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交通设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交通设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交通设施

篇(1)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09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50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农村机动车辆与日俱增,道路人、车、路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农村公路交通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各类恶通事故频繁出现。为了降低交通事故的危害,除了要合理地设计道路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从而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差的基本情况。

1 路侧设置防撞设施

通过交通事故资料显示,发生在三级以下的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占到20%左右,所以应在农村公路的路侧设置较为有效的防护设施,既可以帮助驾驶员开阔视线,又具有保护的作用,降低公路路侧的事故率以及严重程度。

1.1 位置的设置

现按照道路线形的原则针对影响农村公路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小半径平曲线和长陡纵坡、宽路窄桥路段等均需要在此路段路侧加设防护设施。然而,防撞设施不同于其他的交通安全措施,其在使用机理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以自身和车辆的变形来降级事故的伤害程度,所以在进行建造防撞设施时,应该将设施本身也视为危险物。由此可见,若在没有设障的情况下车辆越出路外形成的事故严重度较小,就应取消在此路段进行设置防撞设施的计划,作为防撞设施的设置位置,既要考虑事故的频发度,又要关注设置后的事故严重度,用此思路不但能够节省农村公路的资金投入,而且可以减小路侧事故的严重度。

因而在路侧设施规划中,应对宽路窄桥或路面、突然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进行相应的车速限制,对桥头引道以及宽度变化路段进行20m路侧防撞设施的规划,用此诱导驾驶员的视角,对驾驶员在此路段进行减速慢行起到警示作用。

1.2 形式的选择

防撞设施具有三种形式:柔性、半刚性以及刚性,通俗来讲,就是缆索式护栏、波形梁护栏和水泥混凝土防撞设施三种。但是对于农村公路来说,工程的总造价有一定的限制,即通常情况下,规定交通安全设施造价被限制在公路总造价的3%,而缆索式护栏以及波形梁护栏的造价及技术要求都较高,这两种形式的护栏针对农村公路而言,因技术和经济原因常会被否决。但刚性防护设施具有既经济又形式多样等优点,因此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另外,对防护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农村路段的实际情况,参照路段车型比例、车速的设计因素等全面考虑,从而选择出适宜的防护设施。

1.2.1 设计护墩。建造的护墩具有引导驾驶者视线的作用,同时也使驾驶者心理形成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在车辆越出路外时其具有阻挡的用途,然而护墩的造价较高,对一般的农村公路不太实用。护墩较为适应的路段是具有较高设计车速和地势险峻的地段,具体如桥梁两侧、堤坝路段、高度在10m的填方路段和悬崖路段等,在这些路段建造护墩能够有效阻止车辆越出路外,避免形成车毁人亡的悲惨现象。在进行护墩建造时,先将基础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牢靠,之后可用石块砌起或混凝土进行浇筑。设计标准根据农村公路的车辆类型、车辆撞击力量的大小以及车辆的行进速度而定。

1.2.2 建造示警桩。因农村公路交通量不大,平均车速大概在40km/h以下,中小型车辆占到农村公路的90%以上,然而警示桩具有引导视线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可防护车速较慢、车型较小车辆越出路外,因此建议将示警桩建在陡坡、桥头引道、急弯、高填方路段以及过水路面等地方,从而有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保证。示警桩通常由钢筋混凝土制成,为了保证其承受撞击的能力,一般需要将主体埋于地面以下一段。按照农村公路的车型和视线的诱导效果,规定示警桩的布设间距在2~3m地面以上80cm颜色按照红白相间涂抹。

1.2.3 墙式护栏。因为农村公路上的车辆速度低、车型小,然而墙式护栏属护栏造价之最,且施工难度较大,所以这种护栏在农村公路并不适用,只有在凶险路段时,如悬崖峭壁、陡坡急弯等,为了保证车辆的行使安全才会采用这种墙式护栏的形式。

2 农村公路交通标线

相对于其他的交通安全设施来说,交通标线所需的造价相对较低,但是在实际中交通标线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规范各种交通行为,从而确保行车的安全。因此,若是农村公路的路面相对较宽,可以设置公路交通标线。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农村公路中最小的车道宽度是3m,所以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等于或大于6m时,应当设置公路交通中心标线。其中设置道路中心标线能够有效地分离农村道路上的行驶车辆,极大地规范了农村公路中行驶的车辆。因此,对于公路路面宽度较小或者视距不良的路段,同时也能设置道路中心标线,充分地保障行车安全,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公路道路两旁都设置交通标线时,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则会向中心线靠拢行驶,极大地减少了事故的发生。针对于路宽宽度为4.5m以下并且难以设置中心标线的农村公路,可以在视距不好的路段或者转弯路段两旁都设置公路交通标线,从而吸引驾驶员的视线,确保公路行车安全。而公路纵向标线的宽度一般情况下在10~15cm范围内,这个宽度范围是驾驶员行驶的最佳视觉距离。通过研究分析显示,道路纵向标线的宽度极大地影响着驾驶员的行车心理以及行车状况,因此在实际中农村公路应当结合实际需要设置适宜的标线宽度,不仅节约了路标制作成本,同时还能避免车辆打滑事故的发生,所以对于农村公路中心线以及边缘线的宽度都应当设置为10cm。结合驾驶员的实际心理,应当使公路交通标线的闪现率设置为2.5~3次/s,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农村公路车辆行驶车速设置为40km/h,将交通标线长度设置为3m,其中间隔长度的比例为2∶3,那么取4.5m,则交通标线的闪现率为最佳。

3 农村公路交通标志

当前,对于不同级公路在设置位置、形式、材料以及版面等仍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而农村公路交通标志的各项参数以及标准度应当严格按照使用要求进行选取,对农村的实际道路状况与设计车速等应当进行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为三、四级以及其他外公路。所以绝大多数道路都设置为双向两车道,其中还有部分单道道路,几乎所有的农村公路都限制车速为40km/h以下。

3.1 交通标志的结构形式

从结构形式来看,交通标志可以划分为四种,即单立柱式、双立柱式、门式以及悬臂式,不同的结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公路范围。农村公路主要以三、四级公路为主,因此农村公路路面相对较窄,道路都设置为双向两车道或者单道道路,农村的交通相对较小,并且大部分行驶的车辆都为小型车,限制的车速也相对较低,公路旁的交通标志可视性相对较好,所以针对于农村公路应当使用柱式交通标志,从而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同时柱式交通标志所需要的经费低,并且施工较为便利。

3.2 结合公路的情况设置标志位置

在设置农村公路交通标志时,应当充分结合公路的设计车速以及驾驶员的视觉距离。结合车辆在不同的速度下的视觉距离以及车辆驾驶员看到公路交通标志后完成车辆制定的时间,再根据农村公路道路的实际情况和车速,将公路交通标志设置在适宜的位置上,从而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3.3 交通标志的反光膜

近年来,新闻报道上农村公路上夜间的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其中夜间事故为事故总数的20%及以上。当农村公路道路进行改善后,农村公路夜间事故发生的频率却出现上升现象,夜间事故的产生和车速提速以及安全设施有着较大的关系。此时,农村公路交通标志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几率。应当将农村公路交通标志的版面以及位置进行合理的设置,同时交通标志的夜间反光膜的反光效果应当确保满足使用标准。对于农村公路来说,交通标志反光膜的反光效果能够让更多的驾驶员熟悉并掌握各种交通信息,以便在危险事故发生前及时停车,从而减少夜间事故的发生。结合交通标志反光膜的亮度、识别距离、行车速度以及交通标志可读距离等选用合适的反光膜,极大地减少农村公路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日益增加,也更加重视道路施工中配套的安全设施的设置。在进行安全设施的选择和设置时,要根据国家的标准要求,结合农村公路的交通量、地形特点、投入资金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设置,保证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的安

全性。

参考文献

[1] 林福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3).

[2] 李峻利,过秀成.交通工程设施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篇(2)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机动车,机动车的增加,将使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农村公路在路线以及路面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给农村公路造成一定地影响。因此,要加以重视并科学地实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规划设计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得以解决,并起到一定地积极性。

1交通标志设计规划

交通标志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支撑方式、用图形符号和文字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的安全设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公路或多或少的都设置了一些交通标志,但是与其他较高等级的公路相比,农村公路上的交通标志还远远达不到牢固、醒目、完善、齐全的标准,往往在设置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为不完善、不规范。因此有必要针对农村公路的状况,对交通标志设置位置、设置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1.1设置原则

(1)对于陡坡路段,在进入该路段前应设置限速、警示标志。

(2)对长下坡、单车道路段应提前设置相应警告标志,对于有错车道的路段应设置标志提示间隔多少米有错车道。

(3)对于急弯等视距不良路段应设置减速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

(4)学校和村镇附近路段和交叉口均应设置注意行人标志。

1.2设置位置

能提供足够的视认距离,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是道路使用者对交通标志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在确定农村公路交通标志距离危险点的设置位置时,应以农村公路的设计车速和驾驶员在不同车速下的视认距离为主要依据。行驶速度与视认距离有很大的关系,行驶速度大则视认距离小,反之,行驶速度小,则视认距离就会增大。农村公路一般行驶速度下的视认距离见表1。

表1视认距离与行驶速度的关系

在具体设置时要结合地形及道路实际情况将标志设置在醒目、无干扰的地点。

1.3夜间标志

根据调查得到的农村公路一天中各个时段的交通量分布情况,农村公路夜间交通量是占有较大比例的。要使交通标志无论在白天还是夜间都能显示同样清晰的信息,除了要求农村公路交通标志具有足够的版面尺寸与合理的设置位置外,反光膜在夜间的反光效果也应达到农村公路的使用要求。即在农村公路一般的设计车速下,交通标志反光膜的反光效果应能满足驾驶员在识别并掌握交通信息后,在危险点之前安全停车。

2交通标线设计规划

道路交通标线是交通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标划于路面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构成,是引导驾驶员视线,管制驾驶员驾驶行为的重要设施。目前农村公路基本没有交通标线,即使部分道路画了标线也远未达到行车安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农村公路上设置相应的交通标线是十分必要的。

2.1设置方法

(1)车道中心线。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上所采用的最小行车道宽度为3m,当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在6m或6m以上时,就应设置道路中心标线。道路中心标线的设置不仅可以分离不同的道路使用对象、强化道路规范,还可以起到诱导驾驶员视线的作用。

(2)车道边缘线。对于一些路面宽度在4.5m以下,无法设置道路中心标线的农村公路来说,可在急弯及视距不良的路段两侧设置车道边缘线,用来诱导驾驶员视线,保证行车安全。对于有些农村公路来说,无法在路侧设置交通标线的情况下,可在这些道路危险路段的路面上设置规则性的凹槽,以起到警示作用,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通过。

(3)纵向标线宽度。一般公路纵向标线的宽度为10~15cm,这也是驾驶员视认效果最佳的宽度范围。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纵向标线的宽度对交通状况和司机的心理指标不产生影响,所以农村公路在设置交通标线时不宜太宽,否则不但会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会增加车辆打滑的危险。因此农村公路道路中心标线和边缘线的宽度均可以设置为10cm。根据驾驶员心理,交通标线闪现率为2.5~3次/s时效果较好。假设农村公路设计车速为40km/h,在这种情况下,交通标线实线段长度设置为3m,间隔长度根据2∶3的比例取4.5m时,可以保证最佳的闪现率。

(4)渐变标线。农村公路普遍存在道路宽度突变的现象。当车道数减少,道路变窄时,应设置相应的渐变标线引导两个方向的交通流顺利通过这个变化区域,渐变标线长度按式(1)计算。如果实际观测运行车速大于设计车速,可按运行车速进行计算,采用更长的过渡标线。

L=0.625Wv(1)

式中:L为过渡段水平长度,m;W为车道宽度变化的偏移量,m;v为设计车速,km/h。

3视线诱导设施设计规划

视线诱导设施是指在道路两侧设置的,用以指示道路方向、行车道边界以及危险路段位置的设施总称。常用的视线诱导设施有轮廓标、线形诱导标和标柱,其中轮廓标和标柱适用于农村公路。

3.1设置原则

(1)在视线不良、急弯、车道数或车道宽度有变化及连续急弯陡坡等路段应设置轮廓标。

(2)在气候条件恶劣,线形条件差和事故多发路段应设置反光性能高的轮廓标或采用尺寸较大的反射器。

(3)轮廓标通常设置在公路的土路肩上或附着在路侧护栏上。轮廓标的形式可根据农村公路是否设置护栏以及所设护栏的形式,选用附着式或柱式轮廓标。且应为双向反光。

(4)轮廓标在公路前进方向左、右侧对称设置。双车道公路,按行车方向左右两侧的轮廓标都是白色。

(5)轮廓标的标准设置高度70m,最小设置高度60m。设置于混凝土基础中的轮廓标其设置高度应与附着式轮廓标的高度大致相同。

(6)轮廓标反射器的安装角度无论在直线段或在曲线段,应尽可能与驾驶负视线方向垂直。

(7)受山体、树木或房屋等阻挡,线形走向不明的小半径弯道外侧可视具体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线形诱导标。

(8)在公路沿线接入道路两侧应设置道口标柱,提醒主线车辆提高警觉,防止支路车辆突然出现造成意外。

3.2设置形式

(1)轮廓标。轮廓标分为反光类和不反光类,反光类按材料分为反光膜和反光片2种形式;不反光类主要包括警示桩和警示墩。由于不反光类的视线诱导设施造价较高,可用于三级农村公路。对于四级农村公路上选择反光类轮廓标。对于单车道设计水平较低的公路也可将反光膜附着于两侧警示桩之上代替轮廓标来诱导驾驶员视线。根据农村公路车型大小、警示桩高度以及轮廓标的标准设置高度,将反光膜贴于距地面70cm处。设置间距可根据轮廓标在不同曲线半径下的间距选取。

(2)线形诱导标。线形诱导标的设置应根据曲线半径、曲线长度、偏角大小确定。偏角较小的曲线路段,可在曲线中点设一块诱导标;偏角较大,曲线较长的弯道,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块诱导标,应保证驾驶员在曲线范围内连续看到不少于3块诱导标。

(3)道口标柱。道口标柱一般在沿主线方向,路宽≤5m的支路两侧各设l根道口标柱,5m<路宽≤7m路口两侧各设2根标柱。已经设置指路标志或平面交叉警告标志的路口不再设置标柱。个别路宽>7m而未设置指路标志或平面交叉标志的路口在两侧各设2根标柱。

4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农村的交通道路条件、建设新型农村公路是我国三农问题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标志、标线、视线诱导等交通安全设施的分析,得出其设置原则与适用的农村公路类型,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一、实施“农村路网硬化工程”,让农民朋友早日走上油路和水泥路

“建好农村路,服务新农村建设,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副产品外销的车子开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我们秉承这一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新。今年我们重点完成2条干线旅游公路建设,即八汤线和皂曹线二级路改造工程,总长30.6公里;3条通乡公路建设,即应天线、南虾线路面续建工程和雷潘线改造工程,总长25公里;15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年底实现75%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实施,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在政策保障上,我市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通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在资金保障上,采取了多元化筹资模式,一是政府投,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每公里水泥路补助2万元,沥青路补助1万元。各办事处、镇、场也相应出台了激励政策,每公里油路或水泥路补助1万元;二是交通补,省交通厅对干线二级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50万元,通乡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30万元,通村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10万元;三是群众捐,各地坚持了“不搞强行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积极鼓励本村农民及争取本籍在外四有人士捐资修路;四是部门扶,利用省、市扶贫对口单位、小康工作驻点单位、市直联系单位资助帮扶修建通村公路;五是社会融,利用优势资源转让和出让冠名权筹集一部分建设资金。同时,我们加强资金管理,做到“四个严格”,即严格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成本控制,严格审计监督,真正实现了“事前有控制,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确保了建设资金不流失。在质量保障上,我们积极发挥和借鉴干线路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将“四制”管理和“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引入农村公路建设之中,高标准、高质量建好农村油路和水泥路。目前,应天线、南虾线、雷潘线、皂曹线正在进行路面沥青铺设;八汤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通村公路已修建110多公里。

二、实施“农村公路管养工程”,让农民朋友走上致富畅通路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养护。农村公路养护主体在地方政府。养护工作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现有的农村公路因养护跟不上,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为了让农民朋友走上致富畅通路,2005年,我市在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应城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按照路权主体对农村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养护,并要求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村民委员会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确保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不受侵犯,农村公路严禁超限超载车辆通行。在资金筹措和管理方面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自愿投入及拍卖公路冠名权和公路旁树木经营权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方式。其中市财政每年每公里补助1000元,镇(办事处、场)每年每公里补助500元,村每年每公里补助500元。目前,各乡镇根据办法要求,因地制宜建立了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在组织、人员和金费上狠抓落实。

三、实施“农村客运便捷工程”,让农民朋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篇(4)

为进一步体现农村公路招投标程序“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增强农村公路招投标程序的透明度,上半年,我们始终坚持将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工作放在巡查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我市*年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二、三级公路招投标全部上网,实施网络操作,接受全社会监督,从报名、资格预审、投标、抽取评委、评标、公示等全部上网操作。5月22日,我市*年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信息在《中国招投标网》上,共有11家单位报名参加,9家单位通过资格预审。6月21日,*市交通局召开市通镇二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网上招投标会议。九家投标单位对我市*年市通镇农村公路6个标段进行投标。市纪委执法室、市检察院预防局、市交通局纪委、市交通局农村公路纪检监察巡查小组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了监督。6月21日上午,将各施工单位的投标价格、工期、质量标准对各施工单位进行通报,同时通过《江苏招投标网》现场抽取确定评标专家,陆建云、张琳、黄承荣、桂明胜以及业主方叶盛共五名专家组成评标小组。6月21日下午,评标小组对各投标单位的投标书进行评定,最终确保中标单位并进行公示。

对各镇自主进行招投标的四级公路,严格按照《*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招标办法》的要求执行,如不能桉要求实施招投标的建设项目,巡查办将协同农路办共同进行处理,取消项目指标,上报市纪委备案,并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到目前为止,我市农村公路开工率已达80%,各相关镇都能够按照招投标办法要求进行招投标。

二、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抓手,抓住工作关键,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优质、干部优秀”

我局对工程建设市场中易发生违规违纪问题的重点环节,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细化完善了《*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招标办法》、《*市农村公路考核办法》、《*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纪检监察巡查工作制度》、《*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党风廉政信息员聘任工作制度》,规范约束有关人员的行为。突出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廉政信息员和义务监督员全部实行挂牌上岗。今年上半年,巡查办聘请了11名党风廉政信息员(每镇1名),每个工程建设项目聘任2名义务监督员,并全部实行挂牌上岗,协助我市农村公路纪检巡查工作,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保障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依靠公示牌、《告全体村民书》与张贴廉政标语等形式进一步增镇通镇公路公示牌按统一格式制作,表面用防水雨布,树立在工程起点醒目的位置上。告全体村民书每条路发放2至3份,上半年共发放100余份,今年6月,开通了*两个举报邮箱,将邮箱地址与《告全体村民书》一起在农村公路建设现场公示。村民如对身边在建的农村公路有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廉政建设方面的举报和建议,可通过电子邮箱与*市交通局农巡办联系,农巡办将安排专人每天收集整理并予以处理。举报邮箱的设立,方便了群众举报,增强了农村公路纪检监察巡查力度;三是定期召开项目经理、监理人员、廉政信息员会议。上半年共召开了3次项目经理和监理人员会议,召开了2次党风廉政信息员会议,以会代训。通过教育学习,大部分项目经理、监理、廉政信息员对农村公路党风廉政建设有了充分的了解,更好的配合和支持巡查办工作;四是推行“三合同制”。工程开工前必须签订施工合同、廉政合同、安全合同。廉政合同与施工合同同时签订,我局去年所有镇通镇公路廉政合同签订时,都邀请市纪委、市检察院的领导参加,并且举办廉政警示教育讲座,所有在建项目经理、监理全部参加讲座,邀请市检察院预防局同志进行专题辅导。安全合同正在积极推行过程中,力争今年推行到位,巡查办还采取如开座谈会、现场巡查、走访群众等形式,不定期地对相关单位执行合同情况进行督查,对违反合同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合同执行到位;五是推行“五公开”制。做到项目实施方案公开、招投标公开、建设情况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工程管理情况公开;六是明确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为了率先垂范,树立廉洁形象,我们从内部做起,从小事做起,农路办专门制了廉洁

市交通局*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

自律的各项规定,决不接受乡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宴请。

通过以上举措,努力将纪检监察巡查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坚持纪检监察巡查与政府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并举,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切实增强监督效果,严防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力保为民的实事办实办好。

三、以巡查简报为平台,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农村公路全面推进

今来,我们继续坚持将《*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巡查简报》作为工作平台,推行巡查简报制度,及时向各镇及相关部门反映巡查情况。简报主要将平时巡查情况以及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推广,对有些做的不到位的甚至是不合规范的地方及时通报批评,做到表扬先进、促进后进、鞭策不进。市纪委执法室也根据我们简报中指出的存在问题,及时与相关镇联系,要求各镇围绕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到位。通过巡查简报制度的推行,有效促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以日常巡查工作为基础,全面监管,切实落实巡查工作制度

根据上级要求,我们严格按照农村公路纪检巡查工作制度对我市农村公路实行全过程监管。每月对所有在建项目巡查一次,并将定期巡查向不定期巡查延伸,每月组织两次定期检查,每次不少于两天。同时我们在农村公路纪检监察巡查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市纪委执法室联系,争取市纪委的帮助,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们将严格按照纪检监察巡查工作要求,按照“全面监管、有所侧重”的工作思路(即对农村公路建设中招投标、质量、资金使用、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全面监管,重点抓好招投标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开展农村公路纪检监察巡查工作,确保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1、加强对工程质量体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严格执行《泰州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对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严把材料准入关、检测关,依据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进行监管,确保工程按质按期施工,按规定程序验收。

2、加强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篇(5)

        1.心理不键全,人格极易出现扭曲。由于父母关爱缺乏,同时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甚至还被不法分子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活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儿童自觉学习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被搁置一旁,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有学习成绩下降直至较差的现象。

        3.价值观念扭曲。 

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隔代抚养偏重物质生活,会较多的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宽容与放任,而第一责任人的父母会产生负疚感,存在补偿心理,在金钱上进行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较少,极易使子女养成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及好逸恶劳、浪费显摆、自由放任等不良习惯,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二、教师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凸显主要矛盾,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开展的项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收看自强、自立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第三,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班级的同学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从自卑、孤僻、任性中走出来,融入班级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篇(6)

中图分类号:U4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102-02

1 概述

公路交通中护栏、标柱、标志标线等是为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必须配备的交通安全设施,它为行人和车辆提供各种警示信息、视线诱导和路侧保护,并对减轻潜在事故的严重程度,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增强道路景观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对交通安全设置的配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予以规范,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普遍存在技术等级较低、建设养护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完全按照需求来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是不现实的。为了实现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理想的安全解决方案,在选用和设置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时应当根据农村公路的用途、技术状况并且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来确定。

2 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现状分析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将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等级与其适用范围如表1所示[1]。

我国农村公路绝大部分是三级或四级公路,在偏远山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大量存在等外级的农村公路,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时,通常参照D级标准。然而D级标准的规定是:视距不良、急弯、陡坡等路段设置路面标线及必需的视线诱导标;路侧有悬崖、深谷、深沟、江河湖泊等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平面交叉口应设置标志和必需的交通安全设施[1]。另外《标准》中还规定,不论何种等级,在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危及运行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并在下坡前和下坡途中配备相应的减速措施[1]。但是农村公路相对于等级公路而言,在设施的材料、形式以及位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产别,这就导致了实际位置和选用时没有依据。为了加强对农村公路各个方面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针对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3 交通安全设施的选用及设置

山区农村公路一般包含大量长下坡路段和单车道路段,同时还存在很多很多危险的路段,如视距不良、宽路窄桥、急弯、傍山险路等,因此,为了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交通标志、视线诱导设施、路测防撞设施以及标线等设施。但这几类设施都存在形式多样,设置方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的问题,针对农村公路特点,以下分别其选用与设置进行分析。

3.1 路侧防撞设施 完善的路侧防撞设施能在引导驾驶视线的同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给驾驶员提供行车安全感、从而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由于农村公路的危险路段缺少或根本没有设置路侧防撞设施,常常导致事故的发生[2] [3] [4]。以下从设置位置、形式选择两方面进行分析。

3.1.1 设置位置 由于农村公路的设计一般不符合设计标准的小半径平曲线标准,因此农村路段存在很多的事故多发路段,如长坡纵坡、宽路窄桥、路面或车道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等,因此应考虑在这些路段设置路测防撞设施。其实,防撞设施本身也是一种路测危险物,但是如果在没有防撞设施的情况下车辆越出路外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比相同条件下车辆碰撞防撞设施的事故严重度小时就不考虑设置路测防撞设施。此外,在宽路窄桥或路面及车道宽度发生变化的路段,还可以根据设计行车速度在桥头引道或宽度变化处设置20m左右的路侧设施,起到诱导驾驶员视线,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通过的作用[5]。

3.1.2 形式选择 水泥混凝土防撞设施、波形梁护栏以及缆索式护栏(即通常说的刚性、半刚性和柔性防撞设施)是常用的三种路侧防撞设施[6]。农村公路一般采用刚性防撞设施,主要是造价低、技术简单,而另外两种经济和技术上适用于农村公路。

刚性防撞设施主要有以下三种,应当结合农村公路的车型比例、设计速度等因素进行比较选择,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比较,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一般主要选择示警桩和护墩为主。

示警桩适用于一般的急转、陡坡、高填方路段以及桥头引道、过水路面处。设置间距一般为1.5m到2m,高出地面80cm,同时为了起到警示作用在外表涂红白相间的颜色。护墩的造价相对较高,适用于设计车速高、填方高度大于10m、堤坝、悬崖路段以及桥梁的两侧等,综合考虑车型、车辆撞击力以及护墩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为了满足稳定性的要求,护墩一般长2m,间距为1.5m至2m,高0.5m,厚度为0.4m。

3.2 交通标志 虽然我国目前的农村公路或多或少的设置了一些交通标志,但是相对高等级公路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应当综合考虑农村的道路状况、设计车速等因素选取标志的设置和相关参数以及标准。

3.2.1 结构形式 柱式、悬臂式、门式和附着式[6] [7]是交通标志的四种支撑方式,如表3所示。

在农村采用柱式就能达到使用要求,因为农村多为双向两车道或单车道,路面宽度小,交通量不大,行驶速度较低等,此外,柱式造价低廉并且施工方便。

3.2.2 设置位置 能够提供足够的视距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是交通标志设置的基本要求。应当以设计车速和驾驶员在不同行车速度下的视距来确定标志设置的位置[7]。

为了满足车辆行驶安全的要求农村公路的交通标志到危险点的距离一般为20~50m。设置时和应当结合地形条件以及道路实际情况将标志设置在醒目、无干扰的地点。

3.2.3 其他需考虑因素 农村公路的交通标志外径应选择在50~70cm之间,如果此公路夜间的交通路较大,反光膜在夜间的反光效果也应当达到农村公路的使用要求。

3.3 交通标线 分隔交通、视线诱导是路面标线在交通中所起的作用,路面标线在规范交通行为、保障行车安全上具有其他交通安全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当在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设计道路中心标线。当农村路面宽带可以画两条机动车道时,为了指示车辆驾驶人靠右行驶应当设置道路中心标线。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道路交通的重视程度与投入都在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路基路面的设计建设中没有充分重视配套的交通安全设施,即使在目前兴建的一些农村公路系统中设置了一些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但是仍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结合地形特征、交通流量、资金投入等因素,应灵活使用国家相关标准,从而在保证日益增长的农村交通运输需求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交通部颁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9.

[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10.

[4]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11.

[5]蒋枫.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适用性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7)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utonomous country "three rural issu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lationship, analyses its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and value, and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case relations and features. Through the villag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Xinjiang oasis city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cas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a different patter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内在关系

要解决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要建立起农业、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的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观念。只有清晰地认识了“三农”问题,才能对新农村规划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1.1 “三农”问题的由来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1)农业问题:自治国农业投资不稳,结构不尽合理。当前,中央财政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份额最小。

(2)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突出表现是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文化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较大差距,两极分化明显。

(3)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1.2 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贯政策

1.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

2.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3. 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4. 促进人口城镇化。

5.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6. 妥善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内涵

1.3.1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1. 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2.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3. 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

3. 新疆绿洲城镇的特征分类研究以及村镇类型

新疆绿洲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1)在宏观上具有环状、带状和点状分布的特点。

(2)总体密度小,城镇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北密南疏的分布格局。

3.1 新疆绿洲城镇的历史演化

3.1.1 新疆绿洲的特点

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上的广域性;地域上的封闭性,开放程度低;

人口上的多民族性;独特的绿洲农业环境;绿洲城镇在职能上以综合型为主;

文化景观多样。

3.1.2 新疆绿洲城镇的演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中对新疆绿洲城镇划分为两种类型:

(1)县域(小流域)地域结构模式的研究

新疆的县级行政区为保持自然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和多样性,往往呈长条状分布,包括了高山到平原各个地貌单元。

(2)塔里木盆地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模式

塔里木盆地是比较完整的封闭性大型盆地,现代城镇和新垦团场城镇经历了由山前河流出山口到河流末端,到戈壁带下缘,又向沙漠延伸发生空间位移过程。

3.2 新疆绿洲城镇的类型和乡村空间特征

新疆绿洲城镇的类型按照产业分为:

区域经济中心城镇、区域资源主导型城镇、区域经济潜力型城镇。

按照南北疆区域划分,城镇发展呈现出差异,南疆地区较落后,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土地承载水平低,北疆和东疆地区条件较好。

4.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发展模式

新农村规划要考虑大量的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及其区位。

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异同点:

4.1 城乡统筹的要求和规划技术方法

4.1.1 城乡统筹的要求

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带乡,加强产业联系,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4.1.2 城乡统筹的规划技术方法

4.2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新疆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理想的村庄建设和发展模式是建立起城乡要素联系通道,加快在产业、人力、资本之间的流动。

4.2.1 都市化区域,包括乌鲁木齐都市圈、库尔勒都市区、天山北坡城镇

(1)城镇发育特点:城镇体系完善。

(2)气候和农业特点:气候和种植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高,基础好。

(3)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村庄以迁并、置换方式为主,实行土地置换,农民变市民,居住、就业都纳入城市社区管理。

(4)重点问题: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环节的关键问题。

4.2.2 北疆农牧区,伊犁州直、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州

(1)城镇发育特点:中心城镇发展相对均衡,乡镇体系弱而分散,边疆口岸分布多。

(2)气候和农业特点:水资源相对富集,自然和生态环境好,。

(3)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改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

(4)重点问题:退牧还草,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4.2.3 南疆绿洲区域

(1)城镇发育特点:水资源和绿洲分散,远离中心城市。

(2)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兼顾发展的模式。

(3)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重点以扶贫开发、结合建设抗震安居房的方式。

(4)重点问题:应在区家帮扶的前提下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改善农村卫生教育和医疗,提高人口素质。

4.2.4 东疆哈密、吐鲁番地区

(1)城镇发育特点:绿洲城镇特征显著,城市首位度高,中心城市和乡镇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落差较大,乡镇分布呈现出“碎片化”特征。

(2)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以土地整治和治理为中心,改造中低产田和生态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结合扶贫开发,采取“整村推进”、“中心村带动”方式。

(4)重点问题:随着煤炭、风光能源开发,新的工业基地形成,着重培育信息工业基地的生活服务功能。

4.3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中常见的误区有:

(1)不尊重村庄实际情况。

(2)布局不结合地形、地貌,兵营式建筑组合,“千村一面”。

(3)用地不集约,“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等土地圈占现象严重。

(4)对村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保护不够,盲目拆建破坏了原有肌理。

(5)迁村并点未结合实际,未考虑农业生产服务半径。

4.4 城乡统筹要求下的新疆新农村规划

4.4.1 自治区对新农村规划的目标

自治区提出了全面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并在2014年完成所有村镇规划编制任务。

4.4.2 自治区对镇村规划的基本规定

结合自治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宅基地面积和住宅建设标准,贯彻一户农牧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原则。

4.4.3 村庄规划内容

1. 村庄用地布局

按照布局方式分为集中式布局、开敞式布局和自由式布局。

2. 村庄公共设施

确定村庄基层组织活动中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养老设施等公共建筑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

3. 村庄防灾规划

村庄内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消防设施。

4. 住宅和院落设计

对住宅设计、院落布置形式,群体组合、出入口等进行规划;各类公共建筑的类型、规模、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等进行规划。

5. 乡村土地利用——产业及生产设施规划

6. 村庄环境整治

7. 村庄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道路交通应明确分级、红线宽度、断面形式、控制点坐标及标高,广场、停车场(含可能出现的公交客运站点)位置和用地范围。

8. 绿化及景观规划

村庄规划应加强区域及村庄内部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9. 风貌保护规划

村庄规划应注重村庄特色的保护和延续,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建筑风貌,结合区域风貌特色,提出风貌保护措施。

10. 竖向规划

根据地形、地貌,结合道路规划、排水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竖向设计标高。

11. 村庄分期建设规划

规划实施时序、投资框架,编制规划项目一览表。

12.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篇(8)

一、农村公路中重要的安全设施

交通安全设施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图形、颜色、形状大小、符号文字等要满足规范要求。农村公路的安全设施主要包括标志、标线、护栏及其他安全设施等。

1.标志

标志设置时交通管理的设施,是交通法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也能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确切的交通情报,保证车辆安全、顺畅、有序的运行。

2.标线

标线是用以管制和引导交通的设施,是引导驾驶员视线、管制驾驶员驾驶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确保车流分道行驶、指示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进入合适的车道,加快车辆行驶纪律和秩序,使交通得到更好的组织。

3.护栏

护栏是用于防止车辆行驶出道路的交通安全设施.其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对行车具有保护、隔离、缓冲和导向的功能。

4.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警示墩(桩)只能起警示作用不能制止车辆驶出公路,轮廓标用以指导道路线形轮廓的安全设施,主要用于农村公路中较高等级的公路上,分隔桩用以避免对向车相互碰撞,强行将双向车道分隔开的安全设施,是道路标线的强化和补充:路障设施用于阻止超重或某些干扰大的车辆进入某一路段或村庄,破坏路面,干扰村民,减速带主要用于避免车辆在急弯及长(陡)下坡路段因超速失控而发生事故,反光镜能够使驾驶员通过反光镜的折射观察到隐蔽路段对向来车的情况,以改善驾驶员的通视条件。

二、交通安全设施成本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是指为了预防和控制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投资在交通安全设施上的费用总和。按照计入成本的方法,可以将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主要是指购买、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所需要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除直接成本以外用于交通安全设施的所有费用,包括了设置前或设置后为提高安全设施使用效果所需的所有费用。

根据各类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成本 可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总成本进行预测。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成本预测与其他专项成本的预测一样,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基本程序和步骤如图1所示。

建立合理可用的数学模型是交通安全设施成本预测的重要步骤。根据交通安全设施成本构成.可将预测成本抽象为:

C=C1+C2=,I=1-8-C1j+,j=1-28-C2j.. (1)

式中:

C1――交通安全设施的直接成本;

C2――交通安全设施的间接成本;

C11――勘察设计费;

C12――各种材料费用。包括了木材、钢材、水泥和外购材料等;

C13――材料运输费用;

C16――人工费用;

C17――机械台班费用;

C18――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

C19――土地、青苗等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C20――建设单位管理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工程监理费、定额站管理费、设计文件检查费等;

C21――维修检验费用;

C22――管理养护费用。

根据式(1)就可以大致预测出各种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成本,以此成本为依据,结合设置方案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判断出设置方案在农村公路上的经济适用性,为方案的最终确定提供决策依据。

三、交通安全设施的角度进行整治

对于可导致死亡事故的长下坡路段,拆除坡底弯道右侧的示警桩,设置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料坑、端部处理等均采用简化后的形式,达到保证驾驶员生命安全的使用效果即可。并在下坡途中设置3处路面减速带,减速带采用水泥混凝土形式。

道路靠池塘一侧增设示警桩防止车辆越出路外, 示警桩间隔为两米,并在示警桩上贴反光膜作为轮廓标诱导视线。

全段布设道路中心标线,急弯路段两侧以及道路靠池塘一侧设置路侧标线。标线采用常温型,宽度为10厘米。

完善全段的交通标志,交通标志全部采用单立柱式,三角形与圆形交通标志的外径尺寸分别取O.7与O.6米。

根据各种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构成即可计算出设置方案的总成本,应用实施效果分析中的统计结果。在经济效益计算时 以10年作为该条道路的使用期,而该道路已使用了3年,故表中的经济效益为未来7年内降低的事故损失值。因此,所选用的交通安全设施在经济上适用于农村公路。

四、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的对策

农村公路面对的毕竟大多是广大的农民兄弟,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显然是行不通的。做好农民的工作,一要靠乡镇配合;二要靠反复宣传教育;三是靠会做农民工作的宣传队伍;四要靠农民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

篇(9)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5007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城乡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在此背景下,解决农村落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了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城乡间人口流动制度也随之放松,加速了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近30a全国城镇化率年递增0.92%农村快速空心化。同时,近12a全国耕地减少0.085亿***,建设用地净增加0.073亿****,其中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比34.5%,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但是,1995年以来,农村人口年减少1100多万,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26.67万***,城乡同摊“两个饼”―“冒进式”城市与“蔓延式”村庄现象突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改善农村土地利用地的现状,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化利用成为了当前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空心化及其土地利用问题

城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地域系统不良演进的现象,本质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未与农村新增用地控制或宅基地退出机制相挂钩,出现人减地反增,建新不拆旧,导致大量宅基地废弃和土地闲置浪费的过程。当空心化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空心村,包括了村域人口、土地、产业、公共设施的空心化。

土地具有土地资源、资产与资本的三重性,开展村庄整治有利于盘活废弃土地,并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新平台。在目前农村土地供需问题严重、城乡关系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显得更加严峻,而为了改善当前的问题,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全面整治,用科学的发展观念对城乡间人口的流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用地的综合治理,从而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1] 通过对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的分析,是由行政干预下的二元分割逐步过渡到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这就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实证研究――以永川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项目区自然条件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东与璧山、江津为邻,西与荣昌、大足,北与铜梁为界,南与四川合江、泸州接壤,地处重庆市、泸州、南充、自贡、内江、宜宾、成都等城市之间[2]。

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摩岩石刻佛岩寺,有风光旖旎、景色怡人的梅家水岛,有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聂帅陈列馆,另外还有云谷关口、冯家坪寨子、岔口石瀑布、东方红堤、断桥水库等自然人文景观,极具观赏性和开发潜力。

2.1.2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永川区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西部的增长极;是长江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渝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各项事业用地供需矛盾呈扩大态势。为了更好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加快全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永川区人民政府达成了共同推进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

对项目区内的目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经过合理的调整和改造,对农村用地规划进行重点的改善,切实现实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终达到项目区内不增加建设用地,不减少耕地总面积,整体用地质量得到提升的目的 [3]。

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成果,以拆旧、建新地块涉及的行政村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项目区拆旧地块涉及陈食街道梅家桥村、陈青桥村、复兴寺村和瓦窑塘村,建新地块涉及梅家桥村、瓦窑村和陈青桥村。

2.2.1 农用地比重大

项目区所在村的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41%,其中梅家桥村农用地占全村总面积的84.70%、陈青桥村占85.21%、复兴寺村占85.98%、瓦窑村占85.62%。农用地中,耕地比重最大,占农用地面积的66.50%,其中梅家桥村耕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2.22%、陈青桥村占67.85%、复兴寺村占60.65%、瓦窑村占74.6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54%;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99%;园地占2.43%。

2.2.2 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大,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比重小

项目区所在5个村的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09.10hm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99.14hm2,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达96.78%,交通水利用地占建设用地的3.22%。反映出项目区交通水利用地不足。

2.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是通过对农村现有的用地进行重新的规划,减少用地浪费现象,对以往分散的居民用地进行整合,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提升建设容积率;节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将村庄内的废弃、闲置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复垦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4]。

4个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299.14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达211.93O。由于地形因素及历史原因,该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较为零散,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错分布在园林地之间,不成规模。根据农民意愿调查,农民搬迁意愿强烈,流转土地态度积极。同时,结合各个复垦点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复垦方向为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等,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优利用。

2.4 农村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2.4.1 社会效益分析

2.4.1.1 提升农村土地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采取具体措施,对农民集中居住的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对以前荒废的工业工地以及废旧的宅基地进行重新整合利用,提升了土地的集约化和利用效率。

2.4.1.2 增强人们合理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由于长久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很多在土地利用上的诸多陋习,在进行土地重新整合的同时,需要对项目区村镇的干部们传输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观念。通过观念的传达,让农民切实重视起来土地利用的重要性,提升耕地的使用效率,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4.1.3 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通过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合法化的土地所属权调整,减少以后在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土地纠纷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农村会产生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从而促进乡村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4.1.4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通过对拆迁农民居住的集中规划,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的建新区内可以实现水通、电通、路通及人畜分离,可提升居住质量,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加大了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可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业余生活更为多姿多彩,为构建和谐社会迈进一大步。

2.4.2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规模36.21hm2,其中农民集中居住区5.35hm2,剩余30.86hm2的城镇用地用于出让。根据该区域土地分等定级资料,结合该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区位条件,预测城镇建新区土地收益金为11572.5万元;该项目的开展将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位于菜茵岩村的整合粘土企业的建设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企业的发展将为该地区带来稳定的税收,为当地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4.3 生态效益分析

2.4.3.1 归并零散居民点,改善村容村貌

通过对农村废旧工业用地以及零散居民居住点的整合,将这部分用地复垦恢复为农业用地。将以前零散居住的村民进行统一安置,建设更加集中的农民居住地,使得整个农村的格局规划更加合理,更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并让整个村庄的面貌更加整洁。

2.4.3.2 减少生活垃圾排放

在对农村整体居住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后,按照城镇小区管理的要求,对农村面貌进行全面的管理,改造给水排水设施,完善用电以及通讯,对生活垃圾以及污水的排放进行科学化管理。

综上所述,本次对项目区进行的综合性治理,体现了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未来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农村的社会和生态都有良好效益。

3 结语

可见,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面对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闲置空置浪费土地严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快速空心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玉碧,郑财贵,李安乐.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78-81.

[2]施开放,刁成泰等.不同确权法在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研究中的应用―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2.(6):236-241.

篇(10)

1.心理不键全,人格极易出现扭曲。由于父母关爱缺乏,同时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甚至还被不法分子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活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儿童自觉学习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被搁置一旁,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有学习成绩下降直至较差的现象。

3.价值观念扭曲。

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隔代抚养偏重物质生活,会较多的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宽容与放任,而第一责任人的父母会产生负疚感,存在补偿心理,在金钱上进行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较少,极易使子女养成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及好逸恶劳、浪费显摆、自由放任等不良习惯,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二、教师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凸显主要矛盾,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开展的项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收看自强、自立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第三,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班级的同学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从自卑、孤僻、任性中走出来,融入班级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篇(11)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Key words: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survey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59-02

0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从教人数和教师的学历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就城乡相比农村教育远远不及城镇教育。据统计,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有906.43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有17079万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有5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3000万人,由此可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承担了我国义务教育的重担,他们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脊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

1潼关县实际情况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经济上以矿业和农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多。受教育程度以2000年为例,在全县约15万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2958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6088人,接受初中教育的56130人,接受小学教育的56562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07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69.5万元。投资1331万元,新建校舍19180平方米,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到2008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6所,在校学生人数2252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950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2574人。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8.3%,专任教师总数2045人,其中,男教师756人,占总数36.9%,女教师1289人,占总数63..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635人,占总人数的31.1%,大专学历的1001人,占总人数的48.9%,中师(专)学历的394人,占总人数的19.3%,初中以下学历的15人,占总人数的0.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118人,占总人数的6%,中级教师598人,占总人数的29.2%,初级教师996人,占总人数的48.7%。

2潼关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2.1.1 教师队伍起点偏低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学历为中师或高中以下,其结构中占50%的属于民办转公办,占30%是由职教中心培养的,仅有20%是由正规的中师培养。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与要求,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滞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

2.1.2 教师培训形式化,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反差较大近年来,潼关县经过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师范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总人数的79%。潼关县没有系统的培训中心,教研、科研、电教、信息中心等资源整合度不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构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和高师院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存在师资不足、培训手段单一的缺陷,而高师院校的培训更多注重理论的学习,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均达不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并且多数教师在进修的过程中都选择了容易通过的中文、政治等文科专业,学非所教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2 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2.2.1 学科结构不平衡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只有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和化学被认为是“主科”,其他如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则被认为是“副科”,并且在有些学校,所谓的“副科”往往是“名存实亡”。其原因首先在于学校设施的不足。在潼关县许多农村学校开设电脑课,但学校机房的电脑不仅配制低,且经常是不能正常使用。学生的每次电脑课都是对着书本看“天书”。其次,缺少艺体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由于相关教师的缺少,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要么没法落实,要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2.2.2 性别结构不合理潼关县农村教师队伍中,男教师756人,占总数36.9%,女教师1289人,占总数63.1%。在调查的有些学校中,班主任和所谓“主科”的代课教师几乎都由女教师担任,只有计算机、体育等所谓的“副科”由男教师担任。这种情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