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阅读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0 08:23:12

阅读体会

篇(1)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尽管这理论有待实践证明,正确与否暂且不管,不过大抵可以看出读书的受重视程度,更有甚者,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提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读书捧上了神坛,着实太过极端,并不可取。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在交谈。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实用主义似乎成了时代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电子书玄幻武侠小说的阅读,将其视为打发时光,消遣娱乐的工具,整日沉迷于虚拟世界,越陷越深,痴迷程度与囊萤夜读,凿壁偷光的古人不相上下。倘若阅读前不好好审视一下书籍的质量,摆出一副拿手就读的架势的话,那么就算“博览群书”,也无济于事了。年轻人就应该多读点经典,从名人大家获得精神食粮,赏析作品的同时,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精神境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从古到今,纵览一些名家巨作,往往都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人生的缩影。读这类书籍,大都需要丰富的阅历与文化底蕴,不可操之过急,囫囵吞枣,必定难以下咽,而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感悟也不尽相同。

从小到大,书籍陪伴我走过十几个春夏秋冬,《安徒生童话》向我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启示我持之以恒,坚韧不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我珍惜美好生活,积极乐观。还有很多书名早已忘却,但作用却不可估量,他们是我的人生导师,精神支柱,力量源泉,指引着我奔向胜利的彼岸。

古之圣人孔夫子韦编三绝,其勤奋程度可见一斑,圣人尚且如此,平庸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发奋读书呢?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这份远大的抱负与拼命读书的坚持,成就了一代伟人的传奇,而作为未来的军官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效仿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提升自身素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而努力读书。

读书阅读的心得体会

“时光无语,人生见证者”——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在回顾和反思自己中年生活后的顿悟,但它也反映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我认为人生的遗憾不是不断地说再见,而是在离开前、离开时都没有好好珍惜。

没时间说再见了。

所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只是意味着你和他的命运是看着他在这辈子离开。你站在路的这一头,看着他消失在路的转弯处,他背对你说:不要追他。这是《目击者》。

扉页上有一段文字,让人感到悲伤和无助。此外,我读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当人们进入中年,他们所有的名誉,财富,地位和资本,他们渴望当他们年轻的时候,但当他们冷静下来,他们发现他们的父亲已经消失,他们的母亲越来越老了,他们的儿子已经远远脱离他们的保护,他们的朋友逐渐消失的这首歌,和他们的兄弟姐妹姐妹正在运行他们自己的生活。

在别人的眼里,我不能一个一个抱着他们,环顾四周,只能让他们走得越来越远,默默地“看着”。

读书阅读的心得体会

书籍是我们生活的导航,它教会我们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我,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每当茶余饭后咀嚼着书籍中优美的文字,欣赏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都会让有所感悟。

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能够随意想象,想象自我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我是月夜,寂静美丽。

想象自我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简便诙谐的书,我能够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读书是一件乐事,趣事,让人变得深沉达观。

任何物体都有承载它的器皿,唯有知识无垠无度。人们的大脑虽无法装入所有的知识,但能够尽量摄取,而唯一的途径即为—读书。

论及书籍,托尔斯泰曾坦言:梦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恰恰罗素·罗兰又说:“智慧,友谊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没有钥匙,如何打开智慧之门,又何谈放射光芒。”可见,书籍,使人类告别愚昧混沌。

读书看似平凡,实际上是人们心灵与古今中外一切民族优秀文化,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她不但能改变人的气质,还能使人树立更为健康人生观度,做一个忠于祖国,尊老爱幼之人,成为一个有仁德,有智慧之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为人处世。不辜负苍天赋予的生命,成为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这对于人生的回答,对于国家的培养,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无疑读书是回报她们的最好方式之一。

读书是一种陶冶,是一种享受,领悟是心灵净化的快慰。

篇(2)

一、标(自然段序号)

在学习每一课前,我会先请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浏览文章内容的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如果是诗歌,则标出节的序号)这是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第一步。如《金色的鱼钩》共有20个自然段。试想,这么长的课文,如果不标出段落序号,学习起来该多么困难!理顺了才能更好地开始阅读呀。

二、勾(好词好句)

阅读文章时,一定要边读边勾出好词好句或难理解的词句,对印象深刻的、自己喜爱的段落也可以做出记号。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积累语言,还能节约重复阅读的时间。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学生勾画的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三、划(文章层次)

在初读文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进行归纳整合,合理划分层次,将文章分成几个大段,并做出分层记号,还可以及时写上自己归纳的段意。如果自己阅读能力不够,可以借助资料边标注边理解。练习划分层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能有效地展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四、记(所思所惑)

阅读的过程,不只是理解、吸收、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我会提醒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浅层次的理解写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比如: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体会;由词语、文字产生的困惑等。有了这些文字记录,学生在听课时可以有的放矢地质疑和听讲,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五、补(近、反义词,背景等)

为了更好地读懂、读透课文,我鼓励学生在书上补充必要的资料来帮助学习。如: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写作背景等。如《金色的鱼钩》一课,需要学生了解红军长征一些事迹,以加深对课文的体验。另外,为了促进语言积累,收集“衰弱”等词语的近义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词语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还有,在课堂上,老师会补充一些文本之外的知识,如句子的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章记述手法、名言等,学生都可以记录在树上空白处。

篇(3)

作者观察细致入微,虽然在这里只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在描写杨志的马时却用了四种不同的物来比喻马全身不同的红,使人觉得可信、真实,足可见作者技巧的巧妙。 除了看,当然也要思考,我思来想去,就是一个问题不大清楚,那就是何为好汉?一个人的好与坏是由法律、真理来判断的,那书中所谓的好汉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那是兄弟情深,也就算了。

可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在张都监家看马的也被他莫名奇妙地杀了。这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连面都没见几回,有什么理由杀他?就因为他帮张都监看马?武松见孔亮喝酒吃鸡,自己只有熟菜,便打跑他,自己霸占了,这也能称作好汉? 想着想着,倒也想出了几分道理。以前,人们把义看得特别重,史进不就看在朱武和杨春重义气上,放了陈达吗?如今,做事都得依法律,如果也学他们一样,反而会害了别人。

因此,时代变了,人的观念变了,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把它当成教科书。

2、读《昆虫记》心得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81-0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阅读教学占小学语文教学的60%,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我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小学阅读教学侧重于让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好词佳句,让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下面谈几点我在教学中的体会,以便和大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三、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目的明确的,就可以重点阅读与目的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目的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如,为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的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材料,可以跳读等。其次,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圈、点、批、划和做摘录、记笔记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力;做摘录、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都十分有利。再次,还要培养学生专心阅读和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要让学生做到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给学生创设安静清新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要有正确的坐姿,读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边读书边做小动作,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东张西望等。

总之,我们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革,应该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远的发展,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学会体验情感,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会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篇(5)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教学应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渗透“美”的人文思想。阅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人文意识不仅可以弘扬文化传统,而且可以提高个体人格,使学生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因而在阅读中渗透人文意识是不容忽视的。

1、立足课堂,开启学生灵性,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师生的交流,教师要开启学生的灵性,使其热爱生活、感悟生活,从中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2、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从中审美、求知、求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老师对学生的延伸阅读进行指导,推荐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延伸阅读兴趣。如我们对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的散文、刘墉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及徐志摩、余光中、海子的诗歌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如何读这些书、怎样读进行指导,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避免了学生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端。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语感能力的训练

语感是言语主体与言语材料之间的一种心得活动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所以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三个策略:

1、创设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热情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感知和领悟知识,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2、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对于表达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项链》一课时,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是采用其他的办法:假如凭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样?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有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有个学生说:“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诚实、坚毅的一面。”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受慕虚荣”单一苍白的评价,看问题也变得客观全面。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悟性培养

大量的经验积累是“悟”的前提,情感是“悟”的动力,想象是悟的关键,而如何掌握悟入方法,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培养需要把握的策略。

1、整体悟入法

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象,从整体上去捕捉文章的情思意脉。具体操作程序大致为:营造情境——置身情境——情境交融——幡然领悟。

2、文眼悟入法

以文眼为窗口,由对文眼之领悟而达到对文章情思意趣的把握。

3、结构悟入法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安排的结构形式中去领悟、把握作者的复杂心绪,领会文章意蕴,把对文章意蕴的领悟提升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领悟,才算完成“悟”的任务。可见由文之韵,可以领悟到人生之韵。

4、整体理解法

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语文阅读教学重要视文体感受和艺术分析,二者相辅相成,但必须避免抠字眼、钻牛角尖及“目无全牛”的肢解。例如朱自清的《春》,多数教师总是喜欢把五幅图来分析得句细字微,而很少通过吟诵去体会那美妙的意境。我们应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整体感知,体会春天那种清新、勃发的美,去想象春天那种朦胧、蕴藉、空灵之美,通过感受、品味、想象,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怀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篇(6)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教学应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渗透“美”的人文思想。阅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人文意识不仅可以弘扬文化传统,而且可以提高个体人格,使学生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因而在阅读中渗透人文意识是不容忽视的。

1、立足课堂,开启学生灵性,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师生的交流,教师要开启学生的灵性,使其热爱生活、感悟生活,从中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2、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从中审美、求知、求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老师对学生的延伸阅读进行指导,推荐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延伸阅读兴趣。如我们对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的散文、刘墉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及徐志摩、余光中、海子的诗歌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如何读这些书、怎样读进行指导,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避免了学生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端。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语感能力的训练

语感是言语主体与言语材料之间的一种心得活动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所以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三个策略:

1、创设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热情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感知和领悟知识,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2、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对于表达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项链》一课时,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是采用其他的办法:假如凭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样?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有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有个学生说:“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诚实、坚毅的一面。”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受慕虚荣”单一苍白的评价,看问题也变得客观全面。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悟性培养

大量的经验积累是“悟”的前提,情感是“悟”的动力,想象是悟的关键,而如何掌握悟入方法,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培养需要把握的策略。

1、整体悟入法

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象,从整体上去捕捉文章的情思意脉。具体操作程序大致为:营造情境——置身情境——情境交融——幡然领悟。

2、文眼悟入法

以文眼为窗口,由对文眼之领悟而达到对文章情思意趣的把握。

3、结构悟入法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安排的结构形式中去领悟、把握作者的复杂心绪,领会文章意蕴,把对文章意蕴的领悟提升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领悟,才算完成“悟”的任务。可见由文之韵,可以领悟到人生之韵。

4、整体理解法

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语文阅读教学重要视文体感受和艺术分析,二者相辅相成,但必须避免抠字眼、钻牛角尖及“目无全牛”的肢解。例如朱自清的《春》,多数教师总是喜欢把五幅图来分析得句细字微,而很少通过吟诵去体会那美妙的意境。我们应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整体感知,体会春天那种清新、勃发的美,去想象春天那种朦胧、蕴藉、空灵之美,通过感受、品味、想象,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怀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篇(7)

一、韩国语阅读

学生在韩国语阅读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缺乏。可以说任何一种韩国语阅读都是基于适当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基础的。词汇量有限和语法知识贫乏成为学生韩国语阅读障碍的第一个拦路虎,有时学生甚至会因为个别关键词不懂和对一些较长较复杂的句子分析不清而影响了对整段和整篇阅读材料的理解。二是韩国语文化知识缺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量的语言实验证明,韩国语阅读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在韩国语阅读中,即使语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如果对其文化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忽视了母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上的差异,也经常导致理解错误。三是阅读速度太慢。很多韩国语学习者阅读文章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碰到生词就必须查词典,不查就读不下去。即使读下去了,错误的阅读方法和不良的阅读习惯也使很多学生的阅读速度过慢。在韩国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围绕这三方面的困难,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训练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快速的进行阅读。

二、词汇语法

在以往的韩国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课上逐字逐句的详细讲解,这种方法过多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字词上,而忽略了整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对此很多韩国语专家都批判这种做法。诚然,这种批判对韩国语专业的阅读教学是有说服性的,因为韩国语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大学一年级才从零开始学习韩国语,因此他们在学习韩国语初期的词汇量可以说是零,而我们知道阅读是需要以一定量的词汇为基础的。现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从二年级就开始给韩国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韩国语阅读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阅读课上就有必要把一些生词但又是常用的词的意思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把他们记下来,这样学生既能在词汇量少的情况下读懂文章,不丧失兴趣,又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识记一些单词,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这种强制性记忆适用于韩国语专业阅读初级阶段,等学生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大量接触不同文章,靠同一单词不断再现来记忆、积累单词了。

韩国语语言知识简单说。包括词汇和语法两大部分。其中,词汇又是基础之基础,没有词汇,“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是关键。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及阅读的速度也都直接受到词汇量大小的影响。而词汇的积累又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定的时间,还存在一个反复记忆的过程,为此,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A.讲解生词时,补充音近、形近、义近词,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并加以区分,多注意意义和用法区别。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做,再由教师加以更正和补充,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的印象。

B.背单词时,采用分类记忆。将课文生词粗略分类,如标准韩国语初级上册第一课的单词可以做简单分类化整为零,分门别类,同类联想,各个击破,很容易就能记住这一课的所有生词。

利用以上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了一些单词记忆的困难,为学生提供了几条记单词的捷径,学生觉得容易接受,自觉词汇量不断扩大,为下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C.在韩国语阅读中语法知识的多少也是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学生遇到的困难主要是长句和复杂句,对于一些长句和复杂句,学生通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分析不了,以致无法理解句子含义,进而影响到对篇章的理解。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一些韩国语的语法特点的话,分析韩国语句子是不难的。比如:我们中文句子的结构通常是主谓宾结构,而韩国语却通常是主宾谓结构,所以我们分析句子结构时找谓语就要在句子的最后找。搞清了句子的主谓宾之后,句子的大概意思也就出来了。

D.帮助学生归纳助词的含义、用法及其搭配动词。通过归纳,可以让学生一次记住与一个助词有搭配关系的多个动词和句型,既增加了词汇量,又巩固了语法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篇(8)

在亲子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贵在坚持。我们家长每日要为工作奔波劳累,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即使心情好的时候能陪着他阅读,可总是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但无论多忙每天抽出15至30分钟的时间还是有的。孩子们不会占用我们太多的时间,每天只要陪着他阅读15至30分钟就已经足够了!

其次是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尽可能多接触书籍,营造读书的家庭氛围,家人在家也经常看书,并把看书当作一种乐趣,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孩子。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篇(9)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教学应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渗透“美”的人文思想。阅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人文意识不仅可以弘扬文化传统,而且可以提高个体人格,使学生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因而在阅读中渗透人文意识是不容忽视的。

        1、立足课堂,开启学生灵性,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师生的交流,教师要开启学生的灵性,使其热爱生活、感悟生活,从中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2、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从中审美、求知、求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老师对学生的延伸阅读进行指导,推荐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延伸阅读兴趣。如我们对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的散文、刘墉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及徐志摩、余光中、海子的诗歌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如何读这些书、怎样读进行指导,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避免了学生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端。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语感能力的训练

        语感是言语主体与言语材料之间的一种心得活动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所以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三个策略:

        1、创设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热情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感知和领悟知识,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2、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对于表达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项链》一课时,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是采用其他的办法:假如凭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样?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有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有个学生说:“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诚实、坚毅的一面。”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受慕虚荣”单一苍白的评价,看问题也变得客观全面。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悟性培养

        大量的经验积累是“悟”的前提,情感是“悟”的动力,想象是悟的关键,而如何掌握悟入方法,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培养需要把握的策略。

        1、整体悟入法

        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象,从整体上去捕捉文章的情思意脉。具体操作程序大致为:营造情境——置身情境——情境交融——幡然领悟。

        2、文眼悟入法

        以文眼为窗口,由对文眼之领悟而达到对文章情思意趣的把握。

        3、结构悟入法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安排的结构形式中去领悟、把握作者的复杂心绪,领会文章意蕴,把对文章意蕴的领悟提升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领悟,才算完成“悟”的任务。可见由文之韵,可以领悟到人生之韵。

        4、整体理解法

        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语文阅读教学重要视文体感受和艺术分析,二者相辅相成,但必须避免抠字眼、钻牛角尖及“目无全牛”的肢解。例如朱自清的《春》,多数教师总是喜欢把五幅图来分析得句细字微,而很少通过吟诵去体会那美妙的意境。我们应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整体感知,体会春天那种清新、勃发的美,去想象春天那种朦胧、蕴藉、空灵之美,通过感受、品味、想象,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怀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篇(10)

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生成出阅读的情感,使阅读活动深入持久下去。有位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抓住“比”这个情感激发点来展开教学,即“‘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在课上先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语句,然后以“比”来展开教学。学生在最初的感受——感动——激动的触发下,迫不及待地主动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通过启发、激趣、鼓励、期待,使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碰出“情”的火花,收到极佳的效果。

2.思辨性

语言的“味”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的,即“怎么说”,因此进行“品味”式探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升阅读主体对言语形式的体悟力与认识力,使其不断丰富、深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发展主要得益于主体阅读时的揣摩、玩味。具体说来,就是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察觉、发觉,而发现、发掘一些东西。因而,以“求悟”为目标的读,不是饥不择食,不能囫囵吞枣,而应精耕细作,细嚼慢咽。教师的基本任务则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例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老师点拨道:“这里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有的学生答道:“‘落’比飞来得猛、快,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飞’就有点悠闲了。”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有的学生说:“‘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这是从态度上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对“落”字的体会入木三分。

3.思想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江雪》这首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它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只留下茫茫的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孤独的落寞情调。由于柳宗元变法失败,遭到排挤、打击,被贬永州,他抑郁不得志,只能寄情于山水,《江雪》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结构,所以要体会诗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该如何突破,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先引导学生走近柳宗元: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柳宗元创作《江雪》的前因后果,重点突出他的立场坚定,虽遭打击,但不阿谀奉承,迎合那些达官贵人;因为孤独,所以只能寄情山水。接着引领学生走进《江雪》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三问: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给我们的感觉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冷)难道它仅仅写的是自然环境的冷吗?是不是还暗示着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冷,还暗示着柳宗元周围的人对他很冷漠。因为他变法失败后,没有人支持他,相反还打击他,排挤他,为此他被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永州。②有人说,春钓者浪漫,夏钓者理智,秋钓者成熟,冬钓者坚毅。老师把“冬钓者坚毅”板书到黑板上。这个在飘着大雪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渔翁,你们觉得他像谁?为什么?学生说像柳宗元,因为冬钓者坚毅,渔翁很坚强,而柳宗元也很坚强,他没有因为受到打击就改变自己的立场,去拍马屁,而是独自默默忍受痛苦,所以我觉得老渔翁形象就是柳宗元自己。③那么,他在钓什么?学生说,不仅仅在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钓一个希望;他在钓一个春天;他在钓他能东山再起……由纵深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并顺应了学情,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4.整体性

篇(11)

就是书籍的选择。在开学前,教师给学生规定所看书籍的名称,然后会打一份清单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照着此清单阅读这些书目,问他们为什么会读这些书?回答竟是“老师要我们读的”。可想而知,这是与我们的目地是相违背的,每个学生因个好的不同,有些书是学生不太愿意看的,这时候的阅读就变成了“强制”,教师的这种强制性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当然,也不能放手让学生选择,毕竟他们还是小孩子,在书籍的选择方面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轮流制,这一周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看的书目,下周由教师决定,这样,“民主”中夹杂着一丝“专制”,学生也不会“怨声载道”,教师也没有撒手不管,起到了一定的引导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就是看书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怎么去读比读多少更重要”!那看完一本书后,自然少不了摘抄好词佳句,谈心得体会,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去做这项“工程”,爱“看”不爱“记”,这也是令我头痛的问题,每次都是像布置作业一样,批改词语存折本时,好词佳句无记录,最后一条“我的体会”就只一句话:这本书太好看了!或是书中的小女孩太可怜了!或者干脆空着不写,我问她为什么这一栏没写?她脱口而出:“没什么好写的?”可见,她只是泛泛地浏览了一下,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文本,也就是“悟”。任何一本书,只要我们用心去看了,就一定会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触碰,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痛哭流涕……这样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感受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文学底蕴,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语言是如何统一的,即从阅读中学习如何学习写作。会读书的人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记”!

就是在词语存折本上做笔记。前面说到学生不太情愿做摘抄,不如在词语存折本的版面上有所更新,是否给学生换换“口味”,例如:

剧本:

故事背景:

道具:

角色:

故事的起因:

经过:

高潮:

结局:

主题:

上面的这种以“剧本”的形式可能学生会更易接受,相信学生会以“导演”的身份去拍好这部“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把一本书读懂、读透(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也就是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的概括都包含其中),这样学生看完这本书后,对它的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层次更清晰,也避免了“走马观花”的现象,末了,应该有个合适的名字吧!就叫“我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