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程考核方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6 12:41: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程考核方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程考核方案

篇(1)

一、针对课程目标设定考核方案

项目化教学是艺术类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不论是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大的设计项目,还是艺术基础课程中如平面构成中一个小单元的训练,都是基于对美学、设计原理的把握后对素材的加工与创新,成果都是通过学生学习、构思、制作、呈现一步步表现出来的。项目化课程教学首先是明确艺术类课程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具体能力目标、素质拓展目标、知识目标。考核内容的架构针对课程目标来设置,目标层次、条理清晰则考核方案的层次条理与之对应,具体确凿,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有较好的检验与鼓励的作用。

二、全面多元考核设置

1.考核内容全面、过程与结果并重。考核是教学环节中起引导作用的指挥棒,因此只有通过全面而缜密的构思、设计,才能对学生学习成果给出科学综合的评价。考核内容的全面,体现在横向全面与纵向全面两个维度上,横向是针对学习内容,纵向是针对学习过程。横向全面考核需兼顾教学总体目标与能力、素质、知识分解目标的内容,有指向地设置、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纵向全面考核需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每个阶段,如准备、策划、方案、制作、展示、总结各个阶段所应用的具体知识、展现出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都有客观中肯的评价,并鼓励学生积极正向进步发展。2.教师、学生、行业、家长多元评价。随着各类各级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互联网教育让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变得更多元、开放,这也弥补了艺术类课程教学评价单一主观这一不足。我们在教学资源库设计制作过程中,应将教学工作完成后的答疑、交流、作业评判、作业展示总结,设置得全面并可操作。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除了教师、学生主体参加评价之外,还可以让同行、家长、企业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评价,网上评价形式可以模仿淘宝网星级评价。通过开放式教学与评价,教学的活动就产生了社会效应,学生重视程度全面提高,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校专业学习的详情,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学内容与学习成果质量,用人工作、校企互动可以提前介入。

三、科学易行激励原则

在教学环节课堂范围,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为师生,学生评价包括自评与互评,评价内容全面明确、评价形式可以灵活。详细的评价表是学生学习的导向与参照,让学生在进入课程项目之前就明确课程的目的,因此考核评价表在课程整体设计时就应该综合考虑,并科学周密地设计。但在课程真正实施过程中,还要考虑实际使用的便捷易行,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参照淘宝网络对商品的评价,设置几个方面,如工作态度与协作度、作品的实用性、作品的创意性、作品的美观度、图纸等制作的精致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素养、作业过程展现等几个方面,分别用五颗星表达的投票法电脑计算整体分值,作为网络平台上的公开作业,企业、家长、学校其他同学、老师也都有端口进入进行评价,再根据权重得出学生的综合评分。科学、全面、综合的评价,是对学生课程作业的尊重,也包含了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对学生成长的关爱与期许,弹性、开放、易行的鼓励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工作更为积极、更有成效。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5.043

所谓“双证制”,就是指高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要拿到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证书是接受在校期间所有课程结业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某项职业技能达到相应行业标准的证明。推行“双证书”制度,就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锻炼,要紧密联系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并把课程考核多样化,评价体系多样化以适应“双证制”中提出的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就需要既具备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又强的高精尖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所提出的口号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扎实”的实践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毕业时拿到的毕业证书可以证明学生理论扎实,而对于实践能力的高低就可以用职业资格证书来体现出来。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需,也是高职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需,更是当前社会的需要。

目前,对于就业方面开始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所谓就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 工种) 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 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 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 要求对90个职业(工种) 实行

就业准入控制。这种制度就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就业时的必需。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从业人员就已经开始实行就业准入制度[4-9],因为对计算机网络技能人才的要求就是操作能力强,理论扎实。尤其在服务器的配置和无线局域网等方面,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就更高。而就业准入制度则可以弥补以下三方面:

1)企业希望毕业生及时就岗,缩短在企业培训的时间,早日为社会创造价值;

2)院校也期望提高就业率,解决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

3)学生也急于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期望薪酬高,工资待遇高。

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历教育如何与职业、就业联系起来[4-5],成为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职业教育“双证制”的实行为准入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的前两个学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后面的学期才会设计一些理论较强的课程。而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的考核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总结如下:

1)各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常常是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无法测试出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

2)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计算机网络,这些课程的实验学时相对安排得较多,但对于这些实验课的考核没有真实地体现出来;

3)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试卷的方式考核,容易让学生忽略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考核就不得不进行了。

目前,高职院校考试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是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水平测试不能契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并在课程的培养方案当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学时,实际的教学也会按照培养方案进行,但是到最后考核的时候,却脱离了实验环境,改到了卷面,一些操作性强的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其次,有些高职院校的某些基础学科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上机考试,但也会因为考试的时间无法满足较大实验的操作而被迫改为一些小的实验环节的操作,这也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

篇(3)

《经济法》是经济与法律两方面知识相交叉的学科,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但更偏向于应用的学科;同时也是高职高专经济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必选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教育,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良好法律意识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工具性理论课程。

1课程教学内容

1.1理论知识

本课程阐述了经济法的基础知识,介绍了经济法的概念以及经济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关经济法律规范以及有关程序法的一些常识性知识等。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法学基础、学习与将来工作有关的具体法律规范。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遵纪守法、依法行为。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突出学生将来到企业经营管理所“必需”,打破了学科体系,将《经济法》整合为七个单元,即经济法绪论、公司法、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重点讲授与企业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

1.2实训项目

为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设置5个实践教学实训项目。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破产应用、合同应用。每个项目包括四部分内容:实训目的、实训内容、能力训练、学习情景。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采取签订合同、录像观摩、案例分析、法律咨询、观摩开庭、模拟法庭等六种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

2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2.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促进学生能够,加强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

2.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基本具备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能积极、创新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

2.3素质目标。知识融合能力以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知识融入专业知识结构以培养良好的工作素质、团队素质和创新素质;通过上述素质的实现以培养学生优秀的爱国素质、奉献素质和生存素质。

2.4职业能力目标。基础知识+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结构知识+具有时代前瞻性的知识博学=正确的知识结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思维的磨练+创新应用=能力;能力+文化+品德修养=素质。

3考核方式

3.1知识考核

3.1.1成绩配比: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3.1.2考核内容:(1)经济法概述、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构成,产生、变更、消灭;诉讼时效期间、中止、中断;经济纠纷解决途径。(2)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内资企业设立程序,事务管理;合伙企业设立程序,种类,事务管理,入伙、退伙公司的种类,设立程序,组织结构。(3)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发制度;外商投资企业种类,设立程序,组织结构;破产申请,债权人会议,破产财产,破产债权。(4)合同法的特征,订立,效力和履行、合同的变更与转让及合同终止与违约担保的主要方式。(5)担保法、保证、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及定金的相关法律制度。

3.1.3考核方式。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本课程期末笔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题型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3.2能力考核

3.2.1成绩配比: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3.2.2考核内容: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外商企业、公司企业、破产应用、合同应用、担保应用。每个实训项目包括四部分内容:实训目的、实训内容、能力训练、学习情景。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采取签订合同、录像观摩、案例分析、法律咨询、观摩开庭、模拟法庭等六种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

3.2.3考核方式:(1)专业技能考核分别从提交的公司设立程序报告,合同拟订范本和制作规范的票据3项内容给10分。(2)应用能力考核根据四项能力考核点,在签定合同,案例分析报告,法律咨询,模拟开庭4项中给10分。

3.3过程考核

3.3.1.成绩配比: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3.3.2.考核内容:(1)考勤。考勤应严格认真地进行记录,并具备原始记录的留存文件。(2)平时表现。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参与学习的活跃度,学习态度的积极性,学习的认真与勤奋程度,遵守学习纪律意识等。职业素质表现: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领导与组织能力、专业天赋与特长、劳动意识等各方面的表现。(3)平时学习成效评测。平时作业、平时测评等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评测成绩及学习效果评价。

3.3.3考核方式:(1)考勤(10分)。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学期全勤奖励在总过程考核成绩中奖励5分。(2)平时表现(10分)。根据学生在课堂互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领导与组织能力、专业天赋与特长、劳动意识等方面的表现情况,给予奖励加分或处罚扣分,分值灵活掌握,课堂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奖励2分。(3)平时学习成效评测(10分)。本学期本课程计划作业次数5次,根据每次作业完成质量,经批改分为A、B、C、D四个等次,A、B等每次加2分,C、D得1分,记录在平时成绩登记表。

4结论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考核的改革,使学生不再一味的背书写卷子,而是结合知识点,结合实训项目,多样化的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考核形式要多样化知识点和实训项目的结合下,引导学生形成兴趣、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交流,多方面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9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接口技术、硬件抗干扰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PID(比例-积分-微分)及先进控制技术,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及FCS(集中式控制系统)技术等核心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接口的实现方法和基本的抗干扰设计方法,掌握数字PID参数整定及优化方法,熟悉DCS和FCS基本结构,熟悉DCS在火电厂的具体应用,掌握DCS编程的基本方法。

由于该课程综合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处理与火电厂检测技术等课程的一些知识,学习内容又跟火电厂热工控制结合紧密,根据大纲培养要求以及现有的实验条件,以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为改革方向,改变以单纯的闭卷考试或者写课程总结方式考核的方式,对于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有一定价值。

为此,特结合大纲要求以及火电厂热工专业的相关能力的培养要求,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条件,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相关考核具体内容如下。

1 文献检索和阅读分析能力考核(15%)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对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及应用前沿进行分析与综述,最后提交综述报告,具体如下。

①硬件接口技术与抗干扰技术,包括AI、AO、DI、DO以及共模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②数字PID以及先进控制技术,包括PID参数整定及优化方法,串级及前馈,模糊控制;③网络通信技术,包括DCS以及FCS所用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存储方式,网络访问方式等国内外研究现状;④DCS及FCS技术,包括两种火电厂计算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以及研究进展。

2 热工控制系统实现方案设计能力(25%)

给定某一热工被控对象及其被控参数相关技术要求,对DCS或者FCS相关的硬件设备进行选型,包括采集模件、DPU、通信模块以及对执行器进行选型,主要对选型合理性进行评价,包括技术实现的可行性,性价比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维护的便捷性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若采用IPC+板卡的方式实现,则须选择相应的工控机,I/O板卡、端子板、信号调理等相关的硬件,最后提交文字方案。

3 热工软件设计能力考核(25%)

结合热电厂的某一被控对象参数控制要求,在DCS编程环境上利用图元进行操作画面组态,达到基本形象和直观的要求,并利用动态显示方式对被控对象参数进行模拟仪表功能的实现;控制功能的实现主要以利用DCS组态环境中的逻辑和控制模块来实现对被控参数的调节,以及PID参数的整定和优化功能,可以结合MATLAB软件进行参数优化。该内容具体考核的实施在DCS实验室软件平台上实现。

4 I/O接口实现及硬件抗干扰设计能力考核(25%)

I/O接口以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1)给出输入输出信号范围,自行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和抗干扰电路,并利用电路仿真方式观察调理电路设计的合理性,提交仿真结果。

(2)给定不同类型的多路标准信号,自行设计多通道采集系统,包含多路开关,A/D总线接口,查询或中断方式下跟ISA总线或者单片机(ARM)之间的扩展电路,提交相关的原理图。

(3)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亚当模块和信号发生器实现信号采集功能,并利用软件编程实现抗干扰功能。

5 创新设计能力考核(10%)

虽然结合现有的DCS在火电厂产生了海量数据,但海量数据却具有无法对火电厂工艺管理进行指导的特点,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能结合应用的数据提取方案。

在对某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实际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能比较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优点。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付生.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与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边立秀.热工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篇(5)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连锁专业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对中小零售企业、大型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以培养学生门店营运管理能力为目标而设置的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熟悉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掌握理货、收银、盘点等技能,初步具备门店经营定位、商品结构确定、卖场布局、商品采购、商品陈列、商品促销等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为今后从事门店营运高层管理工作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它要以管理学课程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为学生学习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顶岗就业及职业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主要有十三个项目,分别是: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概述、连锁企业门店的卖场布局、连锁企业门店的商品陈列、连锁企业门店进货与存货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理货与补货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商品盘点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防损管理、连锁企业门店店长、收银作业管理、顾客服务、门店安全管理、门店促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绩效分析。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门店运营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连锁企业运营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对连锁门店管理人才的需求。

能力目标

1.能够进行门店理货、收银、盘点的标准化营运作业;

2.能根据目标顾客群需求的变化进行门店经营定位;

3.能在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给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

4.能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能逐步发现问题,将项目做大,使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5.能进行商品结构调整,提高门店运营管理效率;

6.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卖场布局和商品陈列;

7.能进行门店商品促销安排,提高门店盈利水平。

知识目标

1.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的基本内涵、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店长的作业化管理、卖场的规划与管理;

2.掌握营业现场的服务与管理、促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商品管理、防损与安全管理、连锁促销和顾客服务等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

3.明确连锁门店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相应的操作流程,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技能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1.养成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

2.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

4.善于与人沟通,积极合作意识的培养;

5.培养服务意识;

6.培养安全责任意识;

7.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能力测评与期末考试综合考核,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课程总成绩=知识考核(50%)+能力考核(30%)+过程考核(20%)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有十三个项目,分别是:

(一)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概述

(二)连锁企业门店的卖场布局

(三)连锁企业门店的商品陈列

(四)连锁企业门店进货与存货作业管理

(五)连锁企业门店理货与补货作业管理

(六)连锁企业门店商品盘点作业管理

(七)连锁企业门店防损管理

(八)连锁企业门店店长

(九)收银作业管理

(十)顾客服务

(十一)门店安全管理

(十二)门店促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十三)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绩效分析

3.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闭卷。本课程期末理论考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常用到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为主)、多项选择(主要以方法理论知识点为主)、简答题、论述题等。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2.考核内容

考核项目表现为:模拟情景门店运营管理手册。

3.考核方式

在学习了基本概念、商品管理、营运管理等具体内容之后,结合本学期学习的各种案例的先进经验,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成立策划团队、完成门店运营管理手册,最终形成电子PPT作业上交。

评分方式:总分=教师评分×50%+学生评分×50%

(学生评分:每组派一个代表对各组进行打分)

评分细则:

1、模拟情景介绍。A、全面具体(10分)B、基本全面(6分)C、不全面(3分)

2、商品管理。A、详细(30分)B、一般(20分)C、模糊(10分)

3、岗位职责。A、非常合理(40分)B、基本合理(30分)C、不合理(20分)

4、绩效分析。A、详细分析(20分)B、概述分析(10分)

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2.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

(2)课程作业成绩

3.考核方式

该项考核总分20分,基础分10分。以此为基础,在考勤、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课程作业等各项进行加减分赋分方式。(加减后分值区间为0-20分)

(1)

平时成绩(记录)

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0.5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加0.5分,提问回答完整,陈述有理有据加1分。

(2)课程作业成绩(记录)

本学期本课程计划作业次数6次,根据每次作业完成质量,经批改分为A、B、C三个等次,A等每次加1分,B等每次加0.5分,C等不加分。

1.

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篇(6)

1.引言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片面、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1],造成培养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社会需求。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头脑中。

程序设计类课程不同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该类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软件开发专业人才,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基于核心能力考核

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考核是属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模式,职业能力包括岗位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是指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8项能力[2]。

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考核就是根据岗位要求,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通过将岗位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紧密结合,将能力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对岗位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各个层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连续性的考核,不但体现了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3],而且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建立考核方案

(1)明确课程核心能力

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核心能力来自专业培养计划,而专业培养计划,又来自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能力要求。所以,课程的核心能力确定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明确课程核心能力流程

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明确课程的核心能力。

a.岗位职业能力

①初步具备运用面向对象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OO设计能力);

②具备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能力(简称GUI设计能力);

③具备多线程处理能力;

④具备文件处理能力;

b.通用职业能力

①逻辑思维能力;

②写作能力;

③表达能力;

④团队协作能力;

⑤遵纪守法能力;

⑥创新能力。

(2)确定考核方式与标准

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1引言

1.1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式现状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对考核的手段和目的认识存在误区、考核形式单一、内容不合理、学籍管理不科学等。[1]如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校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和侥幸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1.2“驾证式”考核评价内涵

我院“工学交替课程”是一门核心综合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以机电产品为项目载体开展案例教学。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两部分。[2]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如有不及格的情况则要分别补考,只有两部分成绩都合格才能通过课程考核。

1.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创新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要大力推进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过程灵活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3]通过构建我院制造类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的创新,强化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要求,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2.1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生产岗位的需要等方面来整合课程内容,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将这门课程分成三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又选用6个企业实际产品案例作为教学型项目案例进行讲授,6个生产型项目案例作为学生生产型训练项目案例。通过生产型项目的设计、加工、装配、调整、试模等工作过程进行“驾证式”考核。

2.2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考核分为平时阶段性和期末终段性考核两种。

2.2.1平时阶段性考核

(1)设计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每位同学根据教学型项目案例完成生产型项目案例的模具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设计的模具图和设计说明书给予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绘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尺寸标注及技术要求的正确性。

(2)模具零件加工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部分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运用各种加工手段,包括普通机械加工、钳工、特种电加工、三座标测量等,按照加工工艺规程要求,将实际模具零件产品加工出来。

根据学生各加工项目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和制作的模具零件作品以及各子项目的训练小结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技师共同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普通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特种电加工操作技能;三座标测量操作技能;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模具装配、调整、试模阶段阶段性考核

让学生根据总装图要求,编制模具装配工艺规程卡。确定模具零组件的装配顺序、装配基准、装配工艺方法和技术要求、选择装配工具与设备、试模检验方法等。

每个学生必须按装配工艺规程装配一套完整的模具。由指导老师和基地技师一同根据每人的装配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装配图识图能力;模具零件和组件的装配顺序正确性(有无漏装、错装零部件);装配基准选择的合理性;装配方法的正确性;装配工具与设备使用的合理性;试模零件检验的合格程度。

2.2.2期末考核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应知)考核和技能实操(应会)考核两部分。

学生都要进行理论(应知)和实操能力(应会)的分别考核,只有两部分考核成绩分别都通过后,本课程才能通过;同时又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模具东阳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也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高级模具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方案,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冲压模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应知部分同用一套试卷),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

主要考核内容:理论(应知)考核内容(占总成绩30)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应知部分考核试题类型、题量、难易程度要求进行组卷和考核。

实操(应会)考核内容(占总成绩70)每个学生按操作规程完成一套模具的装配;高级模具工考证学生根据自愿申请,符合规定另增加一项考核内容,即按图加工,制作一个模具零部件。

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要求进行考核评定。

2.2.3学期成绩评定

将三个模块平时阶段性考核平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未考核成绩(占70)。

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

采用这种“驾证式”的考核方法,使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完全融合。将阶段性考核与终段性考核相结合,模块化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实现了“课证融合”的“驾证式”考核新方法,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我院制造类学生大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如模具设计、模具造型、模具钳工、模具特种加工、模具装配等岗位工作。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采用“驾证式”考核创新,具有很好可执行性和可考核性,适应制造类专业特点,符合专业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采用“驾证式”考核方式来促学习、求真知,练能力,让学生拥有学历和职业技能两块“敲门砖”,让他们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的舞台上,有了敢出拳、出重拳的底气。所以,它作为制造类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改革,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29-03

目前,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等整体特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仅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我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对此,加强学生课程考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有效的过程控制和考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态度,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协同学习、顾全大局、讲究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良好的课程考核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职业性,还可以引领课程内容、模式、方法的改革。

“寓赛于学”的形成性考核的背景及内涵

目前,高职课程考核大都重理论、轻实践,重卷面考试、轻实际操作,重终结性考核、轻过程评价。这样的考核观念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力很难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无法客观评价和验证学生是否真正具有胜任职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形成性考核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评价,根据绩效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寓赛于学”的形成性考核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中融入专业技能竞赛,既能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又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获奖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对落后学生也是一种有力的鞭策,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

“寓赛于学”的形成性考核遵循的原则

以职业能力目标考核为主,以知识目标考核为辅 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来说,一定要摆正“应会”、“应知”和“创新”的位置。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对职业能力目标的考核,即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设计考核项目、内容、标准和分值比例。例如,对《动态网站设计制作与维护》课程采取了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设计并制作动态班级网站,并将总项目分为5个子项目,分别为规划网站、环境的搭建与调试、主页的设计与制作、分支页的设计与制作、网站的测试与维护,每个子项目又细分为多个模块。考核重点放在能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各个子项目的操作上。课程最后阶段安排“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的技能竞赛,邀请学生和教师作为评委,综合体现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考核不应将知识目标摆在首位,应放在辅助地位,并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有机地融入职业能力考核之中。

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以卷面考核为辅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以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学生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客观评价和验证其是否真正具有胜任职业岗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课程考核必须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增强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职业环境、职业工作岗位要求、技术在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传统的形成性考核以固定项目内容和要求为主,以教师考核为主要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寓赛于学”的形成性考核需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教师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制定竞赛计划,将竞赛项目与职业能力和企业项目融合,邀请学生和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考核的公开、公正、公平。

引入能力证据,促进技能考证和社会实践 所谓能力证据,指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职业活动的经历、取得的成果以及结合课程学习考取的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高职课程考核必须重视将能力证据引入考核体系,根据真实、相关的原则予以合理的分数比值。

“寓赛于学”形成性考核方案的构建

以下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说明高职课程“寓赛于学”的形成性考核方案的构建思路。考核分为平时考核、项目考核、技能竞赛、能力证据四部分,四部分成绩都以百分制计算。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由教师在学期初设计好该课程的考核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单元项目数、具体单元项目内容、每个项目的权重、平时表现、技能竞赛、能力证据等考核内容。见表1。

“寓赛于学”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实施

“寓赛于学”形成性考核实施过程中应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各种情况作详细的原始记录,并由量化统计分析得出最后的成绩,总评成绩为:平时表现最终成绩×30%+项目最终成绩×50%+技能竞赛成绩×20%+能力证据(加分)。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根据教学手册记录的考勤、作业、上课表现(含课堂提问和“小老师”角色的加分)等多项记录评分,采取百分制计分法。平时最终成绩为:∑每课次平时表现成绩÷总课次。

项目成绩 项目成绩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态度、作品质量、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给予评分。项目最终成绩为:∑各子项目(任务)成绩÷n(其中n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数量)。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C#程序设计》为例,见表2。

技能/设计竞赛 在学习和掌握课程技能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校、市、省等各类与课程有关的竞赛,通过实践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参加“健雄杯”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国软件技术设计大赛、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可将技能竞赛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和技能竞赛,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水平;一类是项目设计类大赛,主要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技能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通过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见表3。

能力证据 结合本课程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社会职业活动,通过行业企业技能服务、产品设计、技能考证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凸显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见表4。

课程最终成绩汇总 根据以上表现、项目、技能/设计竞赛、能力证据的考核,给出学生最终成绩计算表,见表5。

结语

开展“寓赛于学”的形成性考核方案,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不但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发挥对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行为的导向和调动作用,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更适合形成性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篇(9)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实施效果与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质量有较大关系。依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设计模板,课程的设计包含有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程表设计、第一次课梗概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其中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原则要将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考核整合于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注重过程考核的各种检查记录表。

在目前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五花八门,令人有些眼花缭乱,本人在参考范本设计《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课程的考核方案时,发现“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并非在设计的各方面都有借鉴性,有的考核方案设计过于简单,不能较好体现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过程考核;有的考核评价表过多,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考核方案设计好,但并不适用于自己的课程。本人所设计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定位于化工生产中的工控岗位,在分析了该岗位的工作过程后,设计了两个A线项目和一个B线项目,在每个项目下均有对应工作过程的七个工作任务,任务间为串联关系,想要设计一个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表且能适用于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并非易事,在经过肯定、否定的循环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口,因本人的单元(对应一个任务)均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六步教学法来设计,所以就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进行考核设计,设立了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均适用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项目任务考评表,体现对学生参与性、学习效果、能力及素质形成等方面的考核。

本人针对《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考核方案的设计包含了两张表,一是考核汇总表,将A线两个项目、B线一个项目、期末的操作及理论考试分别按照一定权重计算得到课程总分;二是最能体现过程考核的项目任务考评表,如表1所示。

因任务考评表的归档资料一栏中有对作品的考核,占到了单元考核的30%,而项目中七个任务的作品均不相同,因此补充了相应的作品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篇(10)

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均将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布局和重点支持,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的“精品课程”和“十二五”期间正在实施的精品开放课程(包括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为代表的全国公安院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共享和信息化深度整合应用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新世纪首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公安类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成效。梳理、总结和反思公安院校关于推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相关院校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服务于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综述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背景下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发起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就其源头而言,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并可以溯至国外以MIT为首的院校群自2001年起发起实施并迅速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 Movement),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开放课程是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形式、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对交互、测评和管理的支持等整合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优质、开放、共享、交互、创新、基于网络、大规模、整合应用等,成为精品开放课程令人瞩目的标签,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整合的重要特征[1]。

近年来,精品开放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资源共享体系已经形成,课程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综合影响不断扩大,以点带面、示范共享的思路得到充分体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的常态。除了作为主体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之外,还基于和部分企业(如微软、IBM等公司)合作建设特定领域的精品课程。公安部2006年起启动了公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自2007年起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模式、覆盖领域和影响范围。精品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建设方面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和资助、自上而下为主推进实施、倡导较高质量标准、超大规模的分级分类布局、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综合应用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实践。当然,在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课程重申报评审、轻教学应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不高,重视课程内容结构展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缺少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和诟议。

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是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安部有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公安院校全程参与了国家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其发展和实践也经历了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完整过程。为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和培养质量,公安部于2006年启动了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行业领域发起和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10年共立项建设100门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层次课程59门、专科层次课程30门、民警训练类11门。为此,公安部划拨专款资助课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院校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8门、省部级301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千门。其中,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承接并有力推动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建设,也极大调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启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后,公安部因时而动,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安部级精品开放课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和教学利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

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迅猛并且成绩明显,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获准设立,极大提升了公安教育的学科地位;34所公安院校中已有本科院校22所(含筹建1所),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推动公安院校的分类布局、准确定位、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公安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其它质量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院校中走在前列。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占全国公安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约1/7;建设省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和公安部)25门,占全国公安院校省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约8.3%。另外,学校还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54门。本科教学工程启动实施之后,学校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门。这些精品开放课程除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之外(例如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频道等),全部课程还通过公安专网向全国公安机关开放,正在全国公安院校的教师研修、公安机关高级警官培训、公安实战部门的民警培训中发挥实实在在的辐射作用。

二、“五位一体”加强公安院校精品开放

课程建设

从具体组织实施流程来说,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和其它的各级精品课程基本相似,以年度为建设周期,按照“先期建设-择优推荐-匿名评审-网络公示-建设立项-授予称号和拨付资助资金-质量监控和完善提高”的线性过程组织实施。结合公安行业有关课程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考虑,在课程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也采取了必要措施,确保资源的安全保密、开放共享。这里以公安大学“五位一体”的实践做法进行简要说明。

公安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推进。自2003年以来,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阶段(2003—2005)、快速发展阶段(2006—2008年)、提升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十一五”期间各级精品课程总结验收工作。为抓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采取了“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五位一体的举措,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合力,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大发展。

(1)政策支持。为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规划。出台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过程管理、资助奖励等措施,提出在课程组教师参与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成果评选、岗位聘任等方面均作为资格准入或加分条件。这些举措后来在公安部组织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和教学成果评选中得到进一步贯彻,极大调动了有关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关单位均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安排和投入。

(2)技术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是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体现。课程的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更新和教学录像制作等均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教师从技术支持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专心完成课程设计、成果提炼、教学准备和教学应用等擅长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并部署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投入资金建设了高质量的课程录像演播厅,课程建设全过程得到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课程组也积极吸收教学设计专业人员就课程整体优化设计提出建议。

(3)资金支持。学校落实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率先投入资金加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做到资金支持先行一步。学校为每门校级精品课程资助3万元,课程获得北京市、公安部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资助资金后,再按比例配套资助。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改研究、教学调研、教研交流,以及课程案例库、试题库、专题资源库建设等建设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4)管理支持。教务处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专项管理、过程管理。安排专门同志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申报组织、政策解读、材料审核、技术咨询、推广交流,确保重点布局、特色引领、竞争性遴选、逐级推荐、示范共享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充分发挥学校和各学院(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申报材料的学术性、教学性、系统性进行审核;吸收公安实战部门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效果评估,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依托校保密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内容的性审核,对数据、案例、录像、课件等进行重点把关,评估其公开范围和公开程度。

(5)应用支持。精品开放课程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资源的优质聚合,另一方面在于资源的共享应用、成果转化。提高资源的知晓度,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提高资源和应用需求的结合,是提升资源共享价值的重要方式。学校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优先支持,有的课程成果进入了高级警官培训专题,有的课程成果在开办的公安院校师资培训班上进行展示和共享。各级精品课程已经用“五个一流”的质量标准和特色,发挥了对于全校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成为课程建设的亮点和排头兵。近年来,随着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数量不断丰富,浙江警察学院已经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的校外精品开放课程列入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公安大学等学校也在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资源。

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安大学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确立了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标准,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应用,锻炼了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资源来看,精品开放课程突出实训和实践教学,不少课程还建设了试题库、案例库、课程档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基于公安专网的资源共享较好解决了资源的适度开放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有力服务了构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需要。这是学校多年来精心培育、建设和积累的结果,彰显了多年来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的成绩,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安特色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安院校深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微课建设(WeiKe)、慕课建设(MOOCS)、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快速发展,正在掀起一场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的风暴。传统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精品课程开放建设的洗礼,实质上是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不断深度整合和应用的考验,既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传播能力,也面临着增强资源的互动性支持、导航性支持,增强对学习过程个性化需求支持程度,提高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适应程度等挑战[2]。

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就某一门课程来说,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和更新;就某一个专业或学校来说,要不断扩大和壮大各级课程体系,形成逐级推进、逐级提升的更新机制。重要的是要形成基于课程自身内涵式发展驱动的自我可持续机制,在教学理念、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解决好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挑战。

笔者认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加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和对“交互”的支持,更加强调学习过程的灵活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并呈现出更多的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随着慕课实践、翻转课堂等新实践,学生将不仅局限于本校校园中,会扩展到课程信息系统中的“注册学生”,其年龄分步、地域分布、学习背景等也会更加多元。这是未来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就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说,对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形态和生态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在研究上、实践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如何适应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公安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培养,解决好实战导向、需求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问题,是未来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相应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课程的培育机制、准入机制、质量管理机制、过程考核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全过程支持机制,促进课程转型升级尤其是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并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创新基于精品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公安院校下一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11)

题目1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有五章,其中第三章的名称是(

).

选择一项:

A.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

B.

定性和稳定性理论简介

C.

初等积分法

D.

基本定理

题目2

本课程安排了6次形成性考核任务,第2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的名称是(

).

选择一项:

A.

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单项选择题

B.

第二章基本定理的形成性考核书面作业

C.

初等积分法中的方程可积类型的判断

D.

第一章初等积分法的形成性考核书面作业

题目3

网络课程主页的左侧第3个栏目名称是:(

).

选择一项:

A.

课程公告

B.

自主学习

C.

课程信息

D.

系统学习

题目4

网络课程的“系统学习”栏目中第一章初等积分法的第4个知识点的名称是(

).

选择一项:

A.

一阶隐式微分方程

B.

分离变量法

C.

全微分方程与积分因子

D.

常数变易法

题目5

网络课程的“视频课堂”栏目中老师讲课的电视课共有(

)讲.

选择一项:

A.

18

B.

20

C.

19

D.

17

题目6

网络课程主页的左侧“考试复习”版块中第二个栏目名称是:(

).

选择一项:

A.

考核说明

B.

复习指导

C.

模拟测试

D.

各章练习汇总

题目7

请您按照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在下列文本框中提交,字数要求在100—1000字.

答:常微分方程是研究自然现象,物理工程和工程技术的强有力工具,熟练掌握常微分方程的一些基本解法是学习常微分方程的主要任务,凡包含自变量,未知函数和未知函数的导数的方程叫做微分方程。满足微分方程的函数叫做微分方程的解,含有独立的任意常数的解称为微分方程的通解。确定通解中任意常数后所得的解称为该方程的特解。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中把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化为了积分问题,这类初等解法是,与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在高阶微分方程中我们学习的线性微分方程,作为研究线性微分方程的基础,它在物理力学和工程技术,

自然科学中时存在广泛运用的,对于一般的线性微分方程,我们又学习了常系数线性微分

变量的方程,其中涉及到复值与复值函数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难懂的。

至于后面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其中包含的稳定性,定性基本理论和分支,混沌问题及哈密顿方程,非线性方程绝大部分的不可解不可积现象导致了我们只能通过从方程的结构来判断其解的性态问题,在这一章节中,出现的许多概念和方法是我们从未涉及的,章节与章节中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简单到复杂,其难易程度可见一斑。

由此,常微分方程整体就是由求通解引出以后的知识点,以求解为基础不断拓展,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基础题解技巧,培养自己机制与灵活性,多反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敏锐的判断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形考任务2

初等积分法中的方程可积类型的判断(1)

题目1

答:(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

题目2

答:(可降阶的高阶)方程

题目3

答:(克莱洛)方程

题目4

答:(伯努利)方程

题目5

答:(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

题目6

答:(恰当导数)方程

题目7

答:(变量可分离)方程

题目8

答:(一阶隐式微分)方程

题目9

答:(全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