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改革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8 14:47:06

农村改革的措施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1)

    目前,全国有4.5万个,财政供养人员1280万人,平均每个乡镇接近300人。乡镇机构庞大臃肿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乡镇机构不精简,不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首先,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乡镇党政机构合并设置,规模较大的乡镇可设3-4个综合性办公室;进一步压缩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坚决清理编外和临时招聘人员。其次,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切实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从抓过去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变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服务上来。第三,要调整行政区划,撤并小规模乡镇。目前,乡镇规模普遍小,有的还不到2万人,合并后的乡镇规模一般应5万人左右。

    二、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农村教师素质不高,队伍庞大,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管理机构人员多,既造成农民教育负担过重,又造成县乡财政教育支出过大,据调查,目前许多县市教师工资支出约占县财政工资支出的50%以上,占乡镇财政支出的70%左右。近年来,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势在必行。一是采取措施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要严格核定编制和岗位,清退代课老师,压缩非教学人员;大力推行以竞争上岗、择优选聘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分流不合格教师。二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现在许多地方中小学生源减少,农村交通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为适当集中办学创造了条件,今后,加大合班并校力度,形成合理中小学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三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过去的乡级政府和农民集资办学,改为由县政府负责实施和管理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乡镇财政体制,规范县乡之间的分配关系

    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增加乡镇财力是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困难的关键一环。一是财权与事权相结合。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将 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放到乡镇管理,做到乡事乡办、乡财乡理, 权责结合。二是统筹兼顾,适当向乡镇财政倾斜。正确处理县乡分配关系,合理分配县乡财力,在兼顾县级财政支出需要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利益,凡是从农村收取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费,都要全部用于乡村,保证乡镇组织运转的基本支出需 求。对财力不能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乡镇,县、市、区应当视财 力情况,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予以补助。三是加强集体资金管理。税费改革后从客观上减少乡镇的财力,因此,要加强集体资金的管理,管好用好每一笔钱,集体资金不要平调、挤占和挪用,同时完善减人、减事、减费的配套措施,节约资金,防止收费反弹。

    四、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规范农村收费管理

    税外收费泛滥并缺乏有效约束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各地都要对涉及农民收费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规范农村收费管理。第一,要全面整治涉农收费,坚决取消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第二,要取消一切要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活动,禁止强行征订各种报刊、书籍。第三,取消一切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规范整顿。对水电等具有垄断性质的经营服务项目的收费实行上限控制。第三,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结婚登记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五、加强农税征管工作,依法治税

    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充实乡镇税收征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大力推行公开办税,定时定点征收,方便农民缴纳,提高税收工作透明度。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依法纳税意识。建议修改《税收征管法》,明确制定一套涵盖农税征管全过程的统一程序,增加可操作性,同时,对有能力却故意拖欠、抗税者,及时依法打击,以税法的刚性调动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使农税征管迈入法律化轨道。乡镇应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植税源,增加财力,这是做好农税征管工作的前提条件。

    六、优化村级干部管理体制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级政府、部门布置的任务,都要依靠村干部去执行、去落实。费改税后,村级经费大幅度下降,要解决村级经费的矛盾,稳定村级干部队伍:一是大力精简村干部和村级吃补贴人员。目前农村班子膨胀太快,村、组干部过多,拿工资、吃补贴的人太多,是加重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二要合理确定村干部报酬,压减基本办公经费,缓解村级收支矛盾。三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村与村合并,扩大村级规模,减少干部人数。三是推进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村内"一事一议"要实行上限控制,严格按照程序议事,得到多数农民同意,办事要量力而行。

    七、妥善处理乡、村债务

    现在不少乡、村都有负债,而且呈现出负债数额大、覆盖面广、利息多、增长快的特点,已成为阻碍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乡镇债务,要在全面清理、检查核实的基础上,摸清债务的来源、用途和现状,区别不同债务情况,明确债务人,采取多种办法加以处理和消化。对于确应由乡镇财政承担的到期债务,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乡镇偿债准备金,分年逐步清偿。对于不属于乡镇财政承担的其他债务,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借债、谁还款"的原则,分别进行清偿。对村级债务要加强清欠工作的力度,对荒山、闲置房屋、设备等资产进行拍卖冲抵村级债务。

    八、完善粮食购销政策

    农村税费改革要与粮食购销政策结合起来进行配套改革,就是将农业税实征,采取农民无偿缴纳公粮的办法,以公粮代定购,同时取消粮食定购政策,在国家牢牢掌握足够的储备粮的前提下,全面彻底地放开粮食市场与价格。按照中央部署的税费改革方案测算,农业税为7%,附加税为正税的20%,亩产为450公斤,按15亿亩地算可收公粮567亿公斤,完全可以满足城镇人口的口粮(480亿公斤)。因此,可以取消定购任务,放开粮食价格。

    九、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农业税是按地征收,三提五统是按人征收的,实行的是"地税人费"的原则。而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特点是费改税,并且税一律随地走,全部摊入田亩。土地的二轮承包是农民和政府都认可了的,大多数都发了土地承包证,已具有法律效力。如何重新丈量土地,等于事实上否定了承包合同的合法性,难免失信于民,不利于农村稳定。要加强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各种档案资料,以土地承包清册、土地承包合同书、土地承包经营权书等资料作为核定计税面积的依据。

    十、合理确定税负,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整体上税负公平。调整农业税及其附加的征收政策是这次改革的关键,而农业税及其附加的征税额取决于农产品产量、价格和农业税税率,除农业税税率和价格外,由政府统一定价外,农产品产量又取决于农产品单产(常产)和耕地面积(计税面积)。计税价格要由政府定,因此,测定农产品单产和核实计税面积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必须使用二轮承包土地面积作为征收农业税的依据,因为这个数据是和农民签订合同了的,比较准确,同时辅之实际丈量或航测进行校正。常年产量以2000年前5年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来确定,一定5年不变。对不承包土地或承包土地明显偏少并从事工商业得到农村居民,在农业税负担水平内向其收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乡村集体公益事业

    十一、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降低税率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2)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措施 

1.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国家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中央财政每年至少必须保证投入上年GDP的4%的经费支持教育事业。 

(2)明确转移支付中教育资金的比例,加大资金监管力度。 

一方面省政府要确保将转移支付中教育专项资金的10%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另一方面要明确县(市、区)主要领导在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不落实的现象要有明确的处罚措施。 

(3)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2.师资方面 

(1)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积极开展农村基础教育支援,交流并利用就近城市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等措施,以此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3)实行柔性引进教师机制。 

柔性引进教师机制是指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交流市场、经纪人、人才租赁公司与教师及教师所在单位签订一定期限的人才租赁协议,或直接与教师及教师所在单位签订一定期限的人才租赁协议,由教师为用人单位提供一定的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的人才使用机制。 

柔性引进教师有利于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管理理念,给农村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柔性引进教师最大的一个好处,即教师的原单位户口、档案、人事关系不变,解决了教师为农村服务的后顾之忧,愿意去农村教育服务。 

3.降低辍学率方面 

(1)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积极创新农村生产方式,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设农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市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工程。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观念的落后和经济落后是造成农村学生辍学的两大原因,因此,必须在加强农村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探索农村教育深层次改革的内涵,诸如价值取向、内容结构等,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以促进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鼓励农村基础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课程结构、教育内容甚至学制等方面自主创新,把农村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初中后和小学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在农村初、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以便使渴望升学和升学无望的学生都能受到实际需求的教育,增强农村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3)

[2] 张灿灿.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报,2004-11-08.

[3] 肖庆利.浅谈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几点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12-08.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4)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当前,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国家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看做威胁着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真正使水利担负起“命脉”的重任。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现状

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水资源总量不足,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尤其是区域性与季节性缺水情况严重,很多地区的农业用水需求都很难解决,并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重要瓶颈。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使用时期较长,多数设施已处于老化阶段,而且还有多数农田耕地不具备灌溉设施,农村水利在体制、机制、管理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新农村的生产发展。在水利建设上投入的不足,使节水灌溉工程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相对滞后,水利设施利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使水利设施难于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农村关于节水技术及节水政策措施宣传的力度也不够,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等现象还依然存在,水资源的低利用率低造成部分地区用水费用较高,加重了农民农田灌溉的经济负担。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上,关于水利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计划等各个环节都由政府决定,没有农民参与,使目前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在组织管理上还不能实现管理民主的要求。

二、重新认识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与形势

农村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御自然灾害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

1.农村水利建设地位重要,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

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就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一是可以抗旱,二是可以防洪排涝,三是可以改良低洼易涝的盐碱地;并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名言。2010年、2011年我国诸多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水利建设地位与作用。

2.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公益性和群众性,需要政府的投人和农民的参与

目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投人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调动农民自身资源的投人和其它社会资源的参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政府要投人,农民也要参与。

3.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

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农村水利建设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的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建设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国家已将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位置。农村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们相信农村水利建设将掀起新的建设热潮。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避免言目冒进,同时政府要搞好统一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三、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规划保障。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是水利规划,一定要基于区域范围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实际的基础,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农村水利规划,并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保护及综合治理的总体方案。形成规划后积极组织实施并落实,将目前存在的地下水开采过度、地表水利用不足及水污染等一些问题逐步进行解决,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同步发展。

2.资金保障。

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的水利发展,扩大了水利设施建设的范围及内容,但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才能顺利实施,主要可通过以下四方面渠道解决:一是国家财政投入。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有资金筹措渠道上,逐步扩大资金支持范围,将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纳入项目预算,并在项目审查、立项、规划及实施等各阶段实行严格管理。二是地方政府投入。调动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三是政策扶持。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国家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四是民营资本及社会资金投入。

3.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因此,在水利设施建设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各部门之间关系协调好,这也是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的关键。一是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实施依法管理。将参建建设的各单位的管理工作协调好,为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并尽最大可能提供建设所需的配套资金。二是建立水利建设投融资的创新机制。逐步开展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吸收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三是建立水利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由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组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水利设施工程建设的监管。

4.民主管理保障。

提高对水利设施战略地位的重视,由政府部门联合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对群众加强宣传,广泛收集群众建议,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舆论保障。推进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将所有权明确,建设权适度放开,经营权配置合理,使水利设施建设健康发展,为农村水利设施构建有机统一且符合实际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基于自然水源与水利设施为基础成立一个由群众集体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水利管理协会,承担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职责,充分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职责权的集体管理。这有利于政府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水利协会采用民主管理进行管理,为农村水利设施的运行提供保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5.科技保障。

在科技上主要从两方面作好科技保障:一是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组织有关部门作好农田节水技术的应用推广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作好该技术的试验示范与宣传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取得实效的农业技术。二是对现有泵站进行改造升级。为提高泵站的使用效率,需要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与实践,以使农村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革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项重要水利事业,坚持把水利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水源工程建设、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生态资源保护等水利重点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利建设保障措施,为促进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5)

改变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进展较快,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土地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限制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后,以市场交易价格出让土地,政府获得了巨额的土地收益。土地出让金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从过去政府“以地生财”向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地生财”的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城市土地经营的思维,变依靠城市扩展来扩大土地出让收入为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提高城市土地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土地资产保值升值。通过城市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收益。

保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来源的合法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和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的过程。由于土地非农开发收益远高于农业用地收益,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农地转用,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和严格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使之成为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和依据。凡是土地利用规划上没有确定为建设用地的,就不能使之成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同一个区域中的土地确定为不同的用途,实际上是赋予了不同的开发权利。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有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才能视为合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必须兼顾土地所有者的合法土地财产权益,建立起不同的土地用途之间的土地开发权的经济补偿机制,使土地开发在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维护农民长远的土地流转收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存发展能力为前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为了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需要的建设用地供给,为企业家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仅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是为了吸引更加多的资金,加快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农民对于农业的依存程度更小,农业不再成为农民的生存负担,而是成为享受自然和生态文明的源泉。

在倡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同时,应严防外来剩余资本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并凭借资本优势直接占有乡土社会资源,从根本上挤占本土农民的发展空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成为外来投资促进本土开发,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催化剖,而非成为农民获取土地收益的泮脚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保证土地流转收益能够长久维持,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保证,这就要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时不能投机,而必须采取非常稳妥的策略,即农民建设用地应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从事基本建设,以租赁的方式与工商企业结合。此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可以为实行无偿划拨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提供保障。只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收益,农村才有可能投入足够的建设用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发展。

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应结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需要,对于已经建立的土地交易有形市场进行扩容和完善,尽快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土地交易有形市场的服务范围,建立健全交易规则,形成土地使用权公开、公平及其公正交易的市场氛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要实行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条件进行必要的审查,未获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农户同意,不符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条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得入市交易。

二、改革措施

以土地用途转变和空间布局调整促进土地级差收益形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划必须先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首先是对土地用途和区位的合理选择。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于不同土地用途的土地资源再分配,把农村建设用地由原来单位面积经济产出低的用途转变为单位面积经济产出高的用途,实际上就是级差地租形成的过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把农业生产布局到作物自然生产潜力大的区域,使土地的自然肥力充分发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把建设用地布局到区位条件最优的区域,通过区位优势的发挥,吸引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土地用途转变和空间布局变化是土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也是增加农村和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可行性途径。

以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和盘活。目前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巳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试点,各地的经验表明,农民住房制度改革深受到农民群众欢迎,也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节约了土地,可以通过复垦增加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互挂钩大有可为。农村宅基地是最有开发潜力的农村建设用地资源。要盘活大量的农村存量宅基地资源,一是要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一进行新村建设规划,把建设多层农民公寓作为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二是要组织好城镇建设用地扩大(新建区)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拆旧区)的项目区域组织,通过先进带后进,城乡用地置换,实现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布局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经营。三是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多余的宅基地或者以地换房,对于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专门帐户管理,腾出的建设用地只能用于盈利性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立完善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不能在城镇安家落户的、必须居住在农村的住户要保证其居者有其屋,对于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未来不得重新申请宅基地。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6)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8-0074-02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调整农村金融组织职能

首先,调整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的网点及职能,设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应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防止各机构成为“吸储点”,人民银行有必要为农村金融机构设定一个合理的存贷比,不符合经营要求的机构可要求其从市场退出。

其次要继续深化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制股份银行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已不再是合作经营的模式,通过改革使之向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发展是大势所趋。改革应分步进行,逐步推进二级社向一级社过渡。通过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健全风险抵御功能、增强服务功能,有效提高信用社管理水平,继续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三,继续调整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对农业的支持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以农业为主的政策性银行,其功能定位应围绕财政投入、政策引导、低息扶持的原则进行,紧紧把握住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终走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路这个方向,拓展业务范围,找准业务领域和支持重点,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

二、支持民间融资机构的建立,加快立法,规范市场运作

探索设立一种合适的民间融资组织框架,成立诸如民间借贷服务社、互助合作会等融资机构。民间借贷服务社以盈利为目的,采取合作制形式,以合作人出资为资金来源,从事借贷活动。互助合作会,以合作经营方式设立,采取会员制方式经营,可以设定某会员的入会份额及返贷份额,以互助使用为目的,实行低息借款。可以考虑成立地方性的农村合作协会,该组织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政府出资,以政府出资为主,实行保息经营政策,重点支持农户和农村种植、养殖户。

改革必须要有法律的保证,农村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没有法律作保证的改革,往往会导致难以承受的改革成本。目前金融行业除了有《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外,农村金融领域立法还是个空白。这种法律滞后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必须把农村金融立法提上日程,抓紧制定各种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合作金融方面,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法律能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内部治理结构、日常运营机制进行明确界定。这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往往在“合作金融”与“商业银行”这两种模式之间摇摆,十分不利于信用社的规范发展。各国的合作金融都有明确立法,对信用合作社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做到有法可依。所以,我国应该尽早制定一部《农村合作金融法》,以填补这个法律空白。

对各种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小额信贷组织也应该有明确的立法。我国民间金融机构复杂多样,既有带有互质的“会”,也有规模比较大的农村基金会、互助储金会,还有一些较为规范的典当行和钱庄。这些金融机构对我国的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法律地位很不明确,很容易被取缔。同时,由于在法律上没有保障,这些金融机构往往会有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这就累积了大量风险,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区稳定。一些民间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目前也缺少一部法律来规范,央行进行的五省区小额信贷试点目前也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中,央行和银监会对小额信贷的有效监管都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理顺邮政储蓄银行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

理顺邮政储蓄银行管理体制,尽快为农村金融市场“输血”。需要加快乡镇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进度,保证邮政储蓄业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邮储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不断扩大信贷业务的覆盖面,使这一机制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要加快信贷制度创新,切实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放宽质押品范围,开办跨地区的邮储存单及其他银行业机构的定期储蓄存单质押贷款,把国债、保险单及其它有价证券均纳入质押范畴,增加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农业小额信用贷款、联户联保贷款等放贷方式,以适应农户的各种资金需求。三是借鉴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经验,尽快建立健全邮储机构的信贷“三查”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人员业绩考核制度等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发放业务操作规程。通过严格授权,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建立责任追究和风险防范责任制,消除业务风险防范盲区。

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农业保险组织。这些组织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全国性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制定强制性险种的条款和费率,为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再保险,负责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代表政府具体实施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和费用补贴。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采取地方保险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同出资设立、政府参与经营,或由地方保险公司出资、政府通过协议予以财政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建立,在当地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公司除了经营全国性农业保险险种外,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业务。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是由农民自己组成的保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成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减少道德风险。这是符合我国各地生产力水平不同、农业风险程度各异的具体国情的一种较灵活的方式。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7)

(一)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过去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重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轻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运动技能的掌握,轻体育健身方法的实际应用;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确立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观念:

1.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2.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包括知识、体力、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

3.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

5.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无需讳言,现在许多信息闭塞的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还存在着违反学生身心特点,简单粗暴的教育教学方法,动辙训斥,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课堂教学中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传统认识上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还包括两种含义: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人格地位平等,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和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2.重视感情、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关系。

二、教学内容需要改革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健身,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教学内容要改革更新,要改变过去以竞技运动和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状况,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删繁就简,对运动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处理,保留其中最典型,最有价值的内容。选用的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能较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二)运动原理容易理解掌握。

(三)能发展和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需要的健康知识、健身技术和技能。

(四)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

总之,在选用教材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娱乐的需要,注意吸收娱乐、健身、健美项目,进一步加强学生自选教材的比例。

三、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革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做法,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方法与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尤其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体育教学中,教师提供一种技术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方法。如“搬运重物”的练习时,教师只提出目标和要求,具体的搬运方法由各组学生去创造。又如“老鹰抓小鸡”时,教师将传统的方法教给学生后,让学生去讨论和创造新的方法。

2.教学中教师预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练习后找出最佳练习方案。如在教山羊分腿腾越时,教师只提出前面是一座障碍,如何超过障碍由学生去创造和实践,然后进行比较,从中引出“分腿腾越”的技术。

3.在教会学生有关编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准备部分的一般性活动中,如徒手操,由教师统一喊口令或播放乐曲,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自己编操,自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时,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为学生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每名同学都能体验到运动乐趣,从生理上获得,从心理上获得成功的满足。如在篮球教学中,身材高大、身体强壮的学生可着重发展内线的防守、进攻及抢篮板球技术,身材矮小、灵活的学生可着重发展组织能力、控球能力、突破以及远投的能力。

(三)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安排指导学生轮流整队、带准备活动,以及指导学生参与不同项目的教比赛的组织、裁判、当小教练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判断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相互观察和比较学习技、战术的情况,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讨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观察、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8)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当今农村水利建设普遍存在供给不足、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不高等问题。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补短板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农村水利建设要抓住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机遇,要按照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建设,补齐补强农村水利设施短板和提升农村水利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进一步增强农村水利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1]。

1主要问题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加快推进农村发展的积极探索,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农村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是改善农民生活的基础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逐步出现一些矛盾和难题,主要表现为农村水利有效供给不足和农村水利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不高。第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2]。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及水环境水生态等一系列农村水利建设短板需要补齐。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主要由当地政府负责,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受财力制约及对GDP增长的追求,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水利设施短缺。另外,农村水利设施具有点多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的特点。因此,农民自觉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也非常有限,农村水利供给严重不足。第二,农村水利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不高。一是受农村水利建设和管护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有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无法发挥农村水利设施对农业的保障能力。另外,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管护意愿不强,管护队伍不足或缺乏专业的管护技能,造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运行与维修养护差,病险工程多,抗灾能力低[3];二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存在重枢纽、轻配套,重干流、轻支流等问题;三是农村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护,重技术、轻效率等,导致水利投入与产出不匹配,投资和效益不匹配。如以往农田水利工程多注重解决防洪和排涝问题而忽视对土壤环境、农作物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2主要任务

现阶段,我们要以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切实抓住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建设。2.1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大农村饮水供水有效供给。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涉及农民生存和生活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也是补齐农村水利建设短板,加快农村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大农村饮水供水有效供给。一要提高农村饮水保证率。通过进一步推进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和城镇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二要提升农村饮水水质达标率。要进一步强化水质净化处理,不断规范农村饮水工程消毒设施的安装、运行和维修养护,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村饮水水质监测体系,逐步建设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立水质快速检测机制,保障农村饮水水质达标率。2.2以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补短板、扩内需、稳增长的有力措施,是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4]。因此,要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特别是要重视农业节水,以便为保障国家防洪和饮水供水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一要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二要加大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推动水肥一体化,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效率和水肥利用率,增强对土壤环境的保护力度和提升农产品质量;三要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2.3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为着力点,提高农村防洪排涝能力。近年来,全国各地水灾多发,损失越来越严重,救灾难度特别是农村地区越来越大。为此,要逐步完善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针对大江大河干流的防洪减灾体系,但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低,农村小型水库病险安全隐患严重。因此,要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程,抓紧建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高农村防洪和排涝能力。2.4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是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农村水利设施提质增效的有力措施。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河施策,加快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强化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工作任务,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提升农村水利设施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水平[5]。2.5以破解体制机制矛盾为着力点,加快农村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步伐。深化农村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和释放体制动力和内在活力。一要抓紧实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依照明晰国有、集体、混合所有、个人合法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切实保护合法所有人权益,有效落实农村小型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及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积极性。二要加快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积极探索财政资金资本化运作,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建设和管护。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在部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农村水利建设与管护经费,加大对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专项补助,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由镇、村负责管理的工程,应在集体收入中安排维修管护经费,保证工程良性运转。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按照“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将水产养殖、水土资源开发等方面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养护相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三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约用水、促进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3保障措施

为了抓住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机遇,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提升农村水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3.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落实责任。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把责任和措施落实到岗位、到人头,把农村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点任务,对涉及农村水利的建设项目、改革举措和重要政策等,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3.2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改革合力。要逐步形成和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承办部门抓落实、齐抓共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主动加强上下游、左右岸的协调,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为农村水利发展创造积极条件。3.3加强督导宣传,保障改革进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加强推进农村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督促与检查,将推进农村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任务列入水利改革发展考核指标,定期向各地政府通报进展情况,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不仅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报导,广泛深入宣传农村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政策解读,认真回应社会关切,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3.4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成果推广。要加强农村水利技术创新,加快农村水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贡献率,是提高农村水利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有效措施。一要加强水利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推广。如加强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的研发,在全社会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二要加强科研院所与农业、工业生产的结合,把科技研究与生产推广应用相结合,实行科技为生产服务,并通过试点工作将成功经验向社会推广。三要加强对农村基层水利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组织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对农村水利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标准高,管护能力强,提升农村水利工程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益。

作者:郭利君 单位:1.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2.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

参考文献:

[1]陈雷.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奋力开创节水治水管水兴水新局面[J].中国水利,2015,35(1):1-8.

[2]吴雪明,张文方,彭星芸,等.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与管护问题调研报告[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1):160-163.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后,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党组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全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安排部署,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创新性的改革措施。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更加坚定地维护中央的权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依靠改革打开新局面,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要坚定改革信念,坚持不懈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我国农村改革走到了需要攻坚深化的关键时期,要高举农村改革这面大旗,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活力,释放改革红利,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要增强进取意识,奋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农村改革创新的路线图,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坚定不移把农村改革发展引向深入。三要增强机遇意识,着力突破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坚持城乡联动,推进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一并设计,一体推动,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努力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联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四要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有为地完成深化农村改革任务。《决定》对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安排部署,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创新性的改革措施。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凝聚农村改革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五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的农村改革思路。坚持改革要确保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耕地不减少、农业投入不下降、农民收入不停滞。坚持稳中求进,要在稳定现有政策、巩固已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主动权。

会议要求,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统筹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好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活动。认真学习的重要讲话、全会公报和《决定》,认真撰写学习体会,开展高质量交流讨论,保证学习成效。二是科学谋划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对深化农村改革重大部署进行专题研究、拿出具体举措。三是抓紧研究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以改革促发展,认真梳理各行业各系统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深入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明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具体措施。四是毫不松懈做好当前的各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冬春农业生产,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加强冬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五是善始善终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将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到改进作风、改进工作和提高素质、提高能力上,用好的作风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10)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深远

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翻开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画卷,特别是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为何再次将农村改革摆上首要位置?其深远意义是什么?

张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刚刚结束的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都把农村改革和发展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在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作出的重大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农村改革,30年改革开放就是从农村拉开序幕的。正是农村改革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四川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30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大变革,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以农民收入为例,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47元,是1978年的28倍。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改革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仍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比较突出,二元经济的特征比较明显,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这已经成为我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第一大难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爬坡上坎、攻坚破难,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新贡献。正是因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刚刚结束的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也重点在推进农村改革方面作出了部署安排,通过了《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这是指导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统筹城乡发展是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主题

记者:请您从总体上谈谈如何理解和把握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张宁: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讲得很清楚,包括“三个把”、六大目标和五大原则。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结合四川实际,特别是根据省委提出的全省“两个加快”总体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指导思想中,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更加突出城乡统筹,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了《决定》的主题,其目的在于把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基本方略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农村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各项工作中,以此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进而带动农村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促进农村和谐,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农村新的局面。我认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题,既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农村发展体制、破解“三农”难题的治本之策,也是通过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一二三产业互动和城乡经济相融、改变我省农村发展水平不足、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妙方良策,更是以“三化”联动推进、加速全省“两个加快”进程的战略决策,,统筹城乡发展可以说是继30年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以来农村又一重大改革,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决定》的主题、核心精神,对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在明确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2012年实现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其主要标志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和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具体包括农业结构调整、现代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民增收六个上台阶。这六个上台阶,都是经济方面的,突出了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强化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目标,我理解:主要是先夯实经济基础,因为我省农村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正是经济发展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上台阶,既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将为农村社会发展上台阶创造条件。进一步看,都有明确的指标,有的还有定性描述,如在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台阶中提出“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初步建成畜牧经济强省”。

对每一项具体指标,在《决定》形成过程中,都经过了反复认真的测算。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8%以上,在全国的排位明显上升”,就既分析了前几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水平和在全国排位的变化情况,又考虑到今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全国各省(市、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各种可能。应当说,这一目标既令人振奋,但也有一定难度。难就难在2007年我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去年在全国排第21位,要“在全国的排位明显上升”,就必须要在近几年内赶超排位在前、发展水平较高的兄弟省市。而要在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下赶超上去,必须知难而进,真出力、真爬坡、真破难,采取扎实的措施,大干苦干。

以新理念新举措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新

记者:今年是我省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工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请您谈谈我省加快农村改革有哪些重大举措?

张宁: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一整套的保障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着眼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着力在统筹城乡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和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这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

农村改革的措施篇(11)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印度自1947年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经济增长率约为3.5%,远远低于同期亚洲其他经济体(如日本、韩国、香港等),曾一度被嘲讽为“印度速度”。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开始提速,到90年代经济增长率已经提高到了6%。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8%。尤其在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情况下,印度仍旧保持了6.4%的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截止至2010年印度经济年增长率9.2%,GDP总值近1.3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亚洲第三、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并成为带动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切的成就的取得均源于一场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以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系列改革措施。这其中又以农村金融改革措施影响最为深远。我国与印度无论从历史、文化以及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上,都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尤其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人口,且农村金融均较为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研究印度农村金融的改革措施,对于我国现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印度农村金融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改革背景

印度政府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农村金融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但是以前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这种高度集中型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与环境的要求。这导致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资金基础薄弱、呆坏账严重、管理成本高昂等弊端凸显,严重制约了印度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印度的信用合作机构体制复杂,长线与中短线借贷由不同的机构实施虽然增加了所谓的专业性,但重叠的机构设置不但降低了金融业的效率也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尤其农信社贷款的收回率低,截止到2004年印度农信社累计亏损达874.6亿卢比,甚至有些即融机构累计亏损已经超过了其自身资产净值。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印度开始了对农村金融的改革。

2.2 改革过程与措施

印度政府首先制定计划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种弊端进行全面会诊,为此1994年开始印度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启动了“为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发展行动计划”(简称DAP)的项目。其目的是对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状态进行系统的评估,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具体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最终实现印度农村金融机构以市场为基础导向的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印度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制。如印度中央银行自1994年开始取消了对印度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地区银行及商业银行的所谓的指导性信贷流向法令,可以是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及自身的经营状况来设计、营销其金融产品。这改变了原来由于政策管制过死,导致银行经营缺乏主动性的状况。农村银行在执行国家的相关农业扶植政策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了其新的追求目标。

2.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标准。如印度中央银行于1992年开始在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地区银行及商业银行中推广实施国际通行的银行业会计准则、资产分类、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等管理标准。进一步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使其管理更加的规范科学。此外,更高的银行信息透明度与信息披露标准的采用,使得银行的经营进一步规范化,接受更为广泛的监督。

3.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印度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是印度历史最为悠久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印度农村金融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但由于历史及政策上的原因,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因此也自然成为了印度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其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

第一,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体制结构调整。印度的信用合作机构体制复杂,长线与中短线借贷由不同的机构实施虽然增加了所谓的专业性,但重叠的机构设置不但降低了金融业的效率也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为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政府开始将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长线与中短线合并。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有: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可为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加便于政府监管,操作程序更为简便。

第二,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资本结构调整。长期以来,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坏账严重,这影响了印度政府支农政策的实施。为此,印度政府建立了复兴信用合作社小组,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资本状况进行专门的调研。印度政府根据其建议采取“资金换改革的方式进行”。即印度各邦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同意中央政府的改革措施,但只有同意的邦才会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根据复兴信用合作社小组核算,此次资本调整总金额约为1500亿卢比,由联邦政府、邦政府和信用合作机构分摊。其中联邦政府约承担总调整资金的68%,各邦政府约承担总调整资金的28%,信用合作机构约承担总调整资金的4%。同时规定各信用合作机构贷款收回率低于30%不能参加此次资本调整,高于50%可以获得全额资金援助。

第三,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模式改革。改革主要从两方面开展:首先,减少地方政府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干预。并严格约定,各邦在邦合作机构中的股份比例不得超过25%。同时规定除股权管理外,邦政府不得干预邦合作机构的日常经营管理。其次,引入现代银行监管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修改《信用社法》加强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监管。规定各信用合作机构必须达到7%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4.印度农业保险业改革。印度农业保险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实行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即进行生产性贷款的农户必须参保,其他可自愿参保。九十年代起由印度中央政府推出的“国家综合农业保险计划”,承保风险广且享有国家补贴,受到广大农户欢迎。自实行之日起,每年参保农户逾20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保险项目。此外,印度农业保险险种涵盖的范围广泛,除已经开办的针对产业、橡胶等农作物的保险外,还增设农业天气保险等特殊保险。印度的广泛、发达的农业保险,有效降低了农户经营风险,刺激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对加快印度农业建设速度起着明显的刺激作用。

2.3 对印度农村金融改革措施的评价

印度的农村金融改革,以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为中心,力图使农村金融机构摆脱政府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其经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对于印度而言,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标志着印度的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走向正常的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从改革实施的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具体体现在:

1.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经营单位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业务创新,释放了经营的活力。如改革后,有些机构在现有的短期贷款之外向农民们推出了一种信用卡。这种信用卡使用灵活,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取或偿还,很受农民欢迎。此外,针对印度农村的特点,该行还为印度农民提供购买摩托车提供贷款融资便利以及对于农田水利等设施的中长期融资便利等业务,极大拓展了经营的业务范围,提高了银行的收入。

2.规范化标准的实施,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更加标准化,经营更为透明,不但回避了很多经营风险,还促使银行建立层次更高、更具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印度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元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但随管理标准与规范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原有的人才结构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为此,印度各农村金融机构开始注重对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的引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人才结构体系。

3.贷款收回效率大为提高。在改革之前,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一直是制约印度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挥其作用的主要因素。随着改革措施的推行,银行效率大为提高,银行工作日趋标准化、透明化,随着政府加大对处理坏账等银行不良资产的投入比例,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回收率已经有原来的89%提高到改革后的95%,不良资产比例也在下降。

同时,印度农村金融改革还很不彻底。比如金融工具仍显单一,对于民众多样化金融需求仍未能予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

3 结论与展望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即改革的重点已经由生产性领域向金融等服务性领域转移。而我国的金融业尤其广大农村金融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的转型期。可以说金融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能否顺利的进行下去。本文仅以印度农村金融改革作为参考样本,希望能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Milind Sathye.“Privatization,Performance,and Efficiency:A Study of Indian Banks”,VIKALPA·VOLUME 30·NO1·JANUARY-MARCH 2005.

[2] Duisenberg,W.F.,2001,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 to financial stability,in: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challenges for Europe,Baden-Baden,pp37-51.

[3] John Echeverri-Gent,“Glob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Lessons in Good Governance from China and India”,Charlottesville,VA 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