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6 16:01:27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07-03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也愈来愈突出。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队伍,构建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探索适合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主要是其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其实施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实践活动(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等)。国内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的着重教学、有的着重实践,最佳的是二者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开几门课程,也不仅仅是几个学生参加大赛或创办几个企业,而应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让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对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不能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实践中,在第一课堂方面,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和公益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有必要融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而不是教学体系之外的“附加物”。当然这又涉及到创新创业精神是否可教?如何教?是否能内化于学生的个性之中?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后被称之为创业教育),并把它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的高度。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业个性品质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办法和机制,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它必将发展成为专业教育。比如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的美国,很多商学院就开设了创新创业学专业,并设有独立的创业系,培养高层次的创业人员。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不完善,创业环境、创业文化不够成熟,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还不可能独立设置创新创业专业,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轨道。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两点,即个性品格的养成及商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培养创业者为主要目标,强调养成开创性的个性品格;通过包括机会发觉、创业认知、创业技能发展等系列课程或训练活动,切实掌握相应的商业知识、商业技能。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京会议上提出:创业教育,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与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高等教育要给学生发第二本护照“创业能力护照”,因为“学位不等于工作”;要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集合各种信息,通过一些项目和计划提高创业意识、商业创造性或小商业的发展。他们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美国学者柯林(Cofin)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知识与技能。我国学者习惯从“就业教育”、“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间的区别出发理解“创业教育”,这也是从“创业”的语义概念出发理解“创业教育”,即指“非工资就业”,创设或创办新的事业、职业或企业。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两方面的素质:一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冒险性、革新性等个性品格;二帮助受教育者识别机遇,整合投资资源,自我创造商机,把握新的商业因素。

三、创新创业精神的内涵

创新创业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享受冒险、体会创造的快乐,当然同时要勇于承担风险和失败。美国的社会创新创业精神一直处于很高昂的状态,从微软、思科、戴尔、SUN公司,一直到今天的facebook,这一方面和美国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美国态度鲜明的专利保护法律制度以及鼓励性的科技政策有很大关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美国大学中,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都有成熟的课程与教学方法,代表了美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2004年6月,在考夫曼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了《创业教育内容的国家标准》,其目的在于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不同层次的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框架,以此来提高创业活动的知识和技巧,为核心学术技能的获得和应用做好准备,共分为关键技能、必要技能、商业技能三个方面15项标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这个层面上说创新创业精神是可教的。

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作为创业精神的核心,认为创业精神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策动力量。1911年熊彼特出版了经典著作《动态经济学理论》,将创业家和创业精神引入到经济学理论,他认为由进行创新的创业家所带来的动态不平衡(而不是平衡和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才是一种健康经济学的常规和经济理论,是经济学家所面对的最重要现实。创业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并未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注意。亚当·斯密及以后的凯恩斯学派、弗里德曼学派等主流经济学派,都以发挥资源最大效用和建立平衡作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创业家和创业精神只被看作“外部条件”。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认为“变革”构成了创业精神的实质,把创业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系统地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1984年德鲁克发表重要著作《创新和创业精神》,全面论述了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关系,引起人们对创业精神的注意。

综合两位经济管理学家的定义来看,创业精神就是一种将变革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创业精神是指人们竟相成为创业家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它是由法文“En-treprendre”引申而来,意指“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具体地说,创业精神包括以下内容:崇尚创造、敢于冒险、容易冲动、打破常规、乐观、自信、果断、工作勤奋、精力充沛。换句话说,对成就和个人财富的高度欲望,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自信,富于创新、追求卓越的雄心和敢于冒险并承担风险和失败的精神,就构成了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为它提供亿万计的工作机会,提供各式各样的消费品和服务,增加国家的财富和竞争力。在英国政府出版的国家白皮书《我们竞争的未来:建立知识驱动的经济1997》中,阐释了为什么创业精神如此主要的原因:“创业精神和创新是经济发展和增长至关重要的动力,它们可以增加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创业精神在全球的很多国家中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同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作为一所工科基础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围绕如何培养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学校把大学生创业作为大学教育部分的延伸、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组织、创业实践及创新创业资金资助方面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同济办学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

1 加强基础建设,注重创新训练。同济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生科技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出台包括“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构建起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创新实践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训练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学生创新教学计划完成后,可通过创新训练获得跨学科知识积累,养成创新意识,体验创新过程。自2006年上半年,学校就启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跨院系、跨学科组合成项目组。以这些平台为依托,继2006年71个项目人选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后,2007年又有70余个项目入选,获得资助的项目名列60所试点院校中的第一类学校前列。2012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0项,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70项。土木工程学院被批准为首批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试验基地,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授为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之一。目前,校内包括创业者协会和研究生创业者俱乐部在内的学生创新创业组织100多个,聚集了数千名核心成员,吸引了数万名同学。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学生创新作品共获得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种奖项100多项。

2 开设创业课程,获得直接体验。随着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考虑创办自己的企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在发达国家里,有大约50%的新创企业在创立后三年内宣告破产,创业风险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同济大学从创业教育人手,对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训,使学生在对企业的创办和成长进行全面了解的同时,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主动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目前,作为通识选修课,已经开设了《创业理论与实践》和《大学生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以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教材《KnowAboutBusiness》(简称KAB)为蓝本,实行小班教学,充分利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活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嘉宾访谈、企业参观等),每节课要提交的作业均是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性体验。该课程促进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学校还主动开展创业培训活动,上海市太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每学期定期开设创业讲座,分基金成立以来,接受培训的学生已逾数千人。

3 利用挑战契机,进行创业演练。作为较早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高校之一,学校自参赛起就获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并在近几年,通过系统化的培养与选拔,扩大了“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同济园的影响力,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学生群体。前几届比赛中,学校共获得两个金奖、两个银奖、两个铜奖,其中,在2004年获得该项赛事的全国高校排名第五。2012年,我校承办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面宣传展示学校发展建设成果与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获2金、1银、2个单项奖,总成绩并列全国第一。曾经获得金奖的美特创业团队也已成功创业,并取得不错的业绩。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不仅挖掘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同时也浓厚了学校的创业氛围,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创业的气息。目前,校团委已经与同济分基金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创业大赛的优胜者可以获得优先推荐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

4 创业基金资助,实现创业梦想。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成立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会(下称同济分基金会),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投资或债权资助形式,资助符合申请条件的大学生依托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初次创办科技型企业。目前,同济分基金会资金规模已达2300万元,立项项目总计100个,立项资金累计1190.4万元,85个项目已经注册成立公司,入驻大学生创业园,注册资金4566.1万元。大学生创业项目中45%为依托学校成果创业,进行产业化,这些企业申请国家专利129项,其中授权90项;3家企业获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大学生创业企业获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等各类资助累计达1358万元;大学生企业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带动了大学生就业。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2)

一、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第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因而企业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因此,没有企业制度,就根本谈不到企业的存在,当然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就是企业制度。

第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因为企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所以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企业及企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守企业制度的安排,不能违反企业制度的任何一种安排。

第三,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组成人员,无论是CEO,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必须遵守体现企业制度要求的各种规则,也就是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的准则,就是企业制度。

第四,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企业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有活力的。因此,企业制度是企业活力的最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根本不可能有企业的活力。

第五,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无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资本经营活动,都必须要在一定的体制框架中进行,这种体制框架,就是企业制度。因此,没有一种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就不可能有企业的高效经营活动,因为没有企业良好的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的活动就没有体制保障,从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根本无法高效地展开。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指改变、更新或创造一种新的东西,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过程或行为。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缺乏是导致经济问题的根源。现代企业的本质是创新,所谓企业创新,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为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存在方式、经营观念、制度安排、经济行为及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或行为。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诸多内容,其中制度创新是企业活力的基础和保证。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就需要遵循一定规则,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和办事规程,这就构成了企业运行发展中的具体制度。因此,所谓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有关企业性质、地位、权力、责任及相互关系的规定、规范、准则的总和。

三、国有企业制度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本质上都是政府行政权力的调整。自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迄今为止,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阶段、经营机制转换阶段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阶段。

第一,从“国”与“企”关系的改革到企业内部关系的改革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着一种公有制天然合理、天然优越、为公有制而公有制的理论,政府的工作重点也一直围绕着如何对国有企业的权力与利益进行分配,而不是围绕着如何促使国有企业提高生产力而进行的。

第二,从分配制度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并没有触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仍把企业财产所有权、占有权和支配权掌握在手中,下放给企业的只有使用权。这样,企业只能按照行政部门的旨意使用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营自如同虚设,从而使国家留给企业的利润量的规定失去了客观标准,因为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是不能作为获取利润的根据的,利润的获取和分割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和支配权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因此“让利”只能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讨价还价来决定。

第三,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不理想、企业生产经营者缺乏积极性。在企业投资中,无论投资多少,效益如何,决策者不承担风险。于是,政府部门决定采取放权让利的改革模式,使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经营者的利益相关。从这个调整环路来看,放权让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但是,企业为了政府增加投入以推动生产增长,而不把经营重点放在提高产出投入比、提高企业的效益方面。显而易见,这种管理水平低下、损失浪费惊人的改革结果不是政府的初衷,它与提高企业效益、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背道而驰。

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度的三个不同层次内容,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关系。实践当中相邻的两种制度之间边界也是难以划分的。一般来说,一定的产权制度决定了相应的经营制度。但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地进行调整;同时,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地进行改进。而管理制度的改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做相应的调整,经营制度的不断调整,则必然引起产权制度的革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正是基于这种思路进行的。从实践过程来看,国有企业制度创新首先始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调整(企业整顿),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变革引起经营制度的调整;而经营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则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目前,正在进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创新便是企业制度当中以产权制度、经营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创新。

(二)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系统工程。现代企业制度不是指某一单项的制度,而是通过企业而构成的反映新型的生产关系的制度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就是理顺这些关系并使之制度化的过程。这些关系主要有:

第一,企业与出资者的关系。出资者向企业提供资本,构成企业总资产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企业向出资者提供资本收益。这种关系要通过建立出资人制度予以明确和固定。

第二,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同时享有按期回收本息的权利,企业则要负按期还本付息的责任,需相应建立信用制度。

第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一方面是企业中国有资本的出资者,依法享有出资人的权益,并对企业负有限责任;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管理者,依法管理企业这样的经济组织与其他社会单位,而不再是企业行政领导者,更不是企业的直接经营者。为此,必须建立企业法人制度。此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等均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关系,企业的财产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都要随之而更新。从以上可以看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实力,还要靠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协调推进。

五、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

既然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综合性地解决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走向市场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那么企业制度创新就绝非易事;简单地将国有企业翻牌为公司,“换汤不换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从目前来看,要突出抓好四个重要环节:

第一,深度推进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实现政企分开。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却并非易事。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做到政企分开,重新构造国家与企业之间在财产关系上的责任和权利,使政府和企业在这种新型财产关系中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人到位,防止在国有企业中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试行稽查特派员制度以来的实践表明,有些问题单靠企业自身是查不出来的。要按照最近修订的《公司法》的要求,健全和规范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理层行为的监督作用,使政企分开、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后,能够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第三,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规范的公司,能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机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因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身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竞争中有效的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相互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多元化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要加快把国有企业改制为多元化产权关系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运行而言,目的是通过市场竞争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优胜劣汰,形成优者能迅速发展壮大,劣者能淘汰出局的机制。企业制度创新的效果要体现在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之中。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经营者的流动机制、建立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企业的创新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巨钦,吴维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演进与制度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1).

2、生连科.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3、吴志强,赵红梅.浅析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与深化[J].经济师,2003(12).

4、凌绪强,谢方军,高志.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指导[J].企业经济,2002(10).

5、段平利.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J].特区经济,2005(12).

6、郭爱民.企业制度创新的原则和评价[J].企业活力,2005(4).

7、吴高飞.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关键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2).

8、阿斯燕・尼亚孜.浅谈企业制度创新[J].化工标准・计量・质量,2004(10).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16-02

高校应该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以生态化教育为主要教学理论基础,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教学突破口,不断探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一个理念、一个目标、两个改革、六大措施”为主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与理念

(一)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标

高校坚持生态化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为主,鼓励多种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教学最终目标,不断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出适合高校自身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理念

高校“生态化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态化教育理念把高校和社会相结合,重视学生身心全方面发展,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目标和培养设计,利用高校与社会资源进行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要教学中心,确定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上,应该提倡实践与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教材应该贴近现实生活,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式上的因人而异。

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改革

(一)加强高校学分制改革

高校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强学生学分制改革。首先,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学分和课时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必修课程,保证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课程设计上增加相应的选修课,对毕业的学分要求适当地进行调整。另外,高校应该实施选课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甚至可以对授课教师进行选择。

(二)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改革

高校的课程结构应该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加强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水平。高校将主要课程分为两大类,分别为通识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高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分类,同一类别的选修课程必须保持一致;同一大类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应该保持一致,高校应该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精简和浓缩,保证专业课程的质量和数量。最后,课程结构中应该加入实践教学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校每个专业都应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发展空间。

三、人才培养模式六大措施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实现以生态化教育为主要基本理念,以产学研教育合作为主要突破口,不断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六大方面的改革,六大基本改革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大高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对人才培养团队与创新创业培养基地建设、完善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制度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高校应该加强对生态性创业型学校的建设,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主要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加强与区域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为基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该加强把高校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道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应该加强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大力建设创新型的高校。

(二)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为加强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具备科学的工作思路,研究出一套适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业活动,深化学生课程改革,加强高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各个专业开展相对应的创新创业体验式教学课程,保证课程质量与选课制度符合高校学生的需要。最后,高校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调动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积极性,以教师的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带动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机制的运行。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应该以学生为教学培养的主体,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给予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师、教学教育时间上的选择权,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为学生安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校应该改变学校传统选课制度,把公选课程改为选修课程,把专业课以及非专业课模板课纳入选修课范畴之内,提高选修课程的总体质量。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以W生为教学主体地位。教学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四)加大高校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进高校和企业间的相互连接。高校实训基地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校进行产学研教育的基础,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校外的结合,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进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接,创建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五)建设人才培养团队与创新创业培养基地

高校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建立团队合作的教育机制,加强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加强学校科研成果的研发,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实现无限的教学价值。另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六)完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制度

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下应该加大评价制度的改革,以学分制代替传统的考试制度,学生可以通过科研项目比赛、、获奖证书、参加校内活动等替换学分。高校学分制的能力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创业带就业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明确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目标,紧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突出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革新,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不断完善与改革原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的弊端,积极推进科研合作教育,完善学生学业能力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完善,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向更高的台阶。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4)

一、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

中文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中等专业人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基本能力的养成,如果没有基本能力做基础,学生的研、教、综等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构建中文专业培养模式和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加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力度。要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设计和规划,为学生提供感知机会及创新的时机,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创新精神。

二、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创新实践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合乎培养计划要求,有机配合整个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要合乎整个培养计划的需要。一是要依据整个培养计划的教学进程时间安排科学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实施实践教学;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实施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配合、熟练、深化和提高,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延续,而且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应用甚至提高的有效途径。

2.创新实践环节设置的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包含于在培养计划的内涵和外延之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因为培养计划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合乎培养计划就是适应了社会需要; 二是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课程的开设、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的,合乎培养计划,就是符合了教育教学规律。所以,任何超出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都不应列入体系之内。

3.创新实践项目实施的便宜性原则

便宜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项目能够在主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较为易于实施。实际上主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项目实施的可能性。一是有实践教学实施的教师队伍; 二是有实践教学开展的场所或场地; 三是有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 四是有实践教学实施的规章制度。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安全、有序、低支出、好效果,易于开展,适合开展。

三、教学体系实施的质量监控

学校层面由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监控,教学督导办公室负责具体监控的执行。院系层面由院系“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 一是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落实; 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评价。包括实践实习内容评价、实践实习过程评价、实践实习结果评价; 三是评价的形式有座谈会,包括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实践实习地点座谈会、问卷调查、学生网上评价、管理人员评价、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评价。

四、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在高校的中文专业当中,中文也摆脱了我们为了考试而给出一个答案区域的限制。在高校中,老师则要创新性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跳出以前中学时候的思维束缚,这样也能够真正的了解和学习到中文的精髓。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禁锢大胆质疑和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重物素养及领悟力。

2.加强学生思想的交流

学生所置身其中的学校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的具体社会文化和交往情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在文学当中,文学不但具有其文学价值,也是一个时期特定的产物,具有一个时期象征性的作用,不同的时期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很多东西我们以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并没有发现或重视它,而这些潜藏着的价值对于我们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和谐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剖新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将学生的学习纳入到与实践相结合的状态下,同时创新性的中文教育对于学生去发掘这样一种价值有很大的帮助。

3.参与社会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5)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6)

一、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理念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之一。在现代经济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中,知识所占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也必须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知识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知识融合,并实现两者共同进步、发展的最基本要素,而知识所处的地位尤为重要,经济发展中的其它要素都必须要依靠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全面实现。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中,知识已经成为了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整体生产力、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2、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具有无稀缺性的特征,可以说知识经济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3、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表现出来的,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传播的媒介,而且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价值属性的商品,并通过“为买而卖”,最终达到获取利润的目标。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及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在人类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管理会计所工作处的外界及内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经营与管理目标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实现自我的需求,要以积极服务于“社会本位”最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为其经济的目标,而管理会计也恰恰可以更加有效的为实现根植于知识经济社会当中的“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的经营目标”,为较高层次的经营目标而服务。

2、经济时代背景下,决策支持系统正逐步向“金字塔式”或“倒金字塔式”的服务方式转变。

3、管理会计将会从“财务会计”当中的“二维结构”或“三维结构”来转变。在研究过去的同时也研究未来。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极其所面临的挑战

1、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对于管理会计的计量、目标、确认,以及控制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的无形化不仅仅表现为投入的资产的无形化,也同时表现为企业资产以及知识产品的无形化。当控制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其控制体系也必须要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

2、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成本分类,以及分配方法也提出了挑战。知识经济的形态中所强调的是产品的个性化,相对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当中的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以及产品的单一化生产而言,此生产品种的多样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对于产品成本的分配而言,其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换句话说,传统成本分配当中的分步法以及分批法,已经不能够较好的与新的经济形态当中的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分配额要求相适应。

3、使企业的风险处理陷于了困境。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风险以及收益均呈现出了极大化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在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新技术的开发成功,同时也将意味着可以获取巨大的市场收益。在现代社会经济形势下,管理会计工作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处理因当前的科学研究开发而带来的损失,不仅仅会对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的创新构想

1、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必须积极构建能够适应知识经济需求的会计模式。当前现有的会计模式属于工业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产物,与现代的经济时代的要求已经不能够很好的相适应,因而,对于会计理论界而言,进行新的会计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建立一个新型的会计模式意味着一个全方位性的系统化工程。将新的含义赋予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因素,必须要依据知识经济的客观规律来进行。

2、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只有不断研究并引入新的会计计量手段,才能实现知识经济从有形资产向着无形资产方的转化,从现代社会的财务资产发展方向而言,知识是会计计量的重心,而其中会计计量问题是最大的障碍,传统的会计计量已经不能够较好的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由此,会计计量的手段需要进行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而现实并且科学的正确选择是在会计系统当中应用更多种的会计计量的手段会计计量的手段。

3、合理的变革财务报告。目前的现行财务的模式,可以说属于一种非黑即白的财务模式,在会计上都可以对其进行确认,并且可以从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财务报告当中得以“解套”,因而能够较好的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会计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甘娅丽.财会实践教学的使命与策略[J].会计之友.2001,33(5)

[2]赵井霞.财会实践教学的探讨[J].商业经济.2008(5)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0-0030-02

一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也取得了相对明显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当前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这是当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整体性把握。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与国情及卫生事业基本符合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是与中国特色的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之路相吻合的,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西方社会以完全的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对私营企业的支持等理念不同,我国的卫生职业教学理念注重卫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卫生职业道德塑造的紧密结合,融素质教育于卫生职业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培养事业当中,以培养医德高尚、操作规范、作风严谨、尊重科学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教学目的。可以说,这一教学理念与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全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注重德艺双馨的卫生医护人员培养是基本符合的。

2.相对薄弱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我国来说是从外引进的。西方的卫生职业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勃兴,伴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为产业升级而培养大量技术性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大量建立。尤其是到了40年代以后,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的卫生职业教育体系,都开始了明细的专业分化,实施了更为专业化的卫生医护人员的培养。而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的,经历了“十年动乱”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影响和阻滞,到90年代才真正得到发展,虽然发展速度快,总体发展状况和趋势都很好,但是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系统的发展局面,与西方不可同日而语。

3.欠缺灵活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在计划经济时期,因此,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那种一切强调计划和行政指令的模式,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则强调了统一的政令和集中的权限,然而最终却取得了脱离市场轨道、偏离社会需求的效果,教学内容定位、教学计划制定以及培训形式选择往往按照专业的制定,实行全国统一化推行,由此形成“自上而下一线通,分业划片大一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这种严重脱离市场而大部分听命于行政指令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结果是人才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大量的市场用不上,从业人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形成了人力资源分配堆积。同样,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还缺乏用于保证产学合作的相应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正是这种脱离市场而过度依靠行政指令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培养的标准往往就模式市场需求而发展,因而学校就不会去积极拓宽与卫生企业等组织进行合作,用以塑造人才的市场适用性。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往往缺乏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职业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严重偏离正轨。

二 我国卫生职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对策研究

1.树立正确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和方针

明确和提高认识,是当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先导。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是培养护理、药学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的教育。”卫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医学教育的交叉领域,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人才储备库。因此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革新,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这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方针,并注重发挥这一理念的树立和塑造。在卫生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职业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体系。

2.明确有市场需求预测和岗位分析作支撑的职业培养目标

明确改革创新的目标定位,是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而这一目标定位的明确,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支撑,即市场预测和岗位分析,这两大支撑是互相作用的,市场预测是岗位分析的依据,市场预测的结果往往成为岗位设定的依据,而岗位设定之后的分析又能反馈信号给人才市场,从而影响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具体地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必须以科学的岗位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和依据,同时依据岗位的需要来设立专业并安排课程。卫生职业教育在基本顺应教育改革的这个基本前提之下,要紧紧抓住市场和社会需求这一主线,并结合自身在办学资源上和所在区域上的优势,确立、完善和调整办学方向和主要特色定位,优化专业设置,尤其是对热门专业要紧抓不懈,并准确地把握市场瞄准冷门专业,同时对前瞻专业要进行大胆预测和引进,对特色专业要不遗余力地创办。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应严格按照毕业后,从事技术岗位的就职需要来确定。这就需要主管部门能够尽快研究颁发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的相关类专业目录,指导卫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建设。坚持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宗旨,遵循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的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而对于卫生职业教育这一实用型教学系列而言,必须要打造一个能够全面高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团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要想培养一批能够真正达到“双师”的要求的师资团队,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可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采取培训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打造和完善一支既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又有较高的专业临床经验和技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人才导向。当然,科学、合理、系统的人才制度是保证这一队伍能够长久创新教学能力的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进而健全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机制,从而将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进行全面优化,而趋于基本合理的格局。

4.完善教学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考核力度

职业技能教学考核系统是完善制度的收口,好的考核制度能起到激励作用和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有力借鉴,以克服我国卫生职业院校以单线程的知识指标考核为主的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和缺失,而将知识和能力作为兼容兼顾的双线程指标,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中对明确强调对职业能力考核的特色突出。另外,指标体系中还将“学生为主体”作为背景性考核依据,强调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并有力结合校内校际联合考核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并对接各种教育培训形式,提供给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有利平台。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指标体系有意识地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项,同时将能力标准系统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水平的基础性评价标准,这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5.立足全球视野,创新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卫生职业教育是西方舶来品,西方在此方面有着我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发展阶段、成熟程度和先进理念,因此要立足全球视野,吸取西方最先进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验和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尤其是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国际卫生医护人员国际竞争力的塑。在文化、教育、科技全球化的当代,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创新模式必然要面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教育环境。这就要求以国际化标准来牵引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在卫生医护人才培养质量上要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同时逐步发展更高层次的卫生职业教育,使我国卫生职业教育逐步向本科、研究生层次发展,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的卫生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霁、张辉玲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中外比较及对策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09(1)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8)

从个体和微观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如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诸多问题,尤其以融资难最为突出和普遍,这又大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讲,它又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英国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就指出,在现行金融制度中,市场的力量无法促使资金配置到中小企业。就我国而言,除了政府在诚信环境建设、融资平台打造和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以外,单就借贷双方分析,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双方都存在问题,但我认为,还是应该从企业自身找病因,方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

信息不对称。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更加不透明,外部出资者在收集中小企业信息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将承担更高的交易成本和更大的风险。若这些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外部出资者就不会向中小企业投资。

规模不经济。由于中小企业在与银行打交道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转嫁部分额外成本,因此规模不经济产生的成本实际上主要被中小企业所承担。但中小企业对利率升水的承担能力也有一定限度,即支付的贷款利率不能超过其所投资项目的回报率。

经营不确定。经济灵活性是中小企业的天然优势,但在融资活动中,这种优势却可能转化为劣势。对于厌恶风险的外部出资者来说,灵活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倒闭率,显然使外部出资者特别是向其发放贷款的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使其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抵押值不足。由于中小企业资本弱化的经营模式和固定资产比率低的财务特征,其所能用于抵押的实物资产与大企业相比显得十分匮乏。

体制不完善。由于金融压抑政策和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体制的结构单一,金融市场被少数大型金融机构所垄断,民间金融组织处于蛰伏状态,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会由于渠道狭窄而受到极大的约束。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创新

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认为,理论决定实践。有必要从理论分析入手,探讨和寻找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经典理论与案例,吸收先进理论与做法,才能从根本上求索出我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与方法。就我研究所掌握的情况分析,具体的理论支持有以下几点。

将融资理论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并分析,可以得出中小企业的最佳融资顺序。即在初创期,以内源融资为主;成长期和成熟期,以外源主动性银行融资为主;成熟期到衰退期之前,以内源权益性融资为主,此时,银行融资考虑退出;进入衰退期,则以外源被动性债务融资为主。如果能“二次创业”,则可以开始新一轮的主动性融资。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中小企业始终存在对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路径依赖”。

从委托――理论角度出发,将储户――银行――中小企业纳入三角形契约关系之中予以分析。可以得出,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完全契约,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所有者歧视和信贷配给,进而找出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症结。

从博弈论角度看,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完全信息下的不完美动态博弈,所以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不畅的问题,必须从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入手,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与加工成本,实现银企之间的信息充分与对称。

运用集群效应理论。可以提出成立“中小企业创业园”等类似企业组织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组合与融资互助,从而从中小企业自身方面提升整体竞争力与信用水平,为其融资提供条件。

借用生物共生理论观点。结合信息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大小,提出构建我国银企关系新模式,即“大银行―大企业”、“小银行―中小企业”的共生对应模式,是实现金融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也是破解融资约束的突破口。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配套支持

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业务指引,如要求商业银行要设立中小企业融资专营机构,加强六项机制建设,重点审查“三品”“三表”等非财务因素等等。

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没有足够的自由资产可作抵押,银行为了抵制风险,就必须抓住现金流,而中小企业往往又是整个产业或物流链条上的一个节点,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可以有效转化为银行信用,既实现了企业及时回笼现金,又可以保证银行贷款封闭运行。在企业借款同时,要求法人提供担保,这样,个人的无限责任加上个人的信用水平都对中小企业风险进行了很好的缓释或披露,将个人信用纳入企业行为之中,可以确保银行贷款的相对安全。

另外,为鼓励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积极做好中小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内部就要有激励机制。其中主要一个就是降低资本占用费分配比率,引导其做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同时,相应提高大客户或高风险业务的资本配置占比,从结构上还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做到“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时,监管部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要设一个容忍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比率要单独统计并解决,需要各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适当调整对中小企业贷款提拨备的比率,尤其是专项拨备方面,可相应降低比率,减少对当期收益的影响,进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 从税收方面看,建议有关部门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率。在银行业整体税赋水平不变或略降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要调低营业税标准,以税收杠杆的方式,激励金融机构对小企业放贷。相应地,政府对涉及民生就业类的中小企业提供多种财政支持。包括财政提供启动资金,对银行贷款予以贴息,运用财政担保公司实现信用增级,减免企业或个人所得税等等。另外,还要运用一些信用平台,促进银企对接,增强项目的可贷性,提高小企业的可得性。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战案例

中小企业的确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但是,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却又各有各的“难处”。因此,单就融资中的贷款而言,商业银行也需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融资需求,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只有“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大类。

针对工业生产型中小企业

工业生产具有周期性长、投入较大,拥有一定技术或专利,占有一定的固定资产,抗市场波动强等特点。如果是成长型的高科技工业企业,还具有产品销路好、回款良好、生命周期较长等优点。而且这类中小企业往往又是大型企业集团的“卫星式”配套企业,市场稳定性较好。所以,商业银行应该针对这种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做对应的融资类产品。目前,可供操作的业务有以下三种。

知识产权(专利权)质押贷款。对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应联手知识产权登记部门,在权威中介机构的评估价值上,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质押融资,真正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将技术转化为产业化所需的现金。

园区厂房按揭贷款。高科技工业生产企业大都坐落在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针对前期投入较大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推出“园区厂房(地)商用按揭贷款”。按照零售贷款模式去设计。而且在还款方式、期限等方面都要考虑企业现金流“前歉后丰”的特点,更体现人性化。 股东联保信用贷款。入股生产型企业的股东往往是战略性投资,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商业银行就应该激活股东的信心,利用他们的财务实力来帮助该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建立连带责任担保或股权质押贷款,取得银行贷款支持。

针对商贸流通型中小企业

这类企业具有物流周转快、上下游关系密、现金流速高等特点。但也存在自有资金少、成长性一般等不足。商业银行针对这些特征,需设计适应它们的信贷产品。 应收账款质押或保理业务。《物权法》出台以后,为动产质押提供了法律保障。人民银行专司应收账款质押登记之责,这就更为大力推广此项业务铺平了道路。由于商贸流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存在一定的资金相互占压和支付账期的现象。因此,商业银行就应该运用这种融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盘活资金。

买方信贷业务。对于那些下游客户资金实力雄厚且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其下游客户(买方)发放专门用于购买销售商所售商品的贷款,实质是间接地支持了销售商的货款回收,改善了销售商的现金流量。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与传统的贴现业务不同,作为中小企业的买方如能替卖方贴付利息,采用商业票据融资方式支付相关费用,即可实现双方交易,又能以贴现率(远低于贷款利率)融得资金,可谓一举两得。对于中小企业报表来讲,只是由短期借款调整为应付票据。

针对涉农类中小企业

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特征,而从事“三农”服务的中小企业就更需要呵护与支持。这里,就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作为一体进行融资计划的安排进行探讨。

保证保险贷款。鉴于“三农”的特殊性,一些保险公司纷纷推出各种保险产品,化解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履约保证保险就应成为商业银行风险分担机制的一种选择。这种银保合作,也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缓释。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9)

1.前言: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社会各个领域从各个层面之上对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由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之后的人才是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和周遭环境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所以由此可知专业性强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是十分的重要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来说重视的是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致力于以此危机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

2.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展开分析

2.1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

紧密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校企资源整合,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结构布局,建成“岗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突显就业、研发、实训一体的综合效益功能。校内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整合实训场地和购买设备,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建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职业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其中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实现在专业群内共享,涵盖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室使用率和共享能力,制定了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的实训标准。形成具有专业辐射效果的校内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此实践教学平台上可完成本专业体系中60%以上的实训内容的学习。校外与本地区体育场馆行业、高尔夫行业、体育培训行业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满足校外实践教学、实习的需求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2现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

因为在开展实践教学相关活动之前制没有制定出来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系统性也就成为了一项有待提升的项目。没有针对实践教学展开系统性的规划工作,一般情况下开展的设置和安排工作的随意性都是比较强的,产生的结果就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较为低下,学生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掌握的专业技能的零散程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就需要在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展开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实现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从而就能够使得实践教学的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现阶段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使用到的创新措施

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的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开展,就能够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牢固程度和灵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实现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主要形式有:课上的小组讨论、课余实践的理论教学拓展等等。课上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以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为主题,教师在讨论正式开展之前是需要设定出砻魅返奶致壑魈夂涂己朔绞降模小组中的各个相关成员以主题和考核方式为基础展开讨论活动。课余时间理论知识拓展其实就是以一门专业课程或者多门专业课程为基础,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进入到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等相关的体育性质的组织中开展调研工作,并在调研相关工作结束之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拿到课堂当中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之所以会开展课程中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及时的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且逐渐的将这种实践能力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认知实习其实就为为了能够使得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学生对体育组织以及体育企业形成一个感性层面上的认识,,以便于能够使得学生对体育组织施行的经济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经济管理知识形成大致的了解,从而就能够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涉及到的知识的范围、工作特征以及工作性质形成一定的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的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出来,以便于能够使得后续的理论、实践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专业思想。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学生需要开展的认知实习是可以划分为学校内部和小学外部两个方面的,在校外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知实习能够对体育组织的销售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大致的了解,在对问题展开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找寻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就能够将学生使用体育经济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

参考文献:

[1]许睿博.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

[2]李军岩. 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85-87.

[3]刘雪. 关于构建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4:3.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10)

一.《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概述

《农业机械化管理 》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按照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及合理地组织农业技术设各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活动。其主要任务表现为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决策,做到全面规划,有效的计划、组理论和技术织、指导及监督,从而使农业机械化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管理学、运筹学、工业技术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基础知识,能够分析、研究如何用好、管好农业机械设备使农业机械化生产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目的,并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获得收益。

二.《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建设与内容方法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农机企业生产管理,二是农机企业设备管理,三是农机话生产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少和讲课老师的不同,导致 《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老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觉得费解难懂。而且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教材内容及实验实习设备陈旧老化,修订更新缓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制约着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存在教学效果差,课堂互动差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知道了一些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理论知识,一大批学生,除了在学习阶段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所限,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够牢靠,还由于工作中未触及到农业机械,很快便淡忘了所学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知识。大多数同学反映的情况表明感到现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条件与实际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2.2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该课程是实践性很强并且与理论并重的专业课。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效果差。课时太少,教学内容无法展开。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计划学时太少,在这么少的课时里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难度有点大。使课程内容支离破碎,造成知识体系结构不完整。现在的学生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根本无法理解及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但农业生产机械化化的实践教学受到时间,地点的诸多的限制, 有一些实践教学根本无法完成或只是部分完成, 降低了教学的效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重视的程度不够,与教师互动性不强。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的一部分,但许多同学对实践课没有兴趣,自主学习性不强,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态度不认真,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3课程资源建设不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就是通过备课等活动,搜集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等资源。在高校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存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就是案例的供给数量不足。由于编写案例是费时费力的工作导致我国高校的案例教学中案例缺乏,供给不足问题尤其明显并伴有案例内容陈旧与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出现。其次就是案例的质量参差不齐,案例编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用没有经过编辑和加工提炼的案例那么这个案例的适用性必然受到限制。管理系统开发滞后也极大的影响了案例库的建设。我国很多高校案例库应用管理系统开发的工作还很滞后,这又制约了案例库建设的进程,同时使案例的使用处于低效率状态。

三.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3.1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的教学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出改革。教师要有先进的教与学的理念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的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下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在讲课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习题增加理解记忆。可以以互联网为中心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师也可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来进行交流,通过学生进行讨论增加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争论和探讨中,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通过这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之外还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中计划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也可以采用课内学时加课外学时的办法完成教学任务,把实践教学内容放在课外进行。然后由教师编写实验教学计划,对实验目的、方法、具体内容、考核指标做出明确规定后布置任务后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从而增加授课效率。由于该门课的实践性很强 ,然而传统的理论考试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讲,成绩考核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对考试的改革来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考试环节上应体现出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且实践考核应大于理论考核,理论考试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而实践考核则可以在实验室通过抽题的方式来进行。通过提升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3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修订好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进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在大量收集案例之后,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案例库,也可按照同一专业的不同内容建立案例库系统,开发案例库管理系统平台并且将案例整理归库。案例教学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根据案例库建设的不同目标,案例库的提交形式也多种多样。案例库的建立要考虑案例覆盖的知识点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及多样性。案例的内容理论的深浅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为了方便查询和提高利用率,尽可能对案例进行数据处理,把入库的案例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存放在库中,进行有序化加工处理。案例库可以对案例进行统一编选、制作,并对入库案例进行及时更新,使入库案例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和系统性,并形成大量的企业素材积累,从而使学生和老师更为方便的使用案例。

结束语:《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应该弥补以往课程教育体系的不足,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制定该课程的考核标准。该门课程应该充实教学的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并且要依托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成果。该课程同时也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应该提升实践课程在该课程的比重。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 通过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推进先进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与研究, 一定能为培养现代化农业所需人才发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篇(11)

关键词: 概率论; 创新性;教学方法

Key words: probability theory;innovativ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54―02

0 引言

对于大多数理工科学生而言,《概率论》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而理工类的专科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其他层次的学生来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逻辑思维能力比同专业的本科生稍逊,比艺术等类直观想象力又稍差,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自然应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重要的是使他们对这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这门课的钥匙,学生对这门课学习和钻研就呈水到渠成之势。目前,对于理工专业的大多数课程来说,对专科生的教学与本科生的教学只是在教学范围、内容的层次难度上稍有差别,在教学方法等其他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下面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简单的不成熟的思考,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1 激发学生兴趣,上好第一堂课

古语说,一鼓作气,一鼓很重要。作为一门新课的讲授,第一堂课就是该课程的灵魂。只要我们开个好头,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后面的教学就能够比较容易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笔者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我不能相信,上帝会跟宇宙玩掷骰子游戏”这个现在看来明显错误的句子作为开场白,通过名人名言引出概率的概念和内涵,以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洋洋洒洒,尽情发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表明,宇宙是由确定性的规律支配的。物理定律决定了世界的现在和未来。果真这样吗?这不是把我们的世界简单化为一个僵死的、机械的机体了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岂不是处于一个异常恐怖单调僵死的世界中?而实际上,大家都能感觉到,我们所在的世界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奇妙的难以言述的美。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美呢?可以认为,是偶然性。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正是偶然性造成了这个奇妙的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有了这些多样性,才产生了美。在偶然中世界上出现了生命的萌芽,偶然中生命得到了进化发展,偶然中生命获得了智慧,偶然中社会得到了发展,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偶然性创造了美。

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该偶然事件隐藏的规律和特性。而概率论正是研究偶然性,研究偶然事件的种种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不仅有结构宏大的理论,而且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日常生活中逐渐产生难以置信的越来越多的应用,无怪乎约瑟夫・巴特勒会说,生活之路实质上取决于概率。什么意思呢?因为事实上,每天从早到晚,我们都会对可能要发生的事做出成千上万次无意识的选择。

概率论不仅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都极为重要,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于我们生活、工作、心理等环境的各个领域,未来的教育,会使概率的学习进一步融入各门学科和各个阶段,甚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会看到它的身影。每天早上醒来,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概率问题,需要我们做出各种各样有意无意的选择。而合理的选择,将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激情。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出去?洗漱时用什么物品?早餐吃什么?和谁搭伴去教室?等等诸如此类,成千上万而难以详述。偶然性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了解了它,我们才会做出较为准确合理的抉择,在生活中更舒适,工作中更顺利。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概率论无时无刻的应用,使学生们初步认识到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在第一堂课上,除了介绍《概率论》的各种实际应用外,笔者还介绍了这门课对每个人生活中,尤其是遇到挫折时对心理上的指导意义,并指出,有了它,我们生活中就能少犯很多错误,从而对事物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很多乐趣。例如在生活中如何使用概率知识去识别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骗局和诱惑(和问题),避免给自己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损失;怎样利用概率知识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成绩;概率论中的一些知识又如何对学生将来工作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正是通过活跃生动的第一堂课,使学生感到这确实是一门非常有趣而又实用的课程。

2 对后续各个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

第一堂课是重要的,后面对概率各类问题的进一步阐述同样重要,否则,前面学生建立起来的兴趣和欲望很容易逐步丧失掉,从而使教学工作前功尽弃。因此,在对这门课的后续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我们要根据这些章节内容的特点,找出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点,用这些关键点来引导学生,纲举目张,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

在第一章的随机事件与概率介绍中,由于本章节概念多、定义多,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除了使用教材上已有的一些比如文氏图等工具外,还应用了国外教材上使用的树状图来阐明各种概念、定义、问题等等。另外,还结合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比如工厂中工人吸烟情况,谋杀案审判中陪审员的确定问题、装电脑时各种零部件的选择问题、男女不同性别的寿命影响因素、学生的篮球比赛,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兴趣,学习的热情自然就提高了。

例如,在介绍概率的一般种类时,首先介绍了形状方正、质量均匀、各点出现机会均等的六面骰子(点数为1,2,3,4,5,6)在随机投掷时,出现偶数点和奇数点的概率都是3/6=1/2,也就是说出现偶数点和奇数点的几率是相等的;而如果在骰子内部以某种特定方式灌了铅,使骰子的质地不再均匀,那么通过投掷这个骰子数百次后,通过做记录得出每个点数出现的几率,显然与第一种情况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直接得到或者通过实验数据得到的,而对于一些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实验或者观察太少或太模糊,不能做出正确的频率估算的事件,例如宇宙中存在黑洞的可能性有多大等问题,只能通过科学家在其生活时代所具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考虑所有相关证据做出一定的推断。至此引出概率的三种类型:古典概率(先验概率)、频率概率(统计概率)、归纳概率。

另外,结合实际,精心选择例题也很重要。比如,在介绍全概率公式的相关概念时,针对个别学生出勤率不高肯定要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况,为了在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特意选择了这样一个例题:张三在上一门概率课,在每周周末的时候,他可能跟上课程或跟不上课程。如果他在某一周满勤,那么在下周能继续跟上课程的概率为0.8(假设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导致他跟不上课程的概率为0.2);然而,如果他在某一周发生了缺勤,那么他在下周能继续跟上课程的概率则变为0.4(假设由于缺勤和理解能力的共同影响,导致他跟不上的概率为0.6)。现在假定,在第一周上课以前认为他是满勤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假定一个学期有18周,在这18周内他有若干次缺勤),那么他能够跟上课程的概率有多大?通过这样的例题,既向学生讲述了概率的相关知识,还向他们说明了缺勤的危害性,从而有效减少了学生缺勤的次数。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是第一章的抽象和延伸,在讲述这一章时,除了使用表格和函数图形外,还使用了柱状图和概率直方图,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上的感受,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同样借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有些甚至是一些比较新的国外教材上出现的例题,比如交通违章超速监控问题、环境污染控制预算问题、烟草含量问题。另外,在学习中,因为学生是理工专业的,所以例题选取的种类范围比较广,避免了单调死板的讲述。

数字特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对每个人的行为决策起的作用最大,在讲述本章时同样精挑细选了一些股票投资、飞行员寿险问题、短信欺诈、网购中的商家促销等最实际和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来进行说明。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数学模型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概率的分布这一环节比较系统、严密,在介绍了书本上的一些内容之外,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系统性的全面认识,还补充了负二项分布、泊松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关系、分布可能带来的一些误解和风险,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讲授中有选择性的使用了多媒体的帮助,使学生对各种分布曲线形状及其变换有一个形象、动态的感受,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除了按章节特点进行讲授外,笔者在讲课中还注意了将课程内容的前后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横向的比较,加深对各个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班由4个研究生和12个本科生组成,将这个班随机地分成4个小组,每组4人。问每个组刚好包含一个研究生的概率有多大?在学习了概率的基本概念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如何用一般简单的方法,也就是组合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在学习了条件概率相关内容后,笔者又介绍了用条件概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了计数法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方法――计数法来寻找答案。通过这种途径,向学生说明了创造性思维和复制性思维的区别,以及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即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寻求方法。

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教学中的改进和方法外,笔者还经常对学生就某些特定的问题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 考核方式丰富多样,并考虑理工专业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开拓思路,教学中采取了大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对某类专业性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试图提出解决办法。由于理工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笔者让学生考查由CD唱机、FM―AM调谐装置、双音箱和功率放大器组成的立体声音响,根据图示需要做出哪些假设,如何确定该系统的可靠性?类似的这些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化了课堂内容。

总之,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思考和研究,改进了一些教学方法,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求知欲的基础上,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和使用概率知识的能力,取得了一些好的学习效果。但笔者仍感觉这门课的教学还有进一步的潜力可以挖掘,例如怎样使用问题驱动的方法设计问题、引入问题、展开问题,如何将这门课更好的与数学建模联系起来等等,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去摸索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