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0 23:21:10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1)

我认真学习上级和学校有关开展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明确了高职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提高了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增强了责任心与紧迫感,切实指导好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明确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高职学生从小学、中学到高职,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缺乏丰富生动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丰富高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就要靠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要鼓励高职学生深入到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长自己才干,为以后就业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二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业务技能。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爱国、团队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个人修养和遵纪守法意识,能够正确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现实,增强遭遇挫折的承受能力,树立学习、工作、生活信心。在社会实践中,高职学生能够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工作业务技能,适应将来就业创业的需要。

二、制定计划,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妥有序进行

为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妥有序进行,取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我每年调查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那些是成功的经验,那些不足问题需要改进提高,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计划做到“组织领导、活动内容、活动主题、方法步骤、分类指导”五个明确,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特点,分类提出具体要求,努力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措施有力、务求实效,体现各自特色,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怕麻烦,有的怕辛苦,不大愿意到基层去跟人民群众结合。为此,我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向高职学生说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不进行社会实践,不可能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技能和社会工作经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一位高职学生学习生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是对自己学习所掌握知识的检验,也是将来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前的预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我还对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培训。我教的高职学生是英语专业,一般参加外贸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尊重实践单位的各位领导和师傅,要有组织纪律性,认真虚心学习,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从事英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认真学习实践单位各位领导和师傅们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与工作作风,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严格要求,指导学生写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方案

为确保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前,我指导每个学生要写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方案。计划方案包括“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着重要说明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吃苦奉献精神,特别是要做到能与人合作,善于理解沟通,能灵活处理和解决问题。我对学生写好的计划方案进行认真批改,并把学生写得好的计划方案作为范本,让全体学生学习借鉴,提高每个学生计划方案的质量与可行性,为学生顺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五、认真辅导,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

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始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碰到问题,可以随时与我电话联系,我给他们以认真的辅导。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碰到困难和挫折,及时安慰。我还经常到实践单位,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与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普遍学会了用英语熟练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的能力,同时对实践单位的部门设置、岗位规划、工作流程、员工素质和能力需求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的学生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和熟练的工作技能,毕业后顺利进入实践单位工作,甚至有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就与实践单位提前签订就业协议。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52

"Participatory, Interactive, Experience" in

"Team Work" Practice Teaching

HUANG Chunmei

(Yibin University Law School,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In group work practice teach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main, to encourage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groups, teachers,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effective interactive hands-on experience,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of group work.

Key words interactive; team work;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1 小组工作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1.1 课程要求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小组工作相关理论,能够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实践的能力。因此,我校“小组工作”教学一直努力探求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根据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现有小组工作课程于单期开设,总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务54学时,周课时为6个学时。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实践和理论教学位居同等位置,因此,小组工作实践教学改革对于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就业需求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二下期结束专业核心课程①学习即参加到社会工作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工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即培养熟练使用小组工作的能力,将有利于其更快地适应实习生活、满足社会工作实习的要求。

1.3 小组工作实践教学改革的条件

(1)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双师型”②教师占到本专业总教师的85%以上。教师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各领域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从教师队伍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可实施,能及时督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务难题。(2)实践平台广泛。我校与当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福利机构、学校、各社区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批有关儿童服务、老人服务、社区服务的校外社会工作实践基地。(3)硬件条件。我校拥有一百多平米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室内环境,实验室配备有国内外有关小组工作的相关书籍、小组工作实务系统、电脑、录音笔等相关设备。

2 小组实践教学改革实施

2.1 课内模拟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小组工作实践环节包括课内模拟和课外实践。课内模拟主要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模拟内容包括小组的领导、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的评估等章节内容以及各小组设计的小组方案。而课外实践则是在课内模拟的前提下,进驻学校、福利院、养老院、社区开展落地服务,由课程实践助理和专业课程老师进行督导。此外,考虑到本课程的实践学时仅有54学时,而小组工作课外实践的时间要求远不止如此,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将课外实践环节与社会服务课程(36个学时)合并计算,两门课程同时进行考核。

2.2 实行“实践助理”计划

将我校本专业特有的“学长计划”③服务的经验设计小组工作课程“实践助理”计划并应用到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实践助理”计划具体操作方式是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工专业高年级同学担任本课程授课教师实践助理,由一个高年级同学对应一个低年级小组,协助低年级上课学生完成课程相应的实践,如进入学校、福利院、养老院、社区等完成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及服务项目的落地实施。实施“实践助理”计划,对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创新大有裨益。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协助低年级同学进行实践,能够提升其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加对专业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高年级与低年级互动,亦能够增加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认识与交流。

2.3 参与与体验相结合

从广义上讲,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本身可以算作一个教育成长小组,其中教师作为小组领导者,学生作为参与组员,以“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和技能开展服务”为小组目标。因此,学生即作为学习者,也是小组的参与者,完整地体验了小组的发展过程。集参与与体验为一体的课程设计是小组工作课程的亮点。

对此,教师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出发,促使整个小组良好发展。在课程的初期,教师应为教育成长小组的第一次聚会做认真准备,作为小组领导者带领一次小组活动,以期通过直观的小组活动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入小组工作相关内容;在课程的中期,教师要促使小组组员共同为小组目标而合作和努力,包括进行课堂模拟及课外实践;在课程末期,和学生共同检视小组取得成效、巩固成果。

2.4 多方互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

本课程参与上课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数(50人以下)比较适合于分组教学,教师根据人数将学生分为6~8人的小组。小组成员需共同完成服务对象需求评估、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小组讨论报告等小组任务。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改变了传统只有老师对学生的单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小组动力的作用,有利于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也有利于小组内部的沟通及互动,培养组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整个小组工作课程实践环节中,学生与教师、小组、实践助理、社会服务机构之间进行良好互动,有效地将学生个体系统和周围的环境系统,包括学习小组系统和社会系统有机链接在了一起,从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一教学方式变为了多元互动的教学建构,增强了学生与周围环境系统互动的能力。

此外,小组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教育成长小组的一个部分,应充分发掘组员(学生)的能力,共同达致课程教育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具体步骤如下:(1)需求评估。由各小组讨论选定小组计划书的服务对象,再深入服务对象所在地,如养老院、福利院、学校等社会服务机构进行需求调研。考虑到调研过程中组员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由高年级实践助理充当协作者和支持者角色帮助小组解决困难。(2)制定小组计划书。各小组在进行需求评估后应着手进行小组计划书的策划。小组计划书制定需要由组员共同参与,小组计划书制定后安排小组计划书答辩会,由教师及实践助理就小组计划书对组员进行问答,以帮助小组成员及时完善小组计划书。(3)课堂模拟。小组计划书制定完成后,教师给予学生课堂2~4个课时课堂模拟的训练。由每个组选择计划书中其中一个章节来进行模拟,由老师、实践助理、其他小组成员观看并进行评估反馈。各小组根据模拟效果及教师、实践助理提供的意见进行策划书修改完善,最终确定小组计划书定稿。(4)推优参赛。通过课程模拟及小组计划书的修改和完善,可由本课程教师推荐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小组计划书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工作实务大赛,以获取项目经费支持服务计划书落地实施,服务当地社会。(5)落地实施。在获取经费支持后,由学生组织人员根据策划书进驻服务地开展服务,由专业教师提供督导支持。

2.5 多种督导方式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实践环节会接受到教育性督导和支持性督导,而学生接受督导的方式、主体表现出多元化。首先,督导主体多元。在小组工作实践教学改革中,作为学生将会接受到来自教师、组员、实践助理、实践机构的督导。其次,督导场域多元,包括社会工作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我校建立有约100多平方米社会工作实验,其中专门设置有小组工作的活动室,该活动室可作为小组模拟和练习的场域;此外,校外实践基地有宜宾市社会福利院、宜宾市儿童福利院及部分社区。教师亲临课程实践重要场域,进行课内督导和服务现场督导。最后,督导方式多元,具体来讲包括学生个体督导和团体督导。个体督导是针对某一个学生在服务设计、服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督导,而团体督导则是以各小组为督导督导对象,从小组的互动、小组目标的达成等方面进行督导。

3 实践教学改革检视

自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来,小组工作课程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在以下方面应注意。

(1)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即承担学生督导者、教育成长小组的领导者、学生各小组支持者等角色。每个角色要求,都更近的拉近了学生和教师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密切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实施。(2)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了避免重视实践环节而忽视理论问题的出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对于理论的把握和运用,在教学设计上也要把理论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视频、PPT讲述、角色扮演等多元方式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亦应为每个小组提供展示机会,用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进行授课,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自己对学习的意见和看法。(3)多方链接资源,保证教学实践的开展。教师应多方链接当地社会服务机构资源,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沟通,增强对学生的督导,保证学生“校内有老师,校外有导师”,以实现多方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实践基地的平台作用,达到“基地有实践,学生能实践”的良好局面。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序号:ZG0459);宜宾学院2013年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注释

① 专业核心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课程。我校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基础、应用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研究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福利与保障。

② “双师型教师”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同时又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具备理论教学和实务经验的高校教师。

③ “学长计划”是我校组织高年级为大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设的新生适应和成长小组,从环境适应、学生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参考文献

[1] 漆光鸿,《小组工作》课程“助教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以某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3)

1.实习时间:200X年X月X日200X年X月X日。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2004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4、实习人数

(2)实习指导教师。共17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6、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3)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习总结报告,共17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

4、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4)

2.教学工作计划:(含教学工作、质量工程、技能竞赛);

高质量完成学校安排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参加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

3.教师培训计划: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会;关注省培、国培消息,积极报名参加;

4.教科研工作计划:(含课题研究、论文、专利、教材);

公开2篇;

5.指导学生计划:(学生社团、实习实训、学生竞赛);

指导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会计技能大赛;

6.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计划(双百工程、社会兼职等);

工作时间之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7.评上讲师职称获得中级会计师证书。

指导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会计技能大赛;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5)

2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毕业设计课题需要结合生产实践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跟生产实践两个方面,也就是真题真做或者是真题假做,最大程度的落实毕业设计,将其放在规划生产实践活动中来完成。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之前,需要从根本上分析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同时还要分析西目前城乡规划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各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总结实际的生产项目情况,之后认真筛选毕业设计课题,兼顾到课题深度、课题广度以及课题实用性,同时还需重点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合理安排课时,同时还需要兼顾就业去向,最好还要满足学生兴趣以及学习的爱好,保证课题有足够的理论意义,同时还需其具备足够的实践价值,最后从根本上结合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活动。

3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实行预约制,促使每一个学生养成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惯

轮班制指的是一个设计教室由两个毕业设计小组共用,每天每一个毕业小组,在教室值班的一般都是一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毕业生可以实现现场踏勘,与此同时,在设计教室里都是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场所。这就是传统形式的学院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因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数量出来的。但是还会存在很多困局。在传统形式下的学院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导致毕业生学习非常的被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对老师进行应付,在老师在的时候就画两笔,老师不在的话,学生就聊天娱乐等,导致其难以取得非常显著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预约制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新种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实际工作中细化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生的哪些任务都有详细的规定,在每一个阶段末,指导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检查进度以及检查成果进行检测以及审核,之后将其成绩计入阶段成绩总分,如果学生两次阶段的成绩都是不及格,那么就需要取消毕业的答辩资格。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那么就可以对教师进行电话预约,也可以通过QQ、E—mail、微信等平台进行咨询。但是可以学生按照自己实际情况来自行的安排学习时间,最后做好相应的实地考察工作,学生也可以在图书馆或者是网络上去完成相关资料的查询。

4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毕业设计流程及要求,对于规划实践全过程进行亲身感受

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具体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内容,同时还需要对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怎样要求以及规范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进行深刻的掌握以及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城乡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方法以及技术要指导老师从根本上掌握。在大学阶段下,促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城乡规划实践经验,最后在实际工作中,综合使用所学各门城乡规划专业理论以及知识,在城乡规划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最大程度的综合实验以下方面的知识:城乡详细规划原理及设计、城乡规划总体规划原理及设计、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原理及设计等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亲身实践城乡规划工作,对学生研究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强化学生访谈能力、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所规划的城乡中,学生需要在分析基础资料的条件下,编制调查研究,同时编制规划方案,因为方案的编制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的发展以及城乡的未来建设等。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之后,就可以直接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各门城乡规划专业知识。

5结语

传统形式的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教育工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在实际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导致难以满足实践活动的需要,导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很难满足其实际要求。同时还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促使学生存在较差的动手能力,同时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等。城乡规划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等,需要教育工作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以社会为基础,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实现学生视野的开拓,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81-03

一、现代城乡规划思想的社会学渊源

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和矛盾的一种回应。诸如英国着力于解决住房问题、德国致力于解决城市扩展、美国的重心则是城市的美化方面等。虽然各个国家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不得不说,现代城乡规划的萌生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城乡规划诞生”这样一种线性过程。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性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业本身除了牟利的动机之外,从19世纪开始就成为促成城镇化的积极因素和巨大推动力。在这场技术革命当中,煤炭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铁路的修建使工业企业选址脱离原材料产地成为可能,城市逐渐成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之地,与此同时,空气污染、公共卫生问题、住房问题特别是贫民窟的出现,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针对英国大城市的弊端,艾比尼泽・霍华德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表达了一个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书中试图通过开展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来解决城市问题,为此,他构建了一个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田园城市模式。20世纪初,围绕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派对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逐渐与城市研究出现了交集,为后来的都市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英国社会学家格迪斯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为城乡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把城市放到区域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注重社会因素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催生了城乡规划思想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如何有效解决城市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城乡规划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现状

城市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虽然西方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建筑学,城乡规划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实用型的技术科学。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政策性特点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不断增多,逐渐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相互交叉,研究内容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学科多元化趋势日渐凸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在此之前,城乡规划与设计仅仅是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其他研究方向诸如区域发展与规划、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等均在其他学科中覆盖。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数量日渐增多,这些高校主要依托于建筑学、地理学和园林成立和发展城乡规划专业。与此同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改革和变化。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主干课程仍然大多是以设计、工程技术类为主,由于受办学历史和专业特色的影响,一些学校增设了社会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城乡问题的研究深入,国家也开始注重城乡规划教育中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方面的教育,从2000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始开展一年一度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作业交流评优活动,社会调查逐渐成为城乡规划课程教学中增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定位与设置

传统的城乡规划认为空间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形态的规划已不能解决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城乡规划应当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相关的理论来充实城乡规划学的发展和实践,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经济学理论背景的城乡规划人才越来越符合市场的需求。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来看,专业的城乡规划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具有对城市复杂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思考,特别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宏观分析与把握。《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中提到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教学任务的课程有“城市社会学”、“城乡规划系统工程学”、“城市研究专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规划设计与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上课程均明确提出了规划专业应以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为教学内容的要求。社会调查作为城乡规划方法论的内容之一,在实践环节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基础性作用和对规划实践的科学性的影响。因此,将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社会类课程既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又要加强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城市,也为科学规划城市奠定基础。

依托于风景园林设立的城乡规划专业比较偏向于物质形态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社会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重设计,轻调查,因此,如何在以工科为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中建立社会类课程的特色教学内容成为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融合在理论、实践、应用环节的教学中去。建立从“理论―实践―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梳理相关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城市社会类课程理论环节的课程应当包括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分别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作为专业实践和实习的一部分。应用环节的内容包含在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部分中,作为考核毕业设计的标准之一。围绕理论―实践―应用这条主线,笔者在城乡规划四年制课程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不同阶段的相关课程和阶段目标,如表1所示。

四、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现状,适应新形势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设立,教学内容选择,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设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对城乡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和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并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方法在具体的城乡规划和设计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

2.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支撑,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在于系统、简明地叙述和解释基本知识和理论。但社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速度,就出现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或联系不密切的情况。理论落后于实践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将社会热点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从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我国城市规划目前的热点诸如海绵城市、多规融合、存量规划等,这些都是城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和城市问题密切相关。城乡规划如何来面对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热点导入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的背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建立有效衔接的课程关联的教学模式。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将社会学延伸到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中去,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主动关联到其他课程的内容上去,比如城市发展史、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等课程相关内容。另外,在教学安排上,合理安排各课程教学顺序,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的理论学习安排在大二阶段,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安排在专业实习或实践内容中去,安排在大三阶段,作为应用环节的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结合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安排。

4.建立教学―实践―应用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学课程理论性较强,与城乡规划偏重实践有些偏离,事实上城乡规划和设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城市现象和城市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社会类课程恰巧弥补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当强调教授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任何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是依托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环节,应当打破传统的理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思维穿越到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历史为坐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解读理论,最终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都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也就是一种历史定位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深入、更全面。另外,通过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深化理论学习。实践环节中,建立城市社会实践调查平台,将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与关联课程结合起来,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串联起来,建立从教学―实践―应用的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的实践环节。第二,专业实习环节,如城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毕业设计环节。通过以上三环节的教学,从课程练习到实践应用,形成课程实践教学主线,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通过举行评优活动,特别是与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城乡规划专业本课程作业(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交流评优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基于对城乡规划思想发展的社会学渊源的思考,认为城乡规划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公共政策的属性日渐凸显。同时城乡规划学科地位的提升也赋予了城乡规划更大的社会责任,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类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目前四年制城乡规划教育重视设计能力培养,缺少对社会学方法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锻炼,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一种有结构的多学科方法,城乡规划教育也应当是跨学科的交流与整合,因此,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社会类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和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7)

1.实习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另外也有个别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

4.实习人数

5.实习形式

6.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3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结报告。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单位覆盖面很广,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工作能力。实习过程中。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4.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问题。

指导老师们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实习开始时。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5.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34-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环境工程专业是源于市政卫生工程、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和微生物学工程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矛盾的不断升级,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的新兴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卓越计划实施,环境工程专业目前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迫在眉睫。

一、卓越计划

1.卓越计划简述。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基本原则是“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实施领域: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2.“卓越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强化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在“卓越计划”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培养工程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1]。环境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而实践环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取代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生产实习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往往较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就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二、环境工程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1.当前实验教学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大多都围绕理论课程教学,有哪些理论课就开哪些实验,过于分散。如现有的环境监测实验多为单个指标监测,监测与评价脱节;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侧重掌握处理方法,处理与监测脱节。势必造成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缺失。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战技能,促进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当前的实验课程中,实验课时较少,且教学模式多为验证性实验。创新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受到教学模式和条件限制,较少或没有开设。因此学生被限定在操作规程里,成为牵线木偶,久之失去了对实验的兴趣和创新热情,实验只动手不动脑,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屡有发生[2]。近年来,随着投入资金的不断加大,各种大型仪器应用到实验过程中,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实验教学内容未能紧跟环学科发展的步伐。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为验证性、单因素实验,较少考虑多因素设计、多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以及学校教学特色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且与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严重脱节,极不利于本专业的理论学习、工程技术知识传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

2.当前社会实践教学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社会实践部分,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对于认识实习一般是一个专业的同学一起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地方进行参观学习,了解现阶段水厂所用的处理工艺以及整个工艺的流程与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比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由于去参观的人比较多,当工作人员讲解每个流程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时候,只有旁边的几个人能够听到,其他的同学就只能自己看看就走了,并没有达到这个实习的目的。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专业基本知识、巩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4]。但是,学生去校外工厂实习时,需要尽可能多发现、了解、掌握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故障和处理,并进行现场操作;而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时要确保设备安全、稳定正常运行,不可能人为制造故障进行演练,即便偶尔出现问题,也不可能允许学生现场操作和顶岗实习。

3.改革措施。①对于理论课程的实验环节,应该编写有特色的实验讲义,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弄清实验的原理,为什么应该这么做,使学生自己动脑,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验操作方面要求每个同学认真对待,建立相互帮助小组,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用规范的操作完成每一个实验,进而达到提高实验操作能力的目的。在做实验的时候,如果学生太多则可以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确保每组学生都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看到老师的操作,并且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实验之后及时完成实验总结,巩固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实验印象。②对于社会实践环节,应该与一些社会单位联合起来一起培养学生对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或者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一个实习基地[5]。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上岗操作,这样既可以培养动手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工程经验。如果去社会单位实习,老师就应该提前和学生讲解这个单位的工艺流程、处理方法,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就会收获更多,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在一个工厂中完成。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送入不同的工厂实习,这样就可以在工厂中有较长的实习时间,遇到突发事故可以和工作人员一起解决,理论联系实际,以获得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突发问题,最终达到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为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工科专业人才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培养模式应该在课程实验教学方面以及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做一定的调整。课程实验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社会实践环节则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应用能力、对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努力成为一个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昔平.高校“卓越计划”中有关实践性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0,(12),27-28.

[2]赵丽杰,赵丽萍,李良,等.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30-32.

[3]成官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视野下的环境工程教育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3-14.

[4]王五洲,田晋平,郭亚兵,等.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2),135-136.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9)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4.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实习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10)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这也要求高校需要大力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的非常的明确:一是将学生所学的系统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如饭店各部门是如何进行服务及管理的(前厅、客房、餐饮、销售、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旅行社是如何进行旅行社业务的(地接导游服务、全陪导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对外促销联络、投诉处理等)。二是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三是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否合适,将来谋求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四是企业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而且也为日后选拔和录用人才做准备。实践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论文总结出以下几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对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充分重视实践课程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直被作为“辅助性”课程来设置,没有十分固定的和有计划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备课不积极主动,学生对实践实习课程也不重视。这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把实践课程由原来的“辅助性课程”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并相应设置学分和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并且要组织教师编写实习指导书。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出实践教学课,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课堂上学习态度应该端正积极。

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一)在系内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与模拟训练

社会实践实习工作计划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76-03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林科特色鲜明的省属综合型高校。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了“主动服务国家基础产业,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级研究及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此次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学校,家具设计和轻化工程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以校企联合为平台,积极探索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基于“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人文、科技等通识基础知识以外,还要通过实验和实训培养基本的实践技能,通过在校内外广泛深入的实践,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通过强化专业技能,增强工程意识,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和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分为基础通用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两个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校内实践,课外实践、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这种模式已经普遍在江苏省省内高校实施。

(一)培养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3],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4],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5]。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上规定明确了高等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提高实践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形势发生了新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有着迫切的要求,用人单位、家长都对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业难的问题使得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升高,对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践能力弱。他们走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本专业岗位的工作。第二,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无法把所学专业知识加以应用,并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第三,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增强实践能力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讲解的理解,也是拓展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高校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大量机会,让学生在在校期间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也为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学校一直致力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注重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培养卓越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年动态选拔优秀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鼓励学生自主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和开展科研训练,构筑卓越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一)构建分阶段培养体系

低年级阶段以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大学物理、化学原理等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导论讲座,认识实习、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着眼于“以学为主”,强调知识和科学实验思想的积累,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后续培养平台打基础。

高年级阶段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聘用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进行授课。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科技竞赛、学术报告、专业讲座等形成高年级阶段的培养体系,着眼于“应用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半年到一年,在企业做毕业设计,使学生在毕业时应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工艺及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具有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工程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一定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专业和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层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南京林业大学从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入手,建立了循序渐进的“素质―能力―创新”层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名工程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在工程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得到提高。最后,要突出创新,要在忠于科学事实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在教学实施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行业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的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实践条件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学生的学习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全部累积约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以强化工程实践训练。

以南京林业大学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例,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3+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1年,规模为30人的小班。此培养方案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十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细化成69条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培养标准,对相应课程考虑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教学计划单列,学生提前进入生产一线,在企业学习和实践1年。其中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从原来占总学分28.5%的比例提高到46.5%。根据企业要求,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内容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贯穿于本科全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在制浆造纸行业能够从事工业生产、工程及项目设计、新产品开发、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设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南京林业大学具有较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尚十分欠缺,为此,南京林业大学除了对专职教师进行有计划的企业培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外,同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6]。

2.创造开放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南京林业大学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断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采取不同形式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全校各类实验室,包括部级实验示范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均不同程度地向本科生开放。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工作量补贴、奖励课外实验实训学分等措施,也通过计划外和计划内实验、各类竞赛、学生科技兴趣活动等方式,不断促使各类实验室开放。学校不断拓展实验室开放内容,除了课内实验项目对学生开放以外,还设立了丰富的课外实验项目,学生可以预约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实验,在开放形式上分为全面开放和预约开放。这些措施的实施,也很好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3.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断优化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南京林业大学也存在实验室面积不足、实验设备陈旧、建设经费紧张等问题,为此,学校分层次统一配置和规划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学校建设,二是以企业为依托,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同时配置 优化,构建开放式共享平台[7]。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突出点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约一年,南京林业大学和企业密切配合,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也是南京林业大学“学以致用”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目前,南京林业大学共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99个,为了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要求,切实发挥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对建立实习基地出台了各项具体规范,为学生进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成为合格的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具有可操作性对实践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南京林业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共同进行考核与评价,其中,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由学校进行单独评价,在校外企业的实践环节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评价。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

三、建设思路

(一)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学校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对现有专业进行内涵建设整合、增设和改造,逐步建成以林科为特色,以大资源、大生态和大环境类专业为优势,形成多学科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培养专尖结合、工程管理与工程应用相互渗透的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环节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专业质量标准。

(二)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以“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契机,通过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以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为纽带,探索适合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课程兼修制。深化高校与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一批功能完备的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运用能力。

(三)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强化“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意识,做到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狠抓教学质量的工作重心不动摇,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形成“校―院―系”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强化各教学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和教学辅助单位的负责人是管理和服务教学的直接责任人的使命意识,在全校形成人人重视教学,一切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保证生均经费逐年增长;细化预算项目分类,支持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完善卓越计划内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教师热心投入本科教学,在教学成果认定、职称评审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充分体现教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2]王燕霞.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为平台,提升工科类

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

[3]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

的报告[R].2005.

[4]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程的意见[R].2007.

[5]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

[6]赵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