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9 21:26:07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1)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2)

1 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是广西师范大学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而广西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广西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之中是成立最早的,经过40年的努力和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体育教育人才。近些年来,随着广西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广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分析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寻求对策,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2、201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无结构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调查中获取了2013―2014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基本统计数据。2012届毕业生109人,实际就业率95%;2013届毕业生79人,实际就业率98%。从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率逐年递增,这一情况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体育方面的教育人才,因此,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渠道。

就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看,就业成多元化趋势发展,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大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较多企事业单位接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这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两届毕业生进入中学任教共有58人,2012届有37人,占年级总人数的34.0%,2013届有2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26.6%。2012届考取研究生7人、占年级总人数的6.4%,2013届考取研究生6人,占年级总人数的7.6%,考研比列较少。在考取公务员方面,2012年考取了3人、占年级总人数的2.8%,2013年考取了5人,占年级总人数的6.3%,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大幅度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进入事企业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有35人进入事企业工作、占年级总人数的32.1%,2013届有27人进入事企业工作、占年级总人数的34.2%。这说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俱乐部发展良好,这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走入社会后自主创业,2012届有14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2.8%,2013届有1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4.0%。总的来说,调查发现在校从事教育工作、进入部队公安、考取党政机关等这些传统的岗位仍然是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主渠道,同时,体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正逐渐多元化,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

3.2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一,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水平和英语能力这方面能力较差,综合能力有所欠缺。第二,用人单位注重学历、追求名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名校从而忽略了教育能力的强弱,致使绝大多数毕业生失去了与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现大多数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从根本上认识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到位。第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但是其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 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4.1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力度,积极推荐毕业生

就业指导要早期化、全程化,高等院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中,从入学开始就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实施指导。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本校和毕业生的信息,扩大影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毕业生。

4.2鼓励多渠道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增加社会实践,发展“一专多能”,毕业生在掌握一项或多项特长的同时,也要了解和熟悉其他运动项目。同时,在文字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以及外能等方面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4.3 鼓励自主创业

实现自我就业. 自主创业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择业渠道, 学校应提供及时信息和外部资源, 做好个性化服务。同时,毕业生应当依据自身知识优势积极创办科技性、服务性企业, 努力实现自我就业的同时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4 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在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同时,必须考虑相近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需要,更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岗位及其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范围的弹性选择,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充实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贺敏,高晖.体育人才的供求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156.

[2]陈志军.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华章,2012,31,253.

[3]沈雁华,张铎, 陈颖.体育院校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82 (3) :87- 89.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3)

作者简介:杨忠旋(1988-),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蒋家琼(1975-),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06)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2-03

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依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作出适时的调整。[1]本文对美国1999~2010年近十二年层次结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的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我国快速扩展的高等教育提供借鉴,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达到相对均衡状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美国高等教育各层次变化状况

1.各层次规模的增长速度变化

1999~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毕业人数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对于有着高入学率低毕业率的美国,毕业人数的上升说明美国高等教育总体招生规模也有所扩大,见图1。

2.各层次毕业人数增长幅度各不相同

在美国高等教育总体毕业规模扩大,各层次毕业人数逐年稳步上升的大前提下,各层次毕业人数的增长幅度不尽相同。从图1可以看出,拿到学士和硕士学位人数都处于稳定的逐年上升状态。根据表1数据可以看出,学士学位人数从1999年的1237875人上升到2010年的1715913人,学士毕业人数每年的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存在较小的差距,硕士毕业人数从1999年的457056人上升到2010年的730635人,硕士人数每年的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差距也不大,这说明学士和硕士这两个层次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美国博士生教育向来以严要求、高质量的“金标准”闻名于世,博士毕业人数从1999~2009年这十年除了2001年有负增长情况外大体处于平稳上升状态,只有在2009年在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为了满足紧急的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2]有大幅度扩大,增长率达到134.15%。从年平均增长率来看,博士学位毕业人数增长率最高,其次是硕士层次,再次是学士层次。虽然硕士、博士招生规模的增长率高于学士规模的增长率,但学士毕业人数依然是硕士、博士招生人数总和的两倍,这说明在高等教育成熟的美国,层次失重问题依然存在。

3.各层次毕业人数的阶段增长趋势

学士层次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99年到2002年,有小幅度增长,2002年学士毕业人数规模增长率4.38%,学士层次增长最大,2003年到2009年属于平稳增长状态,2009年到2011年增长率有所上升。2010年的学士毕业人数增长率为3.99%,达到次高点。硕士层次整体也是呈稳步上升趋势,并且硕士层次的毕业人数增长率总体高于学士层次毕业人数增长率,2003年的招生规模是硕士层次招生规模中的一次小高峰,达到9.03%,小高峰后呈现增幅整体下降趋势,2006年降至最低点1.77%,2007年开始有所回升,2009年再次回升到5.52%。博士层次规模增长起伏较大,2001年出现-1.66%的负增长情况,2002年到2006年又开始呈现整体稳步增长趋势,2007年有小的波动,2009年,博士层次呈现大幅增长,高至134.15%,2010年趋于平缓。

总的看来,1999年到2003年各层次整体呈上升趋势,2003~2004年达到一次小高峰,2004~2005年增幅有所降低后各层次呈平稳增长状态。除了博士层次在2001年中出现负增长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因素的影响呈现大幅度增长外,学士、硕士层次整体上基本处于平稳上升状态。从整体增长幅度来看,博士层次增长幅度高于硕士层次增长幅度,硕士层次增长幅度高于学士层次增长幅度,见图2。

二、美国高等教育各层次比例发展现状

1.各层次比例格局发生变化

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已基本走向成熟,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各层次格局不存在大幅度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层次规模和数量上有所扩张,各层次间的比例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士毕业人数规模有明显减少,博士人数规模有相对大幅度的增加。学士毕业人数比例从1999年的71.15%下降到2008年的68.85%,这十年属于平稳下降状态,降幅不大,2009年由于突变因素的影响有三个百分点的降幅,2010年降至最低点65.74%。硕士毕业人数比例增长幅度不大,增减幅度在一个百分点范围内,基本趋于平稳。博士毕业人数情况与学士招生人数情况大至呈现出相背离趋势,博士毕业人数比例从1999年2.5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这十年博士毕业人数属于平稳上升状态,涨幅不大,同样,2009年由于突变因素的影响有三到四个百分点的涨幅,达到博士毕业人数比例的最高峰6.34%,2009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从大体趋势上来观察,学士毕业人数比例在逐年减少,硕士、博士毕业人数比例在逐年增加,学硕博层次比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通过对比1999年和2010年的层次比例情况,可以清晰直观看出这12年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情况,学士毕业比例逐年减小,硕博毕业比例逐年增大(见图4)。学硕博比例从1999年361.82∶100∶9.8变成954.22∶100∶22.41。这说明两个情况,一是美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有大幅度的扩张,虽然学士毕业比例逐年下降,但学士招生人数有所增加,且增加数大于硕博毕业增长人数总和。二是美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层次的失重问题,学士毕业人数比例依然是硕博毕业人数比例总和的两倍。2010年学士毕业人数比例相对于1999年毕业人数比例放缓,硕博毕业比例增加也说明美国高等教育层次逐步提高,整体规模向更高层次转变,见图5。

2.各层次男女比例

(1)各层次中男女所占男女总数比例。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例格局是学士最多,其次硕士,再次博士。在各层次中男女生所占男女总数比例与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相似性,从1999年、2010年各层次中男女占男女总数比例的数据来看,存在一个问题,1999年学硕层次中男生比女生所占比例略低,博士层则是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所占比例。2010年学博层次中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所占比例,只有硕士层次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见图6。

(2)男女人数在各层次所占比例。美国高等教育在受到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后,加之个人对教育层次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各层次中男女生人数的比例。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1999年,学硕层次的女生比例要高于男生,博士层次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到了2010年,各层次的女生比例都高于男生,特别是硕士层次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比例近三分之一,这说明近年来美国女生接受高等教育多于男生。

3.分科类各层次比例

不同学科的层次结构发展变化,既可以反映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可以体现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总体需求。[4]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共有38个学科群(一级代码)、362个学科(二级代码)和1265个专业(三级代码)。[5]高等教育学位结构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6],本文选取了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学、医学、工商管理、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几个不同学科专业作为对象,将1999年和2010年这几个不同专业的各层次招生比例作为分析样本进行对比分析,近而发现不同专业的层次结构的发展变化存在一些特点。

(1)农学、理学、文理综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层次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大。理学和作为交叉学科的文理综合,在学士层次上比例还有小幅度的增长,在硕博层次上比例都存在小幅下降趋势,说明美国高等教育在这两门学科上更加注重学士层次的教育。农学存在学士、博士层次比例下降,硕士层次比例增长的情况,作为研究农业科学的农学,是典型的技术应用型学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部门,肩负着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物质基础的重要任务,农学这一学科的作用也相当重要,从1999年和2010年数据来看,层次分布比例变化不大,硕博层次比例增长缓慢,说明美国高等教育在农学这一学科上对人才的培养重心开始向硕士层次上转移。

(2)工商管理、工学作为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三产业的学科,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学士层次比例在逐渐放缓,硕博层次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幅。这种变化也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在不断适应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医学、法学、教育学关系社会民生的学科层次比例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医学专业学士、硕士层次比例都发生了大幅度的缩小,博士层次比例增长迅速。教育学专业学士层次比例下降明显,硕博层次比例都有所增长。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法学专业,1999年,法学专业层次比例最大的是在硕士层次,其次是学士、博士层次,2010年,法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层次比例都有大幅度的缩减,博士层次比例出现迅猛增长,高至80.71%,占据法学专业的五分之四。

(4)根据1999年和2010年各学科层次招生比例的数据来看,美国高等教育不同科类的层次结构总体在向硕士层次转移,比较注重实践经验的农学和作为交叉学科的文理综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倾向于学士层次的培养,作为与经济、民生息息相关的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侧重点略高于其他学科,更倾向于博士层次,见图7、图8。

三、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研究的结论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通过对1999~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变化情况的研究,得出以下几条基本结论。

1.各层次整体规模扩大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成熟,1999~2010年是美国高等教育稳步扩张时期,2010年整体规模较之1999年有一定幅度扩充,各层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说明之前各层次招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多趋势,特别是在2008到2009年美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硕博层次的毕业人数有大幅度的增加,远超出了硕博层次的平均增长率,2010年各层次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回归稳步增长。

2.各层次比例发生变化

1999~2010年美国高等教育在整体规模扩充的情况下,各层次比例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学士层次规模逐年缩小,硕博层次规模逐年扩大,学硕比例出现下降,博硕比例攀升。从总体层次规模分布来看,学士层次毕业人数逐年减少,硕博层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层次比例重心将从学士向硕士层次转变,对人才培养的重心也将向硕士层次偏移。

3.各学科的层次结构相应发生改变

通过1999年和2010年不同学科门类层次比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实践性较强的农学和专业性不强的理学、文理综合的层次重心在学士层次上;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学科和贴近民生的学科的层次重心将出现上移,重心大体转移至硕士层次,部分学科重心甚至上升至博士层次。

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7]观察美国高等教育1999~2010年层次发展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层次规模在逐步扩大,各层次的比例重心大体上移,各学科层次结构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会发生相应改变。然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需求不同,探索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途径将是一项永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SIR ERIC ASHBY,The structure of high education:A world view[J].High Education,1973,(2):143.

[2]GEOFFREY J.GILES,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J].Higher Education,1978,(7):131-156.

[3]Date collection:high education statistics[EB/OL].http://nces.ed.gov/.

[4]何晓芳,迟景明,李霞,等.1998-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研究[J].高教探索,2010,(3):47.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4)

为全面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是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开展了对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我校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二、调查内容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具体评价,具体评价从四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文化基础,个人能力与素质,并分别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好说、不满意四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

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有29名在私营企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61.70%,而进入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则相对较少,外资企业的有两个,是意料之外。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满意度,能反映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要,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接纳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20%非常满意、68.6%比较满意、11.4%不好说,不满意为0%,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1)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

调查(表2)表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评价较高,较满意及以上达93.62%,不满意率为零,说明我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还有卓有成效的。

(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难题能力,等等。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达到85.10%,这从侧面证明我校课改的成果,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教学时间,进入企业实岗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

(3)文化基础,包括书面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总体情况尚好,只是由于相当部分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在校期间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4)个人能力与素质,包括口头表达、团结协作、学习态度与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调查表明,我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总体良好,但调查中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要求的毕业生仍有21.28%,值得重视。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而且要善于表达,善于学习,能团结同事,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既能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臂之力,又能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五、启示与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文化基础方面普遍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时更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1.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更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变重知识传授为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要求。

2.加强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今后要更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3.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深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定位。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魏文婷.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15-19.

[2]刘峰.中职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88.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5)

实行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体育高考是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锻炼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关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现状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结果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部分指标的持续下降,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为了扭转这种状况,从2006年12月23日召开的建国以来首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为新标志,此后在各种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对体育中考给予了高度重视。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要求:“改革、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认真总结各地已有的成功经验,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体育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计入中考成绩总分。积极推进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中发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2007年9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体艺函[2007]31号),决定在锦州、唐山、青岛、郑州、常州、武汉、仙桃、长沙等8市组织开展体育中考改革试点工作。主要内容和目标:一是将体育中考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和要求有机结合,激励和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二是将初一、初二年级学生所测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和学生平时体育课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体育中考成绩,以此促进初中阶段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008年3月教育部体卫司发出《关于做好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司函[2008]12号),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中考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考试方案;要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精心组织,使体育中考真正成为贯彻中央7号文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和制度保障。

虽然中央7号文件公布后,全国各地都加强了体育中考,但是,由于各地的基础不一,考试时间、考点、分值由各地自行确定,体育考试的成绩计入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总成绩。2008年安排过渡考试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暂不具备体育考试条件的地区可免考体育,但从2009年起必须加试体育。在我国体育中考多由市、区、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总体来说,全国体育中考项目呈多样化,并能与当地条件、体育教育内容相结合,注重了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指标的提高在测试项目选择方面,绝大多数地区一般测试3~4个项目,其中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选测项目有的由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年不重复的原则上进行选择,也有由学生进行选择的。北京市2008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体育考试实施方案规定考试内容以《课程标准》运动技能领域(水平4)规定的相关内容为基本范围。考试内容分为个人必选项目、个人限选项目和区县随机选择项目,随机选择项目应于考试前3个月举行,由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考试的组织机构和学校代表参加的抽签仪式,在随机选择项目中抽取一个项目作为本次考试的内容。另一种是属于学分制,把学生初中3个学年的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初三学年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体育考试相结合起来统筹计算的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如陕西等地。

二、当前体育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考试全面实施及加大分值与中考改革实施等级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正全面推行“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的教育要求,转变部分地区仍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普通高中录取新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突破性环节。如何处理好升学、毕业体育与文化课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深入思考和研究。

2.体育考试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升学、毕业体育考试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来进一步促进标准的实施。但是,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

3.体育考试过程管理成绩真实性的问题

升学、毕业体育考试学校这一块如何给学生打分,如何把好这个关,真正加强体育学科过程管理,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和上好体育课,这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能指标的下降,体育考试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体育考试更符合教育规律,如何使体育考试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手段,如何使体育考试成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指标,这些问题还仍然需要我们的努力。

三、加强和改进体育考试制度的建议

针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局面,建议我国在高考方面加试体育,这样的话,学生的体质才能真正的提高。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6)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沟通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一”培养的人才,熟悉本企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的实际技能较强,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这部分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成长较快,很快便可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学校可以争取到企业的多方面支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验、实训的场所和师资,这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因为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需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力还不雄厚,社会集资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借助有关企业的条件完成或部分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就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组织和鼓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独立、系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它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并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写作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毕业论文同时也是衡量、评估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部专家组于2007年对我系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评估,专家们通过调阅毕业论文文件和检查、阅读学生的毕业论文,一致认为我系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过程细致、要求严格、格式统一。专家们对一部分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观点表示了肯定。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它是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教育问题和严峻的社会压力。加强对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把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我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已经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质量管理学的“产品质量”观认为人才的教育培养与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非常相似,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采购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就业(投放市场)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质量跟踪)。要提高学生的质量,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阶段的培养质量。我校教务处为了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控制科,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我系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以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积极配合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

一、系级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组人,他们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负责制定目标,指挥、组织、协调整个质量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起127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7月着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作用。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和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工作的目标、计划,确定组织结构和操作模式,传达和督促执行教务处的有关文件,负责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审定指导教师的资格等,审批上报的各类文件,确认每一环节的有效性,督促检查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流程的进展情况和导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过程具体化并将任务和要求分配和传达给导师和学生,如负责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指导和审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规定进度安排、制定论文的规范和标准格式以及组织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指导小组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写出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我系毕业论文管理组织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为了质量方针的最终实现,质量方针的制定者必须要将它传达到学校内部各层次的有关人员,使它们相互沟通和充分理解质量方针的内涵。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性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管理指标体系,以及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目标、计划等,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书,它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手册。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指导书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目标、计划、工作流程、规范化文件格式,明确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承担的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的质量要求。毕业论文指导书是安排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保障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以及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评阅意见书、毕业论文等)的规范性。

三、基于“戴明环”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专家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戴明环)的概念,它是全面质量管理采用的一套科学的、合乎认识论的办事程序。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四个阶段。该循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基本的质量工具。我系运用“戴明环”概念设计出了“外语系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流程图”。该流程图清晰地标明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从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到师生见面下达任务书的过程标志着计划阶段;学生调研、撰写开题报告、整改、指导和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完善、定稿、评阅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过程属于执行阶段;中期检查属于检查阶段;验收自评以及总结属于处理阶段,在该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对原有的制度、标准进行修正,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整个流程按照每一环节的发生先后设计,规定如果某一环节不合格,必须退回到上一环节重新循环直至合格再进入下一环节。一个循环周期是一届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下一轮循环是下一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每一轮循环都建立在总结上一轮循环的经验和教训、解决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质量在不断循环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措施质量控制即高校为达到质量目标而在教学、辅助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监控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消除教学和其他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我系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该措施对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从上至下的所有成员能否各尽其责,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培训、指导人数、次数,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学术道德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约束规定;把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表现作为该年度群众评价领导班子成员成绩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把导师、论文指导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的工作表现与本人年度考核挂钩,并作为来年是否具备该项资格的参考依据;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作为取得答辩资格以及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具体做法是发放教务处设计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动态管理指标体系》系列表格,由参与的各方对有直接联系的各方客观打分,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有关各方的重要依据。在质量控制措施中还规定了质量审核环节,它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已经制定的质量方针、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达到预定目标的、系统性的、独立的检查活动。质量审核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检查环节。检查队伍的成员由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等与教学有关的各方面组成。检查工作能及时鉴定和评价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进展情况和阶段完成质量,便于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五、毕业论文工作的验收和总结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的要求,根据论文验收指标体系,从毕业论文文件、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验收自评,并将自评结果和依据等材料上报教务处以备全校性的验收。为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之后,论文指导小组要根据验收自评结果写出工作总结。所谓总结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提出新的问题以利再干。这是戴明循环之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如果没有将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制度和规定中,就不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也就不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

以上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组织体系、指导性文件(质量手册)、管理流程、质量控制措施、验收和总结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我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过程和流程。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只进行了短暂的四届循环,仍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随着我们对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及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经验,我系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工作会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更好地实现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7)

一、引言

虽然自2009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但是该群体的就业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据麦可思的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存在较高比例专业不对口和高离职率等低质量就业现象。①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这意味着,政府的关注重点已从以“就业率”为代表的数量指标转向了以“就业满意度”为代表的质量指标。因此,关注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满意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理解当前毕业生个体的就业心理状态,而且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就业满意度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主要是指个体对工作所持有态度、情感或看法[1],其体现了不同工作者个体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中主观的就业状况。关于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属性、工作和组织特征是影响工作者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2]而对于高校毕业生群体而言,薪酬福利、与兴趣相符、专业对口、个人发展和职业期望等均是影响其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3][4][5][6][7]虽然影响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众多,但是究其实质,其体现的是工作者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例如,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和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往往对收入、岗位等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其找到的工作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则其就业满意度就比较高,反之则显著降低。[8]因此,教育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必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鲜有学者涉及。

综上,本文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主观评价法对2010-2014年期间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教育―工作匹配程度进行了度量,并根据ERG理论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重新进行了构建和评估,试图更好地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本文其他部分章节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描述了相关变量的度量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第三部分给出了研究中使用的计量模型;第四部分分析了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最后是结论与启示。

二、相关变量度量与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课题组自2014年9月至12月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主要是已经工作但是工作经验不满5年的高校毕业生(2010年1月及以后参加工作),主要采取了电子邮件的调查方式,样本的来源地非常广泛,涉及到了中国大陆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③,不过以东北三省居多(占总体38.8%)。调查涵盖了不同类型学校多个专业,覆盖了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各个学历层次。调查内容涉及每个高校毕业生的人口信息和就业信息,包括个体特征、教育背景、工作特征、教育―工作匹配、就业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六个部分。本文主要利用了前五部分的信息。

本次调查共回收400份问卷,将信息缺失的样本剔除后,最终符合要求的样本数量为356个。样本的平均年龄是25.80岁,男性占49.16%。最高学历为专科的占10.68%,本科占72.75%,研究生占16.57%。

(一)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度量

关于教育―工作(职业)匹配的定义与度量,目前学界公认有四种方法,分别是工作分析法、实际匹配法、标准差法和工作者自我评价法。在这四种方法中,只有工作者自我评价法属于主观感受的度量方法,其余三种方法均为基于统计频数分配理论的客观度量方法。虽然客观的度量方法能够使工作者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所需的受教育程度使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但是,每种职业是由许多不同的工作岗位所组成的,它们所需要的受教育程度并不相同。[9]而工作者自我评价法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此进行修正,即可以由此获得个人化、精确的、非整个职业类别的评估。[10]而且Stasz发现,雇员评价工作所需的技术水平比雇主更加精确,而且雇员能够判断他们自己的工作水平。[11]由于本文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获得数据,与客观度量方法相比,采取工作者自我评价法度量教育―工作匹配程度会使评估结果更接近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实。

在调查问卷中,使用“您的最高学历是?”和“您认为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所需受教育程度是?”来确定受访者的“实际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所需的教育程度”。根据Duncan和Hoffman,如果“实际受教育程度”高于“工作所需的教育程度”,则定义为“过度教育”,相等则定义为“适度教育”,低于“工作所需的教育程度”则属于“教育不足”。[12]表1给出了高校毕业生样本的教育―工作匹配状况的统计结果。

表1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匹配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工作者自我评估的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中过度教育发生率为25.28%,教育不足发生率为10.11%,适度教育发生率为64.61%。在教育过度的情况下,90%左右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在适度教育的情况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比例达到80.9%;教育不足则主要发生在高职高专毕业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群体中。

(二)就业满意度度量

关于就业满意度的度量,已有一些成熟的量表,例如岳昌君将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为工作因素和非工作因素两类[13];李颖等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工资福利、适合个人发展、兴趣相符程度是比较稳定的评价就业满意度的指标[14];王一兵则利用自我价值实现、待遇、稳定、其它(包括地域和户口)四个层次来度量就业满意度[15]。但是这些量表或者是由国外学者开发的,或者其测试对象针对性不强。与其他群体相比,高校毕业生具有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经验少和社会经验不足等特征,因此课题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量表重新进行了开发。

课题组通过对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的深度访谈,并根据ERG理论开发了一个包括14个题项的Likert5级量表,但是经过预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后,最后量表包括7个题项。分别对工资、福利待遇、与领导关系、 与同事关系、工作内容、发展前景、工作意义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其中,1代表“非常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

表2给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各指标的统计分析。观察表2不难发现,高校毕业生在工资情况、福利情况方面,满意度水平偏低,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比例约占调查人数的20%,而在与领导关系、与同事关系方面满意度水平相对较高,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达到调查人数的70%以上。

对表2中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之后,结果发现,KMO值为0.783,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统计量值为755.378,说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个人发展、工作关系、工作薪酬三个因子,解释方差分别为27.891%、23.516%和23.405%,累计方差达到74.812%。根据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将各因子权重分别设置为0.373、0.314、0.313,得到合成后的总体就业满意度为3.59(标准差为0.03),工作发展维度3.64(标准差为0.04),工作关系维度为3.91(标准差为0.03),工作薪酬维度为3.20(标准差为0.04)。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总体就业满意度以及各个因子的Cranbach's a系数均在0.7以上,CFI值为0.963,TLI值为0.905,RMSEA值为0.085,CMIN/DF值为3.566,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图1给出了高校毕业生被调查群体就业满意度的分布,可以发现其分布类似于偏锋正态分布(偏度为-0.572,峰度为1.067)。

图1高校毕业生被调查群体满意度分布图

(三)数据统计描述

表3列出了变量的定义与描述统计。根据表3可以发现,高校毕业生被调查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25年。过度教育平均年限为0.51年,适度教育平均年限为16.03年,教育不足的平均年限为0.23年。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偏低,工作符合职业期待程度较高。由于调查范围是2010年及以后毕业的高校学生,因此平均工作经验只有1.64年,平均月工资为4835.67元。

三、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一)模型的设定

由于合成的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是一个1至5的连续变量,且其分布类似于正态分布,因此本文采用总体就业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回归方程如下:

Y=α0+α1S0+α2Sr+α3Su+X' β+ε(1)

(1)式中,Y代表总体就业满意度,S0为过度教育年限、Sr工作所需教育年限和Su教育不足年限。X为控制变量,它的构成情况见表3。α1表示过度教育情况下过度教育年限的增加对总体就业满意度的影响;α2表示教育――工作匹配时适度教育年限的增加对总体就业满意度的影响;α3表示教育不足情况下教育不足年限的增加对总体就业满意度的影响。β为控制变量对总体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其中,S0、Sr和Su与S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表4的第1栏给出了影响高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因素的估计结果。其中,过度教育对工作满意度有负向的影响,但是统计上并不显著;教育不足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适度教育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的影响,并且统计显著。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了他认为一个高中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上,就会因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对工作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如果一个大学生做了他认为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才可以做的工作,就会因技能不足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对工作满意度带来负向影响;如果一个大学生做了他认为恰好是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既不会能力不足,也没有发生技能没有被有效利用的情况,那他的满意度倾向于一个更高的水平。

其他控制变量中,党员、大学院校越好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负向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符合这些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能力水平更高,而工作未能为其提供体现能力的机会;职前培训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前培训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企业,针对工作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心理预期,从而对就业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越高、与职业期待越符合,有劳动合同等,对就业满意度也有提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来说,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显著低于在其他类型工作的毕业生。

表4的第2、3和4栏分别给出了影响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因素的估计结果。在工作发展维度方面,过度教育和适度教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不足则具有负向影响,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过度教育虽然具有正向的影响,但是显著低于适度教育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过度教育和适度教育的工作者都具有满足工作要求的教育水平,在工作上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成就。而教育不足的工作者,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在工作发展中更可能处于劣势。

在人际关系维度方面,适度教育对工作者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虽然过度教育具有正向影响,教育不足具有负向影响,但是统计结果都不显著。适度教育和过度教育的工作者可能因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教育不足的工作者则可能因较少的人力资本积累而在人际交往中不容易受到重视。

在工作薪酬维度方面,适度教育、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对工作者的薪酬满意度影响为负,并且统计结果均显著。即使是适度教育,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对薪酬满意度仍是降低的,而且过度教育年限的影响要显著高于适度教育和教育不足。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及以后毕业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与教育―工作匹配状况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满意度不高。特别是在工资情况、福利情况方面,满意度水平偏低,而在与领导关系、与同事关系方面满意度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人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第二,适度教育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虽然过度教育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也具有负向影响,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第三,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对于工作满意度各维度的影响并不相同。在工作发展维度,过度教育和适度教育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人际关系维度,适度教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影响的统计结果均不显著;而在工作薪酬维度,适度教育、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均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满意度不高,在工作薪酬方面尤为突出。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适度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就业满意度,尤其是在工作发展和人际关系方面。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建立对工作的合理认知,降低过度教育以及教育不足发生率,改善其教育―工作匹配效果,进一步完善薪酬制度,是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促进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行的途径。

注释:

①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至2013届高校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为69%,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为59%、62%和62%,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均为24%,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为44%、42%和43%。

②ERG理论,即由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 ERG理论。

③未涉及到的地区有湖南、广西、云南和。

参考文献:

[1]Judge,T.,C.Thoresen,J.Bono,et.al.The Job Satisfactionjob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J].Psychol Bull,2001(127):376-407.

[2]Seashore,S.,T.Taber.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Correlates[J].American Behavior and Scientists,1975,18(3): 333-368.

[3][15]王一兵.女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半参数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1):71-74.

[4][14]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93.

[5]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7-119.

[6]李祥飞,张再生.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的满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作用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2(3):156-162.

[7]王广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3):31-37.

[8]张建奇.关于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准备与就业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1(4):103-106.

[9]Halaby,C.Overeducation and Skill Mismatch[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4,67(1):47-59.

[10]Hartog,J.Overeducation and Earning: Where Are We,Where Should We Go?[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0,19(2):131-147.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9)

今天,教育部召开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结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分析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全面部署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们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刚才,3个省市和3个高校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有关部门、各地和各高校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家一致认为,今年工作呈现出4个特点。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地狠抓落实,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总书记和总理多次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张德江副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调研,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广开门路,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教育系统早谋划、早部署,全力以赴推动工作落实。教育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2010年工作重点。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16个涉及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各省级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勇挑重担,扎实工作,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4万多场,提供岗位信息450多万条,帮助70%以上的毕业生在离校前落实了就业去向。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确保了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三)毕业生入伍预征和自主创业两项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教育系统与兵役系统密切配合,通过建立网上预征报名系统、开展预征工作宣传周等活动,引导近16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预征,其中本科以上毕业生占48.24%,与2009年相比,在数量、在学历层次上都有大幅提高。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方面,各地各高校举办创业活动2万余场,参加学生超过300万人次;设立创业基金16亿元;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面积达330多万平方米。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达10.9万人,比往年有大幅度增长。

(四)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制度机制更为完善。教育部与中央多部门联合开展实施了“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今年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医生项目招生5000名,“特岗教师”招募6万多名。同时基层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在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社区就业、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方面也出台了多项新的措施。全国已有15个省份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代偿政策。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到二线、三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6.4%。

同志们,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积极作为,狠抓落实的结果;是教育部门和高校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辛勤奋斗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1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服务等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这里,我重点强调6项要求。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将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输送到现代化建设的岗位上去,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第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直接体现了“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这一重要思想。我们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带着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第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而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状况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也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拓宽渠道、完善制度,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是继续深入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到村任职”、“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切实落实服务期满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为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持续服务和支持。二是要开辟到基层就业新渠道。中央有关部门即将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实施方案;各有关高校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组织涉农专业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技一线。同时,各地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巩固、扩展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新渠道。三是要着力做好首届1万余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免费师范生是总理亲自倡导和推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9月10日,温总理在河北与免费师范生座谈时明确指出:“要切实保证2007级师范生的就业。”10月份,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共同召开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优先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确保他们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继续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活动时,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刘延东国务委员、徐才厚副主席多次指示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把这项利国利军利民的事情做得更好。明年的预征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军地配合,认真组织“预征工作周”活动,加大政策和典型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预征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明年是大规模招收入伍毕业生退役的第一年,要积极协助做好入伍大学生士兵退役后的就业服务工作,做好考学升学、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近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税收减免政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一是进一步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出台新的优惠政策,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审核发放工作,把好事办好,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二是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完善课程教材体系,举办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三是加强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建设。继续会同科技部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推动建设“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各地各高校也要有效利用当地资源环境,创建一批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四是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教育部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即将开通,要依托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服务。各地各高校要广泛联系社会各界成功创业人士,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指导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力争自主创业和参与创业的人数进一步增长。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明年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创业先进典型。请各地各高校进一步总结经验,做好工作。

(四)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教育部决定在2011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一是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逐步推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探索网络远程面试、手机信息报、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新服务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持续不断地组织各类招聘活动,力争招聘会场次及岗位信息数有明显增长。二是提供高水平的职业咨询和指导。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和就业。三是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和薄弱地区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工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实行一对一服务,建立困难生信息数据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尽快实现就业。重视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要加强跨省协调和地区交流,开展对口帮扶,着力做好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10)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体育毕业个人总结篇(11)

刚才校党委副书记芮鸿岩同志代表校党政作了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系统阐述了我校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我完全赞成。会议表彰了一批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5个学院交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在此,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工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宏观上看,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缓解。从中观上看,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吻合。从微观上看,毕业生个体就业观念落后、职业目标缺失、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就业准备不足带来的岗位对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前不久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要求高校“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还将就此下发文件。江苏省政府、扬州市政府也相继召开了贯彻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校党委常委会多次研究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整充实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订《扬州大学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必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以人为本,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着成千上万家庭的希望,特别对于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来说,解决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能使一家人脱贫。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家长们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人民群众对高校扩招的感激之情就会变成对学校对政府的“抱怨”之声,我们党的先进性就无法体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就业也是办学之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将就业率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招生计划挂钩,这将对学校的形象和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从保证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措施,实现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实现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能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有效需求岗位不足、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的客观背景,也有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供求失衡的内在因素。部分专业社会需求已趋饱和,但毕业生存量很大;部分专业生源异常充沛而社会需求大为减少,招生火爆与毕业就业困难的矛盾较为突出。

学科专业结构决定着各类人才培养的比例,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我们一定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建立完善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的素质拓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我们要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将素质拓展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大辅修专业、辅修课程的选择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分析职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发展引导和个性发展引导,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差异性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

三、明确岗位责任,构建和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在2007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要构建“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要求高校通过明确各个层面的职责,发挥各自的功能,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领导主抓”就是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强调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实施“一把手工程”。校党政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分解,将就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心统筹”就是要求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好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负责校内外人才市场的构建和联动、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学校的社会资源运用以及就业工作各环节的管理。“院系为主”就是要求各学院树立主导意识,努力形成本单位学科专业的领先优势、特色优势、差异性优势;发挥主体功能,强化人才培养责任主体、毕业生就业责任主体的“双重主体”作用;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班子成员要带队跑市场、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主任要落实具体任务、促进毕业生就业。“全员参与”就是要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就业工作激励机制,使全体教职员工立足于岗位育人,着眼于学生生涯发展和素质拓展,致力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更多的人热心于做毕业生求职的“参谋”和“红娘”,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献计献策,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和信息化。

总之,我们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年终述职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四、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指导,优化服务,健全队伍,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具体工作。

1、加强指导。就业指导应是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接受的人生发展指导,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我们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列入必选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组织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找准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帮助,并为其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参加规定的教学实践外,应让他们更早地参加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社会活动,以丰富人生阅历,体味人才内涵,取得工作经历,积累实践经验。组织毕业求职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要领,增强自信,提高应对、应变能力。

2、优化服务。我们要在现有学生工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健全信息网络,丰富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政策、指导咨询、网上招聘、远程面试五位一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各学院要建立并正常维护就业指导网站,使其成为“知识之窗”、“信息之窗”、“职业之窗”,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健全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数据库,常年与校友、用人单位、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场馆条件,积极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加强与地方人才中心、大中型企业的联系,举办联合人才市场和专场招聘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加强衔接,积极开拓互联网上人才市场,为学生提供迅速、便捷的服务。在咨询服务中要做到关心、热心、耐心,进一步提高就业咨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