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效课堂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8

高效课堂概念

高效课堂概念篇(1)

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课标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题,由50个重要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构成了生物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生物学概念意识的确立,是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认为概念的教学就是概念知识的记忆,概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记忆固然重要,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则更能体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概念意识,围绕重要概念来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

3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1 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以前备课只是要求教师写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现在做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程度,往往取决与课前的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标准以及规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应确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学科培训,了解学科的性质,认识学科的特征,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在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其次,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以往,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注重于这节课自己怎样去教,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就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现在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障碍,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一堂课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师的怎样教来设计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来说说我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这节课里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累积;(4)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的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学前分析:通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生物与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但是还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才能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呢?认识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如何维持这个系统整体性?以这样的一条主线来进行展开,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

3.2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2.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在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时,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网罩起的草生长不好?同时播放我国北方草原的牧场轮换放牧的前、后对比视屏,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这样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进行有效情景的设计,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如:你的家乡在哪里?环境好吗?有哪些名胜古迹?我们的校园美丽吗?而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3.2.2 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我们身边的某一个生态系统,如学校后山上的树林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掌握生态系统概念。

3.2.3 设计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的学习中,应尽可能地列举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校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分解者者中列举蘑菇、平菇这一特例,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不是植物,是菌类,是分解者,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

高效课堂概念篇(2)

新课标将生物定位为自然科学,重视生物科学概念的学习,凸显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落实生物的概念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1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

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课标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题,由50个重要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构成了生物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生物学概念意识的确立,是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认为概念的教学就是概念知识的记忆,概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记忆固然重要,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则更能体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概念意识,围绕重要概念来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

3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1 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以前备课只是要求教师写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现在做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程度,往往取决与课前的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标准以及规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应确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学科培训,了解学科的性质,认识学科的特征,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在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其次,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以往,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注重于这节课自己怎样去教,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就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现在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障碍,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一堂课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师的怎样教来设计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来说说我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这节课里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累积;(4)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的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学前分析:通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生物与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但是还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才能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呢?认识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如何维持这个系统整体性?以这样的一条主线来进行展开,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

3.2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2.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在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时,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网罩起的草生长不好?同时播放我国北方草原的牧场轮换放牧的前、后对比视屏,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这样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进行有效情景的设计,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如:你的家乡在哪里?环境好吗?有哪些名胜古迹?我们的校园美丽吗?而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3.2.2 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我们身边的某一个生态系统,如学校后山上的树林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掌握生态系统概念。

3.2.3 设计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的学习中,应尽可能地列举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校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分解者者中列举蘑菇、平菇这一特例,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不是植物,是菌类,是分解者,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

3.2.4 在练习题中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应用和迁移

很多老师不注重对练习题的讲评,课后练习题是集中复习、巩固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主要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练习过不关,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没吃透,教师不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就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的“夹心饭”,不利于下一个概念的掌握。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练习生物实验室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的植物和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否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这就是明显对生态系统概念的一次辨析和迁移,通过它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的掌握程度。

高效课堂概念篇(3)

何种课堂能够称为“高效课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与答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讨教育理论界基本达成一种共识: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育效果。一堂高效的课包括课前预习、学案设计、课件制作、板书的设计、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技巧、学生课上的自我展示、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课后的及时反馈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授课过程中“历史概念”的解读对于高效课堂的推进作用。

有些历史概念本身就晦涩难懂,更何况同一历史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不尽相同,这样便给学生们学习历史、解答问题带来诸多不便之处。张耕华在《有关“历史事实”及其相关问题》中这样阐述:“历史事实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第二种含义是指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第三种含义是指专科信息中的历史事实。”[1]从中可以看出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不在场性以及主观性,所以历史事实即重要又复杂。那么对于历史概念的正确解读、归类、概括、总结就关系到课堂的高效程度。

一、以“封建”一词为例谈一词多义现象

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概念便是“封建”一词,中国古代“封建”本意为“封邦建国”代指分封制,古人笔下“封建”使用甚广,几乎都特指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史记三王世家》中记载“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记载“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但自从明清西学东渐以来,大量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伴之而来的便是用大量中文词汇来解释西语,在翻译时意义却时常诸多不同之处。

西方“封建”一词最早为中国接受是翻译“封建社会”,西方的封建社会主要指的是封建割据,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西方封建制度的三大特征是领主、封臣和采邑,领主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同时国王或皇帝是国家最大的领主;封臣是接受领主授予土地的人,他们的受封的土地被称为采邑。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有很大的自,领主对封臣的干预有限,但领主与封臣之间建立了一种封建隶属关系,封臣承担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如向领主服兵役、提供赋税、支持领主的决议等。[2]中世纪欧洲由无数这样大大小小的封国构成众多的封建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者称之为封建社会,而他们断定封建社会的标准便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建立一种人身隶属与保护关系在内的等级制度。

据著名史学家冯天瑜先生考证,最早用“封建”一词来定义中国社会形态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先生,他在1912年的时候就说过“不幸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使深受西方先进思想以及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中国共产党、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有必要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行探讨以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问题。陶希圣以及郭沫若等人根据井田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传统血缘贵族的没落、官僚地主的兴起、君主专制的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对封建社会进行“概念改造”,赋予了“封建社会”这个词以新的含义,主要指从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一种社会形态。而后等人基于革命的需要并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封建社会进行强化与宣传,如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应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3]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以及1949年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五大社会形态基本定型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虽然当今一些著名学者如李慎之、冯天瑜、萧功秦、秦晖等人多次强调用“封建”一词来概述中国的这段历史比较失准,主张用“帝制时代”、“皇权社会”来代替,但是不管用任何一词来代替都感觉不合适,因为“封建”一词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八九十年,早已深入人心被人们所习惯和接受,难以改变。不同的词语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但是历史事实、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的实质、文明的进步的程度却不会改变,我们注重的是历史与社会的内涵与实质而不要在形式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封建”一词既然已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我们就不必为这一个词而纠结,我们可以在使用封建社会这个词是将“封建”二字打上引号加以强调便可。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中国的“封建”主要指中国古代的分封制;西方的“封建社会”主要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地理大发现这段时期的历史,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极为相似;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指自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对于“封建”一词多意的理解关系到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考试内容的理解。

二、以“左”“右”为例谈对立词义区分现象

在历史授课以及做题过程中“左”“右”二词经常出现,如:“左派”“”“左倾”“右倾”等词,如果学生弄不清这些词意则不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历史事件与史实的掌握。

“左派”与“”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是第三等级,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享有诸多特权,而第三等级创造社会财富却深受剥削和压榨。1789年为解决财政危机,重新召开三级会议,当时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代表大多数支持国王的意见,坐在国王的右边;而第三等级的代表则反对国王的意见,坐在国王的右边分左右两派而坐,此后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种惯例继续被延续。所以“左派”通常指激进派或革命派,一定程度上代表人民的利益;而“”通常指保守派或反动派,更多的代表上层统治者的利益。在学习国民大革命时不可避免的一个名词“”,“”主要指以为首背叛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以及三大政策的一部分成员,他们违背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潮流、违背中国人民的意愿,在他们的破坏下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大革命失败。

“左倾”和“右倾”的区别在于“左倾”是指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冒险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如在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造成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损失了大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并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给我党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造成巨大的伤害。建国初期的“”和运动是“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反应,在当时中国工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前提下,中共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在此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和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灾难。又如六七十年代的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的指导下进行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右倾”则与“左倾”相对,是指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当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忽视人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保守主义和投降主义倾向。如在国民革命后期,面对以为首一系列破坏国民革命的活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一再妥协退让,低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与共产党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鲜明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偏‘左’与偏‘右’都不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本篇论文中的“封建”、“左”与“右”这些词只是众多难以理解历史概念中的一小部分,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历史概念需要解读,这些历史概念要么有很多种解释要么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它们解读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与高度。我们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将这些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与解释放到学案中供学生参考,这样即节省课上时间,又提高课堂效率,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效课堂概念篇(4)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其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重视解题技巧教学,轻视数学概念教学”的现象,或缺乏对概念的整体性理解,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这些都应该引起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视,不断探索教学策略,实现概念教学的高效性。

一、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入概念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致力于轻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而激发学生概念学习的兴趣,引导其主动分析与解决问题,进而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抽象,实现概念学习的高效性。

例如:在向量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然后提出问题:杰米鼠向西逃窜20米,假如汤姆猫追向北或西北方向,那么能追上杰米鼠吗?如果追不上,原因是什么?当学生表示疑惑、产生好奇心时,教师再顺势引入“向量”这个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向量的必要性,最终知道向量的本质特征等。

这样的引入方式比较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高中数学教材具备比较标准的数学语言,某些数学概念还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素材,将其有效地引入课堂,进而拉近数学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以“汽车加油”为主题,让学生观察一下加油站的加油过程,显示器上的数字保持7.4元/升不变,而旁边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跳动,其原因如何?两个小窗格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三者关系怎样?这样,顺势引入函数的概念,假设所加的油量为x升,所付金额设为y元,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即可表示为:y=7.40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就是x的函数)。

这样,函数这一比较难讲解的抽象概念,就以生活化的感性材料传达给学生,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同时知道了两个小窗格分别代表油量和金额。因为油量一直在变,所以金额也随之改变。

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形成概念

学习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所以,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自主进行观察分析、概括抽象,从而获得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进而在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培养其抽象概括与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曲线方程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连续提问,启发学生对直线方程定义的回想,然后自主进行对抛物线与正弦曲线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获得曲线和方程的特征,从而将直线方程的概念迁移于曲线方程。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式。

四、概念教学可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多媒体等网络先进技术的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其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理解并掌握新概念的解释与内涵,有效拓展、活跃思维,明确知识要点,增强数学意识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上的动画演示跟踪点的轨迹,演示“圆锥曲线”,这样的轨迹图形更清楚、真实、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灵活性,实现师生共同控制的模拟演示,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其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思考并解决几何问题。

五、数学练习中不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初步形成之后,教师应通过具体例题,帮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同时促使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向量坐标”概念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与讨论,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也会提出多种解法,如两点间距离、直线方程等,也有学生利用所学的向量坐标概念进行解题。

这样,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会实现对向量坐标概念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从而激发起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有利于概念的巩固。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依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意识与能力。

高效课堂概念篇(5)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概念引入要恰当

1.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典故引入,带来了奇特的效果。教师讲完典故后,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可笑,学生说猴子太愚蠢了,其实一天吃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3+4”和“4+3”这两个加法算式来说明道理,进而通过比较感知到两个加数没变,和也没变,只是加数位置变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因而理解和掌握概念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实例,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概念。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教师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元、角、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米尺上的刻度,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概念。

3.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

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

三、概念感知要到位

1.要全面感知

首先,提供的感性材料要注意形式上的充足性。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对比鲜明的长方体实物:大小悬殊的两个长方体――药箱和粉笔盒;空心和实心的两个长方体――木块和玻璃缸;质地不同的两个长方体;颜色不同的两个长方体,等等。通过观察,然后进行抽象概括,撇开材料、大小、颜色等非本质属性,而只注意它仃寸的形状,从而明确了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

其次,提供的感性材料要注意内容上的完整性。如教学“认识角”时,既要让学生感知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种类的角,又要注意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对角的清晰认识。

2.要递进感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递进式发展的。因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概念的感知过程,引导学生渐渐“逼近”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

如教学“认识角”时,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五角星、三角板,让学生指出其中的角,凭借日常概念一般学生都以为尖的地方就是角,这时教师有意识地把三角板放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指的地方画下来。当拿去三角板,看到黑板上画的是一个点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再次指的时候不仅指出了角的顶点,还指出了角的两条边。这时,学生看着黑板上留下的图形,就对角形成了初步的表象。在进一步丰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求同思维,很容易获得“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学生的感知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递进过程。

3.要深刻感知

感知活动不能浮于表面,而应真正触及并涵盖概念的全部意义,引领学生进入对概念透彻理解的层面,使概念的建立既深刻又牢固。

四、概念抽象要适时

学生由直观感知所获得的对于概念的认识是粗略的、肤浅的,而且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若能及时唤起他们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就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于具体感知材料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

五、注重概念的运用和巩固

高效课堂概念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3-0014-02

用规范的教学语言准确地阐述生物学概念,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能力,同时也是发展了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生物学的必要条件。高中生物教材中概念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使学生在学业上真正有收获、有提高、有发展。

1 借助实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生物学科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贮入了一定量的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恰当的生活实例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青菜放到热水中焯过后,水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用凉水洗,水会不会变成绿色呢?”这样不仅使陌生的概念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为什么”的强烈欲望。

2 借助比喻――使枯燥的概念趣味化

生物教材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就觉得枯燥乏味。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浅显、易懂的知识加以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讲述染色体的概念时,学生不容易想像它的形态。在教学中,笔者借助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染色体比喻成糖葫芦,每一个山楂是蛋白质(组蛋白),贯穿其中的竹签自然就是构成染色体的另一成分DNA。由于糖葫芦是学生很熟悉的东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自由水和结合水是细胞中水存在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影响细胞的代谢。为了帮助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联系小河里的水和冰的关系:温度高时冰会融合成水,有利于小河中的船只运输货物。到了冬天,温度降低,一部分水结成了冰,运输的船只减少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转化的条件,并且在笑声中记住了这一知识。类似的比喻常常使学生在概念中难点的理解茅塞顿开,并能得到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当然,再贴切的比喻也不能代替概念本身。因此必须把对概念的认识归结到概念的本质上来。

3 借助实验――使理性的概念感性化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比如:在酶的特性这一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很容易得出:“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一概念。再有“植物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设计试验方案、亲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对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当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规范实验操作,实验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

4 借助教具――使静态的概念形象化

教学中教师合理地使用挂图、模型、多媒体,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书中的一些难懂不易理解的概念简化,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

在讲述“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时,教师自己动手用桔子皮模拟细胞膜,用核桃模拟细胞核,做出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模型,并让学生课堂外动手制作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模型构建的方法与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当然多媒体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一些细胞内的一些生命现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现代生物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把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明白减数分裂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而不会把每一个时期割裂开来。特别是同源染色体行为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变化过程,可以通过慢放、重复播放等方式,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相互转化、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等这些难点知识。这样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这样动态显示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5 借助概念图――使孤立的概念系统化

高中生物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在学习单个概念的时候,比较容易记住,但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学生获得的都是孤立的概念,没有进行知识关联,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用图解的方法建立概念图是个很好的办法,有助于学生将新概念与已有的概念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基础。可是这一部分出现的一系列概念,如:脱氧核苷酸、基因、染色体、碱基、脱氧核糖核酸等,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不容易把它们的从属关系搞清楚。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图1)。

5 借助旧知――使陌生的概念熟悉化

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既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又有某些截然不同的本质特征。在学习一个新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考过程,揭示其本质区别和联系,学生由于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关概念,容易引起共鸣,可以较快掌握新概念。

例如: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养型,其中光合作用是已知概念,化能合成作用是个新概念。它们共同的关键特征都是以CO2作碳源,H2O作供氢体,合成储能有机物,但是光合作用以阳光为能源,化能合成作用则以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为能源。学生很容易掌握化能合成作用这一新概念。

6 借助辨析――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概念之间有的相互对立却又彼此联系,有的看似相同却又互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比如“遗传和变异”一部分知识中涉及许多概念。学习这部份概念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辨析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把真正掌握概念。

7 借助关键词――使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在生物概念中有一些字词是对概念起限制、定位的作用,这就是关键词。如果能抓住关键词,也就基本上领悟到了概念的真谛。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概念,并找出关键性的字词。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高效课堂概念篇(7)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概念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注重数学概念的有效引入

1. 利用生活的实例引入概念

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一个人向东走3步,向西走4步;一小虫在树干上先向上爬20cm,再向下爬回到出发点,再向下爬10cm;在一个装有苹果的盘子里增加4个苹果,再取走5个苹果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以上3个事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样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关注量所反映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量的相对性质,最后由学生来思考概括所有相关例子中共同的东西,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2. 创设教学情境引入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置的合理性。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入新的概念学习中,而不是就书认书,硬背概念。

3. 类比邻近概念引入

任何数学概念必定有与之相关的邻近概念, 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掌握了的知识为基础, 从学生的邻近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探求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整体性与严密性的把握。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揭示本质,剖析概念

数学概念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先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还要注意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三、加强相似概念的对比分析

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对概念理解不清,在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常会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有比较才有鉴别。用对比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明晰的认识。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但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某些概念中有些关键性的字眼不易被学生理解,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较多,学生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学生不易区别等情况,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数学概念,突出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学完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后,可设置下面问题:(1)写出一些代数式,指出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并说明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联系和区别;(2)你能说出其中两个整式的实际意义吗?通过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高效课堂概念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33-01

一、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引入

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1、实验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培养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过程,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布鲁纳说:“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2、实践情景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与转变,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

3、问题情景

利用挂图、实物及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的同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并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便于感性认识,能丰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

二、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分析

1、创设比较情景,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列表、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同类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异同。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创设强调情景

分析概念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

3、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讨论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会渐渐成为教学主流。问题讨论在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教师要巧设一些问题,点燃创新之火。问题讨论促进学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组问题讨论提供所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概念解释的机会。学生提出的概念解释必须接受组员的检验,促其再建构。经由不断的解释、质疑、再建构、反驳、澄清等,共同建构出一个比讨论前更符合科学概念的答案。

三、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巩固

1、体系情景

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

2、比较情景

生物学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间联系和类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学生没有比较概念的能力,随着学习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现混淆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比较概念,主要让学生抓住两点,一是注重寻找比较标准,二是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比较概念的过程主要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过程,所以比较概念有助于思维能力提高。

3、发展情景

对学生来说,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知识基础,对概念的理解也会不同。学生能动地去探究概念的本质,就形成一个发展概念的过程,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内驱力会得到强化。

高效课堂概念篇(9)

人教版的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统是由相应的模块观点引领的。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以黑体字出现,另外在课后练习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从生物学科结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往往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1.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去引出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虽然很多,但是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可以变得丰富多彩。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生物的条件反射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另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事例也可以让概念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在讲反馈调节时有同学提到了正反馈调节,从概念的角度比较拗口,但是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分娩的过程,越来越强,来解释难以理解的正反馈的概念 在正反馈的情况下,受控部分的活动如果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加加强,如此循环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可见,正反馈控制的特性不是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2.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用问题分解概念

设置有效的提问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现有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出问题和情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同源染色体和联会的概念,先分析染色体的行为、形状和来源,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同源染色体?什么是联会",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同源染色体和联会的概念,而且知道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3.对比区分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

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更清楚地加以区分。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同化作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的地方,可以从生物的种类、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能量的来源等方面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而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通过对比可以分清楚这两个概念,虽然都属于同化作用,但是发生的生物种类、场所尤其能量的来源是有很大差别的。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有关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进行原理、育种过程、优缺点、例子的比较,便于系统化的学习和记忆。

4.画概念图使基本概念系统化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的制作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高效课堂概念篇(10)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就成了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物理概念是在许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与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而形成的。因此,对概念的教学也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就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克服前概念的不利影响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1.1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1.2重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模型是学物理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一节教学中,由于分子与分子间距离关系比较抽象,物体中独立的分子看不见,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通过运用宏观物体建立物理模型,便使抽象的分子及分子力形象化、具体化,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运用或创造条件,运用物理模型,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2 重视“探究学习”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学习”的特点是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椽―科学概念。这一点说明了概念学习的意义,它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教与学。应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三点:

2.1 正确地形成概念在科学中概念的形成又通过抽取特征和将具体事例归类而得到发展。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亦复如此。这种方法利用正例与反例的比较、归类,最后才能形成概念。

2.2 学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外延又是概念本身的应用范围。

2.3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积极学习、探索物理学奥妙注意到概念的同化,找出概念的隶属关系。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物理中逐步培养。离开这一点、谈什么学科态度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教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培养情感目标的良好起点。

3 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帮助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

高效课堂概念篇(11)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3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13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化学思维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建构不容乐观。首先是化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其次是学生没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以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障碍。而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建构。本文以“离子键”为例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

查阅《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其对“离子键”的教学要求如下:

>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 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 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

基于教材的编排顺序和知识结构,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 “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 怎样的问题链才能帮助学生建构离子键?

> 怎样的问题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离子键的本质?

> 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征离子键的方法?

> 在离子键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什么的学科素养?

结合以上分析,确定“离子键”教学的核心问题是“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离子键形成过程的表示方法”。因此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 通过实验、模型、样例等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离子键。

> 通过提供文字、符号、样例、表象等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征方法。

> 通过由浅入深的离子键的多种表示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用语的简洁性。

二、教学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借助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必要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能动地建构客体的过程。

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乒乓球的堆积)出发,从多角度(如实验、模型、实例等)帮助学生建构离子键,并为学生提供表征离子键的多种方法(如文字、样例、符号、表象等)。具体教学设计思路见图1。

三、教学方法

1. 类比

类比是指设法将新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经验中相似的问题,通过比较在二者间建立联系,从而利用已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策略。如用乒乓球的堆积类比Na+和Cl-的堆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存在。

2. 探究

对于一些难以利用已有知识直接获得答案的问题,可以采用探究。探究是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假设,然后收集证据证实假设,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如寻找验证假设Na+和Cl-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方法。

3. 样例

样例不仅仅是一个供模仿的“样板”,还能起到对概念、原理、公式等进行解释的作用,更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运用概念。如通过NaCl(样例)的学习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通过NaCl(AB型)、Na2O(A2B型)电子式的书写(样例)来学习CaO(AB型)、MgCl2(AB2型)电子式的书写。

四、结束语

调查中发现,不同的学生对离子键会有不同的表征方式。有32%的学生选择了文字表征(如使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27%的学生选择了样例表征(如NaCl、CaO等),22%的学生选择了表象表征(见图4),16%的学生选择了符号表征(见图5)。

访谈中发现,较多学生选择文字表征的主要原因有:

> 文字能够简洁准确地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 受以前学习习惯的影响,习惯于概念的记忆

较少学生选择符号表征的原因是,对符号不够熟悉。

化学中的很多核心概念都有很强的抽象性,如何借助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建构,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或许只需我们将平时的教学方式稍做改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