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6 10:02:55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1)

1、自我评价。根据课外阅读情况,学生定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周期不能过短,避免增加学生负担,挫伤学生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1周做一次读书活动总结,反思成效,制定下周阅读计划。

2、组员互评。将学生分成四人阅读小组,每周由组长主持互评阅读收获,副组长负责统计,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推荐本组读书笔记佳作在全班展示,共享成果。

3、教师评价。教师要提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采用激励性评价原则,全面评价学生阅读效益,指导学生课外快乐阅读。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百分制法;也可以采用定性评价,以鼓励、督促为主。

4、家长评价。家长评价是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家长评价主要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定期记录学生在家阅读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教师。这种评价不设统一标准,只要求家长参与即可。

二、评价内容

1、阅读数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阅读数量评价是课外阅读的基本评价。主要采用分段评价的方法。新教材每册书都附有课外阅读推荐篇目1-2部,基本能达到260万字的阅读总量。可以建立学生个人阅读档案卡,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按时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2、阅读情感。兴趣是学生课外快乐阅读的动力。阅读情感评价主要为了掌握学生每天自觉完成课外阅读的情况,以便教师随时调整阅读任务,使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热情。情感评价采用自我评价、组员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采用笑脸制,阅读兴趣高涨,得三个笑脸;有阅读兴趣,得两个笑脸;阅读兴趣一般,得一个笑脸。通过阅读情感评价,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阅读,自我成长。

3、阅读习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评价。

⑴阅读计划。学会制定阅读计划,按照规划完成初中课外阅读总量。教师检查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分阶段执行情况,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实施。

⑵阅读速度与效率。经过初中三年的阅读实践,学生默读现代文的速度一般达到每分钟500字。可采取逐学段检测,渐进达标的方法。默读效率的评价可采用设计阅读问题,让学生定时、定点解答检测。

⑶正确流畅的朗读。仿照普通话测试方法,根据学段、学生阅读水平选择篇目,计时阅读,按照朗读的流畅程度和读错字音、填字、漏字等情况综合评价。

⑷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活页课外读书笔记本,自行设计目录、插图;每学期末分类整理,教师检查,展示评选。

4、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根据阅读材料类别,参照语文检测卷设计课外读物考题,让学生限时作答,以得分为主要依据检测学生阅读能力,以便教师快速了解学生阅读情况,调整指导策略,促进学生课外快乐阅读。

三、评价方式

1、活动评价。活动评价就是通过开展课外语文活动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效果。每周按班级、每月按年级、每学期按学校组织一次课外语文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介会”等。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营造书香校园。

2、展示评价。展示评价就是通过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展示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收获,引导学生快乐阅读。在学习园地开辟“阅读专栏”,设计版面、分类展示;创办班报,成立编委会,按小组轮流值周办报,展示阅读成果;利用黑板报、橱窗栏、广播站等多种载体,共享阅读收获。

3、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方法,主要搜集能够记录学生课外阅读过程和终结性的材料,包括课外阅读计划、阅读卡片、阅读总结;获奖证书、发表文章、荣誉证书等。每学期结束,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参观展览,评选出“最佳记录袋”,借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热情,点燃学生课外快乐阅读的火把。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2)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21-02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下简称《规程》)规定:图书馆要配合学科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并开展图书情报教育课、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电子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读系统。开展阅读指导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小学基本都已设置图书馆(室),但多数藏书不多,文献质量不高。一些山区、农村学校的藏书仅是虚应故事。大部份图书馆(室)只有简单的借阅服务,能积极开展导读工作的不多,已将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的更少,学生缺乏系统的阅读指导教育。很多学生课余多数热衷于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快餐式文化、碎片式阅读,对图书馆阅读认识模糊。

学校未能全面贯彻《规程》的原因很多。有的学校认为《规程》不是“硬规定”而没有认真实施。很多学校倍受升学率的困扰而忽视阅读指导教育。也有学校因缺乏课程资源而无法开设阅读指导课。再者,信息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如有学者、专家要求将媒介素养教育等纳入课程计划令教育部门应接不暇。

学校应提高认识,克服困难,认真落实《规程》,把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全面开设阅读指导课程。

一、 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推进实施阅读指导课程

新课程改革激发了基础教育在体制、机制、内容及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不仅使素质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也为开设阅读指导课程提供机遇。学校要趁热打铁,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逐步建立教学支持系统,全面开设阅读指导课程。

1、 改革课程理念

阅读指导是事实、经验系统,也是对文献资料分析、判断、选择和应用的教育。既有理想性,又有功用性。既要继承教育传统,又要体现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

阅读指导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也是系统的、个性化的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阅读指导是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引导学生理解图书馆阅读的价值意义。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进步。

开设阅读指导课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根据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教育方式。营造学生好学、教师乐教、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实施阅读指导教育既是目标,又是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配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贯通,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统,阅读指导教育将成为全民通识教育。

2、 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确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和三级课程体系。必须由教育部门制定《规程》实施细则,确立阅读指导的性质和地位。力争将其列入国家课程计划,并审订《课程纲要》,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并编写教材。教材既强调阅读指导教育的系统性、逻辑性,更要贴近图书馆的发展形势。

3、 优化课程安排

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按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为主”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可将阅读指导与低年级的 “品德与生活”;高年级的 “品德与社会”综合设置,授予学生最基本的图书馆概念和图书知识。初中阶段,可将阅读指导与语文或其它课程综合设置,初步开展图书情报教育。高中阶段,由于增加知识量与加强逻辑性教育的需要,可单独设置课程。帮助学生端正阅读动机,培养科学的读书方法。

4、重视师资培训

阅读指导涵盖阅读学、信息学等知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图书馆阅读学理论基础。目前,任课教师奇缺。为解燃眉之急,可推荐具有文学修养的教师,由进修学校培训后任教。教师通过学习课程理论,解读课程标准,了解课程要求。通过教学体验获得专业知识。诚然,解决师资的根本出路在于师范院校的专业调整,或建立主辅修制度。

5、 统筹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知识实践体验,让学生接受课堂之外、课程之内的阅读知识。指导学生了解图书馆建设。尝试图书馆阅读的愉悦。实践活动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呼应课程改革趋势,也满足阅读指导课程需要。

二、学校图书馆要积极配合实施阅读指导课程

学校图书馆是阅读指导课程校内实践基地。要重视图书馆建设,完善设施,增加藏书,提升文献质量。阅览室要方便学生随手取书,任意检索,自由阅读。合理布置文献展示。或按学生阅读倾向组织文献的分类,或集中展示某一类型的图书及影视资料。设置新书展示区,让学生了解新书、新刊动态。设置地方文献区,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经济动态。营造温馨的读书环境,让学生感受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深入调查学生的阅读倾向。据了解,对学科学习有直接帮助的参考书最受学生青睐。《少年百科知识》等书籍是学生的首选读物。《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是学生追捧的热点。经典励志类读物吸引高年级学生。奇幻读物普遍受宠。精英传记风行。许多学生对易中天的《品三国》倍感兴趣。要遵循及时、实用、量力而行的原则,购置教育部每年组织评审的《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以及借阅率高、需求量大的书籍,努力解决图书配置滞后于需求的矛盾。在提供普适性文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和偏好服务。让学生加入潮流和时尚阅读。

读书活动是阅读指导课程重要的实践内容。开展读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把握合适时机,选择重要的时间节点,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确立鲜明主题,准备充足资料,策划生动的形式,辅以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朗诵表演等,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活动前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活动中要掌握学生的情绪,活动后要反馈学生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配合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定期举办“阅读与检索”、“好书推荐”等培训班。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逐步提高阅读素养。

导读工作要贴近学生阅读的兴趣、需求和能力。编辑导读刊物或板报,以服务指南、图书评论等小栏目推荐阅读。也可通过新书展览、专题性展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书。有条件的可创建导读网站。网站首页设计要突出引导功能。让每一学段的学生都有合适的资源入口。网站可连接省、市文化信息网,既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又能提供讲座、图书等专题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阅读。

学校要建设教师合作文化,促进图书馆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阅读指导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练习安排、实践活动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

配合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功能,熟悉图书馆的图书分布、图书分类、排架规则、检索方法等。

图书馆要改革管理现状,最好将开、闭馆时间和学生上学时间错开,节、假日尽量开馆,周六、周日以及寒、暑假坚持开馆。保障学生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图书馆管理员要加强校本学习,努力成为知识型馆员,不断提高图书分类、联机书目检索等核心专业能力。做好图书编号、分类上架、整理顺架工作。并拓展读者需求分析、图书流向分析及资料查阅等服务。

教育部门要加强图书馆管理员的管理。进修学校要开设管理员培训课程,提高管理员的业务素养。组织管理员到华师附中等学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选送管理员到公共图书馆进修培训、聆听学术报告,参与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能以评价学科教师的程序与标准评价管理员的工作,可通过目标管理、日常监控、读者测评等,客观考核管理员的绩效。妥善解决职称评定及职务晋升等待遇,鼓励管理员爱岗敬业。

目前,有的学校图书馆藏书处于闲置状态,也有的藏书不足。教育部门可借鉴“广州天河‘九校’图书馆联盟”经验,探索组建中小学图书馆联盟。在维持各图书馆的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前提下,各成员馆协作购书,联合编目。协商确定交流文献的种类、数量、期限,以及馆际借还方式。既突出各自的购书、收藏与服务特色,又建设各有侧重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或组织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漂流”活动。按比例提取无重复图书定向漂流。既盘活各学校图书资源,又弥补藏书不足。既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更推动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公共图书馆要大力支持实施阅读指导课程

公共图书馆拥有阅读专业优势、丰富的文献资源,以及日趋完善的信息检索服务手段。要建立兼容不同专业理念、专业贡献的“合作之道”,通过组织保障等管理运作,深化理论思考,理清操作规范,形成创新合力。配合教育部门,共同关注青少年的阅读现状,围绕新课程改革,以及倡导全民阅读等目标,开展关于阅读指导的专题研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客观论证实施阅读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教育资本、发展成本、事业效益,确定全面实施阅读指导课程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支持、配合中小学开设阅读指导课程,公共图书馆可与学校图书馆合作,把导读、培训、展览、读书活动办进校园。寒暑假期间,可和学校、共青团、青少年宫等合作,举办如百家讲坛、影视点评等阅读讲座。或举行诗歌朗诵、书画作品等艺术欣赏活动。或开办“阅读夏(冬)令营”,重点推荐新闻出版总署每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

招募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参与阅览室管理、网络系统维护和宣传报道等工作。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阅读机会,也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

探索与学校组建图书馆联合体,或建设馆际互借网站,开展联机检索。在维持各自的隶属关系、投入机制、数据标准和运行成本;确保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前提下,突出各自的责任与重点,互通互联,协同服务。集教学研究、信息检索、文化休闲为一体,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阅读普及化;学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流动图书馆”突破了“一馆一地”传统服务模式。可将“流动图书馆”办进学校,将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校园。分期、分批为学校图书馆提供图书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图书馆阅读。

协助安排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采用生动活泼的PPT课件,向学生讲授现代图书馆类型与特征;图书馆功能与服务内容;图书资料分类与排架;图书目录编排与查检方法。加强信息的识别、获取、评价、交流等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各地可在新课程改革的范畴内,开拓阅读指导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并将其作为特色教育或品牌教育。公共图书馆要积极提供文献资料,协助编写教材。可借鉴上海市南市区教育局编写的《中学生情报知识教育》、长沙市出版的《青少年图书情报知识》等资料,并根据地方资源编写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如有需要,可协助进修学校培训教师。采取集中与分散;讲座与对话;观摩与研讨等形式,分析比较学校与图书馆、阅读指导与其他学科等教学元素,让理论培训与图书馆体验相结合。以培训引领体验,以体验激发感悟。

开设阅读指导课程涉及各种变革,甚至是教育机制改革。不可能靠几篇呼吁文章一蹴而就。但我坚信,在教育部门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中小学校将构建全方位阅读空间,推动青少年阅读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华.图书馆空间新利用[J]. 图书馆论坛,2009(2).

[2] 傅曦.试论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之合作[J]. 图书馆论坛,2009(1).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3)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通识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上日程。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报道:2011年11月,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建议,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也应引入高职教育过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是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对通识教育关注甚少,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岗位迁移能力较差、岗位适应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文秘专业为例,很多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办学也是在强调学生的秘书职业技能,忽视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在课程改革中,一些院校大量缩减通识性课程,认为其无关紧要。但是,从文秘专业的特点而言,开设通识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素养和人格,恰恰是提高其职业技能的基础和核心所在。因此,本文试图在高职文秘专业如何开展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以期对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通识教育释义

通识即为“通才博识”之意。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就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思想的深度、社会适应力以及人文和社会关怀精神而实施的教育。一般认为,通识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但通识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给予解释。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初步构建,具有代表性: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可以说,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的教育和思维方法的教育,是让学生接触不同学术领域、不同专业、不同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方法和眼界,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通识教育超越了功利性与实用性,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也应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方面。通识教育能够防止高职教育单纯强调专业技能而呈现出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教育倾向。

二、高职文秘专业开展通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通识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必须是包括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环境体系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每个系统都要精心设计,发挥功能,由此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知识、素养的培育和精神的养成。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实际,总结部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改革经验,可以从如下方面开展通识教育:

1.完善必修课程

课程教学是进行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框架基本上是由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三大板块构成,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中体现。但是,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不断压缩通识类课程,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很少,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需求,也没有构建很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在实施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程中单独设置通识课程模块,将目前的一些课程归属到通识课程体系中,并且增设与文秘专业学生知识和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艺术类、社会知识类、经济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转贴于

2.系统规划和设计选修课程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专业课时所限,能够设置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时数量有限,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文秘专业开展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

首先,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需求,开设一定量的选修课程,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充实、完整。发动教师集思广益,根据专业需求和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并且要求学生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提出一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

其次,规范学生对校内公共选修课程的选择。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程更多地是为扩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积累文化常识、养成职业素养而开设的,并且兼顾文理,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虽然高职院校开设了很多公共选修课程,并且对学生的选修课程进行了学时(学分)规定,但是并没有考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学生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选择也是杂乱无章的。很多学生选择的课程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选择上也仅凭兴趣和一时的喜好,没有从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的角度出发。因此,要对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引导和规范,尽量与专业教育相契合,这样才能建构更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推行读书计划

仅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成通识教育的任务。读书,读好书,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积累文化底蕴、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通识教育活动体系和环境体系的基本路径。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

(1)赫钦斯的“名著阅读计划”。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钦斯曾在芝加哥大学推行著名的“芝加哥计划”,即“名著阅读计划”。其计划的核心即在于防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过分功利化,用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整合大学课程。赫钦斯强调,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那些“永恒学科”,即充满智慧力量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赫钦斯对芝加哥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于1932年在芝加哥大学推行“名著计划”。名著课程共列出了自古至今85名作家的近140本著作,并附上了一份“十年阅读计划”,详细指导学生如何随着学习经验的增长而选读名著的章节。

赫钦斯的改革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芝加哥大学享誉世界,他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校长之一。当然,作为中国的高职院校,我们的办学宗旨与职能与芝加哥大学相去甚远。但是其倡导通识教育、名著阅读对推行通识教育仍有很多借鉴之处。

(2)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阅读现状。根据笔者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目前文秘专业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有40%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超过2小时,并且阅读内容基本以时尚杂志为主;56%的学生阅读时间在2~4小时,虽然有较为固定的阅读兴趣,但基本也是以流行期刊、网络流行小说为主。仅有4%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4小时以上,并且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因此,加强对文秘专业学生的阅读指导,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对其课外阅读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3)读书计划的基本方案。

首先,在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阅读。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在学生的阅读上加以引导。结合课程实际,为学生列出经典书目,教师在课堂上给予阅读指导,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并将阅读作为教学考核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树立通识教育的观念,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之付出努力。

其次,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做一个三年的读书计划,并提出相关要求。根据年级、学生基础情况制订学期、年度的读书目标,列出参考书目,定期开展课外阅读辅导,进行检查和监督。

再次,引导学生成立读书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读书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从系、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成立阅读、辩论等社团,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配备辅导教师进行专门引导。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读书交流、读书竞赛、人文知识竞赛、举办读书节等等都是实现“读书计划”、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4)

优美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幽静的读书环境能让人情智超俗、气质儒雅。为此,我校努力建设诗意化的环境,实现环境对人的熏陶。

改造环境,让有形的景物陶冶出无形的精神。学校建成了红花与绿叶相辉映的立体绿化校园,培植了诗中意境的松、竹、菊等植物,培育花草景点,文化图腾等,使得学校呈现出春天般的温馨与和谐。体现文化的影响力。其中。操场正中央建有“学字图腾”的文化屏风,寓意“学无止境”。激励师生发扬学习精神:著有校训“求真、向善、超越”的“文昌塔”,建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高高竖立,时时提醒师生实践有品质的求学方向和不断进取学习的需要。在那挺拔向上的“小小竹林”。激励师生学习竹子那种高风亮节,节节向上的精神等。

筑建多渠道阅读平台。提供学习。学校对图书阅览室进行升级改造,还配备了生均23册的图书,每周开放图书阅览室。实行多种借书阅览,建设班级图书角,学校自办多项的媒体项目,有校报《小荷》、校刊《校园荟萃》,在校园网站还建成了“蒙童养正”、“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好书推介、读书分享”等书香文化为内容的栏目,还设有广播站推介读书作品和先进事迹等节目。多渠道的宣传构建积极的阅读环境。

二、建设校本课程,促进阅读习惯养成

课程规划。我校规划每个学生六年间必须完成80首(段)中华古诗文的背诵、精读48本课外书籍的任务,还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校设置了每周1节诵读课或阅读课,每周一、三、五中午10分钟的午读课,每周开设诗歌创作班、诗歌诵读班、古筝班、国画班等兴趣班课程。把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从课程设计和管理上落实阅读的开展。学校以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启动阅读的开始。2006年,我校借助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实验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实验活动,启动了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开发了第一套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小册子》,这教材内容简单,配有分步诵读内容指引,有星级小诗人激励,有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栏目。调动各方的参与,形成一种良好全体师生以及家长齐步走,一起投身到诵读中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更好的推动作用:后来我校第二套校本教材《诵经典读美文》,系统地把规划的内容分成以“十星级小诗人”和“十星级小读者”:每星级还设有个性化诵读和个性化阅读栏目,引导学生超越要求诵读。

三、系列活动课程,深化阅读

学校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使活动在长期的历练中固化为学校的传统活动项目。

开展两个专项系列活动。学校每年精心组织两个盛会,一是学校每年6月的“经典诗文汇报系列活动”,活动有诗配画作品展、有学生创作的儿童诗歌作品分享和评比、有经典诗文背诵擂台赛、有成语故事展演、有诵读表演等,表演的节目很多都是学生自编、自演的:另一个是每年12月的“读书节”活动。活动内容有儿童诗作品评选与展示、读书心得分享、我与书本的故事演讲等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阅读活动。如:每年的中秋节制作诗画灯饰活动,清明节摘抄、吟诵祭祀诗文,国庆节的“爱国征文”等活动,每年寒、暑假组织“快乐阅读”活动、暑假读书心得等多种主题阅读活动。学校还开展了“读书推荐卡”、“书签设计”等活动。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5)

我们的学校建在一个有一万多人的乡村里,这里有着浓浓的闽南意识和乡土观念,在改革开放外来工初来咋到时,说普通话反而受人歧视,就是在农村走向城市化的今天,在日常生活中,本地的家庭和社区用语,全是闽南话;乡村的广播,用的是闽南语;一万多人的乡村的市场相当繁荣,但文化氛围令人不敢恭维,肉摊几十摊,菜摊百来位,商店几百家,可是出售报刊杂志只有2处,卖报纸的连一家也没有;甚至在我们中学和职业中专学校的校门周围,饮食烧烤店也有20来家,一到下课那生意令人叹为观止,可卖文具只有1家,卖书籍杂志一家也没有,学生课外时间特别是寒暑假,想买一本杂志书籍来阅读,要到十来公里的市区去买,试问生活在这样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生如何能提高语言与文学素养?现实的答案是:提升的很少,倒是有不少外来工子女的普通话水平下降啦!普通话语言能力退化啦!学生的语文成绩年似一年,就是不见涨。

二、在校园里,文化氛围和语文环境,有待改善与重建,有待常态化与规模化

课堂上,朗朗的普通话;宿舍和食堂,欢声笑语的闽南话,在课后,学生之间交流,老师之间的谈话,师生之间的座谈,年段室和办公室的用语都是闽南话当道,不少的外地老师总要不时纠正那些讲闽南话的人,这种环境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良好的语言标准化的建设;作为文化教育堡垒的阅览室图书馆,读者数量写实的用三三两两来修饰,夸张一点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或许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学生不用那么麻烦半借书证借书,或许更新跟不上潮流,但我们更多的应该反思一下,这些书刊杂志符合当代青少年口味吗?我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到位了吗?我们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到位了吗?报刊杂志更新及时吗?新书籍的上架和推介及时吗?我们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意识充分重视吗?

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语言文学活动竞赛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科技文艺才能的平台,一时的喧哗又回归于课堂,回归于平静;诗歌朗诵、雅言诵读、作文竞赛、故事演讲、没有常态化,且参加的对象范围局限于几个优等生;辩论赛、“文学采风”,“读书节”“小记者行动”“啄木鸟行动”和“推普周”活动口号化随意性,没有真正落实。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规模化是今后的建设重点。它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平台,它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另一捷径,

三、在语文课堂上,是讲堂,而非学堂;只重视文本的讲解,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忽视口语交际、课内练笔和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新课程》: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这次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这8个强调,中心词就是“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还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这对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的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9处,“拓展自己的视野”,…… “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我觉得老师只能是导演,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今后教师要把学生参与的程度,广度和深度是作为判断一节课优劣的标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的学习成为互动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所共同追求的层次和境界。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营养品”文学活动如同生活饮食,“不在于多而在于规律性”,有鉴于此,我们教师可以制定语文单项计划如《名著阅读计划》《竞赛参加计划》《周记计划》《语文实践活动安排计划》《诗文原创计划》,然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语文活动计划,并及时指导监督,相信这项活动的切实开展,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提高都难。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6)

广东省深圳市北斗小学是深圳市罗湖区一所老牌省一级学校,是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罗湖教育信息网的综合信息平台。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物质基础上,学校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工作有机结合,开展了“学校的数字化知识管理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等专题研究。在罗湖教育上级部门的引领和推动下,历经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实验,在力促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有了成熟基础和积累,形成了数字化管理体系、数字化教师培训体系,涌现出一系列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亮点,形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与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有效模式。

有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有世界领先的管理制度,为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创新夯实了基础。北斗小学早在2008年就参与了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的整本书阅读项目的研发,最早开始研发了整本书阅读案例,案例和整本书阅读策略指导课在全区进行推广,案例获得中央电教馆颁发的一等奖。整本书阅读课例分别获得了罗湖区一等奖、深圳市在线展播优秀课例质量奖,广东省优秀课例二等奖,全国新媒体新技术二等奖、三等奖。整合学校“智慧北斗”与“特色校本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两大核心竞争力,学校从战略高度出发,探究两者的结合体。探究“互联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的有效路径,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未来而教,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设计

背景 基于“阅读人口”的低比例,中国国民阅读量与世界阅读先进国家相比,阅读量较低。1941年,叶圣陶提出“整本书阅读”,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2001版实验稿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的课程标准都将整本书阅读写进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

现状 新课改以来,阅读课程正在努力寻求突破,从一本教科书突围展开大量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新教育的“阶梯阅读”,江苏扬州的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八岁能读会写”项目、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三叶草亲子阅读等各种促进阅读团体都在各个角度和运用各种方式对阅读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越来越多地区、学校有了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的意识,但缺乏作为承接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进行研发管理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可供复制、可供操作的模式。

综述 本案例依据国家倡导儿童素质教育、推行基A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首先甄选出了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的阅读书目,开发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课程。再将隐藏在最佳案例中的“流程、步骤、方法、工具”归纳提取出来,形成策略/技术,显化隐性原理。进而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本书阅读模式”。

设计 第一,整本书阅读实践与研究的目标定位。以人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核心选择书籍,阅读者(教师+学生)围绕着书,有目的、有计划共同进行一段阅读的旅程,以彼此的经验和生活唤醒自己,激活自己;同时,书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打开阅读者的心灵之窗,将其营养化育为师生的文化积淀,精神养料。第二,整本书阅读实践与研究的内容设计。一是建立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体系:班级共读、亲子阅读、拓展阅读。在此主要研究班级共读。二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容选择:书目选择、阅读内容的选择。三是班级整本书共读的组织形式:整本书共读选择何时进入课堂?以什么形式存在?课堂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四是从众多整本书阅读的最佳案例中,提炼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流程、方法、工具,固化下来。

实施过程

陶行知倡导读整本书。学校将新媒体新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打造了一套全媒体化的阅读模式。结合书本的电子化、拓展阅读专题网站、阅读互动社区、写作博客等信息化手段,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化、数字化。

第一阶段:博客圈为“整本书阅读”铺路 教的方面:教师网络教研博客建立,使教学设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取众家之长。阅读指导活动之前,教研团队在博客圈进行设计交流,制定实施方案。分别开展活动之后,进行反思教研,调整方案,制定下一步实施计划。

学的方面:班级“整本书阅读博客圈”的建立,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基础。教师、学生、家长分别拥有独立的博客,他们在个人博客上发表的文章,都会在博客圈中展现。这样教师、学生、家长的阅读活动、阅读进度、阅读体会、阅读疑难等信息就能不受时空限制地展开。许多阅读交流活动,以博客圈为载体,教师在班级博客上发起阅读活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博客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密切了家长、学生、教师三者的联系,阅读活动的开展更为深入,交流更为频繁,提高了阅读的成效。

第二阶段:开发“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 第一阶段已开发出成熟案例,并普及整个语文科组,第二阶段建立覆盖一至六年级的阅读书目,设计“整本书阅读课程计划”,把阅读整本书从刚开始的文字书,拓展到绘本、桥梁书的阅读。小学六年从绘本入手,到中年段的桥梁书、童话,到高年段的文字书阅读,阅读难度呈阶梯上升的态势。紧接着开发整本书班级共读书目的方案。将内容与形式的研究推向“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选书原则。儿童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首先要寻找切合他们心理特点的书。解放儿童的心,保护儿童的想象世界,承认游戏是重要的,满足儿童潜意识中的需求。经典的:历经时间考验的儿童文学作品、名著名篇、语文教材里课外书屋推荐的书籍、与课文相关联、名作家相关联的作品、适合学生年龄段兴趣生活的作品。有阅读坡度的:与一般消遣和娱乐性书刊所不同的是,有一定阅读坡度的书,读起来相对吃力,但吃力也有好处,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

第二,分类搭配。书目的搭配――指向不同素养(《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书目的阶梯则是绘本、桥梁书、文字书。

第三,整本书阅读案例写作模板。即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读进去;话题引领,带领学生读下去;书面表达,领着学生写出来;阅读延伸,引导学生读开去。

第四,整本书阅读案例话题设计。从形式的角度看,话题应该是适合儿童的,有情趣的。哪谌莸慕嵌瓤矗多提诠释性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话题,这样的话题,能让学生读聪明,读成有思想的人。

第三阶段:国家资源平台:学习社区构建――为“整本书阅读”搭建共读社区 学校以“语文情境教育专题社区”为基地,大力推进信息化教研。早在2009年11月,学校就获得教育部电化教育主题社区一等奖,2014年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提名奖,并获中央电教馆立项。2014年作为优秀社区在全国交流汇报,2016年荣获中央电教馆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称号。借助“语文情境教育专题社区”学习社区将班级共读推向线上共读。社区有来自全国的助学导师,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可自行开展小组研究,并开设小组活动计划和流程控制。小组自行设计活动任务、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规则和活动评价,使阅读活动落到实处,学习社区真正实现交流、交互、共赢。

社区采用班级共建,教师与助学者指导的方式。学生个体加入社区,开展活动,但同时根据活动内容,增加若干个活动小组,学生加入小组开展阅读活动,助学者在不同小组指导学生,教师统筹全局,以班级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导。

第四阶段:基于“互联网+”儿童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研究 现在,借助广东省教育资源平台“一起阅读网”和“一起阅读”APP开展“互联网+”儿童整本书阅读的案例研究。实现智能化评价与数据转化。教师每个学期进行阅读计划设计与推送,学生接受班级阅读计划信息,家长同时接收到班级阅读计划,方便亲子共读与鼓励督促。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在线上线下阅读共读书目,线上可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频率,每本书配备专家组团队设计的相应阅读检测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答题完毕,系统及时给每个学生出一份分析报告,从阅读的五个维度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以便于设计下一步的阅读计划。客观题平台实时呈现班级、甚至省内实验学校的阅读积分排行榜,评选“阅读达人”,阅读币可换取书籍,很好地促进了阅读。主观题,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学校利用此平台,将整本书阅读推进到智能评价与转化数据阶段。

在此阶段,大力推进APP在校园中的全时空应用,“为你诵读”“喜马拉雅”“一起阅读”都成为整本书阅读推进的辅助工具。

推进校本特色研究,学校还可以将校本课程电子化,网络化,如今学校正着手将“北斗人文星”“慧风雅韵――中国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上传到平台,教研团队进行课程的学生考察试题设计,完成了学生的阅读与诵读的校本特色。

实施成果

经过卓越绩效和“智慧校园”的双轮驱动,学校互联网+整本书阅读效果初显。学校被评为中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推广示范学校,深圳市电教示范学校、书香校园、首批教育教研基地、现代教育制度先进校、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试点学校。六个科组获市先进、示范教研组。

在实施“互联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教师实现了专业成长,带动了系列小课题研究,并在区里成功立项和结题,其中《借助故事妈妈进课堂拓展学生阅读的提升》获罗湖区小课题研究一等奖,《小学语文高年段课堂话剧活动的常态化研究》《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获罗湖区重点小课题立项。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论文写作荣获部级、省级奖项数篇,教学设计在部级杂志发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了全体家长的参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书香校园氛围浓厚。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7)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利用好每一次的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使老师们形成锐意进取的高尚品质。利用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鼓励老师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班级的管理,以创建优秀班级为载体,要求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使班级形成一股积极向上、和谐的力量。

2、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及卫生习惯等的养成教育,继续发挥值周评比的检查的促进作用,使各班级内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向上氛围。

3、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鼓励班级设计凸显班级特色的文化,使各班级自己的特有文化,成为凝聚班级精神的标志。

4、利用多样的德育活动,拓宽育人渠道,建构行为习惯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教学工作

1、重常规检查,完善教学管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在备课方面,每位老师在学期初都须对教材进行全程备课,吃透教材,对每一节课都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效性,并注重教后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成长。在课堂教学方面,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课堂上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面貌对待孩子们,把每一节课当做公开课去上,把每一个孩子当做人才去培养。在作业批改方面提倡面批面改,并注重作业批改中对学生激励语言的运用。在对学生辅导方面,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来提高全班的教学水平。

教导处人员抓好常规检查工作,采用随堂听课,检查备课,作业辅导等形式,促进教学的管理。

2、把科研工作抓稳抓实。

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开展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每个年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确立一个教学特色并进行研究。每组每位教师上好课题课,建立组内教师互听课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有效扎实的开展课题研究。每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在同伴互助中共同学习和提高。

四、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建设

1、定目标找方向

新学期初,请老师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自我发展规划,并按各自的计划努力实施,学年终做出总结及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改变各自的教育生活。

2、大力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强带弱,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学校骨干教师与其它教师组织成互助的教师群体,级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把外出学回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师中引起轰动效应。

3、发挥青年教师的先锋作用。我校青年教师有19位占教师总数的30%。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凡事鼓励青年教师走在前,组织青年教师开设专题论坛活动,开展青年教师学习的热潮,让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结合青年教师沙龙时所确定的课题研究进行课题课的教学,以课题课为载体切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增强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确定的数学课题是《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语文教师的课题是《诵读古诗词,培养孩子的双文素养》、艺术教师的研究的课题是《音体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学期我们年轻教师的各项课题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新学期开学初就将按计划实施于课堂,让科研促进教育的发展。并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以此为契机带动全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学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近年来,由于分局领导的重视,校领导的支持,学校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校往年有所增加,但我们须把部分教师的学习经验普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的学习资源。心外出学习教师须做到“三个一”:带回一份学习资料、进行一次讲座、上一堂公开课。为大家做出示范作用。学名师是我们近年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名师们的专业引领作用。我们为老师购时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图书及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学习的实效性。充分的发挥学习资料中名师的引领作用。教导处做好指导与调控。请老师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教导处做好检查与督促工作。

五、书香校园的建设

1、进行书香校园的环境布置

(1)书香校园宣传标语、宣传画的设置。

(2)教室内设读书活动园地,让学生背诵读书名言。

2、抓好教师读书

(1)充分利用教导处图书资源,每学期每名教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名著,并写出读书体会。如果图书室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的情况下,提倡教师进行网上阅读。引导教师建购完整的知识体系:读经典类名著以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以加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以悟童心童趣。

(2)组织青年教师读书并做好读书交流活动。

(3)结合读书情况做好读书笔记评比。

3、抓好学生的阅读

(1)为新生做好读书宣传活动,让新生家长做好亲子共读计划,尽快的把一年新生带入读书的氛围。

(2)抓好学生的晨读及午读活动。让晨读及午读有计划、有内容、有效果。抓好阅读课的管理、阅读课尽量统一时间,全校师生共同静心读书,营造爱书、读书的氛围。教导处做好检查工作。

(3)建立班级书架,做到月上报书架书目,根据读书情况评选书香班级。

(4)根据读书情况开展读书及征文比赛活动。让阅读与体会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与竞赛相结合。

六、常规管理:

1、抓好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的开展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挖掘学校资源、设置等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好展的课程,新学期,在学校资源方面,根据教师的不同能力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新学期我们准备开设的校本课有:

全校学科类校本课:简妙作文课、写字课、在日记中成长

年级类校本课:一年级开设:古诗词诵读课剪帖画。

二年级开设:创编童话

三年级开设:创编儿童故事、趣味数学

四年级开设:创编儿童小说、剪报制作、趣味数学

五年级开设:美文赏析、趣味数学

艺术类校本课:舞蹈、乐器、合唱、乒乓球、武术、轮滑、田径、版画、涂画、剪纸、书法、微机、英语课本剧、演讲、编织、十字绣、诗词诵读、英文歌曲、电器拆装。

校本课的要求:

(1)为每个校本课程定时间、定人数、定任务、教导处根据学生的意向和学校条件,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剂。

(2)校本课的日常考核与评估由教导处负责,对学生及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3)学期初制定活动计划,选定学员、并上报教导处,加强对教案的检查。

(4)加强对校本课实施的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2、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8)

校长担任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着眼学校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完善方案,制定规划,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努力体现工作,及时总结,提升,逐步使阅读工作向高水平、深层次方向发展。

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制定学校《“阅读伴成长”工程实施方案》,主抓教师读书,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必须先读,并了解所读书籍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情况,教师的阅读量不得少于学生阅读量的2-3倍。负责教师购书,推荐书目和篇目,组织全校读书交流和展示活动,从学科教学、学科教研等角度,将学生读书活动抓实,抓好;及时布置或收集教师读书活动材料。

成员由阅读指导组长、语文教师、班主任、图书管理员组成。

阅读指导组长负责学校阅读平台管理,学生账号管理,按学校诵读计划,确定不同年级诵读内容,组织学生做好诵读、阅读,并定期对各班级和学生个人阅读情况进行考评通报,保障进度和质量;做好校级以上学生征文筛选、评比和小结、上传工作;做好校刊组稿、整理、编辑、出版、下发等工作。

班主任抓好“班级图书角”建设与图书借阅、利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利用课前、晚诵、校本课程等机会,开展“课前5分钟”热身诵读活动等

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读好书,写读书体会,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组织开展的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审阅稿件,负责评比等。

图书管理员负责组织各班级学生有序、有效地借阅,做好借阅记录的整理;对于学校购买的书籍随时登记、统计、上册、整理、评比和上传等工作。

二、学校日常具体做法如下:

(一)深入宣传,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学期初根据学校《“阅读伴成长”工程实施方案》,在全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各班通过主题黑板报、布置教室的读书角,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营造校园读书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节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开学第一周,阅读指导员和语文教研组长一起整理好师生共读书目,分必读书和选读书。原则上,每年级每学期基础书目为3-4本,.选读书目选读书目为2-3本。各学段可逐步增加阅读量,阅读内容依据年段特点选定。通过班级微信群告知全体家长和学生,鼓励他们有选择地与老师一起阅读。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1、从校园大环境的布置入手,努力营造适合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本学期学校完成走廊文化墙和班级的文化建设,力求每个角落都充满书香与人文气息,使学生从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提高环境育人效果。

2、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每班设立图书角,为学生创造随时可以有书读、读好书的阅读情境。

3、发挥广播站的作用,播送一些经典美文。为学生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去,使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三)抓好常规工作,加大检查力度。

1、每周安排固定的读书时间

(1)每天中午及晚读  17:40——18:00为阅读中外名著时间

   (2)每周周一、周二、周三、周四晚上18:30-19:00为经典诵读时间,各班导读员按照超星校园智慧阅读平台中规定的内容,采用班班通播放,同学们跟读直至背诵。

2、利用超星校园智慧阅读平台,各班每个月按学校规定的书本按时组织学生阅读,并完成阅读闯关,学校将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学生读书的情况。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按年段别开生面地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现场作文竞赛、阅读大冲关、好书推荐等各类读书活动。

(五)开展校本主题阅读活动。如书香班级、阅读之星评选,读书征文,师生朗读比赛等等,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师生阅读兴趣、展示阅读成果、交流阅读方法,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和教师的一种生活乐趣。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营造环境氛围,全面掀起“大阅读”热潮。

2、学校要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等建设,配备好图书,营造好环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要建好读书廊道,开通校园广播,设立好书推荐,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每一处角落都洋溢着浓郁的阅读氛围。

3、将阅读纳入学生期中、期末考试和过程抽测。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9)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目标定位 读物选择 实施建议 评价措施

目前,课外阅读现状堪忧,图书陈旧,学生热衷于读“快餐书”;教师过于重视成绩,淡化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学校也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

长期地缺失课外阅读,学生将会营养不良,得“软骨病”。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指出:“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朱永新先生曾大声呼吁:“中小学应该专门开设阅读课程,现在搞的读书活动还远远不够的,很难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不走入课程,就很难在学生中扎根。”

一、目标定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仅是“教学建议”,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课外阅读目标的模糊化导致了目标的偏离,如低年级把课外阅读当识字课本,低估了课外阅读的作用;高年级则把课外阅读纳入考试范围,拔高了课外阅读的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目标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要达到以下目标:①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按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145万字;③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视野,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

二、读物选择

阅读伴随着儿童成长,为儿童的阅读打底子。教师要把握住儿童良好的阅读时机,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阅读内容。不同学段的儿童,阅读内容应有所侧重。

第一学段,应以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为主。低段学生天真,富有想象,多读童话、寓言、故事等想象性的作品,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喜欢“做梦”的时期,就应该允许他们“做梦”。

第二学段,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中段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强的作品。阅读叙事性作品有助于学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第三学段,要扩展阅读面,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品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养成收集信息、概括提炼、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此时,扩大阅读视野,让他们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效促进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近年来,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创建“红领巾小书院”,为各年级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如下:

推荐课外读物应考虑四方面:一是同教材中课文有联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二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三是文质兼美,能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精神;四是尊重学生的天性,鼓励他们选择喜欢的书籍,允许读一些“闲书”。

三、实施建议

(一)纳入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教师要改变现行的阅读课现状,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减少冗长的问答与机械的练习,压缩时间,专设课时用于课外阅读指导,建议低年级每两周上1节课,用于师生共读;中高年级至少每月1节课,用于导读和交流。除上课外,还要充分利用每天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养成晨诵、午读、暮省的好习惯。

课程计划: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年度(学期)阅读计划,包含课内外阅读,尤其要注重假期的阅读安排。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份适宜的阅读计划,建立《阅读登记卡》,并督促学生每天按计划阅读,及时记录阅读情况。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10)

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拥有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骨干教师群体,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为此,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创新方式,强化帮促,努力打造和谐教师团队。

专业规划促成长 学校把教师成长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抢占教师队伍建设的制高点,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年度规划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剖析,设定年度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成长措施,年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规划书”成为引导教师快速成长的行动纲领,使每位教师行动有方向,成长有动力。

“二进三出”提素质 “二进三出”即“请进来、走出去”“读进去、说出来、写出来”。“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先进人物作专题讲座。“走出去”,即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由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听课及学科培训。学校先后组织120多人次去北京、上海、焦作、泰安、滨州、济南、寿光等地市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读进去”,即引导老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教师书吧》中的图书等,自觉阅读,认真摘录。“说出来”,即通过开设“教师论坛”,教师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经验、心得、见闻。本校现有13位教师走上了讲坛,推广先进经验,激发了工作热情和干劲。“写出来”,即积极撰写博文,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教学论文、案例的评选活动,通过种种形式巩固所学,融会贯通,加快成长。

典型引领育骨干 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培养思路,加强领导,周密组织。一方面,加强结对帮扶,采取“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骨干教师点评―青年教师反思―修改教案―再上汇报课”的双向互动模式,互助互促,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坚持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在班主任、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都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造就了一支作风正、业务精、懂管理、善研究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团队。

和谐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几年来,学校以教师为本,注重和谐管理,减轻教师负担,优化教学常规,促进常规管理向精细化目标迈进。

变革备课,减负增效 为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学校尝试变革备课模式。学期初,各年级组根据课时内容进行划分,每课定出一个主备人,先进行集体讨论,制定出备课的教学思路,然后由主备人完成教学设计,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对这份设计进行修改,最后教研组集体会商,形成最终的精品设计。把这些精品设计汇集起来,编印成册,取名《赢在课堂》。目前已经完成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备课改革,减轻了教师们反复抄写的劳累,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老师们真正“赢在课堂”。

检查指导,跟进管理 常规资料的检查目的并不是仅仅得出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次检查后,都由分管校长分学科召开反馈会,及时和老师进行交流,让老师找到不足。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常规资料展示活动,展示亮点,给老师们树榜样,传经验。

聚焦课堂,焕发生机 学校以创建“和谐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坚持“三课并举”,实现课堂改革的有序开展。一是关注常态课,把常态课看作是发现教学问题的着眼点,学校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年听课均在120节以上。二是关注教师的展示课,让展示课成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切入点,每当遇到公开课评选,分管校长都跟踪指导,与执教教师反复研究,打磨课例,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三是研究校本课,让校本课成为展现教研成果的聚焦点。语文方面,先后探讨了基于《方正习字》的写字指导课、基于《妙笔生花》的习作指导课,基于《字趣悦读》识字阅读课,基于《阅读习作直通车》的读写导学课以及新教育实验的晨诵课、读写绘指导课和童书阅读展示课等多种课型。数学方面,积极创建“智趣课堂”,用智慧唤醒课堂,让情趣回归课堂,把“写数学日记、画数学画、唱数学歌、玩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开数学主题班会”等活动纳入数学课堂。英语、美术、社会、科学等学科,也都基于学科特点着力研究新的校本课型,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新课型流程,提高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作业设置,丰富多彩 依照年级、学科特点设定科学实用的作业,同样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教师们自行开发的作业精彩纷呈,如语文学科低年级的“读写绘”、中年级的“循环日记”、高年级的“亲子共读”等,数学学科的“数学日记”“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作业,英语学科的“听读作业本”,社会学科的“成长手记”,科学学科的“观察记录”,综实的“活动乐园”等。各种特色的作业设计贴近孩子实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多元评价,保证质量 考试学科教学以目标导学材料为蓝本,评测自己所教学科的要点把握,抓实《配套练习》的课堂达标,用好教研室开发的“单元作业”;考查学科,制定专项评价方案,找好取样抽查,分析反馈,交流查验出来的问题,树立了学科之间无“小”字的思想,端正态度,认真教学。

和谐课程,构筑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课程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趋势。学校遵循“和谐、规范、整合、落实”四个原则,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国家课程校本化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积淀,在积淀中成长,本校立足小学知识结构特点和学校实际,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开发,把“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四部分内容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为增加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促进学生提早进行阅读,学校编写了识字校本教材《字趣・悦读》;为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学校开发了以“方正习字”为主题的写字系列用本,引导一至五年级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为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水平,学校编写了三至五年级的《阅读习作直通车》和一至五年级以“妙笔生花”为主题的习作系列教材。一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好地落实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重要教学任务,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地方课程系列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针对地方课程门类众多、课时紧张的局面,学校加强了各科的课程整合,把环境教育与科学进行整合,把安全教育与品德生活进行整合,把文明礼仪教育与班会进行整合等。为保证课程开设质量,学校制订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整体实施方案,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常态化 学校对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实行统一规划、全员参与、自主选课、全程管理的工作思路。将特色周五活动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当中,每周五下午安排两节活动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分为艺体类、学科类和实践类三大课程系列。其中,艺体类包括剪纸、葫芦丝、粘贴画、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版画、舞蹈等 10 个活动小组;学科类包括智趣数学、快乐识字、快乐习作等 25 个活动小组;实践类包括巧手制作、生活技能等 17个活动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课、自主选班,自主选择辅导教师,目前全校1700名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活动项目。学校每周对各活动小组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检查记录,作为评价活动课程的重要依据。学年结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结业,经学业检测,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可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的小组进行学习。五年下来,本校学生可拿到3-4个结业证书,学会3-4门特长技能。

和谐教研,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教科研是教学的生命线、教育内涵发展的助推器,没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支撑,教育教学就难以向高层次发展。为此,学校坚持以和谐的教研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了科研兴校、科研促教。

主题教研常抓不懈 在抓好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富有共性、又难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各教研组每周两节连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召开系列主题教研会。同时,把网络教研作为教研活动的有益补充,暑假期间周密部署“双对接研修”活动,组织教师观课、磨课、上课,提升了校本研修水平。

课题研究纵深发展 对课题实行三级管理:校级管理课题由名师或学科带头人主持,并由副校长负责指导;教研组管理课题由教研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积极参与;个人小课题由教师自己或者结对子,开展“问题”型小课题实验研究,目前,学校教师100%参与课题研究,其中70%的老师分别参与了省、市、区三级课题研究。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校级小课题展示活动,总结、推广提炼出来的理论或经验。

和谐行动,落实新教育

通过教代会,确定了“启动六大行动,全面落实新教育”这一年度的发展主题,深入开展“晨诵午读暮省工作室、完美教室工作室、数码社区工作室、写字与习作工作室、智趣课堂工作室、特色周五工作室、少先队活动工作室”等七大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让热爱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 通过环境布置,整个校园和班级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建立阅读长廊,介绍名人读书方法,推荐百部儿童经典阅读书目。建立师生作品展示长廊,展示师生写作、绘画、书法作品。充实学校图书室,购买补充适合学生和老师阅读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倡导学生以“图书银行”的形式每人捐两本图书,同学间相互交流,达到读百本图书之目的。

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 清晨利用20分钟时间进行诵诗,开启一天的阅读生活。中午,利用2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读书的收获。例如:读书手抄报、读后感、演讲比赛等,学生每天学习结束后,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用日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倡导学生、家长、教师共写随笔,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让“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学校坚持“校长荐书”活动,校长定期把自己读过的经典文章汇集起来,分类整理,推荐给领导干部交流学习。教师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学校精心挑选教育、文学等精品书籍作为重点漂流书目,分别装在精致的图书漂流箱内赠给学校5个级部,漂流箱每两个月漂流一次。每位教师养成每天读书半小时的好习惯,自觉阅读教育著作或文学作品,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记录反思教师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育博客,发表自己的文章。

和谐文化,打造精品校园

为把学校建成师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力求点点做靓,处处做精,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系列化 学校发挥各楼层横贯东西的长廊优势,不同楼层规划了不同的主题,实现了校园文化的系列化。如,北楼的童话长廊、书香长廊、科技长廊,南楼的绘画长廊、剪纸长廊、书法长廊、手工制作长廊等。即使走在楼梯上,你也会发现“文化”的影子,学校通过征稿形式集思广益,制作了台阶标语,涵盖学习方法、习惯养成、卫生保洁、安全教育等主题,处处显示着学校的人文与和谐。

校园文化个性化 一是内容个性化。各班文化均有不同的主题,有的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有的以养成教育为主,有的以展现学生的才艺为主。二是设计个性化。为了展示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历程,每个班级都以不同的形象呈现班级特色,有的用50片孔雀羽毛组成美丽的图案,有的用50个小蝴蝶组成翩翩飞舞的造型,有的用50只小鸽子组成一只衔着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等,构思新颖、设计巧妙。三是版面个性化。每个班的文化版面各不相同,如“荷韵飘香”“童心飞扬”“诗情画意”等,这些精美的版面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张扬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校园文化的开放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打破一成不变的静止模式,让班级文化动起来。把校园文化向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开放,利用“班级文化开放周”组织学生参观交流,同学和同学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建立了“经典交换站”。通过课堂教学开放周、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观校园文化,用体验来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让校园文化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和谐成果,催人奋进

阅读课程建设规划篇(11)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3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使得“读整本的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再次吹响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的号角。10年间,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从研究立足教材的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合的多篇文章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不断地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深化延伸。

一、培训骨干教师,推动整本书阅读工作有序开展

(一)选派“种子”教师外出学习

我校自2010年先后选派教师到龙口、烟台、济南等地参观学习达20多人次,让大家了解了读写实验的进程,提高了教师对整书阅读的认识。

我们对外出学习的教师提出了过三关的要求:(1)外出人选要经过推荐选拔,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欲望;(2)学习结束要提交过程资料,如学习笔记、图片、听课记录或电子材料;(3)外出教师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做学习汇报或展示课,交流材料将计入个人成长档案。

(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整书阅读的指导能力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因此是按学科划分教研组的。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需提前做好规划,确定教研主题,在主持人(即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首先通过网络研修加强理论培训,明确整书阅读的意义,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三个方面与教师达成共识。尤其是“怎么读”方面,我们着重从阅读习惯养成、批注式阅读引领、前人阅读成果展示诸方面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学课标、通教材,理清整书阅读的任务。由学科领导带领大家分阶段、分内容,明白课程标准要求的整书阅读的底线,确定教材整书阅读的内容与重难点。三是通过阅读指导课、课堂磨课,提升种子教师阅读指导的水平。学校通过立标、研标确定有代表意义的阅读指导课,让教师在磨课中一边研写、一边实践,逐步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指导能力。四是通过确立研究专题,探索学生的阅读需求、编写校本教材,使阅读指导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升了种子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三)以活动代培训,提高教师参与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创设条件让教师把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真实体验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

其次,学校根据教师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师阅览室的书籍种类,让教师的阅读成为常态,要求教师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学期读书笔记不低于2万字,书写读书体会不少于3篇。

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给种子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互动交流,带动全校整书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多视角引领,促进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开展

(一)指导时间灵活多样

我们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要求每个月至少让学生读一本课外书,一个学期至少上好三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做到学期有计划、指导有教案;争取一个单元让学生读一本课外书,每两周上一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教师以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主,穿插群文阅读、经典诵读等阅读指导,力求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00万字。

(二)指导书目因需制宜

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还要倡导各年级积极开发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课程。

1.依据教材课文设计读书单。一个单元重点选择一本课外书,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2.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计读书单。低年级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优秀的图画书和童话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如《一粒种子的旅行》《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中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浅显的儿童小说书,渗透侦探、历史类的读物,如《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成语故事》等;高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渗透科技、传记类的读物,如《科学家的一百个故事》《西游记》等,这样的阶梯式阅读,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优化氛围,家校联动

在校内我们把“整本书阅读”指导与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家长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家庭教育讲座、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等形式,让农村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阅读活动,让家长切身感受亲子阅读的好处,直观地学习指导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四)阅读评价兴趣优先

没有评价,就没有动力;没有评价,指导就容易落实不到位。在整本书阅读评价中,我们努力倡导重兴趣、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思想,大力倡导档案评价、活动评价、星级评价等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主题研讨,学科渗透,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不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学段学生因其认知水平、阅读心理、阅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本书的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们提出建立整本书阅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长过程的大阅读观,探索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不同的“整本书阅读”指导重点。

(二)不同课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师生教学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我们总结出14种课型。这14种课型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一型,以习得一种阅读方法为目标;第二类是综合型,即综合运用习得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有效提升能力;第三类是迁移拓展型。

(三)不同体裁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从文章体裁维度,我们总结出了10种课型:古诗文阅读课、童话阅读课、寓言阅读课、故事阅读课、散文阅读课、现代诗歌阅读课、小说阅读课、应用文阅读课、经典语句阅读课、图片作品阅读课。我们根据整本书的体裁特点,通过学科渗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