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9 16:35:18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28-2

0 引言

城市危机属于公共危机,主要指的就是城市或者部分市区的公共秩序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已经受到了重大威胁,进而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从目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城市危机管理资金投入不够、城市危机评价机制有待提高等,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并加大危机管理宣传投入,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1.1.1 政府人员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从目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政府人员城市危机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危机爆发前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都是在重大危机发生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才会采用紧急措施进行补救,这样势必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1.2 公众危机意识淡薄

众所周知,只有拥有了健康的生命,才能把所有的工作做得更好,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能安于现状,应该居安思危,不要等到危机到来时,才发现我们一无所有。目前,公众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很多人都是以自我意识为主,总是存有侥幸心理,过于自信,一旦危机来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忽视了对危机管理的重视[1]。

1.2 城市危机管理资金投入不够

1.2.1 城市危机管理系统资金投入不够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对城市危机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不够,从而使得城市危机管理经常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与此同时,从全面预防和抵御城市危机来看,我国相关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给监测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相关政府就应该加大对城市危机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

1.2.2 城市危机管理宣传资金投入不够

由于我国相关政府领导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加大对城市危机管理的宣传资金投入力度。只有加大了城市危机管理的宣传,才能够让公众认识到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现状来看,由于缺乏资金,从而使得我国应对灾害的相关培训得不到有效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也没有做到位,一旦城市发生了危机,那么就会使得公众处于慌乱中,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城市危机。

1.3 城市危机评价机制有待提高

1.3.1 城市危机评价机构不够完善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城市危机评价机构还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城市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加剧了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害[2]。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应该重视城市危机评价机构。

1.3.2 城市危机评价不及时

目前,由于我国相关政府对城市危机评价不及时,这加剧了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害。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危机管理主要是以紧急应对公共危机状态为准,应对危机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同时,我国在城市危机管理中缺乏完善的预警运行机制,没有认识到城市危机的危害性,同时也没有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水平。

2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相关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总结以往传统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并加大对城市危机管理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对策具体如下:

2.1 提高城市危机管理的参与意识

2.1.1 提高政府部门的危机管理意识

我国相关政府应该提高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应对城市危机的技能和方法,普及公共安全知识、灾害知识和自救知识,让政府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其次,我国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应急体制,保证城市危机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加大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应该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宣传城市危机管理工作,比如,采用广告、网络、标语等,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城市危机管理意识,并且,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应急处理工作的流程、自救能力等,从而不断提高政府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的综合能力[3]。此外,我国政府还应该高度重视突发危机事件里市民的社会心理行为情绪状况如何,定期关心市民的心理活动,为市民做科学的心理疏导,通过政府的协调和努力推出的全新服务体系。

2.1.2 提高公众的危机参与意识

针对城市危机管理而言,提高公众的危机参与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我国公众应该主动参与到城市危机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危机参与意识。同时,我国政府还应该定期增强城市居民的危机管理责任感,提高公众的权利义务意识,让所有的居民都能够感受到参与城市危机管理是一种不可让与的权利。

2.2 增加城市危机管理的资金投入

2.2.1 扩大城市危机管理资金投入来源

我国相关政府要想保证城市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应该不断扩大城市危机管理资金投入来源。首先,我国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财务部门的相关机制,明确每一项财政支出情况,同时,在制定相关机制之前,还应该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并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保证机制的完善性。其次,要结合当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为危机管理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遇到了突发危机,那么就能够采用事前准备的相关措施进行解决。最后,还应该加强建立政府各个部门的投入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任务。

2.2.2 加大危机管理宣传投入

为了保证城市危机管理宣传工作的有序进行,应该以政府的资金投入为依托,并结合城市危机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网络媒体来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大众的应对和预防危机意识,从而保证城市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2.3 完善城市危机管理评价机制

2.3.1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在具体的城市危机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危机管理评价机制主要指的就是按照相关的原则和可行方针对原有的实施方案进行有效评估和分析,从而分析出措施实施的结果和预期产生差距的原因,最后根据这些原因来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2.3.2 提高危机评价机制的及时性

我国相关政府还应该提高城市危机评价机制的及时性,从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定期对相关的工作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城市危机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我国相关政府还应该实现从危机管理部门的防范转向全社区的防范,推进全社会危机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水平。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危机管理是一项非常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我国相关政府应该重视重视城市危机管理工作,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加大对城市危机管理的宣传意识,让公众都能够居安思危,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制,进一步全面推进危机管理工作,从而为城市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2)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14 -03

一、传统城市竞争力研究和相应的局限性

国内外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研究都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可是他们都是从有形要素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以及模型的,没有重视资本以及创新要素等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了《后资本主义社会》这本书,其中就有提到,在知识经济社会,对知识信息进行创造、加工以及传播、应用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投资知识资本并让知识资本有效运作,可以直接推进经济的增长。21世纪初期,欧美国家最先开始实施知识城市战略,并被认为是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理念。如被称作是符号分析师的美国知识工作者人数不小于60%,纽约、芝加哥以及旧金山中将知识作为基础的一种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增长实际总贡献率的80%以上。很多实践证明,在21世纪,以人才以及知识作为表征的这种知识资本领域可以把城市竞争力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以知识资本角度来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是知识经济进一步有效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

二、具体知识资本理论以及其在城市竞争力这一领域扩展的实际可行性

在宏观层面上对知识资本理论进行的研究不断开展的情况下,有的国家以及地区都陆续开始对知识资本进行报告、管理实践以及评估,其中主要有:瑞典、阿拉伯、欧盟以及克罗地亚和以色列等。现今,在宏观知识资本方面完成了最完全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学者是Nick Bontis。当其初步研究十个阿拉伯国家具体实际状况之后,就提出了相应的国家知识资本指数这种模型,同时根据这种指数模型来排列这十个研究国家的顺序。具体研究结论表明,虽然阿拉伯地区具有大量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可是这个区域进行发展的首要资源依然是知识资本,一定要将知识资本当做优先发展要素来进行考虑。此外,美国以及加拿大同时将这一研究当做对国家知识资本进行开发以及对国家智力财富进行计算的基础。学者Viedma研发出了一种对城市知识资本进行测量以及管理的方法和模型,同时马塔罗城对城市知识资本进行评估以及管理的时候就应用了这种模型,并最终编写了国际上首个内容为城市知识资本的具体报告;除此之外,波兰以及英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开始制定对知识资本报告进行开发的相关计划,部分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以及地区也开始对知识资本报告以及进行谋划运用,以此来对其改革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宏观知识资本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应用的这些实践,给城市竞争力中知识资本理论的有效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很多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笔者认为,通过知识资本理论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关键就是城市知识资本具有可衡量性。有些对宏观知识资本理论已经进行研究以及应用实践的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宏观知识资本进行衡量的方法以及衡量指标体系,我们在通过知识资本理论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所利用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有研究以前验证过我国城市知识资本所具有的可衡量性,研究结果表明:借鉴Nick Bontis等相关学者已经提出的在宏观层面上对知识资本具体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的方法,同时对我国城市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数据可得性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分别对城市知识资本里面的四要素构建相应的具体指标体系,用来对我国城市知识资本设计拥有量进行评估。如果城市知识资本具有可衡量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以知识资本这一视角来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三、以知识资本这一视角来设计城市竞争力具体基本分析框架

从知识资本这一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的研究,而是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延伸以及拓展,这样就可以将城市实际状况真实地表现出来,同时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的战略实践进行了有效的指导。本文研究认为,从知识资本这一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能够借鉴传统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一)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的新弓弦箭模型

理解城市竞争力所具有的内涵的时候,应该从投入以及产出这两角度进行。从投入这一角度来看,城市所具有的竞争力最终是由城市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所控制的资源量决定的;从产出这一角度来看,城市所具有的竞争力最终是由城市和别的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性决定的。所以,本文把构成城市竞争力的相关要素分成投入要素以及产出要素。所谓投入要素,就是城市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所控制的资源,对城市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依据知识资本理论,可以把其划分成知识资本要素以及物质资本要素,同时可以将这两要素分别称作知识资本竞争力以及物质资本竞争力,其中知识资本竞争力属于城市软竞争力,主要包含有:人力资本力、创新资本力以及流程资本力和关系资本力。而物质资本竞争力属于城市硬竞争力,主要包含有:森林、能源、水源以及矿产和土地等相应的实物资本力以及金融资本力。城市中的产出要素可以将城市比别的城市更强的那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出来,属于城市竞争力里面的体现要素,也可以被叫做城市外显竞争力,主要包含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保护环境的力度以及社会进步水平这三个方面。

本文参考倪鹏飞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的具体思想,提出了一种和城市竞争力相关的新弓弦箭模型,如下图1所示,其中弓是硬力要素,弦是软力要素,箭力是弓弦交互产生的作用,主要是指城市外显竞争力,每个要素的具体关系可以通过这个关系式来表示:箭力(也就是城市外显竞争力)=F(软竞争力+硬竞争力),弓(即硬竞争力)就是物质资本竞争力,也就是森林、能源、水以及矿产和土地等类型的实物资本力和金融资本力的总和;弦(即软竞争力)就是知识资本竞争力,也就是人力资本力、创新资本力以及流程资本力和关系资本力的总和。

通过新弓弦箭这一模型来对城市竞争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关键是模型中的每一个要素具有可衡量性。笔者在将中国城市具有的特点以及数据可得性考虑在内的基础上,参考Nick Bontis、王良建等学者已经提出的宏观知识资本、城市中每个系统实际发展状况以及物质资本有关的具体测度指标体系,针对城市竞争力,构建一种新弓弦箭模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1所示。因为受到科研资金的限制,不能够科学抽样调查全部样本城市,这一模型中的实证分析具体数据都是我国有关部委的各种具体统计数据。除此之外,由于采集数据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能放弃部分比较好的指标,比如,R和D具体经费支出以及科技活动具体人员数目等。有部分指标采用了相应的替代性指标,比如,利用技术服务、科研、地质勘查人员数目、计算机服务以及软件从业人数和信息传输来代表科技活动具体人数。

(二)检验知识资本给城市竞争力带来的核心作用

上述有提到,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了一种培育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种观点仅仅是一种直观判断,具有可信性的结论一定要以深入分析相应的问题为基础。所以,应该通过实证检验来确定知识资本对形成城市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以此给以后在知识资本的基础上对城市竞争力评价以及提高决策支持系统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和弓弦两者对箭的作用力各不相同一样,新弓弦箭模型里面,竞争力中的每个分力系统贡献给城市外显竞争力的程度也不同。所谓核心要素,就是给城市外显竞争力做出的贡献最大,同时具有最强决定性的那些分力要素。所以,想要确定知识资本属于培育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应该对知识资本分力为城市外显竞争力做出的贡献以及决定性进行验证。

进行前期研究的时候,主要选择了我国150个地级城市当做样本,同时按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从我国有关部委已经的各种具体数据里面选择样本城市,在2000年到2006年的具体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以及多元回归模型来初步检验知识资本竞争力、城市外显竞争力以及物质资本竞争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分力为城市竞争力做出的贡献最大,同时说明知识资本所产生的核心作用。检验结果表明,知识资本分力做出的贡献从大到小是:人力、创新、流程、关系资本。这一结果只是初步检验结果,后续研究应该增加城市样本容量,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研究。

(三)以知识资本为基础,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

传统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进行的研究有对竞争力中的每个要素分主次,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反映出构成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制定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相关决策非常不利,所以必须以城市竞争力里面的核心要素为出发点来有针对性地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因为培养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知识资本,其可以决定城市以后的竞争力,所以应该以知识资本这一视角来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

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从效能角度进行评价;从效率角度进行评价。大部分和城市竞争力相关的研究都是从效能这一角度进行评价的,很少有学者从效率这一角度来评价。即使知识资本逐渐成了城市竞争力里面的核心要素,可是城市所具有的知识资本量并不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一种充分条件。如,就算城市有足够人力资本、创新资本以及流程资本和关系资本,可是如果管理者不懂怎样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也不会给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资源都是摆设。所以,城市竞争力同时受到知识资本量以及知识资本提供城市外显竞争力的实际效率,而城市竞争力评价同样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从效能以及效率的不同角度进行。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3.014

在过去20年的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由知识推动的创新型经济体系的产生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出现。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在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新型的资本,由此“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最初的知识管理主要应用在企业内部,后来逐渐运用到政府组织和其他一些组织机构,并进一步扩大到知识型社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在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知识资本为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知识城市转型成为未来国际城市竞争的核心能力。知识城市的转型逐渐被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而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社会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知识量,通过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来提升创造力。

一、有关知识城市研究的文献回顾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等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基础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回报水平,反过来人们的知识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加。而这一过程是通过知识的创新来实现的,就是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水平。在此基础上“知识经济”进入人们的视野。在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文章中第一次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随后学术界开始了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大多数的知识管理研究都集中在企业层面,Macadam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能促进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播和内化,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创新的产生,知识管理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2\]。日本学者Nonaka研究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以日本成功企业为例说明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3\]。Carrillo则是首次划分了知识管理的层次,将知识管理的主体分为个人、组织和社会,从而将知识管理上升到了社会层面,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的知识城市转型思路,重点强调了通过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的空间联系来进行社会知识创新\[4\]。

国内研究方面,许妙玲等提出了城市知识资本的概念,将城市资本分为过程资本、劳动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发展资本等,并构建了城市资本的管理框架\[5\];陈搏提出并完善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在阐述社会知识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政府参与的角度构建了社会知识管理的框架\[6\];吴敏华强调知识城市的建设在国际上仍处于开始阶段,并选取了全球知识城市建设最成功的三个城市分析它们的发展路径,从而为我国城市提供了借鉴\[7\];另外洪江涛等则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知识管理、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知识管理对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有着正的影响\[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知识城市进行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具体的社会知识转化如何影响到知识城市的转型研究较少,这为本文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知识城市研究理论撮要

(一)社会知识转化理论

社会知识转化是基于社会层面的知识有效转化,仍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但管理的主体不再是企业内部人员,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是一种社会活动,作用范围是整个社会活动网络。我们可定义社会知识管理为通过社会的力量建立各种组织和平台,以促进社会知识的创造、交流和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体系,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在这里范畴更广一点的社会知识包括社会各种无形的知识资本,具体包括市场、人力、技术、环境等要素。而社会知识的转化更进一步地强调社会知识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加快社会知识的创新,因此可以定义社会知识转化为促进社会各种无形知识资本创造、传播、创新的过程。

我们可以借助Nonaka的知识转化过程理论来更好地理解社会知识转化。Nonaka提出知识转化要经过四个过程: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连接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创新。社会知识的转化同样要经历这四个过程,只不过知识创造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成员,其传播范围是整个社会网络,具体的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

图1社会知识转化过程

图1所示的社会知识的转化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四个循环过程,这四个过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模式,社会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不断交替变化着,相互作用,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人越多,则知识之间的交替转化就越多,知识的增量也就会越大,知识水平也就由个人水平上升至组织水平,从而跨越组织上升至社会水平,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一个社会的知识化程度不在于整个社会知识量的大小,而在于知识的有效转化程度及整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度。

(二)知识城市理论

1.知识城市的内涵。“知识城市”理论始于20实际90年代,当时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城市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一些列社会问题,从而以知识创新为发展宗旨的知识城市建设应运而生。知识城市可定义为:充分合理利用、整合社会资源,以知识创新为推动力,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形成以知识产业为主导,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发展战略的城市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蓬勃发展,知识城市转型对城市发展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进行知识城市的转型。

对知识城市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其一,知识城市是一种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知识化”的社会。在知识城市中其成员必须拥有大量的知识,社会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去,社会成员能够经常努力地收集、开发和传播新的知识,从而运用这种知识来倡导和衡量他们的价值和目标。

其二,知识城市是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社会。 知识的创新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由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型服务产业等,知识的创新成为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其三,知识城市是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代表着一个世界的生成,信息科学技术代表着知识城市的生成。知识城市的建设注重城市的开放性和资源的整合性,优先构架城市网络,利用全球联网实现知识资源共享。

其四,知识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知识城市要求城市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在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的同时兼容文化多样性,接受不同的文化在社会范围的传播,并逐渐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去,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

2.知识城市的衡量标准。知识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有效衡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参考2004年的巴塞罗那《知识城市宣言》,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知识城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知识传播的基础设施完善;二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高;三是城市知识产业发达;四是市民平均阅读水平较高;五是文化服务资源丰富。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属于知识城市时,通常由世界范围内的100个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团对符合条件的城市进行提名,然后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严格评审,最终确定获得“知识城市”称号的城市。

三、知识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城市的转型已经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城市向知识城市转型有其客观必要性,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知识城市的转型是时展的潮流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取代了劳动力成为了新型的资本,资本时代已经过去,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此环境下,城市作为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集中地,当仁不让地处于知识的衍生地。因此,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向知识城市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输出知识创新人才,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 知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知识型城市的转型

知识经济的发展衍生出许多知识产业,知识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媒介产业、设计策划产业等创新产业。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中,这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改变着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这类产业的兴起,推动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公众对知识产业的热情无形中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条件。同时,这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城市转型变得更加必要。

(三)知识城市的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知识城市的转型要求整个社会实现全民自主化的创新,使社会成为一个开放式创新的社会。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知识城市的转型将改变城市的运行模式,会特别强调技术创新来提升城市的创造力,对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培育,使得城市充满活力。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知识城市的转型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并对一些城市进行了成功的转型,从而使一些旧的工业城市或处于“颓势”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我国知识城市的转型显得更加必要,只有加快城市的转型,吸引更多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涌入,才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知识城市的转型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在后工业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留下了诸多后遗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城市失业、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是城市工业化发展所导致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并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而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城市的转型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整合城市资源,由产业升级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更小。同时在知识型的文化氛围下,城市整体素质更高,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因此知识城市转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知识城市的转型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社会知识的有效转化直接影响到知识城市的转型。社会知识转化从知识创造、传递、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着知识城市的转型,其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图2社会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一)社会知识的创造影响着城市的知识水平

一个城市整个社会成员知识量的大小决定着整个城市的知识水平,是城市成功转型的基础。同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也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远超出其他产业。在知识城市中,知识的创造是全民性的,城市管理者要做的便是如何正确有效地指导社会成员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知识组合和交换是知识创造的两个途径,通过对新的不同知识和资源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通过不同主体知识和经验的交换实现知识的互补,从而加快知识的创造。城市主体同样通过两种不同的路径进行着知识的创造,从而实现城市知识量的快速增长。

(二)社会知识有效传递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先决条件

知识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不仅仅在于城市知识量水平,更在于知识的有效传播,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在于传播主体的自愿,而城市管理者的职责便是如何激励社会主体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只有使得社会知识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知识创新的效率最大化。在如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知识的传递更容易实现,也为知识性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方便。城市管理者一方面要实现全民获取知识的便捷化,以提高城市居民知识量,同时也要鼓励高科技技术企业实现知识共享,以促进知识的创新。

(三)社会知识的创新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决定性因素

最终知识城市的形成在于其创新能力,如果一个城市的技术、资本、资源等均来自于其他城市,则城市的发展必然会落后于其他城市。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技术创新,城市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没有文化制度创新,城市资源将会流失。只有实现技术、生产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生产要素的转型,从而加快城市转型。

五、基于社会知识转化的知识城市发展路径构建

在知识转化的视角下,通过促进知识的创造、传递和创新,可以推动知识城市的转型。根据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的作用机理,可构建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首先是社会知识的创造,其实现路径包括知识城市理念的宣传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其次是社会知识的传递,其实现路径则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完善及知识交易平台的构建;最后是知识的创新,需要构建相应的创新制度鼓励知识创新,同时注重城市多样化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知识城市形成要求城市经济结构、运行方式、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这离不开政府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支持。只有充分调动整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体的创造性,才能更快地促进知识城市的全面转型。其具体发展路径设计如图3所示。

图3知识城市发展路径

(一)积极树立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城市新理念

随着经济时代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着。当知识取代劳动力成为新的生产力时,知识的价值观便逐渐形成。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要树立人们知识城市的新理念,强调知识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知识观的形成,突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城市在理念宣传上,应树立人们新的知识价值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知识文化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导人们学习知识的价值观。

(二)完善促进社会知识转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知识城市的转型中,数字化城市建设是知识传播的关键。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拥有主动权。信息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最高层的标志,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规范的信息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的技术处理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知识资源加以收集整合,并完善城市知识体系从而促进社会知识的有效传播,转变城市的经济运行方式,与国际市场同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共数字图书馆、免费无线网络、文化交流场所等。

(三)建立社会知识创新制度体系

任何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知识城市也需要相应的创新制度。制度的功能在于保障知识在创造、传播、共享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实现知识资本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从而保障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运转。社会知识转化制度体系是知识创新的血液。制度的制定以社会成员为对象,一方面规范知识的传播机制及知识型产业的合法经营;另一方面则是培育社会知识创造人才,鼓励社会创新。因此为促进知识城市的成功快速转型,相应的教育体制、科技创新体制、人才引进机制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相关政策也要完善。

(四)为企业打造专业的创新交易平台

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快创新,同时也要为企业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交易平台的构建,可以促进不同企业间资源的交换利用,在自愿交易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同样,政府部门可以采用激励措施激励创新要素提供者自愿提供创新资源,在交易平台上实现免费共享,从而实现协同创新。

(五)塑造知识性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

知识城市拥有多样性的开放文化,文化氛围影响到知识城市的形成。积极打造知识型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能丰富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人们学习创造的热情,为社会知识的创造、创新提供环境。因此,知识城市转型建设进程中,要加大知识性组织的投入,实现全民学习的氛围,从而不断形成知识型企业、知识型社区,进而形成知识型城市。

六、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城市的转型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从社会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得出社会知识转化从知识创造、传递和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着知识城市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交易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知识城市发展的路径。本文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仅从社会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知识城市转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来支撑研究结论,同时不同的城市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其知识城市的转型路径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今后我们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 知识管理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6.

\[2\]McAdam R.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within organizations:A qualitative study \[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7(4):233241.

\[3\]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8586.

\[4\]Carrillo F J.Capital Systems: Implications for a Global Knowledge Agenda\[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4): 379399.

\[5\]许妙玲,赵今朝.知识城市与知识资本的管理研究\[J\].城市观察,2010(1):123129.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K206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者应具备服务意识,又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城市建设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而且劳动强度大。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科技的协助下档案管理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中要注重档案信息的组织化、系统化,在输入检索词时再点击查找范围,检索得出的文件就是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既准确又不浪费时间。只有这样,丰富的库藏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然而,现代科技的一大弊端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系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为了保证安全,就必须制定严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电子文件流转跟踪登录管理,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建立有效的操作权限管理体系,按照信息安全、人员职责、设备管理等因素,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在工作模式和软件功能上周密设计,同时结合电子签章、口令管理、活体指纹识别等新技术,提高身份认定的精度。其中应重点对最常用的口令方式进行严格管理,设置自动启动的电子文件操作日志,以备日后进行安全查考或真实性鉴定时作为依据。

一、城市建设档案及其相关规范

在《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中,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定义为: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做好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有着重要作用。早在2001年,建设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并作为一个档案国家标准于2002年5月1日颁布实施,该规范是对城建档案流向的进一步细化,对建设单位进行城建档案的整理、移交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城建档案馆验收、接收城市建设档案的主要依据性文件。随后,国家档案局于2002年制定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并作为一个档案行业标准于2003年4月1日颁布实施,该规范强调了重大建设项目的准确、完整、系统性,强化了建设单位在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建设单位重视并做好自身档案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管理意识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以前,城市建设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者的必然方向。所以,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上,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能力。

四、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

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示,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分类,尽管都仿照统一的标准,但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的现象,影响案卷的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然后按类别将属于条目的内容打印出来,作为以前的那种以“卷”为单位时案卷目录这一检索工具的替代物,也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五、加强继续教育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员首先要明确继续教育的原则从而选择课程内容。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而言,继续教育具有更直接的目的性、现实性和和时效性,继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按岗位、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

第一,要刻苦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应给档案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机会,尽快提高其专业水平。

第二,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档案工作融会了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应注重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补充和更新。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几年,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镇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准确把握好城市规划工作的整体发展态势的同时,仍需加强对地方城市的规划实施管理,适应新的城市规划工作要求,科学有效地编制城市规划、实施规划管理,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一、我国中小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法律依据亟待加强。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法律方面欠缺立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在总则上仅仅是规定“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此条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价值定位方面,过分偏重行政管理色彩,致力于维护行政权力的倾向较多,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在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在中小城市规划中,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考虑政绩问题,忽视城市规划效益的长远性,在处理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投资者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时,往往出现投资者受到行政处罚,工程更改规划方案的情况,规划执法力度大打折扣。

2.管理体制有待改善。当前,我国完善的地域空间规划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有关空间规划的职能分别由不同的几个部门承担,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相互交叉和重叠,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矛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权限和职能交叉不清,在管理上产生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是在建设系统内部,由于有关法规、条例间的不协调和相互扯皮,也存在多头管理的矛盾。特别是在县域开发区规划建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管理的现象。

3.公民参与制度有待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深层次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和模式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管理水平和策略。由于政府对公民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的缺失,地方规划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按照长官意志办事,甚至成为开发商的附庸,在规划实施、管理中随意、故意或过失侵害市民、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权益,加之大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认识不足,部分市民素质较差,致使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一系列不和谐的音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便是城市规划缺乏公众、社会对公权的监督和制约,当城市管理与公民合法权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将个人利益和地方政绩放在首位,把城市管理条例和社会公德弃之不顾,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方面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城市文明的规划机制难以形成。

4.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及资金投入不足。纵观中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由于由于受编制、机关规定等的制约,大中专规划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管理部门,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规划管理业务成倍增加,特别是部分人员年龄及知识结构老化,缺乏新知识,科班出身的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缺乏,直接制约了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的资金投入也相对不足,在城市规划编修过程中,资金经常断链,给目前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

二、针对城市规划与管理问题的一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体系。尽快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配套法规法规体系建设,确保城市规划制度创新工作向新阶段顺利推进的关键。从地方城市规划条例上,推动地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加强相关配套的辅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等)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同时要全力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制订和完善有关的规划法规,特别要重视地方性城市规划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2.理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由于体制不合理而导致城市规划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影响城市规划工作的实效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因此要大力整合国土、工商、公安、环卫、消防、教育等部门,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既要确立明确的分工,又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同时,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确立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任务,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3.在城市规划中设立公民参与制度。建立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公民的对政府城市规划行为全过程的知情权。在城市规划项目得到批准之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成果,采用宣传展示、主流媒体、政府公告等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切实了解城市规划,认同城市规划。另外,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确立公民听证制度,努力将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发挥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委员会的引导作用,继而保证规划方案在民主决策基础上的科学性。

4.加强规划队伍培训,保证规划资金。在我国,中小城市规划起步相对比较完晚、城市规划意识淡薄,城市的无序建设现象比较严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综合考虑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因而缺少专业的城市规划指导。目前,中小城市的规划人才十分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地方规划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城市规划队伍的业务和行政水平,加强规划从业人员的继教育工作,需要逐步建立制度化的机制,通过短期培训、专题交流等多种方式,更新城市规划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城乡规划理论和知识,增强城市规划意识,提高领导工作水平,满足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求。

5.坚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城市规划要在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各个方面体现广大群众的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同时,要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注重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6)

一、何为城市园林管理和园林管理工作现状

1.城市园林管理初步认识

城市园林与人民的生活生产工作息息相关,它出现在人们居住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却不一定被所有人都熟知,它和传统意义上的所谓造假山、修小溪、种植花木的园林不同,是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再紧密依附在城市发展中,为完成城市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园林艺术。城市园林是公益性的项目,它为大众服务,它既提供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场所,又能让居民感受到自然之美、科技之美和人文之美的重要城市建设之一。城市园林不仅可以美化城市面貌,还起着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它在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因为城市园林有以上诸多好处,因此它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要,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非常有帮助。我国目前必然要做好城市园林管理工作。园林管理工作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完善,通过贯彻执行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将合理的人员、资金和必备器材进行充分有效地配置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管理职能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城市园林的相关主管部门要及时收集信息,重点分析个别问题,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大计来制定相关的城市园林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园林设计到投入使用、养护维修等各个环节的详细程序;做好现有园林的保护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园林保护政策;大力倡导园林创新科研工作,开发推广全新的园林培育科学技术;并且宣传到位,努力争取全社会一起协作来保护、建设城市园林。这些方面都属于城市园林管理需要做的工作,其中许多项目不乏好的创新方法,但却因为人力、经费等种种挫折上屡屡难以实行。因此,城市园林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就需要创新改革从而达到城市要求的效果。

2.城市园林管理工作现状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的管理走上正轨,处速发展的阶段,于是许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大问题:城市园林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的问题。

首先,城市园林建设在还没投入施工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个总体的规划管理,来宏观统筹城市园林的合理分布和均衡比例,并为其日后的发展途径铺平道路,着手预控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现如今由于大多数城市园林管理相关单位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城市园林建设前的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是马虎地制定一个初步策略,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导致后期城市园林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最终形成一个与城市格格不入的独立化园林建筑,浪费了建设时的众多人力财力物力。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理,因此要非常强调城市园林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规划完成后,城市园林要投入施工。但施工队伍良莠不齐又是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城市园林建设工程和其它城市建设工程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城市园林建设要照顾到相应的土壤及花木,以免日后花木全都枯死,反而影响城市美观。所以,城市园林建设的施工除了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之外,还需要相关的植被土壤栽培养护人员,对城市园林做到建设、栽培、养护一体化,这样才能使园林建设达到利益最大化。相关部门要严加把关,规范标准园林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程序,才能使园林管理进入一个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最后,城市园林建设完成后,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相关养护工作。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许多城市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就对城市园林的城市现代化及经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从而不对其重视起来。因此,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扭转观念,放弃只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把绿化放在次要位置的错误观念,对城市园林足够重视,从而做好相关养护工作。

二、如何创新城市园林管理

为了保证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使其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实行创新手段改革城市园林管理工作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对城市园林管理的观念,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好创新管理工作。

1.转变观念,园林也可创收

过去园林系统一直都是事业单位加以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这种方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不能很好地进行园林管理工作。当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遵循“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重心下移”的原则,从体制上、机制上实现本质上的转变。通过将园林管理项目从原来的园林事业单位承担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样既可以帮助政府省下不少管理费用,还可以将园林从单纯的非生产性单位变成一种“公共商品”,在不影响城市园林基本作用的前提下可以达到为政府创收的新功能,成为双赢局面。以往,国家并不可能有更多的钱来扶植园林管理项目,而如果我们利用这门优势,在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下,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国家负担。

2.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

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适时在园林管理的手段上不断创新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所以管理手段要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成立相应的园林管理网站,开通信息合作共享平台,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政策透明度的综合效益。这样能够使园林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更好地开展,也能及时适应新的市场秩序与时代要求。

3.提高员工素质,重点培养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表现在人才身上,所以21世纪归根结底人才最重要。而园林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也离不开众多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园林管理专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要根据社会和时代需要,以多种培养模式来综合培养人才,并且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方针,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对待人才的待遇。一方面要注重学校等教学场所的系统性共性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人才自身常常学以致用实践理论的分开性个性培养,多种层次相结合以综合培养专业型人才。

4.法律与道德武器结合

城市园林管理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更好开展的。因此要从多方面宣传有关园林知识,普及相关的法律和道德知识,让群众们产生自觉行为来爱护园林建设,对某些破坏城市园林管理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就要依法进行查处。这样,道德与法律武器相结合,以期能够全方面地做好园林管理工作,美化我们的城市。

结语:目前我国的园林管理工作正处在发展阶段,还有许多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开展园林管理工作,通过多项创新手段和措施的合理利用来完善城市园林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城市园林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我国园林管理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吴建中.战略思考—图书馆发展十大热门话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7)

认真学法依法办事在“四五”普法期间,我根据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带领全区城建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加大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取得了较大收获。通过学习,提高了执法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一、加大学法力度,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守法、执法的根本前提在于学法、知法,在“四五”普法教育期间,我注意加大自身和城建系统的学法力度。1、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学习法律法规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城建系统包括建设、国土、房产、交通、市容、人防等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开发公司等建设单位,在工作中涉及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各项法规,专业性很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十分重要。为做好此次“四五”普法工作,我在全区城建系统内部深入进行宣传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据保障。在行政执法部门,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将大大提高法制素养和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群众工作的水平,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开发建设单位,熟练掌握国家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在基本建设的手续办理上少走弯路,将大大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深入发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够自觉结合岗位工作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2、认真学习,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知识根据城建、城管工作与法律法规联系紧密的特点,我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大学法的力度,利用业务时间、工作间隙,自学了《土地管理法》、《人防法》、《行政诉讼法》、《建筑法》、《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南京市市容卫生管理条例》、《招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对工作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应知应会。同时,利用各种形式,采用多种办法推动城建系统内的法制学习。一是组织系统内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集中学习专项法规;二是在每年7、8月间抽出一周时间举办全区城建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培训班,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学习有关城建法规;三是在每月城建工程基本收尾的年底、年初,组织各有关单位举办冬训班、春训班;四是结合土地日、创卫等活动以及《土地管理法》、《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等变动,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重点学习,提高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3、大力宣传,广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关键在于提高全民的知晓程度,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求我们的建设管理人员能够依法执法,更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为此,我们加大了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区有线电视台举办了多次法制教育专题节目,区、街道、村、社区等各级组织利用召开,悬挂横幅、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二、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力度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全系统各有关部门、单位严格依法办事,以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区的城建、城管水平的提高。1、依法管理,规范城市建设秩序区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巡查,严格执法,及时处理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行为,今年上半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8000多平方米。并根据我区的区情,制订了《雨花台区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的处理意见》,加强了管理。市容执法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制止占道经营、整顿农贸市场溢滩、清理乱招贴、乱倒垃圾等废弃物的行为。人防、交通、市政、绿化等管理部门也根据相关法规所赋予的职责,查处违法行为,维护了整洁、卫生、有序的城市面貌。2、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定我们首先从自事做起,区属的各城市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办理立项、招投标、土地、开竣工、质监、监理等相关手续,以制度确保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对于在我区投资的经济发展项目,我们充分的发挥法规熟、业务精的行业优势,想投资者之所想,急投资者之所急,积极协助投资者办理基本建设的各项手续,以此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实现亲商、安商、富商,进一步提升我区的投资环境。3、规范程序,完善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城建系统各执法单位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程序合法的观念,即在我们的行政执法中,不仅要做到 执法的结果合法,而且一定要做到执法的程序合法。各执法队伍配备了照相机、摄相机等设备,高度重视执法取证。在执法过程中,反对片面求快,严格依照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尊重执法对象的合法权力,以拆除违法建筑为例,严格按照取证,发出违章通知书限期自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办理,不提前、不超期。我区的行政执法案件无一起败诉。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城市是最大的国有资产,做好城市管理就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认真依法办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杜绝行政不作为、效率低下等现象,定人定片,加强巡查,发现违法建筑、占道经营、破坏绿地等违法行为立即进行制止、查处,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同时,在执法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相结合,充分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如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在坚决清理占道经营的同时,注意加快室内农贸市场的建设,疏堵结合,既制止占道经营,又解决了群众的买菜难问题。在城市拆迁,我们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对于群众的拆迁补偿按照政策规定的上限执法,尽量照顾群众的利益。同时,对于困难群众,我们积极争取、政策补贴、协调开发公司让利等办法,争取经济适用住房,确保群众,!安居。通过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相结合,使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关心、感受到依法、守法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四五”普法期间,我们认真学法、用法,全区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加快全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20__年8月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8)

我县新城区现有面积8平方公里,13余万人,随着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成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我县的城市管理工作正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未理顺,条块关系不协调,法制不健全等原因,城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参与管理的制约机制,城市管理仍处于行政管理与依法管理并存,人治与法制相连,执法与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冲突中,严重阻碍了城市管理走上科学、长效的管理轨道。

当前社会各界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的期望值非常高,而城管执法的环境又很差,两者之间的反差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之一。如在整治无照商贩时,我们要面对三种不同管理对象,一是社会弱势群体,二是见利忘义者,三是违法对抗者,反管理事件较多,而且十分复杂。很多市民一方面要求执法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取缔和处罚,甚至认为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够,希望重罚重管。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市民对无照商贩极为同情,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围观甚至围堵执法人员、车辆,无形助长了违法者的气势。从表面看是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其实质是深层次的,如社会需求问题,弱势群体的谋生问题,对管理部门的逆反心理问题等。

二、改善执法环境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城管职能的宣传,是营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前提。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为一个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部门,其职能还没有被广大市民所了解和认知。因此遇到执法受阻时,常有不明就理的群众围观起哄。从现状看,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城管执法机关要把城管执法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向社会传播,以获得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城管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城管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和城管执法人员的亲和力。其次是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利用新闻媒体、网站、知识竞赛、法规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氛围,从而使广大市民能够自觉地理解、支持、接受、配合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从正面引导公众,宣传队伍新形象。新闻媒体是城管执法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我们城管执法机关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最大限度地用好传媒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效应。通过媒体,大力弘扬正气让社会舆论、各级领导公正地评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肯定执法队员的成绩;客观地对待我们这支刚成立的年轻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要看到尽管我们的队伍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我们的队伍是富有活力的,我们的工作是积极努力的,我们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让公众知道我们的队伍视形象如生命,一直为改善形象在努力。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是改善城管执法环境的必备条件。

1、加强知识储备。随着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域更加广阔、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方式更加多样。所有这些都对城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执法人员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还要熟练掌握城管执法业务知识。因此,城管执法人员必须树立重视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业务技能,实现了由经验型向学习型机关的转变。

2、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文明执法,必须从城管执法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抓起,在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改进执法作风上下功夫。一是实行“三公开”,即政务公开,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二是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对违纪违法人员严肃查处,增强了机关工作的透明度,确保了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能直接、及时反馈,从而进一步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三是执法实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罚款全部到指定地方缴纳。重塑了执法机关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新形象。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9)

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的辩证关系

城市的人本管理是指以“社会人”为基础和前提的管理理论,是在反对传统的以“经济”为目的的物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个体的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强调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同构;它重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重视人性的因素,尊重人的个体行为,强调对人的情感的关注。

能本管理理论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最新理论,它的理论根源是现代人的最高理想在于追求自我实现,因而能够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把自己塑造成“能力人”。能本管理研究如何激发和激励管理人员和普通市民主动投入到管理中去,从管理对象成为管理的参与者和主人。据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就成为“能本管理”理论的重点。

城市的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是城市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环节,既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又各自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不同的要求。

首先,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都是以人为唯一的管理主体,把人的精神需要提升到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以物的管理为核心,都反对重物轻人,反对把人当作工具来管理,反对单纯实行物质刺激和金钱刺激。

其次,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又相互区别,不能把两者看作同样的管理理论。一是产生的历史阶段不同。人本管理理论的产生早于能本管理,是西方第二代管理理论,与城市管理学科的成熟和科学化相关;能本管理是西方第三代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随着城市管治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出现而出现并发展的。二是管理的具体主体有区别。尽管都以人为管理主体,但是人本管理以城市政府为主导,城市政府采取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手段,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意愿管理市民,这时人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能动性和创造性还是一种潜能。能本管理中,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民之间是平等、协作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并成为城市管理中的最终决定力量。二是管理方法不同。人本管理更多地考虑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的建立,用严密的制度约束人;能本管理则从人的知识文化和实践能力出发,培育人的素质,强调自我管理。另外,能本管理还强调社会的学习气氛,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短短20年的时间跨越了西方好几个世纪,城市管理理论也具有极大的跨越性,工业化时期的管理理论和后现代时期的管理理论混杂在一起,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特征并不是特别明显。本文在作一般性区别的前提下,将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都作为当前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来考虑和研究。

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以人为本原理

以人为本原理是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最基本的原理,是其它原理建立的理论基石。它以城市社会中的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城市管理作为人的主体行为,使城市建筑、城市设施等物化形态成为人类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熟练驾驭的工具,使城市在物质财富不断堆积的同时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多彩,使城市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居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以人为本,一要遵循“人性化”。即尊重人的存在和价值,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前,我国在城市管理中,重点解决人的居住问题、就业问题,这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国力的。二要追求“人格化”。把城市中静止、机械、毫无生气的符号赋予生动的人文色彩和特色风范,产生独特的魅力。三是注重“主体性”和“自为性”。人类不必一味迁就经济和技术限制,要按照自身的成长特点和需求变化来设计城市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平等原理

平等原理保证“以人为本”原理得到落实。平等观念是随着民主化意识的加强而出现的,在现代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下,公民享有平等地参与城市管理的各种权利和义务。

强调平等并不意味以个人管理代替全部城市管理机构,也不等同于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之间毫无差别。我们倡导的平等,一是指全体市民有权利平等地获得城市政府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的条件,城市政府制订公共政策时,不能忽视每一个市民的正当要求。二是全体市民拥有平等地参与城市管理的机会,城市政府要公开管理信息和资源,积极创造市民参与的机制,畅通各种参与的渠道,保证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三是全体市民共同享有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不管是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

三、讲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原理

城市管理是一种规范的法治管理,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原则,实施制度化管理,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要坚持依法管理,杜绝管理的随意性,杜绝以人言、习俗、道德代替法律;要坚持严格管理,掌握法律的尺度不能此一时彼一时,不能忽轻忽重、忽紧忽松。

当然,城市管理所要禁止的违法行为,许多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气,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在合法的同时,还要合乎情理。行政执法过程中,强调自由裁量权的适应范围,强调司法救济原则,体现了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的根本精神内涵。

四、共情原理

“共情”又称“共鸣”。把“共情”应用到城市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理论上,具体指的是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之间由于在管理城市的情感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引起了双方彼此认同的情绪,进而引导双方共同采取方法管理城市。共情原理对管理双方提出了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首先,城市管理者要把自己当作城市普通的一员,把法律赋予的职责当作服务的手段,而且关键要模范遵守用来管束别人的法律制度,服从和服务于法律的强制力。第二,作为市民的一方,要有城市主人翁的意识,拥有管理所需的系统的知识,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当然,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不等于双方之间一定会出现共情现象,还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触发双方的情感,使共情在瞬间的沟通、交流中实现。

五、价值体系一致性原理

又称为“互动原理”。其理论基石是管治思维和知识管理。城市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尽管管理是多元的,多元主体的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然而,建设好共同的家园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在城市管治时代和知识管理时代,市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渐树立和发展,市民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自觉和加强,市民日益把城市管理当作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市民与管理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双方角色相互交流、相互转换,消弭了管理者和市民之间对于城市管理认识的差别,使双方价值体系逐渐趋于相同。市民以各种形式,从各种渠道全方位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新闻媒体上越来越多地出现市民关于市容市貌的反映,市长的电子信箱上越来越多地收到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各种提案、议案,各类对话、座谈、咨询节目,构成了互动管理的平台。

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让城市政府担当城市管理组织者和协调员的角色

在传统的“经济主导型”城市管理模式中,城市政府承担了太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社会职能。一方面造成政府机构的臃肿庞大,窒息了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又因未履行公共职责而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发展。进入“社会主导型”城市管理阶段,城市政府要自觉转换角色,从无所不包的垄断者转变为城市管理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要实现城市管理职能内涵的根本转换,一是逐步加强公共行政职能,依法调节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之间的权益和行为,运用有限的行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要。二是对社会职能进行分类管理。社会群体的利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公共需求和公共保障多样化,使政府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既不能包揽一切,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缩小直接管理的范围,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各种自治组织和中介自主依法开展独立活动,壮大市民社会,提高市民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直接干预转向以协调、引导为主的间接管理,在管理权限上,要从直接参与微观管理转向以宏观管理平衡为主,做好服务工作。

二、还权于民,使城市管理公共行政权力更多地向中介机构和市民社会迁移

一是简政放权,把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权力交给市民组织和市民社会。要根据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要规范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变政府管理主要依赖审批管理方式、忽视后续管理和服务的弊病。

二是权力下移。城市管理重心要向下移动,赋予各个管理层级相应的权力,使城区、街道、社区都有管理权,权责利相结合。近年来,我国城市管理体制开始打破垂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把管理权下放到城市市区和街道等基层单位,还重新梳理了城市管理行政审批权和处罚权,在行政处罚方面实行相对集中制度,对城市管理权力的分散和下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树立亲和管理理念,实施柔性化管理

亲和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具体的管理方法。城市管理者在提高自身素质和形象后,在依法进行管理时,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采取疏导、劝说、服务的手段开展工作。“亲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而实现管理目标必须依赖“亲和”这一方法。

要树立管理者平民化的亲切形象,这是亲和管理的起点。一要坚定“亲和”管理理念,正确认识法的严肃性和执法的服务性之间的关系,消除“亲和”管理体现不出管理、执法机关威严的思想,树立“亲和”管理观。二要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等各方面水平,从控制、管理转变为服务、保障,适应亲和管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要开展柔活动,对管理对象和颜悦色,耐心细致做说服工作。在管理中,可以主动“示弱”而不“逞强”,坚持以理服人、以法服人。要通过有关管理部门建立疏导帮困机制,对社会弱势群体,在教育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选择市民参与的切入点,建立健全参与机构和制度

(一)建立公众参与机构

培育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实施管理的新载体。随着传统“个人—单位—国家”管理模式的削弱,“单位制”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逐渐消失,城市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地与其所在的社区发生紧密的联系,城市社区因此成了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自治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增加和完善,最终形成与政府、市场鼎足而立的市民社会。

建立专业的民间管理机构。现代城市管理领域广泛,分工相当细致,管理的专业性很强,单个市民不可能具备管理所需的完整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独立的、拥有一定的决策和管理权限并受到法律保护与支持的民间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这种专业的民间管理机构可以直接受理市民的维权要求,负责代表市民与政府机关交涉,为市民提供法律援助。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10)

一、加大学法力度,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

守法、执法的根本前提在于学法、知法,在“四五”普法教育期间,我注意加大自身和城建系统的学法力度。

⒈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学习法律法规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城建系统包括建设、国土、交通、等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开发公司等建设单位,在工作中涉及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各项法规,专业性很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十分重要。为做好此次“四五”普法工作,我在全县城建系统内部深入进行宣传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据保障。在行政执法部门,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将大大提高法制素养和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群众工作的水平,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开发建设单位,熟练掌握国家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在基本建设的手续办理上少走弯路,将大大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深入发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够自觉结合岗位工作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⒉认真学习,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知识

根据城建、城管工作与法律法规联系紧密的特点,我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大学法的力度,利用业务时间、工作间隙,自学了《土地管理法》、《行政诉讼法》、《建筑法》、《宽城规划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招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对工作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应知应会。同时,利用各种形式,采用多种办法推动城建系统内的法制学习。一是组织系统内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集中学习专项法规;二是在抽出一周时间举办全县城建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培训班,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学习有关城建法规;三是结合土地日、创卫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重点学习,提高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

⒊大力宣传,广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关键在于提高全民的知晓程度,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求我们的建设管理人员能够依法执法,更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为此,我们加大了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县有线电视台举办了多次法制教育专题节目,县、街道、村、社县等各级组织利用召开,悬挂横幅、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二、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力度

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全系统各有关部门、单位严格依法办事,以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县的城建、城管水平的提高。

⒈依法管理,规范城市建设秩序

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巡查,严格执法,及时处理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行为,今年上半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多平方米。并根据我县的县情,制订了《宽城县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的处理意见》,加强了管理。市容执法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制止占道经营、整顿农贸市场溢滩、清理乱招贴、乱倒垃圾等废弃物的行为。交通、市政、绿化等管理部门也根据相关法规所赋予的职责,查处违法行为,维护了整洁、卫生、有序的城市面貌。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⒉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定

我们首先从自事做起,县属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办理立项、招投标、土地、开竣工、质监、监理等相关手续,以制度确保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对于在我县投资的经济发展项目,我们充分的发挥法规熟、业务精的行业优势,想投资者之所想,急投资者之所急,积极协助投资者办理基本建设的各项手续,以此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实现亲商、安商、富商,进一步提升我县的投资环境。

⒊规范程序,完善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

通过对《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城建系统各执法单位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程序合法的观念,即在我们的行政执法中,不仅要做到执法的结果合法,而且一定要做到执法的程序合法。各执法队伍配备了照相机、摄相机等设备,高度重视执法取证。在执法过程中,反对片面求快,严格依照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尊重执法对象的合法权力,以拆除违法建筑为例,严格按照取证,发出违章通知书限期自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办理,不提前、不超期。

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篇(11)

一、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综合运行系统,如果某个事件的发生危害到公共安全,往往会迅速造成系统性的影响,给城市和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伤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城市应急管理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应急管理主要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以单灾种管理为主、2003—2007年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框架、2008年至今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03年以前):以单灾种管理为主1976年唐山7.8级强烈地震、1998年百年未遇特大洪灾等罕见自然灾害发生后,党和政府第一时间对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整合,自上而下成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抢险救灾机构,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应对灾害的斗争中。政府和社会都被紧急动员起来,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风尚,有限地控制了灾情,成功地进行了灾后重建工作。2.第二阶段(2003—2007年):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框架2002年年底至2003年上半年,在广东省首先被发现、后来在全球扩散传播的“非典”疫情,是对我国传统的分部门、单灾种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在2003年上半年开始受到严峻挑战,随后政府对其进行了相应改革。“非典”疫情成为我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起点。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标志着全国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形成。随后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文件。由此,我国以“一案三制”(“一案”指应急预案,“三制”指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制)为基本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3.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践证明,我国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化和加强。例如,在预案体系方面,要实现向完备性、预见性、可操作性和无缝衔接的战略转移;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要理顺各种关系,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要真正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制;在应急法制方面,要进一步深入宣传、贯彻和适时修改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并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我国部分城市应急管理现状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超级城市还是普通地级市,在城市管理尤其是应急管理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造成目前困境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居民素质良莠不齐等。下面结合部分案例,对我国几个城市应急管理现状加以分析,以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1.北京市北京市作为首都,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市作为一个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在面临巨大人员压力的情况下,需要时时刻刻确保城市安全和人员安全。北京市成立了市长担任主任的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具有行政管理核心领导挂帅的应急管理队伍。《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相对健全。比如2014年,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印发的《北京市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所指突发事件信息包括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应对全过程工作信息。该《办法》对北京市突发事件信息做了详细规定,规范了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报送和等管理活动。信息的流程化和法制化,对于终止谣言传播、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具有积极的意义。北京市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较好,建设有北京应急网等多级别互联网络。尤其是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北京市应急办于2016年12月正式上线了“应急知事”微信公众号,这个新媒介旨在传播应急减灾信息、普及公共安全知识、提升应急避险技能、弘扬应急管理文化。北京市正在努力把“应急知事”建设发展成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权威宣传渠道。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知识手册》等材料,对城市居民和来京游客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北京典型应急管理案例有“7.21”北京特大暴雨。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肆虐,雨量历史罕见。北京全市79人遇难,受灾人口达19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元。2.上海市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和世界著名经济中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事故的侵袭。上海市历来重视城市民众应对突发灾害事故防护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工作和城市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上海市政府以门户网站“上海应急管理”、上海民防网站“防灾减灾”窗口以及上海民防微博、微信作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以文字、视频、课件、动画等形式,及时向城市民众介绍更加详细、丰富的延伸知识和信息。近年来上海典型应急管理案例有“12•31”外滩广场拥挤踩踏事件。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3.大连市大连是东北改革开放的窗口。作为国家旅游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具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大连市社会治安良好,具备国内公共安全管理和社会防控的先进理念,逐步形成了职能部门高效运转、热心市民积极参与、管理效能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发展具有一些国外城市不具备的特点:城市发展迅速;人员流动大,尤其是农村转移人口多;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在恶劣条件下容易造成连锁反应。概括起来,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危机意识不强

虽然大部分城市都按照上级要求,逐步设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及应急管理办公室等机构,但是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城市的相关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相关工作人员乃至机构管理人员缺乏公共管理知识和技能,造成很多城市在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时,仅仅是参考国内其他城市或者照搬国外城市做法,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对于预防、处置城市公共安全危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二)基础设施落后,基础保障不力

城市的顺利运转必须依靠完备的基础设施,城市的应急处置更是迫切需要基础设施的可靠和高效运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维护已经成为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即便如此,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在冬季,很多北方城市因为气温骤降,经常发生地下供水、供气管线破裂的情况,一方面影响企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同时可能造成冰冻路面,导致严重的交通堵塞,甚至造成连环车祸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管理的落后,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关键时刻的基础设施失效,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过发生火灾时,消防力量抵达火场之后,因为消火栓严重损坏无法使用或者打开阀门没有水,影响火灾扑救效率,造成人员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三)规定相对滞后,群众漠不关心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大部分城市普遍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很多城市的应急预案相对滞后,没有充分考虑到目前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具体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即使城市管理者在千方百计地宣传应急知识和技能,仍然有很多居民对此不重视、不关心,总存在灾难和麻烦与自己相距千里,残酷的天灾人祸会绕道而行的心理,加之规则意识淡漠,往往因突发灾难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一方面,很多居民遇到风险事件时,不知所措、贻误战机,这是平时不学习、不演练的后果;另一方面,很多居民漠视法律法规,给整个城市的管理,尤其是应急响应设置了重重障碍。很多城市发生过消防通道被违停车辆占用,影响救火从而导致人员伤亡的惨案;每个城市也时时发生车辆占用应急道路、占用公交专用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救护车、消防车不能及时抵达现场。这些貌似微小的错误,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城市应急响应的实施;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不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害的后果。血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三、解决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路径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既需要宏观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也需要细化到每一个城市运行的参与者。首先,城市管理者要尽职尽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发现任何可能造成城市运行不规范甚至威胁安全的隐患,都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按照既定预案及时科学处置。如果运行机制存在漏洞,要根据自己经验提出合理的建议,进一步修正、完善管理机制,填补管理漏洞。其次,城市参与者要严格遵守城市运行的管理规则,做到遵纪守法、爱护城市,从一言一行的点滴小事做起,捍卫城市的安全与祥和。城市居民不但要自己恪守行为准则,还要敢于同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破坏城市运行秩序的人和行为作斗争,积极举报和反映安全隐患,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城市管理。

(一)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危机信息

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危机信息普遍采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应急广播、Facebook等方式。我国目前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在通讯发达的情况下,使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或利用微信朋友圈转发等方式,可以迅速、广泛危机提醒信息,传播应急知识技能等有利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信息。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和使用自己的“城市应急”公众号。

(二)专业求助信息,提高群众应急反应能力

随着城市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我国城市交通高峰时段不断延长,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的效率。城市中需要快速反应的事情很多:消防车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抵达火场;救护车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抵达患者所在地并尽快抵达就近医院。专职部门使用的应急车辆紧急奔赴现场,大部分情况下会得到公众的配合。但是由于急救资源有限,交通状况恶劣,延长了救护车的路途时间,更多的时候普通市民需要自行驾车送伤病的亲朋好友甚至陌生市民到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公安交管部门和城市广播电台的帮助和配合。在大连市,交管部门向社会公布危重病人绿色通道求助热线。市民、急救机构(120)可以通过电话求助,市民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向现场交警求助。交警在接到求助后,立刻报告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值班长将警情利用无线电台传达给线路涉及到的县区大队指挥调度室,同时利用视频摄像机追踪目标车辆,将车辆位置随时通报相关大队,并与车上人员保持通讯,及时指导车辆选择最优路线。当市民向现场交警求助时,交警可以驾驶警车为车辆做前导,通过无线电台随时得到指挥中心的科学引领。指挥中心通过视频巡视信号岗关注车辆行驶,选择最优路线。特别紧急情况下,经指挥中心当日值班主任同意,可以给予绿波保障,确保送医过程更加顺畅。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大幅提高通行速度,确保伤病员救助等紧急情况得到特殊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