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5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 D63-34 [文献标识码] B

一、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共有广播电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525个,为实现到2015年底,广播电视“盲村”全覆盖任务,2011年,黑龙江省已将中央财政“十二五”安排在本省相关国贫县的专项资金下达,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已与厂家签订采购合同,全面启动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工程建设并于2012年9月底前完成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任务。截止到2012年底,黑龙江省广电总局已完成了327个“盲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是2012年初确定的150个“盲村”建设任务的2.18倍,占“十二五”期间总建设任务的63%。

(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情况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截至2011年,黑龙江省已向64个县市、乡镇配送了36辆流动放映车,531套农村16毫米放映设备,投放16毫米电影拷贝1000余部,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9条,新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380支,实现了全省年均放映电影8万多场次,累计观看近650万人次。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显著,具体情况如表。

由上表可知,黑龙江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数由2009年的481个增长到2012年的924个,增幅达到92.1%;随着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总投资额从2009年开始逐年增长;建设规模也由2009年的10.6万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32.4万平方米,增幅更是达到了205.7%;综合文化站乡镇整体覆盖率由2009年的53.5%增长到2012年的99.8%,基本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自2008年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设农家书屋7525个,占行政村总数83.1%,惠及农村人口1800万。2012年,包括自主建设其他书屋在内,黑龙江省13个市地、65个县(市)、907个乡镇、37个林业局、113个农牧场,共建设完成书屋10040家,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惠及全省人口近2000万人。不仅实现了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而且实现了全省农场、林场、种畜场、牧场的农家书屋全覆盖,更是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全省农村村级区划单位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缺乏规划供给出现偏差

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扩建缺乏合理规划。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例如,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只求“农家书屋”在各个村庄的覆盖率,而忽略了“农家书屋”的环境、配套设施、图书及报刊的种类、使用情况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等问题。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现偏差。例如,农民在农闲时想在“农家书屋”借阅有关科学养殖及生产类的书籍,而“农家书屋”所藏书籍却以娱乐类的书籍为主,导致了供求出现了偏差。因此,这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般往往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非真正从农民需求的角度去建设。

(二)城乡差距较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1.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期,推行国家二元户藉体制改革,对城镇和乡村实行经济分治,形成了“农村落后、城市发达;农业落后、工业发达”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现如今,二元结构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泾渭分明,农村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仍然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市、县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设施硬件、软件比较完备,而县级以下乡镇和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缺严重,远远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总投入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如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为12.94亿元,而全省财政总支出为3398亿元,文化事业费用仅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0.38%。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财政对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要远高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规模依然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建设标准,即便是达到了标准,由于对后续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出现了“农家书屋”无购书经费,乡镇文化站和农家文化大院没有活动经费,许多文化机构运转艰难等问题。

(三)设施缺乏有效管理综合利用率低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评估及监管体系不健全,从上到下缺乏垂直管理和长效机制。一方面,相关部门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服务不到位,组织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较少,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致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力和使用不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大多数基础设施通过创建验收之后便无人管理,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部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放使用率低,常年由“铁将军”把门;其他的一些文化设施如“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等也都形同虚设,并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

(四)人才短缺文化队伍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1年,黑龙江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2658人,在全国排第24位;专职人员1426人,在全国排第26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6%;具有高级职称的仅2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2%,在全国排第23位。与此同时,70%以上的乡镇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没有管理文化工作的经验,更没有文化艺术专业特长,基本不具备承担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存在编制不足、薪资待遇偏低、人员招聘及准入机制不够完善、人员培养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农村文化机构中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三、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1.政府要调整投资方向,适度缩减对工业经济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对较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政府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在投资方面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企业或个人一定的优惠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资模式。

(二)加强设施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避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浪费。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对已有的设施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施有专人负责看管;二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三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设施综合利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一方面,对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加以综合利用,如可以依托乡镇中小学、农村职业学校等,实现资源共享,既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也可以从中有所收益;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设施功能上要强调综合性,争取做到“一场多用”、“一室多用”,使活动场所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等于一体。

(三)增强农民文化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大部分农民由于自身接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图书室等纯公共文化设施难以利用,同时又由于、打麻将等不良习俗的影响,使农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农思想和不良习俗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政府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集体活动,如组织书法比赛、举办读书讲座等,从而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四)重视人才培养及文化队伍建设

1.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作岗位准入和在职考评机制,在基层群艺馆、图书馆(农村书屋)、文化馆站(活动中心)、农村放映队等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中,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机制,合理确定管理人员编制,规范文化管理队伍。

2.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重视文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政府部门要为农村文化管理工作人员划拨培训经费,加大文化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和深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批善经营、懂管理、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管理人才。

3.在留住人才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遇到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稳定农村文化队伍。

[参 考 文 献]

[1]赖淑琴.当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大众文艺,2009(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2)

[2]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2010-05-14.

[3]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EB].,2012-07-19.

[4]王睿,李琳,丁华平.我国农村化信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1):153-15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3)

基础设施是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物质公共设施,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它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基础设施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用途来分,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经济类基础设施和社会类基础设施。经济类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设施(供水、供电、通信等),社会类基础设施包括文物、教育、医疗、防疫等物质基础设施;从空间分布和收益范围来分,基础设施可分为全国性基础设施、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局部性基础设施三类;从基础设施的所属部门来分,可以分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农业水利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乡村交通、通讯、自来水设施、水利设施、电力供应、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等。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1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排他性,一个农户从这些设施中获利,并不影响其他农户享受这些设施。

2 农村基础设施的效益十分显著,很难用货币来衡量。比如道路不仅用来运送农产品,也用于非农产品的运送。总的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固定成本高。

3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广泛的社会正效益性,农村基础设施能够带来有益的外部性,如防风林,会改造和影响农业

生产环境,但同时也会影响其相邻地区的自然环境。

4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难以计量,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很明显的外部性,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完整计量。

5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过程中,小农户的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利益统一的力量,不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影响,也不能使市场价格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这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加大。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利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转型,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

1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农民就业机会;降低农民生活成本。

2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四、内蒙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调查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60多年来,内蒙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与城镇基础设施相比,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相对滞后,这将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1 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调查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影响农产品产量的一个基础因素,关系到水资源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本文对农田水利设施中的机井、地面水渠、地下管道、喷灌等项目进行了调查,选择“机井”和“地面水渠”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59.75%和47.46%,而选择“地下管道”、“喷灌”等的人数合计占不到被调查者的20%(如图1)。这说明农村仍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对于投入高,节水强的喷灌或地下灌溉方式采用较少。

2 对农村交通设施的调查

据调查,约四成乡村之间的道路建设滞后,农村道路交通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另外,在村内道路修建出资问题上,呈多元化态势。

3 对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

在居住条件方面,大部分家庭房屋结构为砖木结构,占57.42%,其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到32.83%。这两项调查占全部被调查者的90.25%。这表明,农村家庭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家庭做饭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柴草、煤炭,占35.81%、34.11%。另外,也有一部分家庭采用电器做饭。在生活用水调查中,61.44%的村庄已经用上自来水,还有38.56%的村庄没有用上。

五、内蒙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评价

1 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小型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使得整个农村基础建设发展滞后。

2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发展不平衡(如图2)。通过对城市郊区、一般农村和偏僻地区的建设情况调查,发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郊区要好于一般农村,一般农村要好于偏僻山区。

3 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问题上,政府财政支出占主导地位,其次是集体出资、企业出资、个人出资。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盈利性差,所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动力不足,也因此,政府和村集体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巨大。

4 基础设施投资与收入相关,且投资需求存在差异。收入高的郊区基础设施状况要好于其他两类地区,偏僻地区状况最差。同样,每个类型的农村地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也不同。

六、政策建议

1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挥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2 基础设施的需求不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应因地制宜。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消费水平也会对生活基础设施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择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时,应依据当地生产、生活的具体需求因地制宜地予以安排。

3 改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和资金管理方式,提高效率。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降低运行成本。资金使用要公开化,避免暗箱操作。

参考文献:

[1]戴燕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J],探求,2006,(3):12-17

[2]刘伦武,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10):90-97

[3]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2):81-84

[4]鲁德银,雷海章,“人世”后的中国农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4)

(Business School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制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情况,分析这些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不足,研究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制,使其在我国今后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financing system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 United States, Japan, Korea and analyzes their financing measures. It also analyzes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weakness of China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t finds the financing system suits to China market economy, which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国外 农村 基础设施 融资

Key words: foreign;rural;infrastructure;financing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14-02

0引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农村基础设施是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融资体制的完善程度,东部金融市场相对于中部和西部比较发达。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所以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基础设施融资途径。

1农村基础设施理论

1.1 农村基础设施概念农村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子系统,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及文化提供必要公共服务的设施综合,包括农村交通、通信、水利设施、教育医疗设施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罗斯托指出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1]林毅夫认为农村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一般不大,施工期短,产品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较大。[2]

1.2 农村基础设施分类按照性质划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经济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农村基础上设施。经济性主要包括邮电通信设施,物资供应设施,能源供给等,社会性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教育设施,农业科研和农业信息等。按照服务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生产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农村基础设施,生产性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储存运输和农产品加工等,生活性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环境方面的公共设施。按照运营方式划分,可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经营性包括收费道路桥梁、燃气供应、供水等,准经营性主要包括水电站、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处理等。非经营性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等。

2国外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实践

2.1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一般规模比较大的工程,都是由联邦政府或者各地州政府投资完成,规模比较小的工程的投资主体是企业或者社会团体。美国各级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总和仅次于国防支出。对于跨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起主导作用,加强个区域之间的合作。美国政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来使得政府融资的多元化。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推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营化的进程,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特性经营、合同承包,政府授权等融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作为投资主体。BOT、BOO和O&M等项目投资方式开始被使用,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被广泛的应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

2.2 日本日本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发达国家里面最高的,2004年农业预算占到政府总预算的42%左右,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预算里面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日本的“第四个土地改良长期计划”主要就是投资建设农村的水利、土地保护和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本十分注重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护农业投融资的发展,如依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设立的农林渔业金融库负责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该金库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邮政储蓄等。日本还成立了农协,信联信用社等负责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贷款。日本的大部分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由企业或者农户负责融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政府的补贴或者这些政策性融资机构的贷款。

2.3 韩国经过50年的发展,韩国从农业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韩国能取得如此成就,一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带动民间投资,二是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推广。韩国兴起的“新乡村运动”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该运动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同时免费分配给农民建设物资,加大人才培训投入,制定相应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业建设当中。韩国除了财政拨款之外,还建设村级信用合作社,采用低息放款的政策,支持农民扩大生产建设规模。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农协,使农协成为以合作信用为基础,政府控制,从事政策性农业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

3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总量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每年增加速度存在波动性。从投资结构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水利建设几乎占到整个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60%左右,虽然水利建设的增加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许多水利工程的收益者与农业农民关系不密切,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基础建设投资量还是处于较低水平。从融资途径看,我国农村基础建设融资途径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缺少其他融资参与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其投资。由于缺少对农业个农民的信用担保,农民对农村基础建设的参与程度有限。[3]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管机制,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

3.1 财政融资现状财政融资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途径,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预算占中央预算的比例低。对于大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配合,由于地方财政的资金能力有限,且地方政府偏向于把地方财政投放于政绩性工程,不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由于受到财政支出的限制,我国的许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缺乏相应的管理,导致设施功能日益衰退。

3.2 金融信贷融资现状我国对支持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由于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这些银行对涉农项目贷款要求严格,存在惜贷现象。2008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约为5633亿元,不到整个农业贷款的十分之一。目前在各地兴起的农村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基础建设的融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业务范围主要满足小额贷款和农村产业资金需要等。农发行和国开行也在不断创新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的模式,力度需要加强。

3.3 社会民间融资现状政府的“十一五”规划报告指出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交通、饮水安全、水利工程和农村医疗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以农村医疗为例,农村医疗中社会民间资产在2008年末占到全国卫生医疗机构总资产的13.2%。[4]总体上社会民间资本融资力度欠佳。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性较强,存在产权不清的现象,抑制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建设。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价格体系和法律的不健全也使得民营资本不敢投资。

3.4 自筹融资现状2007年,农业部制定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一事一议”筹资酬劳适用于投资以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交通道路修建、绿化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农民收入低制约了自筹资金的能力,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主要依靠“投劳拆资”完成自筹。[5]并且“一事一议”的筹资没有明文法律的保障,实际操作难度大。

4国外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经验对我国启示

4.1 政府财政投资的主导作用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大多数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投资,美国或日本的大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在我国,要发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预算在总预算中要保持在一定的合理比例,同时确定各级政府在具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责,建立合理的政府之间的支出分摊机制。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进入农村基础建设上。

4.2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金融市场上融资的主要来源是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农村银行。这些是除财政之外的主要融资来源。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贷款和担保体系,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扩大贷款范围,城乡融资统一规划。应该加大对外开放,使得国外在该领域比较有经验的金融机构进入,加大竞争促进创新。同时也要发挥这些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使得企业或者个人的资金也可以投入到农村基础建设市场上。

4.3 提高农民融资投资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参与,鼓励农民利用多种途径融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的参与也可以补充政府规划投资的不足,一般政府主要关注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更注重小型但又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

4.4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国外的经验也表明了完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把农业发展推上法制化轨道,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如《农业投资法》,《农民权益保护法》以及《农业补贴法》等等。同时也要不断发挥有关财政、金融市场等的法律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规范作用。通过有关法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投资的监管,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平衡发展。

5结语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受到融资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体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融资模式的构建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借鉴国外农村基础建设融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新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基础建设融资体制。这样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稳发展,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参考文献:

[1]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J].农业经济问题,2000,(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5)

目前,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在占全国总人口64%的农村地区,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供给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认真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探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方式,对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 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状况

我国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主要是财政、信贷和农村集体。然后,由于种种原因,以上几种渠道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投入乏力,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3.集体投资。税费改革前,自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乡镇预算外收入;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镇预算外收入,从而削弱了乡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作用。目前,一些乡村推行“一事议”制度筹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体现了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当然,由于农民收入的差异性,使不同农民对基础设施需求和其所具有的投资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性。况且“一事一议”制度既不是一项 法律 制度也不是一项农民自愿制度安排,实际操作难度大,协调成本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成因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目前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如农电资产等存在管理权限不清,产权归属不明的状况。在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模糊的情况下,承贷主体缺位,金融机构根本无法给予建设资金支持,造成贷款投入难。

2.财政投入乏力。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我国大部分县乡财政目前还属于“吃饭财政”,债务负担沉重,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制约了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上世纪末.各国有商业银行从管理和效率角度出发,逐步收缩农村阵地,农村信用社便成了乡村地区惟一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所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而每年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渠道外流达三千亿元以上。

4.农村投资环境不优。农村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和民间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当前我国农村投资环境不容乐观,一是与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政府信用缺失,许多案例表明,民间资本经政府特许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回报阶段,出于利益纷争,政府难免会出现信用危机,以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违反协议而不受约束,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业发展缓慢,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以便作出准确的信贷决策;另一方面,农村贷款户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金融机构对继续加大支持存在着畏惧心理。

三、创新 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政策建议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应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收益”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采用不同方式明确其产权关系、利益关系和责任主体。对于一些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可实行项目建设所形成的资产归农户个人所有;对一些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如供水工程、农村水电、节水灌溉等,在尽可能明晰工程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或组建使用者协会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可以将部分所有权移交给受益农户,明确由农户负责工程的保养管护工作,并保证工程的完整性和使用方向;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如人口集中地区的农村水电、统一供水等,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方式,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总量,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一是财政资源配置适度向农村倾斜,国家要继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不低于20%投向农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把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政府应建立财政贴息和投资补偿制度,把部分财政拨款和财政信贷转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贴息资金或投资补偿资金,既能发挥政府引导社会资金的作用,又能降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成本,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6)

1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身心健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严重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就是乡村道路、灌溉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网络通信等方面。这些方面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一不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设施不完善,农业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虽然过去的破旧灌溉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发展不足,农田灌溉面积有限,水资源开源节流不足,旱作农业分布仍然广泛,这些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不足都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限制作用。而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这样也就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步。

1.2村道建设不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农村道路建设,大部分乡镇的乡道、村道都得到了改善,但是还有一部分地方的乡村道路依然建设不足,未经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依然存在,雨雪天道路泥泞,影响群众出行。在已经建设的乡村道路中,由于建设标准低,监管不到位,道路建成没有多长时间就变的坑坑洼洼,通行困难,影响群众通行和农产品运输,这样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1.3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水平落后

在当前农村建设中,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后,各个村庄建设的卫生室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村民基本的医疗保障难以实现。还有随着城镇的大力建设和小城镇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倾斜城镇,乡村教育出现不足甚至不断落后,乡村学校难留人,教学设施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1.4山区群众人畜饮水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在广大的山区,由于住户居住分散,难以集中供水,因此群众大都采用山泉水或收集降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这样的饮用水源不仅不卫生,而且矿化度高,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一旦致病,村民将脱富致贫,扶贫成果毁于一旦,这样就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2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

在当前农村的集体经济中,由于收入来源有限,因此财务困窘,收支入不敷出,在个别村集体,甚至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而现在由于农民投工投劳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筹资金基本消失。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国家投资,因此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另外自从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户都以自由土地经营和家庭经营为主,虽然对农村公共设施依然依赖,但是保护意识相当淡薄,这样就不仅无法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而且会出现倒退现象。

3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措施

3.1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

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3.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及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关注力度与其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额较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财政支农资金长期不足

近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直线上升,但是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总额的占比重却非常少。

2.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不足

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其职能是办理粮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其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农发行要完全服从国务院和财政部门的指令,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灵活性;机构庞大,办事效率较低;在履行政策性职能时,不计经济成本;我国粮油等农产品的购销渠道逐渐拓宽,农发行的支持作用日趋下降;农发行的职能定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2)中国农业银行.随着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中独立出来,农业银行的业务重点逐渐向其他盈利性更强的商用贷款转移,涉农贷款比重逐渐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四大行为提高盈利,加大撤并县域机构网点;农户资金需求规模有限,涉农贷款收益较低,因此农业银行只吸收农户存款而不放贷,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加大。

(3)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性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目前,信用社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包括不良贷款率高;由于缺乏竞争,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由于机构网点的分布优势,信用社较易吸收农村存款,但其用于涉农的贷款比重却逐年下降,没有全面发挥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等等问题。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从上文可以看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主要是因为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我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1.扩大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是与时俱进的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6.7%,比国有单位投资高出近10个百分点,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基础设施建设更要走“政府出题目,社会做文章,民间资本干”的路子。运用BOT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如泉州刺桐大桥就是应用BOT投资模式的成功案例。将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较好地补充财政支农资金的不足。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可采用不同方式明确其产权关系、利益关系和责任主体,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2.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的村镇银行是顺应时代的正确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8-0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实施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既是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是推进新农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引入,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为在农村发展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验收中常用的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农村规划等领域[2-3]。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规划必须与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以其对空间信息的准确辨识、海量存储、空间分析等功能,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介绍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详细阐述。

1 研究区概况与规划方法

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36″~104°46′32″,北纬30°08′19″~30°12′57″,距资阳城区约5 km。省道106线、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贯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镇前进村、保和镇晏家坝村、临江镇文昌村等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覆盖面积60 km2,1.1万余户,3.5万余人。海拔350~490 m,属于典型的浅丘带坝地貌。

该研究主要运用PRA中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因果分析(问题树)等方法[4],同时通过GIS实现PRA信息与区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进而运用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居民点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为规划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新农村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前期准备

2.1 初步调查与资料收集

收集规划区的自然地理、交通、气候、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点收集资源状况、居民点现状、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信息。尽量收集地形、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理信息。

2.2 内业准备

2.2.1 资料整理与预处理。利用GIS工具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涵盖规划区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居民点等信息的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并通过高程线(或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测算,并初步统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未来发展有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用GIS对规划区进行空间辨识,为确定产业、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详细调查和规划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2.2.2 基础图件与访谈提纲制作。通过基础数据的处理,可以制作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以便在详细调查中进行核实。同时,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大部分属于二手资料,且比较笼统,而建设性规划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准确[5]。在对各村、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详细调研时,需要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访谈提纲,以便资料收集更为客观、翔实。内容主要包括村详细信息、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庄建设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一种通过与访谈对象直接交流而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访谈形式[6]。根据提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围绕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访者进行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整理他们介绍的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和愿望,全面获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为规划做充分准备。

3.2 实地勘察与参与式绘图

规划区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都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基础资料的时效性不尽一致,因此,需要到实地验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村民参与式绘图,结合实地核对、GPS现场测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现状等事先准备的基础图件上对基础资源(土地、森林等)、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等)、产业发展现状(种植、养殖等)、新村建设情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标出意向性规划的重要地物,如:居民点、道路、沟渠、园区、村委会、企业、公共服务点等。同时,可以与村民讨论关于利益群体如何利用资源(如权属),新农村建设存在题、冲突、机会和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辅助规划

4.1 PRA调查结果及问题树分析

通过问题树方法,对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分析。问题树是按照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级分解的方法[7]。一般从出现的问题出发,追溯引起该问题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问题树分析可帮助规划组成员和当地群众共同发现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和活动的流向,并形象直观地表达起因、影响和联系。

对详细调查中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示范片新农村建设PRA问题识别中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差和不完善。经过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讨论,得出问题树状图(图2):通过问题的过渡与演替,可以得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新农村建设方向和项目规划存在必然联系。示范片通过科学布局的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规划区域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园区定位、新村建设选址等的重要参考依据[8]。图3为坡度图,分析表明,规划区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坡度较小(0~5°),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而丘陵区域地形较为破碎。

4.2.2 规划项目影响范围分析。道路、园区建设以及河流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规划中都应进行设施的影响范围分析。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影响范围,辅助民居区、廊道、园区等边界的确定。图4以道路和河流为例说明影响范围缓冲区分析。

4.2.3 规划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可视化。将详细调查并修改完善的数据,利用GIS数据建库工具,构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10]。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规划专题数据库。前者是有关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点、土地利用等基础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数据;后者是由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提供和规划相关的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数据。数据库构建以后,规划中产业布局、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库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表达和展示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及规划项目内容,为规划组成员与当地群众及地方部门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图5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表达。

5 规划建议

根据对示范片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规划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作支撑。建议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坡度较小、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块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从科技创新到试验示范到规模生产的园区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二是民居建设需适当。根据浅丘带坝的地形条件,建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村互动,平坝区及乡镇周边的村相对集中,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社区,节约用地;而对于浅丘地带,建设生态农庄,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基础设施要互动。一方面,先期建设好示范片内重大基础设施,为产业和新村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园区道路、农渠、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新村建设的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设施与新村建设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四是景观生态求和谐。重点建设庭院景观,道路、河流廊道景观以及园区防护景观。将庭院景观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采用果树等进行绿化,保持乡土风格;科学选择和搭配绿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线的优美形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果)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能够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农业园区防护林体系。

6 结语

应用PRA和GIS工具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与村民共同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问题的内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同时,准确定位、快速处理规划相关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数据查询和空间分析,为规划建议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7 参考文献

[1] 卜振龙.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 赵庆玲,田敏.基于社区的生态林业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的使用[J].林业与社会,2003(4):10-11.

[5] 刘晓平.以“3S”技术为支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J].河北遥感,2008(4):3-5.

[6] 杜徐军,金爱武.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特征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基于对安吉、遂昌、庆元3县毛竹现代园区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74-79.

[7] 张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5-3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9)

二、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状况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逐年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1.交通方面:从上页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交通设施非常缺乏,2006 年末,只有 95.5%的村和 82.6%的自然村通公路,25.0%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进村公路路面以水泥路面居多,村内道路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

2.电力、通讯:据统计,2006年末,81.9%的乡镇已经 完 成 农 村 电 网 改 造 ,98 . 7 %的 村 通 电 ,98 . 3 %的 自然 村 通 电 ;97.6% 的 村 和 93.7% 的 自 然 村 通 电 话 ;81 . 1 %的乡镇有邮电所。但中西部和东部、东北部的差距仍然明显。

3.文化教育:从统计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 年末,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11.7%的乡镇有公园。71.3%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87.6%的村在 3 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 5 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7.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这样的状况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村文化教育设施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落后。

4.环境卫生: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 19 391 个镇中,72.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19.4%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6.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

5.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据统计,2006 年末 98.8%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66.6%的乡镇有敬老院。50.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 3 公里以内,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6.3%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随着新医疗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施行,国家加大对农村医疗和福利的投入,在未来的几年里,农村将会有更多的医院、医生、社会福利院,但仍然要注意管理方式,坚决避免类似“黑敬老院”事件的再次发生。

6.市场建设:据统计,2006 年末 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8.2%的乡镇有专业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 7.6%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 1 000 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88.4%的乡镇有储蓄所。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5.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7.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总结:从以上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相比第一次农业普查,可以明显的看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个发展速度仍然满足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加大投资建设。那么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呢,下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三、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术界众多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中国农村的实例也证明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以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农产品市场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4]。

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早在 20世纪 40 年代,张培刚就把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在基本生产函数中,并明确提出它们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处于“先行官”地位。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方面,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正效应。樊胜根等利用1970—1997 年的省级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得到的结果显示:道路密度对农户非农工资收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 0.152[5]。李锐利用1980—2001 年的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得到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本存量对农户收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 0.465[6]。

3.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项目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和邮电通信项目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引入现代文明,促使农村传统观念的转变。而社会福利事业本身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范围,其投融资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4.农村基础设施将成扩需“加速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会议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气这些项目,落实到每个村的确很小,但是如果把全国的农村加起来,就是很大的需求。”

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意识到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其投资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1.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就整体水平落后。从图 2 和 3 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逐年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但其投资的比重却逐渐减少,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跟不上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其规模和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期的水平。首先,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规模来看,1998—2006 年间,尽管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相对下降。1998—2006 年,基本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8 年的 10 . 69%下降到 2006 年的 7 .12%,下降了近 4 个百分点。其次,从与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来看,近几年国家在农村基本建设上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例仍在下降,占全国人口2/3 的农民享受的基础设施不及全国的 1/5。建国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就相当落后,再加上建国后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战略目标,长期实施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牺牲农村支持城市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陷入投资不足、难以发展的困境。改革开放后,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不仅没有改变“重工轻农”,反而使得“取农补工”的国民收入分配倾向进一步得到强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得人们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农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区域,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九五”以来,国家开始认识到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使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仍未能得到根本扭转。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政府缺位”和“政府失灵”与体制外供给,导致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

2.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基本事实,农村改革以前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历史原因,迫使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从而导致农村政策发生了择定扭曲。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从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出发,政策的择定扭曲并非是不利的,不利的是长期存在的扭曲,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农关系上持续存在的失衡和偏差。可以说,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的改革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进入中期以后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至多是技术上的“卡尔多改进”,而不再是利益关系上的“帕累托改革”,它是对改革以前经济社会二元差序发展格局的“巩固和强化”,而不是“改革”,这种变化的趋势正好与工业化阶段性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使得产生于过去的扭曲,在新的条件下仍被保留和放大,但这种扭曲的性质已与过去迥然不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而言,原本就远为落后,本应该加大发展力度,现在却逆向运作,反差越来越大。

3.融资与资金管理上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增幅的减缓,集体经济的弱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户、农村集体经济和企业多已没有能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农民整体收入不高的状况下,有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具有投资实力,但由于国家缺乏明确的鼓励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或法律,造成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不明晰,进而影响了这部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至于民间投资,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再加之缺乏足够的政策、法律支持,导致利益导向的民间资本一般不愿意向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因此,政府事实上成为唯一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

五、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现在,最为重要和急需的就是要调整宏观政策趋向,应当及时地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上,加大政府对农民增收的支持。鉴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应在政府主导下将社会可供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到这一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肩负着最为关键的职能,但必须明确的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如果仅仅靠县、乡、村投资,往往力不从心,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只能伸手向农民要钱,加重农民负担。因此,需要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将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扩大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让农村分享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沟通城乡联系的重要渠道[7]。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央为扩大内需所投资的4 万亿中,其中就有 1 万亿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直观中国农村公路发展2003-2013[R].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在中国10年历程观察2003-2013[R].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篇(11)

论文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制度创新政策建议

目前,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在占全国总人口64%的农村地区,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供给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认真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探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方式,对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状况

我国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主要是财政、信贷和农村集体。然后,由于种种原因,以上几种渠道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投入乏力,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1.国家财政资金。据统计,1978~2004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平均只有13.8%。既便2004年占16.4%,按人均投入量计算,是同年国家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1/7。由此可见,以前我国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财政资源配置向工业和城市倾斜,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额偏低,这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2.信贷资金。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收益率低等特点,因此,农村信用社存在“慎贷”现象。此外,农村信用社改革未到位、资本充足率低、仅吸收一部分农村资金、可贷资金有限,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不足。据统计,1997~2004年间,农业贷款最高额仅占国家信贷总量的2.6%.

3.集体投资。税费改革前,自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乡镇预算外收入;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镇预算外收入,从而削弱了乡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作用。目前,一些乡村推行“一事议”制度筹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体现了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当然,由于农民收入的差异性,使不同农民对基础设施需求和其所具有的投资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性。况且“一事一议”制度既不是一项法律制度也不是一项农民自愿制度安排,实际操作难度大,协调成本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成因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目前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如农电资产等存在管理权限不清,产权归属不明的状况。在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模糊的情况下,承贷主体缺位,金融机构根本无法给予建设资金支持,造成贷款投入难。

2.财政投入乏力。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我国大部分县乡财政目前还属于“吃饭财政”,债务负担沉重,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制约了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上世纪末.各国有商业银行从管理和效率角度出发,逐步收缩农村阵地,农村信用社便成了乡村地区惟一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所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而每年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渠道外流达三千亿元以上。

4.农村投资环境不优。农村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和民间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当前我国农村投资环境不容乐观,一是与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政府信用缺失,许多案例表明,民间资本经政府特许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回报阶段,出于利益纷争,政府难免会出现信用危机,以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违反协议而不受约束,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业发展缓慢,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以便作出准确的信贷决策;另一方面,农村贷款户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金融机构对继续加大支持存在着畏惧心理。

三、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政策建议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应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收益”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采用不同方式明确其产权关系、利益关系和责任主体。对于一些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可实行项目建设所形成的资产归农户个人所有;对一些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如供水工程、农村水电、节水灌溉等,在尽可能明晰工程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或组建使用者协会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可以将部分所有权移交给受益农户,明确由农户负责工程的保养管护工作,并保证工程的完整性和使用方向;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如人口集中地区的农村水电、统一供水等,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方式,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总量,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一是财政资源配置适度向农村倾斜,国家要继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不低于20%投向农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把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政府应建立财政贴息和投资补偿制度,把部分财政拨款和财政信贷转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贴息资金或投资补偿资金,既能发挥政府引导社会资金的作用,又能降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成本,惠及广大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