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

煤化工是以煤为主要的基础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工序使煤转化成为各种状态燃料及化学产品的过程。世界上煤化工的最大生产国家是中国,但是相比于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产流程较长,技术更加复杂且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

1.现代煤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大约有100多家工厂以煤化工为基础,有将近400座大型的现代化化工气炉,分布在全球各地。煤化工的原料以煤炭为主,生产的产品中大多数为化工产品,只有少部分用来发电。

传统的煤化工程以煤气制品为主要的产品,而现代煤化工是指将煤液化成为生产化甲醇然后进行再加工制成天然气等产品的过程。这两种煤化工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区别。现代煤化工将传统煤化工的基本流程作为生产基础,在开发规模上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并带动传统化工产业的成功升级。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关于能源方面的发展计划,以节约为主,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优化煤化工的生产结构,使能源体系逐渐发展稳定。同时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煤化工程在以后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此期间,煤化工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技术突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煤炭深加工方面。

2.现代煤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1.煤化工主要产品发展预测

随着我过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对于石化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其供应量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大,天然气的很难实现自给,而其替代产品的需求量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为现代煤化工的快速发展带来美好的前景。根据当前煤化工的发展趋势,甲醇的发展将会有很宽广的市场。因为甲醇作为现代煤化工的重要生产原料,对燃料的应用有积极的影响。另外煤质二甲醚的产量也会大幅度增加。

2.2.煤化工产业的装置规模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力求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装置大型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主要发展趋势。2009年期间,我国的甲醇产增加大约450万吨,当中产能每年在50万吨以上的占大约56%。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我国计划每年的甲醇产量大约在1300吨,每年65吨以上的产量大约占15家,而每年甲醇产量在50万吨的占5家左右。从这个项目可以看出,我国甲醇产品的生产正在逐渐向装置大型化方向发展。

2.3.技术不断进步和装置国产化的趋势明显

相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国产的应用技术,如:煤炭的煤气化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外,我国成功研发出了水煤浆气化技术,并在应用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国产的甲醇合成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大型装置已经投入生产并使用,而且目前煤化工的生产需求在国产技术的支持下,完全可以达到产量要求。除此之外,独立的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都不断深入,在烯烃技术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但是在生产设备的单套规模处理量方面,国产技术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国产化技术重点还是要放在装备的加强上。

2.4.产业的布局更趋于合理

近几年,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甲醇的开发项目方面。国内只要出现煤炭资源的地区,就会有煤化工项目的建成投产,但是煤化工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现代煤化工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引起相应的环境问题,供求矛盾更加严重。因此,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将会成为之后政府部门进行项目审查的重点观察方面。

2.5.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煤化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污染问题,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因此尽可能减少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资源实现最大可能的利用是以后煤化工发展的重点战略。未来的煤化工要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大力推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并进行妥善处理。煤化工要争取实现与建筑、化工等行业的合作关系,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及阶梯利用。

2.6.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现代煤化工最大的生产特点就是技术相对密集与投资的相对密集。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争取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要坚持生产中的大型化和现代化的大力推进,集中经营。

2.7.“横向联合”是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必然选择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目前资源利用的必然发展趋势。煤化工大量供应的石化产品,缓解了石油资源过度紧张的局面。但是煤化工的生产受限因素太多,煤岩资源供应量不足及水资源的缺少对会对其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煤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发挥规模效应,增加其产业附属品的价值

3.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石油供应愈来愈紧张。而煤炭作为安全可靠的能源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将清洁煤技术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具有更大的发展市场。我国需要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道路上认清局势,合理布置生产计划,严格按照生产要求进行,才能使煤化事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临山,唐福生,薛利平.洁净煤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2).

[2] 初茉,李华民.褐煤的加工与利用技术[J].煤炭工程,2005(05).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2)

一、财产保险行业持续向前发展

现阶段,我国共有60余家各类财产保险公司,市场整体格局主要呈现为以中国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国内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状况。

截至2011年末,在我国财产险市场上,经营机构59家。其中,中资法人经营主体38家、外资公司21家。综合性保险公司53家,专业保险公司6家,其中农险公司4家,汽车保险公司1家,责任险公司1家。初步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多元化并举的市场体系。

同时,自从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务发展很快。财产保险也随之蓬勃发展,不仅有上述所讲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日益增加,还有业务收益的增长。最近4年,我国的财产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40,268,932.60万元上涨到2013年的64,811,619.22万元。

二、发展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保险行业不断发展,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其中出现了众多的问题:

(一)发展水平较低

通过对这多年间财产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研究,可以发现相对于国民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在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上,保费收入从1982年的7.5亿元上涨到2011年的4779.1亿元;但保险深度仅从0.15%上涨为1.011,保险密度从0.75元/人上涨为354.70元/人。

从横向上来看:我国非寿险业务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处于很低的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参见下表)从国际市场上来看,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

注:数据来源于sigma杂志2013年第3期,此表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

(二)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财产保险的保险密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其中北京、上海地区的保险密度最高; 内蒙古、江苏、浙江、天津的保险密度较高; 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保险密度比较低。总体而言,保险密度较高、较低的各地区分布都相对集中。除北京、上海地区的财产保险的保险深度较高外,西部一些省份,如新疆、宁夏、四川、云南、贵州也表现出较高的保险深度。说明这些省份的保险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保险规模就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较大,保险业在地区经济中比重较大。

(三)产险市场集中程度较高

产险市场集中度也是反映财险市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集中度越高,反映出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从1980 年到1990年全国仅人保公司一家产险公司。在1996年,人保、太平洋和平安3家公司的总市场份额为98%;2012年,总市场份额达到65.35%;到2013年,这3家最大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为64.80%。

虽然相比之前,“老三家”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大大降低,但是份额依然很大,整个产险市场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状况。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财产保险市场还很不成熟,还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四)产险各险种发展不均衡

恢复国内业务以来的20多年中,传统的产险四大险种都有长足发展。其中,车险业务增长势头最为迅猛,保费增长率始终高于其他各险种,并于1988年保费收入超过企业财产保险,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上的第一大险种并维持至今,且涨势还将继续。企业财产保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6 年、1997 年增幅最大,1997 年以后保费增长放缓。

货运险从1985 年到1997 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其中1996 年、1997 年增长最快,从1997 年后保费收入开始下降,一直到2000 年才有所回升。

在发达国家作为财产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财产保险在我国却明显地发展滞后。目前有许多资料表明,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何将这种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的购买欲望,还有待于理论界和业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亚琳.论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趋势[J].财经界(学术版)财会研究,2012,(10).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3)

据悉,安徽产业发展基金由安徽开发投资基金和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两只母基金发起的6只子基金群组成,该产业基金打破了传统的基金运行模式,并购了3只子基金后再由省投资集团发起设立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其下设立皖江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高新产业基金3只子基金。省政府研究设立了首期600亿元的安徽产业发展基金,并于10月底面向全国公开招募6只子基金的管理机构,共有18家国内一流投资机构参与项目最终投标。

一、产业基金的概念及意义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经济的模式,在国外产业基金通常被称为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顾名思义产业投资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做得好则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做得不好则会损失惨重。通常来讲产业基金服务的对象是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c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的目的是基于企业的潜在价值并通过投资推动企业发展在合适的时机实现资本增值收益。产业基金投资的形式主要有货币形式、无形资产形式等,是一种短期内实现高收益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在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基金可以避免融资过度集中于银行,促进社会融资结构趋向合理,并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安徽省产业基金目前的发展形势

安徽和发达省份比,安徽中小企业发展数量差距很大,目前只有50.6万户,总量不到江苏省的三分之一。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安徽省于近些年发展产业基金,帮助本省顺利进行产业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安徽将支持设立800亿―1000亿的安徽产业发展基金,整合设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专项基金,支持初创期企业的发展。

(一)安徽A股上市公司阵容居全国“十强”

在的领导下,我国逐渐在各个地区展开了创新改革试验活动以尝试改变我国地区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皖字号”产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由于近几年安徽省的产业都在逐渐的进行转型,逐渐摆脱经济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所以在成立产业基金后能够较快的融入市场并崭露头角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动力。截至目前安徽省拥有的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多到几十家,总市值也是占据我国中部地区的首要地位。专家表示,安徽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需要改变长期过度依赖间接金融的格局,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是当下的必然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聚集社会资本。

(二)资产管理机构扎堆合肥“观望”产业基金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5安徽资本要素对接暨新型政银担企合作推进会上,国内大批首屈一指的资产管理机构齐聚合肥,不少投资人就是想了解600亿安徽省产业发展基金详情。其中,有很多管理资产雄厚、管理基金数值庞大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想要将步伐迈向安徽省,借用安徽省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来设立基金和资产。据了解,基金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有非常优秀的投资决策管理团队和相对宽松的政策,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后便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基金在市场机构的独一无二优势。因为基金管理团队在进行管理运营的过程中还要自己另掏腰包负责募资项目,所以很多资产管理机构都想借助安徽省在大力发展产业基金期间拣到便宜,实现与安徽省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风险和利益的目的,安徽省经济实力越强,便越有更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三、安徽省产业基金发展前景分析

(一)在“互联网+”、安徽制造等领域打造国际影响力

“该项目是省委常委会重点关注的特大型项目,项目涉及资本市场、投融资等专业领域,意义重大、社会关注度高。”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将寻找国内最好的“猎手”来运作基金。那么什么样的机构才合适来管理这份庞大的基金?业内专业人士表示,如果拿船和船桨的关系来比喻基金管理和管理团队的关系,那么优秀的管理团队便是船桨,只有保证了专业水准高、募资能力强并且市场信誉度非常高的资金管理团队来对基金进行统一科学的管理,那么基金这条大船才能在安徽省经济市场的大河里扬帆远航。作为首个基金公开招募参股基金管理机构项目,展开招标后全国各路基金管理团队报名意愿强烈。项目分为安徽产业并购基金、安徽产业升级基金、皖江产业发展基金、文化旅游产业基金、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智慧城市产业基金六个包别,如今都顺利确定了项目的预中标人。待项目落成之后安徽省产业基金的发展将会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立足该核心来把握长江经济带、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等各个国家重大的战略部分。基金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短板,只有将该部分做好,其他部分才会不受影响顺利开展。通过股权投资、兼并重组、跨境并购、混改等方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二)助推产业层次高端化

安徽省应当逐步实现产业层次的高端化和智能化,随着时代的前进产业结构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地方。以安徽省芜湖这个城市为例,作为安徽省内发展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城市芜湖在安徽产业基金的发展中和产业层次高端化中起到了模范示范作用。芜湖市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对轻工业的创新上,汽车是芜湖市的重点经营对象也是增加芜湖市当地居民收入、增加市经济总值的重要支柱之一。芜湖市是如何推动产业高端化的呢?芜湖市首先是投资巨额资金来招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该市发展,将单纯的资金扶持转为人力扶持和智力扶持,芜湖市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代表,通过优秀的研究团队该公司生产六代以上的液晶玻璃基板厚度仅仅只有0・4毫米,改变了传统玻璃基板厚重的缺陷。所以安徽省应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通过财政资金设立或参股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并重点发展农机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等高端化产业,培养一批龙头企业。

(三)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安徽省设立产业基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市场自动调节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和各个一线发达城市都是通过重工业和房地产事业来促进其经济发展。但是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光依赖于房地产事业以及各类工业是不能够长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只会让经济发展走下坡路。所以安徽省应当通过产业基金的引导强化市场因素,让更多新d的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市场产业机构注入新鲜动力。近几年像天然气、太阳能等环保领域的发展成就越来越显著,我们生活中也逐渐能看到人们对新能源使用的身影,电动汽车、太阳能路灯、天然气的使用等等都说明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每年数额庞大的网上交易总值也彰显了电子商务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安徽省居民开始投资做网店。所以安徽省投资集团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投资基金扩大的目标之一,投资项目可以以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科技、电子商务、环保等等新兴的领域为主,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为新型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基础,鼓励发展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安徽省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分析,在安徽省的发展历程中产业基金作为一个发展其经济、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产业配置资源、改善创业投资环境、扶植新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融资瓶颈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要在产业基金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内产业基金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安徽省产业基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晶晶.私募基金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商,2015,13:204

[2]汤竹,吕江峰.我国产业基金现状以及发展前景[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10112

[3]李克照,沈小军.亚洲共同基金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分析[J].上海金融,1992,05:2224,1

[4]韩录.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48-5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4)

一、 生产业内涵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1966年最早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对生产业进一步进行界定,认为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认为生产业的基本特点是一种中间需求业,这种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生产业的分类标准学者和地区之间还没有统一,但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业的主体。

二、甘肃省生产业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1.构建生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参照和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了指标体系的第一层包括三个领域:发展规模、增长速度、经济效益。三个领域包含反映主要特征的共6个指标。

(1)反映发展规模的指标。发展规模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决定了一个地区在竞争中的影响力。①选择“生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来反映区域服务业所生产的服务产品的规模。②选择“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反映区域服务业在社会就业中的地位。

(2)反映增长速度的指标。增长速度不仅是保证服务业总量规模扩大的基础,也是反映区域服务业动态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准。①选择“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反映区域服务产品规模的增长速度。②选择“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来反映区域服务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增长速度。

(3)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衡量一个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应当考虑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及服务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等。①选择“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来反映单位劳动力投入所创造的服务业产值。②选择“服务密度”来反映区域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及土地利用效率。

2.甘肃省生产业实证分析与比较。本文在对甘肃省生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同时,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选取有代表性的省份进行比较,比较对象分别是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和青海。

(1)反映生产业发展规模的指标。从“生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数据中可以看到,甘肃省在选择的五省当中,生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基本上一直处于中间位置。从1992年的32.74%高于江苏,安徽和湖北,到2010年的37.3%高于安徽,青海,水平略有降低。也就是说,在甘肃省整个地区的GDP中,生产性服物业的贡献是较高的。

从甘肃省生产业内部的变化来看,在2010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97.4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01.3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88.2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272.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227.2亿元,第三产业其他行业增加值为640.26亿元。经过计算,传统的生产业占的比重为38.83%,现代的生产业占的比重为25.7%也就是说在整个生产业内部,传统的生产业占的比重大于现代的生产业。但是在传统的生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生产业的新兴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

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数据中可以看到,甘肃省生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在1993年为20.4%,六个省份里只超过安徽,到了2010年为33.8%同样六个省份里只超过了安徽。

综合两个指标来看,只从服务业占的比重比较,甘肃省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但其实如果我们在结合服务业发展的产值来看,2010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只有1536.5亿元,而同期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10600.84亿元,广东省达到了20711.5亿元,跟甘肃同处西部的陕西为3688.93亿元,四川为6030.41亿元,可以看到甘肃省生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反映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的指标。从“生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甘肃省生产业增长速度在1995年达到最高,为15.9%,但从1998年开始,增速放缓,2010年在选取的六省中增速最低,为9.9%。

从“生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来看,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生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在2005年到最高,为7.13%,2010年增长速度为4.67%,跟本文选择的其他几个省份相比,处于中下位置。

综合来看,甘肃省无论从生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还是生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都不高,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

(3)反映现代服务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来看,从1992年到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增长。从1992年的0.57增长到2010年的3.17。

但是如果跟其他几个省份比较而言,差距还是挺大的。从下表中可以看到跟甘肃相邻的青海2010年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达到了4.51。

从服务密度来看,甘肃省的服务密度也是处于全国的中下水平,反映出其服务业发展水平呈较低程度。

三、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正确处理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坚持二、三产业同时发展。甘肃省要完成工业化进程,就必须有相应的生产业的支撑。因此应引进先进生产经营理念,推动各种与工业相配套的生产业的发展,以促进甘肃省工业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可以提升甘肃省服务业总体规模、改善其结构,促进服务业飞跃发展。

2.选择重点行业,优化结构。依据甘肃省自身优势明确哪些产业应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应限制发展。鼓励率先发展投入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层次多、适合各类人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全省各地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以各自的基础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优势产业。比如说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市应重点发展农业服务业;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市要逐步发展工业服务体系;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市要大力发旅游服务体系。

3.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根源。城市可以实现非农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长期看,城市化对服务业增长将会产生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城市化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服务业的经济总量才可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健,张蔷薇.进一步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2006(8):95-96.

[2]沙鸣,于相春.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及调整的实证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报2005(6):60-6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河北 产业结构 分析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赖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尤其在当前危机的背景下,合理的产业结构显得更为重要。河北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对其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对于河北产业结构向更合理、更优化的方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本文根据近十来年的经济数据对河北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产业发展现状

1.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较

产值结构状况能够很好的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通常首先要看三次产业产值在该区域的构成比重。三次产业的构成比重能够直接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表1 河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全国比较

资料来源: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有显著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31.06%下降到2011年的 11.99%,下降了19.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缓慢增长,从1980年的48.29%增长到2011年的54.06%,增长了5.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曲折缓慢前进。从2000年开始第一产业平稳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发展,是河北经济的主导产业部门,而且近年来上升较快。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0年之后增长缓慢,数年还出现略微下降。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跟全国情况相比,河北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产业结构目前为“二三一”格局,与高度化的“三二一”型结构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河北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2.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比较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结构合理化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河北省现行的投资结构是否与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需要分析和论证。

表2 河北近12年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图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表2注: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因此,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因为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在以下的文字分析中,在进行绝对数比较时,数据截止到2010年。

从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进入90年代后固定资产投资突飞猛进。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83.35亿元,跟1990相比增长了85倍。其中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5倍多,第二产业增长了70倍多,第三增长了117倍多。可见第二和第三产业变化较大,尤其第三产业在经过较平稳的增长之后在2008年有了迅猛发展,在2010年超过第二产业投资额。

从投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下降,由1990年的8.84%下降到2011年的2.70 %,进入21世纪以后,第一产业所占份额一直较低,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中间略有起伏,总体呈现微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起伏不定,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例如2001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9.38%,而在2011年仅为50.05%。

再关注一下2008年的情况,在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影响到了实体经济,我国政府为了推进经济复苏投资4万亿来拉动经济增长。河北省在此时机实施“三年大变样”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8年河北省第一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增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可见在实体经济受到影响时,河北省更倾向于加大一、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

3.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结构比较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反映到就业结构的变动上来。所以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结构是分析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3 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整理计算

从表3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河北就业人员总数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从1980年的2182.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865.14万人,增长了77%。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从1980年的1637.42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1464.21万人,所占比重也是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75.01%下降到2010年的37.88%,这说明河北省这些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一些产业政策使得第一产业过剩的人员在向其他产业转移。从1980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有较大增长,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从321.01万人增长到1250.85万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14.71%增加到2010年的32.36%,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224.37万人增长到1150.08万人,所占比重也是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10.28%增加到2010年的29.76%,这说明河北省比较重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从2000年开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基本保持一致,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跟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再将表1、表2和表3结合起来分析, 2010年河北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12.57%,同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3.7%,而这一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高达37.88%,这表明,河北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足,很多劳动力还停留在第一产业。2010年河北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52.5%,同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43.96%,而这一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32.36%,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还是比较低的,第二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有效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来从事工业生产。 2010年河北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34.93%,同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52.33%,而这一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9.76%,这表明,河北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没有达到饱和,说明服务业已经成为河北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产业,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其就业弹性本来就较高,所以通过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成为今后河北努力的方向。

4.河北省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较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它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方法,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接近,表示产业结构越协调,产业效益越高。

表4 河北省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根据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4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是呈现缩小趋势的。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由1980年的8倍减小到2010年的4.9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由1980年的4.9倍减小到2010年的3.55倍。这说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进步,产业结构愈来愈协调,但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是产业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仍然不小。

从总体上看,河北省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差。在80年代,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但自1995年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的速度高于其劳动力比重降低的速度。自2000年开始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其间虽有升有降,但都远小于1,这说明我们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从事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来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反映出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水平还较低。其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升降跟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当政府在“三农”问题上投入较大时,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会相应提高。当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稍有松懈时,农业增加值下降,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应下降。

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但自从2003年以来,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逐年下降的,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发展最快,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从表2可以看出,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稳步增长,在最近几年多数年份的投资比重超过50%,这也说明目前河北省第二产业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行的。

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虽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但低于第二产业,但总体上看还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表明第三产业在吸收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和解决就业问题方面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长期以来河北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服务业,而传统服务业内部存在一定的劳动力饱和,所以相对劳动效率呈下降态势。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6)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却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调研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以期提高对创意产业相关知识和问题的理性认识,并为我国发展创意产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界定

1.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该定义,创意产业具有四大核心本质,即重点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文化内涵以及对财富的巨大创造能力。目前在国际上除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外,还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与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之说,但比较盛行还是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种说法,他们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极为相近。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创意产业统一定义,仍然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国内部分城市如上海更多地接受“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并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北京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亟须统一其概念及含义。

2.创意产业的范畴

鉴于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宽泛,其本身具备多样性,随国家和地区不同,有关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因而所包含的产业种类、各行业类别的价值体系也各不相同。英国创意产业工作小组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的《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师、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广播电视等13个行业。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创意产业进行统一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只有北京、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等少数发达地区根据本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亚太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标准,制定了本区域创意产业分类体系(表1)。其他城市或地区尚未明确界定创意产业范畴,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方法统计这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尽管分类体系不同,但所涵盖的行业类型与英国创意产业的13个部门基本吻合。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创意设计人员区域及行业分布特征

我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创意设计从业人员占相对多数,这与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从区域分布来看(图1),华北是我国创意设计人员所占比例最大的区域,占样本总量的24%,其次是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是22%和20%,华中地区从业者占总样本量的14%,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例均为8%,而西北地区的从业者最少,只占总数的4%,这与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关。

从创意设计人员的行业分布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计算机/互联网业、教育业和广告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3%、17.9%和15.8%(表2);专业设计制作公司占9.9%,餐饮娱乐业和公关咨询业最少,只有0.4%和0.3%。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数字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90年代才开始建设,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数字媒体等专业,其他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也招收了不少学生。因此有相当一部分(17.9%)从事数字创意设计的人群分布在教育业(含培训)中。

2.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在国际创意经济的影响下,随着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加快,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热点。创意产业集群迅速以基地或园区的形式在全国众多城市蓬勃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除香港、台湾地区以外,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青岛等13个城市先后制订了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并逐步建立创意产业园区。总体上看,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据“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表明,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对经济贡献460亿港元,占GDP总值的3.8%,2002年全港创意产业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有17万(表3),创意机构数目和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达6.1%,已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上海是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据统计,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总值达756.84亿元,占全市GDP的7.5%,目前已授牌36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在这些园区内,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①,预计2007年创意产业集聚区将达到70~80个,吸引创意设计企业4000~5000家。北京创意产业起步虽晚但进展很快。为促进北京创意产业发展,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并通过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制定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将通过打造全国文艺中心、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重点发展影视、出版、演出、艺术、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六大创意产业,使创意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市GDP的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石景山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长安街沿线文艺演出聚集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百工坊传统工艺美术区、大山子文化艺术区、通州宋庄“画家村”、什刹海文化旅游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深圳创意产业涉及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制作、设计(包括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出版等行业,并把“创意设计之都”定为城市发展目标。广州的创意产业多年来一直以散乱的方式发展,虽遍地开花,但由于政府介入甚少一直未成规模,随着“十一五”规划出台,广州政府开始以全新的眼光规划当地的创意产业,新成立的“广州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动漫画制作、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络音乐创作、手机游戏设计、时尚设计、数字电视增值内容等领域,将其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创意产业品牌园区。

在创意产业先发地区的影响下,我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积极推动本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创意产业的标志是该市最大的设计联盟――LOFT49,这片运河边近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汇聚了l7家艺术机构;青岛市政府于2005年在《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创意产业,并于同年建立了青岛创意文化街;长沙则以《超级女声》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娱乐电视业。此外,南京、大连、成都、重庆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注:表中数据由参考文献整理而来,“-”为未统计。

三、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在宏观环境上战略定位不明确、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在微观发展上还存在产业模式不完整、创意环境不浓、创意人才缺乏、文化与创意联系不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其他如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或地区也都由政府机构不断跟踪和规划创意产业。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就是要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政府必须在先进理论支持下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角度制定国家层面的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方向、目标及发展框架。在此基础上,各地方则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将创意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确定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和规划创意产业园区布局,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盲目上马造成的失败风险。

2.加强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群化日益明显。作为新兴产业,创意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迪斯尼、时代华纳等,都是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我国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地区或城市陆续建设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但其规模和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根据我国文化多元化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强对特色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集中力量在这些经济实力雄厚、创意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城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实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率先提升该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3.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创意人才不仅在总量上相对缺乏,其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将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的重点是引进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然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并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创意培训;其次要建立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工作生活环境,造就“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4.建立并完善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机制

发展创意产业虽然要以市场作用为主,但还需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从支持和扶持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财政、融资及其他激励政策,加大资金、税收和投融资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我国内地知识产权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香港地区及其他发达国家,软件、音像等行业的盗版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如《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现有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政府在文化执法中尤其要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惩不贷,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四、结束语

创意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或地区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也明显表现出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因此,整体上我国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和城市成功的经验、理念和科技成果,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意人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打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5):57~60

[2]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4):16~21

[3]王荣华王坚张止静等: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彭际作冉小毅: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概况与趋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6(10):47~49

[5]2005年中国创意产业网络与媒体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摘要[z].视角中国,cimg.省略/biz/fun/ create_7_03.doc

[6]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J].发展研究,2004(3):43~44

[7]马琨吴丽娟:深圳创意产业排行榜[J],2005(6):12~13

[8]王军:发展青岛创意产业的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9~43

[9]新经济导刊.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J].2006(10):82~84

[10]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J].珠江经济.2006(3):79~85

[11]历无畏: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上海经济,2005(c00):66~7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energy, new ener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new energy industry.

Key words: new ener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4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等。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一、中国经济整体概况

1.中国经济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依然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如表1所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主要从出口、房地产、内需三个部分剖析,这三个部分被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同时日益和国外接轨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趋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平滑增长的过程,它和消费能力、需求能力紧密相关。产业弥补式的增长特性使得在对待一个产业时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过分的打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变化将被缓慢启动,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此外,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各种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

表1:2009年~2013年我国GDP的增长情况

2.重点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领域

1)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此外,核电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颇受关注。

2)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传感网、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专项。

4)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对象包括转基因育种、干细胞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类与特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新能源定义为: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具体来说,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说新能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能,大中型水电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据ICTresearch研究分析表明,未来的新能源有:波能、可燃冰、煤层气、微生物、第四代核能源等能源。

三、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ICTresearch认为,IEA的研究过于保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应占世界总电力的10%以上,要翻10~15倍。

1.中国新能源市场特征

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2.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

1)光伏:市场短期的阴霾不掩长期灿烂,光伏辅料的国产化机会备受关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因产能扩张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给过剩,全产业链面临价格下跌、利润水平下降的压力。ICTresearch认为短期内,从组件、电池片、硅片到多晶硅均面临利润被压缩的压力;但长期看终端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更早实现光伏平价上网,ICTresearch维持行业长期高景气的判断。

2)风电:行业整合加剧,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关注风机材料国产化的蓝海市场。短期供给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价格下行压力仍将持续。政策面对于风电制造业门槛的抬高和行业规范化治理的重视,将有利于风电行业走出无序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3)核电:安全风险巨大,等待政策明朗。由于日本核电事故造成的深远影响,各国相继出台政策计划逐步退役核电站;国内政策并未改变目前的核电建设规划,但建设进度可能放缓,未来审批标准将愈见严格。

4)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量产启动可期,关注电池材料商的业绩释放。政策方面目前以示范运营先行,ICTresearch认为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已经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电/换电模式并行,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四、细分产品详细分析

1.世界光伏市场发展历程

在能源紧缺、节能减排的格局下,太阳能的安全、无污染和资源无限等优良属性注定了太阳能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如图1所示。

全球光伏装机容量

2.中国与世界光伏市场规模现状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8)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类型或相互关联的企业或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或集聚,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并能提高社会的就业水平,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育并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一、潍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03年潍坊市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加大投入,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2009年,潍坊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24家,比上年增加476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2009年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50.24亿元,增长15.5%;利税521.11亿元,增长21.3%;利润326.29亿元,增长20.7%。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3.42%,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2.8亿元,增长21.5%;应收帐款净额269.6亿元,增长7.8%。2009年,潍坊市完成工业投资 721.7亿元,增长16.1%。在建项目1722个,其中726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计划5000万元以上项目692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56个,当年完成投资424.7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22.8%。由此可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潍坊市的工业发展实现了持续平稳的增长,并且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工业投入实现了平稳增长,这就为潍坊市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潍坊市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群规模较小

潍坊市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产业产业集群,但是规模都相对比较小,而且竞争力相对较差,从近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入选名单来看,山东省入选的产业集群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潍坊市只有在2007年有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入选,之后再没有进入过,说明潍坊市的产业集群规模较小,缺乏竞争能力。表1 潍坊市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的数量

2.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且存在不正当竞争

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或机构在一定地理区域上的聚集,其中龙头企业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潍坊市目前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很少,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比如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中的蔬菜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都很小,资产规模基本上都在500―1000万元之间。由于企业的规模都相对较小,因此在实力上也没有太大的差距,这就导致集群内企业相互抄袭,相互压价,造成不正当竞争。

三、促进潍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潍坊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还存在很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但是潍坊要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机遇,大力实施“新、特、优”工程,壮大龙头,配套协作,完善载体,突出特色,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实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潍坊市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产业集群内企业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集群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集群内企业产品的质量,使其形成良好的美誉度。并且在集群中不仅要培育龙头企业企业,还有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产业集群的品牌,因为产业集群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他们单独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集群中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集群的品牌,带动集群内所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集群和集群内的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中会,刘力臻.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东岳论丛,2008,(6).

[2]杨金柱,邓大海,周文平.潍坊市产业集群发展掉擦.济南金融,2002,(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9)

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和重要载体。近年来,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圩丰镇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将对该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思考提出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分析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处于规模增长,盈利能力逐步提高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紫菜加工、饲料加工、渔业养殖等优势产业。2014年,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0余家。由于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逐年增长,逐渐带动畜禽、渔业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深加工和精细加工发展。

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者科技意识普遍增强,认识到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实现产品种类多样化。现阶段,圩丰镇农产品企业正逐步利用国家和地区的优惠政策,对设备和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特别是紫菜加工企业积极探索深加工,向二次精细加工发展。

(三)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

农产品原材料基地建设初具成效,2012年圩丰镇获批江苏省灌云县渔业产业园,逐渐形成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即农户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产业链。同时,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农户、基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战略意识淡薄。

一是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管理者受教育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不愿意在技术方面进行投入,造成企业不具备产品研发能力,产品同质化高,缺乏市场竞争活力。二是品牌战略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树立品牌上花过多的资金和精力,宁愿只占据小块市场,没有长远的品牌战略。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信息不灵。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各自为阵,组织松散的状态。同时,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缺乏、滞后,造成企业所掌握技术、市场等信息不够,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销售,以至于严重制约企业长期发展。

(三)受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

由于原材料和人力等成本上升,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困难。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状况都受到影响,特别是紫菜加工、泥鳅养殖等出口型行业销售收入都大幅度下降。

(四)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足。

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得到扶持企业的财政贴息款。同时,银行担保条件要求过高,大多数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相关证明,造成融资范围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取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的利率比较高,过多的民间借贷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资金还款压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机制,完善政府服务功能。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联合企业建立信息平台,及时通过网络等媒体搜集和农产品相关信息和政策。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扶持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把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地向企业传达,让企业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

(二)切实解决企业经营中所需资金。

加强企业金融信贷服务,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推动企业与各银行间合作机制的建设。商业银行可以开通贷款绿色通道,根据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及时调整贷款额度,加强贷款资金调度,适当降低抵押和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优惠产业结构,推动原材料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优化涉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广以“农民+基地+企业”或“股份合作”等新型模式,以促进企业在更深层次与农户结成利益合作体,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形成稳定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材料供应链。

(四)搭建农产品加工行业电子商务网站。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化的建设,搭建电子商务网站,是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的重要手段,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依托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建立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专门信息服务网站,为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相关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及企业发展所需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五)推动企业提档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0)

关键词:房地产;土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日趋火爆,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奇迹,在很多地区,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在这种大的风潮之下,人们纷纷涌向房地产领域,不论之前做过何种工作,仿佛一旦进入房地产就可以资产翻倍。然而,经过几年盲目的火爆之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不断增大,国家和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些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逐渐回归理性。那么,国内房地产业未来的趋势又是如何,当房地产企业不再暴利之后,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彻底崩盘亦或是逐步走下坡路呢?本文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今后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一、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1.房地产投资状况

从目前国内房地产的经济来源分析,房地产投资依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比较大。这种投资一方面来自国内民间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国际投资。其中前者是主要投资来源,占到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2011年这一比例约在76%左右,而从增长速度来看,除了2008年有较小回落,2004年至2010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随着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这一数据又逐渐开始归落。从投资结构来看,投资对象则逐渐由商业营业用房转向住宅投资。

2.房地产开发状况

根据中国房地产协会的统计数据,国内房地产开发整体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新开工面积增多,竣工面积增速减缓。随着国内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的一些改变,一些开放商对土地的囤积情况逐渐向使用过渡,开工情况增加很多,但是为了保证足够的利益,往往故意要求施工单位减缓进度,导致竣工面积的增长很缓慢。二是拆迁规模受到遏制,但土地控制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房地产开发不断出现的负面拆迁新闻,国家也对此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若干文件用于规范拆迁规模和方式,但是土地使用依然难以得到控制,这其中既有开放商的想法,也有地方政府的授意,而且开发过程中屡屡出现经济问题。国家审计署的《24个市县2009年至2010年土地管理及土地资金审计结果》,列举了24个市县在土地出让、征用及相关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规、不规范的问题,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如此。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2010年联合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中,通报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全国“未报即用”违法用地清查整改情况,31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存在“未报即用”违法用地现象,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至今年3月25日,全国共清理“未报即用”违法用地案件36872宗,涉及土地总面积61.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7.2万亩。

3.房地产销售状况

从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销售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从2004年至2010年,销售量不断增加,即使在2008年中间有过短暂回落,但是从全年来看,销售量仍然是增加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首度超过10亿平方米。尽管面临严厉的楼市调控,商品房开发投资全年同比增速仍然达到33.2%。但是这一情况到2011年随着国家调控的坚决执行而发生了改变,数据报道2011年房地产市场相比2010年下降了14.8%左右,且这一比例依然在继续增加中。但是房地产销售价格和销售量有所不同,虽然调控力度很大,但是房价近年来依然处于高位运行,虽然在个别地区稍有回落,但是不具代表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房地产价格依然较高。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来看,受中国城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年轻人落户城市的主观意愿,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依然很强,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性购房热度依然不减。中国城镇化是目前世界上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已经到了46.6%,规模是非常巨大的,这场城镇化运动也使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也直接促使了房地产的火热。另外,国家高等教育持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他们最终绝大多数也会落户城市,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购房群体。再就是投资性住房,很多人在有了一定充裕资金后就开始考虑资产的增值问题,而随着人民币的不断贬值,通货膨胀的持续,国内实体经济以及股市的低迷,房地产市场便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这也是促使房价高位运行的重要因素。综合以上三方面,再加上保障房项目的延迟,目前国内市场对房地产的刚兴需求依然强烈。

二、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来看,房地产市场都曾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是也有很多因为房地产而失足的例子,像是日本持续十年的经济衰退,根源就是房地产泡沫,包括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也是由美国的房地产企业和银行引发,那么国内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2012年4月18日,国家统计局了3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房地产投资、土地供应量进一步收窄,商品房成交量却逐步回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2012年3月相比,70个大城市中新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是46个,持平的城市是16个,上涨的城市8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都没有超过0.2%。从同比来看,与2011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38个,比2月份增加了11个,这是自2011年9月个别城市再次出现价格同比下降以来,下降城市个数最多的月份。从环比数据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连续6个月下降。东南沿海城市如杭州、宁波、温州、金华、青岛等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也进一步扩大,3月份比2月份分别扩大0.5个、0.5个、0.6个和0.4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说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此可以判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升级具有可观的空间,我国房地产市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将处于总量增长型发展时期。

三、结语

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将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日益强烈。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这就加大了对住房的需求,刺激房地产市场活跃。目前城镇居民住房不均衡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中下等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应加快住房结构调整,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力度,加快住宅发展,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确实,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亟待规范,但是我们有理由给它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最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并最终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军,王忠伟.长沙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森林工程,2009(04).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1)

我国在林业发展方面一直坚持以生态林业建设为重点,并且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林业的整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地方已经停止了林业乱砍滥伐的现象。要对林木发展基地进行有效的利用,就需要极力地发展林下经济,进而有效地推动整个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林下经济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林下经济产业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对自然生态进行全面的维护为主要前提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经济产业。林下经济的高度发展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林业效率和综合效益,只有充分地对林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形成林业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和集中化,才能让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加,成为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以及林下的产品加工和森林景观等等。无论是林下种植还是林下养殖都可以对林木以下存在的各种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种植一些合适的牧草或者菌类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在林下部分种植草药,或者发展立体禽畜养殖。产品的采集以及加工都属于是发展过程中的二级模式,使用林下的资源对其他产品进行供给,或者发展深加工产业,走向流通和销售,能够极大的提升该地区的经济效益。林下经济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持续性方面发展较强,由此经济收入的种类也非常多,能够进入流通的领域较为广泛。这种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适合我国的整体林业经济,更能够给农户更多的经济收入。若是能够得以良性的发展,便能够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持续,获得双赢。

二、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经济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不仅仅表现在立体化发展模式的增强,而且还拉长了林业经济产业链,极大的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但是尽管如此,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缺少完善的政策扶持,缺少启动资金

当前的很多地区对于自己的林下经济发展认识上不是十分透彻,因此也没有开启专门的针对林下经济的扶持政策或者优惠政策,这样更多的农户即使想开启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也没有前期的资金投入,中期缺少资金运转方面的支持,这样的现象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阻碍性作用。另外,因为宣传和学习不到位,一些地区的农户对于林下经济这种发展模式还一无所知,所以造成林下资源的浪费,更缺少了一份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缺少龙头带动,难以进行产业化发展

当前的林下经济在规模化发展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没有形成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形式,因此需要依托于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只有借助龙头企业才能让林下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特别是要有以政府为主导,为支撑的产供销一体化,利用多家龙头企业,借助于一方的力量,发展多方的林业经济。

(三)缺少组织领导,难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一些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在组织程度上非常低,农户也没有收录到较为及时的有效的信息,这样林下产品很难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种植或者调整,另外即使林下产品非常丰富,但是没有适宜的渠道,也不能有效的销售出去,这对于农户没有保障,难以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林下经济产业建设的重点

(一)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我国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只有重点推动国家一级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森林等等,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才能让经济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另外,要想让林下经济得以更加完善的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对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条文,重新构建新的林下经济资产评估模式,因为以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相对应,不是完全适合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在这些条件都成熟的条件下,林下经济资产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运转。以此给农民增加收益,极大的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二)强化政府的扶持政策,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

林下经济产业能够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成为一种较为重要的产业生产模式,增加国民经济的收入。国家对此方面的扶持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是建议政府可以制定出一系列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办法和实施的策略,例如,在税费政策方面的统一,对于资源的利用以及投资方面的优惠,另外,政府还要开辟出一些渠道,供给林下产品的销售,一方面保障林下经济产业能够有一个较为公平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是让农民对于自己的林下产品有更多的种植信心,拓宽销售途径,保障收入。

(三)找到适宜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找到适宜当地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进而实现产业化经营。例如,常见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有林下种草,林经间作,以及林药间作等等,这些都是收获效果比较好的林业经营模式,在多个地区受到推崇,能够极大的提升林业发展的水平。不同的地区,对于林下品种的种植有不同的选择,伴随林木的不断增长,可以选择的有经济作物,也有粮食作物,但是若是单一的一种作物就不能实现林业的完善有效发展。每一个地区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都需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宜本地区土壤条件以及林业树木成长条件的生产经营方式,可以发展的林下养殖或者林下产品加工等等。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注意的是在对林业产品种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市场信息,保证市场之间的平衡性。很多地区采用的复合式林业经营模式就非常好,例如,瓜果蔬菜的复合式林业生产模式,牧草牲畜的林下复合生产模式以及林业生态复合生产模式。其中,牧草和牲畜都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有效的管理,相对于林下的林木来讲,需要注重品种上的选择,还有不同树种之间的距离也要放开。牧草的种植也要注意的是对牧草的管理以及在进行播种以前的翻地工作等等,另外还要进行适当的浇水和施肥,常见的果蔬种植都是选择葡萄或者油菜,不仅仅适宜林地,而且产量也非常高。例如,在对葡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注意的是葡萄之间的间距然后在适宜的时间内进行一定的修剪,以此促进葡萄的不断生长。

(四)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培养,以此成为主体项目,在整个林下经济发展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成为龙头企业,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想提升产业的发展动力,并且强化每一个产业在龙头企业发面的培养,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强化农户和公司之间的结合,强化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让每一项产业的布局得到优化,才能实现林下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管理,进而走向集约化经营和服务的道路上来。除此以外,林下经济要想大力的得到推广还需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不仅仅让地方政府对此加以注意,还需要农民对此有更多的了解,农民的意识提升了,林下经济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大,也能够让一些失去耕地的农民找到新的出路,从新的产业中获得自己更多的经济效益,要对农民进行林下作物栽种方面的技术培训,掌握要领,以此培育出的产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产品形态上都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还可以进行林下生态养生的旅游产品开发,例如,短期休息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感受自然生态的过程中,了解到林木的市场情况,了解到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奇特礼物,也能激发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绪和心理。

四、结束语

林下经济产品是复合林业发展的一种新产品,可以扩充我国的资源数量,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的作出努力,还能对新型林下产品的开发作出积极的贡献,打造出我国知名的林下产品经济发展产业链,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兴模式。市场营销体系的不断完善也能够让林下资源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林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凤国,张淑媛,王戈戎等.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10):183-184,262.

[2]黄维金,舒相才,李立屯等.腾冲县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策略与实践――基于“短板效应”和优势互补合作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364-365.

[3]孙少辉,唐庆明,于洋等.浅析林下资源与林下经济发展思路――以内蒙古呼伦贝尔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22):130-131.

[4]尹国,路正营,李俊玲等.晋冀鲁豫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53-11354,1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