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发展战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7:13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篇(1)

较早系统提出战略产业问题的是王小强先生。

“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产业是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该产业不是从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少数产业(空中客车是典型范例)。这类企业的存亡,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事务中的战略行动能力。国家不能放任本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自生自灭。”

“……我们这样一个超大型发展中国家,如何界定,什么产业应该在什么意义上和什么程度上保持民族工业的形态。有必要认真研究,我国中期发展的内外部约束条件(资源、技术和市场),根据发展的需要,找出若干关联产业,分析不同产业可能采取的发展方式……为综合国力的概念充实更具体的战略内容。”[1]

“十五”计划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有文章概括国有经济需要保持控制地位的行业和领域: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造币工业、重要军事工业等。需要国有经济经营,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自然垄断的行业:电信、铁路、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在管理体制上,政府与自然垄断企业的关系是规制与被规制的关系,即企业在获得垄断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价格、服务等方面的义务;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大型水利设施、环保设施、城市公共交通、金融、保险等。这类行业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政府及其国有企业有足够的理由发挥作用;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大油气田、大矿山、大钢铁、大石化、汽车集团、重要的电子企业等。就总体情况而言,私人资本和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技术要求高,投资需求量达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重点竞争性行业中,它们还难以成为主导力量,还难以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经济发展阶段和转轨时期的特征,决定了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应保持足够的控制力。”[2]

这些行业之所以需要国家保持控制力,是由于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有国防意义的产业或新兴科技行业,在这些领域,西方国家对我实行技术禁运或限制,不能依靠外国,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开发;二、支柱产业,即产业关联度强、企业规模巨大、市场利益巨大,不宜让外资(或私人)控制的产业;三、具有外部性和自然垄断性,国家必须进行管制的行业(公共设施、金融)。

这也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战略产业”。本书讨论的重点在第一和第二类。尚有存疑的是,一些高度竞争性的产业,如装备工业,同样对综合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但国家政策对此不明朗。我们对“关联度强”的汽车工业实行多年高关税保护,同时又将装备工业早早抛进国际市场,值得注意和反思。

总结:战略产业是对提高综合国力有至关重要的利益的、国家必须保持控制和支持的、不以短期利益决定取舍的产业群。也有作者提出大国“超级产业”概念。[3]

在这个领域,简单把企业推向国际竞争市场“优胜劣汰”,将无力抵御跨国公司的强力竞争,企业的会导致国家的全局性损失。在这里讲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战略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不能单纯依靠金钱,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百折不挠、顽强实干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4]

跨越“技术本国化”的门槛

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涉及“支柱”的产业,很多涉及高科技的问题。这里有必要从科技进步角度,就国家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结构的一些问题,作一些说明。

技术本国化的障碍和国际压力:上面已经讨论过,发展本国现代工业,走依靠合资为主的道路,不可能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开发能力。不是发展战略产业的路子。

日韩式道路的核心,就是以“技术本国化”和本国产业的迅速升级为基本目标,“本国化”的基本手段和过程,就是高效率地进行技术引进—消化—扩散。

但是,一般来说,后进国家要实现“技术本国化”和产业升级,无一例外地面临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这几大障碍。不同行业情况各有不同。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资金门坎越来越高,半导体芯片加工设备价格,平均4-5年翻一番,8寸晶片生产线价值10亿美元。一个飞机型号的研制费用20-50亿美元。技术飞速发展,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尤其严重的是,后进国家开放市场,必然对本国上游产业形成强大竞争。“顾客是上帝”,而上帝崇拜洋货,不愿意支持民族产业。开放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设备工业、国家科研力量的冲击,往往是致命的。

这里的困难在于:如完全放开市场,冲击力过大,则本国的上游产业(如加工设备、民机、轿车)可能被彻底冲垮,永无翻身的可能(如我国的数控机床、感光材料工业,见附录),但完全保护则又在保护落后(如“普桑”1990年代初的情况)。所以,市场的开放度,要有利于战略产业在有限保护下逐渐成长。这对政策的制定和行业、部门间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办合资企业依靠外商,这四个障碍当然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对局部来说,这叫作合资使“技术得到提高,市场有了销路”),但前面说过,这种“轻松过关”的代价,就是堵死了“技术本国化”的道路。

必须遗憾地承认,20年来,在市场开放的冲击下,我国的“技术本国化”机制,大大退步了(有不少人说20年来科技没有进展,其实科技水平总是在进步,问题是科技进步的机制在“拉美化”)。地方部门分权,助长了崇尚短期的、局部的利益,不顾大局的行为,削弱了技术协作攻关的能力。在一些关键产业部门(航空、电子、汽车……),决策效率、内部协调效率降低、企业引进消化效率降低,技术扩散缓慢。

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强大技术优势和对后进国家技术进步努力的有意打压,这种技术本土化自身的低效是致命伤:

“当我们还没有开发出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他向我们封锁;一旦我们千辛万苦开发出来,他又会开放他的技术,并将其一部分下游产业转移给我们。这种梯次转移,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所以,在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的经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有抑制作用的。结果是:投资无回报,研究无成果,开发无市场”。[5]我们的微电子设备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搞垮的。

如果市场保护不力、再加上技术本国化效率太低,对来自外部的技术竞争的压力将无法招架,“四大门槛”就跨不过去。自己的技术队伍、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品牌就培育不起来,于是就一轮接一轮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这被称为“引进陷阱”。

“引进陷阱”的本质,是后进国家的主观追赶努力、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落后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步伐。20多年来,在汽车、电子、飞机、装备……等行业,对这种“引进的陷阱”我们已经是司空见惯,对提出这样的问题反而会大惊小怪。“引进陷阱”被西方冠以漂亮的名称:“雁行模式”。如果我们安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就可能永远被“锁定”在“发展中”状态中而不得自拔。

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进国家摆脱“雁行模式”的努力,取决于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企业、行业、国家效率的综合)的竞争。要做到这一切,决非一个简单的市场机制、或单项措施可以奏效。要求有效动员本国的各项经济技术资源(资金、科技力量、组织、政策…),缩短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周期。需要国家意志和组织作用,需要完整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要合理的企业规模和产业组织,需要各层次组织的高度经济活力和高水平的管理。这是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

国家的意志:国家目标、贯彻目标的意志和能力。

政府主导作用:各产业部门的市场前景,技术路线,单个企业往往无法看清,需要国家来决定大的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规划。

合理的规划:后进国家财力有限,科研实力弱,仅靠民间企业和科研机构层次的决策,门坎过高,无力承受风险。政府的支持不仅在财力方面,也有必要在技术路线的层面参与战略规划。“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由于技术密集程度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如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会长期落后,受制于人。”[6]

企业规模和产业重组:行政性的分权所造成的条块分割,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在战略性的产业,如再不及时进行产业整合,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对各地方争相和国外合资、置全局利益于不顾的局面,中央就没有了调控手段。

“过去,我国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如行业分工与产品调拨)通过计划体制实现,工业部门既是政府部门,也是大托拉斯。割断这种技术联系,分散的单位往往不能成为独立生存的企业,自负盈亏”。“这种条件下,散兵游勇式的分散合资,被动地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对中国产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值得研究”。

“日本特别是韩国的经验也证明,后进国家以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赶超,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组建非常巨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以负担昂贵的研究开发费用),并辅之以动态的政府保护和扶持政策。我们显然不应该把已经细小得难以成为独立企业的企业越分越小。当前的紧迫课题是,尽快重新组合,形成与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组成面对国际强手有能力自负盈亏的企业,已成当务之急”。[7]

“我们原来各大部委,承担的主要是应用研究前期的工作。按现在的办法,这个研究就要基本解体。要求我们的集团公司来承担起基础、前期研究的工作,目前我们的企业集团没有这个能力。这就会形成一个空白。所以(把产业部门拆散的做法),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企业,而是科研机构”。“我们是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科研体制,稍微没有一点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或者是鼓励性措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你完全按平等竞争的话,那么所有清华毕业的,北大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去美国。你要把这部分人吸引下来,必须超越经济的利益。”[8]

组织行业级攻关,培育技术合作机制:有人强调自主开发困难重重,没有科技实力,没有钱。自主开发投资太大。外国开发一个轿车要20亿美元。我们怎么拿的出来?怎么办?合资。合资拿不来,再想法买。自主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你唱什么高调。什么年代了,还讲自力更生?[9]

我们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了,似乎企业之间只有竞争的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西方在许多领域,企业之间也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典型的就是半导体的国际协作组织(见半导体篇)。空中客车,超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法德英西四国财政支持20年,形成共享技术和品牌,都是现成的例子。

日本曾在半导体领域,在基础性、共性的技术方面,由政府出面组织各企业,集中技术力量,共同攻关,取得了骄人成就,为电子工业一度称雄世界打下了牢固基础。

“1970年代末,日本为打破美国在集成电路的一统天下,组织企业,联合攻关上集成电路制造工业(2-3微米级)。通产省出面组织四家公司(富士通,NEC等),每家出30名研究人员,都是20-30岁有才华的年轻人,共120人。然后通产省出一个所长,每公司出一名室主任,4个研究室。分解了30多个课题,包括设备、工艺的各个方面,计划3年拿下来,结果3年不到,这些课题全部解决。成功后,形成共享性基础技术,各企业回去用此开发自己的产品,形成竞争。谁的质量好,成本低,谁可占领市场”。[10]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你死我活,也要讲合作机制。如今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规模经济和超越企业范围的组织效率,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很多人,把市场片面理解为“原子式竞争”,把我们原来的全行业、全国协同攻关机制(见航空工业篇)的巨大组织效率,片面斥之为“计划经济的残余”,是走到另一极端,也是属于无知。

今天,我们要让合资企业整合起来进行技术自主开发,创民族品牌,已根本没有可能。唯一可能的是,就是以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效法日本经验,组织行业级技术攻关。我国一些国有骨干企业经过20多年技术改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按照行业机构组织、风险共担、技术共享、利益格局不变的原则,是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搞出成果的。

对外保护,对内竞争:在把握开放度和产业发展的配合的同时,要提供适宜的体制环境,鼓励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不是低水平的竞争所能获得,而是“硅谷机制”。科研开发和产业竞争的“无缝结合”。人才的国际化竞争,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融资环境。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高效。

首先要在精神上挺起腰杆,奋起自强

最近,有学者尖锐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摧垮民族产业,都会努力将其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并加以控制,这与开放与否无关。当前普遍盛行的不加分析地赞美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数量当成宏观经济分析的重头指标、把合资作为“国企改制”的“理想途径”的观念,实际上是牺牲中国明天的前途来换取眼前的短期增长,在政策上是近视眼,在思想观念上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目标本身,这已经构成新的教条、成为思想解放的真正障碍。

近20年来,我们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开放程度,始终估计过高。从崇拜西方、看不起自己力量,发展到对民族产业的虚无主义态度。片面强调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机械“拿来”西方观念中甚至是最消极的部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民族精神的矮化是可怕的。崇洋自卑,苟安短视的风气在滋长,民族自尊自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局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优秀传统正在失落。

这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正在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始终对西方对我开放的程度、对洋人的力量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又助长了精英层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降低了政府运作效率、助长了不正之风,削弱了用高尚的精神感召力将国家发展目标贯彻到底的能力。长此下去,我国经济发展就难以避免“拉美化”前途,就会长久处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位,就无法贯彻捍卫国家的意志。

几十年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发展国家经济,靠洋人是靠不住的。我们当然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外援,但国家的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现在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战略产业,最缺的是什么?是精神,是志气。就是敢于跟跨国公司竞争的志气和勇气。发展战略产业,首先要做的是大力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今天,“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已经成为激励人民的伟大精神力量。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工业发展道路,尤其应该提倡。要知道,原子弹的上马,是在1960年代初空前困难的时期、被赫鲁晓夫讥笑为“中国人三个人穿一条裤子,喝大锅清水汤”的时代。当年对是否上马还是下马有大争论,如果真的下马,那就前功尽弃。统一认识,咬着牙挺住不下马,才有今天的辉煌。

今天,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业界,继承了两弹一星的光荣传统。载人宇宙飞船以常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取得了了不起的突破,20世纪末再创辉煌,为21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带来了美好希望。这个成就的背后,有多少呕心沥血,多少不眠之夜,有多少默默无闻奉献国家的感人故事!王铁人说“国家要有民气,军队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骨气”,这就是民族的骨气,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充分说明,自力更生、集体主义、自我牺牲、无私协作的两弹一星传统,在普遍崇尚物质利益的今天,照样是克服困难、赢得成功的法宝和宝贵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全球化的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赶超机制和发展方向。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科技界取得的许多成就,都是振奋民族自强精神的成果。我国的船舶工业,80年代就打进国际市场,现在占世界上份额,差不多占了20%。我们的程控交换机,原来基本被外国占领。90年展很快。巨大中华,接近国际水平,占领新增市场的大部分。

我们的汽车工业,这困难那困难,难道造汽车比造载人宇宙飞船还难?

最近15年来,我们的民用飞机产业是一部伤心史。了解内情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缺乏高科技的“比较优势”,否则我们的大型民用喷气飞机是怎么上天的?是用洋铁皮敲出来的?15年徘徊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行业内的部分人员,放弃了以我为主的发展方针,缺乏自信心和自力更生的勇气,看不起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味依靠洋人的结果。国家不止一次作出决定支持上马,就是说自己干不了,非要拉一个外国人当拐棍。没有外国人就没有了主心骨。先拉新加坡合作,新加坡不干。后来又拉南韩,人家总统一换就黄了。最后看准了空客好。人家一转眼又把我们甩了。最后什么也没有干成,白白丧失了20年时间。20年,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损害了行业的信誉,成了扶不起来的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国庆,我们的加油机编队(轰6)飞过天安门,多少人欢呼雀跃。懂行的人们,却为此而叹息、悲伤!

新的世纪,我们会继续开放,能拿到的东西要拿,毫无疑问。但是我们的立足点,无论如何要总结20年的教训,要转向自力更生为主,要以我为主,自己先站起来。然后别人才尊敬你。自己站不起来,别人就永远把你看成矮子。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在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转折关头,我们要弘扬正气,弘扬民族自尊自强,敢于斗争,勇攀高峰的气概,要用振兴民族产业、振兴战略产业的大义,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是很有限的,奋起自强才是出路。

注释

[1]王小强:《产业重组,时不我待》,1998年。

[2]冯飞:《“十五”产业政策要点: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国研网,2000年8月25日。

[3]赵英:《大国世纪》。关于超级产业:超级产业以国防产业为核心;需要巨大投入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产业组织高度集中,少数大企业居主导地位;上什么产业,非单一的市场经济利润导向,要考虑综合国力和综合利益,进行综合选择,需要政府决策;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的主要来源与体现;和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坎,是国家在世界大博弈中的战略工具。超级产业的国际合作也在迅速发展。“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转引自杨帆《大国间的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产经新闻》2001.5

[4]王小强,1998。

[5]房宁,2001年。

[6]马宾,1996年。

[7]王小强,1998年。

[8]丁宁宁,1999年。

[9]科技部研究中心金履忠认为:关于我国技术开发的资金障碍的问题,普遍的情况是,自主开发所需费用比国外同等项目少得多。

蜂窝式移动电话设备,国外开发用8亿美元。我们共花了7000万,不到他的2%。

我国巨龙公司开发的04机(最早开发的程控交换机型),开发费用1000万元。国外同类设备开发费用1亿美元,我们是它的2%。

长3甲火箭。国防科工委宣布,开发费用只占国外的几十分之一。具体数字没有讲。

羊绒分梳机,我们自己开发的费用,是从意大利进口价格他的1/10(人民日报)。

产业发展战略篇(2)

日本政府对动画产业的战略支持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期间,动画产品作为塑造日本尚武、忠诚的民族性格,宣传日本政府军国主义和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1943年,由日本军部出资由濑尾光世(1911-2010)监督制作了动画电影《桃太郎的海鹫》(62分钟)。这是日本最早的长篇动画电影。1945年同样由日本军部出资,它的姊妹篇《桃太郎的神兵》(74分)完成。由于军部对动画产业资金充足的支持,日本的动画制作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造成了战斗、爆炸画技的进步。战争期间动画产业由于政府的支持,取得了蓬勃发展,为战后日本动画产业承接美国等国的外包加工和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二战后日本政府对动画产业的战略支持

面对当时(20世纪80年代)世界动画市场上美国一枝独秀的情景,日本政府开始重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日本历届政府都对动画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大力支持,由于日本政权更迭频繁,所以出台的战略和法律在有关动画产业的内容上有重叠,在时间上有交错之处。在20世纪80、90年代,日本经济在消耗矿产物质资源的传统经济产业的发展上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和很高的水平,大量消耗矿产资源的传统经济产业很难再有光明的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呈现颓势。日本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经济所处的类似于我国目前现状的转型期现状,认为日本应大力发展不需要任何物质资源、单靠人的智力就能发展的动画等内容产业,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法律时,把动画产业提升到了“作为国家财富”的认识高度。

(1)制定文化立国战略和《文化艺术振兴法》

在日本最早提出“文化立国”战略的是大平正芳。1979年1月,他在就任首相的施政演说中,认为日本已经从“经济中心的时代过渡到了重视文化的时代”。同年,他创设政策研究会“文化的时代研究小组”。1980年,该小组发表了《文化的时代》报告书,对日本的文化行政提出了“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重视文化建设的转变,提高人民对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振兴地方文化建设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政策性建议。这一构想由铃木善幸内阁作为国家战略实施。1996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2001年颁布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2001年12月7日法律第148号),继而颁布了《关于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方针》(第1次基本方针2002年12月10日由内阁会议决定,第2次基本方针2007年2月9日由内阁会议决定,第3次基本方针2011年2月8日由内阁会议决定),着力发展包括动画艺术在内的媒体艺术。《文化艺术振兴法》第9条规定“国家对电影、漫画、动画及使用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制作的艺术作品,在其制作、上映时提供必要的支援”。2007年日本政府组织“亚洲之路战略会议”制定的《日本文化产业战略》,成为日本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指出,“近年,动画、游戏、漫画等日本的流行文化和生活习惯在世界上评价很高”,应该进一步“强化包括向亚洲各国展开业务的媒体艺术节”,“促进海外的创作者和有识之士到日本来传授知识,促进日本作品的海外展开,促进内容作品的国际共同制作”,“促进动画大使事业”等。

(2)《内容产业促进法》

2004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关于促进内容产品的创造、保护和活用的法律》(简称《内容健全化法》或《内容产业促进法》)(2004年6月4日第159次通常国会提出、通过,第81号法律)。该法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以及内容作品制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还规定了针对内容事业的振兴所采取的必要政策和措施,并指出相关各行政机关的相互密切配合是必须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困难企业的融资和资金调配提供制度便利、对权利侵害的预防措施、对开拓海外事业的促进措施,(如向海外推介、对举办国际性活动参加海外活动提供支援、搜集和提供有关海外市场的信息等)、对公正交易关系的构筑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特别照顾等。

(3)《新产业创造战略》

2004年6月经济产业省制定了《新产业创造战略》,明确指出内容产业和燃料电池、信息家电、机器人一样,是排位第四的七大“尖端新产业群”之一,是“应对日益扩大的社会需要的新产业领域”,是应该积极振兴的新型产业,目标是培养“通过内容产业的文化发信力”,创造日本的软实力。国家应该采取“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金融、组织再编、创业•开业支援、标准化、信息化”的支援政策。新产业创造战略明确提出日本内容产业的市场规模要从2001年的11兆日元扩展到2010年的15兆日元,海外出口、版权许可规模从0.3兆日元扩展到1.5兆日元。

(4)E-Japan战略和E-Japan重点计划

2000年9月,森喜朗首相在国会发表了“E-Japan的构想”的演讲,内容围绕着如何有效地发展日本的内容产业,并把它提高到国家战略支柱的地位。日本首相官邸设立以首相为本部长的“高度情报通信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本部(简称IT战略本部)”。它制定的《E-Japan重点计划2003》中关于“知”的内容里,指出要“采取具体的方针政策,强化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强化内容产品的制作力量、流通环境的整备、产品市场的扩展等,如重点支援动画电影制作、支援新导演作品的制作、举办媒体艺术节等;⑩还指出由经济产业省、总务省和文部科学省协调内容事业资金调配方法多样化的可能,并进行环境的整备。由总务省和经济产业省负责关于内容产业交易合同书范本的制定和周知。輯訛輥《E-Japan重点计划2004》为了强化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规定由经济产业省负责对制片人(producer)、创作人(creator)的培训,由内阁官房、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以及相关省府负责产学结合、开发知识财产制度的扩充,由经济产业省、总务省、文部科学省负责成功调配资金案例的创出和普及,由国家公正交易委员会、经济产业省负责修改版《分包费用支付迟延等防止法》的周知和运用(旧法在2003年和2009年两度进行了修正,把规制范围扩展到了官方交易,强化了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措施。輰訛輥由总务省、经济产业省负责内容产品交易合同样本的制定和周知。该计划提出了2005年内容产品的海外销售规模达5000亿日元的目标。可以说,为实现此目标,把工作内容分解给了相关省厅,分工非常明确具体。

(5)《知识财产基本法》和《知识财产推进计划》

2002年2月4日,小泉纯一郎首相发表了旨在振兴电影、动画、游戏产业、推进文化艺术更加丰富发展的《知识财产立国宣言》。同年7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知识财产战略大纲》,12月颁布了《知识财产基本法》(2002年12月4日法律第122号),2003年3月,在内阁设置了以小泉首相为本部长的知识财产战略本部。知识财产战略总部于2004年5月制定了《知识财产推进计划2004》,指出专利、技术、电影、游戏软件等称为内容产品的知识财产,作为国家财富的源泉,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早日实现知识财产立国的目标是保持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吃紧的课题。輱訛輥为此,大学、企业、政府等所有部门,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制度和习惯,制定世界上通用的制度。该计划第4章特别指出“我国(日本)内容产品虽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评价,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各方在共同的理念下,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内容产业的振兴还谈不上”。輲訛輥于是,在知识财产战略本部的协调下,日本进行了包括内容产品创意单位、制作单位与流通等协助单位之间规范合同的修订在内的现代化和合理化建设,整备了内容产品资金调拨制度,强化了内容产品制作人才培养。紧接着,《知识财产推进计划2005》,提出“漫画家、动画制作人等个人的内容产品创作者同出版社、动画制作公司之间的合同问题,政府在2005年度继续奖励支援基于有关各方的共同理解而进行改善传统的合同习惯,加强透明度”,輳訛輥对不同业者的行为进行规制。就这样,为了支持动画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旨在发展动画产业的战略方针,颁布了相关法律文件,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政策支持。

二、日本政府对动画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支持

日本动画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动画产业链,它的基本构成为漫画原创出版社单行本发行动画制作(包括电影动画和电视动画)院线、电视台播放音像出售和出租形象授权衍生品开发多次滚动开发。在漫画原创方面,日本自认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度,是一“文化资源大国”。日本认为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如艺术、设计、内容物质、文物、衣(如和服)食(如生鱼片)住(榻榻米、日式房屋)、依靠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艺能如相扑、演剧等都为文化资源。动画作品的核心是源于“文化资源”的故事创意与动画形象设计。日本动画以人物个性鲜明、造型效果、画面魅力、恢宏配乐而风靡整个世界。它的成功与日本政府对剧本编剧、原画创作人员的倾心打造是分不开的。文部科学省文化厅既是文化事业的管理最高行政机关,同时又是实施动画产业原创人员培训的主管机构。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从1967年起,开始实施“艺术家在外研修(新进艺术家海外研修制度”,为包括动画领域的年轻艺术家提供到海外进行实践研修的机会,并提供往返旅费和居留费用。援助对象领域为美术、音乐、舞蹈、演剧、舞台美术、电影、传媒艺术等。

援助对象在全国公开招募,申请材料可以通过各艺术团体或直接提交到文化厅(文化部艺术文化课支援推进室)。日本文化厅实施积极的国际交流事业,积极地接受海外的艺术家,在日本各地域活动,促进国际化的文化艺术创造。该项目名叫“文化厅文化艺术的海外传播据点形成事业”。2011年日本文化厅预算中用于艺术家等人才培养的预算为64.34亿日元。2012年用于艺术家等人才培养的预算费用为60.13亿日元,2013年度的费用为66.25亿日元。輴訛輥日本文化厅对动画电影从设计到完成的整个过程所需要的经费,以资金补偿的形式予以支援。动画电影经费的1/4-1/3可以从国家得到补偿,是否能成为援助对象必须经过动画电影专门委员会的审查和评价,所以该项目大大刺激了动画公司为制作出精品而努力,促进了动画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推动民间金融企业向文化企业贷款和投资,努力解决动画等文化企业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日本政府在2004年修改并实施了《信托业法》,輵訛輥废除了受托可能财产的限制,使文化产品的专利、著作权、放映权等知识产权的受托成为可能。这样,动画企业可以这种无形资产的证券方式进行社会融资活动。在新的信托业法实施之后,住友信托银行率先与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一家电影制作公司签订了信托协议,该公司电影软件的销售权作为信托财产进行信托,投资人可以从电影软件的销售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提前实现文化产品资金化,解决制作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还鼓励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基金的投资领域包括动画、音乐、电影、游戏软件等各个方面。由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出面,行业以外的资金开始流入文化产业,给文化产品的制作和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援。此外,日本有专门的金融机关“文化产业信用组合”,为动画企业等文化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日本各级政府都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的融资支援政策,而动画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符合被援助条件,这样,银行给与贷款、具有官方性质的第三方机构给与担保,确保了创业资金的筹措和初期运营费用。

经济产业省是日本有关省厅中支援动画产业发展的中心省厅。所有活动由主管媒体内容产业整体事务的商务情报政策局文化情报关连产业科(媒体内容科)来实施。经济产业省从2006年12月开始设立内容产业全球战略研究会,对内容产业的国际化的行动、政策进行研究、审议。例如在2009年的报告里,认为“日本的动画是‘日本酷’(JapanCool)中的代表性的内容产品”,剧场用动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收入,但还没取得长时期的成功。关于国际化的方法,提出应改变原来的通过给当地许可、生意完全委托当地的做法,应在当地设立企业法人,在当地直接销售,这样能适应当地市场的需要。还应该在当地进行预销售,参加海外主导的大型项目,通过参与项目,渗透当地的市场。輯訛輦关于动画产业的研究,2002年6月,经济产业省发表了《动画产业研究会报告书》,及时分析了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动画产业构造上的问题点,特别对资金调配问题提出了对策。輰訛輦2003年6月,发表了《动画产业的现状与课题》。经济产业省发表的这些动画产业报告书,及时分析了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经济产业省自身的工作,向企业和民间个体创作者提供了市场信息,引导了他们的发展方向。2004年3月,首相官邸知财本部所属的内容产业专门调查会提出了“内容产业商务振兴政策”,经济产业省国际展开行动计划小组提出“面向国际展开的提言”。这两项内容都在2004年5月的《知识财产推进计划》中得到反映。2004年5月,日本政府确定了“新产业创造战略”,明确把动画产业作为一种新产业来进行重点扶植。日本政府每年拿出数量可观的预算,用于支援各种动画产业发展项目。1990年度文部省文化厅支援动画等文化产品的预算为432亿日元,到1997年度增加到828亿日元,增加了1倍。2003年度,预算突破1000亿日元。2009年度为1015.39亿日元,2010年度为1020.24亿日元,輱訛輦2011年度为1031.27亿日元,比上一年增长11.03日元,涨幅为1.1%。輲訛輦2011年日本经济遭受了东日本大地震、海啸及核泄漏等一些灾害的打击,但2012年度文化预算为1074.47亿日元,其中包括复兴特别财政42.46亿日元,比2011年度增加了43.20亿日元,增加幅度为4.2%。輳訛輦这足以说明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视。日本政府提倡创立海外市场开拓基金(官民基金)、确保海外流通径路,促进国际共同制作,提高内容产品认知度,除去业务开展的障碍,实施著作权侵害对策等。輴訛輦

三、对日本政府动画产业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的评价

1.日本的动画产业发展战略是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符合当时日本的国内经济形势。

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国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停滞或者缓慢增长期。经济泡沫的破裂给日本民族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动画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旨在把产业战略重点从日本长期依赖的重化工业转移到只依靠人的智力就能创造财富的文化产业,对实现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生产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2.日本政府的动画发展战略特别强调人才的培养。

日本政府不仅通过公开选拔,派遣大量的新锐动画产业人才到海外研修,而且还邀请世界各地的动画专家、学者到日本传授知识和才能。为培养高级动画人才,日本文部省具体指导了动画产业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置,建立了包括四个专门学校的电影专业高等教育机构东放学园,培养高级映像人才的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映像研究专业,培养迭次世代内容产业人才的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情报学专业,培养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集创作者、技术人员、制片人为一体人才的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信息通信研究专业,培养“懂技术的制片人”、“懂制片的技术员”的数字好莱坞大学研究生院。为了更好地提高编剧的质量,经济产业省“动画产业研究会”的会员倡议设立“剧本工学研究”专业。东京工科大学片柳研究所已对“剧本工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3.日本政府的动画产业战略的基本内容最终都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战略的基本精髓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法律的“总则”部分得以体现。日本政权更迭频繁,把动画产业战略的基本内容法律条文化,不仅避免了由于政权更迭导致在其他国家最易出现的产业战略持续性的缺失,保持了战略实施的连贯性、永久性,更重要的是使动画具体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在三权分立的日本,法律的力量往往高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这有利于动画产业持续、稳步的向前发展。

4.日本政府持续实施的动画产业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安倍政府在他大张旗鼓实施的“酷日本”(CoolJapan)战略中,以电影、动画作为把日本的“酷“推向世界的首选。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动画战略后,动画产业有了实质性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动画产业的实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日本动画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健康发展的成熟时期。据日本媒体研究所统计,日本动画的市场规模,1975年仅为46亿日元,1980年为120亿日元,1990年为261亿日元,1991年猛增到1069亿日元,2002年大2135亿日元。2001年吉卜力的《千与千寻》获得奥斯卡大奖,其在日本市场的票房就达304亿日元,海外票房达2500万美元,为日本动画产业赢得了极高的盛誉。在2014年日本经济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27里,对“酷日本”产业的支持将会更加推动日本动画产业的向前发展。目前,动画已成为代表日本形象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这和日本政府长期一贯实施动画产业支持战略是分不开的。

产业发展战略篇(3)

摘要:垄断WTO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是影响当今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基础管理薄弱经营方向不明指挥系统不科学和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是导致新生财产保险公司陷入亏损困境的内部因素,同时也是新生保险公司制定发展战略的数据。因此,公司竞争力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化经营,并建立以核心专长为依托销售服务网络,战略协作同盟,以市场创新为中心的强大的可持续研究开发能力以及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管理销售模式。当前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正处在转型期。垄断、WTO和信息技术是影响当今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新生企业要制定发展战略就必须要针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在严重的市场垄断和WTO的紧逼面前,弱小的企业仅仅像竞争对手那样调配资源是无法获胜的,必须通过对战略的选择来改善自己的行业地位,除此之外任何战术性的调整都无济于事。所谓战略并非是很虚或很遥远的东西,把现实中正确的事长期坚持做下去,就是战略。企业必须认识到如果战略错了,则战术上无所谓对错;只有战略对了,战术上的对错才是经营上的焦点。战略决策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的决策。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发展战略的研究,掌控生存环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借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根据战略科学合理地安排短中期目标,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树立战略致胜的新思维,看重战略目标的实现。“百年老店”是战略策划的结果,而非经营的结果。企业生存的寿命与企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要扭转长期形成的“宏观不管,微观管死”的旧管理模式,加强战略管理和控制,加大战术上的自主经营。新生的财产保险企业由于其诞生在国家经济转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殊时期,更应该注意自己周边环境的变化以便能够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因此,要想比较准确的预测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深入地分析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下面将从财产保险的产业环境入手分析一下新生财产保险公司(以下称新生企业)的发展战略。一、当今财产保险的产业环境(一)来自WTO的挑战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中国加入WTO是既定国策。国际竞争家门化已变为无法回避的实事。因此,不论新生企业愿意与否,都必须准备迎接来自国际保险业的挑战。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存在根本性差异以及长期处于政府的政策保护和国有企业一家独霸的市场垄断之下,WTO对中国保险企业来说是相当陌生的。这种经济体制上的陌生性使我国保险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远比其它发展中国家保险企业在“入世”时所面临的挑战要大得多,风险自然也要大得多。如何抓住“入世”前最后几年的过渡期加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充分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应是各家保险公司关注的焦点。WTO对中国经济最大的影响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所有的中国产业都将在这一框架下重新定位,作为服务业的中国保险业也将随之重新界定自己的服务对象。随着产业的重新排序和分化,市场将会分为厚利市场(profitablemarket)和薄利市场(unprofitablemarket)。有可能出现外资企业据有厚利市场而把薄利市场让给内资企业的产业格局。因此,如果定位不清中国保险业在新的分工体制下可能会丧失今天在本国市场的主导地位,沦为附庸。这将是WTO带来的最大的威胁。所以,国内保险企业如何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师夷之长以制夷”,通过抓住再定位的机会来化解强敌的威胁,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上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是解读WTO的关键。但是,这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再造工程,而不是简单地“认识”问题。《世界银行1998年发展报告提纲》在谈到是“搭上车”还是“落伍”的问题时指出“赶上并不是轻而易举,简单迅捷的事,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资本积累”。面对国外保险企业的大兵压境和国内保险企业群雄逐鹿的局面,新生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必须要准备走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尽快形成自己在新秩序中的特殊竞争优势,把这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变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变成自己发展的最大机遇。(二)产业发展现状(1)发展阶段定位我们今天的保险业正处于产业化的初期。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一部分,早已存在于国民经济的活动之中,但其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部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经营形式还是经营规模都不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将当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定义为“产业化初期”而不是保险业的发展初期,目的是想更准确地描述出其历史的继承性和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即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经营已经相当成熟,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刚刚萌芽并正在遭到WTO的强大冲击。今天的中国保险业,既能看到萌芽阶段的特征,向国际化发展特征,也能看到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甚至是衰退阶段的特征。正是由于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叠造成了复杂的外部环境,使新生企业在制定各自的市场策略和发展战略时普遍感到非常困惑,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出现摇摆。所以在现阶段无论是政府的行业指导,还是企业的发展战略都要分类实施,断不可一刀切。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保险企业制定各自发展规划的立足点。明确这一点对新生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指导新生企业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有非常现实的意义。(2)现存的行业状况我国的财产保险业不是从无到有的,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而来的,其必然带有母体的很多痕迹。由于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国有独资企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中变化不大,所以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不大。这主要反映在市场的准入制度上、市场的结构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和业内的文化体系上。从市场准入制度来看,由于保险业长期在封闭状态下运行,保险业已成为一个垄断程度相当高的行业。虽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在WTO的推动下,金融保险市场也在逐步开放,但总的来说国家的控制力度相当大,政策准入门槛相当高,开发度很低,开放的进度也很慢。目前的市场主体还很少,竞争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十分有限,已进入的企业可以充分共享行业垄断带来的利润。可以说现存的行业垄断保证了各家保险公司的生存并使大家基本上能和平共处,但它同时也导致了整个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始终处于粗放阶段的状况,获利能力低下。1999年,财产保险的行业销售利润率只有4.4%,完全看不出朝阳产业的迹象。从市场结构上看,新生企业经营空间狭小:传统的保险市场基本上被瓜分完毕,潜在的新兴保险消费市场尚无能力问津。目前的市场结构是三个骨干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了90%,其中最大的一家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而其余的各家只拥有不足10%,存在严重的寡头垄断。新生企业的进入遇到了老保险企业在传统保险市场上的顽强抵抗。为了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市场份额,新生企业不得不采取一种蛮力硬拚的策略,即价格战的策略强行开进,一进入市场便陷入了高成本、高强度的对抗。“卖”保单变成了“买”保单,企业经营成本激增,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看,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政府监管政策和法规对现阶段财产保险市场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主导企业的保护,二是对业内所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进行ot较大地限制。具体来说,前者由于垄断企业在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又进行得比较慢,所以政府的监管政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向其倾斜,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和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因此,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基本格局和政策环境长期以来一直无大改变。以WTO为例,虽然WTO已迫在眉睫,但政府监管当局督促市场迅速向WTO标准靠拢的政策导向并不十分明显,力度也不很大。除非国家主动用行政手段拆散垄断,否则市场仍在原有的框架内按照自己的老节奏蹒跚前行。因此,新生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必须在这个框架内生存与发展,无法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后者因为保险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国家一直对其实行较其他行业更为严厉的监管,保险企业自主经营权到位率很低,与自负盈亏的责任之间存在很大缺口,企业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在市场上运作,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投资方面。但是鉴于我国各保险企业严重缺乏熟悉其它行业或业务的专门人才及经验,以及相关市场也处在形成阶段这一基本事实,完全放开,让企业自主经营权全部到位,也有很大风险。就拿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来说,没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全面开放投资亦是弊多利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强有力监管对新生企业来说又是一种保护。当然,受到WTO的冲击和影响,政府监管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逐步走向市场化,主要监管职能将从对市场行为的监管过渡到对企业偿付能力的监管。向国际惯例看齐将是保险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从文化上看,国有独资企业长期一枝独秀的局面造成了保险业根系一脉的结果,其后不论哪家公司成立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国有保险公司特有文化的烙印。其突出的表现是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业务人才,轻管理人才;重经验,轻理论;重短期经营,轻长期发展研究;重传统业务,轻创新等。文化的同宗同源造成了人才的同质性和思维方式的同质性,这是导致财产保险市场经常出现“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诞生的保险公司称为新生企业而非新兴企业的原因。新企业不等于就代表先进,老企业也不是落后的同义词。事实上老企业反倒是许多组织变革、产品创新的倡导者。这种现象值得新企业格外关注,万不可掉以轻心。目前各企业正试图从这个特定文化的体系中突出重围,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从非独立因素变成了独立的因素,从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正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把信息和知识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把人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最重要的经济成果并以此导出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经济特征。知识资源的导入使经济获得了无尽的动力。对于生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知识资产正在取代金融资产、固定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传播、研究、教育和培训,企业有无竞争力主要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力,而不再是它有多少钱或多少固定资产,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正视的问题。那些能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他们的知识资产并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多的知识的企业将会发展的更好。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因此,对人力资本和技术的高强度的投入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运作的重要特点。信息技术及网络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是知识经济最突出的代表。信息技术向各个部门的广泛渗透,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写和重建现有企业的全部管理和业务基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经济发展进入“柔性生产”时代,也就是个性化生产时代。企业经营开始从传统的集中式生产经营走向分散式生产经营。借助信息技术人们已经可以在管理决策中心和营业终端之间实现实时管理。管理的跨距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时空限制,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贴近市场”的营销理论开始真正走入实践。如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用集中来表现本企业的实力和地位,雄伟、豪华的公司总部曾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员工产生了极度的自豪感。但现在这种旧观念在分散经营的新经营理论的冲击下已让位给终端柜台的美观和现代化,让位给满足于顾客的效率感、方便感和信任感,让位给以整合顾客服务为中心的新的经营理念。OECD(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在描述知识经济时指出过去人们把企业信息化的终点放到企业内部的整合上,着眼点都是推动管理的进化;现在的重点则是放在企业的外部,即放在为顾客的服务上。这一点对身为服务业的保险企业来说影响更为重大,将使现有的保险经营模式,特别是营销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生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迅速建立起完全不同于老企业的经营结构,组织结构,和市场布局结构,按照前重后轻的新原则配置企业资源,竭尽全力贴近市场、贴近顾客,塑造新型的企业形象。互联网的兴起为经济转型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无限增加了企业与潜在客户的接触机会,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规模,降低了咨询和交易的成本,简化了交易的环节,使快速、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和自助式服务成为可能。保险业作为传统的服务产业毫无疑问也被“网”在其中,开始从资本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转化。在高科技时代,谁拥有技术,谁就拥有市场。虽然目前网上保险销售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种新的销售模式正导致传统的保险销售方式出现一种革命性的变化,有着广阔的前景。知识经济及信息、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给新生企业划了一条新的、平等的起跑线,使之有了跑赢大企业、老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的机会和可能。但网络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新生企业一定会赢得下个世纪的竞争。获胜的机会在于利用新技术对企业再造的结果,即新的企业组织结构、规模和文化的形成,另外还取决于企业外部网络环境的成熟度。同时由于市场进入的科技含量大幅增加,行业准入的资本门槛也相应大幅提高,新生企业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打好高科技战争。新生企业能否抓住这次战略机遇,赢得新经济时代竞争,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取决于初始的策略规划,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或概念。(四)当前新生企业效益不好的成因分析(1)基础管理的薄弱当前新生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有历史,横空出世。换句话说就是大都没有经历过从小到大生存磨练,一上来就是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资产,除了钱和一张金融许可证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企业基础。因此先把企业的基本功练好然后再把保险业务的功课做好就成了必然的次序。首先要解决企业该如何办?这样一个极简单又深刻的问题,这是基础;其次才是在高科技时代如何办好保险的问题。目前各新生保险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都是基础管理滞后造成的,而非保险技术不成熟造成的。从保险技术方面看,各家财产保险公司在保险技术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在各家新生保险公司经营实践上,共同的特征是保险业务能力普遍强于管理能力,用业务管理代替了基础管理并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基础管理和基础管理人才的浮躁文化。新生企业在基础管理未到位的情况下大规模上业务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最突出的是基础管理不到位诱发的内部道德亏损。(2)不利的市场竞争格局亏损的第二个成因是垄断状态下的市场竞争。垄断造成了新生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过度狭小,为了拥有生存必须的市场份额,新生企业不得不牺牲属于自己的行业垄断利润来换取保费,即用价格竞争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市场策略,这必然会导致市场次序进一步混乱。由于我国垄断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存在基础,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因此,指望近期内通过上层建筑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是不现实的(调整是有可能的)。企业必须要面对现实并找到这个环境下的适合自己快速成长的方式和道路。(3)保险市场的特殊性由于保险企业的实力和无形资产在保险交易中的权重很大,新生企业在起步阶段一般只能选择那些费率高、标的小,风险分散、技术含量低和易上规模的险种切入市场。于是便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在个别险种上产生了“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生存的问题一下子变成了新生保险公司面临的头号问题,发展的事自然无暇顾及,企业行为日趋短期化,十分被动地跟这市场走。(4)保险技术二重性的影响保险业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保险业务质量评判主要取决于核保核赔技术的水平。造成许多亏损的原因是核保或核赔技术不过关。一般地说核保或核赔技术含两个层面,一是保险技术本身,二是对保险承保对象所处行业的风险识别?t前者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来提高,后者只能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来增强,即阿罗(K.Arrow)所说的“干中学”(Learningbydoing)。一般地说,新生企业在第一个层面上并不很差,基本上处在社会平均水平上,有些甚至还要稍强些。但在第二个层面上由于新生企业大都采取大企业、老企业的经营模式,没有明确的经营方向,大乎隆式地什么都做,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更迭频繁,新生保险企业很难掌握承保对象的行业特征和防灾防损的节点,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的案例进行纵向积累,行业风险识别技能和承保经验积累非常缓慢,难以迅速形成有效生产力。许多交易都因无法充分利用过去的经验造成交易成本高于市场平均成本,导致行业垄断利润的流失。更严重的是由于各个行业的风险点不同,核保人员不可能什么都懂,这种情况往往使核保环节形同虚设,硬性承保就会埋下重大隐患。为避免出现这种结局,便会出现过度依赖再保险的现象--只要分得出去就保,把再保险变成了新的核保部门,把收取保费也变成了收取分保手续费,企业无法赚取承保利润。在核赔方面的窘境与核保基本类似,往往由于经验不够,不该赔的也赔了,导致利润的流失。另外由于这种经营模式无法有效地组织起企业的资源投入到新兴市场(有效需求率高的市场),新生企业不得不继续围绕着自己熟悉的传统市场(有效需求率低的市场)去与老企业、大企业抢市场。这不仅耗掉了企业应得的利润甚至造成了亏损,而且限制了新生企业的发展前景,使道路越走越窄。可以说,企业业务经验的积累速度和质量,以及将他们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5)大项目、高风险业务的不利影响对新生企业来说,大项目承保虽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有形象宣传上的意义,然而大项目由于承保技术上的复杂性和展业层次过高也非轻易可以得手。承保大项目犹如攻城作战,城高沟深,非重兵不足以下。久顿兵于坚城之下则费用不足,锐气殆尽。企业易陷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窘境。从行销的角度看,大客户由于竞价力强,承保费率过低,在没有形成规模的时候,新生企业的风险也会很高。因此新生企业在实力有限的时候不宜将大项目作为主攻方向,而只能以奇兵相待。如果乱打一气,则会对初创期的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风险业务也一样,由于新生企业的实力较弱,对高风险业务赔付的承受力差,为了分散风险,不得不过度依赖分保,企业费了半天劲,只赚了个吆喝钱,在基础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赔钱赚吆喝的结果。大项目和高风险业务的利润积累慢,对企业初期成长贡献率低,并使企业用散了资源,错过了其他市场机遇,因此在创业初期不宜介入。(6)企业文化建设步入误区目前,新生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很少从长远发展考虑,即统一价值观入手,而基本上着重于视觉形象和宣传,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其结果是经历了数年的磨和之后,员工和企业领导人及投资人并没有在企业的理想和目标上达成一致;相反,在貌和神异的表面文章下,文化失去了它的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企业理想受到普遍的蔑视和怀疑,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短期行为成为主流。在基础管理不到位和文化约束力又很弱的情况下,道德风险导致企业亏损也就不足为怪。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如果大家在企业基本目标上想法不同,各有所图,无异一群乌合之众,失败是早晚的事。其实企业文化是企业上层建筑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属于政治范畴。对于一个新企业来说,政治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因此一定要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到政治的高度认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政治,政治的核心是权威,权威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是理想。理想是创建企业文化的源泉。企业的理想就是企业领导人的理想,可以说企业领导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换句话说,理想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企业领导人必须是企业理想的化身,必须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人表面上目标远大而实际上无时不在为自己的私利打小算盘,该企业的文化也必然是以私利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因为言行的差异会通过组织系统层层自上而下的传导。当然,在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这样的要求是很难达到的。但是“非立大志自拔于流俗者不能成大器,”一个企业要想做好就必须与众不同,必须要有长远考虑。二是在政治决策的模式上存在失误。民主和独断是两种政治决策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采用何种模式的利弊并非可以用科学或不科学这样简单地划定,而是对不同阶段利弊轻重的权衡。决策的科学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人的个人素质和决策机制的设计。一般地说草创时期宜用独断的方式,民主是适应发展起来以后的决策模式。在企业草创时期即实行民主决策方式会延缓价值观的统一过程,甚至会使这一努力瓦解。如经营上的分歧和利益上的分配往往会使人们根据隶属关系结党,进而演化为派系之争。派系的出现导致了管理上的不公平,是非没有标准,最终导致指挥系统的崩溃。因此,在企业创立初期就要把保持政治稳定当成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要保持政治稳定就要建立政治核心。具体说就是要树立第一经理人的概念,统一政令,避免出现双头政治和多头政治的权力格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力。上层建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受到我国国情的限制有些理论并不能完全在现实付诸实施,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建立起基本上符合企业运作实际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运行。二、实施以建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基本发展战略(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化经营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那些最基本的、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四个基本特征:(一)具有充分的顾客价值,即对顾客能产生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二)具有较强和较持久的唯一性,即进入壁垒高,不易被模仿;(三)具有相当的基础性和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四)具有领导性,即总是在经营理念、管理工具、组织架构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走在市场的前面。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核心专长的建设。核心专长的培养和发展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个是通过内部的积累建立核心专长,一个是通过外部的兼并和重组来获取核心专长。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入和细化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明确自己能为之提供最佳产品和最好服务的目标市场,通过在目标市场上的长期积累来形成自己的核心专长。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放在市场上就会有强弱之分。最强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能不断的制定行业竞争标准的能力。可以说,谁能不断地制定新行业标准谁就拥有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以目前的财产保险市场为例,垄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筑了当前的行业竞争标准,其他企业要想超越它就必须建立新的竞争标准。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于其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所在产业的竞争结构并不重要,即便在存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中小企业仍有可能赚到超额利润。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和资本的互补性极强,生产力的提高有时无需增加实物资本,而只要改进生产的组织方式就可实现。因此打破垄断的最好方式不是在原有的方式上拚抢,如价格战、资源公关战等,而是在新的生产方式上和特定的领域里向垄断企业发起冲击和挑战。企业必须认识到:它无法为市场中所有的顾客服务。企业不应处处与人竞争,甚至在一些市场上与握有优势的企业对抗,而必须找到并确认市场中最具吸引力,且最能有效提供服务的部分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该理论对在当前中国保险市场中的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新生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500强都是从专业性很强的企业发展成今天的综合性大公司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的过程基本上一样的,凡是从小逐步做大,从简单向综合发展的企业,生命力都很强;凡是过早的铺开摊子,开始就往大的做,业务面面俱到的企业往往都难以为继。任何企业都无法违背这个客观规律,特别在大家实力相差很大而竞争却格外激烈的时候更是如此。即便是目前已经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必然有一两项经营的重点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或核心产品,以使企业有一两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或根据地,而不能泛泛经营。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英特尔的芯片和夏普的LCD显示器等。盲目多元化,往往是一家企业走下坡路的开始;而任何一家成功走了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都是以相当的专业化水平为基础的。只有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产品,才能牢牢地占有市场,在激烈竞争中赚到超额利润。因此,产品的多元化或经营领域的多元化从来就不是问题,在什么发展阶段实现多元化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就实际经营策略而言,收缩经营管理范围,强化?t营管理纵深,走先专而后综道路因该是一条兼顾生存与发展的、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专业化就是集约化。专业化带来的是易操作性和经验成本摊薄,使经验和知识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有助于一个没有经验的企业低成本高速度地积累经营管理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经验积累得快,企业成长就快。就保险资源而言,由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大,任何一个行业的规模都足以支撑一个新生企业的成长,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新生企业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一个或数个效益好并前景远大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依托以解决吃得好和吃得久的问题。因此,在发展初期新生企业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从一两个险种入手,强行进行突破,通过对核心业务的专业化规模经营,形成局部优势,做出名气,创出品牌,凭借其专业化优势,抢在别人前面先期瓜分甚至垄断某些利润较为丰厚的特定市场,迅速完成利润、市场份额、经验、技术、人才和无形资产的原始积累,实现高效快速的业务增长,然后再向其它险种或领域扩大战果,最终建立全面优势。未来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具有为提供一个或数个特定保险市场核心专长的生产服务体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针对当前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在未来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建设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是新生企业最为急迫的任务。做好、做专和做强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也是新生企业在发展初期应奉行的发展战略。(二)建立以核心专长为依托的销售服务网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反映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即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上,而这与销售网络布局建设合理或科学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新生企业分支机构设立的基本考虑模式是哪里发达就在哪里设(有些还会考虑股东的因素。但由于以股东划分业务发展方向本身不科学,这种经营策略实际上收效甚微)。这种设立方式由于在微观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新机构进去后缺少立足和发展依托,往往不得不参与恶性市场竞争,在没有任何优势和特色的情况下被动地进行混战,结果造成普遍性亏损。通常的规律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各家的分支机构设的越多,竞争越是激烈,新机构亏损越大。对总部来说,这样的分支机构开的越多,财务压力越大,很快陷入发展是亏损不发展也是亏损的两难境地,最后只能是把放慢发展步伐作为修正企业发展战略缺陷的一种权宜之计。专业化发展战略为新生企业分支机构布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新生企业可以根据遴选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重心转移趋向、本行业竞争度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考虑来科学合理地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以具有绝对优势的特色服务来占领目标市场。这样做可以避免了无谓地恶性竞争,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尽早在新的市场握有一小块根据地,稳稳地站住了脚跟,为总部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利润,从而充分发挥了分支机构的作用。(三)建立战略协作同盟企业联盟是指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结成盟友,交换互补性资源,以期获得长期市场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说,联盟是企业之间的长期协定,它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没有达到合并程度,是扩大市场而又不扩大企业的方法,也是一种不通过合并,就可取得纵向一体化的低成本和特色优势的手段,并能产生1+1〉2的效果。企业联盟的好处在于通过联盟双方均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共同进行更敏捷的对外竞争。对新生企业来说结合自己的核心业务以产品为导向与国际上具有相关核心专长的保险企业建立较为紧密的纵向联盟或横向联盟,进行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业务合作与交流是迅速跨越某些发展阶段和为抗衡WTO冲击,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到国际水平,有效地占领市场的捷径。联盟不仅局限于业内,也可扩大到业外,主要是借助其他行业企业或组织的行销通路扩大自身产品的销售。策略联盟分研发联盟、技术合作联盟、销售通路联盟、信息联盟、培训联盟、分保联盟、管理联盟、承保联盟、服务联盟等。尤其是销售通路联盟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保险企业,特别是新生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企业高位切入社会的问题,即如何让自己的业务人员能够尽早接触到潜在保户的上层人员,把推销变成“拉销”,从而迅捷地打开效益型险种承保的大门。(四)建设以市场创新为中心的强大的可持续研发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源泉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因此要想赢得下个世纪的竞争就必须超常规地建设企业的研发能力,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业内外先进企业,收集市场的信息并针对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作出回应,建立起学习型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学习能力强弱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古语说:“学有本源。”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的大本大源。没有这个为基础,企业非但无法学习汲取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反而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重生产,轻研究开发,是计划经济的遗产。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一切生产和销售计划都由国家下达,企业无太大必要建立自己的“大脑”。目前我国的企业仍普遍不重视研究与发展,企业决策主要凭领导人的经验。很多企业把研究与发展部门作为一种装饰物。这一点在保险业显得尤为突出。相比之下,外国公司则把研发作为主要的生产力,甚至是核心生产力加以建设。现在企业的生态环境也一天比一天严峻,再不研究新产品,再不研究市场及其发展趋势,就一天也无法混下去。尤其是WTO到来后将彻底打破目前保险业的行业垄断,届时谁能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谁将赢得市场。新生企业不能把希望被动地寄托在监管部门的各种保护性措施上。否则一旦发生突变,企业就会立刻面临绝境。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创新力的建设过程。由于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新生企业必须从创立之始就要把创新力的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创新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单纯的研究能力或开发能力,而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正确地做出创新的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创新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商业技术创新与科学技术创新不同之处是前者不完全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是以市场实现度和获得商业利益作为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研发的重点是市场。所谓市场就是一定数量顾客有效需求的集成。市场的创新即不断根据顾客的有效需求推出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用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学习积累机制是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支持创新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创新是需要投入来支持的,必须在制度上、机制上予以解决。创新必须要围绕企业的核心专长进行而不能追时髦,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分战略性创新和战术性创新。所谓战略性创新主要是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和趋势,预测出企业下一阶段的创新重点。因此战略创新的重点是对产业更迭的研究与筛选。例如,产险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的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99年更直落到2.93%,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差4个百分点,完全没有体现出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的行业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系统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各产业系统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有兴有落,而作为向其提供服务的财产保险业却没能跟上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行销策略,因此造成了今天财产保险业的窘境。这种窘境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传统保险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在不断下降,但保险业的有效供给却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虽然在新兴保险消费领域出现了巨大的有效需求,但保险业却没有形成相适应的有效供给。传统领域有效需求出现萎缩和新兴领域有效供给没有形成导致了现行保险供给系统出现结构性过剩。这导致了财产保险在产业形成的初期就出现了“过度”竞争,使行业利润整体下滑,朝阳产业突呈“夕阳产业”的端兆;同时由于财产保险业没有主动搭乘上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列车,所以无法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自然也就发育迟缓。对新生企业来说,新兴市场各方利益尚未定型,因而进入成本相对较传统市场为低(传统市场的利益格局已形成,新企业不易打破),战略回报高;另外新兴市场的保源优良,亦是保险资金的好投向,将会形成保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孙子曰:“凡战,以正和,以奇胜。”这既是战争的法则,也是商战的法则。对新生企业来说,正,就是在传统的市场上解决当家吃饭的问题,属于战略防御,主要解决生存问题;奇,就是建设新兴市场的供给能力,属于战略进攻,目的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能否笑到最后关键看如何出奇制胜。因此,新生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就是找出这些新兴市场,加强对新兴保险消费市场供给能力的建设,及早形成对新兴市场的供给能力,淡出传统市场。所谓战术创新,则指针对o§品的创新。但产品创新不是盲目的,并非任何产品都有创新的价值。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战术创新必须要放到战略创新的框架内,也必须要借助理论工具进行指导。因此,新生企业要推出有生命力的产品就必须首先研究所选定相关产业,即自己的目标市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研究这些产业经济寿命,然后再根据这些朝阳产业的具体需求设计产品。以往我们一直在倡导险种创新但收效不大,其中关键问题在于大都没有把险种创新放到产业寿命的背景下进行,而只是围绕着传统市场进行产品“改良”,产品寿命过短。从策略看,创新又可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新生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模仿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术,这是造就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在机理。因而模仿创新必然是新生企业的基本策略。(五)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建设新型的管理和销售模式所谓电子商务就是在电子的手段下面重新建立企业的流程和组织(reengineering),重写企业资源计划(ERP)。对保险企业来说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的人力服务能以电子的速度流动起来,在信息流的基础上形成服务流,最终实现大量高速的现金流。由于未来的企业经营严重依赖企业信息流的速度和对其所含重要信息的汲取。因此新生企业从一开始就要把电子化管理写入自己的发展规划并配备充足的资源。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培养和组织一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信息分析专家队伍将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脑库和数字化神经系统(而不是网站)的建设将是电子化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分水岭。由于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可以无限制放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在信息化后经营规模不是缩小而是扩大(“减员增效”将变成“增员增效”),成败的关键在于你的服务流能否跟上。因此必须把新型销售终端的建设纳入战略建设轨道,按前重后轻的原则配置资源,建立充足的、现代化的销售终端,把最优秀的人才、最多的资源都放到最贴近市场,最贴近顾客的地方,为顾客提供最高品质的服务。当然电子商务是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它的建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真正进入实用和主导地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社会网络基础系统的建设,网络用户的规模和购买能力,网络消费文化和习惯的形成,网络财务安全(既对企业而言,也对个人而言)等都还在发育中,远未到成熟期。对其目前在营销方面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夸大将会过早耗掉新生企业有限的资源,从而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虽然对新生保险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必由之路,越早明确就越主动,但并非马上大规模投入。从整合步骤看,要采取渐进式战略,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做好企业内部的电子化信息系统和的并网准备,第二步进行企业组织内部体系的改造(这是根本)。要注意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一般地说电子商务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基础网络建设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建设企业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阶段;电子商务直接增值阶段。(六)“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在现存的市场格局和行业环境下,只有经过认真的规划和较长时期的努力,新企业对老企业的优势才会展露出来。任何速胜的观点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应该去掉浮躁的心态,着眼于长期的竞争,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等待时机。要耐得住寂寞,做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不仅仅指速度,也包括效益。但不论是效益还是速度都只有放到战略中才能看出它的价值。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效益和速度指标。在企业内部环境已与企业外部环境不可分割的情况下,主观想稳,客观形势是否允许?主观想快,客观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雄心勃勃的目标?另外效益是由速度的质量决定的,而速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战略资源投入的价值取向、数量多寡和管理实践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如果效益不好的原因属于资源投入和配置问题,就要从根上解决,即从投资决策层解决;如果属于管理问题,就要从经营层解决即对战术措施进行调整。新生企业的发展初期可以没有直接效益(但会形成间接效益,如无形资产、市场占有率、机构和规模经验等),但从战略上看,则必须要有直接效益,这是企业经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效益决不能仅停留在是否有当期现金回报这样一个肤浅的水平上,而应该放在长期的基础建设上。“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新生企业要敢于加大在基础设施上的力度,打好发展基础,在基础上投入的越多,以后经营上的难度就会越少,发展就会越顺利;基础没打好,盲目上规模,就会出问题。基础打好了,再大干快上,加速发展。(七)管理人才是做好企业的基础,专业人才是开拓市场的基础保罗·罗默在四要素经济增长理论中把人力资本排在第一位,而把新思想、资本和非技术劳动等因素依次排在其后表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知识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对人力资本和技术的高强度的投入。企业的不断地学习和归类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学习主体,因而人的因素与企业效益的互动力越来越大。简言之,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就是对人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管控的好坏。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的素质高低和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才是服务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保险业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新生企业从建立伊始就该不惜一切代价去垄断人才(垄断了人才就意味垄断了市场,建立了别人进入市场的障碍。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为新生企业利用有限的实力垄断相关的最优秀的人才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各家新生财产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在老企业采取措施以防止自己的人才外流之后,新生企业的人才缺乏的问题更显突出。此外人才成本的不断攀升也向新生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问题在外资保险大举进入之后将会更加尖锐。除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外,人才的质量也是令新生企业深感头痛的,新生企业的保险人才在从业经历和时间上普遍弱于老企业。然而在所有人才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乏业务人才的问题,而是缺乏管理人才的问题。从各家新生保险公司内部实践看,保险业务能力普遍强于管理能力。因此要扭转重保险技术轻管理技术的传统经营理念,树立科学管理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思维。要充分认识到保险技术只是一个保险企业理应具备的常规技术,决定企业命运的是管理。现在一谈缺人就是指缺懂保险的,其实新生保险企业更缺懂企管的,懂研究的,具有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的。要打破目前存在的门派观念,破除保险圈内的近亲繁殖,让其他行业的新鲜血液尽可能多的流入到保险行业。不仅要在国内找,还要到国际上去找合适的人。要把管理人才的使用、培养放到工作的首位。既要注意从保险专家中培养管理人员,使之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和长远的战略思维;更要在重视将管理专家迅速转化成保险专家;还要及时从其它相关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引进专门人才,将其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成既懂保险又懂专业的两栖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后备力量。要形成以管理人才为主,以业务人才为辅的基本人才战略。(八)保险投资相辅相成,初期以保险为主在一般情况下投资和保险业务是保险公司的两个轮子。在西方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作用甚至还大于保险业务,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但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阶段,在行业垄断利润尚存,投资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对于新生企业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更象矛与盾的关系。矛与盾是两种不同功能的兵器,一个是进攻的,另一个是防御的。在企业初创时期,保险业务是矛,投资业务是盾,企业收益应主要来自主营业务,投资主要为保险业务的扩大再生产和资产增值提供保障。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和其他投资领域尚不成熟、规范,将一个保险企业的盈利来源过分依赖投资,造成企业经营技术变形。个别企业在投资方面取得的成功只能做特例处理,尚不能总结出普遍性的经验。在企业成熟期,投资业务是矛,保险业务是盾,企业的收益主要来自投资,保险业务的主要任务是为投资提供低成本的资金,为投资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保障。分清二者在保险企业不同时期的作用,可以使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对不同时期的企业任务有所侧重,在资源配置上也可有所轻重。可以说,新生企业目前的最主要任务是把保险业务做上去,在有行业垄断利润的时候赚取垄断利润,尽快利用主营业完成原始积累,打个好基础。结束语垄断、WTO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是影响当今中国保险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基础管理薄弱、经营方向不明、指挥系统不科学和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是导致陷入亏损困境的内部因素。这些横阻在新生企业面前的问题都是造成新生企业危机的关键,同时它们也是新生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对广大的中小新生企业来说,在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除了借鉴国内外保险企业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和技术外,还|t学习他们的发展史。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策略都非凭空而出的,必然与当时的市场环境及其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与该企业当时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但是战略目标能否达成最终取决于企业对战略的认知程度和愿意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可以断言,付出的多,决策及时,方向正确的企业一定会成功。战略规划的质量取决于企业对市场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把握。新生财产保险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周边环境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变计划和措施,方能够生存并且发展下去。而那些不重视发展战略研究的企业必然会遭到失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是企业最重要的和全局性的战略任务,企业必须做好长期为此付出代价的准备,真正建立起一个独特的、不易模仿的、可持续开发新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并能为顾客带来超值服务的核心竞争能力。

产业发展战略篇(4)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040-08

一、导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素禀赋结构的急剧变化与传统比较优势的消逝将严重影响中国的产业发展及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型已经不可阻挡,这一转变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发展。更严重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后遗症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问题加剧了中国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企业走出危机实现生存之路,更是关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我国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低碳产业成为关注的重点问题。就在这纷繁芜杂的讨论中,人们似乎认为,低碳经济已经到来,中国已经步入产业升级之路,应当抛弃传统产业,主导发展高新产业,本文认为这一认识有待进一步商榷。

低碳产业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自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产业”的概念后,低碳产业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产业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发展低碳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和必然要求。我们应当深刻意识“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判断。如果盲目发展低碳产业,中国将很大程度上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不能保持稳定的高速发展。本文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非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得出“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螺旋交替上升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之路”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产业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产业升级实现途径的理论发展与争议

1 产业升级实现途径的微观视角:线性与非线性升级方式

从升级类型来看,产业升级可以分为线性升级和非线性升级。①线性升级包括产业内升级或产业间升级。Humphrey和schmitz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种方式: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前三者属于产业内升级。从全球化的视角鸟瞰产业价值链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及对最终消费者的支持服务。全球价值链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Gereffi同时将产业升级的概念引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HIlrrlphrey和schnlitz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提出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产业升级分类(如表1所示),即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其中,跨产业升级,把从某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价值链,也称为链升级,企业的产业升级就直接表现为企业在一个价值链中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

无论是Humphrey和SchInitz提到的产业升级,还是EmBt提出的产业升级都是产业线性升级。但产业升级可能是非线性,产业在升级过程可能产生分岔,即表现为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间升级的交叉进行。非线性产业升级,又可以分为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岔和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岔,就是优先实行产业内升级,当产业内升级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后,再跳入到另一个产业,实现产业间升级。当一个国家产业内升级达到较高水平时,在产业间升级中就可以跳入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则是指,优先实现产业间升级,在实现产业间升级后,再实现产业内升级。

关于中国经济的非线性升级与线性升级的讨论中,国内学者张其仔与赵西三曾做过讨论。张其仔认为,中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通过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取得的,产业间优先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后进国家又不会面临升级路径的信息不足问题。因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跟随战略,沿着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路线实现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赵西三认为,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的实质是基于StephenRedding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可以发展在未来某个阶段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所谓“产业赶超”。赵西三坚持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产业和产品技术结构,产业升级的前提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

2 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平衡与非平衡发展理论的纷争

究其本质,产业升级属于发展战略范畴,是发展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传统中,一直伴随着两类发展理论的争论,即平衡发展理论与非平衡发展理论。对这两类发展模式的认识,是进行产业升级实践的基础。对发展战略理论的错误认识可能引导国家(或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选择违背现实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

平衡发展理论以哈罗德一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各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一味地侧重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投资影响了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发展,由于落后的部门和地区的阻碍作用,所有的部门和地区都不会得到发展。因此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平衡发展理论以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及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为典型代表。

Rosenstein-Rodan提出了“大推进理论”,并在1943年论文中做了进一步阐述。“大推进理论”认为通过平衡发展,同时创建各种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产生正外部效应。“大推进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要素配置总是存在的最优比例,单一的要素安排难以达到福利最大化状态。“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Nurkse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

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并使穷国维持贫困状态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在这个多种力量的循环集中,最重要的障碍是经济落后国家资本积累的循环集。资本的供给为储蓄能力和愿望所左右;资本的需求则受投资刺激支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资本形成陷人了两个难解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纳克斯因此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图2给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概略框架。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带来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使得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难以提高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能力引致低资本形成进而达到低生产率再到低收入”的链条。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带来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得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难以提高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低收入推动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导致低资本形成达到低生产率再到低产出与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核心是资本缺乏,导致“贫困恶性循环”,资本形成不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力储蓄和投资,促进资本的形成。

非平衡发展理论是根据地区和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主张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增长。主要思想: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确实可以发现各部门(产业)在不同时点确实呈现几近相等的平均发展速度。但是,事实上,发展本身实质上是由某些产业或者部门主导,从供给上先向前一步,从而带动产业增长的。从静止图像上看到的平衡增长现象,是由一个个先后发展动态的图像复合而成。如果某一追随产业发展超过其目标,将引发其他产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一轮流“坐庄”的发展模式,与各行业“齐头并进”相比,更能给“诱导性”投资决策留有充分余地,可以得到资源节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决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价格机制与利润动机的存在,非平衡发展并不是一种发展均衡,难以实现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对非平衡发展理论的另外一些学者担心,“市场力量”不能充分迅速的发挥作用,“调整机制”由于现实中种种障碍不能实现,主张从一开始就应当实行平衡发展策略。

3 产业升级的现实选择:两类发展模式的综合运用

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了最终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论证了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机制的分析,揭示了经济起飞阶段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但是,平衡发展理论在理论上也受到了较多的批评,在实践中表现出其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有限的前提。在要素受限下,经济中各部门并非一定呈现互补性,替代与竞争有时才是问题所在,没有把握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实质。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储蓄率不足,资本供给缺乏弹性,而不是该理论认为的“市场狭小限制投资”问题。

非平衡发展理论正是在对平衡发展理论的批评中成长起来的,因而非平衡发展理论有效的解决了平衡发展理论的缺陷。该理论描述了实际的经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内在关系。非平衡发展理论将经济发展的过程描述为是由一系列的不平衡所组成的,即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这样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非平衡发展理论与平衡发展理论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在一定程度上相通的。非平衡发展理论实质上是将不平衡增长作为达到平衡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辩证的关系。非平衡发展战略并不否认实现平衡增长的必要性,并仍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样,平衡发展战略也不否认采取不平衡增长的必要性。在对平衡增长机制的分析和对“供给创造需求”这一论题的阐述中,纳克斯等人就强调了供给超过需求的必要性。并且,平衡发展战略和非平衡发展战略都强调了整体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因此,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当将平衡发展与非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以非平衡发展为基础,以平衡发展为目标。强调非平衡发展,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要兼顾平衡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三、产业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升级应当采取非平衡与平衡发展相结合、以非平衡发展为主要途径的发展战略。实践中,非平衡发展则要依托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各产业循环交替上升发展态势。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在HirschmaJl的文章中蕴含。Hirschman主张,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他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标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ao$iow首次明确提出主导产业系统概念。Rostow的主导增长产业定义强调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创新的力量。2010年,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并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非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为支撑,有效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依托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理论,推动产业升级及经济整体发展。在理论界,主导产业的研究占据主流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还鲜有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首先是主导产业,而且是前沿的主导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是由于创新引进新的生产函数,带动产业结构转换的产业。其不仅具有创新的特征,而且通过关联效应,将新技术扩散到整个产业系统,引起整个产业的技术基础的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带动产业结构转换,为经济增长建立新的潜力和可能性,从而推动经济进人新的发展时期。因而扩散效应与创新效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可总结如下:创新,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扩散作用。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一是回

顾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根据其技术特点,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这些投入要素可能是物质的,如原材料和机器,也可能是人力,如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甚至可能是制度方面的,例如铁路的发展刺激了更大规模地从社会动员长期资本的方式和规则。二是旁侧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会引起它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涉及到按技术等级制度建立起来的有纪律的劳动力队伍,处理法律问题和服务市场关系的专业人员,城市先行资本投资,银行和商业制度,以及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三是前瞻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活动创造了能够引起新的工业活动的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有时候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台阶。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能够产生新的社会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引导产业,具有极大的关联及扩散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为未来产业发挥前瞻效应的同时,可以为未来产业创造新的需求。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伴随着结构总量的扩张。斯密的“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论断在产业升级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开发社会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产业升级的目标的才能实现。

(3)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多的附加值。产业升级是有序进行的,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升效率是必然的,而科技成果的引入是关键。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必然要求其具备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过扩散效应,不仅使其本身得以发展,又能通过技术进步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波及其他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系统技术升级,达到整体的产业升级目标。

2 产业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有多种模式:一是依靠市场机制,不需借助外力的干预与协调,以美国为代表。这一看法与古典经济学倡导的自由经济传统相一致。即,市场的竞争与供给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发展,产业协调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政府没有必要进行规划并给予其扶持政策,政府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并不如市场更具权威性。还有一种以前苏联与东欧等国为代表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完全可以依据国家政策而无需依靠市场机制。第三种模式则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发挥市场自发调节能力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干预,主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如今的发展理论更加倾向于第三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模式,但是,这一模式本身,也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与导向,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应当依托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否者产业升级将是一个空谈。①竞争优势理论是由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到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主要用来解释要素禀赋结构相似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现象。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地区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当依托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或者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是进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整个产业升级以及经济整体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时可以通过市场力量自发形成,有时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扶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既要考虑市场的调节力量,也要兼顾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如果任由市场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扩散作用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交替发展的局面将遭遇很多障碍。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本文认为这一标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筱原三代平认为,“需求收人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两个最基本的选择标准。“需求收人弹性基准”从需求的角度着眼,表明了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商品的社会需求增加的幅度,即说明了市场需求的大小。对正常商品而言,需求收人弹性系数愈大,则市场容量愈大,产业发展的潜力也就愈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是需求收人弹性系数高的产业。“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指以各产业综合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作为选择标准,选取综合生产率提高得快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综合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也就是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能够促进国民收人的较快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周叔莲曾经提出了诸如“瓶颈基准”、“平衡发展基准”、“协调基准”、“货币回笼基准”、“就业与节能基准”、“高附加值基准”、“技术进步基准”、“边际储蓄率基准”等基准。在纷繁的基准标准下,几乎每一个产业都可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只要遵循几个原则,结合具体的地区特征灵活应用就足矣。

(1)坚持技术前沿与适宜性的统一。技术前沿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要选择能代表技术进步与发展方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仅关注技术前沿性还不够,必须考虑技术基础与要素禀赋特征,有效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即市场总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假设一个产业由于政府的指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却没有市场前景,长期以来,这个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政府以及社会的包袱。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选择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进行支持。产业收入弹性大于1则其需求增长率快于人均国民收人增长率,随着国民收人的增长,这些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3)产业关联效果基准。产业关联效果是指该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系程度的大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很大的产业关联度,才能对整个产业体系有足够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4)产业集群。现代产业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产业部门,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产业部门就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必须是一组部门。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不是孤立的一个部门,而是一组产业部门。

应当说明的是,在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以上各种原则是相互渗透、作用的,不能单从一个方面衡量,而应当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低碳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

低碳已经成为媒体、官员、企业、学者的每日必谈题目。一时间给我们一种感觉:低碳产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张

其仔在博客①中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基本完成。第二个阶段是从污染型向环保型转变。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阶段应该并在一起,然而,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并不意味着环境的改善,资源节约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西方经济进入第三次转型,那就是低碳化。”

不可否认,低碳产业将是未来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但不代表当前产业升级的目标就是要立即走低碳产业。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数亿农业劳动者须向非农产业转移。而且,也因为中国劳动人口众多,在生产竞争中可以形成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通常,劳动密集型产业均是低附加值、效率底下的产业。通过使用高级生产工具,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产业越发达,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一趋势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西方世界经历一定发展阶段,在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才形成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将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是最有价值的。西方学者的选择是基于发达经济体的现实背景假设:产业等级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区域间要素禀赋结构相近。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正是决定规模经济差异的基础。于是发达国家将战略性产业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要素禀赋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决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研究结论,指导中国实践。

1 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着力点,实现产业升级

要素禀赋结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产业升级的基础,中国若想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必须首先在要素禀赋结构上实现升级。波特在钻石体系别强调高级人力资本和研发的重要性,这是和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有关。发达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资资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处于新技术前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各个产业中的新产品研发区段。在这些产业和产业区段中的生产和研发活动,需要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才能较好地克服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鉴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必须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然后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研究与开发,重在提高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尽管需要有意识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而随着技术进步,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特点之一。

2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优化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

只有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形成。或者说,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必要性条件。要素禀赋结构告诉我们,中国不可能以不发展工业的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其实也不可能以不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工业化的道路具有必然性,而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资源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较快增长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才能继续推进下去,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发展瓶颈现象。

其实,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浪费资源并不是一回事。“资源密集型”是指这类产业的性质是大规模地实现地球物质的形态转化。而这类产业是否“浪费”,或者不合理地“高消耗”了资源,则取决于工业技术水平。如果工业技术水平低下,资源密集型产业就会是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而如果工业技术水平高,资源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低消耗和低污染产业。而且,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一种创新的激励机制。只有当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同时资源供应由趋向更为稀缺的条件下,节能和能源替代技术的重大进步才有经济激励的基础。可见,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同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具有内在互补性,而不是简单的相互替代性。

产业发展战略篇(5)

技术本国化的障碍和国际压力:上面已经讨论过,发展本国现代工业,走依靠合资为主的道路,不可能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开发能力。不是发展战略产业的路子。

日韩式道路的核心,就是以“技术本国化”和本国产业的迅速升级为基本目标,“本国化”的基本手段和过程,就是高效率地进行技术引进—消化—扩散。

但是,一般来说,后进国家要实现“技术本国化”和产业升级,无一例外地面临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这几大障碍。不同行业情况各有不同。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资金门坎越来越高,半导体芯片加工设备价格,平均4-5年翻一番,8寸晶片生产线价值10亿美元。一个飞机型号的研制费用20-50亿美元。技术飞速发展,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尤其严重的是,后进国家开放市场,必然对本国上游产业形成强大竞争。“顾客是上帝”,而上帝崇拜洋货,不愿意支持民族产业。开放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设备工业、国家科研力量的冲击,往往是致命的。

这里的困难在于:如完全放开市场,冲击力过大,则本国的上游产业(如加工设备、民机、轿车)可能被彻底冲垮,永无翻身的可能(如我国的数控机床、感光材料工业,见附录),但完全保护则又在保护落后(如“普桑”1990年代初的情况)。所以,市场的开放度,要有利于战略产业在有限保护下逐渐成长。这对政策的制定和行业、部门间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办合资企业依靠外商,这四个障碍当然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对局部来说,这叫作合资使“技术得到提高,市场有了销路”),但前面说过,这种“轻松过关”的代价,就是堵死了“技术本国化”的道路。

必须遗憾地承认,20年来,在市场开放的冲击下,我国的“技术本国化”机制,大大退步了(有不少人说20年来科技没有进展,其实科技水平总是在进步,问题是科技进步的机制在“拉美化”)。地方部门分权,助长了崇尚短期的、局部的利益,不顾大局的行为,削弱了技术协作攻关的能力。在一些关键产业部门(航空、电子、汽车……),决策效率、内部协调效率降低、企业引进消化效率降低,技术扩散缓慢。

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强大技术优势和对后进国家技术进步努力的有意打压,这种技术本土化自身的低效是致命伤:

“当我们还没有开发出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他向我们封锁;一旦我们千辛万苦开发出来,他又会开放他的技术,并将其一部分下游产业转移给我们。这种梯次转移,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所以,在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的经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有抑制作用的。结果是:投资无回报,研究无成果,开发无市场”。[5]我们的微电子设备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搞垮的。

如果市场保护不力、再加上技术本国化效率太低,对来自外部的技术竞争的压力将无法招架,“四大门槛”就跨不过去。自己的技术队伍、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品牌就培育不起来,于是就一轮接一轮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这被称为“引进陷阱”。

“引进陷阱”的本质,是后进国家的主观追赶努力、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落后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步伐。20多年来,在汽车、电子、飞机、装备……等行业,对这种“引进的陷阱”我们已经是司空见惯,对提出这样的问题反而会大惊小怪。“引进陷阱”被西方冠以漂亮的名称:“雁行模式”。如果我们安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就可能永远被“锁定”在“发展中”状态中而不得自拔。

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进国家摆脱“雁行模式”的努力,取决于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企业、行业、国家效率的综合)的竞争。要做到这一切,决非一个简单的市场机制、或单项措施可以奏效。要求有效动员本国的各项经济技术资源(资金、科技力量、组织、政策…),缩短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周期。需要国家意志和组织作用,需要完整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要合理的企业规模和产业组织,需要各层次组织的高度经济活力和高水平的管理。这是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

国家的意志:国家目标、贯彻目标的意志和能力。

政府主导作用:各产业部门的市场前景,技术路线,单个企业往往无法看清,需要国家来决定大的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规划。

合理的规划:后进国家财力有限,科研实力弱,仅靠民间企业和科研机构层次的决策,门坎过高,无力承受风险。政府的支持不仅在财力方面,也有必要在技术路线的层面参与战略规划。“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由于技术密集程度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如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会长期落后,受制于人。”[6]

企业规模和产业重组:行政性的分权所造成的条块分割,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在战略性的产业,如再不及时进行产业整合,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对各地方争相和国外合资、置全局利益于不顾的局面,中央就没有了调控手段。

“过去,我国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如行业分工与产品调拨)通过计划体制实现,工业部门既是政府部门,也是大托拉斯。割断这种技术联系,分散的单位往往不能成为独立生存的企业,自负盈亏”。“这种条件下,散兵游勇式的分散合资,被动地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对中国产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值得研究”。

“日本特别是韩国的经验也证明,后进国家以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赶超,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组建非常巨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以负担昂贵的研究开发费用),并辅之以动态的政府保护和扶持政策。我们显然不应该把已经细小得难以成为独立企业的企业越分越小。当前的紧迫课题是,尽快重新组合,形成与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组成面对国际强手有能力自负盈亏的企业,已成当务之急”。[7]

“我们原来各大部委,承担的主要是应用研究前期的工作。按现在的办法,这个研究就要基本解体。要求我们的集团公司来承担起基础、前期研究的工作,目前我们的企业集团没有这个能力。这就会形成一个空白。所以(把产业部门拆散的做法),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企业,而是科研机构”。“我们是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科研体制,稍微没有一点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或者是鼓励性措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你完全按平等竞争的话,那么所有清华毕业的,北大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去美国。你要把这部分人吸引下来,必须超越经济的利益。”[8]

组织行业级攻关,培育技术合作机制:有人强调自主开发困难重重,没有科技实力,没有钱。自主开发投资太大。外国开发一个轿车要20亿美元。我们怎么拿的出来?怎么办?合资。合资拿不来,再想法买。自主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你唱什么高调。什么年代了,还讲自力更生?[9]

我们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了,似乎企业之间只有竞争的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西方在许多领域,企业之间也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典型的就是半导体的国际协作组织(见半导体篇)。空中客车,超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法德英西四国财政支持20年,形成共享技术和品牌,都是现成的例子。

日本曾在半导体领域,在基础性、共性的技术方面,由政府出面组织各企业,集中技术力量,共同攻关,取得了骄人成就,为电子工业一度称雄世界打下了牢固基础。

“1970年代末,日本为打破美国在集成电路的一统天下,组织企业,联合攻关上集成电路制造工业(2-3微米级)。通产省出面组织四家公司(富士通,NEC等),每家出30名研究人员,都是20-30岁有才华的年轻人,共120人。然后通产省出一个所长,每公司出一名室主任,4个研究室。分解了30多个课题,包括设备、工艺的各个方面,计划3年拿下来,结果3年不到,这些课题全部解决。成功后,形成共享性基础技术,各企业回去用此开发自己的产品,形成竞争。谁的质量好,成本低,谁可占领市场”。[10]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你死我活,也要讲合作机制。如今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规模经济和超越企业范围的组织效率,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很多人,把市场片面理解为“原子式竞争”,把我们原来的全行业、全国协同攻关机制(见航空工业篇)的巨大组织效率,片面斥之为“计划经济的残余”,是走到另一极端,也是属于无知。

今天,我们要让合资企业整合起来进行技术自主开发,创民族品牌,已根本没有可能。唯一可能的是,就是以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效法日本经验,组织行业级技术攻关。我国一些国有骨干企业经过20多年技术改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按照行业机构组织、风险共担、技术共享、利益格局不变的原则,是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搞出成果的。

对外保护,对内竞争:在把握开放度和产业发展的配合的同时,要提供适宜的体制环境,鼓励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不是低水平的竞争所能获得,而是“硅谷机制”。科研开发和产业竞争的“无缝结合”。人才的国际化竞争,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融资环境。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高效。

首先要在精神上挺起腰杆,奋起自强

最近,有学者尖锐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摧垮民族产业,都会努力将其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并加以控制,这与开放与否无关。当前普遍盛行的不加分析地赞美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数量当成宏观经济分析的重头指标、把合资作为“国企改制”的“理想途径”的观念,实际上是牺牲中国明天的前途来换取眼前的短期增长,在政策上是近视眼,在思想观念上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目标本身,这已经构成新的教条、成为思想解放的真正障碍。

近20年来,我们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开放程度,始终估计过高。从崇拜西方、看不起自己力量,发展到对民族产业的虚无主义态度。片面强调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机械“拿来”西方观念中甚至是最消极的部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民族精神的矮化是可怕的。崇洋自卑,苟安短视的风气在滋长,民族自尊自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局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优秀传统正在失落。

这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正在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始终对西方对我开放的程度、对洋人的力量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又助长了精英层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降低了政府运作效率、助长了不正之风,削弱了用高尚的精神感召力将国家发展目标贯彻到底的能力。长此下去,我国经济发展就难以避免“拉美化”前途,就会长久处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位,就无法贯彻捍卫国家的意志。

几十年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发展国家经济,靠洋人是靠不住的。我们当然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外援,但国家的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现在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战略产业,最缺的是什么?是精神,是志气。就是敢于跟跨国公司竞争的志气和勇气。发展战略产业,首先要做的是大力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今天,“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已经成为激励人民的伟大精神力量。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工业发展道路,尤其应该提倡。要知道,原子弹的上马,是在1960年代初空前困难的时期、被赫鲁晓夫讥笑为“中国人三个人穿一条裤子,喝大锅清水汤”的时代。当年对是否上马还是下马有大争论,如果真的下马,那就前功尽弃。统一认识,咬着牙挺住不下马,才有今天的辉煌。

今天,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业界,继承了两弹一星的光荣传统。载人宇宙飞船以常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取得了了不起的突破,20世纪末再创辉煌,为21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带来了美好希望。这个成就的背后,有多少呕心沥血,多少不眠之夜,有多少默默无闻奉献国家的感人故事!王铁人说“国家要有民气,军队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骨气”,这就是民族的骨气,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充分说明,自力更生、集体主义、自我牺牲、无私协作的两弹一星传统,在普遍崇尚物质利益的今天,照样是克服困难、赢得成功的法宝和宝贵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全球化的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赶超机制和发展方向。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科技界取得的许多成就,都是振奋民族自强精神的成果。我国的船舶工业,80年代就打进国际市场,现在占世界上份额,差不多占了20%。我们的程控交换机,原来基本被外国占领。90年展很快。巨大中华,接近国际水平,占领新增市场的大部分。

我们的汽车工业,这困难那困难,难道造汽车比造载人宇宙飞船还难?

最近15年来,我们的民用飞机产业是一部伤心史。了解内情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缺乏高科技的“比较优势”,否则我们的大型民用喷气飞机是怎么上天的?是用洋铁皮敲出来的?15年徘徊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行业内的部分人员,放弃了以我为主的发展方针,缺乏自信心和自力更生的勇气,看不起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味依靠洋人的结果。国家不止一次作出决定支持上马,就是说自己干不了,非要拉一个外国人当拐棍。没有外国人就没有了主心骨。先拉新加坡合作,新加坡不干。后来又拉南韩,人家总统一换就黄了。最后看准了空客好。人家一转眼又把我们甩了。最后什么也没有干成,白白丧失了20年时间。20年,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损害了行业的信誉,成了扶不起来的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国庆,我们的加油机编队(轰6)飞过天安门,多少人欢呼雀跃。懂行的人们,却为此而叹息、悲伤!

新的世纪,我们会继续开放,能拿到的东西要拿,毫无疑问。但是我们的立足点,无论如何要总结20年的教训,要转向自力更生为主,要以我为主,自己先站起来。然后别人才尊敬你。自己站不起来,别人就永远把你看成矮子。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在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转折关头,我们要弘扬正气,弘扬民族自尊自强,敢于斗争,勇攀高峰的气概,要用振兴民族产业、振兴战略产业的大义,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是很有限的,奋起自强才是出路。

注释

[1]王小强:《产业重组,时不我待》,1998年。

[2]冯飞:《“十五”产业政策要点: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国研网,2000年8月25日。

[3]赵英:《大国世纪》。关于超级产业:超级产业以国防产业为核心;需要巨大投入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产业组织高度集中,少数大企业居主导地位;上什么产业,非单一的市场经济利润导向,要考虑综合国力和综合利益,进行综合选择,需要政府决策;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的主要来源与体现;和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坎,是国家在世界大博弈中的战略工具。超级产业的国际合作也在迅速发展。“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转引自杨帆《大国间的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产经新闻》2001.5

[4]王小强,1998。

[5]房宁,2001年。

[6]马宾,1996年。

[7]王小强,1998年。

[8]丁宁宁,1999年。

[9]科技部研究中心金履忠认为:关于我国技术开发的资金障碍的问题,普遍的情况是,自主开发所需费用比国外同等项目少得多。

蜂窝式移动电话设备,国外开发用8亿美元。我们共花了7000万,不到他的2%。

我国巨龙公司开发的04机(最早开发的程控交换机型),开发费用1000万元。国外同类设备开发费用1亿美元,我们是它的2%。

长3甲火箭。国防科工委宣布,开发费用只占国外的几十分之一。具体数字没有讲。

产业发展战略篇(6)

新能源产业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但是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我国政府和企业还需要妥善处理好若干战略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业化、资源利用与保护、国际化等几个方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一、技术创新问题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自主技术却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落后于市场发展需求,一些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均依赖进口,例如风能的电机制造技术、多晶硅和单晶硅的提纯技术等,这显然潜伏着深层次的危机。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通过新能源技术与标准构筑新的产业技术壁垒,我国企业有可能被束缚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必须实现技术突围。

因此,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首先,要通过科学论证,明确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关键技术,从而确定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紧跟当前世界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潮流,对现有技术和设备进行改进,也要前瞻性地加大对下一代技术的研发投入,获取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政府要大幅投入,进行研发支撑。由于新能源产业技术方向选择的难度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企业都不敢贸然进行投入,在此情况下,政府必须扮演先行者的角色,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进行前期培育,支持企业创新,进而推动社会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进入,形成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第三,要加强新能源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随着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空前的挑战,因为如果不能对国内技术创新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就会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如果任由一部分企业非法侵权,在国际竞争中容易遭遇国外跨国公司的国际知识产权诉讼,对国内的创新环境和舆论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要走在新能源技术的前列,就需要尽快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研发队伍,要特别注意培养和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即,一方面要在大学教育中,加强新能源相关的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派遣留学生到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从国外引进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创业和实现价值的优良平台。

最后,在实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先进,我国有必要通过合作与交流来逐步缩小彼此的差距,但鉴于对方不可能将核心技术进行转让,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技术锁定,抑制技术扩散。因此,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二、产业化问题

产业化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各类技术创新主体通过研发获取的技术绝不能束之高阁,而是必须能迅速的转化成产品,转化成产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些技术的起点不低,但产业化上出现困难,造成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的窘况。

从这个角度来讲,新能源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还要在技术推广上大做文章,特别是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要明确面临怎样的市场,应该采用怎样的交易方式,使用怎样的发展机制。只有在商业化方面取得成功,才意味着一个产业或企业真正取得了成功;否则,技术创新就是无用功。

首先,在推进技术产业化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技术,在这里,企业不一定是选择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要从客户最终的市场需求来着手,必须不断加强与潜在客户的交流和沟通。只有把最合适的技术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一个企业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而且,要关注产业链上的相关技术,例如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发电的技术解决了,还要考虑并网、配电,对电表、电网等进行系统改造,任何一项技术存在缺陷,都不能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

其次,在推进技术产业化时,要寻找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需要有符合国情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推动相关利益方能够进行正常的商业交流和商业竞争,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获益,包括材料供应商、生产商、电力公司、储能厂等能风险分摊,利益共享。只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取得成功,才意味着一个产业或企业取得了成功。

第三,要正确处理新能源产业市场与传统能源产业市场以及碳交易市场之间的关系。显然,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给传统能源产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这个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带来沉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要根据当前的发展阶段,合理引导两类能源市场,并将其与碳交易市场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接,从而有利于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

第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政府引导、支持的过程,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市场化应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目前新能源的研发成本、使用成本普遍较高,政府需要对使用新能源企业及用户给予相应的财税补贴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防止权力寻租和套取补贴的行为,二是要防止与WTO规则相冲突而引发贸易冲突。

第五,要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应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优势,既有利于知识创造,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要快速推动产业化,就要各自发挥优势,把各方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有效组合的新的联合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分散风险和实现优势最大化。

最后,在实施新能源产业化战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给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合理地进行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从目前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作用被忽略,受到了较多的不平等待遇,面临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由于民营企业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灵活的机制,能够在新能源产业中大显身手,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快速形成竞争力。因此,政府需要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政策环境,提高其战略地位,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

资源利用和保护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战略资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长期以来,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之下,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不仅存在海外资源开发困难的僵局,而且面临着国内的战略资源大量流失的尴尬境地。

这种状况在传统能源资源领域比较普遍,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也是如此。例如,作为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对天然铀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自身拥有的资源量却并不丰裕,容易受到国外制约,为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使得在现有核电规模下,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到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

再如,新能源要得到大规模应用,就要突破并网瓶颈,大规模储能技术被认为是支撑新能源普及的战略性技术。长期以来,钒钛一直被看作钢铁的附庸品,其作为稀缺战略资源的价值远未得到体现,如果从作为储能产品原料的角度来考虑,其重要性将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样,锂是新能源汽车中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原料,如果不能将控制锂资源,也将影响这一产业的长远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稀土是新能源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并且实施力度不够,导致我国稀土资源大量流失。近年来,政府对稀土资源价值的重新审视,先后出台了禁止加工贸易、出口配额、提高出口关税、出口认证等一系列政策,稀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正在加强,但却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和反对,指责我国限制出口的措施对世界其他国家有“极大破坏性”,要求放宽对稀土产业的管制。

因此,要保证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我国就要加紧相关战略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首先,要推动新能源资源的资源化,而这归根到底取决于矿物新性质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新资源勘查、采掘、加工技术的突破。基于此,我国需要逐步加强新能源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技术准备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稀土开发一直存在过度开采的现象,必须得到遏制。

其次,要快速建立战略资源储备体系。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对战略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受国际资源市场的影响不断加深,使得这一约束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高效的战略资源储备体系。

第三,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但是在稀土等方面还有一线希望,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达3600万吨,占世界储量的36%,供应量占全世界95%以上,因此不能将定价权拱手相让,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打击非法开采,设法提振稀土价格。

最后,在实施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开发海外资源,打破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市场的可能垄断,在世界矿产资源的再分配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容易引起国际竞争,大量进口极易受制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此,我国需要大胆出击,但要谨慎行事,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国际矛盾和争端。

四、国际化问题

国际化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新能源产业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国际竞争。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纷纷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图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市场迅速扩大。

首先,要推动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尽管前面强调了新能源技术的自主创新,但这并意味着闭门造车,自力更生,而是要以开放的思维,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此,我国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研发产业的转移,要通过各类创新计划,特别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地位,推动国内企业与国外知名的新能源研发机构共同研发,以快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推动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企业在海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如无锡尚德、华锐风电、中广核、比亚迪等企业不仅在国内赫赫有名,在国际上也颇具竞争力,不仅进行了跨国并购,产品也已经大量出口海外。以此为突破口,我国要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打造国际品牌,在部分领域消化相对过剩的产能。

产业发展战略篇(7)

综观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当前环保产业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己经走过了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完成了量的扩展,全国约有8000多家环保企事业单位,但是这种规模是建立在质量不高的发展基础上的。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技术比较先进、管理质量较高。生产能力较强、具有较大规模的环保企事业单位不足总数的20%,而绝大多数都是低水平的重复,这就使我国环保产业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水平不高、资金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特点。这种现状继续下去,显然不利于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增强,那么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就只能是付之空谈。

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质的提高,而不是搞千军万马齐上阵,大家一哄而上抢市场。要走高技术。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一大批基础好。竞争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产业高科技骨干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支撑我国环保产业的中坚力量。那些技术落后、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自然淘汰。只有这样,我国环保产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壮大。

为此,应从不同的角度努力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尽快向集团化。规模化。高科技方向发展。

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向环保产业转化。这是因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具有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优秀的技术人才 较高的管理水平,很强的生产加工能力。但是由于机制不活、任务不足,生产潜力发挥不出来,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急于需要向新的产业转化。因此,只要创造条件,加以下确引导,使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转向环保产业。从事环保产业技术的开发和设备的生产,必将会成为环保产业的骨干力量,可加快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进程。

要积极引导现有的中小环保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众多的中小环保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难以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方面有较大的投入。因此,市场竞争力不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要引导这些中小环保企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以市场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以利益为纽带,逐步形成若干个环保企业集团。集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服务于一体。这样可以克服单兵作战各自为阵、相互竞争的弱点,发光整体力量和规模优势,增强抗市场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带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要根据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比较好的企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加以扶持。在目前资金和市场还有限的条件下,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向重点企业给予必要的倾斜,特别是在政策、市场、资金等方面给重点骨干企业以优惠,使它们的实力不断地增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它们的知名度,为它们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要通过表彰奖励、技术推广等激励手段促进骨干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环保产业的名牌企业。

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树立名牌产品,带动环保产业骨干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有一些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的产品,但是山于过去名牌意识不强,没有对这些产品进行广泛的宣传,因此,至今没有树立起中国的名牌环保产品,应该说这是很大的损失。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大对优质产品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鼓励环保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努力生产优质产品,创造名优品牌,塑造企业形象,从而推进环保企业自身的发展。 开辟资金市场 增强发展实力

多年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环保产业没有纳入国家的计划,也没有计划内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一些乡镇企业靠自己的有限投入,搞起了环保产业。而这些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在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由于环保潜在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转化,现实市场还十分有限,对环保产品设备的实际市场需求也是有限的。因此,市场调节也不能完全解决环保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是影响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近儿年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育和完善,融资渠道的拓宽,为不同门类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同样,环保产业也不例外。证券市场的发育完善,为解决环保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参与资金市场的运作,必将能集中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于环保产业,增强其发展实力。

从去年开始,环保系统己正式在中国证监会开列了企业上市户头,并推荐了全国第一家环保企业沈阳特种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资金。应该说环保系统向融资市场己经迈进了可喜的一步。今后应该从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如何充分地开辟和有效地利用资金市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地推荐一两个企业上市,把它看成一般化的工作。

从长远考虑,应以推荐环保企业上市为契机,努力开辟环保资金市场,建立起稳定的环保资金渠道,以增强环保产业和整个环保事业发展的凋控能力。

可以选择具备条件的环保企事业单位,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全国性的环保产业(集团)公司,推向股票市场,向社会募集资金。这样可以形成环保系统自己的产业队伍,从而加大对环保产业管理的力度。也可以考虑将现有的若干个较好的环保企业通过改制,资产重组,环保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参股,设立上市公司,进入融资市场,使这些环保企业能在目前上市企业数目有限的情况下能尽早上市,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

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设立环保信托投资公司,积极参与社会投资活动与资金市场的运作。这一方面可为环保发展积累资金,同时也可从经济上为实现环保系统的管理目标提供一定的保证。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资金来源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国家财政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这条资金渠道应该是可能实现的,因为无论从国家对环保工作重视的程度,还是从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国家财政对环保事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的趋势看,都是可能的。二是通过社会集资,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捐赠。三是可考虑从排污收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重点投入,支持骨干环保企业集团的发展,或者用于支持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要充分地运用经济杠杆,加大对环保产业发展的调节力度,通过开辟资金渠道,参与资金市场运作,完善环保投资体系,使环保资金渠道成为一汪源源不断的流水,在金融市场中不断积累扩大。这样,环保产业乃至整个环保事业将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兴旺蓬勃地发展。  立足国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众多的企业只注重国内市场的竞争,而忽视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从主观上来看,是受过去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到更大范围的市场中竞争的意识。从客观上来看;确实出于我们在技术实力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了世界,观念因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的环保产业界充分地认识到加入世界经济大市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对中国环保产业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认识更清楚了,这种要求也更迫切了。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个别领域,我国环保产业已经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具备了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竟争的实力。从环保产业发展本身的要求来说,也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因为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如果只着眼于国内市场,不走向国外发展,毕竟国内市场是有限的,要求得到更大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环保产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求得更快更大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事实上,已有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环保企业加入了国际市场竞争的行列,在东南亚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为我国环保产业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这些企业缺乏统一的市场战略,各身为阵,互相争夺市场,竞相压价。从长远看这对我国环保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国环保产业要走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行列,应该采用立足国内市场,逐步拓宽国际市场的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国家应对环保产品出口制定统一的战略,对企业进行引导,避免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各自为政,相互竞争,最终导致不利的局面。各企业应相互协调行动,着眼于全局的利益,共同创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以利用环保系统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公司,统一经营和环保产品的进出日业务,这样可以充分地了解国际环保市场的需求信息,随时调整我们的环保产品出口战略,最大限度地开辟国际环保产业市场,同时也有利于采取统一的措施和手段,协调行动,维护我国环保产业整体的利益。

要结合名牌战略的实施,促使环保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努力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名牌产品,增强自身的竟争实力,努力扩大我国环保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要积极为我国环保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应制定有利于我国环保产品出口的关税政策,鼓励环保产品出日创汇。同时要利用外经贸系统向国外宣传介绍我国的环保设备和产品,做好对外牵线搭桥的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市场需求和动态的分析,以便环保企业能随时调整市场策略,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鼓励有条件的环保企业,不但要完善国内市场信息网络,也要完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到国外建立营销机构,甚至开办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跨国公司,形成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生产、营销网络,真正使我国的环保产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走向世界,傲立于世界环保产业之林。

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市场运作

在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诸因素中,市场的不规范、无序运作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对任何一种产业来说,广阔而有序的市场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否则这种产业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市场比较混乱,运作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未能很好体现;不正当竞争行为比较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盛行;面向全国、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环保产业的正常发展。

导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1)环保产业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措施不力:(2)环保产业市场监督管理队伍体系不完善,力量不足,使得对环保产业市场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极为有限:(3)环保产业市场运行的基本准则,如市场行为中一些必要的形式。程序、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制约规则和手段等,都没有比较全面的形成;(4)个别企业或单位极端的狭隘的局部利益观念严重。

上述问题的存在,应该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在所难免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对环保产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化,环保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在现阶段,环保产业管理的重点是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主要是通过制定环保产业市场管理规章,建立环保产业市场行为规范,确立环保产业市场运作的基本准则,完善和强化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使环保产业市场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管理环保产业的职能部门,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本辖区环保产业管理的职责。要逐步加强和充实环保产业管理队伍,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特别应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为环保产业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环保产业产品市场的管理。国家环保局已于最近颁发了《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中必须使用经国家认定的环保产品,对达不到环境保护认定技术条件的产品不准进入环保产业市场。应该说这个管理办法对规范环保产业产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已有318个环保产品经过了国家认定,各地环保部门应该严格按国家环保局的规定,认真做好环保产品认定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己认定的产品进入市场后的监督管理,要进行经常性的跟踪检查,对达不到认定技术要求的产品,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其进入环保产业市场。

环保产业工程市场的管理。目前,环保产业工程市场的管理还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因此,环保产业工程市场的无序和不公平竞争现象也是十分天出的。要规范环保产业工程市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环保工程招标制度和环保工程质量监理制度,使环保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杜绝环保工程承包及施工中的不正当竞争和粗制滥造行为。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环保工程招投标公正性和施工质量的监督,保证环保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

环保产业设计市场的管理。环保产业设计市场的管理,国家环保局已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对环保工程设计资质的管理。这对提高环保工程设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两年实践看,效果是明显的。今后还应加强对设计市场行为的管理,如明确环保工程设计的权利、义务、责任及相关的行为准则、监督制约机制等,这样才更有利于环保工程设计市场向规范方向发展。

环保产业技术交易市场的管理。随着近几年环保产业技术市场的发育,技术交易活动的增多,加强对环保产业技术市场和技术交易的管理已日趋必要。应根据国家关于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既促进环保产业技术市场及技术交易活动的发展,又切实地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在环保产业的技术交易、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技术交流及其中介活动中的行为,引导环保产业技术市场不断发育完善和技术交易活动的正常开展。 强化管理和投入  促进潜在市场转化

随着我国“九五”及2010年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以及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和污染物总量控制两大举措的实施,国内国外普遍看好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许多环保企业,乃至一些非环保企业都跃跃欲试,以图在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上有所作为。社会各界也给予环保产业的发展以极大的关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环保产业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理论界人士认为环保产业是我国下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社会科学界也有人认为环保产业即将成为我口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进行了调整,把环保产业列入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应该说环保产业热潮的兴起,是基于世界范围内对保扩环境的重视,同时造就了环保产业巨大的需求市场。对国内而言,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以及两大举措的实施,对环保产业热潮的兴起,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强烈市场经济意识的人们,看到了政府强化管理,将会带来环保产业需求市场的广阔前景。对此,要因势利导,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正确引导,使环保产业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避免众多企业蜂拥而上,重复生产,争夺市场,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影响环保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目前还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即污染治理任务很重,潜在的市场需求极大,但管理和投入力度不足使现实需求市场又有限,而潜在需求市场转化成现实需求市场还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和一定的时间。

环保产业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是像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市场那样的主动需求市场,而是一种被动需求市场。也就是说,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地自觉地治理污染,只有在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下才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从而提供环保产业需求市场。因此,在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和现实市场间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环保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有限的现实市场的制约。

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与诸多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是与环境执法及管理的力度相关。强化管理,加强执法力度,会使环境污染治理的进程加快。二是与全民的环境意识高低相关。公众环境意识高,就会自觉地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三是与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经济技术发展了,才会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提供保护的手段。

因此,在目前全民整体环境意识还不太高、经济技术条件又有限的情况下,强化政府管理,提高执法力度,是在较短时期内加快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环保产业,政府行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除了要重点规范产业市场的运作以外,还要不断推动环保产业市场的建立和发育。完善和发掘市场潜力,促进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转化,能够为环保产业发展开启广阔的现实需求市场。

首先,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及时地制定符合当时情况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并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执法力度,促使排污企业达标排放,从而加快污染治理进程,扩大环保产业需求市场。

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大对环境污染防治的调节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之略高于污染物处理费用,加强环境污染经济处罚措施,对环境保护好污染防治得力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促使排污企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为环保产业提供需求市场。

再次,在社会经济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加大政府、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促进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转化。最后,要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的业绩考核,把环保工作列入考核内容,对治理污染不力或不治理污染的企业领导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完善,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的进程将会越来越快,政府管理力度加大,环保产业本身将在现实市场的不断扩展中而发展壮大。 适应市场需要  完善服务体系

环保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是我国环保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还不十分突出,人们也没有认识到服务体系的建设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服务体系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时,人们对尽快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了。

那么,环保产业的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保产业信息统计体系;环保产业风险投资体系;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等等。

由于环保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环保产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啊是多方面的。(1)信息统计不畅,对全国环保产业的即时状况难以掌握,特别是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规模、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都难以准确了解,这不利于政府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难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环保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提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使环保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环保产业的技术开发和成果的产业化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人们往往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所以有些急需技术的开发谁也不愿投资,即使开发技术出了成果,也没人愿意投资实现产业化,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环保产业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使得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缓慢,技术成果产业化率很低,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3)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不完善,使得广大的企业不明确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发展领域、相应的政策措施、环保产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情况,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和方向,从而影响环保产业整体的发展。(4)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影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使国外有技术合作交流愿望的企业,不知道国内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同样,国内希望寻求国外技术或资金合作伙伴的企业,也感到无从下手,难以遂愿。另一方面,也影响国内技术的交流和传递。一些成熟的技术、先进的工艺 优质的设备,找不到需求市场,难以推广。反之需要这些技术、工艺、设备的单位由于信息线索不灵,也难于找到所需求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导致双方都盲目地去寻求市场和所需,结果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效率极低。

过去,有的地方曾进行过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的尝试,比如在温州市曾建立了环保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力图为环保产业技术的交流提供服务,可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分析失败的原因,根本在于这个市场是一个集市贸易型的市场,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运作机制上,都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去采取主动,服务于环保产业的大市场,而是仍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运行,坐等需求者找上门来买产品。因此,路子越走越窄,最终为市场机制所淘汰,这也是必然的结局。

曾经有过的失败,并不能表明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是不可能的,高不可攀的,而是为今后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进厅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采取措施加快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环保产业的宏观管理、技术交易、产品流通、国际合作。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提供全面的服务。

要完善环保产业信息统计体系。应把环保产业信息统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纳人环境保护统计工作之中:统计的范围可由少到多、由窄到宽,逐步扩大覆盖面,全面地反映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为环保决策服务。

要建立环保产业风险投资体系。环保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在现阶段它的发展壮大,还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应建立环保产业风险基金,用于一些急需的环保产业技术设备的开发,由国家和有关的单位共同分担环保产业技术设备开发的投资风险,这样可以调动一些企事业单位投资环保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有助于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应建立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环保产业的市场情况,是环保企业发展的重要导向。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的建立,为环保企业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使企业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状况,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以适应环保产业市场的需要。

应建立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市场建设的试点,就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市场的功能、管理、运作。服务方式等进行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并进行推广。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络联网,准确、及时、全面地收集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市场动态以及技术需求,同时提供有关的技术信服务,从事技术信息交易的中介活动,促进国外技术进入我国市场,也促进我国的成熟技术走向世界市场。

政府部门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掌握环保产业发展动态,完善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导向性政策,明确在一定时期内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战略方针及措施,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服务。

转贴于 合理调整结构 促进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环保产业结构中,污染治理设备的开发和生产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三废综合利用占有很大的比例,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自然生态保护、环保型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等领域都比较薄弱:二是在污染治理设备的生产方面,又是以除尘和水处理设备的生产为主,而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设备,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等都比较薄弱。我国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是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增长方式密切相关的。

众所周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粗放经营为基本模式,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在这样一种经济背景下,保护环境不可能一开始就从清洁生产入手,去注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因此,保护环境的主要任务只能是治理环境污染源,这样,也就决定了我国环保产业以末端治理为着眼点,尤其以污染最为严重的大气和水体污染的治理设备生产。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领域,久而久之,就必然地形成了我国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在促进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育和完善,经济以稳定的速度增长。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环境保护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国家明确提出了本世纪末和 2010年的环境保护目标,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把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以及酸雨控制区的污染作为国家治理的重点,其他类型的污染治理也陆续全面启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满足不了我国大规模治理环境污染的需要。因此,无论从我国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的需要方面来看,还是从环保产业本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环保产业的覆盖面,使环保产业得以全万位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在加强全方位治理污染的问时,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已提上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自然生态的保护也不断发展,这为环保产业进行结构调整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机遇。

进行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进行政策引导,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和导问作用,通过税收、价格、财政、信贷等手段,促进引导和扶持环保产业各方面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进行环保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启动环保产业市场,以市场为导问,为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历史和现实己充分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巨大的市场,环保产业全面的发展,也必须依赖于市场的发育和形成。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促使环保产业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咨询服务领域、技术交易领域。自然生态保护领域以及清洁生产领域等需求市场的开启和扩大,以市场需求带动环保产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环保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环保产业的结构调整,要与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资源结构、环境及其污染特征结合起来考虑。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方面发展环保产业。如商业发达地区要重点发展环保产业技术市场和信息咨询服务业;技术力量强,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环保治理技术和产品开发;能源开发地区应重点发展洁净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矿藏开发地区应重点发展矿山复垦和植被恢复以及尾矿渣综合利用技术;农业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等,各不同的行业部门应针对各自不同的特证,发展不同特点的环保产业技术领域,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我国环保产业的新格局。

环保产业的结构调整,应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逐步把现在的末端治理为重点转问以清洁生产工艺和绿色产品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在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太高的一定阶段,环保产业发展局限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是与现阶段的环保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的,但从节约资源。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评判,这又是不尽合理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环保产业必须进行合理调整,逐步由侧重于污染的治理转问侧重于实施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全面推广应用,使生产过程做到减量排放或零排放,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的环保型产品、污染环境物质的替代产品以及废旧物的资源化技术,使环保产业的涵盖面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合理。 中国需要环保企业家群体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应该说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成绩是是显著的,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环保产业队伍,涌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经营状况好、竞争能力较强的环保企业或企业集团,而且还锻炼出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一定现代管理思想和能力、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环保企业家。这批环保企业和企业家,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样的企业家在环保产业队伍的整个群体中,还为数不多,还没有形成中国环保产业企业家队伍的主流。他们离真正有胆有识、具有有战略远见、能驾驭市场,在市场的风浪中熟练自如地纵横驰骋的企业家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高素质的环保企业人才的不足,使得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因此,中国环保产业的大发展,还必须要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的环保产业企业家群体,才有可能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处于新旧世纪交替的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着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就是尽快地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形成中国高素质的知名的环保企业家队伍。

市场的竞争依靠实力的较量,而实力又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而合格的中国环保企业家队伍不懈地努力。

要有计划地对环保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知识、现代企业制度等有关知识,使他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意识,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和市场观念,逐步向现代企业家过渡。

环保企业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掌握国家的各项经济、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学会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及时准确地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不断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环保企业管理人员要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机制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管理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同国外的交流,定期组织环保企业的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司时也要组织环保企业问的相互观摩与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要为环保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一是应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埋没、压制人才;二是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对卓有成效的企业家给以必要的支持、宣传和鼓励,提高知名度,塑造国际国内著名的环保企业家,使其人才资产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并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宏观指导

环保产业是一个特殊门类的产业,它不像其他产业那样自成体系,而是分散在各个产业部门,呈现跨越多个行业的特点。以至于当今国际国内的学术理论界对环保产业的概念难以准确界定。环保产业包括的具体范围也依各国的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保产业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政府机构中不像其他产业那样有专门的主管部门,环保产业综合管理的职责不明确,有关的政策体系也不健全,在产业类别中没有列入环保产业,在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年度统计工作中也都没有环保产业的内容。尽管如此,环保产业却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而无声无息地发展壮大。时至今日在面对环保产业发展到有数百万人的队伍,数千个企事业单位,数百亿元产值的情况下,环保产业这个特殊的产业门类己被社会广泛的承认和接受,并且随着世界各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在目前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人们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转折时期,许多企业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的环保产业。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如果环保产业还保持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发展模式、疏于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放任自由发展、资金投入分散、企业小规模多数量、产品生产低水平重复。市场不平等竞争等,显然己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市场经济的规范性、有序性,要求环保产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因此,把环保产业纳入国家政府部门的管理之中,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己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环保产业的监督管理和扶持的力度是不够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环保产业综合管理的职责和部门还不够明确,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有关的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尚不完善,环保产业管理体系也不健全,环保产业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系统还不完备,这都使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宏观指导、调控手段和调控力度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应该努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环保产业的职责,全面健全和完善我国环保产业的管理体制,把环保产业纳入国家的有序管理之中,形成环保部门、综合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新格局。

产业发展战略篇(8)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4日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背景

在新常态时期下,我国经济进入产业转型、结构升级期,一产、二产、三产的内外结构在不断优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体育产业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体育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之一。发展体育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以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体育产业总值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以上,全球体育产业的年总产值超过1万亿美元,且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而中国体育市场的开端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使体育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化则要从1993年算起。1993年6月,在南京首次召开了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会议,这为以后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纲要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道路,我国体育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也将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内在管理机制、体制不合理。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产业才真正步入市场经济中。各项体育赛事逐渐建立起职业化体系,走向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窗口期”。但是由于我国体育市场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行业内部受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影响较大。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例,其内部机构设置了体育产业处,但在很多地方体育产业发展还未纳入到其体制中,也就不存在相关的部门,这使得当地体育产业边缘化,难以发展。在社会上缺乏必要的行业组织和协会,即便存在,也仅是名义上的管理,多是以企业俱乐部联谊性的机构,对体育主体难以起到制约性作用,也很难有效联系市场和政府,所以如果体制机制等上层建筑未见变革,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依然受到极大地限制。

2、专业人才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我国拥有13亿人口,市场广阔,但是在体育人才方面仍然有巨大的弊端。以女足为例,我国现役女足运动员注册的人数仅为5,000多人,而日本女足的注册人数达到了3万人,这一数字已经接近我国男足的注册人数,这仅是体育产业中专业化问题的一小部分。首先,由于职业运动员的缺乏,很多体育项目也难以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化;其次,目前我国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虽然他们熟悉体育工作,但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也难以走上体育产业化的道路;再次,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差异。首先是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大,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更为健全;其次从投入主体看,我国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中以个人和机构捐赠为主,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最后,从人口与器材的配比来看,我国多数地区存在一项体育设施要满足几个社区、几千居民需求的状况,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的人才机制和投入机制,才能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我国体育产业年产值为3,136亿元,而我国2013年GDP总量为560,868亿元,体育产业仅占GDP的0.68%,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小。同时,我国体育产业仍是以体育用品服装制造为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内部企业以同质产品进行竞争,这极大地增加了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企业间的平衡发展,也使得整个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另外,从地域上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两极分化的形式,东部一二线城市最为发达,中西部较为落后,甚至在很多地区没有体育产业的概念,这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十二五”提出:要发挥体育创新驱动的作用,让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扩大我国人均体育锻炼面积,活跃体育的社会氛围,力争在2025年体育产业总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污染小、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完全符合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的机遇不言而喻。

2、从社会层面上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有其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我国近14亿人口的群体中,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各个年龄阶层都不一样,各阶层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各不一样,如老年人倾向于锻炼成本低、有利身体健康的保健运动;中青年人则比较倾向于健身类活动;而青少年族群更倾向于球类运动。近几年,由于居民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追逐,不少国外较流行的体育活动也被引入到国内,如铁人三项、射箭、棒球等,这不仅满足了居民对体育类产品的需求,也丰富了我国体育类产品的结构,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需求推动供给的增加,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会。

3、从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看,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美国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达到3%。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体育占GDP比重均超过1%,目前中国体育产值占GDP的比重仅有0.68%。以体育赞助为例,2014年全球体育赞助市场增速为13.2%,远高于GDP增速的2.8%。而在亚太市场,体育赞助市场增速为15.4%,GDP增速为4.1%,是GDP增长的三倍多,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所以“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的,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发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三、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机制,盘活市场。政府要继续下放权力,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放宽体育赛事的举办权,创新机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要继续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培育新兴体育赛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体育行业,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推动新兴体育赛事的发展,职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以市场主体参与为主,政府监管为辅,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同时,要借鉴国外体育发展的运行模式,不断改造现有固定的体育比赛制度。

(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体育场馆是当前发展体育事业的主战场。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坚持以场馆为阵地,举办好相关体育比赛的同时,延伸产业链。第一,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场所建设;第二,要对场馆进行公司化的专业管理。经营场馆必须要坚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以公司化模式运营场馆,坚持市场主体机制,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引进国外高水平比赛以及新兴赛事活动,通过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创新,满足群众对体育赛事新的需求;第四,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表演的商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体育商业活动中来,同时激发民间资本在体育产业上的运用。

(三)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育活动的核心是人,因此专业人才是盘活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要把我国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拥有一批具有专业体育素养和体育管理的人才,不仅是体育比赛的职业运动员,体育比赛的组织者也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去带领。此外,相关的中介服务也是必要的。体育比赛的组织、体育活动的引进等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去完成,体育中介则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中急需加强的。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是我国体育产业走向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1]甘刚.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J].经济师,2007.4.

产业发展战略篇(9)

第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磷、铝、煤以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大都是传统技术。我们坚持创新引领,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铝、磷、煤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食品加工和产业链的延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第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以及IT这四个行业,要大力培育和提升。

第三,抓重大项目的策划和招商引资

要策划好重大项目产业化,比如锂电子的正负极材料、铝的结晶材料,以及替代钢材料等,在此基础上大力招商引资。对有意向、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看死盯牢,争取尽快落地,伟创力、中航飞机发动机、新能源电池项目等。

第四,抓技术创新

要抓通过创新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刚才小河区介绍的企业集成创新联盟,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工司通过灵活增资减持等方式来引资和扶持企业,这一类属于机制和政策创新;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融资、兼并,这是体制创新;枫阳液压、黎阳液压与詹阳合作开发关键设备,这个是集成创新。我们还有很多技术创新平台。其中有民技术创新平台,如小河区011民基地,061的零件、电机等。还有苗药研发平台,现在植物园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对这些平台,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大批部级、省级、市级的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一批技术创新的联盟。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工程的申报、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比如贵铝华科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多成果,关键是要转化成产品。如何实现转化,市科技局等要认真研究,积极帮助企业实现转化。

第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扶持和开发力度

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资金、政策、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使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

第六,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由市科技局牵头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基金或奖励办法,用于市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留住人才。市的大学、职业院校,也要从市的产业发展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科目和专业,实行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培养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产业人才。

第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支撑

产业发展战略篇(10)

【 作 者】张跃西【作者简介】张跃西(1964~ ),男,副教授。金华大学经贸学院旅游系,浙江 金华 321007【 正 文】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战略定位1.1 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1.2 后发制人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必重蹈高投入、低产出,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循环,继续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境地。因此,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旅游业要以知识化、信息化、数据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历史定位,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实施以人才为本的旅游科技创新战略,以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的旅游开放带动战略,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大发展。后发展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敢为天下先”,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只有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与人才等问题。想当年,深圳特区、海南省成立之时,吸引了多少人才,形成迁移大潮,势如“孔雀东南飞”,不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其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再如浙江省的温州、义乌、永康等地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也就是因为其具有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因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尤其重要。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后发制人,就必须与东部地区广泛合作,借鉴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摸石头过河”消耗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后来居上。我们承认,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但后发展地区经济条件不优越,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教育,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投入,不可能马上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落后地区为何教育投入严重滞后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后发展地区要后发制人,就是一句空话。贵州省如何创造制度和体制新优势?笔者认为,在众多产业中,旅游业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又最高,因此有条件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实现跨越,率先与国际接轨、与东部地区接轨。如实现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等,改革投资体制实现多元化投资体系,大规模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人担心,西部地区观念落后,改革会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我们承认观念落后是一个问题,但我们决不能等待观念转变,换句话说,没有阻力的改革是不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观念的转变是只有靠强制性的。国家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制度 与体制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2 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2.1 再造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贵州的本底文化并不优越,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这很不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再造贵州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创造体制与机制新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积聚人才,实现人杰地灵;要及时发掘与创造贵州的闪光点,结合“遵义会议”、“茅台酒文化”等优势资源,运用文学创作等手段塑造贵州的形象;结合“黄果树”等著名旅游资源精心创造旅游精品和旅游示范工程,形成优势品牌。2.2 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与优势黄果树瀑布——世界瀑布博物馆:世界上的瀑布景观不少,贵州黄果树瀑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但要形成无可替代的吸引力,就必须创造特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系统、图片展览、夜游项目,通过软件建设,创造世界瀑布集锦,成为世界一绝。织金洞、龙宫洞、天生桥——建设国家岩溶公园:黔中地区石灰岩分布集中,岩溶地貌类型齐全,这是贵州的一大优势。可考虑利用国家正在实施地质公园计划的大好时机,精心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列入首批国家地质公园计划,建设成为“世界岩溶地貌观止”,早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集科教、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基地。红枫湖——高原避暑胜地、民俗博物馆:贵阳气候得天独厚,气温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春城”和“南方的北戴河”的美誉。我们认为“贵阳春城”比“昆明春城”更加宜人。因为昆明的海拔比较高,紫外线较强;而贵阳的紫外线相对较弱,如今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异常强烈,“贵阳春城”更加迷人。红枫湖,湖光山色,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建设红枫湖部级风景名胜区,可以考虑利用其岛屿较多和贵州少数民族多的优势,实施“一岛一族”,建立民俗博物馆,充分展示贵州真正的民俗文化。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由于交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目前仍然属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还不具备大规模的开发条件。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作为科学考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首要的任务是发展教育,提高经济水平,强化保护意识,将其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我们认为,只有区域人口素质、经济、交通及管理等相关条件具备了,舞阳河、习水等地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大众化旅游。目前讨论发展大众化旅游业,为时尚早。3 旅游促销3.1 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上所述,贵州的品牌优势重要在于瀑布、岩溶、气候、民族等,因此其吸引对象应该是度假避暑的都市人群,国内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为主,国际则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都市为主。在此区域范围内,又以与中华文化有渊源关系或对中华民俗文化向往的人群为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服务,是发展贵州旅游业成败的关键。贵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千万不可不分主次先后,盲目草率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根据目标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要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3.2 优化宣传与促销系统宣传与促销,是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品牌创建和旅游市场开拓的大问题。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如何抓住新闻热点和目标市场的注意力,进行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强,夏季酷暑难熬,宣传贵阳春城热忱欢迎来避暑度假;利用国家建设地质博物馆的时机,针对高等学校等目标市场大力进行贵州岩溶博物馆的宣传与促销,热忱欢迎旅游者来贵州考察修学。抓住时机,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对细分的目标市场进行有效宣传和科学报道,把贵州的特色全方位展示出来,把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吸引到贵州来,不断拓展贵州旅游市场,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4 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4.1 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发挥集聚效应,降低旅游产业成本和风险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和依托性强的第三产业,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建设和发展旅游设施,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旅游投入成本,减少旅游业发展的风险。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镇发展,实现城镇的辐射效应,通过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业发展目标。4.2 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贯彻实施“三大战略”,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 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积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转变观念,“筑巢引凤”,借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创新体制与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扩大合作领域和资源共享,加快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形成贵州特色菜系,丰富和发展贵州酒文化、岩溶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十分重要,除了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教育与培训外,还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如上岗证),要求企业不断强化员工的培训,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发展教育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及服务水平,扩大旅游市场的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努力增加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进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业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贵州要尽快研究创建新的交通投资机制,大力引进资金,借鉴浙江省金温铁路的经验,加快发展股份制交通业。我们认为,贵州的旅游交通业应以发展高等级旅游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支线旅游飞机。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宾馆业要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贵州宾馆业不要盲目发展高星级宾馆,要针对国内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中低档宾馆,完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贵州宾馆业要设法加强管理和营销,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绿色饭店,尽快提高质量,并形成特色。努力使宾馆业成为贵州省的一大品牌,成为贵州重要的避暑度假旅游吸引物。旅行社要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效益。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贵州省旅行社可以考虑试行西方的旅行社垂直分类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不断发掘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提高旅游促销水平,强化市场竞争力,提高旅行社经济效益。5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后发展地区贵州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的问题是战略定位,在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的基础上,创新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就必须更新观念,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面向目标市场,加快景区精品建设,创建品牌,并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宣传和促销系统,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另外,发展旅游产业还要注意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将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与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保持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努力改善旅游设施,尽快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我们坚信,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战略篇(11)

(一)全球新兴产业有望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资本市场2015有望继续保持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热度。资本市场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美国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金融危机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起来的。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美主要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其中,近一半的风险投资额集中在软件领域,12.9%的风险投资额投向了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风险投资带来了高收益,美国风险投资指数1年期收益率高达30.51%。综合分析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回报率的表现,以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金的主要流向来看,新兴产业将会继续获得2015年国际资本的青睐,从而获得持续的资金投入,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创新型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在研发、商业模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德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数字德国2015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德国大约有3.4万家研究型企业和超过11万家创新型企业,到2020年研究型企业将增至4万家、创新型企业增至14万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各国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受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扶持政策密集的双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稳中提质的新阶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总体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提质增效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2013年增速,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2014年前三季度逆转2013年高速增长势头,一方面原因在于受国民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2014年一至三季度GDP增长7.4%、三季度是7.3%,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仍未形成可持续拉动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政府支持方式发生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2014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等,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体布局,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也将会呈现出两个比较大的转变趋势:一是从供给端向需求侧转移,重视从市场拓展、需求培育的角度扶持新兴产业;二是从政府直接干预模式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注重在研发、应用、推广过程中提供服务支持。

(三)部分领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在消费领域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近日,国务院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排在前两位分别是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最新数据显示,在“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下,2014年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15年信息消费有望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国家加快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布局,通过专项规划、产业基金、兼并重组、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新能源产业复苏或迎来转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201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驱动下,2015年或迎来复苏转机。国内A股上市公司201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0家新能源概念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30.42亿元,较上年同期合计亏损3.43亿元大有改观,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态度,经历了由冷转暖的迅速扭转。同时,随着推动环保和治理雾霾等政策陆续推出,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将继续填补能源消费缺口。

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化水平和层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并有望实现技术和服务的整体输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中国北车和南车签订的涉外高铁、城轨等各类轨道交通项目总额接近300亿元,其中,包括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诸多国家。轨道交通走向全球市场,表明“中国制造”已经开始从低端产品向高端技术装备迈进。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等优势产业将迎来一波较大的发展机遇。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创新或可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

■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国内多个省市也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多以奖励、贴息、补助等直接补贴形式为主,对创投引导资金的关注较少,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市场力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的成效仍很有限。

■二是各政策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但国家及地方各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宏观布局和有效的协调、决策机制,造成政策分散、调整迟缓,部分行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接连出现,投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三是各产业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现有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的问题,从而导致政策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3个省(市)从产业规划、税收减免、资金补贴、推广应用等角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政策间缺乏有效衔接,充电桩建设滞后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的重要瓶颈。

(二)产业高端突破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在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和潜在市场需求刺激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普遍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但是,新兴产业整体上仍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面临向高端突破的困境。

■一是核心技术缺乏。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看,产业发展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仍严重依赖国外技术或产品。

■二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14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促进新型产品技术首次示范应用和推广应用”,但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发了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但是,部分省市不顾技术积累和区域实际条件,在产业定位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产品同质化与低水平发展现象极为严重,使得细分领域出现较大的产品过剩性累积。

(三)融资难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或园区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产业发展仍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导致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乐居、途牛、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多家优质互联网企业相继到境外上市。

■一是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现行的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安全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大型传统产业、房地产等行业。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上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模仿型创新,原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相比,商业银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创新严重滞后,而证券市场、产业基金、各类金融性中介机构又严重缺乏。

■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运作方式、盈利模式等都与传统产业有较大区别,但受我国资本市场现有体制机制以及金融系统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缺少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较难从金融机构得到满足,这在大量从事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三是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众筹、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对解决处于初创阶段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联合光伏发起建立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站项目,通过众筹成功融资1000万元。但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量的资金缺口相比,新兴金融业态提供的资金可谓是杯水车薪。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建设。

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在于有一系列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与之相呼应,单一的政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起步阶段,要加强前瞻性部署,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支持;推动企业、高校、政府共同组建技术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产业推广阶段,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市场应用阶段,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探索首台(套)产品的倾斜扶持,适时调整进出口目录,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

(二)优化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经过近几年的规模扩张之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省、区、市形成了百花齐放、激烈竞争的分布格局。在新一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从全局角度引导新兴产业合理布局。一是从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受制于消费习惯、成长周期等因素,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新兴产业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二是从区域层面要体现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选择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细分产业优先发展。三是鼓励开展区域合作,以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通过上下游配套合作,共建区域性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特色。

(三)加快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推广。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技术成果。下一步,突破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瓶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选择附加值高、带动性强、在未来能够形成庞大产业规模和应用市场的产业来发展;另一方面,以主导产品为基点,加快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此外,要重视保障机制建设,如加强本土品牌的培育,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