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9:14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篇(1)

园本教研兴园之路徐红

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毕茸先

幼儿综合能力培养初探罗慧

浅谈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开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尹莉雯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杨晓芹

浅议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任会玲

浅谈对幼儿挫折意识的培养柴迎春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途径初探段朴芝

浅谈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郝宏玲

如何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李佳艳

论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刘晓娟

幼儿识字教学初探王秀华

怎样使幼儿对识字活动感兴趣周琳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的开展刘锐

浅谈幼儿主题绘画教学陈怡

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拜如丽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周泽敏

幼儿生活自理意识培养初探王英

对双语教育的反思与建议周艳芬

英语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实践与探索杨桂青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杨薇

让孩子体验音乐的快乐朱力君,唐美琼

刍议幼儿音乐教学的游戏化张光琼

浅谈小班幼儿的节奏教学杨涛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冯育娜

浅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欣赏邵迎春

对名画欣赏教学的几点感悟金艳

浅谈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的开展王泽香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王蕾,向建荣

科研兴园促幼教发展潘秀芬

浅谈幼儿园"以人为本"的管理牛灿红

浅谈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徐秋霞

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发展舒艳

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初探高娜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李小梦

掌握幼儿特性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周琳

浅谈搞好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赵红云

浅析教师在生成活动中的作用马仕仙

试论怎样把握幼儿在自然科学活动中的情绪态度江岚

小班班级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杨燕

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李双瑞

沟通从心开始汤立仙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许庆

对幼儿舞蹈教学的一点认识袁小砚

浅谈"让幼儿喜欢说"的方法和途径张娟

幼儿英语教学初探张雯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李惠英

幼儿语言教学新探王海一

刍议生活化的幼儿园英语教育蒋咏萍

浅谈幼儿园的英语教学马锐

试论音乐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万明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王美芝

在常识教学中发展幼儿的智力陈淑兰

珠心算趣味教学尝试李媚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陈晓春HtTp://

浅谈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鲁瑞萍

如何在幼儿英语教育中运用体态语言陈荣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杨婕

怎样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闵彩霞

浅谈幼儿绘画教学的策略李彦霖

浅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张俊

如何科学开展幼儿汉字教育马春花

浅谈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关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王海燕

对"混龄表演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索缪愫

浅谈混龄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姜晓华

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发展许先梅

数字多媒体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初探胡睿

浅谈幼儿韵语识字教学实施的五环节刘如玉

民族语言对幼儿普通话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周燕

浅谈少数民族幼儿的教育张会英

浅谈幼儿的品德教育彭玉鑫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尝试晏海燕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沈娟

浅谈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王晓梅

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李艳梅,曾雪梅

浅谈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魏蓉

创设良好工作氛围让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罗宏波

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卢燕秋

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初探阮艳燕

图谱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王任萍

家园互动的有效途径施文晶

促进家园的合作张亚琳

发挥家庭及社区资源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袁波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杨玉花

利用本地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王凤

园本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宋欣媛,罗丽梅

开发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李红玫

篇(2)

当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课程教学阶段和实践教学阶段。课程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研究生进行相关理论和科研方面的课程教学,既是对本科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相关的知识水平和科研素质,为以后研究生实践教学部分打下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基础。研究生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依据,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药学类研究生招生人数日益增多,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急切需要加强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和手段。

1 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比较全面,但与之配套的教材却比较匮乏。以我院为例,我院自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药学类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29年。目前有6个硕士点,27门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中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生药学和药理学六个硕士点设置课程,在一级学科内设置学位基础课平台,初步实现了按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形成了有利于本专业,乃至本专业所属一级学科或相关学科群的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但是在有无讲义、自编教材、教材出版及获奖情况的调查中发现,27门课程均有讲义,但只有4门课程有自编教材,而教材出版及获奖的仅有1门课程。

2 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存在课程与教材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组织结构存在缺位,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老化,而且内容相互重复等问题,这些将严重制约药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1 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研究生教材匮乏

尽管各个高校都致力于发展建设研究生课程与教材,但是总体而言,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没有进行长期规划。在没有长期规划的情况下,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缺乏连续性、一贯性,在制度上、体制上、资金投入上缺乏应有的保障,多数研究生课程缺乏专门教材。在研究生培养的前一阶段,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如果没有教材,一方面,学生要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记笔记,对授课内容来不及思考;另一方面,学生所学内容仅仅限于课堂听讲和笔记,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也不可能将所有内容全部讲解,不可避免会影响教学效果[2]。

2.2 组织结构存在缺位,需要进行调整

目前课程与教材建设,大多院校由教务处具体安排组织课程与教材建设事宜。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充分体现课程与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由于教务处是负责本科教学的职能部门,因此使得高校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心始终在本科,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处于边缘化境地。有必要对这种组织体制进行调整。

2.3 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老化,而且内容相互重复

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应随各个学科的发展,及时将各学科新的理论和前沿成果充实到研究生课程内容中。但在一些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许多内容已经过时、老化,体现不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而且有些课程内容相互重复。

3 加强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建议

3.1 积极探索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新模式

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针对当前课程与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探索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经验,做好规划,增加投入,加强管理。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要与学校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要充分调动、发挥校院两级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在规划和实施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时,要精心选择课程,并把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在一起。

3.2 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相结合,提高课程与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和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体,在导师队伍建设中,特别要吸引一批高级人才、专家加入其中促进研究生课程与教材的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课程与教材建设必须要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可以把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进展、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等充实到课程中去,只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才能孕育建设出高质量的课程与教材。

3.3 做好规划工作,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认真做好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规划工作,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设立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专项资金,从体制、机制和资金投入上保障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

3.4 突出重点,鼓励多种形式参加教材建设

重点抓好研究生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工作,通过主编、参编以及自编教材的建设,争取形成具有药学类鲜明特色的公共、专业基础以及专业性较强的系列课程与教材。

通过强化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探索遴选合适教材,有利于学生较完整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而如何把握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尺度[3],如何充分反映相应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水平,加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步伐等等,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宏元.略论研究生教材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6): 47.

篇(3)

福建江夏学院是一所以经、管、法等学科为主的大学,工科类专业较少。转型之际,学校立足发展特色工科,将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新建本科专业及重点建设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以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求。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也是土木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与质量保证,对土木工程建设的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并决定着工程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1]。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合理选择与应用土木工程材料知识打下基础。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密切关联[2]。本文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应用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系统性较差,且理论性及专业性较强。土木工程材料按不同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分类,而课程教材往往按材料类别分章节,各个章节自成体系,章节间缺乏横向的联系。因此,教师授课常以叙述式为主,主要是各种材料在工程和实验上的经验总结,缺乏内容逻辑的串联及理论分析、计算[3];学生学习片面化,难成系统,往往仅处于识记层面而缺乏对知识点的对比联系。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不同于一般基础课程,除了理论课程外,还有实验课程。实验演示、现场参观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性认识;通过动手实验验证材料的基本性能,可学习试验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实验课程还可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力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更重要而忽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生平时缺乏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且学习方法不当,考试仅依赖死记硬背,理解不足,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知识体系欠缺,课程之间联系较少

以力学类课程为例,经过多个学期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系统学习,学生可较好地建立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知识点。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较少,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学生在此前对该课程的认识较少,学过之后又没有直接应用的机会。同时,后续也少有课程复习到相应知识点,致使该课程“自成一派”,知识不成体系,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遗忘快。

(三)教材更新慢,图表符号难理解

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层出不穷,而原有的教材往往只介绍基本材料,较少涉及新型材料,使教学明显滞后于应用。教材中涉及的材料种类繁多,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少、针对性差,使学生缺乏学习重点。教材中常以表格的形式介绍材料,材料代号较多却少有明文解释,表格中出现的指标多、杂,指标含义不明确,致使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枯燥且难以理解。

(四)教学手段少,教学场所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传授前人经验,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场所主要以课堂为主,学生对各种不同材料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结合少,教学效果不佳。

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初,为学生介绍现代工程对材料的需求及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介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意义,以及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在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介绍工程案例及工程全寿命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土木工程材料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收集往届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结合自身备课感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加强课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联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课堂疑难。其次,针对福建江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结构、懂施工、长材料”,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通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基础上,加入更深层次的水泥基材料课程和高性能混凝土课程,建立土木工程材料—水泥基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的连贯课程体系,三门课程由浅及深,由通用至高新,由经验至理论,系统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工程应用,特别是常用的水泥、混凝土材料,加深学生的认识及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三,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引入工程案例,使课程内容更丰满,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降低吸收知识的难度,使教材“由厚变薄”[4]。教学时,针对各种材料的图表符号展开说明,引入材料的相应技术标准,结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阐述各材料的适用性。建立网络课程,共享土木工程材料相关资料,提供前沿材料的资讯,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开展学术讲座,邀请业界人士为学生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前沿高新材料,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四,增加课堂微课环节,由学生自由分组选定某一材料作为选题,课后分工收集资料,制作PPT,并于课上10分钟内与同学交流。经实践,该环节效果显著,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调整课程考核方法,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度和重视度,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眼界[5]。鼓励学生申请、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导师制活动,吸纳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深入材料的试验研究当中,培养学生的深入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最后,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师给予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室内设置材料展示柜,增加学生对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感性认识。通过实习,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如在建材市场参观学习,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利用已有产学研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了解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为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培养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由此,笔者提出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调整,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2]白宪臣.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3.

[3]彭晓彤.林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86-89.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20-02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必修学科基础课。对学生而言,课程概念抽象,术语繁多,内容相对分散,学习难度大。如何使学生有效掌握课程重要知识点,是授课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需要调整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加以改革。

一、教学体系调整

现有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不够,有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如工程材料的《铸铁》章节和金属工艺学部分重叠,需从专业培养方案上沟通并合理调整。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反应现代、融入前沿、综合交叉、注重实践”。保证适度的材料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工程材料的应用和加工工艺方法,加强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分工和配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知识点遗漏,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优化

工程材料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内容上适当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精心组织相应专业对应的工程材料课件。适当简化课程中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点,简化复杂的公式推导,如晶向和晶面指数的确定和标识可简化讲解。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材料的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是基础性的知识点。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工艺部分对机械和近机类学生非常重要,重点讲解。如何选用适合材料,并制定符合条件的热处理工艺流程。热处理章节同样非常重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在不改变材料化学成分的前提下改变材料的性能。为保证学生能接受到工程材料学科的前沿科技,在课堂上要增加对工程材料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介绍。如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可简要介绍其性能和应用。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国家标准进行了合并或修订。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改动部分及时更新。如金属力学性能试验标准中的拉伸试验标准、硬度试验标准有所变动;金属材料中钢分类标准、具体钢牌号的标准等都发生了变动。

三、教学方法提高

1.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能锋利到割断头发,引出功能梯度材料;从古代的铜镜提到锡青铜;从磁悬浮列车讲到超导材料。如此结合,学生从一个兴趣点进入学习,对知识点掌握的就非常牢固。

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人类的社会经验、生活哲理是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总结出来的,但却与自然科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例如,我们在讲解材料结构中发现,在自然界中绝对没有完美无缺的材料,因此,也使人类能够通过热处理、塑性变化、添加合金元素等来改变原有材料的性能。就此,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人不要自卑,因为每个人生下来不可能全知也做不到完美,我们才有可塑性。通过了解追求强度、硬度就不可能保证塑韧性,让学生懂得人生也要学会取舍。在课堂上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有切身体会,学起来不会感到陌生和枯燥。

3.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现在的教学即不应该完全是传统的板书教学,也不该是纯粹的多媒体教学。而应该是结合课程特点的两者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参照美国当代教育学家Merrill倡导的首要教学原理的五星教学标准。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知识点的内容划分和设计上要注重关联性、逻辑性。页面设置避免格局和字体过于花哨。准确适当地运用flas、视频录像、图表等,少量的文字注释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4.实验环节创新。工程材料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桥梁。本课程的实验部分为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观察、硬度测定、碳钢的热处理。合金钢和铸铁有色合金组织显微观察、金相显微组织试样制备为选作实验。实验时学生被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过程。不能通过实验深刻理解材料的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与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本文提出改进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内容设置为必做基本实验、选作综合实验和演示实验三部分。金相显微组织试样制备和硬度测定为必做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为综合实验打下必备的实验基础;碳钢的热处理为学生的选作实验,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选工程材料自主制定热处理工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并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合金钢和铸铁有色合金组织显微观察为演示实验。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进一步认证组织结构的表象和内部的关系。

5.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减少学习压力,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解除时空束缚,拓展课堂空间,开阔思维方式。形成课堂教学、试验、自主学习及复习的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具有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四、学习评价方法改进

改变以往工程材料课程考核集中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古老方法。在学习评价方法上做了如下改革。课堂提问10分、作业10分、试验30分、开卷考试30分(主要考察学生查询金属手册获得不同工程材料牌号与性能及对应工艺的能力)、报告20分(通过查询文献总结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材料,表达清楚其材料特性及应用前景)。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的改进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压力降低,学习效果反而上升,学习主动性极大地增强。

工程材料作为机械和近机类专业的主要学科基础课,在工科院校课程设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课程体系调整出发,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以期培养出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机械工程材料》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40-342.

[2]顾兰智,庞思红.《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运用[J].职业时空,2007,(7):34.

[3]顾兰智,庞思红,肖志英.工程材料课程相关国家标准的变动及教学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2,(1):62-64.

[4]M.DavidMerrill,盛群力,马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3,(4):20-27.

篇(5)

我国的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都是随着改革开放、现代旅游活动的复兴,在1978年同时诞生的。这不同于一般经济管理学科先有交易活动和产业发展经验,再有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积淀,然后才开展高等教育的惯常历程。在一无产业经验、二缺理论准备、三少专门人才的情况下,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立,展开了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1981年南开大学等8所院校开始招收旅游专业本科,展开了我国的旅游高等专业教育。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到2007年底,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达1641所,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770所,已建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是我国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二级学科之一。

然而,在规模扩张、层级提升的同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却面临着“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博士生只能到高校任教的严峻行业就业形势。旅游企业普遍青睐专科生,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既眼高手低,又容易流失,很不好用。与此同时,“学科地位有所下降,……选择专业时,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层级体系的颠覆与学科建设的失效,引发了旅游高等教育界的持续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对症结的认识逐步凝注于实践问题。旅游高等教育“要以实践为起点”或“要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已成为指导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该理念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教材和教法都要以实践教学为归依,即建立以实践为主轴的课程体系、以应用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和以案例为主体的教法体系。三者分别代表着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在价值层、制度层和策略层的展开,围绕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基本图景。

一、课程设计理论部分:关于旅游实践教学之价值的研究

1、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概述

课程是“课”与“程”的结合,其中“课”指科目,“程”指学程。“建立以实践为主轴的课程体系”就是说,旅游实践教学的科目设计和学程设计,都必须围绕实践,有系统和受控制的展开。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研究的基点是对“实践”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基于这些不同理解,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课程研究部分,形成了“产业本位的课程”、“人文本位的课程”和“学科本位的课程”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

第一种理论流派认为,旅游实践教学所指的实践就是旅游产业的营运现状,即现实的产业实践。现实的产业实践对于旅游实践教学来说是一种外生变量,具有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操作性等六大特征。基于产业实践的旅游实践教学,就是要改革旅游高等教育偏重书本知识和课堂讲授的时弊,树立产业现实和企业实训在课程科目设计和学程设计中的轴心地位,不但要“根据岗位需要建立和细化”以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为主的科目体系,还要推行“开门办学”直至“零距离办学”,让学生“从第一学期起就全程参与旅游企业日常工作,接受企业员工全程指导”,使教学双方在趋近经营实战的学程设计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期、兴趣和经验,调试课程的人才市场适应力。该流派着眼于调谐产业的需求和课程体系设计,可称为“产业本位的课程”,是目前居于主流的观点。

第二种理论流派强调,旅游实践教学所指的实践应该囊括旅游现象的整体,由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规定着其他各种旅游现象,因此,其轴心不在旅游产业的经营实践,而在旅游活动的体悟实践。旅游体悟可以建构针对旅游现象的“前理解”,为专业学习提供前在的知识源泉,对旅游教学来说是一种内生变量。基于旅游体悟的旅游实践教学,就是要在科目设计上重视“旅游文化”、“旅游文学”、“旅游心理”、“旅游史”等人文科目,在学程设计上则通过“见习”、“模拟”等环节“体验专业的意境”。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复活师生的生命体验与价值追求,从经验与逻辑的基础性维度,构建师生对于旅游活动之社会文化本质与机制的认知,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开展构建更具内源性、更加人性化的知识平台,实现“通过普及旅游知识,提高从业水平”的课程理念。该流派承继陶行知、于光远等的旅游高等教育思想,着眼于从人文养成角度设计课程体系,可称为“人文本位的课程”,在一些人文学科基础深厚的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三种理论流派提出,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实践教学所指的实践只能是对旅游现象进行高度思辨的思维创造。由于行业和师生都处于不断发展与更新之中,那些无法与未来相对接,并发挥指导作用的操作技术与旅游经验,不仅无益,还会产生阻碍和遮蔽。正确的实践教学必须超越具体技能和感性经验,从凝练一般规律的高度,将行业和师生中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困惑发掘条列出来,并进行剖析和反思,最终建立起关于理想状态的认知图景。这一认知图景是一种关于未来的自觉,在其生成过程中,师生头脑中芜杂的个案经验将不断粹化为结构化的理论理性,进而形成高于自然状态的、学科化的认识与思考方式。基于思维创造的旅游实践教学要求将“旅游哲学”、“基础旅游学”等“基础理论”科目和学术训练过程置于课程的轴心位置。这一方案着眼于旅游学科的自觉与“独立追求”,意图建构旅游高等教育对行业和师生之未来的能动价值和“引领作用”,可称为“学科本位的课程”,属一种新锐观点。

2、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的发生学解析

以上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分别着眼于产业的用工需求、师生的内涵发展和学科的独立地位,反映了研究者不同的主体代入和价值选择,形成了旅游实践教学课程研究中一系列“深刻的片面”。

造成这一状况的静态结构的学科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学都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教学理论体系。学科理论方面,在现代旅游业引入之前,中国已有“一整套由独立的文献体系支撑着的、追求人格完善和人生完善的旅游文化系统”。现代旅游业引入之后,审美导向的中国传统旅游文化,被经济管理导向的西方旅游理论所覆盖。而“旅游学要建构的是关于跨文化消费的完整知识”。西方旅游理论偏向“消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旅游企业为学科的主体预设,以为旅游企业培养管理和服务人才为学科的价值预设;中国传统旅游文化专注“跨文化”,以因暂离日常生活场域而获得自由的旅游者为学科的主体预设,以修习者的人文化成为学科的价值预设;旅游学界关怀“旅游学”,以注重理论构建、追求 学术地位的旅游学者为学科的主体预设,以学术研究的卓然独立和快速发展为学科的价值预设。反映在教学理论上,便产生了上述三种关于旅游实践教学课程研究的理论流派。

造成这一状况的动态博弈的资源获取原因在于,在旅游高等教育日益全球化、大众化和市场化的今天,不同主体代入和价值选择的理论流派所共同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一致的,即旅游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和旅游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外部竞争,主要包括生源竞争、就业竞争和与社会培训机构的竞争,其关键是就业率,特别是行业就业率;第二个是内部竞争,主要包括学位项目、科研项目、评奖项目等的竞争,综合表现为学科地位,特别是在管理学一级学科内的地位。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实质都是关乎行为与效果、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旅游高等教育的效率问题在不同层级高校中的不同表现,影响着它们的主体代入与价值选择。其中,研究型高校主要在高教系统内部争取资源,因此重视学科地位,倾向于“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型高校主要从人才市场上获取资源,故而重视行业就业率,倾向于“产业本位的课程”。教学研究型高校居于两者之间,更倾向于兼顾二者的“人文本位的课程”。

二、教材编撰理论部分:关于旅游实践教学之制度的研究

1、三种教材编撰理论流派概述

教材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是一种制度。教材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它上承课程思想,是课程思想的物化表现,下接教法设计,对教法的策略、技能、技术和手段具有限定作用。如果说旅游实践教学的课程研究所讨论的,主要是旅游实践教学的“应然”状态,那么其教材研究所讨论的,则主要是旅游实践教学的“何以可能”。“以应用为核心的教材体系”何以可能?围绕这一问题,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教材研究部分,形成了所谓“得术”、“得法”和“得道”三种教材编撰理论流派。

得术派认为,旅游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应用性,必须体现为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这类教材通常具备详尽的背景知识介绍、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其“框架”、“流程”、“模式”和“案例”,可以通过模仿创新方便地应用到对应的专业领域。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与旅游产业联系紧密,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他们编写的教材从“接待礼仪”、“饭店服务”、“导游业务”到“旅游规划”,覆盖旅游业的各个业务领域。我国现有旅游实践教学的优秀教材或原创性教材,主要集中在这一类。

得法派反对得术派。他们认为,具体业务领域的操作之术是无法穷尽的,也是教学双方的时间和精力都无法负担的,更严重的是,得术派的教材相互离散,直接导致了旅游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好的旅游实践教学教材,应该“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论”,使学生“在面对解决旅游实际问题时,能够有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学生的学习重在得法而不在得道”。得法派强调,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旅游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旅游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一级学科教育背景,然而,这一流派的优秀教材较少,作者编撰过程中,在意图突显方法论的杠杆作用时,却往往陷入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了旅游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旅游部门知识的两张皮现象。

与得术派专注模仿应用、得法派推崇方法应用不同,得道派超越过程描述和定理总结,讲求对专属旅游学科的“特定的领域和特有的矛盾的探索”。他们理想中的旅游实践教学教材,绝非工具性技术和工具性学科在旅游领域的殖民,而是,通过发掘“旅游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旅游学的本体论系统,实现“只有旅游,不多也不少”的编撰目标。编撰过程中,这类教材超越从业人员和旅游企业应用的层面,从“社会性存在”的高度,突破“‘部分性’和‘限制性’的视野,把旅游当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去理解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越来越科学的认识”建构“以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从手足操作型的应用升级到形式逻辑平台和数理逻辑平台上的应用。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有着深沉的学术抱负,然而,由于学科积淀薄弱、人才梯队凋零等原因,其原创性教材的数量极少,更新也十分缓慢。

2、三种教材编撰理论流派的中外对比简析

表面上看,我国旅游实践教学教材编撰研究,关于“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的分歧,仿佛是国外“洛桑道路”、“康奈尔道路”和“普渡道路”在国内的翻版。但深入体察就会发现,国外“洛桑道路”、“康奈尔道路”和“普渡道路”之间的不同,本质上是学派的差异。因为,它们的学科定位和发展空间是一样的,即都“既进行职业培训又进行学位教育”。它们的差异产生于对“如何教学最有效率”的不同回答。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从具体操作内推、从核心理念外推以及从基本规律向两端拓展的认知方法,都是走得通的,问题只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选用哪种最有效率而已,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国外的三个学派。

而我国三种教材编撰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分流,不但与教学效率理念有关,还与“身份”高度相关。曾国军对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学生最希望教师有过实践经历、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其次才是良好的教学能力、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这与重点大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一致,重点大学一般都朝研究型发展,更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对科研成果的重视要大于真正为学生授课、培养学生的力度。……教师在这种激励制度下,势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与此同时,当下“专家型旅游经理人调入非重点高校及高职院校任教还有可能,因为对于学历的要求不那么严格。而重点大学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历,还有外语水平和科研成果两条硬杠杠。所以,专家型旅游经理人即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客座教授又很受学生欢迎,要调入重点大学任教却很困难。即便如愿进了高校,当务之急是要达到硬指标要求,这是相当严峻的考验”。从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到研究型高校,逐步鄙视、贬抑和裁汰行业经历、行业能力和行业影响的科层设计,决定了不同层级高校的旅游专业教研人员,从总体上,必然依次倾向于我国的三种旅游教材编撰理论流派。

总之,国外的三个学派是并行的,基本只反映不同的旅游实践教学效率理念和人才培养抱负;国内的三个流派却是层级性的,甚至可以说是科层性的,在个人层面上,它也能反映旅游教研人员的旅游实践教学效率理念,在全体层面上,却反映着旅游教研人员在不同层级高校中的生存策略。外部的资源获取引 致了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研究中三个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分流,内部的资源分配则引致了我国旅游实践教学教材编撰研究中三个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分流,二者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的。

三、教法创意理论部分:关于旅游实践教学之策略的研究

1、三种案例创意理论流派概述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策略与措施;其本质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策略、技能、技术、手段的综合设计、应用和操作。”“以案例为主体的教法体系”就是要求,旅游实践教学的策略、技能、技术、手段的综合设计、应用和操作,都必须“围绕特定的专业情境展开”。它回答旅游实践教学的课程与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如何实现的创意问题。

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创立之初,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最为普遍的教学策略之一。按照《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的解释,“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释义:“(1)一组情况;(2)需要调查的情形;(3)调查或考虑的目标;(4)实际存在或发生的事实。”对旅游专业教研人员来说,虽然实际存在或发生的旅游活动都可以成为“案例”,但实际被选中的只能是部分事实中的特定部分。旅游实践教学中的案例,绝不是随机抽取的结果,而是基于主观意图。特意挑选出来,并精心构织的。案例不是旅游活动事实本身,而是通过教研人员的运思生产出来的、有特定理论负载的事实链条。从对案例生产和教学使用过程中教研人员的创意应如何表现的不同理解出发,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教法部分,形成了“因果关系展示”、“调查方法演示”和“创新过程启示”三种案例创意理论流派。

因果关系展示派的要义是,在教学案例编制过程中,教研人员应尽量隐身,以纯粹客观的事实描述来形成案例的具体感,并以对特定细节之间前后关系和发生路径的着意突出,引领学生自动生成对细节之间因果机制和数量关系的领悟。该案例创意流派的目标是,通过结构化的案例,活化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强化既有理论和模式的真实感和应用性,优化教学的接受过程。在案例分类上,该流派将案例分为“导人型案例、解释型案例和验证型案例,”分别应用于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教学的对应阶段。在编制体例上,该流派要求案例应“包括以下部分:案例概述、基本分析、要求讨论的问题及建议的答案、需要进一步阅读的材料、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该案例所需时间及时间分配等。”在案例资源上,该流派特别强调“案例库”的建设和案例的“本土化”。

调查方法演示派质疑因果关系展示派。他们认为,因果关系展示派的案例体系是为了解析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而刻意挑选、割裂、抽取和连缀出来的;每一个因果关系展示派的案例都是一个封闭的自证循环,它们与其自身生成条件和存在环境的关系被故意忽略了;由于旅游活动的高度多元,如果不考虑生成条件和存在环境,我们几乎可以为任何相反的理论和模式找到例证;因此,因果关系展示派的案例体系是反逻辑的,它不是自觉的,而是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的附庸。调查方法演示派强调,科学的案例教学应该保持随机性与开放性;“全面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和其他非课堂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有可能的样本展开大范围随机调查”;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原则和历史环境分析的原则;通过对特定结果发生的概率、条件以及机制的掌握,自发生成对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的规律性把握,并与既有理论与模式相印证。在编制体例上,因果关系展示派将案例的事实链条当作写作重心;而调查方法演示派将调查资源、调查平台、调查流程和分析方法的设计作为写作重心。在教学实施上,因果关系展示派将“建议答案”的趋同认作教学目标的实现;调查方法演示派则将“结论的随机性”视为应然状态,而将“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作教学的目标。

与因果关系展示派被动解析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调查方法演示派主动印证这些理论和模式不同,创新过程启示派要揭示的是理论与模式的生产过程,而且是将既有理论与模式的习得与反思、旅游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及创新理论与模式的生产熔铸在一起的生产过程。由于旅游现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混沌性、差异性和不可重复性,从旅游现象中抽取有规律和可以进行数量界定的方面,提出假说,并进行证实和证伪,本身是一种高度冒险的工作。迄今为止,旅游学科并没有生产出多少得到广泛认可的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就反映了这一点。创新过程启示派认为,由于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旅游活动未必总是循着“一般规律”运行。比如,“随着社区旅游的开发,社区公共生活将逐步商业化”是旅游学“真实性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假说。然而,由于我国僧伽文化中悠久深厚的公共性传统,是其他社区所不具有的一个特殊变量,宗教旅游不但没有引起我国核心寺观的商业化,反而在僧伽组织中激发起更大的公共性热情。创新过程启示派重视旅游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希望通过对原创性“论文写作过程的情境体验”,演示如何发掘一个或一组旅游现象中的多种变量,以及对同一变量的多种观察,进而构建学生对既有理论与模式的反思能力,以及对具体旅游事件殊变量的敏感性,形成自我拓展的理论创新能力与论文写作能力。

2、三种案例创意理论流派的关系探析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首创了让法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司法实例的教学方式。到20世纪早期,几乎每所美国大学的法学院都接受了这种教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医学院也引进了这种教学法。法学和医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其创意模式基本就是上述因果关系展示法,它在法学和医学案例教学中的主流地位,是与这两个领域中逻辑规则和自然规律的确凿性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20年代,案例教学法在欧美高校的管理学科中开始使用,现已形成了世界著名的三大案例研究中心(Hanard,Ivey,EcCH)和其他一些比较成熟的案例资源库。由于管理学科中的规则和规律不像法学和医学般确凿,上述资源库为案例设置了2~3年的案例寿命,并且设置了“微观案例”和“综合案例”,其中,微观案例的创意方法类似因果关系展示,综合案例的创意方法类似调查方法演示。

旅游活动比管理活动牵连更广也更为复杂,旅游学科中规则和规律的确凿性比管理学科还弱。具体旅游现象中隐含的特殊性,造成了分类和分型的困难,加之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使得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未建立专门的旅游学案例库。这就为三种旅游实践教学案例创意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分流,创造了现实的需求与条件。

旅游实践教学案例创意模式中的因果关系展示和调查方法演示,是待创新过程启示法出现后才被分型与定位的。得益于对具体旅游现象之特殊性的逐步发掘,以及对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 服务模式的深刻反思,创新过程启示法推动了旅游实践教学案例创意方法的革新。三种创意模式是旅游实践教学,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从理论移植走向自主研究、从以一般经济管理理论覆盖旅游现象的特殊性走向特别关注特殊性过程中的三座里程碑。它们在旅游实践教学具体教法的选择上是一种替代关系,但是作为旅游实践教学教法创意的智慧遗产,则是一个整体。它们共同将旅游实践教学的创意方法所能达到的可能性推向了高峰,使得原来为课程和教材所决定的教法创意,产生了对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倒逼”功能。旅游实践教学由此越来越专业、精致,对教研人员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对学生的培养越来越有效。

四、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1、整合多元视角实现交叉研究

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旅游实践教学研究,是我国旅游专业研究人员的一个传统。原创性专业论文的撰稿者大多同时撰写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并在课程、教材和教法部分逐渐凝聚成若干个主要议题和流派。但教育学和教学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尚未进入这些领域。表现在文献上,就是强调旅游专业的现状、特点和要求的多,从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出发进行系统研究的少。缺少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基础就显得薄弱,结构就显得破碎,学术对话和学术批判难以开展。教育学和教学学专业研究人员的进入,以及旅游专业教研人员向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思维拓展,已成为刷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当务之急。

2、回归教学现场深化实证研究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实证研究的应用。出现了一些针对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之功能和效用的实证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以用人单位的主观感受、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行业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等来衡量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的边际效用。有时还通过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来评估上述边际效用。虽然,这部分研究文献普遍存在样本抽取和分析模型过于随意和简化的缺陷。但实证研究承担着回归教学现场、发掘事实真相,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提供论据的重任,是深化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

3、延展研究领域构建整体视野

旅游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课程、教材、教法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前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向后有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估。而旅游实践教学又只是旅游教学的一部分,旅游教学又只是旅游教育的一部分。不断延展研究领域是突破局限性视野,提升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

4、关注中外对比创新论题论域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29-02

“电厂金属材料学”与火力发电厂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学的基础理论和锅炉、汽轮机以及相关辅机,比如泵、风机、加热器、除氧器、凝汽器等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的设计、安装、检修工作奠定基础[1]。

根据我国“十五”规划教材对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要求,该课程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课时已经缩短到32学时。鉴于本课程授课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学习难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本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希望对提高该课程的授课效果有所裨益。

一、教学体系构建与难点分析

首先精选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一方面照顾知识面的广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度。该课程内容以大容量、高参数机组,主要以600MW及以上的火力发电厂主力机组主要设备的金属材料为主,兼顾300MW的火力发电厂主力机组主要设备的金属材料。授课时尽可能反映国内外电厂金属材料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新成果。

该课程涉及以前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较多,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金属工艺学”等。在讲授时帮助学生复习和回忆已学专业知识,比如“碳钢拉伸试验”这部分内容时,与“工程力学”课程内容基本相同,不必再次讲授,可以减少相关课时。在讲授“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内容时,有的部分内容在高中曾经学习过,也不必再次讲授,可以减少相关课时。还比如教师在讲解“模具钢、切屑用钢”的教学内容时,由于热能动力专业的学生将来不可能从事金属切削加工、模具制造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酌情相应缩减教学时间。

二、知识点的联系与巩固

对于热能动力专业学生学习“金属材料学”来讲,既不是材料专业学生学习“金属材料学”,也不是机械专业学生学习“金属材料学”,那么,摸索出一套培养适合热能动力专业学生学习“金属材料学”的方法,那就更为重要的。对于热能动力专业学生学习“金属材料学”来讲,不能过于专业学习金属材料理论,热能动力专业学生更多关注热力系统的热力计算,对于热力系统管道的金属材料的选定不熟悉。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金属材料学”时,哪些内容,热能动力专业学生可以作为一般了解,哪些内容,热能动力专业学生作为重点掌握,必须给学生明确交代。

“电厂金属材料”课程并不难学,没有多少计算题,计算题也没有积分和求导。“电厂金属材料”课程只有一个定律,即杠杆定律。但是“电厂金属材料”课程理论性强,规定条文多,需要记忆的概念多,有时一个概念套着另一个概念。相当于英语语法中的一个从句套着另一个从句。比如奥氏体的定义:碳原子溶入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什么是固溶体,什么是间隙固溶体,什么是γ-Fe,在多少度形成γ-Fe,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讲授“电厂金属材料学”开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搜集一些古代铸造金属的精美照片,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国家级青铜器出土文物,从一方面反映,我国的冶炼技术历史久远,冶炼技术水平精湛,从另一个方面反映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提出与金属相关的中国成语,学生加以补充。比如: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趁热打铁、点石成金、打铁还需自身硬、百炼成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浪子回头金不换等成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哪些用到铸铁材料、哪些材料是碳钢制造的。

“电厂金属材料学”课程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比如“铁碳合金相图”内容非常重要,是金属材料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由于理论理解难度大,学生学习感觉有些吃力,教师需要增加课时。本课程围绕“铁碳合金相图”进行,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铁碳合金相图,必须徒手绘画,掌握各点、线和相区的物理意义。

教师讲解“电厂金属材料学”课程时,为了达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目的,多媒体要配以火电厂锅炉本体及辅机、汽轮机本体及辅机、泵与风机等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如图1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的超临界压力600MW汽轮机组图片,图2超临界压力600MW汽轮机叶轮图片,图3超临界压力600MW锅炉屏式过热器图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奠定基础。

教师在讲授“铸铁”内容时,介绍制作阀门的材料不仅有钢制阀件、还有灰口铸铁阀件、可锻铸铁阀件、球墨铸铁阀件、铜合金等阀件。“铸铁锅炉”,额定出口热水温度低于120℃,且额定出水压力不超过0.7MPa,锅炉可以用不低于HT150灰口铸铁制造。“铸铁式省煤器”用于非沸腾式锅炉,适合中小型锅炉。

还可以介绍“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内容。比如“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10℃地区露天敷设的热水管道设备附件均不得采用灰铸铁制品;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30℃地区露天敷设的热水管道,应采用钢制阀门及附件,蒸汽管道在任何条件下均应采用钢制阀门及附件。”

在讲授“不锈钢”的章节内容时,介绍高纯气体管道选材的有关规定,比如:“气体纯度大于或等于99.999%,露点低于-70℃,应采用内壁电抛光低碳不锈钢管EP。阀门应选用同等级的隔膜阀或波纹管阀。”“气体纯度大于99.99%、小于99.999%,露点低于-60℃,应采用BA管或EP管。阀门宜采用波纹管阀。”还可以介绍医用气体管道选材的有关规定,“医用气体的管材均应采用无缝铜管或无缝不锈钢管。其中无缝不锈钢管的材质性能不应低于0Cr18Ni9奥氏体。”“医用气体阀门应使用铜或不锈钢材质的等径阀门。”“无缝不锈钢管、管材和医用气体低压软管洁净度应达到内表面碳的残留量不超过20mg/m2。”

“金属材料学”与“金属工艺学”密不可分。一般地,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没有设置“金属工艺学”课程,那么需要补充一些“金属工艺学”课程相关的知识,比如什么叫拉制管和挤制管,管材、线材、棒料等金属形式等。还比如:纯铜及黄铜管材按照制造方法分拉制管、挤制管,纯铜管常用材料:T2、T3、T4、TUP,黄铜管常用材料:H62、H68、HPbs9-1。比如:无缝钢管、电焊钢管,常用的直缝电焊钢管:一般用Q215、Q235、Q255普通碳素钢和08、10、15、20优质碳素钢制造,通常用于工作压力不超过1.6 MPa,介质最高温度不超过200℃凝结水管道中。

在讲授“轴承合金”内容时,联系相关汽轮机运行常见故障,比如:若汽轮机转子轴向推力过大或供油中断,有可能造成推力轴承巴氏和金熔化,使转子产生较大轴向位移,造成汽轮机的严重事故。比如,讲到“锡基轴承合金”时,锡基轴承合金含锡量为83%,锡材料比较软,适合于做轴承合金的材料,同时介绍云南个旧是中国最大锡矿产地等。

在讲授“汽轮机用钢”内容时,提高汽轮机单机最大功率的措施之一是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材料,比如,钛基合金的密度只有不锈钢的57%,超硬铅合金材料LC4,其密度仅为一般不锈钢材料的35%,而其屈服强度σ0.2=550MPa,使用这些材料均可使汽轮机末级叶片高度增加,从而增大极限功率。

在讲授“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内容时,铜合金可以作为阀门使用,但是输送氢气的管道选用不带铜和铜合金阀门,防止碱对管道的腐蚀。由于电阻率低的特点,铜及铜合金作为导体使用。管壁导热率λ[w/m℃],钢管λ=45-50 w/m℃,黄铜管λ=81-116w/m℃,铝λ=236 w/m℃,纯铜λ=349-465w/m℃。一般采用铜管作为导热管,采用铝材作为翅片。

在讲解电厂金属材料后,教师有时间情况下,可以介绍电厂非金属材料,比如,避免金属管道的腐蚀和磨损,可以采用陶瓷材料。扩大热能动力学生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工作需要。

三、授课的几点体会

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电厂金属材料学”教学课时已经缩短到32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成为金属材料学方面专家,也不可能办到。那么,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热能动力的学生达到自己学会“查工程师手册”,教会学生使用选择需要的金属材料的牌号的方法。受人之鱼不如受之以渔,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

选用金属材料总原则,在满足工程实际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价格低的金属材料,尽可能选择常用的金属材料,性价比高的金属材料,哪些材料是常用的金属材料,便于采购的金属材料。比如火力发电厂冷却水水质是选择表面式双流程凝汽器管材的主要依据,可以供选用的管材主要有:普通黄铜管、锡黄铜管、白铜管、钛管、不锈钢管等。钛管虽然对氯化物、硫化物和氨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抗冲击腐蚀的性能也较强,可以在受污染的海水中使用,但价格较贵。不锈钢管耐腐蚀性,抗冲击腐蚀的性能优于黄铜管,但价格较高,随着需求和产量的提高,价格可以降下来。由于表面式双流程凝汽器用量非常大,数量达到Ф18内径4500根,考虑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价格较低,使用较广的金属材料,表面式双流程凝汽器选择4500根黄铜管。授课过程中,如何选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总原则这条主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贯穿课程的始终。

按照金属材料的使用范围和用途,确定钢件的类型和牌号,与选取传感器型号类似[3]。要求学会金属材料应用就可以,金属材料牌号多。根据工程上的需要选择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

近年来,我国新建、改建、扩建机组向大机组、大容量方向发展,这些机组均是超临界、超超临界的高参数。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广泛应用,由于我国的冶炼技术和工艺制造技术还比较落后,需要引进大量国外材料和工艺技术。教师在讲授“合金钢的分类”内容时,讲解我国合金钢的分类方法以外,还介绍国外的合金钢的牌号,比如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常用的合金钢的牌号,与我国合金钢相应钢号对比。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的发展,授课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如果还沿袭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的授课,那就落后与时代的发展了。在各个章节中尽量多地介绍前沿性研究方向,开阔学生眼界、拓展思路。比如向学生们介绍“金属学报”、“新金属材料”等杂志,国内外的前沿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等。

四、结语

在“电厂金属材料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研究从单纯传授知识型转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的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处于电子科学技术发展链前沿的电子材料与器件,是许多基础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而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则是我国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潮流中,提高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已经变得势在必行了。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去完善和创新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呢?

1完善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模式是基石

要想完善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第一,在课时安排上。总课时要多于八十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占十分之八左右,实验教学课时占十分之二左右,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及情况,对教学课时进行微调;第二,在教材选择上。目前,我国与典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相关的书籍很多,这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教材。但是在进行实际的教材选择时,除了要考虑书籍的经典性以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即许多学生对本课程接触的较少,具有理论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大院校就可以组织学校的教师进行课件和讲义的编写,设计出适合学生心身发展、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来;第三,在教学形式上。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是一门既包含了物理学科特性,又包含了电子科学器件工作原理的教学课程。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技能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达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就要积极地转化教学形式,采用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分配这两者的时间,促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得以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课程快速发展的目的。

2创新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是保障

在新课改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理实结合”的教学理念,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教学能够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意识。为了达成这一点,教师就要把传统电子科学技术专业重视理论概念、定义、规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和转化,重新设置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可以更轻松、更好的去理解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具体的知识体系构架。例如在进行实际的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讲授中,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即材料科学基础理论、量子物理基础、固体中的热导与电导、现代固体理论。此外,在进行每部分的理论知识的教授时,教师还要适时的融入一些实践操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际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弱化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

3改进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实验教学是关键

就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而言,其中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其实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教师一定不能因为实验教学复杂、不好控制,而减少其课时。那么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呢?首先,在实验开始前,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充分的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有了“根基”之后,再指导其进行实际操作。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检测环节,像是提问回答、布置试卷等,检测的是否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验结束时,教师要安排学生写实验报告,将实验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写下来,以避免走马观花的情况出现。此外,在设定实验课程的时候,教师还要确保其单一性,换句话说就是要不与其他学科的实验课程相重复。

4革新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评价体系是核心

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对于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评价这一环节,教师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变,即所制定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与传统考试评价这一模式相区别的,可以适当而科学的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日常中的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的高低等纳入评价体系,以此来增加课程评价的灵活性、全面性、公平性,将学生学习的重点转向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促使学生得以不再被局限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不再受电子材料与器件定义、规律、实验步骤等理论知识的束缚。像这样,打破传统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评价体系,增加评价条件,实现多样转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得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巩固和内化专业知识,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5结语

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在电子信息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既是组成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重要内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巨大保障。总而言之,提高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质量已变得势在必行。为此,为了更好的开展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反思,并对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手段的选择等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也只有这样,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才会迎来刚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钟铁钢,蒋芳,赵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篇(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实验检测技能,以便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怎样做到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岗位技能,是高职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建筑材料课程的其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系统性差、逻辑性差。该课程包括十多类、上百个材料品种,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且各类材料自成体系,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叙述性内容多,缺乏理论计算分析,难记、难学。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学生对这门课也不太重视,学习兴趣差,教学效果不好。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原有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不够完善。近几年,各种材料的标准和规范变动较大 ,实验方法也有所改变,新材料、新工艺相继涌现。现有教材内容显得过于陈旧,使得学生所接触的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脱节,导致学生认识面狭窄。其次,教材中文字叙述性内容过多,插图欠缺或不够形象直观,表格涉及较多专业术语,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2、教学效果不理想。尽管高职教育一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较为常见。本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是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相对独立的内容,理论部分内容基本上都在教室讲授,实验内容的教学则在实验室进行,两者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时较少。这种教学无法体现高职教育 “教中学,学中做”的特点,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3.教学手段单一。在建材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仍旧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其他辅助手段较少,仅仅靠教师的语言和相关图片,完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外观形貌、工程应用状况,教学内容的传达脱离工程实际,欠缺生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无法吸引学生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应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1、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针对现有教材特点,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删除部分陈旧内容,增加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的材料如建筑节能材料等内容,更新课程中引用到的新标准、新规范,强化材料检测内容。根据建筑市场岗位需求,将建筑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选用、保管和检测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市场需求及材料检测为切入点,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突出材料的检测,对材料的理论知识加以“淡化”。

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材料的基本性质,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2、扭转教学观念,理论联系实际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重理论、轻实践”,“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观念并不适用于目前的教学要求。在建筑材料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加大实验课时。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描述是非常抽像的,仅仅凭借课本上的文字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如在研究水泥的凝结时提到的“初凝”和“终凝”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教师用语言对这些定义的描述也显得枯燥和难以理解,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

其次,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仅通过短时间的学校教学来掌握多种材料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如,可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市场调研 , 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名称、性质、用途、价格、规格、型号。也可带领学生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可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带着任务与问题到建筑企业中进行工作实践。

3、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趣味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下几种方法都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启发引导式教学。如在讲解石灰这一章节时,可以用于谦的《石灰吟》巧妙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讲到混凝土时,引导学生思考混凝土浇筑完后为什么要在上面覆盖草帘并洒水? 在讲到钢材时,给学生观看网络上热播的“十五天建三十层高楼”的视频;在讲到沥青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沥青路而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些问题都源自于生活实例,这些问题的设定,符合高职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 易激发其探究学习的动机。

篇(9)

生物新课程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一、问题的提出

1.1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1.2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

1.3加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

二、策略与实践

2.1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2.1.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1.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2.2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2.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2.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成效与分析

3.1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3.1.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3.1.2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3.2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

(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

(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

篇(10)

1 引言

工程材料学是我院面向机械、车辆及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特点及用途等基本知识,并具备对实际工程结构零件进行合理选材、制定加工路线及工艺规范的初步能力;同时,新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课程讲授的内容紧跟当今科技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时俱进。本文针对工程材料学在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探索,并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提出并实施了改进方案。

2 课程研究现状

2.1 理论教学

工程材料学融合了金属工艺学、热处理、塑性成形原理、复合材料等课程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分散,涉及的各类材料的牌号、成分及图表多,公式推导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普遍认为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并不难,但因为各种材料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课为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因为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往往在课程结束后,只记住了一些简单的名称和牌号,对材料的选择和制定加工工艺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很欠缺。

2.2 实践教学

工程材料学理论教学中涉及的材料性能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传统的教学实验模式是由实验教师先布置实验内容并讲解实验过程,学生分组分批次进行验证性实验,如:硬度实验、力学拉伸或冲击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碳钢和合金钢热处理后显微组织分析等。每个实验仅仅是独立的知识点,如何把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联系在一起,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开设实验课的初衷。

3 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3.1 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

针对我院不同专业教学目的不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机械工程专业要以工程机械中常用零件为研究对象,如:齿轮、轴承、弹簧、转轴等,掌握其强化机理和热处理工艺特点;车辆专业的教学应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要侧重有色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而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以设计创意实物为主,不能将产品停留在构思或图纸上,应通过合理选材将设计变成产品。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计上注重关联性、逻辑性,准确适当地运用flas、视频录像、图表等,少量的文字注释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采用案例式教学,从企业实际生产和使用中采集失效零件进行分析,利用到的知识对失效案例的制造工艺、服役条件和失效形式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并撰写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拓展课堂空间,形成课堂教学、试验、自主学习及复习的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

3.2 校企合作强化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本课程开设前的钳工、热加工及机加工等金工实习环节,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将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并应用在实验课程中。同时,利用学院现有的产学研就业实习基地,教师假期带领学生下厂实习深入工厂。比如: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我系教师和学生及工厂技术人员一起对发动机齿轮20CrMnTi材料的热处理进行讨论,对其正火冷却、渗碳浓度和时间及热处理后的精度检测等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不仅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可用性,还进一步激励他们去探索解决生产中的存在的问题,而且教师也从生产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案例。

在实验课程中,可以将实验内容设置为必做基本实验、选作综合实验和演示实验三部分。金相显微组织试样制备和硬度测定为必做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为综合实验打下必备的实验基础;碳钢的热处理为学生的选作实验,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自选工程材料自主制定热处理工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并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合金钢和铸铁有色合金组织显微观察为演示实验,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进一步认证组织结构的表象和内部的关系。

3.3 知识更新及考核的多样化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传统钢铁材料的性能特点这部分内容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很少涉及到新时期新材料的发展,学生修完这门课程后了解的只是众多材料中的冰山一角,对开拓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增加部分课时对近几十年来发展的新材料进行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如:镁铝等轻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业陶瓷、生物医用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各种功能材料,使学生在掌握传统钢铁类工程材料的基础上,能及时地掌握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对学生的就业或再深造拓宽知识面。

对课程的考核方面,我们以对学生知识、素质、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为目标,积极开展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在现有试卷考核的基础上,结合下厂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成多人小组共同完成大作业作为平时成绩,使之在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业绩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应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目标来进行,通过对工程材料课程的改革和探索,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创新和科研能力,为日后就业或深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发明,刘安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民办高等教育育,2012(03):26-29.

[2]刘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09(03):43-46.

[3]于永泗,齐民.机械工程材料[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73-02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采取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探索、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收集并应用相关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1]。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通过研究性教学,学生加强了归纳、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团结合作的能力,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研究性教学需要坚持个性观、主体观,体现教学氛围的活跃性、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研究性教学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需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3]。

我国是土木工程建设大国,现有500多所高校设有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土木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会有很大影响。由于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因此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力争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总结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性教学经验,以期为此类理论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

1 理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方式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课程实行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参与式教学包括开放式作业、专题讨论课和研究性专题等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将课内和课外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于一体,从而提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

1.1 开放式作业

针对全班同学,让所有学生均参与到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来。将课程中的部分作业设置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土木工程材料习题库中,在不低于教师确定的作业总量的原则下,学生自主选择习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课程结束时学生需递交课程论文,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教师在土木工程材料网络教学平台上预设的,也可以是自选的。教师通过课后答疑、网络平台邮箱及教师自备邮箱等形式与学生信息交互,答疑解惑。

1.2 专题讨论课

在班级中成立研究小组,有选择地让部分同学脱颖而出,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土木工程材料作为专业基础课,必须保证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透彻,同时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选题时注意将问题相对独立、教师易于掌控、学生易于探索的章节作为研究性教学课题。如根据工程特点选择水泥类型、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因素等作为研究性教学的课题。教师提前公布讨论题目,让学生充分准备,教师对各小组的讲稿及课件进行适当筛选,选择优秀的在讨论课上交流。

讨论课的形式类似于学术会议,将讲台交给学生,教师起主持人的作用。小组派代表发言,结束时其他同学均可提问,各抒己见,最后由老师点评。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是传授新知识的主体,而另外的学生是学习新知识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学习兴趣高涨,获取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自然得到延展。专题讨论课既是一种参与式教学,也提高了学习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1.3 研究性专题

在研究小组中选取佼佼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申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为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掘学生潜能,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特别设置了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研究性专题,供学生选做。题目大致分为两类:(1)任选题,教师根据科研工作或课程内容中提炼出的题目,设置研究性或综合型实验,同学们可以根据兴趣选做;(2)自选题目,学生可以自行决定研究的题目。学生参与到了科研工作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这种探索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务实态度很有帮助。

2 实践课程研究性教学方式

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发展趋势安排实验。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自主完成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可以系统地接受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由基本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组成[4]。基本实验是为了保证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确保学生对工程中常用材料基本性质检验的了解。研究性实验可以是理论课中需要讨论的内容,也可以是专题讨论课上发现的问题,或是教师的科研中提炼出来的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一般是综合型试验项目,如混凝土修复材料的研究、混凝土工作性能调整等。基本实验的所有项目学生必做,研究、创新性实验的题目较多,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项目,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并得出实验结论。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实验课程的这种设置,不仅能够充分保证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核评价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离为两门课程,分别考核。

1)理论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1)开放式作业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以30%计入期末总成绩中。(2)专题讨论课的教学成绩以20%计入期末总成绩中。考核评价内容及方式多样化,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各组均以小组形式记载考核成绩。组长结合课题开展过程中的表现给组员和自己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小组课题成果的质量及组长的评价,给小组定考核等级;在小组考核等级的基础上,根据各位同学对成果的贡献大小,评定他们专题讨论课的教学成绩。(3)研究性专题的成果虽然与学生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成绩无关,但由于学生的活动具有探索和研究性,因而在此基础上一般能入选学校、省或国家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并能获得创新学分。如学生的“污泥陶粒最佳配合比研究”获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资助。

2)实践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对于开放实验,学生必须先按项目报名。相关同学要提前预习并自学有关知识,然后提交选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题目,目的和意义,原理阐述,主要实验仪器及所需原材料,拟采用的实验方案、时间,对实验室配合的要求等。提前1周交报告,经实验课老师同意后,即可实施。要求每个项目最多不超过4人。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报告、实验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报告等给出考核成绩。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积极进取精神都得到了有意识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并充分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并增强了责任意识。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如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影响教学效果;少数同学不够主动;教师费时费力,课时安排紧张,问题无法深入探讨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改革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克服。

参考文献

[1]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