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小学补习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4:04

中小学补习教育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10-02

校外补习教育主要指中小学生参与的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程辅导或补习活动,它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虽然到目前为止,补习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其火爆的背后必定有其成功的缘由,本文试图通过透析校外补习教育的兴盛阐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众所周知,校外补习教育的教育形式与正规学校的教育形式不同,多以小班授课或一对一辅导见长,易于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补习教师不仅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培优”,而且还能够在尊重学困生的基础上进行“补差”,将趣味性和课业内容结合起来,教育教学形式可谓灵活多样。补习教育的老师一般不是先武断地让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是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来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纵使补习教育的师生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之上的,但补习教师往往能够将知识与方法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一并授予学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花钱在补习课堂上“买到了民主和自由”,姑且不论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单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敢于跟教师进行讨论这一点精神氛围而言,就与正规学校有诸多不同。虽然当前学校也鼓励学生提问、发问,但大多教师愿意回答“体面的问题”,亦即说,如果学生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一方面教师可能不予作答,另一方面,基础差的学生本身也可能会因为自己过于简单的发问丢掉了“做人的尊严”,往往就会碍于面子而不敢提问。

另一方面,补习教育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能够灵活自如,因材施教。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因材施教时,不仅仅囿于对学校课程的教学安排,而是能熟练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不仅能够根据一定的教学进程拓展其他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把对知识的学习从专题延伸至综合,能使知识的讲解摆脱教案的束缚,能让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理解化”,让学生一听即懂。诚然,也并非所有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都能如此因材施教,但相对而言,大部分补习教师都能尽职、灵活、不失幽默地因材施教。虽然正规学校的很多教师教得也很卖力,却难以突破照本宣科式的桎梏,不善于归纳和总结,不善于对知识进行理解性的自我构建。由此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基本都是标准化的大班授课,无论是针对每个学生所持疑惑问题的解答,还是结合教学进度进行灵活的自我构建,都是很难展开的。在学校较大规模的班级中和班级授课形式下,学生个体的需要很难得到重视和满足。现如今,大多数中小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对学习本身很少感兴趣,得高分是他们唯一的学习动机。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当前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在教育实践上还不够精进,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育还没能真正扭转“假启发式”的局面,依旧没有打破“真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二、学生课业评价方式片面

如果说补习教育的兴盛是由应试教育模式直接导致的,那么当前对学生课业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应该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外补习教育形成的规模越大,生成的影响范围越广,昭示着应试教育的“运行轨迹”就越明显。虽然校外补习教育也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换言之,补习教育的存在也是与学校应试教育相适应的,但补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学生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的领跑者。长期以来,大多数补习教育机构均把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作为补习教育的第一课,他们能帮助学生找到跟进学习的切入点,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础上。不管基础怎么样,学生每解答对一个小题目,每获得一个新的思路,哪怕是不成熟的,都会得到教师的极大鼓励。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尽管补习班也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尽管补习教育没有摆脱为提高升学率服务的窠臼,但客观上它不仅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了他们需要的知识,而且也为“胃口不好”的学生开启了学习的欲望。

应试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本真,扭曲了对学生的评价。虽然我国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改革已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引起了教育思想的更新,但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教育教学依然没能脱离高考的指挥棒,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虽然考试制度是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出发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却在客观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扭曲了对学生的科学评价。随之也派生出很多负面的评价“视角”,譬如,在家长眼中最好的孩子是能考高分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最好的学生是升学有望的学生,为了成绩,如此种种,无不扭曲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评价,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扭曲了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德、智、体、美、劳这“五行”并行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如今的教育“唯分数和升学率是图”,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因为学校和教师多抽一点时间搞素质教育,就很有可能会使学生输在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上,如此一来,学校升学率不高恐怕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入学率,来读书的人少了,学校会面临诸多“不景气”,因此,可以说,应试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学校的生存。从教育的最高使命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大利益所在,也应是学校评价学生发展的正确途径,而如今的学生发展评价方式令人担忧,它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存在价值,更有甚者,很多学生和家长为了高考丧失了亲情和理性。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属于新时期的学生,以如此方式评价学生,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不利。

三、优质教师资源短缺

由补习教育的火爆我们大概可以推知,优质的师资应当是学生接受校外补习教育的首要选择。客观地讲,大多数校外补习教育机构的教师都能通过一种超常规的教学模式,既使知识得到传递,又使方法得到传授。因为这些教师在准备带学生的时候都立下了“带兵军令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补习教师的教学能力还算是过硬的。当前很多教育培训或补习机构多方集纳优质师资,为广大应试学生和家长召集了一大批“决胜的军师”,因此尽管看似普通的请家教补习现象,却反映出学校教育优质师资短缺的教育问题。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能进行畅通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学生能够深受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作风以及意志、品质的影响。目前,虽然国家在教师培养和师资培训上进行了很大的政策和财力倾斜,但优秀的师资依旧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需求。这不仅表现在优质教师量的不足上,而且表现在师资布局结构的不合理上,主要体现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布局分配不合理,城市和农村的优秀教师布局不合理,而且后者在数量上总比前者少。应该说,优质的师资是推动提升教学质量,增长学生知识和完善学生素质的关键与核心,学校没有优秀的教师,即使有再好的基础设施也只是摆设。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核心又是教师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的师资配置方式也开始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原本是基层或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逐渐流向生活条件更好的发达地区或重点学校。当前这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产生的“名师短缺”现象,造成优秀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许多学生在学校没有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学生被迫接受不太适应其教学方式的教师,进而导致对课程产生厌倦,这种现象似乎只有通过校外补习教育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四、部分教师行为乃至师德存在不足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十年,教育补习已经成为了非常大的产业。它吸纳了数以万计人就业,消耗了巨大的资金,占用了教师与学生非常多的时间。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补习现象也十分普遍,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育补习业,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管理也就缺乏规范化。我国的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补习的现状和教育补习所引发的教育、经济、社会问题还缺乏全面的认识。我国已经有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式的研究,多数学者从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教育补习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针对镇江市,对镇江市的校外补习发展和管理提出参考性建议。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供建议。本文对课外补习的研究是从课外补习问题本身入手,从宏观上,把课外补习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课外补习问题的规模、起因,弊端以及对策等。从已有的研究中可知,课外补习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不同的学段在补习过程中有相同之处,但由于不同的学段在学业要求上不同,必然影响到课外补习活动的差异。本次研究只要探讨小学学习阶段的补习。小学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小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学习的态度和成果。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校外补习机构存在原因及其优点

校外补习教育主要指中小学生参与的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程辅导或补习活动,它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校外补习相对于学校教育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首先,校外补习教育维持了个体差异。众所周知,校外补多以小班教育或者一对一教育为主,而学校教育是以大班教育为主,大班教育的人数颇多,故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相比较,校外教育就能充分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能针对学生个体设计教学方案。校外补习因材施教,老师通过了解学生思路,再结合自己的知识来适应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维持了学生的缘由思维,避免了填鸭式教育。

其次,校外补习更具有针对性。参考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调查的小学生中,有61.7%的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加入补习团队,而补习后成绩提高的有92.3%,由此可见,校外补习更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弱项进行查漏补缺。

最后,校外补习的评价更人性化。学校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补习中的评价则不局限于考试分数,虽然二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最终都是帮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分数,但校外补习更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校外补习都是把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作为补习教育的第一课,他们能帮助学生找到跟进学习的切入点。当然,不排除一些纯粹是以盈利为目的校外补习机构。

(二)学校教育与校外补习教育的比较

针对学校的大班教育,校外补习更注重个体差异,能针对学生个体,注重学生的原有思维,补习老师能将知识和方法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一并传递给学生,并且学生更有民主性和自由性。在校外补习中,学生能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论问题是否简单还是复杂,敢于和老师进行交流。而学校教育虽然也倡导学生提问和交流,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假若太简单,教师可能不予回答,或者会得到其他学生的嘲笑,假若太难,教师回答不了,又会让教师难堪,得到训斥,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会被打压,就避免填鸭式的教育了。

当代学校教育因为是应试教育的原因,故而更偏向于应试科目的教学,在文体、科研方面的学习相对弱势。而能力提高性补习就弥补了这方面的问题,它较好的挖掘出学生的才能,从某方面来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陶冶了情操。当然,有利就有弊,因为升学考试的加分原因,这种能力型补习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在某方面,导致了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

四、学校教育与校外补习在师资、基础设施、教学、目的等方面的具体区别

(一)课外补习的“软”“硬”环境较差

一方面,辅导班老师专业素质较低,不具备专业的教育技能和知识基础。课外辅导班的教师有的从社会上闲散人士招聘而来,有的是大学毕业生,或者由在校大学生兼职,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专业技术的培训、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缺失、在教学中不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来辅导学生,据学生反映有些辅导班中老师有讲错题的现象,这给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误导,与学校的正规教育产生了矛盾。另一方面,课外补习的地点选择在脏乱差的环境之中,教学设施落后,对孩子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学校教育的师资都是在编的教师,不存在学科知识不足,不会设计教学方案的问题。另一点,学校教育的基础设施都是国家拨款进行配备的,无论是设施质量还是学习环境都得到了保证。

(二)课外辅导班教育方法不科学

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学校里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倾听他人发言、按时交作业等习惯在辅导班里被扔到了一边,倾听变成了争着说、抢着说,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校的养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课外辅导班中的学生年龄差异大,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既不采用分层教学,也不进行分层指导,对于所有的孩子不管其接受能力如何,都是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同一种教学方法,导致有的孩子不理解学习内容,只会死记硬背。当然,针对一对一的补习,这类问题不是很明显。在短暂的辅导背后,感受到的是挫折感和沉重的作业负担,参加数学辅导班的时间长短不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造成了学校中同一个班的学生数学学习的程度有很大差别,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突出,增加了教学难度,加重了教学负担。

(三)―些辅导机构以盈利为目的

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操作,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很多家长表示想给孩子找补习机构补习,但很担心补习机构不规范,只是为了收钱,在家长和孩子一起试课的时候,补习课程开展得非常精彩,但等真交了学费以后就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任,所以不敢轻易报补习班。部分学生表示,老师都是刚开始教得好,后来就不怎么认真了。有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多年坚持在补习,但成绩始终没有起色,归因于补习机构教师不负责任,最终目的。而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下一代,虽然过程中有时有失偏颇,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这一点就大大区别于校外补习机构。

五、要学校教育与校外补习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

(一)学生和家长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弱项并选择合适的校外补习机构

家长要避免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学生的问题,不要强硬的提学生选择相关的能力提升型补习。要与学生加强沟通,确实了解学生的困难,再结合自身的认知为学生选择补习的内容。在选择补习机构时,要避免从众心理,客观的选择。另外,要理性的看待补习的过程,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想通过短期的补习来获得较好的结果,这是不现实的。家长切不可唯“成绩论”,要循序渐进,更不能把自己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课外补习班,要耐心观察孩子学习思考方式的变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学会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思维方式与他们交流,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投入,还要付出更多的教育智慧上的投资。

(二)规范补习机构,完善各项条件

1. 校外补习要加强师资建设

校外补习的师资必须得到保证,否则学生的学习无法得到保证。学习是一个培养思维方式的过程,见效慢但影响深远,故而师资很重要。在校外补习机构的师资建设过程中要有以下几个认知。

(1)选择的教师可以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士

但及必需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宁缺毋滥;有国家认可的证书,虽然要求可能片面了点,但是国家的证书至少证明了相对应的知识他是有学过的;有相关从业的经验,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哪呢过吧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倘若不能有效的传授自己的知识,那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如果符合以上要求,还要进行相关的试讲,最后再进行选择。

(2)选择的教师可以是大学生

近几年,随着讲课比赛的兴起,有些大学生的讲课已经符合了相关要求。但在选择大学生时,要尽量选择师范生,并且将其成绩作为考虑内容。选择师范生的原因是,师范生更具备专业素养,相较于其他专业的人而言,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更为透彻。考虑成绩,是为了考察其学习态度以及专业知识的准备是否充分。最后,还要进行试讲,确定其是否真正适合补习机构的需要。

(3)选择的教师可以是在编教师

选择的在编教师要尽量是一线教师,一线的教师能充分把握当前教学的重点。

2. 校外补习要保证软硬件设施的质量

校外补习机构在选择补习地址时要避免闹区,所处地区不可过于荒僻,尽量靠近学校,方便学生的出行,另外学校附近环境不会太差。补习所在的建筑不可过小也不能过旧,要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和人生安全。教学设施中,课桌和黑板必不可缺。

3. 学校教育要促进校外补习的发展

除了上述的师资方面,在职教师可以加入校外补习外,在学生选择补习内容时,学生的学校任课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弱项提出参考性意见。

4. 政府加强对各个校外补习机构的审查和监督

由于政府尚未出台一定的规章制度对课外补习市场进行监管,课外补习市场鱼龙混杂,缺乏规范化管理。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严格考查申请办学的机构师资,教学设备是否达到要求,根据一定的标准发放办学许可证。首先,加强对建立辅导班、课外补习机构的审批和监督,对从事补习教育的老师要严格审核,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术技能;同时,组织开办补习机构的人员进行岗甜培训,规范补习市场。其次,对设有课外补习机构的场所进行严格审查,出于对青少年儿章身心健康的考虑,补习场所应该在环境安静,整洁的地方,教学设施齐全,并且根据规模的大小,严格控制人数,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广招学生而不顾及补习的效果。最后,补习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也应该像正规教育一样制定规范的教学目标、教学汁划等,相关部门按时检查审阅。

六、结语

校外补习是当今中小学学校教育之外存在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是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之外的有效补充。在当前阶段,不能因为校外补习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就因噎废食,急于取消补习班,而应该对其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以推进教育的稳步发展。探究校外补习发展的方式,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玉成.从校外补习机构的兴盛看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的不足[G].2013:09B-0010-02.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3)

在补习教育的定义上,研究者大都采用了一种描述性定义方式,即通过补习教育特征的描述为其定义。如较早的研究者王有升认为: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2],这个界定中包含了补习教育的三个重要特征: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雷万鹏指出:“教育补习指除正常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3]。这个定义中又突出了补习教育的另一点特征:有偿性。其他研究者对补习教育的界定也大都是围绕这几个主要特征论述的。如彭湃认为,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4]。杨启亮仅从家教这一角度对补习教育作了界定,指家庭中的或者由家庭组织的与学校教学内容一致的或同质化拓展的教学活动[1]。徐政法概括性地总结了以往补习教育的特征为:一个阶段(中小学);两种形式(“家教”和课外班);三大特性(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5]。通过这一系列特征的描述来界定这一领域固然直观清楚,但若结合实践推敲这些特征,却又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例如,就补习教育学习对象而言,幼儿园阶段孩子参加的课外舞蹈班、歌唱班等与中小学生的这类补习在性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为了考研、考公务员、考托福等举办的辅导班的补习与中小学生备考的补习根本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仅把补习教育学习对象限定在中小学阶段会人为地排除了其他的补习教育。再就补习形式而言,也有范围较窄的问题。除了家教和补习班之外,一些其他的校外小组活动也有补习的性质,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一些基于网络的辅导班、线上家教等实践形式也逐渐兴盛,这些也都应该是补习教育的实践形式。最后,有偿性这一特征也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实践中除了有偿的补习之外,也有一些由学校老师、志愿者或者学习者的亲属等提供的各类免费课外辅导等,这也应属补习教育的一种。

因此我们看到,除了个人选择性和学习时空在课外(补充性)这两个特征外,其他诸如阶段性、有偿性、学习内容与学校学习相似等特征虽然较普遍地体现在大部分的补习教育中,但却并非为所有补习教育所共有,我们有必要对不同的补习教育形式进行甄别分类。Mark Bray根据补习教育的提供者的不同将补习教育分为六大类:教师教自己的学生;教师教其他学生;大学生提供的补习;其他人员(大学教师、退休人员等)提供的补习;补习公司提供的和基于互联网的家教等。各大类的补习形式中又根据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一对一、小组学习、大班学习等多种形式[6]。如果对不同形式补习教育的特征不加区分,泛泛地论述“补习教育”,则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如有研究者以较狭义的补习教育为对象,批评了课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冲击,称其为课程改革的绊脚石[7],但又有人把补习看作课程改革的补充和助推器[8]。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根本上源于不同研究者对补习教育界定的不同。

根据一般的特征,我们认为至少可以给出广义和狭义两种补习教育的界定。广义的补习教育指学习者个人选择的学校外进行的所有教育形式,它有补充性和私人选择性两点特征。而狭义的补习教育则特指中小学学习者个人选择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体育等方面进行的有偿的辅导,主要包括“家教”和课外辅导班等形式,这里的补习结果是纳入到学校教学评价系统之中的。当前对补习教育的大部分批评声音多是来自对狭义层面补习教育的反思。

二、 怎么样——补习教育的研究方法思考

当前的补习教育研究大都是在国际比较基础上的理性思辨,因此,有学者呼吁应强调实证的研究[4]。近年来,我国补习教育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的实证方法,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结果往往较难取得一致。

首先,调查样本的代表性难以保证。补习教育研究的调查一般涉及补习教育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这两方主体,两者都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因此很难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当我们试图对补习教育的提供者取样时,由于补习教师往往并不隶属于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从官方取得相关数据;即便能找到个别补习教育的管理机构(如教育部门备案的私立补习学校,大学的家教管理中心等)可以较方便地从中取得样本,但这些样本往往并不具备代表性,因为这种隶属正规组织的补习教师往往经过了专门的培训,有较好的资历,不能代表补习市场的整体情况。同样地,补习教育接受者样本的获得也有类似的困难。由于补习教育有明显的个人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有较强的隐蔽性:学习者可能请家教,也可能参加课外辅导班或者购买网络学习的学习卡等,在学习时间上他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时的,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参与补习的整体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小样本来代表。

其次,调查中数据的准确性也较难保证。作为影子教育系统的参与者,参与补习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容易对相关的调查产生顾虑而不愿配合研究。对于补习教育的个体提供者而言,一些教师可能会因为担心工作之余从事赚外快的补习工作被领导机构批评,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做家教或辅导班的老师。就参加补习的学生而言也可能有相似的疑虑,他们也很可能不愿意让自己的课任老师、自己班上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补习行为。因为课任老师可能会认为参加补习是对他们教学效果的不信任,而同学可能会因知道自己补习才跟得上学习进度而嘲笑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一般的调查统计可能会低估补习教育的普遍性。

正因为补习教育的难以观测和监控,相关的数据也难以准确收集,因此不容易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国内教育补习现象。已有的相关研究在结论上往往有比较大的差异,如有以某城市小学生为样本的调查表明参加补习的学生比例达100%[9],而另一项关于城市的类似对象调查则显示只有64%的小学生参加了补习教育[10],而一项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教育支出的数据分析得到的城镇小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为73.8%[11]。

此外,对于补习的效果也难以获得准确数据。补习教育的个人选择使得补习者往往是流动的,我们很难保证没参加补习教育的学习者不参加补习教育,同样,今天请家教的学生可能明天会去参加辅导班或进行网上学习。此外,补习教育的形式,补习教育教师的水平,学习者的家庭情况等诸多变量都与补习教育有关,而这些变量更是难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很难“实证”补习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补习教育的研究上,我们应扩展思路,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等传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一些补习教育个案作深入的探究,通过与补习教师、家长、补习学生等各方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更好的理解。

三、 如何做——补习教育应对政策的制定

狭义的补习教育有许多消极作用:它加重了补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强化了事实上的学术竞争上的不平等;剥夺了学生学习其他内容的机会(参加补习的学生会更少时间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社区服务等活动);还可能减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影响学生正常课上学习的效率等。因此,我国的研究者对补习教育大都持一种否定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政策制定上就是国家各相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对于补习教育的限制性文件。早在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就指出:“不准举办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的补习班、超常班等。”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又指出:“不得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补课”[5]。而山东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公布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也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补课,不得动员、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补习班。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活动,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各类补习班。”辽宁省最近颁布的《关于辽宁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也明确强调“严禁学校教师违规补课”,但这些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却遇到了双重阻力。

从理论上看,政府部门并没有权力去干涉教师个体业余时间的行为,因此,有关部门或者可以制止学校组织的补习,但若强行限制个体教师的行为则属于公权对私人领域的僭越。在同样盛行补习教育的韩国也曾明令禁止教师进行有偿的补习,但在1998年韩国高等法院明确宣布,补习是一个私人的行为而非公共的行为,因此制止这种私人行为的行政命令是违背韩国宪法的[12]。从具体实践来看,教育补习现象也并未因各种“禁补令”的颁布而销声匿迹,只是从公开转入“地下”,甚至更加繁荣。理论和现实的困境要求补习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更新理念,扩展思路。

有效的政策应该源于对实践深入的分析。分析教育补习各环节,我们看到补习教育是一个稳定的系统:[13]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一些家长对学校教学的怀疑、升学的分数博弈等诸多因素使家长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而当前评价方式的分数取向与学校教育自身的缺陷又恰好为补习教育留下了进入的空间;教师、在校学生等补习教育供给者对利益的追求使市场上有各种能满足家长需求的“补习教育商品”。而要有效地应对补习教育带来的负面问题需要在政策制定上的系统思维,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思维。当前,补习教育提供者的资质是补习教育负面问题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补习教育的资质减少补习教育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的着力点应该放到规范上,一方面要强化对补习教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补习学校、补习班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定可行的补习学校审查制度,各高校也应设立专门的家教管理中心,对做家教的高校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管理,从而提升补习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国家应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优质低廉的网络补习教育平台,扶植培育一批优质的补习教育提供方,让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到优质补习教育,从而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教育公平方面的负面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上海教育科研,1997(6).

[3]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教育与经济,2005(1).

[4] 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5] 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教学研究,2009(1).

[6] Mark Bray.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what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what private tutoring?[M]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9.

[7] 唐芳丽,彭跃花.影响新课改的另一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2).

[8] 谢丽玲.课外补习: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措施——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外补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9] 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2).

[10] 彭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中小学管理,2008(4).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4)

教育与社会相互影响导致现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是社会阶层分化在教育系统的投影,正如布尔迪厄所言,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控制社会阶层与社会特权地位的主要机构[1]。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流动的手段之一,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教育公平指向的是一种让不同身份与背景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的学习环境。学者们一般把教育公平分为水平公平、垂直公平、代际公平,或者是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这些概念都不难理解,但如何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才是重点。本文从不等量的公平着手,探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所谓不等量的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内部给予弱势者更多的入学机会保障,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适当调整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学业水平达成度低的学生实施补救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教育外部,对弱势地区、家庭或个人给予额外的支持与补助,让弱势者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我国台湾地区目前实施的12年义务教育以“成就每一个孩子”为目标,在保障每个学生的入学机会的基础上,从教育内部着手实施补救教学,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2]

一、提出背景

台湾地区自1995年开始推出“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为弱势家庭的低成就学生提供多元、适性的教育,消除学习落差;对原住民①比例较高、地处偏远等弱势地区的中小学生,实施“教育优先区计划—学习辅导”政策,进行免费的补救教学。“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 和“教育优先区计划—学习辅导”政策都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旨在照顾弱势家庭和地区的学生,但未关注不具弱势身份的中小学低成就学生。台湾地区12年义务教育实施后,中学生可以免除升学考试直接进入高中(职)或五专②就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入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补救教学以确保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基本学力,并避免中学生的基本学力不因免试入学而下降,成为12年义务教育的核心课题之一。为配合12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学力,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拟定了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以辅助每一位低成就学生。[3]

二、基本内容

台湾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是巩固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基本学力的基础工程,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从低成就学生的筛选诊断、学习内容、教材、教学人员专业技能、补救教学实施方式、学生学习成效考核、督导、责任明确等方面做了全盘规划,期望所有教师、学生、家长积极配合,提高低成就学生的学业水平。

(一)方案目标

台湾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共有四个目标:第一,制定各年级的基本学习内容,界定基本学力;第二,有效筛选出低成就学生,管控学习进展;第三,辅助每一位低成就学生,消除学习落差;第四,确保中小学生的基本学力,提升学习品质。

(二)实施策略

1.整合中小学补救教学计划

将“教育优先区计划—学习辅导”与“携手计划—课后辅导”两个政策进行整合,所有学业成就低的学生都必须接受补救教学。低成就学生,是指在教育较为发达地区单科成绩班级排名25%以下的参加携手计划课后辅导的学生,其他地区单科成绩班级排名35%以下的学生。

2.制定基本的学习内容,编写阶梯式补救教材,建立携手计划测评系统

为缩小班级、校际、城乡之间的学习成就差距,将没有掌握各年级工具学科基本学习内容的学生,即所有低成就学生作为必须接受补救教学的对象。基本学习内容是指无论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如何改变或者教材如何重编,学生在该年级的工具学科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且能与下一年级课程顺利衔接。依据中小学各年级语文、英语、数学教材等工具学科的基本学习内容,编写阶梯式补救教学教材,并建立携手计划测评系统,开发测验题目。只有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测验,学生才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补救教学。

3.考核补救教学成效

台湾地区现有的学业成就测评系统是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英语、数学教材中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与教育测验研究发展中心中学各年级学习成就测评标准研究制定的。通过携手计划网络测评系统,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找出学生掌握薄弱的学习内容,详细记录对学生实施补救教学后的学习进展。测试每年举行3次,9-10月为筛选测试,第二年的2-3月、6月进行成长追踪测试,系统地考核补救教学的成效。

4.鼓励抽离式(个性化)补救教学模式

在补救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测评成绩,及时了解并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成效,在课堂上进行补救教学。对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学校要鼓励教师在学生上课期间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这种模式不耽误教学进程,同时可以解决学生、家长或教师不愿参与课后补救教学的问题。

5.培训实施补救教学的教师

以标准化的教师培训课程对现任教师等补救教学人员进行补救教学技能培训,避免因教学人员技能不足而直接或间接影响补救教学的成效。现任教师需取得教育管理部门8小时培训证明,其他教学人员(退休教师、经济弱势大专学生、大专志愿者等)需要取得18小时培训证明才能担任补救教学人员,以确保补救教学的质量。

6.完善补救教学支持与督导系统

台南大学负责补救教学测评系统的网络维护工作,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负责补救教学课程规划和教师培训,九年一贯课程与教学辅导小组负责编写小学语文、英语、数学三门课程的补救教学教材和试题。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各县市教育主管机构、学校形成三级教学督导体系,每个层级负责补救教学督导的某个专项。

7.明确权责

按照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在补救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要认真组织补救教学,学校要安排好补救教学的任务,家长要与教师、学校共同督导学生的学习,各级教育主管机构要严格监控补救教学的质量,正视补救教学的重要性。

三、主要特点

(一)定义基本学力,明确补救对象

学生在不同年级所应掌握的学习内容不同,前一阶段的学习是为后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的,只有学习内容的顺利衔接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进度。基本学力既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指学生经过半学期或者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在各科学业上的学习成就。补救教学方案严格筛选低成就学生,对其实施补救教学。

(二)教学教材自主,教学方式灵活

因为“携手计划—课后辅导”和“教育优先区—学习辅导”并没有规定和研发一致的补救教学教材,所以不同地域、学校、年级所用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各地教材开发的自。在进行补救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补救教学教材,这不仅能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补救教学活动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补救教学活动鼓励抽离式(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以不断提升中小学的教育品质,确保学生学力,成就每一个孩子。[5]

(三)注重师资培训,追踪补救成效

教师是补救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时需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而转换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参加的在职培训质量决定。8小时或者18小时的补救教学课程培训从补救教学概念、学生心理辅导、班级管理、教学策略等方面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补救教学的成效上可以通过网络测评系统进行连续记录和分析,找寻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弱点,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有利于教师进行补救教学课程的开发和教学重点的把握。

四、结语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在推进教育公平同时,也要注重教育质量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演进,从人人有学可上到有学上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中共十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三是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高更多的选择。补救教学正是从不等量的角度出发,调整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对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通过教育促进弱势者向上流动,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注释:

①台湾原住民,指汉族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近年来依据语言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推断,在17世纪汉族人移民台湾之前,台湾原住民在台湾的活动已有大约800年之久。

②全称为“五年一贯制专科生”,是指应届初中毕业生直接考入高等学校,接受学制五年的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大学专科教育。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18.

[2]潘慧斌.台湾地区教育体系与大学概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06.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5)

一、调查背景

武汉市中小学生课外补习指“在学校教育时间之外(如放学后、周末、各类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通过聘请家庭教师或参加校外各类辅导班进行学校主要学科或才艺辅导的教育活动。”其中,“学校主科指升学考试类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才艺类泛指非主要课程的补习或其他兴趣特长技艺的补习,如音乐、绘画、舞蹈、电脑、棋类、体育运动项目。”武汉市街道口小学是洪山区一所质量优良的公办学校,其六年级小学生面临小升初的升学压力,课外补习的要求最为强烈,补习现象也最为突出,对他们的调查研究对反映武汉市小学生的补习现状具有典型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武汉市街道口小学六年级的全体学生,共计186人。调查中发放问卷186份,回收181份,回收率为97. 3%,其中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86%。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初步了解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首先在其中一个班进行小范围的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学生反映的问题修改调查问卷,最后在全年级统一发放。

2、访谈法: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对部分小学生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小学生对待课外补习的态度及参加课外补习对小学生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160名小学生中共有154人参加了课外补习,占总人数的96.25%。这表明课外补习在六年级小学生中已成为极其普遍的现象,是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手段。

1、开始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由图1中可知,小学生开始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早,多集中于中低年级,其中66.23%的小学生在三年级或三年级之前就参加了课外补习。访谈中个别小学生反映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参加兴趣班,这表明课外补习的儿童群体趋于幼龄化。 2、课外补习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小学生同时参加了两科及两科以上的课外补习,其中34.42%的小学生同时参加三科课外补习,19. 84%的小学生同时参加四科及以上的课外补习。由图2可知,绝大多数小学生集中于选择学校主科为补习内容,补习率最高的科目依次为数学81.82%,语文75.97%,英语75.32%。约30%的小学生还同时参加了才艺类的课外补习,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这表明小学生补习内容与考试相关度高,功利性强,在此基础上也注重全面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两者兼顾。

3、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及费用

调查显示,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多集中于周末和寒暑假,这两个时间段的补习率分别为88.31%和29.22%。有9.74%的小学生表示无论周末、寒暑假或节假日,他们全年都参加补习。由图3可知,一半以上的小学生每周只参加1-2次课外补习,但也有10.39%的小学生每周参加5次以上的课外补习。这表明小学生在课外补习方面投入时间多,课外补习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小学生校外的休息时间,使得原本属于他们的娱乐时间大大减少。对于每周参加5次以上补习的小学生来说,几乎每天都要补习,这无疑极大地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关于每学期参加课外补习的费用,15.58%的小学生在500元以下,31.17%的小学生为500-1000元,27.92%的小学生为1000-2000元,21.43%的小学生为2000-3000元,3.90%的小学生在3000元以上,平均补习费用约1400元。与国家规定的每学期95元的学费相比,课外补习的费用不菲,要求家长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作为保障。

(二)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态度,表现及感受

1、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小学生是否参加课外补习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自我意愿,父母要求和小升初的升学压力。这说明六年级小学生已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动,父母对子女未来发展的良好期望与要求是驱使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重要因素,而升学压力则是促使一部分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直接原因。

在如何确定课外补习科目的问题上,半数小学生选择了加强成绩好的科目或补习成绩不好的科目,三成小学生选择发展兴趣

爱好。这表明,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希望通过补习提高学习成绩,为升学考试做准备,加强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的竞争力。

2、对待课外补习的态度

由表1可知,在允许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有超过60%的小学生愿意参加课外补习,他们表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想比其他同学落后。不太愿意参加课外补习的同学也透露,尽管内心不情愿,但还是要参加课外补习。这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小学生对课外补习抱有积极的态度,认识到课外补习可以帮助自己取得进步,因此愿意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也说明参加课外补习在小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不管是否出于自愿,为了避免因为没有参加补习而落后于其他同学,他们都会选择参加课外补习。

3、参加课外补习时的表现

由图4可知,87.01%的小学生在参加课外补习时能够认真听讲,而只有1.96%的小学生在参加课外补习时不听讲。这表明绝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外补习时表现认真,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外补习的课堂进行学习活动。

4、参加课外补习时的感受

当被问及“你在课外补习时的感受是怎样的”问题时,58.44%的学生选择“感觉学到很多知识,很快乐”;27.27%的学生选择“认识了好朋友,感觉还不错”;5.84%的学生选择“父母要求必须来,很反感”;4.55%的学生选择“只是来听课,没感觉”;还有3.90%的学生选择“其他”。这表明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外补习时获得了积极的体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认识了新朋友,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在选择是否参加课外补习及补习什么科目时,家长应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兴趣,避免因家长强迫而造成孩子不愿补习的逆反心理。

(三)课外补习对小学生的影响

1、课外补习对小学生学校表现的影响

当被问及“如果在学校课堂上遇到你在课外补习班已经学过的内容,你通常怎么做?”时,48.05%的小学生选择“认真听讲,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47.40%的小学生选择“和平时上课一样,照常听讲”;3.25%的小学生选择“只听自己还不懂的内容,已经学会的就不听讲”;1.30%的小学生选择“既然已经在补习班学过了,就不听讲”。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小学生在参加过课外补习后,还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校学习,课外补习对小学生学校课堂表现的影响不大。但极少数小学生因参加过课外补习而轻视学校教育,表现出懒散态度,应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及时纠正。

2、参加课外补习的目标及实现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目标主要有提高学习成绩,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兴趣特长,其百分比分别为74.68%,55. 19%和25.97%。这表明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得学业成绩的进步,这与他们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一致。由表2可知,通过课外补习,全部小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预设目标,且超过60%的小学生大部分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说明大多数的课外补习对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有益补充。

3、学校主科类(在此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课外补习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六年级小学生的课外补习情况呈现出补习率高,补习内容多样且以学校主科为主,功利性强等特点。多数小学生在课外补习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课外补习对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特长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例如访谈中,许多小学生认为课外补习班的老师比起学校老师讲解更加认真细致,语言更生动幽默,可以关注到每一名同学。这表明,课外补习可以补充学校教育因班级人数众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进度的缺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此外,武汉市小升初虽然总体上采用“划片对口,免试就近”的入学原则,但诸如华师一附中,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等优质初中依然通过考试选拔生源,许多课外补习班针对这些初中小升初考试的内容开展补习,符合小学生的切实需要,这一点也是学校教育很难做到的。

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选拨“适合教育的学生”。课外补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它使少数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享有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其子女在教育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课外补习还压缩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占用了学生体育锻炼和活动的时间,不利于其身体的成长发育。调查结果也显示,决定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是其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补习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在面对课外补习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理性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补习意愿进行选择。在学生参加补习后,还应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了解其在课外补习班的感受及表现,帮助其正确认识补习并提高补习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1):39-46.

[2]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22-27.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6)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74―03

为研究西安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实习的现状,本文选取了西安市城区3所小学和3所中学对同学、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学生问卷1728份,有效问卷1668份;发放家长问卷654份,有效问卷556份。小学生847份,中学生821份。

一、调研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课外补习的规模

在填写有效问卷的1668名学生中,有1157名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占69.36%;有511人没有参加课外补习,占30.64%。可见,西安城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人数和比例都比较大。

1.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比例随着就读学校教学质量的升高而增加

就读于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分别为73.53%和51%,二者相差12个百分点。通过分析,参加课外补习和学校类型在置信度为0.01时,相关系数为0.158,表现为相关性显著。这说明,就读于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重点学校的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学业竞争,为了提升学习成绩他们不得不从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课外补习寻求帮助。

2.各年级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不尽相同

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为549人、608人,分别占各阶段的64.82%、74.06%,可见半数以上的小学生、初中生都参加了课外补习。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分别为 67.64.%、79.79%、74.62%。通过分析,参加课外补习与学生就读的年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31,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这表明,各年级的学生都在参加课外补习,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因年级不同也会有所不同。

3.学习成绩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之间的相关程度不明显

成绩良好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比例最高,达到74.48%;其次是优秀,比例为70.71%;成绩中等的比例为68.41%;成绩中下等的比例最低,为62.46%。通过检验,学习成绩与学生是否参加课外补习之间的相关程度不明显。也就是说,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四种类型的学生都至少有一半以上参加了课外补习,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既有“培优”又有“补差”的性质,这与访谈调查结果相同。

4.性别对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没有显著影响

男、女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分别为70.26%、68.38%,二者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基本上是均衡的。这与分析结果一致,学生在参加课外补习时,并没有受到性别的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性别差异已不再重要。

(二)不同背景家庭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中小学生对家庭情况了解的不确定性,研究以家长问卷的数据为准。

1.学生参加课外补习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

除了父母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庭,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比例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有所增加,表明学生参加课外补习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参加课外补习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是显著的,相关系数为0.099;而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相关,但不显著。说明子女参加课外补习受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影响比较大,而与母亲的关联并不明显。

2.学生参加课外补习与家庭收入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从家庭收入情况看,随着家庭年收入水平的提高,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也随之增大。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为82.76%,远远高于年收入为1万元以下家庭的46.88%,二者相差36个百分点。同时,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1~2万元、2~4万元、4~6万元、6万元以上的学生每学期花费在课外补习上的费用支出依次为793.86元、1206.37元、1462.69元、2341.71元、3209.13元。很显然,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与家庭年收入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三)课外补习的费用支出及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

调查显示,学生平均每学期课外补习的费用支出大部分在500~1500元之间,占总数的80.38%,13.98%分布在1501~3000元,4.30%的学生在3000元以上,只有1.34%在500元以下。课外补习的费用支出给不同背景家庭带来的影响也所差异,73.92%的家长认为课外补习的费用支出并没有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认为产生较大影响的家庭只占2.15%,这表明多数家庭都是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为孩子选择相应的课外补习形式。

(四)课外补习的形式及强度

1.课外补习的主要形式

到校外教育机构参加培训占86.00%,最为普遍;其次为到老师家中参加补习,占37.25%;请老师到家上课的学生占 18.41.%;而通过学习网站或其他方式进行补习的学生只占 8.73%。

2.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强度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强度通过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和科目数两个指标反映。从时间安排上看,为不影响正常学校课业,补习多数都安排在周末或者寒暑假,也有22.56%的学生选择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从平均每周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来看,每周平均为5.51小时,其中小学生为5.04小时,中学生为6.32小时。很显然,课外补习已经成为一种长期、持续、常态化的校外教育活动,占用了学生正规学校教育以外大量的业余时间,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从参加课外补习的科目数来看,分别有29.87%、32.64%、27.8%、9.69%的学生参加1门、2门、3门、4门科目的补习。课外补习的科目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具有普遍的相关性。

(五)参加课外补习的效果及评价

调查显示,认为参加课外补习之后成绩“进步一点”的占 72.26%;认为成绩“进步很大”的占 18.93%,两者合计为 91.19%;认为成绩“没什么变化”的占 7.00%;还有 1.81%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补习后学习成绩反而“退步了”。可见,多数学生都认为参加课外补习后成绩进步比较明显,对课外补习持积极认可的态度。通过访谈,学生家长也表示孩子参加课外补习是有所收获的。

(六)西安市城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自愿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最多,占58.25%,“父母要求”去参加课外补习的占28.35%,受“同伴影响”参加课外补习的占10.29%,学校任课“老师要求”去参加课外补习的仅占 3.11%。可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自身和家长,他们是推动课外补习活动蓬勃发展的主力军。

二、西安市基础教育阶段课外补习诱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性别、成绩排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等对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没有显著影响,而学校的教学质量、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等对其参加课外补习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可见,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获得课外补习,且获得的补习质量也相对较高。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来说,面对高昂的补习费用只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因缺乏足够的支付能力而不得不选择放弃让子女参加课外补习;一种是家长为能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勉强让其参加,这无疑加重了本就拮据的家庭的经济负担。导致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正规学校校际间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竞争的核心主要围绕着教育的质量和类型展开,课外补习和择校就是这种竞争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实现普及的背景下,学生家长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能够上学,更主要的是希望孩子能够进入教学质量较好的重点学校,希望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因而才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围绕着教育质量和类型为孩子提升竞争能力,参加课外补习提升课业成绩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三、对策

(一)针对课外补习的盛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适时反思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不足,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外补习的盛行反映出正规学校教育的不足,说明当前正规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学生的硬性指标,分数、升学率成了学校、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使得学校的整体环境仅仅围绕着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改革评价体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身长期发展的综合评价机制,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发展自己,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随波逐流地参加课外补习。

(二)推进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以效率优先的精英教育和重点学校制度,使得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的重点学校,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从而导致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烈渴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学生则期许通过课外补习来缩小因校际间教育质量的差异而导致的教育收益。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均衡发展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在政策与投入上对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普通学校加以扶持和照顾,引导其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进而缩小校际间教学质量的差距,建立均衡化发展的正规教育体系,从教育层面上实现教育公平。

(三)正确定位并规范课外补习。尽管课外补习是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教育主管部门也不能绝对禁止、阻拦,而是采取承认并规范的政策,允许其在一定的时期内长期存在下去,既承认课外补习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要赋予其一定的合法地位并对其进行监管。这样以正规学校教育为中心,以课外补习为辅助的模式既可以加强对课外补习市场监管,也可以使课外补习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健康发展。

(四)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理性看待课外补习现象。很多家长都是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诱导,盲目跟风攀比,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孰不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把孩子培养成拥有独立精神和健康人格的人,启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其自立、自主、自强的能力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理性地看待课外补习现象,避免盲从。应在客观了解学生自身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在孩子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择可以让孩子身心得到长足发展的课外补习,避免由于参加课外补习而使学生负担过重。

(五)改善课外补习的内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补习氛围。校外的补习机构是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外补习机构应为参加补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目的。虽然校外补习机构仅仅是正规学校教育的“影子”,但是它也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办学,积极主动地了解正规学校教育的教学动向,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外补习与正规学校教育的教育影响一致化,使二者相得益彰,努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贝磊著.杨慧娟等译.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7)

1.经济目的

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是舍得投入,这是广大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外在表现,也是社会上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抓住学生家长的这个心理,面对广大中小学生把开办各类补习班、辅导班、有偿家教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2.家长的要求

家长请家教或把孩子送到各类培训班、辅导班等学生托管场所是出于多种目的的,有的家长是为了找一个“替身”帮助家长管理孩子。家长工作比较忙,无暇照顾和辅导孩子,平时孩子在学校里,由学校来管理,周末和假期就送到托管场所去,由那里的老师来管理,并且还能够得到学习上的辅导。而有的家长受过去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恐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落后于别的学生,千方百计帮孩子“恶补”功课以超过其他学生。

3.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几千年来都是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某些家长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要考个高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淡化考试成绩,会影响学生将来考名牌大学的成绩,于是纷纷请家教或把孩子送到培训班、辅导班“加强”学习,“弥补”在学校里因素质教育造成的“不足。”

4.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过去高考“指挥棒”一直是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于是家长和学生们咬住分数不放松,盯住高分去攀登,这也是各类培训班、辅导班、家教存在的重要原因,不改变高考制度,便很难改变人们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各类补习班、有偿家教也就有其存在的市场。

5.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是各类培训班、补习班、家教存在的重要原因

地区间、城乡间甚至学校间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不少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在师资、硬件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有些学科像音乐 美术、 体育 、英语、信息技术等还十分薄弱,缺少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与实验器材,有的学校目前甚至不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这种状况下,不少家长和学生便把目光投向社会寻求社会上教育力量的帮助,以“强化”自己的弱势,避免在竞争中输在落后的教育上。

6.教育行政部门“管得了三尺门里,管不了三尺门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是否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的监督与管理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社会上各类乱办班现象是束手无策,虽然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在职教师办班,可是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该办的还办,该补的还补……

二、各类培训班、补习班及有偿家教存在的利弊分析

(一)利的方面

1.可以暂时弥补学校在某些薄弱学科教学上的不足

中小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班、辅导班的学习,可以弥补学校薄弱学科教学的不足。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往往是请过家教或参加过相关培训班、补习班的学生,学校里所谓的一些特长生尤其是一些音美艺术生其专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他们往往不是在学校培养的,而是通过在校外的家教或培训班培养的。

2.可以弥补家长管理孩子的空挡

对于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来说,寒暑假、周末和放学后的时间是对孩子管理的空挡。尤其是留守儿童,家长最担心的不是家长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孩子在课余时间由谁来管理的问题,只要能给孩子找个管理的场所,还能辅导学习,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二)弊的方面

1.中小学生要接受两重标准的教育

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国家正规的义务教育,淡化考试成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发展;去校外补习班或辅导班家长付出了昂贵的学习费用,孩子也是带着家长的“任务”去的,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补习班或辅导班的开办者就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所“进步”,因此决定了补习班、辅导班急于求成、重成绩不重发展的特点。校内和校外教育的两重标准恰好是一对尖锐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恰好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必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

2.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

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的老师急于求成、急于出成绩的心态,决定了其拔苗助长的做法,不顾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机械的训练和简单的模仿,片面地追求学生在短期内取得的“进步”,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

3.导致轻视学校教育重视补习班教学的倾象

部分学生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会使其孩子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耽误”孩子的前程,于是“寄希望”于补习班教学。孩子容易受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在学校不能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业,在补习班、辅导班却用起了"功夫",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4.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国家减免中小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全国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此举大大减轻了广大中小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社会上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的学习费用却水涨船高,越来越成为家长的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

5.导致教师敬业精神下降

部分教师兼职办起各类补习班、辅导班把主要精力由校内转向校外甚至利用上班时间做校外的事却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其他教师心理失衡,敬业精神下降。

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的存在使学生成了补习班的学生,部分教师成了兼职教师且经济相对独立,大大增加了学校对他们的管理难度。

7.浪费了国家的教育教学资源

寒暑假、节假日、周末、放学后的时间,学生不能在学校里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却挤在空间狭小、设施简陋几乎没有任何教育资源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地方学校的教育资源被挪作补习班使用,使得国家的教育资源变成了部分人获取利益的工具。

8.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用房多是主办者临时租用的闲置或废弃的房屋,有的已经成为危房,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补习班、辅导班场所十分简陋,应有的冬季取暖、夏季防暑、水、电、照明等基本配套设施不全或根本没有。另外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的位置往往处于相对隐蔽的地方,孩子来往于家――补习班的路上,交通和人身安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几点思考

1.国家应加大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指挥棒”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人们追求考试分数的现状就不会有本质的改变,应试教育也就不会得以彻底根除。只有进一步改革高考制度,逐步淡化考试分数,加大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综合评价的权重,才能把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基础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发展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薄弱学科的师资配备及硬件建设,实现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发展,让广大中小学生能够真正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3.切实落实教师工资标准,保障教师应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真正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保障教师应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使教师能够安居乐业。

4.限制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是矫枉过正的做法

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充分使用教育资源或者在学校的组织下到社会上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但是目前不少地区采取压缩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做法即中小学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到校接受学校教育,在规定时间之外学生被推给了家长和社会。其实这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这是一种针对应试教育矫枉过正的做法。在规定的时间之外,学生何去何从?谁来管理学生?谁来为学生的教育和安全负责?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安全隐患以及家长和社会的负担。

5.目前社会上一些培训班、补习班、学生托管场所以及家教现象仍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目前社会上一些培训班、补习班、学生托管场所以及家教现象,虽然存在诸多弊端,甚至有违素质教育精神,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弥补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解除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辨证地对待社会上这些培训班、补习班、学生托管场所以及有偿家教等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我们目前虽不能提倡但也不必急于“一棍子打死”。

6.推行素质教育是一件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8)

去年寒假之前,重庆市教委下发放假通知,严禁各中小学以任何形式组织学生补课。各学校严守规定,没有举办假期补习班,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放假,依然活跃在补习的课堂上。原来,学校不让补课,他们就把补习的课堂搬迁到培训学校。在其它地方,课外补习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发出减负规定,禁止教师给学生补课,但是教师在社会培训机构配合之下,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补课花样。

“今年学校没有组织补课,我们都是自己到外面的培训机构去补。”家住巴南的高三学生杨浩介绍说,学校周围有好多家培训机构,聘请了学校的教师进行补课。为方便补课,自己借住到了附近的亲戚家。杨浩上课的“英豪教育”位于育才中学附近的“圣陶园”一单元9-1号。这套大约100多平方米的3居室被分割成3间小教室,每间教室可容纳二三十人,分别补习英语、化学和数学。除“英豪教育”外,在“圣陶园”周围还分布着“蒙慧教育”“无忧教育”等多家教育机构。这些培训学校均租用小区的房间进行授课。育才中学高一学生陈明介绍说:“还有不少同学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家里补课。”

“往年学校会针对毕业班组织为期10天左右的补课,但今年都取消了。”重庆市一中、三中、八中等多所重点学校的学生,今年度过了第一个连高三都不补课的寒假。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组织补课。但不少家长仍会把孩子送往培训机构或教师那里进行补习。“寒假时间长达一个月,其他人都在补自家孩子哪能不补?”重庆八中的一位高三学生家长表示,孩子班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选择到培训机构进行补习。

补课因禁止而涨价

在补习班搬到培训机构后,补课费大幅上涨,由以往的一两百元到几百元一个月上涨到现在的一两百元到几百元一个小时。

培训机构的补课形式大致分为一对一、小班或者大班的教学模式。在位于重庆沙坪坝立海大厦的“华清名校”,每次授课时间均为两小时。其中小班2到5人收费为220元每小时,一对一收费为300元每小时。如果直接选择名师授课,则为500元每小时。

育才中学教师王雪表示:“校内补课被禁止,补习班只好转战到培训机构,就好像是把补课特许给培训机构经营。这怎能不涨价?”王雪介绍说,培训机构要租房、要交税,运营费用本来就高,作为盈利机构,还要有利润,而学校补课就是收取基本成本。所以在学校补课一个月的费用,到了培训机构那里只够一两个小时的学费。

专门做一对一培训的京翰教育,按照教师的等级划分为标准、中级或高级。“标准收费为150元每小时,中级收费为200元每小时。”咨询员李丹丹介绍,普通的高级教师收费为300元每小时,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收费则为500元每小时。

在哈尔滨更是出现了堪称天价的校外补习班。有号称重点学校的名师,一堂课竟开价1500元。补课班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大班课”,每节课的价格在50元到100元之间,上课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另一种是“一对一”的方式补课,按照小时计算价格,每小时的均价在100元到200元。京翰教育一对一培训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三中、师大附中的教师一堂课(两小时)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

师生难逃“第三学期”

暑假与寒假相比,暑假更是教育培训机构的黄金档期,也成了学生苦不堪言的“第三学期”。往年的经验表明,众多的补课班会铺天盖地而来,将教师、家长和学生全部裹挟进去。尽管学校内部禁止了补课,但是需求催生了校外补课。

早在2000年初,教育部就颁布了严禁中小学利用假期补课的“禁补令”,每到暑假之前,深圳教育局都会重申“禁补令”。尽管大家呼吁暑假要让孩子劳逸结合,可仍有一部分孩子难逃这样的“第三学期”。

一项调查显示,在2012年盛夏的广州,30名高中生里有26名学生选择了暑期补课;20名初中生中,18名学生利用暑期补课。深圳的学生也是如此。某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初一、初二学生和高一、高二学生2012年暑期都过上了补习上课的忙碌日子。

2013年暑假,就读于深圳某名牌高中的杨晓思说,学校没有安排补课,父母也没有要求,但她自己希望能去补课。她说自己成绩比起同学有一些差距,同班同学都在补课,她也不能落下。亲身参与补课的深圳莲花中学刘教师认为,减负和提高成绩是矛盾的。“减负后成绩上不来家长肯定有意见,但又不想给孩子那么大的负担。所以教师也很矛盾。”深圳民治中学的田教师认为,补课是应试教育的恶果,不管是教师、家长都不应再去助长这个恶果。

每年暑假,深圳市教育局都会强调严禁中小学校以任何名目利用暑期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新洲中学的叶教师说,教育局不允许教师补课,学生只能出去找外面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师资不足,还是要设法请学校的教师,以免误人子弟。这还不如学校统一补课来得好。

“金牌教师”的身价

各类培训机构中,很多被称为“金牌教师”的,其实是学校刚毕业没有多久的学生。曾在培训机构任职的王红表示,一些稍有资历的教师就会被称作“殿堂级的大师”,但其实这些人没有进行过统一的培训,有的入职没几天就被包装成名师,“培训机构教师的管理可以用真空来形容。”

深圳市教育局为避免在职教师课内不教校外补的不良情况发生,于2010年下发了《有偿家教“五不准”》,并严格执行相应规定。这促使校外培训机构的市场需求大增。但培训机构的教师一般都没有教师资格证。一开始家长不了解情况,但随着媒体不断曝光培训机构的内幕,家长们发现,还是正规学校的教师水平更高。于是,学校教师水涨船高,业余时间补课的收费直追培训机构。

就职于佛山一所中学的教师刘明表示,自己班里约有50名学生,其中30多名学生均参加了课外补习。刘明透露,校内不少教师会给学生开小灶,这种小灶不是免费的。教师给学生进行课外补习,一般是收取100元每小时。这个收费标准是被培训机构的一对一培训给抬上来的。以前校内大班补课,学生交的钱比这少多了。

“我个人并不赞成校内教师在家开小灶补习,但是因为补习的教师是孩子的任课教师,又不得不给孩子报名参加。”已经给女儿报名了校内补习的胡女士表示。在家开小灶的教师有时也是迫于无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表示:“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仅仅是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班级之间,也都在疯狂地竞争着。别的教师都在给自己班的学生补习,要是我让我的学生暑假太放松的话,不知道下学期会不会落后。”

在校教师打起球

一方面学校禁止补课,一方面社会上有补课需求,于是大量在校教师打起了补课球。

在佛山市汾江中路的华麟大厦里有很多家培训机构开办的补习班。大厦的二楼至五楼均被不同的补习机构所租用。这些补习机构大多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几这样的小班式辅导,并声称效果非常明显。补习课程的价格一般为150元至180元每课时。由于家长们现在都十分懂行,培训机构主动把教师分为在校教师和大学生教员,大学生的收费比在校教师要低一些。大学生教员大多来自佛山本地大学,而在校教师来自于佛山各个小学、初中、高中。

四川简阳中学教师唐兴祖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每个周末他都要坐长途车来到百里外的省会成都给那里的学生补课。

周五晚上到成都,周日晚回简阳。数年年来,唐兴祖的生活就是一出现实版的“双城记”。在成都,他是一名高中物理家教教师;在简阳,他是一名高中高级物理教师。成都对唐兴祖的吸引力首先是高收入:他每周末的补课收入,比在学校一个月的工资还高;其次是因为学校不让教师给学生补课,去异地补课可以避免麻烦。

在成都周边市县活跃着一批像唐兴祖一样的教师,周内在学校上课,周末则到成都补课,揣着对提高收入的渴望,也带着一些对本校学生的歉意。本地学生也有补课需要,但是在当地补课的教师往往都不是高水平教师。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外地教师,至少占了成都整个家教和“一对一”培训教师的10%以上。另一位在成都培训机构兼职补课的在校教师张明表示,他对学生的歉意在于,周末到成都补课,肯定对本校的工作有影响,特别是星期一。成都教育局也有禁止在校教师补课的规定,但是,“外地的教师,我们怎么管得了。”成都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依据属地化管理原则,应当由教师所在地的教育局对教师做出相应管理。对这样的异地补课,教育主管部门难以监管。

来自外地的补课教师被成都培训机构称为“候鸟教师”。成都市的政策越严格,“候鸟教师”的收入就越高。2009到2010年学年,是“候鸟教师”李杰学生最多的时候,也正是成都市教育局严令禁止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时候。这让外地教师成了培训机构的香饽饽。

现在各个教育机构对自己的“金牌教师”统统隐去真实姓名和照片,宣传的主要是该教师在学校带班的成绩,比如:“所带班级在区里连续会考第一”“某学生以×××的高分被某名校录取”“荣获全市×××教师称号”之类。在全国的各个培训机构中,本地在校教师和“候鸟教师”是培训的主要力量。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9)

一、相关研究

国外对课外补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主题也较广泛。限于篇幅,本文只概述几项较有影响力的研究。

Stevenson与Becker在对日本教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课外补习是一种“影子教育”,并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子女要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子女获得更多的补习机会。

Lee、Russell、de Silva、Tseng等人,分别对中国香港、日本、斯里兰卡和中国台湾的课外补习规模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课外补习规模相当庞大,中国香港有45%的小学生参加补习,日本有近70%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前参加各种补习,中国台湾有81%的高中生参加私人补习。其基本规律是:年级越高,离升学考试越近,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就越高,年级与参加补习的比例呈正相关;从科目看,外语、数学、科学是最受学生青睐的补习科目,极少有学生补习母语;从补习者的学业表现看,学生成绩与参加补习的比例呈正相关,即学生成绩越好,参加补习的可能性越人,这说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补习更多是一种培优。但研究并未发现补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也未发现参加补习的学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Bray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课外补习进行研究,并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得出结论:亚洲地区较高的教育私人收益率是家长热衷于让子女补习的重要原因;韩国家长在子女私人补习上的支出已是政府教育支出的1.5倍,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据。Bray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所有国家的可得数据作了系统化处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内的实证研究中,雷万鹏对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高中补习主要为补差,而非培优;地区、城乡和家庭背景因素对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卢阳通过对成都某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学生都参加了旨在强化学校教育的补习(如奥数和作文),学生参加补习主要受父母决定的影响。上海教育信息调查队在对全市中小学课业负担的调查中发现,请家教的学生占到被调查总数的42.8%,请家教的原因主要为“自己想参加”(占73%)和“家长要求参加”(占15%)。

综观国内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成果不多,远未形成规模;二是部分研究只针对学校的个案,少见较大规模的调查;三是针对补习的特定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缺少较全面的分析。有鉴于此,我们试图通过抽样调查,全面了解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科目分布、年级分布,并初步探究补习的成因、途径、支出、意愿等因素。

二、研究设计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研究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未涉及普通高中;只关注城市学校,未调查农村学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四至九年级(六年级即初一,依此类推)的学生。

同时,本研究未把学校统一安排的补课算作课外补习,因为这种补习在政策上是不允许的,具有隐蔽性和敏感性。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于2007年5月―6月对武汉市H区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涉及办学质量中上及中下水平的4所学校6个年级(四至九年级)12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712份,回收677份,回收率为95.1%;其中有效问卷613份,问卷有效率为90.5%。

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如下:

1、课外补习的规模

课外补习可分为上补习班和请家教两类。有的学生只参加一利,形式的补习,有的学生两种形式都参加,有的学生两种都不参加。用接受调查学生总数减去两者都不参加的学生数,得出的就是参加补习的学生数(见表1)。

从总体上看,在本年级期间参加补习的学生占66.2%,有56.8%的学生上补习班,23.6%的学生请家教,其中有一些学生既上补习班,又请家教。除九年级外,上补习班的学生均多于请家教的学生。在各科目的补习中,上补习班的比例也高于请家教的比例,此结论同样适用于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这说明补习班更受学生欢迎,主要原因是补习班的价格较低、方便找到、适合学生班级上课的习惯。此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补习班的学生在15人―25人之间,远低于学校的班级规模,这种小班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从年级来看,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随年级上升而增加,初中要高于小学3个百分点。这说明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大而增加。但到初三年级,参加补习的学生比例急剧下降至43.9%。其中,上补习班的只占23.5%,在所有年级中最低;而请家教的则占35.5%,在所有年级中最高。经调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集体补课占据了初三学生的周末时间,学生已无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参加补习班;而家教的优势在于上课时间较为灵活,且补习较有针对性。这一现象也说明,在课业负担极重时,上补习班和请家教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从补习科目看,学生参加数学补习的比例最高(39.6%),其次为英语(36.0%)、科学(32.0%),只有24.6%的学生参加语文补习。

从校际看,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参加补习的学生比例高于力、学水平较低的学校近16个百分点。这说明,学生补习比例与学校办学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α=0.01),相关系数为0.07。学校办学水平越高,学业竞争越激烈,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也越多。

2、课外补习的强度

学生补习的科目数和补习时间可测量课外补习的强度(见图1)。在所有参加补习的学生中,参加1门与2门科目补习的学生比重最高,各约占35.0%,其次为3门和4门,共约占30.0%。学生平均每周每科补习2小时,保守估计,学生每周补习时间约为4.2小时。

3、课外补习的作业负担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还会增加他们的作业量。但调查发现,补

习作业与学校作业相比,负担要轻得多。绝大多数学生(近80.0%)每周各科补习课的作业低于1小时,还有约28.0%的补习课不布置任何作业。而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每天做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的时间均为2小时以上,其中初中生在3小时左右。

4、课外补习的原因

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以分析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学生在回答为什么参加补习时,居于前3位的选项是“为了在考试或竞赛中取得好成绩”(27.4%)、“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能力”(26.3%)、“课外补习的内容更全面”(13.6%),这说明学生补习的最主要日的是提高成绩。而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足或不适应也是他们参加补习的原因。比如:初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成为原来物理、生物、化学等科目的综合课程,学校一般让原来的单科教师讲授科学课,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也感到理解困难,而课外补习还是把科学分科目来上,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求。此外,还有9.3%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学生都去参加补习,所以我也去”。而回答“家长让我去,我本不愿意”的有7.3%。

学生在回答为什么没有参加补习时,居于前两位的选项是“作业太多,没有时间”(26.1%)、“家长没叫我去”(21.3%)。

5、参加补习的途径

在回答“参加补习的主要途径”时,居于前两位的选项是“家长的朋友或同事介绍”(38.0%)、“学校老师介绍”(26.0%),远远高于“同学的介绍”(15.0%)和“广告的介绍”(16.0%)。这说明学生在选择补习班时,家长和学校教师的意见最重要。

6、课外补习的支出

调查显示,课外补习已成为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问卷数据估算(见表2),有学生参加补习的家庭中,月平均补习支出为224.8元,占武汉市H区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1063元,2006年数据)的21%。这个数据明显高于其他研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的研究显示,城乡家庭教育支出占年消费的18.2%(剔除无教育支出户)。可供解释的原因有:参与补习的家庭,大多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支付能力更强,因而补习支出大;此外,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越来越规范,课外补习的支出已开始在教育支出中占据重要位置。

7、补习史及补习意愿

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就开始参加补习,只有极少数学生到初中才开始补习。这说明学业竞争压力已下移至小学低年级。

在补习意愿方面,有47.5%的学生打算在暑期或下一学年参加补习。补习意愿最强烈的是初一年级,而四年级和初三学生打算参加补习的比例最低。事实上,尽管同属义务教育,但初中比小学更注重成绩排名,而学生在小升初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最大,因此这时学生参加补习的意愿最为强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初三学生仍有三成以上愿意在中考结束后补习,以应对竞争更加激烈的高中学习。

8、补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从学生对“参加补习后学习是否进步”的回答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参加补习后学习“进步很大”或“进步了一点”。说明从学生的主观感受来看,补习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三、几点启示

1、课外补习需求广泛存在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10)

基础教育是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建立自信的踏脚石,因此学习落后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补偿教育具有莫大意义。目前,补救教学还未在我国获得广泛理论关注,但是实施补救教学已成为现今社会的重要需求。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实施补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确保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其次,在微观层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考虑的是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以学业中等成就学生的学情分析为教学设计基础,便容易忽略少数学业低成就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1]。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得不到足够关注,愈发脱离班级整体学习进度,学习上得不到成功的满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难以建立,长时间的学习挫败感更易使学生“破罐子破摔”,从而引发更大的行为问题。因此,在教育公平理念下,各国政府均开始积极推行各项补救教学计划,其中以我国台湾地区的“携手计划”非常具有代表性。

关于补救教学的定义,台湾学者张新仁、杜正治等均曾做过论述,笔者在此小做总结:补救教学指教师针对未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课堂或额外教学时间,透过诊断评量,依据个别需求设计一系列补救措施,协助其克服困难,实现有效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2-4]。

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倡导的补救教学是通过补救教学评量系统,诊断和筛选出学习低成就学生,进行抽离式、个性化的补救教学,帮助提高学习能力。台湾的补救教学实施模式由五项主轴构成,分别为行政运作、教材教法、评量与个案管理系统、师资延聘与培养和资源引进。

行政运作方面,台湾“教育部”自民国82年(1993)起先后推行了“资源教学小组计划”、“教育优先区补助课后照顾计划”、“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补助教学实施方案”及“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补救教学作业要点”等计划和方案,冀望通过为低成就学生提供免付费的课后补救教学,协助其提升学力。同时,政府通过完备的专业支持和督导系统,修订法规赋予权责,建立了补救教学三级督导与管理机制,中央、地方、学校分工落实相应任务,确保执行进度与成效。

教材教法方面,补救教学必须是对低成就学生的适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听懂”,不强求“教完”,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真正的困难之处,给予最恰当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转变迷思概念,真正理解课堂内容。另外,台湾“教育部”颁布了专门针对补救教学的“基本学习内容”及对应的“教学补充教材”,供国语、数学、英语三科教师使用,但学校、教师仍可自主选择、开发相应的教材,灵活性很强,满足了补救教学的个性化需求。

评量与个案管理系统方面,台湾地区采用“评量-教学-再评量”的循环历程,利用“补救教学科技化评量测验系统”对学生学力进行测验,诊断受辅学生的学习程度,判断其是否达到该年级的基本学力,了解其在各科目学习上的落后点,据此规划学生的个别化补救教学策略。该系统还可以长期追踪受辅学生的学习进展,随时掌控补救教学成效[5]。

师资延聘与培养方面,台湾“教育部”“鼓励并广纳补救教学多元人才”,教学人员包括现职教师、退休教师、储备教师、大学生等,其中仍以现职教师为主。对于现职教师而言,课后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无疑会加重教学负担,但如果由大学生或一般社会人员担任,则不仅无法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影响补救教学质量和成效。因此,台湾“教育部”推行了“补救教学18小时师资研习课程规划”和“种子教师培训”,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补救教师师资研习课程”,对补救教师的师资进行全方面培训。

资源引进方面,台湾补救教学经费除来自教育部拨款、县市自筹款以外,很大一部分来自民间社会团体,不仅让更多弱势学生因此受惠,更唤起整个社会对弱势孩童的关怀。

我国台湾地区的补救教学实施模式对我国进一步开展和推广对低成就学生的补救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首先,政府教育部应重视和鼓励补救教学模式的推广,进一步关注低成就学生的学习能力,可通过相应法案或计划等,构建补救教学的实施机制。其次,教师对于低成就学生的关注和辅导不应流于形式化,应当深入探究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听懂”,而不仅是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但这同样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给予教师更多专业自,对教师本身专业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接着,目前我国收费式课后辅导机构虽甚多,但是真正的补救教学机构却是良莠不齐。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唤起更大社会层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群体的关怀和重视,引进更多社会资源。最后,台湾补救教学推广过程中最让笔者深受启迪的是它的教育理念:“教育有爱,学习无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理念虽谈之甚易,但如何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如何真正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值得每一个教育人思考。

参考文献:

[1]徐永军,张剑.台湾中小学英语补救教学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8):53-57.

[2]张新仁.补救教学面面观[J].补救教学理论与实务:1-40.

中小学补习教育篇(11)

一、课外辅导热现象揭露

近年来,课外辅导市场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搜狐教育日前的《 教育白皮书 》关于课外辅导的调查显示,29.62%的家庭每月为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花销在500~1000元;27.67%在1000~1500元;21.05%在1500~2000元;21.65%在2000元以上。[1]

笔者曾在上海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工作三年,切身感受到了中小学课外辅导的热度。很大一部分学生持续地进行补习,课外补习已经成为学习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超过80%的学生补习科目不只一科,有三成的学生不只在一家补习机构补习。课外辅导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印证了中小学课外辅导热这一现象。中小学课外辅导热具有哪些特征,究竟是什么推动了当下的中小学课外辅导热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于课外辅导的概念很多,本文引用张蕴哲的概念,他认为,课外辅导是指拥有一定知识量的个体或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之外,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服务。[2] 而中小学课外辅导是个体或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专门针对中小学生进行指导的有偿教育。

二、课外辅导热特点透析

在1994~1995年期间,课外辅导主要是校内课外辅导,它是课外教育的一部分。课外教育是指中小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外教育内容之一就是以学习和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外活动。[3] 1995年后的课外教育的实施者逐渐演变成具备资质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对中小学生实施教育。中小学课外辅导热具有以下特点。

1.补习内容多样化,年级越高,科目越集中,强度越大

中小学课外补习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一类为兴趣拓展,一类为校内教育的补充。兴趣拓展类多集中在小学阶段,包括绘画、古筝、钢琴、书法、舞蹈等。校内教育的补充更接近“补习”的涵义,包括校内开设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各种主课程。具体的补习内容完全贴合校内课程的内容,补习的迫近目的是提升考试科目的分数。总体来看,年级越高,补习的科目越集中,强度越大,当然不排除些许个例。这和中小学生本身的特性及其接受的校内教育的特点相一致。

2.补习目的不单纯,重成绩,轻兴趣

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科学的教育应该是适度的、均衡的教育。而中小学课外辅导热这个现象存在的本身就已经偏离了教育应有的目的。学生补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学习成绩,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为了成绩的提升一味地补习,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倾向,就偏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反而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和身心发展。在辅导机构,我遇到过很多盲目补习的学生,为着高额的补习费和父母的殷切期望,逼着自己坐在补习教室里,埋在海量的练习题中,对学习本身的渴望和对知识的好奇与探索已经慢慢在他们身上消失殆尽。学习可以为成绩,但当学习仅仅是为了成绩时,就应当为教育者们敲响警钟了。

3.补习主体涵盖广,好、中、差生,一个不少

以往,中等偏差的学生是补习的主体,这部分学生也是培训机构最初的主要群体之一。如今,经调查,补习不再只是这部分学生的选择,好、中、差生,都涵盖在补习主体之中。差生重点突破;中等生系统补习,查漏补缺;好学生拔高训练。补习主体涵盖广,是中小学辅导热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课外辅导热”背后——谁在操控

1.成绩是指挥棒,成绩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课外辅导热”在全国蔓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竟是什么推动了这种趋势的发展,通过对补习目的的调查,就不难看到,是学习成绩。当成绩成为衡量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且和升学、就业挂钩时,对成绩的狂热追求自然也不难理解。对成绩追求的背后是对我国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从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到重点大学,为了成为其中的一员,享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纷纷加入补习的大军。

2.市场是推动力,忧患意识的过度宣传

除一味追求成绩提升的心理作怪以外,市场的强大推动力也是造成目前中小学课外辅导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外辅导机构极具诱惑力的广告宣传语中,诸如“快速提升学习成绩,名师一对一辅导”等,很多家长带着殷切的期望将孩子送入了补习的大军之中。在我曾经任教的辅导机构中,他们的课程顾问即销售人员都受过严谨的培训,会特意唤起家长的忧患意识,引导家长为孩子报名补习。一些全职的补习教师也受过这方面的培训,他们在学生补习一阶段后,向学生婉转地提出继续补习的要求。差生补习刻不容缓,中等生补习非常关键,好学生也不能放松,总之无论是处于何种程度的学生,都是销售人员重点攻克的客户。而这种忧患意识的过度宣传,刻意夸大补习的必要性和紧要性,必然会引起补习市场的火热。

课外辅导机构虽说贩卖的是知识,但就其性质上来说,归根到底属于商业机构,商业机构市场运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商业利润,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忧患意识的过度宣传是符合公司利益的。但是从家长角度来讲,应该理性对待销售人员的“兜售”,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征询孩子、学校教师等人的意见,考虑是否有补习的必要。

3.从众心理,从众背后是盲从与跟风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或公众舆论压力,在知觉、认识和判断上表现出依从多数人的意见,放弃自己原有的意见,转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或观点,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与绝大多数人趋同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即常说的“随大流”或“人云亦云”。[4] 而人们头脑中想象或实际存在的压力可以促使他们呈现从众的心理特征,采取从众行为,以消除独自一人承担失败的风险,借从众行为来寻求一种心理平衡。

显而易见,课外辅导热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或学生从众心理造成的。当家长或学生因为过于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心上不了好的中学、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时,看到众多的学生都进入辅导机构补习,便也采取从众行为,来排解其想象或实际存在的压力,消除独自一人承担的风险。

在我曾经任教的辅导机构中,一个学生跟我讲,这里有20多个学员都是他们班的学生,她本身已经属于成绩非常不错的学生,在问到其为何补习时,她说,看到大家都在补习,好像自己不补习就会落后,不管有没有用,总归图个心理安慰。其实抱这样想法来补习的学生很多。而很多学生甚至已经忽略了补习本来的目的,只是单纯在补流中盲从而已。

从众心理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心理特征,不可能根除,但是当我们一时盲从时,可以从一段时间的效果后看是否还有继续的必要,如果不计后果,一味盲从,无疑会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课外辅导热有诸多因素推动。正是这些因素汇集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推动着课外辅导热度持续不减。而改变这种趋势的根本方法还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普及科学的教育观念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