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发展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6 10:51:19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篇(1)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海南游艇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游艇产业在发达国家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游艇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完整产业链。近年来,中国游艇业兴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始加快游艇产业发展。与西方以游艇销售为经营核心不同,中国游艇业的发展偏重与旅游、房地产等行业联合,以游艇租赁旅游为经营主体,依托游艇消费业发展的游艇产业模式。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出台以来,海南游艇产业快速起步,企业投资规模日渐增大。但目前海南游艇经济以租赁、观光为主,游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经营模式过于追求高端,消费市场过于狭小。本文将结合海南的区域经济特点对当前海南游艇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提出几点认识。

一、海南游艇产业结构及其发展现状

(一)海南发展游艇产业的优势。游艇产业对环境依赖性强,需要适宜的气候、广阔的水域和配套的水岸设施。而海南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海域环境等都非常适合开展驾驶游艇出海垂钓、潜水观光等活动。海南地处热带边缘,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5.5℃,海水年平均温度23℃,光热条件优越,水域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符合游艇生产15℃以上温度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对生产游艇玻璃钢原料和在海面试航检测非常有利。同时,海域面积广阔,水质优良,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海南海岸线长约1,500多公里,沿岸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码头,常年可开展户外休闲项目。目前,海南游艇码头大多位于海口和三亚的港湾度假区,知名酒店集群相当密集,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相对完善,自然风光优美,热带风情浓郁。

同时,海南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地区,具有良好的空中、陆地、海上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这些优越的环境区位十分适合游艇产业的开发和消费。未来海南水域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将有利于联结游艇产业的交通区域网络,形成东南亚游艇产业集群。

游艇业发展不如汽车等行业迅速,除环境约束外,主要是由于游艇业长期缺乏游艇出入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2010年海南出台的《海南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简称《试行办法》)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游艇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章,简化了进口游艇的检验手续,放开游艇登记户籍和外资比例限制,实行全国通用的游艇驾驶员证书制度,认可境外游艇驾驶员证书,简化游艇进出口岸海事手续的办理,对外国籍游艇进出海南省口岸不实行强制引航,解决境外游艇入境后适航性问题,鼓励境内制造的游艇在海南出口境外。这为游艇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体制机制保障,并将促进海南的游艇购置消费增长。此外,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利背景,海南享有26国免签证、境外游客离岛退税、国人离岛免税等诸多优惠政策,将对游艇消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海南游艇产业结构现状。作为经济高端化、消费现代化的代表产业,完整的游艇产业链包含研发设计、制造销售、驾驶培训、旅游等几十个相关配套产业,具有高回报和强带动性。大连、上海、青岛等地早从20多年前开始制造游艇,海南游艇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划已着手编制,相应配套的码头、游艇会等项目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产业结构框架逐渐清晰。

从游艇制造业来看,中国游艇制造自主研发能力较低,游艇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能力尚显薄弱,海南本土缺乏传统的造船技术优势,加之投资门槛高,发展相对缓慢。但由于游艇的进口关税高昂,且需要长期的本地化售后维护,因此海南引进国际知名游艇企业合资,高起点生产游艇具有竞争优势。2010~2012年间游艇制造业在海南的投资已有海南海航与台湾杰腾在洋浦制造游艇项目,以及海南金鹿集团与Applause Yachting Group Pty Ltd合资的海南金澳游艇有限公司项目。海南游艇制造业依靠国际知名游艇制造商的技术与品牌优势,生产的游艇比一般标准游艇的制造业质量更为可靠,兼具更高的附加值。

从海南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来看,游艇经济发展重点是游艇消费服务业及其关联产业,这也抓住了游艇业的核心。因此,游艇消费及辅助服务业在海南的发展则更为迅速。海口连续举办两届游艇经济论坛,海口与三亚分别举办了国际游艇展览,海口与三亚已成国内游艇热门城市,为海南游艇产业营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截至2011年底,海南已建成三亚鸿洲、海口美源、海口新埠岛、三亚亚龙湾等4个国际标准游艇码头,共372个泊位。目前海南省已有35家游艇俱乐部游艇会、260多家与游艇相关的企业。

(三)海南游艇产业的发展

1、海南游艇活动量渐增。从游艇拥有量和活动量来看,海南游艇业逐渐呈现活跃的态势。目前海南登记的游艇有36艘,其中一半是2010年登记的境外游艇。同时,据统计,2010年海南进口游艇数量居全国首位,进口额为2378.97万美元,同比增长894.28%;进口数量为48艘,同比增长433.33%。2009年海南进出境游艇仅14艘次,而根据海南省边防检查机关的统计资料,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2月17日,海南省边防检查机关共检查出入境游艇177艘次,其中入境(港)117艘次,出境(港)60艘次。游艇出入境活动整体数量偏少,但活动随着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出入海南的游艇将不断增加。

同时,海南从2008年起在海口和三亚开展游艇驾照培训和考核,目前已有200多人拿到游艇驾证。考试学员从企业高管阶层逐渐过渡到公司普通职员,呈现平民化趋势。

2、海南游艇产业投资升温。游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游艇码头、俱乐部、景观水系开发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南岛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投资商建设游艇产业的配套硬件。

海南省游艇码头起步较晚,目前全省拥有游艇码头数量约为400个,包括琼海为博鳌亚洲论坛在博鳌东屿岛及万泉河口周边建有的少量游艇码头。部分旅游度假项目、房地产项目包含小型游艇会,拥有少量豪华游艇供游客消费。全省规划并进行前期工作的游艇码头项目逐渐增多,例如三亚凤凰岛游艇码头、三亚半岛帆船港游艇码头、龙沐湾游艇码头、文昌高隆湾游艇码头等一系列游艇码头项目为海南省游艇码头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游艇专有码头工程已遍及海南5个市县,全省在建的码头已经有1,500多个泊位。“十二五”期间,全省沿海各市县规划建设的游艇码头达到13,500个。

游艇消费服务各项职能主要由游艇俱乐部(又称游艇会)承担,海南游艇俱乐部建设和管理渐成规模和体系。石梅湾游艇俱乐部、清水湾游艇俱乐部、博鳌中信游艇俱乐部等项目相继上马和开工建设。目前,海南规范的游艇会主要采取会员制经营模式,以岛外游艇拥有者为主,兼顾游艇租售、观光租赁、会所休闲、保养维修等综合性业务。这种经营发展既满足高端消费群体对游艇水上运动的热爱和部分旅客观光体验休闲的需求,也为企业高管等阶层人士在社交和商务服务方面填补了海南海上娱乐休闲业的空白。

二、海南游艇产业发展瓶颈

(一)消费市场普及率过低。目前,海南游艇制造业现阶段处于萌芽期,试水投资的两个游艇制造项目建设相对缓慢,尚未进入销售运营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游艇购置尚未成为民众的显性消费需求,有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相反,游艇消费业的发展却比较迅猛,游艇俱乐部和游艇码头的建设项目在两年间成倍增长。

然而,消费市场普及率过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海南大部分游艇俱乐部呈亏损状态。一是由于海南游艇俱乐部基本上是旅游度假型收入,主要由岛外消费群创造。由于游艇造价昂贵,国内购买私人游艇开征10%的消费税,进口游艇超过40%的税收,真正触及游艇的人群尚在少数。目前国内潜在的游艇消费群体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海南整体经济实力不足,民众平均收入水平偏低,本土游艇消费几乎为空白,普通大众消费游艇服务能力不足;二是游艇消费群体主要为企业,以三亚为例,登记在册拥有游艇的企业共有47家,游艇总数达到340多艘,但所有游艇全部是企业所有,无一是注册个人名下,与国际上私人游艇的普及程度之高形成反差。

此外,受到境外自驾游艇入境或入籍登记手续繁琐、境外游艇停泊点或海上活动区域制约、境外游艇入境卫生检疫程序等方面影响,海南目前难以开拓境外游艇消费市场,消费群体结构主要为企业多、个人少、岛外多、本土少、无境外消费者的不均衡格局。

(二)经营质量有待提升。海南游艇俱乐部运营情况不乐观,不仅与市场消费普及率过低有关,也与自身经营模式缺乏创新、服务质量偏低有关。

目前,国内游艇俱乐部的建设、验收、运营等缺乏具体的标准或指导意见,国家未出台验收标准。作为游艇旅游服务业的载体,游艇俱乐部质量参差不齐。海南绝大多数游艇俱乐部经营模式单一,长期依靠会籍出售、泊位租售求生存和发展。矛盾在于,一方面游艇俱乐部过于追求高端路线,不断提高会籍和泊位的租售价格,仅海口和三亚4家国际标准游艇码头,定位过于高端使得中产阶级望而却步,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艇消费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游艇俱乐部的建设规模尚小,游艇服务维修、培训、销售平台等功能尚不完善,且各个游艇码头不能共享资源,游艇的维护和补给要么选择返回所在游艇俱乐部,要么成本翻番,独立化经营使得游艇活动范围有限,公共码头缺失严重。

除游艇俱乐部经营不佳外,游艇码头的布局也不成熟。海南大部分游艇项目建设规模小,并不适合停靠大型游艇。同时,部分游艇码头依附于房地产项目,成为开发商为旅游地产项目增加高端元素的重要筹码。这些零星分布的码头大多为十余个泊位,形式灵活但缺乏完善的游艇维修、专业保险等服务,且只有房产业主才能享有。这种针对极少数消费群体的游艇项目,使得游艇的活动更为局限,游艇消费逐渐丧失活力。

同时,游艇制造和游艇管理维护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从国外引进高端技术、制造和管理人才的手段并不能满足游艇企业长期发展,培育游艇业人才也成为游艇企业的难题。

(三)产业政策和规制缺位。2010年《试行办法》出台掀起了海南游艇热,游艇产业蓬勃发展。然而,游艇产业相关政策、规制不健全是限制海南游艇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法规政策对游艇购置、牌照、航程等活动的限制过严,不利于游艇产业联动发展;二是对游艇码头和俱乐部建设规划、管理与审批缺乏规范。尽管《海南省游艇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对游艇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操作条款规范,但游艇活动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法规问题。由于我国船舶法尚未将商务船与私人游艇区分开来,购买游艇手续之繁杂非一般阶层所能承受。目前有关规定私人购买游艇时,需要同时具备船籍证书、所有权证书和国际证书,游艇必须经过检验发证、办理国籍登记才能航行。在我国船舶管理框架下,私人游艇即使在获得许可的专用水域内航行,也须通报当地的海事、航务及港监等部门,并经一定的业务协作才能出航,每经过一地的水域都需要海事部门的检验检查,且不对国内游艇开放港澳等周边地区水域。

同时,各市县游艇码头建设项目层出不穷,部分项目占用了城市生活旅游岸线,没有统一的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管理。对游艇码头占用岸线的管理权限模糊,界限不清,少数高端地产项目能审批并占用城市公共岸线,岸线资源无合理有效配置,将影响未来公共游艇码头区域建设规划。不预留用于游艇公共码头建设的岸线、陆域等,将来一旦游艇产业蓬勃发展,将面临游艇无处停泊和下水的尴尬,这可能成为发展游艇经济的瓶颈。此外,有关依附房地产项目的游艇码头,尚存在是否实行一关两检、口岸服务,以及营业范围变更等行业监管的问题和隐患。

三、海南游艇产业发展对策

(一)培育游艇消费文化。对任何产业和企业而言,拥有市场和忠实的消费者是其确立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游艇市场极具潜力,但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挖掘。打破游艇贵族化误区,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和海洋意识培育,培育公众游艇消费理念成为当前重要任务。

游艇不仅是奢侈消费品,也应成为大众娱乐产品,可作为健康的户外运动载体和爱好航海的年轻人学习和实习的载体。据调查显示,国际游艇消费比较多元化,价格从十几万元到几亿元不等,既有超级豪华游艇,但更多的是中产阶层能承受的帆船、钓鱼艇、快艇、休闲艇,如豪华游艇的销量只占北美游艇市场的2.5%。因此,降低游艇制造成本,增加小型简易游艇销售成为游艇制造企业的出路。

同时,海南游艇消费业应借鉴欧美成熟游艇俱乐部的建设模式,在塑造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游艇休闲特色文化方面下工夫。政府应根据发达国家游艇产业的发展经验,规划和建设大量游艇公共码头,满足公众对40英尺以下中低档游艇消费的需求,大规模推广游艇水上休闲活动。

(二)引进差异化运营模式。根据国际经验,游艇制造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利润主要来自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一些高附加值游艇产品,游艇制造贵在精而非多。海南游艇制造企业应当学习台湾模式,以高附加值的独特设计路线为特征,为客户做定制化的服务,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道路。目前,引进国外知名游艇制造商合资,是制造企业快速成长的捷径,但自有人才的培育成为当务之急。游艇制造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积极搭建产学联盟平台,实现船舶工程技术游艇方向的专业人才维续。

海南游艇会的运营应打破单纯的观光游览模式,组建价格相对低廉、面向中产阶级的运动娱乐型游艇会,可以通过团体包租、按时收费模式,吸引会员加入组织度假、娱乐休闲服务活动,与驾照培训、活动策划等业务公司开展合作,提供包括水上训练活动、游艇驾照培训、展览聚会、旅游摄影等活动,使发展定位差异化,经营内容丰富化。

此外,港澳地区的游艇会会籍价格及游艇维修保养费用相当高昂,港澳台毗邻海南省,航程较短。在水域政策逐步放开后,区域联网运营将成为游艇消费业发展的趋势,海南游艇码头若能提供周到及价格合理的服务,凭借海南的热带岛屿资源,将在未来游艇度假市场占据更广阔的空间。

(三)政策督促行业良性发展。政府应当坚持行业监管政策与扶持政策并重的原则,既要预防游艇项目投资盲目、过热,预防行业发展无序,也要适度放宽对游艇经济的相关政策,包括游艇的活动范围、游艇消费的税额等问题,引导游艇产业向良性发展的方向壮大。

从行业监管的角度来说,政府应建立健全统一的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涵盖从设计、生产、检验、水域管理到消费税收以及人才教育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和规范,推动游艇制造集约化,加强游艇码头、监控系统硬件设施建设,严格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建设项目的审批,建立项目验收与开放标准。

从产业扶植的角度来说,政府应利用立法权优势、海南经济特区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等优势,制定和实行有利于游艇消费的政策法规,同时建立游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众游艇文化培育,进一步简化游艇出入境手续,积极申请扩大游艇活动范围,加大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力度,为游艇在海南周边海域活动以及游艇码头区域联网运营创造条件,逐步提高海南游艇产业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奉贤发展游艇经济的思考[J].上海企业,2006.11.

[2]曹惠芬.发展我国游艇工业的思考[J].船舶物资与市场,2000.4.

[3]王晓美.美国游艇业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5.9.

[4]程爵浩.游艇俱乐部的设计与运营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6.3.

[5]海南人民政府.海南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2010.

产业发展对策篇(2)

借鉴外省服装产业发展经验,结合南昌服装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措施:

1 确立南昌服装产业发展特色

南昌的服装产业算起步阶段,服装产品结构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粗放加工的产品多, 深度加工的产品少;低经济价值的产品多, 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一般产品多, 名优产品少),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都相对较弱。

确立南昌的服装产业发展特色是南昌服装产业发展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有许多极具特色的服装产业城市,如杭州女装、均安牛仔、宁波男装、织里童装等,大有瓜分国内服装市场之势,而南昌服装的产业特色不明显。要在全国的服装产业中分得一块蛋糕,南昌必须首先确立其城市的服装发展特色。只有确立了南昌服装发展特色,才能有针对性的的构架服装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一站式服装产业集群。只有确立了南昌的服装发展特色,才能利用并集中所有的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将南昌的服装产业做大做强,树立口碑。

2 加强南昌服装信息化平台建设

服装产业是对信息极其敏感的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信息的快速获取和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尺。可以由南昌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依靠行业协会,联合南昌地区的代表性服装企业,共同创建南昌的服装信息化平台。

第一,通过服装信息化平台,为服装企业出谋划策。南昌市缺少优势服装龙头企业,大多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主,这意味着南昌的服装产业发展缺少“专家”指导。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建立服装信息化平台时可以邀请和联合一些国际、国内著名的企业管理专家,优秀的企业家,专业的咨询公司合作,借助这些“巨人的肩膀”, 为南昌服装企业提供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咨询服务。此外,也可以借助这些专家团队,开展服装产业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第二,通过服装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政府、行业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公告,通知,使企业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政策变化,行业动态等,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有效避免由于信息落后造成盲目生产。各企业亦可通过此平台公告企业的需求信息,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为南昌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夯实基础。

第三,通过服装信息化平台,分享与交流经验。可以在服装信息化平台中设立交流模块让南昌的服装企业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各种信息、经验与成果交流。

此外,此信息平台可以链接服装专业网站,拓宽其信息量和涵盖范围,更全面的为南昌服装产业的发展服务。

3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一支优秀的员工团队和管理团队才能造就一个辉煌的企业。南昌的服装产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挖掘、 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升南昌服装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服装行业“用工荒”的背景下,南昌的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引智”和“育才”两个方便入手,双管齐下,突破瓶颈。

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纳高端服装人才。所谓“筑巢引凤”,要吸引优秀人才来南昌施展才华,必须首先优化南昌服装产业的人才成长环境,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完善科学的、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机制。福建、江浙沪和广东等地的服装类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使相当大一部分人会去人才相对“稀缺”的地区寻找出路,这也为南昌服装产业“引智”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健全培训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南昌现有的服装企业中,基本没有企业设立培训部,人才培养缺乏一个正式的、科学的体系作为指导。南昌的服装产业要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形成自己的人才储备库作为发展后劲。可以依托现有服装类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多层次、 多形式人才培养方式,补充和储备服装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同时也能借助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 建立完善的服装面辅料交易市场

南昌每年有近30亿元面辅料采购订单外流,缺乏原辅料供应商和一个大型的面辅料交易市场成为南昌服装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南昌本地缺少面辅料生产厂家,有限的几家面料厂产能不足,生产的面料大多种类单一,品质不高,辅料生产厂家则基本没有。发展服装产业链上游,发展服装面辅料加工企业,建立大型的面辅料交易市场,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是发展南昌服装产业的重要一环。当然,建立完整的南昌服装产业供应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广大企业的积极配合。一方面,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兴办面料以及缝纫线,拉链, 商标,纽扣等生产加工型的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企业规模群聚。当然,一些有能力的服装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纵向一体化,如做面料开发生产,辅料开发生产等,这样不仅解决了南昌服装产业的面辅料采购渠道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5 发展南昌的物流

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位于长江中下游,与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相毗邻,是对接我国东南部沿海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必经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电子商务一片红火,也拉动了南昌物流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服装企业内部物流组织的专业化。但总体看来,南昌的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布局不够合理,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偏低。这对服装产业的发展也有不小的负效应,如物流成本偏高,效率偏低等。物流的滞后发展不仅仅是让服装企业背负较大的物流成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装产业的渠道升级。

产业发展对策篇(3)

唐山作为典型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一直处于二产发达,三产落后,特别是生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三次产业比例与相对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其他城市来说仍不够合理,三产水平亟待提高。同时,服务于二产,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的生产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占比较低,仍停留在小、杂、乱的阶段。

一、发展保险行业的重要性

保险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融通资金和社会管理功能,是现代商贸活动中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市场经济下金融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唐山要改变目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保险行业,为保险行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不断发展的内部推力,除了增加普通消费者的投保意识,在保险规模、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方面,以及保险主体的数量也要争取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因素

首先,唐山的保险行业普遍存在服务覆盖面小、责任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其次,从属于高级服务业的保险行业和一个社会的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执法越透明,不可预期的政治干预越少,尖端服务业越能壮大生根。再次,受外力因素影响导致保险行业利润率降低,唐山许多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中,银保业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大多数银保业务普遍受制于银行制度和银柜人员素质,保险公司在合作中明显处于劣势,银保业务的增长速度与利润水平不仅难以保证而且极不稳定。此外,受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销售压力增加,资金紧张,许多企业减少了对保险业务的投入,也加剧了普通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和对通胀的恐惧,减少了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转而增加对股票和基金等快速盈利型理财产品的偏好。最后,垄断的保险行业活力不足,资金利用效率低,无法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单凭保费增长实现资产增值是一个漫长低效的过程,无助于缩小保险行业与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差距。

三、发展保险行业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政策体系

初步设立保险行业引导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加大保险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保险项目,在合作准入、项目用地、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享受与工业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对新型保险服务、三农服务项目等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从各方面营造保险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引入第三方监督理赔机制

保险产业需要一个可预见的外部环境以及透明的赔偿体系。以唐山市汽配和维修市场为例,由于市场管理不足,导致整体市场的不规范,一种配件常常有多种价格。而大多数保险公司依据市场较低的零配件价格和工时费定损,可用户往往出于信任心理,选择去4S维修,而特约维修站的收费普遍较高,差额因此就产生了,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差额较大,使得用户对保险公司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措施,授权具有资产评估资质认定的专业单位或公司为事故车辆定损,然后再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即选择具有公立性的监督赔偿机构使理赔过程透明化。

(三)引导保险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收益率

与国外保险业充分开发利用资本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目前保险资金的运用还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少量的国债,基本上没涉足资本市场。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除了收益和风险都较高的股票市场,还可以利用收益相对稳定的债券市场,交叉运用短期和长期投资产品,特别是长期投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在偿付能力评估时被计入附属资本、可以提高对被保险人的保障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保险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资本金需求快速增加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只能通过现有股东增资、吸引外资等私募方式扩充资本金,融资方式存在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无疑是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另外,资本市场是真正考验各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获取收益的能力,同时是各保险公司收益率差异的关键所在。

(四)通过宣传引导强化保险意识

截至2009年1月唐山市已经拥有财产险、寿险保险市场经营主体32家,包括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唐山分公司、中英人寿保险公司唐山分公司等9家保险市场主体进驻唐山独立开展保险业务。全市共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等18家经营财产险业务的保险企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经营寿险的保险企业。加强宣传,消除普通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淡漠与误解,强化保险意识可有效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刘重.现代生产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产业发展对策篇(4)

1、着力培育知名品牌

培育品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名牌战略的实施。第一,加强政府引导下的宣传。名牌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广泛的知晓性,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宣传能起到种植户自身宣传所不及的效果。借鉴其他地区的政府宣传行为,潍坊市也应该在该方面多下些功夫。第二,注重注册品牌商标的工作。商标是品牌的直接表现。目前潍坊市还没有非常有名的品牌,在效应上没有达到该有的影响力。对优势苗木的商标保护,是实施品牌化战略的保障,对促进苗木业的发展和种植户收入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更深远的讲,对提高苗木的质量安全和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第三,注重苗木的国际认证和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等。通过国内外公认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各类认证体系的认证,能有效的提升品牌建设的步伐。目前潍坊市已经开始了再改领域的工作,但力度还应该加大。第四,提高品牌观念,创造品牌发展环境。种植户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才能激发更多的人关注品牌建设,通过政府宣传、典型带动等方式来达到品牌观念的深入发展。同时在政府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加以引导。

2、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苗木业的发展离不开与苗木相关的技术研究。纵观国外苗木发达国家的做法,苗木技术研究及应用为苗木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技术的优势为苗木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动力。苗木种植在潍坊市还是以传统的老方式为主,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种植户的更新慢,与之相配套的种植技术更新也慢,这些制约了苗木业的跨越式发展。在技术应用方面,应该广泛开展品种选择、种植指导、果园管理及后期管理方面的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后期方面的研究,例如包装、储存和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在潍坊市还是较为薄弱,比如储存方式还是老式的气调库、冷库等方式,国外在相关领域开展的镀膜冷藏等方式在当地根本没有,在调查中也没有发现有人知道更多的相关技术。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第一,政府其主导作用,加强果树种植及相关应用的研发,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第二,引导有实力的种植户从事相关的技术研究。第三,积极了解国内外的苗木知识前沿,不断借鉴引导,在当地适时开展应用。苗木业技术体系建设即需要科研力量的投入也需要科研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服务体系的建设,将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应用能力水平。第一,继续加强科技服务能力。潍坊市应该继续扩大果树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做好各类水苗木种的引进。对测土施肥、果园生草和病虫害生态化控制等新技术等要加强推广力度。第二,苗木业技术推广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既有国营又有民营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各乡镇都要设立专门的苗木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的村可以设立服务点,将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第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要逐步建立。潍坊市应该在开发运营了潍坊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定期对苗木业动态、苗木价格和苗木供求信息等方面指导全县的苗木业生产,乡镇和村一级也应当建立专职或者兼职的信息报道员。潍坊市在近几年从政策到实践中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在苗木业中的运用,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搞好苗木的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强种植户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宣传和带动让广大种植户认识到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技术与苗木业发展息息相关,引导种植户由被动接收到主动收集信息的转变,让种植户多了解,多观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图片、书籍和视频资料。第二,发挥好政府在种植户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可以指定区域内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大投入,让重视现代化的信息意识浓厚。第三,进一步加强种植户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网络建设,种植户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提升,让及时的苗木业网络信息传递到种植户手里。第四,推进苗木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政府与种植户之间,种植户与种植户之间的信息更加顺畅,资源共享力度更大。第五,建立培养种植户信息化人才的机制,加大乡、村的信息服务站。

3、实施苗木标准化战略

在标准国际化对接、苗木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和苗木业标准组织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推进发展。具体的苗木业标准涉及的方面包括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多个环节,例如苗木的培育、苗木的质量、苗木的储藏和包装等。潍坊市应该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出苗木系列标准,并指导种植户严格按照县里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生产销售。近些年来,潍坊市从苗木审查体系、各类组织形式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全面实施了苗木标准化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标准化的路上潍坊市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苗木业发展的好坏根本上还是靠人的技术水平来实现。知识化的种植户是推动苗木业更新换代的主要动力,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既包括对新型技术的接受也包括对新型技术的实践。潍坊市目前科技型种植户数量并不是很多,更多的种植户靠的都是自己的经验和与周边种植户的交流获得,技术含量较低,对国内外的新技术了解较少,这些都阻碍了潍坊市苗木业的创新型发展。潍坊市应该建立由政府引导下的多种提升技术水平的平台,尽快改善种植户的技术水平,让种植户开阔眼界,学习和掌握更多先进的种养技术,不断提高潍坊市的整体苗木发展水平。

4、推进苗木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苗木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潍坊市也应该加强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当然也包括苗木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发函一些苗木业的龙头企业,因为苗木产业一体化建设是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战略手段。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上来说,他包含着动词和名词两种解释,动词解释主要集中在经营手段上,名词解释主要集中在经营组织形式上。按照龙头企业对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和生产控制力量四个方面,可以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三种类型。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体化的建设必须以客观的市场规模扩大,管理、生产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提高到一定程度为前提。因此在潍坊市苗木业产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的指导及通过制定政策来规范龙头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有必要的。苗木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能有效的整合资源,壮大集群经济,为潍坊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大体可以有两个市场,一是苗木产品的产地市场建设。这就要求潍坊市要在完善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紧盯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建设一处政府行为引导的、规模较大的、功能齐全的大型苗木批发市场,包含苗木购销、储运、包装和加工于一体,具有集散中转功能和交易现代化等特点的市场。二是开拓外地市场,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将批发市场建设为设点销售、超市连锁经营或直销等销售方式,特别是在大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或专柜,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扩充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小规模的苗木批发市场在潍坊市有很多,每个乡镇都有,集中地区每个村子都有市场交易点。这些分散的交易点要么是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要么是自发形成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些市场都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对策篇(5)

[2] 陈有全,金爱武,吕德木.浙江省龙泉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EB/OL].(2008-07-25)[2014-05-06].http:///link?url=cMxZMXzjMdlranpWCcLasUbLxmrTbCFEkA1B_i_NMaL333YGmEucG发bzKJlTf36l2TRMFbsHAdvcJdH-Nqkrn41G_hzfaj8Ld8W8FVxgc287.

[3] 吴炳生.竹类资源利用与发展趋势[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9(5):351-356.

[4] 阳昌明.广西兴安县毛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10(3):171-172.

产业发展对策篇(6)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07-01

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哈尼族乡辖4个村委会、57个自然寨、6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 万人、总耕地面积 3.6万亩、土地及水资源丰富,2013年农民人均有粮388公斤、农民人均2595元。以茶叶及甘蔗为主要经济作物。原有桑园面积587亩、涉及发展河及营盘两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2014年产鲜茧20.4吨、产值76.5万元,新发展面积450亩。

1 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发展河的蚕桑从引进到现在共经历了: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全面规划推广种植过度期、优胜劣汰的平衡期以及现在的理性恢复增长的发展历程

1.1 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

澜沧县发展河乡于2005底与全县同步引入蚕桑产业,当年示范种植164.2亩,2006年养蚕1.5张,产量73.2公斤、产值1383.3元,桑园选地条件差,基本选在树林边、竹林底或与茶树间种。基本不进行管护,亩产值8.5元/亩。到2007年底统计发展面积524.4亩,嫁接面积79.5亩,共养蚕31张、产量1175.3公斤、产值22388.8元,亩产鲜茧2.2公斤/亩、如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亩产鲜茧14.8公斤/亩、亩产值281.6元/亩。前栽后毁,弃管弃养现象突出。

1.2 全面规划推广高峰期

2008年全县调整规划前普查面积132.2亩、其中嫁接面积66.7亩。2008年养蚕32张、产量1320.7公斤、产值25345.9元,与2007年保持基本稳定。调整规划后当年新发展面积630亩,至2012年始实施强村大户工程前累计共发展面积1864.8亩,其中嫁接面积621.2亩,累计产茧35982.9公斤、同比2008年年平均增长9倍。年最高产量15190.2公斤,产值481624.9元。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平均亩产茧24.5公斤/亩、亩产值775.3元/亩,平均张产茧29.3公斤/张。养蚕技术和效益处于全县较低水平。

1.3 优胜劣汰的平衡期

2012年发展河村列入了县级‘强村大户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当年原有面积由实施前的841.7亩减少到532亩、减309.7亩、-36.8%。 2012年新发展面积127.8亩,其中新栽嫁接桑80亩。 2012年养蚕439张,同比2011年的497张减66张、-12%。产量12148.9公斤,同比15190.2公斤3041.3公斤、-20%。养蚕户数102户,同比167户减65户、-38.9%。户均养蚕收入3634.6元/户,同比2657.3元/户增977.3元/户、增36.8%,亩产茧量22.8公斤,同比17.7公斤增加5.1公斤/亩,增加28.8%。由于在当年甘蔗价格提升以及养蚕水平低、致使养蚕效益差等因素的影响下,吉坐、老陈等村民小组,于强村建设项目进入初期3-4月严重毁桑。预计减少养蚕张数200余张、减少产量5000公斤。但是,养蚕总量虽然少了户均收入及亩产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狠抓冬季桑园管理、高标准建设新桑园、桑园及蚕房的统防统消、大棚建设、养蚕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的有效落实,2013年投产面积449亩,鲜茧总产量有了恢复性增长达14860.8公斤。产值558425.8元,户均收入5640.7元/户。同比2012年的3634.6元/户,提高2006.1元/户、增长35.6%。平均亩产茧量33.2公斤/亩,同比22.8公斤增10.4公斤/亩,增长31.3%。2013年新发展面积138亩。产业逐步向高效,高标准化方向发展。

1.4 理性恢复增长的蓄势待发期

经过多年艰辛的发展历程,不断总结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强村大户工程’实施的有力支撑下,三年来,不下达面积任务指标、注重选地及建设标准的提高、发展一亩出成效一亩、注重种养薄弱环节的技术培训指导、积极有效的引导农户主动投入发展。发展河乡的蚕桑产业正呈现出可喜的恢复性增长趋势。其中:嫁接桑面积350亩。占新栽桑的78%。至此,总桑园面积基本恢复到2012年前的面积水平,达1030亩、桑园管理建设标准、养蚕技术及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预计到2016年可完成‘强村大户工程’的建设任务,实现产茧50000公斤,产值190万元,为发展壮大该乡的蚕桑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

2.1 严格推进组织化进程

发展河蚕桑产业近年来在上级财政项目的支持下由农户自行发展,桑园面积相对集中在发展河村的上勐宋、河头、林排坡及营盘村的蚌塘、坡脚等小组,2014年新发展面积呈现逐步向其它小组发展的趋势。应统一认识,以‘事在必成’的决心、做‘强产业’为目标,充分调动乡、村、组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做好现有村组的统一规划,规划面积不少于村2000亩、组300亩、户5亩。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发展。在做好发展河、营盘两个强村的基础上,后续考虑勐乃村及黑山村的规划发展。至2020年规划总面积8000-10000亩、产茧800-1000吨、农业产值3200万元,真正培植壮大成为本乡的支柱性产业。

2.2 加强技术服务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发展河乡从引进蚕桑产业起,技术员及辅导员更换频繁、稳定性差,始终处于熟悉、适应阶段,无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指导。是导致该乡种养水平不高、养蚕效益不好、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全乡只有两名村级辅导员在分片进行技术服务、组织生产等的相关工作。技术培训指导力量有待加强,建议鑫源公司应至少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并签订至少3年以上的服务协议。以保证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2.3 加强种养技术薄弱环节的重点培训指导

养蚕效益的高低,与桑叶产量、质量以及养蚕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加强种养过程中种植沟开挖、栽苗、底肥投入、中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冬季桑园的深翻、伐条、施冬肥、小蚕养殖中温湿度的管理、蚕体蚕房的消毒、采叶标准,上簇管理等每个技术环节的培训指导。狠抓桑园病虫害、小蚕养殖温湿度的调节、蚕房的统防统消等最为薄弱的环节,直至达到养成自觉习惯、统一标准为止。实现向高标准、专业化、持续方向发展。

2.4 抓好示范样板的建设

产业发展对策篇(7)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90-1

1 林业企业矿业资源和项目现状

1.1 矿产资源的现状

林业企业多处深山,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营区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从目前已经发现的矿产多数是铁、金、铜、石灰石、大理岩、硅石、煤、矿泉水等。

1.2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林业经营区森林覆盖率较高,矿产资源赋存隐蔽,成分复杂多变。另外由于地上植被较密,勘探难度大、成本高、效果差。

1.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业企业多数拥有数万公顷的重点公益林。而且,很多林业企业有部级自然保护区。按有关规定,在这些区域内不能有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所以,林业企业经营区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相当低,

2 矿业项目存在的问题

2.1 投资矿业项目的风险较高,林业企业不愿投资

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从林地占用审批、矿山设计、基建、达产至达到设计能力,一般都需要几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矿产品价格的变化,可能使原预测投资回报率受到影响。

2.2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有破坏,林业企业不想投资

开采矿产会造成地表下沉、地下水位下降、森林资源减少、生物资源减少。而且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料,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

2.3 占用林地审批相当麻烦

目前,国有重点林区的林地占用审批需要到国家林业局审批,而且有指标限制,一般不会给审批。

2.4 无法参与矿产企业的经营管理

目前矿产企业开发利用主要由地方国土资源局管理,矿产企业的各项统计也主要由其负责。一般以林地、林道参股经营的林业企业却因不能参与企业管理,而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

3 林业企业发展矿业经济的措施

(1)林业企业应在适当的时机成立专门的矿产开发公司,投入资金对经营区内矿产资源的进行勘探,以探矿权或采矿权与相关公司合作,扩大参股比例。矿产开发公司可以针对已经参股的企业,直接参与经营,掌握企业效益。

(2)对参股的矿业公司要安排专人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担任副经理或财务人员,并按月将生产、财务报表报送林业企业,可以保证企业及时分红,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3)林区公安、资源林政、森林防火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参股的矿业公司要真心服务,做好林地占用审批、森林防火、治安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赢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让外来投资商安心、顺心、放心。

(4)以法律、经济、规划、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和矿业权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消除无证勘查和开采、乱采滥挖、越界开采,以采代探,非法转让等各类违法行为,全面查处违法案件,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4 林业企业发展矿业经济的建议

4.1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配合省、州做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地质勘查部门的沟通联系,开展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为矿业开发提供可靠的资源基础和地质资料,掌握矿业经济开发的主导权。

4.2 坚持依靠行业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机械设备高起点开发矿业资源

鼓励矿业企业增大研究开发资金投入比例,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推广,通过技术结构调整,提高矿产资源的采、选、冶回收率,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

4.3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要严格按照生态、环保双重标准,少办矿、办大矿的要求发展矿产业。在矿业开发工作中,坚持“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建设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现代化矿业企业。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对已废弃的矿区,要拓展融资渠道,加强生态恢复治理和矿区还林;对新建和改扩建矿山,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腐殖土,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对矿山产生的废弃物不能按要求及时治理、复垦的,不得扩大开采规模。

产业发展对策篇(8)

中国林业产业在近几年显著增长,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据《2014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披露,2013年我国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73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12年增加7865亿元,增长19.93%。林业3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有所调整,由2012年的34,85:52.97:12.18调整为34.60:52.79:12.61。地区发展平衡程度有所提高,但东部10省林业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50.71%;中部6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9505.44亿元,占20.10%;而我国西部省份林业产业增长最快,与其它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林业产业总产值在3000亿元以上的省份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别为广东、山东、福建、江苏、浙江和广西。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状态良好,林业经济稳步增长,但仍存在若干问题。

1.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1过度依赖区域经济

林业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受到区域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林业产业与其它产业一样,各项经营成本上升,如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都在上涨,特别是与林业产业息息相关的土地价格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区域市场不断紧缩,林业产品本地消化能力减弱。林业产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贷款,产业发展受资金压力限制很大。很多中小林业企业有优良的技术,有成熟的产品,但是资本匮乏,就要向银行贷款,而银行在放贷时主要考虑有没有抵押、有没有收入、有没有业绩,只说技术好、销售好是不行的,这也是一个市场准入问题。

1.2科学技术重视不足

相比农业及其它行业,中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较为落后:效率低下,机制僵化,科研院所与技术转化间存在严重的脱节。从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基层和一线从业人员对林业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导致了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在林业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

1.3经营管理有待加强

许多林业企业规模不大,仍然依靠家族式理念经营和管理,造成企业的领导力不足,管理创新能力低,缺乏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瞬息万变,日常生产管理事务缠身的林业企业经营者只能凭经验处理市场的变化,调查市场变化和分析市场需求的重要工作只能搁置,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被忽视,市场份额被新兴资本抢占。以短期目标为重点的林业企业经者没有长期的经营战略,方向不明,盲目投资,导致企业规模止步不前。

2.产业发展对策

2.1加大落后地区投入,改善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国家应当以政策和财政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可以在劳动力、能源、原材料、土地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在落后地区林业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住房、生活补贴;对能源和原材料进行减税、退税等导向性政策;对土体承包费用实行优惠等。林业企业在依靠贷款的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吸引其它投资的能力,如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其它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特别是当前的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只要企业,能够有发展前景,资金不是问题。

2.2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转化能力

当前形势下,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应当是林业产业首要的问题。受制于我国的科研院所体制,林业产业相关的科研机制亟待改善,科研人员没有在想怎么提高林业的效益,而是纯粹地为科研而科研,没有绩效制约。因此,科研院所应当改变现有机制,让科研人员“能上能下,能来能去”,以能力论高低。林业企业也应当适当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员工科学文化素质。聘用高学历、高水平的企业员工更加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员工的执行力更强。

2.3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实现集约化生产

产业发展对策篇(9)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网站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 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 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 633.33 hm2,木本药材1 666.67 hm2,油料、饮料600 hm2,其他经济林1 533.33 hm2,林木花卉133.33 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 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 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 333.33 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 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部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供产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 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产业发展对策篇(10)

一、前言

光伏发电产业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对于河北省这个能源消耗大省具有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从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成本效益的内容与传统发电方式有一定的差别,光伏发电产业前期投资的经济成本高,但经济效益并不显著,且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难度大、并网稳定性差、市场成熟度不高等一系列特性。光伏发电可以大量减少各种有害废气废渣的排放量,能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得到了较好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本文是从广义成本效益角度分析整个河北省地域范围内的光伏发电产业,不只关注可量化的经济成本和效益,而且加入了一般不易量化的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影响的相关因素,应该尽量减少认识上的局限和数据缺失或不可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提出的一种简单有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而模糊数学正是采用数学方法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问题的一门科学。因此,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成本效益水平。

二、成本效益水平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权重

(一)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结合上文所述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特点,根据成本效益的内涵特征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要求,本文共选取7个成本指标、6个效益指标用于对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成本效益的定量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是成本和效益两方面,需要从光伏发电产业整个产业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环节去提炼,包括上游产品制造,中间组件封装和配件生产以及下游并网发电。此外,还需加入光伏发电产业在河北省发展的外部环境、社会影响等因素。最终得到的指标体系见表1:目标层为成本效益水平B,准则层是C1至C4,指标层是C11至C44。

(二)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联系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的相关专家、一线高级技术工人共10人,按照Saaty标度法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判断,由此构造出的判断矩阵如下所示。利用AHP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A和随机一致性比率RC,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可知各层指标的RC值均小于0.10(见表1),表明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于AHP的计算方法和本文研究内容的关系不大,因此省去计算过程的描述。表1第二列括号中所列示的权重值为目标层B的下级各指标相应权重,表1第三列括号中所列示的权重值为准则层C1至C4的下级各指标相应权重。

三、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成本效益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评价等级的确定

根据所述成本效益水平的内容,将其划分为六个等级,则模糊评语集为Y={优秀,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二)指标的隶属度矩阵

首先,进行单因素评判,确定出各个评价指标对评价等级的隶属度,以建立隶属函数,构成隶属度矩阵。由上文提到的10位专家对表2打分。按照逆指标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成本效益水平,正指标作用与其相反的原则,在选中单元格中打“√”即可。收回调查表,统计指标的“√”总数,除以基数10,即为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见表3。该评价结果可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构成模糊关系矩阵,即指标的隶属度矩阵R。

(三)模糊综合评价

首先,进行一级综合评价,以经济成本在下级各指标上的评价为例。评价结果(B1)等于C1中下级各指标构成的权重向量A1与其隶属度矩阵R1的数乘:

其次,进行二级综合评价。根据一级评价结果,得到成本效益水平B的隶属度矩阵R,又有B中下级各指标构成的权重向量A,二者的数乘即为最终评价结果B:

由一级、二级评价的结果向量B1、B2、B3、B4、B可知,在评语集的六个等级中,经济成本隶属于一般的程度最高,为0.4719;外溢成本隶属于较差的程度最高,为0.5965;经济效益隶属于较好的程度最高,为0.5750;外溢效益隶属于优秀的程度最高,为0.3878。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的成本效益水平隶属于一般的程度最高,为0.3781;其次是隶属于较差的程度,为0.2658。

四、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对策

由上文计算结果可知,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的整体成本效益水平为一般。从成本角度看,河北省光伏产业的电池制造、电站建设等可货币化经济成本相对处于优势,但本文加入了一般不予货币化的外溢成本,包括光伏发电并网的不稳定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较大程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弊端等,使其整体的成本投入相对更多。从效益角度看,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并不显著,很多方面还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但是随着河北省光伏发电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光伏发电成本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本文加入了目前企业不予货币化计量的外溢效益,主要体现为光伏发电产业的环保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其计入成本效益中有利于抛弃只重视经济效益的短浅目光,正确地看待河北省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综合以上评价和分析,本文对河北省光伏发电产业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对光伏发电的制造产业应给予政策引导,鼓励与限制并行

河北省当前光伏发电的制造产业比较发达,但不应急于扩大生产规模,其发展重点应该是提高光伏电池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政府对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市场饱和的产品项目应该取消支持政策并予以限制,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应该鼓励企业针对各类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发多样化的光伏产品。同时,为了平衡产业结构和降低产业链的生产成本,政府还应该支持企业进行光伏逆变器、控制系统和蓄电池等配套部件的生产和研发。

(二)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同时继续努力争取国外市场

2011年国家公布了光伏上网标杆电价,电价的确定有益于国内光伏市场的真正打开,河北省应该抓住机会,做好政策扶持,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份额。此外,河北省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出口,积极抵制国外的“双反”不公平待遇,积极开拓应有的国外市场份额。

(三)政策支持应有所侧重,鼓励技术研发

河北省当前阶段应该正确对待大额资金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的问题,应继续加大技术引进和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及财政补贴力度,但应该坚持技术上的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做好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以政策为导向逐步培养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还应规范电网企业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并网运行服务,通过鼓励发展智能电网技术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应制定相关政策,做好废旧电池等的回收管理工作。

(四)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要紧随国家政策发展方向,稳步发展

河北省光伏发电已经开始起步,但与国内其他光伏发电发展较好的省份如青海、甘肃等相比,光伏电站建设数量并不多。对于光伏发电项目,河北省应理性对待,不应单纯为了刺激经济而急于发展,应严格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严把质量关,因地制宜,做好前期的论证工作,争取每建一座光伏电站,就能保证其发电质量和未来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对策篇(1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50-02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是为培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寻找并培育煤炭产业的替代产业,以获取煤炭以外的经营收入和利润,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发展,要从战略上规划,从技术和人才上支撑,从产业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

煤炭企业须要明确发展思路,制定战略性的总体规划。开展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对大型煤炭企业发展而言的,而小企业则不具备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条件。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充裕、管理经验丰富、人才集聚、技术先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对于其来说,既有可能,也有必要。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应由集团公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1.加强对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企业领导层特别是高管层应高度重视并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研究,成立专门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机构,为企业领导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当参谋。要注重激发和集中职工群众的集体智慧,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和参与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氛围。

2.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规划。应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创出本企业的特色,制定出科学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适合自己的企业战略制胜。

3.确保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要勇于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制定企业投资决策议事规则,对多元化经营项目投资的基本原则、管理权限、运作流程、各阶段参与投资人员的责任、前期调研、项目的决策、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后续管理涉及投资活动的主要事项等进行明确规定。在建立健全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的基础上,遵循决策规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从而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投资决策,批准一项、落实一项、见效一项。

4.煤炭企业要科学选择可进入产业

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有明确的定位,这种定位应从深入进行产业调查,从市场环境、客户偏好以及自身相应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的选择。

(1)对涉入产业的利润水平及增长趋势进行分析。有的煤炭企业往往只注重涉入产业当前的利润率,而对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估计不足,盲目投资,煤炭企业一般既要注意当前利润,又要注重增长前景,在当前利润与未来增长中找到了“结合点”。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2)对涉入产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进入某一产业的重要原因是该产业盈利的吸引力。煤炭企业要全面分析把握产业竞争状况,确保企业进入该产业能发挥其竞争优势,这对煤炭企业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意义重大。

(3)对产业关联度进行分析。产业关联度意味着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更易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步骤一般应从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开始,逐渐延伸到关联度低、差异性大的产业。

煤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须立足于煤炭资源优势,围绕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物利用最大化,在资源的深度开发上下工夫,立足于煤炭资源梯级开发、高效利用。随着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升高,可实现煤炭企业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获利能力。

二、加大技术和人才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支撑力度

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在于科技,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一定要克服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基建、轻技改的弊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2.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煤炭企业要进行产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数量多、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些人才要能够运用技能、技术支持新产业的经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已经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这支队伍在整体素质、人员结构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煤炭企业目前缺乏高层次人才、适用型人才、战略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专业人才等。获取这些人才的主要路径是: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内部员工的培养获得,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解决,而最关键的在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三、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煤炭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把核心竞争力作为煤炭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

煤炭企业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时,要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煤炭企业的优势在于煤炭生产以及与煤有关的一系列技术,煤炭产业无疑是煤炭企业的核心产业,它不但是企业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企业在煤炭主业上必须重点投入,确保在自己主业上的竞争力。在搞好煤炭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煤为主线的煤基多元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向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以及管理优势集结,逐步提高以煤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

1.要确定产业多元化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制定与实施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业务与企业核心优势相互融合,使优势资源能够支持企业在原有业务和新业务上同时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项目的选择和业务范围的确定,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辐射和控制的范围内。同时,要慎防多元化经营削弱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在多元化的管理上,煤炭企业要尽量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入手,在煤炭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避免因产业吸引力诱惑而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

3.煤炭企业实行产业多元化经营要注意在组织结构及利益分配方面保持新旧业务之间的平衡。产业多元化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上新项目;通过向外扩张,购并其他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移植到被兼并企业,实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前者周期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大;后者见效快,但矛盾多、遗留问题也多。如果煤炭企业采用购并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应给被兼并企业保留一定的自。

四、处理好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中的几个关系

国有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以下关系。

1.煤炭主业发展与非煤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中,煤和非煤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在企业处于壮年时期,应以煤业为主,以煤业支撑多元产业发展,这是企业多元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煤矿枯竭期,企业应以非煤产业为主,以非煤产业的发展支撑延长煤矿的寿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与人员安置的关系。煤炭企业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是效益型的,都必须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大型煤炭企业大多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为矿区提供就业机会,妥善安置人员也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这就要求处理好“经济效益”和“人员安置”的关系,在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时把二者统一起来。

3.企业做大与企业做强的关系。做大是指企业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属于量的扩张;做强是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属于质的变化。做大是做强的基础,做强是做大的目的;做大并不等于做强,做强需要做大来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秀霞.浅谈国有煤炭企业的多元化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07,(1).

[2] 刘丽娟.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煤炭,2009,(8).

[3] 王利华.对加快矿区非煤产业发展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