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33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1)

一、巩固基础,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基层工会组织作为事业单位的职工群众组织,对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会应努力建设和谐单位,切实履行工会的职能,为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团结与稳定作出巨大贡献,发挥出工会本身应该有的作用。

(1)建立健全的基层工会组织

这是基层工会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应将工会组织分为各个小组,各行其职。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做到与职工群众密切相连,这样更加方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能更加切合实际的建立“职工之家”。

(2)发展自身能力,提高工作建设热情

发展能力在于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权力维护的能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基层工会的基础性职能,工会工作者务必要提高维权的能力,确保职工的经济、政治等权利不受侵害。再一点,工会要提高工作热情,提升工作能力,切实解决职工群众遇到的困难,并且要展开具体工作,如:职工集体献爱心活动,困难互帮互助活动等。

二、政务透明化,积极发展民主化管理

深层次发展基层工会的民主化、透明化,是工会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符合党对扩大基层民主管理的要求,是工会发展的方向与目的。而具体做法在于:

(1)坚持完善民主化、透明化管理制度

坚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保证职工参政议政的合法权利,使单位组织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大会上对于职工所提的合理化建议认真采纳,对所做的各项决议认真落实,亦可按月进行民主管理会,让所有的职工真正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同时要定期对职工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要把对职工的关怀与关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建立政务监督小组,确保政务公开化,管理民主化

设立政务公开栏、开设监督网站,让政务监督小组每月定期汇报政务开展情况,让每一位职工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单位各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实现职工群众共同监督的民主化景象。从而能够更好的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增强单位的凝聚力,促进事业的稳定发展。

三、处理好不同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实践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大都表现在政府“越位”或“缺位”。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面很广,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政府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对于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来说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改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揽一切的制度安排,建设一个有限责任的政府,既避免“责任总揽”,又避免“责任退让”。

四、维护好职工的劳动权和民主权

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借助各种应有的法律、制度、规章和条例,确保职工合法的劳动关系和正当经济利益不受任何侵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职工能够公平地获得劳动岗位和劳动报酬。要不断健全考核制度,在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排出考核过程中任何不公正行为的干扰,做到科学有效、公正公平的评价职工业绩与表现,切实把真实的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依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以此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服从服务意识,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要为职工谋求更多物质利益,直接或间接地为职工创造更多获得物质财富的机会,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全力发动职工开拓创新,卓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公司的“大利益”与职工的“小利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职工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维护职工的民主权。维护职工的民主权,是社会进步和职工社会价值在企业中的最高体现。要在维护职工民主自由权利上下功夫,让广大职工群众有地方、有机会说真话、说心里话;有权利、有途径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有条件、有责任对企业的领导和决策提出批评或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职代会制度,配合上级工会加强对职工代表的培训与考核,保证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够充分体现职工的合法权益;要不断健全行政公开机制,实现决策、信息、财务、考核、业绩、奖惩高度民主、高度透明;要坚持公司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定期下基层现场办公制度,切实为一线生产单位和职工排忧解难;积极推进厂务公开进程,努力使党的“依靠”方针真正在一线生产单位得以落实,使广大职工的民主权利真正得以保证。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2)

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感情渐淡、距离渐远、关系渐疏。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目前,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是积极向上的,但也要正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部门的党组织形式主义、有所滋长,党员干部对群众疾苦漠视、干群关系冷淡;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的、违法违规现象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一些地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增收、致富的期望和要求;一些干部为民服务意识不浓,出现做样子、摆架子现象,工作找不到方向;部分基层干部过多关心自己的权益和仕途,对群众诉求很少过问,对群众困难很少关心。正如曾说过的:不少基层党员和群众反映,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了;通讯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就会被弱化,党群、干群的血肉关系就会被疏远,社会管理和社会和谐的目标难以实现。

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弱化、方式僵化、作用虚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发展多元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群众的需求度与党组织的满足度差距越来越大,群众的自主性、独立性愈来愈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依附、依赖、依靠程度逐步降低。另外,部分基层党组织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思维框架,停留在老路子上,抓农村党组织工作靠经验办事情,对农村党组织工作没有预见性和规划性,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被动应付,基层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创新性,工作难以推动和完成。长此以往,群众有事不找党组织,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缺少抓手,公信力和领导力就会下降。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基层党组织将难以承担服务和治理的工作任务,不能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

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民情难知晓、诉求难应答、矛盾难排解。基层稳则社会安。社会的和谐稳定,重点在基层,核心在群众。目前,在我国“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共存的时期里,社会融合与社会冲突并存,这就要求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但在一些基层和偏远地区,存在“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传”的现象。同时,我国现行的压力型行政运行模式与村民自治的民主化治理模式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运行逻辑上的错位和相悖,所以两种模式的矛盾点就集中在作为两种模式联结点的基层党组织身上,集上传、下达两种矛盾于一身的基层党组织不得不摇摆于政府和地方之间。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缺少良好、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一些富民、惠民政策了解不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关注较少,甚至出现个别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损害群众利益,导致党群关系恶化。民情诉求渠道如果不畅通,日积月累,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

加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领导核心责任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处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基层党组织作为党领导、管理社会的最基层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龙头和骨干作用。

注重基层领导班子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基层尤其是农村领导班子是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是具体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他们个人的能力、魅力和导向力直接关系着基层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与否也是直接检验基层党组织工作和社会管理成效的基本标准。因此,必须立足各个地区社会管理的实际问题,把提高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化解社会纠纷的本领和密切党群关系的水平作为新时期干部任命、培训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首先,经济发展是社会管理的根基和保障,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各个地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保障和后盾,否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终会因缺乏后续供给和支撑而没有成效。其次,社会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和重要支撑。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摆脱“唯GDP”思想,打破社会管理是经济建设“副产品”的观念。如果单纯谋求经济发展,轻视社会管理,忽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偏离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历史证明,生活质量的低下是产生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笔者通过对河北30多个乡镇的调研发现,经济条件相对富足、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状况普遍优于落后地区,人民生活更祥和,社会关系更和谐。基层党组织在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夯实为民服务经济基础的同时,还要运用利益平衡机制,促进地区和谐。

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民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转型发展是中国现展的最大特征,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甚至变异,使社会发展存在较大风险。目前,村民自治的民主化治理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压力型行政运行模式存在一定的错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由度和灵活度要求越来越高,沿用指令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已行不通,很多地区对基层民主自治没有有效办法,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这必然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而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群众对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所以,当下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老百姓相信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完善基层选举制度,选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和组织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目前,国家建立乡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试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基层民主化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治理机制,避免“贿选”现象,保证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各个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也应注重在选举之外的基层民主建设,实现基层的民主和法治,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民主建设和落实中的主导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公信力。

完善基层党组织维护和服务群众利益的骨干作用。一个地区是否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交换能力的博弈态势和交换结果的成功与否。在广大农村,农民作为单个主体难以抵御市场的风险,难以解决在生产、生活中的所有难题,因此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对河北的调研发现,在西柏坡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征地拆迁、新农村改造的问题,民众更多地寄希望于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合理分配。但是,目前全国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生存资源缺乏、决策权力减少、对上负责的机制,使得一些基层党组织在维护和保护群众利益上无心为民、无能为民;甚至出现部分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对国家惠民政策的截留。人民对社会管理现状的不满,更多源于对干部为民服务、为民办事能力期望与现实状况的落差。因此,干群互信关系的重构和良好治理秩序的恢复,有赖于在互利、共识中建立。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的作用必须完善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群众利益上的骨干作用,把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观、责任观和政绩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维护群众权益、为民谋利,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矫正社会不公,平衡分配利益,促进社会协调稳定发展。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3)

二、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规划期末,以全市共青团工作为统揽,发挥优势,创新载体,不断拓宽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路径,完善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青少年分类引导教育体系、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体系、青少年维权工作体系和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五大体系,形成全市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模式。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与信息网络时代相适应,运行科学、互动参与的青少年分类引导教育体系

强化团组织及团属组织的教育引导功能,以青少年网络服务为重点,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突出教育引导的时代主题。创新运用网络技术、时尚文化等方式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旗帜鲜明地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运用网络新媒体探索教育引导新途径。尊重青年选择规律,顺应青年选择习惯,积极借助微博、QQ群、手机报等网络新媒体的力量,加强青少年网络舆情分析,巩固壮大青少年网络主流舆论,提高教育引导青少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托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社区校外辅导站,构建覆盖全市的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网络,以服务基层、服务青少年为原则,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大讲堂”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宣传普及未成年心理健康知识,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女、重点青少年群体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营造健康时尚的青年文化氛围。加快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阵地建设,依托媒体的传播乘数效应,打造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品牌,努力引导青年积极学习和弘扬先进文化,从内心认同共青团组织的文化价值观。

(二)打造与青少年民生改善要求相呼应,资源统筹、项目优化的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围绕青少年生存健康、教育发展、婚姻家庭、文化休闲等民生重点领域,积极承担政府青少年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排忧解难,最大限度惠及最广范围的青少年群体。推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发挥青年创业政策引导、孵化培育、资金贷款等帮扶作用,努力改善青年实现就业创业的途径和条件。推进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开展分类教育、分层管理和分类服务,切实服务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社会化方式帮扶困难青少年群体工作,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共青团工作品牌。

(三)打造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相衔接,服务专业化、组织协同化的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志愿服务条例》,构建党政统筹、共青团主导、全民参与、社会支持、管理规范、制度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全面强化社会志愿服务机制建设。贯彻落实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思路,广泛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城乡全覆盖工程,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基层延伸,构建全市青年志愿服务城乡全覆盖网络,不断提升我市志愿服务事业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多元志愿服务协同化的组织网络,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围绕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推动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和专业化发展,重点做好文明新风、扶危济困、素养提升等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积极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探索长效化的政策保障机制,深化专业培训和激励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科学发展。

(四)打造与社会管理运行机制相匹配,渠道畅通、多方参与的青少年维权工作体系

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构建组织渠道和社会渠道相互配合的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青少年来信、来访、来电等诉求表达方式,创新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体系,实现青少年权益保障长效化。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全市未保委、预防办的统筹、协调、督查职能作用,完善包括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内的多方参与模式,大力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积极整合团内外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困难救助等服务,全面形成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综合效应。丰富青少年维权工作内容,拓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和服务领域,积极向与青少年权益领域密切相关的部门、行业延伸,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拓展。

(五)打造与党的基层组织格局相配套,覆盖全体、活力焕发的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

坚持党建带团建,创新团建方式,推进共建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各领域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体青年的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着力推进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调整、增配乡镇团(工)委副书记和委员,以区域联建、片区共建的方式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农村各类共建组织建设,积极打造以原有组织体系为纵向支撑、以各类共建组织为横向延伸的“网格化”覆盖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团干部队伍管理机制、团工作分工协作机制、团工作项目运行机制,面向青年提供“组团式”服务,推动乡镇共青团组织的整体活跃。着力做好“两新”组织团建工作,以线面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行业建团、产业建团等方式,不断扩大对“两新”组织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促进“两新”组织团工作全面活跃。与此同时,要着力做好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创新运作模式,强化团组织和青少年自组织的交流合作机制、青少年自组织的公益创投孵化机制、青少年自组织领袖和骨干的教育引导机制,充分发挥青少年自组织的正面引导作用。

四、工作要求

全市各级团组织要准确把握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增长点,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强化组织保障、队伍保障、资源保障,确保总体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市委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使命,也是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的职责所在。全市各级团组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进一步深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团的核心工作范畴,逐步构建起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明确目标任务,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二)强化队伍,提升素质。要打造包括专兼职团干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在内的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者队伍。要加大团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团干部的创新思维力度、群众工作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要构建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人才为辅的有数量有质量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者队伍。要结合基层团组织建设,以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和职业化为契机,充分调动社会工作者队伍参与团的各项工作。加强志愿者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对于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4)

3、社会组织评估。按照《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和省、市民政部门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等三十家规模、影响较大的社会组织申报3A(含)级以上,通过评估,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20家社会组织分别被市、市、和省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评为3A、4A、5A级社会组织;市石油流通行业协会等58家连续两年年检合格,经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研究决定直接核定为1A-2A级。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5)

一、树意识,提高执政能力 2010年,局党工委为了继续保优争先,更加注重加强班子建设,以开展创建“四有”领导班子为主线,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维护稳定、践行宗旨、加强党建工作等方面入手,增进班子团结,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全年任务目标的完成。一是树立“民主集中制”意识。凡是重大事情集体研究、会议决定,班子成员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树立班子整体意识。一个领导班子是一个整体,整体形象由个体形象来整合,树立整体的权威就是树立个体的形象。班子成员都能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不搞各自为政,自觉把分管的工作融入全盘工作中去,做到分工不分家,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三是树立服务意识。局党工委把加强自身建设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结合起来,组织广大党员做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党员和干部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积极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求实效,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一是抓工作。在全系统积极开展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营造看先进学先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加强党组织阵地建设,认真按照“党员活动室”标准,指导好局属单位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室,为党员学习、活动提供保障。促使局系统干部职工在服务大局上创先争优,在改革创新上创先争优,在狠抓落实上创先争优,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创先争优。二是抓活动。结合“创文”,在局系统开展了“创文在行动,城管当先锋”系列活动,设置了13个主题鲜明的团体活动,并把活动分解到局属各单位,充分调动各单位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现在已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创先争优演讲比赛、登山比赛、趣味运动会等,这些活动都是以团体为单位,在比赛中既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有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创先争优意识。三是抓整顿。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组部“十严禁”纪律要求,组织局系统干部职工开展的“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今年七月份举行了廉政宣誓活动、一把手集体廉政谈话和《廉政准则》测试,自觉树立城管系统良好形象,做到让党满意、人民满意。

三、重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我们以强化自身建设入手,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系统干部职工把学习当作一种形象,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在学习上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学习的主动性。面对新的形势,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理论、学业务。二是注重学习形式的灵活性。我们在学习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写学习心得体会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三是注重学习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学习,努力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提高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四是注重干部培训工作。根据《干部教育条例》要求和中央、省委、市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选调7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了市委党校中青班和科干班的学习。组织公务员参加了职业道德培训和2010年干部自主选学课程,今年还组织党员干部举办《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执行型领导干部》、《廉政准则》专题辅导等培训。通过培训,更新了参训学员的工作理念、拓展了工作视野,丰富了工作手段。五是严格执行《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注重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继续完善中层干部选拔方式,市综合执法局在去年开展的“两推一评”方式选拔干部收到实效后,今年6月份,再次采取“两推一评”方式选拔了一名中层干部。市自来水公司今年上半年采取全员竞岗方式,民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层领导干部,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通过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使局系统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气质类型、文化结构等方面的组合更加合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

四、抓落实,以思想务虚推进行动务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问题研究”,是提升领导班子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局党工委建立了局领导班子定期务虚研讨制度,并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虚无研讨。一是化虚为实,推进市政文化建设。积极响应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建设文化强身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建设**北区域文化中心的号召,结合“创文”和我局实际,我局党工委开展了市政文化建设务虚研讨,为“创文”和**北区域文化中心建设添砖加瓦。我局结合五里亭大桥至沙洲尾的河堤改造工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正在建设“仙桥古渡”、“客家源流”、**南路美达多南侧飘台等三个市政文化景点正是务虚转为务实的生动例子。二是转思维为法规,提高城市管理品味。为提高市政安全系数,提升城市管理品味,我局党工委开展了下水井盖务虚研讨,并将务虚研讨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有关决定、意见、制度或方案。制定出台了规范市区下水井盖的法规,现已报送到市法制局审批,思维风暴确确实实转为行动务实。三是从研究探讨到行动落实,推进违章建筑治理工作。我局党工委从多次探讨研究的务虚转为雷厉风行的落实,顺利完成了晖景园G栋旁两栋违章建筑和市区上后街44号4层居民小楼的拆迁工作,推进了我市违章建筑治理工作。

五、夯基础,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建立和完善先进性长效机制,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手段。局党工委从实际出发,利用有效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创新活动。今年,局党工委根据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工作安排和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深入开展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创新活动,在全系统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发展党员上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持选好入党积极分子,从入党积极分子中选出发展对象,半年来共发展党员8名,转正党员6名,培训考察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三是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切实抓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培训、定期议党等基础工作,并按要求使用好“三册”和党员电化教育,确保组织生活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四是抓好“两新”党组织建设。我局下属单位**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是“两新”组织的党支部,作为民营企业先锋的该公司党支部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促进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为企业谋求发展思路,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充分体现非公有企业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两新”组织中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今年“七一”前夕,该公司党支部召开纪念建党89周年暨党员座谈会,并采取“双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党支部委员和党支部书记。五是落实 “规划到户、规划到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与抓组织工作落实结合起来,选派得力组工干部入驻扶贫点帮扶,深入开展了调查摸底、项目规划、建章立制等工作,狠抓落实,确保帮扶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今年以来与住建局共在**市**镇五里冲村投入一百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大大推进了该村的脱贫进程。今年“七一”前夕,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点**市**镇五里冲村党支部一起过组织生活、召开城乡党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共谋以城带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大计,大家对城乡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实现脱贫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年来,我局党工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组织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党员发展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有待深化,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个别党支部组织创新能力不强,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平衡,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努力探索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区导游员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报告

**区导游服务中心

随着**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导游员作为支撑**区旅游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必定要随着潮流寻求自身的发展,但目前导游员社会保障却没有及时跟上,因此要认真分析其中的问题,找出原因,积极解决,来保障导游员的切身利益,让各位导游员更加无后顾之忧的为**区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一、**区导游基本情况

目前**区有旅行社34家,其中属国营的有4家,**区导游服务中心为**区旅委名下非法人机构。**区目前有导游员574人,其中挂靠区导服中心的为547人,挂靠旅行社的27人。其中男性导游314人,女性导游260人,具有本科学历的38人,专科学历的149人,导游年龄以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出生者为最多,约占整个导游的86%,2002年及以前取得导游资格的人数为223人,2003-2005年的有114人,2006-2009年的有236人,中级导游21人,初级导游552人,有固定职业的兼职导游员约占三成,也有部分导游经商。

**区导游规模这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主要原因一是在于近些年**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市场供不应求,二是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加大,院校毕业后暂时报考导游做为谋生的手段和职业。但由于**地区旅游业存在着季节性差异,从而也造成了导游在旺季明显不足,但在旅游平季和淡季多数导游闲散在家的现象。

二、劳动关系状况及薪酬

**区导游95%是挂靠在**区导游服务中心,导游员与中心签订挂靠协议,挂靠在旅行社的导游员由旅行社与导游员签订劳动合同。

2009年度**区在职职工平均年工资根据区统计部门数字为28252元,最低年工资不足1万,**区专职导游平均收入为3-4万/年,高者10万,低者2万。兼职导游员收入目前没有纳入调查范围。我区导游员的薪酬主要采取计件工资模式,目前**一日游工资约为100元,二日游约为150元,山下景点为:半日游30元,一日游40-50元,较09年同期对比无明显增长。

三、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区导游服务中心每年都为导游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兼职导游的养老、医疗保险其所在单位已办理;全职导游中城镇户口的导游既可自行购买,也可通过导服中心统一购买;全职导游中农村户口的如有意愿可通过中心统一购买。医疗保险普及程度较高,导游员基本都已购买,失业保险的普及程度较低,目前**区导游员购买失业保险的导游员很少,而农村户口的导游员由于身份的限制不能购买此保险。导游服务中心是导游的挂靠机构,不从导游或旅行社处取得收入,因此导游员购买社会保险的费用由导游员自理。目前保险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导游员购买各类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积极性也大有提高,在医疗保险这块随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普及推广,导游员的医疗保险已基本完善。目前主要在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一是导游员意识仍未跟进,二是我国的保险制度也正在完善当中。

四、其他情况

**区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如是城市户口并在限定的年龄以下可以自行购买养老保险等,而农村户口的需是个体经营户才能购买,对自由职业者无特别政策。而**区的农村户口导游员可以通过中心这个平台购买到养老保险,因此在社会保障方面导游服务中心起到了一个平台的作用,费用还是由导游员自理。旅游企业除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工会外,其他规模较小的都没有单独成立工会。

五、建议

1、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根据**区旅游市场的现有状况及**区导游员的规模状况分析,**区内旅行社吸收导游员的能力在短期内不会大幅提高,因此导游员更多的还是自由职业者,因此建议逐步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对城镇户口及农村户口的应采取统一平等的政策,充分保障导游员的权益。

2、充分发挥导游管理机构及旅行社的作用

导游员的使用都在旅行社,规范旅行社对导游的使用,探索导游社会保险的累计合成制度,即将全年保险费用分解到每个团,从旅行社汇集到导游管理机构进行累计,从旅行社取得此费用后由导游管理机构统一购买。

3、完善导游员等级管理

实行导游员职称管理制度,将薪酬根据等级分级管理,一是可以适当的提高导游薪酬,二是可以形成导游员的职业追求。

2010.5.25

县**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5·12”**大地震之后,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支持下,**镇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优先考虑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住房重建、生活重建、基础设施重建等为重点,努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目前,**镇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认真总结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上,对**镇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落实灾后重建,和衷共济,以干克难,以人为本,抢抓机遇,促进了全镇灾后重建任务的全面完成。全镇共计1047户重建户,整村搬迁60户,分散重建987户。第一、二批533户(其中甘沟村整村搬迁60户),第三批重建514户。维修户共计5369户,其中重度1682户,中度2595户,轻度1092户。第一、二批533户,竣工533户,入住533户,入住率100%。第三批514户,竣工514户,入住505户,入住率98.2%。甘沟村整组搬迁60户,竣工60户,迁入新居60户。全镇共有维修户5369户(其中重度1682户,中度2595户,轻微1092户)。维修面积294638㎡,目前已全面完成。发放维修补助资金566.4万元。发放重建补助资金2094万元,其中:第一批重建补助款282万元,其中发放现金197.4万元,物资84.6万元(141户,每户现金1.4万元,物资6000元);第二批建房补助资金784万元,(392户,每户2万元);第三批建房补助资金1028万元,(514户,每户2万元)。

特别是甘沟村由**镇组织协调,县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完成了整村搬迁重建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建成防洪渠1200米,桥梁4座,硬化村内道路1800平方米,完成“一池三改”项目建设84户,配套人饮工程60台自吸泵,安装太阳灶60个,完成了200平方米的村文化站主体工程,硬化球场120平方米,完成了整村搬迁新址电网架设工作。利用中央重建资金25万元,新修1.5公里通村公路,投资75万元完成村道硬化3公里。

二、主要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为了促进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确保**镇重建任务如期完成,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坚持为民宗旨,强化重建措施,强基固本抓重建

整个重建过程,镇党委、政府严格执行“群众自建为主、政府补贴为辅、部门协作共建、企业机械帮建、职工包户联建、爱心捐助促建、自筹贷款扩建、整合资源重建”的宗旨,采取“政府:公正一点、公开一点、透明一点、国家的关爱实一点;群众:损失一点、奉献一点、忍让一点、重建的时间早一点;职工:辛苦一点、务实一点、互助一点、重建步伐快一点;灾民:自筹一点、补贴一点、借贷一点、重建的面积大一点;社会:支持一点、捐助一点、关爱一点、群众的生活好一点”的办法,印发入户宣传单,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灾民情绪稳定投入重建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做到重建和恢复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加快了重建进度。

(二)坚持把好“四个关”,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工。

一是严把审批核实关。坚决做到重建审批户和重建建房户相一致,无一户错报。杜绝不建房而套取重建资金行为的发生。二是严把建房质量关。质量是根本,积极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建材,加大对建市场的监管,最大限度的让群众用上合格安全的建材,解决建房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纠正建房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严把资金发放关。为了确保重建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受灾户手中,实行阳光工程,加强重建资金管理,镇上成立了救灾资金管理使用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对重建户的建档立卡,对重建资金分村分户建立台帐;重建资金由重建户到镇政府亲自领取,杜绝村组干部代领,从而保证了重建资**全及时准确地落实到重建户的手中。四是严把时间进度关。按照对全镇所有重建户的核查情况,为每一户未竣工的重建户都制定了重建日程表。

(三)提高认识,靠实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镇干部更加认识到重建仍然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从而克服疲软松懈的思想,激发全镇干部的积极性。二是由各片领导负责,会同各包村干部对所有的重建户的建房情况进行了逐户核查,对于为动工的户通过和本人见面了解了未动工的原因。三是针对未动工的重建户,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帮建方案,创立了党员干部帮建,领里帮建、民兵营帮建、结对帮建等重建帮建方式,对于因家庭困难,缺少启动资金的,提前拨付了部分重建资金作为启动资金,督促其克服困难,尽快动工;对于因交通不便,建筑物资运输困难造成成本增加,从而影响重建进度的,我们按照县上提出“调结构,控面积,降标准”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把握建房标准,降低建房成本,促使未动工的尽快动工,已动工的尽快竣工。四是建立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包片包村,部门干部包组包户,脱产干部包户包人,包片领导是第一责任,包村干部是直接责任的责任制度,将每户重建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脱产干部身上,进一步靠实了责任,加强了组织领导。五是加强规范管理,对所有的重建户都建档立卡。

(四)加大督察力度,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

为了加快全镇重建任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召开会议精心安排部署和听取包片领导汇报的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的深入各村、各社区进行督察、检查,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示范、难题在一线破解、质量在一线提高“四个一线”,及时解决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五)积极协调,及时落实重建贴息贷款,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通过和**信用社协调, 落实第三批重建贷款154户,每户1.7万元,共计落实贷款资金261.8万,解决了重建户的燃眉之急,有效促进了重建进度。

(六)及时落实特困难重建户帮建措施,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镇共有特困重建户33户,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建措施,每户落实帮建资金2000元,现已全部竣工。

三、重建工作的几个特点

**镇重建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是做好灾后重建的基础。5·12特大地震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化灾害为机遇,抢抓国家优惠政策的机遇,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抓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决受灾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现实的实事、好事。

(二)以干克难,同舟共济是做好灾后重建的有效途径。5·12特大地震灾害,涉及面大、范围广,事关千家万户,加之群众资金困难,建筑物资短缺,技术人员缺少,受制因素多,重建困难大。但**镇党委政府举全镇之人力,集全镇之智慧,采取政府、职工、群众、受灾户、社会“五位一体”重建帮建机制,形成了群众自建、政府补贴、部门协作共建、企业机械帮建、职工包干联建、爱心帮助促建、自筹贷款扩建、整合资源重建,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统筹一切可统筹的资源,克服了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1047户的重建任务。

(三)靠实责任,严把质量是做好灾后重建的保证。重建中镇、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思想高度重视,领导分片包干,因地制宜指导,实行严把审批核实关,严把建房质量关,严把资金发放关,严把时间进度关,确保了灾后重建是上级部门放心、群众称心满意的民生工程。

四、存在的问题

由于5·12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应对灾害仓促上阵,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由于群众普遍担心房子建的不牢固,抗灾能力差,在设计房屋时没有量力而行,致使房屋建设标准高,建筑面积大,而国家拨付的重建资金与重建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群众自付能力差,负担重。以甘沟村为例,大部分群众以四合院平均8间的规模,上下圈梁防震柱砖混结构,重建户享受国家各项政策性援助资金为20000元,实际建成一套砖木结构民房8间,至少需资金12万元,农民净承担10万元,对多数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另外,重建户享受国家重建贷款2万元,但这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解决群众的根本问题。

二是部分群众因选址不科学合理。甘沟村整村搬迁选址是通过科学论证的,但是其他分散建房,由于各村宅基用地等问题制约,选址不科学合理,有部分群众将房屋建在河道、冲积扇、滑坡地段。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全镇除甘沟村整村搬迁有配套项目外,其他各村均以住房重建为主,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没有列入重建项目。例如,杨磨村灾后重建后,因道路狭窄引起了很多矛盾,造成群众上访。

四是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没有和灾后重建同步进行,严重影响了灾后重建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四、整改方向及建议

一要着力加大对灾后重建户的信贷资金支持,**贴息贷款期限,保证灾后重建后续建设的正常进行。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6)

中图分类号:F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52-05

收稿日期:2014-02-28

作者简介:徐从德(1979-),男,山东临沂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学博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volunteer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XU Cong-de1,2

(1.School of Law, Qingdao U

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gdao, Shangdong 266061, China;2.Division of Social work,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of China’s volunteer service has been improved continuously, and all kinds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re emerging. But these organizations have not yet formed a complete development system, nor have they sou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or an effective attractiveness. These problems have hindere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s a major closely related to volunteer services, social work has a unique way of responding effectively to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ocial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in explor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in the new situation has become a way and a new attempt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ocial work; volunteer;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一、概念的厘清

(一)义工

“义工”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译法,也称为志愿者,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多年。关于义工服务的概念,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秉承助人的美德,自愿从事不收取任何报酬的福利活动[1];第二类是以帮助他人或改善环境的组织性利他行为[2];第三类是基于社会公益,响应社会责任及态度的一种不求回报的参与行为

[3]。

综上,义工的服务本质是服务社会,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分别是志愿性、非利益性、社会公益性和组织性。因此作为从事志愿服务的主体,义工的定义指的是在不索取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个体。

(二)义工组织

在社会学中,组织是指追求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是群体活动方式的一种类型[4]。在当前使用的概念中,与义工组织相近的词汇还有诸如“志愿者组织”“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但这些词的含义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在北欧和英国较为流行用义工组织的概念来代替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主要为了强调其志愿性的特征,认为义工组织就是指具有非营利性质、非政府性质和志愿性质的组织[5]。而萨拉蒙、奥斯本等专家学者认为只要符合正式建立的组织、独立于政府的私立组织,对组织的拥有者和董事没有营利分配、有自我管理并具有控制自己活动的能力、有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志愿内容[6]的组织都可称为义工组织。由此,义工组织可以定义为,坚守志愿精神,以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独立自主地开展非营利性志愿工作和服务的社会组织。义工组织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它提供的是一种志愿性的服务,强调服务的自愿性;二是体现了无偿性,即非营利性;三是相对的独立性,独立地确定自己的运作方向和行为方式;四是服务内容灵活多样性。

(三)社会工作

根据民政部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7]。

西方社会工作萌芽于18世纪后期,发展于19世纪,成熟于20世纪初期。这段时间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社会转型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8])。在这一个多世纪中,社会工作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以救济、解困和发展为其主要工作内容,对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身也在这段时间中逐步完成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当前我国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下岗、贫穷、人口老龄化等,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出现,并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迹象。社会问题的调适,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从政策上予以宏观调控,调动政府各个部门予以解决,而且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来自社会民间的工作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9]。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来说,大量的社会工作空白点由此产生。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并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并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尝试着开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

二、当前我国的义工组织发展现状

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义工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人数不多到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壮大,从零散、随机性行动到比较规范的活动这样一个过程,并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壮大。

(一)我国义工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最早的义工组织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起为数众多的社区义工组织。90年代初期,另一支义工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出现了全国性的青年义工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两个义工组织依然是目前“在中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 [10]。它们在实践层面带动了我国其他义工组织的发展。作为我国内地义工组织的发源地之一,广东省较早地

将“学雷锋、做好事”与义工组织“自愿、无偿、独立、多样”的理念相结合,创造了我国义工组织发展史上四个全国第一,即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第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第一个地方性法规、第一个地方性公募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1987年,广州市十多名热心的青少年服务工作者建立“中学生热线服务”,成为全国第一条志愿者组织热线。深圳市的青年志愿者在1990年6月16日以“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的名义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成为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者组织。1999年,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部志愿者组织的地方性法规。2007年6月19日,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宣告成立,称为全国首个地方性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在全国树立了义工组织建设发展的典范。当前,我国的义工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义工组织与人数规模不断扩大,来自的201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规范注册的志愿者3 392万人。自1993年底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累计已有超过4.03亿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83亿多小时的志愿服务;90%以上地、市、州、盟,80%以上的县、区、市以及1 968所高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我国注册志愿者达3 047万 应建立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参见广西新闻网http://.cn/staticpages/20091212/newgx4b

234338-2488267-1.shtml。二是义工服务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立法计划。三是一批精品义工服务项目成为品牌。围绕我国国情,先后成立发展了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义工品牌服务项目。

(二)我国义工组织的类型

按照邓国胜的观点,目前我国的义工组织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型,这种模式的最典型代表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它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从属组织,主要是配合团中央以及各级团委开展活动,而且活动主要是以项目性为主,并且和许多国家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组织;第二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第三种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民间自发成立的,旨在以推动社会公益为宗旨而提供无偿服务的民间志愿者组织[11]。

三、义工组织存在的问题

在各地义工组织不断壮大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不断凸显,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王绍光认为中国发展非营利事业的社会条件、法律条件和资金条件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社会条件方面的缺陷是指人们的志愿精神还不够强,积极参加志愿行动的人占总人口比重还不太高。法律条件的缺陷是指现行法规对民间非营利组

织约束有余、扶助不足。资金条件的缺陷是指几乎所有民间非营利组织都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有些甚至等米下锅,难以为继[12]。总体来看,目前义工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义工服务是一种志愿,但是并不是说想去做义工,就去做义工,义工也需要管理和培训,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义工组织存在着自我管理不完善、人员招募与选拔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志愿者的科学培训和有效管理、志愿者流失率高等问题[13];二是资金缺乏。义工组织普遍经费短缺,虽然党政部门和社会机构对于义工组织资源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足,义工组织资金存在重使用、轻支持,重付出、轻资助的现象,使得志愿者组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志愿组织项目的社会效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14],特别是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策划缺乏必要的经费、场所等物资支持。严重制约其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提高;三是公信力不足。由于我国政府部门对义工组织成立和登记的门槛设置过高,以双重管理体制加以严格控制和约束,义工组织的发展独立性不足,而且广大的义工组织缺乏相应的人员、财务、活动公开公示制度,公共关系建立、发展、维护方面的工作薄弱,义工服务组织的服务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导致组织的公信力不高。

四、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义工组织管理机制建设

(一)社会工作的视角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理念,帮助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特点一是注重专业价值,在从事社会服务时遵循尊重、接纳、保密、注重关系、个别化等专业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二是强调服务过程中采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直接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等间接工作方法;三是注重实践,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社会工作要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困境,增进其社会功能;四是多方协同,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大多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既需要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分工,也需要他们之间的合作,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也要与其他人员合作,共同去解决服务对象所遇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以社会工作视角应对处理义工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问题,需要用到社会工作行政的工作方法。这里的社会工作行政方法,也称社会行政,它包括计划、组织、人事、协调与控制等内容[7]1-16。

(二)义工组织的管理机制建设思路

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一个义工组织应该在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合理配置好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提升组织的公信力,争取机构的独立性运作,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三个方面的管理。

1.义工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与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并行的一个重要管理功能,主要面对的是组织中的人这一要素,包括义工资源的招募、发展、激励和维持所组成的过程[15]。这种管理强调重视组织成员的价值,通过对义工的支持与鼓励,协助义工进行服务。根据这一观点,义工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招募,包括吸引义工进人组织、选取最佳服务人选、训练新人、分配工作和处理义工离开等;二是训练与发展,包括对义工进行训练,协助其学习助人服务的新技术、新方法,增进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16];三是义工的绩效评估与激励[17]。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评判义工的服务质量,决定训练内容,改进组织的工作,决定奖惩标准。激励是指促使义工有意愿地追求组织目标,降低义工的疏离感、提升义工的服务满足感,常用的激励措施是表扬、颁发荣誉、评定星级等[18];四是义工经费的管理。义工服务不仅仅是无偿的,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主要是包括交通、通讯补贴以及必要的服务活动组织费用;五是义工关系的维持。对于义工组织来说,义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建立与维持与义工的良好关系,是留住义工的关键,包括公平对待每一名义工、提供充分的服务后勤支持、加强义工训练和义工辅导等。

2.社会服务机构财务管理。

义工组织的财务管理,是指确认、获取、有效使用和妥善记载组织管理与运作和义工服务活动所需的财、物资源的管理过程,目的是维持机构的收支平衡。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经费,支持义工服务活动的实施;二是通过成本分析、监控预算等环节使方案执行更有效率,更节约成本;三是根据组织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预算,包括单项预算法、方案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其中单项预算法以当年的预算作为规划来年预算的基准并以渐进的方式为基础规划来年的预算;方案预算法以某项义工活动计划为基础,根据方案列明各项开支和资源设备等,编成一份预算方案;零基预算法是在制定下一年度预算方案时,以没有资金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机构在来年的实际需要而做出预算。

义工组织财务管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组织资金的筹集。一般来说,义工组织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政府资助和民间捐助。目前可以选择使用的筹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项目申请;二是街头劝募和电话募捐;三是特别事件筹资活动,指社会服务机构通过特殊事件的筹资活动,引起社会大众对组织和相关事件的关注,比如5.12汶川地震的义工服务筹资活动。

3.义工组织的公信力评估和公共关系管理。

公信力是指义工组织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的一种交代,也就是义工组织对其使用的公共资源的流向及其使用效果进行社会交代的过程,包括财政交代、政治交代、专业交代、服务交代和行政交代。具体来说,主要是对义工组织的评估,包括机构本身的评估和社会服务绩效的评估。公信力的功能在于帮助社会服务机构树立社会公信度。公信力评估性质上属于外部评估,是在政府或外界力量的强制要求下推行的。一般义工组织公信力评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运作评估;二是服务和活动与组织使命和宗旨的一致性评估;三是财务与信息的透明化评估;四是规范的治理结构评估。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7)

我们党历来重视执政能力建设。1944年,郭沫若同志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党中央、同志对此文极为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列为党的整风文件,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建国前夕,我们党的五大书记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进行进驻北平前的准备工作。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移驻北平。说:“今天进京赶考,我们一定要考好,不能学李自成。”建国以后,我们党在经历各种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始终成为引导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20xx年11月15日,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举行,同志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12月7日,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指出“如何使全党同志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是我们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由此看出,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明确的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摆在了重要位置。近二十年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政权更替、政党衰亡的重大事件,也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和深思。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苏共结束了其政治生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崩溃自然有其深刻的原因,但如果没有一系列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导致苏联解体的条件,苏联和苏共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向灭亡。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当中,如何保持我们党始终走在前列,在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当中,如何使我们的党能经受住考验,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当中,如何使我们党成为坚强的领导力量,这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从这种时代紧迫感、深层忧虑感来看,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我们的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并载入,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提升。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组织放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的高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赋予了社会组织更重要的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8)

1.1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从《中国工会章程》对中国工会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阶级性方面,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组织和团体,有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群众性方面,作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对象——会员和职工的代表,有着特定的工作领域和优势,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协调劳动关系,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2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推动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广大职工群众不但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工会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既要发挥好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主体作用,又要必须把广大职工团结动员起来,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引导职工。

1.3职工利益的表达和维护者——协调劳动关系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在宏观的社会大环境中,代表职工群体与社会协调利益关系,特别是向政府表达职工的利益诉求,谋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够体现和解决职工的利益要求;在微观的企业(单位)环境中,代表职工与企业协调利益关系。目前,劳资关系上存在的不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也成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这种不和谐,除了利益冲突等涉及劳资关系的因素外,还有社会管理“角色”的设计、社会秩序冲突、社会控制失灵、社会民众心理、社会价值导向等非劳动关系的因素。因为法定职能要求,工会在关系职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中,直接面对职工,面对社会各界。代表职工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和调节,促使各方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寻求共识、达到和谐。

1.4和谐社会的服务者——服务社会管理 当职工和企业或政府发生利益矛盾甚至对立时,就需要工会参与协调,帮助解决利益矛盾。工会组织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安全“缓冲垫”、“减压阀”,缓冲劳动关系双方冲突,减轻社会压力,消除对抗因素,促进社会矛盾解决。同时,社会管理又离不开社会服务。工会作为最重要的群众团体,履行好自身职责,服务于广大职工群众,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管理”不是“管制”,为了服务而进行的管理才是科学的、合理的。社会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是以什么样的态度、理念、作风来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2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2.1积极组织职工建功立业,健全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平台,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以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工会组织应以更加自觉和开放的姿态,参与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积极引导职工树立发展信心,牢固树立只有加强社会管理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发展才能维护工人阶级整体利益和职工具体利益的正确观念,培养职工公共责任感,增强职工社会归属感,最大限度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创造活力和劳动热情,把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社会管理上来,使广大职工主动自觉地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在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进程中建功立业。

2.2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满足职工的物质生活,以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工会组织要从优质服务、人性管理入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职工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要以深化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为抓手,引导职工与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要代表职工与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并监督企业实施和执行,使职工工资收入随着企业效益增长而增长。要推动企业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使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保障。要督促企业按照《工会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政策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依法参加工伤事故和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保护职工“十项权利”不受侵害。要切实完善、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制度,切实为困难职工提供“贴心”服务。要以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为重点,推动实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要畅通职工表达意见的渠道,积极介入劳动争议的协调处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3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以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广大职工弘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劳模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工作,深入开展“创争”活动,引导广大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努力成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一线创新人才。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形成有利于职工学习成才的培训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 工会干部要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3.1增强把握大局的能力 工会干部要服从和服务好推动发展这个大局,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当前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开展工会工作的水平。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9)

2011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重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作为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在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为此目的,必须按照社会管理的基本逻辑,做好党建工作。党的建设是中国社会管理的核心环节。

一、党的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核心环节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处于转型阶段。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政治的核心任务。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求社会管理必须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将党建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党建工作创新,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确保中国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首先,党的建设是社会管理的核心环节,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责任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是其基本目标。社会管理是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手段,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应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给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的挑战。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当下中国的社会矛盾极为复杂,各类冲突频繁发生,各种类型的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形成了巨大挑战。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将加强社会管理当作自身的核心任务,首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以通过党建工作创新,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从而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其次,将党的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环节,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领导地位和先进性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但不可否认,这种地位也时刻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激烈频繁的社会冲突,不仅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危及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对整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形成强大挑战,进而威胁到执政党的根本利益和执政地位。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就必须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各类冲突加以良好的管理,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就必须创新党建工作,将党的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环节。同时,时展和党的历史使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先进性。当下中国正处于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向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执政党往往面临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挑战。这就要求党必须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将党的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环节,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三,将党的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环节,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的范围极为广泛,不仅从地理空间上涵盖整个国家的领土,而且在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深入而强大的社会管理,需要强大的能力支持和丰富的资源基础。经过近30年的革命经历和60多年的执政经验,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和执政能力的政党、一个具有非凡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政党。在中国,只有这个拥有8000万成员、处于执政地位、掌握着雄厚资源的大党,才具备社会管理所需要的强大能力。因此,必须将党的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环节,依托强大的能力支持和资源基础,实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

以上诸方面,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决定了党的建设必然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要求,通过党建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回应社会矛盾冲突的挑战,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将社会矛盾冲突纳入党组织内部,通过党组织的吸纳作用,特别是对精英的吸纳,将社会矛盾冲突内化,避免社会矛盾冲突对党和政府的挑战;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党组织强大的政治协商能力,化解内化到党内的社会矛盾冲突。通过党内和解,实现党外和谐,这样既能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又能高党的领导能力,增强党对社会的管控能力。

二、精英吸纳

精英是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权力精英、财富精英、文化精英在其各自的领域内外都发挥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形成精英的统治。[1] P97精英的兴衰、更替、社会流动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政治社会的基本状况。当精英的代际更替能够顺利实现、社会流动性强、合作紧密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就能得到保证。如果精英的代际更替不顺利、流动性不足,或者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那么体制外精英可能会对体制形成巨大的挑战,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于颠覆政治秩序。[2] P89-90因此,良好的社会管理,首先必须从精英管理下手。精英吸纳,就是要通过对精英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意味着作为中国唯一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一个精英组织。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中国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就必须通过党的建设一方面尽量将高素质的人才和精英吸纳到党内,另一方面为中国的精英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

首先,做好入党工作,将社会各界精英广泛地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执政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必须代表中国各阶层、各行业的利益,不同身份、地位、观念、利益的群体都应该在中国共产党中有所体现。将不同身份、地位、观念和利益的群体中的精英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能够让所有的群体利益都在党内得到恰当的表达,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一旦这些群体的精英成为党员,能够在党内实现其利益诉求,就能化解和避免这些群体和精英对社会的不满,从而实现政治稳定,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做好入党工作,首先要尽量在各类新兴阶层和组织群体中建立基层党组织。大量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发生,是因为一些新兴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精英成员未能入党,群体的利益得不到表达和维护,农民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小型民营外资企业中基层党组织发展不足,以至于农民工中的精英分子未能入党,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引发了大量的;其次要提高入党考核的灵活性。由于不同身份、地位的群体精英在情感、利益、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他们的考核应当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尽量灵活化。

其次,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党员干部选拔机制。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时代的不断挑战,良好的精英更替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维持其生机活力和强大能力的必经之路。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党员干部选拔机制,首先是要将社会中各群体的精英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避免大量的精英停留在体制外,从而有可能对政治秩序形成挑战;其次是要在党和政府内部,将有能力、高素质的精英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要通过公开的选拔,将德才兼备的精英委以重任,避免伪精英现象对党的执政能力带来的伤害,同时也能给真正的精英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和流动性,避免其挫败感和怨恨情绪。

第三,走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党组织、党员与群众的关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作为一条处理精英与大众关系的基本原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精英在个人能力和素质方面往往高于一般群众,然而精英并不能离开群众。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就是因为他们在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对群众产生较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旦精英与群众的关系不再密切,或者逐渐走向疏离,精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将会下降。原有的精英一旦丧失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会变成某种类型的伪精英。在群众中会产生新的精英人物,从而对旧有精英形成挑战。在社会管理重任下,党组织和党员更应该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将各类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的事件消弭在萌芽状态。走好群众路线,一是要实行责任制,打破原有的简单地域划分,综合阶层、身份、地位等多重考虑,将群众划分为特定的党组织或党员的责任范围;二是要加强群众监督,在对党员干部进行考核时,将群众评价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提高群众评价的权重,尽量推广匿名评价体系。

总之,面临社会管理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保障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必须做好精英吸纳工作。通过入党工作创新,将社会精英都吸纳到党和政府中来;通过党员干部选拔机制创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并减少体制外精英的挑战;通过与群众关系的创新,密切精英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巩固、提高党组织在社会和群众中的影响力,从而提高中国共产党对整个社会的管控能力,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组织协商

精英吸纳能够将社会矛盾冲突内化,避免社会冲突对党和政府产生不利影响,但精英吸纳本身并没有将社会矛盾化解。通过组织内部的协商制度,化解和消除党内分歧,最终达成一致,实际上就是化解和消除社会冲突的根本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在化解消除社会冲突、做好社会管理的同时,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多元复杂的社会冲突,显示出当下中国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文化观念方面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利益纠纷、地位差距和文化多元已经成为社会冲突的主要来源。加强党的建设,消除党内分歧进而化解社会冲突,需要大力提高党的组织协商能力。

首先,在党内建立公开透明的诉求反映机制,充分正视并反映当今中国经济利益纠纷、社会地位差距和文化观念多元的现实。让各种诉求得到充分地表达,是通过组织协商解决社会矛盾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群体的诉求都应该在党内得到充分的正视和恰当的反映。充分正视并恰当反映不同群体的诉求,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着手。从主观上说,必须抛除偏见,充分正视每一种诉求。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不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文化观念上存在着差异。对社会诉求的恰当反映,就是要充分反映这些互相冲突的诉求。应该尽量保持良好开放的态势,抛弃主观偏见,倾听并吸收不同群体的表达和诉求,这一点在基层尤其重要。不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在倾听民情反映民情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不能正确对待很多群众的要求。他们往往只重视企业家的要求,无视农民工的呼吁;往往只听得进赞扬和逢迎的声音,而听不到或者听不得批评和责备的语气。忽视那些最需要表达的诉求,最终只会激化而不是缓和社会矛盾。从客观上说,就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送机制。只有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送机制,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才能避免主观和偏见。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送机制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应该透明,向群众公开,党组织和党员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就应该通过信息公开,接受监督;二是群众向党组织和党员反映的信息,提出的诉求也要透明,让党组织和党员知悉,也让群众能够充分了解;三是党内的信息传送,特别是从下向上的信息传送机制,也应该尽量公开,这样才能让上级党组织充分掌握下级党组织和党员所接收到的群众的反映和诉求,不至于在向上传递时被扭曲和遗漏。

其次,必须在党内建立制度化的协商机制,通过协商机制,将不同的观点、利益和诉求综合起来,最终形成一致。建立良好的诉求反应机制,能够将社会冲突反映到党内,并在党内加以解决。分歧和纠纷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统一和一致同意就无法形成。但分歧和纠纷的长期存在,需要在党内建设制度化的协商机制。在党内建立制度化的分歧和纠纷协商机制,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党内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就是一个为所有党员发表意见、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分歧和纠纷的各方都能够完全表达和宣告其基本诉求。纠纷各方在在公开、自由的讨论中,充分了解自身与对方的主张。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谅解和妥协,最终得到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基础性方案,从而避免双方自说自话,越走越远,将纠纷和分歧极端化的趋势。在党内建立良好的组织协商机制和公共空间,首先需要将公共空间制度化,即将自由讨论协商作为一项稳健的制度,定期举行,将其作为党建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制度;其次,公共空间中的讨论,需要平等自由的氛围。公共空间中的讨论应该坚持自由平等的基本原则,讨论的自由应该不受限制,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至少在讨论的过程中,参与讨论的双方或者多方都应该平等相待,赋予对方同等的重要性。公共空间中的讨论最终要以形成一致同意为依归,产生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是最终目的。在多元的社会中,各方应充分了解到自身立场与对方立场的合理性和片面性,进而互相尊重,通过互相让步、妥协,而得到一致同意的方案,从而避免陷入难以协调的对抗状态。

第三,提高党内民主生活质量,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党内民主特别是决策民主。组织协商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妥协基础上的共同意见。只有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将共同意见通过党内的民主决策程序,变成党的政治决策,继而成为政府的施政方案,才能回到社会实践中,遏制并化解社会冲突。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纪律控制和道德约束只能压制矛盾而不能化解社会冲突。只有通过民主决策,将各方的利益及其冲突都充分地在决策过程中表达出来,最终的政策必须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诉求,达成某种折中和妥协。发展党内民主,需要新思路。首先,要充分将民主拓展到决策的每一个环节。有些基层党组织中,民主的环节太少,只有在最后的投票过程中,党员才能行使民力。拓展民主的内涵,就必须在决策方案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实现民主。决策方案应该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形成。党员不仅应该在不同的方案之间做出选择,还应该有权提出或修改方案。其次,要贯彻落实民主精神。贯彻落实民主精神,要求党组织的决策过程中,避免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的趋势,避免出现“一言堂”的局面。贯彻落实民主精神,还应该强调,民主的实质是平等,不同诉求的群体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民主不只是多数人的盛宴,民主决策应该基于充分的理性讨论,少数人的权利应该在民主决策中得到表达。充分的民主、理性的讨论可能会增加决策成本,然而长远看来,这些成本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成本。

总之,社会管理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内部协商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来化解和缓和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党建立一套迅速而准确的诉求反映机制,充分反映和表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党通过组织建设,在党内搭建一座自由讨论的公共平台,充分实现自由讨论和协商,将各种不同的诉求形成统一的意见;要求党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通过民主建设,实现民主决策,以良好的决策机制,获得好的政治决策,最终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新的社会组织迅猛发展,并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新的依托,已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的重要领域。党的十报告提出,“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如何加强新时期社会组织中党建工作是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

1 日照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1.1建立组织覆盖。我市社会组织管理比较规范、按时参加年检、具备党建工作条件的有595个。其中,社会团体34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10个,中介组织41个。社会团体中,行业性社团112个、学术性社团48个、专业性社团159个、联合性社团2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特长教育类32个、医疗卫生类13个,职业培训类38个,体育、科技、民政等其他127个。中介组织中律师事务所28个。

2011年省委组织部、省社会组织党工委部署“建组织扩覆盖”集中活动以来,我市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率和工作覆盖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全市共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460个(其中单独建立党组织的409个),社会组织中党员人数达到1003人,其中社会团体中的党员543人,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党员284人,分别占全部党员的54. 1%和28.3%。党组织覆盖面达到95%。

1.2 完善领导体制。一是成立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党工委。2010年3月,市委决定依托市民政局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按照市委的统一要求,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随后均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办公室下设在区县民政局的民管科或民管办,“日常工作实行民管工作和党建工作“一人两肩挑”。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实现市县两级管理机构的全覆盖。二是成立业务主管单位社会组织党总支。根据社会组织“分级负责、双重管理”的原则,分别在管理社会组织较多的业务主管建立社会组织党总支(党委),目前全市共建立了24个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社会组织党总支,其中市直14个,区县10个。

1.3 健全工作机制。我市围绕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两条主线,建立切合实际、有序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建立了社会组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并由各单位指定一名党建联络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建座谈会、党建督导会议,强化相关部门的责任。二是发挥依托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优势,通过“双报双推”使党建与社会组织管理同步成立、同步年检、同步换届、同步表彰。三是建立统计台账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将新建立的党组织、新发展的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转接的党员等资料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四是社会组织管理和党建工作共同推进。凡是与社会组织管理有关的会议、活动、部署,社会组织党工委办公室主动靠上积极参与,结合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内容,宣传、动员、组织和部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1.4 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2012年,全市有8个社会组织被市委组织部命名为“日照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2013年,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新的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民办学校、公益组织中呈现出一些亮点。例如,在党组织为民服务提高凝聚力方面,日照科技教育学校与黄墩镇秦家滩井村开展党建双向直通、结对共建活动,为该村修路、春节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群众、带头为芦山地震灾区捐款等。日照仁爱综合门诊部党支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创先争优见行动,社区体检献爱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每年为驻地新城社区居民免费查体超过630人次。日照爱心联盟党支部探索公益理念和实践的宣传交流,举办了“首届爱心联盟全国论坛”,传播公益正能量,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党员身体力行做表率方面,公益组织中的党员作用尤为突出。日照爱心志愿者联合会党支部书记滕兆敏,2013年入选山东好人榜,获得“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十佳公益人物”等全省性的荣誉称号;日照心联盟理事长、预备党员杨支华无怨无悔做公益十几年,获得团中央授予的“优秀青年志愿者”、大众网“山东好人”等荣誉称号;日照爱心联盟副理事长、入党积分子李秀花获得2013年度“全省优秀巾帼志愿者”荣誉称号。

2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多年来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日照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思想上认识不清。由于新社会组织是新兴组织,不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它的性质、地位、作用、发展趋势认识不足。有人认为新社会组织是以开展学术性或专业性业务为主,没有必要建立党组织。这就影响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同时,又引发了管理部门对抓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组建难、把握难、指导难、协调难、管理难”等“五难”心态。

2.2 组织上定位不清。《》和党的文件中均未明确表明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应承担什么职能,人们常常把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作为“两新组织”并提,对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职能定位也参照《》中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定位,这种参照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两者存在质的不同,由于新社会组织不像新经济组织一样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和对员工的较强的约束力,因而也就要求二者适用不同的规章制度。职能定位不清,影响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和职能的发挥。

2.3 社会组织规模偏小、党建工作土壤贫瘠。尽管近年来通过各级部门的努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客观上看,市级以下社会组织“小、散、流、变”的特质没有根本的改变,社会组织资金少、人员少,专职人员少,专职人员中党员数量少、分布不平衡等现实客观存在。

2.4 管理上机制不顺。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各社会团体党组织原则上隶属于其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基于对社会组织的认定方面存在的分歧,再加上这一领域涉及行业众多,情况不一,暴漏出很多问题,如:有的单位按照属地原则管理,有的单位则参照菲公企业党建模式,有的参照党政机关,有的由于主管或挂靠关系的变动则无法找到上级组织,出现了暂时的“组织管理真空”。种种认识方面的差异,造成部分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不明,从而导致部分单位难以“对号入座”,出现管理缺位;而有的又受多头管理,存在多头管理。

2.5 实行直接登记、推动政社分开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影响和挑战。一是社会组织数量快速增长,党建任务更加繁重。日照市是在全省率先实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地级市。据统计,2011年以来,直接登记社会组织107个,登记异地商会10个。直接登记以来,异地商会、创业中心、公益服务中心、社区老年公寓等一批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开始进入了社会组织党建领域。

二是业务主管单位的积极性表现不一。实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改革以来,有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出现撒手不管的倾向,巴不得“撂担子,甩包袱”,借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这个机会,把对社会组织的监督指导、年检初审、党建、违法查处、指导清算等责任一股脑全盘托出,甚至对原有的挂靠社会组织进行清理,不再接受相关社会组织的挂靠,不再履行业务主管单位监管职责和党建指导职责。有的则进一步密切与民政部门的联系配合,加强对所主管社会组织的监管,强化各项工作措施。有的则不愿意被“剥夺权力”,不愿意被取消业务主管单位职能,更倾向于沿袭双重管理模式对社会组织登记实施前置审批。

三是部分社会组织不愿意归属驻地社区党组织管理。日照市推行两新组织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但很多社会组织不愿意归属驻地社区党组织管理,宁愿选择挂靠业务主管单位或直属党工委管理。

4 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统一思想,提高对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新的重要阵地;二是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引导,消除其思想上的误区,打消其顾虑;三是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员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成效。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篇(11)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的重要领域,在规范管理、教育、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落实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开展活动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不足。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现状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党组织覆盖率偏低,党员组织关系分散,党建工作缺位,党员作用不明显,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增强。成因分析:

(一)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组织体系不健全,导致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保障不力。

2013年成立中共__市__区社会组织委员会,该组织与民政局直属机关党委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而党委成员均属单位干部兼任,具体负责民政系统的基层党建工作。他们身兼数职,既要完成所在岗位的本职工作,又要兼顾局系统的党建工作,客观上缺乏集中抓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精力。由于社会组织点多、面广,人员流动性和变化性大,领导机制及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专职工作人员,难以保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导致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推进缺乏实效性。

(二)社会组织性质、特点和组织方式的影响,导致党建工作开展困难。

一是重业务轻党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机关事业单位相比约束力较弱,组织不健全、组织关系不顺,加上人员分散、流动性大,无组织生活,无专职工作人员,致使党建活动难以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重成立轻活动。部分社会组织发育不够成熟,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社会组织年检情况看,少数社会组织不能达到年检要求,在工作场所、开展业务、工作人员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存在着社会组织流于形式、图虚名、为民服务质量低、不求实效、执行章程不严格等问题。三是重入党轻组织生活。从目前社会组织中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上看,绝大多数党员组织关系挂靠在原单位或业务主管单位、社区、村委会,社会组织自然难以开展党建工作。同时,对不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既不能参加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活动,也很难正常参加挂靠单位的组织活动。部分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原入党时积极,随着工作和环境的变化,产生轻视党组织活动和组织生活思想,挂靠单位对其要求也较松。

(三)部分社会组织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导致党建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社会组织尽管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由于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很少,大都规模相对较小,存在着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社会影响力不大,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因此,也带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社会组织的举办者,尤其是部分民办非企业单位负责人,对党建

工作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自己凭本事、靠能力生存,单位无党组织照样能管理好,经营好,甚至认为党建工作务虚,不会给单位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担心开展党建工作会分散精力,影响自己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从业人员对开展党的工作不关心,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在社会组织中党建工作及党员发展工作滞后。存在着党员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点淡化、工作作风不深入、政社不分、管理不规范、公益意识淡薄、追逐利益化、重收费轻服务、对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听之任之漠不关心、听不进他人意见和建议等问题。少数社会组织为了追求利益,违反法规,内部监督机制缺失,损害服务对象利益,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四)部分社会组织人员不够稳定,导致党组织基础难以建立。

社会团体实行会员制,是一种松散型管理模式,会员绝大部分兼职,不少党员组织关系都在业务主管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虽属实体性,但由于主办者的目的是把民非单位作为自己追求利益的一种职业和手段,雇佣人员重业务专业、重实用、重效益。此外,由于民非大都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打算,用工随意性较大,员工流动性强,留不住人才。有的员工是党员的,也认为自己是一名打工者,工作不稳定,不愿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民非单位来。这样致使社团、民非党建工作缺乏应有的组织基础,更谈不上党员的发展、党员作用的发挥。导致少数党员包括主办人淡化党员意识,忘记党员标准及要求,追名逐利、贪图享受、玩风盛行、生活攀比、信念动摇、诚信自律意识不强。

(五)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党建工作责任不够清晰。

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社团和民非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对社团、民非的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各有职责职能不同。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和监督管理,业务主管单位侧重行业管理和业务活动。党组织工作责任归属于登记管理机关,由于社团、民非发展较快、数量较大、分布广、涉及行业多,仅仅靠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党组织建设,实难打开党建工作局面。究竟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值得认真探讨。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稳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把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及时覆盖到社会组织。

(一)健全常设机构落实工作专班,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成立中共__市__区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对全区社会组织党组织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管理与指导,确保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形成与党委、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同步。二是健全基层组织打好基础。对已建有党组织的进行党建工作指导,对应建未建的及时建立基层组织,对不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单位采取联合建和创造条件建等方式完善基层组织。三是营造氛围服务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党建活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在社会组织领域营造公道正派、积极健康、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四是实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登记管理、关系转移、组织发展的统一管理。

(二)科学界定社会组织范围,明确社会组织主体地位。

一是做好归口登记工作。按照现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社会组织登记分为三类:第一类,行政事业单位,属官办机构,由编制部门负责登记;第二类,企业及企业性质的中介组织,属营利性组织,由工商部门负责登记;第三类,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由民政部门负责登记。按照三大块分工,对目前司法部门、财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民办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进行归口登记。对社会组织作出科学的界定,明确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领域和对象。

(三)理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职责。

为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根据社会组织分布行业广、数量种类多、人员结构松散、规模相对较小等特点,可采取属地管理、归口管理、行业管理、指定管理、双重管理等多种形式。一是由单位会员组织的社会组织的党员由单位管理。二是对于社会中介组织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建设、房地产、人才与劳动职业介绍等专业化分工较细、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管理比较严格的社会组织党组织,纳入行业协会或业务主管单位管理,在行业协会中设置党建工作机构或业务主管单位设置相应党建工作机构,实行行业管理或归口管理。三是对于其它区直部门社会组织的党组织,纳入相应业务主管单位归口管理。四是对于乡镇、村级社会组织纳入乡镇(街道、开发区)属地管理。五是将单位会员、乡镇村级社会组织以外的社会组织党组织纳入区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管理,并与社会组织年检工作相结合,纳入年检内容,实行年度考核制。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常规性工作进行落实,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社会舆论环境。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阵地,宣传社会组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就业、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先进典型,通过创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带动和推进面上工作,切实增强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加强从理论上研究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科学健康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找准切入点,在学习资料、教育培训、组织活动等方面,从人、财、物各方面对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工作给予保障。

(五)探索多种组织设置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率。

根据社会组织正式党员人数、单位性质等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临时建等方式,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如,对于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党员人数较为稳定、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的社会组织,可以单独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少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工作方便”的原则,可以由相关社会组织共同联合建立党支部;对于不具备单独建立支部条件的社会组织,挂靠业务主管部门,成立党员小组;对于暂不具备组建条件但又有工作要求的社会组织,从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中选派熟悉业务和党务工作的党员,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为以后组建工作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