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道德经全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4 14:36:27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篇(1)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6-0027-04

[作者简介]王伟(1982-),男,吉林四平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南昌工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实践。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百姓饮食境况日新月异。遗憾的是,伴随着百姓餐桌的日益丰富,一些有毒、有害食品也鱼龙混杂地潜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本应该使人开心健康的饮食,成为人们的一块心病,使人们在选择食品时多了几分禁忌和担心。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完善法律、加强监管和提升技术,更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加强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

一、道德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价值

道德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道德哲学的实践性品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范导使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气质,道德约束可以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证民生幸福筑牢坚厚的基石。

1 道德约束可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前馈式”预防。与依靠道德约束相比,凭借法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在食品生产经营者触犯法律时,法律的强制力和神圣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和有力彰显。法律以力服人,对于犯罪者而言,是对其违法行为的惩罚,对于可能存在违法动机而尚未实施者来讲,法律的惩处会产生一种震慑,让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慑于法律的压力不敢去效尤,但这种震慑很难触及到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灵深处,而仅仅是对违法成本的精于计算。这种基于计算的信任和依靠外在监督的法律会最终导致了商业机会主义盛行。一旦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这种震慑很可能被缺少良知者凌越,他们会伺机找寻法律的漏洞,铤而走险。凭借法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是对事件本身的一种“反馈式”应对,是食品安全治理的治标之策。在食品安全治理的过程中,法律是下游,道德是上游,一旦上游失守,再到下游去堵截,实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行为。要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关口就必须前移,发挥“制礼以崇敬”、“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影响力和渗透力。与法律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事后诸葛、以儆效尤不同,道德约束在于规范人心,启迪灵魂,凭借良心的力量内在的、自主的促使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信守个人品德,化外在法律法规的道德价值理念为内在的品行操守。食品安全道德约束,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前馈式”预防是一种治本之策。

2 道德约束可以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在自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体现在他律与自律两个方面,从他律的维度审视,道德对人行为的外在约束是一种柔性机制,属于非权力性规范;与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的法律相比,道德他律性的优势在于教化人明辨是非善恶,并在舆论引导和传统习惯的作用下,将道德的他律性升华为主体的内在良心自律。从自律的视角切入,道德最高原则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就像康德指出的那样:“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血液的注入,会改变食品生产经营者被动接受管理的局面,化外在他律为内在良心自律,可以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灵深处镌刻上深刻的道德印迹,体悟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义以利取”的真谛。因为良心,食品生产经营者既不会滥用技术,更不会去触犯法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直接责任;但是,食品监管者的道德品质低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的姑息纵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气焰。因此,食品生产经营者内在的道德感可以尽量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而监管者道德品质高,其敬业精神则可以加强监管的力度,让食品安全事件制造者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就监管者的职业道德品质问题,正如麦金泰尔所言:“在美德与法则之间还有另一种关键性联系,因为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当道德自律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内在价值诉求的时候,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自然会减少。

3 道德约束可以填补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和技术治理遗留的真空地带。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一些缺少良心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使用新技术时偏离了品德驾驭的轨道,为牟取暴利,想方设法地生产出有毒有害食品,突破了食品安全检测原有技术标准的疆域,让原有的检测技术在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有些力不从心。同时,法律与监管作为外在硬性约束所呈现出的滞后性与片面性特征,使得面对“崭新”的食品安全事件时,在缺少相应制度依据的情况下,法律与监管略显无奈而变得“硬”不起来。面对花样翻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法律、监管和技术缺位的情况也将在所难免,这样往往会留下治理的真空地带。道德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规约性,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一切行为都会受到道德的规约。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一旦“道德法庭”牢固的扎根于整个社会和每个人的心中,道德因子渗透到食品供应与食品监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也就不会留下食品安全治理的死角,食品安全就会得到保证。

二、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从未离开公众的视野,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更是牵动着百姓的心弦。透过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阻碍因素。

1 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缺失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对生命尊严敬畏的缺少。食品是特殊商品,一般商品出现问题会造成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而食品出现问题则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这么简单,轻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重者可能剥夺消费者的生命。基于食品商品的特殊性,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需要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生命尊严敬畏的伦理情怀,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正是培育这种伦理隋怀的重要一步。当前我国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是多元的,但无论是规模化的食品企业,还是零散的食品生产经营个人,更多的是把经济利益进行优先考虑,甚至是唯一考虑。在企业价值观与个体的思想深处存在经济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轻视道德教育,甚至无视道德教育;对于食品生产经营个人而言,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我内在教育,二是来源于食品监管者组织的外在教育,可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是非常欠缺的。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缺少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不道德行为,最终酿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 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造成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机会主义的泛起。诚信是维护食品安全,保障食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屏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一方面依靠守信者的美德自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诚信体系规约的他律。在传统熟人社会消解的过程中,现代陌生人社会对诚信他律性的依赖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西方,与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相匹配的是比较发达的诚信体系建设,这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安全可靠食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生产经营者一旦出现失信行为,严密的诚信监控体系就会介入,失信的污点不仅是法律的审判依据,也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依据,失信酿成的苦果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是毁灭性的。而在当前的中国,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却略显滞后,食品安全诚信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必要的诚信制度,如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制度、诚信效果评价制度、诚信惩奖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没有搭建起食品安全诚信信息查询平台。外部性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诚信体系规约缺少应有的刚性,造成食品生产经营者对诚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参与外部性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忽视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来讲,我国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失信留下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3 食品安全道德考评机制缺乏助推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的行为失范。在我国,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考评是相当缺乏的。食品监管者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评价看重的是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管理是以法律为准绳,至于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道德与否、履行社会责任与否则另当别论。在创造经济效益这一点上,甚至有的地方上的食品监管者与生产经营者达成了利益同盟,食品监管者为生产经营者的败德行为保驾护航。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管者不仅放松了正常的市场监管,而且在事发后仍在考虑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和地方、部门利益,丧失了监管者应有的伦理判断,更没有履行起相应的职责。食品监管者对生产经营者缺乏道德考评同时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食品监管者道德考评同样是缺乏的,甚或是没有的。食品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健康的守护者。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涌现,除了食品企业没有履行相.应的伦理责任,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食品监管者可以不讲道德,滥用公共权力,诱发食品安全领域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对监管者权力运用的有效监督和监管者道德素质的有效考评。

4 食品文化环境污染影响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道德生成的步伐。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离不开舆论的支持与呵护。食品监管者、消费者和媒体是食品安全道德舆论的制造者,可目前这三者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监管者不主动去引导舆论、消费者懒得去关心舆论、媒体道德功能的式微滋生了“炮制新闻”、“受贿新闻”、“媒介审判”等恶劣现象,更是推波助澜了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道德约束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的出现了弱化。与此同时,作为我们自古至今一直引以为豪的中华食品文化也受到了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中华食品文化重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统一,特别强调“形式美”,这也是中华食品文化闻名于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然而,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正是借用中华食品文化强调“形式美”这一点巧作文章,利用所谓的“特殊手段”加工、储存食品,似乎使食品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漂亮”,在嗅觉上变得更加“诱人”,在味觉上变得更加“鲜美”。表面看来,这与中华食品文化并不违背,达到了食品文化要求的“形式美”,而实际上却是这些人员的败德行为,致使食品已然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食品成了,严重污染了食品文化环境。

三、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的现实进路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差强人意,食品安全道德约束对于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关注点集中于法律、监管和技术三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道德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滥用技术、价值观不正确,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要从源头上预防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还必须从道德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反思。这就需要展开系统的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使道德不仅在理论上、观念上而且在实践中真正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基石。

1 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食品承载着生命价值,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具有特别的道德意蕴。现代市场经济的真谛是道德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缺少道德内涵的经济是畸形经济,这样的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近年来,无论在观念还是在行动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功利主义阴霾飘散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对于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行业也未能幸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到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心,渗透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道德防火墙。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生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行为。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思路,把强劲有力的“灌输式”教育与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接受相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受训时间时限,把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接受道德教育的情况纳入到相应的考核中,进而把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方面的软要求以硬考核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增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性。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管理制度。富兰克林曾经直言不讳地提出“信用就是金钱”,他虽然把诚信这一美德描绘得过于功利化,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到诚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深化的今天,诚信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诚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诚信一信誉一效益”的内在逻辑。经济诚信或诚信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就现实而言,少数经济主体对此却存在着认识偏差。诚信作为一种经济道德要求,其践履既需要经济主体的理念和自觉,更需要将诚信道德要求制度化,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依靠制度的外在强制性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性保障来促进食品安全诚信行为的养成。在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中,食品生产经营者是最重要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者诚信是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一方面需要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视和加强内部诚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将诚信贯穿于食品领域之中;另一方面需要由政府推动建立全面、系统且具实践操作性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档案,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评价的重要参照和社会考评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内外兼修,可以让诚信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情境下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道德经全文篇(2)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传统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1.全球化使世界青少年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反思20世纪的社会发展时,常常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青年成长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的经济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现代西方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对淡漠,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存在。如在国民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过人类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道德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大多数青年只顾及自己的目的,追求个人私利,而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中犯罪率非常之高,对社会危害很大,被称为“牺牲的一代”。一份全球问题专家的研究报道显示:许多青年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正确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性的满足。我国青年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青年的道德滑坡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

2.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信息网络化,使青年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由于传统德育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容易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传授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青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道德的内容。从而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由此可见,全球信息的网络化,青年德育功能模式中的教育者的主导和独尊地位将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性将受到质弱。

3.全球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来临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此,全球化时代对青年的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有很高智力的青年人才将成为国家教育的目标。同时,良好的智商也将成为全球化时代青年能就业的关键。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另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知识经济也有双重效应。事实上,构成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它既给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造福于人类,同时它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4.全球化带来青年教育的国际化,青年德育将直面西方的挑战和“信息霸权”的艰苦斗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把拓展知识产品的出口,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大对其他国家开放服务和知识市场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日益剧烈,青年德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各民族和各国家的德育不可避免地将在这一趋势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不断进行着道德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在德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青年德育不仅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挑战,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某些所鼓吹的政治模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乃至堕落的色情文化、生活方式等,对青年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信息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优势,妨碍、限制或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优势,撬开别国信息大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摄取别国战备信息,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信息干预和信息霸权。这些严峻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在青年道德建设中,调整道德目标,转变思想观念、依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与发展中赢得主动。

二、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德育的新要求

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在青年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肯定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要求青年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青年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青年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青年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其实,全球化条件下,青年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青年的道德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青年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年正是在道德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才不断认识自身,逐渐适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应全球化的青年道德建设,应将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年亚道德的多元性结合起来,充分界定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使青年德育适应全球化社会转型的要求。

2.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 、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体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品质。因此,青年德育要以此为重点内容,使青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化、世俗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3.道德观念要求青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所谓全球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炸、南北差距、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着眼于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树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调发展的基本要领和核心内涵是人、教育、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这里,经济发展不仅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且表现为在良好的智力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支持下,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就要求青年的道德教育要重建青年道德价值的座标,唤醒青年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青年关心自然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的意识,谋求人类自身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强调青年对德育知识的接纳,使德育的内容严重脱离青年的道德生活。当代青年道德养成的现状表明: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青年道德建设,只有发展青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道德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5.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以往德育的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青年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全球化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来说,青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生活,而“活动性德育”则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年在变化发展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三、中国青年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又有自身演变发展的特殊规律。全球化时代的青年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建设思路,遵循其基本原则:

1.坚持道德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相一致。也就是说,构建新时期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基础。为此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与之相应的道德准则、规范,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等,据此约束青年的言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另一方面,又要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状况出发,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青年所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以此教育和规范一般青年的言行。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忌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觉悟水平,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或施予过高的道德标准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谈和道德规范脱离实际。

2.要坚持青年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相适应。经济全球化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生成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来支撑。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道德意识的核心,而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又是以一定历史观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全球化时代青年思想道德规范,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倡导乐于助人、讲求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的基础上,确认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勤奋致富、公平竞争的合理性,并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并且还要根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特点,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艰苦创业的致富观,培养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精神;建立互惠互利观,培养正确的经济伦理精神;建立现代环境保护观,培养生态伦理精神,建立勤俭节约观,培养正确消费意识。以营造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运作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经济伦理规范,引导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对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3.要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身份上的不平等现象;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这些无疑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然而,它还有超越时空,具有调节人伦关系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如正义、仁爱、宽恕、谦虚、礼让、诚信、自强、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为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高度。重构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价值体系,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与吸收。传统与进步的关系是双重的,传统作为一种惰性力量,其消极面是进步的重负。因而,对传统的批判也是一种进步。在现代社会,“人心不古”有其合理合法性,我们确实无法“人心返古”,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社会中,嫁接一个平和宁静的农业社会的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约束力下降直到失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文化具有延续性,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不可能在割裂历史的情况下横空出世。对待传统道德,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批判地加以吸引。一个新的道德的产生,一方面需要从历史传统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时代精神,并在人们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将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独特社会现实,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传统道德来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加强新时期的青年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吸收传统道德中的有 益成分,并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青年道德养成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母线。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协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从本质上讲具有这种协调功能,其实质就是强调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前提。市场经济的运行,以个人利益为驱动,鼓励经济生活中的青年去参与竞争,提高效率,青年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与国家经济繁荣、综合国力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了,为实现集体利益做出了贡献。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尊重青年和青年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以集体主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青年道德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5.坚持青年道德体系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吻合。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趋同的进程正在加快。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一些古老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遥远。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个如何构建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的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也必须继承人类社会在道德进步中的一切先进文化,特别是要注意吸收各国各民族社会道德中的文明成果。西方文化伦理中的公正观念、自由与民主的精神,是值得中国青年大胆地借鉴与吸收的。只有注意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才能使新时期中国青年思想道德体系跟上进代进步的潮流。

四、全球化时代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对策

站在时展的前沿和青年德育肩负的使命的战略高度,针对我国青年道德素质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对策,以促进青年道德建设的发展。

1.拓展现代德育内涵,树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德育观。当前青年德育必须加快观念转变,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对一专多能、通专合一、博学多才的高素质、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青年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青年有整体化的知识素质和创新意识,还要求有高尚的灵魂、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要求培养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共事,学会和适应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合作;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视现实、韬光养晦、乐观向上、善对人生的积极心态,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要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有对中华民族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意识;要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护自己(本国)的知识产权,尊重和善待他人(他国)的知识产权。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守的德育单一的政治功能,扩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德育的功效范围,积极拓展青年德育的丰富内涵,树立旨在促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伦理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大德育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2.建立适应全球化时代,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青年德育内容体系。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以现代社会基本道德价值为主要内容。坚持社会需要与青年的健康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全球日益“一体化”成为“地球村”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生一代,这对我国青年的道德建设十分富有启迪意义。我们应该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单一的政治教化功能和整齐划一的德育内容体系,建立起适应全球化时代开放的德育内容体系。首先,全球化时代呼唤创新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和观念革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不竭动力。因此,青年道德建设应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培养,培养青年勇于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和善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在全球化时代,青年德育应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球本位道德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青年道德潜能开发的问题,青年精神满足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把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未来性和精神性的问题纳入青年德育的内容体系,大力培养青年的全球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提升中国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科技和生态伦理观的层次。再次,要培养青年的信息意识。全球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娱乐网、生活网、校园网、英特网等网上的信息资源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健康的态度,坚决抵制网络上可能出现的不科学、不健康信息,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

3.加强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德育模式。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主观上要求青年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这就特别需要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这样的德育就适应不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要求。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视发展青年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年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德育的发展方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年道德教育的一些有益经验,我国的青年道德教育要根据当代青年的实际,选择培育与完善重在发展当代青年的整体“道德力”的多元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高实效性。在德育的教学上,要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帮助青年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道德教育类课题、各门专业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教育活动要相统一,使德育效果相得益彰;在青年德育方法上,要引导青年知行统一,自我磨练,内省慎独,使青年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有道德的人。

4.整治和优化青年道德养成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与社会环境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从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来讲,青年的道德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年崇高的道德品格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年的道德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青年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社会环境的整治与优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青年在成人阶段之前主要是接受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青年都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既不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过分苟求孩子,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二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道德不单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中文化价值观念对 青年道德品格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就要改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舆论环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激励青年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现时代的精神意蕴,给予青年以希望和力量。同时,要加快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增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合力。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青年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整个道德体系都鲜明地体现出开放性和统一性的市场特征,呈现出各领域、各方面共享社会资源的新格局。青年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必须不断扩大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能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支持,加大财力、物力投入,扩大和完善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年素质培育基地和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增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物质依托;要广开视野,寻找新载体,特别是更好地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更广泛地拓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的功能。三是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对青年道德品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走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需要新的道德,也呼唤新的道德教育。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指引青年的现实生活,帮助青年走出象牙塔,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黄卫平.全球化:新机遇新挑战[N].中国青年报,2001-12-06.

[2] .当前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0,(3).

[3] 胡艳蓓.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青年探索,2001,(5).

[4] 陈华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中的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5] 沈贵鹏.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6] 王发棠,井兰柱.知识经济挑战下的当代高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道德经全文篇(3)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传统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1.全球化使世界青少年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反思20世纪的社会发展时,常常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青年成长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的经济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现代西方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对淡漠,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存在。如在国民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过人类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道德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大多数青年只顾及自己的目的,追求个人私利,而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中犯罪率非常之高,对社会危害很大,被称为“牺牲的一代”。一份全球问题专家的研究报道显示:许多青年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正确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性的满足。我国青年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青年的道德滑坡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

2.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信息网络化,使青年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由于传统德育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容易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传授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青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道德的内容。从而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由此可见,全球信息的网络化,青年德育功能模式中的教育者的主导和独尊地位将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性将受到质弱。

3.全球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来临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此,全球化时代对青年的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有很高智力的青年人才将成为国家教育的目标。同时,良好的智商也将成为全球化时代青年能就业的关键。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另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知识经济也有双重效应。事实上,构成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它既给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造福于人类,同时它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4.全球化带来青年教育的国际化,青年德育将直面西方反华势力的挑战和“信息霸权”的艰苦斗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把拓展知识产品的出口,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大对其他国家开放服务和知识市场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日益剧烈,青年德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各民族和各国家的德育不可避免地将在这一趋势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不断进行着道德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在德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青年德育不仅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挑战,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某些反华势力所鼓吹的政治模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乃至堕落的色情文化、生活方式等,对青年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信息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优势,妨碍、限制或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优势,撬开别国信息大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摄取别国战备信息,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信息干预和信息霸权。这些严峻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在青年道德建设中,调整道德目标,转变思想观念、依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与发展中赢得主动。

二、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德育的新要求

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在青年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肯定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要求青年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青年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青年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青年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其实,全球化条件下,青年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青年的道德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青年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年正是在道德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才不断认识自身,逐渐适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应全球化的青年道德建设,应将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年亚道德的多元性结合起来,充分界定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使青年德育适应全球化社会转型的要求。

2.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体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品质。因此,青年德育要以此为重点内容,使青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化、世俗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3.道德观念要求青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所谓全球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爆炸、南北差距、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着眼于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树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调发展的基本要领和核心内涵是人、教育、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这里,经济发展不仅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且表现为在良好的智力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支持下,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就要求青年的道德教育要重建青年道德价值的座标,唤醒青年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青年关心自然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的意识,谋求人类自身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强调青年对德育知识的接纳,使德育的内容严重脱离青年的道德生活。当代青年道德养成的现状表明: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青年道德建设,只有发展青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道德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5.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以往德育的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青年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全球化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来说,青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生活,而“活动性德育”则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年在变化发展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三、中国青年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又有自身演变发展的特殊规律。全球化时代的青年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建设思路,遵循其基本原则:

1.坚持道德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相一致。也就是说,构建新时期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基础。为此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与之相应的道德准则、规范,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等,据此约束青年的言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另一方面,又要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状况出发,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青年所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以此教育和规范一般青年的言行。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忌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觉悟水平,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或施予过高的道德标准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谈和道德规范脱离实际。

2.要坚持青年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相适应。经济全球化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生成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来支撑。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道德意识的核心,而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又是以一定历史观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全球化时代青年思想道德规范,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倡导乐于助人、讲求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的基础上,确认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勤奋致富、公平竞争的合理性,并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并且还要根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特点,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艰苦创业的致富观,培养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精神;建立互惠互利观,培养正确的经济伦理精神;建立现代环境保护观,培养生态伦理精神,建立勤俭节约观,培养正确消费意识。以营造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运作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经济伦理规范,引导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对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转贴于

3.要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身份上的不平等现象;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这些无疑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然而,它还有超越时空,具有调节人伦关系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如正义、仁爱、宽恕、谦虚、礼让、诚信、自强、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为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高度。重构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价值体系,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与吸收。传统与进步的关系是双重的,传统作为一种惰性力量,其消极面是进步的重负。因而,对传统的批判也是一种进步。在现代社会,“人心不古”有其合理合法性,我们确实无法“人心返古”,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社会中,嫁接一个平和宁静的农业社会的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约束力下降直到失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文化具有延续性,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不可能在割裂历史的情况下横空出世。对待传统道德,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批判地加以吸引。一个新的道德的产生,一方面需要从历史传统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时代精神,并在人们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将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独特社会现实,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传统道德来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加强新时期的青年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吸收传统道德中的有益成分,并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青年道德养成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母线。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协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从本质上讲具有这种协调功能,其实质就是强调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前提。市场经济的运行,以个人利益为驱动,鼓励经济生活中的青年去参与竞争,提高效率,青年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与国家经济繁荣、综合国力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了,为实现集体利益做出了贡献。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尊重青年和青年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以集体主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青年道德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5.坚持青年道德体系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吻合。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趋同的进程正在加快。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一些古老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遥远。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个如何构建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的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也必须继承人类社会在道德进步中的一切先进文化,特别是要注意吸收各国各民族社会道德中的文明成果。西方文化伦理中的公正观念、自由与民主的精神,是值得中国青年大胆地借鉴与吸收的。只有注意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才能使新时期中国青年思想道德体系跟上进代进步的潮流。

四、全球化时代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对策

站在时展的前沿和青年德育肩负的使命的战略高度,针对我国青年道德素质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对策,以促进青年道德建设的发展。

1.拓展现代德育内涵,树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德育观。当前青年德育必须加快观念转变,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对一专多能、通专合一、博学多才的高素质、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青年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青年有整体化的知识素质和创新意识,还要求有高尚的灵魂、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要求培养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共事,学会和适应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合作;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视现实、韬光养晦、乐观向上、善对人生的积极心态,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要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有对中华民族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意识;要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护自己(本国)的知识产权,尊重和善待他人(他国)的知识产权。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守的德育单一的政治功能,扩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德育的功效范围,积极拓展青年德育的丰富内涵,树立旨在促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伦理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大德育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2.建立适应全球化时代,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青年德育内容体系。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以现代社会基本道德价值为主要内容。坚持社会需要与青年的健康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全球日益“一体化”成为“地球村”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生一代,这对我国青年的道德建设十分富有启迪意义。我们应该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单一的政治教化功能和整齐划一的德育内容体系,建立起适应全球化时代开放的德育内容体系。首先,全球化时代呼唤创新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和观念革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不竭动力。因此,青年道德建设应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培养,培养青年勇于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和善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在全球化时代,青年德育应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球本位道德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青年道德潜能开发的问题,青年精神满足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把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未来性和精神性的问题纳入青年德育的内容体系,大力培养青年的全球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提升中国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科技和生态伦理观的层次。再次,要培养青年的信息意识。全球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娱乐网、生活网、校园网、英特网等网上的信息资源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健康的态度,坚决抵制网络上可能出现的不科学、不健康信息,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

3.加强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德育模式。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主观上要求青年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这就特别需要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这样的德育就适应不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要求。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视发展青年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年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德育的发展方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年道德教育的一些有益经验,我国的青年道德教育要根据当代青年的实际,选择培育与完善重在发展当代青年的整体“道德力”的多元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高实效性。在德育的教学上,要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帮助青年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道德教育类课题、各门专业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教育活动要相统一,使德育效果相得益彰;在青年德育方法上,要引导青年知行统一,自我磨练,内省慎独,使青年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有道德的人。

4.整治和优化青年道德养成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与社会环境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从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来讲,青年的道德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年崇高的道德品格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年的道德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青年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社会环境的整治与优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青年在成人阶段之前主要是接受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青年都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既不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过分苟求孩子,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二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道德不单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中文化价值观念对青年道德品格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就要改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舆论环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激励青年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现时代的精神意蕴,给予青年以希望和力量。同时,要加快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增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合力。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青年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整个道德体系都鲜明地体现出开放性和统一性的市场特征,呈现出各领域、各方面共享社会资源的新格局。青年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必须不断扩大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能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支持,加大财力、物力投入,扩大和完善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年素质培育基地和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增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物质依托;要广开视野,寻找新载体,特别是更好地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更广泛地拓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的功能。三是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对青年道德品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走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需要新的道德,也呼唤新的道德教育。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指引青年的现实生活,帮助青年走出象牙塔,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黄卫平.全球化:新机遇新挑战[N].中国青年报,2001-12-06.

[2] 周强.当前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0,(3).

[3] 胡艳蓓.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青年探索,2001,(5).

[4] 陈华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中的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5] 沈贵鹏.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6] 王发棠,井兰柱.知识经济挑战下的当代高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道德经全文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道德建设;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实践,加强道德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由于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单单靠自觉、自律,道德建设将难以进行举步维艰。优良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可以为那些利人利己的品质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可以在健全的政策与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最大限度的毫无保留的发挥自己的优良品质,对社会的良好风气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那些拥有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也能在健全政策与制度的制约下有所收敛,这样就能使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渐渐弱化,从而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政策与制度的不断完备。现在,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力逐渐被削弱,传统道德的力量被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制度的不健全特别的是法制的不健全使这些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趋势越发严峻。旧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以合理的制度与政策规范道德建设的正确前进大方向,并逐渐形成习惯观念,直到培养成普遍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并使之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二)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经济的发展状态对道德建设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场客体的规模还够广泛,市场的结构偏于单一化,市场的组织程度较低,现代化的交易手段还不是很普遍,市场发展不平衡。由于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存在,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状态之中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急躁,一切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容易忽略在修身方面的培养,甚至会出现一些‘好人是会吃亏的’这种现象,渐渐地人们不敢做好人怕做好人,这也导致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出现层出不穷。造成新经济条件下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商品经营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促使思想解放。但也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以前我们过于墨守成规,一切行为准则思想准则都在一个框里,导致我们在创新方面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思想解放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经营方式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但是自我意识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目前,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文化和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象。因此我们倡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各自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文化被渐渐消磨,而道德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却渐渐“崭露头角”伦理道德不再是人们的价值导向,人们开始对道德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产生质疑。越来越忽视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这个词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观念并走向没落。社会转型使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原因就是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它是人们长期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伦理性的传统文化,所以说道德建设脱离传统文化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农业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球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伴随肯定因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否定因素,在社会专心的的过程中文化转型相对滞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一)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进行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从我国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扬抑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和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道德建设必须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同时,把握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说道德建设要以制度作保障,这里的制度所指的主要是法律。通常我们认为道德规范的范围要大于法律的范围,法律所不容许的行为都是被道德排斥的,对这种说法我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法律的强制性要远远大于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作用形成一种不同于一般法律却又比之道德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这个普遍阶段特有的一种制度。以发展的眼光,运用灵活的政策,解决顽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面对新的完备的道德体系建立前这个尴尬的道德建设阶段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状况的变化。要建设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提供物质前提。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也不存在对较高和成熟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的需求。”[3]目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滑坡和偏差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运行不规范,由此造成适应新经济条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主流势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反之道德的发展却每况愈下,与经济发展相比是落后的,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因素,促进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对广大公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的接触世界,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必然会造成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一些人处于种种原因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早就过时了的东西,从而不假思索的一味全部抛弃。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道德的脱节。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的合理性,吸收其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道德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的重释为立足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之所以依然繁荣于世界可以证明其文化的合理与优越性,因此一味的否定和抛弃或者忽略传统文化都是对我国悠久历史的埋没,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浪费。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与其绞尽脑汁的弄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莫不如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被尘封的“明珠”,加以重新阐释,使之适合继续生长在当今这个时代,继续发挥其作用。“我国在重塑道德体系时要依赖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重释,要扎根于传统我们的道德建设、道德规范才可以找寻到方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4]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寻求道德建设的丰富的资源,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给予重新解释和构建,对于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常永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关键[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道德经全文篇(5)

20世纪留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人类在走向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关注人类自身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应当与物质文明的进步相平衡,尤其要重视青年思想道德的基础教育。塑造青年健康人格就是关注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综合国力,这一点正是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之共识。许多发达的和发展中的国家提出,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年一代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目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体制加快转型、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特殊历史时期,尤其要重视青年的道德教育,否则稍有疏忽,就会产生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困惑迷茫的一代。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分离的现象,使得德育目标难以到位,这已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引导青年实现知行统一,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我们必须加强研究,探讨对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开拓理论“知行合一,’创新的新境界。从“三个代表”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了实践的发展变化,理论的与时俱进。高尚道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历“德知”、“德行”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进而最终实现“德治”,促进青少年实现知行统一。

一、诚信缺失下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分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孔子早就说过“人无信而不立”,由于无诚失信,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第一、全球化使青年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现代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对淡漠,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

第二、社会信息网络化,使青年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社会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由于传统德育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容易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传授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青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道德的内容。从而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知识经济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此,信息时代对青年的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有很高智力的青年将成为国家教育的目标。同时,良好的智商也将成为新时代青年能就业的关键。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事实上,构成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它既给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造福于人类,同时它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二、新时代对青年知行统一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在青年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肯定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要求青年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青年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青年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青年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其实,青年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青年的道德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青年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年正是在道德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才不断认识自身,逐渐适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体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品质。因此,青年德育要以此为重点内容,使青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化、世俗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第三、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强调青年对德育知识的接纳,使德育的内容严重脱离青年的道德实践。当代青年道德养成的现状表明: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青年道德建设,只有发展青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道德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实践性德育转变。以往德育的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青年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新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来说,青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实践,而“实践性德育”则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年在变化发展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三、实现青年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的对策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传统,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它可以也应该在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青年成才教育的精神源泉之一。古往今来,道德一定是人类所追求的高级精神满足需要,教育者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并赋以时展所需要的新内容。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继承传统美德统一起来,形成理论能指导实践,真知而践行社会主义科学道德体系,就能对当代青年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人类道德秩序的调整起到积极舯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网络的日臻完善,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青年也处于一个开放和不断开放的环境中,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学校无论在地理空间、信息交流,还是在思想教育上都不再与社会封闭隔绝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滚滚而来的信息流因此,德育工作应该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同时我们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分析新情况,了解新问题,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注重道德意识的培养

诚信等形成品质真正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要突出受教育主体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道德与一般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道德从认知到习惯养成的核心,品质是由人的一系列行为体现的,它的形成绝非是道德主体认知了一个原理,一个观点后就自觉完成,而是需要道德主体通过实践体验、内化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升华为人生信念而形成,正所谓“知道”要经过体道、悟道,才能成为行动能力,成为人生智慧,故古人有“闻见之知”与“德性之智”的分别,人生“大智”即是是非善恶的“德性之智”。

第二,加强青年文明礼仪知行统一教育、训练与提升

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性,全面促进青年素质。青年社交文明礼仪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以交往为特征,以表达敬意为内容,以调节人际关系为目的,以程式化的行为方式来表现,是我们对不同社交环境的优化处理,其实质是缓解矛盾,避免冲突,联系感情。通过青年文明礼仪活动,实现知行统一的教育是青年素质锻炼的必要途径,是青年综合素质提升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所谓素质是指个人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实践而逐渐形成的综合能力,在人的素质构成中,知、行、德是三个不同层面,所谓知即是指个人的知识容量和认识水平;所谓行则是指个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或操作水平;所谓“德”是指个人的品德操守和人格风范。人的素质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知可以进一步丰富德的内涵,知和德会指导行,而行又会检验或再造知与德,德又可以推动知之求。这里呈现为“行”是外层,“知”是中层,“德”是核心,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情感教育的中间层次基础上,青年加强社交文明礼仪践行活动则是知行统一的道德的素质的训练与提升。

青年社交文明礼仪知行统一的践行,首先,培养他们养成优良的文明习惯,建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其次,提高青年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力;再次,培养良好的审美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行为习惯,成为公众的表率。

第三、加强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德育模式。

道德经全文篇(6)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主要发展趋势,它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网络、电视、手机上随处可见各大电商的全球购;只要时间、经济允许我们可以便利的出国游;从未退热的移民潮、留~我们已然生活在全球化之中。但是到底全球化是什么,怎么定义它。关于这一定学界仍有一些争论,但还是有相对同一的观点。一般认为广义的全球化指地理大发现后,资本主义兴起出现的世界性的历史变化过程与现象。而狭义的全球化指的是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通讯技术、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而引发的以金融业、跨国公司为开端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走向一体的趋势和过程。显然我们经常使用的主要是全球化的狭义意义。

我们对于全球化的影响不能单纯的从正面积极的或反面消极的去定义。它是一个时代的潮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以把全球化比喻成一把双刃剑,它是时代的机遇,更是一个历史的挑战。所以我们时常至少更关注的是全球化对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是教育的影响,相对而言很少去特别关注全球化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的影响。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样全球化对于道德教育来说也是有着对立的两面影响即积极的正面或消极的负面。全球化与道德关系是相互影响与制约。

一、全球化对我国道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正面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地区不同背景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不同文化个体通过这种彼此的交流,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在我国,全球化打开了我们民族固有的思维,让我们了解到许多的道德选择。我们可以借鉴许多先进的道德与德育思想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其中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学习就是一个例子。

全球化的大环境也加强了世界对于我们的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有利于我国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传播。是一个让世界真正认识我们的机遇,减少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文化间的隔阂,有利于避免一些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障碍。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全球化的传播我国优秀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我们不能只洋洋自得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这点积极影响

全球化使我国德育教育面临艰巨挑战,它带来的更多的是消极的负面影响

1.扰乱了我们对于正确道德的选择和判断

全球化的大浪潮一方面丰富了我们对于道德的选择,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扰乱我们对于道德价值观的判断。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随着世界全球化,我国青少年深受西方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所以社会常以80后,90后,00后等带有专有意味名词形容这几代。

2.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击

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道德伦理可能会与我们民族的传统伦理产生冲突,这样就会产生一些误会,争议。更有一些全球普适的观点会对我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美国就以人权为借口经常对我国指手画脚。

3.不利于我国自身传统道德的传承与保护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间的道德思想和观念相互借鉴、交融,形成了一些世界普遍认可,全球公认的观念,制定了很多共同遵守的规则。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平问题等,这些都是全球已公认普适的伦理。但许多我国传统优秀道德被取代或淡化。

三、面对全球化,我国道德教育应该怎么做

1.重视道德教育,提高我国道德教育水平,提升我国道德教育的竞争力

邓晓芒在阐述全球化观点时说道:“全球化肯定不只是经济上的全球化,而同时应当是文化心态和道德意识提高到可以相互宽容、相互协作的结果;也不应当只是‘多元并存’,而是谁最先意识到并且最能做到文化宽容,谁能把自己的道德意识提高到能够宽容其他文化,谁就能在多元中占据主导位置。”

2.警惕西方社会假借全球化企图实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全球化

辨识全球化对于我国道德教育带来的风险。“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既不应造成文明单一化与文化同质化,要维护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又应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消弭隔阂,化解对抗,共同进步,反对‘文化冲突’,实现一种基于文明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全球化。”

3.保持我国道德教育的传统特色、独立性,在尊重各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的基础上,辨识、抵御全球对道德教育的冲击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就指出了这一观点,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对于道德的相应的理解。“都有它自身的规范,这一规范的有效性始终以该文化本身为依托。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普遍的有关于人性的道德。”

把握好道德教育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明确道德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定位。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道德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面对世界全球化,实施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道德经全文篇(7)

关键词:干部  道德文化  建设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推动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可靠的伦理底蕴,并努力使之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充分发挥积极的起导向性的作用,就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加强干部道德修养,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切实狠下功夫,把这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来。

一、加强牛部道德修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更是抓好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个重要的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号召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好的榜样。”要“讲正气”,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十分明确地要求领导干部把政治上的坚定性与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统一起来。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是同具体历史时期其它的社会关系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换言之,它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们来到世界上,他们所遇到的是前人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道德关系。这些关系,是一种既成的东西。正像每一代人来到世界上无法选择既成的生产关系一样,人们也无法选择和回避前人们留下的道德关系。他们至多是以这些关系作为基础,进而作出自身的努力,保留、补充或改变、发展原有的道德关系。由此而言,对于具体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来说,道德关系就是一种已有的,现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关系是客观的。凡是道德活动,无一不是在道德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又是识别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正是自律精神的表现。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和美德。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干部道德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中,有着几千年积累的劳动人民的优秀道德精华,其内容相当广泛。凡涉及做人立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诸如忠贞爱国、忧乐天下、公正无私、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劳节俭、见义勇为、团结友爱等等、几乎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我国传统道德规范几乎深入到百姓思想深处的各个层面。比如说.传统道德讲“立志”,要学子们“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等.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讲“人格”,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知耻”,把羞耻心这个感情机制运用到道德建设上;讲“自反内省”,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讲“慎独”,要求在无他人的境地也能诚实不欺,主张动机纯化,认为这是道德的一种高尚境界。经过千百年来纵横交错的社会一体化共同构建,我国的传统道德体系独具东方特色和特殊的魅力,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甚至影响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本质一一要特别强调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把外部的道德教育、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道德需要的要求并没有改变。每一个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们.他们充当的社会或日职业角色,是为老百姓掌权用权办事情的“公仆”,完全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这种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应该为全民族的人民充当榜样,作出表率。他们尤其应该认识在道德意识结构中,良心与义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其功能,二者组成了控制体系。良心是人的道德行为最为隐蔽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调节者,它表明道德主体有能力进行道德自我控制,独立地给自己规定道德职责.要求自己履行这些职责并对所作出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不同的道德主体通过良心在内心世界中维护着一定的阶级、集团在社会关系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所固定下来的道德价值体系。作为干部,应该懂得“为人民服务”是衡量一切干部道德水平的最基本准则,“全心全意”则是干部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从而在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唤醒和强化内心的良知和羞耻感、荣誉感、内疚感、义务感,通过道德心理机制,充分珍惜“堂堂正正做人”的道德尊严—自重;经常反躬内求,解剖自己,省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一一自省;自觉警惕恶对善、邪对正的侵蚀,防微杜渐,构筑强固道德上的防线—自警;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完善道德人格—自励,脚踏实地实践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四自”。这是我们党对干部要用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来更好地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的政治要求,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文化传统,促进对干部道德自觉的要求,是加强干部修养亦即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工程。 

二、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是响应党中央反腐倡廉,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的实际需要

道德经全文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思想道德建设大会,旨在宣传典型,表彰先进,进一步做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刚才,大会表彰了思想道德建设中涌现出的道德模范,命名了区级文明单位、文明村组和十星级文明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马胜英同志对今年我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在此,我代表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奉献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协调,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伟大实践也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本,思想道德建设就会失去方向。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凝心聚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亲合力、感染力,把全区各方面的力量汇集起来,鼓科学发展之劲,聚和谐发展之力,谋跨越发展之策,形成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思想道德建设也是软环境,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的塑造功能越来越强大,文明程度、文化氛围和城乡居民道德素质,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均等、发展硬环境相近的情况下,推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只有塑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的招商引资、聚集人才、发展经济工作才能有优势,有支撑,有后劲。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涌现出了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先进人物,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社会风气日益好转。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存在一些与社会健康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在机关单位,还存在纪律作风松驰、人浮于事、管理不严、风气不正等影响政府形象的问题;在各行业,还有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等问题;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公德意识、家庭美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对我区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有力保障,我们一定要从推进全区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巩固已有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机制,努力推动全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结合实际,深入推进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需要我们进一步结合实际,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深入推进,真正在工作中取得实效,在发展中求得突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作用。

(一)大力开展“四德”教育活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要加强 党政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和宗旨意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自觉性;要在窗口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以优质服务传播文明、展示形象;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广泛开展“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教育活动,杜绝不文明行为,形成“人人爱护城市环境,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良好社会风尚。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在党政机关中,要以办事公道、勤政廉洁为重点,突出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提高效率等内容,大力开展信用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以干部职工的良好作风为我区的诚信建设做出表率;在企事业单位中,要以明礼诚信、信誉兴业为重点,突出经济信用、质量信用、价格信用、劳动信用等内容,大力开展企业信用建设,促使企业诚信经营;在个体工商户中,要突出经营信用、劳动信用等内容,开展文明个体户评选活动,引导他们争做诚信商户;在进城务工人员中,要以诚信立身、自尊自强为重点,着力解决部分进城务工人员诚信道德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把发展信用文化、开展信用教育作为诚信建设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信用守约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家庭美德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两个重点,树立家和万事兴的观念。在家庭中,要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家庭暴力;倡导民主平等,教育引导家庭成员之间互勉共进、互信互谅,以诚相待、忠实真挚,宽容大度、谦恭礼让。要大力弘扬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倡导节俭、科学的消费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自觉追求和谐、高尚的精神生活。要大力弘扬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创造友善互助的邻里环境,倡导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营造充满友谊、和睦融洽的邻里氛围。个人品德建设方面。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朋友同事的帮助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组织的培育之恩,善待组织、善待公众、善待个人,自觉献爱心,做贡献,热心公益,见义勇为,回报社会。要利用重大节假日,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增强群众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从对父母、对长辈最基本的“小爱”做起,延伸到对工作、对事业的“热爱”,升华为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大爱”。尤其要以公务员和青少年为重点,通过教育实践,使广大公务人员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实践者和推动者;使青少年人群成为践行公民思想道德最活跃的群体,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后做好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今天,是我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区性思想道德建设暨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数量多达107个,涉及了全区各个系统、各个行业的先进模范。这是个良好的开头,说明了我区对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先进典型的尊敬。我们要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得到感染,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赋予行动。要严格按照“上面典型不能多,标准高,下面典型不能少,更感人”的要求,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有效途径,使思想道德建设覆盖城乡基层,覆盖所有人群,形成思想道德建设人人参与、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把握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的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事迹报告会,就是一种典型宣传和推广形式。要号召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工商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市民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的公仆意识,学习他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商德,学习他们热心公益、扶贫助困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努力形成党员干部争做“人民满意好公仆”,工商业户争做“诚实守信好业户”,广大市民争做“尚德守法好公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新,探索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活动,着力加强对新时期未成年人群体、未成年人现象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探索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对策,寻求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要努力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形成尊重未成年人、爱护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并逐步实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在完善现有校外活动场所的同时,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基地。要加大整治网吧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色情,有效实施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等文化环保工程。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格局。

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我们进一步推动全民素质的重大课题。我们一定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出新路子。要创新思维方式。要紧随社会发展,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新鲜经验的过程中坚持开拓创新,积极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管理方式,确保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要创新内容。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的时代内涵,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时代特征,深入回答改革开放实践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创新方法。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道德建设,把这项工作与正在深入开展的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多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参加的方式开展工作,让群众对抽象的道德规范有具体的感觉,从亲身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创新手段。在充分用好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的同时,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渠道,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要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由传统的“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由“单一他律型”向“他律自律结合型”转变,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开创新局面。

四、加强领导,确保实效

一是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文明委协调指导的领导体制,完善引导和带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把原则要求与具体措施结合起来,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富有成效。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和解决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搞好经常性工作的同时,多办几件影响大、效果好的好事、实事,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看到思想道德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效。

二是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公民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公民道德的大厦要靠千千万万人一起建造。不论仕农工商,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职位高低,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力量有条件为公民道德建设做出贡献。只有人人投身道德建设行列,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公民道德建设才能获得不竭动力,永葆生机和活力。要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各种有效途径,让我区的思想道德建设覆盖城乡基层,覆盖所有人群,最终形成思想道德建设人人参与、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道德经全文篇(9)

农村社会道德是随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较早出现的社会道德类型。农村社会道德的特点是;农村道德与“三农”相联系,传统色彩较浓;农民素质较低,心理保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农业生产力低下,与自然经济联系密切;农村的组织程度差,政府对农村道德建设关注少。农村道德沉淀的传统成分多,农民社会流动慢,几代、甚至十几代人长期共同居住在一个村落,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变化比较慢,农村社会道德具有超稳定性。研究农村社会道德,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深刻的道德变迁需要指导,农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建设需要探索。

一、农村社会道德变迁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道德变迁是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开展,全国人民思想解放,农民开始了改革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市场机制的启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收人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把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引人了农村,农民开始了大规模的职业分化和社会流动。村民自治的实施,使农民从集权政治下挣脱出来,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在农村全面推进。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青年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农村社会道德变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社会道德的变迁具有革命的性质。近年来农村道德变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以自下而上为主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是社会道德意识领域和活动领域道德认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全方位的变迁。

农村道德内容变迁与时俱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契约社会积极的道德被全面借鉴,时效观念,进取精神、法制意识、竞争和协作成了农村道德变迁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层次较高的道德内容,如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被多数农民所接受。崇尚科学文化知识,学用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农民的共识。农村的道德关系由宗法的血缘关系向契约的业缘关系转变,由“”式的集体主义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体主义方面转变。

农村社会道德变迁的途径和方法。农村社会道德变迁是以致用伦理道德的变迁为突破口的。其中经济伦理道德和法制伦理道德变化的幅度最大。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民首先否定了“左”的经济伦理道德,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观念首先被否定了,确立了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同时法制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农村逐步确立。农村精英在农村社会道德变迁中起了示范作用,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一些地区的农村精英的示范作用,对农村道德变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乡知识青年对农村道德变迁起了带头作用,他们文化高、思想解放,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同时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农村村干部主要由他们担任,在农村道德变迁中起到了传播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在对新的伦理道德的宣传,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中起了积极的组织作用。农村基层组织组织村民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建设活动,如讲文明礼貌、讲卫生、讲政治理论等。农村基层组织在与道德相关的利益分配中坚持公正的原则,农村的家庭、邻里和社会对农村道德变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家庭对成员有很大的道德养成的培育作用,农村的邻里和社会通过舆论对农村道德有约束和监督作用。

形成了良好的农村道德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道德变迁主要是农民作为农村道德建设的主体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如时效观念、进取精神、竞争意识等。农村道德培育方式是以养成的方式为主,即农民发自内心的对道德理想的真诚信仰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新的道德成了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同时,也是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教育引导的结果,调动了道德建设中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坚持以自律为主和他律相结合的道德约束监督机制。在农村,家庭有“家法”,邻里有调整其关系的习俗,村民有村规民约,形成了农民的家庭生活、邻里关系、村民行为规范体系,这些都对农民的生活起到了约束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道德变迁还表现出下列情形:一是道德变迁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农村道德变迁的幅度大。变迁的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市郊、一般农村、边远地区。二是呈现层次性特点。各个层次都有自己的道德特色,如农村干部、回乡知识青年、农民工道德进步程度高。三是呈现出全方位变化的特点,几乎是一切道德领域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变化最为明显。四是农村道德变化的总方向是现代文明,即在保留农村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实现了道德变迁的与时俱进。

二、农村社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社会道德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

其社会危害的程度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道德滑坡。农村中的一些人放弃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我国道德的核心,弱化集体主义,张扬个人主义,淡薄“五爱”这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不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是道德扭曲。一方面表现为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失衡,强调享有权利比较多,而希望承担的义务少;另一方面表现为义利关系处理失当,在义利关系上向利益倾斜,有的人甚至见利忘义。还有一些村民是非、美丑、善恶界限模糊,甚至混淆。三是道德畸型。表现为损人利己,金钱至上等,如在部分农村出现了生产和销售迷信用品的专业户,偷盗致富户,通过和致富的等。四是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社会生活中的腐化堕落和黄、赌、毒等。农村社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有全方位的性质,即从道德观念到道德行为,从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上述道德问题,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市郊。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建设,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制建设滞后造成的。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些农村,传统道德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其危害也具有全方位的性质,不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有危害,而且对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都有危害。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有时引发农村坑财害命的事件。

农村存在的道德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观地说,我国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自身的素质比较低,长期与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相联系,比较保守和落后,较难实现道德变迁与时俱进。历史地看,中国经历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农村文化科技发展慢、职业分化慢、市场机制深人迟,相应地职业道德与市场机制相联系的时效观、竞争观等先天不足。

从社会方面来讲,政治上,一方面一些农村基层组织瘫痪,干部的号召力小,道德建设工作开展不力;另一方面是农民对“”极左产生的逆反心理一时难以消除,新的道德教育不易接受。经济上,市场机制启动后,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出现了投机热、竞争无序的现象。文化上,一些农村陈渣泛起,良秀难分、美丑界限混淆。国际上,西方文化道德观念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迅速蔓延。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经济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上由集权向民主发展,文化上由极左时期的假大空向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发展,一些农民对这种社会剧变一时难以适应。

三、农村道德模式的构建

首先,在了解和分析农村道德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农村道德建设准确定位。中国农村传统道德中既有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也夹杂着一些消极的封建道德,如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对前者应使其升华,对后者要让其淘汰。农村道德中还残存了一些“左”倾思想影响的内容,如标语口号式的假大空,这些要剔除。对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要进行梳理和审视,那些对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有积极意义的要吸纳,如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竞争观念、时效观念、法制观念和进取精神等。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道德建设。

其次,创造良好的农村道德建设的环境和氛围。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养成培育,就是要把先进的道德观念变成农民内心的自我信念。加强在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坚持多予、少收和放活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整顿市场秩序,为农村道德建设创造经济基础。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村形成安定团结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西方腐朽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人侵。

道德经全文篇(10)

关键词:干部  道德文化  建设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推动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可靠的伦理底蕴,并努力使之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充分发挥积极的起导向性的作用,就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加强干部道德修养,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切实狠下功夫,把这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来。

一、加强牛部道德修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更是抓好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个重要的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号召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好的榜样。”要“讲正气”,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十分明确地要求领导干部把政治上的坚定性与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统一起来。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是同具体历史时期其它的社会关系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换言之,它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们来到世界上,他们所遇到的是前人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道德关系。这些关系,是一种既成的东西。正像每一代人来到世界上无法选择既成的生产关系一样,人们也无法选择和回避前人们留下的道德关系。他们至多是以这些关系作为基础,进而作出自身的努力,保留、补充或改变、发展原有的道德关系。由此而言,对于具体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来说,道德关系就是一种已有的,现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关系是客观的。凡是道德活动,无一不是在道德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又是识别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正是自律精神的表现。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和美德。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干部道德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中,有着几千年积累的劳动人民的优秀道德精华,其内容相当广泛。凡涉及做人立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诸如忠贞爱国、忧乐天下、公正无私、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劳节俭、见义勇为、团结友爱等等、几乎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我国传统道德规范几乎深入到百姓思想深处的各个层面。比如说.传统道德讲“立志”,要学子们“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等.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讲“人格”,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知耻”,把羞耻心这个感情机制运用到道德建设上;讲“自反内省”,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讲“慎独”,要求在无他人的境地也能诚实不欺,主张动机纯化,认为这是道德的一种高尚境界。经过千百年来纵横交错的社会一体化共同构建,我国的传统道德体系独具东方特色和特殊的魅力,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甚至影响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本质一一要特别强调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把外部的道德教育、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道德需要的要求并没有改变。每一个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们.他们充当的社会或日职业角色,是为老百姓掌权用权办事情的“公仆”,完全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这种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应该为全民族的人民充当榜样,作出表率。他们尤其应该认识在道德意识结构中,良心与义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其功能,二者组成了控制体系。良心是人的道德行为最为隐蔽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调节者,它表明道德主体有能力进行道德自我控制,独立地给自己规定道德职责.要求自己履行这些职责并对所作出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不同的道德主体通过良心在内心世界中维护着一定的阶级、集团在社会关系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所固定下来的道德价值体系。作为干部,应该懂得“为人民服务”是衡量一切干部道德水平的最基本准则,“全心全意”则是干部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从而在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唤醒和强化内心的良知和羞耻感、荣誉感、内疚感、义务感,通过道德心理机制,充分珍惜“堂堂正正做人”的道德尊严—自重;经常反躬内求,解剖自己,省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一一自省;自觉警惕恶对善、邪对正的侵蚀,防微杜渐,构筑强固道德上的防线—自警;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完善道德人格—自励,脚踏实地实践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四自”。这是我们党对干部要用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来更好地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的政治要求,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文化传统,促进对干部道德自觉的要求,是加强干部修养亦即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工程。 

道德经全文篇(11)

虽然受到当今世界上诸多势力的批评、反对或否定,全球化在当代世人的经验世界里是处于快速提升之中的。这个经验性判断当然可以由我们经常吃喝的麦当劳、可乐等全球化饮食、每天上网浏览的全球信息、整日受到的全球污染来证明,也可从他国学者的论述中得到证明: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六年前就描述道:“不久前,我在莫斯科的饭店房间里每天晚上都可以收看一个德国频道,即德国电视二台的节目;稍早一些时候,我在开罗的饭店里每天晚上都可以收看美国CNN的电视节目;几天以后住在维也纳时又看到日本的电视节目;在我汉堡的家里,每天晚上都能收看大约25或30个频道(我们已经加入了有线网),其中包括一个英国频道、一个美国频道、一个法国频道和一个土耳其频道。过不了10年,只要我们进入有线网或者屋顶架设一个解码器,就能收看上百个频道。”[1]很清楚,他在此描述的是自己对于文化全球化的经验。对于这种经验,戴维?赫尔德等人叙述道:“在全球化的诸种体现形式中,几乎没有什么像国际品牌、大众文化偶像和工业品以及卫星向各大洲成千上万的人现场直播重大事件那样如此直观,覆盖面广并且渗透力强。全球化最大众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乐、麦当娜和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新闻。无论这些现象有着怎样的因果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也很少会有人怀疑,最直接感受到和经历的全球化形式是文化全球化。”[2]也就是说,全球化已经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贯穿在人们最为直接的经验感知之中,而这种“贯穿”在程度上和速度上还在迅速增长。在本文看来,这种经验性的对全球化的证明方式是最为切实可靠的,它虽然不能对全球化中的各种复杂性作出说明,但却可以有力地否定对于全球化存有各种居心的否定。

在通过经验证明全球化及其迅速提升的基础上,讨论其内部机制、外在特征及其产生影响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在我看来,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就其最为主要的方面来说就是资本化(capitalization),这一点实际上早在马克思对资本和世界历史研究中就被指出了。他说:资本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同时,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3]又说:“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进行的生产。”[4]在此,马克思主义清晰指出,资本具有扩散至全球的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本身具有的内在必然规定性。今天,马克思揭示的资本内在逻辑已经转化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对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实际上,物化关系作为一种‘普照的光’(即资本——引者),借助复制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对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同质化的时空依然是人们所面临的惟一现实。”[5]国外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的学者也指出:“现代世界体系是一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因为“作为其基础的世界经济在整体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支配的”。[6]这些话清楚表明,资本运行的巨大旋涡是全球化的主导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全球化的主导外在特征就是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mondialisation)。这种同质化既表现在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与西方人的衣食住行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上,也表现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程序及其处理观念正在趋同上。这种一体化既表现在全球性的各种成文不成文的规则正在对我们起着越来越强的制约功能上,也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正在开始对于世界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上。而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同质化和一体化是资本化的必然结果和外在表现。

在本文中,我们无力对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层面影响予以讨论,只想对考察它对世界道德局势的影响。从宏观上,全球化已经并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一个巨大的多层次道德变局。下面我想将这个变局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历史上各种道德传统被挤压到同一时空场中,使之发生各种冲突和同化,这里的同化是基本层面的会通和趋同,普世伦理就是展现出的某些苗头。

我们知道,人类在自己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多种道德传统,除掉大量由于各种原因湮灭掉的之外,保存到今天的还有佛教道德、基督教道德、伊斯兰教道德、印度教道德、锡克教道德、耆那教道德及各种世俗道德等。由于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使这些道德观念及其实践者需要面对面地接触、肩并肩地生活。一方面,这使本来极少接触的各种道德观念在同一时空点出现从而彰显出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并使各种道德实践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比如,目前伊斯兰世界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冲突中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道德方面的因素;马来西亚前领导人马哈蒂尔等人对亚洲价值观的阐扬及对西方价值观的批评也表现出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另一方面,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也使各国人民学习、接受、实践其他的道德观念成为可能,这无疑也极大地推扩了人类道德实践的空间。而且,也使人们必然要寻求和建构普同性的道德,寻找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这充分体现在当代诸多学者对于普世伦理的思考和探索上。其最为典型的文献体现当然就是1993年9月4日由世界宗教大会通过的《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孔汉思起草)及1997年9月1日呈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世界人类义务宣言》(由众多国家的前领导人签字)。另外,世界各国学者对此还有更为丰富的探讨。比如,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讨论形成一种国际社会伦理的可能性[7];安娜伊莎贝尔??普雷拉?弗洛雷斯则试着思考将和平确定为人类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契约[8]。可以说,普世道德的寻求构成当代人类思想的重要工作,并取得了某些值得关注的进展。

2、各种道德传统在全球场景中受到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的深刻的消解,但力图寻求各种新的扩张和发展。

由于资本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进展,其带来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在今天的世界上大行其道。它们既展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也更为露骨地表现在网络世界中。这势必使多少都有禁欲主义和集权主义色彩的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和消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道德及其载体(如宗教组织或个体实践者)便对此做出两种反应。一是坚持甚至强化自己的传统,其代表便是各种宗教都有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和实践。另一种是修正自己的传统,表现出某些与时俱进的色彩,其代表则是各种宗教都有的温和派和改革派。前者可以霍梅尼革命后伊朗政权和阿富汗的“道德实践”为例,他们在国内严苛的伦理政策引起许多世人的关注和不安;后者则暂可以较为复杂的基督教的解放神学和过程神学为例,他们对于传统基督教道德的革新虽然受到各种不同评价,但的确表现出迥异于传统的特征。目前这两种反应都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这也使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性。

3、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成为全球基本的道德准则,但仍然在实践和学理两个层面受到批评和挑战。

毫无疑问,全球化势必将资本运作的基本道德原则带向整个世界。从正面和积极方面来理解,这些道德原则应该是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这在今天的全球社会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此,我们想以由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商界领袖长期协商拟定的考克思圆桌商业原则来说明一下。这份原则一开始就声称:“就业与资本的流动性使经济活动及其影响不断地全球化。”“没有道德准则,就没有稳定的经济关系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接着它提出许多原则,其中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商应该本着诚实公正的精神履行义务,相信这样才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公司应认识到,真诚、公正、真实、守信与透明不仅有利于经济活动的信誉和稳定,而且有益于提高商业交易(尤其是国际商务)的效率和顺利性。”“在商业的各方面公正对待顾客,其中包括高水平的服务和顾客不满意时的补救措施。”“与雇员坦诚沟通,公开分享信息(仅受法律和竞争情况限制);”“及时与雇员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不满和要求;”“与雇员有冲突时应相互信任,协商解决;”“避免歧视行为,确保公平对待、机会均等不受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的影响;”“尊重物主/投资者的要求、建议、不满和他们的正式决定”;“在定价报价、许可、售卖权等所有业务中追求公正性;”“尊重人权与民主制度,并尽可能改善人权与民主状况”。[9]这里引用的是经商的原则,这些原则清楚地体现出其背后的道德倾向。极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经商原则和道德大部分还体现在《不同者的宣言: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的国际商务伦理准则》中。这是由三大一神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商业、金融、学术和宗教机构的领袖们制定的。从这两份文件中可以看出公正、平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它的制定者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无疑也是他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形成的人生道德原则。无论从学理还是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公正、平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全球道德的基本准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当然,我们要看到的是,也有人从各个角度对于这些原则提出批评。比如,蒋庆就认为“民主具有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独特的文化属性,这种独特的文化属性产生于具体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具有超越历史文化的普遍性。由于民主要受其历史文化背景的限制,当我们讲民主时,只能是讲西方的民主,而不可能有人类的民主。”[10]这些批评能否成立和有效当然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以上我们所谈三点仅仅是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较为直观的表象层面,对于各种次要的、细密的内容和深层、复杂的内容没有进行讨论,因为后者需要更深的研究和更大的篇幅。

二全球化道德变局中的中国传统道德

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资源如何能在当代社会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学界应该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本文看来,这项课题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的问题。下面我们想首先考察传统道德的状况,然后再考察传统道德资源在全球大潮中发挥作用的应然方向。

1、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洗礼,中国传统道德的存在状态是:文献俱在,少数人力图复兴,但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占据主导地位,不接受者甚多。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就发生了天翻地履的变革,中国的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道德真正的实践者越来越稀少,能够为人们所见的只是大量道德文献。如果仅就这些文献估计,在人类各民族之中,中华民族的德资源大约是最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了。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而言,这些文献的主要部分可以分为儒、释、道三家。从规模上看,这三家的道德文献可以说是浩若烟海,比如儒家的五经及董子、程子、朱子、陆子、阳明子的著作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道德说教或是对自己道德进行论证的本体论等内容,还有许多二、三流的思想家的著作中道德伦理的成分就更多,至于《颜子家训》、《朱子家训》及《语》、《小窗幽记》等文献就是更为典型的道德训条。佛教的道德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约束佛教弟子的戒律,这也就是“三藏”中的“律藏”;另一类是这些佛门戒律对于世俗人类的影响及其影响之下形成的一些信条和典籍,比如明清时期的大量劝善书(当然,这些劝善书也和儒、道二家有关联)。道教也都有较为丰富的道德文献,同佛教一样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经“十二类”中的戒律类,指的是功过格及戒规、科律等;二是这些戒律影响民间形成的一些著作,其中大多和佛教类同或混合。总的来说,这三家的道德资源都相当广博,是它们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还有大量武德、医德、师德、文德、艺德等职业道德方面的文献。一般而言,它们大多包含在这类职业的有关著作之中,比起这类职业的具体操作内容在比重上并不算大,但其内容的启发价值不容人小觑,有些信条直到今天还在对这种职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功能。

在实践方面,在当代中国,完全按照传统道德持身立世的人毕竟已经不多,但是保持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来为人处世的人还是有一定比例。其中,释、道二教内部严格遵守戒律的信徒应该说还是有相当人数,而能创造性地实践儒家道德在当代社会中也不是不能发现。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徐水县的孙大午先生,他在自己的企业推行儒家的一些伦理规范,不仅使自己企业中的许多人受到影响,而且影响到周围村庄的民风。可以预期的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例子还将出现更多。从总体上看,在当代中国,能够继承和较大程度上持守传统道德的人在整个社会上所占比例不大,并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某些年轻人)在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于传统道德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这无疑和全球化带来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及公正、自由、独立的影响有关,因为这些内容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基本上没有的,甚至对此有一种较强的否定倾向。今天年轻人大部分都接受全球化的崭新影响,而不太接受传统的影响。这在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2、中国传统道德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学理上,大力发掘资源,并予以全球化背景上的理论整合;在实践上,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道德可以在整个社会广泛推行,并亟需出现具有榜样色彩的典范。

实事求是地说,在今天全球化的理论层次上观察,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资源虽然极为广博,但系统性较弱一些,而且内部存在各种对立和冲突,也和现代社会生活距离较远。因此,有必要在当代条件下予以重新整合和改造。这里的“整合”有两个维度,一是中国传统各家美德的整合,二是和其他各种国外传统美德的整合。其中,前者看似简单实则极难,因为“三教合一”的提法已经有一千多年,但仅就伦理道德来说就一直没能取得多大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信仰体系和思想体系的深层分歧;后者自然也会存在类似前者的问题,但由于全球化的广阔背景却在今天为此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时空压缩导致的各道德传统之间的深层了解甚至共同生存感受成为可能。这里的“改造”有两个最为基本的出发点,一是从当代中国现实出发,二是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前者的含义在于改造传统的根本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后者的含义在于改造中国传统必须兼顾整个人类的状况,必须着眼于为所有的世人服务,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改造”还是“整合”指向的都是传统道德资源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坦率地说,这个理论工作目前仅仅是有所起步,其巨大的工作尚在后面。在此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要点是必须吸取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等基本的现代道德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基础才能较好地改造我们的传统道德,其应有价值才可能发挥出来。

在实践层面上,这个应有价值的真正实现在相当的程度上还依靠人们在实践中的宏扬。因此,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道德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人的努力,关键还在于出现具有真诚意志的道德典范。这是中国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广泛推行的关键所在,也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上中国传统道德能占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此我要提醒注意一些伪冒道德实践者和蠢陋道德实践者的出现,他们可能是借助传统道德之名来谋取各种各样的私利,或者是过于教条化地理解传统道德而没能吸取公正、自由等今日全球化的基本道德。比如,在当代有些自称为儒者的人就可能有伪儒、陋儒的存在。对此,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锐利的目光。

从总体看,全球化是一个积极和消极、肯定和否定、建构和解构等多种对立力量并存的必然历史过程,它也是人类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整合阶段。对于任何一种传统道德它都会发挥具有对立性质的双面影响,中国传统道德资源在这一巨大潮流面前自然也不可能逃脱这一宿命。但量,必然的历史过程最终仍然要由人的活动来完成,在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面前我们完全不必束手而待,而是应该挖掘、开拓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创造更为灿烂、更为美善的当代道德和未来道德,以期不负我们的先人留下的无尽恩泽,以期不负我们是礼义之邦的子民

1]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学》(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9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91页。

[5]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6][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一体化的挑战》(任友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65页。

[7]见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全球挑战、伦理与国际社会》一文,载《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