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建设和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0 09:53:34

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1)

是1993年原南充地区区划调整时新组建的县级行政区,是南充市级机关所在地,是南充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全区辖2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555.5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其中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1万,流动人口15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公元前204年即置县,时名安汉;公元1227年,南宋理宗下昀设府,赐名“”;1992年,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晋大史学家陈寿著《三国志》开创了三国文化之源,二十世纪初叶,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曾在此开展爱国民主活动,共和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罗瑞卿就生长在这里。明天上午,同志们可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希望之行能够给朋友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一、城市管理基本情况

由于城区是市中心,经营城市范畴中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都统一由市上负责,这方面的情况一会儿请市上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为大家介绍。城市管理这一块由区负责。区城市管理工作,目前实行的是城管办、文明办、爱卫办三办合署办公,城管办是区政府议事协调常设机构,牵头协调总体工作。城管办下辖城管综合执法大队。

城管办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城市管理规划,代政府起草城市管理的办法、条例、规章、制度;组织重大城管活动;开展城市管理检查评比;授权城市占道审批;授权对城管执法大队加强领导;协调市、区有关部门共同搞好城市管理。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单位的评比工作;负责爱国卫生和卫生单位的评比工作。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们确定的主线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树立窗口形象,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制定的工作思路是“一类街道美化、二类街道规范、三类街道有序”。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领导重视,加大工作力度

区委、区政府将城市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对21个城管责任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占目标考核分值的10%。实行了县级领导、区级机关部门联系城管工作一条街制度,区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及区纪委、区武装部作为牵头单位,分别联系一个城区或乡镇城管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到一线视察城管工作,狠抓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落实。

(二)广泛宣传,强化舆论导向

我们从抓宣传入手,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提高市民的城管意识。一是召开动员会,层层抓落实。各街道办事处、近郊乡镇、城管责任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了驻辖区单位、社区、学校动员大会。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在《南充晚报》整版刊载了《区一、二、三类街道的划分及管理标准》等城市管理的政策、规定。在电视台点播“都市城管人”故事片8集,报道城市管理系列新闻20余条,在四川日报、南充日报等省、市报刊登载城管新闻46条,编写简报72期。三是设立宣传站(点)集中宣传。开展宣传活动10余次,设立宣传站(点)210余个,出动宣传车42辆次,录制宣传磁带90余盘,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接受政策咨询6万余人次。四是各社区居委会和驻辖区单位共同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专栏104处,定期开展城管创卫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仅社区就办健康教育宣传专栏135版。五是在全国第十四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期间,发动辖区单位、中小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知识、城市管理法规、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在20余所中小学开展了“拒吸第一支烟”的万人签名活动。六是以“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学习道德《纲要》,争做文明市民”万人签名仪式。通过宣传,充分调动了驻区机关、学校、驻军、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干部群众的创卫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日常管理,强化集中治理

1、加强日常管理,确保长治久效。一是抓重点时间管理。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两会”以及省市领导视察工作等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来临之际,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城管队员一律不放假,全天候守护,保证了市容秩序良好。二是加大了城区重点地段的管理力度。在城区人民中路、模范街14条主要街道,实施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地段、定职责、定奖惩、定目标的六定工作职责。将一、二、三类街道管理标准进行了细化,制订了量化考核评分标准,并落实到城区中队,责任到人。三是实施全时段不间断的管理。以东南城管中队为依托成立了夜巡中队,加强了夜间机动巡查力度。四是提前介入管理。即管理从早上7:30开始到晚上10:00结束,使违规者无机可乘,大大减少了违规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日常管理效果。五是强化管理。对城区主要街道的乱停乱放,乱吐乱扔、乱悬乱挂、乱倾乱倒,特别是对粉馆、餐厅门口的白色垃圾等长期困扰我们工作的违规行为进行了严管重罚。

2、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长期以来困扰城管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为突破口,强化集中整治。

──以“3·1”火灾为鉴,强化整治乱搭乱建。“3·1”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庚即策划了城管第一大战役,组织工商、建设、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动执法人员243人,车辆28台,分批次集中整治了西门市场、一市场及周边街巷的安全隐患,排查65条街巷安全隐患1235起。

──以治理城市“牛皮癣”为突破口,强化整治市容市貌。去年5月21日至31日,我们发动了向“牛皮癣”开战的城管工作第二大战役。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专项治理“牛皮癣”活动,共投入人力12万余人次,财力25万余元,对四个街道办事处、两个乡镇的150条大街小巷、5.3万余个门面、3887幢楼房的“牛皮癣”进行清洗,清洗面积达426万平方米。得到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许,受到了市上四次通报表扬,此项工作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一大亮点。

──以“8·15”潆溪城市管理专题会议为契机,强化治理脏乱差。为贯彻市委、市政府“8·15”潆溪城市管理专题会议精神,落实市委督查室14号督办事项,我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治理背街小巷脏、乱、差的第三次城管战役。投入人力2万余人次,财力25万余元,出动车辆2140余台次,有针对性地整治了农贸市场内的脏、乱、差和冒口经营;自行车、摩托车乱停乱放;违章占道经营作业;摩的、黑三轮、板架车;改燃工作和噪声污染;城市养犬工作;擦皮鞋、奶制品、卤制品、烧烤摊点;一类大街的丧葬用品、自行车、摩托车修理店和废旧收购店等八个方面的问题,纠正各类违规事件2万余起,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噪声污染有了明显改善,分别受到市委目标督查室和市城管办四次专题表扬。

──积极稳妥解决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整治吉庆巷再就业一条街及成衣街以街代市现象。对再就业摊区“占道”导致的街道拥挤、交通不畅、脏乱差突出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取缔成衣街以街代市的现象,全部归入市场的集中管理。二是规范夜啤酒管理。先后取缔乱摆夜啤酒摊点54个,暂扣非法经营工具600余件。三是专项整治旧手机市场。城管、公安、工商、综合执法大队联合行动对旧手机市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先后收缴旧手机134台,拘传25人,规划了二手手机市场,彻底纠正了游商走贩占道经营旧手机的行为。四是加大力度整治夜间临时洗车场。集中力量对夜间洗车场开展了突击整治,先后取缔41家不规范的洗车场,控制了污染源,确保了城区整洁、卫生。五是净化校园环境。区城管办与公安、交警、文化、环保、工商、建设联合出击,对区第六中学校和延安路小学等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拆除59个占道棚亭,彻底纠正学校周边及金鱼岭正街占道经营、支棚搭架、乱摆摊点等违规违章现象,维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确保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为此,延安路小学给北城执法中队写了感谢信,赠送了锦旗一面。

(四)抓“细胞”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四个街道办事处和近郊乡镇狠抓“门前三包”的落实,市区大街小巷的临街单位、店铺,重新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33600余份,比去年增长1万余份,签订面达100%。

──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各项城市管理规定。制定了《一、二、三类街道的划分及管理标准》、《加强擦皮鞋业统一管理的通知》、《加强自行车、摩托车、货三轮定点停放的通知》、《牛奶定点、定时营业管理的通知》、《卤制品定点规范管理的通知》等规定。

──完善环卫工作制度。一是环卫处在西城推行环卫体制改革试点,实行对外公开竞标、择优聘用、优胜劣汰,探索环卫工作新路子。二是环卫处和各街道办事处(含两镇)按照区城管办《关于背街小巷清扫保洁时间安排的通知》,统一了时间,并新增加保洁人员188名,加大了一、二、三类街道和无名小巷、居民院落的清扫保洁。三是各街道办事处和新建、舞凤两镇制订了清扫保洁方案、奖惩措施,实行定人、定位、定街道、定标准,实行两扫三保洁,确保城区街道、居民院落、城郊结合部干净整洁。四是落实了城郊结合部清扫保洁责任制,并投入财力5万余元,规划新建垃圾池12座。

──规范管理建筑工地。施工场地出口做到“一硬、二有”,即出口路面硬化,有冲洗轮胎水管、有污水沉淀池,全部实行打围作业,围墙规范美观。弃土运输和倾倒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地点及方式进行。

去年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全市五县三区一市中,由2001年的排名第六升为今年的第三名,获得市城管委工作一等奖。

二、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区域经济的载体,是推进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区共25个乡镇,7个建制镇,有6个被列为省级试点镇,1个被列为市级试点镇。几年来,我区小城镇的建设主要遵循:着眼长远,服从大局,突出重点,抓出特色,理顺体制,明确职责,科学管理,依法办事的原则,并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入手抓好这项工作:

(一)注重长远建设,严格执行规划

我区现在的小城镇规划是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结合本地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及要求而制定的,做到了起点高、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2000年区建设局再次请四川省规划院、成都市规划设施院对潆溪、李家、芦溪、金台、双桥、共兴、搬罾等试点镇的总体规划作了重新修编,调整了功能规划,制定了风貌规划,做到了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这些规划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经过了审批,具有法律效力。小城镇建设坚持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加强了执法力度,严格按规划办事,坚决制止乱开口子、乱改规划、不顾大局的擅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的相关办法追究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

(二)严格办事程序,规范建设行为

规范建设行为,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是小城镇建设落实规划的前提,是有序化建设的基础,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和基本要求。我区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努力向建立有型化建设市场方向转移,不断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使工程建设逐步走上公开、公平、公正的轨道。对各类建设项目管理,工程不分大小,投入不分多少,不管是单位的或是个人的,任何部门和项目法人都不得擅自简化基本建设程序,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履行报批手续并接受工程建设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杜绝“三边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检查和工程质量监督,防止“豆腐渣”工程和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资金管理,扩大投资效益

建设小城镇需要大量资金,通过改变投资体制,拓宽筹资渠道,用好用活政策,有效地积累小城镇建设资金,增大发展后劲。加强建设资金管理,杜绝收支上的“跑、冒、滴、漏”。按照区政府《乡镇、街道“零户统管”实施办法》的要求,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配套费,实行一条线的管理办法,由乡镇经济发展中心负责建管工作的同志收取,统一存入区财政的小城镇建设专户,此经费部分用于建管人员的工资、福利外,其主要部分针对全区小城镇建设统筹进行安排,由乡镇提出建设项目,经区建设局审定后,拨付给乡镇,做到专款专用。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形成良性发展态势,逐步扩大小城镇建设发展规模,提升其档次。:

(四)严格行政执法,加强依法治理

首先规范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区建设局和区城管办是建设行政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要求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公正执法,未经授权的严禁乱执法。第二,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起了执法责任公示制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各项工作管理办法、办事程序,向社会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严格按程序办事,坚决纠正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第三,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制约机制。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部门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坚持谁主管、谁执法、谁负责的原则,对有审批权、办证权、收费权的部门及办事人员,严格行政办事程序,加强业务监督指导,防止出现问题或失误。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2)

城市污水管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关键,是污水处理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必要手段。由于受城市建设、经济条件和管理方式的制约,我国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一般相对滞后,其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污水管网与污水厂不配套、设计过于保守、污水厂进水浓度过低、排污来源不清、雨污不分流不彻底、养护不到位等方面,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也是我们当前必修面对和思考的。

一、 科学严谨的排水专业规划对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共识,一般也都有排水专业规划,但是正向一句调侃语 “计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规划快”所表达的,有些规划还是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其一是存在着换个领导换个思路,已完成的规划也要重来,规划没有连续性;其二是规划大而虚,规划深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其三,同一城市或区域规划不统一,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不协调,缺少一盘棋意识;其四,规划不严谨,存在规划中和设计中已经明确污水管道随路建设,但个别部门因为工程投资等问题随意取消污水管道或污水支管的实施,道路或周边建筑建成后给后期污水管道的实施带来较大难度,甚至可能改变区域污水管道布局。对此,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尽可能有一个责任主体负责修订专业规划,扩大规划的范围和深度,突出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谨性,深入研究新城区的建设、老成区的改造、城区内化工企业废水排污管理规划、医药行业废水管理规划、城郊乡镇的排污管理规划、区域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应用等课题,根据水质污染状况、城区污水排放状况和治理情况、城乡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制定出年度实施规划。统筹规划区域污水治理的全局,特别是城郊之间、城区之间、城区与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尽量避免出现空白区域或死角。进一步研究老城区污水截流、工业污水治理的途径,不断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效率。规划一经通过,应确立其强势的指导地位,由规划、建设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其顺利实施。

二、 进一步加强对污水管网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

三、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

四、 重视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和管理,合理实施污水的截流改造与分流改造

五、 全面调查管网现状,明确产权管理,落实责任与目标,有效发挥现有管网的效能

   污水管网属于地下设施,管理维护存在一定难度,一般都存在污水管网的现状不清的情况,这主要是多头建设和管理造成的,使一些已建设管网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出现一些建设单位也无法说清管线建设位置、是否并网、管径多大、是否存在断头或封堵的情况。这些都给后续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使得建成的管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给统筹规划带来不利影响。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协调相关建设部门收集竣工资料结合现场勘察等措施,尽量摸清管网现状,进一步明确污水管网产权管理的范围,按照规划打通关键节点使得建成的污水管线能组网运行,充分提高污水收集、输送的效率。同时根据现状情况逐步建立一套管网设施的评价标准,制定不同的管养维护或更新标准,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管养工作。

六、 加强源头管理,结合排水许可制度逐步建立重点排污户档案

  在污水管网的运行中经常会遇到偷排和超标排放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在查找污染源的时候都比较困难,可能对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稳定造成严重,特别是合流制截流式管道还可能对河道造成污染,造成污染事故,因此应积极推广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在现有综合验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污水接管审核、备案和许可制度。通过对排污用户排水水质、排污量、排污口设置、特征污染物等情况的了解逐步建立排污档案,并根据排污量和污染物特点建立排污户分级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排污用户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污水排放的源头控制,进一步保障污水管网设施和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

七、 重视污水管道养护,加大污水管网养护的投入,切实加强现有设施的维护管理

   目前城市污水管网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在污水管网养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养护手段单一,已有管网的维护管理或者维护管理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没有采用必要的检测手段,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周期性的机制,造成管网存在较多病害,例如日常清淤多以人工为主,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同时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管道发生堵塞,堵塞位置及情况不清,疏通手段有限;管道破损维护不及时,维修方法单一。随着我国的下水道普及率及城市化进程的提高,管道老化和破损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为了避免管道损坏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损失和不便,需要有计划地对管道进行养护,定期检查和维修。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改变原有的排水管网的管理和养护理念,让养护维修和管理手段逐步向机械化过渡,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有效提高排水管网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也是整个排水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 规范污水管道施工企业的施工行为,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和项目移交的管理

众所周知,在污水管道的施工中还普遍存在一些质量通病,例如施工单位随意更改施工图纸;竣工图纸与施工实际不相符;管道接头质量不好,存在脱节和移位等清苦;为通过闭水试验或止水在检查井内乱设封头;拆除封头不彻底,打开一个小洞了事;道路基层施工时将石块或灰土填入检查井,甚至将检查井铲平,覆盖在道路基层一下;检查井基础后周边土方回填随意造成检查井沉降明显等等。这些情况都给污水管网的安全运行和养护管理待来严重隐患,因此必须加强污水管道的施工行为的管理,特别是随道路或其他市政工程配套的污水管网更应该引起重视,在产权移交时接收单位应要求移交提供竣工资料,现场校核竣工图纸和闭水试验的准确性,并抽干或降低检查井内水位(管口至少露出1/3),全面检查井内和管道的施工质量,是否有封头、淤塞等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应不予接受,直至整改达标。

九、 污水管网的运行、维护的市场化管理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 TU9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124-01

一、科学严谨的排水专业规划对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共识,一般也都有排水专业规划,但是正向一句调侃语“计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规划快”所表达的,有些规划还是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其一是存在着换个领导换个思路,已完成的规划也要重来,规划没有连续性;其二是规划大而虚,规划深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其三,同一城市或区域规划不统一,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不协调,缺少一盘棋意识;其四,规划不严谨,存在规划中和设计中已经明确污水管道随路建设,但个别部门因为工程投资等问题随意取消污水管道或污水支管的实施,道路或周边建筑建成后给后期污水管道的实施带来较大难度,甚至可能改变区域污水管道布局。对此,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尽可能有一个责任主体负责修订专业规划,扩大规划的范围和深度,突出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谨性,深入研究新城区的建设、老成区的改造、城区内化工企业废水排污管理规划、医药行业废水管理规划、城郊乡镇的排污管理规划、区域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应用等课题,根据水质污染状况、城区污水排放状况和治理情况、城乡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制定出年度实施规划。统筹规划区域污水治理的全局,特别是城郊之间、城区之间、城区与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尽量避免出现空白区域或死角。进一步研究老城区污水截流、工业污水治理的途径,不断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效率。规划一经通过,应确立其强势的指导地位,由规划、建设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其顺利实施。

二、全面调查管网现状,明确产权管理,落实责任与目标,有效发挥现有管网的效能

污水管网属于地下设施,管理维护存在一定难度,一般都存在污水管网的现状不清的情况,这主要是多头建设和管理造成的,使一些已建设管网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出现一些建设单位也无法说清管线建设位置、是否并网、管径多大、是否存在断头或封堵的情况。这些都给后续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使得建成的管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给统筹规划带来不利影响。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协调相关建设部门收集竣工资料结合现场勘察等措施,尽量摸清管网现状,进一步明确污水管网产权管理的范围,按照规划打通关键节点使得建成的污水管线能组网运行,充分提高污水收集、输送的效率。同时根据现状情况逐步建立一套管网设施的评价标准,制定不同的管养维护或更新标准,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管养工作。

三、加强源头管理,结合排水许可制度逐步建立重点排污户档案

在污水管网的运行中经常会遇到偷排和超标排放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在查找污染源的时候都比较困难,可能对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稳定造成严重,特别是合流制截流式管道还可能对河道造成污染,造成污染事故,因此应积极推广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在现有综合验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污水接管审核、备案和许可制度。通过对排污用户排水水质、排污量、排污口设置、特征污染物等情况的了解逐步建立排污档案,并根据排污量和污染物特点建立排污户分级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排污用户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污水排放的源头控制,进一步保障污水管网设施和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

四、重视污水管道养护,加大污水管网养护的投入,切实加强现有设施的维护管理

目前城市污水管网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在污水管网养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养护手段单一,已有管网的维护管理或者维护管理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没有采用必要的检测手段,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周期性的机制,造成管网存在较多病害,例如日常清淤多以人工为主,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同时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管道发生堵塞,堵塞位置及情况不清,疏通手段有限;管道破损维护不及时,维修方法单一。随着我国的下水道普及率及城市化进程的提高,管道老化和破损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为了避免管道损坏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损失和不便,需要有计划地对管道进行养护,定期检查和维修。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变原有的排水管网的管理和养护理念,让养护维修和管理手段逐步向机械化过渡,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有效提高排水管网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也是整个排水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规范污水管道施工企业的施工行为,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和项目移交的管理

众所周知,在污水管道的施工中还普遍存在一些质量通病,例如施工单位随意更改施工图纸;竣工图纸与施工实际不相符;管道接头质量不好,存在脱节和移位等清苦;为通过闭水试验或止水在检查井内乱设封头;拆除封头不彻底,打开一个小洞了事;道路基层施工时将石块或灰土填入检查井,甚至将检查井铲平,覆盖在道路基层一下;检查井基础后周边土方回填随意造成检查井沉降明显等等。这些情况都给污水管网的安全运行和养护管理待来严重隐患,因此必须加强污水管道的施工行为的管理,特别是随道路或其他市政工程配套的污水管网更应该引起重视,在产权移交时接收单位应要求移交提供竣工资料,现场校核竣工图纸和闭水试验的准确性,并抽干或降低检查井内水位(管口至少露出1/3),全面检查井内和管道的施工质量,是否有封头、淤塞等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应不予接受,直至整改达标。

六、污水管网的运行、维护的市场化管理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4)

城市污水管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关键,是污水处理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必要手段。由于受城市建设、经济条件和管理方式的制约,我国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一般相对滞后,其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污水管网与污水厂不配套、设计过于保守、污水厂进水浓度过低、排污来源不清、雨污不分流不彻底、养护不到位等方面,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也是我们当前必修面对和思考的。

一、 科学严谨的排水专业规划对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共识,一般也都有排水专业规划,但是正向一句调侃语 “计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规划快”所表达的,有些规划还是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其一是存在着换个领导换个思路,已完成的规划也要重来,规划没有连续性;其二是规划大而虚,规划深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其三,同一城市或区域规划不统一,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不协调,缺少一盘棋意识;其四,规划不严谨,存在规划中和设计中已经明确污水管道随路建设,但个别部门因为工程投资等问题随意取消污水管道或污水支管的实施,道路或周边建筑建成后给后期污水管道的实施带来较大难度,甚至可能改变区域污水管道布局。对此,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尽可能有一个责任主体负责修订专业规划,扩大规划的范围和深度,突出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谨性,深入研究新城区的建设、老成区的改造、城区内化工企业废水排污管理规划、医药行业废水管理规划、城郊乡镇的排污管理规划、区域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应用等课题,根据水质污染状况、城区污水排放状况和治理情况、城乡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制定出年度实施规划。统筹规划区域污水治理的全局,特别是城郊之间、城区之间、城区与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尽量避免出现空白区域或死角。进一步研究老城区污水截流、工业污水治理的途径,不断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效率。规划一经通过,应确立其强势的指导地位,由规划、建设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其顺利实施。

二、 进一步加强对污水管网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

三、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

四、 重视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和管理,合理实施污水的截流改造与分流改造

五、 全面调查管网现状,明确产权管理,落实责任与目标,有效发挥现有管网的效能

污水管网属于地下设施,管理维护存在一定难度,一般都存在污水管网的现状不清的情况,这主要是多头建设和管理造成的,使一些已建设管网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出现一些建设单位也无法说清管线建设位置、是否并网、管径多大、是否存在断头或封堵的情况。这些都给后续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使得建成的管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给统筹规划带来不利影响。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协调相关建设部门收集竣工资料结合现场勘察等措施,尽量摸清管网现状,进一步明确污水管网产权管理的范围,按照规划打通关键节点使得建成的污水管线能组网运行,充分提高污水收集、输送的效率。同时根据现状情况逐步建立一套管网设施的评价标准,制定不同的管养维护或更新标准,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管养工作。

六、 加强源头管理,结合排水许可制度逐步建立重点排污户档案 在污水管网的运行中经常会遇到偷排和超标排放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在查找污染源的时候都比较困难,可能对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稳定造成严重,特别是合流制截流式管道还可能对河道造成污染,造成污染事故,因此应积极推广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在现有综合验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污水接管审核、备案和许可制度。通过对排污用户排水水质、排污量、排污口设置、特征污染物等情况的了解逐步建立排污档案,并根据排污量和污染物特点建立排污户分级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排污用户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污水排放的源头控制,进一步保障污水管网设施和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

七、 重视污水管道养护,加大污水管网养护的投入,切实加强现有设施的维护管理

目前城市污水管网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在污水管网养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养护手段单一,已有管网的维护管理或者维护管理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没有采用必要的检测手段,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周期性的机制,造成管网存在较多病害,例如日常清淤多以人工为主,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同时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管道发生堵塞,堵塞位置及情况不清,疏通手段有限;管道破损维护不及时,维修方法单一。随着我国的下水道普及率及城市化进程的提高,管道老化和破损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为了避免管道损坏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损失和不便,需要有计划地对管道进行养护,定期检查和维修。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改变原有的排水管网的管理和养护理念,让养护维修和管理手段逐步向机械化过渡,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有效提高排水管网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也是整个排水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 规范污水管道施工企业的施工行为,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和项目移交的管理

众所周知,在污水管道的施工中还普遍存在一些质量通病,例如施工单位随意更改施工图纸;竣工图纸与施工实际不相符;管道接头质量不好,存在脱节和移位等清苦;为通过闭水试验或止水在检查井内乱设封头;拆除封头不彻底,打开一个小洞了事;道路基层施工时将石块或灰土填入检查井,甚至将检查井铲平,覆盖在道路基层一下;检查井基础后周边土方回填随意造成检查井沉降明显等等。这些情况都给污水管网的安全运行和养护管理待来严重隐患,因此必须加强污水管道的施工行为的管理,特别是随道路或其他市政工程配套的污水管网更应该引起重视,在产权移交时接收单位应要求移交提供竣工资料,现场校核竣工图纸和闭水试验的准确性,并抽干或降低检查井内水位(管口至少露出1/3),全面检查井内和管道的施工质量,是否有封头、淤塞等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应不予接受,直至整改达标。

九、 污水管网的运行、维护的市场化管理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5)

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近年来全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中心,以膨胀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建工作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搭建起了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框架。到2002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2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18.2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6.2%。

(一)坚持规划先行,切实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针对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有的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实际,我们委托省规划设计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新调整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调整为12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到2010年规划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2020年达到47.1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对城市规划控制区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将原规划中围绕老市区规划的四大分区,调整为在12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行政文教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东部开发区、南部工业区和###七个组团。对城市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突出了以人为本和生态城市的理念,由原来的“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出口基地型城市”,调整为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快了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步伐。重点加快了东部行政新区、南部工业区、西部市场区和老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继完成了瓜果蔬菜市场、客货物流中心、###商业区、###等27项详细规划,总面积153.8公顷,编制完成了市北C区153公顷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现河两岸天津路至三城路段的绿化规划。目前,市区正在编制或调整的专业规划已有14个,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2%以上,为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总体功能。2002年以来,我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城市载体功能明显增强。一是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2002年以来,先后修筑了锦州路、永州路、红旗路东段等9条市区道路,特别是今年高标准实施了青岛路、红旗路、人民路、福州路“三横一纵”四条城市道路亮化工程,6月20日全部亮化后,将为城市增添新的亮点。实施了平营路配套、*河整治、外环路综合治理等6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投资达到5000余万元,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七横八纵”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网络,同时也为各功能区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二是合理调控房地产开发,居民居住水平明显提高。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到统一规划的小区集中建设与居住,杜绝了以往见缝插针式的零星建设。同时,适度放开房地产市场,引进了高水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促进了房地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目前,市区1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已达到17个,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的达到6个。已建成的小区全部实行了物业管理,管理范围达200余万平方米,约2万余户居民,覆盖率达到了100%。三是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为经济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市区东部的开发区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工业园,将“一区两园”融为一体,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建设,“十五”期间,将建成一个8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南部工业区以工业新区和**工业园为依托,构建南部大型的工业基地。其中工业新区22.5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已完成,全年一期投入5000万元,正在配套实施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建设。2002年,各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2.4%。四是加大市场建设力度,走市场拉动、以市兴城的路子。西部市场区是我市城市功能的重要分区。自2002年以来,在相继建成农机、竹器、建材、果品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引进*州中邦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占地60亩的建筑装璜材料市场,新建了汽车市场。目前,市场区已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到6万余平方米。五是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2002年投资100万元实施了小双山垃圾处理六期工程建设,投资300余万元进行现河两岸综合整治,实施了河底清淤、河岸筑路、栽植花草树木、砌筑下河台阶等工程。市区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通过BOT方式引资建设的同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已投资近1000万元,预计今年7月底可建成运行。

(三)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推动城市建设健康发展。2002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作用,从改革管理体制和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周密部署,上下联动,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市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严格落实一日两遍普扫和全天巡回保洁制度,确保主要街道全日保洁并达到了“六净、六无”标准。同时,积极开展垃圾代运业务,日清运生活垃圾200多吨,基本达到了日产日清。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力度,对市区垃圾死角和城乡结合部卫生进行全面整治,严厉查处私运乱倒垃圾的违章行为,2002年至今共清除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近100处,清理垃圾6000多吨,使市区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此外,积极推行垃圾袋装化制度,要求市区各单位、沿街门店、居民住户将生活垃圾袋装后投放到指定地点,实行密闭式收集,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成立了专门的检查领导小组,采取联合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查考核。仅今年以来就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检查活动,共检查单位300多个,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近200份,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逐渐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二是进一步加强市容环境管理。在搞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对马路市场、探头经营、非法早夜市、市场暴市和露天烧烤、乱设广告牌匾、乱贴乱画及乱搭乱建等进行专项整治,并安排专人建岗守点,死守硬靠,努力巩固治理成果。自去年至今,共查处乱设摊点6.7万人次,乱贴乱画广告案件77起,收缴非法广告10万余张,清理乱贴乱画14000多处,乱设广告牌匾、横幅、条幅7000多条(块),违章晾晒2100处等等。同时还组织力量对市区外环路两侧和市政新建道路及现河两岸等影响城市形象和工程建设的违章建筑和地上附着物进行了集中拆除清理,维护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严肃性。

二、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城市规划编制滞后,规划管理不够到位。一是由于受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市一直缺少高水平的规划专业人才,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导致城市建设缺少精品。二是城市规划编制、实施不统一。开发区和工业新区在各自的区域内编制和实施规划,确定项目的建设,没有建设行政部门参与,使规划失去整体性和统一性,且部分建设项目缺乏监管,留下了质量、污染等隐患。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个别单位未经法律程序随意改变用地性质。由于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区域布局不合理,建设不配套,原先建设的多数生活小区缺少服务设施,城市部分重要地段缺少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问题时有发生。同时,一些建设单位规划意识淡薄,有时边规划边建设,甚至随意变更规划,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形象。

第二,城市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城市综合功能还不够强。一是城市建设缺少特色,没有形成明显的“三标”,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较少,园艺质量不高,与建设现代化中等卫星城市的目标有一定差距。二是虽然我市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也有效地增加了政府收益。但总的来看,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仍显单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就市区公厕而言,目前尚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一半。三是旧城改造进展缓慢,“城中村”现象仍大量存在。在旧城、旧村改造中,我市曾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村庄实施整体改造,但由于大部分村庄财力不够或怕麻烦,加之村民的传统意识和拆迁补偿标准难界定、有时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面上工作进度缓慢,从而阻碍了城市建设进程。

第三,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城市管理仍以划分职能、分级管理为主,涉及到城建、公安、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职能交叉和多头执法,存在工作力度不一、管理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执法力度薄弱,形不成合力。同时,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们能够适用的大都是行业立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相对滞后,执法依据过于分散,既不够系统,也不够详尽,致使执法人员难以把握,社会上难以了解,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如室外修、洗车和露天烧烤问题,目前只有城管大队一家管理,只能采取教育、处罚手段,治标不治本,而这些行为违反了城市市容、工商行政、公安、交通、环保、环卫园林等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应实施多部门综合整治,从多方面进行有效管理。环卫体制没有理顺,没有充分发挥市、办事处、村(居)三级联动网络,尤其在整治卫生死角方面,存在突击清理时很好,过后反弹问题。

三、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打算和措施

第一,努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对所有重大规划设计项目,本着“经典之作,流芳百世”的原则,都要聘请高水平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做到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具有前瞻性,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城市品位。每一项重大规划都要经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评审论证,报市委、市政府集体研究决定。规划完成后,按法定程序报人大批准,以法定图则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建设都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办事,严厉查处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对一些公众关注的违法案件进行公开曝光,从严处理,依法确保城市建设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组织实施。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6)

0引言

城市排水工程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收集和输送废水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要求。目前一般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形式。合流制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汇集在一条管道内排出。分流制排水工程就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管道排出。在这当中,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出工程又称作污水排放工程。我国城市排水工程发展的较西方而言,随有些落后,但是随着现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建设与迅速发展的城市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尤为重要,同样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要要求。

1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分析

当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更为突出的是老城区,这些地方排水工程建设时期较长,大部分排水管道存在问题,再加之老工程管径本来就小,制约了排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城市的排水需求。因此,迅速更新排水工程是迅速发展的城市迫在眉睫的重要工程项目。近年,城市发展中用于建设的其他电力,煤气,供暖工程的也不断增加,国家就更应加大城市的排水工程重视,改善城市的排水工程建设进度,城市管道工程网络纵横交错,电力,供暖,天然气的管道工程越来越近,占据地下的大部分空间,这也就给排水工程加大困难,这些现状更需要各个相关的机构配合。但是,目前,多数老城镇或者较早期城市都没有同意的规划网络,或者重新规划成本过高,这也就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需要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更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城市排水工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认识有待继续深化

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视角出发,充分认识到城市排水工程不仅是保持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工作,也是保证城市生态代谢的基础工程,更是确保城市水质以及生活的关键措施。认识到城市排水工程是污水资源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具有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的双重作用。为此应对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财政、物价、环保、税务等部门在政策制定、法规执行等方面,均应给城市排水工程建设适当的扶持和倾斜。

1.2 配套污水管道建设迟缓

大部分的城市和地区,经常只是把重点放在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上,缺忽略与之相配合协调的污水处理管道的建设工程。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高投入的污水处理厂在各地建成,用来排污水的管道建设却迟迟未开始,或者忽略为建设,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还是有大部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中,污染环境。所以,排水管道工程的建设必须与污水处理厂同步实施,共同作用,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1.3拓展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投资渠道

一直以来,大部分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和人民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主观认识问题和政策管理问题外,资金不足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过去城市排水工程的建设资金一直依靠国家投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为进一步加快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步伐,应依据相应的付费和补偿原则,进一步拓宽和理顺渠道,使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及维护资金能够有更宽的渠道。不断加大污水处理管理力度,使城市排水工程逐步向持续良性发展迈进,逐步实现城市排水工程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城市排水工程管理分析

城市排水工程的管理是城市排水工程的重中之重,贯穿整个工程建设,使用和后期运营。必须从工程初期就给予高度重视,确保工程管理有序。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3.1优化管理流程,完善城市排水工程管理机制

当前时期,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理体制还不够顺畅,一些管理部门存在有责无权的问题,无法正常行使部门管理作用。长期以来,城市排水工程从规划到建筑到最终的运营管理,均是由市政部门负责的。根据建设部相关规定中明确提出的 “研究制定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中长期规划、体改方案和法规”等规定,具有对市政设施的指导管理职能。然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却较难发挥行业职能,在城市排水工程中往往是 “建管者权力得不到保障,而不建不管者却最终受益”的怪现象。城市排水工程存在着“多头监督、多头收费”的问题。应用于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资金往往由于管理问题出现流失和挪用问题。管理体制流程问题,也常常导致政出多门,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扯皮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工程的统一管理已显得迫在眉睫。

3.2从始至终严格把关质量管理

在材料选择阶段,应选购质量可靠、信誉较好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排水管材。城市排水工程对质量要求较高,在管材选择时,应仔细对管材的合格证、力学检验报告等质检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同时要实际对管材进行认真检验,对于破损、脱皮蜂窝等质量有问题的管材坚决不能采用。在测量放线阶段,应严格按照设计进行绝不能自行变更管道走向,同时对于测量放线应进行认真复测。如果遇建筑物需要避让时,需要建设方给出设计变更,并在核实的位置增加连接井,直线相通,同时要保证连接井转角在135°以上。在沟槽开挖阶段。该阶段设计的质量问题较多,工程施工也比较复杂,施工中经常会遇到边坡塌方以及槽底泡水和超挖等质量问题,应特别予以关注,并采用以下四种方法加以预防。一是注意防止边坡塌方。在工程施工要依据施工地土壤类别和力学性质,科学确定槽帮坡度,对于较深沟槽应进行分层开挖,并妥善处理挖槽土方堆放。二是应注意控制沟槽断面。在开挖断面阶段,应以科学预测和严格质量控制,确保槽断面合理。三是应注意防止槽底泡水。如果工程在雨季进行施工,在沟槽四周应进行闭合的土埂叠筑,并在特定地段进行排水沟开挖,防止雨水侵袭,如果施工处于水位以下或存在滞水地段,应设置排水沟以及集水井,并采取水泵抽水。四是防止槽底超挖。在进行机械挖槽过程中,在设计槽底高程上应事前预留20cm 土层,进行人工清挖,如果出现超挖情况,应及时回填夯实。

3.3城市排水管道网络的管理

城市排水管道网络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建成后的网络管理的成果更加重要。当建成的排水工程进行了雨水、污水分流之后,如果后续管理工作不能与之配套,周围居民私自乱接出户管,又或者为了省钱投机取巧,把生活污水管接入附近的雨水管道,就会让使之前工作全部浪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分流工程失去意义。所以,从源头上做好雨水、污水分流工作是城市排水工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根本的方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排水工程管道网络管理工作。

3结束语

当前,科技、交通发展迅速,出现来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只是这样的城市化,使得排水工程建设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作用至关重要,是城市建设重要的部门。我国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必须充分借鉴西方城市建设的经验,尽可能的少走弯路充分,体现前瞻性、战略高度和因地制宜,应与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相结合,与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相结合,与削弱城市径流和水涝相结合,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应建设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型的新型城市排水工程。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7)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质量控制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园林绿化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还能有效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城市综合功能。通过城市绿化工程,可以建设人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城市中的绿化区域。为了更顺利地完成城市绿化工作,一定要做好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和质量控制。

1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

1.1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管理是任何一个建设工程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城市园林绿化也一样,在建设管理中,必须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为了保障施工安全,施工前应制定园林绿化建设的规章制度,所有的行为、操作和活动都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另外,在进行安全管理时应责任到人,选择1名施工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对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负责,在建设过程中安排专门的安全员监督工作人员安全施工。

1.2施工成本管理

施工成本管理也是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对整个工程中支出比较大的环节进行监控。在施工前做好工程预算,严格按照预算购买苗木及原材料。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和成本审核工作,有效降低材料成本。

1.3施工组织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虽然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工程,但过程却非常繁琐,因此,为了顺利完成项目,在施工环节中就一定要做好管理。要想加强工作效率,首先应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加强沟通,对工程进行统一管理。还可以建立项目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完成,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此外,还应制定完善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保证工程顺利完成。

1.4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主要是为了在合同工期内能够完成或提前完成施工,通过施工进度管理可有效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进行施工管理时也不能一味地强调施工进度,应重视施工人员的体力和施工机械的疲劳度。施工进度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的提高应从制定施工计划、细化施工计划方面实现。

2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控制

2.1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

要想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工程质量,就一定要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技术和市场还不够规范,因此,在施工环节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为了保障施工质量,一定要进行监督管理,成立专门的监理机构,机构成员都是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和监督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投资等,及时指导不够完善的地方,及时纠正不准确或存在问题的地方。

2.2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保障

施工质量一定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项目负责人应对施工质量给予更高的关注,深入施工场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从每个细小的工作环节着手,对施工环节的质量都给予更高的重视。另外,在施工现场,应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选择质量有保障的苗木及材料供应商合作。在具体施工中,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改良土质。对于树苗的栽植,在工期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栽植季节,对于反季节栽植的苗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成活率。

2.3突显园林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与其它建筑类工程的不同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园林绿化工程中,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合作是否协调,施工项目经理对设计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效果,也就是园林工程的艺术性。园林工程中小品的位置、景石朝向的放置、植物景观表现等细节,都需要设计者和施工方共同沟通,才能达成最初所想要的艺术效果。

2.4加强园林绿化的后期管理

园林绿化工作的后期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种、七分养”,苗木在种植以后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才会成活或者死亡,此时如果忽略了对树苗和树木的后期管理,将会对绿化工程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大面积苗木的死亡。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工程建设结束后,施工单位对园林绿化的养护和后期管理不容忽视,及时浇水和施肥,定期除草,提高苗木成活率,保障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3结语

要想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一定要做好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从施工成本、施工进度、施工组织和施工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务必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做好施工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同时注重园林绿化的后期养护。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8)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52-05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使得我国城市遭受地质、气象、环境卫生等多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还是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已逐渐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灾害频发,随着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国内城市逐渐开始重视以城市绿地为主体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北京市为首,已在29个公园、绿地和3所学校、驾校中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到了497.94万m2。天津、重庆、西安等一些易发灾害城市也建设了一批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公园或大型城市绿地。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震灾发生后,成都市二环以内为数不多的公园内每天涌入避灾人员20万人,高峰时达30万人,公园中人员拥挤、踩踏伤亡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饮水及厕所等必要的设施严重不足;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翠湖公园等公园因地震造成地质滑坡、建筑受损、围墙垮塌、市民践踏等,损毁十分严重;绵阳市城区公园、广场、小游园、绿化隔离带等接纳避灾群众30余万人,九州体育馆、南河体育中心附属绿地成为重灾区难民主要安置场地。园林部门紧急拆除有安全隐患构筑物,抢修供水管网和供电设施,新建临时厕所,添置排污泵、吸粪车,才保证了绿地临时避灾的使用需求。

综合四川受灾城市绿地使用情况和北京部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建设和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与管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认识不足

一方面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对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缺少灾害防御知识,我国许多城市居民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较弱,对灾害发生后如何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

1.2 适合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往往是“见缝插绿”,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边角地、废弃用地划作城市绿地,有的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品仓库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特殊类型的绿地如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动物园等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得真正可在灾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但目前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

1.3 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仅仅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就能成为临时帐篷,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造景的水池和喷泉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1)。

(2)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北京宣武区的万寿公园为例,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但是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2)。而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灾时可自动与市政管网断开,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见图3)。

(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1]”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见图4,5)。

2 城市绿地防灾理论和实践的先进经验

2.1 日本:不断健全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分类分级建设防灾公园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多数市民逃向了城市绿地这样的开敞空间。基于这次惨痛的经验,日本有意识地加强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建设。

1956年日本颁布《城市公园法》,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服务半径、面积等指标均作了规定,使得人均公园面积达到较高水平,也使得城市公园的设置和分布趋于均匀合理。1973年在《城市绿地保全法》中,把城市公园列入防灾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1993年日本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并在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2]。在日本以防灾公园为主体的防灾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广场和绿道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

2.2 美国:结合公园系统和社区建设的防灾规划

早在1871年美国芝家哥火灾之后的重建规划中,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3]。

2.3 我国台湾地区:建立防灾绿地系统,将公园纳入防灾空间规划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冲绿地等。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4]。“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随着灾后重建展开了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都市防灾规划的内容包括避震疏散方案、避难疏散组织、疏通通道和防灾救灾空间。在防灾规划六大防灾空间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3 关于加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

(1)充分重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前期调研、评估工作。针对城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性质和规模、形态和布局、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等,充分研究和掌握本地区易发灾害的类型、地点、灾害源及其影响范围等关键因素,分析确定防灾的侧重点。同时要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测算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的面积和承载容量。

(2)明确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城市绿地防灾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步完善和落实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参考日本防灾公园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可以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分为4类6个层级(见表1)。

(3)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协调衔接。城市绿地防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广场、体育场等应急避难场所,医院等公共防灾设施协调配套建设,并结合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强绿地之间、绿地与其他应急避难场所或城市公共设施之间的连接,形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

3.2 明确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工作重点

(1)加强人口稠密地区紧急避灾绿地的建设。通过适当调整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的用地性质,调整绿地布局,补充绿地数量,加强紧急避灾绿地建设,是加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

(2)合理利用城市现有公园改造和建设防灾、避灾公园。选择现有公园必须要满足对相关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安全性的要求,如要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之外等等。

(3)分类分级完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绿色疏散通道和隔离缓冲绿带基本不设防灾设施;紧急避灾公园和绿地设消防、应急供水、供电、厕所等居民急需的基本生活设施;固定防灾公园则需配置消防设施、广播通信设施、储备仓库和抗震贮水槽等灾后救援设施与物资,为较长时间避难和短期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而救灾基地公园要配置应急指挥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直升机停机坪等弹性空间。

(4)科学配置城市绿地植物种类满足防灾需求。在风、雪灾害多发地区要注意选择抗风、耐寒、不易倒伏和折断的植物种类;行道树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大型乔木,生长良好、枝干坚固的行道树可阻挡散向街道的残墙碎瓦,使道路保持畅通;隔离缓冲绿带应选择防火和吸收有毒气体能力强的植物。

4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4.1 建立城市防灾管理协调机制

城市人民政府在防灾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汇同地震、规划、民政、园林等部门,科学制定应对城市易发灾害的紧急预案。

4.2 健全城市绿地防灾法规和标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于城市绿地防灾更是没有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和规范。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修订《城市绿地条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等有关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和管理的专项法规,及时出台《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等指导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技术规范。

4.3 保障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和管护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财政支持,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多方投入和参与。特别要保障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避难设施的维护费用,确保灾时能正常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4.4 促进城市绿地防灾科技研发和应用

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环保型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解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中供水、环卫和能源等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研究,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绿地防灾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4.5 加大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宣传教育力度

要向市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建立完善、规范的标识系统,广泛告知本地区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设施的具置、到达路线和使用方法。要对新建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公园管理部门要为由单位或群众组织的防灾演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4.6 完善城市绿地防灾监管机制

城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对于不符合防灾减灾基本要求和城市绿地防灾规划的绿地不予验收,进行整改;要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切实加强防灾避险绿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避免因缺乏管理维护降低灾时使用功效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绿地防灾减灾设施定期检查,对于已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要尽快更换和完善。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只有未雨绸缪、从容防范才能避免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基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不确定性,我们容不得半点侥幸的想法,必须树立“主动防灾”的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防灾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城市绿地防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全面加快城市绿地防灾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容量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避难、疏散和安置场所,配合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才能“有备无患”,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撑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绿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GB21734-2008.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site and Its Facilities[S].]

[2]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和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27~29. [Su Youpo. Types,Functions and Disposition Rules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Gardens in Japan[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4,(2):27~29. ]

[3]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生存空间,2005,(2):16~18. [Jin lei. The Synthetical Disasters Reduction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Chinese Secure Communitity[J].Living Space, 2005,(2):16~18.]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8. [Li Jingqi,XiaJi.Stud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7,(7):18.]

Discussion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Based on Refle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ZHENG Xi1 SUN Xiaochun2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in Ministry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9)

第二条凡在市内6区(含高新区)范围内,需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均适用本规定。各章另有具体规定的,以各章规定的范围为准。

第三条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房管、城管执法、市政公用、财政、监察等部门按各自职能,负责相关审批管理及监督工作。

第二章旧城改造项目

第四条旧城区主要是指市区二环路以内和长清城区组团范围内的区域。

第五条旧城区改造应逐步调整、搬迁污染工业企业,控制人口和建筑容量,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完善服务、交通等设施,改善整体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第六条限制零星插建项目。严格控制用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的零散用地建设,高层建筑用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多低层建筑用地面积小于2000平方米的零散用地不应单独用于居住用地开发。用地面积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已取得土地出让手续的成片用地周边零星用地确实难以单独实施招、拍、挂,在确保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可协议出让给已取得成片土地使用权建设单位的。

第七条对改造难度大的地段和项目,可与其他商业、旅游、娱乐、经营性房地产等项目捆绑,整体实施招、拍、挂。

第八条城市规划确定搬迁和限制发展的单位,应严格限制在原地进行新的建设。

第九条经十路、历山路、胶济铁路、纬十二路围合区域内需改造的地段和项目,其建设容量在满足有关容积率核定标准的前提下,可按“拆一建二”原则控制,并应结合院落改造整合周边环境。

第十条征地范围内、代拆城市道路、公共绿地或其它城市公共用地比例较大的以及拆迁量大、改造成本高的危旧住宅、棚户区的改造项目,其容积率可适当增加,但累计增加的指标应符合有关容积率核定标准。

第十一条旧城改造应坚持合理配套、同步建设的原则。用地规模超过3公顷的改造项目须编制详细规划。较大范围用地进行详细规划时,应优化、整合区域内中小学用地,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和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并设置老年、青少年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

居住用地内应按不低于居住户数50%的标准配建停车位,条件具备时应适当增加,且以建设地下停车场为主,尽量减少地上停车。

第三章旧村(居)改造项目

第十二条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的城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及其外缘地带范围内的旧村(居)改造适用本规定。因城市发展需要,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收涉及特定区域的旧村(居)改造,由政府按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统一组织实施,不适用本规定。

第十三条旧村(居)改造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规划、土地和建设管理等各项审批手续,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四条旧村(居)改造必须以村(居)全部土地资源统筹编制总体策划方案。

总体策划方案由镇(办)政府负责会同相关村(居)编制;各区政府负责组织审查并报市有关部门;市建委会同有关部门会审后,报市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总体策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旧村(居)改造需迁村并点的意见;旧村(居)土地使用、变迁和现状情况;旧村(居)户籍在册人口状况;旧村(居)全部土地按“三类用地”分配使用以及是否合并重组使用的意见;规划策划方案;资金筹集、村(居)民拆迁补偿安置、旧宅基地整理、政府统征储备用地补偿等具体事宜的处置意见;旧村(居)改造的实施进度计划等。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的单一居住社区居住规模不宜小于800户,其选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具备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的前提下,遵循宜改则改、宜迁则迁、宜并则并的原则确定。不符合城市规划或单独改造达不到规模的,可采取迁村并点或按规划要求重新选址集中新建。

对单独改造达不到规模的、有实施特定规划要求的或村(居)有自愿要求的旧村(居)改造,在能够与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开发建设用地相结合的前提下,可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捆绑,整体实施招、拍、挂。村(居)民安置住宅建设应作为招、拍、挂供地的附加条件之一。

居住社区住宅建筑以多层为主,严格控制低层建筑,在满足规划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建设小高层和高层;配套设施及规划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居住区规范要求。

第十六条旧村(居)全部土地划分为用于安置村(居)民住宅建设的居住用地(以下简称居住用地)、用于村(居)民生产经营设施建设的生活保障用地(以下简称生活保障用地)和政府统征储备用地3类。

居住用地按现户籍管理在册人员,以人均土地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的标准核定;生活保障用地按现户籍管理在册人员、所在区域土地级别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以人均土地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核定;除前两类用地外,其余土地为政府统征储备用地。

对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原属于集体所有的,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为或转为国有土地划拨使用,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暂不具备征为或转为国有土地条件的,也可保留为原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核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政府统征储备用地分别采取即时征收、预约征收或规划储备征收的方式征收储备。政府统征储备用地在政府尚未实施征收时,仍应保持农业生产活动。

对批准的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可由村(居)委员会依法决定是否合并重组使用;其法定使用人在对其用地依法处置后,可以享有转让、出租的权利,但不得再申请新的用地;如确有必要,生活保障用地可暂按工业用途和正在执行的地价标准用于抵押贷款。

第十七条村(居)委会负责实施旧村(居)改造中村(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拆迁安置的对象应为现有本村(居)户籍在册人口;拆迁安置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参照《*市统一征用土地暂行办法》(济政令〔20*〕第204号)有关规定执行。

旧村(居)改造中,按规划应腾空收回的原宅基地上房屋及其附属物,由村(居)委会负责组织即时拆除。

第十八条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上的建筑,凭国有(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报告办理房屋初始登记手续,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村(居)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国有划拨土地上的房产,在补交国有土地出让金后,可以上市交易。集体土地上的房产,不得上市交易,可在本村(居)村(居)民之间转让。

第十九条旧村(居)改造新建居住社区住宅建设的适用、安全、耐久、环境、经济等性能必须达到国家《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规定的1A级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向2A、3A级提升。

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

第二十条为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作用,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量和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土地。

第二十一条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用地预审,并将用地预审列入建设项目审批的重要程序。

第二十二条新增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禁止、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和〈*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27号)精神,严格控制限制供地项目,对禁止供地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用地申请,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部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低于3600万元/公顷,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2400万元/公顷。在开发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小于5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可通过建设标准厂房解决经营场所。

第二十四条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鲁政办发〔20*〕27号文件中确定的*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执行,其中,一般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根据行业分类和地区类别分别确定。

第五章集资、合作建房项目

第二十五条职工住房条件较差的企业,可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本单位存量土地,采取职工集资建房或合作建房的方式,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严禁任何单位借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实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

第二十六条集资、合作建房纳入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和用地计划管理,不减免城市建设综合配套费。

企业1999年1月1日以后征用的使用性质为非住宅的土地,不得用于集资、合作建房;之前征用的依法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后,可用于集资、合作建房。

第二十七条集资、合作建房项目按照企业职工集资建房项目审批管理规定的程序报批,由企业自行组织建设。已审批的集资、合作建房项目,自审批之日起1年内不能开工建设的,需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集资、合作建房的户型面积标准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确定。

第六章批后管理

第二十九条建设项目批后管理是指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已经审批的项目建设实施的全程监督管理。

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房管、市政公用、城管执法、财政、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各负其责,对审批后的建设项目加强监督检查,每年至少集中检查1-2次,切实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审批的内容进行建设。

第三十条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与城管执法部门应加强衔接,及时互通审批事项、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建立高效顺畅的互动机制。

第三十一条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审批的建设项目监督检查时,发现违法行为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等强制性措施的,应当告知或移送城管执法部门处理。城管执法部门应当及时依法采取措施,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处罚和制止,并将处理结果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二条对未经审批进行建设的违法行为,由城管执法部门依法进行查处。城管执法部门正在查处的违法行为未结案的,或违法行为未按要求改正的,以及违法当事人未完全履行处罚决定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暂缓为其办理新的建设手续。

第七章居住区配套设施验收备案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10)

城镇建设工作可概括为实施“13579”工程、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监管、加强新区城市管理、抓稳定促和谐、抓安全确保各项建设健康发展五句话。

(一)实施“13579”工程,加强新区建设

“1”是建设1处绿地。投资360万元,启动建设杏坛路公园绿化工程,面积1。17万平方米。现已完成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近期即可动工建设。

“3”是在3条路上安装路灯。投资50万元,于4月份完成了德政街、中原路东延段、金堤路西段三条道路53盏路灯安装。

“5”是硬化5条人行道。投资394万元,完成金堤路、黄河路、德政街、板桥路、中原路东段五条道路人行道硬化,总面积4。16万平方米,已于8月上旬铺设完毕。

“7”是新建7条道路。投资XX万元,新建中原路西延至迎宾大道、杏坛路北延至金堤路、黄河路东延至龙泉路、板桥路东延至李庄、龙泉路南段、德政街东延至龙泉路、祥和路一期板桥路至德政街等七条道路及排水工程,使新区6平方公里详细规划区形成七纵五横道路网络。七条新建道路总长4。188公里、排水沟涵8。4公里,排水工程于8月份建设竣工,10月中旬路面铺设完毕,正进行路沿石砌铺,11月中旬全面竣工。

“9”是完成9项重点工作。一是污水处理厂通过验收并进入了试运行;二是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了使用;三是委托山东省规划院完成了新区板桥路、怡苑路、黄河路、中原路、德政街等街道的街景设计;四是对电力调度楼、一中新校区教学语音楼、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等重点建设工程各派一名副局长和一名业务骨干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实施工程质量监管,确保了建筑质量和施工进度;五是对医院新区病房楼、妇幼保健院、德馨园住宅小区、崇明源小区做好规划设计审查,确保了建筑风格和建设品位符合新区控制性规划;六是严格落实招投标管理办法,确保了招投标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今年我县投资总额6467万元的35个工程项目全部进入了有形建筑市场;七是完成了板桥路、人民大道、黄河路、金堤路等四条道路灯箱安装和新区现有道路标牌设立,进一步美化了新区环境;八是加强自来水公司安全生产和安全防范,安装了摄像头,购置了办公设施,近期迁入了新区办公;九是强立推进新型墙体材料改革,积极扶持滩区砖瓦窑厂利用黄河淤泥生产多孔砖,对新区重点工程建设从设计上要求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使新型墙材从生产、设计、使用和推广上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我县墙改工作取得了初步实效。

(二)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监管

制定出台了《加强村镇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意见》(2011)61号),各乡镇成立了乡镇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对乡镇和从规划、设计、质量、建筑安全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并做好宣传与技术服务工作,以防止村镇建设规划的盲目性。

今年以来,将村镇规划工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促进城乡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城建局抽调专业技术骨干,制定,牺牲节假日和星期天,深入各乡镇进行村庄规划现状测绘。止目前全县25个村庄已完成现状测绘和总体规划,濮城镇、颜村铺、城关镇、陆集、高码头、白衣阁、张庄等7个乡镇驻地完成了规划,占全县小城镇规划的60%以上。

(三)加强新区城市管理

1、加强环卫管理。增设垃圾收集人力三轮车6辆,配备2辆机动三马车。更新沿街果皮箱。增加环卫工人,每天两次上门收集生活垃圾。环卫队组织环卫工人每天进行清扫,拓展环卫清扫保洁,多次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治理卫生死角,掩埋处理围城垃圾,行管人员每天进行检查,确保了主次街道垃圾日产日清,保持干净整洁。

2、加强对城区招牌和广告设施的管理,严格管理道路、排水和其它市政设施。制止在路灯杆上乱拉乱挂、破坏路灯设施;制止乱建乱占、乱泼乱倒、损坏市政设施等破坏行为。

城市建设和管理篇(11)

一是全力推进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目前我区“三纵三横” 路网主结构已形成,将逐步修建和完善各支线路网建设。计划建设民兴路、环湖路、安平路、光明街、富江路、龙江路、康复路、利光路8条街路7.5万平方米升级改造,配套建设雨水5500米,人行道5.4万平方米,路灯160盏,预计总投资3382万元。

二是全力推进城区绿化工程建设。以打造精品绿化工程为目标,提升花园、广场等重点地段建设档次,重点实施江心岛风景区、新建和完善滨江大道、沿江路、民兴路、向阳大街、复兴路、春阳街、新华路、青年街、建华西街9条街路绿化建设,预计投资763万元。非政府投资项目有百合花园和锦江花园绿化建设预计投资368万元。预计总投资1131万元。

三是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针对我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为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棚改开发建设步调将放缓,计划开发地段为建五、建六委,征收拆迁面积3.2万平方米,总户数506户,总建设面积8.4万平方米,回迁安置面积2.8万平方米。同时抓好棚改各地段结转项目,确保按时回迁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