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知识管理的要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27

知识管理的要点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1)

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进行分析,不仅要得到成熟度等级,更重要的是找到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重点。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重点和步骤,为企业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1.1雷达图分析模型(见图3)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的提升,要抓住每一等级的关键域逐级、分阶段稳步提升。利用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调查问卷,结合雷达图,可以更为直观地分析影响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5个维度的具体状况。

1.2象限分析模型(见图4)以要素的得分为X轴、要素的权重为Y轴建立坐标系。把每一个要素所表示的点标示于这个坐标中,即可进行企业知识管理改进顺序和方向的分析。该模型可以分为4个区域。位于Ⅰ区的要素点是对企业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相对重要的要素。但是该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却比较差,所以该区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薄弱环节,是需优先和重点改进的地方。企业应把主要精力和关注点放在此处。这些要素的提升会使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位于Ⅱ区的要素点的重要性和能力都比较高,是该企业的能力比较强的要素。企业可不将该区域的要素作为重点改进要素,但由于这些要素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很重要,企业应该注意保持。位于Ⅲ区的要素点的重要性和能力都比较低,由于该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也属于企业应该改进的地方。但由于其重要性较低,所以企业投放在这个区域上的精力可适当减少。位于Ⅳ区的要素点对企业的知识管理重要性略低,而该企业已经做得比较好了。所以企业可以暂且不必关注位于这个区域中的要素点,而把精力放在其他的区域。

2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应用

采用以上设计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对某地铁施工企业(甲企业)、工程造价单位(乙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填写问卷60份;高层管理者、中低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各20份。甲,乙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隶属度如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甲企业知识管理能力隶属度为0.564,处在协作级,知识管理能力水平较高;而乙企业相对较低,隶属度为0.433,处在认知级。可以进一步分析两个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知识维(K)、流程维(P)、文化维(C)、管理维(M)、技术维(T)的成熟度得分对比(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甲企业在知识管理能力的5个维度的得分均较高;较低的是知识维度,但也超过了3分,高层管理者、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5个维度比较一致。经过与该企业员工交流发现,该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日常的工作流程均依附于企业门户和IT平台,对项目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的收集和沉淀有具体的制度和流程保障,因此,该评价结果比较符合企业实际。而乙企业5个维度的得分普遍在2分左右,知识管理的各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有待改进的地方。两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各个维度的评分相对较高。为了进一步明确提升成熟度等级的重点,需要结合各要素的权重及得分即象限分析图,来显示应该首先改进的指标和要素。不同评价主体下对各级指标的成熟度评分有所不同。但由于涉及的评价主体有3个,因此可以综合这3个评价主体的评分结果,采用加权平均评分来反映两家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各级指标的具体状态(如图6、图7所示)。根据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分析模型,企业应优先选择权重大而得分低的要素,即选择靠近左上角的要素点,作为下一步知识管理的重点,投入较多精力去关注;而越靠近右下角的要素点,企业可以暂且不用过多的关注。采用雷达图分析和象限分析,可以初步找到目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成熟度升级的重点和步骤,指明企业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依照这个原则,对于甲企业来说,从协作级向优化级提升,应该重点关注K2(知识水平)指标。具体来说,应重点关注K2下的K33(知识文档化程度)和K31(知识编码机制与分类体系)、C2(员工认知与配合)下的C23员工间信任程度和分享知识的意愿。对于乙企业来说,从认知级向规范级提升,应重点关注流程维P中企业层(P1)和项目层面知识流程能力(P2)、文化维的C1管理者推动下的C12(高层领导的知识管理意愿)、管理维M3的M32(知识管理的目标)以及K31(知识管理流程规划)等。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2)

 当核心员工离职后,可能会造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损失,如何弥补?

对于这两类典型问题,建议可以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加以尝试解决。通过知识管理,将遇到的问题、以前的解决方案加以及时积累,将这些内容变成可以内部复用的知识经验,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快捷的查找、参考并借鉴。同时,基于点滴知识的积累,逐步摆脱对个体的绝对依赖,并且,可以给更多的员工创造发展与创新的空间与氛围,将个人能力逐步加强为组织的能力,个人也可以从组织获得更多。

目前知识管理的实践的主体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为多。对于成长型企业,如果要开展知识管理工作,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

 企业本身发展时间短,没有太多的知识、经验可以传承,是否需要开展知识管理工作?

 一面是业务,一面又要做知识管理,内部员工的工作量已经很饱满了,再推行知识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好效果?

 企业要进行知识管理,如果未来业务发展变化,前面的积累岂不成了浪费?

 进行了知识管理之后,是否意味着知识积累的越多,泄密的风险越大,怎么平衡风险和效率问题?

 ……

当面对以上问题或困惑时,成长型企业该如何推进知识管理?结合成长型企业的特点,建议知识管理的推行可以采用“四部曲”的方式,从四个步骤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 理念松土

所谓理念松土,指的是通过内部有效的培训,向全体员工介绍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知识管理能给个人带来什么价值,能够给组织带来什么价值,进而引发大家共同的思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知识管理理念导入的早期,一定需要企业的高层亲自推动,从上到下,发起内部的思想碰撞,尽快就知识管理的命题在内部达成统一认识。当大部分员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价值之后,可以顺势而为进入到第二个步骤:全面规划。

2、 全面规划

全面规划是指结合企业整体业务发展定位,系统而全面的规划面向整体的知识管理体系,从内部的知识体系、管理体系、未来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推行的长效保障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在进行全面规划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规划要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考虑3-5年企业发展的定位,进行前瞻性的知识管理体系规划;二是,规划的时间要尽量缩短,对于知识管理的全面规划,首先要与企业核心管理层及核心骨干层达成一致,针对这一群体的需求来开展工作,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明晰重点。当知识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规划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重点推进”。

3、 重点梳理

对于成长型企业,相较于成熟期的企业而言,可能很多业务还没有稳定,都在摸索成长中。为了及时地将知识管理的规划落到实处,建议可以有重点的选择几个关键领域,开展知识管理的试点推行工作。这些关键领域可以定义为内部知识成果创新比较多的业务环节,比如,对于研发为主的成长型企业,可以从研发、设计等环节入手,将知识管理工作与实际的业务结合,及时发现并梳理内部有效地知识点,根据规划的整体体系,将这些知识内容有效地积累并考虑如何复用。当有重点的进行知识梳理之后,同时,要开展的一项工作是:IT支撑。

4、 IT支撑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3)

乐文集团是一个集房地产、金融、零售与化工等多元业务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在百岁之龄,乐文集团期望能够把自己在一个世纪中经营企业的经验知识沉淀下来,于是决心在集团内部推动知识管理。乐文集团内部董事会办公室作为集团文化的窗口,也期望着借此机会做些事情。于此同时,乐文集团IT部门正在系统地进行集团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并且在部分领域以及子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方面取得到了一定成效。此时,知识管理系统也就作为一个重要工作任务被提上日程, IT部门自然成为了牵头推动该项目的责任部门。

为更好地规划知识管理系统,乐文集团几乎在信息化建设一开始,就同步在集团总部推动知识管理,但是经过一轮沟通与反馈,总部各部门对一些关键问题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比如知识管理到底管什么,范围多大,集团要做好知识管理,到底需要分几步做好哪些事情,整个过程中需要怎样的组织、制度和人员来支撑?同时,系统要如何规划、怎样与以往的系统对接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为此,知识管理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为够理清各种疑问,稳步推进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乐文集团IT部门决定寻找外部咨询公司。这样做的明显好处有两点:一方面能够借助外部智囊力量推动内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利用咨询公司在业界丰富的知识管理经验积累,公司期望能对集团知识管理工作作出一个系统的规划。明确乐文集团在未来3-5年内,到底需要做些什么事情,需要达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了支撑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IT支撑系统应该如何建设和规划。

在此背景下,集团的知识管理规划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了对集团总部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知识管理的三年规划,乐文集团和咨询公司一开始没有急于实施知识管理系统,而是预先开展了近1个月的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过程和结果的研究,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家对于知识管理的范围边界认识非常模糊,知识管理是要管什么?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管理的知识?这些问题就是乐文集团推动知识管理时遇到瓶颈的根源所在。

同时,知识管理到底是解决总部各部门间横向协同的问题还是解决集团总部和各分子公司之间纵向的专业协同问题。这是调研中大家讨论的另一个焦点。调研过程中,乐文的同事有开玩笑说:“乐文集团总部7个部门就像7个独立的单位。”这说明乐文集团各个部门的专业性很强,公司各部门基本上是以纵深方向发展的形式支撑着对各分子公司的专业化服务。如果能够通过知识管理解决集团总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问题,那将是一项重大的成果。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总部各部门的领导们也是各执一词,有人认为也许纵向的知识沉淀和分享才是知识管理的重点。

而从项目的推动来说,虽然IT部门在极力推进知识管理工作,但是在多数员工心里,这始终还是一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忙于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无心对知识管理做过多的关注,多数人持观望态度,就好像在说“你们折腾吧,能折腾点出成绩来,我再看自己要不要加入到这股洪流当中……”。

项目开展这三个月里,为了搞好知识管理这件事情,集团IT部门组织各部门尤其是联合项目组开了大大小小十多次会议,讨论如何推动各部门的知识梳理工作、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推动员工参与到知识分享这件事情中来,讨论要在各部门重点推动哪些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等等。而在知识梳理尤其是知识目录和知识点清单梳理的过程中,IT部门总是需要跟在业务部门屁股后面一遍遍催促,经过来来回回五六轮,才把知识目录梳理清楚。虽然个别部门也希望把知识管理这件事情做好,但无奈它目前还不是紧急工作,所以也会习惯性的搁置,等着被IT部门推着走。

因此,对于这次首次有咨询公司参与的会议, IT部门的业务骨干Jacab还是比较欣慰的,因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这次会议总体来说还算比较成功。虽然大家意见不一致,会议结束之时也并未对每个议题明确一个定论,但相比之前乱枪打鸟的局面,这次明显的一大进步就是,大家开始认真思考知识管理这件事了,而且也都有了自己真实的意见和想法。

战略部的Vincent拖着不紧不慢的语调,同时又十分有力的说道“我觉得不能把以往的文档一股脑的导进系统,关键是看可用性,如果是大家都不怎么用的东西,放进去也没什么意义”。话音刚落,Vincent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而且我觉得,系统上线之后,也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面放,关键还是要看文档的质量,不然时间久了,大家对这个系统也就没有什么信心了,这样的话,这个系统也很难用起来,所以文档质量一定要把关……”话音刚落,人力资源部的Linda立即站起来反对说,“我觉得系统上线后,还是尽量要往里面多放东西,而不是先去研究文档的质量如何,如果文档数量都不能保证,大家又怎么会去用这个系统呢…而且像质量把关这种东西,如果每个人上传一份文档都要担心到底能不能通过,这么一折腾,谁还有这个积极性去上传文档呢?”这时负责主持会议的Jacab发言,“关于文档把关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要做的,不然系统里面的东西太乱太杂了,也不太利于系统的管理和系统的存活,但是至于对什么东西把关,比如是对文档的格式呢还是对文档内容的质量把关,以及谁来做这个把关工作,这些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明确。”Jacab的话逐步把大家的讨论引向了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上。

经过前前后后近半年的折腾,终于让集团知识管理涉及人员都热情参与进来,同时集团总部各部门也对知识管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其实关于哪些知识文档要上传以及要如何把关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会涉及到集团对知识管理及其系统的定位问题,最终亦要回到集团开展知识管理的真正初衷以及集团希望通过知识管理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达成什么目标等问题的回答。因此,在整个项目的开展以及不断的梳理和确认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和明确。乐文集团对接下来的三个月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也重新充满期待,根据咨询公司的规划,迅速安排知识管理兼职团队到位,并且将各项知识管理制度定稿下发,在试行过程中逐步完善,同时知识管理系统的稳步上线……

(本案例企业、人物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评1:

点评人:罗均丽 AMT咨询广州交付中心业务分析员。

乐文集团在百年之交提出开展知识管理工作,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乐文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从最初的混沌无序到后面各部门的充分参与,这是值得肯定的成果。

通常企业在正式开展知识管理之前,先要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现状和条件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规划企业的知识管理蓝图:确定愿景、目标,制定规划,明确重点工作并形成具体的行动路径。需要注意的是,乐文集团在酝酿开展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值得深思:

(1)项目由IT部门牵头:利弊兼具

乐文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是由IT部门牵头,通过规划和推系统的方式来驱动。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IT部门的信息规划,知识管理不会被搁置且能够保证知识管理的IT支撑。但是该做法也有弱点:如果知识管理的需求不是从具体的需求部门或业务部门发起,那么后续在推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难以调动其他部门积极性的问题。甚至出现IT部门独自舞蹈,其他部门看戏的局面。

(2)项目非具体业务需求由IT部门触发,KM开展的目的和重点始终不够明确和聚焦

乐文集团以“百年企业希望有所沉淀”作为开展知识管理的目标太过空泛,很难在知识管理蓝图规划以及实施路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的指导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乐文集团从提出开展知识管理之初,就已经为后面花时间确立目标、寻找意义、确定关注重点并推动达成共识等一系列工作埋下了伏笔。

知识管理要真正获得成功,必须要在强烈的业务需求的推动下,才能够真正被提上日程,被相关部门重视,否则永远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如何确立这个目标?这既需要专业咨询机构结合业界知识管理的经验和前沿动态,同时更需要企业从自身的真实需求出发,一起去挖掘“企业的实质需求与知识管理的有效结合点”,并最终达成共识。

(3)项目落地路径不清晰,系统成活率堪忧

在乐文集团开展知识梳理和进行KM系统功能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成为员工真正依赖的系统”,在现代企业,知识想要能够快速充分的分享和沉淀,必须依赖于系统的支撑。这是知识系统得以存活的关键。

刚刚开始建立的管理系统怎样才能得以存活?企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A 用户体验佳

这是从系统的亲和力和好用性来说的,这个既体现在技术方面,也体现在IT部门的服务意识方面。其最简单的体现就是,用户能够轻松上传、轻松查找,各项功能应用方便、容易。同时,系统还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设定了相应的功能项,在这些细节之处做好,则可以俘获用户之心。

B 系统内的知识真正有用

系统真正具有生命力,真正动力来源于系统能够提供的实际价值,能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梳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梳理重点一定要明确,否则只能盲目无序的开展,同时要认识到,知识梳理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且需不断持续的工作。

同时,企业对系统的定位非常重要,是一上线就把企业所有历史文档往上传还是筛选价值高的知识往上传?如果员工一开始就发现系统里面的东西既无法满足特定需求,又没有google、百度那么方便使用,则很难对系统产生依赖。

而乐文集团在知识梳理和知识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因为最初知识管理的重点和目的不明确,导致系统定位不清。关于哪些知识文档要上传以及如何把关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会涉及到集团对知识管理及其系统的定位问题,最终亦要回到集团开展知识管理的真正初衷以及集团希望通过知识管理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达成什么目标等问题的回答。因此,在整个项目的开展以及不断的梳理和确认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一步步的澄清和明确。

点评2:

点评人:郑凯,广州瑞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州名牌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

从案例中看,乐文集团知识管理项目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集团并不明晰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解决总部各部门间横向协同还是解决集团总部和各分子公司之间纵向的专业协同问题?

第二:集团并不明晰知识管理的范围包括哪些。知识管理的范围包括哪些,哪些知识是属于重点管理的知识?

第三:知识管理项目的推动力不足。因为与系统上线工作结合,IT部门在牵头完成知识管理工作,但是对于其他部门来说,价值在哪里,似乎各个部门并没有清晰的找到。

而案例中提到的“到底是多放东西,还是要进行质量把关”这种会议,其实是知识管理项目中发生种种问题的一个缩影,大家对于缺乏知识管理而带来的问题没有统一认识,对知识管理能够带来的价值亦缺乏统一认识,对知识管理的本质缺乏认识,导致系统全面规划不足,导致知识管理的范围不明晰,推动不力。

1、凝结共识是知识管理项目开展的基础工作

其实,所有组织与个人都会面临着与知识相关的最朴素的问题,比如:

组织里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知识吸收与学习的问题;

组织里有人能解决,但我不知道是谁——专家网络与知识地图的问题;

有人能够解决,但是那个人不在——知识传递与共享的问题;

有人曾解决过,但是现在不知道怎么解决——知识创造与知识积累的问题;

有人曾经解决过,也知道如何解决,但是不想告诉别人——知识共享的问题。

所以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也都有机会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项目推动之前,凝结共识的工作相当重要。

而凝结共识需要通过内部的培训,向全员宣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以及价值,价值分为两个层面: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引发大家思考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遇到的知识管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在知识管理项目开展的早期,需要高层强力推动发起,甚至通过奖励措施来激发内部的积极性。

2、系统且全面规划是知识管理项目推进的指明灯

知识管理,本质在于帮助企业建立知识积累和共享应用的机制,所以横向协同与纵向协同应该都可以解决。这个时候,项目的系统规划显得非常重要。

系统规划,从定义上看,知识管理的系统规划需要结合企业整体业务定位,从知识体系、管控体系、信息化系统设计与长效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这件事情进行全面规划。

而在进行知识管理项目的时候,系统规划与业务突破需要并行,也就是说,短中长期规划需要并存,项目的开展既要有全面性,也要能够针对痛点下药。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4)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个体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日益重要,也对作为知识管理基础与保障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传统管理的拓展和深化。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使图书馆快速适应即将面临的全球化竞争环境,而实现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又一次超越。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科学衍生的一种新型理念,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解释多种多样。

美国经济学博士Yogesh 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应该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采取的策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内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法拉普罗(Carl 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我国学者郑丽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有关企业的人才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在上述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一般认为Yogesh Malhotra博士的观点较为科学而准确,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其实,知识管理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2.1管理理念方面

知识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一点与以往任何以物为本的其他管理形式都有显著不同。

2.2管理目标和策略方面

知识管理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创新性是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2.3管理范围及重点方面

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注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这与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区别。

2.4组织结构方面

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速度和效率。这一点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2.5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方面

知识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为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途径。因此,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性是其自身特点。具体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三: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妻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和扩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这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图书分类法的使用状况及其更新研究以及编目工作的研究等一系列图书馆工作技术的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业务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设立知识主管来负责知识管理活动,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各种知识活动。二是要成立知识流专门领导小组来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

3.2知识组织管理

知识组织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通过反复的整序和加工,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进而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化,图书馆传统的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已无法满足用户特定的(即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即由原来的信息组织转向知识组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建立其“专业”地位和市场。在工作实践中,图书馆应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根据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析取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并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连续地提供知识产品,为用户解决其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

3.3知识传播管理

知识的有效传播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使用者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新知识。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让新技术、新知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提供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应用型产品,建立数字图书馆。

3.5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聘用、岗位培训、奖惩激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目标,重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且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积极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3.6知识服务管理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到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服务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图书馆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为用户、社会提供的服务之上。图书馆知识组织与开发成果的最终体现也必然是为社会提供的知识服务。通过这项管理,图书馆应以增值的知识资源、创新的知识成果,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帮助用户将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隐性知识,参与用户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现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们是知识发掘、存储、传播、共享等方面的基础。例如,在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及网络技术等,以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方式、处理对象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逐步数字化和社会资源的馆藏化,使传统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正在形成。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以往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成为现实。总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及其支持设施的投人,以形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架。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5)

1.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知识的划分存在各种观点,但最主要的观点是知识类型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该观点最早是由Polanyi提出来的,众多学者从该观点出发,对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的转化机理、相互关系展开研究。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构成是不同的,个人知识主要构成是隐性知识,而组织知识主要构成是显性知识,个人的知识因为其专有性,可以被组织以雇佣的方式利用,但组织并不能占有个人的知识,因此,组织可以雇佣很多专业人才,但在管理实践中解决组织内各种问题时候,能够发挥组织成员个人知识的多少要受到组织文化、管理机制、工作岗位等众多因素影响。Szulanski通过研究发现,知识传递受到知识类型的特点和传递渠道的影响,其指出隐性知识因具有模糊性和难以表达的特点,其在组织内难以传递,要采用丰富的交流媒介进行传递,以减少隐性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显性知识因便于表达,在组织内传递过程中的损失较小。应力和钱省三从目标和实现过程两方面出发,认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而实现目标是组织知识系统的动态化和网络化的过程。王宗军等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研究,指出知识管理的四个内涵:第一,知识库是组织内知识积累、利用和传播的基础;第二,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第三,组织环境会影响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第四,知识开发能力评价机制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关键。

2.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很多学者都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实践和理论上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但影响机理尚未达成共识,王亚洲和林健从知识的视角,研究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假设模型,并通过对238家企业的实证研究揭示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的作用。袁炎林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知识管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詹绍?和刘建准认为知识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域,结合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曹龙和陈菊红从知识的视角,结合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提出了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罗公利等从五个维度界定了创新型企业人才内涵,把企业人才分为知识协调人才、知识构思人才、知识生产人才和知识商业化人才四种,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即优化人才选拔、加强培训开发、完善绩效考核、合理设计薪酬、培育企业文化。高建设和王晶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和晋才五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管理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Scarbrough指出人力资源管理是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招聘和选拨具有大量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的员工是增加组织知识储备的有效方式,是组织整合知识资源的基础。Currie和Kerrin也认为人力资源招聘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其指出具有宽广的视野和良好的合作态度的员工有利于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创造,人力资源招聘中应该筛选出符合这些特点的员工。Robertson和Hammesley通过研究,发现人力资源培训有助于开拓员工视野,激发员工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组织的知识共享和创造。

二、基于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理

承载知识的个体是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共同部分。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对承载在个体上的知识进行管理,把个体知识中的价值转变为组织绩效,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就是把组织员工看做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该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其实现过程就是对组织员工进行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评估等管理活动,本质也是对人得到管理。鉴于此,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是相互支撑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即组织中知识管理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而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对组织员工的开发和利用,就必须针对员工个人知识储备的差异和岗位职能的要求,把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并通过激励和绩效评估提高员工的绩效,进而提升组织的绩效。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6)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以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式存在当中,其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化与知识化的共同作用。目前,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已被引入到多数投资计划部门的工作中,并且相关的知识管理战略也已逐步建立,取得的成效相当显著。

1知识管理的涵义

所谓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规划管理知识、知识创造过程以及应用知识的活动。一般意义下是指企业等组织对其产生的各类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以达到提高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从而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是各类组织面对生存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时,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生存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整个过程属于一种组织管理行为,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组织性,二是为了实现利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2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现状

2.1c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容易被忽视

虽然知识管理在目前有所发展,但是总的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水平欠佳。知识运作包含了五个环节,即沉淀、共享、学习、应用还有创新。在这几个环节中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环节就是沉淀环节,而稍微有些不足的就在于创新环节,企业员工不仅没有较强的思想意识,而且还不够重视。

2.2知识管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知识管理在与行业、机构类型的对比来看,其有着比较平均的成熟度水平,文教、电信及IT等是其较为领先的行业,同时娱乐传媒、商贸以及能源产业和建筑房产等是其相对比较滞后的行业。目前,对于知识管理有着较高成熟度水平的有政府机构和合资企业,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的发展最早是在国外的,因此,相对较好的就是合资企业;其次就是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政府机构;当前处于相对较低状态的包括国有和民用企业。就现阶段而言,知识管理的引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意识到,然而企业能够具体实施的其实并不多。

3知识管理在投资计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1制定实施规划方案,绘制知识管理建设蓝图

在对知识管理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明确以后,投资计划部门将对知识管理建设的蓝图进行组合绘制,用于指导实践。在投资计划管理实践中主要是确立了实施知识管理“与工作目标相一致、与实际业务相结合、部门全员参与”的原则,对积累并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内容和展示方式,以及具体实施步骤加大重视。

3.2推进部门文化建设,营造知识管理良好氛围

因为知识管理比较看重共享、协作及创新,因此,投资计划部门将出发点放在了“团队文化”培育上,对部门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推进。首先是激励愿景目标,对思想行动进行统一;其次是部门定位予以明确,重视协作配合;然后再是畅通信息渠道,使沟通交流得以加强;最后是学习氛围的营造,鼓励知识共享。

3.3组织开展知识盘点,识别知识存量明确需求

对知识进行盘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够让存储信息得到过滤,对知识存量进行识别,寻找知识差距和明确知识需求。围绕投资规划工作流程节点挖掘知识点,整理出每个知识点的显性成果和隐形成果,比如报告,图纸,数据,表格等这些显性成果以及体会,经验,经验,技能,教训等这些隐形成果,对具体工作进行梳理,挖掘知识点,让后按照工作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对其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在进行知识需求分析时要以履行好岗位职责所需能力及开展具体业务所必备知识为依据,明确所需知识、已有知识、知识差距。通道知识盘点,对当前知识的分布、边界和缺少等现状进行全面掌握,奠定好下一步知识管理的良好基础。

3.4进行知识加工沉淀,扩大知识资源增加存量

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盘点的过程中,发现还没有完全挖掘出一些隐形的知识,并且也没能及时总结和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办法和技能技巧,另外还需要从外部获得部分知识。因此,投资计划部门积极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工沉淀了部门内外的知识,对知识资源进行了扩大,使知识存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例如,总结回顾投资管理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整理成《投资项目前期推荐性做法》、《项目建设实施指引》、《竣工决算推荐性做法》、《投资计划操作指引》等,将经验与知识加工沉淀,并不断更新完善。

3.5建立投资计划管理系统,提供知识应用信息平台

部门内部通过对知识的盘点和加工沉淀,使得大量知识被存储积累,只有通过IT技术实现网络化、流程控制和知识共享,才能真正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资源整合成为动态的知识体系,使快速检索查找所需知识得以实现,从而对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投资计划部门准备通过委托外部单位来实现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开发,在建设系统过程中让知识片段变得模块化和系统化,最终使投资计划管理知识库能够做到易检索、可应用。

3.6配套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知识管理有效推进

管理制度对于有效推动知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资计划部门建立了《投资计划管理制度》及配套办法,对投资计划管理中各个节点的实施方法和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知识管理在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下,在部门内部的正常运行得到了确保。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知识管理本身而言,其并非是一门特别高深的学问,同时它同其他管理一样处于同一管理范畴内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不是独立的,它需要有机结合具体的管理职能。在当前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企业创新环境下,只有对知识进行不断的获取,并通过在企业中的运用才能为企业、顾客和社会创造好的价值。事实上目前国内现存企业基本上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知识管理,但是往往不够系统。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化的知识管理需要以IT技术为依托,要将收集、存储、共享以及再创造知识的过程完全融入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深入挖掘来对企业进一步整合、应用知识起到推动作用,最终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本文中,由于知识管理的应用实践,投资规划部门在管理质量,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探索适应自身特色的知识管理实施方式对属于技术,资金一级知识密集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具有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阎卓玛,姜金英.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22):89-90.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7)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不以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为第一要素,而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则是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与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信息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国际化贸易活动等,都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巫需加强。

一、相关研究背景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论著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定位在如何通过发明创造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与财富,相对来说并未侧重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分析与阐述;而国内研究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图较为清晰地概括与定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专著有罗国轩的《知识产权管理概论》( 2007 ),蒋坡的《知识产权管理》( 2007),柯涛、林葵的《知识产权管理》(2004),马海群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2003)以及商晓帆、毕红秋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2003)等。

目前,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以传统的法学、经济学研究以及技术视角的研究成果偏多,法学视角侧重法理理论,经济学视角则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方法探讨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与方法,而技术视角主要是从技术规范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可见,缺乏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技术一经济一法律”一体化角度的研究。此外,从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多数在技术管理学科内开设有知识产权管理课程、从商业化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既跟不上现代数字、信息、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实践发展,又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了为知识产权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需求,马海群教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与积累,突破以往情报学领域以单一学科为主要研究视角的知识产权研究框架,将知识产权研究置于管理、法律和技术整合的研究视角之下,于2009年7月推出《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一书。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研究。

二、研究视角独特,观点前沿

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与企业面临的智力和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从管理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价值及战略运行方式,从技术角度探究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控制手段等,正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视角。目前,中国知识产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划,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和评价管理意识。因此,在我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宣传、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海群教授紧跟学术前沿,突破了以往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狭义理解,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准确的探讨,丰富和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马海群教授清晰地认识到:“因为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面临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历史使命,因此将知识产权管理界定为一种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更具有说服力”。

2008年7月17-18日举行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WI-PO)国际会议中主要讨论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尤须如此),并强调必须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及其在建设具有知识产权能力的商业组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的意识。这在同类会议中尚属首次,具有相当的学术导向性和前瞻性。本书紧跟研究热点,对这次会议的重点在各章节中均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如第4章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中提出,要充分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建设的现状,提高加强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这一措施来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这与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第7条所提出的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相契合;第10章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中,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于企业创新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促进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建立具体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结构体例充实,逻辑清晰

全书的体例结构充实丰满、布局合理、层次鲜明。由于知识产权管理学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历程较短,学科体系尚未定型。马海群教授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在借鉴和总结他人观点的基础上重新构架了知识产权管理新的学科体系。书中内容按照知识产权管理的不同方面全面展开,分别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并从知识产权法制管理、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经济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9个方面构建并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促进了知识产权管理学科的发展。全书共10章,大体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章,作为全书总体概述,本章节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现实问题及基本理论问题的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第2章至第8章,分别从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制度层面、理念创新层面、实践操作层面等角度展开论述;第三部分是第9章、第10章,开创性地将知识产权管理上升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战略层面,并将政府、企业和社会置于知识产权管理主体的位置加以考察,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意见。

此外,书中还敏锐地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沿着“管理”这一主线对知识产权进行了创新研究,并吸收、融合了法律和技术的相关内容。全书脉络清晰,宏观层面论述与微观层面分析并重,内容Ir}l盖了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所有重要的维度,同时突出和重视政策管理、文化管理、教育管理、技术管理及信息管理在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作用,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和创新点。本书以满足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教学与研究的现实需求和展示知识产权战略时代的来临为我国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为落脚点,汇集了马海群教授在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法学、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指导,也可为各级政府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工具。同时,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相关课程的教材,以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得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本书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信息量大,数据详实。马海群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并运用到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相关实践和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经验和相关案例,找出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启示和完善的建议。例如书中较为全面和详实地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政策管理、文化管理以及技术措施立法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为了更具直观性和借鉴性,书中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国外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并配以截图。全书的内容并没有拘泥于知识产权管理的微观内容研究与具体实践操作研究,而是将研究范畴拓展至国家和企业的战略层面,如书中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国家和政府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在法律法规、政策策略和国际贸易谈判等方面展开工作,如营造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法律体系框架与环境、制定推动本国知识产权能力与水平提升的政策策略、维护法制和争取国家利益等。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则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结合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工具的应用,以机构可以获得的知识产权权项的管理为主轴,如专利、商业秘密、商标等,并辅之以企业管理必须强调的其他制度”。

本书不仅注重基础理论,强调联系实际,而且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书中材料组织充分、合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先进性。文后参考文献达276条之多,可见本书编著者阅览了大量的国内外该领域最新重要论著,将其中的有价值信息与观点经过认真加工、提炼、继承,融人到全书的各个章节中。同时,全书加大了理论探讨与实践结合的力度,通过大量数据的介绍、经典案例的分析以及国外主流技术的引人,把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全面地呈现到读者面前,大大强化了这部教材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此外,本书配有随书光盘,能够与纸本文字形成有效互补,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实现了“立体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更加凸显了本书的实用性。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8)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自我管理”和上世纪末成型的“知识管理”成为继“泰勒制”之后管理学“第二次革命”的重要内容。

一、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对于自我管理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如,thoresen&mahoney(1974)认为,自我管理,亦称自我控制,可被定义为:“当相关的直接外部约束不存在时,一个人所进行的自我控制,这时他所采取的行为比他初始(未加控制)所采取的行为效果更好。”

一般认为,自我管理首先是指一个人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我监控。自我(ego)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适,自我(self)作为管理行为的客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与自我反馈;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过程,它涉及到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等。其次,自我管理又体现为一种能力,它是人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各方面的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人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学历和社会阅历的提高,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因个体差异和环境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而得以培养。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自上世纪末成型至今,还没有一个明晰和公认的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的定义是, 企业 知识管理是指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美国德尔福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 发展 ,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从过程论、信息论和行为论的角度,可以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第一,知识管理是一种过程,即对企业内外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过程。是将组织可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第二,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的处理。知识管理是对数据间关系的理解,它通过信息管理和组织学习来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准,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的以信息为依据去行动。第三,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即对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上。

总之,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即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以利用和共享知识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为目标的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叮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仅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除了指时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以及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性比较

(一)自我管理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成特定目的的一个环节。例如,个人的自我完善可成为自我管理的一个目的,同时自我完善又是一个过程,而认清自己又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第二,主体性。从管理的主体看,自己是自我认识的主体,是自己的管理者,是开发自我宝藏的“厂长和经理”,你想成为工程师和企业家吗?你想成为教授和 科学 家吗?那么你就是这些“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老板。

第三,客体性。从管理的客体或对象看,自我管理以自己为认识和管理的对象,即以自己所拥有的内在资源,如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动机等)、时问、情绪、行为、身体、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这是集中体现自我管理本质的最基本特征。

第四,技能性。它主要涉及自我管理的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以自身素质,尤其是以自我认知(意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等)、自我情绪和情感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等学识和心理品质去管理自我;同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运用swot分析、目标管理和反馈分析等技术与方法使自我在各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动责任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类个体的自我管理是个体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婵自己的实践活动。当然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也需要有一些外部因素来起促进作用。

第六,自我反馈和调节性。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去获取有关自身实践活动及各项自我管理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自身实践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个体对内身实践活动的监控和反馈结果及所得到的信息会卣接影响到下一步实践活动及行为的调节。所以,自我管理的自我调节性使个体根据反馈的信息和预期目的,对自身下一步的实践活动采取修正、变革、调整等措施的控制。调节性是个体自我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第七,迁移性。迁移性足指从某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适用于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由于个体对不同实践活动所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巾的自我监控都具有广泛迁移的潜在可能性,即呵应用于不同的实践情境中,也可应用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上。由于自我管理具有循环反馈性,它随时可以根据实践性质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实践情境,从而表现出广泛的迁移性。

(二)知识管理的特性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

2、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

3、在管理范围及其重点上,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

5、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征差异

在管理的目标上,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成功为最终目标的,而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创新、知识增值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的;在管理的主体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为主体,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辅,知识管理是以组织的管理为主,个人的管理为辅,但是,两者都是以员工个人的素质提升和提高对知识的创新和运用能力为落脚点;在管理的对象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合理组合为对象,而知识管理则以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及其动态结合为对象;在管理的内容上,自我管理是以人的心理与行为所涉及到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而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运用和创造)以及知识人员对于知识的作用过程(即人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在管理的重点上,自我管理是以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恰当结合及可实践性要素的管理方法与实施为重点,而知识管理则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问的相互转化过程为重点。从管理的过程周期看,自我管理是以人的一生为管理过程的完整周期,而知识管理则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问转化的四个阶段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即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阶段)。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

1、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面对不断快速更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知识学习之前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长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进行人生的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和取舍;时刻保持心思的警觉,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及时清理过时的知识,同时坚决拒绝其它不太相关的知识的诱惑。个人知识管理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内容在某些方面的扩展,如自我管理式学习、自我激励和自我优势的管理等。

2、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互相促进。

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型员工,此类员工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是工作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知识员工不再像传统企业员工那样为了生计而去劳动赚钱,金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已经没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能否实现他们的价值以及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对知识犁员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他们是为了工作而去工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自我管理中,“知识型员工”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知识管理对于管理对象(即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结果又促进了员工的个人自我管理的实现。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个人成长的空间、工作的自主权、业务成就感以及作为个人努力回报的金钱,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知识型员工所获得激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工作的内在报酬和满足感,而金钱等外部因素则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激励模式足自我激励,因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激励。 企业 应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这也涉及到自我管理。如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 发展 ,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一开始就能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而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员工时刻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有个明确的定位,以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自我管理在自我激励和自我生涯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又促进了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

3、从“知识链”到“自我管理要素链”。

当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时,就使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体系 自然 升华为“自我管理要素链”。

“自我管理要素体系”是我们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分析法而试图构建的一种管理模型。该管理模型由13项自我管理要素组成,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见图1上半部分)。其中,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是心理行为要素,它们与价值观同属于隐性要素;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八项要素属于显性要素。在显性要素中,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属于“目标轨迹”要素;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三项要素是“自我优化”要素;创新和人际交往足“环境优化”要素;自我的健康管理是实现成功的“实体保障”要素。成功是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是通过13项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实现成功的历程。

“知识链”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解,就是信息和人在整个价值链活动流通过程中组成了知识链。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4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这4个阶段决定了任何一个组织的独特性和长久性,它们也是一个组织得以成功创新和变革的4大因素。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9)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1知识管理评估的必要性

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评估是指组织为了解决知识获取、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促进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1社会发展需求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共享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而知识管理评估作为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样不可低估。只有知识管理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知识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知识也才能在共享的时代突显出自身的重要性。

1.2组织机构提升需求

评估是组织机构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遵循的重要流程之一。知识管理评估的开展,它可以帮助指导和调整知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在知识管理项目中得到的经验,为领导层制定合理准确的目标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以加快企业知识创新的进程,同时也是有效挖掘信息,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方法之一。

2知识管理评估的原则

2.1及时性

评估不仅是对事物发展结果的衡量同时也包括各进度的汇报与分析。因此,知识管理活动的评估要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定期进行,这样不仅能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个优良评定,同时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创新出谋划策。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则是该及时性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

2.2专业性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尚未发展成熟的理念,很多组织机构对知识管理的评估仍处在摸索阶段。大部分组织机构都以现有人员兼任知识管理专员在内部小范围开展试点项目。但正是因为知识管理本身的新颖性和知识管理评估的借鉴经验少,我们才更应该配置最权威的专家组成最专业的团队来从事评估。

2.3预见性

规划是一个组织机构开展某项活动前的必要步骤之一,知识管理评估也不例外。事先有对应的计划和预期成果,活动开展中和结束后的评估都与先前的预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的开展下一步工作。

3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的评估

根据知识管理从无到有的发展特点,笔者将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评估总结为以下5个等级:

3.1传统阶段

该阶段是指组织机构处在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中,只是简单的对文件、档案或者信息按部就班管理,上至领导下至基层员工,没有任何“知识”甚至“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评估更是无从谈起。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零基础”“零意识”“零应用”。

3.2萌芽阶段

组织机构知识管理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一般是在在外界因素的推动下,“知识”、“知识挖掘”“知识管理”等概念逐步深入组织机构的改革创新思潮中。知识管理的萌芽阶段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领导先行意识到上述概念,并试图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尝试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并在结果看这种“新型概念”――知识管理,究竟是否值得引荐,究竟能否对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员工开始注意到上述有关知识的概念,并通过个人负责的具体工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体现出来。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概念察觉,谨慎保守,以小范围的试点为主。

3.3初始阶段

知识管理的初始阶段是指组织机构内部对知识管理的成本效益已基本达成共识,各级领导与员工都希望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来优化组织机构职能,合理配置资源。该阶段仅仅是意识阶段的共识,对于知识管理的具体流程、各种资源投入比例以及最后的评估都没有准确的定位与最终的方案,其特点是蓄势待发,全力支持。

3.4发展阶段

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如成功的进入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那么就意味着组织机构在知识管理领域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而这还远不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最高级别,组织机构若想使得知识管理取得进一步进展,就必须成功的处理好摆在面前的是两项重要任务。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反思成果,改革创新。

3.5成熟阶段

成熟意味着事物或行为发展到完善的程度。目前来看,几乎还没有任何组织机构上升到知识管理的成熟阶段,因此该阶段被视为知识管理的理想阶段。知识管理进入成熟阶段就说明与知识管理有关的意识层面、员工参与层面、技术层面等每一项指标都满足了知识管理整个流程的发展条件。

4未来发展方向

4.1个性化

目前来看,组织机构在具体的知识管理评估中都愿意借鉴自身成熟的经验或外部成功的案例。但在如今这样一个个性化的时代,“特色”是一个组织机构永葆活力经久不衰的灵丹妙药。知识管理亦如此,每一个员的知识构成不尽相同,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知识来源与管理方法也各有特点。

4.2现代化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而社交媒体工具则是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时借以利用的工具。知识的逐渐移动化要求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管理评估都要与时俱进,这也就意味着知识管理评估空间时间范围的扩大化和评估方法更加的多样化。

4.3精细化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10)

一.引言

地方高校为了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进行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日常行政管理、师生管理、资产与资源管理、实验仪器与设备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还包括一些软性知识与资源的管理,其中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极其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即是知识管理[1]。知识管理是指对地方高校所产生或形成的各种知识资源,科学地进行产值、增值、保值的一种管理活动,具体而言包含文化知识或技术知识的生产、销售、专递、应用、升值等环节,这对于社会财富的共享和知识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地方高校获取长久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1.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其理论

知识管理,顾名思义简而言之就是对于知识这种特殊资源的一种管理,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包括对于管理对象(即知识)的计划、组织、控制、创新等,通过将已有知识的有效整合、专递、共享、应用、升值等实现知识资源的创新[2]。2010年至2016年的这段时间是知识管理理论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于补充最新的管理学丛林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一度被学术界成为管理学大厦的“知识管理学派”,关于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其中对于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两者关系的研究更是近年来的焦点。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快速发展,知识管理为地方高校的管理与改革提供了全新视野。地方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属地地方化和专业行业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经济和地域经济,其有必要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高度加强知识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地方高校的知识管理既是对以往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包括经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流派)的继承和整合,更是继往开来的整合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创新。

2.地方高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属性和禀赋特点,有意识地加强知识管理对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意义重要不言而喻[3]。进入21世纪后,在知识资源领域产生了知识的大融合和大创新,目前知识整合的趋势还在加速,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融合,理工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融合,任何创新理论和管理活动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管理的综合化。因此,有效地组织和开发地方高校的知识资源,加强高校知识管理,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作用巨大。

首先,知识管理的资源配置环节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可或缺。如图1所示,知识的集聚和差异性构成了知识资源总体,地方高校的知识资源产生后,经市场选择、资金运作、优化配置、融合增值,可以极大地促进地方高校竞争优势的生成与发展。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其知识资源的生产重点应该在于知识信息的生成、加工、共享、传递上面,虽然多数地方高校研发的投入即使收益比不上名校,但对于自身科研队伍的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作用很大[4]。即使新建的高职高专学校,也可以用一定的高科技投入,促进品牌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利用行业优势,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自身的特殊作用,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重点加强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应用。地方高校要做好知识产品的应用,促进知识产品的转化,最终将知识应用到区域、行业经济的发展中,使知识真正成为生产力,为区域、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构建自身的特色核心竞争力。

其次,知识管理理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地方高校的组织机构图。管理学的经典理论诠释了知识型组织的特点是非常规的知识相关部门异常偏大,并随着知识资源的快速膨胀而增大,但是相关职能部门还有,这就产生了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新型组织的柔性较强,具有极强的自学习和自组织特点。知识管理链条上的各种物力、人力、信息等快速流动和融合,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凝聚。不同的学习研究和知识管理活动日益增多,经常因形势需要而变化。加强知识管理的内容之一是加强知识的主体管理,这必然促使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特点优化自身组织机构,改变以任务为目标的管理,促进地方高校知识内涵的快速流动,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第三,知识管理有利于地方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知识管理活动的推行和人力资源的融合相辅相成。通过知识管理使得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形成了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资源链条,对于教师资源的交叉、创新、融合具有极大助推作用,同时也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等。另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倾向于复合型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趋势也促使知识管理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等,从而侧面支持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三.地方高校的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专业集中型组织,在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中,知识成为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求的核心资源,成为地方高校的核心资产,对知识进行科学管理就成为地方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重点。因此,能否有效地推进地方高校的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就显得异常重要。

1.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加强管理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的源泉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形成其他高校所不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途径之一即是加强知识价值发掘与应用能力。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有众多方面,包括:社会声誉、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有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社会服务能力、运行效率、组织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等,还有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生素质,以及高校研发水平和知识推广能力,等等[5]。这些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方面都是将知识管理作为核心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所形成知识的最大特点就是隐性和经验性,归根结蒂还是组成了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验证了知识管理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同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提高,必然要求对出现的新知识和技术加强管理。可见,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加强管理,既是地方高校培育特色和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也是进行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的源泉,如图2所示。

2.对不断拓展的知识加强管理是地方高校建立新兴、交叉学科的依托

加强学科建设,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的变化趋势,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是培育地方高校学科竞争力的重点,也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促进核心竞争力创新的主要方面。地方高校面对外界环境的压力很大,劣势也很突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就必须发展交叉、新兴学科,在学科交叉中发展学科群,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对学科进行调整的过程就是对不断拓展的知识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不断拓展的知识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也为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导向。不断拓展的知识结构的优化趋势,就是区域、行业经济可能发展的方向,也是区域、行业经济对地方高校提出新需求的方向,从而成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的方向。可见,对不断拓展的知识加强管理是地方高校建立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

3.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有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

学科性是地方高校的本质特征,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创新知R成果的过程。无论是获取和整合资源,还是加强战略管理、质量管理、民主管理,抑或是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建设,都离不开对知识的科学管理。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更新的动态管理过程,使地方高校不断提高对知识这种核心资源的重视程度。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可以帮助地方高校按照学科、专业需要,按照教学科研需要进行分类,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保存、传递、共享、应用,建立起从知识产生、知识获取、知识传递、知识应用与知识增值的良性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强知识的生产和获取,开发新的知识共享方法与形式,从而实现科学化的知识管理活动,培育地方高校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四.地方高校加强知识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1.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正确进行知识管理决策

地方高校的知识管理具有“区域化”和“行业化”的特点,因为地方高校所处地域的差异,伴随着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其拥有的周围环境资源也不同,各个学校的知识管理容量和知识需求也各异。因此,地方高校合理地结合自身禀赋管理知识管理的各项活动,优化设置发展目标与计划,正确进行知识过程决策,是地方高校获取知识的基础。因此,一方面要掌握学校内部知识及管理的现状,包括学科、专业的分布,课程的结构体系,网络、图书、资料的现状及管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需求热点和重点,本校知识创新与运用的优势和劣势,知识管理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等;另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生产、转化、应用的需求,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对科研成果的现实需求及本校的特色定位情况,了解掌握与本校学科、专业相关的知识发展动态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正确进行知识管理决策,明确学校的层次、科类、功能定位,明确学校近期和长远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要求。

2.加强网络、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构建完善、高效的知识网络

知识管理的内在机制是一套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如图3所示。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不可能单纯依靠个人努力的结果,需要形成团队协作机制。加强网络、图书、资料、信息管理,促使知识加快交流,有效地提高知识的共享。要充分认识知识收益递增的特殊性,构建完善、高效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地方高校内部、校际以及与企业、行业之间,架起知识交流的桥梁,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知识资源,为我所用。建立起可以在学校内部公开交流知识的学校内部网络,为师生提供知识、共享知识创造便利的环境。

3.加强知识成果的应用推广,提高知识成果的价值和效益

知识管理的瓶颈环节在于知识的应用和推广,这也是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弱势所在,尤其是对于一些新成立不就的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地方高校不仅要从导向的角度加强管理,更应该适当增强组织研发力量和水平,科学的管理自身的研发实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并注意有意交叉融合,优化配置长期项目和近期项目。第二,要积极筹集资金投入开发,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针对区域、行业经济的需要进行研究,提高知识成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第三,要有目的地甄别研发领域和产业开发项目,规范研发成果的转让与推广,最好能够形成知识的生产、传递、应用、增值一条龙,加强校企合作的联盟力度,最大化地发挥各位的资源优势。第四,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的效率,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针对性建设,注意师资结构的年龄和知识组成,不断融合与吸收校企联盟的研发成果,缩短知识资源管理的替换周期,增强竞争机制,适度优胜劣汰,提高知识成果的价值和效益。如某新建高职高专学校,冶金专业是其品牌专业,该校利用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和某钢铁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行对口技术支援、对口技术服务、对口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术的价值和效益,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中的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管理的水平。

4.加强知识的推广、应用和创新,提升知识的利用效率

为了优化知识管理的推广和应用并提升利用效率,有必要扩充师资力量,大力引进丰富研发经验和优秀教学水平的人力资源,并缩短知识更新的生命周期;同时适当增强竞争意识,建立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强教师素质和知识利用率的提升。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集中地方高校有限的优势资源,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研发上面,追求知识集成、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价值目标,并科学引导人才资源服务于区域和行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李勇强,张卫莉.知识管理视阈下的管理工作创新[J].人民论坛,2011,06:36-37.

[2]侯光明,黄莉.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建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45-46.

[3]张振刚.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宋大成.论地方高校科学发展机制的构建[J].人民论坛,2011,02:65-66.

知识管理的要点篇(11)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29-02

知识管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的,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知识为基础的,企业在竞争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研发生产出具有知识含量及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保持其长期的竞争优势,曾经的单纯的价成本降低和表层的差异化竞争的时期已经渐渐退去,对于知识资源的管理,使其发挥出强大的创新力,成为企业面临的新的管理问题,它不同于常规的对组织的管理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因此,知识管理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管理学界及企业的研究重点。

1 知识管理的内涵

1.1 企业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范式,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各方面的转接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总体看来企业知识管理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延伸,这种观点认为知识管理是着重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将员工个人的需求、愿望、目标与企业组织发展的目标相结合的管理。这种观点认为,每一位员工都有被重视、尊重的需求,都已经从马斯洛的五需求层次论中的低层次需求转向了中,高层次的需求,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中的员工尤为如此,他们希望自己成为知识管理的主体而不是被管理者,因此知识管理应该以员工为中心,最具代表性的是张海峰等的观点,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使的员工自愿合作,共享和开发知识资源去完成更艰难的任务,达到更高的目标和产生更好的效益。

(2)企业组织的经营活动。这种观点强调知识管理是一种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如何更好的利用知识资产,挖掘员工的内在知识和潜力的管理活动,它是从企业组织的角度出发来定义知识管理的,企业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掌握、捕捉、共享和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进行评估和利用,以此强化组织力量的经营活动,它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使知识螺旋不断地向前延伸。它既包括将企业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的,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3)企业组织的沟通交流手段。《知识的进化》作者维娜・艾利认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发展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知识的交流。

1.2 知识管理的特点

1.2.1 综合投入性

知识管理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管理方式。由于知识管理需要计算机和通讯系统的支持,同时有需要有知识储备的员工,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知识、财力等方面的综合投入。既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知识管理所需设备的基础建设,又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引人和培训知识型人才,既需要大量具有知识储备的知识型员工又需要掌握不同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1.2.2 管理容的复杂性

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分两种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企业组织中已经存在的、大家可以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知识型员工自身内部的、非共享的知识,知识管理不但要将显性知识显性化,使企业现有的知识能够普及给每一位员工并使之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让每一位知识型员工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给员工共享,使得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企业减少财力、物力、人力等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效益。因此,知识管理管理的内容是很复杂的,是需要更多方法、手段和技巧的。

1.2.3 组织机构的特殊性

知识管理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这个管理知识的组织机构具有其特殊性,是以往的组织机构中不存在的,知识管理的机构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分类、形成知识库供员工分享,同时还要监督知识的流向和具体的使用情况。

1.2.4 运作方式的博弈性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员工的知识储备贡献出来实行知识共享,这对于依赖自有的知识获取利益和地位的知识型员工来讲是困难的。因此,在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存在博弈,只有组织设计出良好的博弈,才能够使员工具有强烈的需求性,形成知识共享的意愿,促使知识管理的运作效果达到满意。

2 知识管理的研究方向

知识管理近年来成为企业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不断的完善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探索知识管理的实践性,研究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

2.1 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数量

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比较多,尤其是近些年来,通过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可以得到下表的论文数量分布。

表中可以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直至2008年,共有637篇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论文数量的分布特点有;

(1)研究总量较多。知识管理是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到来的新生事物,因此,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是比较多的,论文的数量较多,截止到2008年10月,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显示的论文数量是637篇。

(2)发表趋势呈逐年上升,从表中可以看出,论文的数量是呈逐年上升的,从1999年前的总量16篇到2007年总量达到107篇,数量上上升趋势非常快,2007年的论文数量几乎达到了1999年以前的近7倍,(2008年由于统计时间非年底,因此不全面),从相对角度来看,论文数量从2.51%上升到16.8%。

(3)论文数量具有阶段性。在2002年以前,可以看到,知识管理论文是在不断增长的,说明这时是知识管理的刚刚出现的时期,并且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兴趣,到了2003年-2004年是知识管理研究的稳定期,知识管理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并且形成研究重点,2005年一至今,是知识管理研

究的又一个新台阶,这个阶段与上个阶段比较,是的论文数量突增,并且稳定,说明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方向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研究人员及研究论文数量稳步发展。

2.2 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

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很多,并日趋完善,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战略、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框架及具体运作。

2.2.1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研究包括对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的特点、知识管理的原则、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等。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运作环境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等方面,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范围来看,它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积累和生产的知识,还包括其它协作机构的外部知识。

2.2.2 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框架

基于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1)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知识的类型、形式及知识的流转机制,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组织知识的产生、转移、再造的“知识创新”模型(SECI模型),(2)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大多是知识管理模型的延伸和扩展。(3)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将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相结合,以组织的财务目标和知识资本存量的变化来评价组织的知识管理。

2.2.3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