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欣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5:55

体育欣赏论文

体育欣赏论文篇(1)

Abstracttheusagequestionnairesurvey,mathematicsstatisticsestoreasonlogicallythemethodwithanalyticalmethod,logic,movingthefactortocarryonanalysisandinquiryintotowardsaffecting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toenjoytheabilityofwiththeresultthat.Thinkwiththeresultthatmovethefactortoinclude:1cognizethesecondstructure;2acceptthementalstructure.Putforwardtofostertherationalizationsuggestionthat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enjoystheability,providethetheoriesreferencefortheathleticsreformineducationofthehighschool.

KeywordUniversitystudent’sathleticsenjoystheabilityinfluencefactorwiththeresultthatmovethefactorathleticsreformineducation

一、前言

现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当他们的生活与体育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对体育教学的学有所用要求更高,更具体。他们对如何欣赏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与之脱节。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欣赏是连接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生活需求的纽带。本文拟把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开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拓展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

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欣赏论文篇(2)

体育欣赏是体育审美活动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从体育本身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它只能间接拉动经济发展的就这一特点便可得知,体育欣赏是属于个体本身的行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21世纪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全面发展学生为中心,向终身接轨;体育教育的特征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创新性)、强化人才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完成以上目标必须首先让现代大学生读懂体育并欣赏体育。体育欣赏是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化和体育文化大众化、生活化的产物,它可使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欣赏的方法展开分析与探讨,让学生掌握体育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使体育教师能在体育教学目标、思想、内容与方法中结合体育欣赏的方法进行教学,满足学生个性的需求,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此同时,对即将来到的奥运会各项目的欣赏也有一定的帮助。

1竞技体育欣赏的方法

1.1关注欣赏体育精神从整体上说,我们应注意欣赏蕴涵在体育比赛中的那种崇高的“体育精神”,它包括竞争精神、自我超越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体育比赛的最大魅力在于永恒的竞争,在于有规则的公平、公开、公正(平等、和平)的竞争。从运动员的内在智慧及精神的角度观赏体育竞赛,竞技体育最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比赛不仅比技术,而且比战术,比智慧,比精神。战术是智慧的体现,智慧是精神的体现。如篮球、排球比赛中如何发挥身高优势或避开身高弱势等。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观众。例如96年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队员姚明,几乎利用所有死球时的间歇时间,双手扶撑大腿而获得喘息的机会时的疲惫情景,不难看出他为国效力的精神和追求顶级球员技能的决心(个体精神的体现)。哀兵必胜的西班牙队首次世界冠军之路的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帮助我们去思考和理解中国女排主教练和的那句话:‘尽力去拼对手’,西班牙做到了(集体精神的体现)。‘中国男篮该有点希腊的成熟、美国的张扬和西班牙的决心的时候了;该向永远装不满的篮筐冲刺的时候了’。带着思考、怀着想象,还能有一点属于自已的点评是欣赏高水平体育比赛的是佳境界。

1.2注意欣赏比赛的形式与过程竞技体育比赛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在欣赏不同类型的比赛时,应注意不同的欣赏角度、方法。

1.2.1欣赏直接对抗性竞技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网球、曲棍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以及拳击、摔交、柔道、击剑等个人项目。这类项目比赛的特点是:裁判员按规则规定的条件去判断运动员的得分与失分,并以此作为衡量成绩的依据,判断比赛的胜负。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术的运用和整体战术的配合,以及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那种勇于承担责任、视野开阔、豁达合群和大智大勇的精神状态。如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队员王仕鹏的最后一投,知所以堪称中国篮球史最有价值的一球。理由就在于此。

1.2.2欣赏对比性竞赛项目。包括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这类项目比赛的特点是对比,要求运动员按规定条件和动作质量去完成比赛的技术动作,比赛中强调动作难度、美观和富有艺术性。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的那种富于艺术的美感,即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使健力美得到高度的统一,再加上和谐韵律和鲜明节奏的微妙配合,犹如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1.2.3欣赏记录性竞赛项目。包括田径、游泳、举重、射箭、射击、划船、赛艇等。这类项目比赛的特点是:计算成绩有客观指标,即以时间、距离、重量、命中率等具体指标作为评定运动员名次的依据。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那种你追我赶的拼搏精神及勇敢坚毅、刻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1.3注意欣赏比赛的结果。欣赏比赛的结果是体育欣喜者的主要目的,如果仅欣赏比赛本身,就能够说是最理想不过的,现实确不然。虽然“重在参与”是人们从事欣赏与实践的体育信念,但对比赛结果的欣赏,能让人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成功感。当人们在欣赏一场足球比赛时,尽管对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表演,对相互的末期配合有着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但人们还是关心最后的结果。正是这一结果的悬念,使更多的观众有耐心看完一场也许会成为零比零的比赛。欣赏比赛的结果,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移情作用。处于劣势者抓住最后反败为胜的机会,例如最近结束的96年世界男篮锦标赛,王仕鹏的最后一投堪称中国篮球史最有价值的一球,这一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小差额的结果的范例。是从我方立场出发所表达的竞技体育的最高境界“获胜”的真正含义,充分体现了体育比赛的残酷性和欣赏者的自控力。这一球具有欣赏比赛的结果和欣赏比赛精神的双重价值。欣赏此类比赛的结果,能达到一种忘我振奋的状态。在大球项目中,很难得有过这样的振撼。

1.4体育欣赏特性。个体对体育欣赏特性的了解是体育欣赏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体育欣赏特性是固有的、又是可变的。体育欣赏特性一般有直觉性、创造性、趣味性、超越性等。当然,也能反应出个体的道德与修养程度。

1.4.1体育欣赏的直觉性特征概括有三点:第一、体育欣赏活动的感性形成的存在。第二、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第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体育欣赏的直觉性是感性的,但它是渗透着理性,即体育比赛或活动中既有事,还有理,更有情。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欣赏直觉性教学,使学生的感性世界具有丰富的精神多样性。

1.4.2体育欣赏的创造性。体育欣赏的创造性特征是体育欣赏的重要特征,无论从动力过程还是结果来看,体育欣赏都趋向于新形式、新意象的发现与创造。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体育欣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方位创新能力。唯有创新才具活力、使学生懂得去体验,有利于学生个性原始化的真实张扬。

1.4.3体育欣赏的趣味性。趣味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某些现象表现出的一种富有感情和个性特征的喜爱和癖好。欣赏趣味,是人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欣赏对象进行评价、判断时的一种带有特定倾向性的主观爱好形式。在体育教学中,要依据体育欣赏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提高对该项目的欣赏水平,养成习惯、培养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1.4.4体育欣赏的超越性。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暂时的存在。但是人在精神上有一种趋向无限、趋向永恒的要求。欣赏主体在欣赏体育活动中,往往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冲开人的精神束缚,获得审美愉悦。在体育教学中,要多利用体育欣赏的超越性,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增强自信、担当责任、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心理正常发展。总之,作为欣赏者,要认识到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只是一种竞技比赛。体育运动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价值观念、运动知识、运动规范、运动规律和体育设施。

2对策

2.1体育教学必须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学生对它的渴求,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含有一定时数的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来满足学生对体育欣赏知识的渴望。现代体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并拥有健康的体魄,理解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形成体育生活方式,达到具有科学的体育素养的人。根据培养目标内容来看,只有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了解体育必须通过体育欣赏的手段,体育欣赏就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通过它,才能懂得健康的含义,才能通过观察、思维、创造去进行体育实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学大纲上根本没有这些内容。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有体育欣赏方法的基本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把体育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增加学生想要的知识传授。为形成一生的体育习惯作准备。

2.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为了满足现代学生需求,我们必须加快体育欣赏的理论研究。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体系,更有效地去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3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们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善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体育文化的产生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体育欣赏也是现代学生的基本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才能满足现代化学生的渴求。

2.4加强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体育物质环境。加大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体育物质环境的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医疗保健、饮食卫生、生活居住、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为学生安全,健康、生动活泼的成长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是体育精神环境。在学校要营造一个体育文化甚浓的氛围。(网络、广播、俱乐部、校园文化、坐谈交流会、讲座等等)让学生处处可以通过传播媒介获取他们需要的体育文化知识,感受到体育人文的亲和力。那种排斥体育(体育课、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置长远利益于不顾;轻视体育(体育课、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本质功能:强身健体、派生功能:教育);甚至把体育竞争、对抗视为自寻矛盾的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因此,体育文化的长远作用和近期效益,应当受到各级领导、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认识到体育文化(体育欣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的重要地位、作用。“德智皆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前人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和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是不可动摇的真理。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校园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繁荣的指南。

2.5加强体育老师对体育欣赏知识的培训。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不仅仅是学习几个体育动作,而是对体育全方位的需求。体育老师是传播体育的文化人,这就给学校体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1)教学观念的转变;(2)提高自身的素质;(3)不断更新知识达到纵横结构上的合理;(4)尽力满足学生渴求体育欣赏知识的要求。面对08奥运年,必定会鲜染起体育的热浪;在这个热浪中,必定产生欣赏热、参与热、宣传热、服务热、煤体热和商品热的高潮。这将构筑起既全新又浓厚的奥运体育文化氛围。它将是08年奥运精神是否长留主办国而显示长远作用(全民健身)的一个良好机遇。

(六)、充分挖掘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许多对发展学生个性起着良好作用的潜在因素,我们只有充分挖掘,利用多途径向学生传授和传播体育欣赏的基本知识。并结合影响因素进行合理优化教学,让学生去真实地感知欣赏体育比赛和活动的乐趣,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地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使更多的学生爱好体育,谈论和欣赏体育,并参加体育,形成“欣赏体育热”。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最优化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欣赏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2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促使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需要,而且也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中,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理论课中的实践表现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针对于技术上的动作,通过语言上的描述很难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这就需要采用体育欣赏的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教材上的内容,将理论知识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与单纯的语言描述相比,不但改变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在结合理论与实践阐述的过程中,也应抓住动作技术的要领,以便更好地实现理论课堂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欣赏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2 注重利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导

在高校的体育欣赏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导实现教学的目标。自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体育项目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魄,同时也能够激发一个民族的爱国精神。因此,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体育新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解关于篮球的理课时,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男篮比赛的情况阐述篮球的知识及相关规则,这样,不但提高篮球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1.3 注重利用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

从高校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出发,很多学生在心理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同时,这种心理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在采用体育欣赏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有效利用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当学生接触到屏幕上的体育明星时,内心就会产生敬佩与崇拜的心理,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与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关于田径的理论课时,体育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刘翔训练以及比赛的短片,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田径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实现了理论课堂的有效性。

1.4 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效结合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的实践应用中,为了满足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效结合。由于真实的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所以,很难将真实的物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欣赏教学,将抽象与复杂的技术变得形象化与具体化,这就促使课堂教学变得清晰化与生动化,从而达到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 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理论课中实践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语言描述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这就影响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应注重体育欣赏教学在理论课中的应用,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在理论课中的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体育理论课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是,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后,不但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而且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随着体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体育理论也越来越丰富,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2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中,除了要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中应用后,学生不仅看到了真实的动作技术,同时也感受了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接触更多的体育知识,学生对体育价值及体育道德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些都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体育情操”,同时也促使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陶冶学生“体育情操”。

2.3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其中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欣赏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充当的是引导的角色,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中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论在视角上还是听觉上,体育欣赏教学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因此说,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欣赏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85-02

体育欣赏为大家呈现的是体育比赛中永无止境的超越与追求,还有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体育精神。体育欣赏对于培养人的情操、提高生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育是一种艺术,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在高校,体育欣赏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体育知识的传播方法,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与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欣赏,使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育欣赏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体育视野、丰富大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需要,而且又让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体育的内涵。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可以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对美的需求,这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措施,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欣赏能力的内涵

1.体育与体育欣赏。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文化,体育文化是有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体育价值、体育认识、体育道德、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心的目的,但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亲身体验的过程,一种身体和精神愉悦的过程。

体育欣赏是指观赏者这一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形象这一客观存在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体育运动中对事物本质的美的一种认识。随着现在人们逐步提高的生活水平,体育欣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让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体育兴趣,了解体育知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魅力和视觉冲击,切身体会体育欣赏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提升对体育欣赏的能力。

2.体育欣赏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指能理性地和愉快地对体育运动比赛和表演进行观赏,能对有关的体育社会背景和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是在欣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中,个人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体育运动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文化素养在外界体育环境影响下的有机统一。大学生通过遗传获得的多种素质经过外界体育环境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向有利于体育运动和体育欣赏这方面发展,并互相影响形成了个体体育欣赏能力。这些能力让欣赏者在欣赏体育的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满足,还能够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欣赏、娱乐的目的。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锻炼中去。

二、体育欣赏的内容

1.对运动员在比赛中临场发挥的欣赏。不管是哪种体育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和战术都是欣赏者在比赛中欣赏的重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高水平的技术、完美的动作、他们之间配合默契的战术加上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这些都能带动观众的兴趣,让大家赏心悦目。如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扣、垫、传的配合和娴熟的扣球、吊球的动作,花样滑冰中两人抛接、转体的技术动作,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

2.对运动员在比赛中道德品质的欣赏。体育比赛中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不仅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彩的技、战术的展示,也是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品质、行为作风等各方面的展示。全面展示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这样往往给观赏者以启示和教育。道德品质越出色,越是能鼓舞和激励观众,这样使比赛扣人心弦,同时也把观赏者的情绪带入高潮。

3.对裁判员执法水平的欣赏。在现代体育比赛中,不管是任何项目的比赛,裁判员的判罚,不但影响着比赛的结果,同时还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正因为比赛的公平,运动员的竞争才有意义,他们背后艰辛的努力、汗水和付出才有意义。裁判员在赛场上的判罚能力水平与观众的欣赏情绪以及比赛的继续进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观众要从裁判法的角度去看待裁判在比赛中的判罚,正确地看待裁判的执法水平,对培养一名有修养的欣赏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对体育馆的建设、艺术风格的欣赏。现代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全世界对体育热衷的观众们,不分国度与文化的差异,共同创造美好奥运家园。这美好的家园就是奥运体育场馆建筑。体育场馆的建筑体现一个国家独特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对时代、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和民族素质的集中表现。当观众欣赏到体育场馆的建筑时,看到千姿百态的外形,不一样的风格,不仅会使人进入艺术的天堂,而且会激励人,让人感到一种振奋。

5.对体育运动器材和服装的欣赏。体育比赛中比赛器械的使用和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在运动服饰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所穿的名为“中国龙”的服饰,是一个龙形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美化了服装,而且还让世界知道: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伟大的中国巨龙。

三、体育欣赏者应具备的条件

1.掌握运动项目特点,熟知比赛规则。对于大学生体育欣赏者来说主要是观看比赛的门道,不是看看比赛的形式,要掌握比赛项目的特点,了解比赛规则。任何一项比赛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场地与比赛规则,有自己的战术配置,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战术与比赛规则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难度越来越大了,动作要求越来越优美了。作为欣赏者要随时关注了解规则修改部分的内容以及新规则给比赛带来的新变化。

2.具有较强的个人修养,进行文明欣赏。在现代的竞技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变幻莫测、灵活多变,比赛场面激烈而紧张,因此使比赛的节奏影响着欣赏者的情绪,这就要求欣赏者在观看比赛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明星或球队失利,就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在欣赏体育比赛时,体育欣赏者要具有较强的文化修养,进行文明欣赏。

3.具备正确的体育观。欣赏者在进行体育欣赏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体育观为指导,这样才能清楚地分出在比赛中存在的美与丑。作为一名合格的观赏者对于在比赛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之间出现的故意伤人、对裁判员的辱骂、赛前买通裁判等恶劣行为,欣赏者在看待这样的现象时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因此,体育欣赏者在进行体育欣赏时要具备正确的体育观。

四、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方法

1.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现场观看各种不同的体育比赛。观看比赛不是凑热闹,而是通过观看国内外一些重大比赛,让大学生感受到体育美的同时,也让大学生了解到很多知识。比如运动员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美的动作等。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对比赛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大学生欣赏水平,使其终身受益。

2.加强和提高体育实践能力。体育欣赏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和比赛。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需要在具体而广泛的实践中习得,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对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效的。

3.了解各项运动的技、战术特点及比赛规则。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完整的技术和战术体系,不同的比赛项目也有不同的规则。其内容包括裁判员的职责、运动员的行为准则等。如果不懂技术和战术,又不懂该项目的比赛规则,那就属于是看热闹,达不到体育欣赏的目的,有时还可能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乱叫乱喊、打磕睡、精神不振等现象。体育欣赏者只有在了解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体育欣赏氛围。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加强体育的宣传,通过广播、报刊、板报、图片展览、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等对体育比赛进行更全面综合的报道,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激情,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体育欣赏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同时还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让大学生在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不但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还能开拓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文化生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对改善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和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观赏水平[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

[2] 郑明远.浅谈高校体育欣赏课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华章,2012,(22).

[3] 刘秋玲.论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与特点[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 潘朝晖.论体育欣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7).

体育欣赏论文篇(5)

文学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应充分利用其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加强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的目的。郭俊敏认为文学欣赏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素质”、“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邹积艳在研究中提出了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王秀娟就文学欣赏课程的性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赵志英、王爱峰从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文学类公选课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高职文学类选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类公选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文学欣赏选修课是学生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基本知识的记诵,真正能在文学世界中欣赏、体味,得到审美享受的机会并不多。王晓彬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文学教育”“,现行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色彩”“,文学教育彻底远离了情与美,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也对文学失去最基本的兴趣”。郭俊敏认为,“利用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而“文学欣赏课是展示、发挥文学作用的最好形式”。文学欣赏课能“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作赏析,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个性”。罗杰文指出,文学欣赏课应重视培养审美情趣,并与审美文化教育结合,而其关键在于教师。

(三)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罗杰文还指出,文学欣赏课要促进健康人格的完善,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教师应注意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人格不断完善。“这种与文学教育挂钩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来得更加深刻和扎实,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更具恒久性。”席云玲、袁庆华等研究者具体分析了文学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等。谭莉萍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表述,提出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素质目标、能力素质目标外,还应树立思想品德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四)文学欣赏选修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通过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学欣赏课程在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充分利用文学欣赏这一宝贵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于潜移默化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王世银提出,文学欣赏是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样式,文学欣赏态度与观念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向,文学欣赏课程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平台,文学欣赏活动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式。

二、开设现状分析

文学欣赏选修课在高职生学习生涯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其课程开设现状及实际收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者纷纷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以期改进课程的教学状况。陈萍、李连富认为,深化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澄清学生在以下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文学欣赏课与语文、文学欣赏课与专业课。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文学欣赏课的学习对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付玉东分别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不高的原因,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文学欣赏教学应当遵循感性体验和理性启悟相统一的原则,改革的途径主要是吸收传统文学审美教育的“和谐”理念、树立批评意识、把握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朱建宏认为当今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存在以下问题:选修课发展不平衡、文学欣赏正受冷落;选课程序不够规范、教学环节缺少管理;选修制度不够健全、文学师资力量缺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建议:加强文学欣赏课程价值认识;规范文学欣赏课堂教学管理;加大文学欣赏选修制度管理;配备文学欣赏课程优秀师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选编高质量的教材。马春志针对文学欣赏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下降的问题,提出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重视学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万薇薇则针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刘丽娟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选修课的根本性矛盾表现为教学内容与特定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之间的尖锐冲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求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三、教学改革研讨

传统的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重理论,轻运用实践;重讲授,轻参与。学生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失去了学习兴趣。为适应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高职文学欣赏课程需要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王婷认为“教学内容应当突出文学文本的常识性、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和文学体验的情感性,同时应选取一些贴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的文本”,“在理论讲授部分,应该注重深入浅出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课程也承担着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功用。万薇薇提出当代流行文学作品的选择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讲课篇目的制定,以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王丁在概述了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并阐释了文学欣赏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万薇薇根据教学实践,设计出“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主要由五部分构成: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个人发言、教师评点、书面成文”。

(三)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王婷针对高职学生思维活动较为活跃的特点,提出应该采取和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陈娴娴具体探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文学欣赏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如“采用头脑风暴法,激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何彩霞指出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被学习”转为“要学习”,由灌输变为引导,包容不同观点,由“必须”转为“如果”。王晓彬提出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四)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冯华提出为提高教学效果,需引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融文学、绘画、音乐、解说、视频技术为一体,声情并茂、图文流畅,使课堂生动活泼”,并介绍了多媒体软件应用于课件制作的案例。

(五)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王婷、万薇薇等研究者指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元化也需要建立与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过程化,综合上课考勤及纪律、课堂活动参与度、课下读书笔记情况和期末考核五部分,从以知识为主向以能力为主转变,让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此外,还有研究者将先进教学理论和思想引入文学欣赏课程研究,如樊洁、王芳《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何红梅《高职院校文学欣赏模式化教学探析》等。

四、学情学法研究

还有研究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要发挥学生在文学欣赏中的主体性作用,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许丽总结了“以文学的眼光赏析文学作品”、“走近作者的世界”、“入其内,出其外”及“体味深层的哲学意味”四种方法。闫灵芝在总结高职学生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稳定注意、感知形象、展开想象。万薇薇还提出要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等方式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作品并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体育欣赏论文篇(6)

引言: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而美术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在艺术中感受形象、氛围、表现力,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美术教学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探索之前,要对菏泽市美术教学情况尤其是农村基层现状予以调查,对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充分的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是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客体,各年级段小学生是影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主体,应着力于提高本地区的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一、 美术欣赏课的目的

(一) 课标要求《新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一节中谈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而欣赏―是实现这些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学生需求 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欣赏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一定审美鉴赏力的人,并且,依托这种审美能力的提高,带动创作能力的提升。(三)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社会文明的逐步提高,审美也越来越成为个人素质体现的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从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考虑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际、生活品质的提升等等,都需要人们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当前菏泽地区小学美术欣赏课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过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该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而小学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教师家长学生主课副课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阻碍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度,影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种掠夺式的教育。小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40多小时,很多课程上安排的如美术、音乐、劳动课被挤占。而在这40多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欣赏课却只有大约40分钟的时间,而且这仅有的一个课时的时间还不被重视,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得不到保障。(二)教材知识让学生难以下咽现有的教材更注重专业的系统性和知识点的完善,而与其他人文学科融汇不够,没有形成互为关联的知识网;美术教育与时代联系不够;对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足够的关注;审美意识教育相对淡薄,结论观念老套陈旧,缺少时代气息,容易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对于一些作品的欣赏措辞过于主观和肯定,限制了学生在欣赏中拓展空间。欣赏内容缺少图片与文字并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欣赏。(三)教师理论水平的局限性制约了美术欣赏课的发展教师的理论水平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培养,但是拥有了高等学历的教师在我市尤其是乡村小学中的所占比例甚微,美术老师接受高等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在岗的美术教师在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缺乏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做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则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琐在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听从,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来,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四)美术欣赏课缺失学习的反馈在本市小美术欣赏课中,很多教师采用单一的师生谈话式教学方法,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广,仍然只有极个别有胆量的学生发言。一些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只能通过教师评价个别学生回答的来得到反馈,一节课结束了,美术教师往往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自己心里是不清楚的。同语、数等学科相比较,小学美术欣赏课更没有作业布置或练习巩固,没有欣赏课的学习反馈,造成美术欣赏课像走马观花一般,教师上完了,教师走了学生散了,学生不清楚怎么学的,有什么内容,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师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学习反馈的常见现象。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时,可适当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毕加索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发展许多美术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在对毕加索、米罗等现代绘画艺术大师的作品欣赏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更别说作为欣赏刚起步的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不理解了!这时候,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三、解决当前菏泽地区小学美术欣赏课发展出现的问题措施

(一)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首先要告诉学生:绘画不是摄影,象与不象不是评价一幅美术作品优秀与否的依据。很多时候,作品表达的是画家的情绪、对色彩对事物的感觉或者表达一种自我理解,是画家对理性世界的感性思考。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我感觉到了什么?”“作品和其他画家的区别在哪里?”“作品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对于作品的当时时代来说,它的创作手法是否是有创新的?”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学习着对作品进行理解上的自我分析,尝试着―用感觉去理解感觉。(二)美术教育的情趣激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学习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产生学习的自主性。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我们想搞好美术教育,课堂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要提高一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要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环境育人很有道理,优美环境能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做还有几个优点:1.美化了校园,给外界、家长望学校的窗口。2.使学生感到学校与他们是多么地贴近,同龄人的优秀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如果这作品是自己的,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自信、自豪,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会更上一层楼。3.班级与班级之间也会产生竞争,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其次,安排专业美术教室,这对于负有审美教育重任的欣赏课来说尤为重要,走入文化教室上美术课,我们很容易把欣赏课变成说教课,历史课。美术教室墙上挂了精美的绘画或壁饰,橱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制作,还有石膏模具和石膏像。黑板上布置了根据欣赏课内容而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一步入美术教室就会被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对周围艺术美的发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第三,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小学生认知的环境。比如在欣赏课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欣赏水平、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发表“不同凡响”的言论,可能会引起课堂的空前活跃,教师不应训斥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宽容,灵活管理,作出必要的评价,使每个同学保留一种独特的感觉,而不应该去限止,束缚他。社会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美,在整个审美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结合美术欣赏课应该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人的美是两者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修养(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那样的美是肤浅的,是动物性的,人的内在美重于外。

四、 总结

总之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美术欣赏课仅仅是刚刚起步,怎样选择欣赏的内容、怎样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欣赏环境,我们老师还要思考的有很多……使小学生产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常锐伦,美术鉴赏教学参考用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1

[3]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7

[4]尹少淳,美术与美术教育[M],高等美术教育出版社,2006.9

体育欣赏论文篇(7)

21世纪,体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精神享受方式中,欣赏体育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由于现代国际体育竞赛活动日益频繁、精彩,再加上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更多的人愿意利用闲暇时间观看体育比赛,丰富余暇的文化生活,欣赏高水平体育竞赛已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内容。体育欣赏对于调节人的精神生活,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净化社会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个体自主地追求德行”[1]。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欣赏对启发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端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及树立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等均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体育欣赏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一个具有多个维度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不同。心理学将它界定为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哲学将它界定为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体育能力,是指完成体育的主观条件,欣赏能力,是由一个人多方面的知识掌控、文化素养决定的。在体育中,即为能够享受体育之美、领略体育之乐趣、提高体育文化修养的能力,它包括会看比赛、训练、读书、阅读材料,乃至能评价比赛,甚至掌握体育深层次的文化生活内容[2]。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体育欣赏能力的操作进行了定义:在体育这个特定的领域中,个体运用各种有关的基础知识,对体育事物进行欣赏所能表现出来的,并能影响欣赏活动发展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欣赏主体充分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等,其主要目的是让观赏主体在体育观赏活动中,通过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2.体育欣赏能力的特点

2.1后天性

体育欣赏需要视、听感官的积极参与,不强调体能的遗传影响,具有很强的后天塑造性,如果一个人的审美体验多次或是较频繁地发生,那么他感知、分析和评价美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2心理性

体育欣赏的目的是使观赏主体获得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心里所引起的感动,往往表现为一种心悦神怡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欣赏内容的动态性、不可预知性、期待性和寄托性决定了欣赏者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可见体育欣赏强调心理行为的投入。

2.3差异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具有不同性格爱好和审美修养的审美者,他们的欣赏能力有差异。另一方面,同一审美者处于不同的审美环境和审美心境之中,其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

3.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

体育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要求体育活动的欣赏者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体育的基本常识、体育活动的生理体验等体育素质,还要求体育活动的欣赏者具有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国家、民族、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世界观和体育观,还应有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能力[3]。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可以从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运动素养三个方面去分析。

3.1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个体社会文化素养中的体育内容。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欣赏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个人社会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体育欣赏活动,而且对个人的思想、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对个人的个性养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在体育运动素养的基础之上,受体育心理――道德素养的规范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促进体育运动素养和体育心理―道德素养的形成。

3.2体育心理―道德素养

体育心理―道德素养指个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具有获得的心理体验的能力,培养及表达个人情绪的能力,和利用一般社会道德观念、体育道德观念对个人情绪进行调控、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能力。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对人在欣赏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道德观具有养成、促进、调控、规范作用,既能使个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恶倾向充分表达出来,积极培养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达到欣赏的目的,又能将自己的言行规范于理智和道德范畴之内。

3.3体育运动素质养

体育运动素养指个体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体育运动素养在体育欣赏能力中具有基础地位,它决定着欣赏的方向(项目和内容)和欣赏能力的大小。一个有一定运动素养的人,在欣赏活动中能很快进入角色,身心融入到运动中,获得较深的身心感受,达到欣赏的目的。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实现这一过程要慢得多,体会也少得多。

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教学中,体育欣赏能力的形成往往是大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和相关体育知识的副产品,学校体育对这一问题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引发了学校体育教育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强有关体育欣赏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的新途径,将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体育欣赏论文篇(8)

体育欣赏课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内容从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及互联网上采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进行优化组合,确定好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例如,在进行《篮球欣赏》的教学中,可以从篮球发展概述、篮球运动规则、基本篮球技术、经典篮球人物、篮球咨询、NBA、CBA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2、突出重点,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欣赏

高校的体育欣赏目的在于让学生增加对体育运动的了解,体验到体育运动的美感,欣赏的过程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上,而应该掌握体育欣赏的一些方法,学会进行体育欣赏。体育欣赏可以采用整体欣赏、部分欣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体会体育运动中的力量美、动作美、形体美、速度美、精神美,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所收获。

3、结合体育理论,利用好体育赛事

体育欣赏是高校体育课的一部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欣赏课中结合体育理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欣赏内容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欣赏效果。同时,多媒体直观形象、声情并茂的特点也能将体育理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重大的体育赛事也是进行体育欣赏的好时机,将赛事通过现场直播或录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关注热情,产生巨大的运动激情,也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4、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体育欣赏推向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了组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体育欣赏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性格、性别等特征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体育欣赏的目标、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感兴趣的内容探究;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将体育欣赏活动进行拓展,进行更能够深入、更具系统性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视野。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欣赏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采用多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和参与,应注重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收获。首先,教师在选择欣赏内容的时候要注意素材的代表性和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欣赏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欣赏资料,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吸引学生对新手活动的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感受,感悟体育运动的魅力。同时要让学生体会运动中的美感,进行体育欣赏中的审美活动。例如体操、跳水等体育项目的欣赏,可以感受到动作、韵律等方面的美感。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高校的体育课时间有限,能够用来进行体育欣赏的时间更少。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体育欣赏的兴趣,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欣赏。而现代社会中的电视电脑的普及,更为大学生进行体育欣赏提供了必要的设备条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较好的体育节目,介绍重大的体育赛事,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欣赏、交流。同时,可以利用体育兴趣小组或学校的网络系统、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欣赏活动,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欣赏论文篇(9)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我们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转贴于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发表见解前,首先要扭转凡是课本上都是正确的“被动式”观念,让学生清楚教材编著者的观点与思想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全面的。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总之,只要教师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摸索之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当前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多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分得一杯羹,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体育欣赏论文篇(10)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Www.133229.CoM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体育欣赏论文篇(11)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