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者简介
李宁,11年咨询行业从业经历,具备丰富项目执行及管理经验,善于解决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专注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战略路径规划、运营规划、运营辅导及培训,对于B2B、区域B2C、O2O、全渠道、微商等商业模式均有深入研究,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向电商领域稳健过渡,快速成长!服务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粮我买网、中免集团、越秀集团、中国远洋集团、舜天集团、宏图三胞、天津物产、淘常州、港湾网、九龙港、尚农网等众多国内大型知名企业。
潘晓,资深互联网电商专家,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导师,6年互联网战略转型咨询经验。专注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电商转型的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商业模式、运营规划等,在O2O、B2B、B2C等领域有丰富的实施经验。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远集运、中免集团、越秀集团、大猫电商、尚农网、派格太合、四季沐歌、天津物产、CETC、中国城建院、中节能集团、河南水投、中国电信、浙江联通、陕西联通等。
徐英淇,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资深互联网战略管理咨询专家,尤其擅长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重塑、股权激励设计、人力资源体系搭建、企业文化营造等领域,在《管理学刊》《现代商业》《中国经贸》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远洋、中国烟草、上海金山投控、厦门同安国投、尚农网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互联网农业”产生的现实发展、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出发,总结出“互联网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与创新模式,并*终提出了农业企业打赢“互联网化三大战役——卖货、聚粉、建平台”的实践应用以及各大战役间的协同运作。本书结合案例进行详尽论述,并适时总结核心观点和关键成功要素,对于还处于初创探索期的“互联网农业”,不得不说是*为珍贵的伴手宝典。本书能够为那些亟待寻求转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业界人士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启示。本书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谋划了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为农业电商健康发展指定了清晰明了的通道路径,无论你是农业相关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闪光点。
目录
推荐序一互联网:助力三农发展
推荐序二互联网:创新农业产业模式
推荐序三互联网:打造有机农业全产业链
序言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化的三大战役
第一章环境催生“互联网农业”
一、“互联网”大环境分析// 2
二、互联网农业:风口下**变革潜力的蓝海// 8
第二节政策要求与产业需求双轮驱动农业拥抱互联网// 12
一、国家政策大力促进“互联网农业”// 12
二、我国农业落后现状亟待产业升级// 18
三、用户消费转变要求农业互联网化// 21
第三节中国“互联网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23
一、中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3
二、目前国内“互联网农业”的核心问题// 28
第二章 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一张图读懂“互联网”// 32
一、什么是“互联网”// 32
二、什么是企业“互联网”// 34
三、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52
第二节“互联网农业”全景// 62
一、互联网农业企业// 62
二、互联网农业产业// 66
三、互联网智慧// 69
第三节“互联网农业”产业链// 73
一、互联网农资农机// 73
二、互联网农业生产// 78
三、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82
第四节“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 87
一、互联网休闲农业// 87
二、互联网淘宝村// 90
三、互联网农村金融// 92
第三章 如何实现“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互联网农业”之卖货// 101
一、什么是卖货// 101
二、卖货案例分析// 101
三、卖货关键措施// 129
第二节“互联网农业”之聚粉// 130
一、什么是聚粉// 130
二、聚粉案例// 130
三、聚粉关键措施// 140
第三节“互联网农业”之建平台// 142
一、什么是建平台// 142
二、建平台案例// 142
三、建平台关键措施// 158
第四节国外“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 161
一、Ocado—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161
二、Local Harvest—整合农场资源专注本地化服务// 163
三、Farmigo—打造食品社区C2B模式// 165
四、Peapod—世界上**家食品电商公司// 166“
第四章 互联网农业”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政府层面// 171
一、需要面对的挑战// 171
二、实施举措// 176
第二节企业层面// 183
一、需要面对的挑战// 183
二、实施指南// 187
第五章“互联网农业”趋势与未来
第一节趋势一:生态圈融合趋势// 198
第二节趋势二:智慧农业趋势// 200
第三节结束语// 201
后记// 202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人员集聚水平较低,加上农村地区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无固定性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相对匮乏,农民获取相应金融服务的机会比较少,产生了金融服务配置的严重失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被抑制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供给缓解。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和高效率将传统的金融服务根植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缓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有效需求,以移动支付和线上支付为代表的全新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于传统金融的依赖程度,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1、农村经济对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劲的内在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下,农村业已成为电子商务较为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最具有潜力的交易模式,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增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农村潜在市场需求比较大,故而农村电子商务将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和新经济的强大引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2、互联网技术支撑日臻成熟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脑、移动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技术的完善使得网民在网络技术的催生下日渐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为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正是互联网普的迅速普及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在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更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缺失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监管措施尚未出台。虽然我国已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交由证监会和银监会进行,但是具体监管细则未出台,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内容、监管形式、对应措施、权责问题等都没有确定。
(二)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农村地区的人口集中都我比较低,消费水平比较落后且互联网消费的观念尚未普及、互联网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而互联联网金融获取用户的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平时的消费记录、浏览记录和信用情况。在农村地区,由于物流、网络、习惯等的影响,大家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即使有剩余的资产也会选择存于银行机构。
四、关于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双向流通的含义
以高青松对“双向流通”的定义,双向流通有两层含义。
“双向流通”第一层含义是指物流配送上的“双向流动”,第一,把加工后的农产品经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运到农村服务网点;第二,与城市中的实体店合作,把农村生产加工的农产品运送到城市进行线上销售。
第二层含义是指品牌共享上的“双向渗透”,大型物流公司(淘宝、京东等)具有较为完善的安全检测和物流配送体系,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一方面农产品依托大型物流公司的品牌效益,大型物流公司进行线上流通使得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具有保障;另一方面大型流通企业在与农村经营合作之时也壮大了自身,使得自身的优势更加巩固。
二、农产品线上销售的背景分析和发展意义
(一)农产品线上销售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提升,农村的消费需求同样提升,因此线下实体店并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农村电商应运而生。
根据实践调研的结果可知,临颍县政府就电子商务进农村确定了工作实施方案。临颍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合作,预计在2年内开200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320个村级服务站,其中第一批计划40个站点,截至2016年6月份已建成32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处于正式运营的过程中,且32个站点主要分布在13个乡镇的30多个村,分布地区较广。农村电商作为农业电商的发展形式之一,其发展速度快,影响力之广已为其它行业所称道。
临颍县的电子商务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条件,在土地流转的情况下,土地大部分由种植大户实行连片经营,而且现代农业技术飞速发展,比如利用飞机施肥、机械化耕作、喷灌,修建排水工程等,这些都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再加上电商政策扶持、自身品牌优势(盼盼、亲亲、巧巧等)以及和大型流通企业(淘宝、天猫)合作,农村电商在临颍县农村地区逐渐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二)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发展意义
1. 有利于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和功能
通过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城乡各地的农产品相互连接,可以有效的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还降低了交易的边际成本,减少了人为的干预,使每个交易者在网上沟通和公平交易,从而创造了一个公平的交易环境,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形成一个具有公平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2.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效益
在电商模式下,城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不再成为阻碍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因素。农户可以突破农产品传统店铺销售模式的限制,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寻找更广阔的交易市场。还可以适当的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农户生产者的经济利润。
3.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和收入,转移剩余劳动力
在线上销售的过程,临颍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而临颍县的土地流转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两者互相弥补,一定程度上转移部分剩余劳动力,而且一般的农户可以在农产品出售环节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4.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户生产者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是基于市场门槛低、经营方式灵活、投资成本低的角度,可以激发临颍县村民的创业潜能,还可以实现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的相互流通。从农村的角度说,不仅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可以挽留青少年在当地工作,解决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问题,从而促进临颍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5. 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一直是阻碍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不仅可以提高临颍县村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发展现状
1. 临颍县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必要性
市场的需要。临颍县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符合市场的需要,因为临颍县农村地区位置比较偏远,自然方面的变数,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产品难以实现与市场的统一,所以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能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符合市场的需要。
农村的需要。发展农产品线上销售能推动临颍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符合农村的需要,临颍县的贫富悬殊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所以农民要想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就要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推动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
2. 临颍县农产品实施线上销售的优势
政府的支持。临颍县政府就电子商务进农村确定了工作实施方案,还拨出大量资金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政府就农产品双向流通的视角提出了农产品进县城的想法,政府的支持成为临颍县农产品实施线上销售的最大优势。
农村淘宝的建立。2015年12月份临颍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就农村淘宝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在临颍县建立了农村淘宝基地,农村淘宝的规模大,涉及的农特产品种类多,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农户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电商平台,在双向流通的视角下推动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
丰富的农产品。临颍县的农特产品以玉皇大蒜和小辣椒为主,还有玉米和大麦等等,而且农村地区大多实现了土地流转,土地基本承包给种植大户,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高,丰富的农产品成为临颍县农产品实施线上销售的重要支柱。
(二)农产品线上销售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临颍县的二十多个乡镇里面,有少数村镇基本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宽带覆盖率,还有绝大多数比较偏远或者人数较少的村镇尚未实现。主要原因是村民的知识水平有限,且使用网络的成本高,无法支付高额的网络费用,所以在农村地区发展线上销售农产品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2. 缺乏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根据社会实践调研结果可知,临颍县村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大部分村镇的村民文化层次低,初中及高中以上水平的人数较少,缺乏学习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和机会。在临颍县村镇里面使用网络的人员较多的还是年轻人,当问及村里的年轻人时是否愿意销售农产品时,他们基于眼前利益考虑大多数表示否定,所以在临颍县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是很困难的。
3. 农产品的品牌体系建设不完善
在临颍县农村地区,当地盛产小辣椒和大蒜等农产品,但是这些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未能普及其他地区,知名度较低。而且农产品的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品牌的培育提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都不足,广告的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4. 农产品的标准化、安全性低
临颍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会缺乏相应的标准。对于已有的标准,形式表达晦涩难懂,农民的知识水平低很难理解,想要自觉执行更是困难。农村的经济落后,缺乏先进的检测仪器,农产品的检测手段会多为感官评判,农产品的生产大多会使用农药和激素等刺激性药物,农产品在保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仓储管理,而且低流通效率严重影响了食品的安全。
5. 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低
在农产品物流运输的过程中,农产品的保鲜能力低,容易腐烂,这就要求所签订的物流行业速度快,且保护设备齐全。但就全国而言,在初期采摘的农产品和运输后的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相差甚远,损失率达到40%。就临颍县而言,在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效率更低。所以临颍县要想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四、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破除电商发展瓶颈
临颍县农村的网络设施与城镇相比比较落后,一些偏远地区的网络设施条件更差,网络速度非常慢。作为政府,应该加大给部分偏远的地区铺设网络设施的工作力度,提高上网的速度,降低网络成本,减轻农民的负担,为农产品的线上销售铺平道路。
(二)完善农产品的品牌体系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临颍县的农户可以尝试多种推广手段,推出临颍县当地著名的农特产品作为龙头品牌,比如以小辣椒为主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广播、新闻报社等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记住临颍县的小辣椒,再通过口碑来扩大对农产品的购买力。
(三)培养具有电子商务技能的专业人员,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临颍县可以依托当地的政府,通过与部分高校或者企业合作,来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培训对象可以主要以农村青年、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为主。同时可以通过校企联合鼓励大学生来当地创业,影响当地的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四)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要通过临颍县政府,制定标准化的体系,这套适合农村的标准化体系要通俗易懂,这样更有利于村民自觉执行,村民的质量检测不能依靠感官评判,要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还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还要在保鲜过程中,制定合适的仓储管理制度,提高农产品的保鲜能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探究电商模式下农村农产品线上销售与城市之间互通的可能性,分析了临颍县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等等,并根据临颍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对策。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使临颍县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满足社会的需要,也相信在政府扶持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农产品线上销售会突破现实问题,开拓新的销售模式,成为一种社会上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徐金星,罗兰,邓隽昕.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
[2]吕梁玉,李凯旭.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营销改革研究[J].新经济,2016(01).
[3]严金才.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广西农产品营销模式浅析[J].农业经济,2016(01).
[4]张亚楠.山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5]郑亚琴,许人.“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商问题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03).
[6]李艳,欧阳杰,蔡兴怀.徽州区杨村乡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的由来、现状如何,及其如何解决,将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三农问题即是指农村、农民、农业问题。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逐渐感到财力不足,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国税与地税分开,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成中较以前占更大比重),此项改革使地方尤其是乡镇财政日益空虚;同时,与城市经济发展得到国家大量投入支持相比,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投入太少,乡村落后的基本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得靠农民自己集资或摊派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便再次凸显。加上国企改革遇到巨大困难,亚洲金融风波接踵而至,工人大量下岗分流,城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种种困难,酿造成了我们非常关注的“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
自古以来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农业是弱质产业。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用机械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二是农业生态恶化,抗灾害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圈地之风肆虐,人均耕地面积锐减等。
(二)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主要有:一是农产品品质较差。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的短缺转为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虽然在产量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但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导致产品积压。二是农村劳动力过剩。我国的劳动力众多,剩余劳动力大都集中在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就业问题。从总体看,我国已经出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的趋势。三是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
(三)农民问题,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
农民收入低、增长慢,一是因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太多,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市人口相对少,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三是城市企业开工不足,乡镇企业有很多破产,劳动力转移困难,没有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增收陷入停滞。
从上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农的发展是艰难缓慢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农村能否有更好的发展、农业能否更好的进步、农民能否更好的安居乐业就在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如何。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对策
三农问题的现状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究竟如何走出三农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是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权益和农业的发展稳定。我们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思路,不断拓展增收渠道。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充分挖掘农业的内部增收潜力。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在逐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同时,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坚持开发开放式扶贫方针,加强贫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引导和支持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众向相对富裕的地区迁移;继续搞好科教扶贫和帮促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任务十分繁重,要用好用活现有移民政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添措施,千方百计实现农村移民安稳致富。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目前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方面尚投入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解决。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是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区乡镇的人畜饮水问题,加快农村自来水化建设步伐。二是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增大通车村的比例,提高村级公路通行能力。三是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各种项目建设,兴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水利工程,搞好各项整治工作,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面积。四是加强农网改造和农村水、电、通讯等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搞好天然林保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广泛推广农业机械,推进小型农业机械家庭化、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化,提高农业劳动效益。
上面所列的是我国三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切实解决我国农业落后、农村条件差、农民生活质量低的问题,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来。当然,解决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因为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农村问题了,它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下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2016年淮海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20161164101111006);指导教师:饶曦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8日
随着网络经济的崛起,传统农产品经济交易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近年来,连云港东海县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突飞猛进,2016年成为连云港市唯一一个入选“江苏省2016年度电子商务十强县”县区,东海水晶更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成为城市经济品牌,奠定了东海成为“文化晶都”的地位。而东海大米作为东海县的特产之一,其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较水晶发展则相对缓慢。虽然有部分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过大米,但是成效却并不显著。积极推进东海大米在电子商务中销售,不仅有利于提升东海大米的知名度,促进农民增收,更有利于加快东海县乃至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连云港东海大米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东海县政府鼓励支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场、种植户等依托优质稻米、苗木等农业优势资源,开展网络销售,积极打造“东海大米”等农副产品品牌网站和品牌产品。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有多年经营经验的商户不愿改变传统的实体经营模式,不愿尝试网站经营,这就使得政府推行难度变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使某些龙头企业和大型农场等较大企业已开展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东海大米,但整体经营状况一般,盈利微薄。同时,当前的东海大米电子商务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体系不完善以及商家与消费者缺乏对电商平台充分的认识等问题。因此,在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电商氛围下,要真正将其落实却显得困难重重。目前,东海大米电子商务总体发展并不理想。
当地政府对东海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行力度较大,为东海大米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有学青年加入到“创客”潮中,为传统的东海大米销售方式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推动东海大米电子商务的落实。所以,未来的东海大米电子商务必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进一步发展,促进东海农民增产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东海大米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发现东海大米电子商务在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相关消费者以及经营者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东海大米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而只有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才能推进东海大米电子商务不断前行,逐渐打开市场。
(一)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落后,网络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东海县电子商务虽然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但关于农产品的网站平台建设还比较落后,农村互联网利用率还有一定欠缺,较其他地区发展较缓慢。东海大米电子商务在电商平台的信息化、集成化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方面普遍较低,缺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以及维护网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人才。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受当地经济实力的限制,政府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购置计算机硬件设备,未能充分制定、实施培养及引进相关电商专业人才的政策。
(二)消费习惯难以改变,电商平台秩序混乱。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发现,只有9%的消费者会选择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选购大米,而有65%的消费者选择在超市或者粮油店中购买。消费者不选择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大米,一方面是认为实体店购买更加方便,传统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东海大米电商平台中某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信用大打折扣,е缕渌商家受到连锁反应,使得消费者对网上销售的大米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充满担忧,难以信任。
(三)未形成规模效应,物流配送成本高。通过调查,发现在东海大米电子商务中并没有商家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而且东海政府也并没有专门负责配送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商户经营分散化,彼此之间较少进行合作,各自为政,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商户之间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导致这些商户在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中处于被动,缺乏议价权,使得物流配送成本比较高,对物流企业的选择也有局限性。对物流企业而言,东海大米订单的分散化,导致配送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出于利润考虑,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涉足农产品物流配送。
(四)商家知识水平有限,电商经营态度不积极。通过走访东海各实体店铺,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64.2%的商家没有意愿在电商平台上销售,且仅有20%的商家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过东海大米,但由于经营状况不佳,现已有一部分商家已经不在电商平台销售大米了。即使近35.71%的商家有意愿在电商平台销售东海大米,但是由于商家对电商平台的了解比较少,存在电商经营发展成本高的误解,加之商家计算机技术水平较低,认为东海大米电子商务经营风险大,因此很多商家对在电子平台销售大米的态度并不积极。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经营东海大米的商户大多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某些观念也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民接受、消化并大胆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不愿意做出改变。这就使得东海大米电子商务难以集中实行,缺乏电商发展氛围,实施效果也并不显著。
三、东海大米电子商务发展建议
由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者习惯等原因,东海大米在电子商务推广中还存在很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政府推动,整合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构建全面的信息网络。首先,连云港东海县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强化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致力于建设一些电商交易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完善东海大米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站水平,形成覆盖县、乡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为商户网上销售东海大米提供充足的硬性条件;其次,在引进技术人才方面,政府应积极招揽外来电商专业人才,让这些电商人才针对种植户、粮油店和企业员工进行电商知识普及,并传授他们网络知识,为东海大米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二)转变消费观念,加大电商平台监管力度。政府应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不定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向消费者推送有关线上销售东海大米的优秀商家,鼓励、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一味实体店购买大米的习惯,尝试选择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东海大米等农产品。商家也要在电商平台中做一定的促销活动,和适当的产品宣传,吸引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买大米。
在东海大米电子商务交易中,有13.3%的消费者担心卖家信用、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等问题一直影响着东海大米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因此,针对电商平台中东海大米质量问题等,一方面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相关商家诚信经营的管理,对违反规定的不良商家进行一定的警告和处罚。网上交易的用户需进行身份实名制认证,以此增强交易的真实性,整顿东海大米电商交易秩序,改善东海大米电商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商家要致力于做好电商平台销售东海大米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求更长远的发展。
(三)整合现有商户资源,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物流配送成本重阻碍了东海大米电商平台的发展。为了更好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商家也可以借助东海水晶现有的成熟物流体系,并与当地销售水晶的商家达成协议进行合作,实现双赢。政府也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整合现有商户资源,呼吁东海大米零售商进行合作,订单集中配送,达到规模效应,并共同与具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在节约物流配送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商户的经营效率。同时,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促进东海大米电商平台上交易的物流企业进行支持和帮助,吸引具有成熟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四)向商家普及电商知识,激发电商经营热情。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总结前期某些商家在电商平台销售大米失败的原因,结合经营较好的经验,对东海大米的种植户、批发商和经销商进行统一指导,以完善后期电商平台销售东海大米的方法;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形成“一带一、一带多”的电商氛围,带动东海大米的多渠道销售,给商户带去更多利润的同时,也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针对当地商家,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等可举办电子商务类的科技宣传,制定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对有意愿的商户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他们在电子商务交易方面的知识水平,激发他们进行东海大米电子商务的热情。只有让商家真正投入实践操作中,更深层次的了解电子商务平台,才能让这些人愿意把自己的产品放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同时,鼓励当地青年进行电商创业,开辟线上销售新渠道,一人多店(线上线下)方式,实现与线下连锁异曲同工之效。
主要参考文献:
[1]2016年互网络发展状况分析[DB/OL].http:///news/hlw/20160803/16210049897.shtml.
[2]路辉.把握东海大米产业化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6.2.
[3]王松.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以及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2011.3.
一、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城市农业电子商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商务手段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直接与城市农副产品交易连为一体,以实现城市农副产品交易的电子化,实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
二、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对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发展转型。
有利于降低农产品交易的成本(如物流成本,中间商成本),提高收益。
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实现业务扩展。
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
(二)对电子商务的意义
将电子商务引入农村,可增大互联网的普及范围,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
扩大我国电子商务服务领域,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有利于发掘电子商务人才,弥补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缺陷。
(三)对城市的意义
有利于规范城市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出农产品交易市场新准则。
便利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减轻生活负担,减少日常生活成本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对网上交易的企业进行审核,建立评价体系,可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假冒伪劣产品。
三、当前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 b2c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所占份额很少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一直备受关注。截止2010年底,我国涉及农业的网站达到两万家。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已出现许多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如:中国农产品销售网,中国农产品交易网,乐农网,阿里巴巴专业农产品交易平台,新发地农产品交易网。网上经营的范围也由最初的粮食,化肥,扩展到牛羊肉,农药,土特产,花卉,园林,水产品,鲜果等。但是他们普遍都是b2b的交易平台,涉及到b2c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还较少且影响力不够。
(二)农业信息化滞后,网站信息动态性针对性不强,未形成完整的运营体系
首先,由于我国农业信息收集没有形成整套的规范流程,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部门负责专门的信息收集,信息资源极其匮乏,导致商家和消费者接收的信息较为零散而且时间不一致。
从而间接导致大多数网站的内容以生产信息,实用信息为主,而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
(三)网站的市场认可度较低
这更多体现在网站的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市民虽然认为亲自去农产品交易市场购买农产品很麻烦,但也不愿意在网上购买。在对城市网民的调查中发现,75%的人群不了解或者不看好农产品线上零售。
(四)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要靠广大农民同胞,但我国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率普遍较低,且大多数年轻农民都在城市务工,而留守人员普遍年长,教育程度很低,现有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不健全的政策法规
我国目前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和扶植类政策还比较少,且我国目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和规划。
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争对我国城市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有如下对策:
政府角度:
(一)积极引导各类农产品经营者因地制宜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加快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多的要靠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适度出台各类有利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对城市农业电子商务进行投资建设,鼓励,组织,建立农产品的专门网站,引导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
(二)政府要建立相关部门,开发和整合国际国内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等从业人员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兴趣并传授其操作技能,培养更多适合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
网站角度:
(四)加强网站资源收集,分析,管理。
相关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要重视整合网站资源,建立相关部门体系,及时更新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将网站的资源与客户服务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实现信息增值效应。
(五)扩大网站的宣传力度。
从事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各网站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城市农产品交易发展现状,了解目标客户的购买习惯,购买心理和购买偏好,在对市场详尽的分析之上,确定网站发展方向,不遗余力扩大网站宣传力度。
五、结束语
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城市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发展,要结合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不断改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市场现有的发展模式。
相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政府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一、引言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数字电视作为第三代电视,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信号从电视台开始发射,经过中间传输环节,直至信号到接收端接收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化信号。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或者已陆续完成了数字化电视的改革,即由传统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我国也计划,在2015年全国彻底关闭模拟信号,完成数字电视全覆盖。通过对数字电视的现状研究,编码、技术参数的分析,数字电视技术相对模拟电视技术的优势,提出数字电视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供发展对策。
数字电视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纵观全球,近些年围绕数字电视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盛的成果。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使得各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和实施标准互不相同。
二、数字电视发展现状研究
1.发达国家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数字电视技术最先出现在欧洲。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几个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都着手开始研究数字电视技术,并最终研究产生了MAC1、MAC2、MAC3三代数字卫星电视节目。欧洲最早的数字电视技术应用,是以1996年4月法国开播第一个商业数字电视广播为代表的。2006年12月,荷兰就已经停播地面模拟电视,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电视数字化的国家。2012年是欧盟规定全面停止通过模拟信号传播电视节目的最后一年,除波兰、保加利亚等少数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都已完成由模拟向数字电视的改革。
纵观全球数字电视的发展,最早将数字电视技术成功应用到生活中的国家是美国。1994年6月,美国两颗卫星DirectTV、USSB率先实现数字电视业务播出。2001年9月,美国有线数字电视消费者已达1300多万。而美国国家广播者协会(NAB)的统计数据指出,截止2002年,利用数字电视技术已将美国84个城市及地区的244个电视台改建或新建成为数字电视台,全国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75%。2009年底,美国全面完成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
日本有线数字电视始建于1998年7月,并于2010年完成了国内所有有线电视的模拟转数字化改造,2011年实现了全国模拟有线电视系统的关闭。韩国在21世纪初期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电视数字化改革,于2005年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数字化电视转播,并于2011年底彻底结束了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日本、韩国两国都在2012年以前实现了数字有线电视全国覆盖,成功迈入数字电视时代。
2.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目前电视信号传输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缆光缆和卫星传输这三种方式,由于无线电波传输的信号差,画面质量不高,接收的节目有限,并不是理想的传输方式,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一些农村和边远山区,还在使用这种方式。而我国城市有线电视用户相对集中,且覆盖率广,适合集中管理和发展,因此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应当成为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方式。根据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网的分布及部署现状,采取了从有线电视切入的方式,21世纪初期,我国从城市开始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改造工程。
2000年6月,我国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在广西宁南开播。它是由国家广电总局数字广播技术研究中心、南宁有线电视台及四川新泰克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合作开发,引进多个国家不同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外多家公司的顶尖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下共同开发完成的。
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是传统模拟电视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而数字电视替换传统的模拟电视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结果。2004年,是我国“数字电视年”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年”,国家广电总局也提出将于2015年全面关闭模拟电视系统,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完成全国所有地区模拟向数字化的过渡,全面实现数字电视广播。
三、数字电视标准研究
数字电视系统的稳定运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或标准是无法有力执行或实现的。标准的规定不仅可以理顺数字信号的处理流程,而且可以规范配套设备的接口,尽量统一数字电视设备的类型和参数。
数字电视均采用MPEG-2压缩编码方式。电视信号经过数字化以后会带来非常高的码率,如果不采用压缩技术,数字信号将会占用巨大的带宽资源,如一个通道就会占用100MHz的带宽空间。因此,为了减少带宽的占用压力,必须在数字信号的传输和存储中引入压缩技术,压缩码率是数字化技术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参数。MPEG-2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音、视频压缩标准,对普通及高清数字电视的各类应用和系统都作了详细规定,被人称为用于广播电视的视频压缩标准。MPEG-2标准共分为9个部分,其中6个部分获得认证通过,并已在数字电视领域广泛应用。其中系统、图像及声音为最主要的3部分,它们是声音、图像数字化的基础标准。系统它描述多个视频、音频和数据基本码流合成传输码流及节目码流的方式;视频它描述视频编码方式;音频它描述与MPEG-1音频标准反向兼容的音频编码方式。MPEG-2包含4个级和5个类,“级”按编码图像的分辨率定义,“类”按所使用的编码工具集合分类。MPEG-2这种“级”“类”组合的方式可以满足从家庭低端画质需求到广播级质量及高清电视质量的要求,支持标清、高清、16:9宽屏等多种格式,应用范围广泛。
MPEG-2编码压缩系统提供的高压缩率,使节目素材来源更加宽泛,在码率到达一定程度时可以提供令人非常满意的图像质量,以展现其出色性能。
数字电视标准涉及多个领域,其按传输方式可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卫星传输,手持设备传输四类。四类传输方式所用的标准、使用国家都各不相同。详细参数对比见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对比表(表一)。
四、数字电视技术优势分析
数字电视技术较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
1.数字电视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的信号都是以二进制形式的两种电平来表示,在连续处理或传输过程中如果掺入杂波或失真,利用纠错及编解码技术都可以将错误纠正,能保证信号质量基本不变,使得用户接收到的音视频质量和电视台发送的质量基本相同。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或不断处理的情况下掺入失真与杂波,它的噪声是不断累积的,不易纠正,再经过长距离的传输或多次复制处理,模拟信号将会大打折扣,对画面质量影响较大,无法达到节目发送端初始的图像和声音质量。
2.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效率、带宽利用率高。在模拟信号状态下,6-8MHz的带宽内只能传输一套模拟电视节目,而经过压缩技术处理的数字电视信号能传送4至6套高图像质量的电视节目。
3.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频谱资源的多功能复用。运用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电子出版物、多路立体声、图文多工广播及电视传真广播,以获得更多的广播功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4.方便信号的存储和记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可以将一段时间的信号存储于电路中。经过数字化的电视信号可以存储于不同的介质中,如磁带、光盘、硬盘等,这些存储方式不仅能保证音视频素材或节目的高质量及数据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便于多节目存储。
5.数字化技术便于节目的制作与录制。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可以进行更多创意性、特效的操作,如:字幕编辑、特写镜头处理、三维特技、非线性编辑等。
6.数字电视设备,利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使设备体积不断缩小,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
7.电视数字化技术,引入了全新的双向互动概念。将传统电视的一对多广播方式转变为复合模式,即既保留原有的一对多广播方式,又扩展点对点的点播互动方式。这样不同的用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点播节目和获得信息。
8.数字电视设备的扩展性与兼容性,有利于电视设备与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的联通,有望融合成一个新兴的多媒体系统。
五、数字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已经使用数字电视,并已经进入常态化的使用阶段。经历数字化的转变后,电视节目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模拟电视时代的40多套节目,增加到80多套节目,节目内容也由普通的电视台类节目,扩展加入信息、娱乐等多类综合节目内容。形式由传统的广播新增互动功能。
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人们对图像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节目源的质量,大力推广高清数字电视的使用将成为未来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
2.不断完善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出现实现了对节目内容、观看时间的自主选择,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广播的模式。
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数字电视连接到互联网,用户不再需要为了发送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观看网络视频,坐在计算机前,而直接可以躺在沙发上,面对客厅的数字电视,利用无线键盘、鼠标实现所有计算机上的操作。
4.丰富的接口。未来的数字电视还应该支持更多的接口,如USB3.0,SD、CF卡,1394火线和Wi-Fi等,实现与多类主流数码产品,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个人电脑、移动存储设备、智能手机、网络打印机等的无缝连接,达到音视频信息共享的目的。
5.移动技术。全新的户外移动数字电视传媒,已经逐渐走进了大家的生活,公交、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都已接入或安装了移动数字电视设备。它利用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式进行节目的广播。
6.数字电视一体机。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数字电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视,而是个利用数字技术的显示终端,只有在此设备上加机顶盒,通过机顶盒接收并转换格式,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字电视。未来只有将机顶盒集成在电视机中,与电视机融为一体,才能称为真正的数字电视机。
六、数字电视发展对策
通过研究与分析,数字电视已称为全球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且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已成为电视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数字电视技术开发的领域还相对狭窄,还需不断的开发,不少政策、技术上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任需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还应采取以下对策:
1.注重数字电视产业的政策法规制定。国家相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制定和完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政策,保证我国数字电视健康、蓬勃的发展。
2.加快数字电视建设。建立数字电视硬件及接口参数标准,实现与数字电视相配套的统一标准,并对设备制作商、运营商、消费者等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3.政策支持,提升对数字电视的认识。广播电视领域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转变传统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投入到工作当中,不断提高数字电视服务质量。
4.完善数字电视的市场运营模式。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利用数字电视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数字电视上网发邮件、学习、以及各类宽带增值服务,而网络就是市场化运营的直接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与数字电视配套的系统设备、相关的应用软件及终端设备,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研究出一种最佳的市场运营模式。
5.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引进数字电视技术方面的相关优秀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数字电视的发展。
6.更多资源的免费开放。更多教育资源、财经信息、影视作品的免费提供,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习惯使用数字电视的交互系统,提高数字电视使用率。
7.进一步丰富电视节目内容,提高节目源质量。节目内容的丰富以及画面质量的提升,都可以不断提高消费者使用数字电视的积极性。
七、结束语
数字电视的成功推出,使数字电视技术完全替代了模拟电视技术,符合电视技术发展规律,已成为全球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只有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数字电视系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推动数字电视技术继续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03-02
1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这大大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促使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00年2410元增至2009年的5016元,登上新的历史台阶。在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于优化的过程,从低层次提升到中高层次。2009年福建省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45.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说明福建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阶段。但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也呈现一些不足,本文认为这体现在:(1)农村居民消费对福建省GDP增长的贡献度低(如图1)。1980―1998年,贡献度呈现波动性下降的状态,在1998―2009年这十几年间贡献度在1水平进行上下波动,未出现有效的提升。这充分说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增加其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的紧迫性;(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处于波动式周期性的增长状态。根据1996―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变化特点(如图2),可以分为三个周期性阶段:①1996―2000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回归”的增长状态;②2001―2005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先降后升,再回归”的增长状态;③2006―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倒“U”形的增长状态,峰值达到历史高位。这表明增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稳定性、逆周期性,以强化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内生稳定性作用的客观必要性。
所以对于福建省解决好内需问题、“三农“问题来说,面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状况,充分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又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
2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对比分析
居民消费结构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劳务),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各类商品及劳务的需求结构,体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为了全面地了解当前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特点,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将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1995―200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和将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进行比较,已达到研究目的。
2.1 1995―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比较
根据1995―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本文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纵向对比。恩格尔系数(EC)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EC值越大,生活水平越低。EC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极富裕。
第一阶段(1995―1999年),居民生活水平从绝对贫困提升到温饱水平,食品支出比重显著下降,交通通信支出增长快速,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呈增长趋势。本阶段农村居民的EC从1995年60.96%下降到51.47%,趋势明显。伴随食品支出比重的下降,农村居民用于居住、医疗保障、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交通和通信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最大,从3.94%上升到1999年7.98%,成为农村居民的第四大支出项目;
第二阶段(2000―2005年),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状态发展到小康阶段,食品支出比重平缓下降,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在此期间,食品支出、居住支出比重平缓下降,仍是农村居民最大两项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交通和通信三者支出比重继续呈增长趋势,其中医疗保健上升1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从2000年的8.55%上升到11.1%,成为农村居民的第三大支出项目。与此同时,家庭设备类支出比重呈现倒“U”形变化,表明在此期间随着收入增长,农村居民进行了大量的家庭设备购买,改善家庭生活;
第三阶段(2006―2009年),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小康阶段,各项消费支出比重呈波式变化,食品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发展型、服务型支出比重呈下降态势。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部分产品价格攀升的影响,食品支出在2006―2008年呈上升状态,2009年下降为45.94%,而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的支出比重分别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居住和家电设备的支出比重呈增加趋势,其中居住支出的增幅明显。相比较前两个阶段,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大。
2.2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水平、邻省间的横向比较
针对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福建省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进行相应的比较,以此更好地了解当前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与全国水平相比,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滞后性,食品支出比重大,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较小。2009年福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94%,远高于全国水平,食品支出仍占福建农村居民很大比重,且交通通信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10.09%。而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居住支出比重16.37%,相比较于全国水平,少了近4个百分点。
与周边省份相比,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程度为中等程度,与浙江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型、服务型消费尚需较大发展。福建在食品、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与广东的比重大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文教娱乐、家庭设备的支出比同江西省相接近,但在这些项目与浙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同广东、浙江、江西相比,福建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比重最小,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却高于这三个省份(如图3)。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程度较高,福建与浙江的差距很大。
3 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
通过1995―2009年的纵向分析,福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通过横向比较,与全国水平相比,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存在滞后性,且与相邻省份相比,福建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特点与居民收入、产品价格、消费理念等因素存在很强联系,本文认为其中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3.1 收入增加,大大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凯恩斯理论认为收入对消费起决定性作用,收入增加会促使居民的消费支出扩张。伴随着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绝对贫困发展到小康阶段。食品支出比重显著下降,居民拥有更多的消费能力用于居住、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而且收入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使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水平低于浙江省。
3.2 物价上涨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价格上涨将增加消费者用于该产品的支出额,在收入水平不变时,这将排挤其他产品的消费。2002年以来食品价格、房价出现了较大的上涨,导致2002―2009年食品支出比重在45%~47%之间波动,2008、2009年的住房支出比重处于历史高位。所以价格上涨强化了食品比重,增大居住支出比重,排挤出对发展型、服务型的消费需求。
3.3 消费理念的变化致使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再加上家庭结构的优化,农村居民对住房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教育需求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如子女的教育支出不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扩展到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乃至大学教育,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在福建省特别是闽南地区尤为明显。这促使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长期保持增长状态,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
3.4 地理环境、文化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
1995―2009年,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支出比重从3.94%上升到11.37%,成为第三大支出项目。其增长原因不仅在于汽油价格、通信价格的上涨,更在于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多山、多丘陵的地理环境造成地域间的相对封闭,在经商务工文化的驱动下,农村居民扩大了交通通信的需求,增加支出。这也是福建省农村居民对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的重要原因。同时饮食文化浓厚客观强化食品支出比重,促使福建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比重与广东相近。
4 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
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促使消费行为升级的关键途径。结合福建省农村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①促使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增强消费能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强农村居民的资产流动性,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有助于强化收入预期,促使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张;②维持农村消费市场的价格稳定,降低食品、居住的价格上涨对发展型、服务型消费的冲击程度,以此淡化农村居民的通胀预期,增加预期消费。同时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推行“千村万店”工程,完善农村市场的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③引导农村居民升级消费理念,树立健康、绿色、文明的消费观念,利用“山海情”、“三下乡”等形式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利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增加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服务型的消费支出,促使消费理念不断升级;④注重文化元素的开发,推动新型消费文化的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由于福建地域文化差异大,经商文化和饮食文化较浓厚,可因地适时地运用消费政策,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文化,更好地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福建省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及政策导向刍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 沭阳县物流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物流企业301家。其中,投资规模较大的(2000万元左右)有四家:沭阳物流中心、恒通物流、神舟物流、泰捷信(水上)物流。两家农村物流试点企业:一是依托颜集、新河、扎下花木生产基地形成的沭阳新河花卉物流配载中心;二是依托桑墟、贤官的板材加工生产基地形成的贤官汉楼板材物流中心;其余均为投资规模较小企业或门店。各类运输车辆3万余辆,其中办理道路运输证的货运车辆20665辆,吨位257233吨。水上运输企业两家(沭阳县江海运输公司、沭阳县正航水上运输公司),船舶数184艘,吨位30796吨。
2011年通过招商形势吸引外资到沭阳兴建沭阳县物流产业园,投资主体为江苏百盟投资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1月17日完成公司注册,注册资金5000万元。沭阳物流产业园总体规划占地面积605.05亩,计划总投资约8.6亿元人民币,秉承公路港物流模式,是一个以物流信息交易为核心,以公路运输为主,公、水、铁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物流枢纽。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建设用地265亩,总建筑面积14万㎡,计划投资2.6亿元人民币。园区规划建有信息交易中心、司机旅馆、仓储中心、零担快运中心、车源中心及招商楼、总部经济楼等。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封顶,进入墙体和附属设施施工阶段,计划2012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
2 存在问题
沭阳县物流业虽然在近几年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离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2.1 物流企业规模不大,发展极不不平衡。恒通物流、神舟物流、沭阳物流中心、泰捷信(水上)物流四大物流龙头企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服务形式由起初单纯提供货物运输发展到目前初步形成以仓储、运输、装卸、配送等较为健全的物流体系,但他们物流组织化程度低且规模较小。由于全县物流主体多且分散,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因此导致发展极不平衡。
2.2 企业物流比较分散,物流量不大。全县四大物流中心比较分散,泰捷信(水上)物流专门从事水上运输,运输的货物以钢材为主;沭阳新河花卉物流配载中心依托颜集、新河、扎下花木生产基地主要从事花木的配载等业务;宿迁汉楼板材物流中心依托桑墟、贤官的板材加工生产基地主要从事板材的配送等业务。其余物流企业大多分布在乡镇,根据各乡镇的轻工产业、农副产业等需要从事物流活动,这就形成了我县物流企业小、散、乱、弱的特点,物流基础实施较弱,运输单一,大多数物流业户仍以提供信息、配货为经营目的作坊式经营,物流资源不能得到合理优化,形成了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物流环境。随着沭阳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物流作业的物流量也在快速递增, 2009年约为50亿吨,2010年约为60亿吨,2011年约为75亿吨,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全县的物流量不大。
2.3 物流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信息流通不畅。由于目前全县物流业只停留在传统货运经营模式上,物流企业竞争力弱,物流资源不能得到合理优化,导致物业作业技术含量不高,信息流通不畅,这是该县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物流业的市场监管不够规范。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是决定物流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物流业不发达,对物流业的管理也就无法实现规范化。由于沭阳县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物流产业发展缓慢,企业物流发展不平衡,对物流企业的市场监管多以扶持为主,对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往往是放松要求,不能形成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
3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变化,现代物流正向着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社会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沭阳县的社会经济正处在加速期和转型期,发展现代物流有着明显的优势。
br>
3.1 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沭阳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县域东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东与连云港接壤,南与淮安市毗邻,西倚宿迁,北接徐州,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目前,全县交通发达,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205国道、245、324、326、344省道在县城交汇。东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40分钟,南到淮安机场只需35分钟,西到徐州观音机场1个小时;沭阳县水路畅通,我省20大内河港口之一的沭阳港,年吞吐量在500万吨以上,过淮沭河与长江联接,经沭新河、蔷薇河、古泊河达连云港港口。
3.2 企业物流需求大,物流市场供需两旺。随着沭阳县工商企业的逐步发展,其生产规模和地域覆盖范围日益扩大,企业生产和销售急需功能齐全、服务半径大的物流网络支持。因此,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物流的社会化和物流外包的趋势带来了物流供需市场的繁荣。
3.3 企业物流经营理念正在转变,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由于物流服务企业和工商企业的合作趋势正在加强,新兴企业普遍存在强烈的物流外包需求,传统企业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但目前沭阳县物流产业的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企业物流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在催生第四、五、六、七方物流的发展。
3.4 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增大农村物流的需求。商务部2005年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沭阳县作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通过几年的努力,开拓了稳定的新农村市场,为完善农村市场配送体系建设、物流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沭阳县的区位 、交通、产业、新农村建设等优势明显,积极推动全县物流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以提高物流效益、降低物流成本,规模化、集约化的物流园区模式将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县物流产业的发展应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定位合理、目标明确、规划统一的具有我县特色的物流产业体系。
4.1 整合资源,兴建物流园区。采用政府规划,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物流产业园区。充分利用物流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市场资源,按照现代物流业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公、铁、水路各自的优势,突出各种物流方式优势互补和协调配套,坚持建设物流园区、大中型物流企业与专业配送中心有机结合,互动发展。2012年,在沭阳县南部新城区规划了10.47平方公里的市场物流园区,该园区的规划形成,必将推动全县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4.2 明确目标、服务本地,辐射周边。以县物流产业园建设为龙头,根据全县的交通运输网络、区域经济特色及物流流向流量的发展态势,进行规划,并确定各自的功能,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物流网络及布局要能够满足本地需求,服务于本地产业,也要构筑对外通道,辐射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周边县市,甚至是更远的地方。
4.3 打造全新投资环境,加快物流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物流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物流市场环境建设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物流发展所涉及的众多领域间的协调需要不断创新,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积极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二是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三是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四是以增量发展引导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城乡配送体系建设与服务周边的配送体系建设相结合,初步形成现代物流体系框架;五是积极探索以物流产业园为龙头的“一园,五中心”物流基地的物流网链建设;六是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周边的配送网络体系;七是加快物流产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企业物流系统与公用物流信息平台进行数据交互,达到物流作业的无缝连接。
随着沭阳县物流产业园的即将建成,全县将小、散、乱、弱的物流企业进行整合进园经营,对无证的物流企业将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共同治理,符合条件的作出许可后引导其
1引言
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使得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消费观念的转变成为必然。生鲜农产品是大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品质高低、安全与否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生鲜农产品又是一种极易腐败、保鲜期短的特殊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对物流的水平要求更高。许多生鲜产品的运输必须依靠冷链物流,因此我国冷链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2.1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主要由冷链运输和冷库组成。根据中冷物流联盟的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冷库总容量达2626万t,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28%。冷藏车保有量达99662台,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42%[1]。同时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2015年,我国冷链物流规模企业达1000家,前100强冷库企业的冷库总容量达1177万t,前100家冷链运输企业的冷藏车数量达11822台,具体见表1-表3。从数据可知,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正不断完善。冷链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也给农产品流通市场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2.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2009年,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便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3]。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冷链物流的发展规划。2015年7月28日,国家发改委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建成一批运作效率较高、具有一定规模化、标准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推广物流核心技术,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4]。政策的支持,给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指引着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产业链较长,时间跨度大,受环境、温度因素影响较大。其保鲜期短、极易腐烂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储藏、运输中必须采用冷链物流。与传统物流相比,冷链物流的成本更难以控制。生鲜农产品的利润往往较低,而采用冷链物流则要承担较高的物流费用。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物流业虽发展迅速,但运输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发展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3.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超过一半的肉类、水产品、蔬菜以及水果都未采用冷链物流的方式,导致其流通损失率都在10%以上。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建设不完善便是造成我国冷链物流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主要由冷链运输设备和冷库两方面构成。我国生鲜农产品的运输主要有公路和铁路两种运输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铁路冷藏车仅占铁路货车的1.1%,公路冷藏保温车辆99663辆,占货运汽车的0.3%左右[3]。而冷链物流较为发达的美国,公路冷藏保温车辆则高达20万辆。由此可见,我国冷链基础设施设备还十分短缺,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冷链运输设备的短缺,还存在设备落后陈旧等问题,造成我国冷链的损耗率较高。同时我国冷库的库容量也十分不足。我国目前冷库的库容量是26260640t,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而且我国冷库建设地域差异大,结构不合理。如只重视肉类冷藏而忽略了果蔬类的冷藏,冷冻库多而保鲜库少,城市与农村的冷库建设差异大,中西部地区的冷库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其功能的失衡。对于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而言,高成本是其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冷链物流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而导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则是冷链的损耗率和物流成本高。因此重视连点成线,结链成网,建立我国冷链物流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冷链物流的利用率,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因素。
3.2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国内果蔬冷链损耗率高达25%,一年损失近千亿吨。而在冷链物流发达的国家,果蔬的损失率一般都在5%左右,美国部分电商甚至将损耗率控制在1%。冷链损耗率高不仅仅由冷链基础设施短缺落后造成,还与我国的 冷链物流技术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车辆的制冷技术和工艺比较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的流通提供质量保障[6]。制冷技术的落后,导致了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高损耗,同时也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高成本。因此,冷链技术的改进与普及对于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至关重要。
3.3缺乏完整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通常应该包括原材料采购、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五个环节。由于缺乏完整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导致我国现阶段的冷链运输并未完全覆盖农产品物流运输的方方面面,在某些环节存在冷链环节缺失的情况。这样便导致我国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高损耗率,直接影响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根本利益。
3.4缺少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据中国冷链物流网的数据统计,我国蔬菜类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肉类为15%,水产品为23%[7]。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缺乏使农产品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200多项冷链物流的行业标准,但都是推荐型标准,非强制性。在我国行业自律缺失的情况下,企业的执行力往往较弱,这样的标准便形同虚设,无法规范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3.5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
专业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是阻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3]。较之普通物流,冷链物流不仅仅要求更高的技术,还需要对于信息数据的管理能力。而目前我国缺乏对于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高校也没有开设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与课程。专业人才的缺失,不利于我国冷链物流朝着现代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4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4.1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1)运输能力是物流发展的依托,所以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首要的工作是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的网络建设,提升公路、铁路运输能力,提高农产品物流速度,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运输途中的损耗。(2)加大对大型冷库建设的投入,增大大型冷库的库容量,提升大型冷库的冷藏质量,并对其冷藏能力进行专业划分,避免资源浪费。在区域上,则应重视中西部冷链物流薄弱地区和空白区域的大型冷库建设,尤其是要将农村地区的大型冷库建设放在冷库建设战略的重要位置。但在大型冷库建设中,应结合市场需求确定冷库容积,而不是盲目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3)除了加大大型冷库的建设力度外,还应该重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农产品电商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未来农产品零售的前景广阔,而批发零售冷库这一薄弱环节必将制约其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已是刻不容缓。批发零售冷库的建设目标应与大型冷库有所区别。与大型冷库建设专注冷库容量的增大不同,批发零售冷库的建设更应注重物流的便捷度与布局的合理性,即密切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并根据区域消费特性,建设符合区域优势农产品冷藏特征的冷库。(4)要实现冷链物流的无缝衔接,就必须加大对冷藏车建设的投入。具体而言,可以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开发适应我国冷链物流水平的冷藏车技术,除了开发通用型的冷藏车外,还应开发具有特别用途的、能适应不同农产品冷藏需求的特种冷藏车。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积极与国外成熟物流企业合作,从国外的成熟技术中吸取营养,加快我国冷藏车建设。(5)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农产品是一种易腐败的商品,物流信息的不及时无疑会导致农产品的损耗,所以,从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的角度来看,利用大数据与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物流信息精度,降低因信息模糊导致的农产品损耗。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包括有线网络建设和无线网络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尤其是加强农村和中西部网络覆盖稀疏区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其次,物流企业自身也应增加对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将每一个物流环节通过网络联通,尽力缩短每一个物流环节间的衔接时间,减少信息真空区域,并借鉴国外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完善自身物流信息网络。
4.2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我国应针对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冷链物流行业进行规范。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所用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冷藏设备标准,包括设备功率、型号等,将该标准下发到各冷链物流企业和冷链物流设备制造厂商,并根据各类别农产品的具体特性制定不同的冷藏标准,以确保冷藏质量,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2)冷链环节进行标准化,避免冷链运输途中出现真空部分,同时,冷链行业也应根据具体的农产品类别,制定具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避免由于企业的管理缺失导致的冷链物流环节缺失,减少因冷链断裂造成的损失。(3)设计并使用统一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结合农产品冷链物流特点,切实从提高时间精度、缩短物流环节间间隙的角度提高物流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则应该广泛运用各专业高校的智力优势,根据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各农产品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物流企业管理系统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特点,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进行改进。
4.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与技术是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而言,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都应该成为推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1)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专业的教育投入,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农产品冷流物流人才,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专业化程度。(2)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结合自身需求,开发与农产品冷链物流对口的专业物流技术,如物流环节优化、物流管理系统等,尽可能的提高物流效率。(3)加强与国外成熟物流企业的合作,从国外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中吸收营养,结合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建立适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物流模式。
4.4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对于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由于冷链物流设备昂贵,因此,只有少数大型农产品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大多数农产品仍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配送。因此,我国应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应给予农产品生产者、小型农产品经营企业、电商企业一定的补贴,鼓励其采用冷链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作者:邱楠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业发展分水岭[N].中国食品报,2015-12-28.
[2]中国冷链物流网.2014中国冷链及冷库车保有量数据统计[EB/OL].
[3]张建军,杨艳玲.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36(2):102-105.
[4]国家发改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EB/OL].
[5]崔洪.从中国冷链物流50强发展报告看未来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2015,(3):76-77.
[6]沈艳.电商时代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4,(30).
[7]晓科.农产品冷链物流如何应对挑战[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4,(5):13.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电子商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网络化水平迅速提高,三大运营商在乡镇的网络覆盖率达到了100%。互联网的发展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发展机遇,为县级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了发展平台。《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重点实现的目标:“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快速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促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即“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深化商贸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鼓励综合性和行业性信息服务平台深度挖掘产业信息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产品,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1、宁乡县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更多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农业是最封闭、落后,最需要信息和信息服务。农业生产单元分散,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与市场需求变化不对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将主要取决于市场与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对推动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发展经济。宁乡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的宗旨发展农业产业,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关键,以推动农民致富为宗旨,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宁乡县2013年经济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的第56位,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较去年的增长是最低的,主要还是工业产业的支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宁乡作为全国粮猪百强大县和湖南农业第一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粮食、茶叶、水果、蔬菜和生猪等产业基础夯实,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开拓各类农产品销售渠道,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销售价格不合理、运输费用高、资源浪费多等问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是加快推进宁乡县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进程,实现经济合理发展的一种途径。
(2)有利于拓宽农民销售渠道,增加消费者购买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引入,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极大的扩展了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滞销的风险;通过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络途径各类农产品的供应信息,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加工和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风险;同时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农产品交易,减少了中间商环节,降低了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减少了农产品损耗,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3)有利于扩大农民视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宽带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都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起到了保障作用,随着农村信息化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使用网络来进行营销,面对的客户也由原来的限制性的地域散户变成全国甚至全球的客人。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销售,会自然的促进农民主动去提升农产品质量,适应更大的市场环境。
2、宁乡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发展历程
宁乡县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形式销售的案例是近几年才初现端倪,如:湖南长城肠衣有限公司是位于宁乡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县内首批电子商务企业,它是1999年成立的民营企业, 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接洽联系业务,产品颇得国内外很多出国公司的青睐;宁乡花脚猫电子商务公司,线下工厂依托宁乡养猪大县和宁乡西部山区养牛生产基本的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营销模式,发展猪、牛等肉类食品精深加工网上销售。枫木桥惠元红薯粉、湘茗茶叶等农副土特产,除了线下实体店的销售,也网上也建立了宣传卖场。可以说,这些企业开始找到了比传统营销方式更直接、更便利、更科学、更实惠的现代营销方式。
2.2 发展现状和问题
根据调研和参考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宁乡县有30多家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40多种农产品搬上了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其总量相对县经济情况而言,它只占一个零头,这说明宁乡县电子商务总体规模较小,企业参与度不高,发展速度不快,特别是直接生产农产品的广大农民朋友的参与度更低。调研中发现:
(1)现阶段并没有专门的针对宁乡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能查到的只是商务部开通了“新农村商网”中地方子站中的宁乡新农村商网。农产品企业对电子商务了解不够,其产品推广方式仍然习惯于线下模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还需要一个引导和推广过程。政府主导的大多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电商产品,对农产品的支持力度也不够。
(2)联网的电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全县有综合市场、专业市场54个,拥有店面6万多个,电脑大多数充当了娱乐工具,并没有发挥它连接世界的功能,很多时候只有网购、游戏,并没有太多平台展示自己的产品。
(3)农民个体参与少,农产品搬上互联网的就更少了。宁乡当地最突出的几个土特产,如土花猪、灰汤鸭、沩山茶叶等在网上能搜索到它们的一些介绍。2009年成立的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主要就是宁乡生猪电子交易市场,但还是有很多农产品没有网上导购平台。
(4)宁乡的电子商务有过一股发展热潮。一些企业和个人都曾建立过相关网站,但是能够坚持的很少,现在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停留在黄页阶段,很多网站页面还停留在几年前的内容,网站内容更新和维护没有实时跟进,对顾客缺乏吸引力。
3、宁乡县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和条件
发展农村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互联网,二是有自己特色产品,三就是通达的物流。我县完全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第一、三大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已经全部覆盖全县33个乡镇和行政村,并且是光纤网络。县内各企业、农民转合组装、个人都可以从三家运营商中任选一家接入互联网。
第二、我县的地域特色产业均适合发展电子商务。我县有各类品牌3000多个,知名品牌82个,农产品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有宁乡土花猪、大成桥口味蛇、刀豆花、沩山毛尖、八角溪茶叶、灰汤鸭等。
第三、县城物流繁荣。宁乡物流业发达,拥有顺丰、中通、汇通等20多家快递公司,而且宁乡县正在着力打造区域商业中心,线上线下交易互相促进。现有的一些大型交易市场已辐射湘中地区,特别是豪德大市场、中南钢材大市场等。依托这些物流公司并根据已建成的物流市场经验,相信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一定能顺利进行。
4、发展宁乡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和建议
在做了大量调研进行分析后,本文对宁乡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符合宁乡实际情况的规划引导。结合宁乡县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将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融入到县产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专项发展计划,加强地方政府的宏观引导。
(2)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及网站建设。要在资金上扶持和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各级政府来共同投资建设,并提供农业信息等公共产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移动通信工具等多种信息传递手段,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全国性、行业性的网上交易平台并做大做强。
(3)完善物流配送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前景广阔,可当它遇上电子商务时,物流还是件很困扰的事情。因此,要通过政策倾斜和鼓励,吸引更多的快递物流公司在农村建设网点,吸引资金投入到农村物流建设中来,是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可以通过招商形式,促进与国内大型电商(如阿里巴巴)合作加快建设乡村农产品网购天堂,也可以考虑结合自身情况打造宁乡品牌,打造宁乡自己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帮助扶持农村专合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破解销售瓶颈,提升宁乡农产品竞争力。
(5)加大培育、引进农村农产品电商人才的力度。一是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及个人发展电子商务,扶持、培育、奖励一批高成长性等电子商务企业及人才。二是依托农村家庭、合作社等主体,通过与高校合作,自己培育一批专业人才。三是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帮助农民朋友自己去掌握和熟悉网上交易的过程,提高农村的信息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段东霞,林伟君. 广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及建议[J].电子商务,2013,(8):27-29.
[2] 邓顺国,宗乾进,未来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展望[J].电子商务,2013(8): 9-10.
[3] 孙伟,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平台的构建[J].物流技术, 2013(5): 72-8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