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战略管理课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2:47

战略管理课程

战略管理课程篇(1)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课程主要从企业全局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企业战略管理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突破以往的管理理论发展中只反映企业某一职能管理的局限性,充分反映企业全面的和方向性的整合管理,并形成一套规范的战略分析方法和模型,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准确的战略管理知识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为了实现本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示范课程率先开展教学改革,进行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等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对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特色人才。

一、教学目的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是学生学过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先修课程之后开设的,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应该以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人才培养层次和毕业就业去向为依托,以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导向,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从教学实践中看,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在教给学生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战略意识,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大量的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意识及学习研究能力。

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着力于课程基础建设,向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方向努力,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通过课程建设,力争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三、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重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要具有开放的视野,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途径,合理谋划和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基本结构,包括职称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在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团队中创造知识、经验共享的氛围和渠道,改善学习、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强化教师自身的团队精神,从而快速和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法,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与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管理实践者进行广泛交流和学习,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四是建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长效机制,解决师资队伍本身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鼓励教师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到企业兼职提供条件;也可以直接聘请管理实践者、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有效解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建设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具备企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企业长远战略谋划。学生毕业后,经过最初的基层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后,逐渐向上晋升,从基层员工到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层领导,对于其战略性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及全局意识,应结合课程的实际课时安排,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本课程建设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

1.企业战略管理概论。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内容重点涉及四个方面:(1)什么是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战略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2)什么是企业战略?应突出对企业战略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层次体系的讲解;(3)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应突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本质特征的讲解;(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和发展是怎样的?应总体阐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并简要提及当前各种不同战略管理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2.战略分析。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首要的基础阶段,内容重点应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的识别与分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主要讲解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分析模型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寻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及可能存在的威胁,以便在制定战略时利用外部条件提供的机会避开对企业产生威胁的因素。(2)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以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为基础,进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能力分析的总体介绍。目的是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或劣势,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3)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在遵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前提下,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转贴于

3.战略选择。战略选择实质上就是战略决策过程,即对战略进行探索、制定及选择。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核心阶段,内容重点应是识别及拟定备选战略方案,评价备选战略方案,以及选择制定满意的战略方案。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公司层战略分析。主要有稳定型战略、发展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其中发展型战略中的几种主要子战略模式,如密集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应重点介绍。(2)竞争战略分析。主要介绍迈克尔·波特总结出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三种基本竞争战略。(3)战略的评价与选择。主要介绍战略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几种常用的战略选择工具。

4.战略实施与控制。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就是将企业战略付诸实施及在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各项战略活动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及时调整控制的过程,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考虑到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的要求及课时的局限,此部分应总体简要介绍,从资源配置、组织结构、领导素质三个方面介绍如何与所执行的企业战略相匹配,推进一个战略的实施。

总之,教学内容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进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这样的一个定义而进行建设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应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发问,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不受教材、观点、方法的局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将教师平时通过进修深造、学术会议、异地考察等多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与案例在教学中与学生共享。把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身边企业的实际应用范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活学活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中汲取养分,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兴趣热点。通过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的插入,引导学生对问题实质进行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2.应用主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在某个时期的战略或战略转型相关资料,结合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做宣讲;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进入和退出壁垒低的行业自主创业,由他们自己经营管理,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吃苦精神,而且能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意识,获得成本控制、经营模式的切身体验,全面培养他们的能力。

3.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效果。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画面生动等特点吸引学生,但容易造成学生赶记笔记,不与老师交流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诸多优点的基础上,注意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与动静结合,突出教师的讲解过程,不断营造课堂教学的亮点,增强课堂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4.建设网络教学环境,通过课程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网络化。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内部的企业战略管理重点课程网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上网,不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补充教学内容并拓展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设计并完善网上师生互动答疑系统,为师生提供网上互动教学平台,以快捷灵活的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交流。

四、结语

近年来,我通过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应长期坚持不懈。今后,将针对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摸索和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战略眼光与思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锡怀,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战略管理课程篇(2)

教学团队按照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规划和学校优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及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教学要求。课程总体上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演示”+“学生自主讨论”+“学生利用现代Internet手段了解更多课外知识”的教学模式,从多角度、多方面较好地掌握知识。在沿袭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讲授内容尽可能多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课堂讨论,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典型案例的视频教学。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战略管理基本实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以闭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期末成绩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评定,即“期末总评成绩=“期末卷面成绩的70%+平时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分的70%,重点考核知识点,采用标准化规范试题,题型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题等;平时成绩由学生平时的出勤率、期中考试成绩、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四部分量化组成。

师资队伍。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团队共有9名教师,平均年龄为38.7岁,全体成员的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9名成员中有1名老师具有正高级职称,四位老师具有副高级职称,四名老师具有讲师职称,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的比例为56%。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认真、负责,能够胜任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团队发扬“传帮带”的传统,老教师将好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通过参加各种项目申报带动年轻教师多出成果。2012—2015年间,团队成员有四项课题项目获得省级社科课题经费资助,一项获教育厅资助,二项获市级社科联资助,有1本教材公开出版发行。通过开展教学研讨、参观企业等一系列活动,教学团队的专业视野得到了拓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

教学条件。团队成员按照课程教学改革规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施方案》,该方案反映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使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团队不断完善各类教学辅助环节,例如,围绕教学需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对一的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提问、解答。授课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及PPT课件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据我校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内容,10、11和12级共6个工商管理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平均分为93.3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作业布置、教学方式等10项内容的平均满意度为93.09%。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共有15个一级栏目和52个二级栏目,一级栏目涵盖课程介绍、教学团队、基础资料、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评价、教学互动、教学总结、教学后记和网上教学等内容。在课程建设期间教学团队适时充实相关栏目,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新增加了-“教学综合案例”一栏内容,这些案例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便于学生理解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一题,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在“网上学习”-“辅助学习网站”增加了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等内容。在课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录像”中新上传老师的视频课程内容,三年内教学团队中2/3的主讲教师有授课录像上网。教学团队会将最新的试卷分析报告、教学总结等资料上传到课程网络资料库中,将学生的毕业实习报告上传至“实践教学活动”栏目中。现阶段,《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各类教学网络资源不断完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学生查阅教学相关资料更加便捷。

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团队立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探索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团队成员积极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和“项目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两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结合教改项目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体系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革,调整了专业有关课程的授课内容,加大了理论应用的比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研究两大组成部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教学环节。教学团队结合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围绕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本土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为了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需要模拟工作情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感受企业经营实战中的冲突,并自觉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出现的问题,需要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的学习情境。在设计学习情境时需要借助实验室的软件或沙盘进行模拟,形成模拟对抗。而现阶段由于我校企业战略管理优质课程的建设经费较少(共计5000元),难以购买现代化的实训教学软件开展高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导致课程建设在仿真教学环节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体系相对庞杂,涉及的内容太多。例如,在战略分析的宏观环境分析中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问题;在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中又涉及到财务、营销、生产运作等方面;在战略选择环节,涉及到复杂难懂的成本驱动因素、差异化驱动因素以及理解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所必需的交易费用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等;在战略实施环节,涉及战略与组织结构、战略与制度流程、战略与领导、战略与企业文化等问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战略的内涵,任课教师必须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全面和深层次的把握,而现实情况是在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教学团队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没有能力购置相关的教辅资料和书籍,导致课程教学在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发展方面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程较为宏观,需要讲授者具有丰富的企业从业经历,而教学团队成员大都大学一毕业就进高校当老师,缺乏企业从业经历,未来教学团队急需引进或培养双师型的教师。

战略管理课程篇(3)

关键词:

战略管理;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802

《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其他管理类课程相比,它重点是在探讨和研究企业未来长远性的、全局性的重大方向问题,涉及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企业面临的竞争情况、企业如何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等内容。因此,在《战略管理》的教学中,不仅有一般管理理论、职能组织、团队沟通等方面,还涉及理论和实践联系的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名副其实的“整合式课程”。《战略管理》课程的这些特点,对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选用合理有效地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力至关重要。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期末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期望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改进课程教学。

1 课程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定、学习感受、课外学习等方面,共20题,其中,封闭式问题15题,开放式问题5题。

调查对象主要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时间为本学期课程结束之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课程设置与考核评定方面

学生普遍对设置《战略管理》课程表示满意,57份有效问卷中,2人选择不满意,3人选择一般,余下52人选择满意,占比91.23%。但学生对学习《战略管理》的目的回答却令人吃惊,一半的同学是为了获得学分,这也使大部分同学提出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上,普遍认为应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而加大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所占比例。

2.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

80.70%的学生认为《战略管理》课程内容及章节安排比较合理,有5名有效问卷认为不合理。85.96%的学生希望《战略管理》课程中使用视频录像,少部分学生更喜欢文本资料。对于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2名学生认为没有必要,5名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其余50名同学均选择非常必要,占比87.72%。

2.3 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感觉良好的人数和较差的人数相差无几,一半的同学均感觉一般。66.67%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效率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学习状态,22.81%的学生表示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利用课外书籍和相关资料的调查中,发现问题比较大,四个选项中,7人选择经常翻阅,15人选择偶尔阅读,26人选择几乎没有看过,7人选择无暇顾及。

对于调查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本科学生来说,基本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对于战略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没有直观感受。而战略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但目前战略管理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学生没有亲身实践,学生们普遍反映战略管理是一门既抽象又空洞的课程,是一门比较“虚”的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

同时,与一般的管理类课程相比,战略管理所涉及的学术理论比重更大,抽象性内容也更多,如价值链模型、权力/动态性矩阵、行业扫描圈以及战略钟等。许多学术观点与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而且战略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通常是不能被量化的,很到找到具体的应用空间,学生往往觉得这些理论离自己太远,甚至认为这些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 对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针对目前《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改善:

3.1 激发学生对《战略管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从被动听课过渡到主动参与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的参与者,是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践也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习更重要。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无疑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和关心信任学生,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实现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的转变。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热情高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2 加强案例教学与讨论

案例教学法作为由美国哈佛大学创立并倡导使用的教学法,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被广泛应用在各类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案例来自于企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教师扮演设计者、激励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能弱化《战略管理》理论性太强对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背景知识和管理经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战略管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提升学生应用战略管理工具和方法的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在给定条件下提出有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行动方案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于是分组学习,组内学习和讨论,并进行组间交流,可以锻练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管理决策能力等。

从本期案例的讨论结果看,学生发言比较少,不仅发言的学生人数较少,两三个同学谈了自己的观点后,其他学生基本就没有其他论述了。而且发言学生的论述也比较简单,明显感觉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案例分析往往试图从教材中寻找答案,没有自己的观点。

要做好《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努力。从学生方面讲,需要学生关注经济管理领域的时事新闻,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在课堂上,要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观点的碰撞并激烈交锋,才会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才有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要掌握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资讯,不断更新案例资源库,确保向学生提供新鲜、真实的案例。教师需要参加一些案例教学培训,培训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疑难探讨的平台,能够快速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可以快速补充和丰富教师的案例教学知识。教师也需要加强实践意识和能力,要走进企业,加强对企业运营的认识,有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企业管理,从而更感性地理解案例内容。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的进行过程。案例教学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执行步骤:情境或事件介绍学生任务布置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案例选择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企业,也可以由教师发放材料,但都需要让学生了解案例材料的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信息。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讨论发言中,教师要担当好引导的角色,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切合实际的总结评价。

3.3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成绩关系到各类奖学金的评定、评优获奖,这些对未来的求职又比较重要。因此,可以通过改进《战略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案例教学与讨论。

本学期《战略管理》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考核比较粗略,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战略管理的课程考核进行一些改进。

《战略管理》课程的总评成绩仍然包括两个部分,这是学校的统一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40%中,作业、出勤等学习态度问题占10%,案例讨论占30%,课堂发言加分。案例讨论的成绩评定分为小组得分和最终个人得分,小组得分由教师根据案例的课堂分组发言和最后的案例分析报告质量来评分,这个评分是整个小组的平均分,然后授权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个人参与情况打分,要有区分,参与程度高的学生高分,付出少的学生分数较低,但整个小组的平均分只能为教师评定的小组得分。这样的评分方式,有利于案例教学中强化团队意识,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末考试的60%中,在试题中加大案例分析题和综合运用题的分值,在试题中达到50分左右,降低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的分值,以期有效避免期末考试通过死记硬背考高分情况出现。改进的考核方式应在课程第一节的课程介绍中,明确告诉学生课程的评分构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成绩,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积极配合案例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reiner L E, Bhambri A, et al. Searching for a Strategy to Teach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3,(4):402420.

[2]彼得・德鲁克.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战略管理课程篇(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5-02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其他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与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仅涉及企业某种职能的具体管理类课程相比较,企业战略管理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发展与定位问题。因此,这门课程更具有综合性,且注重学生战略思维和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本科生而言,战略管理课程显得过于抽象,他们缺少对这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尽力丰富教学案例,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加深本科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和理解。然而,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未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学生,把案例当故事来听,更多地关注故事的趣味性,而较少关注故事背后的战略问题的思考。一些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仍然以介绍案例、讲解案例为主,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要加强战略管理课程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还需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设计,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问题导向教学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促进

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模式由来已久,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孔子的“启发诱导法”以及杜威的“五步情境教学法”都强调问答式教学。其在大学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追溯到1969年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麦柯玛斯特大学医学院的尝试。目前国内外很多课程的教学都尝试采用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能力。在问题导向教学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改善企业战略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穿插若干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游走到课堂之外的思维收拢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消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再次,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生的知识盲点,从而可以更好地决定讲解的主次;最后,通过问题设置,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 2.问题导向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导向教学不只是简单要求教师在课程讲解中设置若干问题,它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作者认为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性。课程中设置的问题应指向教学目的,切不可随意处之。在设置具体问题时,教师本人应明确该问题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提出的问题拟解决什么问题。如果盲目将问题抛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具体的内容和具体解决的问题,或者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则教学效果将降低。如在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进行讲解前,设置如下问题“检索近一年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的新动向,列举宏观环境的关键词,思考其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该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这些宏观环境对不同企业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对企业可能产生或短期,或长期的影响;强化学生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环境扫描、环境监测意识。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会使得学生的思考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更紧密的结合。

其二,问题应注意难度的适当控制。浅显的问题,学生不屑回答;深奥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太直白或太深奥的问题,或者比较机械、枯燥的问题,都不是有效的问题,对课堂的教学指导意义并不大,还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延展性和引导性,难易程度应呈现阶梯状。导入的问题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一开始导入的问题过难而造成教学的被动。如在讲解企业国际化的含义和国际化动因时,先从相对简单、同学们有所了解的问题着手,让同学们“列举国际化企业的例子”,围绕这些例子,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你认为这些企业是国际化企业”,从而展开对国际化含义的分析;之后再让他们尝试分析“所列举的这些企业,它们为什么要国际化”,从而展开国际化的动因分析。从相对简单的问题着手,层层递推、步步引导,有助于逐步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其三,问题应注意经典与热点的结合。经典的问题,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思考,多数能给学生以成熟的思考框架。热点的问题,由于其时间的新近性,往往学生的熟悉度和关注度较高,也更受吸引,且可能会激发新的思考。如战略管理中讲解并购时,既让同学们结合2004年12月8日联想并购IBM PC部的案例分析企业的并购行为、并购风险等;也让同学们思考2012年3月12日优酷对土豆的并购案例。既让同学们分析那些“大鱼吃小鱼”、“蛇吞象”的并购案例,也让同学们思考近些年互联网领域大佬对那些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创企业’的收购问题,如奇虎360对上线仅7个月的日志宝的收购。

其四,问题导入方式应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启发式、设问式、提问式、自问自答式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浅显的问题,可以课堂上当场提问、当场思考、当场作答。如在进行资源分析时,让大家思考“企业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资源?”、“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而言,哪类资源更重要?”。对于学生不熟悉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思考,有所感知。如讲解竞争战略内容之前,请同学们课前思考如下问题“京东商城如何实现低成本战略?”、“海底捞如何实现差异化战略?”

3.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相比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或案例讲述式的教学,问题导向型教学埘教师的课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问题导向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问题的过程。适当的问题,适时的抛出问题,这都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对教学思路保持清晰。教师需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不仅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更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手段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意识。教师对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都应保持持续的关注,对于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新动向应有积极的思考。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有助于将合适的问题带进课堂,有助于将战略管理领域的新问题带给学生,最终有利于问题导向教学的开展和实施。

战略管理课程篇(5)

战略管理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主要以企业发生的战略管理问题为讨论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可通过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探索、学习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战略管理案例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案例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方式。

一、理论+案例+理论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先讲授部分概念和理论,利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分析几个案例,接着讲一些理论,再进行案例分析。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和认识有所欠缺,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概念和相关理论的过程中,可穿插案例来分析解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便于学生理解。如在讲述什么是战略时,先对战略的涵义进行理论剖析,然后通过一个典型的战略案例来做进一步的阐释。再进入下一个理论知识点的剖析。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战略的含义。

1.案例:“隆中对”与天下三分的战略。《三国演义》第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详细、生动地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情景。当诸葛亮闻知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将军之志”,又受刘备的三顾之恩,便在茅屋中为刘备献出了自己的谋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先对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实力作了分析,接着提出了自已的谋略。

2.曹操――地位无法动摇。“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孙权――根基牢固,应作为盟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刘备―皇室成员身份具有号召力,善于收罗人才。“将军乃汉窒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乌率益州之众以出奏川,百姓有不章食壶浆以迎将军剩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窒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口中原也。”

二、案例+理论

在讲解某一理论之前,先引入案例,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后,再讲授与案例有关的理论。如在讲解成本领先战略前,引入一段关于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实例。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从获得什么是成本领先战略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引出成本领先战略的内涵及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意义等理论知识。

案例:格兰仕的成本领先战略

格兰仕的特点在于它一直宣称要做家电业的“世界制造中心”,钟情于给国际知名家电品牌做OEM,格兰仕的总体思路非常明确,目标是以规模和成本优势来整合家电行业。1996年,格兰仕将微波炉在国内的售价一次性下调40%,结果销量立即从上年的20万台猛增至65万台,生产占有率上升至近35%,确立了在微波炉行业的霸主地位。之后格兰仕大幅降价行为接连不断,屡次挑起价格战。“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价格战被认为是两败俱伤的初级竞争手段,国内彩电行业的价格战就是明证。格兰仕价格战是在规模前提下的价格战,每当产销规模上一个台阶,就大幅下调产品价格。比如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就把出厂价降到200万台规模企业的成本价以下,使规模在200万以下的企业难以承受。通过此策略,格兰仕树起一道门槛,要想进入这个行业,就要投巨资达到更大的生产规模,以期超过格兰仕的盈利水平,否则就是亏损。国外许多著名家电企业都逐渐认识到,格兰仕的生产规模使其构建起一道价格壁垒,与其去和格兰仕硬拼,不如将产品的生产环节包给格兰仕。

三、理论+案例

完成课程内容之后可将剩余时间全部用于案例分析。如在讲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法――SWOT分析时,可将课堂剩下时间用于讨论沃尔玛(Wal-Mart)的SWOT分析,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一个个人SWOT分析,通过专门的案例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讲授的课堂理论知识SWOT分析。

案例:沃尔玛(Wal-Mart)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沃尔玛的销售额在近年内有明显增长 ,在全球化范围内迅速扩张。(如它收购了英国的零售商ASDA)。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所支持的国际化物流系统。如在该系统支持下,每一件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每一间卖场运输、销售、储存等物流信息都可清晰地了解,信息技术也加强了沃尔玛高效的采购过程,沃尔玛的一个焦点战略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优秀的人才是沃尔玛在商业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沃尔玛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对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并建立忠诚度。

2.劣势Weaknesses。沃尔玛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零售帝国。尽管它在信息技术上拥有优势,但巨大的业务拓展,可能导致对某些领域的控制力不够强。因为沃尔玛的商品涵盖了服装、食品等多个部门,在适应性上比起更加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竞争对手存在劣势。沃尔玛是全球化的,但目前只开拓了少数几个国家的市场。

3.机会Opportunities。采取收购、合并或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其他国际零售商合作,专注于欧洲或大中华区等特定市场。沃尔玛的卖场当前只开设在少数国家。因此,拓展市场(如中国,印度)可带来大量的机会。沃尔玛可通过新的商场地点和商场形式来获得市场开发的机会。更接近消费者的商场和建立在购物中心内部的商店可使过去仅仅是大型超市的经营方式变得多样化。沃尔玛的机会存在于对现有大型超市战略的坚持。

4.威胁Threats。沃尔玛在零售业的领头羊地位使其成为所有竞争对手的赶超目标。沃尔玛的全球化战略可能在其业务国家遇到政治上问题。多种消费品的成本下降,原因为制造成本的降低,主要原因是生产外包趋向了世界上低成本地区,并在一些领域内造成通货紧缩,恶性价格竞争是一个威胁。

四、正案例+反案例

(一)案例:从战略制胜与战略失误的实例对比谈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1.战略制胜案例---海尔的腾飞。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知名的跨国企业,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18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19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 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用户。

2.海尔18年来高速发展,主因就是靠新。战略创新起着关键作用,海尔发展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一是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至1991年名牌战略期间,其它企业上产量,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磨出了一套海尔管理之剑:“OEC管理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全方位优化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二是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至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期间,其它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三是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其它企业认为海尔走出去是“不在国内吃肉,偏要到国外喝汤”,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搭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框架。

(二)战略失误案例――疯狂扩张的代价

中联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注册的国有大公司。公司组建开始,高层领导不是按规律经营,客观地分析主客观环境,慎重选择主业,制定正确的战略,脚踏实地打好公司发展的基础,而是四处“招兵买马”,急速扩大规模。在全国各地迅速地注册公司,在1年时间之内,注册二级公司20多个,三级公司50多个,四级公司是遍布全国。但在经营中由于没有像样的主业支撑和知名的品牌挑台,再加上内部管理的混乱,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债台高筑,对下属公司的管理失控,陷入了全面危机。1997年,国务院对该公司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一个国有大公司倒下了。

综上所述,一个由小到大,到强;一个由大到乱,到衰,这两者说明了企业成败在于科学的管理,在于正确的战略,从而让学生明白战略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战略管理课程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89-02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案例教学主要以企业的战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在课堂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案例教学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一、理论+案例+理论

教师先讲授部分概念和理论,然后利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分析典型案例,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再阐释理论。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对社会实际缺乏了解,教师在讲解概念和相关理论时,可穿插案例解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便于学生理解。如在讲述什么是战略时,可先对其涵义进行理论剖析,然后通过典型案例作进一步阐释。最后再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剖析。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涵义。

案例:“隆中对”与天下三分的战略。

《三国演义》第 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详细、生动地描写了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情景。当诸葛亮闻知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将军之志”,又受刘备的三顾之恩,便在茅屋中为刘备献出自己的谋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先对曹、孙、刘三方的实力作了分析,接着提出了谋略。

1.曹操——地位无法动摇。“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根基牢固,应作为盟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刘备——皇室身份具有号召力,善于收罗人才。“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二、案例+理论

在讲解某一理论前,先引入案例,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后,再讲授与案例有关的理论。如在讲解成本领先战略前,引入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实例。通过此案例,让学生从中获得什么是成本领先战略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引出成本领先战略的内涵、战略价值和战略风险等理论知识。

案例:格兰仕的成本领先战略

格兰仕的特点在于它一直宣称要做家电业的“世界制造中心”,钟情于给国际知名家电品牌做 OEM,其总体思路非常明确,目标是以规模和成本优势来整合家电行业。1996 年,格兰仕将微波炉在国内的售价一次性下调 40%,结果销量立刻从上年的 20 万台猛增至 65 万台,最高时,国际市场占有率达 4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确立了在微(光)波炉行业的霸主地位。之后格兰仕大幅降价行为接连不断,屡次挑起价格战。“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价格战被认为是两败俱伤的初级竞争手段,国内彩电行业的价格战就是明证。格兰仕价格战是在规模前提下的价格战,每当规模上一个台阶,就大幅下调产品价格。比如当规模达到 300 万台时,就把出厂价降到 200 万台规模企业的成本价以下,使规模在200 万以下的企业难以承受。通过此策略,格兰仕树起一道门槛,要想进入此行业,就要投巨资达到更大的规模,以期超过格兰仕的盈利水平,否则就要亏损。国外许多著名家电企业都逐渐认识到,格兰仕的生产规模使其构建起价格壁垒,与其去和格兰仕硬拼,不如将生产环节外包给格兰仕。

三、理论+案例

完成课程理论内容后可将剩余时间全部用于案例分析。如在运用SWOT法分析企业内外环境时,可将课堂剩下时间用于讨论沃尔玛的 SWOT ,或让学生对自身进行 SWOT 分析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

案例:沃尔玛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沃尔玛的销售额近年来有明显增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如它收购了英国的零售商 AS-DA)。其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所支持的国际化物流系统。如该系统可清晰了解到每件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每间卖场的运输、销售、储存等信息。信息技术也加强了沃尔玛高效的采购过程,其一个焦点战略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优秀的人才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沃尔玛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对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并建立忠诚度。

2.劣势(Weaknesses)。沃尔玛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零售帝国。尽管它在信息技术上拥有优势,但巨量的拓展业务,可能导致对某些领域的控制不够。其商品涵盖了服装、食品等多个部门,在适应性上比起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对手存在劣势。

3.机会(Opportunities)。采取收购、合并或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其他国际零售商合作,专注于欧洲或大中华区等特定市场。沃尔玛的卖场当前只开设在数量有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因此,继续拓展市场(如中国、印度)可带来大量机会。沃尔玛可通过新的商场地点和商场形式来获得市场开发的机会。更接近消费者的商场和建立在购物中心内部的商店可使过去仅是大型超市的经营方式变得多样化。沃尔玛的机会在于对现有大型超市战略的坚持。

4.威胁( Threats )。沃尔玛在零售业的领头羊地位使其成为所有竞争对手的赶超目标。沃尔玛的全球化战略可能在其业务国家遇到政治问题。多种消费品成本下降,原因为制造成本的降低,主要原因是生产外包趋向世界上低成本地区,并在一些领域内造成通货紧缩,恶性价格竞争是一个威胁。

四、正案例 +反案例

案例:从战略制胜与战略失误的实例对比谈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1.战略制胜案例——海尔的腾飞。创立于 1984 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技术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度的跨国公司。海尔1984 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而目前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餐饮、金融、房地产等在内的 86个大门类 13 000 多个品种的产品群。

海尔二十八年来高速发展,主因就是战略创新。其战略创新经过了四个阶段:一是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其他企业上产量,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七年只做一种冰箱产品,磨出了海尔管理之剑“OEC 管理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1998)。其他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实现规模扩张。三是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2002)。其他企业认为海尔走出去是“不在国内吃肉,偏要到国外喝汤”,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战略,搭起了国际化企业框架。四是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2年至今)。其企业文化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调整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2.战略失误案例——中联公司疯狂扩张的代价。中联公司成立于 1992 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注册的国有大公司。公司组建开始,高层领导没有客观分析主客观环境,没有慎重选择主业,制定正确的战略,脚踏实地打好基础,而是四处“招兵买马”,急于扩大规模。其在全国各地迅速注册公司,在一 年内,注册二级公司 20 多个,三级公司 50 多个,四级公司遍布全国。没有像样的主业支撑,再加内部管理混乱,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债台高筑,对下属公司的管理失控,陷入全面危机。最终,国务院对该其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一个国有大公司就这样倒下了。当然,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

综上,一个由小到大到强,一个由大到乱到衰。说明了企业成败在于科学的管理,在于正确的战略,从而让学生明白战略管理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美]格里·约翰逊.战略管理:第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美]迈克尔·A .希特,等.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战略管理课程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17-03

教育是民生之基。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结合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目前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该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我校本科生本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即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方式精化。

一、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它是反映企业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的战略性思维的综合性课程,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我国,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本课程列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社会实践应用型课程,现已成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一)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模式多样化,“大班制”和“中班制”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所谓“大班制”教学模式,即同一年级修学相同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本科生都集结在一个大课堂里,集中由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课堂容量较大,达到200人左右。而“中班制”教学模式的课堂容量相对较适中,为80~100人左右。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开设了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该课程的授课至今已历经了15余年的时间,2015年之前,先后采用了“4”、“4+1”、“4+2”的“大班制”教学模式。其中,课程开设初期和中期的授课对象主要为本科学生,“4”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的大课堂;课程开设后期的授课对象扩展为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4+1”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和一个班级专升本学生的大课堂,“4+2”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和两个班级专升本学生的大课堂,“4+2”的课堂容量达到最大值200位左右。

自2015年开始,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状况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同一年级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之间知识储备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改变原有的“大班制”教学模式,采用“3”+“2”并行的“中班制”教学模式,分别对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进行独立授课。其中,“3”“中班制”教学模式,即专门为本科学生进行独立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控制在90位左右;“2”“中班制”教学模式,即专门为专升本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控制在80位左右。

(二)教学内容

1.教学教材缺乏。目前,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设施,有利于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但从本课程开设以来,并没有出版课程配套的专属教材,主要以教师推荐的学习教材为主。

2.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其中,“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这三大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发动和战略计划阶段。“战略实施与执行”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行动阶段,是对“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具体实施和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控制阶段,是对“战略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控制。

目前,迈克尔・波特所奠定的竞争战略框架是《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核心部分,其主要观点和战略分析研究工具包括: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产业竞争环境分析的五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竞争优势来源分析的价值链模型、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SWOT模型。但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框架内容来看,仅涉及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两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与“战略制定与选择”。现有的相关教材补充了“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这部分内容,但关于“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这两个阶段的两大部分内容,在教学内容体系中涉及并不多。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度补充了关于“战略实施与执行”的一些相关知识,但仍缺乏“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的完整体系。

3.教学知识点不足。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案例讲解较为缺乏。本课程作为实践应用型课程,若上课所用的演示文稿仅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钩”,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点。重大理论知识点必须结合相适宜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经典案例重现,既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本课程涉及众多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想与方法,必须开设《管理决策方法》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定性预测分析与定量决策分析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方式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教学互动是本科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互动就无法产生学习效应。“大班制”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与每个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交流,也无法保障每个学生上课的理想状态。导致老师在讲台上授课时,学生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在课堂玩电脑、玩手机、说话、睡觉。这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紧密互动,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学习本课程知识时没有相关实践经历,无法亲身感受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导致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二、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一)教学模式优化

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议采用“中班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适时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实现“中班制”和“小班制”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所谓“小班制”教学模式,是指仅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专业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班制”教学是以学术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实行“小班制”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教育的主流。现代教育注重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制”教学适宜了学生对高质量教学的需求。小规模、高效益的“小班制”教学模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小班制”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有利于上课教师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改善每位同学的学习状态,提高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建议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必修课的“小班制”教学改革工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推进。

由于实施“小班制”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为“小班制”教学提供必要条件,但足够的教师会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因此,针对学校在短期内无法增强师资力量、课堂容量不能大幅度减少的情况,本课程的教学可实行“中班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中班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即将参与课堂授课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本课程的各章节知识点,以实践中某一企业为研究对象,自主确定一个企业选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探讨。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每个小组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和企业战略思维。“中班制”“小班化”教学实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细化

1.教学教材编写。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写独具特色的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好的教材辅以好的教学方式,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体系完善。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五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重点完善“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两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3.教学知识点补充。为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避免本课程的教学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案例讲解较为缺乏的问题。可在教学课件中充分补充企业社会实践案例,并辅以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视频,通过经典案例讲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的战略实践能力。

此外,为提高本科生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维,掌握战略预测与决策方法。建议尽快开设《管理决策方法》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定性预测分析与定量决策分析的有机结合。或者与《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程进行融合,加强本课程知识点在《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程中的模拟练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战略思维,更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战略预测与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式精化

加快转变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每个小组自主确定的企业选题,结合每个小组对该企业战略的分析,形成某一特定企业的综合案例。由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堂根据书面材料进行轮流发言和演示,增强学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此外,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喜欢思考问题和探讨真理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入教师的科研创新队伍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将最新的战略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

三、结语

威廉・R・金在《战略规划与政策》一书中提出:有没有能力进行“战略性的思考”也许是各人在管理能力上的最大差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应用型本科生培养中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宏观战略思维、充分掌握战略理论与方法、学会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合理应用战略分析研究工具。

总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和扬长避短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发挥其最佳效果,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忠伟.“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若干尝试[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3):53-55.

[2]王溥.课程教学创新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企业战略管理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9,(3):53-56.

[3]邹树梁,王铁骊.“企业经营战略”“四个三”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78-80.

[4]伊磊.企业战略管理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312-315.

[5]杨利军.在本科生中开展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难点和教改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99-101.

战略管理课程篇(8)

为创造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持续发展经济增量,创新创业作为很好的解决方案被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自2015年起,国家对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扶持,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并非追求短期效应,国家战略方针针对的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追求若干年后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来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逐渐发展为自成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经历全球化飞速发展,战略管理被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战略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前沿研究领域,强调任何规模的组织,其高层管理者均需具备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管理思维,对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备选方案的适宜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分析等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对于任何学科背景的人才,战略高度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战略管理能力也成为必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创新创业的战略思维,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1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1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国际管理会计标准及道德规范的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学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进行分析决策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基础的分析方法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短期效益显著,适用于人数较多的课堂教学[1]。高校适用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战略分析的内容极少,或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程战略管理,并未将战略管理与财务结合。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企业,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执行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宏观视角的整体分析。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站在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分析企业。1.2大数据智能财务会计教学成为当下高校教学革新的前沿。为避免及减轻数字化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冲击,高校教育者在不断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逐渐向大数据会计、智能会计领域探索,积极寻找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的立足点。目前全国有六十余所高校已经开设智能财务会计专业,对大数据与智能财务会计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探索领域集中在应用而非管理决策,注重培养执行能力而思考能力略有欠缺。智能财会的兴起导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关注弱化,起步较晚使战略管理会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3战略管理会计仅为财会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战术、谋略是战略的引申含义,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是管理学的高级阶段[2],战略高度强调对全局整体的把控,对全局的驾驭力需要对每一组成部分有感知力。其中,战略管理,尤其是站在企业整体角度的战略管理,应当与财务结合,战略管理会计属于财会相关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战略管理会计作为财会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受重视程度仍然较低。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管理的高度是技术型人才所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战略管理会计很少作为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1.4战略管理会计课程讲授以理论研究为主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学主体为专职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同时设置了企业讲师。从业人员在职业中的技术特点是:(1)因企业的行业差异导致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职业技术差异;(2。)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惯性处理及管理风格,导致虽同处某行业个体的处理差异性明显;(3)经营管理中涉及敏感信息较多,非固定职员不得接触敏感信息,以上几点原因导致企业讲师授课大部分流于形式。高校教师由于其偏向理论研究的特点,理论教学讲授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没有大量的企业调研经验,导致战略管理会计课程的讲授容易理论化,理论化的讲授对于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本科生而言,理解程度有限。

2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现状

自2015年创新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方向,财税及相关促进法规随之出台,国家鼓励开设创新创业项目,这些都提供了扶持培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土壤,给予创新创业立项项目一定经费支持。本科阶段是一个想法丰富、时间精力充足、试错成本较低的时期,当下本科阶段创新创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2.1大众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高校比赛举办、省级部级项目立项支持等政策刺激,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阶段,创新创业项目以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参与主体进行项目申报[3]。在创业大赛组织的筹备过程中,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因专业知识等尚未形成基本体系,灵感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需要付出较多磨练;高年级在校大学生因无法兼顾学业、执业资格或研究生考试等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分配,更多地选择暂时放弃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选择毕业3-5年后创业或直接放弃创业。这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部分流于形式,有想法的报告较多,无法进展到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机会转换为实践成果。2.2创新创业项目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导本科学生因所学专业限制,申请项目以本专业相关领域为主,项目组成员具备专业技能但存在学科背景单一的问题。创业项目从产生想法到孵化成型需要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来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成员集中于单一专业领域,项目团队中缺少拥有多元化学科知识背景的成员。由于缺少多元化学科背景,项目负责人等缺少整体性思维,未充分评估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程度低、宏观经济环境预判经验不足、项目运营等缺少专门的成员负责,拥有奇思妙想但执行力不足,有待构建分工明确的团队。2.3项目成果短期效益显著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实践型创业项目较少,同时实践型创新创业项目大多停留在讨论阶段,实际执行运作的项目凤毛麟角。从立项项目来看,学术科研型立项项目数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科研类项目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参与学生大部分来自大二、大三,以项目周期为2年计算,项目结项时主要参与学生均处于实习期或已经毕业,学术型项目再转化为实践成果需要另一个周期及时间、人力、物力支持,大部分的立项项目选择放弃科研成果转换,无法将项目实践成果持续运行,项目成果长期效益很低,扶助创新创业项目的初衷无法实现。

3创新创业思维引导设想

为增强项目扶持效果,提升项目实际运行比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促使长期效益显现。3.1培养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是指培养创新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创业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培养其对团队成员的客观评估、对项目可行性评估的能力。创新创业离不开融资投资,具备战略高度的同时需要进行财务分析,高瞻远瞩也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管理与技术并行,技术创新由专业技术人员专攻,由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优质管理者来推进执行,战略管理体系、财务数据解读、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价值链分析等是优质管理者需具备的技能。创新创业项目从萌芽至孵化成型均需要主动积极地应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状况。3.2教师转换授课思路。高校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及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各种思想讲授给知识的接受者,战略管理会计培养的不应当仅是掌握基础分析的职业工作者[4],而是应具备战术谋划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创业实践课程并非是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讲授理论知识[5]。讲授者需要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可尝试用头脑风暴等讨论方式授课。3.3战略管理会计案例库建立。商场中的博弈、关键市场机会的把握与实验研究开发不同,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壮大衰落退市,有偶然机会,也具备历史的必然性。见多识广中的“见”在高校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涵盖不同创业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多案例讲解带给学生多视角分析,实现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授者,作为传播的主体,应积极寻找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评述,案例库的建立不应只是简单介绍某企业的发展过程,其重点应立足于总结评述,以供研讨。同时案例库应通过多国家背景来分析政治民族因素的影响,立足行业背景,结合行业发展及特点等进行分析,应涵盖不同类型组织规模,体现战略管理的艺术性。3.4转换思维培养方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骤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扎实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并可以持续发展经营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将技术型人才培养成为军师谋略者,是未来针对创新创业项目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复合型人才除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逻辑性思维、宏观整体性思维也同等重要。培养全系统的思维方式,文科背景需加强思维的逻辑性,理科背景需加强柔性艺术[6]。战略管理会计不应只作为财会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进行设置,应作为理工类的选修课,战略思维是其综合能力所必备条件之一,初创时期应具备关键技能及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初创期之后的稳定期则战术及计谋方案成为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战略思维意识,技术型人才可提升管理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可认知管理对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探索[J].财会通讯,2012(28):38-40.

[2]刘倩芸,唐世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新会计,2020(9):49-52.

[3]黎怡姗,吴大放,刘艳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J].高教学刊,2019(9):43-44,47.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战略管理课程篇(9)

关键词:

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情景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2602

1引言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已走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规模也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实现了快速提升。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表面,多门课程内容重叠,造成很多学生不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许多学生没有意识也不愿去做普通的一线工作,旨在办公室、写字楼从事业务、文秘等工作。从而造成职场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毕业去向的困境:企业存在用工荒,学生抱怨找工难。

国务院印发的《决定》指出,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相对接;必须推进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必须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必须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这个文件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其中课程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阵地。本文首先通过引入支撑高职教育理念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以“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剖析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新规律、新视点,为解决高职学生“厌学”、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问题,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指的是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追溯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其中,做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建构主义基于他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他发展了发生认识论,区分出一个孩子在建构一种世界模式时,必须经过不同的认识阶段。他确信,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如何减少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首先建构服务是自身的目的,主体希望能控制其所感觉到的东西,以便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排除一切与之相背离和产生干扰的东西,控制自身需要的并可以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作为教育界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做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李朝军认为职业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应用情景建构主义理论将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将学生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理念;职业教育教学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职业教育教学应该坚持以实践为先导。杨仲夏指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物流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高职物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要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建构。而《决定》指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我们依据建构主义的指导,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新的探索。

3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分析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所取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受发展理念、社会重视程度、办学模式、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仍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校甚至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教材内容与形式比较陈旧。尽管在高职高专的教材编写方面,大量学者所做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从过去选用本科教材来取代高职专业课程教材的紧张情形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但是各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编写存在有大量的重复,例如“企业战略管理”中出现的SWOT分析的内容,在“管理学基础”和“市场营销管理”等课程中均会呈现,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厌学情绪、任课教师对待教材也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很多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是直接从高校的应届硕士生转过来的,这种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师资,对于企业实践一线的操作运营流程没有直接的感受经历,使得教学过程中讲解操作技能知识缺乏信心和底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欠缺支撑开展课堂实践教学课时的实验实训设施。很多学校由于经费投入和课程设计建设的“不给力”,很多专业课程的实践实训课时难于达到要求的。像“企业战略管理”偏理论类的课程更是如此。这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4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改革建议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就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从中不断获得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为了培养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战略管理是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其它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为了使学生在一个学期时间内系统掌握战略管理基本理论,在专业学年课程设置中,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一学年。此阶段学生经过宏观、微观经济学以及企业各职能管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宏观经济管理、企业财务、生产、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为该课程的顺利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旨在培养学生在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诊断企业一般性战略及战术问题,具有初步解决职能层、事业层及公司层战略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及外向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要求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并熟悉国际规范,有较好的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及运作能力的工商管理高级人才。

4.2课程目的

(1)理解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为实现其战略目标,实施跨职能决策的一门艺术与科学。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程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2)掌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各章内容间的内在联系,知晓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能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中国企业战略的一般性实际问题。

4.3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通过设计目的明确的教学情景,在学生的角色体验之中,激发潜在的学习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认知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学的定位上,情景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基础,以教学目的为导向,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特定的游戏和角色扮演,塑造教学场景,再通过师生协作探讨的方式开展引导分析,让学生自己感受和领悟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体,教师则承担起教学辅导者、问题引导者和场景设计者的角色。这种方式可有效克服高职高专学生厌学、逆反的学习情绪,从而确保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5结论

教学改革需要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探索,要引导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就必须对知识建构的机制、途径、策略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建构主义为此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将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开发出能有效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加强理论与真实生活实践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情境中迁移的教学软件和运用于课堂情境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1):6168.

战略管理课程篇(10)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整合管理学知识,综合分析各职能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从长远发展高度概括、总结,提出可操作性思路,系统规划持续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既能掌握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能具备一定的运用战略思维思考、处理现实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该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都决定了企业战略课程应尽量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讲授,宜采用更切合实际的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剖析、双向互动,使教学对象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以提升其实际综合素质。本文将从案例教学的过程出发,分别探讨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主要环节的设计原则和注意点。

一、案例选择

在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成功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案例选择的总原则,并根据案例运用的不同作用将案例分为导入式和总结式两类。

(一)案例选择原则

案例是为特定教学目的服务的,有的是为探索现实、提出假设,有的是为联系实际、验证理论,有的是为过程分析、融会贯通,教师需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具有不同侧重点和着眼点的案例,但案例选择总体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

1.典型性。并非每个案例都对所要分析的知识点均是贴切的,作为教学的案例应该是能够生动展示战略管理规律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案例,能够为具体展示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例如,在企业多元化战略这一知识点的传授中,许多企业都有多元化的经历,但很多案例的多元化路径规律性不明显,或者只侧重于多元化的某种类型,难以全面涵盖多元化战略特征。相对而言,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路径清晰、内容全面,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2.趣味性。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分点之一在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思考、创造的综合能力。为此,案例选择在保证典型性、针对性的同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案例,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并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

3.层次性。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现实案例相结合,由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从中抽象出战略管理的一般性原理与结论,这一过程应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例如,笔者在以海尔集团为案例对象分析其多元化战略时,会由浅入深,先分析多元化战略的类型(无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探讨两类多元化战略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接着再深入剖析海尔集团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中进入新行业所采用的途径(自创、并购、合资),并根据现实情况分析三种途径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通过不断加入假设、提出新问题的方法,推动案例分析的深入。

(二)案例类型

1.导入式案例。导入式案例一般在重点知识点正式讲授之前采用。在一些重要知识点讲授之前可以先介绍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共同分析该案例蕴含的理论知识,其目的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理论假设。例如,企业战略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内外部环境分析,在该部分正式开始讲授之前,笔者选择“隆中对”作为导入案例,通过讨论诸葛亮对汉末形势的分析以及据此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引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知识要点――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其分析方法(SWOT分析)。

2.总结式案例。总结式案例一般在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采用。教师在深度讲授重要知识点之后,可以选择能够深度反映该知识点的案例,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案例总结等方式使理论、现实相互印证、融会贯通,其目的是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用现实验证理论。例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有一章是多元化经营,在讲授完多元化经营的内涵、特点、进入方式等知识点后,笔者选择海尔集团20余年发展的纵向案例,与同学互动讨论海尔集团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所采取的公司层战略、多元化特点、进入方式选择等,使理论、实践融会贯通。

二、案例讨论

在选择好合适的案例之后便是如何组织案例讨论,在此过程需要有注意几点:

1.师生角色合理定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过程较为枯燥、知识难以灵活运用等缺陷,案例教学正是为弥补上述缺陷而产生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担任案例组织、推动、归纳总结等职责,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学习进程的节奏;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担任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职责,积极主动地搜寻知识;两者之间应是共同探讨、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关系。

2.合理掌控案例讨论进程。一般而言,案例讨论分为案例展示、问题设置、案例讨论等几个环节。(1)案例展示。在该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全方位展现案例全貌,使学生能够对案例有整体的感性认识;在案例展示时应注意尽量运用活泼生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引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郑绮萍,包昆荣,陈志铭,2006)。如果案例的信息量较大或需要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搜索时,应在上一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2)问题设置。案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更生动具体地展现知识点并真正掌握,为此问题设置应紧紧围绕需要传授的知识点。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应是理论难点,通过问题提出、讨论、解答可有助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二是问题设置应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将复杂、难懂的知识以设置问题的方式理清思路,通过追问、反问等方式推动讨论层层深入。(3)案例讨论。教师作为讨论的引导者和推动者,通过提问、反问等方式推动小组间的讨论和辩论,分享众多思想,实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热烈的讨论、辩驳,加深知识点理解,实现知识技能目标。这一环节要注意几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站在中立的角度,不带倾向性的引导,否则有可能将学生引向既定的结果,难以使个人、各组各抒己见;二是应把握提问、引导的关键时机。当一个问题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抛出下一个问题或是在已有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限定或假设,从而引导讨论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案例总结

当学生讨论案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概况,将现实状况升华到理论知识。此环节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概括讨论环节存在的几种主要观点,并对上述观点进行点评,既要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积极观点,同时也要提出思考该类问题应有的战略思路;二是对案例结论的归纳。这部分并非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案例对理论的验证,是将现实与案例结合并从现实归纳理论的升华,也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三是在已有结论基础上提出深入思考的思路。仍以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为例,在充分讨论基础上重点总结三点结论:(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能力与多元化节奏相配合;(2)根据行业相关程度进入新行业,海尔根据行业相关程度,从高相关到中相关,再到低相关发展;(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

四、结束语

企业战略管理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结合现实切实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推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是当前深化教学创新一项急迫的任务。这既是提升教学方法的新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如何发现讨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心理、掌握讨论节奏等均是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难题。为此,本文探讨了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案例教学主要环节的注意点,以期为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探索途径、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尹占军,胡菊华“基础”课案例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J].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3,175(7):104-106.

[2]郑绮萍,包昆荣,陈志铭成人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6,(4B):83-84.

战略管理课程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趋势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就是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复杂的市场激烈竞争的管理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后,逐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所广泛应用。该理论是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建立在管理基础理论、职能管理理论之上,是整合性的、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后引入我国,成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该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中,一般都将该课程列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明显区别于研究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的。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以及经济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创新地学习、实践和探索。构建一个创新型教改团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改效率和效果。作为当今新组织形式之一的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就是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念和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其研究成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5年出版就风靡世界。此后,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有一半按照该理论的原则来设计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它主张组织按照学习关系建立上下互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成员之间打破旧的等级森严的层级形式和相互隔离的部门形式,充分和积极交流经验和得失,互相促进提高。组织和环境之间消除旧的隔绝障碍,组织积极地适应环境,环境也给组织提供有效而充足的资源,保证组织的高效力。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是:共同的愿景,重视团队的作用,强调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领导者是真正的学习者,强调创新。

彼得・圣吉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表述学习型组织,是创新;如果用四个字,是持续创新。”他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创造性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标志,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五项“修炼”来创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艺术与技能的核心。该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应该做到,创建一个有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主讲《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师、学生代表等参加的《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团队(以下简称教改团队)。该团队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应该按照上述五项“修炼”来创建,具体做到:

(一)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要求组织的成员不断学习,去除自己的既有成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地创造并努力实现心中最想实现的愿望。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他们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就业导向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④富于面向职业应用的创新精神。

这些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应以其“进入角色快、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而具有竞争优势。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人员的任务,也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要求。

基于上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方面,应该树立的理念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体系清晰、简洁、够用,着重于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别是综合能力培养。

(二)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心智模式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基础之上,通过接受新的观念,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方式和习惯。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以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以做出正确的教改决策。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更新、实践教学环节、考试改革等方面重新修订和探索。

(三)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建立共同愿景”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环节,使组织成员有共同奋斗的目标。组织成员的个人自我超越最终要以组织共同目标的形成为标准,在组织成员的积极互动下,把成员个人的愿望变成集体的共同意志,的共同愿景才能有效地形成。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把学院的要求、各个专业培养定位、教师的授课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点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此把全员团结在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下,以此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组织进步的合力。

(四)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团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基于共同愿景进行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之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充分沟通和积极探索,形成团体合力、能力和团体的智慧。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 及时铲除组织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善于不断学习。不但重视员工个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能力整合为组织的能力。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观摩教学、学生课余活动等多种形式互相学习、共同学习、总结《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它要求组织在团体学习以后,利用已经形成的团体共识和团体合力,全面系统地思考组织自身、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出系统的发展方法。它既是其他四项修炼的基础和核心,又是对其他四项修炼的整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共同思考《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做到脉络清晰,理论完整但不庞杂,既详略得当、又突出重点;理论阐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掌握知识;注意增加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另外,结合理论阐述,每章节要配有生动、时代感强的案例分析和阅读资料,易于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方面,我们对该课程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是:博采战略管理学界众家之长、依循企业战略管理过程而展开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构建。他们在综合分析和研究国内外著名的企业战略管理教材和专著的基础上,提出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确定企业使命、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来构建该课程理论体系。分为以下四个有机联系的模块:企业战略管理导论、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以上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反映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不间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教学时,以上体系清晰明了、内容选取详略得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其创新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 [N]. 中国教育报,2010-4-19(5).

[2][美]彼得・圣吉.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吕巍,译. 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绚皓.企业战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