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51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

1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资格与学科专业水平为目的,在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设计、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经济学作为推动国家建设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重要背景下,如何有效革新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造优质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学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双创”发展基本要求,以加强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有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学、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方向转变,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优质创新人才队伍。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1选题缺乏应用价值

由于学科限制,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相关性较差,不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全球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部分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时效性较差,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忽略现实情况,在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方面难有建树,缺少应用价值。

2.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期间,学生面临就业、继续升学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有所下降。此外,学校缺少相应的意识教育与号召工作,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待毕业设计态度较为敷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2.3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

本科阶段对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力度较弱,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及运算软件的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系统性实践训练较少,论文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实证研究作支撑,文章内容稍显单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论文独创性较差,创新点不足,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2.4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

教学指导工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作用较小。未合理考虑不同学生间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差异,教学指导计划过于笼统,学生个性与特点难以施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大纲不完善,缺少长远规划与适宜的管理考核目标,毕业设计教学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脱节,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教学指导。缺少相应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

2.5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不完善,教师指导工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关教学指导模式缺乏改革创新,不满足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方法

3.1优化日常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学科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拓宽专业口径,针对财政、经济、贸易、金融等基础专业门类,科学制定招生培养指标,有效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改善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科发展。

二是依托全国高校经济学重点课程设置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师资情况,合理制定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创新课程的科学搭配,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率。

三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日常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与思维意识,制定科学、详尽的教学指导规范,提高经济学学生培养质量。以日常教学环节的课程论文融入为切入点,倡导将提交课程论文作为学生专业课程能力考核的最终检测形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推动毕业设计(论文)日常指导常B化发展。

四是紧跟全球经济研究新进展与经济发展新趋势,重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平衡,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合理吸收管理学等关联学科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内容,促进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科技、能源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关注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加强课堂讨论分析;加大推进双语及全英教学,培养国际化经济人才。

3.2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加强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SPSS、Eviews等研究工具,提高案例分析、统计模型等相关实证研究在论文中的应用比重,解决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数据支撑的突出矛盾,增强论文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推进经济学实验室、经济学教学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发展战略号召,大力推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专业及创新活动,加大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经济学优质人才储备。

3.3加强论文选题管理

为有效解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重理论、轻应用”的尴尬情况,应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积极推动科学化选题的顺利实施。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争取将实习内容,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实习情况与研究内容作为选题来源,增强选题实践性与应用价值。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选题自,在保证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专业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论文选题审核制度,设立专门的选题审核小组,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后应及时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核表》,审核小组从合理性、创新性、可行性、应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严格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退回修改,以此保证选题的科学、有效。

此外,在选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切合专业培养方向,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满足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结合生产科研实践,在操作可行的基础上,尽量向毕业实习内容靠拢,保证选题具备相应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论文题目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确保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符合当下相关理论知识的发展趋势,避免老套、陈旧的选题出现,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效性。

3.4有效区分学生能力层次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适宜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前三年的学习表现与潜力,从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因材施教。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因此降低考核要求,应积极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增强其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丰富其实践训练经验。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应在毕业设计的合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开拓其研究思维、锻炼其科研能力,在保C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论文独创性,创造更多优秀论文,争取大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在修改完善后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

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财政、贸易等不同研究方向,合理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指导,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5加大监管考核力度

一是规范相关政策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目标,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小组,协助教师和本专业有关部门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预期绩效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对学生论文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与评定、优秀论文的选拔等等。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加大教学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安排,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计划与管理考核目标,适当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合格标准,加强教师和学院的监督约束力度,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测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质量、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毕业论文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2]喻永红.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76-277

[3]马洪云,黄启.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3(4):20-25

[4]费志勇,冀宏.高校“双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66-69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加强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6-0091-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09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I Fujun1, MENG Xuduo2

(1.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2.China Academ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intensified, on the one hand,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es caus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highly qualified labor for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djust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ause a large number of lowquality labor exclusion, which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our labor market, especially for the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domestic research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on aspects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n employ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W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en analyzed from a lack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erspecti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produced urgent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Keyword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llege graduat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从全球视野来看,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处于世界第四次产业大转移的轴心,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下行压力将持续存在,经济增长已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今后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的核心,而这又必将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新的、更复杂的影响。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自身的供给是否能够合理对接。高校毕业生作为目前最主要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之一,其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多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在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缺乏。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和分析,力求揭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推动后续研究的开展。

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青年失业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目前国际就业形势中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我国来说,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扩张期,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由1999年的90万人增至2014年的727万人。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文献有23万余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及其成因研究的文献有上万篇。笔者选取了其中较为重要的文献,分别从供给、需求、供需匹配以及大学生创业四个角度对现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进行梳理。

1.基于供给视角的研究

从供给视角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研究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因素、高等教育培养因素以及大学生个人因素三个维度。

(1)高校扩招政策的是与非。

对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影响的分析是从供给角度讨论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成因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对这一问题的是非判断,不同学者的研究存在一定分歧,焦点则集中在扩招政策是不是高校毕业生失业的主要成因。赖德胜、姚裕群、吴要武等都认为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必然会直接导致大学生数量的骤增,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他们都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相伴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1~3]。 相反,郑功成、谭永生等学者却认为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并无直接关系,他们虽然也承认现阶段已经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认为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来看,并不等于说我国出现了大学生过剩的问题,相反未来需要培养更多的大学生[4~5]。

(2)高等教育培养偏差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在从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和专业匹配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多数学者都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由于其并没有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进程”而发展,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严重现象。莫荣、刘颖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过度重复建设并缺少特色,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6~7]。

(3)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不合理。

从大学生个人因素角度来看,麦可思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6.1%)、泛渤海湾区域(23.1%)、泛珠江三角洲区域(21.1%);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所占比例依次是23.1%、25.3%和20.8%[8]。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期望仍然很高,东部和发达沿海地区的工作环境、工资福利、职业声望等工作特征标准比较符合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因此,其就业选择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结构矛盾。

2.基于需求视角的研究

从需求角度来看,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需求总量不足;二是就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1)高校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企业相对需求量不足。

从需求总量上看,部分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高校学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增量与存量的规模远超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可吸纳能力,就业环境变紧成为必然[9]。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统计,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160万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10]。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总量不少,但相对比重仍然较低,目前我国每千人中中小企业仅有8.9家,城镇人口每千人中也不过只有19家中小企业[11]。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和发展规模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总量。

(2)当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从需求结构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方面,考察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将其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分析。首先,我国产业结构目前正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这种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主要是以低端岗位和技术高端岗位需求为主,而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正好与这样的岗位需求错位[12]。其次,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结构偏离度比较大。耿献辉等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第三产业在2007年总共吸纳了83.13%的高校毕业生,而同期第三产业的总产出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23.49%,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贡献高达55.19%的制造业却只吸纳了9.78%的高校毕业就业人员[13]。 在实证研究方面,杨河清等的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企业每年都对高校毕业生有需求,每年都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比率仅为44%,并且对高校毕业生有需求的企业所招聘的人数大部分都在10人以下[14]。

3.基于市场供求匹配视角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视角主要关注市场中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匹配过程中的中介环节,其将直接影响劳动力供需的对接。笔者主要从劳动力市场信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匹配质量三个角度进行梳理。

(1)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低效和分割性劳动力市场问题。

赖德胜、杨伟国、刘铸等学者从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单一、闭塞,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同时,高校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差距过大,加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就业萎缩,而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出现相对过剩[15~17]。

(2)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莫荣、曾湘泉、严秋菊等学者从就业指导及其服务体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他们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无论从机构设置、师资力量水平、工作场地与经费,还是从职能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建设,乃至于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我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仍然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将毕业生与市场需求方对接。此类方式的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18~20]。

(3)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差。

在就业匹配质量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过度教育视角和匹配质量实证研究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张晓蓓、亓朋的研究得出,中国劳动力中教育过度的比例占39%[21]。 刘扬研究发现,我国近三成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不匹配;专业与工作匹配除受专业本身的影响外,还受到性别、学校特征和实习经历等因素的影响[22]。代懋等通过建立教育、专业、能力匹配的理论模型,对中国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匹配质量调查,结果发现1/3的大学毕业生存在专业不匹配问题,专业本身、学校就业指导课、学校招聘信息渠道均可显著地提高专业匹配程度;同时,46%的大学毕业生存在“高能低配”问题,性别、学历、社会实践、找工作渠道均会对能力匹配产生显著影响[23]。

4.关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毕业即创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选择方向。目前学术界研究大学生创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定性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一般理论研究。

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包括组织协调机制的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差异性的政策扶持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机制[24]。创业型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25]。大学生在年龄精力、专业知识、接受新事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业优势,应该成为国家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的当然先行者[26]。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模式研究方面,马君根据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把创业模式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积累演化型、连锁复制型、技术驱动型和概念创新型;并且认为大学生创业保持着一种动态的演化路径,因此,在创业教育方面应该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模式由生存创业向机会创业或概念创新的方向转变[27] 。

(2)从定量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实证调查研究。

黄敬宝、王静、侯慧君等多位学者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仍较低。由于缺乏创业意识,或者缺乏创业能力,或者觉得缺乏创业环境,很多大学生只是把创业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能不去创业就不去创业。同时,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单纯重视就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阶段性的创业计划竞赛;而对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以及对投资项目论证、资金筹措、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市场开发、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和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28~30]。

二、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研究

总体而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在宏观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整体产业体系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持续培育、更新和替代产业结构中起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来实现的。在微观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是相关产业环节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主要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通过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来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实现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并最终完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动态过程。而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指产业结构本身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发展梯度不一,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承接东部原有产业的作用。随着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动及产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劳动力就业结构也随之变化,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目前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讨论已经得到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

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较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不同的数量方法和计量模型可以对相关研究加以区分,这里通过运用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具体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1)有关结构偏离度的研究。

王军礼、张志奇、何景熙等学者应用结构偏离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与就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我国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一直为负,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严重过剩,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大于1,表明第二产业的就业不足,还有吸纳就业的能力,但不能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一直为正,且呈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潜力还有待挖掘,并且其发展是未来吸纳就业的主要动力[31~33]。

(2)有关就业弹性的研究。

赵扬、赖德胜等学者通过测算我国每年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数值,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发现: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最小,不仅不能吸收劳动力而且还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就业弹性值比较高,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强,但1990年以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开始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相应的就业增长;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值一直在增高,并且在吸纳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34~35]。

(3)有关灰色关联度的研究。

胡秀花、邓利平分别对河北省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两省表现出相似的基本规律,即: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关联度比较中,第二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最小的是第一产业。而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关联度要大于建筑业;在第三产业内部,以“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最为密切,成为第三产业中对劳动力最具吸收力的行业,而房地产业与金融保险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较弱[36~37]。

(4)有关斯托克夫指数的研究。

张抗私、盈帅用斯托克夫指数测度了1979~2009年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计算了整体及三次产业的斯托克夫指数。结果表明:1979~2009年间,我国整体斯托克夫指数介于0.01~4.69。第一产业斯托克夫指数介于0.02~6.00,变动最大,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动性强,当经济景气时,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旺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反之劳动力回流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斯托克夫指数介于0.001~0.99,离散程度最小。第三产业斯托克夫指数介于0.04~1.40之间波动,离散程度介于第一、二产业之间[38]。

2.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正向效应

刘瀑、葛雨飞等学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产生的积极作用,认为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劳动力的质量、数量与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转换与能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产业升级过程表现为劳动力人均资本量(K/L)不断增加的过程。产业升级从两个途径提高了有效需求,一是投资乘数效应,二是收入分配效应带动的消费倾向的提高。产业结构资本技术密集化的结果,是使有效需求得以扩大,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决定了就业量的多少。产业升级最终有利于扩大就业,这一结论也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他们认为,虽然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偏离,影响了就业的增加,这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其吸纳就业的潜力没有彻底发挥出来;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潜力,将会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就业在总量和质量上得到提高[39~40]。

此外,国内不少学者还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就业的正效应。他们通过数据分析,运用相关计量方法,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角度,验证了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段敏芳等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低就业效应应当归结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不高,从而可以推出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41]。 李萍、谌新民通过对东莞企业的调查发现,产业逐步升级使得整个行业趋向稳定,对就业的波动影响较小,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提高,企业和劳动者都愿意积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又促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促进了产业升级[42]。

3.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负向效应

一般而言,产业的转型升级依赖于新技术的引进和采用,亦即产业的技术升级,但其对就业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的技术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既有正向,也有负向。

龚玉泉、袁志刚从理论的角度认为产业技术升级对就业的冲击分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短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的迅速发展,使得各产业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明显,使得企业减少对员工的需求。而从长期的影响来看,由于先进技术的使用,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量增加,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升级,产品的单位成本下降,产品的销售价格也越来越低,使得社会对该产品的消费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扩大化,在企业大量赚取利润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43]。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部分学者利用数量模型验证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李娟等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发现,我国产业在由低技术产业升级为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劳动者面临的就业风险和收入波动也会增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品没有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相较于以低廉的不熟练劳动力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低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的熟练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44]。 刘渝琳等通过GMM证实了在技能偏态的作用下,劳动力在资本广化和深化过程中其就业受到的影响。其研究指出,在不考虑人口红利变化的情况下,当资本深化系数为负时,我国转移劳动力获益较大;一旦资本深化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早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溢出效应明显,但随着产业升级和资本深化,农村转移劳动力比城镇人口将面临更严峻的就业问题[45]。

三、对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研究

目前,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的高校就业需求错位、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非同步性,引发了高素质人才资源浪费和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不良后果[46]。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能够及时吸纳高校毕业生这类高素质人才来推进产业转型;同时从长期来看,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将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如何对接高校人才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理清产业调整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国内近年来关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学者只是从结构性失业、专业匹配度等角度间接地对此类问题进行论述。

1.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挑战。

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就目前来看,结构性失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47]。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将直接影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由于各个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在择业上对各产业的偏好也各不相同,当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出现不协调时,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必然会增加[48]。

首先,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第二产业在我国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49]。同时,在行业发展方面,高新技术等新兴行业逐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导趋势。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三产业因其高就业弹性理应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然而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向零趋近,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已经相对较小,如果没有新的服务需求出现,第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就业的能力将难以提高[50]。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远远滞后于毕业人数的增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51]。从上述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其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性――即吸纳主要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将直接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变化。

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部分企业逐步完成自身的新老更替成为现代新型企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冲击,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这些企业需要高技术、高素质、高能力、高层次人才的加盟来提高它们的核心竞争力,这导致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上更加挑剔、更加苛刻[52]。而高校毕业生虽然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力,但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还达不到一些企业对某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校毕业生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直接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

最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

从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专业教育角度来看,目前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包括:毕业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用人单位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毕业生知识滞后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于该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而另一些新兴发展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又供不应求,同时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不相适应[53]。按照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带动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54]。李彬通过对各产业及其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转换必然要通过科学、科技、产品、知识和管理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只有满足企业创新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需要才能释放出就业需求[55]。从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直接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直接反映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进而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也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而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专业设置相对不足。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加速的背景下,这必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与专业人才供给的契合度不高,进而产生大量毕业生失业[56]。

(2)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

虽然产业转型升级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产业转型升级是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必须经历的经济发展过程。并且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能够使整个劳动力市场趋于合理调整,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产业转型升级对其就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国内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来加以分析的。工业产业的深化以及发展先进产业将为作为劳动力中高层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王义、王海宾等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明确指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带来特别是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如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等。这些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它们的快速发展无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同时第三产业虽然目前对就业的影响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但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非常强,特别是非国有制经济单位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从实证角度来看,相关性分析显示出第三产业给高校毕业生未来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尤其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57~58]。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来看,产业转型升级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双赢互补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有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作为保障,而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占就业总量的比例仍然偏低,高素质劳动力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随着产业升级的进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产业升级将为大学生拓展新的就业空间[59]。

2.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正是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产业转型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所忽略的重要问题。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需要人才基础保障,而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具开发潜力的劳动力群体之一,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高校毕业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条件。

高校毕业生从大学毕业,是作为高素质人群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其人力资本价值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及其结构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60]。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包括新兴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西部地区开发及承接产业转移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对各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至关重要[61]。

(2)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调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规模庞大,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产业增加值较低,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有限,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不强。同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业对于吸纳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但发展相对滞后[62]。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产业转型过程中,要突出产业发展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功能,发展高端的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深化附加值高的工业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生人才的生产能力,使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调衔接。

四、结论与讨论

1.对国内现有研究的评价

(1)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观点不一。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般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重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且比较重视运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从总量上来看普遍认为在长期有利于就业,但在短期和结构上是如何具体影响就业的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2)以经济学范式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研究较少。

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都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基本观点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业问题。而结构性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有密切的联系,但有关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互关系的直接研究不多;且大部分研究都将视角放在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范畴中,主要观点都是提倡进行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改革。此外,从文献数量和角度来看,教育领域和产业经济领域文献较多,以经济学特别是劳动经济学视角研究的文献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对各变量因素的数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大多数学者并没有直接关注到大学生就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从高校毕业生角度来研究产业转型升级更是空白,但这对于研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1)缺乏具体行业和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未来需特别关注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一般理论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影响方面,缺乏对具体产业行业和产业转移影响就业的研究。对于前者,未来的研究应不仅仅从宏观上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分析,还需要对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行业变动甚至新岗位的出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这将产生更多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于后者,由于产业转移是国内目前不可忽视的一大产业发展趋势,也必将对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对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给高校毕业生流动和就业产生的影响问题给予解答。

(2)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毕业生的具体影响研究不足,需从理论机制和实证量化两个角度全面把握此问题。

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现有研究来看,其具体影响效应和程度尚缺乏权威的结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发展乃至岗位兴废对大学生需求的具体变动情况仍缺少成熟的解释。而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角度来看,如何通过调整高等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从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为薄弱。如何协调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中间变量和影响因素都有哪些,互相影响的机制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理论上的进一步解答。在影响程度方面,目前仍然缺乏准确的量化研究,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市场匹配程度的研究,造成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效应的具体大小。

(3)研究方法单一,应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采用多类数据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现有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仍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仍比较薄弱。首先,数据来源大部分以国家统计数据为主,无论是变量数还是样本数都不够丰富,难以对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深入研究。而少量的运用实证调查获取的数据,其样本的代表性和覆盖率有限,从全国范围来说较难做出全面和准确的判断,造成相关政策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不大。其次,在定量分析技术上,现有研究往往运用某种单一的数据分析方法或计量方法,缺少从整体上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产业转型升级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考虑从多角度(包括市场需求方、供给方、高校等)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和不同计量模型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数据来源上应采取大数据的方法,用更具代表性的大样本来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 赖德胜.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2] 姚裕群,伍晓燕. 大学生扩招与就业难的讨论[J]. 首都经济杂志,2003,(10).

[3] 吴要武,赵泉. 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 经济研究,2010,(9).

[4] 郑功成.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 中国劳动,2006,(4).

[5] 谭永生. 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及其治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6] 莫荣,刘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 发展,2003,(7).

[7] 刘颖,兰亚明. 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关系问题讨论[J]. 中国青年研究,2013,(12).

[8]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 黄艳,田辉玉,王建农.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与趋势研究――基于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3,(9).

[10] 刘泉红. 清除繁荣背后的隐忧――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及下一步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10,(24).

[11] 同[5].

[12] 陈英,徐自成. 大学生教育管理社区化浅谈[J]. 现代企业教育,2009,(6).

[13] 耿献辉,刘志民. 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J]. 教育与经济,2011,(4).

[14] 杨河清,李佳.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J]. 中国劳动,2007,(12).

[15] 同[1].

[16] 杨伟国,王飞. 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 中国人口科学,2004,(4).

[17] 刘铸.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3).

[18] 同[6].

[19] 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 经济研究,2004,(6).

[20] 严秋菊.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1] 张晓蓓,亓朋. 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22] 刘扬. 教育与工作匹配性研究:本专科生的差异[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分会. 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23] 代懋,王子成,杨伟国. 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3,(6).

[24] 赖德胜,李长安. 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J]. 经济学动态,2009,(2).

[25] 边文霞.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路径依赖模型研究――基于创业意愿视角[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7).

[26] 翟纯纯,杨雨超.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博弈分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9).

[27] 马君. 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2,(3).

[28] 黄敬宝.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以北京市12所高校为样本[J]. 经济纵横, 2010,(6).

[29] 王静.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查[J]. 人口与经济,2011,(1).

[30] 侯慧君,林光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9).

[31] 王军礼,徐德举. 我国都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测度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12,(1).

[32] 张志奇. 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2012,(2).

[33] 何景熙,何懿. 产业-就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6).

[34] 赵杨,刘延平.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0,(12).

[35] 赖德胜,包宁. 中国不同区域动态就业弹性的比较――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1,(6).

[36] 胡秀花,田宝瑞. 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劳动力就业的灰色相关度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

[37] 邓利平.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1).

[38] 张抗私,盈帅.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有何影响?――基于斯托克夫指数的视角[C]//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2011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2011.

[39] 刘瀑. 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的耦合机理分析[J]. 经济问题,2010,(4).

[40] 葛雨飞.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2010.

[41] 段敏芳,徐凤辉,田恩舜.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1,(14).

[42] 李萍,谌新民. 人力资本投资、就业稳定性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东莞市的经验数据[J]. 学术研究,2012,(9).

[43] 龚玉泉,袁志刚.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 经济学动态,2002,(10).

[44] 李娟,万璐,唐菡. 产业转型升级、贸易开放与中国劳动市场波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

[45] 刘渝琳,熊婕,李嘉明. 劳动力异质性、资本深化与就业-技能偏态下对“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审视[J]. 财经研究,2014,(6).

[46] 郑彩莲.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度研究与对策分析――以浙江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47] 王霆,曾湘泉.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09,(1).

[48] 田永坡. 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C]//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 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7.

[49] 王义,周红,胡晓霞. 浅析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0] 同[47].

[51] 马廷奇. 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5).

[52] 同[49].

[53] 鲁宇红.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4] 詹虎,罗秀.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 中国人才,2010,(10).

[55] 李彬. 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9,(2).

[56] 同[51].

[57] 同[49].

[58] 王海宾,陈晓文. 产业结构升级下青岛市大学生就业趋向分析[J]. 北方经济,2012,(3).

[59] 陈艳.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透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3)

2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教师对某一领域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研究后形成的成果,一般都具备较好的可行性和创新性[3],同时也具备相对较好的研究基础。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本专业发展相关的研究热点、学科前沿知识与前沿技术,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研究获得较高的起点。例如,有的教师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教师利用已有的科研平台和科研经费,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指导学生撰写了较高水平的学术于核心期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写作能力。

3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题

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4]。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5,6]。作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取有社会价值的课题,实现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基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和用人要求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大力增加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越发显得重要。纵观近五年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也确实在这方面加大了比例。例如,针对当地特色经济桑蚕种养的需求,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桑树病虫害调查及预防、桑蚕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等相关课题研究;针对当地政府为解决喀斯特地貌的农民生境问题而提倡的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方针,有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开展了核桃组培苗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4根据就业意向选题

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给出选题方向,这一点也是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关键出发点。有的同学在选择专业就读的时候,就已经对某一就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于本科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这一需求,我们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增设了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需求的毕业论文选题,根据学生毕业后所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如技术操作、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对学生提前进行针对性的行业培训和科研思维培养,通过这一举措可以直接强化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激发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针对毕业后有意向从事食品发酵行业学生的需求,我们开设了“甘蔗糖蜜发酵产谷胱甘肽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筛选鉴定及产酶工艺优化”、“黑蒜加工过程中各种有效成分变化”等相关选题;针对酿酒行业的学生需求开设了“酒曲中优势菌种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研究分析”、“酒曲中酵母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酒曲中霉菌的筛选及糖化霉能力的测定”等选题,通过相关的研究让同学们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技术核心与工业流程,使之能较快胜任毕业后的企业工作。

5根据考研方向选题

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本着毕业后能从事一份跟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就读本科院校的,但其中也不乏想考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也在优先考虑范围,根据经验,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位导师,都不会乐意去招一个没有一点动手能力没有一点研究基础与经验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招进来指导困难,很难有突破。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录取率,在学生自身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尽量为学生开设跟其考研方向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加强他们在动手能力及科研方面的素养。例如针对考研方向为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有“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及“家蚕肠道组织RNA提取方法比较及RT-PCR检验”等选题;针对考研方向为生态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则有“重金属耐受菌株的筛选及其潜在生物修复功能研究”、“喀斯特地貌下几种不同经济作物种植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调查”及“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论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前期基础,提高了研究生复试的通过概率。

6根据兴趣爱好及专长自主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动力的出发点。研究者一旦对某个事物发生了兴趣,它就会被该事物深深的吸引。因此,兴趣也是毕业论文选题的不可忽视因素。这一类选题相对选择范围较宽泛,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选题方式是先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专业的文献,看看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对这些问题产生过怎样的感触和想法,然后根据阅读文献的感想与教师多次沟通确认可行后再撰写开题报告开始论文实验研究。因为是带着问题与兴趣进行探讨研究,这样的选题学生往往完成得较好。因选题范围宽泛,在此不一一罗列。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4)

一、高职教育要适应云南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l、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对 企业 来说,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培养出圆满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过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充分地就业,对扣叶立学院的形象、打造学院的品牌、增加“入口”的旺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等于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运行 规律 ,在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下,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它的市场切入点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探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当地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探究云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探究云南就业市场的背景和潜力。我们只有把握本地经济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对我们学院来说,要结合云南经济及就业市场的发展特征、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重点。云南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而地质、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地质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我院就可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发展地质类等相关专业,培养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发挥学院优势,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本地经济结构的特点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换句话说,本地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就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最佳依据。就云南来说,它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一方的经济发展和平安,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可见,本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依据。

二、云南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云南是

3、 工业 发展 进程缓慢。制造业不发达,导致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其比重只占gdp的42.8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丧失,烟草行业也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走下坡路,矿业、采选、冶炼成本在不断增加,最占优势电力工业也面临着挑战。

4、第三产业自l995年以来以超过9%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2年占gdp比重的36.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虽然云南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内部结构、远期规划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合理性,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未被发掘。结合本地 经济 状况,笔者认为对本地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准确定位,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云南当地行业的实际人才结构与合理的人才结构间的差异,正是就业市场上高职毕业生需要占领的空间。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本地经济结构及 教育 市场间的关系

据我省2004年初教育厅学生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省内高职院校间、同校不同专业问的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就我院2005年应届毕业生“双选会来说,只有地质系、机电系专业的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经笔者了解,省内院校部存在这样的现象,有这样结果,主要是因为就业好的专业与云南的经济特点、本地主导产业联系比较密切。因此,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这些专业的建设,为培养优秀毕业生创造条件,树立院校在社会上的诚信形象。过去较为热门的 会计 、经济、 计算 机等类的专业现在就业情况变差,可以说是学校对就业市场缺乏及时、 科学 的评估和了解。所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办学是高职学院唯一的出路。

四、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为原则的人才培养策略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5)

一、经管类专业毕业目前实习困境分析

传统的毕业实习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是从事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的,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需要大学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对于学生而言在没有工作之前,到哪里去积累经验是对学校和学生都是个难点。对学生毕业实习的安排,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非常手的工作。

第一:实习内容与学生期望的差异。同学们对实习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不少同学习上在实习期间大显身手,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因为涉及到公司的利益,决不能有半点差错。当同学们满腔热情来到实习单位,发现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只是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直接降低了实习的效果。

第二:实习与找工作矛盾。由于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绝大部分同学都要在这段时间寻找工作单位,面试的机会多,请假多;落实了工作单位的学生还要应单位要求转到工作单位去实习。这些都容易造成实习单位的误解,长此以往,实习单位不愿意安排比较重要的岗位给实习生,甚至拒绝接受实习生。

第三: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的矛盾。根据安排,学生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同时进行。学生出去实习,论文专业进度容易脱节。由于学生在外实习,无法随时和指导老师保持联系,遇到专业上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环境进行讨论,无法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等有效资源。实习时间和撰写毕业论文时间上的冲突,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有较大的阻碍。

第四:实习费用的处理。学生出去实习,需要一定的费用,主要是车费、餐费和付给对方公司的实习费用。这些对于部分学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习效果。

但是无论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还是从就业方面考虑,专业实习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和依托实验中心开展毕业实习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通过这个模拟实习平台,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毕业实习,掌握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高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经济管理各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经管类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的构建探索

让学生在学院内以模拟的方式进行专业实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和探索。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设计的原则

第一、仿真性原则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现代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去实践经济管理活动过程,认识和把握经济管理活动规律的,因此,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要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环境的设计要使学生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课的状态。环境模拟的越真实,实验的效果就越好。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一个单位内部的工作环境,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如外部企业、税务部门、银行、海关和用户等。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在各个企业内部要设置各种主要业务工作岗位,并建立起各个业务岗位的管理工作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体会到企业基于流程的运作模式。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牵引,设计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学生通过轮换单位和轮换岗位实验,了解和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及岗位之间、单位之间业务联系的途径和方式,从而达到树立全局观念、增强业务工作能力的目的。

第二、系统性原则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不同于单项课程实训软件,它是在整合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系统,是将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进行的全面集成。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的设计,应根据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方法和手段,营造一个模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平台,突出系统的总体功能。毕业模拟实习平台是由各个单项模拟实验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各个单项模拟实训综合实训系统中的子系统,通过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系统整体功能。毕业实习综合实验平台是通过模拟企业的业务流程将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既具有各个单项实训功能,又具有总体功能。

第三、互动性原则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不是单个学生进行的实训,而是一个团队协同进行的实训,是一个动态的实训。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要求做到在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根据已有的基础资料资源进行操作。每个岗位的操作结果都会对其他岗位产生影响,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结果,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实训的效果,因此,需要大家各在其位、各负其责、通力协作,以实现经济管理目标。这种模式不仅具有高度的仿真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体现外部环境变化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影响,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既要设定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又要设置众多的变动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

一个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的建设

该实训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计算机与网络系统

第二、经济管理专业“影子工厂”是整个模拟实习平台的核心构件。

“影子工厂”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它是一个虚拟的工厂;其二,它是信息层面企业的模拟,其数据及活动描述均来源于真实企业。影子工厂实训教学系统应该全面模拟企业ERP实例的教学软件,结合教学的特点及实训过程组织的需要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实训教学平台。

“影子工厂”实习教学平台基本能实现仿真企业平台和仿真教学,基本体现了前述模拟实习平台设计的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仿真企业环境。提供真实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的功能。对环境的设计和各个实训流程的设计都必须使实验者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这种环境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课的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步骤,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去完成实训。环境模拟的越真实,实验教学的效果就越高。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一个单位内部的工作环境,还包括改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第二:模拟职能岗位。模拟实训中,一种设计思路是每个学生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系统的业务,由实验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是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真实模拟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由不同的学员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第三:仿真企业流程。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其业务流程,对“影子工厂”实验教学平台也是如此。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将系统性地经济业务理论与实践全面结合,使每个实验者深刻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体会到企业基于流程的运作模式。②其他重要的组成平台包括:物流工程与供应链管理模拟实验平台、witness生产系统建模与流程优化实验平台、统计专业软件操作与实践模拟实验平台、市场营销与竞争模拟平台、国际贸易实验平台、电子商务实验平台、证券分析与模拟教学平台。整个模拟实习平台不仅需要搭建软件模拟平台,还需要一定量的实体实训设备和装置,如必须的模拟生产线、人因工程和物流工程的实训所需的耗材。

三、经管类专业毕业模拟实习平台应用的效果分析

该模拟实习平台基本上能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全过程,学习企业运营决策方法,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既能对企业的某一个专业职能和流程进行仿真,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物流管理等提供模拟教学环境,又能体现其跨学科、跨专业性。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相关环境的完整模拟,可以使毕业生对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的系统的认识。来源于企业ERP实例的影子工厂实训教学系统,将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充分结合,克服理论教学抽象、空洞、难以联系实际的不足,有效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组织下厂实习的困难。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及其形式功能的日新月异则要求土木工程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土木工程专业[2]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最后的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最终使学生符合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毕业设计[3,4]论文必须具有综合知识、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5]之间通过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有机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科研创新,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际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设计与参与生产实践的事业心和责任感[6],在更好地运用综合专业知识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创新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

产学研有机结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就是在毕业设计与研究论文中,实现毕业设计[7]、教学与土木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产学研项目中,结合科研创新与生产实践来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有助于全面培养有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模式之中,可以优化开展实施产学研合作,有效建立健全当前土木工程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教育课程评价[8]及调控机制,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优化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2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意义

利用产学研机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从工程实际与学术问题的联合创新出发,丰富与扩展课题的研究目标,将产学研科研或工程项目转化为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依据工程实际与实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展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优化学生力学模型计算能力,培养技术学术交流,扩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基于产学研的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工作,能够优化提高土木工程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共赢,共同发展。创新模式,搭建土木工程产学研平台,优化服务,能够优化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合作,提高合作层次,有效实践产学研合作,提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其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使其与产学研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的实现措施

3.1完善产学研结合体系

密切协调土木工程教学与后期毕业设计间的联系,基于产学研创新模式,设置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最终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实习与设施打下基础,增强课程试验与毕业设计等与外部生产与科研创创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工程中与企业科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毕业设计题目,使其能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参加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热情。

3.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基地实力

高校院系加强与地方科研生产合作,建立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基地,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其实践指导实力,为毕业设计与论文提升工程实际的支撑,激发土木工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潜在能力。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的课程教学实践与毕业设计,更深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融入到土木工程设计实践中。

3.3提升选题水平

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必须要确保选题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特点,切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选题深度可为学生所接受,一方面避免选题简单重复的陈旧题目,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避免在毕业设计中选题过深、题目过大而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确保学生切实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3.4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院系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应细化到具体教学指导单位,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创新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细则。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维,建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土木学生的工作、人际交流能力。

3.5协调毕业设计考核环节

建立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分阶段考核方法,首先对指导教师要求其书面陈述毕业设计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设计论文内容、难以程度及工作量等情况,由院系讨论与考核设计选题。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学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励教师培育基于产学研等的创新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实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

4产学研创新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探索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据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逐步推行创新教学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承担了大量的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土木工程学院在基于产学研的教学与毕业设计改革上,利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开发了“企业文化、建筑工业化技术、施工安全管理、现代施工关键技术、建筑信息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工程”等校企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校企网络共享络课程,鼓励开展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对“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等课程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为切实完成实践课程培养目标与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教师团队目前承担的产学研项目,紧密结合土木工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科技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目前承担“深大基坑开挖施工对工程桩的影响及其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项目,旨在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同时,进行土木工程创新毕业设计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探索工作。在教学中,针对盐城多河地区特点,分析深大基坑开挖的设计、施工与环境影响特点,将工程难点问题引入课堂与试验及实习实践。对深大基坑开挖回弹引起的桩基承载形状变化等问题,在“桩基工程”课程的设计与施工检测等课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试验与产学研课题研究试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试验研究,为创新性毕业设计提供知识能力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项目特点,毕业设计选题有“先锋岛三期多面临河深大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盐城多河地区的基坑支护形式与插入深度研究”“深大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工程桩承载力计算”“深大基坑开挖坑底回弹与桩基承载计算与检测”“临河高层建筑深大地下室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案”等,创新了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并推动了工程生产实践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工作。

5结语

在土木工程教学、试验实践及毕业设计的各阶段,基于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改革教学方法与毕业设计选题及实施,促进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直接接触到工程实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可有效保证学生完成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为完成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文炜,葛友华,刘平成,等.基于产学研机制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教育园地,2009(33):28-29.

[2]杨果林,曾伏爱.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本科毕业设计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9-111.

[3]潘福婷.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7):21-22.

[4]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5]戴益民.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提升实习及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57-58.

[6]陈树华,郭轶宏,梁文彦,等.基于跟踪管理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66-68.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7)

②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文凭的、参加本专业本科段的应考者,均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古代汉语三门课程。

③年龄在40岁以上的应考者,可以申请免考本科段的外语课程,但必须加考三门选考课,并且不授予学位。

2.法律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法律、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律师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监所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民事诉讼法学(5学分);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法理学(7学分)、宪法学(4学分)、刑法学(7学分)、民法学(7学分)、民事诉讼法学(5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须加考3门选考课程,14学分。

3.行政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除政治学类的行政管理专业、市政管理专业、乡镇管理专业、人事管理专业、后勤管理专业、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3门课程;政治学概论(6学分)、法学管理学(6学分)、法学概论(6学分)。

②非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5门课程:政治学概论(6学分)、现代管理学(6学分)、行政管理学(6学分)、法学概论(6学分)、公文写作与处理(6学分)。

③凡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可免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

4.英语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须考本科段的全部课程。

②各类高等教育形式的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必须加考综合英语(二)、听力、口语三门课程。

5.会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学校的会计学、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均可直接报考会计学专业本科。

②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中级财务会计(8学分)、成本会计(5学分)、财务管理学(6学分)。

③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中级财务会计(8学分)、成本会计(5学分)、财务管理学(6学分)、管理会计(6学分)。

6.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护理工作人员,已取得护理专科毕业证书或护理大专层次专业证书(需补足护理专科段所缺科目,不再发专科段毕业文凭),同时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学习、考试。

7.护理学专业专科报考条件:

护理工作人员,已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学习、考试。

8.中药学专业专科报考条件:

已取得国家人事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颁发的职业药师(中药)资格证书者,可以报考。

9.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经济管理类非本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生产与作业管理(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企业会计学(6学分)。

③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企业管理概论(5学分)、生产与作业管理(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企业会计学(6学分)。

④已通过原经济类计划中财务管理学课程(4学分)的考生,报考本专业时可顶替财务管理学(6学分)。

⑤已通过原经济类计划中企业经营战略概论(7学分)的考生,报考本专业时,可顶替企业经营战略(6学分),但应加考专科段的一门专业课。

10.公安管理专业基础科段、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报考公安管理专业必须是公安民警,边防、消防、警卫部门的武警干部,公安院校在校生(含公安院校毕业待就业人员)。凡上述范围之外人员一律不准报考。

②具备上述条件者可直接报考公安管理专业基础科段。

③已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安管理专业和刑事侦察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

④已取得国家承认的法学类、公安学类有关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报考公安管理专业本科,须加考刑法学、公安学基础理论两门课程。

⑤根据全国考委“考委[1997]5号”通过规定:凡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教育形式非公安、非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证书的公安系统在职人员,参加公安管理专业本科段考试,必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中的宪法学、公安管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公安基础理论五门课程。

11.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工科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该专业,可免考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二)、物理(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五门课程。

②其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需要加考工程力学(一)、机械设计基础和电工技术基础等三门课程。

自考专业级科目

12.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报考本专业者,必须参加《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考试,不论在各类高等教育形式中是否学过该课程。

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者,须加考专科段的经济法概论(财)、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财政与金融和基础会计学四门课程。

13.档案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档案管理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中文、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秘书学、行政管理学、历史学、党政干部专修等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两门课程。

③其它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五门课程。

1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已获得本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可继续参加本专业独立本科段课程自学考试。

②已获得电工类非本专业专科(含以上)毕业证书者,须加考电力系统基础课程。

③已获得工科类非电工类专业专科(含以上)毕业证书者,须加考电工原理、电机学与电力系统基础三门课程。

15.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电子类通信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类非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信号与系统(5学分)、通信技术基础(4学分)或数字通信原理(4学分);

③理工科类非电子类专业专科毕业生,须加考信号与系统(5学分)、通信技术基础(4学分)或数字通信原理(4学分)、非线性电子电路(4学分)。

16.邮电管理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管理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管理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管理学原理(6学分)、经济法概论(财经类)(4学分)。

17.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或原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电工信息类非本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

③工科类非电子电工信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342)(4学分)两门课程;

④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电子技术基础(三)(4730)(7学分)两门课程。

18.监所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正在读大专的监狱、劳教系统的人民警察、职工。

②非法学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7学分)、刑法原理与实务(一)(7学分)、狱政管理学(5学分)、监狱学基础理论(5学分)四门课程。

19.市场营销专业(独立专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均可直接报考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②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市场调查与预测(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谈判与推销技巧(4学分)。

③非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基础会计学(5学分)、市场调查预测(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谈判与推销技巧(4学分)。

20.旅游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旅游管理、饭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经济管理类非旅游管理、非饭店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旅行社经营与管理(5学分)、饭店管理概论(5学分)、旅游市场学(4学分);

③其他专业专科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旅游市场学(4学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5学分)、饭店管理概论(5学分)、旅游与饭店会计(6学分)。

21.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新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新闻学概论(6学分)、中国新闻事业史(6学分),新闻采访写作(10学分),报纸编辑(6学分)四门课程。

22.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师范教育类非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须加试“教育学”,非师范教育类专科须加考“教育学”、“心理学”。

23.计算机网络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电子电工信息类各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

②理工科非电工电子信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原计算机原理2384);

③非理工科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原计算机原理2384)和高级语言程序(一)(0342,4学分)。

24.电子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电工技术、通信技术、广播与电视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类非上述三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非线性电子电路(4);

③理工科类非电子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非线性电子电路(4),数字电路(4)。

25.农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植物生产类(农学、植保、土化、果树、蔬菜、园艺、农业推广、种子等)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农科类(除植物生产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植物学(4学分)、植物生理学(5学分)、土壤肥料学(5学分)。

③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植物学(4学分)、植物生理学(5学分)、土壤肥料学(5学分)、作物栽培学(7学分)。

④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农业推广技能(5学分)、农业生态基础(5学分)、农业政策与法规(4学分)。

自考专业级科目

26.畜牧兽医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畜牧、兽医、食品卫检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其它文科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概论、畜牧概论、家畜病理学,理科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概论、畜牧概论。40岁以上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动物生理生化(5学分)、家畜病理学(5学分)、兽医药理学(5学分)。

27.社会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社会学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社会学概论(6学分)、社会调查方法(6学分)、社会心理学(4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社会工作概论(6学分)、科学社会学(4学分)、中国社会学史(4学分)。

28.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社会学概论(6学分)、社会心理学(4学分)、社会调查方法(6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须加考劳动经济学(6学分)、劳动就业概论(6学分)、工资管理(4学分)。

29.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烹任类、经济管理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

②其他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参加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需加考餐饮管理与实务、现代厨房管理、食品卫生与安全三门课程。

30.教育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师范教育类非教育学、非教育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8);

③非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心理学(4)、教育学(8);

31.化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化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2.物理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物理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科专业。

②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教育学(4学分)、心理学(4学分)。

34.数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数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5.体育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58-0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据教育部2009年4月的资料,2012年全国有280万民办高校毕业生,比2009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全社会新增劳动就业岗位900万个,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最大难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相关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才能。第二,基础能力,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大学教育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第三,特殊能力,指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第四,求职能力,支大学生在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只有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 2011年全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民办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三、黑龙江省动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省教育厅学生处根据国家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则(试行)》的规定部署截至每年9月1日和12月31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工作,而据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心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16.6万人,2009年毕业大学生18.95万人,2010年毕业大学生22万人,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之多创历史新高。因此,黑龙江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四、黑龙江省动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目前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片面追求理论知识培养,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 轻实践的失衡现象, 学校多注重理论课程学习, 且专业教材较为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适应不了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太注重应试理论教育, 实践课程的比重不高, 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这日益成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解决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缺乏对社会的足够认识,自身定位不准确,没有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进行准确的工作定位。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走着独木桥过来的, 所以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值, 较高的心态。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必须进行调整。就业市场化即大学毕业生全部进入人才市场, 由人才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

六、结论

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只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本论文是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2010105

参考文献:

[1]姜国忠, 郑瑛琨.黑龙江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类型初探[D].哈尔滨:龙江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1.

[2]赵曜.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D].江苏苏州:苏州大学,2010.7.

[3]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10年10月.

[4]高霞光.民办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5]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2012.3.

[6]蔡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汤录忠.才产业集群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8]魏民州.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

[9]马永堂.国外改革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措施[J].中国劳动,2012.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9)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直接反映出教育与社会实际现状的契合程度,反映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人才储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研究生就业作为整个教育人才就业的“塔尖”,单独拿出来讨论,更能凸显矛盾所在。以往关于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往往把议点放在研究生是否能放下身段,积极适应社会现状,以及研究生教育与前市场经济体系大形势脱节两个方面,把就业难的原因归结到研究生心理因素和自身能力上。这种讨论是不全面的。研究生就业难问题,还得深层思考。笔者认为,在以往讨论之外,以下三点也不可忽视。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企业作为研究生就业去向的主载体,出于经济利益和人事政策考虑,已经从过去的接收毕业生――培养人才――产出受惠这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出来,不愿向毕业生再塑环节大量投入,尤其对以高成本聘用的毕业研究生,抱有更高的期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经得起市场经济的筛选,能面对经济竞争提出的挑战,迅速融入就业单位的运营体系和节奏。

其次,从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看,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势必带来人才流向的不协调。东南拥挤,择职不择业已是现实。目前,中国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着,迟早会有全国各地百花齐放的一天,到时毕业研究生越多,越应时所需,但是,怎样做到研究型人才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储备,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网络和交通运输的逐步发达,尤其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技术共享加强,经济界限和技术界限正在被逐渐淡化,同一行业尤其是生产行业面临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技术上趋向于主要技术的大同和细节方面的小异,行业主要技术研发集中化,大部分科研人才参与主要技术研发的机会减少,使得以培养研发型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首次面临就业难的尴尬。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高校管理人员,笔者拟就此三点问题的对策做以下探讨。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面对竞争挑战,企业要求所聘人才快速产出,得以受惠,这是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毕业研究生必须面对的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教育管理上着手,作出适当调整。限于国情,国内研究生不能像国外一样做到工读结合,但是,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行政机构和高校可以适当调整管理模式和学制,积极拓宽校企联合渠道,尽量引导研究生选择实际课题,安排研究生到企业实际生产研究现场做毕业课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生产研发难题,为研究生提供毕业论文实用化的机会,将研究生培养成企业真正需要的研发人才。适应企业在人才选择上的功利化需求,也让研究生能在毕业前就认知实际生产科研,更好地为自己定位,有的放矢的择业。

一味强调服从国家需要,让毕业研究生放下身段,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是不科学的,也是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相违背的。大力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积极创造研发条件,使毕业研究生就业后能学有所用,体现自身价值,才是吸受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根本途径。在这一点上,随着国家对于中西部的扶持和投入,已经有所改善,在研究生就业数据上也有所体现,我校2007年所做的就业意向调查中,西部生源研究生愿意回到家乡就业的人数分别比2006年高出13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出31个百分点。但是,面对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研究生择职不择业的尴尬现象,中西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毕业研究生能参与行业主要技术研发的机会减少了,但参与行业细节开发以及市场推广的机会没有减少,对行业知识的充分了解使得毕业研究生相对具有上手快、错误风险小,可持续能力强的优势。建议研究生教育也应该据此作出调整,根据研究生实际能力和个人选择,将同专业研究生分成两个群体做相应培养:一部分仍然以传统的研发型教育为主,另一部分以实用型教育为主,将研究生分流,教育本身仍然兼顾研发研究与实际应用,精细化的同时却使应聘和招聘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拓宽就业范围的目的。

总之,研究生就业需要社会、培养单位、研究生个人一起努力,本着为社会“量体裁衣”的宗旨,积极应对和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就一定能做到人尽其才,和谐发展。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0)

     同学们不见常见经济学毕业论文的问题

     问:这2个题目网上都已经有人写了,再写老师会说是抄袭了吧?

     写文章要有技巧,更要有新意,就如一个人说话,要说能让人记住的话。

     方法有这样几条:      别人在正方,你就让站在反方,还会有人说你抄袭吗?所谓研究,就是探讨,理念研究、学术研究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知道这一点很重要。      别人是大题目,你就以小见大、小题大作。大题目不好写,要有深度,要研究透彻,要形成体系,但是,化时间搞清楚一个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有亮点就行。

     举例:《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这个题目

     有人将中小企业融资难归结为处于融资竞争的弱势,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还在于中小企业本身,原因有几个:

     1、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产权不明晰,如虚假注册资本、股权设置、企业的设立与清算;

     2、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导致经营不规范、风险成本加大,如偷漏税、财务管理、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界限不清,政府、税务、银行“三表”的现象;

     3、法律环境不完善导致企业信用极度恶化,如:商业信用缺失、逃废债;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1)

一、借鉴深圳发展经验,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

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理清了工作思路。通过对专题的理论学习,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提高。使我们再次理清了思路,牢固树立了项目意识,把抓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调优产业结构,以产业项目增强后劲。认真总结深圳市成功发展的经验,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理念和做法,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积极创新毕节开发模式。使我感到毕节的发展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相结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投融资、政府服务、人才服务等各类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流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创新政策措施,一方面做好政策对接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制定地方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政策的集成效应。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毕节试验区发展所处的战略地位、面临的重大机遇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在提升整体实力、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发展、强化与周边地区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二、紧抓发展战略机遇,加大科学开发力度

毕节如何把潜在的、静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显性的、动态的发展优势,以优良的载体支撑开发开放,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为引擎,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合理的投入、大项目的聚集,形成合理的产业群。要抓住国发2号文件出台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有利时机,充分合理科学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推动农业大开发、大突破。要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主动策应政策支持,不断优化发展要素,着力突破制约瓶颈,切实增强内生动力,转换常规思维,选择科学路径,实施科学开发,高起点走出一条具有毕节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拓宽知识面,更加有利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