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6:34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1)

1.1美国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

1941年,美国内部审计协会在约翰•瑟斯顿的领导下成立,20世纪50年代后,该协会发展成为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以下简称IIA),并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及《内部审计准则说明书》。此外,IIA还出版了多种刊物:《内部审计师》、《今日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教育者》等,以便学者对内部审计进行探讨。

1941年,维克托•布林克出版的《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标志着内部审计的诞生。1943年,约翰•瑟斯顿出版的《内部审计:一种新的管理技术》首次说明了内部审计的历史、职能和作用。1948年,阿瑟•肯特发表的《经营管理审计》对内部审计理论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958年,维克托•布林克和巴里•库欣合著的《内部审计学》反映了当时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是美国内部审计文献中最标准的著作之一。1962年,威廉•伦纳德出版的《管理审计》影响了审计的历史进程。1964年,布拉德福德•卡德默斯编著的《业务审计手册》被专家们称为是继布林克的《内部审计》之后,第二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1972年,罗伊•林德伯格和西奥多•科恩合著的《业务审计》出版;1973年,布林克与卡欣及维特合作出版了《现代内部审计:业务法》,它们的出版,标志着内部审计科学有了比较完整理论体系。1973年,劳伦斯•索耶撰著了一部世界性的审计名著《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凭此,人们称劳伦斯•索耶为现代内部审计之父。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大批学者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投入了对舞弊问题的研究。如史蒂夫•阿里布雷克特、基思•豪和马歇尔•罗姆尼合作完成的《从内部审计观点论舞弊的侦查》研究报告;巴巴拉•阿波斯托洛的《内部审计人员调查财务舞弊的判断指标:分析性层析法》等。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对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给予了积极的推动;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对企业风险进行审计也成为热点。

1.2我国对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

为研究各期刊发表的有关内部审计论文的研究情况,张巧良、陈俊曾于2004年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了1994~2004年有关内部审计的文章共2654篇,并对它们进行了如下分析:从时间上看,内部审计理论已受到中国研究者们的重视,论文数量不断增长(见表1);从内容上看,近十年中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十分宽泛,既包括对基本理论的探讨,也包括对近年来西方内部审计理论新观点的深入思考(见表2)。

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对内部审计的定义、目标、假设、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内部审计制度研究多集中于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讨论;内部审计风险研究基本上是从审计风险的特点、种类及防范措施等角度展开论述;内部审计监督研究大多贯穿着服务的思想;内部控制的研究多建立在COSO报告基础上;管理审计研究指出内部审计应突出为企业管理服务;比较理论多是介绍我国与国外内部审计的不同之处;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包括内审外包的利弊比较及可行性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则是指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1.3对中美内部审计研究的比较

通过对中美内部审计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内部审计研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论文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不多,不同程度的存在“寡头垄断”和“人云亦云”的现象;第二,关于基本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多,关于业务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少;第三,对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研究较少;第四,对国际前沿理论的介绍不系统,也缺乏对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第五,实证研究的文章少。

2中美内部审计实务及比较

2.1指导文件不同

1977年美国的《反国外贿赂法》强调企业应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内部控制。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会计师事务所向发行证券公司提供非审计服务作出限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非常重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于2003年11月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条例”,该条例要求上市公司都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制。我国虽然对内部审计有一系列的规定,如1983年的《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1985年的《内部审计暂行办法》、1987年的《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5年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但我国法规条款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做出实质性要求。

2.2产生动因不同

美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主要缘于内部管理的需要,它是企业内部制衡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审计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都是在政府的规定下完成的,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内审机构往往被要求既要代表国家对企业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又要代表企业,对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进行评价,内部审计这种双向服务的性质使得内审人员在工作中无所适从。

2.3管理体制不同

美国的内部审计在管理体制上,属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内部审计在业务上由行业协会管理和指导,在行政上受本组织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总经理)领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管理体制上带有浓重的“行政模式”,内部审计在业务上受同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在行政上大多隶属于总会计师或财务部门,不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2.4目标定位不同

美国的内部审计属于“管理导向”型,在目标定位上侧重于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帮助被审计方发现并解决问题。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属于“监督导向”型,经济监督职能特别突出,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关系对立,内部审计忽视了服务的目的。

2.5工作内容不同

美国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审计,而且更多地将内容扩大到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而我国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注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益性的评审涉及不深。

2.6人员素质不同

在美国内部审计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内部审计人员被要求掌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电子数据处理、管理行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通常,内部审计部门被看成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而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多数人员均是财会专业,知识面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很薄弱,从而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议

3.1在理论研究方面应突出以下重点

(1)内部审计应评价并协助改进企业的治理过程。包括内部审计应通过整合其他管理因素帮助组织达成增值目标,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有效评价以便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的咨询和保证,应能发现企业薄弱环节等。

(2)内部审计应有效地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协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鉴别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评估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并对有关风险的信息进行内部的交流和沟通。

(3)应加强内部审计本身的业绩评价研究。对内部审计的业绩进行正确评价是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是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第一,在引进和介绍西方理论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实际,注重自身的原创性研究;第二,应加强实用性较强的业务理论研究;第三,多进行调查研究;第四,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准则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应逐步与国际接轨。

3.2在实务方面应解决的问题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受最高层决策者的的直接领导。如果内部审计组织没有足够的地位,内部审计就无法深入到组织内部的各个方面履行审计职责,更无法客观地执行他们的任务,报告他们的结论,并会担心可能受到打击和报复。

(2)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莫趾高气扬,把自己放在被审对象的对立面,为了找麻烦而去监督别人。而要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要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将服务体现在管理过程之中。

(3)突出事中事前审计。传统的依据会计资料进行的“查错纠弊”,属事后审计,内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审计工作的重心就要发生转移,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和事前审计,对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审计,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4)加强风险管理审计。企业必须关注经营管理及治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对潜在的风险加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审计已成为国际内部审计的焦点,我国企业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加强风险管理更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2)

 

一、引言

随着安然、世通、帕马拉特以及“银广夏”事件的出现,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为关注。近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还是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陈毓圭(2004)在分析了国外职业界以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历史后,提出了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急需修改的观点。目前,西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进入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但是,在中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其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从相关文献的回顾入手,在了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提出几点建议财务论文,以进一步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框架。

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严晖(2004)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内部审计由管理导向迈向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深受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迈克尔·哈默及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并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风险、内部审计等相关概念的定义出发,构筑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王晓霞、孙坤、张宜霞(2004)通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首席审计师的概念以及剩余风险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1年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新变化,指出了2001年版本始终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并在研究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

徐德(2005)立足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分析风险的特征以及多种分类模式,提出内部审计的开展要与经营风险管理的要求,与公司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并且要全过程参与风险审查,进而研究了规避和减少风险的措施与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孟焰、潘秀丽(2006)分析了风险的实质和分类以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认为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公司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指出对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在公司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领域免费论文。

路媛媛、袁洋(2008)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产生的背景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动因出发,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ERM的互动关系,指出公司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并且从4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

邸丛枝、于富生(2009)梳理了国际和国内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的对象。并且从内部审计的目标、服务对象、职能、方法等6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的框架。

国内学者们历年来的这些研究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的实施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献比较重视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关注风险导向审计目标、内容和程序的分析,很少有文献对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很少出现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的研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4个阶段的发展(胡春元,2009)。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度膨胀的经营风险,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财务论文,经营风险的大大增加,同时,对公司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持公司可持续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有效和灵活的审计模式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

为了适合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能全面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又能有效配置公司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只关注公司报表的错报风险,忽视了对公司经营环境与经营风险的评估,已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适应公司目标的多样化,它能对公司的这些目标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使公司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在事后,对这些风险进行后续评估,可以了解到防范措施的有效程度,有利于公司将来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

作为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部分,而且非常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流程。由他们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展开审查,而且还可以深入到公司经营中极其细微的环节,及时了解公司日常管理中的缺陷,更有利于公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增加公司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公司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就开始强调内部审计要参与工地风险管理过程,这对促进和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扩大,经营内容的日趋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突出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预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公司风险管理过程,对公司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更了解,就更有利于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

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推进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但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困难。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规模的公司,其所推行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是有差异的财务论文,其所负担的成本也是有差异的。因为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是不同,其内部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的划分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同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是不同的,公司所能负担成本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配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风险识别知识,不具备指导管理的意识。

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也没有配套的全面的运作模式。虽然很多公司已经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但审计方法并没有跟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上,也没有学习国际上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完全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对在中国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推动了中国很多公司开始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内部的需求。由于这种审计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公司要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注意很多问题。

(一)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公司应在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同时,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免费论文。独立性是对开展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低要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任何审计质量可言。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部门之外开展审计工作,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前提。只有在独立于公司其他部门的情况下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全面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客观地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有效地提出改善建议,降低公司的风险,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公司才能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因此财务论文,公司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对风险识别和公司治理领域等相关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公司治理相关领域的知识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参与到公司日常运作中,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主要是对公司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防范措施。因此,要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才能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降低公司的成本。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全面参与到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及时地发现风险,提高公司价值。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对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公司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西方国家要晚很多,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将得到完善。

责任编辑: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

(2)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张坤、李嘉明、周和生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北京工业出版社,2004年。

(4)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5)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性改进》,《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6)邸丛枝、于富生:《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7)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8)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兼论“五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行为》,《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9)黎志刚:《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8期。

(10)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3期。

(11)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财会通讯》,2004年第6期。

(12)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3)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14)汪月祥、杨文蔚:《金融危机下的风险导向审计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11期。

(15)徐德:《论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3)

一、引言

随着安然、世通、帕马拉特以及“银广夏”事件的出现,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为关注。近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还是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陈毓圭(2004)在分析了国外职业界以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历史后,提出了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急需修改的观点。目前,西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进入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但是,在中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其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从相关文献的回顾入手,在了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提出几点建议财务论文,以进一步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框架。

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严晖(2004)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内部审计由管理导向迈向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深受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迈克尔·哈默及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并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风险、内部审计等相关概念的定义出发,构筑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王晓霞、孙坤、张宜霞(2004)通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首席审计师的概念以及剩余风险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1年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新变化,指出了2001年版本始终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并在研究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

徐德(2005)立足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分析风险的特征以及多种分类模式,提出内部审计的开展要与经营风险管理的要求,与公司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并且要全过程参与风险审查,进而研究了规避和减少风险的措施与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孟焰、潘秀丽(2006)分析了风险的实质和分类以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认为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公司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指出对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在公司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领域免费论文。

路媛媛、袁洋(2008)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产生的背景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动因出发,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ERM的互动关系,指出公司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并且从4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

邸丛枝、于富生(2009)梳理了国际和国内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的对象。并且从内部审计的目标、服务对象、职能、方法等6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的框架。

国内学者们历年来的这些研究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的实施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献比较重视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关注风险导向审计目标、内容和程序的分析,很少有文献对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很少出现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的研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4个阶段的发展(胡春元,2009)。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度膨胀的经营风险,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财务论文,经营风险的大大增加,同时,对公司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持公司可持续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有效和灵活的审计模式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

为了适合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能全面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又能有效配置公司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只关注公司报表的错报风险,忽视了对公司经营环境与经营风险的评估,已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适应公司目标的多样化,它能对公司的这些目标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使公司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在事后,对这些风险进行后续评估,可以了解到防范措施的有效程度,有利于公司将来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

作为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部分,而且非常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流程。由他们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展开审查,而且还可以深入到公司经营中极其细微的环节,及时了解公司日常管理中的缺陷,更有利于公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增加公司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公司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就开始强调内部审计要参与工地风险管理过程,这对促进和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扩大,经营内容的日趋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突出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预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公司风险管理过程,对公司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更了解,就更有利于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

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推进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但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困难。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规模的公司,其所推行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是有差异的财务论文,其所负担的成本也是有差异的。因为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是不同,其内部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的划分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同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是不同的,公司所能负担成本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配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风险识别知识,不具备指导管理的意识。

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也没有配套的全面的运作模式。虽然很多公司已经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但审计方法并没有跟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上,也没有学习国际上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完全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对在中国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推动了中国很多公司开始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内部的需求。由于这种审计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公司要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注意很多问题。

(一)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公司应在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同时,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免费论文。独立性是对开展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低要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任何审计质量可言。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部门之外开展审计工作,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前提。只有在独立于公司其他部门的情况下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全面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客观地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有效地提出改善建议,降低公司的风险,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公司才能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因此财务论文,公司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对风险识别和公司治理领域等相关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公司治理相关领域的知识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参与到公司日常运作中,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主要是对公司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防范措施。因此,要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才能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降低公司的成本。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全面参与到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及时地发现风险,提高公司价值。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对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公司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西方国家要晚很多,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将得到完善。

责任编辑: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

(2)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张坤、李嘉明、周和生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北京工业出版社,2004年。

(4)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5)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性改进》,《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6)邸丛枝、于富生:《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7)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8)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兼论“五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行为》,《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9)黎志刚:《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8期。

(10)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3期。

(11)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财会通讯》,2004年第6期。

(12)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3)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4)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独立性一直都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强调的重点。既要求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还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确定审计范围时不受客观干扰,对企业能够提供指导。笔者认为,这种独立性的要求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紧密相关。唯有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各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妥善处理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方能方能使自己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和支持,最优化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效果。同时,也才能保证最后所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没有受到干扰与影响。五、结束语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内部审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其发展、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内部审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转移其侧重点,向“经营审计”转移;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独立性,切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审计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会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5)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建立已有20多年,但它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识,它的作用更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在内部审计的课题上一直不懈努力。本文对2008年-2013年将近五年国内会计审计类的核心期刊关于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和内部审计实施与应用研究,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内部审计;基本理论;实施与应用

一、引言

我国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是“存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及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和适当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内部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层面对其需求越来越强烈,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内部审计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模糊匹配检索发现,2008年至今将近五年内,主题包含“内部审计”的学术期刊文献有12219篇,其中在会计审计类核心期刊(《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发表的有187篇。对这些相关文献进一步总结发现,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内部审计职能及模式的研究,而在内部审计实施与应用方面主要涉及审计方法、应用现状和内部审计作用的研究。

二、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

(一)内部审计职能研究

敬文举(2011)提出在受托经济责任观下,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应由监督、评价职能拓展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及战略审计职能。动因为受托经济内容增多,内部审计增值需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许多企业通过并购进行对外扩张。苑泰灏(2011)认为决定内部审计的因素是其自身所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主要功能从环境和内部审计的特点来说主要有:监督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服务职能和风险预警职能。而且,当世界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和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的“差错防弊”职能已经不在是最重要的,此时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将上升为重中之重,经营管理服务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监督检查职能。着重做好监督和服务并重、改变内审形象和地位、加速复合型队伍建设三项工作。

(二)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郭伟昌、刘金凤(2008)以大庆油田为例尝试开展了企业风险审计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设计了风险定性分析的调查表法和定量分析的综合风险系数法,并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的风险审计模型,通过实践案例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周德铭(2013)在研究企业经营目标(Objective)、经营活动(Activities)、内部控制(Control)和信息系统(System)四要素基础上,提出了OACS审计模式的基本框架,认为该模式的功能目标是通过对四要素的内在质量和关系质量的考核评价,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周庆西、谢伟(2013)提出映射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内部审计的最新增值途径。组织目标还是没有变化。但是内部审计变成了各种不同的映射法则,其根本的思想就是参与和融入,并且通过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市场和特有风险,认可内部控制的基本功能上。

三、内部审计实施与应用研究

(一)审计方法和程序研究

仇海红(2009)提出内部审计工作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环节:制定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和后续审计。制定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包括以下主要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可供审计项目与风险因素,二项目风险评估,三确定审计项目的审计次序,四编制审计计划这四个方面;项目审计可以分为计划、实施、报告三个阶段;后续审计实质上就是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一种继续监督。薛洪(2010)通过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特点和问题的分析、总结,提出了可行的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方法。审计工作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时间,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二)我国内部审计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现(2011)基于内部审计调查的结果发现不均衡性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显著特征。包括多样化的内部审计主体模式及发展的不均衡,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及参差不齐的专业胜任能力,多层次的内部审计业务,在两极徘徊的内部审计模式,增值概念的模糊性及内部审计目标的不确定性,参差不齐的内部审计制度。张庆龙(2011)认为将战略运用于内部审计,有利于内部审计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实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注意沟通立场,提倡参与式审计。李明辉(2009)提出,内部审计如果可以实现独立性,要取决于内部审计活动的环境,只有环境中不存在多内部审计人员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情况下,才能确保其独立。

(三)内部审计实施的作用及意义

陈新环(2008)认为内部审计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有诸多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环境与风险预警分析有利于战略预算的实施,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预算松弛现象”,可以通过预算全过程的执行控制参与,保证预算得到有效执行。梅达林(2012)认为在转换经营机制中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能够真正成功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全面预算作为科学高效的现代管理方法之一,对于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经营决策水平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小结与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实施等诸多方面,提出很多现存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笔者认为有关内部审计的学术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为学者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关于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办法缺乏研究。有学者认为应运用量化指标考核,而指标的选择和设置等具体问题有待深入思考。

对于我国企业在执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大多研究停留在泛泛的理论陈述,怎样具体落实解决对策使内部审计更大的发挥作用是学者们能够探讨的问题。(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德铭.“关于企业内部审计OACS审计模式的初步设想”[J].《审计研究》,2010(1)

[2]时现.“不均衡性,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显著特征——基于内部设计调查的结果”[J]《中国内部审计》,2011(1)

[3]丁丽.“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信息管理化》,2013(6)

[4]张庆龙.“对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2)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6)

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经验所反映的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也是国际内部审计的财富和发展动力。通过向国际内部审计组织转达我国内部审计的主张,增强对国际内部审计事务的交流,可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影响力,也是对国际内部审计的一种贡献。应该承认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时间晚几十年,水平差距也事实存在,但我们的发展历程有自身特色,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一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所以这也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宝贵财富,当然也要介绍给国际的同行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中国内部审计搭建了交流平台,引领中国内部审计拉近了与国际内部审计水平的距离,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地位,带领中国内部审计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入世界大家庭,促进了中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化。如今,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推进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在创建“亚洲先进,国际一流”内部审计的进程中,无疑对国际内部审计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最后,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已经和正在走向国际化。纵览和回顾近三十年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我们在职业培训上引进了国外的内部审计教材;在理论上宣传了国际内部审计的理念和对各项业务的理论探索;在实务上介绍了各项准则、标准、指南;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组织,参加了各种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了对外互访。这些活动使我们接触并开始了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学习和思考。不可否认,从国际内部审计输入的业务观念,实务的观点、形式和方法对我们是有极大的启示的。在通过实践的探索后,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思想的变革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创新,理论研讨也随之更加繁荣。随着我国内审队伍素质的提高,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到对中国内部审计的思辨和实践之中,这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量的积聚为我们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将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职业内部审计师培养方面,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综合技能的年轻一代内部审计人员,使我们在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审计内容、审计管理等方面,能更直接地借鉴和分享国际内部审计的经验和成果。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不同,在文化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决定了我们内部审计在趋向国际化和学习外来经验时,在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条件下应该进行选择,要将国际内部审计经验适宜地落实到我们自身的发展中来。我们应承认和正确对待国际内部审计和我国内部审计的异同。科学的理论总是能包容植根于不同文化、经济基础的各种表现,体现的是人的自由,即选择文化和理论的自由、认识和实践的自由等。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现状就是如此,需要互相尊重,才能保证事业的共荣。国际内部审计师年会的主题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职业、同一个未来”就是感人至深的号召。

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08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16- 02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是在最近两年展开的,主要是我国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注册会计师会增加一项新的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审计,因而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务操作方面开始探讨内部控制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下称“整合审计”)。我国对内部控制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的研究文献主要观点如下。

1 内部控制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

吴文军[1](2001)对内部控制审核与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之间的关系作出论述: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从会计报表鉴证拓展到内部控制报告鉴证的根本原因是经营管理责任的演化;内部控制审核是对过程的鉴证,而会计报表审计是对结果的鉴证,因此在报告理论上,内部控制审核必然会对会计报表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肖强[2](2003)论述了内部控制评审在审计中的作用在于:评审内部控制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评审内部控制,可以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程度,即确定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抽点及审计范围等;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审计测试的质量。

张龙平、朱锦余[3](2002)认为,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核报告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新业务, 介绍了内部控制审核与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研评的关系。

袁文龙[4](2007)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控测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有5点:一是理论范围相同,均是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二是实施的基本程序相同,均包括对相关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三是所使用的方法相同,均可采用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方法了解和测试相关内部控制;四是两者的执行者可以是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一注册会计师;五是两者的结论可相互利用,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两者主要区别有4点:一是目的不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是对被评价单位与会计报告相关的内控有效性发表意见;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是在了解、测试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评估其控制风险,再根据控制风险评估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而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二是实际范围不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实际范围是被评价单位与会计报告相关的所有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分为了解范围和测试范围,其了解范围主要是所有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是了解、初评后确定拟依赖的相关内部控制;后者的实际范围可能比前者小得多。三是对内控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要求不同,由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发表评价意见,因而要求评价结论有较高程度的保证水平;由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只是规划实质性测试的重要依据,因而对其有效性的评价可不要求很准确,如对其有效性可作保守评价,仅给予极低的信赖度,这样只增加了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会影响审计效率,一般不会影响审计效果,但要防止对其有效性作出过于乐观的评价,否则会增加审计风险。四是测试数量不同,由于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准确程度要求不同,因而要求的测试范围和数量也不同,因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需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积极的、较高程度的保证,需要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审核结论,因此需要实施较多的测试。

孙银刚[5](2008)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根据审计的范围、重点及方法,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活动的一个程序或流程,以便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2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

毛敏[6](2006)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借鉴,指出 PCAOB 的AS2 设计了综合审计模式。综合审计模式是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结合,通过单独并行的过程同时实现两种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可通过财务报表审计的发现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得到的发现和结论,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

陈汉文、李荣[7](2007)认为 PCAOB 的 AS2 关注的是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以及这项工作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问题。这项综合的审计会产生两份审计意见:一份针对财务呈报内部控制,另一份针对财务报表。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涉及以下内容:评价管理当局就公司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过程;评价财务呈报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形成对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审计意见。

谢晓燕、张心灵[8](2009)从内部控制审计产生的背景、相关的概念确定及其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出发,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二者关联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选择:对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并提出明确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评价标准,制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应用指南等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议。

3 整合审计

文献[9-11]研究认为,我国在上市公司中即将推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可行性, 而且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必将对提高审计效率、发挥审计的协同效应以及最终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作者从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4个大的方面进行整合的分析,归纳各个过程具体的整合点, 其中,审计目标的整合点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审计计划的整合点是使用相同的重要性水平,审计方法选择的整合点是风险导向、自上而下,审计程序运用的整合点是控制测试,审计证据收集的整合点是获得的证据相互利用,对舞弊的考虑的整合点是因内部控制漏洞而导致舞弊的控制缺陷,审计报告的整合点是出具合并报告或独立进行报告。通过以上研究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整合审计业务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建议。

裘宗舜、周洁[12] (2009)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审计内容及范围不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要求不同;对外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不同;对外部审计师的责任要求不同。两者的联系在于:目标相同;程序关联;方法相同且有所改进。

李锦 [13](2010)从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两者的整合依据入手分析了整合审计的流程:从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到审计报告的出具。王美英、郑小荣[14](2010)就具体整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概念;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明确审计责任;统一评价标准,初步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从已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互影响,为了节约审计成本和审计资源,二者的工作成果可以相互利用。鉴于二者的关联性,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在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有效、协同地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实现两者的目标。在审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内部控制审计得出的结论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也要考虑财务报表审计得出的结论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在我国研究内部控制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的文献较多,而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包括整合审计的文献较少,处于初步探讨阶段。

4 总 结

理解审计指引中有关审计整合的这一规定,要明确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业务,两种审计的目标不同;二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整合起来进行。

4.1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

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也要求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在需要时测试控制,这是两种审计的相同之处,也是整合审计中应整合的部分。但由于两种审计的目标不同,审计指引要求在整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

(1)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

(2)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

4.2 两种审计的整合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通常使用相同的重要性(或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两者很难分开。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时需获得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得出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在一种审计中获得的结果为另一种审计中的判断和拟实施的程序提供信息。

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来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并且可以利用该结果来支持分析程序中所使用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慎重考虑识别出的控制缺陷。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估财务报表审计时实质性程序中发现问题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注册会计师需要重点考虑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财务报表错报,考虑这些错报对评价内控有效性的影响。

研究是否具有将二者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是合理保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虽然两者有所差别,但是,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使报表使用者获得可靠的财务信息,因此,两者的整合才有意义。研究得出整合审计的实施思路和要点。其次,研究具体的应用过程,整合审计可从审计目标的整合、审计计划的整合、审计实施过程的整合和审计报告的整合4个方面具体实施,其中,审计实施过程从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实施的运用、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对舞弊的考虑4个方面进行整合考虑。最后,在实务中是否能够采用理论上所提出的整合措施需要验证,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文军.略论内部控制审核与会计报表审计的关系[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12):32-33.

[2]肖强.内部控制审计浅探[J].四川会计,2003(9):39-40.

[3]张龙平,朱锦余.关于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02(2):23-26.

[4]袁文龙.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

[5]王展翔.加拿大 CoCo 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述评[J].商业研究,2005(1):168-171.

[6]毛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70-73.

[7]张笠.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最新发展与启示[J].审计月刊,2007(8):10-11.

[8]谢晓燕,张心灵,陈秀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选择——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关联的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3):125-127.

[9]张龙平,陈作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研究(上)[J]. 审计月刊,2009(5):10-12.

[10]张龙平,陈作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研究(下)[J].审计月刊,2009(6):7-9.

[11]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9(9):88-94.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8)

一、研究背景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二十年来,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政府、主管单位的领导下,依法审计,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企业整体管理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微弱,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在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以审计理论滞后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方面,如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准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理论体系,而实务理论方面,如经济效益审计有关理论等落后于实践,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以致许多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以后,却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另外,频频爆发的大公司的造假丑闻(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造假案、施乐造假案,国内的琼民源事件、银广厦事件),使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诚信度大打折扣,人们转而把注意力转向内部审计。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内部审计创新进行研究,以期找出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也当然地成为一个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一个很重大的课题。

二、内部审计的实质

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管理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价,它并不担负日常业务控制的责任。作为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内部审计不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内部审计仅就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管理者履行经济责任,而建议接受和采纳与否是管理部门的权力。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总声明》中指出了内部控制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应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更说明了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的实质。

企业内部审计不仅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它又可视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在所有者设计了较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管理者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者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权与管理权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内部审计无论在谁的领导下,都是站在保护所有者权益的高度开展工作。如果所有者未设计或未实施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时出现管理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背离时,内部审计代表所有者监督评价反映管理者行为就成为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反之,则可能出现内部审计对于损害所有者权益的行为束手无策的情况。作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有充分的动力和权力在企业中开展工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发展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企业内部审计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无论是作为管理权的延伸还是作为所有权的延伸,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所有者权益,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审计若要实现其实质,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则需进行内部审计创新。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适应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外。企业只有实行了严格的自我约束,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想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便成为必须。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企业增强自我约束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防止企业经营管理的失控,进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有效的内部审计必须以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前提。另外,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获胜,还必须保证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不仅要开展财务审计,查找企业的错误和舞弊,而且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综合、整理并反馈出大量的有用经济信息,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二)适应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促进企业法人治理机制中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之间的相互制衡。企业内部审计若要达到上述效果,那么其必须要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却普遍存在独立性缺乏问题。另外,在现代企业中,具有内向服务性的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其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及有关方面的经济关系,促使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但是,这应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具有较高地位并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为前提,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

(三)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自身若要生存和发展,也须进行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分析如下:

1.与独立审计进行竞争的需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早在20世纪末就告诫内部审计工作者:“我们是改善公司管理水平的力量。我们的业务与其他管理组织相比,正逐日增加。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我们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职业。如果我们未能或不能这样做,其他人就会拿走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并取得优势,如果他们取得成功,下一世纪将没有我们的位置。”入世后,这种挑战更加严峻。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因此,相比较而言,无论是从审计理念上来讲,还是从审计策略、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来讲,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而即使是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也远远滞后。因此,内部审计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开辟自己占有优势的新领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知识经济已经到来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经济。知识传播、转让和扩散的技术路径是数字技术,运行依托是网络,从这个侧面来说,知识经济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传统经济形态是有形的“物质经济”。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所设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也都是针对有形资产所设计,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审计不够重视。而在新经济中,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是知识支配劳动。因此,在以知识资本投入为主的经济形态下,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如果仍以有形资产的审计为重心,显然不合时宜。知识成为生产力系统的决定性要素或第一要素决定了无形资产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创新实施无形资产审计。

(2)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和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而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环境问题成为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并列的关系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组织、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强。我国政府也一直很重视环境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陆续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规。到80年代初期,我国已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采取了许多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并出台各项环境保护法规,也是我国逐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体现。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我国国内来看,环境问题都在受到关注。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应进行创新,对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帮助企业避免环境污染,预防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适应国际国内竞争和建立现代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还是从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进行内部审计创新都具有必要性。因此,内部审计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丽芳.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6).

[2]王桂芳.内审要在监督和服务中求效益[J].中国审计,2000(10).

[3]陈汉文,李若山.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过程五要素[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3(6).

[4]唐建兵.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5]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

[6]刘实.企业内部审计协助管理当局有效履行其职能[J].审计研究资料,1999(6).

[7]傅元明.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几个审计问题[J].审计研究,1999(5).

[8]陈思维.环境审计(第1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9)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和加拿大的开始进行环境审计;80年代扩展到欧洲,而后亚太地区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进入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国家也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审计制度。尽管如此,有关环境审计的研究并不乐观。到目前为止,还只停留在对某一方面理论的描述,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拟对现行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加以分析,进而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回顾

1 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对于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虽然争议颇多,但多数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陈东,1999)、大循环成本理论(陈东,1999;杨芳,1999;薛岩张晓君,1997)、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和资源价值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是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人从审计产生发展的过程、开展环境审计的依据、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经济的管理职能和环境审计能够满足审计的本质要求等方面对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

2 环境审计本质

高方露和吴俊峰(2000)认为,目前对于环境审计本质存在三种认识,即“检查论”、“评价、鉴证论”和“经济监督论”。检查论认为环境审计是对适应于环境要求的有关经济业务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评价、鉴证论认为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和环境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或鉴证;监督论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活动,即监督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而他们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即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

3 环境审计职能

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王学龙(1997)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经济鉴证职能是环境审计的基本职能;姜彦秋(1999)认为,对大循环成本进行估算、监督与评价,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能;孟焰和王坤(1997)则认为,环境审计有七项职能,即符合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过渡审计、污染预防审计、环境负债审计和产品审计。

4 环境审计目标

关于环境审计的目标,有一元、二元和三元论。一元目标论(李学柔,1997)只是一一列举环境审计应达到的目标。二元目标论有三种观点:一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陈淑芳李青,1998;陈汉文池晓勃,1997);二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高)目标和具体目标(陈东,1999;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1997;袁素琴,2000;靳永军,2000);三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赵春涛,1999;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梁森杨卉,2000)。三元目标论认为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张以宽,1997)。

5 环境审计假设

(1)王学龙(1997)提出八项假设:①与环境管理相关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验证的;②审计人员与环境管理责任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③内部控制排除舞弊行为的或然性;④环境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可验证性;⑤环保资金的使用要讲求经济性、效益性;⑥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⑦过去认为真实,将来仍然认为真实;⑧资料依据会计准则公允表达。

(2)张以宽提出(1997)六项假设: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审计监督和鉴证;②企业履行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是需要评价的;③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是需要执行监督的;④企业为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是需要经过评价的;⑤企业为加强环境管理的支出和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的会计核算资料是需要鉴证的;⑥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是有能力进行执法监督的。

(3)黑龙江省审计学会(1997)提出五项假设,与张以宽的后五项相同。

6 环境审计原则

关于环境审计原则,学者们提出以下观点:①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②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③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④外部的内在化;⑤性;⑥法规性;⑦规范性与适度灵活性的统一;⑧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⑨重在事前的环境审计原则。

7 环境审计准则

(1)靳永军(2000)认为,环境审计与现行开展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没有什么区别。

(2)刘力云(1997)也认为,环境审计与现行开展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所依据的准则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应在《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和正在拟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增添环境审计方面的有关条款。

(3)辛金国和李青(2000)、陈正兴(2001)认为,环境审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认为环境审计涵盖广、针对范围大、使用对象多,应该有自己的准则,并分别从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方面对完善我国环境审计准则提出了建议。

8 环境审计程序(步骤)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环境审计程序应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审计前期准备;二是现场审计,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个阶段;三是作出审计报告(审计完成)。还有学者认为,除以上程序外还应进行复审和跟踪审计。

9 环境审计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对环境审计同样适用,同时,环境审计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调查评估法、人力资本法、环境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等。

10 环境审计主体

(1)环境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都是环境审计的主体(陈淑芳李青,1998;包强,1998);也有人认为构成环境审计主体的应当是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至少现阶段不应包括民间审计组织(陈东,1999)。

(2)专门从事环境审计的中介机构(王炜王阳雷东风,2000)。

11 环境审计对象

(1)被审计单位论。典型观点为:环境审计的对象按被审计单位分为3大类:企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包括环境产业)、国家和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承担环境保护任务的政府职能部门(王炜王阳雷东风,2000)。

(2)环境责任论。典型观点为:环境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陈东,1999;陈淑芳李青,1998;陈汉文池晓勃,1997;靳永军,2000);环境审计的对象是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经济责任(包强,1999)。

(3)经济活动论。典型观点为:审计对象一般是指被审计的事项,即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环境审计的对象是环境政策、项目和活动(黄友仁林起核,1997)。

(4)其他。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保计划、目标和环境管理责任(庄表峰林星火,1997)。陈正兴(2001)在其《环境审计》一书中从国家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三方面分别分析了环境审计的对象。此外,有的学者还研究了环境审计依据、分类、特点、功能、作用、任务等等。由于这些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所以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对环境审计研究的评价

1 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

(1)紧密结合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从70年代起,我国陆续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规。1994年,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且制定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行动计划。2000年11月6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可见,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是随着这一进程而逐步发展和深化的。

(2)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除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状况,对国家环境审计进行研究外,研究者们还对尚未开展的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他们认为,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日渐增加,环境审计的业务量也必将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介入不可避免;此外,企业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达到二者的统一,这样内部审计部门的介入成为必然。

(3)政府、审计职业团体及其他单位对环境审计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环境审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政府、审计职业团体及其他单位所瞩目。中国审计学会于1997年初确定以环境审计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审计学会以实施环境审计的经验和问题为基础撰写论文,并组织对此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于当年6月在厦门市举办了环境审计研讨会;《审计研究》在1993年第3期,刊载了加拿大审计长丹尼斯所著《环境审计———九十年代的挑战》这篇论文,其后陆续刊登了多篇译著,为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主要服务于国家审计。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审计虽然源于企业内部,但就目前而言,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我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环境审计工作同样以国家为主。因此,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领域,这与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相适应,有利于推动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的开展。

(5)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成果。在审计学的基础上,环境审计研究汲取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理论的发展。

(6)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广度。环境审计虽然起步较晚,但经多方努力,其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包括对环境审计动因、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职能、环境审计目标、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程序、环境审计方法、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对象等方面的研究。

(7)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研究,现已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资源价值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观点;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陈正兴在《环境审计》一书中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在原有常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审计所要运用的特殊方法,并将其分为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的经济评价方法两大类;此外,有些学者对环境审计对象、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突出了环境审计的特色。

(8)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相互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环境审计大量运用了规范研究,并辅以实证研究中的调查、分析。

2 环境审计研究存在的不足

(1)研究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环境审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环境审计理论是一个系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环境审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自身的组成要素,并且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只研究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产生矛盾。

(2)偏重于实用性。当前,多数学者只研究性较强的,诸如环境审计程序、环境审计技术与,而忽视了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等基础理论的探讨。一般认为,环境审计假设、环境审计原则是确立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等要素的基础。在没有确立环境审计假设、原则等要素的情况下,研究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难免会出现偏差。并且,由于现有环境审计研究多数是对实践的解释,很难发挥对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

(3)研究难以深入。现有的环境审计研究,大多是在常规审计理论之前冠以“环境”二字,其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没有体现出环境审计的独有特色。当然,要挖掘环境审计理论与常规审计理论的不同之处,突出环境审计理论的特色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却是环境审计研究的关键所在。

(4)概念界定不清。多数学者在论述某一理论之前,并不对这一理论要素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直接阐述其内容。实际上,不同的学者虽然使用同一个名词,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极大的分歧。这样极易造成理论研究的不一致,严重阻碍了环境审计理论的完善和。

(5)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不够。在研究中,虽然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并从中吸纳了它们的优势。但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地把上述学科的内容直接移入环境审计,而没有使它们真正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充实而完备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

(6)实证研究成果偏少。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规范领域,而实证领域的成果偏少,在大多数上没有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

(7)内部审计、民间审计的研究不够。虽然就现实的状况看,环境审计应以国家审计为主,但从长远的角度讲,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终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仍停留在国家审计,对内部和民间环境审计研究的不足将无法适应未来环境审计的发展。

(8)研究力量不足。一方面,当前环境审计研究的任务繁重,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环境审计研究的人员不足、水平有限。一般来说,研究环境审计的人员包括教学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者和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工作者。在他们当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能真正投入到理论研究中的人少而又少,难以集中力量对环境审计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三、环境审计研究应处理好的八大关系

1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的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它并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审计研究是一种开放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处理好各相关学科的关系,并使它们充分融合。

2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

环境审计运用了常规审计的基本理论,是对常规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常规审计中包含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审计同样也包含这三部分。在研究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是要挖掘常规审计与环境审计的相同之处,以资借鉴;二是要找出两者的区别,以突出环境审计特色。

3 必须处理好不同种类环境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①环境审计按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它们各有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因此不存在主导和从属的关系。当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以国家审计为重点,逐步带动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发展。②环境审计按内容和目标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一方面,它们在对象、依据、目标、范围、报告内容和报告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环境审计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当前,我国环境审计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应尽快发展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

4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

环境审计理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环境审计基本理论,它的理论性强,可以间接指导和预测实务,包括环境审计目标、假设、原则、本质等;二是环境审计应用理论,它的实务性强,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包括环境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等内容。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做界限分明的截然划分。基本理论可以指导应用理论的研究;应用理论又可以促进基本理论的发展。当前,我国学者主要进行的是应用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基本理论却涉及较少。因此,我们在研究应用理论的同时,必须抓紧基本理论的探讨,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定环境审计理论体系中应包含的要素,并对各个要素的含义进行界定,这是环境审计研究的前提。对于究竟应包含哪些要素必须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衡量标准,以保证理论要素确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其次,要确定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环境审计研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其中,确定研究起点是重中之重。实质上,上述过程就是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对环境审计理论进行具体研究之前,必须构建一个全面、系统、合理、有效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6 必须处理好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实证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其理论性不强,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难以指导和预测实践;而规范研究,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其正确性难以验证。因此,我们应把规范研究的成果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使规范研究逐步完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作用。环境审计研究应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使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7 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前瞻性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既要着眼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又要考虑各种新思维、新观点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冲击,考虑各种新举措、新变革对环境审计工作的。既立足现实又适应未来,把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和发展环境审计实践。

8 必须处理好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的日益国际化,要求各国协调行动,以缩小各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差异。因此,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应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这样才有利于环境审计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国际同步。但是,各国社会经济制度、环境、道德文明观念以及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的情况未必完全适合我国,我国也有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因此,创新精神是必需的。也只有不断创新,环境审计才能逐步完善。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1 陈东:《环境审计若干理论问题初探》,《财经论丛》,1999年第3期。

2 杨芳:《环境审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 薛岩、张晓君:《试论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4 武佳:《关于环境审计》,《经济师》,2000年第7期。

5 张军:《试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湖北审计》,2000年第12期。

6 高方露、吴俊峰:《关于环境审计本质内容的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7 王炜、王阳、雷东风:《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思》,《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年第12期。

8 王学龙:《也谈环境审计》,《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9 姜彦秋:《论我国环境审计》,《F101财务与》,1999年第5期。

10 孟焰、王坤:《浅谈环境审计》,《财会月刊》,1997年第8期。

11 李学柔:《也谈环境审计》,《广东审计》,1997年第7期。

12 陈淑芳、李青:《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当代财经》,1998年第9期。

13 陈汉文 池晓勃:《关于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探讨》,《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2期。

14 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论环境审计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标》,《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15 袁素琴:《浅谈环境审计》,《陕西审计》,2000年第1期。

16 靳永军:《略论环境审计》,《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7 赵春涛:《浅议环境审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8 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关于环境审计基本理论探讨》,《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19 梁森、杨卉:《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山东审计》,2000年第8期。

20 魏顺泽:《我国环境审计的探讨》,《审计》,2000年第5期。

21 张以宽:《论环境审计与环境管理》,《审计研究》,1997年第3期。

22 黑龙江省审计学会:《浅谈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8期。

23 刘力云:《浅论环境审计》,《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2期。

24 辛金国、李青:《环境审计准则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25 陈正兴:《环境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06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13- 02

1 理论基础

审计是会计人员最早、最经常提供的增信服务类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增信业务定义为:“为决策制定者提供的旨在提高信息质量,或者改善信息使用环境的独立职业服务”。旨在解决公司经营流程的适当性、公司经营计划的可行性及降低风险的有效性等问题。

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增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验证是对一方向其他方所提供的所有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增信的过程。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报表所含信息的可靠性,客观评价、验证相关信息,将结果传达给信息使用者,提升了信息质量,反应了审计的增信作用。与审计相关的增信服务主要有环境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

环境审计通过评价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审查环境项目的实施,完善环境政策,促进环境和生态的改进。环境审计的实施可以明_环境责任,监督企业有关环境的管理及经济活动,评价企业环境责任,对获得公众信任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进行环境审计时,首先应该明确目标,探讨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国家审计署基于我国国情,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2009年出台《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可见,国家对环境审计的重视。

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企业是否能良好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否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执行。现代审计认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同等重要。2011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自2012年1月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执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由自愿转变为强制执行。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审计增信业务在我国的不足及对策

2.1 我国环境审计的不足及对策

自然资源开采过度,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是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水污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PM 2.5已成为老少皆知的专业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水污染为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也折射出我国环境审计的实效,未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针对我国国情,采取措施,改善环境审计迫在眉睫。

改善环境审计的对策:(1)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大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类知识、法规的培训力度;(2)完善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环境审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监督,出具审计报告。(3)扩展环境审计的范围。第一,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构建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环境审计的结果。第二,将专项调查引入环境审计中,对矿产资源、大气及水污染等方面进行专项调查审计,实现多元化环境审计格局。

2.2 我国内控审计的不足及对策

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内部控制审计未得到重视;第二,企业未能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规章制度,第三,企业内部缺乏内部控制审计专业人员。

改善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1)重视内部控制审计。要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就必须改变管理者的意识建立内部监督部门,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2)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规章制度。企业根据自身的规模、发展状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3)培养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通过参加专门的审计会议,发表审计发面的学术论文等方式,精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程序,熟悉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法律法规等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知识技能,建立一个复合型专业团队。

3 总 结

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必须要解决环境问题。严格贯彻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审计增信业务,做到执法必严,强化审计增信业务的功能作用,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扫清障碍。本文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审计增信业务为主线,讨论了我国审计增信业务的不足及相应的对策,为我国审计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内部审计论文篇(11)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其职能作用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独立性就内有内部审计可言。而这种独立性是有局限性的,它既不像社会审计那样超脱,又不具备政治审计的强制性。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需要诸多环节和因素加以保障。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历史要求

我国内部审计最早见于周朝。早期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以庄园审计、寺院审计、宫廷审计和行会审计等形式进行的,其特征基本上属于宫廷审计,通过定期审查财政、财务,设立御史监督制度,了解经办人员的诚实度,对贪官污吏加以惩处。由于早期内部审计比较简单,组织、人员、方法都不定型,是内部审计的幼年期或雏形生长期,但它的出现为现代内部审计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特别是由于股份制公司的相继成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企业投资者关心自己的利益,因而需要聘请处于独立地位的第三方对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进入20世纪以来内部审计有了新的发展,从最初的股东推荐会计专家审查企业账簿,发展到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至此,内部审计不论在结构上、程序上还是在审计范围、方式方法上都开始定型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广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部审计职业范围和内部审计实物标准,扩大经营审计和绩效审计范围,保持内部审计所特有的相对独立性和审慎原则。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国家审计署于1995年制定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标志着中国的内部审计开始了大发展时期,各企事业单位绝大多数都建立了具有独立职能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对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法律保障

1941年“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同年JB.舍斯顿《内部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布瑞克《内部审计—它的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相继出版,从而奠定了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也为日后内部审计准则,执业范围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与1983年成立了国家审计机关,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1995年7月14日修订后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实施;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于2010年5月1日起施行,为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1987年4月我国成立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并随后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我国审计人员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参加了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考试,并取得了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执业资格,内部审计正逐步接受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在1995年12月颁布的第14号文指出:“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人文环境

虽然从法律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已得以保障,但是内部审计在正常行使职权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本单位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属于单位内部人员,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人员比外部人员更熟悉本单位的各项管理机制和运作程序,更便于对组织内部管理者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在完善内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向单位领导提供决策、预测信息及建设性意见等方面,比外部审计人员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更细致和深入。内部审计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民”对“官”的审计,是一种自我监督的作用,而且内审职责范围、目标、对象具有广泛性,但深入性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大。现在许多人对审计工作存在误解,认为审计就是找毛病、挑刺,所以处理好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部门人员的关系,尤其是取得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与认可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单位领导强有力的支持和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以及群众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同和配合,无论审计人员如何敬业,内部审计独立地发挥职能的作用以及相对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做好审计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介绍宣传工作,做好内部审计理论知识的介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群众了解审计工作。

四、如何保障内部审计独立地行使职权

首先,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要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内部审计具有服务上的内向性,是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单位领导的重要参谋,内部审计只对本单位管理者负责。单位管理者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内部审计作为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往往更完整,针对性更强,所以单位管理者采纳审计信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真正体现其“给群众一个明白,还领导一个清白”的作用。其次,内部审计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财务部门相比,只是工作侧重点不同,会计工作侧重于核算,而内部审计工作侧重于监督、建设,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它有着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往往职能部门在制定有关财务经济制度时,会出现强调权力多,承担责任和义务少的现象,内部审计处于宏观角度审计时就能及时纠正这种偏差,从而达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第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应当遵循独立性原则,避免与其他部门的职能合并,有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与纪律监察部门合并办公,因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管理行为,而纪律监察部门的工作重点是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内部审计有义务配合纪律监察部门的工作,但不拥有纪律监察部门的工作权利,二者只是一种工作上的协作关系。内部审计是针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做出评价、鉴证的行为,正所谓有问题谈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没有问题讲效绩。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自律,在业务上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更重要的要在个人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经得住各种诱惑,丢掉功利思想,在审计工作中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总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之一,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本质特性。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大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 刘春迎 内部审计外部化初探 [期刊论文] -江右论坛2007(10).

[2] 马文静.马文艳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期刊论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3] 罗莉.杜士镕 内部审计模式创新 [期刊论文]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