质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价。其二,对于非预期影响分析,可以利用对选择和差异性的分析,来展开预期的分析作业。把基因食品的主要营养元素和对应的非转基因食品进行对比分析,把分析的数据和结论进行整体和保存。其次面对现有的视频主要营养元素进行分析,把分析的数据和结论,与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数据进行对比,来判断其营养元素是否合理。抗氧元素的数据和信息也要和当下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判断内源毒素是否发生变化、对食品加工环节、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和对比,来保证检测的系数可以在当下范围内展开应用。 

2.2 Monsanto公司健康显示检测 

对健康显示检测。通常来说。进行这一监测作业时,主要是利用商业化饲养模拟,在实验环境中,对家禽和动物进行喂养。假使这一食物是人类需要食用的食品,则可以把这一食品进行大于人们营养吸取量的25倍,来对加大鼠的饲养。对于不同种类的大鼠。不同组别可以开展四个星期的喂养作业。在进行全食物喂养时,由于家禽对食物的变化没有极大感触,进而对其健康度的监测,可以利用每天的观察,动物的体重、动物食品的需求低量、动物的营养元素含量等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动物的进行全面的检查。假使在为动物进行身体检查时,发现动物安全存在隐患,其出现身体异常现象,则在实际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动物器官的重量、观察动物的血液安全性、观察其临床反应、观察动物的组织病理等等方面的变化。 

2.3 至敏性的评价方式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假使其具有蛋白质,并直到蛋白质的来源,则可以利用SDS-PAGE进行免疫作业,在其发生免疫反应后,对其进行至敏性的检测,把至敏性和吸着剂进行整合运作,保证其产生抑制反应。在发生反应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假使监测结构呈现阳性特点,则可以继续进行皮刺监测,进行双盲监测。如果其监测结果为阴性特点,则可以给出:这一食品种类,对人们的安全和健康没有威胁,是人们可以使用的转基因食品。 

3、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应用 

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其一,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对于数据信息库的应用,首先其可以给出食品的营养成分等等基本信息,利用数据库中不同信息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判断其食品中含有的营养元素与毒素是否具有差异和变化,对于食品的营养元素与毒素的变化和差异性的判断,也要考虑其成分的变化范围,在保证营养元素和毒素数据和信息有效性的同时,利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来对其元素的成分进行检测和评价。其二,不同形式的动物模型的应用。其主要包括两种主要形式: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对食品与微生物的我安全进行评价具有实际意义国外食品监测机构,其在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间评价时,主要是构建了众多哺乳动物的消化体系。其对于大鼠模型的构建较多,这也是当下不同国家主体较普遍现象。对大鼠进行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对其细胞的幸存率进行研究,也可以对大鼠的移植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加了对动物主体的生物特征和遗传体系的研究。 

结论: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频频出现,使得当下社会极为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面对这一形势,要增加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度,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检测,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在利用数据信息库的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来进行转基因食品监测和评价时,对于数据和信息库来说,其主要是利用数据库中不同信息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判断其食品中含有的营养元素与毒素是否具有差异和变化,对于食品的营养元素与毒素的变化和差异性的判断。对于不同形式动物模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对食品与微生物的我安全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祁潇哲, 黄昆仑.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 15(4): 14-19.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36-02

一、引言

英国的“Pusztai大鼠事件”、美国的“班蝶事件”、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的“玉米事件”、我国的“Bt棉事件”、“雀巢咖啡事件”等事件的发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产生了广泛的抵触与疑虑心理,有的国家的消费者甚至对食品的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疑。随着这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例如地沟油、苏丹红、皮鞋牛奶、问题油条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使得消费者对社会的整体食品安全信任度下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专业的实训课改一直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体的优化。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训改革的必要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食品的营养与卫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经常被媒体曝光,苏丹红、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禽流感、老鼠肉做的羊肉串、皮革牛奶、纸箱子肉馅做的包子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国计民生、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预防医学本科中,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主要包含着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科学等课程。该课程不仅与医学基础、微生物学相关,更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等密切相关。可见,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科学性、应用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人民体质健康、防治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营养与食品安全课程的实训进行改革,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应对营养与食品安全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目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十分陈旧,但是教学的课时较少,很多学校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将实训的部分删减。目前,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只为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安排了36学时,很多教师都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另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法与不断变化的居民膳食指南、食品安全法中的内容相适应。这也就使得很多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其留下的印象较少,这也反映出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能够及格、拿到学分而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目前,很多高校的该专业中基本都是理论讲授,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十分缺乏,使得学生学完之后不能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做出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连最基本的营养食品都无法编制;还有的学生学了食品卫生学,但是对食物中毒缺乏必要预见与判断。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落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一支粉笔讲到底,一块黑板讲到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与课程的传授者,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者,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很难涉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目前,各高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的考核基本采取的是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形式。而考试的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对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并不重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根本就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不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运用。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只关心自己能否考试及格,并不关心自己学习这门课程能否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四、优化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改革的策略

1.实行分层递进式实训体系。一直以来,高校的实训课程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缺乏系统性、独立性、完整性。这一局面必须彻底打破,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训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的改革中可以通过分层递进式的方式进行实践。在第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尽快掌握集体营养状况的检查能力和评价方法,主要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各种门诊的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向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并指导居民如何才能实现膳食营养。在第二阶段,可以对学生实行单项实训。即开设实验室营养配餐基本操作和技能,对学生实行各单项实训技能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配制出不同的营养餐食谱。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营养科进行简析,并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些典型病例的营养治疗方案。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训在校内外进行多项营养学综合技能训练。例如:营养治疗流程、营养代谢等实训。

2.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本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各相关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立足本校的实际,在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可以选聘一些优秀的教师到本校进行实训指导,以此来大大改善本校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促进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选派教师到食品企业、社区、养老院、宾馆、饭店、幼儿园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掌握最真实的实践经验和资料。这些措施能够使高校的实训课程摒弃纸上谈兵的状态,能够切实将实训课程落到实处,使师生时刻处于实战状态。

3.加强实训基地的拓展。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更是制约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各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这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实用型建设人才的关键。例如:在校内,可以建立营养实训室、营养配餐室、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将大大满足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训实验教学任务。在校外,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连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与当地的医院营养科、卫生监督所、集团企业、学校、社区、幼儿园等单位联系建立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供条件。这种岗位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技能、综合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4.完善实训考评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实训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以实训单位写总结、写鉴定、教师打分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局限性与弊端并不能真正彰显出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实训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将实训考评分为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两部分。考核的方式也可以是笔试、口试、现场答辩、实训单位现场测试等方式,关键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促进的、相互补充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给教学增添一定的活力。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上增加一些课时,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具体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以某一实例为导线,引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欲望。如:教师可以对阜阳农村大头娃娃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善与食疗方案,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欢迎,课堂表现非常积极,很快就将案例中缺乏蛋白质的原因、主要症状、防治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面对新颖的实训课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可以一鼓作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大案例的分析,例如:对于食物中毒类型与调查处理的方法等。总之,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与能力。因此,面对这门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性、实用性的课程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耦合,改变观念进行实训课程的改革,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殷建忠,陆林,吴少雄,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06).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6-0001-08

我国改革开放30多a来,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迅速,百姓生活从饥饿、温饱迈向了小康水平,现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目前农产品的总数量已满足人们食用需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消费粮食为主向以搭配消费植物性与动物性农产品的观念转变[1],现代消费观念已经形成。

近10 a来,随着新闻进一步曝光和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在我国频频发生,毒大米、毒豆角等让人们忧心忡忡,如何选择卫生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一大难题。不仅如此,人们除了特别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外,也要求农产品的营养结构合理。现代人亚健康问题特别严重,人们开始注重通过饮食等手段来进行养生。当前如何满足人们对现代健康生活的需要,已成为中国小康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主要诉求,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和内容。

目前,绿色食品(即绿色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的食品,下同)在中国广受欢迎,深受消费者的热捧。所谓的绿色食品,即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比如绿色小麦、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畜禽鱼蛋等[2]。绿色食品与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理念相似,但是后者在深广度以及发展理论上更胜一筹,其宽度更广,深度更深,本文即在绿色食品的基础上,对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的产业发展进行前瞻。

1 现状

1.1 安全农产品

安全农产品的最低标准为农产品内不能含有威胁或损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因素,以免使消费者患上传染疾病或急性和慢性的疾病,避免给消费者及其家人后代带来健康隐患。一般的安全农产品需要经过权威部分认定,生产出的产品要符合消费者对安全的需要,而且正常情况下和合理食用时,不会损害人们的健康。

目前,我国符合食品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类型分别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被称为“三品”――业界安全农产品简称,其中又以绿色和有机食品为代表,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或期待。安全农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常规实用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作为肥料生产、进口和使用的大国,化肥年产量、年使用量和净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对农作物产量需求的不断增加,肥料的生产量也一直在增加,我国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公认的奇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过度施用,导致了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生产效益下降、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头疼的问题。

②高新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现代生物技术(如细胞工程技术、转基因工程技术等)、益生菌和酶制剂技术、农产品辐照技术、食品冻干技术、欧姆加热技术和改变包装气体环境等高新技术已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它们或可显著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改善和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和抗逆性(如耐盐碱、耐旱和耐寒性)能力等;或可延长农产品的储藏和上架时间;或延缓食品氧化、防止食品过早腐败、变质,使农产品更安全;或可使营养保全,在加工中几乎不损失其有关营养和风味品质,因而在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某些高新技术的应用对农产品的营养品质、风味、抗性、遗传特性等会产生非实验者和人们预期的改变,因此也可能会对人畜禽鱼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潜在的负面效应,这就是人们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存在潜在或现实的为害。

目前在社会中有较大争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大都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有毒基因导入后获得,因此该生物中大都可能始终存在着有关毒性物质,它的毒害性以及残留量是否对人畜禽鱼有害及是否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目前尚没有定论,即使有些获得安全证书,人们也不知其相关的试验过程及其结果,安全证书能否证明其安全也受到质疑,这仍可能未知和潜在地从营养、毒理和致病等方面影响食用、饲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1]。

1.2 营养农产品

农产品质量好坏在于它的营养与健康品质的高低。其中营养品质主要是指农产品所含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健康品质则体现在农产品的卫生安全上,因此食品安全包含卫生安全和营养安全。通过选用无污染或污染物在可允许的范围的原料,科学使用、少用、慎用、不用添加剂,采用GMP的加工工艺与生产流程,保证食品中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达到有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要求,这是食品安全的内容。粮农组织的解释是:营养安全就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要有足够平衡的并且含有人体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供给,以达到完善的食物安全[3]。

1.3 健康农产品

健康农产品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其种植、养殖、加工生产、经营必须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要求生产的农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吸纳健康农产品的做法和经验,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康农产品的生产必须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安全。以现代化、规模化、可持续性和可溯性进行生产与经营,从各层面化解农业生产中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过程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也为都市农业和乡村农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的高效农业发展建立一套标准化、可复制的生产经营模式。所生产的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要求,不生产转基因作物或者对人体有为害的产品。健康农产品是安全农产品的延伸,它所代表的农产品还同时需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促进作用。

2 产业发展的背景

现在对于食品的需求已经只不是考虑数量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现在追求的已从数量上的温饱发展到质量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热门话题,成为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首要关注点。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是把营养放在首位,到健康,再到安全的农产品。这样排放的顺序不代表不重视安全,而是安全在现在已经放在首位,待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整顿、得到改善之时,就要再考虑食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膳食情况发生了改变,食品工业化不断发展,现在关注营养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现在社会上主要存在两大营养不良的问题,即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热量摄入量也随之增加,儿童和成年人中肥胖症比例上升,体质指数(BMI)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白血病以及某些癌症导致的死亡率也在不断增高,这是营养过剩的表现。而营养缺乏的表现有:碘缺乏病(IDD)病区,不良断奶方法引起的乡村断奶期儿童生长迟缓以及城乡儿童生长方面差别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人口出现的老龄化问题,特别是目前在城市中由此带来一些特有的严重问题,例如贫血、糖尿病、高血压、感冒、骨质疏松症等。而在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中显示更多的只是Ⅱ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4]。表面看起来这一问题和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的牵扯不大,其实密不可分。

而食品工业化的发展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农产品的营养物质有不良的影响。食品加工有各种先进的生产方法,如新的加热加工法(挤压法、微波及超热加工法等)、延长加工食品的保存期和增加感性质量的包装工艺方法等,这些加工方法都对农产品的营养有较大的冲击,例如谷物类富含B族维生素,而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维生素,在农产品的清洗浸泡过程中就有大量的维生素流失;又如果蔬类的抗坏血酸、肉制品中的蛋白质,加热加工会导致抗坏血酸的氧化和蛋白质的变性等,这都是食品工业化对食品营养成分带来的冲击。更别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不法企业将有毒物质伪装成营养食品的工业行为,这些都是营养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发展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也变得刻不容缓。

社会的进步、百姓收入的增加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的过程,但同时也使他们抛弃了过去传统的对心脏较为有益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导致更多早期残疾和死亡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已负担沉重的卫生保健系统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这说明: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的健康问题中膳食结构必须改变,有必要找出改善现代化生产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方法,以及增强这些改变带来的积极效果的方法[4],促进现代膳食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和落实。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薯类”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而《黄帝内经》的《素问・脏器法时论》里也说到了“毒药邪攻,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血益气” ,《素问・五常证大论》又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在此都说明谷物蔬果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食物,而谷物蔬果都为农产品,只有农产品产业的正常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真正地把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发展起来,农产品产业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突破,因此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是农产品发展的必经之路。

3 营养配餐

我国营养配餐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营养配餐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营养配餐业有望成为我国食品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1 定义

营养配餐,就是按照人们身体新陈代谢生理的需要,根据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每天、每周或每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适量的热量,并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食用纤维素、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达到平衡的膳食。营养配餐是实现平衡膳食的一种措施,平衡膳食的原则要通过食谱才得以表达出来,充分体现其实际的意义。现行营养配餐研究思路见图1。

3.2 营养配餐的目的和意义

营养配餐可将各类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具体落实到各类用膳者的每日三餐膳食中,使他们能按需摄入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防止营养素或能量的过量摄入。根据群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结合当地食物(农产品和食品)的品种、安全认证情况、生产季节、经济条件和烹调水平,选择各类食物进行合理比例的搭配,达到平衡膳食。通过研究制订营养食谱指引和操作规范,让公共食堂、餐厅和酒楼烹调者和有关管理人员可以科学合理、有计划地管理膳食食谱,这也有助于各类家庭同样有计划地管理家庭膳食营养,有利于成本核算和减少食物浪费。

3.3 营养配餐的理论依据

①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该摄入量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a.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个指南有改动的放在括号内,改动的原因是提醒国民现在必须重视安全可溯的农产品和食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如下: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安全可溯的)蔬菜和薯类;每天吃(安全可溯的)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安全可溯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用油量,吃清淡少盐(加碘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每天足量饮(无污染的)水,合理选择(安全可溯的)饮料;如饮酒(抽烟)需限量;吃新鲜卫生(放心)的食物(有条件的话吃安全可溯的食物,不吃转基因产品)。

b.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结合中国居民膳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原则转成各类食物的质量,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平衡膳食宝塔见图2。

③食物成分表 食物成分表是一种营养配餐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食物成分表,在研究、创建、编制食谱时才能将对营养素的需要量转换为对食物的需要量,从而可以确定所需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在评价食谱所含营养素摄入量是否满足人体需要时,同样需要参考食物成分表中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数据。

不过,食物的营养成分数据的采集也要与时俱进,因为不同产地或同一产地不同季节生产的同一种食用农产品,其营养成分是有一定差别的,即使其他情况一样,不同的栽培模式和施肥种类等的不同也会造成同一种作物营养和口感的差异,还有就是营养成分表的数据因测试者的不同或使用设备的不同也会有些误差,同时测试的样品来源一般也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品种,而不同的品种的营养成分是有差异的甚至差异显著。

④营养平衡理论 在营养配餐和食谱编制过程中,食谱提供的各种营养素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以利于提高营养素的吸收率或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在食谱的评价过程中,也是以这些理论为评价的指标,如能量的三大营养素比例、蛋白质来源比例和脂肪来源比例。

⑤合理的膳食制度 饮食制度是一种把全天的食物按一定的数量、质量、次数、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的制度。合理的饮食制度是营养配餐过程中实现合理营养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劳动往往有一定的安排和规律,所以饮食安排也应与其生活制度相适应[5,6]。

4 营养提高新思路

4.1 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栽培

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的栽培,类似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栽培,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产地,选用安全的生产资料投放,以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其生产的产品是无公害(或绿色、有机)、生态、无污染、健康、自然或天然的。

①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的优化选择 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包括农产品产地的空气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渔业用水质量、畜禽养殖用水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可采用调查淘汰法、监测评价法来判定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7]。

②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生产资料的范畴 a.种苗。种苗应具备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性。特别是要抗病虫能力强,从而减少农药、兽药、鱼药的使用,减轻化学品对环境和农畜水产品的污染。

b.肥料。主要是指腐熟的无害化的有机肥、矿物肥、微生物肥、饼肥、绿肥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准用的化肥。有机食品则不许使用化肥。

c.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准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有机食品则不允许使用化学农药。

d.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按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农业要求规范。

e.生长调节剂和食品添加剂。按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要求规范进行。有机食品不使用化学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

f.兽药、鱼药。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准用的动物药品。有机食品禁用化学品。

g.包装材料。有机食品不使用化学品包装材料。

h.其他有关生产用材料。也要符合我国绿色农业的要求。

③核心技术 a.品种选育与改良技术。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是新品种获得的主要手段。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将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对于有限制地使用和节省其他化学产品的投放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b.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是绿色农业的生态环境与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测定因素,是一种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技术,使农业生态资源能够可持续的利用,促进农业、农村和市郊可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如传统农业的套种轮作技术等。

c.高新农业技术。高新农业技术可以是绿色的,其中某些也可能存在对人体或环境的潜在威胁,但高新农业技术重点把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作为衡量指标。绿色的高新农业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有机肥料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业结构调整技术等。

d.节水技术。主要有节水灌溉技术(浸灌、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种植技术、节水耕作技术等。

e.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集中了环保、节约、循环、高效的众多关键技术。主要有合理施肥、减少污染;减少用药、保护生态;防治白色污染、清洁农业环境。

f.结构调整技术。主要有调特、调新、调优、调长、调高等技术。

g.多熟种植技术。主要发展间、混、套作技术,轮作换茬技术;优化复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

h.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从生产源头抓起,结合产前的产地环境检测、产中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投入品检测、产后的产品检测和标识管理、实施绿色农业产品全程标准化安全生产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同时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i.其他重要和关键的技术。如关键控制点技术和科学生产其他有关技术和综合技术等。关键控制点技术按照HACCP原理对农场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为害程度进行分析,确定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目前主要是产地环境安全的污染监控和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两个关键控制点。

④采用平衡栽培理论指导生产 在农业实践上,平衡栽培理论是综合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生态抗逆等理论发展出来的植物栽培理论。利用光、温、水、土等自然与人工等条件,合理调节养分、水分、光照、温度、空气(如补充二氧化碳)和生长空间(合理密植),以达到防病、抗虫、减少杂草、提高抗逆性(四大植物保护因素)的效果,避免了过量的水肥渗入根区以下而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能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符合人体营养需要的优质安全的全营养与健康农产品。

4.2 农产品加工营养成分的保持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农产品刚采摘或刚屠宰的时候都是最新鲜的,在没有任何加工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们的营养成分会慢慢流失,最后腐败变质。可见农产品产后加工极为重要,它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与市场对接的纽带,也是农业产品商品化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行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包装和监测,是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农业生产良性的生态与经济循环,实现农业的安全、生态、高产、优质和高效,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8]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将会向安全、营养、健康方向去发展。要得到安全、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就要从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着手。以下将从农产品的加工和烹调方面着手,由于要与配餐营养对应,所以把烹调营养独立出来。

①农产品加工技术对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保持 a.果蔬的保鲜技术。水果和蔬菜是人们日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主要提供人体所需的淀粉、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特别是维生素C这类营养素,人体需要量多,但又容易在加工中被破坏的,所以特别要注意它们的保鲜加工。而水果分六类: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柑橘类、复果类、坚果类;而蔬菜也分为六种:叶菜类、茎菜类、根菜类、果菜类、花菜类、食用菌类。

果蔬采摘后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加速营养成分的流失和腐败变质,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果蔬采摘后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呼吸作用、蒸发作用、休眠作用、生理病害、乙烯代谢产物(对果蔬成熟、衰老和糜烂)的影响等。

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与参与下,逐步通过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代谢产物因呼吸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依据呼吸过程中是否有氧的参与,又可将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对呼吸作用有影响的因素也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自身的因素,一类是外界因素。自身因素是一项很难改变的因素,但外界条件不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其改变,并且可通过栅栏作用使条件达到最优。外界条件因素的影响有温度、气体成分、湿度、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温度:果蔬呼吸作用对温度最敏感,一般在25~40℃的高温下,酶活性是最强的,一般在0℃时,酶活性几乎停止,但是储藏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看各种蔬果对低温的忍耐性,在此之上尽量往低的温度储藏,温度要稳定,并且要防冷害和冻害;气体成分:适当降低氧浓度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抑制呼吸作用,氧和二氧化碳的临界浓度取决于果蔬种类、温度和持续时间;湿度:各种果蔬贮藏适宜的湿度不同,如大白菜和柑橘类要稍稍晾干再进行储藏;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呼吸强度的增加与擦伤程度成正比,损伤也方便了微生物的侵染,所以要尽量减少各种可能的机械损伤。

蒸发作用主要是指果蔬储藏或运输过程中水分的挥发损失。它的外在影响因素主要有空气湿度、温度和空气流动速度。而抑制蒸发作用的方法如下,湿度的管理:一般在85%~95%;温度的管理:用冷藏法;涂抹蒸发抑制剂:如蜡、聚乙烯等;装入容器中和包装;控制通风:一般储藏库的风速控制在0.3~3 m/s。

b.果蔬的速冻工艺。果蔬速冻是将某些特殊风味的新鲜果蔬经过加工处理后在-18℃以下快速冻结和冷藏。速冻工艺基本上分为冷却、冻结、冷藏和解冻。

c.肉的保鲜技术。有低温保鲜、气调保鲜、电离辐射保鲜、高压保鲜、化学保鲜。低温冷藏是目前肉类保鲜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因为低温保藏能够抑制酶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且不会引起肉组织结构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能保证肉固有的特性和品质。

气调保鲜是利用调整环境气体成分来延长肉质品储藏期和货架期的一种保鲜技术。常用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电离辐射保鲜主要是利用辐射能量进行杀菌和抑菌,以延长保质期。但是可能会导致肉的风味变化和异味的产生,另外还要考虑辐射诱导可能导致突变的安全性问题。

高压可以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改善组织结构、杀灭微生物。

化学保鲜可以使用醋酸、丙酸和丙酸盐、山梨酸及其盐类和乳酸钠等对肉制品进行处理,以延长其货架期和保质期。

②烹调中营养成分的损失及改善方法 烹调是指通过加热和调制,将加工、切配好的烹饪原料制成菜肴的具体操作过程,其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烹和调。烹就是加热,通过加热的方法将烹饪原料制成菜肴;调就是调口味,通过调制,使菜肴味道可口,色泽诱人,外形美观[9]。营养物质是食物中最重要的部分,烹调不当易导致营养物质的缺失,会使得食物失去它最根本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要的是使得营养物质的流失最少。根据食物种类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烹调技术。

a.米面类食品。米面类食物中含有最多的维生素是B族维生素,是一类水溶性维生素。在做米饭时,淘洗过程要讲究,因它会使水溶性维生素、无机盐类损失,其中硫胺素损失 29%~60%,核黄素和尼克酸损失 23%~25%。各种营养素的损失与搓洗次数、浸泡时间、淘米水温成正相关。在煮、蒸饭时,核黄素和大部分硫胺素几乎全部可以保存下来。因此,做饭只需将米用水轻轻冲洗 2~3 次,并以采用煮焖饭或钵饭的方法最好。

煮饺子、馄饨、面条等时,会有一些蛋白质、无机盐以及30%~40%的水溶性维生素溶入汤里。如果多喝一些面、饺汤或用此汤做其他汤喝,就可减少这些营养素的损失。此外,做馒头、烤烙饼时不要加过量的碱,因硫胺素和核黄素在碱性条件下很容易被破坏。

b.蔬菜类。蔬菜主要含有大量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由于我国各地饮食文化的不同,我国蔬菜的烹调方法繁多,加之蔬菜种类、切的大小和形状、加热方式和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其营养素的变化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炒菜时,如果先将青菜在开水中煮过后捞出挤去汤汁再炒,则其损失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就会相当严重;煮菜则对抗坏血酸的保存率为 30%~50%,但胡萝卜素较稳定,一般情况下则很少损失[9]。如果水烧开后再把菜放进去进行热烫并迅速捞上来,那么青菜中的维生素损失就不会太过严重,并且损失的维生素都在汤水中。对蔬菜的烹调来说,最好是用急火快炒的方法,这样维生素损失较少。经试验和观察结果表明,这时抗坏血酸的保存率达 60%~70%,胡萝卜素的保存率为 76%~94%。炒菜最好用铁或铝锅,不能用铜锅,铜锅促进抗坏血酸的氧化而增加其损失。

c.动物性食品。肉类食品烹调时一般采用红烧、清炖或快炒的做法。以清炖时硫胺素损失最多,达60%~65%;蒸时硫胺素损失约 45%;炒时其损失较少,仅为13%左右。蒸肉丸子时核黄素损失约 87%;清炖、红烧时其损失约 40%;炒肉丝其损失最少,仅为 20%。

鸡蛋在准备做成炒蛋、荷包蛋或煮蛋时,硫胺素、核黄素的损失均较少,约 10%。一般做荤菜尽量采用急火快炒的方法;对于骨头则应设法拍碎做汤,并可加醋少许,以促进钙的溶解[9]。

5 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销售

自20世纪以来,我国有关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和综合市场的数量有很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专业农产品市场分化得越来越细,产生出粮油、蔬菜、水产品、肉食、禽蛋、干鲜果品等市场,农产品市场数量也有稳定的的增长趋势。安全农产品社区、小区实体店、平价商店和电子网上商场如1号店等也不断涌现,在广东,新供销天润农产品农超对接及其有关加盟店、合作店也在逐步增加。

当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安全问题连绵不断地出现,如今已成为国民生活中的日常话题。此外,营养健康问题也从不被关注逐渐变成热点话题。过去,由于日常饮食无法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部分人群愿意花钱买保健品,以补充日常饮食中摄入不足的营养素。比起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结合营养、健康、安全是一种创新的农产品销售方向。试想一下,当营养配餐普及到每一个普通家庭中,便不需额外的保健品就能维持摄入足量的营养素。因此,营养配餐是农产品销售的创新方法,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销售营销策略如下。

①建立会员制营销方案 会员制营销又称“俱乐部营销”,是指企业商家以利益或服务为主体诉求发展会员,把会员用户组成一个俱乐部式的团体,通过提供适合会员需求的各种服务,进行宣传、销售、促销等活动,以此培养其客户忠诚度,谋求其经营或服务的利益[10]。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及时了解会员的需求,利用企业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料信息及其对产品的反馈意见,可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11],还可以通过会员向其他的消费者介绍,提高业务量。但前提是具有较好的品牌信誉、优质的产品,安全放心。当前,对于各种农产品来说,需要做到安全和可溯的新要求。

实行会员营养配餐服务制度,为会员用户建立个人健康信息及饮食习惯档案,以便营养师对其进行个体营养分析,通过科学方法计算出各大营养素的日摄入量,再进行营养搭配和选用烹饪方式。食物原料应是企业提供的绿色农产品,确保安全无公害,让会员享受与别人不同的营养膳食。

普通营养配餐服务制度则采用人群划分,分别是儿童、女性、男性、孕妇、老人等几大人群。一般普通营养配餐需提前预约。营养师根据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营养搭配,保证营养素摄入平衡和量足。普通营养配餐可以采取每天供应,随时可以买到的方式,这样就省时方便。

②降低营养价值的损失 在运输工程中,不正确的保存方法会使产品品质下降,所以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对于一些不怕冻坏的农产品,如猪肉、鸡肉等,采用速冻的方法存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避免产品腐败变质,影响品质。利用速冻方法,在解冻过程中,减少汁液流失,使营养物质得于保存。也可采用充氮、真空等方法,减少产品接触氧气,避免或减少产品与氧气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营养保持的化学反应,较好地相对提高或保存好产品的营养价值。

③完善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的监制、检测、认证 消费者拒绝购买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的因素有很多,消费者对产品的不信任是重要因素之一,应聘请专家,利用现有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检测、认证机构和注册专业研究机构,制订相关标准,全程质量监控和监制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

④开放产品的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要公开、透明,组织参观、体验生产基地的会员活动,增强顾客信心,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同时也达到让消费者监督生产,生产者持续生产高品质的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的目的。

⑤开拓电子商务销售领域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上购物越来越流行,电子商务销售具有可观的前景。开发客户端,通过电商销售,达到双方便利的目的,不但可以扩大消费群体,同时能节约成本。

⑥加强售后服务 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大大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接受顾客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反馈,以顾客为中心,能够更加了解顾客需求,加强配餐个人的针对性,有助于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6 结论

农产品市场处于挑战和发展机遇并存的转折时期,创新的营销策略必不可少。当今社会,人们皆希望通过合理搭配饮食以获得健康,摄取营养成分,避免营养不足,营养均衡以防营养过剩。本文提出的营养健康安全农产品产业,迎合了现代人在繁忙生活中对饮食品质的要求,即在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重视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营养配餐的创新点在于其针对不同人群,甚至特殊个体,由营养师根据个体健康状况进行专业营养搭配,由企业提供营养、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原材料,从而达成调整用户膳食结构以及方便用户烹饪的目的;营养提高或保持的新思路需要综合的创新技术才得以实现;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则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相当的便利,减少生活负担并提高身体素质,有望更好地转变人们的饮食观念,同时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孙君茂,曹新明.我国农产品安全的现状、争论和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3):68-71.

[2] 陈克毅,任素萍.关于发展绿色农产品的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3(6):28-30.

[3] 柴巍中.农产品加工中的营养学思考与营养食品生产[J].农产品加工,2005,10(9):11-15.

[4] Guldan G,李滢.中国膳食与健康促进:在中国实施营养教育的必要性[C]//第10届国际妇幼营养专题研讨会论文集,1996.

[5] 韦莉萍.公共营养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181-194.

[6] 孙良义.营养配餐与健康[J].养生论坛,2013(8):54-55.

[7] 李秋洪,袁泳,陈永芳.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C]//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与管理论文集,天津: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2000.

[8] 文学.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8(4):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