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0 14:55:18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1)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43-02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并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从法律上已经规范了检测工作,但是这部法律在实践工作中遇到许多具体问题,使其在执行上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对此不理解或者理解甚少,在主观态度上是不支持,更有甚者反对检测,很难规范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本文就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危害检测的现状、影响规范化检测的因素等,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该项工作的实践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专家们商榷。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国家规定了,企业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制度,充分说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重要意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是了解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用人单位制定控制职业危害措施的依据,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等措施的一门学科。它的重点是研究各行业的职业卫生特点,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目前我们开展的检测项目主要是,不良劳动条件存在的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1.1 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1.1.2 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1.1.3 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1.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2.1 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1.2.2 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

1.2.3 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1.2.4 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入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1.2.5 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1.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3.1 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1.3.2 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气换风、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

1.3.3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发生工伤的原因有很多,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工伤与职业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

2 影响职业危害检测工作主要原因及现状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一下问题阻挠和困扰着使其不规范,不科学,工作没有形成规律和程序。

2.1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法律责任没有落实。由于职业病违法成本低,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积极性不高。生产水平低下,技术落后,防护措施简陋,有的根本没有个人防护。

2.2 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经济发展中如何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力。为吸引投资,保护地方经济,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降低投资门槛,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大量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三同时"审查的企业开工投产,导致大量劳动者遭受职业病危害。

2.3 部门之间长效协同工作机制不完善。;我国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一直由卫生和劳动部门共同负责,存在严重的职能交叉的问题.从1998年由卫生部管理,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从2002年实施以来,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03年中编办对职业卫生监管职能重新作了划分,有卫生部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共同承担,其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监督管理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但是目前职能划转交接进度缓慢,存在职业卫生监管的真空,两个部门根据中编办文件精神协商的职业卫生职能划分比较原则,如何理,解掌握,执行各自的职能存在严重的问题,已经出现了监管失控的局面。

2.4 我市职业病底数不清。目前职业病防治现状如职业病发病,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不清。主要是两项制度改革后出现报告责任机构混乱,如监督与技术机构缺乏沟通与交流;信息不畅,各自为政。使大量的重要管理信息资料出现;迟报、瞒报、谎报、漏报、错报等现象。技术服务的覆盖面狭窄,检测信息来源少,检测数据客观性,代表性不强。

2.5 职业病危害检测数据难以反映实际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分析表明;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就辽阳市情况看:原来从两个部门每年70家,到40家、10几家。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逐年减少,达标率升高,其中相互背离的原因,是收集的数据不是来自于服务性检测;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市场化,那些经济效益差,守法意志薄弱的用人单位没有得到检测,加上检测企业少,难以反应整体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成为检测的空白区。

2. 6 职业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两项体制改革后职业病防治机构受到冲击,原职防机构大多一分为三,分别进入疾病控制,监督和综合医院(职业病临床部分),企业职业病防治机构,在企业改革中作为社会职能,被分离到社会或精简萎缩。对职业卫生感兴趣的学者越来越少。区县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力量更加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形成了;职业卫生服务:大城市较好,小城市较差,农村没有,大企业较好,小企业较差,个体企业基本没有正式职工较好,合同工较差,农民工基本没有。

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那些经济效益差,守法意识薄弱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劳动者没有及时得到健康监护.一些用人单位没有把流动工人,混岗工人作为健康监护对象,这些人群往往成为职业健康监护的盲区。

2.7 劳动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尚不完全。劳动者健康权益保障问题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是加强劳动用工的管理和社会保障.由于农民工的 流动性、临时性、多变性、当前,要着重解决农民工的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问题。

2.8 国家命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材料在有些地方仍然继续使用。

2. 9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投入严重不足,职业病防治技术装备得不到补充和更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与当前职业卫生工作不相适应。

2.10职业病关注重点与国外有差距.例如,我国职业病目录与国外职业病分类有所不同.各级政府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

从职业病与经济的对比来看;一例尘肺病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41万元,从全国接尘肺病现患44万人计算,损失可达140多亿元,因新增尘肺病例造成的经济损失6亿元的速度增加.粗略估计,每年我国因职业病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损失2000亿元.另外,在国际贸易,因劳工标准(工人工资+劳动保护)遭到反倾销造成的贸易损失更难估计.

3 结论

上述问题本人认为是目前影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范化服务的主要因素。必须强化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作用,努力克服上述问题,使之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把依法检测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职业病防治法》的最大效能,真正起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2)

一、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及工艺特点

1.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

氯硅烷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采用DCS控制。硅粉或硅块均采用装货设备或机械运输设备投加,氧化钙是人工拆包投料,氯化氢气态和液态物料包括产品均由管道输送。

2.氯硅烷生产工艺特点

氯硅烷生产原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硅与氯化氢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其反应式如下:

Si+3HClHSiCl3+H2;Si+4HClSiCl4+2H2。

工艺流程:硅块在密闭房氮封设备下经研磨、筛分,筛下的硅粉在氮封条件下进仓贮存,作为原料待送至氯硅烷反应装置。筛上硅粉返回继续研磨,研磨过程无化学反应发生,排出的含硅粉废气经袋式过滤器过滤后,硅粉可重复利用,废气则排放。

硅粉在N2保护下由给料头进入氯硅烷反应塔,在催化剂和300℃高温条件下与无水HCl生成粗氯硅烷。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器中有内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再经单体净化塔精馏,脱除高沸物即得到粗氯硅烷,其组成主要为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经固定床反应器处理后存于贮罐内外供。

反应设备中放出的废气送入洗涤塔,除去氯化氢后排至大气;洗涤液则被送至废水处理调节池,经中和处理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管道内输送的保护气(氮气)再返回研磨装置重复利用。来自三氯硅烷反应装置的废硅和残渣送至废硅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废硅和粘土加入混和器中与水混和,形成灭活的硅金属固体混合物后送去填埋。其中粘土通过风机送入料斗,其粉尘经袋滤捕尘室收集。

高沸点残液经过滤后,滤液送至三氯硅烷反应装置回收利用。其残液经调整后送至急冷单元。该单元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的熟石灰来中和氯硅烷高沸点残液。急冷单元为间歇操作,进行急冷处理后氯硅烷用环状喷头送入,形成氯硅烷凝胶。之后,凝胶、盐水及未反应的石灰经斜槽溢流至脱水池。盐水和剩余的石灰从凝胶中倾析出来,其液体送至废水处理装置,经中和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凝胶和来自熟化器的砂石送到厂外进行处理。急冷单元排出的废气仅含有氮气,直接排至大气。

二、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防控措施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安置区域划分评价单元,主要分硅块研磨、氯硅烷反应、废硅处理、急冷和公用辅助五个单元,按各单元工艺特征识别和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接触途径和主要健康危害。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化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硫酸、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γ射线电离辐射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评价

经现场调查、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基本遵循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了较有效的措施,基本控制了职业病危害的发生:(1)建设项目在满足自身需要及相关设施的前提下,对生产工艺、单元、设备进行了合理布局,从而限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范围。(2)该项目在建筑物、生产和办公场所的建筑结构,屋顶、墙面、地面处理及通风等方面基本能满足生产和卫生要求,建筑物内的空间布局基本合理。(3)评价过程中所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表明该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基本有效。(4)该项目试运行以来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疑似职业病,企业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个人防护措施相对有效地减低了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水平。(5)企业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有相关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废硅处理粘土投料口和急冷区废液处理用的氧化钙投料口均没有安装局部通风设施。建议:上述岗位应安装局部通风系统,安装的吸尘罩应符合国家《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要求,做到合理、有效,其通风技术设计应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要求,并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第二,7012下位置137Cs液位仪(编号:0107CS033704),其测量时活度在3.6×1010 Bq,距源容器表面1m处γ辐射剂量率为2.90-3.77μSv/h,γ射线强度较强。建议:厂方应根据《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4-2006)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要求,加强对该密封放射源的管理,应对放射活度较强的放射源加固屏蔽;应加强对源的距离防护,在源周围防护距离3m处设置醒目警戒线,并将这4台液位仪的开启与警铃或喇叭设置联动,以告知巡检人员不要在此周围停留。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3)

1.1 感染性因素 众所周知,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如可能被针头、安瓿等锐利器械刺伤。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产科病房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孕产妇和新生儿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特别是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屡见不鲜,其中一些经血传播的疾病有可能被其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引起感染,给产科病房护士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

1.2 物理性因素 产科病房护士在工作中长期接触紫外线照射、臭氧熏蒸、各种仪器的屏幕辐射、噪声污染,加上工作高度紧张、长期站立、无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护士的神经系统、消耗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1.3 化学性因素 在产科病房工作环境中,经常将各种消毒药品用于医疗仪器、物品、地面等消毒。而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也会引起皮肤腐蚀、呼吸系统刺激等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

1.4 心理性因素 产科病房护士在工作中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长期的紧张和刺激,使体力、精力透支,造成产科病房护士精神压力过大,形成了不良的心理状况,如焦虑、失眠、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影响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 防护措施

2.1 感染性因素危害的防护

2.1.1 呼吸道的防护 病房内保持空气流通,早晚二次开窗通风,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做空气培养。使用消毒药品时,准确配制消毒液浓度,使用挥发性消毒剂时,为防止呼吸道损伤,可戴多层口罩。

2.1.2 手的防护 洗手是一种自我保护,可防止交叉感染。应做到操作前、操作后都要洗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操作前最好戴双层手套,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及时更换手套,若手

套破损或被污染后也应及时更换,经常更换手套不仅能保护患者也能更好地保护操作者,而戴双层手套也可减少因锐器刺伤时进入体内的血液量。

2.1.3 针刺伤的防护 首先,护士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做好锐器的废物处理。一旦发生针刺伤,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先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自来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同时对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IV、HBV及HCV等抗体检测,并建立针刺伤记录制度。

2.2 物理性因素危害的防护 在进行医疗仪器屏幕操作时,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长时间持续接触亮屏,减少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在进行臭氧消毒后,应开窗通风。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人要离开现场,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眼睛不要直视灯源,消毒后开窗通风。在提重物、搬运患者时,保持身体平衡,利用技巧和人体力学原理,避免肌肉和韧带损伤等。

2.3 化学性因素危害的防护 产科病房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和正确的操作。

2.4 心理性因素危害的防护 产科病房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本岗位的工作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工作之外,产科病房护士应多参加娱乐休闲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以保持心理平衡来消除和预防心理疲劳。作为管理者,避免消极的批评指责,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使护士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另外,合理的饮食营养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目前,职业危害及其防护已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普遍提高,医护人员也应关注、关爱自身的健康。产科病房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明确职业危害,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因职业危害造成的人身损害。这样才能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 考 文 献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4)

1 石材产品类别及加主要生产工艺

1.1 石材产品类别

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异型产品(包括雕刻、弧板、空心柱、实心柱、线条、拼花等)、板材产品(包括大板、规格板、薄板等);按照使用部位,又可以分为室内石材、室外石材;墙面(立面)石材、地面石材;建筑用石(如桥墩)、装饰石材(如各类饰面石材)等等。

1.2 加工工艺流程

(1)石材加工:料石切割裁板抛光齐头成品。

(2)雕刻:石料雕刻打磨成品。

(3)使用的设备主要有:切割机、花线机、研磨机、打眼机、裁板机、小型手工打磨机等。

2 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石材行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噪声、振动、电击、切割)。

2.1 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

石材加工过程产生粉尘量受工艺与设备影响,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锯切割加工时,尽管水喷洒周可将粉尘吸落,但干燥后刮风时便又扬起,造成二次粉尘污染,其危害性更大。实际上,出于对生产成本的考虑,很少有企业在二次粉尘产生后采用更大规模有效湿式降尘,无法避免由二次粉尘污染带来危害。

2.2 物理因素(噪声)

在石材生产加工过程,各类机械的操作使用过程形成噪声。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出,石材加工作业点噪声强度几乎全部超标。噪声是个隐形杀手,在石材加工过程很容易被人所忽视,加之大多数企业没有很好的执行职业病防护,劳动者并未全部佩戴耳塞,随着受害者听力下降及相关疾病显现,其危害才逐渐暴露出来,这种对人体的损害是持久性的。

2.3 物理因素(振动)

石材行业生产过程对工作人员身体产生的振动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但以后者多见,因行业特殊性,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接触各种电动工具一一凿岩机,云石机,角磨机,风钻,电锤、开拖拉机等,人体长期接受以上类型工作的振动刺激而发生的职业病,如长期使用多种电动工具,会引起肢端血管痉挛,末梢神经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手指阵发性青紫或苍白,有手麻、手痛、手僵硬等“霉诺氏现象”。

2.4 物理因素(电击)

石材的多种加工机器如大切机,花线机、研磨机、打眼机和多种小型电动工具,不论三相电或二相电,若使用不当,缺乏精心定期维修,或电动机进水,或电缆线老化,折断,或使用了伪劣产品,加之工人文化素质差,没有正规的进行安全上岗培训,隐患很多,工人在操作过程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击伤害,严重的会造成火灾和人身伤亡。

2.5 物理因素(切割)

石材的特点:沉重、光滑、边缘锐利、易断裂,因此在运输,挪动和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程度不同的砸伤和切割伤。

3 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措施

石材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噪音等污染,且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对各类工具的不正规使用及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在我国,从事石材加工的劳动者大多文化素质较差,没有注意自身防护,另一方面,经营石材的的厂家很多事私营企业。也大部分文化水严和技术素质较差,管理水干低下,再加上劳动条件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石材加工行业的职业病没有预防措施。石材加工行业的职业病是可防治的。下面介绍石材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

3.1 矽肺病

矽肺是长期多量吸入结晶形二氧化硅(SiO2)的粉尘,引起肺组织损伤的一种最严重,最多见疾病,是报道、研究最早的职业病。硅是地壳岩石中最主要的元素,以游离的形式与氧结合成SiO2;它以四面体的结晶形式及微小颗粒存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组织,形成纤维化结节,并不断融合硬化,使正常肺组织减少,最后造成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早期可能没有什么异常,发病后常出现咳嗽、气促、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肺气肿,易并发肺结核和肺癌等。

预防措施:最主要的是搞好防尘工作,要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通风,采取湿式作业,如凿岩打眼要带水作业,禁止干打;磨边,打眼挖洞应改干磨为水磨;粉尘多时工人干活要站在上风头,或戴好确有隔尘效果的防尘口罩。并建议石材加工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改行或治疗。

3.2 噪声病

当今世界,多种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七大公害之首,我国有上亿人受噪声严重干忧,有上千万人暴露在可致听觉损伤的噪声环境中工作,石材行业包括其中,如石材开采的巨响爆破,荒料和切割及异型加工中电动工具的振动噪声,会导致从业人员的“病从耳入”,长期过量的刺激,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重听、耳聋、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等严重疾病。

预防措施:石材开山爆破要远离现场,更新设备,选用比较先进的噪声小的石材研磨机械,操作开动大型切割机器时,工人可用耳罩、耳塞等必要措施。

3.3 振动病

振动病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但以后者多见,它是一种由于人体长期接受振动刺激面发生的职业病,如长期使用多种电动工具――凿岩机,云石机,角磨机,风钻,电锤、开拖拉机等,会引起肢端血管痉挛,末梢神经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手指阵发性青紫或苍白,有手麻、手痛、手僵硬等“霉诺氏现象”。

预防措施有:要求企业领导和广大工人队伍,要改革石材加工工艺的设备和工作方式,减少机器剧烈振动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寒冷和噪音的协同刺激。固为寒冷和噪音,通过神经和体液的加强作用,会促进振动病的发展,振动也能加强噪声对听力的损害,因此振动、寒冷和噪声是三个互相关联的致病因素。三者关系密切均应预防。

3.4 电击伤

石材的多种加工机器如大切机,花线机、研磨机、打眼机和多种小型电动工具,不论三相电或二相电,若使用不当,缺乏精心定期维修,或电动机进水,或电缆线老化,折断,或使用了伪劣产品,加之工人文化素质差,没有正规的进行安全上岗培训,隐患很多,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击伤害,严重的会造成火灾和人身伤亡。

预防办法:提高工人文化素质,加强上岗培训教育,学会使用电动工具和简单的维修技术,狠抓安全用电多种措施,对症下药,尽量减少电击伤亡事故的发生。

3.5 切割伤

石材的特点:沉重、光滑、边缘锐利、易断裂,因此在运输,挪动和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程度不同的砸伤和切割伤。

预防办法:建议抬板要立抬不要平抬,戴好手套,工作期间勿穿托鞋,搬运工具和存放架子要牢固。

【参考文献】

[1]康述理.南平市延平区透辉石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状况调查[J].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5)

中图分类号:X961 文献标识码:A

铁矿厂劳动强度较大,危害因素较多,工人极易患上职业病,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对职业病的控制和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工程分析法是对待识别项目所用的材料、生产流程及可能发生的反应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该方法分析最大的优点是分析的内容全面仔细,囊括项目的各个方面和细节。现今工程分析法已逐渐投入使用,且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有一定的效果,是职业病控制与防治的前提,笔者以某铁矿为例,利用工程分析法对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1.工程概况

本文对某矿厂调查,厂上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矿厂地带无疫病。新进行的项目首先要进行采矿,采矿选用地下开采分阶段填空的方法,采矿后用皮带等工具传输到选矿处,选矿时使用磁选工艺及破碎磨碎工艺相结合,尾矿浆经过浓缩处理后运至用来做地下填充,其他尾矿用来生产铁精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2.1 系统工程分析法

根据系统工程分析法,将整个矿厂生产流程分为采矿、选矿、尾矿和公用辅助4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4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的条目主要有选用的材料、生产工艺、使用设备等,根据4点对矿厂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展开分析。

2.1.1 材料分析

收集矿厂整套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所有原材料,并探究材料之间可能的化学反应,对原材料、化学反应及得到的化学产物、最终得到的产品等物质的性质都进行探究,主要分析其毒性和对人体的危害,进而得到所有材料可能引发的职业病。

比如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常使用炸药,炸药主要由硝酸铵组成,关键元素为碳和氮,炸药爆炸最终得到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与氮氧化合物,其中一氧化碳由于井下空气不足,炸药未充分燃烧产生,浓度过高会使人中毒;氮氧化合物会损伤人体呼吸道,严重时会引发急性中毒。再例如此次工程中常用电焊维修,在电焊过程中由于焊条含多种元素,最终除了产生烟雾灰尘之外,还会有一氧化碳和锰的化合物等产物,锰为重金属,对人体危害较大。

2.1.2 生产工艺分析

系统工程分析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利用流程图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避免漏掉一些重要细节。在分析生产工艺时,对工艺工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因素。比如对井下破碎的流程进行梳理,得到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流程图可以很直观地得到,在破碎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仅为矿石,无其他化学物质,整个过程无化学反应,只存在物理做功,在振动、破碎等过程中时有较大的噪音;在对矿石和碎料进行运输传递过程中有较大粉尘,所以这个过程中主要的致病因素为噪音和粉尘。同理可以用流程图梳理其他工艺过程,如磨矿及磁选过程,进而分析其中的致病因素。

2.1.3 工艺设备分析

矿厂工作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多且杂,每个设备在运行时有各自的特点,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进行整理,对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致病因子进行分析。

例如工程中使用的铲运机,其主要依靠柴油燃烧进行运作,而井下氧气供应不足导致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还有二氧化氮生成,地下通风不足以致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对人体不利。另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矿山道路不够平整,易发生颠簸产生极大的噪音,也对人体产生危害。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

通过系统工程分析法得出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噪音粉尘和有毒物质3大类,将3种因素的来源进行总结归纳,得到表1。整理该厂的防护措施以验证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表2。

3.讨论

铁矿厂工作环境恶劣,由于其通风条件较差接触的化学物质及粉尘较多,极易引发职业病,因此对其职业病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有利于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概率。系统工程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病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已被许多工程所运用,能根据项目流程做出全面的分析。其主要优点有:①利用工艺流程分析更加全面详细,能保证检查到项目的每一个过程,比如在对噪音来源进行分析时,铲运机由于路面不平振动发出大的噪音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但采用流程分析时可以避免这点。②除了能分析单个因素外,还能对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多种因素叠加对职业病的影响程度。例如柴油燃烧时,烟尘中同时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时,其毒性大于单一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两者分开时的危害大得多,因此进行有毒气体的预防时不能仅考虑单一气体,还应该综合考虑,防护措施应全面兼顾。再比如在用电焊进行维修时,会产生粉尘、一氧化碳、锰的化合物等多种有害物质,而防尘口罩只对粉尘起作用,无法抵挡锰的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入侵,故从整体考虑,目前常用的为供气式防护器。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6)

当前,虽然不同程度上做了及时有效的改造,但苯酚丙酮装置依旧有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必须在熟知改造后苯酚丙酮装置的工艺特点基础上找出具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一些核心环节,从而编制诸多的有效防范职业病的措施,对每位职工的身心健康予以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对苯酚丙酮生产工艺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指出了苯酚丙酮运行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苯酚丙酮生产工艺特点

装置工序组成

异丙苯法制备苯酚丙酮装置的基本工序为:烃化工序、氧化工序、精制工序、回收工序。

1.1烃化工序

苯与丙烯混合进入烃化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烃化反应,生成异丙苯。反应生成的烃化液通过精馏得到成品异丙苯送至储罐,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过程中废弃物烃化尾气排入火炬系统焚烧;副产物为废油送至重烃储罐。

1.2氧化工序

异丙苯进入氧化器与新鲜空气进行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异丙苯(CHP)。氧化液经提浓后,进入分解反应器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苯酚、丙酮;分解液经中和洗涤后,进人储罐作为精制工序的原料。过程中废弃物氧化尾气排入火炬系统焚烧后排人大气。

1.3精制工序

分解液经粗丙酮塔塔顶、丙酮精制塔精制,在丙酮精制塔侧线分离出高纯度丙酮产品,粗丙酮塔釜液经粗酚塔、苯酚回收塔、脱烃塔、酚处理器、苯酚精制塔的精制,在苯酚精制塔侧线得到高纯度的苯酚产品。过程中的废气为精制废气,排人火炬系统焚烧。副产物为含酚焦油,冷却后送界区处理。

1.4回收工序

对精制工序来的轻焦油经Na0H溶液洗涤后回收其中的苯酚,然后得到含异丙苯、α—MS(o—甲基苯乙烯)混合液。在加氢反应器中经加氢处理得到异丙苯返回氧化进料缓冲槽。对装置来的含酚、含丙酮的废水,经pH值调节后用萃取的方法回收废水中的苯酚,在精馏方法中回收废水中的丙酮,使废水中的苯酚、丙酮含量达到要求后排放到生化处理系统。

二、苯酚丙酮运行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职业病危害识别

在对苯酚丙酮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后得出其实际生产中具体存在有毒物质和物理因素两方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异丙苯反应系统中可能会出现异丙苯、苯、噪声、丙烯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异丙苯氧化系统中可能会发生氢氧化钠、异丙苯、噪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过氧化氢异丙苯提浓、分解系统中可能存在异丙苯、噪声及苯酚、硫酸、丙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中和系统中可能有苯酚、丙酮、硫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精馏系统中存在苯酚、丙酮、异丙苯、氢氧化钠、噪声的危害因素;在储运灌区中存在苯、丙烯、异丙苯、苯酚、丙酮危害因素;在包装机中有苯酚、丙酮危害因素。

2.作业环境特征与工作者的工作状况

苯酚丙酮是一种化工生产,共有自动化、管道化、密闭化的生产全程。它的装置主要选用的是露天框架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有毒物质的大量积累。在我国东北区域中,常常会因为天气寒冷,只将实际所用的机泵放在了房间中,而其他装置如反应器、冷凝器、换热器等均在露天中。

负责苯酚丙酮生产作业的人员共涵盖了控制室操作人员、场地操作人员、化验人员、原材料储运和成品包装方面的人员。其中担任控制室操作作业的人员根本作用是对室内监控予以合理控制;负责场地操作作业的人员主要是时常的深入到装置区域中进行相关巡视,一般要求每两个小时巡视一次,每次的巡视时间应为半小时;从事化验工作的人员每班到装置区域中采样分析,一般要求每班达到一到两次。原材料与成品运输过程中主要通过火车或者罐车来进行储运,该方面的人员具体任务是对接接口,同时,控制好阀门。要求成品运输使用桶装,相关人员主要是打开桶盖,通过专门的机器设备来灌装,然后,人员将桶盖关上,小车运输,对于该过程的工作通常以临时工居多。

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根源

通过实践调查后发现,苯酚丙酮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异丙苯、苯酚、丙酮、噪声、氢氧化钠、硫酸等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这众多的不良因素分布在各种装置区域的作业环境中,职工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非单一和固定的,工种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所碰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也不一样,有不少职工被诸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影响。

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的主要根源是装置区域中所用的机械设备缺乏较高的密闭性、装置和管道及阀门接口也没有较强的密闭性,常出现跑、冒、滴、漏的问题;装置区域与泵房未做到有效的通风,致使有毒物质大量堆积,采样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瞬时有毒物质严重泄漏,在储运断开罐车和输送管道接口过程中,存于管道中的原料会瞬时严重的释放,或者带来意外事故,造成职工作业中所接触的有毒物质浓度高于规范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的规定。由此可见,为了对职工的职业健康予以重要保证,我们必须不断强化苯酚丙酮装置的检修维护工作,严厉禁止跑、冒、滴、漏问题的发生。此外,还必须确保装置区域中泵房具有良好的通风,降低有害物质浓度,或者保持在规范浓度要求范围内。在一些潜在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的场地中,必须安装报警装置,现场中备好专门的急救用品、冲洗设备,构建应急撤离通道。根据国家推行的职业卫生标准,为身在有毒物质场所中的职工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同时,告知职工正确的使用方法。构建基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制度。对于所有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包括临时工在内,必须加强对其进行上岗前、作业中、离岗时的职业性健康检查,保证每位职工都是健健康康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苯酚主要用于炸药、医药、合成纤维、塑料等中,苯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会直接损害到各类细胞,对皮肤和粘膜有较强的腐蚀作用,要求工作场所中的苯酚浓度不得超出5ppm;丙酮属于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液体,散发着特殊刺激性气味,略甜。其在空气中呈现的爆炸期限是百分之二点五到百分之十三,空气中的浓度应保持在0.40mg/L范围内。丙酮还可作为、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参考文献

[1]周成光.某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及评价[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7)

明确该企业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2方法

2.1检测方法 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方法》GBZ/T160等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2 评价依据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7月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2007等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3结果

3.1 项目位置 公司坐北朝南,东面毗邻卧龙管件厂,西面围墙外8m是一条约4 m宽的村道,村道西面为大片农田,北面围墙5 m处是一约5m宽的村级河道,主要是灌溉农田,小河北面为大片农田。南面厂门外紧靠的是一条约40 m宽的柏油公路(北环路)。四周有实体砖砌围墙与外界隔离,厂址周边500 m范围内无社区居民、无学校、无商业中心等人口密集区域,无医院、影剧院、体育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无生活饮用水源、水厂。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对企业选址的要求。

3.2建设规模 占地面积11106.5m2,厂区主要建筑有生产车间一幢,占地面积744m2,仓库一幢,占地面积720m2,辅助仓库一幢,占地面积192m2,办公楼一幢,占地面积306m2,燃油有机热载体炉房一幢,占地面积56m2。厂区主要建筑物大致划分分为三个区域,中间留有一空地,北面区域为仓库,西面区域为生产车间,东南面区域为办公楼和生活区域,燃油有机热载体炉房布置在厂区西北围墙处。其中仓库呈东西走向,生产车间为南北走向,仓库的西侧面与生产车间的北墙的距离为15.5 m,仓库的西墙面北端与燃油有机热载体炉房距离20m,(目前采用防火墙隔离),生产车间的北墙面与燃油有机热载体炉房距离24 m,办公楼和生活区域在危险化学品仓库的东南27 m处,距离西面的生产车间大于60 m。此布置方案可使整个厂布局合理,各不同生产及辅助场所相互联络,物流顺畅。

3.3危害因素 根据生产工艺分析,分析该企业提供的产品及原辅料成分,参照GBZ2.1-2007、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公布的毒物目录和种类,结合有毒化学品的毒理学特征以及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该项目在试运行期间,本装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生产性毒物:丙烯酸、异丁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过氧苯甲酰、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甲苯、甲苯、固体环氧乙烷、丙烯酸树脂;物理因素:噪声、照度。生产性粉尘:固体环氧树脂。

本次评价所检测项目为:生产性毒物: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酸乙酯、丙烯酸、丙烯酸甲酯、正丁醇;物理因素:噪声和照度。

3.4 工艺流程 本项目丙烯酸树脂的生产以丙烯酸、异丁烯酸甲酯、乙酸丁酯、甲苯、二甲苯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品为原料,通过丙烯酸树脂反应釜等生产设备缩聚反应而成。环氧树脂的生产以环氧树脂、甲苯、二甲苯、过氧苯甲酰等化学品为原料。按配方将溶剂投入反应釜、开启搅拌器,打开反应釜夹套导热油加热阀,待温度升到40℃时,停止加热,投入环氧树脂(固体),继续搅拌,恒温3~4h,待物料充分溶解搅匀后冷却、过滤、出料包装入库。

3.5 职业病影响因素

3.5.1 噪声 从职业病角度来说,噪声使其主要影响因素。本次研究中,职业病形成过程中噪声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以及控制动力性产生的噪声为主,如:分散机、砂磨机等。并且,这些噪声对于电焊工、维修工等在对设备维修时解除角度。对于一个工厂而言,噪声的产生必须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2.2-2007等相关规定的值。

3.5.2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相对较多,它在一线生产企业中比较常见,常见的有: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苯乙烯、丙烯酸等。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生产性毒物检测,保证所有的毒物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等相关规定的值,降低职业病发生率。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8)

基层的职业卫生监督任务繁重,工作量大,且执法人员少,如何在卫生监督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障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笔者曾在基层试验,运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分类量化管理,将危害最严重至无危害的企业依顺序划分为A、B、C和D四个等级,D类为无危害的企业,对A类企业进行重点监督检查,这样可以提高监督执法的效率,让执法的成本与效果比达到最佳。

1.依据与原则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标准,结合职业病危害申报和现场监督检查情况、分类及分级管理的原则,把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对象进行量化评定,建立评定标准,实现职业卫生监督由定性监管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动态管理转变,使执法强度、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为职业卫生进行分类细化监督提供了依据。

2.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的模式

参照《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标准,制定职业卫生量化分级评分表和分类监督管理频率表,按评分表对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逐条对照进行评分,对各项得分进行累加计算。所得分值作为评定被监督单位职业卫生状况的最终依据。分类管理是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情况、职业病发病情况、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行划分为不同类别。量化评分采用百分制,有六大项内容,共16个评分要素。下面对这六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2.1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最主要参数,分值60分。

因为职业危害因素是导致劳动者患职业病的最主要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不同,导致职业病的发生的概率与严重程度有所不同。故应对危害因素进行划分,分为危害严重类与危害一般类。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三条,以下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内容:(一)《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二)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三)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四)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

对存在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将列为危害严重的企业,除此以外,则划为危害一般的企业。

在此量化项目中,危害严重的企业得分为10分;危害一般企业得60分;无危害企业直接100分(满分),不再参与本表的评分,直接划至无危害企业。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情况,为扣分项目。

主要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签发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综合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来判断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因为车间岗位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可能会导致劳动者患上某种职业病,故该项目为倒扣分项目。超标一倍以内为扣10分,超标一倍以上为扣20分,超标两倍以上为扣30分,依次类推,直至扣完全量化表内所有分数为止,但原则上不可出现负分。

2.3无需量化直接划分至A类的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因素:本年度内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和本年度内曾被行政处罚的情况。

因为职业病的发病情况直接会体现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落实情况,有劳动者被确诊为职业病,表明该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且浓度或强度足够大,而且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存在漏洞,职业场所的防护设施未设置或无效,劳动者个人并未配备防护用品。故应以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职业病报告卡为准,直接将曾发生职业病的企业直接划为A类企业,以加强对该类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职业病的再次发生。

企业曾经因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被处以卫生行政处罚,这反映了企业的职业病防治的管理现状,表明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差,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日后需要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监督管理,故可以直接划为A类。

2.4是否有对公司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是否经过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查、审核或验收。查看企业能否出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出具的评价报告书,并且是否持有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查、审核或验收文书,分值为10分

2.5 职业病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分值为20分

是否按照国家标准设置防护设施(占10分)和给劳动者配备有效的防护用品(占10分)。

2.6职业卫生管理情况(10分),共分为六个评分要素:

(1)是否安排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3分)

(2)是否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3分)

(3)是否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1分)。

(4)是否在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1分)。

(5)是否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分)。

(6)是否有合同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的真实情况。(1分)。

3.综合计分,进行量化分级及分类监督管理

对各项目得分情况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总分数。原则是不能出现负分数,扣分项目扣完总分即止。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9)

2002年3月原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63号),对督促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加强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定期检测评价、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和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更为多样、复杂。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对《目录》进行了修订。

二、《目录》的修订过程如何?

为做好《目录》修订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修订工作组,在工作调研、问卷调查、现状分析以及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多次组织职业卫生、职业医学、临床医学、卫生毒理、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法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代表进行研讨论证,广泛征求各部门及各地意见,并赴广东省深圳市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目录》中的因素是如何进行遴选的?

《目录》中具体危害因素的遴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能够引起《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职业病。

(二)在已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中涉及的致病因素,或已制定职业接触限值及相应检测方法。

(三)具有一定数量的接触人群。

(四)优先考虑暴露频率较高或危害较重的因素。

四、《目录》与以往有何不同?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10)

在职业卫生现状评价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结合工艺流程、生产情况和劳动定员的调查,评价人员需要综合考虑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危害的严重性(健康效应)以及接触人数和防护措施的情况。我国相关学者在参考英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美国职业接触的评估和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了工作场所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公式:风险指数=2健康效应等级×2暴露比值×作业条件等级,其中健康效应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暴露比值=平均实测值/职业接触限值;作业条件等级=(暴露时间等级×暴露人数等级×工程防护措施等级×个体防护措施等级)1/4,等式右边各项划分标准见表2。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大小划分为5级,分别是无危害(~6)、轻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极度危害(>80)。企业现场职业危害风险级别以风险指数最高的为准。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抵消风险因素

风险抵消因素是通过防护设施、管理手段等减轻危害的因素,即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

结合国内相关学者在广州市制定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质量评分体系,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现状进行评价。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质量评分体系,初步拟定为组织管理、预防措施、监督检测和健康监护4类共18项,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确定因素的权重。通过计算权重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进行分级,以0.6、0.7、0.8和0.9为界将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划分为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优秀5组,见表3。

职业病危害现状风险综合评估

以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固有风险因素的分级作为横坐标,分别是无危害(~6)、轻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极度危害(>80);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抵消风险因素的分级作为纵坐标,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优秀5组,建立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分级综合判断表,见表4。表中A代表轻微危害;B代表一般危害;C代表较严重危害;D代表严重危害。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篇(11)

成立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机关工会、人事劳资部、安监部及各企业相应部门制定出相关管理办法,设专(兼)职业卫生负责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断改善有害作业场所,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

2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投入

企业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主要用于防护设施的配置、维护和更新,个人防护用品配置与维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的培训,职业病人诊断与管理,工伤保险等方面工作。

3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1)企业职业卫生主管人员应加强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管理,建立工业卫生档案,对每一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应建立健康卡片。

2)对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日常监测,督促加强通风,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

3)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等。

4)对产生较严重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文字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标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危害、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提醒作业人员或进入现场的其他人员注意。

4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病诊断

4.1职业健康监护的类型职业健康监护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

4.1.1上岗前检查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

4.1.2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长期从事规定的并需要开展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

4.1.3离岗时健康检查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

4.1.4 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如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或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脱离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职业病,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随访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有害因素致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劳动者从事该作业的时间长短、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4.1.5应急检查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确定危害因素,为急救和治疗提供依据,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继续蔓延和发展。

4.2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的管理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全部调离原有害作业环境,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均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诊断,所有职业病人的诊断结果统一由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5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

监测工作由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定期对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浓度、噪声及毒物进行监测;对粉尘浓度、噪声及毒物浓度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作出评价,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采取相应整改措施;从事监测工作的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监测,监测点覆盖率达100%,对监测人员应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6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和效果评价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建、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预评价报告,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7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

1)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设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溶度(强度)符合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2)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防护用品。

8职业病防治措施

职业病防治要从致病源头抓起,必须采取措施,使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8.1粉尘防治通过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降低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常在密闭、半密闭发尘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将发尘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工人应戴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防尘口罩,并定期更换滤膜。维修管理:对防护设施定期检查、定期维修。

8.2噪声、毒物的防治在噪声超标的作业场所设立噪声隔离室,减少职工暴露在噪声中的时间,在工艺、设备的技术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职业危害因素,选取有减振等环保型措施的工艺设备,减少使用噪声污染大的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戴防护耳塞;存在毒物的作业场所加强通风等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戴好防毒面具。

9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建立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对放射源进一步完善检查管理台账,加大日常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从事放射源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