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知识管理的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2 09:14:16

知识管理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1)

1引言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已成为营销学术界及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国际上对CRM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接触管理”(ContactManagement),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则演变成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支持资料分析的客户关怀(CustomerCare),后来从重视赢得新客户和处理基础营销工作转移到对客户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的客户保持工作上来[1]。随着CRM在国内企业的应用及国内市场逐步的规范化国内学者也开始对CRM的研究进行关注,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出来[2-7],但综合这些研究,主要是对企业与分销商之间的客户关系(即B-B模式)的研究,其内容集中在“企业客户”价值的识别以及“企业客户”的保持上,而对企业与其他客户(比如员工、股东、最终消费者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客户关系,尤其是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客户关系(即B-C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但企业与其他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尤其是B-C模式下的一对一营销在各个行业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应用前景,比如在航空业的“常客户飞行计划”、零售业的“会员卡计划”、移动通讯业的“青春卡计划”、健身俱乐部的“金卡计划”、美容业(美发业)的“肌肤(头发)营养套餐计划”等,都是针对最终消费者制定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其目的就是想与有价值的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双赢”或“多赢”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国际上大多数研究倡导的CRM都是定性的或静态的,很少有明确地指出怎样做出市场决策来真正实施关系战略的,原因是这样所产生的利润流不足以弥补收集、维护数据的巨大成本,所以当收集并存储客户资料的趋势日益盛行的时候[8],已经有一些公司明确表示要放弃对详细的客户数据的收集工作[9,10];国内对B-C模式下定量的、动态的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而对客户进行管理离不开存储在企业各类客户(包括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等)身上的各种知识,所以,对B-C模式下的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就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本文在分析了B-C模式下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交易的特征基础上,提出了B-C模式下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及其内涵,并用一家超市的实例说明了这种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从而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框架及其五个管理过程,并指出了对企业CRM实践的指导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2B-C模式下DCRM及其应用

2•1B-C模式下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特征

可以将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过程看成两者之间的不断交互过程,在每一个时期,公司决定对消费者采用什么样的营销组合策略(比如定价、沟通、实施回报计划等),而消费者以是否购买或购买多少来决定是否参与公司的营销组合策略,这样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过程就可以抽象成随机博弈过程[11,12,13]。客户的决策受公司营销活动的影响,并详细说明了状态之间的转移。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客户的决策也就是系统的转移概率是一个随机变量,在购买决策只是当前客户状态和公司策略函数的假设下,客户状态序列形成了马尔可夫链。由于公司有能力通过选择控制变量来控制(或部分控制)马尔可夫链的演化,所以这种B-C模式下的客户管理可以看成马尔可夫决策过程[11]。当然,这里假定公司与消费者都是在一个长期时间范围内最大化各自的收益,他们考虑所选决策的当前及未来的收益,并承认未来收益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为方便建模,所考虑的是一个独家垄断的市场局面(这在一些大、中城市,方圆四、五公里之内只有一家超市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这种假设也是合理的)。

2•2B-C模式下的DCRM的思想及其内涵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动态”在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营销管理的角度来说,真正的动态客户管理系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营销策略对客户资产净值(CE)总的影响上,这样既可以抓住与促销有关的期望利润的增长(CE的增加)以及进行促销的成本(CE的减少),又可以抓住捉销后的影响,最后还可以理解营销活动及客户体验(经验、经历)的累积影响;二是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说,是指客户与公司在决策时不但考虑当前的利益,还考虑当前决策对未来的影响,是一种多阶段决策问题;三是在对客户关系管理建模时同时要考虑消费者及公司双方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单方的利益。这样,B-C模式下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一种如何在“双赢”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3B-C模式下的DCRM的应用举例

通过与西安市一家超市的合作,验证了所设计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所研究的对象是该超市的长期客户,该超市于2002年1月份实施回报计划,具体方案是:凡在2002年一次性购买超过100元的客户均可参与该回报计划,在当年的12月31日之前累积购买金额达到4000元的按累积购买金额的1%返回购物礼券,客户在12月25-12月31日凭积分卡领取礼券,积分卡上的记录清零,次年一月回报计划重新开始。当年该超市1月份共有1648个客户参加了回报计划,从中选取购买次数最少为4次的1000个客户作为样本,通过建立消费者行为模型及公司行为模型,并利用随机博弈及可评估的结构动态规划联合求解的方法,就可以得出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状态,使消费者效用及公司利润都最大的最优营销组合策略。并针对该超市所实施的回报计划,比较了其他营销组合策略下,公司的期望利润,具体如表1所示ZW关于该研究详细的建模及求解过程可以参见我们的另外一项研究[14]。

这样,通过对超市进行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不但达到了吸引客户(实施回报计划)、识别客户价值(计算每个客户的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保持客户(不断地对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组合策略:沟通、打折及回报计划等),而且也达到了公司与客户长期的“双赢”目的。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企业是生存在一个“关系网”中的,它所面临的客户不只是消费者一种,还有员工、供应商、股东等,这就有必要对所提出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模型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3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含义及解决技术

关于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的含义,可以从“客户”内涵的界定及其功能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3•1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中“客户”内涵的界定要想很好地完成CRM中获取客户、识别客户、保持客户的目的,企业首先要对CRM中“客户”的内涵进行界定,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大部分研究者将“客户”隐含地指定为最终消费者,也有研究者将其指定为除了内部客户—员工以外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15],对于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内涵的界定,我们认为FrancisBule(2000)的S•C•O•P•E模型[16]更能反映本研究所指的客户,这种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各方客户之间所处的“多赢”状态。S•C•O•P•E模型的核心部分是最终消费者(Cus-tomer),其他四个组成部分是供应商(Suppliers),股东或投资者(Owners/Investors),员工(Employees)和其他合作伙伴(Partners),其关系图如图1所示。其实这种“客户”的界定方法与文[15]的方法比较相似,只是多了一个内部客户一员工,而其他合作伙伴可以理解为分销商、零售商等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客户。这里之所以将员工考虑进去,是基于我们在与许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经营者在关注消费者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员工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及工作绩效,经营者很愿意与有价值的员工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3•2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功能

对于客户关系管理不同的研究者或企业有不同的定义,也赋予了不同的任务,这里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存在于“客户”中的知识进行挖掘,并为企业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双赢”或“多赢”关系而实时地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不但体现了一对一市场营销的含义,而且也包含了销售自动化和规范化的思想,结合文[17]的研究成果,将其具体功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使客户通过各种渠道与公司进行答复一致的沟通交流,同时能够在企业上下都树立客户第一的目标;

(2)可以充分理解客户以及客户的偏好。这就意味着预见到客户的需求,及时地向客户提示和满足客户潜在的需求。它也意味着要及时发现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在客户还没有流失之前加以改进,令客户满意;

(3)能够利用知识管理的工具———数据挖掘将客户数据库的大量数据转变成描述客户特征的一些图像来帮助企业从客户信息仓库的数据中了解客户的行为特征,帮助企业从客户的获取、识别、保持,到开发客户的交叉购买(cross-buying)及增量购买(up-buying)潜力,对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4)能够不断地实施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使企业的五方“客户”———供应商、消费者、股东、合作伙伴以及员工处于一个“多赢”的长期稳定状态,最终实现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的理想目标。

3•3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解决技术

对于“多赢”的这种客户关系,求解思路与方法与B-C模式下“双赢”博弈一致,只是参与人由原来的两个变为五个,求解的算法比以前的更为复杂。对于不同的客户,所建立的客户行为模型也分别有所不同及侧重,比如,对员工客户来说,其行为模型就是员工的效用模型的建立以及公司对员工价值识别的问题;对股东客户来说,存在一个单个股东的效用与公司整个利益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以及股东效用与公司利润之间怎么区分的问题;对于合作伙伴客户则应该将供应商与分销商区分开来,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量化的问题,具体可以借鉴我们的另外一项研究成果[18]。不过,S•C•O•PR26;E模型确实为进一步定量研究CRM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4面向DCRM的知识管理过程

面向DCRM的知识管理过程就是根据企业的决策目标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数据信息,运用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工具(如聚类、神经网络、可视化、规则提取、线性回归、决策树、统计分析等)的一种或几种,对获得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演绎和总结,从数据中发现暗含的变量之间的联系和以前没有发现的规律或趋势,建立某种模式。这样,对信息(尤其是对消费者信息)的收集与运用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对客户较全面的了解,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的趋势,采取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化客户净资产并减少客户流失,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客户信息收集的完整程度就成为CRM成功实施的关键,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对消费者的以下信息进行收集:(1)消费者的基本特征(指客户的性别、职业、年龄与人生阶段、经济状况、支付方式等);(2)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3)消费者的RFM状态。在超市的具体应用中,用R表示流失时间,F表示客户连续购买次数,M表示客户的购买金额。当然,除了对消费者的信息收集外,还要对其他类型的客户信息进行收集与运用,尤其是对员工价值及供应商价值的识别也是CRM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4基于知识管理的DCRM框架

知识在应用中创造价值,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根据已形成的知识和信息识别有价值的客户,描述有价值客户的购买行为特性,预测客户未来需求的变化和偏好的转移,通过这些知识与CRM的结合,来确定CRM的实施目标,制定能够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最优营销组合策略。这些企业的“客户”知识对CRM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其以下组成部分的影响:

(1)战略的形成过程

CRM的战略可以分为企业战略和客户战略两部分,根据已形成的客户知识能够预测未来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或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及早抓住机会或回避风险,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目标,从而使战略的制定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客户战略是通过对客户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有价值的客户,进而对客户进行保持。比如对消费者价值识别主要是包括消费者的当前价值和增值潜力。当前价值是假定消费者现行行为模式保持不变时,消费者未来可望为公司创造的利润总和的折现值;消费者的增值潜力是假定通过采用合适的消费者保持策略,使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向有利于增大公司利润的方向发展时,消费者未来可望为公司增加的利润总和的折现值。通过对不同的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偏好进行预测,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消费者保持策略,以减少消费者的流失,并不断吸引新的消费者。

(2)价值的创造过程

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可最终归结为获取依附于产品或服务的某种功能或价值(即客户感知的价值),价值才是客户追求的目标,从而促使关系营销转变为价值营销,价值营销就是通过向客户提供能最大其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展开的活动。根据所掌握的客户的偏好、客户类型和客户的需求向客户及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最大化客户的感知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客户感知价值可以通过收集消费者的购买记录,也就是RFM状态,利用可评估的动态规划技术来反推其价值取向[21],当然也有人采用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liveredvalue)来衡量客户的感知价值[22],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整体顾客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并不好量化。企业通过CRM的实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对高价值客户的有效保持,进而来最大化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即从客户关系建立开始到结束客户为企业创造价值总和的折现值)也就是企业的利润。客户的感知价值与企业获得的价值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对价值需求的相互满足,把客户与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结成价值联盟共同创造价值,建立一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双赢”的价值创造模式。

(3)渠道的整合过程

企业通过销售网络、人员销售、电话销售、直销、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向客户提品或服务以及与客户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的收集,不断获取和更新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内客户的需求、动机和行为的知识;因此必须根据已形成的客户行为模式和客户的购买方式及偏好,对渠道进行整合,对各种渠道进行协调和加强合作统一行动,以最有效的方式与客户进行沟通并及时快速的响应客户的需求,使客户能以不同的方式便利获得企业提品或服务,提升客户价值增加客户满意程度。同时使信息的收集也更为全面、及时和有效,避免信息的重叠或相互矛盾。

(4)绩效的评价过程

企业实施CRM的目的就是通过协调企业战略、工作流程、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强化与客户的相互沟通,达到获取新客户、识别客户、保持有价值客户的目的。当然这里的客户价值,不但包括消费者的价值,而且还包括员工、供应商、所有者及合作者的价值,绩效的评价过程的难点在于评价绩效的标准的制定,以及客户满足程度及最终成果的确定。

(5)信息管理的过程

CRM的实施是在信息管理过程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从更大的范围内对企业不同种类客户信息进行收集,采取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各类客户的档案,最大程度掌握和利用客户信息。利用信息技术系统、数据挖掘、前台、后台等手段及渠道对企业的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实时获取各类客户信息并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开发客户的智力资源并对客户的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各类客户的知识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促进了企业各部门知识的共享和企业的各方面的不断完善并不断提升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所以,以上五个过程构成了CRM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给CRM的实施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相互关联且具交叉功能的这些过程构成基于知识的CRM战略框架,如图2所示。超级秘书网

5结论、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5.1结论

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客户包括最终消费者、员工、供应商、所有者及合作者五种,在“多赢”的目标下,可以通过随机博弈及可评估的动态规划技术对这五类客户进行定量分析,其管理过程应该包括:战略形成、价值创造、多渠道信息收集、信息管理及绩效评价五个部分。

5.2对企业CRM实践的意义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同时考虑公司及其五类客户利益时基于知识的DCRM框架,该问题来源于企业CRM的实践,解决问题的技术来自国际上市场营销的学术前沿,尽管是以零售业为背景,但该方法的原理及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在很多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地保持客户的情况下,为企业保持住忠诚的客户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本研究结论至少对企业实施CRM战略具有如下指导意义:

(1)树立“双赢”或“多赢”的理念: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走出一厢情愿的误区,不能只顾企业利益,而不考虑客户的利益;当然,也不能只想提高客户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利益,这两种作法都不是长远之计。而是应该始终围绕“双赢”甚至“多赢”的思想来实施CRM战略,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将“双赢”及“多赢”的思想定量化,并将这种定量化逐渐实践化。

(2)树立“价值为本”的理念:客户的效用及认知价值是客户忠诚的核心,CRM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住有价值的客户。客户的感知价值不仅对客户忠诚有最直接的影响,而且决定了客户满意和客户信任,如果企业提供的价值不能真正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价值期望,将无法建立真正的客户满意和信任,更无法建立客户忠诚。因此,企业的实施CRM战略时,必须牢固树立一个理念,即“只有给客户最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赢得真正的客户忠诚”。

(3)拓宽经营者的视野: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不只是最终消费者,而且还有员工、供应商、股东、合作者等客户,凡有营销观念的企业都应该从“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为“客户”着想,只有将所有的“客户”都考虑进去了,才有可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做到永续发展。

5.3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给出了同时考虑公司及其五类客户多方利益时CRM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企业的实例验证了B-C模式下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指导企业CRM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但为了将该研究推向深入,以更好地指导中国企业CRM实践,需要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下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1)各类客户感知价值的量化问题。本文只给出了消费者感知价值的量化问题,但对于员工、供应商、股东、合作者感知价值的量化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成熟的成果,可供进一步研究时借鉴,只是要区分使用的条件及具体情况。

(2)各种客户对企业价值的量化问题。本文只给出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可以用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来描述,但其他类型客户的价值如何来量化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雇员价值的识别及雇员保持问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专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2)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确定价值取向强化组织承兑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心理授权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管理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明确心理授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明确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强化组承兑,主要包括情义方面承兑、责任感方面承兑和规范方面承兑,逐步实现和谐化和规范化,承兑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学习等,从心里上让知识型人员对企业感激,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公平化和公正化。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3)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030-13

“三元”知识理论的提出对改变现有的知识管理范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管理作为新经济形式下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范式,从兴起时就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组织的关注和推崇,被认为是“最佳的实践途径”。然而,现存的知识管理范式依然受制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二维思维模式,大多研究只是简单地套用理论模型,它们停留在对不同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类,或者是解构与融合阶段,使得理论探索与管理实践徘徊不前。鉴于此,杨百寅教授在哈贝马斯关于知识和人类旨趣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的“三元”理论①,认为人类的知识由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或活性知识三个层面组成,企业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是由现实(reality)、理性(rationality)和自由(liberty)所推动。随后,这一理论不仅被知识管理领域初步接受,引发了少许基础研究,而且还日益向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等领域渗透,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新亮点。本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学理性梳理的基础上,试图打破知识在管理领域研究的瓶颈,构建一个“三元”知识的运作管理模式,并着重从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方面对其予以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为企业组织创新与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有价值的启示。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经济时代都离不开知识,但是,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的贡献才格外凸显。知识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吸引力和倍受关注,是因为它作为稀缺、有价值、不可完全模仿与替代的资源,对企业组织可持续竞争力的获得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②。知识引入管理学语境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诸如知识经济、知识联盟、知识文化、知识组织、知识基础设施和知识股权等。这些概念共同揭示企业组织的研究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即从基于资源的视角转向基于知识的视角。基于知识的视角把研究的重心放到:(1)公司如何更好的做事;(2)公司如何更好地学习特殊的能力;(3)这些能力的价值作为一个新的平台进入新的市场[注:Bruce Kogut, Udo Zander,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1992, 3(3):383-397.]。总体来看,就企业组织方面的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分析代表了一系列研究渠道的汇集,其中突出的是“认识论”,文献包括“组织学习”、“演化经济学”、“组织能力”和“胜任”、“革新和新产品的研发”等,它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企业是一个知识体”[注:Robert M.Grant,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Inter-firm Collabor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6, 7(4):375-387.]。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4)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通过开放式的结构将企业的知识加以收集、整理、共享,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以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应该将企业作为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员工的大脑,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我们认为的知识管理的目标。

首先,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贯穿的整个企业业务体系的运做。知识管理不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储存、传递、应用和创造;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及相关活动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工具、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并且包括结合企业业务活动和其它管理活动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进行的管理。其次知识管理关注知识对组织和业务的支撑,利用过去积累的知识对决策活动和操作工作进行支撑,大大的缩短决策和操作过程时间、也极大提高了决策和操作的质量。更重要的知识管理将改善知识生命周期,加快知识创新。

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体力、资源、技术、信息已经转移到现在的以知识为基础。当今社会的主要竟争已经从原来的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转向知识的竞争。技术会落后,人才会流失。但拥有完成的知识管理制度和文化,就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提高人才的素质。所以说,知识管理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或者说直接来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方式与方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

二、知识管理所包含的内容

(一)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包括:物化的资本品上的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员工的经验;体现企业的组织、制度、结构中的知识等。

(二)知识管理的基础:它是知识管理的基本部分,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

(三)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能及时流转,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利用与企业目标相关的知识,确保企业员工都能知道知识在哪里,以便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方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

(四)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应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

(五)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

(六)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体系等。

三、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怎样进行

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明确知识管理目标,把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知识管理顺利实施。

(一)确立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的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心是放在企业的有形资产,忽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观念,就无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只有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才有利于知识管理创立和实施。

(二)营造利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工作环境

知识管理的一个首要环节,不是对现有知识资本的管理,而是对环境的改善,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创造和积累。要建立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知识产生于交流的过程之中,越交流,越共享,生产出来的新知识就越多。所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组织管理者思想开放,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达为激励,由命令转达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必须使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地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必须使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因此,组织要向其环境形成一个由供应链、产业链、知识更新链共同支撑的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

(三)将知识创新与企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文化的内部环境与机制。创建有利于知识获取、创造、积累、保护企业组织平台,积极发挥每一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不断创新,并与他人共享创新的成果,它能激发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具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和失败,积极营造一种值得信任、有同情心、热于帮助的组织文化氛围。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5)

科技在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使得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物资资本对于现代多数制造企业与服务业产生一定的依赖,自动化程度较高,企业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从新认识自己,知识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为综合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自身知识储备的竞争,将知识来源机械制造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环境的非连续性变化问题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此时要求企业以更加适应性的方式进行组织调整,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抓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会。研究知识管理的过程,人类发明创造能力的激发的过程来自于信息技术和能力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积于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各企业当中,自身知识资本的调整就是一种战略资源的调整,运用这种优化资源进行整合,在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中以创新的姿态参与进去,是现代制造业的基本理念。即是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又是机械制造实践及规划模式,都是运用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才可以保证机械制造企业处于良性发展中以实现管理和规划。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通过人文与技术系统,信息与知识的储备达到创新的最终目的,使企业聚集智慧,正确的决策,适应市场的变化。知识管理使当前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相结合体现了发明创造能力。,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越好企业越健康发展,企业成员通过交流和沟通知识得以提高共享,进而产生出新的想法,这是发挥集体智慧的重要途径。

二、知识管理现状

在知识运作的“沉淀、文化、管理、技术、创新”的五环节中,知识“沉淀”相对更好,而知识“创新”则显不足。而在影响知识管理的三个主要因素“文化”、“管理”和“技术”中,“技术”处于最低的水平,这反过来影响了知识管理的“文化”促成和“管理”机制贯彻。比如在长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现机械生产工艺可以用微小的调整方式,实现工艺结构的优化,依靠知识管理的共享平台减低消耗,提高实际的生产效益。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网络,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管理氛围,企业的每个员工更加愿意以各种方式去掌握信息和运用信息,知识管理,共享效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收集,也是至关重要的。处于这样的情境下,比如在供应商,分销商合作的过程中,为自身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拓展;获取更多关于机械制造的市场需求信息,从国外机械制造企业接触的过程中获取到对应的机械制造新理念和技术,完善的知识仓库构建。通过知识管理反馈出每一位员工工作的缺陷和不足,继续开拓创新的重要知识性学习。当然还可以由此指导员工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是由其优秀的员工组成的,优秀的员工应该具备在充分利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为企业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的能力,我们应该正视其对企业的价值,将知识管理融入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员工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资源共创,创出新知识,并且对于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更新。

三、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人、过程几方面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不能等同。信息管理是基础,知识管理是延伸与发展。企业管理过程中,在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机械制造中成本效益、工艺流程、人力资源结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知识管理获取的就是企业以前的成绩。在新形势下,对企业决策者对知识管理实现战略调整和改善,以往机械制造企业不重视知识管理,都是依靠个人经验来进行调整的,归属于信息源范畴,对于过去经验信息的错误判断,大都因为主观性太强。而机械制造知识管理就是强调这方面价值,改变这种误判。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6)

引言: 21世纪是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掌握了高科技的知识型人才,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不断改善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加快知识型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建立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进知识型管理的应用,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要知道,知识型管理方式是一种新型的企业人力资资源的管理方式,通过加强知识型的管理,可以为企业发展培养出全方位的优秀人才,是企业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稳定与提高。

一、知识型管理的作用

(一)促进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而企业文化的塑造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知识型管理的应用与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要培养员工的贡献服务精神,这就需要员工 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修养。这样一来,通过加强知识型管理的应用与发展,就可以进一步促进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塑造。

(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实施知识型管理方式的时候,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在随之发展。在过去的企业奖励机制中,仅仅是考虑到对员工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奖励,但是随着知识型管理的应用,企业将会逐步的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对员工进行一些必要的精神奖励,这样一来员工就可以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说,实行知识型管理,可以促进新的奖励机制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三)利于在企业中落实人本理念。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需要所有员工共同努力而实现的,所以说企业发展的实质就是对企业员工的管理。而在进行员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使企业员工的情感和价值都得到尊重与满足,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所以说,通过进行知识型管理,有利于在企业中落实人本理念,促使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

(四)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 通过知识性管理的实行,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柔性化,因为知识型管理使得企业在用人方面变得更加的灵活,可以是人力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价值。要知道,知识型管理是一种弹性极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它可以为企业员工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效益。所以说,知识型管理的应用可以更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促进知识型管理的实践策略研究

(一)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企业对自身发展最大的肯定就是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获得极大的尊重。所以说,要想更好地促进知识型管理的实践应用,就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公平的去对待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员工,使得员工在平等的地位上积极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薪酬体系要按照员工的实际贡献,来进行合理的构建;同时激励机制还要注意对员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促进知识型员工在选择权的体现、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充分应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在知识性管理实行过程中,还要注意充分应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手段,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去促进知识性管理的实行。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掌握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动态;其次,还要充分的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分配有一个基本的数据分析,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考察,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最后还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使用,为知识型管理的实行奠定基础。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学习氛围。在企业知识型管理方式应用的过程中,在企业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学习氛围,这样一来就可以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积累;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系统性培训,企业要积极的组织员工参加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学习的能力,丰富员工的知识储备,这样一来就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员工,促进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结语: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型管理的应用是必须要实施的,只有企业不断注重知识型人才的管理,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优化利用,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7)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是2008年在我国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被提出来的,其仅限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企业,要求企业能够持续进行产品研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上述概念可以知道,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立身之本,创新活动的载体是是产品,而支持产品创新的则是对知识的利用和管理。知识本身具备可积累性、共享性和重用性,那么,如何是知识积累更及时、共享程度更高和重用效益更大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评判准绳。

1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模式

高新技术企业脱胎于于传统的企业,因此两者既有关联、又存在不同。传统的制造业致力于为客户打造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传统的服务业则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对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创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以整套全方位解决方案,其目的在于最终解决客户的问题。对于一个新产品,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理念实现产品功能;而对于既有产品,则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举例来说,国内某煤炭运营公司求购一批运煤车辆。如果仅仅是简单地为客户提供一批车辆,则是传统的制造业的业务模式;如果是与客户共同进行可行性调研,从车辆选型到具体参数选取,从单一车辆运营成本到综合运营效益,从客户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客户提供全套项目实施方案和细则,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模式,体现了从单纯制造业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转变。

2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核心。除此之外,还具有知识性、复制性、创新性和技术性的运营特点。

2.1知识性。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企业员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中要求企业员工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2.2复制性。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一般具备可复制性。通常做法是以先期的项目为标准,后续项目承袭其成功的因素进行复制性拓展和延续,由此在继承中不断完善,同时也降低了项目运营成本,提高了项目的运营效率。比如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其产品线可以进行详细分类,如小型车、紧凑型车、商务车、SUV车等。每一类别中选取一种代表性产品,其他同类产品则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又可划分为高、中、低档,通过增删功能、变化结构,衍生出不同需求的产品。

2.3创新性。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基本的特点。研制和生产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而创新则赋予产品以灵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创新工作的原动力。正是因为存在不同的需求,企业才会在千方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积极思索、开动脑筋,并通过日益发展的高新科技的运用,使得产品在功能性、可靠性、人性化、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日趋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业使得企业通过创新来打开市场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性竞争态势。

2.4技术性。技术性与知识性一脉相承,专业知识需要专业的技术来支撑,而专业的团队更需要专业的管理来约束。技术性较强的团队管理也同样要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一般这样的团队更偏重于技术而忽略管理,因此,在从技术岗位择优选拔业务骨干不断充实管理团队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避免种技术轻管理的一面倒现象。

3变科学管理为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由来已久,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洗礼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科学管理的历史局限性。科学管理体系中认为,只要管理人员具备知识即可,一切标准都有管理者制定,工人无需了解和掌握。当知识成为企业核心资源时,科学管理遇到了空前的挑战。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从德国发起的工业革命4.0也较好地印证了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化的整合,让每个工作岗位、每个员工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附加的作用。有效地管理知识,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保证,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4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由于业务模式的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显现了独特的运营特点,这些特点也为企业带来了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题。

4.1工作管理难。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具备的知识性,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知识的决定作用。企业员工能动性较大,一批知识性、创造性强的个性化员工增多,项目的计划性、可控性将打折扣。传统按部就班的生产模式受到极大制约,按节点、按节拍的工作方式严重不适应,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使得企业的执行力低下。

4.2绩效量化难。绩效量化的理念对于科学管理来说是一剂良方,但是对于有知识参与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无疑是为骏马增加了一副缰绳。考核一名知识型员工,如果还是生搬硬套计件或计时方式那套做法的话,那么知识的贡献度、员工的参与度将无从考证,这将极大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未被认可,自己的创造力被人忽视。因此,迫切需求建立一种能够体现知识价值的绩效量化指标,从而给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中肯的奖励和评估。

4.3知识共享难。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和精力,时间的传递还需要合适的机制和平台。在书本中的知识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员工学习,而蕴含在员工头脑中的经验,则要充分考虑人性的因素。如何打造一个平台,出台一个制度,让员工自觉自愿的将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企业,传授给其他员工,避免活随人走的尴尬局面,是值得每个管理者深思的问题。

5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的三难问题,如何解决?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窍门。

5.1专门建立了以知识为索引的各类专家人才库,并通过筛选考核,逐年增加充实,比如以鼓励优秀技术工人为目的的“金蓝领工程”。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8)

引言

知识管理理论的来由及涵义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即知识资源管理,它是指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与利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

一、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国外的高校知识管理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而国内各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方面,还处在观念讨论和理论介绍阶段,真正系统地进行知识管理实践的学校还很少。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由学校的非营利性、学术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迟效性等特点决定的。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在管理改革上的压力和动力相对较小,所以历史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大都产生于企业,其后学校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改造并应用于管理实践。时至今日,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研究应当从理论层面转入实践层面。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岗位员工调离后,新员工却要花很长时间重新摸索和熟悉此岗位的工作知识,而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降低工作效率;员工在工作时,总感觉所掌握的信息不很全面,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检索到需要的知识;同样的工作知识,为什么在员工需要的时候都要自己从头开始学习,不能与他人共享,造成重复操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鉴于此,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以避免以上弊端。此外,高职院校管理作为管理实践中的一种专业管理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到多元整合的一体化管理发展历程。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构造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主题、以知识共享为中心环节的知识管理系统,以实现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并且,高职院校只有将知识管理置于战略实施的核心地位,才能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知识价值的发掘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学校就越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毕业生,就越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及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应用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各个环节。这几个环节中,知识开发和知识分类是基础,知识加工是手段,知识共享是核心。现实从知识开发到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管理的过程。

(1)知识开发。知识开发是知识管理链的源头,其关键问题是保持部门管理的开放性,主要在于提高部门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比如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要善于总结自己部门的工作经验,把它提升为知识,同时人事部门与财务部门都要善于总结它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规律,并形成知识,以便于知识衔接和流通。在这三个能力中,知识吸收能力决定了部门利用知识的水平,知识交流能力决定了部门内部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深度,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部门进行知识生产的水平。这几种能力都需要部门管理者组织策划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提高,比如部门之间可常开工作交流会,以达成工作上的默契。

(2)知识分类。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难点,前面我们提到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高职院校里,工资制度、上班、作息时间等是显性知识,而个人工作习惯、领导风格等属于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在进行知识管理时,要严格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分充分挖掘出隐形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助力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这对实现知识共享有着重要意义。

(3)知识加工。知识加工包括整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化两个环节。整理显性知识,可通过信息管理手段进行,关键是使知识系统化。对于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就只能运用知识管理手段使其显性化。这需要部门领导者采取一系列的转化措施与手段,例如,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方式实现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知识的显性化。其次要制定部门内各岗位对接流程,理清各岗位工作的衔接点。最后还要组织各岗位人员整理书写本岗位的纵向流程,把每个岗位的工作依据、工作程序等以文字形式体现,形成工作规范,便于新任人员查阅,缩短了工作熟悉时间。只有实现知识显性化才能实现知识共享,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

(4)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也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要建立知识库并录入已显性化的知识。建立知识库,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建库方案。在把显性知识录入知识库时,要根据部门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合理设置数据编辑权限。其次,要建立知识索引。知识索引是知识库的输出机制。面对大量数据,既要设置各种常用搜索引擎,又要结合高校特点,设置特定搜索引擎。最后,是组建共享网络。建共享网络应以局域网建设为手段,通过加强知识库的开发与管理,实现知识共享,从而推动部门和个人管理能力的提高,达到管理方式的创新。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从社会的边缘走进了社会的中心,由为经济服务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必然要求学校建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内涵的新模式,而知识管理作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诞生的新型管理方式,正好符合了高职院校角色转换的需要。在行政管理中,高职院校要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有意识地开展知识管理活动,以实现行政管理的最优化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9)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00-01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述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几年,知识研究已经深入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其中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活动的结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等问题尤为引人关注。这些问题关系到图书馆管理变革发展的方向,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创新和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等方面理解各异,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宏观上看,知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管理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其次,从微观上看,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的观点,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是知识管理懂得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再次,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尽管各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解释多种多样,但从知识管理所研究的对象和范畴来理解,还是可以从两个方面达到统一的,即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或个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或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图书馆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知识资源管理。图书馆知识资源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及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进行知识资源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在建好本馆书目数据库的同时,对馆藏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由于网络资源内容庞杂无序,质量不一,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鉴别、选择、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2)知识创新管理。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总之, 图书馆应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 对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以及虚拟图书馆的建设、电子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问题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3)知识更新管理。在拥有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知识的更新。这一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这是再智能化的计算机也无法代替的。它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是人脑所有思维方式的总和,即我们常说的创造。这种催化的方法就是我们经常应用的各种激发人脑创造力的方法。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相互的交流,而这种情形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的更新管理。(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即对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等。

在以知识、智力为支持,高科技为信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通常把人力资源视为高于其他资源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也被放在格外重要的位置上。对处在知识经济峰口浪尖上的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员工不仅是信息资源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更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第一财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调配,使图书馆的人力与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充分体现出人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核心内涵。

三、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在服务取向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紧密地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针对用户结构、阅览倾向、各群体数量及比例、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将来可能的发展变化等参数,连续地收集用户数据,深入研究用户信息需求,建立明确有序的用户信息反馈渠道和科学、可行、系统化的评测指标,借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图书馆服务运行的状态和效率,指明需要改进的环节和项目,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对策,从而扩大和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在服务内容上,强化了知识性。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贮存和传递,而是基于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利用。首先,在服务内容的深度上,特别注意扩充知识内涵,实施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使原有信息和知识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其次,在服务内容的广度上,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包括知识导航系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很广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第三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不再是以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收藏和组织为标志,而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的特定问题分析、诊断、解决为标志。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个人化信息服务、团队化信息服务、知识管理等。

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并不排斥以藏书建设、文献编目、文献检索、文献流通阅览为基础的传统服务,只不过这些服务将不再体现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专业取向和标志性内容,将主要作为辅的后台服务来支持知识服务。知识管理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可促进图书馆人员素质的培养。知识管理十分注重合理应用“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势必能将馆内一批“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合理调配至有效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最大潜力。这些知识型馆员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一是具有了解知识和信息的特征、结构、媒体的知识;二是具有收集、组织、保存、利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三是拥有信息技术知识,即知道怎样运用合适的技术为目标用户捕获、分类和传播信息与知识,以及怎样把知识转化成集中化的员工数据库来存取;四是具有敏锐的和善于分析的头脑,能从多种角度了解用户的需求;五是具有很强的自觉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人力资本管理理论为基础培养知识型馆员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创新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10)

1.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知识的划分存在各种观点,但最主要的观点是知识类型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该观点最早是由Polanyi提出来的,众多学者从该观点出发,对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的转化机理、相互关系展开研究。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构成是不同的,个人知识主要构成是隐性知识,而组织知识主要构成是显性知识,个人的知识因为其专有性,可以被组织以雇佣的方式利用,但组织并不能占有个人的知识,因此,组织可以雇佣很多专业人才,但在管理实践中解决组织内各种问题时候,能够发挥组织成员个人知识的多少要受到组织文化、管理机制、工作岗位等众多因素影响。Szulanski通过研究发现,知识传递受到知识类型的特点和传递渠道的影响,其指出隐性知识因具有模糊性和难以表达的特点,其在组织内难以传递,要采用丰富的交流媒介进行传递,以减少隐性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显性知识因便于表达,在组织内传递过程中的损失较小。应力和钱省三从目标和实现过程两方面出发,认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而实现目标是组织知识系统的动态化和网络化的过程。王宗军等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研究,指出知识管理的四个内涵:第一,知识库是组织内知识积累、利用和传播的基础;第二,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第三,组织环境会影响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第四,知识开发能力评价机制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关键。

2.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很多学者都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实践和理论上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但影响机理尚未达成共识,王亚洲和林健从知识的视角,研究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假设模型,并通过对238家企业的实证研究揭示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的作用。袁炎林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知识管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詹绍?和刘建准认为知识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域,结合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曹龙和陈菊红从知识的视角,结合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提出了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罗公利等从五个维度界定了创新型企业人才内涵,把企业人才分为知识协调人才、知识构思人才、知识生产人才和知识商业化人才四种,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即优化人才选拔、加强培训开发、完善绩效考核、合理设计薪酬、培育企业文化。高建设和王晶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和晋才五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管理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Scarbrough指出人力资源管理是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招聘和选拨具有大量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的员工是增加组织知识储备的有效方式,是组织整合知识资源的基础。Currie和Kerrin也认为人力资源招聘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其指出具有宽广的视野和良好的合作态度的员工有利于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创造,人力资源招聘中应该筛选出符合这些特点的员工。Robertson和Hammesley通过研究,发现人力资源培训有助于开拓员工视野,激发员工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组织的知识共享和创造。

二、基于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理

承载知识的个体是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共同部分。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对承载在个体上的知识进行管理,把个体知识中的价值转变为组织绩效,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就是把组织员工看做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该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其实现过程就是对组织员工进行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评估等管理活动,本质也是对人得到管理。鉴于此,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是相互支撑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即组织中知识管理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而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对组织员工的开发和利用,就必须针对员工个人知识储备的差异和岗位职能的要求,把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并通过激励和绩效评估提高员工的绩效,进而提升组织的绩效。

知识管理的作用篇(11)

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是指针对一些显性与隐性知识进行整理与存储,并使这些知识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从整体上来看,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显性知识的序化,也就是序化组织显性知识,为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以方便读者使用;第二,发掘隐性知识,也就是强调知识管理这个核心,建立起一种供交流与学习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型馆员进行培养,同时建立人才库;第三,用知识管理理念对图书馆服务进行指导,将服务于知识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图书馆工作中知识管理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功能。因为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导下,会将人的管理与物的管理集中在同一组织机构进行管理,从这一点来看就具有传统管理方式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进行深化与拓展,从而为整个社会提供创新的服务,同时还能为图书馆的空间得到拓展,进而使图书馆自身组织的创新得到实现。由此来看,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种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管理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图书馆努力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二)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知识管理关键在于关注知识的利用,并重视知识传递效率的提高。同时在知识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会一改以前传统的服务理念,关注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与知识,以用户为中心为其提供知识,全体图书管理人员均要参与到解决用户问题的过程中。

(三)促进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与社会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图书馆的信息提供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事业要想获得顺利的发展,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创新体系中。图书馆知识创新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且没有终点。面临未来多变的、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并对管理机制与服务方式进行改变,这样才能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进而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二、采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图书馆工作进行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人是创造与应用知识的主体,一定要将人和技术大量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图书馆知识管理进行成功的实施,尤其要在人上狠下功夫。同时海英对员工的理想与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体价值,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出来,这样才能为员工知识创新提供信任与扩展的空间,才能对员工的创造力进行激发,将员工的知识资源转化成为劳动生产率。人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在图书馆工作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管理内容的创新。首先,对知识创新进行管理,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将知识作为核心概念,对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概念体系进行革新,针对图书管理展开创新性研究,尤其是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展开研究;其次,对知识应用进行管理,图书馆应针对用户需求开拓多样化的服务,并对复合型图书馆进行构建;第三,对知识传播进行管理,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方便知识寻求着和知识提供者之间信息的匹配性而进行的;第四,对人力资本进行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非常重视知识管理过程中人发挥的核心作用,重点培养知识型馆员。

(三)组织机制的创新。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施目的就是要对传统组织结构进行改变,使得管理层级变得更加扁平化,同时有效缩短决策者与操作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进一步增强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灵活性。为了与知识服务的需要相结合,图书馆应该对组织管理上的创新进行实施,这样才能使得部门和部门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变得桁架尊重、更加理解,为不同的团队赋予不同的工作任务,进而在不同管理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联接机制。

(四)技术手段的创新。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运用集体的指挥使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知识管理还将重点放在知识流动上,认为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知识才能得到发展,如果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那么就不能体现出其价值,换句话说只有在使用与联系的过程中,知识才能继续派生出新的知识。图书馆知识的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的关键在于馆员知识的更新与应用上,馆员的综合素质是对馆藏资源进行更新的首要前提,更新馆藏资源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方法与技术进行更新,进而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全面更新。技术创新主要是对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进行开发,例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超文本技术等,为图书馆知识信息一体化与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性保障。

(五)服务方式的创新。图书馆要想对知识管理进行实施,就应该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对高层次的知识服务进行开展。知识服务实际上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从隐性和显性知识资源中对用户需要的知识进行提炼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从文献资源库中对有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进而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各项服务的主要导向,图书馆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对信息服务功能进行增强,进而使信息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对高层次的知识服务进行开展。

结语:综上所述,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坚持用户第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各项专业化垂直服务进行开展,展开全程的动态服务,真正将用户需求和图书馆服务联系在一起,利用信息分析与重组次年改成与用户需要相符合的知识产品,最终对据图的读者服务责任制进行建立。

参考文献:

[1]申雪克. 论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运用[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