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质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29

教育质量论文

教育质量论文篇(1)

2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消极的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1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具体到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挂科。父母及家庭社会的关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浅薄;师生关系处理中缺乏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对抗或无所谓态度,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跟同学缺乏情感沟通,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周,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恶劣,相互拆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听课学习。严重的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2对生活习惯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表现在:

①个人的卫生习惯:宿舍、教室狼藉不堪;衣冠不整等。

②行为举止:个性张扬,无论是否文明、礼貌。走路摇摇晃晃、勾肩搭背、东张西望、四处游烟。

③言语习惯:开口便曝粗话、脏话。

④对人、对事的态度: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没有感恩之心;事不关己,抱无所谓姿态。

2.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如人意,学会了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与众不同的极端价值观。考虑问题,往往先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遇事讲朋友意气、江湖气习。

3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正面影响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好的情感交流、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正面影响。

3.1对职业技能培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各职业院校多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投入,学校全员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关怀少数人群(如高校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明显提高。加强企业、行业的交流接触,加深了产教融合,企业、行业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同开发教材,部分院校把企业办在学校或把部分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展开,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企业、行业的专家走上讲台,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先进的技术、工艺手把手教与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的周期,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合适的中高级技工和各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职业技术院校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调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a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会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b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c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更加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②有利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人格尊重还有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③有利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教师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

④有利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严而有理;b严而有度;c严而有方;d严而有恒。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3.2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成就业的影响很大:首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其次,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注,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成就业的成败,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成长。

3.3对学生上岗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毕业后,大多成为了企业的一线骨干力量,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学生上岗后的情感因素或制约着,或拓展着学生的成长过程。

教育质量论文篇(2)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道路的基石能否在这个阶段筑得牢固、扎实,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今后几个阶段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德育是关系到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的大事。

那种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俊遮百丑的做法只会与我们办社会主义学校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是要不得的。我校党支部及行政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政治课教师和级段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学校德育开展情况并指导贯彻实施,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提高升学率是必要的,但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就不会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认识统一了,目标明确了,我校党支部及行政领导班子明确指出:全校的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各个部门都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时时想着育人,事事为着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一切活动之中。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内容、形式、考核、评估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这都充分体现在我们制定的《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和《信阳市九中实施“中学德育大纲”的整体规划》之中。

二、建立德育系统工程,克服随意性

1.德育内容系列化

我们坚持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的原则,把德育工作的广泛性和先进性、阶段性和全程性结合起来,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实行各年级全程系列教育。

各阶段的德育任务是:对初一学生主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召开“迈好中学第一步”、“我爱班集体”、“我为集体添光彩”等主题班会,把德育落到实处,教育学生从爱班集体、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家乡做起,从小就培养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意识。每年招收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刚进校就开始军训,增强他们的集体组织观念和纪律性,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好思想、好作风,懂得珍惜集体荣誉。同时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进行养成教育,由政教处组织检查落实,开展争创“文明班集体”和“先进班集体”竞赛。以行为常规训练为起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储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不断强化德育工作。

对初二学生主要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并结合进行青春期教育和法制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团委创办了“中学生团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入团前的轮训,学习共青团基础知识,热爱共青团,争取加入共青团。我校还实行了预备团员制,注重搞好团队衔接。同时,政教处组织力量,对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分男、女生进行青春期生理知识、生理卫生及心理卫生教育,对这一复杂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强,用雷锋等榜样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谱写好青春的序曲。以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为基础,以道德修养和理想教育为核心搞好德育工作。

对初三学生主要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初三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这一学年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生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束。面临学生的分流,我们强化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近现代史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重任,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成建国之才。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使我们的中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成为遵纪守法、全面发展、学有专长、有理想有抱负的合格中学毕业生。总之,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通过三个阶段的德育工作,形成了我校中学生由低到高的一条思想品德成长轨迹,实现了德育内容的系列化。

2、管理考核制度化

德育工作既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使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1991年我校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制定了“信阳市九中实施《中学德育大纲》的整体规划”和一整套德育管理系列考核制度。

其中包括“德育领导小组工作条例”、“教务处德育工作考核条例”、“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条例”和“班级综合考核条例”等。每个条例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100分,由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检查考核。并把达标和评先结合起来,凡德育工作达标的个人,可优先评为先进工作者;达标的班级可优先评为“文明班集体”或“优秀班集体”。考核结果记录存档,作为今后各项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同时,我校还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纳入学生德育行为量化考核之中,制定了学生德育量化考核办法。把德育成绩和操行等级纳入评寻三好学生”、“文明学生”、“进步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和发展团员的条件。学校做到了德育考核有章可循,评估有标准可依,克服了过去德育工作的随意性。

三、开放搞活,形成网络,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当今世界上,争夺接班人和新技术革命两大挑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渗透到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因此,德育工作就显得要为重要。我校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枪匹马干是不行的,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家庭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行。要打破从前封闭式的教育体制,开放搞活德育,建立德育工作网络,把家庭和社会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整体教育轨道,把校内教育延续到家庭和社会。

在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上,德育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德育工作。全校教职工人人做德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更是要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由副班主任、科任教师参加的班级教导会,分析交流学生的学习、思想、纪律等各方面的情况,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学习都达到班级目标管理的要求,各年级由级段长负责定期召开级段教导会和工作会,结合学校德育实施细则中对各级段的目标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汇报。学校各处室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格局。

我校于1988年建立了“家长学校”,各年级各班选择关心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关心孩子的家长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及时提供德育工作信息,并总结推广家教经验,让所有家长,共同关心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还给每位家长订了“家长学校”教材《家教之友》,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也给家庭中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好帮手。在抓好“家长学校”的同时,我校又成立了有机关干部、部队首长、劳动模范、居委会负责人参加的“校外教育委员会”,研究指导德育工作以及协调备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宏观指导和家长、教师的微观教育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工作新局面。

我校还与154医院和信阳陆军学院与信阳市公安局结为“警民共建”单位,大大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同时,我们还专门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加基地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今后走上社会、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矗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工作网络。

四、抓住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一切活动之中

几年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四条线、三级段”的全方位管理体系。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计划,由政(政教处)、教(教务处)、总(总务处)、团(团委、少先队)四条线贯彻下去,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级段为主与教研组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了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联系,有利于互通情况,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有利于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建立了课堂教学的“22231111制度”。即在坚持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做到:备课备两纲(教学大纲、德育大纲);备出两点(知识点、育人点);两反对(内容上反对单纯传授知识,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反对满堂灌);提倡三主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四个“一”:一个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一个联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中心);一个反馈(教学效果要及时反馈)。

由于这项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每学年我校都要开展文明礼貌月、“两史一情”教育月、传统教育月、法制教育月、交通安全教育月、行为规范教育月、科学创造活动月、军训周、社会实践周。去年我校又制定了“3345”系统工程,具体说就是进行三个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树立三个榜样:雷锋、徐洪刚、蔡建;做四好少年: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团队组织里做个好成员,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开展“五心”教育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每年还举行春游、运动会、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努力为师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发挥特长、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五、依靠教师和群团组织,实现德育工作的最佳功能

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学校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对学生的管理的。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是学校人员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校着重抓了教师岗位职责管理和工作考核管理、对教师晋遍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业务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对教师充分信任、大胆依靠、热情关心、真心实意地为教师办实事。大大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教书育人积极性。

学校提倡“敬业、爱生、求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一流的成绩。为此,我校特意邀请了几位全国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给全体教师做报告,在教师中开展学劳模、见行动、讲文明、献爱心活动。

本学年,我校又推出“教师忌语50句”和“文明用语50句”,教师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注意使用文明语言,不说“忌语”,掌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敬业的精神感染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指导学生,以文明的言行对待学生,真正发挥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

我校还注重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积极争取吝方面的有力支持和密切合作,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除上好劳技课外,教师们还充分利用双休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开设培优班,请富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入辅导,使学生智力能够得到超前的发展。举办文学写作讲座,中外名著欣赏会,辅导学生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成立科技小组,美术小组。电子琴演奏队,舞蹈队,每学期开展一次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和舞台。真正做到了寓德育于各类活动之中,实现了德育工作的最佳功能。

教育质量论文篇(3)

受“普高热”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中职学校的招生受到很大冲击,生源素质相对降低。为在当前形势下,教育好学生,提高教育质量,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增强学校竞争和生存能力,我们进行了深刻思考,认真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范》,学习了国务院和山东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聘请教育专家举办教学法研讨讲座,研讨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和新的特点,我们认为:当前中职教育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面向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构建中职教育的“立交桥”,即可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又可参加对口高职、成人高考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使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做人有品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省市级优质课评选等,鼓励教师、著书立说,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近二年来,我校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提高了教师的机和课件制作水平;多次组织了校内公开课,教师讲课全部采用自制课件或电视教学,采用先进的教法,如创新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现代教学手段和先进教法的应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000年我们实行了教师量化考核,把每学期教师的学习、进修、上课、论文、著作、活动、技能等纳入了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改进教法,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已蔚然成风,争创“双师型”教师成了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技能水平要超过学生1~2个等级,支持教师参加社会技能培训和鉴定。我校“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业教师的72%,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为适应社会需求,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及时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注意吸收国内外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适应面,增强职业的适应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经常性进行专业社会调查,优化课程结构,如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我们舍弃了BASIC语言程序设计、WPS、DBASE数据库等课程,以FOXBASE(或VFP、FOXPRO)数据库、INTERNET、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等新颖课程取代,使学生学习最前沿、实用的计算机技术;电算财务专业随国家财政制度的变革而及时更新补充教材内容,电算会计本着实用的原则除讲授电算外,还讲授两个财务软件的应用,一个是财政厅规定的培训软件,使学生毕业前通过省财政厅的电算化考试,另一个是社会使用率较高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如用友、国强、金蝶、AC990等软件,使学生触类旁通,工作后即能独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部分专业增设了INTERNET、商务、开设WTO讲座等,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毕业后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四、实行“双证”毕业制度,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全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今后国家不是要削落职业,而是要大力加强,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以促进我国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制度的实施,中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5月我们制定了《关于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规定学生在毕业前针对所学专业至少考取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以适应社会、着眼未来,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教育质量论文篇(4)

1.1.1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时,应客观地遵循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抓住主次因素及不同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评价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1.1.2普遍性原则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是一套适用性较广的体系。由于高校间创业教育的实施时间、重视力度大相径庭,为了使评价体系适用于多层次,在评价体系构建时重点将差异降低至最小化。

1.1.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因素是构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因素。

1.1.4学科交叉研究原则

创业教育是融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构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例如应用层次分析法、统计学分析方法等

1.2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

1.2.1直接评价法

它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测验、问卷、访谈等形式广泛搜集社会各界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估。

1.2.2间接评价方法

主要通过受教育质量影响的因素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间接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例如毕业生的创收、企业创办率等间接推断创业教育质量。

2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确定

本文在前期调研结果基础上,构建4个1级指标、10个2级指标、40个3级指标,见表1。

3体系权重的确定

3.1.1判断矩阵标度选择

本文采用Satty提出的1~9的离散尺度,其重要性等级及等级含义[4]见表2。

3.1.2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先请专家给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统计,获初始平均分值。再根据打分结果的平均值准照表2所示的评分标准给判矩阵Bij赋值,构建成对比较矩阵

3.1.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本文采用Satty给出的一致性比率CR作为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或不一致性可以接受。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一致性指标CI为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以外的其余特征根负平均值。当CI=0时,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I>0时,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CR=CI/RI。Satty给出的RI值见表3,当CR<0.1时,矩阵不一致性可以接受。本文采用方根法计算,计算结果CR=0.0596,通过检验。

3.1.4指标权重计算

在AHP模型中,若A为AHP对应准则Bk的一致性判断矩阵时,其对应最大特征根=n的特征向量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即为该层元素的排序权重向量。结果见表4。

教育质量论文篇(5)

2.信度与效度分析。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指一群被访问者在同一份问卷上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调查时使用的Cronbachα系数衡量信度,数据见表3的α系数,该系数越大不同受测者之间的一致性越高。说明问卷信度符合要求,这也是应用最广的衡量信度的方法,α系数越高,说明各题项的结果越趋于一致,问卷的信度越高。当α值介于0.7~0.8时,表明问卷的信度相当高,问卷设计合理。总量表的α值为0.9286,有六个因子的α值均大于0.7,第四个因子的α值0.6979也大于0.6,该量表信度较高。效度表示一种测验或量表能够用来测量目标的准确程度。效度的研究意义在于实际测量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概念是否一致,并且概念是否被准确测量,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能够反映效度。本文研究中由7个维度和28个指标所组成的量表,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66.468%(如表3所示),说明评价量表是有效的。

二、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建立

教育质量论文篇(6)

在一个充满竞争意味的社会,在一个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接受教育,极易出现学业和升学失败的现象。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农村孩子升学和学业失败更容易归结为主流社会的排斥,由此导致情绪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平等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可能是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积极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谋取教育效率是农村经济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部门发展农村教育的初始动力与目标[6]。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更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平衡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尽可能发挥农村教育投资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财政投入获取最大教育效益和最快发展。在教育财力不足情况下,他们更期望以较低投入获得较高的教育效率,以呈现自己执政的公正与平等。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场地及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教师、教育场地及设施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则教育效率就低;如果教师、教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效率则相应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就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效率。基础教育阶段,衡量教育效率高低的标准是单位时间产出的人才数量。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蓄积学生数量,保证班级基本人数,提高学生输出量。

从质量与效率演进的历程看,在古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人的教育需求低迷的情况下,重复演绎着低质量、低效率的教育方式。近代农业技术化时期开始追寻教育质量与效率。由于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环境,所以,对低层次、简单操作性人才数量需求剧增,催生了农村地区低层次、低效率的教育发展。而现代农业生产寻求的不仅是人才数量,还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现代农村社会的人们在追寻教育数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统合质量、效率、数量是现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性方式。统筹教育质量与效率是合乎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目标,合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统一方式,也是合乎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当前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的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失调问题表现在教育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方面。但从实践领域看,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学校场地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应性上。在教育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优秀教师数量是形成农村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形成农村教育效率的关键要素。没有一定数额优秀师资力量作为保障,是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而没有一流师资队伍做基础,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差,工作生活条件简陋,教师津贴待遇与城镇过于悬殊,教师组织中极少有人主动愿意向该地区流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持以维持与无奈的态度,导致越基层的学校其教师人数越缺,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结构性教师质量问题越严重。笔者在2010年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调查中发现,各学校7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0岁,部分行政村学校只有少数几名数十年没有更换过知识结构的老教师,而非专业性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乡村。85%以上乡村学校没有一名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也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又要教三、五门课程,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相应地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越是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越多,职称、学历水平高的教师越多,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高的教师越多,教学质量相应高,但其工作内容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低。

学生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但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教师质量差距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随之显现。因政府部门沿袭了近代工业革命效率至上理念并积极推动了撤并学校运动,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2003年五年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生增加30256人,增加率46.07%;农村学生减少139188人,减少率27.90%。1998~2008年十年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52104人,增加率79.33%;农村学生减少334399人,减少率67.02%[7]。部分行政村的优质生源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优秀学生流动到城市学校,从而使部分乡村学校变成了一二十个弱势学生的学习阵地,部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倾力投资建成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在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有限的教育投入换来了教育零质量、零效率,乡镇学校却变成了大班额教学。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都发展到了60人左右,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八九十人以上,而不少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源于农村。按照国际班级规模指数发展趋势,正常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左右[8]。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指数将影响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影响教育质量。#p#分页标题#e#

教育质量论文篇(7)

1.3是医院安全发展的需要。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医院的发展需要安全做保证。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更应高度重视护理安全,加强素质教育是对医院高度负责的需要。

2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笔者所在科室,根据承担任务及高危特点的需要,以护理服务规范及操作常规等为指导,对护士进行了扎实有效的素质教育,教育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组织管理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及法律意识六个方面。专业素质教育包括急救理论和操作技能两部分,采用自编教材,内容简洁、实用、重点突出,无须占用业余时间均能掌握。对成绩的要求是理论知识要达到满分,操作部分不能超过两处以上错误,没有达到要求的进行补考,考核成绩与科室评优相结合。通过六年来的训练,护士急救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急救理论和急救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3]。笔者所在科室将《感恩》、《奉献》、《沟通》、《合作》、《责任》、《习惯》、《慎独》、《承受》、《学习》、《婚恋》、《服务》、《礼仪》共12项内容列入年度训练计划,每月利用护士会时间培训一个专题,月初由护士长布置当月教育内容,每个专题指定一名教学组长主讲,其它护士畅谈经验体会,要求认真对待,准备充分,语言精练,时间大约为30分钟。

3经验及体会

3.1教育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素质教育引用的范例,尽量紧贴工作实际,对解决遇到的棘手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在素质教育的形式上,由最初的护士长讲解,转变为由一名带教组长主讲,全体护士共同交流的方式。用护士自身的认识去教育、影响其它护士,代替了严厉的态度、苛刻的说教,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3.2教育时机与当前任务相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每年两会都要担负卫勤战备任务,要求必须做到高度敏感、高度责任。为确保教育实效性,每年两会之前都要加强《责任》教育,确保日常工作和卫勤任务万无一失。

3.3专题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通过专题素质教育,提高了思想认识,工作中还要将认识转化为行动,让护士不仅知道应该做什么,而且知道应该怎样做。在日常管理中,发现不足及时提示指导,逐渐养良好习惯,培养扎实的作风,以适应急诊科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

3.4认真做事与踏实做人相结合。要求护士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每年伊始,将《感恩》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项内容。通过搜集相关感人事迹,教育引导护士以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主动工作,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对领导创造的发展平台,不愧对患者的理解与包容。

教育质量论文篇(8)

2.自上而下地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这种观念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学校和学生都更多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修养,很难在高校中形教育应有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教育依靠一些政策的支持,虽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却未能真正引起关注,很多时候成了点缀性的课程。要想真正发挥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高校体制内自上而下地提高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学校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从课时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为文学教育提供优厚的环境。在教师层面上,也要转变观念。把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看作是重要的工作,努力探索适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层面上,要增强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思想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文学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进入了人才培养计划,并加以实施。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文学课程体系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它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除大学语文外,各高校开设的文学课程,一般都采用相关教师申报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这样看起来开设的课程不少,但实际上是杂乱无序的,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从教师角度而言,某一学期开不开设自己承担的文学教育课程视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情况而定,因此,有些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在某一学期却不能真正开出,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从学生角度而言,一般学校规定选修的固定学分,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规定文学类选修是6学分,即选修两门文学类课程即可。这样学生对文学课程的选择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样造成了课程体系的不完整。由于上述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文学教育课程不少,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综合素质却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所以,要对文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考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缺乏统一性的问题,要求凡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保证每学期都会开设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科学性和需要性的原则,对文学教育类课程进行以下三类课程的优化设计。

1.知识类课程。此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开设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学概论,辅助开设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中西文学文化的对比中,更好地思考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品格,优长与缺陷,更好地确立自己的文化人格。

2.鉴赏类课程。此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可开设古代诗词欣赏、古代散文欣赏、现代小说欣赏、现代诗歌欣赏、世界名著导读等课程。这些经典作品是美的存在、是人文精神蕴含丰沛之所在。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感知、体验可以获得美的熏陶、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3.能力训练类课程。此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可以开设写作课程。在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和论文写作的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表达能力整体不高,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写作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按照上述三类设计具体课程,使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各院系在课时性质、学时学分等方面进行优化,文学教育类课程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优化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方法,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不是单向传播体验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传播交流活动。针对非语言文学类专业开设的文学教育课程,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向众多学生传授大量文学知识,往往采用简单省时的讲授法,成为“填鸭式”教育。这导致师生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兴趣下降,也未能达到文学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笔者认为,要在文学教育的课堂上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并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启发式教学法: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虽是古老的教学方法,但对目前的文学教育教学而言,它可以改变“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如在讲授先秦散文时,经常选的篇章是来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其中分析郑庄公人物形象是重点。梳理完课文后,教师可抛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母亲姜氏想让共叔段代替庄公为国君,你觉得两兄弟谁更适合做国君?同学们陷入思考,一会儿,开始踊跃发言,大家共同认为共叔段无才无德不适合做国君。对庄公的认识发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庄公赶走弟弟、幽禁母亲,不仁不孝,不适合做国君。有的同学说庄公行事老到、善于谋划,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和风范,适合做国君。针对分歧,教师讲述了春秋的诸侯争霸的时代环境,引导大家分析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国之主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才能。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变得饶有兴味,更好地体会了庄公这个形象。

教育质量论文篇(9)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面临着较大的冲击与震撼,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职业教育要想成为教育领域的生力军,夺目于教育事业的百花园,必须与昔通教育“错位发展”,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是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谋发展。本文就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求专家与同仁指正。

一,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趋同,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职业教育只有紧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进脉搏,才能寻找到自身快速发展的舞台。所以,职业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主旋律。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就应当了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

1.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且越来越理性化和注重实效。在改革的方式上,不仅注意到宏观的指导意义,同时更加关注微观的实际操作;在改革的内容上,从单一方面的改革逐渐向综合化配套改革迈进。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针对就业率的教育越来越明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核准招生计划、批准新设专业等的重要依据;二是普通高校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这将预示着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不断创新,过去标志着某一系列知识和能力水平的统一化职业资格证书,将被模块化证书、阶段化证书、写实化证书等所代替;四是人才评价的方式和标准更加注重实际,评价一个合格或优秀人才将坚持“四唯四不唯”的尺度与标准,即不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而是唯品德、唯知识、唯能力、唯业绩。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评价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应当理解这些影响的实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

2.积极适应“五化”趋势

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在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和注重改革创新的时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地改革调整和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出现了“五化”趋势:一是培养目标具体化。职业教育不再是培养“万金油”式的“通才”,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胜任某一具体岗位的专才。如遇转岗将依靠其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而非培养目标设计的包罗。二是文化教育功能化。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争课时的现象是众人皆知的,其根源是没有弄清职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忽视了文化课教育的功能是为专业课学习做铺垫的,文化课应以“够用”为度。三是专业教育实践化。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导向,认为实践不足可以在工作中弥补,而理论不足不易在工作中弥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声誉。专业教育与职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实践化是专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四是教学过程活动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基本原理和方法后,应当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活动,并且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增强适应能力。五是质量评价社会化。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成效如何,既不能由学校自己说了算,也不能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定论,而应当由社会来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评价,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便可显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只有积极适应以上“五化”的发展趋势,才能保证其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明确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是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视角和创新理念来审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二是不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瞄准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位,按需培养;三是要调整课程组合结构,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结构,按照新的人才观标准,实施“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的新课程组合;四是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根据上述四项要求,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学工作的组织必须与之相适应,一是确定新的培养目标;二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三是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四是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4.明确职教课程改革达到的目的

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现实情况,从发展的眼光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达到四个目的:一是创新教学环节;二是改善教学组织;三是优化教学活动;四是提高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调整。一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按照“实用、有效、够用”的原则,重新进行内容整合,删除不必要的重复交叉和学而无用的内容;二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四是实现教学内容的阶段化,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特点,把系列庞大的内容,按内在递进关系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以便于学习组织、教学考核和学生把握;五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把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按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区分为不同的等级与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组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理解和运用好职教教材

1.把握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走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和建设工作呈现出五大走势。一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教材建设的基本导向,即目标职业化;二是通过教材内容的综合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即内容综合化;三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活动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即组合模块化;四是按照“基础——实践——选择”的方式分层次实施教学,即进程层次化;五是力求变奉命被动学习为主动的个性化学习,即方向个性化。

2.力求充分体现“三以”思想

要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教材的本质特点,教材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要紧密地与实际职业活动的过程相统一。在内容和体系构架上,要彻底打破传统教材形式的影响,大胆地进行从形式到实质的改革创新,要从过去大纲规定什么内容就组合什么内容到学生宜学什么内容才组合什么内容,从教师会救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到学生需要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从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到学生能学好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同时,教师在把握和驾驭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力做到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做到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死教材与活对象相得益彰。

3.适应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办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包括系统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制度的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重点,教学制度的改革是难点。然而,职业教育要增强生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质量,就必须突破教学制度改革的“瓶颈”,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要求,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制度与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相协调。因此,在新的教材建设体制、体系和构架等方面,都应当赋予其与新的教育教学制度相适应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观,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观,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为宗旨的目标观,从实际出发适应多种规格标准的质量观。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组合安排上,应当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与余地,设计更多的选择权力和机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彰显个性,发展潜能。

4.实现教材的综合立体配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对学习材料需求的多样性,职业教育教材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职业教育的教材应当实现综合立体配套。一是对传统的纸质教材进行精耕细作,做到“多形式、大信息、小分量”,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有趣性;二是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大力编制先进的电子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三是提倡形式新颖活泼的辅助与辅导教材,适应培养学生自学方法与能力的要求,以巩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成效;四是适应开放式教育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采集和编制对课程教学有补充作用的信息资料库,或针对课程教学组织编制“信息资料包”,以增强学生对课程把握的深度和广度。

三、了解学生水平的现实状况

当前,由于高校扩招、办学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多种原因,不仅造成职业教育生源上人为的相对枯竭,而且也带来生源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的下降。这样,又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盲,职业教育院校的在校学生普遍表现出以下状况:

1.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

2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他们渴望在新的天地里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然而,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的他们,面对与中学不完全相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往往又不知从何下手。

3.兴趣爱好广泛又不愿太多投入。

4.思维灵敏活跃又常常自惭形秽。

5.乐于接受信息又厌恶理论学习。他们对信息的范围并不介意,对信息的质量并不筛选,可谓“旁证博引”。但是,由于长期固定单调的学习方式的约束,他们对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获得信息这一重要途径,往往会感到枯燥和厌倦,有时会产生敌对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对理论学习增添心理障碍。

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从客观方面努力,也应该从主观方面进行尝试,既可以在学生方面进行引导,也可以在教师方面进行挖掘。但是,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向教育教学改革要质量和效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市场经济永远不变的法则是永远都在变。这句话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变了,职业教育所拥有的生源变了,职业教育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当然也应该随之变化。

1.明确目标与模块

教育教学质量是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应当向每一个学习单元或每一节课要质量求效益。在组织每一个单元或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都应当明确三大教学目标,即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同时还必须事前确定三大教学内容的模块,即基础模块(基本模块)、选用模块(提高模块)和实践模块(技能模块)。并且,要努力做好三大目标的融合和三大模块的协调。

2.实施“五双”模式教学

职教与普教的教育目标是有所区别的,其教育功效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教学组织和方法的重要不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天然联系和与就业岗位的密切关联,决定着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共融。为此,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双计划、双大纲、双课堂、双师资、双证书的“五双”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标准。

3.提倡“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就必须适应客观现实的变化,改革不适应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要由被动的学习改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应当是导演或主持人,真正出色的演员应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从“权威——依从”的关系变为“尊重——合作”的关系。

4.做到因材施教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并且制定实施差异化的评价尺度与考核标准,按照非统一化的衡量标准培养多样化的实用人才,做到学以致用。

5.准确把握好几个“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无例外,要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既要进行科学科教学组织和充分的教学准备,又要认真彻底地“读懂”学生。因此,在实施莱一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五个尺度,即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度、理论知识的够用度、讲课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课外作业的承受度等。要特别注意的是,既不能将学生的水平人为地拔高,也不能不负责任地降低要求。

[参考文献]

教育质量论文篇(10)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我们职业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我们职业教育目前正面临着由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导致教学质量差、就业难度大、招生困难更大、生源质量更差的恶性循环。所以,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突破口,突出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进一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培养实用型中等专业人才。

一、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转变观念,以培养实用型中等专业人才为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学生基础差、课程难度大是目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差的一个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进一步转变观念,以适应生源质量的变化,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减数理,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如对某些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交叉重复存在、某些内容难度过大但又对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等问题,就需要将其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删除重复内容,简化难度过大的内容,优化重组知识结构,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在教学中突破难点和关键点,在系统和全面的基础上。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不同,教学效果也当然不同。根据职业教育学科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学生基础差、课程难度大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研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建造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全套设备、实训车间等一批现代化教学装备,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1)在教学方法要实行“六改”:一改“满堂灌”为“启发式”;二改“单纯传授知识”为“重视能力培养”;三改“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四改“单一课堂教学”为“课内外结合”;五改“单学科教学”为“多科综合教学”,“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六改“单一笔试考核”为“笔试、口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按课题、按知识点进行考核。

(2)在考核方法上,注重能力考核。由于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课程考试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因此,应制定一套旨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多元制综合考试机制。这种新型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上采取考动笔、考动口、考动作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试。如德育课考试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但是并未降低对学生考核的要求,在题型上体现综合能力的考核。例如,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科目考试既有理论考核,又有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占30%,技能考核占70%,注重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为此应做到以下两点。

(1)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自己所讲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概念,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2)控制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比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应保持一种生动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另一方面,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地选择教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识的讲授,更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凶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此外,还应而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节的前提。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四、优化实训教学,提高实训效率

(1)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教务处设计课程要讲究科学性,优化课程设置的配套组合关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

(2)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目前,实践教学计划与理论教学计划是合二为一的,并且实践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据次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专业能力的构成,制订以能力形成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通过实践教学,在能力上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内容、课时、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就明确了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从而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真正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继续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必须有相应的课时作保证,这就必须对两类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增加课时的数量要视具体专业而定,对于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专业,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可定为6:4,对能力形成相对比较简单的专业,实践课与删论课之比可定为4:6,其他专业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定为5:5。

(4)重视实习课常规管理工作。教务处必须对各类实习课的训练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认真编制实纲和实习计划;实习教师要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实习结束时要批阅和指导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考试,评定成绩。实践证明,明确的实习要求、具体的实习岗位、适当的实践教学进度、可行的考核方法、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习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就业率,以就业推动教学、以教学推动招生,必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外实训的必要性。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就在于岗位技能的培养,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适应工作单位的需要。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顶岗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于这一点,学生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要求尽早接触社会,尽早到工作单位去实习。虽然有些操作在实训中都已做过,但用于实际还要有一个过程,通过顶岗实习,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培训。校外实训基地则是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才能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果没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问、实习内容、教学目标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完成教学计划的有力保障。

首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既能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又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实际工作氛围,通过锻炼,在实践中增长能力和才干。其次,对学生的就业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实习,学生增加了实际工作经验,企业考察了学生,学生也了解了企业,很容易形成双向选择。这也是高职毕业生高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原因之一。

教育质量论文篇(11)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是由过去的中等职业学校或中专院校升格而来,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离国家所要求的高校教师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高职院教师的质量,增强其教学、科研能力,对高职院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院教师教育)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我们知道,高职院教师教育是政府、教师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的共同责任,任何一方工作质量的缺失都必然会妨碍高职院教师教育的顺利推进。在此,我们将保障体系的组织构成确定为:高职院教师教育的法制建设系统、高职院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系统、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系统、教师培训机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以及高职院本体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我们进一步认为,上述五个子系统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所处的层面是不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国高职院教师教育也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一样走向‘校本化’。也就是说,要真正持续保障并提高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本体的力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此看来,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立足点,应该在于高职院本体。健全的高职院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整个保障体系的条件和支柱。在目前形势下,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对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法制保障系统

我们认为,高职院教师教育法制保障系统的构成,有如下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1)加强教师教育的立法工作与制度建设。立法对于教师教育来说,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教师教育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教师教育法》,就教师教育的主体、权利和义务、学习类型以及设备、条件保障等措施,做出法律上的规定,并以国家的意志力强制实行。在《教师教育法》的指导下,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高职院教师教育的实施细则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加强执法力度,努力提高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教师的参与意识和法制意识。当今严峻的现实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贯彻不力,导致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不高,以及由此而引起高职院教师教育状况的不景气。加强执法力度,就是要求各级领导者、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提高认识,规范其教师教育行为。

(3)尽快开展高职院教师教育的司法工作。即司法机关对教师教育执法中发生的争议进行审理和裁决。其主要作用是:保证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诸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教师教育司法工作尚未开展。随着我国高职院教师职位竞争的加剧和依法治教的深化,高职院教师教育中的司法问题必然出现。有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切实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4)加强高职院教师教育的法制监督工作,形成高职院教师教育法制监督管理系统。高职院教师教育法制监督,是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据有关法规,对教师教育活动是否合法有效而进行的检查督促和纠举行为。我们认为,应将高职院教师教育教育督导工作列入教育督导工作范畴,制定出督导制度,并设立高职院教师教育专职或兼职督导员。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以形成完整严密的高职院教师教育工作监督体系。

2.经费保障系统

高职院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是指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财力支持。它由各级相关主体提供必要的经费,以确保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我们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调查情况,提出如下高职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思路。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教师教育不断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师教育经费应实行政府、学校、教师本人教育经费共同分担的模式。”一般来说,在进行教育中,每位教师需要支出的经费项目有:学费、教材费(书籍/资料费)、伙食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学费是教师培训机构维持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费用,是教师教育成本的主体。由于各个培训机构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不同,所收取的学费也不一样,每次培训的费用一般在500——300。元之间,相对于其它的费用来说,这笔费用比较大,因此这笔数目较大的支出可以由政府斥资,并根据标准直接将经费拨给培训机构,以防教师教育经费的流失;教材费和伙食费具有个人消费的性质,可由教师本人分担一部分,学校补贴一部分;交通费与住宿费可由学校承担。这是因为在高职院校公用经费中,也有教师进修学习的费用。从现存经济发展水平看,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支付这些费用的能力。教师脱产进修学习有因公出差的性质,学校有承担其差旅费的义务。诚然,上述只是就有关高职院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的主体及其具体操作,提出了些许的建议。我们认为,只要政府、学校和教师本人能够齐心协力,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费用,高职院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系统必将是严密的。

3.教育质量评估系统

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是根据教师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对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评估具有鉴定、诊断、激励、调节等重要功能,所以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评估必然会引起主、客体双方有效的信息沟通。这些,对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评估与资格认定,以规范其教育活动。二是培训机构对每一次教育活动的质量评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应有下列一些指标体系:教师教育行政管理的评估,包括培训学校领导班子、办学思想、组织机构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估,包括教学管理的目标、教学管理的队伍、教学管理过程,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视其是否有一支思想过硬、教学过关、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另外,还应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是否齐全、教材建设是否科学、图书资料是否齐备,以及经费投人是否有一定保证等进行评估。对那些不能通过资格认定的培训机构,政府应及时提出批评、警告,屡次未能合格的,应删减其业务范围,甚至采取吊销其培训资格的处罚。在办学质量评估与资格认定的要求下,培训机构只有大力提高自己的教师教育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职院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健全

1.健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

作为高职院教师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培训机构,在整个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个完整的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然要求各级培训机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的健全。建立科学的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系统,首先在于各培训机构对高职院教师教育重要性要有正确认识。教师培训机构应该将教师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上加以考虑,狠抓质量,真正完成它们应该完成的各项培训任务。其次在于培训机构的各方面建设。国家应该在财政上保证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如校舍、教学设备、资料补充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培训机构应该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保障高职院教师教育质量的重点所在。就教师培训机构来说,我们认为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调整人员。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绩效考评,引人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对经过自学仍不能胜任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要调离教学岗位。其二,充实队伍。一方面坚持高标准招揽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从高师院校、名牌大学、研修院所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聘请一批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又乐于为高职院教师教育献力的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2.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构建高职院教师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教师和管理者对继续教育要有正确认识,并在行动上进行积极实践。高职院教师应该认识到,新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欲在教育系统中有所作为、或者稳固自己的教坛地位,就必须不断地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否则,他们必将落伍并为聘任制所淘汰。所以说,参加继续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教师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他们不但要接受政府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任职学校安排或者组织的专业培训活动,更要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学习,认真反思,深人研究并大胆地实践。他们必须认识到,接受培训是义务,要求培训是权利,自觉参与是关键。当然,要切实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教师教育,并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学校管理者的组织安排措施是前提条件。只有管理者将之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必需达标的工作去对待,教师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见效。

在教师与院长对教师教育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校本培训”是高职院教师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又一重要途径。同时又能为“培养学习型教师/创建学习型学校”做好坚实的奠基工作。“‘校本培训’是一种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为基础,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是对已有的各种师资培训模式进行反思后提出的。”这种培训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培训需要产生于教育的实践,培训场地主要在任职学校。我们认为,要使校本培训成为高职院教师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力因素,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可实际操作、运行的校本培训方案框架。

3.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校本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