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经济及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03

教育经济及管理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1)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于1997年合并为教育经济管理学科,从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并于1998年正式实施。从教育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到今天,从其发展历程来说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在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绩。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以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学管理学等多类学科为其学科的理论基础,并借鉴了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现象,将其运用于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困境与现状

1、学科独立性不强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存在科学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学科的地位上。首先,其学科并不是由两个和多个学科的根基衍生,而是通过强制性命令途径将学科人为的组装拼凑在一起,成为一个专业,因此其学科独立性不强;其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管理、经济三门学科,而这三个跨越较大的不同领域的学科,均有自身的学科的研究内容、体系、规范,将这些整合成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之后,存在不可通的制约性,学科的互动与交流也存在内在机制缺失等问题,由此演变成学科自主性不足。最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由教育经济学科与教育管理两个较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进行整合之后,形成的新兴学科,从属于公共管理学习,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学科的发展永远收到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学科独立性不强。

2.学科发展不成熟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立至今,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但是就学科得发展问题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尤其表现在学科发展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学科研究失范,发展脚步较缓慢,学科研究团队的缺失等。首先,学科成立至今,大部分高校将这类学科划分到师范学校,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将其划分为经管学院。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教学上锁采取的教学模式出现失范,对学科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次,在教育经济管理学科中,存在学科研究队伍混杂的现象,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和方向并不对口、合理性较低等问题,学科科研队伍应该具备经济、教育、管理多门学科背景,然而实际学科研究中,并没有这样全方位的人才。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策略

1、结合多类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该走多元学科教学的方向道路,创新教学方法,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出来,对科学所涉及的教育、经济、管理等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并扩大交叉学科各自所占比例。首先,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精简,并科学合理的对学科所占比例进行规划,深入进行学科调研,对现有的学科条件及环境进行审视,并对其适应于发展进行分析;其次,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中,要合理增加经济与管理学科内容的所占比例,并且结合鲜活的案例引入教学,从而使学科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的学科范式研究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2)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纵观全世界,无论是创新型人才还是创新成果,无不与交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学者曾对20 世纪诺贝尔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 世纪的诺贝尔获奖成果普遍存在学科交叉现象,更有力地证明了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以下简称教经管学科)是由教育、经济、管理三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门文科类交叉学科,虽然不会像理工科类那样做出很多意义非凡的创新成果,但在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性创新型人才方面无疑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科设置的限制,教经管学科自身的不成熟性等,使其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

1 教经管学科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归属不明

学科的归属问题关系到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一门学科把自己界定在特定的学科门类下,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权益的顺利获得,从学术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从心理上使学科成员获得一种安全感。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交叉学科日益成为学科建设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学科和专业设置较为固化,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既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也没有在目录代码和名称中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②这使交叉学科的归属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教经管学科而言,关于该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难以确定,正如杨天平所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由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迭合而成的学科,毫无疑问,其直接的上位学科也应该是这两门学科,而其间接的学科归属则应该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或者说应该由这三门学科共同构成其融合的属学科”。③不少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学科视野出发,将其纳入自己所在学科阵营,设有该学科的高校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该学科设在不同的学院。

1.2 社会需求与培养模式不协调

自1997年教经管学科成立以来,国家就力图给它的培养目标设置一个清晰的界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一书中,对该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作了如下描述: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经管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④从培养目标来看,教经管学科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黄路明对西部两所高校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的去向调查表明,教经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88%的人选择到高校就业,且在高校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担任学生辅导员,只有极少数担任教务员或教师。⑤由此看来,教经管学科培养的人才多倾向于从事基层教育管理类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在培养模式中应该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辅之以学术型人才培养。而我国但凡设置该学科的高等院校几乎都是以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这也是造成该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社会适应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学科的发展规模与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成比例

教经管学科自诞生以来,其发展速度喜人。据114国际教育网的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范围有59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8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2007年则迅速变为105个和13个。⑥仅两年时间,硕士和博士招生机构就分别增加了46个和5个,可见专业布点快速增加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为该学科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定的“气候”和“范式”奠定了基础。但学生的培养质量并没有随学科的扩张而进一步得到提升,相反地,由于本学科自身的不成熟性和难以确定的归属问题,使不同类型的院校将其设在他们认为正确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也大不相同,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学者卜树春对部分著名高校2008届教经管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上有不少没有确定单位的同学。⑦虽然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也有很大关系,但普遍的事实证明,学生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培养质量。

2 解决对策

2.1 增设“交叉学科”门类

根据上文所述,教经管学科难以确定的归属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没有给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交叉学科”门类,且使所有的交叉学科都有一个合理的归属,不至于交叉学科因为归属不明而被不同院校“随意”安置。其次,考虑到每门交叉学科的发展程度不一,宜将它们分类对待,并制定不同的标准,以利于它们更好地发展。如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探索叉学科、成长叉学科、成熟叉学科三个层次。⑧教经管学科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可将其归属于成长叉学科。

2.2 改革培养模式

从就业角度看,教经管学科宜实施专业应用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其中,前者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而后者主要是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学术人才,同时也为该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培养趋势。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选择、实践环节、论文要求等方面都要实行“分流”,具体的培养模式见表1。

2.3 政府主导,限制学科布局点,重点发展一批学科“领头羊”

教经管学科的研究范围本来就是围绕着教育这个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公共事业而展开的,它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关怀和指导”。面对学科规模和培养质量的不协调的状况,教育部门要相应地从两方面进行解决:第一,精减学科布局点。对设有该学科的院校进行评估,取缔那些尚不具备实力的院校的设置权,选出一批综合实力和科研成果兼具的高校作为该学科布局点的重点对象。第二,重点挑选并培养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大学和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并在这些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实行“硕博连读制”,为该学科以后的学术发展和科研补充力量。

3 结语

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型交叉学科,教经管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解决学科现存问题过程中,要注重内外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及挖掘本学科自身优势,也要加强外界的支持力度,如政府加大学科重大课题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学科队伍中来,为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使其在瞬息多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 周仲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辩护[J].教育与经济,2003(2):5-8.

② 柳洲,古瑶,马莉莉.强化我国研究生跨学科教育的对策分析——美、英、法等国跨学科教育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6):56-60.

③ 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与经济,2002(3):1-5.

④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8-152.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3)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30几年来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同时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地区和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加上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贫困大学生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尽管国家出台了“贷、奖、助、勤、补”的资助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执行效果还有待提高。多数贫困大学生尽管拥有“学习勤奋刻苦,生活俭朴,自立、自强、自律”等优秀品质,但是更多的这类学生所产生的“经济困难,心理困扰,社交困境,学习困惑”等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注,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教育管理问题。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论述及因素分析

1、现状论述

(1)经济困难。经济问题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困境。据调查发现,校园贫富差距较大并存在扩大趋势,其中贫困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集中在300—500元,而较富裕学生多数在1000元以上。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生学费上限为每学年4200元,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000元;理工科专业一般高校上限为每学年4600元,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500元;外语、医科类专业一般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000元,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6000元。在2010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从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农村家庭至少需要一人劳动的纯收入才能勉强支付一个大学生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费。而对于医科类和艺术类专业,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就只能望尘莫及,独立院校和民办院校的上万元学费就更不敢想了。

(2)心理困扰。表面的经济压力导致的更深层次问题是贫困生心理上的扭曲。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成为“心理贫困生”。“心理贫困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心理上出现自卑、孤僻、敏感等各种问题的学生。其常表现为:一是严重的自卑心理。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和同龄人的冷嘲热讽,慢慢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二是自我封闭和对他人的排斥。心理上的落差,怕别人看不起使其习惯于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同时为强烈维护自身所谓“尊严”,常因小事而与身边人发生争执,乃至用言语和行为攻击别人。三是拜金主义和仇富心理思想严重。对钱的过度迷恋,常让他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最后葬送自己美好的前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社交、人格和情感等。

(3)社交困境。对“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反思表明,它所折射出的是贫困家庭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严重问题和教训。经济的压力常使得贫困学生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经常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此重复恶循环下去,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后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悲剧在校园上演。

(4)学习困惑。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实现更多高层次推理与批评性思考,更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Slavin的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成绩,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与心理上的落差,经常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技能严重缺失,对以后融入社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2、因素分析

(1)社会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西方的“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思想也开始在我国蔓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农村等经济贫困家庭的“低收入”和学校“高收费”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虽然我国政府初步形成了“贷、奖、助、勤、补”资助体系,且政策总体上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执行薄弱点。从村委会、乡民政部门到县市相关部门,再到学校的一系列审核过程因某些地区流于形式,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现象时常发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真正得到实惠就是个疑问了。

(2)家庭状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般都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一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等落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教育资源贫乏,人们受教育水平程度低。二是贫困生的父母可能伤亡残疾离异,一家可能多个孩子,无稳定经济来源,仅靠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监督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从小没有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只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孩子身上,从小就对子女要求严,期望高,只想通过子女来改变家庭的命运,教育子女方式的不正确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3)学校环境。一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在学校就片面地以升学率和卷面分数成绩为追求目标,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使得进入高校的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无力面对新挑战。二是现在我国多数学校和相关部门对贫困生不够重视,尤其在“精神扶贫”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对这类群体在“乐观、自信、进取”健康人格教育上不够重视。三是大学师生关系不像小学、中学那样亲密,大学师生接触更多的只是在课堂上,其他时间很少交流沟通,这自然就生疏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对学生了解不足,导致贫困生的现实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同学之间缺乏关爱和互助精神,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尤其在独立民办院校,消费意识超前,盲目追求时尚,这些使得贫困生在现实和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

(4)个人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贫困,学习不理想,奖学金、党员入选等评选落空,被身边周边人歧视冷落等使之产生焦虑,不敢勇于面对自己的现状与困难。有些学生为掩饰自己的客观贫困,对参与“勤工俭学”感觉很丢面子,宁愿贫苦,也不愿放下所谓的“面子”去挣钱。一些贫困生总是逃避现实,不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又不敢请求别人帮助,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当代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在坚持一定基本原则下进行:坚持“人本原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激励原则”,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坚持“绩效原则”,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绩效问题;坚持“系统原则”,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一个有机整体为框架,忌片面地看问题,单一地解决问题。

1、强化资助体系监管,建立完善教育公平保障机制

(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目标框架下,公平应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主旋律。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时应该根据差别付给的原则向弱势全体倾斜,在操作过程中需改变单一地以身份背景作为判断标准的做法,把抽象的某一类贫困生还原为具体的个体,了解每位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情况。学校也可设立专门的机构,承担贷款所需的前提组织和初审工作。

(2)完善助学贷款跟踪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学贫困生应该是“寒中选优”的,对于他们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应该作出一些硬性规定,达不到规定的应该取消助学贷款资格,以此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例如英国实行的是先上学,后交费并差异收费的学费政策,同时,通过建立捐助基金,为每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与服务。而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与美国政府不断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多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多措施激励银行贷款、多路径降低贷款拖欠率等方面。

2、建立健全对贫困生全方位的心理救助体系

(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品行说明等,并阶段性地对其进行跟踪。

(2)建立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心理后干预,即干预者对暂时过渡心理危机或未过渡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提供帮助,以实现危机学生个体和周围相关学生达到危机前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例如建立危机学生的心理评估机制;建立危机学生的跟踪反馈机制;建立对危机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对周围相关学生的干预机制。

(3)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和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

3、加强完善辅导员团队建设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集思想政治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朋友三重角色于一身,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1)建立辅导员个别谈心、主题班会、随班听课、家长联系、住宿值班、评教评学等工作制度。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中去,经常与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交流沟通,了解熟悉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真诚互爱的师生关系。

(2)加强辅导员技能培养。辅导员应提高识别贫困生以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管理的基本能力。

(3)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建设,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用智慧启迪学生心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管理提供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经济困难大学生导师联系制。选聘思想政治觉悟高、心理辅导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经济困难学生的人生导师。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扩大权利和提高待遇,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如今虽然不能像两千年前孔子办学时那样不写教案,不发文章,老师学生吃住在一起,但孔子和弟子“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现代教育很值得借鉴的优良传统。

(2)调整对教师的整个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教育管理必须讲求管理实效,绩效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和永恒主题。应该将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纳入普通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围,将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和教师的绩效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贫困生的重视,也符合教育公平的精神实质。

(3)加强教师沟通能力和现代网络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各种技能和教学管理培训外,美国教学沟通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亲切力”(指那些缩小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距离的教师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行为)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学习动机。同时,现代网络技术也为师生互动和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节省了师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5、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机制

贫困生的问题关系到家庭、学校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协助者,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来,以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同时,相关部门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校、社会有关人士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教育管理经济困难高校学生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并不是每种方法对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适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各个学校和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校而异,因生而异,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推陈出新,不让现在的“贫困”成为这些学生未来贫困的根源,以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 Slavin,R.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M].School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Hillsdale,NJ;Erlbaum,1989.

[3] 刘一鸣: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行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4] 武、康星华:现代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203-03

近年来,由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地方高师院校为了提高办学竞争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机会,几乎都开办有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大,其就业压力也日趋突出。如何提高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矛盾的可能途径,且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商业创造性,更适合建立培养创业就业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因此,研究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1.地方高师院校具有齐全的基础学科和严谨求实的学风环境。地方高师院校齐全的基础学科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起着基础性作用。大多地方高师院校的外语、数理、文、史、地,以及音、体、美等学科都较地方非高师院校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地方高师院校长期形成的严谨求实的学风环境,有利于学生行为模式和思维风格的形成。

2.地方高师院校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地方高师院校长期教育教学积淀而成的深厚人文底蕴和高尚师德师风环境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利于塑造学生优秀的品质和培育高尚的情操,形成优良的人品。而这正是创业者,也是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的人文素质。

3.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具有进行创业教育的专业优势。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与市场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其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经济、管理、会计、财务、税法等知识,大多是创业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财务管理》可以让学生掌握资金的筹集方式和使用以及投资理财知识,《市场营销》可以让学生掌握市场分析、定位和企划知识,拥有分析市场销路和进行商品销售的能力。

二、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淡薄。大多地方高师范校的招生数据显示,由于学生本人或家长受传统的“铁饭碗”、“保险箱”、“旱涝保收”等陈旧就业观念的影响,过于追求稳定的工作,绝大多数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师范类专业,经济管理类等非师范专业录取的学生多是从师范专业考生中调配的,这些学生天生就带有师范遗传基因,在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过程中大多仍然努力考取教师资格证。因此,学生及家长的追求安逸的、稳定的择业观,与创业教育所要求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大相径庭,这是制约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首要问题。

2.胜任创业教育的师资匮乏。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导致师资力量匮乏。其专业教师一部分是由其他专业教师中途转行而来;另一部分是招聘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而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是上述的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教师,二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前者中,大部分教师缺少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专业进修机会少,或者专业面狭窄、知识陈旧,尤其是中途转行的教师本身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因而,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激情,无法根据学生的需求系统性地传授创业教育知识。后者中,大部分辅导员教师不仅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更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以及创业教育的经验,难以对大学生的创业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地方高师院校是稀缺的。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应融合于整体教学体系,不应脱离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孤立地进行,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做到。一些学校甚至只简单地增设类似《创业管理学》等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创业知识累积的需求,也根本谈不上形成体系,更不用说完善。很多学校主要通过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并没有将其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的联系。

4.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虽然地方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但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时间较短,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不足等原因,与一般性院校相同专业和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创业中心和孵化器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学生的创造性,且已建立的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真正能够发挥创业教学作用的很少。

5.创业文化氛围不浓。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目前尚未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创业教育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由于地方高师院校在录取时,师范类专业考生的平均分数远高于非师范类专业,师范生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师范生,导致学生会以及协会等优秀学生团体中师范类学生比重偏多,最终导致在组织策划学生活动中倾向于浓厚的师范性,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创业文化不能成为一种稳定主导的校园文化元素,崇尚创业、合作创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氛围和制度尚未形成。

三、加强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对策

1.充分发挥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地方高师院校齐全的基础学科、严谨求实的学风、浓郁的师德师风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生行为模式和思维风格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学生拥有广泛的经济管理学知识,对新事物接受快,对市场反应快,并且对新事物参与感强烈,这些特点对于创业者来说都是优势,能够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者快速进入角色,体会创业。地方高师院校要充分发挥院校本身学科和人文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积极倡导创业教育的观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提高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创业教育视为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在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中应充分体现“以深化教育改革和弘扬创业精神为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内涵发展,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和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担风险的心理、意志和实干精神,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特征。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应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请财经类院校名师讲学和兼职,派遣专业教师访学、深造,努力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多渠道积极聘请各行业的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或研究工作,或担任学生实践实训导师,直接参与学生创业指导,启发学生如何将创业与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或创造性;对于近年招聘的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创业教育经验的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可通过进实验室、实训基地或选派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训等方式,打造双师型师资,增强师资实践能力。

4.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如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运营管理、公司理财、企业战略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对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但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个性品质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于专业教学,并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必修和选修课,并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将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纳入课程体系,给予必要的学分,力求创业课程体系综合化、国际化、实践化,形成学科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创业理论、技能和方法。

5.加强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创业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开放性、实践性的活动。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可或缺。未来可以采取的以下措施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一是加强创业实验环节的教学。地方高师院校要加大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和实验人员的配备,通过建设如ERP 沙盘模拟、企业内部管理模拟、营销策划模拟、证券模拟、电子商务等实验室,可以让大学生在校园内通过实盘模拟了解创业流程、熟习创业运作模式。另外,强化创业实验(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二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地方高师院校要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和学校提供的资金,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如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科技园等形式,选拔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创业小组负责人,并指派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创业意识,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各种难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和其他帮助等。同时,地方高师院校还应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经常组织学生深(下转236页)(上接204页)入现场考察小企业创业经历和调研大公司经营状况,加强专业与市场的结合度,让学生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6.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首先,地方高师范要发挥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优势,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气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特征的课外科技活动。一是开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模拟股市、商务谈判、广告策划大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最后,积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社团活动平台。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俱乐部”,开设创业教育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并通过广播、宣传橱窗、网站等媒体积极宣传创业教育,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知识经济时代,快速的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化。地方高师院校应根据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积极发展内涵建设的同时,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办学指导思想、创业课程体系、创业实践教学、创业师资队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找出差距和不足,以地方高师院校的特色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经济管理类学生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文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2] 程志宇.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4).

[3] 董晓红.论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4] 李萍.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教育瓶颈问题研究[J].理论界,2011,(11).

[5] 金继刚,王世红.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1,(13).

[6] 饶扬德,田双全,饶荔.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5)

为确保“高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结合学校特点应加快“外贸经济教育高地”建设,推进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建设,强化专业水平,优化办学特色。教育高地建设离不开信息资源,学校图书馆必须在教育高地信息资源库的构建、管理、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图书馆应加快建立品种齐全,内容丰富,便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专业资源库的步伐,从而在学校学科建设中更好地体现教育资源为高校教学服务的功能。当前,迅速建立起外贸经济信息资源库,能有效地整合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平台,发挥学校专业特色的优势。同时,对充分发挥教育高地的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贸经济教育高地资源库的构建

1.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1) 服务于教学原则。外贸经济信息资源库作为学校的教学辅助平台,其功能要具备学校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特色,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服务。我校具有十多年外贸经济教育特色,在基本建立起具有外经贸特色的学科藏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突出精品课程、重点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立专题栏目,建立品种齐全,内容丰富,便于学术和教学研究的图书馆专业资源库。

(2) 循序渐进、及时更新原则。资源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对资源库内容的及时更新就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充实内容,才能真正体现专业资源库的价值,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2.资源库建设的内容。资源库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以外贸经济教育为主”的服务理念。

(1)建立经贸动态资料库。及时收集学科的研究动态,反映该学科教育高地领域的前沿发展水平,每月编辑《经贸动态》等刊物。

(2)建立学位论文库。全文收录本校经贸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提供读者网上浏览检索。

(3)建立wto研究资料库。收录国内外wto研究资料,以学术论文为主,收录内容注重新颖,有深度,及时提供读者网上检索。

(4)建立外贸经济专业资料室。根据外贸经济专业设置配备书刊,突出学科特色,以推动教学科研为重点,主要收藏本专业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配备现代化网络设备供教师查找丰富的网上资源和馆藏数字资源。

(5)建立学科专业书目库。主要内容是外贸经济相关的中、外文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图书、教材(包括自编教材)目录。

(6)建立成果库。集中展示本校建校以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新出版的图书资料、专著,反映外贸经济最新成果和信息动态,帮助教师、科研人员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水平,把握科研方向,避免重复性研究。

(7)引进专业数据库。引进适合外贸经济教育专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见效快,节省人力、物力,可加快完成和丰富特色库建设。

(8)建立外贸经济动态信息库。依托技术先进的学科专业网站,采用对网络信息的动态链接,及时报道与学科相关的最新动态信息。

二、外贸经济教育高地资源库的管理

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选拔具有学科专业的馆员,利用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围绕对口专业学科领域开展有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一是负责与专业对口的学科老师建立联系和沟通,宣传专业的文献特色,征求意见,了解师生的服务要求。二是进行深层次的文献开发,如编制目录索引,在网上对该学科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链接,制作网络资源指南等二三次文献新产品。三是对该学科师生进行有关专业的文献检索知识培训,指导师生通过各种检索途径,快捷有效地获得学科资源,提高师生利用资源的能力。

2.发挥馆藏优势,深化特色服务充分发挥馆藏优势,注重特色文献开发,定期提供专业核心期刊的现刊目录、书目、索引资料等,为学科带头人和重点科研项目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开展绿色通道服务,利用email、电话为教师查找信息资料,提供最新信息动态。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情报服务开发电子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网络电子期刊信息服务,收集与外贸经济专业相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论文、评论、书籍,编制《经贸动态》,为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合理配置馆藏和室藏资源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有重点的补充,形成具有外贸经济特色的专业藏书体系,使外贸经济的教学、科研工作获得文献情报保障。采购图书由专业教师参与,保证图书资料的针对性、专业性。

5.资源库建设的日常管理图书馆要不断更新、充实、丰富外贸经济信息资源库的图书资料信息,同时,要使资源库的资源更好地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的馆员要根据专业教师的要求,从文献信息角度满足教师深层次的、专业的要求,做到提供周到优良的服务,为书、信息找人,提供主动服务。

分编图书资料做到统一规范,到馆图书快速编目,尽快上架流通,体现方便、快捷的服务宗旨。专业资料室对全校教师、研究生开放,提供全天候服务。

合理使用教育高地建设的图书资料购置费,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责任到人。

三、外贸经济教育高地资源库的使用

1. 大力宣传馆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图书馆坚持“藏以致用”的方针,要“以用为主”的原则,以“提高文献利用率”为目标,努力做好已有资源的宣传、推广和利用工作。学校购买的专业文献、信息数据库要以多种形式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推广,并协助或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在家中如何使用学校的数据库,充分提高资源库在教学、科研中的利用率。馆藏资源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才能让信息增值,使知识再创,否则,图书馆资源再丰富,没人了解,不被发掘、利用等于无用之物,也白白浪费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2. 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供人性化服务图书馆要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取消读者不能带书进专业阅览室的限制,师生可将自己学习必需的个人书籍带入专业阅览室阅读,以方便阅览室的书刊相互参考学习。阅览室与书库要形成统一的开架阅览区,方便读者使用,有效地提高专业阅览室的文献资料利用率,打破藏书区与阅览区分离界限、印刷型资源与数字资源分离界限,书刊阅览与电子阅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实行藏、阅、咨一体化服务,方便师生对文献的查找、利用,提高文献利用率和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利用文献的效果。

3.开发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方便教师查找文献资料图书馆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科研的需求应及时通过数据库系统对因特网上的学科专业进行访问,按专业学科进行分类、集中整理,将国内外有关专业信息资源网址连接起来,向教师提供相关学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方便教师查找各类信息资源,让图书馆真正起到信息导航站的作用。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教育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应抓住机遇,把参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教育高地建设作为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树立自身品牌特色的最佳切入点。图书馆资源库要以前沿信息服务为主,不仅要准确、便捷,而且要开展专业特色的信息服务,要关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专业设置状况,为教育高地建设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

外贸经济教育高地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只有及时把握教育高地建设的最新动态,开创性地为教育高地建设提供完善的、及时的、高效的服务,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形成自身的办馆特色和服务特色,使图书馆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6)

为确保“高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结合学校特点应加快“外贸经济教育高地”建设,推进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建设,强化专业水平,优化办学特色。教育高地建设离不开信息资源,学校图书馆必须在教育高地信息资源库的构建、管理、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图书馆应加快建立品种齐全,内容丰富,便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专业资源库的步伐,从而在学校学科建设中更好地体现教育资源为高校教学服务的功能。当前,迅速建立起外贸经济信息资源库,能有效地整合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平台,发挥学校专业特色的优势。同时,对充分发挥教育高地的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贸经济教育高地资源库的构建

1.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1) 服务于教学原则。外贸经济信息资源库作为学校的教学辅助平台,其功能要具备学校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特色,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服务。我校具有十多年外贸经济教育特色,在基本建立起具有外经贸特色的学科藏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突出精品课程、重点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立专题栏目,建立品种齐全,内容丰富,便于学术和教学研究的图书馆专业资源库。

(2) 循序渐进、及时更新原则。资源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对资源库内容的及时更新就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充实内容,才能真正体现专业资源库的价值,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2.资源库建设的内容。资源库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以外贸经济教育为主”的服务理念。

(1)建立经贸动态资料库。及时收集学科的研究动态,反映该学科教育高地领域的前沿发展水平,每月编辑《经贸动态》等刊物。

(2)建立学位论文库。全文收录本校经贸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提供读者网上浏览检索。

(3)建立wto研究资料库。收录国内外wto研究资料,以学术论文为主,收录内容注重新颖,有深度,及时提供读者网上检索。

(4)建立外贸经济专业资料室。根据外贸经济专业设置配备书刊,突出学科特色,以推动教学科研为重点,主要收藏本专业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配备现代化网络设备供教师查找丰富的网上资源和馆藏数字资源。

(5)建立学科专业书目库。主要内容是外贸经济相关的中、外文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图书、教材(包括自编教材)目录。

(6)建立成果库。集中展示本校建校以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新出版的图书资料、专著,反映外贸经济最新成果和信息动态,帮助教师、科研人员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水平,把握科研方向,避免重复性研究。

(7)引进专业数据库。引进适合外贸经济教育专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见效快,节省人力、物力,可加快完成和丰富特色库建设。

(8)建立外贸经济动态信息库。依托技术先进的学科专业网站,采用对网络信息的动态链接,及时报道与学科相关的最新动态信息。

二、外贸经济教育高地资源库的管理

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选拔具有学科专业的馆员,利用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围绕对口专业学科领域开展有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一是负责与专业对口的学科老师建立联系和沟通,宣传专业的文献特色,征求意见,了解师生的服务要求。二是进行深层次的文献开发,如编制目录索引,在网上对该学科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链接,制作网络资源指南等二三次文献新产品。三是对该学科师生进行有关专业的文献检索知识培训,指导师生通过各种检索途径,快捷有效地获得学科资源,提高师生利用资源的能力。

2.发挥馆藏优势,深化特色服务充分发挥馆藏优势,注重特色文献开发,定期提供专业核心期刊的现刊目录、书目、索引资料等,为学科带头人和重点科研项目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开展绿色通道服务,利用email、电话为教师查找信息资料,提供最新信息动态。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情报服务开发电子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网络电子期刊信息服务,收集与外贸经济专业相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论文、评论、书籍,编制《经贸动态》,为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合理配置馆藏和室藏资源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有重点的补充,形成具有外贸经济特色的专业藏书体系,使外贸经济的教学、科研工作获得文献情报保障。采购图书由专业教师参与,保证图书资料的针对性、专业性。

5.资源库建设的日常管理图书馆要不断更新、充实、丰富外贸经济信息资源库的图书资料信息,同时,要使资源库的资源更好地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的馆员要根据专业教师的要求,从文献信息角度满足教师深层次的、专业的要求,做到提供周到优良的服务,为书、信息找人,提供主动服务。

分编图书资料做到统一规范,到馆图书快速编目,尽快上架流通,体现方便、快捷的服务宗旨。专业资料室对全校教师、研究生开放,提供全天候服务。

合理使用教育高地建设的图书资料购置费,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责任到人。

三、外贸经济教育高地资源库的使用

1. 大力宣传馆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图书馆坚持“藏以致用”的方针,要“以用为主”的原则,以“提高文献利用率”为目标,努力做好已有资源的宣传、推广和利用工作。学校购买的专业文献、信息数据库要以多种形式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推广,并协助或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在家中如何使用学校的数据库,充分提高资源库在教学、科研中的利用率。馆藏资源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才能让信息增值,使知识再创,否则,图书馆资源再丰富,没人了解,不被发掘、利用等于无用之物,也白白浪费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2. 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供人性化服务图书馆要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取消读者不能带书进专业阅览室的限制,师生可将自己学习必需的个人书籍带入专业阅览室阅读,以方便阅览室的书刊相互参考学习。阅览室与书库要形成统一的开架阅览区,方便读者使用,有效地提高专业阅览室的文献资料利用率,打破藏书区与阅览区分离界限、印刷型资源与数字资源分离界限,书刊阅览与电子阅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实行藏、阅、咨一体化服务,方便师生对文献的查找、利用,提高文献利用率和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利用文献的效果。

3.开发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方便教师查找文献资料图书馆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科研的需求应及时通过数据库系统对因特网上的学科专业进行访问,按专业学科进行分类、集中整理,将国内外有关专业信息资源网址连接起来,向教师提供相关学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方便教师查找各类信息资源,让图书馆真正起到信息导航站的作用。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教育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应抓住机遇,把参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教育高地建设作为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树立自身品牌特色的最佳切入点。图书馆资源库要以前沿信息服务为主,不仅要准确、便捷,而且要开展专业特色的信息服务,要关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专业设置状况,为教育高地建设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

外贸经济教育高地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只有及时把握教育高地建设的最新动态,开创性地为教育高地建设提供完善的、及时的、高效的服务,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形成自身的办馆特色和服务特色,使图书馆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我国现代化建设初期,对专业技术性人才和生产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理工科高校十分重视专业技术性人才和生产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仿佛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技术上熟练,而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素质的求职者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理工科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境地。面对这一现象,理工科高校应转变观念,重视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培养,使他们在求职生涯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目前,有些理工科大学已经看到了自身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的提高,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他们对策的有效程度并不高,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许多理工科高校的管理层与领导层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的经济管理素质,但是许多只是一些“表面文章”,并未发挥实际功效。例如,一些理工科高校在课程中添加了几门与经济和管理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选修课,考试仅通过简单的理论测试即可,毕业成绩单上的经济、管理学科仅是一个名字,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具体的经济、管理的技能;这些科目的开设密度较低,一周只有一至两节课,学分也比较低,完全把它当做一种点缀;这样一来,老师的要求不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就马马虎虎应付一下,成绩合格就万事大吉,对于真正的能力提高则被忽略掉了。高校的严格要求与高度负责,才能影响学生的心态,因此,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这样的零散、不成体系化,是无法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的。

(二)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

理工科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的素质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来进行,这种途径单一的教育侧重于理论而没有相关的探究与案例分析教学,使教学成果并不明显,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不高,经济管理素质还是没有得到培养。经济管理类课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花大力气,经过多重途径进行探索才能取得进展,仅靠几节选修课,基础知识都未必能讲述完全,进行相关的扩展与研究更是不可能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是很难依靠单一方式取得成果的。

(三)经济管理类的师资不足

理工科高校要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并进行素质教育,需要一批专业的师资队伍,否则,教学效果很难突出。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性强,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有涉猎,因此没有相关的基础,如果随便找其他专业的老师依据课本讲解,是很难有成果的,还可能误人子弟;另外,在理工科高校教授经济管理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懂得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相关的理工科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两者的密切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提高这方面的素质。

(四)适合理工科学生的经济管理类教材缺乏

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真正有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是结合本专业编写的,能够将理工科的学科特色和经济管理类学科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起来。但是,理工科门类众多,并没有专门对应某一专业的经济管理类教材。这样的弊端是,即使学生能够通过经济管理类的一般教材掌握一些相关知识,但无法跟自己的专业具体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践中是很难应用的。

二、应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

理工科高校在抓好学生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放在显要的地位上,通过一些实际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一方面,可以将经济管理类课程放在必修科目的行列,并且以学生实际参加的经济管理活动和实验探索作为成绩考核的参评标准,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多多参加经济管理的探究活动与实践活动,在行为上得到锻炼,使这方面的素质提高;另一方面,除了在课程资源上有保障以外,还可以请专门人员开讲座,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而不是满足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讲座都是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是讲解者的研究结果,因此,比较有效;再者,理工科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素养和拓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不仅对学生讲解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意义,还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经济管理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取得进步。此外,学校可以组织经济管理能力方面的竞赛,要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将经济管理的思想蕴含在其中,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接受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佳的成果。

(二)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加大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力度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其实有多种,关键靠师生的发掘,因此,认识到经济管理类教育的重要性后,就要活跃思维,寻求各种方法进行教育。首先,课堂教学是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内和课外两个资源,让大学生牢固掌握经济管理类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实践做好铺垫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加到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比例,并在期末考试的综合测评中侧重于此方面,显示其重要性。第二,要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的科研与探究实验,并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奖励。第三,建立模拟的实训基地,由老师带领研究课题,将经济管理类常识与所学的理工科专业联系起来,模仿企业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具备实战能力。第四,利用假期或者空闲时间,到企业进行实际的考察和感悟,体会所学专业与所学技能是如何结合的,明白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可以由企业的技术工人讲解经济管理思想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与侧重方面,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和学习计划指明方向。

(三)吸引、培养经济管理类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学生的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关联,因此,高校筹建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理工科高校应该以优厚的待遇招募经济管理类的人才前来出任教师;第二,高校对于已经工作的教师应该进行定期的评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积极的途径加以解决,还要对这一部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自身的素质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第三,理工科教师也应该对自己提高要求,不满足于自身专业技能的局限,积极学习经济管理类知识,并了解经济管理类知识在专业里的运用,在教学中不断接受前沿的科研成果,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更新,保持领先。

(四)合理编制教材,合理设置课程

如今理工科高校使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都不配套,只是一些宏观教材,与理工科的学科特点结合性不强,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也不利于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真正具备经济管理类素质,因此,编写适合理工科高校大学生适合的经济管理类教材迫在眉睫。教材的内容应该体现经济管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并且加入一些与理工科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实践中经济管理类知识是怎样运用到理工科的学习中的;在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到细分,不应该笼统,经济管理类课程既应该包含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应该设置实际操作的实践探究课程,使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接轨;理论课和实践课应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三、总结

为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不仅要抓好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使其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还应该重视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专业课程与经济管理知识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理论应用于实践之路,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乐.谈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8(4)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8)

一、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10年发展目标。落实“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战略部署,时间紧、任务重,人才是关键。当前需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管理、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大众体育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一)相关概念简述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旨在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更好地分析体育经济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基本理论,并能将其同时运用于体育经济教学与科研以及体育市场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简述

国内最早开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是北京体育大学。目前,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了发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也积极探索并建设该专业。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开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中,高等体育院校仍然是主要的成分,比如说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以及天津体育学院等,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在开设相关专业;其次部分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也增设了该类专业。此外,由于学校创办专业的方向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在该专业创办前的对其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的设定,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创办方向与模式,因此,在创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方式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比如说,国内一部分体育类院校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设定为能够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另一部分体育类院校则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在掌握两种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仅具有实践能力,且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两类高校在基础课程的建设上基本一致,旨在培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下的学生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而在拓展课程方面则为一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类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建设正稳步推进。其中,湖北经济学院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强调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良好的体育素质。而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高校则大多注重于培养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基础知识且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人才。相对体育类高校将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放在专业课程方面,目前财经类高校在建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时,更加注重公共必修课的建设。然而,目前财经类院校虽然在基础课程中对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都有所普及,其交叉综合类的课程的目录也和体育类院校有很大的共同之处,但在体育技能类的课程建设方面与体育类院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财经类院校可供选择的体育技能类课程种类与数量明显少于体育类院校,因此,本文认为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在经济类课程、管理课程以及基础课程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但是就体育类课程项目来说,相对于体育类高校,在课程种类与课程教学深度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完善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

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要优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平衡专业课程构架比例,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并细化主要培养方向。其次,要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以高校为基础,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良好体育能力以及经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性复合人才的培养来直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体育类高校的管理学、经济学课程建设水平及普及率,以此来提高体育领域人才的经济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从而间接促进体育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合理开设基础课与专业课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概况

1.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学科不断涌现,尤其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交合产生的新兴学科, 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成了一股重组浪潮。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 也经历了一个交合和重组的过程。199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中,新增了管理学门类,下设了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5个一级学科和14个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又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土地资源管理这5个二级学科。由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于1997年起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1.2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主要任务是探索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的关系,用管理理论分析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的资源配置,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管理的运行规律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的变化。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 年版) 一书阐述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其具体内容为: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

1.3培养存在的困境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自设立以来就备受争议,无论是其成立的必要性还是合理性都引来各界的积极探讨。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数量也与日俱增,人们纷纷关注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前景,总结了该学科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1)与错位的培养目标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诸多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队伍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课程体系陈旧,影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 第三,评价机制不科学,影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2)全国统一招考制度为生源质量埋下隐患。(3)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在对教育经济与管理褒贬不一的形势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黄海群、孙曙光(2009)提出,要明确目标定位,实行分流教育,建立以“应用型为主,学术型为辅”的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和重视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知识水平和增强工作能力并重。建立“协作式”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3“教育原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价值

3.1对教育原理内涵的认识

“教育原理”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内涵的理解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对其内涵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将“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哲学”;第二种理解是将“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基本理论” 或“教育理论”;第三种理解认为“教育原理”是在理性层次上研究教育的主要关系。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采纳方展画教授对教育原理的见解。“原理” 一词在汉语中系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并且是可以作为其它规律之基础的规律”。因此, 教育原理应该是有关教育的一般性规律的知识体系, 对教育之一般性规律的揭示与认识成果, 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即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中的推论性知识系统, 这类知识发挥着对教育实践的预测、导向乃至科学调控等功能。

3.2“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从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来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设置分为三个方面:(1)政治理论课;(2)外语课;(3)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设置面向专业,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基本技能等相关课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必修课一般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原理、教育法学、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教育统计学等。

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各学校有所不同。以广西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教育原理这门课程参考三本教材,分别是孙华的《高等教育学概论》、王保星的《西方教育十二讲》以及弗兰克・M・弗拉纳根著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以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既有基础理论性,又有应用指导性。通过教师授课、学生制作并讲解专题以及师生互动来共同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引路人, 也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在讲授原理知识时,教师会列举历史事实以及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纷纷热烈讨论;对于学生发表的看法,教师客观评述;另外,教师还会用简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思考, 以扩展知识面, 丰富思维, 增强自学能力。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三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原理精髓,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研究生应具备的学术思维,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

3.3“教育原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

根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正与这一目标相吻合。虽然教育经济与管理运用的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教育原理是一门原理性课程,包含系统、全面的关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并且,教育原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建立学术思维体系。因此,掌握教育原理可以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院(处)中,基本上是一直按照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走路。因此,“教育原理”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发展中也必不可少。它的开设不仅为培养硕士研究生夯实基础,也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埋下伏笔。

4总结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中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各院校对其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但教育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习中还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关于教育的理论知识的普及,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也是一种培养。另外,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培养目标和方式有待转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柳叶.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10)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特点是把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的理论都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用。尽管当前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目前的需要相符合,但是想要其进一步发展,还面对着很大的挑战,下面就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现状

(一)缺少研究范式

就当前的教育经济与管科学科来说,缺少研究范式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有了科学的范式,才能更好的进行研究,这是所有学科想要想要发展的必备要素。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大部分都是对一些理论与经验进行汇总,这类的论文占了研究中的半数,但是更加科学、经典的范式还没有出现,这不光没有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反而体现出在发展过程中的浮躁。这一情况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研究范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搅乱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错位

当前课程体系错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错位。这和本学科的隶属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前教育经济与管理是在管理学的范畴之下,这种设置方法较为盲目,没有重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不正确的。其次,课程结构错误。当前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主次不分明,课程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这种情况给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工作产生了制约。

(三)研究人员匮乏

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因此,“人”是最主要的主体,而其他的因素都要经过人这个主体来让其表现出来。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中,缺少专业的研究人员是当前迫切的问题。新补充的研究与教学人员常常只能从其他专业转入,临时性与随意性较大,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对于说是教育课程中的管理,大部分是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来进行,大部分的试点高校运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引荐的教材,相关的教材编撰还在进行当中,但是对于课程的管理和评估、监督方面,还有很多高校根据传统的理论型进行教育,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把相关理论灌溉给学生,没有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听教师教导与记笔记为主,教学方式不够积极主动,没有加入学生的参与,这也是当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

(一)重新建立学科的研究范式

重新建立学科的研究范式,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日后想要发展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的困难出现。这就首先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有优良的道德操守以及专业的工作水平,从新的角度来了解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这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区别,尝试把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给不断建设此学科的知识体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教学中,不光要进行传统的基础教学,还应该使用学科交叉的方式,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文化学等都加入其中,让学科发展的事业更加广阔,让学科发展的更加科学、有内涵,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找到探索科学发展的方式。另外,我国的教育机构与相关部门要确定教育经济与学科的范畴,进而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基石。

(二)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想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把课程的范围增加,当前我国不部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都是在教育学的范围,它的重点不应该只是在学习教育类的课程当中,还应该多进行有关经济与管理的内容,比如管理学、国外经济学、战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同时,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与工作中必备的工具,在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技术也有着重要的功能,因此,应该加强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最后,要把课程中的内容和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行联系。

(三)培养优质的研究队伍

想要培养优质的研究队伍,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选择优秀的专业教师。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力量,来负责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专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掌握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关系与内容,善于把其结合,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其次,还可以招聘优秀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以是在业务上十分优秀的相关工作者。他们可以更好的使用学科的研究方式来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有关问题解惑。所以兼职教师的行政隶属关系与专业的教师有区别,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可以多让在学科中有名气、有水平的专家学者与教授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使用报告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思路更加清晰。

(四)丰富教学形式与方法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个有着很大战略意义的学科,基本上只在研究生这一阶段学习。它能让学生有用更加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的了解当前教育发展最新信息,并且让学生根据实际的状况来对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要。在这过程中,不光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扩宽他们的视野,还需要联合专业特点来对其研究与实际的操作水平进行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的教育方法完善与丰富,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战略发展的视角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更加开发、创新的教育形式。在教育时,结合研究生的特性,加入实践教学,让其能够更好的运用学到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还需要不满足与现状,放眼于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让学科的优势能够体现,全方位提升教师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在吉利的社会竞争中不断的进行创新,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梅,陈士俊,孙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63-67.

[2]郭欣,任增元.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4:49-53.

[3]余川,李佳源.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困境及发展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67-70.

教育经济及管理篇(11)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和《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等都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实践育人的高度。技术经济及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该专业研究生是培养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硕士研究生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从而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掌握系统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该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一、强化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无论是招生总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居世界前列。2011年研究生招生达56万人,在学研究生165万人;普通本专科680多万人,在校生23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亦即毛入学率今后年平均至少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毕业生将达1000多万人,这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将更趋激烈。目前我国有130所高校开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学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社会发展转型,对应用性人才需求强劲,也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第8条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而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第9条中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技术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不断交叉、融合而设立的,按教育部对该专业的描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的生产、流通及应用三个部分。技术的生产主要包括开发与管理、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等;技术流通主要包括技术转移的方式确定、途径选择、效果评价等;技术应用既包括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过程的应用,也包括技术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因此,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国民经济部门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现状,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灵活应用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财经类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就总体而言,对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工类院校明显高于财经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在课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理论,轻实践

财经类院主要依靠其经济学、管理学学科背景优势设置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虽然各校有所差异,但大都集中在投资融资决策分析、资产评估与产业重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技术经济评价与管理、项目投融资管理、资产评估及管理、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其所涉及的技术是“软技术”,主要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或管理中的问题,很少讨论产品开发、生产、运输、储藏等“硬技术”的创新及管理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时分配上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分配明显不足。

2.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重课程实验,轻技能实训和科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