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经济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01

产业经济管理

产业经济管理篇(1)

“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1]。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

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高性能的生产装备,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的产业的渗透,使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美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的火爆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2]”。其次,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2]。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总之,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

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传统经济的基础不同,新经济的起点就不同。因而各国新经济的内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确定发展新经济的具体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国作为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其“新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赶超战略,但其着力点应该是:通过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传统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首先,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中的代表产业如IT产业等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它的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次,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而中国装备工作的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0.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2]。高新技术发展已经受到了传统产业这方面的极大制约,不突破这种制约,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大,而劳动者素质较低,只有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解决就业难题。否则,失业率过高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也势必威胁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是那种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只有按照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产业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经济的安全度,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国应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优势产业的把握及其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3],当引以为鉴,第三,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传统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演变为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如果中国不加快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势必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同时,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也形成新的挑战。惟有技术升级可以确保原有的比较优势并可能增加新的比较优势。所以,立足于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不是对传统经济的消极维持,而是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新经济不可能消除传统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主导技术、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它不会消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它们共同促进着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新经济既要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又要立足于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涵盖了传统产业升级。

二、新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社会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有了新的推动力量。同时,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将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科技不仅将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而且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产业部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丧失,而应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则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国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4]。鲁北化工绿色科技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经历23年历程,创建了绿色科技,构建了绿色产业链,实现了源头控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工业完成了从“夕阳产业”向“绿色产业”的革命性转变。“鲁北”从一个只有40万元试验经费的小厂到发展为目前拥有50亿元资产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体现了绿色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

背后经济带来了新的人才观,新经济要求人才内涵升华,提出了人为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向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开发转化。这种新的人才观对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人才的日益重视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而以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这些都是微观经济领域变革的主要动力。普通工人、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使传统产业升级具备必要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持,给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希望。

新经济赋予政府新的责任。新经济不仅要求政府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制定一系列协调一致的政策,还要求政府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点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问题,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发展知识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做发展知识经济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这是因为,新经济的建设涉及新旧产业的各个领域,其广度、深度、规模和涉及的领域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只有采取政府行为、政府干预才能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新的经济需要新的经济基础设施,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是高速数据信息网,只有政府才能承担如此巨额的工程投资。政府必然成为新经济的孵化器。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产业变革的竞争中,各国政府必将全力以赴,给企业以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政府将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其他社会条件。政府也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促进力量。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世界产业经济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发达国家正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知识经济迈进。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完全可以抓住机遇,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产业转移过来,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60一70年代的调整培育了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与历次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而这一次,中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给中国的机遇不谋而合,两者都聚焦于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经济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的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潜力将为传统产业本身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三、新经济时代怎样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每次产业升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这是由新技术、新的经济形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必须采取适合新技术、新经济内在要求的具体方式,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遵循新经济的发展规律。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升级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正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下,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必然构成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是前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设备和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辽宁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2]。第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传统产业能否获得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诚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添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企业深层次的改造,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包括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生产过程、建立网上交易手段等。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循环流动创造物质条件,使整个企业的运营,包括产品的设计在内,都在网络上进行。而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它也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实质上是形成一种迅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生产的组织不再以动力、物资等为中心。而是着重管理数据流。籍此,企业可以提供大量个性化服务,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开拓广阔的市场[5]。第三,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它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政策及知识产权法规等的建设。

(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现代科技革命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更迅速.新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一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第二,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涮新。

(三)对传统产业进行组织结构创新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中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尚未起步的状况。因此,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目前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6]。现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已有充分的条件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行强强联合,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抗衡,以打破外资的垄断,并借此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不过,国家不能忽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没有体制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面临国有企业的体制转轨和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这两大任务。首先,国企体制转轨的关键是政企分开,通过公司改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目前中国国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践中普遍出现了“翻牌化”等问题,体制转轨没有到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著名学者李维安教授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规对治理结构进行规定,还需要制订与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具有非约束性和灵活性的公司治理原则。”[7]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迫切需要国企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在《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的指导下制订各企业自己的公司治理原则或准则。其次,新经济呼唤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内的职能运作独立而分工明确,而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强调企业内部的部门协调,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正常的联系机制,使企业管理更为系统化。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也要相应变革,传统的等级管理方式比较僵化,难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决策的需要,现代决策需要一种更少约束、更为灵活的网络组织形式.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是把等级式管理与网络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罗力,新经济阶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1,(1):76。

[2]周叔莲,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31-37.

[3]林毅夫,李永军.按照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金融风险[J].改革.2001,(1):63.

[4]冯久田.绿色科技:振兴中国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科技管理专刊,3001,(1):58-59.

产业经济管理篇(2)

(一)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指的是分析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动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包括:

1.借助于相关数据指标等分析经编产业的发展变化特征。例如,使用平均速度以及平均增长量等数据揭示经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

2.借助特定的数据模型等描述经编产业的变动规律。

3.对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状况进行预测。

(二)统计预测法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观点,统计预测法指的是在运用有关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等,对经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或推断。统计预测主要包括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借助于统计预测方法对经编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经编产业的服务需求量进行预判,而且可以对经编产业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及决策。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经编产业的相关企业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在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中,单一指标的评价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计算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等。

(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经编产业现象分解成各种要素,通过分析或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层次分析法在经济产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

:1.因素的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没有统一的法则。

2.层次分析法中所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必须合理。

3.层次分析法中在进行多层比较时,应当符合一致性指标的要求。

4.层次分析法中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指的是将模糊评判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是对多重属性、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及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从而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以综合反映经编产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状况。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各子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结构模型,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隶属函数以及评判矩阵,最后经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分析出不同水平年经编产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得分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果。

产业经济管理篇(3)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产业经济管理篇(4)

一、20*年农业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县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大宗农作物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多项指标达到同期最好水平。林业和水利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获得全市考评双第一。

(一)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一是种植业增产增效。全县粮油等大宗农作物收成良好。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3.2万亩,粮食总产23.2万吨,同比分别增加7万亩、9.8万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达4.01万吨,同比分别增加0.6万亩、0.7万吨,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加上价格上涨,油料增收2073万元。二是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推广种草养畜,扩大家畜饲养规模,继续实施山羊“三个一”工程,养殖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出栏生猪10.2万头,山羊6.5万只,家禽808万只。三是水产养殖业稳步提升。加大水产养殖基地改造力度,加快建设新基地,同时推广高效养殖模式,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1.3万亩,产量2.18万吨,销售收入3.2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为历年之最。今年,我县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4元,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增长17.6%。

(二)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全县已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8个,面积16万亩,其中订单农业面积10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到124户,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各2户;品牌创建取得新进展,共取得名特产品和绿色食品12个,其中省级、市级名牌农产品分别为2个、7个,市级特色农产品2个;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10余元。

(三)农业项目进展顺利。以构筑生态农业模式为途径,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目前,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618口,占项目任务的81%。完成河刘镇中低产田改造、仙踪镇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两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通过省级验收。投资1200万元的滁河柴湾、张渡电站改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投资760万元的大平菜籽色拉油、117万元的铜闸百枣园果品加工等两个农业项目正在实施中,投资2700万元的大平菜籽油深加工项目获得批准。

(四)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扎实有效。以完善基层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充实防疫人员力量,推进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动物防疫水平明显提高,畜禽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全县牲畜W病防疫密度达85%以上,猪瘟、鸡新城疫、羊痘防疫密度分别达98%、95%、100%,大牲畜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生猪、山羊、家禽死亡率由原来的8%、10%、30%分别下降到3%、2%、10%以下,全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特别是在今年春季,毗邻我县的居巢区亚父乡暴发禽流感疫情,我们积极应对,采取果断措施,阻断禽流感疫情的传播,最大限度减少了禽流感对全县养殖业的影响。

(五)政策性减负增收明显。今年全县共减免农业税及附加1373万元,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63万元,良种补贴39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款970万元,农机补贴9万元,全年农民人均获得政策性收入1*元。

(六)林业建设取得新成果。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经营机制,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方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走出社会化办林业的新路子,加快了全县林业建设步伐。全年累计完成造林22146亩,占年初计划任务的110%,其中完成绿色长廊二期工程1*公里,新建农田林网5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

(七)水利设施得到加强。实施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人饮解困等五大水利工程。全县建设水利工程208处,累计完成土石方450万方,其中除险加固中小水库13座,加固堤防21公里,新挖当家塘57口。特别是滁河联圩、运粮河圩堤除险加固、清溪河口退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工,进一步改善了

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八)气象工作迈出新步伐。按照“强化硬件,改善软件,提升服务”的总体要求,实施了县气象局迁址项目,新建雨量观测站,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气象局新址已经选定,并完成征地工作,新建了运漕、陶厂等全县6个雨量自动观测站,原县气象局办公场所土地挂牌出让工作有序展开。

二、20*年农业工作思路、目标及措施

根据国家农业政策走势,结合我县实际,就全县明年农业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农业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优势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实现“三个加快,三个提高”,即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区域规模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群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工作目标是:农业上,实现“六扩一增”,即扩大水稻、油菜、杂粮、蔬菜、牧草、地膜“五早”种植面积,增加养殖业比重。具体任务:种植水稻28万亩,发展优质油菜21万亩,杂粮2万亩,蔬菜6.5万亩,牧草2万亩,地膜“五早”6万亩,饲养生猪24万头,家禽1200万只,山羊11万只,新开发渔业基地6000亩,改造老基地8000亩。林业上,实施林业开发“12344”工程,即完成1万亩造林,转让2万亩山场经营权,建设3000亩油茶基地,建设40公里公路林带,新建4000亩农田防护林网。水利上,实施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蓄水抗旱、内圩水系整治、农田治理、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六项水利工程,计划完成土石方450万方

工作措施

(一)大力优化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优质化发展,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带动,突出特色规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油菜、优质棉、畜牧、水产、蔬菜等主导和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大产业化工作推进力度,建设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河蟹、山羊等生产基地。扶优扶强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大平工贸集团,扶持县益和棉业公司、名优茶开发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县名优茶开发公司、鹰皇麻油厂等企业实力,带动全县优质稻、优质油生产、名优茶开发、麻油加工、水产养殖等,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上规模。加强农副产品的品牌注册和名牌争创工作,加大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力度。加快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不断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和生产导向作用。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加紧制定新的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大贯标力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订和完善全县主要农产品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安全农产品的市场监督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建立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施“双百示范”工程,开展好示范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评选活动,加大农业生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搞好农技服务工作,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农业生产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好农业开发项目,扩大农村信贷规模,兑现各项政策补贴资金。

(五)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贯彻实施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深入贯彻中央、省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执行《安徽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条例》,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六)实施林业开发计划。以构建林业生态网络体系为目标,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进一步搞活林业经营机制,加快社会化办林业进程,抓好政策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速全县林业建设步伐。

(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办法,实行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不断注入水利建设更多的资金。实施堤防加固

、小水库除险加固、蓄水抗旱、内圩水系整治、农田治理、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六项水利工程,确保完成土石方450万方任务。实施陶厂镇、东关镇农田土地治理项目。完成县气象局迁址工作。

三、未来五年全县农业发展计划

含山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县情和现状,找准发展方向,抓好规划,定好位。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产业支撑,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培植和蓄积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山场开发利用效果,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向产业要效益,向山场要财富,向劳务要收入。重点做活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棉、畜牧、水产、麻油、蔬菜、茶叶八个产业文章,打好劳务经济、林业经济两张牌。

指导思想是: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实行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行业化管理,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做大做强林业经济和劳务经济,切实推进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发展农业产业

发展目标是: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确立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棉、畜牧、水产五个主导产业,麻油、蔬菜、茶叶三个特色产业,建设区域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支柱,以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依托的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

工作举措:一是扶持大龙头。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县华阳牧业集团、益和棉业公司、河刘杂粮、县粮食公司、名优茶开发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在3-5年内,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5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群。

二是建设大基地。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原则,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突出区域特色,兼顾规模连片,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带和高效农业开发体系。鼓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加工销售能力,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水稻、油菜、棉花生产基地。推行农业标准化,从源头抓起,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三是培育大市场。面对农业发展新形势,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齐抓,建好有形市场,用活无形市场。本着城乡大中小市场结合,产地销地市场结合,会展经济等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河刘杂粮、运漕水产品、环峰麻油等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信息“进村、入户、到企”,将涉农服务部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等连接起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户搭建信息平台。

四是搞好大服务。坚持“积极扶持、分类指导、完善机制、强化服务”的原则,从信息、技术、信贷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通过实施农村“双百示范”、“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培育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建立一支龙头企业家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

(二)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目标是: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改变现有粗放的劳务输出方式,从单纯追求数量型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型并重上来,从县内就近转移、境内和境外劳务三个层面推进劳务输出健康有序发展,以境内劳务输出为主体,以县内就近转移、境外输出为重点,努力形成县内、境内、境外三方面联动、互动、促动的局面。通过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开展教育培训、开拓劳务市场,推进劳务输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劳务输出“三个提高,一个增加”,即提高外出劳务人员素质,提高从业技术含量,提高劳动报酬,增加

劳务收入。

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强力推动

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全县高规格的劳务输出领导组,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应确立专人负责,确定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明确乡(镇)村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劳务输出目标考核管理,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充分发挥基层抓劳务输出的主导作用。

(二)健全网络,拓宽渠道

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协作配合,拓宽输出渠道,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广泛搜集信息,建立农村富余劳力档案,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实行中介牵动,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建立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探索用工考察、信息咨询、技能培训、跟踪服务一体化经营的劳务输出模式。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扶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壮大办学规模和实力,发挥县羊晗职业中学、翰林缝纫培训中心、县农广校等劳务培训基地的作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现劳务输出“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定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规范劳动职业技能鉴定,把培训与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搞好技能认证,提高外出人员素质,打响“含山劳务”品牌。

(四)多措并举,跟踪服务

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全县统一、资源共享的劳力资源信息库。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疏通劳务输出信息渠道,做好服务工作,实现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对接。搞好外出务工人员责任田流转、子女上学、计划生育等多项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

(五)积极引导,营造氛围

加强对劳务输出宣传,每年表彰一批劳务输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努力营造全县劳务输出光荣、劳务输出有出路、劳务输出能致富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林业经济

发展目标是: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到2007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到2009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1%以上。

工作措施

一是调整林业结构。大力保护和发展生态林,着力建立经济林和经果林基地,实现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大力扶持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林业发展,壮大以胶合板为主的木材深加工,开发以中药材为主的森林食品业,培育以多用途多品种为主的苗木花卉业,发展以风景区为骨干的森林旅游业。

产业经济管理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业地产市场迅速繁荣兴旺起来,大众对商业地产行业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我国商业地产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重点探讨,以期提出合理有效地解决措施,为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我国商业地产经济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同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商品性。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重新确认了商业地产行业的商品经济属性;第二是社会性。商业地产行业既为人们社会生活提供了住宅、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消费资料,也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商店、办公楼、厂房、仓库等基本要素,与整个社会经济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重要产业部门;第三是其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外商独资所有制、混合制形式、私人经济成分以及中外合资或合作商业地产经济等。因此商业地产行业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也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地产行业是我国十大暴利行业之首,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高楼建筑不断出现,房价也不断攀升,住房问题以及房价上涨成为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更是中国一大经济热点。但是商业地产行业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一,在我国商业地产开发中,商业地产开发商不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第二,商业地产投资区域不均衡,只关注发达的大城市而忽视了二三线城市及小城镇。另外,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合理的建筑开发造成土壤资源、水资源的污染以及空气环境的恶化。

2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没有长远规划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的本质认识,不能准确分析商业地产市场的经济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长期管理方案及政策,导致政府对商业地产行业的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不法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的有序运行。商业地产企业内部也缺乏自身的发展目标,长期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缺乏发展活力,

2.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商业地产行业的开发、交易等都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管理,但由于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也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十分完善,导致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始终依赖于政府的监督管理。而政府或某些权威机构颁布、实施的法律条文或文件对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预期作用,适用性不强。因此,我国商业地产的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繁荣的商业地产市场。另外,政府在对商业地产市场进行管理时,仅仅采用行政手段,缺少必要的惩罚措施,出现执法不严、蔑视法律等行为,降低了法律法规在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2.3缺乏健全的监督制度

在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缺乏政府、银行与公众的有效监督。有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商业地产市场管理中没有尽到自身的主要职责,没有参与制定与商业地产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地产市场经营主体资格审核力度不足;监督管理商业地产广告活动;不能全面监督检查商业地产市场交易活动并查处商业地产市场中的违法行为,导致交易秩序混乱。同时,缺乏银行的金融监督,经济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2.4行业泡沫现象频繁

由于商业地产经济利润大,本身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在不断吸引投资者,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造成土地资源、资金、建筑资源等的严重浪费,极易产生商业地产经济泡沫。商业地产泡沫的存在一方面容易使房价上涨,拉大贫富差距,导致经济和社会结构失衡;另一方面,商业地产泡沫破裂,经济萧条,导致一些企业倒闭,容易造成金融危机与生产、消费危机,使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最后,大量工厂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极易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因此,经济泡沫是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的一个巨大阻碍之一,必须要严肃对待。

3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管理的解决对策

3.1加强政策的连续性,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我国政府必须要充分认清商业地产业对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对发展城市进行准确的定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以正确引导商业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树立具体的短期和长期的经济目标,以适应我国的国情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在对商业地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详细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之后,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并将其进一步细化出短期与中期目标,从而适应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满足大众的住房需求,为自身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3.2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使我国商业地产行业能够迅速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必须要构建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商业地产行业特点的法律法规体系,而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建筑法》《、城市商业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定相关细则,帮助落实各项商业地产相关法规。此外,必须制定相关法律,以限制政府对商业地产行业的过度干预,保证商业地产的自由调控,减少政府包办一切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商业地产行业中的开发、建设、广告、中介等应囊括到其法律法规体系中。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商业地产市场才能展现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3.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监督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督监管制度,不仅需要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更必须有市场自身的调控能力,二者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政府应以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管理理念,依据当地的商业地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严厉打击等违法行为,同时要对商业地产开发商的投资、运转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加大对市场的监督力度。房地产市场本身要进一步健全监督监管体系,增加金融监管手段,提高经济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3.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

众所周知,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针对当前商业地产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通过市场及政府这两只无形与有形的手,及时完善商业地产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严格执法,创造透明可信的市场环境。另外,要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商业地产市场的信息及发展动向,确保能够对商业地产市场的经济运行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定期商业地产市场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商业地产业的宏观监控体系,通过土地资源管理、税收、投资等手段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以有效地防止商业地产经济泡沫的产生。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商业地产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自身合理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因此,商业地产企业必须在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建立健全经济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并完善监督机制,以期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推动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静静.试论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16).

产业经济管理篇(6)

我国房地产历经近30年的磨砺正日益走向成熟,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法律法规的引导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都在发生新着变化。但是,国内大多数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虽然这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引进了一些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动态成本管理体系、目标成本管理法、建立合作商数据库等,但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管理和控制上仍然存在不足。[1]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控制阶段存在的问题: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够,造成利息过高,资金回笼慢;在项目设计的初步阶段只是对规划的指标、面积、户型等内容进行审核,忽视了设计方案的成本审核;在施工图设计中,存在设计变动较大,内部深度的设计管理欠缺、造成设计变更及设计签证的增加,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

(二)事中控制阶段的不足:工程预算的编制质量低,发包给外包公司时,由于没有有效的手段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审核,成本预算难以精确;材料、品牌合作商数据库样本少,容易造成入库单位之间价格同盟的结成;材料询价市场化不够,没有规模采购的价格优势;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中存在随意性;签证变更程序复杂,审核不够及时。

(三)事后控制阶段存在的弊端:预结算人员缺少对材料行情及施工现场情况的调研,一手资料不足;缺少对工程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分析及事后对工程的系统评价和总结;一般企业没有完善的历史成本数据库。

二、网络经济下的房地产业成本管理探索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房地产企业自身和网络经济的的特点,在房地产行业内引入网络经济手段进行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对房地产企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行为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现场所。[2]

根据目前房地产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结合传统企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及网络经济的特点,就传统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做出如下探索。

(一)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流程,完善成本控制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规范,针对网络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变更企业组织制度、分工制度、流通制度和企业交易制度。根据网络经济快速、节约、安全的特点,对传统的流通资源和流通渠道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的其他网络经济下的成本管理具有可行性制度基础。同时企业有应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员工也借此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效率,为成本管理创造了条件。

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 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展出现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二)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使房地产项目的签证管理信息化

针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难以控制这一现象,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签证管理,一般设计的变更通过信息系统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并且在该变更内容全部施工完后的最短时间内内向甲方签证管理系统报送完整的变更预算。让成本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相关变更信息,防止因漏报而给公司造成损,同时保证文档数据的安全管理。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通过变更设计图纸的电子数据形式,在系统中进行批报变更,以制度的方式规定信息化签证管理的各种办法,以标准化的形式对签证进行统一化、标准化、信息化签证管理,能最大程度的节约企业开发和设计成本。

(三)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健全房地产企业的合同管理机制

合同是房地产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主要依据,房地产企业做为合同密集型企业,一个项目执行的合同可达数千份,管理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可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合同管理机制和合同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从合同订立开始的全程合同管理台帐,建立柔性的合同签定、合同变更和合同变更业务管理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全方位、全程监控合同执行过程,有效保障合同有效、高质量的完成,有效保证企业合同的规范性、严密性和管理的统一性,有效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四)利用网络经济技术建立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制定严谨的成本控制体系及数字化的成本绩效考核依据,建立完备的事前、事后评估及控制机制,实行企业全成本的动态管理;在系统中进行合理的成本结构分类、制定目标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上限;通过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比,实时反映异常成本状况;结合责任成本体系,将各项成本指标落实到岗位,为成本绩效考核提供数字化依据;通过招投标合理制定资金计划,通过系统试算评估合同款项对现金流的影响,真正实现数字化事前控制;通过每个月定期修订付款计划得到已明确的资金投放情况外,对于尚未签订合同的待发生成本也可以每月进行修订并投放到项目的时间轴上,从而通过系统及时仿真性预测项目现金流状况。树立全程成本价值观,做到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过程精细管控。

(五)利用网络经济特点建立房地产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利用软件系统或其他工具,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尤其是将企业在以往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历史成本和数据及管理经验录入数据库中,建立企业历史成本数据库,形成企业的数据库资源。通过经济数学模型的统计和分析,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成为企业项目开发的资源,并将这些经验运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中,使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更加高效化和科学化,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引入B2B电子商务模式降低房地产项目的采购成本

在材料的采购上可以引入B2B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建立材料采购系统或借助互联网的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材料采购,减少了材料供应商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的采购谈判,通过信息网络平台直观地了解市场上材料种类、型号、报价、优惠幅度、价格变动、产品质量、实际应用效果及供应商信用等,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材料采购还能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降低采购价格节约采购成本。

(七)利用网络经济云计算通过信息共享管理房地产企业

通过云计算可以在房地产行业部署统一的虚拟网络信息系统,在建筑材料的购买、前端销售统计,通过云计算这种互联的虚拟环境,可以大大规范地产行业公司的业务流程,提升整个公司的业务效率。在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很严格的今天,房地产企业通过云计算的实施,能够利用信息化和云计算来透明业务流程,削减大量没有必要的成本,是传统房地产行业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八)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使房地产销售管理信息化

针对房地产销售业务的处理过程通过销售信息化管理,结合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策划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把广告、确认客户、销售反馈、成交、收款、催款、投诉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时监控、高效、清晰的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中通过在线销售系统以及第三方平台的网络销售,使企业营销的人力、物力、财力、广告宣传费用降低。

三、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手段得到革新,房地产企业的管理真正能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高效化。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了企业管理技术的革新和不断进步,创造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率,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下,会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变,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也会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不断变革。房地产企业通过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网络经济新的管理方法,对以项目为导向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更加直观方便地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实时监控,能更好地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房地产企业的不断变革,在网络经济这一虚拟经济下的房地产企业通过高效、便捷、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进行成本管理,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产业经济管理篇(7)

(一)事前控制阶段存在的问题: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够,造成利息过高,资金回笼慢;在项目设计的初步阶段只是对规划的指标、面积、户型等内容进行审核,忽视了设计方案的成本审核;在施工图设计中,存在设计变动较大,内部深度的设计管理欠缺、造成设计变更及设计签证的增加,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

(二)事中控制阶段的不足:工程预算的编制质量低,发包给外包公司时,由于没有有效的手段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审核,成本预算难以精确;材料、品牌合作商数据库样本少,容易造成入库单位之间价格同盟的结成;材料询价市场化不够,没有规模采购的价格优势;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中存在随意性;签证变更程序复杂,审核不够及时。

(三)事后控制阶段存在的弊端:预结算人员缺少对材料行情及施工现场情况的调研,一手资料不足;缺少对工程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分析及事后对工程的系统评价和总结;一般企业没有完善的历史成本数据库。

二、网络经济下的房地产业成本管理探索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房地产企业自身和网络经济的的特点,在房地产行业内引入网络经济手段进行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对房地产企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行为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现场所。[2]

根据目前房地产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结合传统企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及网络经济的特点,就传统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做出如下探索。

(一)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流程,完善成本控制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规范,针对网络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变更企业组织制度、分工制度、流通制度和企业交易制度。根据网络经济快速、节约、安全的特点,对传统的流通资源和流通渠道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的其他网络经济下的成本管理具有可行性制度基础。同时企业有应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员工也借此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效率,为成本管理创造了条件。

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 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展出现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二)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使房地产项目的签证管理信息化

针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难以控制这一现象,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签证管理,一般设计的变更通过信息系统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并且在该变更内容全部施工完后的最短时间内内向甲方签证管理系统报送完整的变更预算。让成本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相关变更信息,防止因漏报而给公司造成损,同时保证文档数据的安全管理。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通过变更设计图纸的电子数据形式,在系统中进行批报变更,以制度的方式规定信息化签证管理的各种办法,以标准化的形式对签证进行统一化、标准化、信息化签证管理,能最大程度的节约企业开发和设计成本。

(三)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健全房地产企业的合同管理机制

合同是房地产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主要依据,房地产企业做为合同密集型企业,一个项目执行的合同可达数千份,管理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可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合同管理机制和合同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从合同订立开始的全程合同管理台帐,建立柔性的合同签定、合同变更和合同变更业务管理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全方位、全程监控合同执行过程,有效保障合同有效、高质量的完成,有效保证企业合同的规范性、严密性和管理的统一性,有效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四)利用网络经济技术建立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制定严谨的成本控制体系及数字化的成本绩效考核依据,建立完备的事前、事后评估及控制机制,实行企业全成本的动态管理;在系统中进行合理的成本结构分类、制定目标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上限;通过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比,实时反映异常成本状况;结合责任成本体系,将各项成本指标落实到岗位,为成本绩效考核提供数字化依据;通过招投标合理制定资金计划,通过系统试算评估合同款项对现金流的影响,真正实现数字化事前控制;通过每个月定期修订付款计划得到已明确的资金投放情况外,对于尚未签订合同的待发生成本也可以每月进行修订并投放到项目的时间轴上,从而通过系统及时仿真性预测项目现金流状况。树立全程成本价值观,做到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过程精细管控。

(五)利用网络经济特点建立房地产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利用软件系统或其他工具,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尤其是将企业在以往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历史成本和数据及管理经验录入数据库中,建立企业历史成本数据库,形成企业的 数据库资源。通过经济数学模型的统计和分析,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成为企业项目开发的资源,并将这些经验运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中,使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更加高效化和科学化,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引入B2B电子商务模式降低房地产项目的采购成本

在材料的采购上可以引入B2B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建立材料采购系统或借助互联网的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材料采购,减少了材料供应商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的采购谈判,通过信息网络平台直观地了解市场上材料种类、型号、报价、优惠幅度、价格变动、产品质量、实际应用效果及供应商信用等,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材料采购还能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降低采购价格节约采购成本。

(七)利用网络经济云计算通过信息共享管理房地产企业

通过云计算可以在房地产行业部署统一的虚拟网络信息系统,在建筑材料的购买、前端销售统计,通过云计算这种互联的虚拟环境,可以大大规范地产行业公司的业务流程,提升整个公司的业务效率。在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很严格的今天,房地产企业通过云计算的实施,能够利用信息化和云计算来透明业务流程,削减大量没有必要的成本,是传统房地产行业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八)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使房地产销售管理信息化

针对房地产销售业务的处理过程通过销售信息化管理,结合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策划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把广告、确认客户、销售反馈、成交、收款、催款、投诉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时监控、高效、清晰的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中通过在线销售系统以及第三方平台的网络销售,使企业营销的人力、物力、财力、广告宣传费用降低。

产业经济管理篇(8)

“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1]。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

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高性能的生产装备,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的产业的渗透,使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美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的火爆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2]”。其次,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2]。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总之,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

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传统经济的基础不同,新经济的起点就不同。因而各国新经济的内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确定发展新经济的具体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国作为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其“新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赶超战略,但其着力点应该是:通过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传统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首先,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中的代表产业如IT产业等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它的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次,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而中国装备工作的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0.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2]。高新技术发展已经受到了传统产业这方面的极大制约,不突破这种制约,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大,而劳动者素质较低,只有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解决就业难题。否则,失业率过高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也势必威胁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是那种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只有按照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产业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经济的安全度,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国应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优势产业的把握及其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3],当引以为鉴,第三,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传统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演变为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如果中国不加快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势必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同时,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也形成新的挑战。惟有技术升级可以确保原有的比较优势并可能增加新的比较优势。所以,立足于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不是对传统经济的消极维持,而是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新经济不可能消除传统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主导技术、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它不会消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它们共同促进着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新经济既要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又要立足于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涵盖了传统产业升级。

二、新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社会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有了新的推动力量。同时,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将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科技不仅将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而且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产业部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丧失,而应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则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国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4]。鲁北化工绿色科技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经历23年历程,创建了绿色科技,构建了绿色产业链,实现了源头控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工业完成了从“夕阳产业”向“绿色产业”的革命性转变。“鲁北”从一个只有40万元试验经费的小厂到发展为目前拥有50亿元资产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体现了绿色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

背后经济带来了新的人才观,新经济要求人才内涵升华,提出了人为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向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开发转化。这种新的人才观对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人才的日益重视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而以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这些都是微观经济领域变革的主要动力。普通工人、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使传统产业升级具备必要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持,给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希望。

新经济赋予政府新的责任。新经济不仅要求政府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制定一系列协调一致的政策,还要求政府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点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问题,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发展知识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做发展知识经济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这是因为,新经济的建设涉及新旧产业的各个领域,其广度、深度、规模和涉及的领域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只有采取政府行为、政府干预才能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新的经济需要新的经济基础设施,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是高速数据信息网,只有政府才能承担如此巨额的工程投资。政府必然成为新经济的孵化器。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产业变革的竞争中,各国政府必将全力以赴,给企业以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政府将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其他社会条件。政府也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促进力量。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世界产业经济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发达国家正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知识经济迈进。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完全可以抓住机遇,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产业转移过来,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60一70年代的调整培育了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与历次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而这一次,中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给中国的机遇不谋而合,两者都聚焦于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经济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的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潜力将为传统产业本身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三、新经济时代怎样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每次产业升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这是由新技术、新的经济形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必须采取适合新技术、新经济内在要求的具体方式,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遵循新经济的发展规律。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升级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正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下,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必然构成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是前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设备和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辽宁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2]。第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传统产业能否获得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诚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添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企业深层次的改造,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包括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生产过程、建立网上交易手段等。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循环流动创造物质条件,使整个企业的运营,包括产品的设计在内,都在网络上进行。而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它也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实质上是形成一种迅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生产的组织不再以动力、物资等为中心。而是着重管理数据流。籍此,企业可以提供大量个性化服务,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开拓广阔的市场[5]。第三,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它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政策及知识产权法规等的建设。

(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现代科技革命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更迅速.新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一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第二,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涮新。

(三)对传统产业进行组织结构创新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中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尚未起步的状况。因此,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目前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6]。现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已有充分的条件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行强强联合,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抗衡,以打破外资的垄断,并借此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不过,国家不能忽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没有体制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面临国有企业的体制转轨和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这两大任务。首先,国企体制转轨的关键是政企分开,通过公司改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目前中国国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践中普遍出现了“翻牌化”等问题,体制转轨没有到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著名学者李维安教授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规对治理结构进行规定,还需要制订与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具有非约束性和灵活性的公司治理原则。”[7]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迫切需要国企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在《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的指导下制订各企业自己的公司治理原则或准则。其次,新经济呼唤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内的职能运作独立而分工明确,而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强调企业内部的部门协调,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正常的联系机制,使企业管理更为系统化。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也要相应变革,传统的等级管理方式比较僵化,难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决策的需要,现代决策需要一种更少约束、更为灵活的网络组织形式.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是把等级式管理与网络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罗力,新经济阶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1,(1):76。

[2]周叔莲,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31-37.

[3]林毅夫,李永军.按照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金融风险[J].改革.2001,(1):63.

[4]冯久田.绿色科技:振兴中国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科技管理专刊,3001,(1):58-59.

产业经济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33-01

正 文生产技术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当今,随着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控制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决定企业生存市场规律。

一.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提高经济效益要靠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增加生产或服务项目,增加企业营业收入;节流就是精打细算,减少开支,杜绝浪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企业不能靠提高产品价格去实现经济效益,那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应该千方百计提高产品性价比,提高市场占有率。成本的高低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加强成本管理,不仅可以加强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而降低生产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加强生产管理精细化水平。

二.如何加强生产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1 优化设计方案,源头管控成本

2.1.1关于矿井设计

矿井初步设计、升级改造设计等大型设计需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外委设计首先要推行设计招标,多方案比选,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要推行限额设计,处理好项目功能和项目设计的关系,使功能和成本处于最佳配置。三是业主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公司长远规划对设计成果再把关,比如韩家湾煤炭公司2007年矿井升级改造设计,矿井投产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设计方案,方案调整为2-2煤开拓大巷送至井田东西方向中部,矿井采区划分为四个采区,开拓大巷北翼划分为一、三采区,开拓大巷南翼划分为二、四采区。在开拓巷道正头布置一组准备巷道,服务一盘区、三盘区;平行二采区采空区边界布置准备巷道,服务四盘区。同时将工作面宽度调整为270米,推采长度为1600米至2900米,可采储量为200万吨至350万吨。优化后方案较设计方案矿井万吨掘进率降低了12米/万吨;综采工作面可少进行10次回撤安装。优化方案较设计方案在井巷工程上少投入1.41亿元,在工作面回撤安装费用中少投入1.2亿元,在设备投入中多投入了0.18亿元。累计节约资金投入2.61亿元。

2.1.2 关于采区、工作面设计

矿井单水平设计原则上由矿井自行组织设计,也可引入外委竞争机制。主要从成本方面、方案的优劣性及其它实际需要进行比较,可对竞争选用的内部设计进行奖励,使技术人员的责任与激励有效结合。

矿井采区、工作面及硐室等一律由矿井自行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至少拿出两套进行比较,要把成本比较纳入重点考量因素。在设计期间要转变设计思路,对设备与断面之间的主体因素从成本方面进行论证,确定出合理的断面。选择适合矿井煤层厚度的设备,如果市场设备满足不了煤层要求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要求定制,对定制成本与矿井效益进行论证比较,再行抉择。如果在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少掘一些岩石,或许就可以彻底的解决掘进煤质差的根子。

2.2 强化掘进管理,提升成本管控

2.2.1 均衡矿井掘进成本

掘进成本是矿井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万吨掘进率的均衡对矿年度生产成本的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生产过程的管控中要对矿井采掘接续进行长远规划,均衡安排矿井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及回采巷道的掘进工作,使得矿井年度掘进率保持均衡化,矿井掘进成本保持平稳。

2.2.2 优化支护参数,降低生产成本

不断加强对巷道支护参数的研究,测定巷道松动圈,并对松动圈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巷道变形进行实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巷道支护参数进行,在保证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对支护材料及支护方案进行优化,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3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运转效率

2.3.1加强设备资金管理和设备实物管理

设备大修、设备更新和设备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方案论证和效益评价,切实可行后,进行采购,采购要有计划,避免资金浪费。生产设备实物,必须建立设备台账,出入库管理有序,要做到账实相符,设备要按要求保管和使用,使用前及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定期检查保养,确保资产保值。物资管理方面,应按照生产经营计划对材料费指标进行分解下达,严格控制和考核各类材料的领用、维修、回收,有效地遏制了材料的浪费,节约维修费用;同时挖掘内部潜力,抓好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工作,做到物尽其用。

2.3.2强化运行管理,提高设备运转率

强化机电设备检修维护工作,减少故障率,提高设备运转效率,保证设备运转正常,物资储备到位,为生产的平稳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对于生产设备来说,设备运转过程中的巡检工作非常重要,巡检要求各岗位工对其所负责的设备定时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排除现场所有的设备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生产的稳定正常,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2.3.3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设备的运转、养护、维修都离不开人,针对设备的特殊性,通过采取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师徒结对、知识竞赛等方式,分层次、有步骤、多渠道地开展设备管理和检修技术的强化培训工作,打造一批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人才。

2.4 提高煤炭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规律就是价值链规律,超越价值链的市场是不正常的市场。面对煤炭市场的寒冬,煤炭产品的供大于求,煤炭价格的萎靡,只有出好煤、多出煤才是唯一的出路。

2.4.1 从制度上入手加强煤矿质量管理

首先要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成立煤炭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煤质管理部门组织,定期召开煤质分析例会,总结、部署煤质管理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完善煤矿质量管理制度。从制度来约束各单位对煤炭质量的管理。煤质管理直接与各单位的绩效工资、个人评先挂钩,实行每月一考核、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奖罚办法。

2.4.2 加大煤质管理工程的投入

产业经济管理篇(10)

    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目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对内部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做的不够到位,甚至概念模糊,再加上内部管理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经济管理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外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使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扰乱单位会计工作。管理混乱给贪污、挪用单位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制度,规范会计行为和管理,已成为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1.2法律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和经济改革深入,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如《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与之配套的规章——《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但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卖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有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松弛,造成了一些经济犯罪。

    1.3 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导致企业员工的素质不高

    房地产公司员工的能力、诚实品性以及对员工的管理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者价值观扭曲、缺乏敬业精神、缺乏管理能力,人事政策缺乏透明度、缺乏激励机制、不能够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1.4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

    许多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

    任何企业的生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管理环境之中,内部管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应注意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才资源管理政策和务实,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管理的目的。

    2.2加强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批审;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报关、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有更好工作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根据不同岗位在系统管理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2.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管理

    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设立财务管理的程序和岗位,稽核监督的办法。

    2.4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生产,不同程度的放松了内部管理。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轻视内部稽核的作用,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有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的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定,而是没有严格自执行制度,缺少内部稽核制度。

    2.5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相对独立的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指导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对内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它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当前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合并,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正确执行。

    2.6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为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要做好如下两点:

    (1)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市场经济中,会计人员的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极为重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弄虚作假,账目混乱,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有关。故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增强会计监督的力度,必须重视会计队伍的自身建设,要纯洁会计队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使用上,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

    (2)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产业经济管理篇(11)

二、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需要获取创新人才

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借助本区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各种企业培训机构,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相对而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很发达,尤其是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本区域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具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力量的学校更为少见,如何借助有限的教学力量来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更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难题。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主要是以工作平台和生活待遇为筹码,吸纳本区域以外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在自然环境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江及其重要支流赣江的相关水系滋润了这块肥沃的土地,这里山川青翠,物种丰富,一直是适宜于人类居住的绝佳之地。庐山、鄱阳湖的自然风光使其闻名国际,更兼其距江浙、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距离较近,海陆空交通均十分便利,对于其他区域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相比于许多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并不是非常理想,如果针对本身的条件吸引外来的创新人才,就成为我们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结合本地区的自然优势,营造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形成轻松而具有发展潜力的平台,应是招纳外来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