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发展的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1:54

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1)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现代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生产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很多企业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业,通过企业再造和并购重组等方式,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部分制造企业实现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制造企业服务化”。典型模式主要有:

(一)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业

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依托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业,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业在许多跨国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典型的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 Appliances)。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用电气公司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执行“重组”战略,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业,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2002年以来,通用电气公司逐渐退出了包括美国抵押贷款发起业务等营业收入约500亿美元的业务,收购和发展了营业收入约800亿美元的新业务。进行业务整合之后,通用电气公司共拥有六个行业领先的业务集团:基础设施、医疗、商务金融、NBC环球、工业和GE消费者金融,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2003年以来,服务业收入占通用电气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60%。通用电气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同时也是高质量、高科技工业和消费产品的提供者。在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倒闭、通用汽车公司等大企业严重亏损的背景下,通用电气在2008年仍然能够取得18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每股盈利仍保持在1.78到1.84美元左右。通用电气公司金融服务业务在2008年实现盈利90亿美元。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多样化、相互融合的业务赋予了通用电气巨大的战略灵活性,通用电气实现了高效成长。

(二)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服务的附加价值增大。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此领域的典型代表。

IBM公司于1911年创立于美国,传统上是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公司在硬件业务上陷入了困境。在此背景下,IBM成立了全球服务部,在前总裁郭士纳的带领下启动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事实证明,IBM的转型取得了成功,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商务环境的变化,IBM重新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倡导“随需应变”(e-business on demand)的转型理念,进一步改变商业流程,外包其核心业务以外的功能部门,对全球服务部门进行机构调整,为客户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全球整合转型、服务产品化。为实现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IBM对一些传统业务进行了取舍与更新。2003年以来,IBM分流了很多日常性的业务,比如以17.5亿美元的交易价格将全球PC业务出售给中国联想集团,但在关键的高价值领域如咨询、信息随需应变、服务资产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同时,IBM还开展了新计算模式的研究,转变了协作创新的方法,能够为客户提供集成了硬件、软件、融资和服务的成套解决方案,使IBM从硬件到软件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IBM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利用IT将其市场和成本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提升了IBM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IBM近年来成功实现了业务转型,具有很强的抵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能力。2008年,IBM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036亿美元,这是IBM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最好成绩。该公司每股盈利高达8.93美元,预计2009年将在此水平上继续提高到每股9.20美元。

(三)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伴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渐上升和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制造过程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在此背景下,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进行产业链重组,将制造业剥离出去,逐渐将企业的经营重心转向诸如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品牌维护、现代物流等生产业,从制造企业彻底转型为服务提供商。此方面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耐克公司(Nike)。

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取了虚拟化策略,所有产品都不由自己生产制造,而是外包给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耐克公司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维护。利用制造业务外包这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耐克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超额的利润。一双耐克鞋,生产者只能获得几个美分的收益,而凭借销售、研发和品牌,耐克公司却能获得几十甚至上百美元的利润。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耐克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研发和营销的力度,积极扩张全球销售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非鞋类运动用品,如运动服及体育器材等,销售额实现了持续增长。在2008年5月31日结束的2008财政年度里,耐克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持续性经营利润为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和创新者。

二、生产业国际转移加速,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

近几年,国际生产业通过服务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生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生产业正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0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两大类。服务外包既是推动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生产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服务外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生产业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劳动密集型和低增值型服务外包不断扩展,而且知识型的服务外包增长很快。目前,服务外包已广泛应用于IT服务、金融服务、设计、财务管理、会计服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信用卡处理、呼叫中心、物流等多个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服务外包发展迅猛,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统计,2004年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3040亿美元,2005年为3344亿美元,2006年达到3980亿美元,2007年为4736亿美元。服务外包的增长速度不断提升,2005~2007年平均增速约为20%。服务外包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业务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离岸化的业务不仅为跨国公司自身提供服务,而且可以直接向东道国和第三国公司提供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国内竞争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开始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一方面表现在跨国公司从单产品、单环节的生产和加工,开始向上、下游产品及相关产业延伸,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跨国公司不仅把生产加工基地设在我国,研究与开发、采购、营销、培训、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也开始在我国建立。近年来,已有通用电气、大众汽车、IBM、微软、杜邦、拜耳、爱立信、摩托罗拉、郎讯、惠普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据商务部外资司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跨国公司在我国共设立了研发机构1160家。2002年以来,一些跨国公司将亚太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转移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其中很多为全球500强企业。

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生产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设计、财务管理等领域的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服务业的跨国直接投资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1990年,服务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之和,在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0.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总额中一直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增长,2005年以来服务业跨国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了2/3。

三、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业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的推动下,全球生产企业根据商业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经营业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也是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强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在供应链、运营、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开展的创新。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一次重大技术创新往往能够激发出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具有三大特点:新颖性、独特性和不易模仿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IBM公司的《2008年全球CEO》调查报告指出:40多个国家的1130位CEO中,80%都认为巨大的变革正在迫近,几乎所有的CEO都在调整企业商业模式,2/3的CEO正在实施大规模的创新,以便能抓住全球整合的商机。

新兴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少数企业通过“快鱼吃慢鱼”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一些信息技术行业中,一旦某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取得成功,就会导致强烈的“马太效应”,甚至出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赢者通吃”的局面。当然,商业模式也有生命周期和环境适应性,任何商业模式都不是永恒的。

(二)发展新兴业态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服务业与新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些新兴服务业态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态,如软件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动漫等;二是随着产业链重组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以科技和管理为支撑的一些生产业独立出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如研发服务、工业设计、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三是新技术与生产业融合在一起,促进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网上银行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已经成为推动生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四、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企业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生产企业不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自身也依托集群化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一)生产业引领和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生产业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反过来也推动了生产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很多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依托专业批发市场等生产业发展起来的。例如,浙江温州以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形成了以皮鞋、服装、低压电器、打火机等为主导产品的多个中小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生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研发、采购、生产、运营、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生产业,服务业的效率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影响很大。第三,服务体系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如果服务支撑体系对制造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那么,制造业产业集群就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反之,就会降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运营效率,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生产业在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产业集群是发展生产业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很多生产业,如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科研服务等,产业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决定了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具有集群的竞争优势。当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和特色时,会形成生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美国的硅谷是世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群形态出现的产业上。引导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增强生产业的集群竞争力,是国际上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三)依托产业集群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缩小了各国与各区域之间的距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流动并实现优化配置,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区域竞争由总量提升转向依托产业集群、优化质量的竞争,区域经济由注重城市单体的发展转向注重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是各国、各地区避免边缘化的重要措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是依托产业集群,提高产品配套和产品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城市群之间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产业布局,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中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

[2]霍景东、夏杰长:《制造业与生产业:分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1期。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蓝庆新:《世界生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期。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2)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 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 中州学刊,2014,(11):44-48.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3)

作者简介:郭锐(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区域经济;陈丹(1969-),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服务、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27-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潮急速席卷世界各地,以及技术信息化、服务市场化和外包产业化的大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一跃成为当今全球高端服务业的重要代名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处在由服务外包大国快速转向服务外包强国的重要关键期的客观事实。抢抓发展机遇,抢占优势地位,抢攻高端领域,这事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大局,也就离不开对该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规律问题和趋势问题的全面深入探讨。

一、服务外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最早提出并使用“外包”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Praharad等人。这一提法在20世纪90年代一经提出后,随即被世人越来越多的使用和关注。不过,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的具体理解与阐释,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缘于他们的审视视角有所差异、理解思路多有不同、关注重点各自有别、阐释方法不尽一致。其中,从国际产业分工、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之间契约这三大视角,具体理解和阐释“服务外包”概念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

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无非是生产过程在新时期、新背景和新条件下,进行的新的国际分解或国际分工活动。由于与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截然不同,因此服务外包在推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以及增进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上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对此,朱晓明、潘龙清和黄峰(2006)提出,服务外包是指原本应当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转而以从第三方机构购买相关的服务或产品的方式来完成。毕博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2007)提出,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多原本应当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可以转交给更具比较优势的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从而让企业在成本支出控制、运营效率提升、市场应变能力、经营效益增长、竞争优势保持等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张杰、李勇和刘志彪(2010)提出,服务外包在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快步由产业、产品层面转向工序层面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要角色,它是把某一类别产品的生产工序具体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分别由具有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来承接的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②

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主要是指各类企业用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的一种商业模式。严勇和王康元(1999)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集中全部的力量与资源,以巩固和扩大自身在核心业务领域优势地位的战略目的,而把一些非核心业务转交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杨丹辉和贾伟(2008)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及开支、提高经营效率及效益、确保竞争能力及优势的战略目的,而尽可能地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的部分替代作用的新型商业模式。陈咏梅和鞠胜(2009)提出,服务外包是企业对自身的生产流程、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的全新的组织安排方式,以便更好地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更好地保持和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对原有的具有高度的内部化和一体化特征的生产及服务模式做出新的更大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生产及服务模式。由此,原有的企业内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将更多地被分解和体现到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是国家之间的产业价值链上。③

从企业之间契约的视角来看,服务外包具有鲜明的企业之间委托合约关系的特点。卢岩(2005)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约定的方式,委托外部服务商提供相关的需求服务及产品,或是转交第三方机构代为销售自身的委托产品及服务,从而使企业之间形成和保持一种更加具有层次化、松散化、灵活化和长期化的合作关系。卢锋(2007)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各类合约的方式,把一些自身的投入性业务不断地转交给外部的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④江小涓(2008)提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约定的方式,让外部的专业服务商参与转接一些原本是由自身来完成的一部分业务环节的经济过程。⑤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服务外包”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和多领域的理论阐释及解读。不过,这些概念的界定大多数是从对服务外包现象的客观性描述的角度做出的,对其内涵及外延的理解更多地脱胎于“制造业外包”这一原有的概念。另外,一些学者的定义涉及到服务外包的主要特征、层次范畴、发展动力等内容,但是已有的论述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学理性。

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动力问题

产业发展的迅捷性和持续性主要取决于动力充足与否,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有着较多的关注度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外部环境动力和内部推动力量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性因素。陈菲(2005)指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动力主要由技术环境动力、经济环境动力和市场环境动力三个部分组成。技术大革新尤其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无疑是导引和推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目标的基础性动力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高涨迭起,使得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资本、技术、信息、人力等各类要素禀赋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和竞争融合程度前所未有的显著增强,从而助推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掀起一浪浪的兼并重组高潮;急速变化的业界格局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催动以灵活多变、反应敏捷、利润长效为诉求目标的动态化的产业联盟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内部推动力量主要是指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际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及提升。⑥马卫红和张娟(2007)进一步从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学视角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予以具体剖析,她们指出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生产方式和投入流程变革等与产品内分工理论相符合。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外包合同业务,最大程度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树立较高的国际品牌知名度,维持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这些是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业绩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不断促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具体涉及到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管理运营状况、资格资质状况和规模实力状况等多个方面。换言之,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发展水平。综合上述各类因素,赵文君和刘卫华(2012)提出一个可被量化的公式,即服务外包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业务品质+价格竞争力+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运营+资格资质+规模实力)+企业属地效应+政治经济环境。

服务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战略性、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是拉动和保障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其中税收优惠政策的独特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就成为一些国家刺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繁荣的不二选择。对此,康世硕(2012)指出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其实就包含着这种战略性的政策考虑。尤其是对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化程度,大幅削减在岸服务外包业务成本,承接新的更多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等有着明显的刺激和拉动作用。由此,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布局调整期。

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问题

毋庸置疑,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的挖掘、提炼和概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过,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研究热度不高,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不太深入,大多数是一笔带过式的或是点水点睛式的分散化探讨。

早期的服务外包只是局限在极少数的传统行业领域内,整个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始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软件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其最初与控制生产成本没有太大的联系。换言之,对相关业务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詹晓宁和邢厚媛(2005)指出,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局面,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潮流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把自身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非核心业务流程,以合同委托的方式,转交给具有成本相对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完成,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新模式不无关系。⑦这意味着传统的主要是基于生产业视角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这一观点应当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即从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的视角而非仅仅是第三产业的视角来审视和探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只有敢于打破传统思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才能够更快地实现“赶超式”发展的最终目标。对此,朱智和赵德海(2010)提出在以生产业为基础和发展主线的同时,统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生产业发展,竭力盘活第三产业内部的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业的良性发展格局。肖琛、陈雯和袁丰(2012)进一步提出从三个层面具体探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律问题。一是从理论层面对服务外包产生根源的探讨,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两大学说流派,前者集中从经济学的视角指出服务外包产生的内在原因是成本优化问题,而后者则集中从管理学的视角指出服务外包产生的内在原因是组织结构问题。二是从进程层面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探讨,主要涉及外包内容、外包方式、外包效应、外包关系等内容,从中可见由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再到知识流程外包(KPO)的转型和升级过程势不可挡。三是从布局层面对服务外包区位选择的探讨,区位优势、效率优势、格局优势、决策优势等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但是对这些优势产生和形成的机制化因素的探讨不够深入。

服务外包作为当代服务贸易的一种新兴模式大行其道,与其很好地切合现代信息技术、全球市场环境、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不无关系。朱胜勇和李文秀(2009)指出,越来越开放化的全球服务业市场,更加差异化的全球劳动力成本现象,集中优势资源并努力优化成本结构的迫切要求,促动各类企业不断以外包方式大量转移自身的业务流程,也使得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卷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链条当中。⑧而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队伍和体系建设这两大关键性的因素,这从印度、爱尔兰等服务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中足见。王晓红(2011)指出人才因素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尽快有效缓解服务外包产业专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端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尖锐矛盾,改变“人难招、人难留”的不利局面,尽快建立健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及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快探索服务外包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扎实完善的体系建设必不可少。孙彦军(2009)指出这主要涉及到专业人才、接包能力、客户资源、品牌建设、优惠政策、法律法规等核心内容。⑨

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普遍看好未来一个时期的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认定其是引领全球经济最终突出重围的关键性力量,尤其是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局面寄予厚望。这些研究成果从产业动态、产业潜力、产业结构、业务领域、优惠政策等方面,对全球及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分析。

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和巨大影响之下,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巨大的短期性压力,但它仍然是引领新一波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主力军,其未来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不可预估。苏武江和齐延信(2010)指出,未来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承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外包业务的最主要地区。预计到2015年,中国各类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总金额将一举突破560亿美元,中国国内及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从而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加速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过,国内和国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包雷(2011)指出,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市场规模进一步继续扩大、市场环境更趋良好、相对优势更加明显,一些中心城市成为更多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主力军。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伴随着该产业的进一步持续快速增长而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国际外包业务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其技术标准和知识含量持续提高。与此同时,融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体系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离岸外包方式进一步强化。刘英奎(2013)的看法与之相似,他认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将继续以强势发展的喜人姿态快步向前,全球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得益于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促动,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并成为国家角逐的新高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峻和复杂的局面,其服务外包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同时加速迈向崛起成为服务外包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高端业务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集群式发展的产业态势迸发出巨大能量,各类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会扮演推动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角色。⑩

得益于产业政策的更加明确、产业环境的更趋优化、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人力资源的丰沛充实、内需市场的充分挖掘等诸多有利因素,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会继续保持骄人的发展态势,这已经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基本共识。由此,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具体层面的研判就成为一个热点。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12)提出,伴随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步入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其巨大的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和释放;在岸外包市场的巨大潜能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而离岸外包市场将迎来新的更大的转变机遇;整个产业加快步入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差异化建设的新阶段,以往的无序化、低端化、同质化的竞争局面会彻底扭转;外包企业之间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成为一种常态,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开始更多地谋划和落实全球布局战略。(11)中国能否真正地崛起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强国,将取决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这两个关键方面。对此,曲玲年(2011)以未来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研究主题,指出北京市将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当中继续扮演领军者的角色,这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扶持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诸多优惠举措密不可分。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的喜人局面,这其中大型企业集团的迅速成长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出现员工数量超过3万人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位列全球同业50强的世界知名企业。未来十年,北京市将不乏员工数量超过10万人的超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其综合实力将跨入全球同业20强的行列。目前,中国各地方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性的、特定性的政策优惠区域,加快向资源整合、要素集聚、持续创新和载体创造为一体的更高级别的复合型产业发展功能区的目标迈进。鼎韬(2011)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在未来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这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化建设和立体式发展为导向,着力突破各地区同质化发展的尴尬局面;二是借助产业园区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形成完善的产业共生体系;三是继续加强相关政策引导的同时,把品牌建设提高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四是产业园区建设日趋成熟的同时,其城市化转向明显加快;五是以内生增长为目标,产业园区的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强;六是角色转变加快,努力成长为综合性的投资商将取代目前的单一性的服务商成为更为紧迫的发展目标;七是以云技术等尖端技术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八是“三区”联动发展的良性格局不断形成,即产业园区、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的共同发展。(12)

注释:

① 朱晓明、潘龙清、黄峰.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5-17.

② 张杰、李勇、刘志彪.外包与技术转移:基于发展中国家异质性模仿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04).

③ 陈咏梅、鞠胜.外包的界定及其形态、特点研究[J].商业研究,2009,(07).

④ 卢锋.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2007,(08).

⑤ 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⑥ 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05,(06).

⑦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04).

⑧ 朱胜勇、李文秀.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启示――基于部分OECD国家服务外包的分析[J].软科学,2009,(05).

⑨ 孙彦军.浅析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经济,2009,(09).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4)

需求结构的趋势变化凸显商机

2013年据公司礼品产业研究项目组研究、整体礼品产业的容量没有大的变化但是产业需求的结构出现了颠覆式的调整。

1、 个人消费的比重达到总容量的70%、集团消费占比下降为30%

2、 在集团消费中商务礼品的比重将下降、而促销品的比重在上升。

3、 政府国企的占比下降,中小企业的礼品需求占比在上升。

行业增长模式与内部价值链的趋势变化:

据公司礼品产业研究项目组预测2008年到2011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需求的爆发式井喷、而市场竞争并不充分、礼品产业的增长模式是以掠夺式的组织复制为特征的典型行业驱动、与平面增长模式。产业集中度、品牌集中度、竞争强度很低还处在竞争的第一阶段。2012年礼品行业随着政策出台、需求减少、需求分流、板块轮动、结构调整、竞争加剧情况的产生.迫使中国礼品产业运营模式必须有以下改变。

1、 从行业驱动转向核心商业模式启动、从平面增长模式转向垂直增长模式。

2、 从前期的简单的产品管理与财务管理必须转向企业的价值链管理。

3、 从单一环节的产品增值模式、向全价值链的整合增值模式。

4、 从单向的客户管理利益结构向双向的多元客户模式转变。

5、 从单一的市场推销向整合的市场营销转变。

行业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

据公司礼品产业研究项目组调查整个礼品市场已经风云突变,从2011年以前的原本中华、茅台、脑白金三足鼎立。2013年IT产品(亮点是苹果、三星的衍生产品链)以及、绿色产品、贵金属藏品而贵金属产品的消费也出现了两极化的消费特征、礼品市场的格局突变。

意味着2013礼品市场趋势从单一到多元,从纯粹的礼品向投、藏、礼、用、的多元化需求转化。

消费认知变化趋势

据公司礼品产业研究项目组研究在个体消费崛起的2013、品牌力、便利性、性价比、价值感、体验感、情景设计等因素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礼品的选择。

礼品产业链中礼品供应商的和服务商的发展趋势

据公司礼品产业研究项目组的追踪礼品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在整个礼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比较大的问题,礼品供应商品牌、技术、创意、渠道、生产、物流、存在诸多问题.将会向有核心资源模式与商业模式的产业聚焦者转变、

2013礼品供应商的发展趋势:

公司礼品产业研究项目组对中国礼品供应商的2013年发展趋势作出以下判断。

1、在产品品类上要关注开发披红挂绿的产品、正向的题材、符合大趋势的题材、因为“表叔”的影响、礼品的表现形式“摆不如藏”、关注价格带的下沉、关注跨界、关注2013年礼品的两极化特征、因为预算的减少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指向性更清晰。

2、在企业的战略调整与组织变革、资源安排上。

一、关注企业与个人的定制

二、关注个人消费占比大的核心产业客户例如银行、提供礼品整体解决方案、但要区分每个产业的运营特性、例:邮政的几级市场不同的运作模式对于企业组织资金与产品的要求。例如银行体系的资金驱动、价值链整合能力。

三、关注直达个人消费的运营合作伙伴零售终端、网购、电购、外呼、等直复营销平台。

3、关注经济形式越差、效益反而越好的心灵安慰的场所的生意。

4、把握住产业整合后大量中小礼品商倒闭留下的市场间隙、寻找流通中的具有强大平台能力的流通商、因为一站式购物便利性与发票优势、和贿赂,中小礼品商倒闭后流失的客户完全有可能汇聚于此。

5、关注品牌运营、离散的礼品需求、用品牌的传播来集聚是最经济的、品牌是企业塑造差异性最有效的方法、只是要注意品牌传播到那个层面的问题。

6、增大创意研发的投入善用外脑。

从前期的简单的产品管理与财务管理必须转向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从单一环节的产品增值模式、向全价值链的整合增值模式、从单向的客户管理利益结构向双向的多元客户模式转变。

在产业变更的大背景下,作为对颠覆性变革最敏感的营销领域,2013营销模式变化趋势。

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的本质是深度满足消费者需求,激发起潜在消费需求,用服务体系,形成模式的防火墙,从供应链延伸到需求链,建立与消费者的联系。生产企业来讲,应该进一步的延伸价值链,礼品企业应该从过去卖产品转向卖服务。

整合营销

调整组织的一切资源、运用病毒营销、2维码介质、目录营销、数据库营销、直复试营销、以及各种营销方式围绕目标群与目标场所,在某个时间点、进行立体的共振。

跨界营销跨界营销表面是产品的跨界,核心是同一目标群的不同需求满足。产生的资源整合与产生的不同行为上的资源置换与整合,在多元化需求的礼品行业将大放异彩。

品类营销 综观众多国内行业,已经逐步由“品牌衍生品类”向“品类支撑品牌”时代过渡,品牌、品类、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营销逻辑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礼品品类营销的本质在于企业发掘自身的独特优势(例如创意产品的开发优势、精准小众市场定位),并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块属于自己的位置。其实每一个商品品类的构建,就代表了消费者的一种需求的确立生活方式的适应或者改变。

竞争营销

战略导向、从产品导向、到顾客导向、到竞争导向的角度,定性现行产品结构.完善企业展品架构、确定品牌产品、利润产品、现金流产品、阻击产品、等定性。然后进行导向性资源匹配、与模式匹配、例:狙击产品,只完成成本分摊即可。在生产设计环节。不要求精美只是不弱于对手即可。主要通过成本领先进行清场运动。利润产品:小众营销、进行消费者行为链分析、产品设计、高毛利、模式匹配、通过产品、时间、空间、模式、三维建立防火墙。

定制营销:定制的核心是用强大的创意与资源整合力用延伸服务的方式,成为对手的竞争障碍,定制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效率化定制、规模化定制、个性化定制的阶段。

体验营销:随着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产品以及关联性的信息需求,被竞争放大,体验营销成为市场拦截的重要手段,特别市特别注重关联感受的礼品行业。体验营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手段。也会回溯体系与商业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营销:传统营销的特征是信息的不对称、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基础是信息的广度与信息的对称性,互联网的发展从消费者信息的发现,收集,体验与达成与送达。都会有彻底的颠覆,而传统产品原来不可替代的体验性,也完全会因为互联网近年的虚拟增强技术、和三d技术的完善而颠覆。

关注个人、关注体验、关注定制、关注网络、关注品牌、关注整合。

礼品服务商的趋势变化

上游销售无规模,无话语权,下游无溢价能力,无忠诚度,无核心模式,将会有在品牌与品类进行延伸。礼品服务商主要存在代购、回扣、交际三种类型,

1、 做品牌拥有者

2、 做资源整合者从卖产品到卖客户、卖平台。

3、将会向客户需求的提炼者、发掘者、顾问者,设计者、与效果品估者的方向转变、完成从实体到虚拟、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转变。

产业整合趋势

礼品产业整合是晚于其他产业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1、消费者缘起:礼品产业的消费需求缘起而导致的,笔者把这种异于其他产业的缘起归纳为,多元化、隐蔽性、随机性、替代性、离散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导致了礼品产业整合消费者缘起的难度很大,和其相匹配的管理延伸与产业与营销整合的管理容量与难度极大,礼品行业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营销模式。

2、产业保护不力:创新企业与产品无法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与持续利益,使创新驱动无法驱动企业与产业的内核,在对产品的体验与情感关联性极高的礼品产业、产品创新的扼杀,直接导致了整个产业的低水平竞争、礼品行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笔者对文化创意产业有一个最简单的判别标准、就是产品的虚拟价值一定要超越实体价值。

4、尚无一个具备资本化、有明确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具备一体化整合力量的公司群的出现。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5)

1.住宅地产投资下降,商业地产投资上升

此次楼市调控的焦点是住宅地产,受打压的都是住宅方面的再投资。在住宅市场受政策打压降至冰点的情况下,商业地产则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新投资方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办公楼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3.2%,销售额同比大涨逾九成,达到91.5%,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业绩也非常好,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1.6%,销售额同比增长57.1%。

2010年的楼市新政后,国内商业地产将会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从新国十条出台的背景看,对住宅市场投机炒作严格限制及打击会成为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临时性政策,国内住宅市场一定会改变成一个消费为主导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信贷条件,当然商业地产风险及投资回报要比住宅投资要好。

2.商业地产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在房地产调控新政的压力下,众多房企都举起了转型大旗,其转型方向是进军二、三线城市。新政出台后,包括万科、远洋等在内的地产巨头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上半年,万科在一线城市中仅于上海、北京及广州获得了4个项目合计66.7万平方米,占总获取项目的5.66%,而截至上半年末,在二、三线城市的权益土地储备已达到3179万平方米。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有些城市还存在老式的国营百货,而没有一家集购物、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场。从人口数量来看,二线城市的人口在700万至1000万,三线城市的人口也在百万左右,商业需求多,购买力强。

此次出台的楼市新政,从中长期来看,使得二、三线城市楼市增长空间明显大于一线城市。而且除了二、三线城市中一些局部的热点城市房价虚高外,在新政调控下二、三线城市中房价下降的并不多,因为那里的供需处于平稳状态。在一线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市场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商业地产开发已呈现普遍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趋势。所以二、三线城市渐成这些商业地产企业的主要战场。

3.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地产的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在中长期内不会发生变化,虽然在过程中会遇到人民币升值与暂时的高通胀难题,破解这一难题一定依靠缓步升值、控制投资与激发国内消费需求相配合的方式完成,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放缓,但不会影响到个人消费,甚至个人消费还会有所提速。具体到零售市场,其发展速度将与个人消费同步,我们预期中国未来几年的零售市场平稳增长,不会有大幅度波动。对于商业地产市场而言,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物业一定会得到租户的青睐,其租金、售价以及长期持有价值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中长期发展趋势对住宅物业市场不利影响较大,而对于商业地产市场而言,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短期不会有较大影响,中长期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地产的发展。

二、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住宅市场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对商业地产的需求越来越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商业城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样的一些商业城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传统及日常消费,而且可以将新商业网点及服务为城市不同层次的居民创造出新消费需求。新国十条的出台,使得住宅市场撤出的资金进入商业地产。再加上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发展并参与商业地产的运作,中国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之动力。这些重要因素将推进我国商业地产进入新一轮的发展与繁荣期。在现行宏观政策下,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1.绿色生态商业地产――独立生态写字楼

商业地产也有低碳的问题,包括环保、节能商业格局的设计。特别是伴随CBD经济的兴起,应用节能低碳排放和绿色生态潮流要求的新型多功能单元低碳生态办公室日益受到追捧。绿色办公、生态办公、健康办公的理念,在现代大都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存环境中,已成为时尚办公的新潮流。写字楼市场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从传统的不注重办公环境转而注重商务以及生态环境。所以独立生态型写字楼将成为绿色生态商业地产的先行者。

2.在消费模式上,体验式消费带动商业购物中心的发展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出现了新的调整和变化。消费者在购物时不仅追求方便性、多样性,注重个人品味的需求,同时更注重体验整个购买经历的愉悦,这就是体验式消费模式。这种趋势促成对购物中心的需求不断增强。

体验性消费将成为现代商业地产开发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特色性、文化性、舒适性、互动性及业态的丰富性越来越重要。而购物中心是零售商业地产的核心形态,并且属于持有型商业资产,具有较高的持续经营价值。在体验性消费的推动下,加上开发商做好其规划及定位,购物中心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TM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82-01

0、引言

马铃薯作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特点,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贵州山区,它成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贵州全省已有85个县市种植马铃薯,截止2012年贵州省已有约8.5万hm2的面积用来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占马铃薯生产总面积的12.8%。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资源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气候自然环境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一般的收获期在4月份左右,而此时,北方的马铃薯已经进入了销售尾期,供小于需,且价格上涨,使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某些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盲目、跟风式的选择品种,而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合品种的马铃薯种植,这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无形中延长了马铃薯的生育期,造成了产量下降等负面影响。在种植技术中,缺乏系统的对于马铃薯栽培方式的研究,使得单产水平并未发展到最佳状态。

2、马铃薯产业适用品种与生产技术

贵州地区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主要的适用品种有: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是由贵州省扶贫办公室于1998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并于2002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的马铃薯品种,适宜在贵州省海拔1000m以下热量条件较好的低热河谷地区冬季种植和全省春季种植。中薯2号是中国农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1984年~1986年春、秋两季无性繁殖、鉴定而得的优良品种,单株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出苗后50天可收获商品薯,块茎休眠期短,适合二季作栽培,较抗瘠薄和干旱。中薯3号是2004年9月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2~2003年贵州省区试中,全生育期85天左右,适宜在贵州中低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种植。中薯5号是从中薯3号的后代中选育而成,2001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北京市以及国家审定,该品种早熟丰产,耐水肥,生长势较强,但分枝少,宜密植增收,既适合平播又可以间套种。

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的主要生产技术有:露地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芯栽培、覆膜栽培、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以及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是贵州冬作马铃薯最为广泛的栽培方式,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左右播种,次年2月下旬左右出苗,采取单垄单行栽培、单垄双行栽培、单垄多行栽培以及平作等栽培方式。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是在水稻收获后,稻田未经翻耕犁耙,直接开沟成畦,将薯种摆放在土面上,并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施肥与管理措施,直至收获的一项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包芯栽培是对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改进,能减少稻草使用量的同时降低绿薯率。覆膜栽培是采用黑膜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土温、保瘢促进提早发芽出苗,抑制杂草、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盖小拱棚的一种早熟、高效栽培方式,可克服前期低温的不利影响,缓解晚霜冻害。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是一种人为调控马铃薯生产条件的重要农艺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温度和湿度。

3、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1产业区域持续布局调整,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事态,由规模扩大的趋势带来产量的增加,需要与消费总量保持平衡,同时对马铃薯产业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此来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在未来的发展优势。参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计划的推进进度,预计在未来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产业,西南地区将比东北部地区地位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西南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受到全国市场的刺激和农业技术的水平的促进,使得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突破,所以,从全国马铃薯产业布局来看,未来马铃薯产业生产量主要来自西南地区。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用途产业链较为广泛,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的其他产业,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的加深。

3.2产业品种结构丰富优化,产业效益不断增加

马铃薯制品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这为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弥补了市场的短板,促进消费,从而提升了马铃薯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品种结构的优化能针对适合的地区种植相适应的马铃薯品种,为市场中多样化的马铃薯品种提供需求选择,实现优胜劣汰的品种抉择,提高马铃薯作物品质。除了产业和品种的优化,对种植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西南地区对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延展,能有效的对春季市场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3.3产业营销模式拓展创新,产业标准规模形成

结合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创新深化拓展,马铃薯产业销售阶段的发展将会取得巨大的变革,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引入新的营销概念,使订单增加,完善市场销售渠道。从而使马铃薯产业标准化的成产规模得以形成,不断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4、小结

马铃薯作物作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品种和空间三种结构的优化调整的角度对马铃薯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需要从马铃薯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并辅助现代化营销模式,才能使马铃薯产业在未来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7)

关键词武术 体育产业 发展趋势

一、前言

武术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武术需要而使武术产品(包括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个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广义的角度讲,武术产业涵盖所有与武术相关的经济活动,如武术的物质产品(武术服装、武术器材、武术场馆、武术食品饮料等)、武术信息产品(武术广告宣传、武术影视、武术信息等)。武术产业是一个涵盖很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如制造业、食品业、建筑业、旅游业以及交通通讯信息服务业等。可见武术产业是“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可以预见,武术产业是21世纪一个潜力深厚、前景广阔、较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武术产业化,是指武术项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现代武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把武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刺激武术产品的需求,拓宽武术产品的市场,使武术能够向社会提供武术产品和劳务。武术产业化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武术产品、劳务的需要,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并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武术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但相比于其他一些体育项目,武术的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因而要加快其世界发展的步伐,要有效地推广武术运动,充分利用武术的商业价值,就要开发武术产业,使武术发展走产业化之路,把武术推向市场,这是加快武术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方法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中国武术项目的产业化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等文献资料

2.综合分析法

以对比分析法,推理判断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武术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结果与分析

(一)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看中国武术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以世界上最大的体育运动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的介入起,奥运会一直给国际奥委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如悉尼奥运会,据国际奥委会有关资料表明:参与奥运会国际赞助“TOP计划”的11家跨国公司以6.5亿美元换取广告许可权,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达14.8亿欧元,门票出售上座率超过90%,收入近5亿欧元,另外奥运会的衍生产品(如运动器械,运动服装等等)达2.6亿欧元,正因为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各地开展得如此轰轰烈烈。另外,正是由于商业的介入,世界杯足球锦标赛,美国的NBA联赛等,才开展得如火如荼,富有生机。

国际体育产业的成功运作,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为它不仅促进了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有关资料表明:“2003年美国的体育产业产值已高达790亿美元,超过石油工业(533亿),汽车工业(531亿)及航空,冶金木材加工等到产业的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以足球产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产业,其2003年的年产值约183亿美元,位于意大利国民经济的前10名。总之世界体育产业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我国的武术运动作为一项集健身、修身、防身、娱心等多元价值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别的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国际体育产业正红火发展的态势下,加快武术产业化的步伐,逐渐与国际接轨,必然会大大促进武术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

(二)从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看中国武术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中国体育产业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中国体育消费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消费水平很低;其次,生产体育产品的部门品牌意识不够强;第三,群众体育知识普及度不够高。1993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体育要实行“六化”“六转变”的改革,发展体育产业,培养市场的目标成为深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拉开了开发我国体育产业的帷幕,短短的几年时间,到2004年参加甲A,甲B和乙级的联赛俱乐部已发展到40余家,一所普通的足球俱乐部一年营业额多达两三千万。中国足球已从单纯依靠国家拨款每年经费不过500万人民币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20亿的第一大体育大项。中国的足球产业开发收益已卓有成效,并且正以很好势头向前发展,正因为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中国的足球开展得红红火火,使中国足球水平亦因此飞速提高,并在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中,以小组第一名的绝对优势历史性地提前两轮出线,44年几代人的梦想得以圆满。随后步入市场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其成果也初见成效。

目前武术运动的武馆,武校,武术产品,旅游,广告,影视音像方面也逐渐推行产业化的发展。尽管如此,武术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行体系,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明显不足,所以加快武术产业化发展,是中华武术发展的最好出路。充分发挥武术的优势,把其健身、修身、娱心等多元价值功能体系与经济挂钩,与武术产业相融合,才能充分展示它的魅力,吸引人们向武术市场的投资。

(三)武术项目产业开发的优势条件

1.广博的市场资源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还是一种文化载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开发武术产业不只局限于开展单一的经营活动,还有许多地域文化的深层开发。比如开发武术伤科秘方资源,为现代教学,训练及养生服务。从历史上看,过去不少习武之人,多数还是行医济世的郎中,因为练功习武过程中,总结积累了不少有保健价值的功法和养生医学良方,就以少林寺损伤救治秘方为例多达几十种,诸如《少林练功保筋方》、《少林练功通气血方》、《少林金伤总活方》和《少林练功洗手和伤方》等,如果能把这些方剂作为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将有效促进武术与医学的科学结合,既可推动武术产业的发展,又可以服务于社会。

2.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武术,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人喜爱武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武术爱者已超过六千五百万人,外国人学武术占我国体育人口的一半,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他们是武术消费的基本群体,是推动武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另外,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将更加关注生活质量,注重寻求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在武术防身、健身、修身、娱心、养生保健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市场需求。

3.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

任何一种体育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并最终居于前沿地位,必须具备世界一流的竞技水平,这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多年来,我国武术人才辈出,特别是建国以来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武术人才发展道路,建立起武术人才库。到目前为止,民间拳师多达数万人,高级武术教练数百人,获得高段位称号的有四百多人,高水平运动员一千余人,国际级,部级裁判员多达两百余人。有中华武林百杰。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武术赖以传承和武术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还选派了大量优秀武术人才到世界各地执教,广泛传播武术文化,为开拓国际武术市场创造了条件。

4.商业运作的经验

从1988年开始的第一届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和国际武术节,以及随后的“汛华杯”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到2006年这20多年时间完完全全是由中国武术协会和有关公司按照市场规律成功运作的典型工作。杭州与深圳国际武术节,集资三千万人民币。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先后成功举行了四届。经贸成交额分别为:8,24,32,52.5亿元。现在,中国武协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成功推出了“散打王”赛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有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对抗赛。中国功夫对泰拳,南北武状元争霸赛事等,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活跃了武术市场,同时也为武术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商业运作的经验。在旅游方面,一些武术胜地也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较好地发挥了武术的旅游功能。仅以河北,河南为例,近年来河北省旅游局通过对外发送反映沧州、保定武乡风貌的专题电影-《武乡行》《保定保健旅游》活动,提高了两地武术、气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每年前来两地学武观光的外国人有增无减。河南省旅游局将“少处拳”和“太极拳”作为重点发展对象,采用“打出去,引进来”的方针,省旅游展销团赴新加坡展出表演3个月后,吸引了大批旅游朝拜者,现在每年到少林寺参观的游客达200万人次,收入十分可观。在影视方面,70年代李小龙在世界卷起“中国功夫”旋风,激发起西方世界的功夫热潮。80年代的《少林寺》唤起了人们对武术的热爱,前几年的《卧虎藏龙》又再次掀起世界武术的狂澜,《英雄》更是创造了中国影视的神话。武术渗透到影视领域创造出武打片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并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出版商,电影公司竞相推出武打片,凡此种种,表现出了武术文艺市场的广阔前景。也因为如此带动了许多武术相关的图书、音像、器材涌向市场。这些都为武术产业开发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武术产业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基本从零开始;(2)发展时间短,尚未形成规模;(3)观念上有待突破;(4)武术产业的整体资源规划、配置、利用还不够理想。

(四)中国武术项目产业发展趋势

1.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开发武术产业,规范市场,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武术市场运行机制。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出“武术走市场的路子,就是要把企业管理方式引进来,经营开发武术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武养武,这是武术的根本出路”。武术产业开发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与企业界联手,把武术产业纳入他们经济的轨道,按照现代公司的要求组建武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应遵循经济规律和经济法规开发武术产业,以市场作为调节,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武术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要对整个产业的经营行进行规范,避免鱼龙混杂和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影响武术产业发展的大计,维护产业形象,有效地促进武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武术经济资源优势抢占体育市场。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确武术的经济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武术所特有的有利条件,树立武术产业意识,增强武术市场观念,积极筹建武术专项发展基金,尽快抢占国内外体育市场份额。目前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现状良好,武术必须奋起直追,抓住机遇,从现在起要充分利用武术的知名度,为武术事业融入资金,利用会员制和基金的优势开展系列的基金募集工作,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进一步改革赛制将武术比赛全面推向市场。对于此,我们已经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竞赛是武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积极培育各种为武术竞赛服务的市场主体十分重要,市场主体包括武术竞赛的组织经营者,消费者和商家企业,其中消费者是第一位的。竞赛制度和形式的改革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儿”也就是说,消费者喜欢看什么样的比赛,我们的改革就向那个方向倾斜,同时比赛可以跳出武术的圈子,尽快使竞赛与市场接轨,走职业化道路。

4.积极引导和开拓武术健康娱乐市场。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明确指出:武术要从过去的重点关注优秀运动队的比赛转向全民习武健身,把武术时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武术全新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推动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的发展新路子。武术市场面向绝大多数习武者,其产品一定与娱乐、休闲及全民健身结合起来。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于武术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要的武术产品推向市场。按照经济规律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开拓武术市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于全人类。

5.现代高科技在武术中的运用。武术市场规模尚未完全形成,规模效应不明显,因而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提升武术产业在体育市场的占有份额,解决好高科技同武术产业的有机结合和运用问题,探索武术产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和开发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提高武术产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四、结论

武术产业是武术事业的一个部分,发展武术产业,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把武术作为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充分展示武术在市场经济中巨大的市场价值。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武术,更要从历史文化背景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才能把握武术产业发展的趋势,解决武术产业在前进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引导武术产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兆厚.奥运会与文化经济关系辨析[J].体育科学.2001.22:23-25.

[2]张吉龙.论中国足球产业化[J].体育科学.2003.21.4-6.

[3]杨少雄.论武术产业走向[J].体育文史.2000.2:7-9.

[4]许庆华.武术深层资源与开发[J].中华武术.2002.3:6-9.

[5]周萌.关于武术市场开发的思考[J].中华武术.2003.1:41-45.

[6]昌论.开拓武术市场经济工作新局面[J].武林.2004.11:32-34.

[7]宁远.发展―武术产业大趋势[J]..中华武术.2004.12:21-24.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8)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1-0042-05

[收稿日期]2009-09-16

[作者简介]张明哲(1983-),男,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最早是由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是一个中国语境下的概念。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

1.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但对于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十七大报告中并没有明确的论述。中国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界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下面将对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进而探讨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

2007年11月新华社发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解读十七大报告。该文对“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初步的回答:“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2]该文比较清晰地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00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公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该决定明确界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3]该定义开创了全国省级决策部门的先河,体现了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进步和发展要求。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心陈建军教授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认为是产业体系的一个子集合,即被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那些产业,应该具有更多的“现代元素”;这些“现代元素”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即符合“两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自主创新)的那些产业。[4]

向晓梅从系统论的角度定义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可以看作是产业在横向联系上具有均衡性和协调性,在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具备良好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国际产业发展相衔接的产业链完整、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的产业系统”。[5]该定义强调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特殊的产业系统,这个产业系统具有产业链完整、产业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等特征。

综上所述,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其目的是实现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其核心是一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中国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

2.国际视角下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产业体系,实际上就是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视角下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而在第三产业中,包括金融中介服务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生产服务性产业的比重在50%以上;其次,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绝对量不小,科技含量高。比如,尽管美国工业比重只有16%,但产业科技含量非常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基本上都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价值链越来越长,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将是大势所趋。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促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因此,从国际视角看,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市场适应性等特征。

1.创新性

创新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特征,创新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不是在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中完成,创新一方面同具体的产业状态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创新又要受到相关的支持系统发展情况的制约。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应该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通过多维度的创新来化解产业发展中的瓶颈。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6]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并实现产业化。技术创新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兴起和落后产业的淘汰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的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的]化。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新产业的不断出现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继而引起产业体系的重大变革,形成一定时代语境下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度创新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产业创新能否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企业大幅度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企业制度创新。许多企业打破传统的组织分工理论,将企业最关键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和作业程序进行再设计,从而使成本、品质、服务、速度等方面的绩效大幅改进,增强了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2.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效能特征,开放性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目前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整体,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使区域间的产业体系联结的紧密度大大提高,一个区域产业体系的升级也就与区域外的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关联度增强,凸显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性。

当前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紧密联系的金字塔结构。[7]美国等发达国家位于国际分工的最顶层,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 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目标。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比如,新加坡充分利用跨国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经历三次结构转型,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融合性

融合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特征,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种融合首先是表现在信息技术对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的渗透和嵌入;其次是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融合和渗透,从产业的发展到产业链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以及农业的融合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第三是各产业内部更低层次部门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第四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文化为基本元素的软资源的投入将成为创新的主要源泉和产业发展主要动力,如品牌价值提升和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将会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产业更具生命力。

4.集聚性

集聚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产业的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产业集聚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8]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基于产业链的联系、运输成本的节约、公共设施成本的分摊、信息沟通的便捷和包括技术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正的外部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之一。

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出现。这些产业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机构完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台湾新竹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创办高新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是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纽带。在高新区中创新的思想可以得到孵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频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可以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地区竞争优势。

5.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标志性特征。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是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发展必须强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力争做到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全寿命周期少污染和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和循环利用,用最小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来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形态如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均有助于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降低人均废物排放量,有效缓解人口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能源紧缺、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危机。根据有关计算,互联网使全球劳动生产率提高300%,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提高了政府企业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等目的,由此节约能源近50%。[9] 现代产业体系强调知识、信息、智力的作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成为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9]

6.市场适应性

市场适应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跟随需求层次的升级规律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10]现代产业体系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在满足市场需求新潮流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效益和高增长。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速率的加快、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市场需求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变性和动态性, 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的上述发展趋势,使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和网络化组织形式,可以理解为对需求多变性的一种适应性变革形式。

三、产业结构软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

如前所述,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的系统。产业结构软化(the Softe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消耗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知识的消耗增长,与此相适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结构软化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指在产业结构的]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第二是指在整个产业结构]进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因此,我们着重从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产业结构融合化和产业结构国际化四个方面分析和把握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软化的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减小,第二产业比重也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从世界平均水平看,1995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5%,2006 年则上升到69%。美国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从1995年平均72%上升到2006年的77%,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期欧元区和日本服务业所占比重均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中国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仅提高7个百分点,2006年平均为40%。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服务化趋势非常显著(见表1)。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是指以专业知识或技能为基础的、服务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具有顾客专业化、雇员知识化、手段高科技化、产业高增值性、高渗透性等特征。1986年~2005年20年间,全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4.9万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9.8万亿美元;其中,市场导向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全球收入增长了两倍多,从1986年的4.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 年的11.5万亿美元(以2000 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高达4.8%,远高于其他服务业2.7%的增速。以美国为例,1995年~2006年,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4.4个百分点,2006 年达到76.5%。而其中,包括金融、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在内的知识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美国知识产业中83%以上集中于金融、保险、信息与通信、企业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2.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

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是指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见表2);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目前,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过去十几年中,科技发展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广使用推动了经济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经历了20 世纪90 年代末的爆炸式发展后,以更稳健的步伐得到推广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在组织、技术方面创新的战略性工具。据统计, 25个OECD 国家中有89%的企业使用互联网。OECD 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依靠信息通信技术和企业服务。1995年~2005年,澳大利亚、丹麦、瑞典、英国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的0.3%~0.7%归因于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投资和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全面升级,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造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扩张的第一大产业。事实证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使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新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传统产业的衰落速度,使部分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进行工业化,必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兴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致力于长期培育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而另一方面,短期更为有效的则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知识化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工业化,以便缩小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

3.产业结构融合化

产业结构融合化,简称“产业融合”,又称“产业结构重叠化”或者“产业边界模糊化”,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11]传统的以单一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界限在产业融合中越来越不清晰,原有的以单一知识及其技术作为产业的划分标准遇到了强大的挑战,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变化势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

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渗透融合是指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延伸融合是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的自然延伸部分;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现代产业体系下的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4.产业结构国际化

产业结构国际化又称“产业结构无疆界化”,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通过产业构成的核心要素的国际流动,冲破国家疆界限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换的过程。[12]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的兴起,逐渐出现了全球性产业,发展突破了地区和产业的界限,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浪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动的这一特征打破了产业结构变动局限在一国国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产业结构变动无疆界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越来越强,产业结构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任何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都不再可能局限在一国一地来完成,而必须依据要素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借助产业国际化转移来完成。产业国际化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转移的经济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13]为取得全球竞争优势,发达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海外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以加快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互动发展的共同需求为产业国际化转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规模在扩大,发展在加快。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15.whj.smx.省略/ReadNews.asp?NewsID=3082.

[2]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N].南方日报(网络版), gd.省略/gdgk/gdyw/200807/t20080728_60362.htm,2008-07-28.

[3]陈建军.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以杭州为例[J].浙江经济,2008,(17):43-45.

[4]向晓梅.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J].港口经济, 2008,(9):4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华 民.“入世”后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分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4):9-14.

[7][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陶长琪, 陈文华.新概念经济[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9]李 .文化经济跨越增长的极限[J].思想战线,2007,(1):60-66.

[10]李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经选择: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支撑要素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马 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2,(5):78-81.

[12]MBA智库百科[EB/OL].网址省略/.

[13]游霭琼.产业转移的国际化与广东产业结构调整[J].南方经济,2005,(5):37.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odern Industry System

Zhang Mingzhe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9)

回顾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结合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的迅速兴起,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科学发展规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动力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是否会发生转变,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影响呢?

一、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没有走出2008金融经济的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应对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尽管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和人们生活方面提供服务功能,促进信息产业和工业的一体化,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这一点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就可以看出。随着当前网络技术、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相互融和,产业界限变得不再明显,各种先进技术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一)电子信息产业深度深入制造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渗入传统制造业,给制造业添加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当今的制造业向着以下三个发展方向不断进步,这三个发展方向分别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智能制造在制造设备中使用信息技术,比如嵌入芯片、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使电子信息产品向着网络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使生产制造设备之间彼此能够交换信息,从而对设备进行系统综合,充分发挥设备的综合效应,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为了满足未来经济对工业发展的要求,制造产业正向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回收和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现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为制造业服务时,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服务,不仅限于对设备进行改造,而是为制造业提供网络平台、知识平台、支持平台等,向制造企业卖解决方案等服务转变。为了更好为制造企业服务,必须不断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度,促进信息产业迈向高端。

(二)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金融经济危机,各大电子产业设备制造商都对智能终端做成了调整,是智能终端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放方面,各企业间加快并购与强强联合,比如很多硬件企业联合软件企业进行产品联合生产,着一现象在手机制造行业尤其引人注目,在国外有诺基亚与微软的联合,google与摩托罗拉的联合,国内则是联合趋势是更加明显,阿里巴巴与天宇公司的联合,小米与联通、电信的联合等等。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啊。尽管当前我国在电子硬件方面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已奋起直追,相信随着各电子信息企业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信息产业之间整体效益将不断得到发挥。另外一条值得注意的是,各电子信息产业公司之间逐渐重视电子信息产业运作模式的创新,意图创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三)云计算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云计算技术是最近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新兴词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他实现了计算能力的商品化,行业化和专业化,使传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得到了变革,二是它降低了企业的计算成本,实现了计算资源的积聚,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它对我国的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当前我国的云计算行业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1.云计算将显著改变我国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受到颠覆,比如近年来google推出的play,苹果公司的appstore,以及其他很多公司提供的各种云服务将使现在的软件转变为在线服务、按客户需求快速迭代的模式方向发展,这有利于计算资源和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使得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业务开拓和产品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2.产业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由于云计算深入到了国家经济的各个部分,因此,云计算行业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北京、上海、无锡、杭州、深圳五个城市作为云计算先行试点城市,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也加快了云计算的产业布局,一时云计算红遍全国,火遍全国,据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将超万亿元,成为国家的重要长夜形态。

3.云计算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显现

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对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芯片等硬件设备,还包括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平台、IT服务业、外包服务等,客户范围则不仅包括企业、个人、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工业用户。由于云计算正在逐步创建一个计算资源集约利用的社会,对新兴的商业模式起着重要的驱动力,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推进,传统的ICT提供商将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方向转变,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增加企业的灵活性。

4.云安全不断受到重视,国家将逐步建立云经济立法体现

当前安全问题是阻碍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应尽快立法保证云经济安全,并且并逐步细化,对不同的产业给予不同的安全保护水平,但也应适当给予灵活性,以保证云经济繁荣。同时,应在企业及普通民众之间普及云安全概念,以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内的传播。对于技术上则要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而和服务水平协议,同时与客户签订sla协议,以保证客户安全。

(四)LED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我国的LED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平板产业与日韩等相比整体规模仍比较弱下,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和政府应不断优化产业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身整体竞争力。其次是LED产业主要生产材料让然要依赖进口,产品让然停留在中低端水平,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机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的制度建设,推动产品的产业化和多样化应用,不断建立联盟性质的行业协会的联合会,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五)物联网产业,谨防概念炒作

我国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在物联网企业培养十个产业集群和100个骨干企业,随后,全国的物联网产业铺天盖地的建设了起来,掀起了投资物联网投资的热潮,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把物联网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全国各地都忙着圈地,忙着投资。不考虑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或者是形象工程。就当前来说,无锡市重在创新示范和成果转化,上海则要建设产业基地,创新产业模式;杭州打造产业体系,推广产业化应用,北京则是推进产业联盟,促进应用示范为主。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变化规律

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因素,在就是90年代以前是以技术驱动为主,90年代以后,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驱动的发展变化模式。1904年第一只电子管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随后出现的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在经过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特别是80年代的快速成长,使得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然而,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有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在这一时期,虽然技术仍然在进步,但缺乏重大原创性创新,同时许多国家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纷纷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此以后,整个信息产业的进步,逐步由原来的技术驱动逐步向以市场驱动转变,欧美等国家纷纷转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成长规律

电子信息的成长本身呈现一些规律,首先是他的成长性非常的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直到现在,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大大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不过这些增长过程也有波折性,主要原因是他的增长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比如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1981年与1982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只有3.75%,而1984年和1987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率则分别达到了27.77%和20.26%,21世纪的网络泡沫更是让世界经济出现大规模的负增长。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与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基本成正相关的关系,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形态。

三、结束语

推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充分把握上,只有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真正制定出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智勇,徐云喜.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1(26).

[2]娄策群,王方.信息产业集群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效率分析[J].情报科学,2010(5).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10)

云计算

在2012年的CeBIT展览会上,云计算仍然是热点之一,从本届展会中可以看到云计算光明的发展前景。据Experton集团公司(专业从事IT领域的咨询机构)在展览会的调查,德国云计算解决方案的提供商2011年一年的销售总额已达到约53亿欧元,增幅超过了47%。预计到2016年,云计算领域的市场将增长到170亿欧元。这一数据向我们展示:在线存储空间产品已经为投入市场做好准备,并且极具市场潜力。例如,对于企业和政府机构而言,云平台目前已全面应用于存储企业的会计和销售系统的数据,以及政府机构的统计报表和报告,这些数据如果存储在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系统中,将占用数以千兆字节计的服务器空间;对于个人用户而言,云平台为他们存储图片和视频资源提供了便利,并且释放了大量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存储空间。

电子信息安全

展览会主办方将“信任管理”定为本届CeBIT展览会的主题。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和机构而言,选择谁来服务都极为慎重,因为被保存的数据涉及的可能是非常敏感的信息。本届展会选定这样一个主题,是希望通过展示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使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式保护数据,以避免数据受到黑客攻击和被不恰当地使用。展会观众对于包括Datey(专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服务的公司)和德国电信公司在内的数据中心的技术支持解决方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根据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的调查,除了上述提到的数据保护方面,安全问题对于其他领域也日益重要。该协会在本届CeBIT展览会上了他们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有1/3的企业认为目前的电子信息安全措施是不够的;95%的电子信息业务在遭遇数据问题后的信息恢复过程都存在严重问题,其他领域企业遇到同类问题的概率为50%。此次的展览会为企业和个人用户都提供了全套的安全解决方案,内容涵盖了从企业服务器群的安全保护、防病毒软件到智能电话安全系统等。

移动网络已经渗透到千家万户

在硬件方面,众多技术革新在此次CeBIT展览会一展风采:三星和HTC了各自的第一台LTE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新的智能手机以超快的数据下载速度著称(速度比传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快10倍)。网络运营商也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量身定制的全新服务,比如专业的云服务和多媒体内容流。本届展会上展示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品均以数据下载中极短的等待时间(约30 ms)和大容量著称,使更多同一地点的本地用户享受到更快捷的传输速度。

另一类吸引众多观众眼球的展品是超级本(Ultrabook),戴尔、三星、摩托罗拉和华为等电脑厂商了配备有超快速四核处理器、支持高清播放(HD)和多点触控显示技术(该技术已应用于一些高端智能手机中)的新产品。

本届展会在软件应用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随着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5)的发展,编程人员和用户对于安卓、iOS(苹果产品的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微软公司的智能手机)和其他网上应用商店的依赖越来越少。

电子商务方面:

社交商业开启了全新商业模式

在电子商务方面,观众也能在本届展会中找到众多展示亮点,这方面的展示内容包括:各类配备有便于用户操作的网络应用商店的移动终端设备,业内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的观点的阐述和演讲。社交商业的发展使用户可以分享最近的购物心得,为商品增加融入了消费者个人情感的购买体验。另外,展览会的4号展馆内,由客户关系管理(CRM)解决方案供应商Salesforce设立了“社交控制中心”专区,该专区除了展示外,还允许观众就该领域的热门话题进行线上讨论;其他企业展示的重点和内容还包括:针对不断增长的数据容量(大数据)的分析和管理的解决方案,以及善加利用的社交网络对企业雇员和电子信息应用的帮助。

全新的网络应用催生就业市场变革

当前就业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本届CeBIT展览会见证了这一重大变革的到来。传统的办公环境已经成为过去,桌面台式电脑正被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所取代。这些便携终端通过安全的网络应用和设备连接着企业的网络,为企业员工、客户或其他重要合作伙伴间提供了突破时空界限的实时网络对话。这些沟通和协作的应用和解决方案是由SAP等提供商提供的,除此之外他们还为企业提供了云计算服务,如云会议。

电子政务方面:

构架政府与市民间的智能网络

微软公司(Microsoft)在本届展览会上展示了他们的“诺伊施塔特”(Neustadt,数据之城)的新项目。该项目是通过应用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使政府行政流程更加高效和便利化,市政、教育、灾难情况下的民防以及医疗健康领域都加入了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不难看到“电子参与”(eParticipation)的实现指日可待。目前有将近60%的市民已经开始应用数字信息服务,但是仅有33%的人通过网络下载办理政府行政手续所需的表格(统计数字来自德国联邦统计办公室)。随着新一代数字身份证的普及,德国的电子政务的普及和发展进程也将加快。本届展览会上,参展企业和展览会主办方一并在为探索更多电子政务的解决方案方面努力,并且已经在用户不需要亲自前往政府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方面取得了进展。我们能从德国的新一代身份证的推行看到这些进展,比如:新一代身份证除基本功能外,还能提供与德国邮政(Deutsche Post)的“邮政认证”(Post Ident,该认证服务主要针对为公民开立银行账户或进行网上购物时提供个人身份认证)服务类似的服务。另外一项与德国公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进展是德国目前正在推行的“De-Mail”服务,这项服务通过电信运营商发送经过加密并具有法律保证的邮件,为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可以信赖的网络邮件服务。De-Mail的应用实例我们也可以在本届展览会的部分参展企业的展示中看到。

为交通和物流量身定制的智能网络系统

汽车制造企业的传统服务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此次CeBIT展览会上,人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涉及交通流量数据的信息电子信息解决方案和新概念,这些解决方案的出台将提升交通流量信息和数据传送的的实时化水平,以尽量减少城市街道的交通拥堵。对于交通物流业中控制信号灯和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及时警示信息来讲,智能化解决方案至关重要。这些特殊的汽车应用程序都被装载在汽车驾驶室内,通过司机上方的监视器或导航仪显示屏显示。预计到2015年,所有新出厂的汽车都将配备安装了移动无线电芯片的设备,操控车里的应用程序,并且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该设备进行呼叫。我们今年在展览会展示中可以看到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身影,沃达丰公司(Vodafone)向大家展示了全球SIM卡,该卡可以抵御从-40~85℃的温度变化,使用年限可超过10年。

移动医疗保健服务的助手

医疗从业者们长期以来有一个愿望,希望在需要的时候只需用手指头轻点一下就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病患的档案,并随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在无线网络时代,平板电脑能够使他们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移动医疗正顺应这一愿望成为此次CeBIT展览会的主要内容之一,除与电子医疗相关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外,还有其他与这一梦想实现相关的技术革新在此次展会上展出,如只需要一个用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作为配合的人体机能传感控制设备系统。

全球创新大赛(Code_n)成为移动生活的先锋

今年CeBIT展览会16号馆首次开设了一个“打造移动生活”专区,在放松和悠闲的氛围中,全球创新大赛(Code_n)名列前茅的一些参加者们展示了数字时代里他们的50个富艺术性的创意,包括社交网络中使用的自动翻译服务应用和可以给网络商店用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的小工具等。

产业发展的趋势篇(11)

一、浙江省纺织产业的现状

(1)纺织品出口数额较大,出口增长态势依旧。纺织品出口企业在浙江省以私营中小型企业居多,据统计,至2008年,绍兴纺织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虽然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每个企业的出口量小,导致这些企业的研发受到资金和规模的制约,又因为企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产能的限制,难以开展自主产品的科研项目,不仅影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产品也仅仅因为价格低廉而在国际市场上有交易的需求,本身没有特色难以在国际市场长期立足。与此同时,应对出口退税的下调和人民币持续升值,部分具备较强实力的浙江纺织企业,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面料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也随之提高,在国际市场成为抢手货。(2)产品大多出自中小私营企业。浙江省私营中小型企业居多,且呈现企业数量多,尤其纺织品出口企业更多,但是单位出口量小等特点。由于这些小型企业出口量有限,大多注重眼前利益;加上受资金、产能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结果,不仅影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其产品亦因为没有特色而难以在国际市场长期立足;此外,这些小型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出口市场自然相对狭窄,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能依靠接二手单,代客加工,或是通过挂靠等方式,经由一些大型自营进出口企业进行出口贸易。这一方面给国家对外贸易统计造成一定混乱;另一方面鉴于产品本身及企业自身风险抵抗能力较弱,在当今贸易战四起,壁垒重重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中,这些企业及其出口产品往往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牺牲品。(3)纺织产业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纺织业出口占比在逐渐下降,但是纺织行业所消化的劳动力却在逐年增加。纺织品出口企业中也有些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还有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及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是浙江纺织业的一大竞争优势。我国企业面临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也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大唐镇位于西施故里的诸暨市中部,袜业在诸暨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3%。而大唐镇纺织业总产值的90%来自袜业,农民入均收入的90%来自袜业,外来人口中90%的劳动就业依靠袜业,甚至城镇出租房中的90%都用来做为袜业加工的场所。浙江的纺织行业中的许多企业不注重研发投入,导致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的产品不能拥有较高附加值,只能进行采用低价格竞争策略,追求薄利多销;而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是形成纺织品产品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也形成了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优势。(4)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竞争将更趋激烈。首先是国际上有生产、出口同类产品的邻国及其他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泰国、墨西哥等国家;其次是国内纺织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白日化。因此,人民币币值的调整也即国内纺织企业竞争力的调整,甚至是纺织业在经历。综上所述,纺织产业在浙江经济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对于促进浙江经济增长、外贸扩张,以及解决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浙江纺织品对外出口的增加,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西方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我国特别是浙江的纺织品出口采取了种种非关税贸易壁垒,这些政治风险对浙江的纺织品外贸造成了极大地冲击。

二、浙江省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状况看,首先关键是要整合区域内人力、物力等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产学研三层面,建立适应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省或地方政府和纺织产业相关管理部门、纺织企业、纺织科研机构、金融支撑机构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并相互协调,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本研究是针对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如果能够迸一步对国内其他区域范围内的纺织产业做相应的研究,那么就可以将各区域的研究结论加以对比,扬长避短,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协调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为提升国内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有实际意义的指导。(1)浙江省纺织产业升级面临的机遇。第一,国内纺织产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尤其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的增长,为浙江纺织产业创造了新的产品突破点。同时,消费者对纺织产品质量、细节、品牌认知等方面需求档次的提高为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需求环境。第二,浙江外部区位优势与专业市场的深入发展,促进浙江纺织产业信息、技术交流与传播,为浙江纺织产业整体升级奠定基础。第三,国际产业内贸易加深,纺织产业进一步转移,为浙江纺织产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第四,较为完善的产权体制与市场体制为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奠定制度基础。(2)浙江纺织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第一,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足,导致从业人员技术创新意识与能力两方面相对欠缺,从根本上制约浙江纺织产业升级。第二,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认证体制等稳定性制度不够完善,影响浙江纺织产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以及升级所需的技术创新环境的形成。第三,相关政策针对性较弱,且实施不够合理,对浙江纺织企业内在升级动力的激励作用不足。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浙江纺织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品牌设计与培养,拓展营销渠道,实现浙江纺织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提升。(3)浙江省纺织产业升级总体思路。第一,对浙江纺织产业来说,最终目标是提高纺织产品研发技术、创立国际知名品牌、拓宽营销渠道,实现浙江纺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次向更高端转移。应重点鼓励已具备一定实力的浙江纺织龙头企业,通过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实施“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着重实现自身从纺织产业全球价值链生产加工环节向原料研发生产、品牌设计和营销等更高环节攀升。第二,浙江纺织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发展重点在于首先提升目前所处生产加工环节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和建设以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重点区块,积极推进块状经济向完全意义的产业集群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相关支持产业同步发展等措施,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纺织全球价值链曲线趋向平缓,为最终实现价值链攀升积蓄力量。由于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浙江纺织产业升级的最基础和最关键因素,即实现产业升级所必须的技术进步及品牌设计都首先要依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基础,因此,要促进浙江纺织产业升级,政府必须以构建全面有效的人才支持政策为重点,注重多层次人才培养。

目前浙江省纺织品生产和出口面临着电力紧张、原材料成本上涨、出口退税率调低等不利因素,这都将影响到浙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竞争力并不能长久保持,因此要保持浙江省纺织出口持久的竞争力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同时加大创建品牌的力度。据最近对纺织品出口企业调研情况看,浙江纺织品企业对出口总体持乐观态度,认为我国与欧盟和美国达成的纺织品出口协议,对浙江乃至全国纺织品出口的稳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坚信浙江省纺织产业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参 考 文 献

[1]骆金燕.浙江省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