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7 17:2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1)

第一,财政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现有财政政策支持的主要手段为财政补贴,包括直接补贴、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研究与开发委托费和财政基金等形式。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补贴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部门对其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财政补贴来满足金融部门盈利的需求,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金融融资来满足其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需求。除财政补贴外,税收也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优惠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成本,降低创新风险,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二,财政政策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普遍存在成本较高而消费市场认同度低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也相应地成为其自身发展的瓶颈。通过财政政策中的政府采购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需求,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

第三,财政政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利用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内的现有资源能耗、设备利用等,同时还包括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等手段促进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流动,有利于发挥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第四,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是其发展过程中各组成要素在某一点上发展程度的集合,包括技术要素、创新路径、主导设计、产业规模和市场环境五个方面。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各种政策工具组合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投入和产业市场形成,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进一步成熟。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均有推动作用,而这四个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的四个要素需要多个指标描述,利用多指标讨论财政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实现:财政政策ξ为本模型的外源潜变量,x表示外源指标组成的向量,Λx表示外源指标与外源变量之间的关系,δ表示内源指标x的误差项。η表示内生潜变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四个内生潜变量进行度量,y表示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Λy表示内生指标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ε表示内生指标y的误差项。B表示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Γ表示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ζ表示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二、模型效果测度与实证检验

1.模型观测变量的设计、收集与效果测度就本文的研究主题而言,缺乏现成的二手数据,因此,本文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文献阅读及专家多次讨论的方式,针对潜变量最后确定了21个观测指标。采用Likert的7点量表法通过直面企业、相关会议论坛和网络形式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企业层面管理人员、部分经济科技部门的政府官员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根据收集的数据,利用AMOS6.0和SPSS16.0对每一组潜变量与相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个别指标的信度评估中,观测变量的标准化负荷绝大多数大于0.6,建构信度C.R.大于0.6。各潜变量的Alpha值大于0.7。因此,对潜变量的测量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对于建构效度,如表1所示,潜变量因子负荷均大于0.5的接受门槛值,显示本研究量表潜变量聚合效度良好。而且,通过计算潜变量的AVE值,达到0.5的门槛值,这表明测量指标的解释力超过其误差方差,达到足够的效度。表2对各个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绝对拟合指标来看,χ2/df最大为3.247,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各个指标的GFI、AGFI、NFI、CFI和IFI绝大多数大于0.9,虽然个别小于0.9,但也在0.8以上,接近于0.9;RMSEA均小于0.08,达到要求。从整体上看,各个因子模型拟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以接受。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经验分析本部分将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初步拟合与求解,并针对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拟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对其假设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在初步得到因子分析的结果以后,我们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因子进行验证,并求出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模型包含5个潜变量,其中21个观测变量分别与5个潜变量之间存在关联。财政政策是外源变量,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是内生变量,使用AMOS6.0软件对结构方程进行初步拟合检验,结果如表3—表5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对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初步拟合后,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除发展阶段中的y45略低于门槛值0.5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大于门槛值,达到可接受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中存在统计不显著即t值比较小的路径,如财政政策市场培育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49(t=0.235)。因此,模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剔除统计不显著的路径。从表5可以看出,χ2/df=2.754,该值小于5,表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模型拟合可以接受;GFI=0.936、AGFI=0.910和IFI=0.908均大于0.9,拟合参数较好;NFI=0.814和CFI=0.827均接近0.9;RMSEA=0.074略低于门槛值0.08,因此,该模型拟合参数还不是很理想。

总之,从财政政策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拟合情况来看,该模型初步拟合不是很理想,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初始模型不能非常精确地反映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理,因此,本文对其进行逐步的改进,从M1到M3共进行了两次修正,最终得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作用机制模型,具体改进如表6所示。在模型拟合过程中,根据修正系数MI(ModificationIndex),发现最大修正因子存在误差相关,因而转向最大的修正因子,发现观测指标y45对于潜变量市场培育和资源利用的修正因子分别为12.090和10.900,为了保持各描述指标的单因子属性并保持模型的精简,决定删除这一指标以替代增加该标识路径,模型被修正为M2。在M2中,NFI=0.903,CFI=0.914,RMSEA=0.063,不显著,因此,支持删除财政政策市场培育路径,模型被修正为M3。在M3中各自有估计参数均显著,虽然还存在几个误差相关对应的MI较大,但是因为缺乏依据可以让这些误差相关自有估计,因此,M3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的最终模型,各拟合优度指标也比较理想,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构方程初始模型修正后,各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均达大于门槛值0.5,达到可接受程度。

三、结果与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就要下好人才“先手棋”。

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培育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面向我省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推进人才政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素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的选拔培养,大力开展省高端人才、省管专家、“百人计划”、省政府特贴专家选拔工作,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培育高素质工匠人才队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示范院校与制造业先进国家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培育国际性工匠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多设立一些部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起覆盖城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和绝招绝技代际传承机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队伍。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3)

1.1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于战略性新兴矿产概念的研究不可胜数,张福良、何贤杰等[4]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战略性新兴矿产”定义为: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社会发展阶段,由新技术革命导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的新能源矿产、新材料稀有矿产和新功能矿产。笔者在前人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战略性新兴矿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②应用领域尚未完全开发且目前消费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③在新兴产业中应用的可替代性差。

1.2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分类战略性新兴矿产目录的界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制定战略性新兴矿产发展战略、规划和有关法规、技术标准的基础,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问题[5]。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战略性矿产与七大新兴产业分别对应,初步制成表1。需要指出的是,表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矿产资源的总结尚不完全,有待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矿产资源范围广泛,将各矿种与上述战略性新兴矿产应具备的特征一一对应,考虑到大宗矿产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其消费并非集中在新兴产业,不完全符合特征,因此本文未将其纳入战略性新兴矿产的范畴。将剩余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矿产划分为四类。①稀有金属:稀土、钨、钼、钽、铌、锆、铟、锗、镓、钴、锂、钛等;②贵金属:银、铂族元素;③非金属矿产:硅、硼、石墨、高岭石、金刚石等;④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等。应当注意,战略性新兴矿产的概念是动态可变的,因此其矿种的选择应根据技术革新、资源勘查开发及市场供需形势等因素定期进行重新厘定。

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形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相对于大宗矿产而言,稀有金属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且在新兴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长期存在的资源刚性需求,这类稀有金属因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6],其发展空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息息相关。本文将重点分析几种典型稀有金属的资源分布及供需特点,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关资源战略提供依据。分析表2数据,总结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存在以下特点。1)资源分布不均,供应高度集中。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普遍存在因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产地单一特点,九种矿产的三大资源国储量之和占全球总储量的平均比例为77%,产量平均比例为76%,供应呈现高度集中的形势,存在安全隐患。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呈现供需分离的格局。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供应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消费则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及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打破了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仅作为初级原料供应者的格局,随着全球多领域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创新,部分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消费版图正在悄然改变。3)中国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品种比较齐全。中国是矿产资源大国,据美国地调局数据,表2所列战略性新兴矿产中储量排名第一的有稀土、钨、钛、镓、铟,其中钨、镓和铟的储量占比均在50%以上;锂和锗的储量排名全球第二,分别为27%和41%;锆和钴的资源比较短缺。综合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地位。4)中国对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需求很大。上述战略性新兴矿产的消费大国行列中均可发现中国的身影,其中全球稀土、钨、锂、锆、钴的第一消费国都是中国,可见中国对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需求强劲。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锆、钴均属短缺资源,二者的储量占全球比例仅为1%,而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锆、钴消费国,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53%和32%,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这两种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极高,对相关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4)

二、金融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尤其是经济、科技实力较强的发达地区,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出台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创新信贷模式和担保方式,发展集合融资工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开展金融综合经营,等。[12]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有自身特有的特征,它对金融供给模式有更高的要求,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唐斯斯、董晓宇提出了由政府引导与市场选择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交互式融资模式,创新金融管理组织形式,在拓展新市场,适应市场结构的变化上进行突破。[13]余剑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在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机制下,创新性地运用软预算约束模型(DM)和金融工程原理,提出采取差别化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措施,“奖与罚”并用,创新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盈亏平衡关系,增强其向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内生动力;大力开发专门针对处于高风险,资金需求强的初创期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探索政策性资金的“股转债”模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体系等。[14]金融创新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助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动力。金融主体要根据新兴产业企业主体特点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克服传统金融供给模式的障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会经历培育、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其培育和发展过程也将经历这些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其风险不同,对资金的需求也有差异。胡海峰、孙飞14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在我国新兴产业培育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可通过建立金融与财政的协调配合机制,打造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等政策手段来发挥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支持作用。[15]顾海峰从业态演进的角度,构建了以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三者结合的支持体系。[16]赵天一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提出把科技金融的资金链、技术创新的价值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安排,建立市场科技金融-混合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实现不同新兴产业阶段、不同金融产品与科技成果的相互交叉与促进,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科技金融支持模式。[17]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6)

[2] 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6-07-09].http:///zwgk/2012-07/20/content_218

7770.htm.

[3]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10-17].http:///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4] Alexander Bakos,Christopher Miller,Gary Packham.Intern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s a competitiveness enhancing resource in German automotive industry supplier[J].Research article,2016,25(1):61-80.

[5] Nicholas Blessing Mavengere.Rol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strategic agility in supply chain setting: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study[J].Electronic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3,16(4):327-339.

[6] 霍国庆,李天琪,张晓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12(6):79-85.

[7] 叶继元,谢欢.存量与增量: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宏观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5(1):1-7.

[8] 孙振,郑德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模式选择[J].情报科学,2014,32(4):68-71.

[9] 张晓东,霍国庆,李天琪,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能力评价与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18-24.

[10] 邓胜利,周婷.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与保障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7):6-8.

[11] 袁润,钱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专利的识别[J].情报杂志,2013,32(3):44-50.

[12] 余江,陈凯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与挑战――基于专利文献计量的角度[J].科学学研究,2012,30(5):682-694.

[13] 马张华.信息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8-147.

[14] 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1):21-29.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向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其支撑体系的内容包括金融、资源、市场、技术等多方面。在支撑体系中金融起着基础和核心支持作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离不开多元化的金融支持。由此,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探索,对于积极稳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除了间接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外,还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直接融资)(顾海峰,2009)。近年来,有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大问题。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汪一洋,2010;熊正德,2010)。其中,汪一洋和任红伟(2010)以深圳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样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从信贷等多方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二,金融支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率分析(刘力昌,2004;熊正德,2010;孙爱军,2011)。其中,基于DEA模型刘力昌和冯根福(2004)以沪市1998年4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评价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孙爱军等(2011)对三大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省际差异展开比较研究,为未来资金投向提供理论基础。前人的研究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深入的量化分析寻求实证上的支持(高惠,2012),DEA方法的运用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问题得以深入。然而,现有文献针对效率问题的讨论集中于以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本文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样本基于DEA模型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并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研究方法的一个简要介绍;第三部分基于DEA方法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给出分析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二、研究设计

本文将金融支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测度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效率模型,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DEA方法测度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效率;二是金融支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本文构建起一个估测影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的因素计量模型。

(一)测度金融支持效率模型

从投入产出视角,效率是指投入不变条件下产出最大化,或者产出不变条件下投入最小化,因此效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Farrell,1957)。A.Charnes,W.W.Cooper和Rhoades在1978年提出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DEA模型(CCR),基于CCR模型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进一步放宽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提出BCC模型,即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CCR模型和BCC模型统称为DEA模型,基于投入产出角度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符合DEA模型所于鏊求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特性,本文采用产出导向的BCC模型进行分析。

(二)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本文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运用OLS回归分析法,测算各因素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效率的影响大小。对于变量的选择,本文将综合技术效率(通过BCC模型测度可以得到)作为因变量,将投入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分析各项投入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1)其中,α为常数项,C为综合技术效率,X为各影响因素矩阵,γ为待估系数矩阵,ε为随机干扰项。

三、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指标与数据

依据生产法和资产法,在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熊正德,2011)基础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和每股收益(r)作为产出指标,选取资产负债率(Z)和流通股比例(L)作为投入指标。指标描述如下:依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考虑到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地区和行业分布因素,本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48家上市公司作为测算样本,归纳的这些上市公司的2009和2011年度的真实财务数据,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本文在财务数据选取时间考虑到国际背景,为国际金融危机下的2009年与此后的2011年,对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研究有一定全球性意义。

(二)金融支持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DEA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综合效率的均值为0.69,最高值为1,最低值为0.32,综合效率有效的公司有8家,轻度无效的有18家,中度无效的有20家,重度无效的2家,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7%、38%、42%和4%。2009年综合效率的均值为0.52,最高值为1,最低值为0.24,综合效率有效的公司有6家,轻度无效的有12家,中度无效的有22家,重度无效的8家,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2%、25%、46%和17%。2009年还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到2011年,江苏省的经济运行状况转向良好,加上江苏积极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因此,上市公司综合效率均值比2009年有所提高了30%,重度无效的上市公司锐减,说明近几年地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提升较为明显,但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分析表3的2009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AD-R2值为0.9077,表明该拟合模型拟合得较好。解释变量L、Z的系数伴随概率均小于0.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系数显著性检验,表明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与流通股比例(L)和资产负债率(Z)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模型中流通股比例(L)的系数为正表明企业的上市行为有利于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实现,而资产负债率(Z)的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间接融资行为会对对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具有一定负面影响。2011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流通股合计占总股本的比例和资产负债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结论,与2009年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发现,Z的系数显著变小,说明近几年地方金融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间接融资行为对金融支持效率的负面影响降低,但企业间接融资行仍然对金融支持效率具有负面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高效的金融支持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通过2009年和2011年两个特定时期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010年后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良好,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而言从金融市场上获取支持的效率得到提升。从这两个特定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投入巨大且风险高、在当前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不完备的条件下,虽然近年来企业间接融资行为对金融支持效率负面影响降低,但金融支持效率的提升仍然具有空间,相对而言,直接融资方式更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8)

我国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相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加大政策支持,合力推动产业发展。

我们只要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心依旧,这源于全体人民对中国发展前景高度认同,也基于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并且优势诸如中国多元化市场资源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有利于形成大批量生产,低流通成本优势。对于国情和本土市场需求,以及中国文化内生和民族精神深刻理解,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基础。我国科技的积累以及中国特有高智力劳动密集优势,以及低成本研发,低成本复杂制造形成的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优势,和由此形成技术溢出,都是我们重要的发展基础。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些优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徐冠华主任最后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紧接着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师荣耀代表第十五届科博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论坛主办单位也发表了如下讲话: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以知识经济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为应对新挑战,构建新优势,主要发达国家在认真反思自身增长模式,推进再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美国的制造业促进方案,美国创新战略,欧盟2020战略,日本的新增长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展望等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已经清晰的反映出这种战略意图。由此可见,新兴产业将推动全球经济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快部署并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这不仅是抓住机遇,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动力。今后开发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有关要求,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奋力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第十五届科博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的另一家主办单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党组成员张景安在这里也做了精彩发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极大,自主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我认为有一个是需要注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他自身的规律,也要遵循创新方法,要有创新的文化做支撑,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产业。中国政府决定走创新之路,只有自主创新,我们经济大国才能成经济强国,我们中国制造才能走向中国创造。所以,自主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节能环保,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国家现在要融入全球化发展道路,要高度重视依靠自主创新来提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确保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不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传统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的能力,我们就有可能被外国人主宰,这还是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长期低端制造,长期消耗资源,长期不走生态环境之路,是要出问题的,绝对不可持续。如果这样下去,早晚要出问题,只有坚持自主创新,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结构调整之路才可能成功。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9)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现代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是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者是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群还处在萌芽期,面临着产业技术储备的不足与市场培育的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在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上有所突破。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除了地理邻近性特征外,还具有超生态性特征。基于这种新特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协同发展模型,对进一步探索该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喻登科(2012)以价值链、知识链、物联网为媒介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三种协同发展路径,进而研究了单核、多核和星形发展模式。李煜华(2013)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过程。赵红凌(2014)结合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高校学科特点,通过政府引导、产学研互动搭建五大学科集群协同创新平台,研究了学科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因此,本文在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结合产业学、生物学相关理论,对产业集群技术与市场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

二、理论模型

为深入了解该产业集群发展,本文基于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从产业生态位视角数理分析技术与市场间的关联性。由于竞争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在不影响分析的前提下,模型中假设竞争只有抑制作用,本文选择两个企业种群为例,用下面模型来描述种群之间竞争合作协同演化:

三、模型分析

1.竞争性协同演化模型

将上述微分方程线性化,据其走向研究系统平衡解的稳定性,可知两线相交点是稳定解,这意味着两种群由于在知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共享而增加了各自种群的产量,产生了协同发展效应。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综合产业学、生物学、协同学,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超生态性、创新驱动性,运用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对技术与市场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建模研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超生态性能够促进种群产出量的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增强超生态性对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加大投入创新资源,以在技术知识方面增强创新能力;第二,赢得政府支持,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建立成熟的产-学-研-用的产业群体;第三,积极培育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实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的最优配置以达到最大效用。参考文献:

[1]刘志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J].学新兴产业研究,2011(3):49-55.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10)

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以及企业个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活动的投入不断加大,从效率的角度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持续、有效地循环发展,越来越成为当前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比如,肖兴志和谢理(2011)、陆国庆(2011)、李红锦和李胜会(2013)等认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效率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1-3];熊正德等(2011)、马军伟(2014)等认为金融支持效率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4-5];赵玉林和石璋铭(2014)、任保全和王亮亮(2014)等认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6-7]。然而,很少有学者探讨与研究技术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发展中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技术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个发展历程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本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对技术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的含义及特征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①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形成、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动态演进过程,也即是说每个产业都存在着一个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的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作为一个由政府首次提出的全新产业,但其与其他一般产业一样,自身发展如果不出现异化现象,也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及衰退的不同发展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如下图-1:

图1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图

产业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合体,产业内技术状况、企业竞争程度、风险、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及产业利润等都会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的规律与特征,但每个产业的这种规律与特征又具有共性。一般来说,决定产业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特征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产(行)业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二是市场吸纳与接受市场主体速度的快慢;三是产(行)业内技术变化情况。其中,技术是决定性因素,而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也包括技术效率的改善。因此,技术的变化(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的变化),都会导致产业在生命周期每一阶段发生不同的改变,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规律和特征。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般产业生命周期周期特征主要为,下表1:

表1一般产业生命周期特征

阶段技术状况竞争程度风险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利润

形成期不先进少量企业高风险增长缓慢质量低劣微薄

成长期日渐成熟竞争激烈可以冒险增长迅速质量提升较高

成熟期成熟竞争稳定品牌出现达到饱和质量优异很高

衰退期落后企业退出低风险需求减少质量问题降低

与一般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融合“战略性”与“新兴性”为一体的全新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化或满足新兴市场的结果,其发展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整个产业发展历程会随着技术变化(包括技术进步率及技术效率)而发生变化。相应地,该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生命周期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命周期的形成期与成长期阶段与一般产业所表现的特征一样,而在后两个阶段所表现的产业特征却有其自身的特征。这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所具有的“高技术前沿性”、“强关联性”及“高技术创新性”等特征所决定的[8](孙国民,2013)。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到后两个阶段时,虽然其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已成为一般技术,但由于该产业高的产品替代性、新的技术突破性及高的技术效率出现,使得该产业在新的技术状况变化下又开始了一个新的产业循环,产业增长率持续提高,总体产业发展趋势向上,而不像一般产业那样,经历了成熟期及衰退期阶段后,走向衰亡。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总体发展趋势图,如下图2。

图2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整体发展趋势

2.技术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在现有要素投入及技术水平一定条件下,生产者实际产出能否达到随机前沿最大产出,依赖于技术效率②水平的高低[9]。(魏世红等,2009)。因此,技术效率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对整个产业发展历程的变化产生着重大影响。那么,技术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个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发挥的作用是怎样的呢?

2.1技术效率在产业形成期的作用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图(图1)中我们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形成期阶段曲线比较平缓。在此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相对比较缓慢,前景发展并不十分明朗,产业内企业数目较少,且单一分散,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厂商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经营成本较高,从而导致该产业在此发展阶段经营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在产业形成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状况并不先进,而这种技术变化的表现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非是技术效率的提升。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此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来自于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吸收,而并没有真正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是我国正在积极有效地深度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合理打造与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通道与平台;另一方面是我国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还未形成,相关产业的基础设施及条件还未完备,相关产业领域内基础及核心技术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先进技术水平的吸收与发挥等方面显得尤为脆弱与滞后,这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投入的配置效率及合理利用程度更为低下。由此可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阶段,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对无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对该产业的促进效果却并不显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对外开放的市场竞争效应和技术示范效应,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得技术效率在以后产业演进阶段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

2.2技术效率在产业成长期的作用

产业成长期是指在产业形成以后,通过不断增加各种要素资源投入,以及吸纳和溶进其他产业,而不断壮大整个产业自身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产业在内涵意义上的扩张,如技术的改进、工艺流程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升级等;二是指产业在外延意义上的扩张,如产业内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的增加以及生产区域的延伸等。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图(图1)中我们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成长期阶段所形成的曲线最陡峭,斜率最大。在此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开始逐渐明朗化,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内企业数目不断增多,并产生了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企业群体,从而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模优势在进一步显现。同时产业内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新材料技术等大大降低了资源耗费,更重要的是技术效率的提升与完善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产品标准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且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从而导致该产业在此发展阶段经营利润较高。

根据Fare等(1994)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技术效率指数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10]。其中,纯技术效率指数考量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闲置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规模效率指数考量的是企业投入规模的合理化程度。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期阶段,企业资源利用程度及投入规模合理化程度的提升,会进一步影响技术效率的变化,使得技术效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2.3技术效率在产业成熟期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图(图1)中发现,在产业成熟期阶段,产业发展曲线的最高点出现在此时期。在曲线最高点之前,该曲线斜率为正,仍然比较陡峭,而在曲线的最高点之后,该曲线开始向下,斜率为负。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产业成熟期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扩散及外溢效应继续发挥,要素投入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完善,同时在产业发展前景光明及利润回报丰厚的诱导下,该产业领域的企业个数继续增多,并形成庞大的企业群体;另一方面,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多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多数企业虽然都能盈利但其利润和效益水平却难以提高甚至趋于降低,部分企业开始着手退出该产业领域,同时由于技术创新和知识外溢效应最大化后的减退,且整个行业临界于完全竞争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始趋于衰退。

在此阶段,由于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工艺流程及产品设计等都相当成熟,技术进步所发挥的空间日益缩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作用逐步弱化,该产业面临着衰退或者转化为普通产业的风险。然而,在现有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投入、有效组织分工、采用先进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技术水平等措施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效率,使得技术效率在产业生命周期转化过程中作用最大化。因此,技术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熟阶段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

2.4技术效率在产业衰退期的作用

一般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衰退阶段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生产技术状况滞后,实质性技术突破力度不大,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且有效附加值不高;第二,产业规模效应开始递减,企业恶心竞争严重,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企业收益急剧下降,并可能出现亏损;第三,产业衰退时间较长,在整个产业发展阶段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衰退期往往是一个无尽头的漫长历程,而并非到了衰退期产业就消失了。在此阶段,原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变化为普通产业之一,市场需求开始萎缩,整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然而,企业出于自身竞争压力的考虑以及整个社会对新技术需求提高的需要,会进一步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端人才以及学习汲取先进管理经验等,这些都有可能促使新一轮技术创新的产生,并引发技术革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实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产业发展历程中,其衰退期和形成期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产业发展出现衰退时,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也将到来,技术进步将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产业规模、要素投入配置效率、技术发挥程度都将有进一步的改善,此时,技术效率也开始发挥了一定作用,只是作用效果并没有那么显著。但是,只有二者的共同作用才能够使得产业平稳过渡到下一轮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不断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发展下去,并保持倾斜向上的发展趋势。

3.相关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技术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发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与成熟期时,技术效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生命周期的延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期与衰退期时,技术效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余地则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在这两个产业发展阶段,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的技术进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③。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阶段及成熟阶段,我们应有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技术效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管理水平、产权制度安排、市场结构、资源配置利用程度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技术效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有技术水平及投入要素一定的情况下,产出能力达到最大化。(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测度研究”(编号:12BJY010)阶段性成果。

注解:

①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比较著名的有Agarwal-Gort理论、G-K理论以及Klepper-Graddy理论等。

②根据英国经济学家Farrel(1957),技术效率被定义为,在给定投入与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体生产最大可能产出的能力。

③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循环发展过程中,在产业发展的形成与衰退时期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及重大科技做支撑,才能够使原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到下一轮新的产业生命周期中,否则整个产业会在衰退阶段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肖兴志,谢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1(11):26-35.

[2]陆国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12-17.

[3]李红锦,李胜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LED产业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4):5-11.

[4]熊正德,詹斌.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系统工程,2011(6):35-40.

[5]马军伟.我国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4(5:)4-8.

[6]赵玉林,石璋铭.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2):3-7.

[7]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1):137-146.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篇(11)

一.研究述评及问题提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我国,产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中心,而金融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支持机制。对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金融学术界的重视。1970年以来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系统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在理论上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1][2],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工商管理论文,Greenwood(1990)[3]、King(1993b)[4]、P.Arestis(1997)[5] 、Beck(2000)[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年来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探讨,就我国国内而言,谈儒勇(1999)[7]运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丛林(2002)[8]、张金瑞(1990)[9]、庄卫民(2003)[10]等分别对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支持机理,此外,宋泓明(2004) [11]等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为国内学者展开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对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龚仰军(2002)[12]等主要从宏观视角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并局限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考察,没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划分,来深入揭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理。顾海峰(2010)[13][14] 则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构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理论认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应包括金融支持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过程。其中: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中间环节与重要保障,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才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终目标。而顾海峰(2010)[15]则讨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对策问题。

本研究认为,产业优化选择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论文网。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过程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特别是国家进入“十二五”时期工商管理论文,随着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在金融发展视角下,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为切入点,针对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上海市作为区域样本,分别从政策性金融层面与市场性金融层面系统性地提出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对策。本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

(1)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

①比较优势准则。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的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法以及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虽然在区域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都具有某种资源的相对优势,但某一区域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客观上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必须突出产业的地域属性,即强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②产业关联准则。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度原则,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产业。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供需关系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

(2)产业优化选择的思路

产业选择的思路就是基于产业发展潜力指标,来实现从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功能。其中,发展潜力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①技术进步潜力。20世纪50年代,索罗运用著名的索罗剩余计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索罗之后,罗默、赫尔普曼等又进一步建立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内生模型。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工商管理论文,80年代以来已经达到60%-80%。一般主要从科技进步速度、科技劳动者比率、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等指标来衡量产业技术进步的程度。本研究选用技术进步速度作为衡量指标,其中:

科技进步速度n = Y/ Y - α·( K/ K) - β·( L/ L) ,这是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所得, Y/ Y 为产业产出的增长率,K/ 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 L为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②市场增长潜力。本研究选用需求收入弹性,作为衡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的指标。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和产品,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中国论文网。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

③增长表现:本研究选用产值增长率作为衡量产业增长表现的指标。

本研究通过给科技进步速度、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社定一定的评价权重系数,即可得到任何产业的加权平均值,该数值就反映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潜力程度。最后,本研究通过选择加权平均值比较高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是本研究设计的产业优化选择的战略性思路。

三.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

产业优化选择机制包括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性的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无论在何种机制下,金融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其中,政策性选择是指在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来实现产业选择时,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市场性选择是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金融资源流向边际收益高的优质产业。两种产业选择机制并非是对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产业选择也要通过市场性选择来实现,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工商管理论文,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政府产业目录的比重大小,完全取决于金融资源在产业优化选择过程中的配置效率,也就是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以及下面将给出的金融支持对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直接关系到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问题。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功能的实现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应逐步提升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作用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性金融对产业选择的作用机制,使我国市场性金融更好地发挥产业选择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产业选择作用,特

别是关注政策性金融对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无法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国际上各国产业政策的实践证明,在任何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实践中,市场机制作用总存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一旦出现市场机制作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政策性金融就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如图3-1所示。从图上可以发现,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工商管理论文,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

图3-1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图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产业优化选择的目标在于从处于低附加值状态的一般性产业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必须强化金融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功能。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应体现政策化扶持原则,这种政策化原则不仅体现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要体现在市场性金融方面中国论文网。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府间接干预金融市场等手段,来引导金融对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效率。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比较全国各个城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等优势,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水平指标值很大,但因其处于发展初期而导致产值较低的发展水平,这时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

①通过本研究提出的产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模型,政府从中选取产业发展潜力指标居前的若干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然后重新对选出的若干产业进行反复比较筛选,确定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的政策性信贷领域参与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政府全资或控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方式来支持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

(2)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这是通过政府干预商业性金融活动来实现产业选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目标,也属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畴。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所表现出的低产值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资本的信贷要求,如果信贷利率过低,则损害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利益,如果信贷利率过高,则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接受高启的融资成本。这时工商管理论文,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通过补偿市场利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部分,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首先,政府对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实行财政补贴或贴息,引导商业银行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活动;其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担保。再者,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信托机构、金融租赁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活动。

(3)政府应通过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来积极引导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活动,并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资金支持功能,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政府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明确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并引导上海或外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功能,通过增发或配股方式来并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企业股权,一旦并购成功,意味着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四.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手段,来引导市场性金融对上海产业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换效率。市场性金融支持活动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开展金融支持活动,这明显不同于基于政府干预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良好协作机制的构建,并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具体的政策支持组成体系主要包括:

①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支持活动的开展。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工商管理论文,政府要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发起建立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公布企业的信用执行状况,为金融信贷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尤其重要,因为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产业(项目)本身,还取决于信贷主体(企业)的诚信状况。

②政府应积极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良好的银企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信贷是基于风险内部化的,如果没有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则商业银行将承担全部风险,根本无法实现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功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担载体往往处于发展初期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因此,一般而言,由于商业银行与贷款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而放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贷款。于是,由政府推进而建立的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③政府应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呈现低产值发展水平状态,难以获得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青睐,而这时作为市场性金融机构的上海城市商业银行、上海信托公司、上海金融租赁公司、上海财务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下,优先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因为政府毕竟拥有大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所以这样的政策性协调、市场化运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全是可行的工商管理论文,也是容易操作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典型模式。此外,还可为其他非地方性商业金融机构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活动启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引导作用中国论文网。

(2)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尽快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引导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可能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这时,如果上海具有一个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则载体企业可以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企业产权的转移,使拥有资金实力的新股东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载体,从而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实际上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种直接融资的可行路径,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引导机制的形成,也是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的重要补充,拓展了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尽快进行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产权市场的参与主体、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形式、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的评估与定价、产权市场的交易规则、产权市场的监管制度等交易监管政策,并提供科学有效的交易风险管理方案、高效的交易操作软件、固定的交易场所、专业化运作的工作人员等一系列软硬件设施。

五.结论与展望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的过程应包括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三大过程,其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比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配置。而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整个过程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产业优化选择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而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金融支持。本研究主要探讨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本研究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工商管理论文,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该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

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是显而易知的,在国家关于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现实背景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学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使命。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成果将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作一前期研究基础,为金融学术

界继续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一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