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会调查的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4-01-31 14:51:00

社会调查的方向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1)

首先,必须认识到,涉外无小事,无论是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还是维护我国的改革开放形象、促进招商引资,都是重要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实施《暂行办法》与一般的业务管理区别开来,始终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对待和处理。其次,涉外社会调查的内容、形式、方法十分复杂,《暂行办法》尚不可能用法定的规范名称进行分类和界定,贯彻中同样不能用一个概念、一种模式来硬性管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是从政治上把好涉外社会调查关,而不是限制商业投资性的市场调查。对其中易于判定的市场调查必须采取从快、从简的管理办法,对依法经营的调查机构必须体现扶持、维护的管理方针。第三,统计部门目前尚无管理涉外社会调查的经验,掌握批准或不批准的标准、依据、尺度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随意性,或延长审批时间,从而影响《暂行办法》的社会效能。为此,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和从事涉外社会调查管理工作的同志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两办通报”精神,提高对涉外社会调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的认识。

二、管理涉外社会调查必须坚持全国统一性的原则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授权国家统计局负责管理涉外社会调查的审批、资格认证等工作,关于《暂行办法》的解释权必须集中于国家统计局。不能发生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及外资、合资企业投诉我国管理涉外社会调查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合法调查受阻等问题。其次,按照“两办通报”关于审批工作由地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的精神,为防止各地方理解不一、规定不一,《暂行办法》规定,只由国家统计局和省级统计局实施。目前,个别省以下地方也制定了涉外社会调查管理的行政规章,在实施中必须注意不得和国家统计局的实施办法相抵触,不得对已获得国家或省级统计局批准的涉外社会调查项目和机构另行增加管理约束,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对管理中已经出现的不统一问题,有关地方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应及时与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民间与涉外调查管理处联系,妥善解决。第三,开展涉外社会调查管理是一项严肃的政府行为,不是有偿服务。国家统计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不收取调查机构审批费和认证费,所需工作经费系由国家财政负担。为此,各地方均不得采取有偿审批的做法,更不得对国家统计局已批准的调查加收任何费用。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2)

一、开展社情民意调查的国外国内背景

(一)民意调查概述

民意调查,又称民意测验,是调查者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统计方法,通过亲自接触或广泛了解,如实反映一定范围内的民众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的态度倾向的一种应用性社会调查活动。从世界范围看,民意调查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科学化方法的运用。1935年10月,美国人乔治?盖洛普创建“美国民意测验所”,并对抽样方法和访问方法进行了重大改进。自此,民意调查步入了借助更科学的抽样方法、更高质量的数据采集方法的轨道,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目前,民意调查已被西方各国普遍采用。在美国,民意调查已形成年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产业。

(二)西方民意调查发展史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将民治无谬论应用于治国之道,他歌颂民意的威力,认为即使是独裁政治也要以民意为依归。卢梭是最先使用民意一词的重要政治理论家之一,他强调民意不能在被逼迫的情况下产生,而政府可以藉民意间接地影响世道人心。

现代民意调查研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个重要的源头,即:市场研究和模拟投票。所谓“模拟投票”也称假投票,起源于1824年的美国,是政客和记者用来预测谁能赢得选举的需要。采用的方式大多是在报上印好选单,要求读者把圈选好的单子寄回报社。当代美国关于选举的民意测验的准确性误差在2.2%左右。

(三)我国民意调查发展史

1、新中国成立前的萌芽发展。我国是较早进行现代民意调查的国家之一。清末民初,在各类政客、官僚的文书公告中,“民意”一词频频出现,成为争夺话语权的标榜。1922年11月,我国举行了第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在《晨报》上公开发表,开了我国民意调查的先河。中国共产党所主办的第一次民意调查是1938年2月由重庆《新华日报》所举办的读者意见征询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影响最为广泛的民意调查是《大公报》在1942年10月10日所作的关于中国民众对抗战前途问题看法的民意调查。

2、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9月,整整30年间,开始是由于不重视实证社会科学,1957年以后又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的民意调查处于冰封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意调查才得以复苏。新中国首次正规的民意调查是1982年6月首都新闻学会等单位共同进行的“北京市读者、听众、观众调查”,这次调查是我国最早的一次从问卷设计、抽样设计、组织实施到数据处理,都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的民意调查。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意调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事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注入的多元化、调查内容的多元化。1992年以来,仅零点调查公司实际进行并向社会公开的民意调查结果就超过了600项。日本《读卖新闻》曾在20xx年12月24日针对零点调查的《中国城市市长支持调查报告》发表评论说,这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项“耐人寻味”的发展。

3、新世纪以来的全面发展。20xx年,南京开展万名群众公开评议机关活动,南京市委、市政府把评价部门和行业的标尺交给普通老百姓,对排名靠后的部门和行业的“一把手”进行诫免谈话,甚至对末位实行免去其职务的办法,借助民意推进了政府部门作风的转变。民意的理性表达,已经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扩展到政府部门和行业,并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民意调查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日益显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增加群众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渠道”,这成为各级政府成立民意调查机构的重要依据。20xx年12月16日,湖南省成立了隶属于省统计局的民意调查中心。此后,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民意调查机构相继成立,民意调查报告也屡屡见诸报端。目前,全国省级统计部门都已成立了民意调查机构,大部分省会城市和部 分地级市也都设立了类似的民意调查机构,民意调查结果进入政府决策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市社情民意调查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xx年8月,**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顺时应势,正式成立,隶属于**市统计局,这是**省第一家政府民意调查机构。**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成立,被国内许多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学者誉为具有“创新眼光”。市民意调查机构成立后,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服务决策”的宗旨,建立了调查员队伍,配置了具有30条电话专线的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cati系统),开展了各类民意调查项目50余个,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掌握社情民意,进行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突出重点开展民意调查工作

一是围绕党委、政府工作考核开展满意度调查。近两年来,开展了公众满意度年中、年末调查,调查结果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两个社会”考核的重要依据。20xx年上半年,**市提出开展“多城同创”,并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积极跟进,开展了季度市区卫生满意度调查。同时还开展了限禁放烟花爆竹满意度调查,提供给有关部门作为指导工作和考核依据。

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如在每年市“两会”期间,开展“**民众最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调查”、“**民众对两会关注度调查”等,有的调查报告还被作为“两会”参阅材料。20xx年10月,开展了“构建**和谐社会调查”,形成的调查报告被作为市委读书会的参阅材料。同时,还就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如开展了“**创业创新环境调查”,收集从企业家到普通民众对于全市创业创新环境的意见建议。

三是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在20xx年市政府召开出租车价格调整听证会前夕,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市民对出租车价格调整意见的调查”,并在听证会上通报了调查结果,成为听证会的一个亮点。另外,还开展了“民众对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看法调查”、“民众对**房地产市场状况的看法调查”、“民众对义务教育的看法调查”、“市民文明礼仪行为调查”、“市民的节能意识及行为调查”等,反映民众心声,下情上达,为党委、政府制定政策、评价工作和改进服务,提供民意依据。

四是围绕公众的心理情绪和价值取向开展调查。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待社会的心态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不同。民众心态的变化也是重要的社会变迁。因此,我们自20xx年开始了“民众心理情绪和价值取向调查”,定期对民众心理情绪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查,并进行动态分析,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

(二)把握准确客观的民意调查原则

准确、客观是民意调查的生命。为了使民意调查的结果相对于民意原貌的偏差降低到最小限度,保证民意调查结果准确、客观,市民意调查工作始终坚持三个“性”:

一是调查工作的独立性。要求从事民意调查工作的人员坚持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开展工作,杜绝先入为主的设置和外部的干扰,力求真实地反映民意,不做为某方面贴金或歌功颂德之事。

二是调查设计的合理性。坚持按照统计学的原理进行问卷设计、抽样设计。一般地,在总体单位足够大时,精确的民意调查的样本量不低于600,保证在95%的置信度下,最大抽样误差在4%以内。

三是调查执行的准确性。包括调查培训、调查质量监控、样本回收等都严格规范要求。美国1948年的总统大选,当时盖洛普和罗珀等民意调查组织,都预言共和党候选人托马斯?杜威将获胜,成为民意调查历史上的一大笑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调查执行环节上出了问题。

(三)逐步完善民意调查的方式和手段

目前,**市采用的民意调查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是传统的面对面访谈,俗称面访。包括入户访部,街头拦截等。由访谈者对被调查者提问,并将答案记录在问卷上,然后对问卷进行处理和数据录入。面访是电话访问的补充。有些特定对象,无法通过电话访问,必须进行面访。比如,对一些流动性较强的人群征求意见。

二是信函访问、留置访问。向特定的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填好后发回。这种方式适合于一些深层次的调查研究。

三是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技术发展起来。问卷由相应的软件来设计生成。访谈者坐在crt终端前,通过电脑拨打号码,用小型的耳机式电话向被调查者进行访问,并通过电脑记录结果。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是目前**民意调查采用的主要方式。

四是网络调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民意调查方式的转变,电子邮件(e-mail)、网络调查目前已经成为业内广泛采用的一种调查手段,但网络调查的代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方式目前在我市尚处在尝试阶段。

(四)民意调查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是反映社情民意。由于所选的民意调查议题通常是公众普遍关心的并有较大影响的问题,因此,民意调查结果往往能够成为党委、政府制定决策、实施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而且民意调查结果通过媒体,有利于广泛地形成社会舆论,拓展决策部门倾听民声民愿的渠道,实现下情上达。

二是监督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与社会风险的增大联系在一起的,这要求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监督。而社会环境的监督总是通过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数据采集和综合处理来实现的。民意调查机构所进行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就发挥了一个很好的监督作用。

三是引导社会舆论。民意调查结果在有关媒体上,往往会成为公众关心、议论和思考的问题,并对人们产生某种影响,引导着社会心理和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意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它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对个人和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如“市民文明礼仪”、“培养健康饮酒习惯”等调查正是在某程度上发挥了这个作用。

四是协助公共决策。民意,是一种社会大众的共同意见和一致态度,而态度和意见通常被认为是“行为的准备态”或“行为倾向”。既然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政府决策要想做到现实可行和有预见性,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民意,顺乎民意。我市已开展的不少民意调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挥了协助公共决策的作用。

五是充实传播内容。我市开展的民意调查大多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为传媒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传播素材。对于看惯了报道内政外交、精英人物等新闻的普通大众来说,对那些反映与自身关系更密切、与自己的意见更贴近的普通百姓的声音,无疑是更有兴趣的。

我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开展两年多来,得到了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原市委书记蔡奇,现市委书记张鸿铭、市委副书记朱贤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元茂荣等领导共作出重要批示15篇次,充分肯定了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工作。20xx年初,原市委书记蔡奇批示指出:“党委、政府工作要多关注社情民意,摸准基层群众的脉搏。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今后要多发挥作用。”同年11月,蔡奇同志又在《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汇报》上批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社情民意,市统计局民调中心就是重要载体,并在这方面做了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工作,值得肯定。今后民调结果将作为各级评判形势与工作的重要依据,而且逐步过渡到向社会公开。”市委书记张鸿铭对20xx年末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的批示指出:“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很重要,有助于各部门对照检查,改进工作,提升形象,请各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强整改,落实在今年各项工作中。”20xx年1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元茂荣专程到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视察,对我市民意调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新的一年的工作提出了希望。

与此同时,许多新闻媒体,如《杭州都市快报》、《**日报》、《**晚报》、《**商报》、**电视台、**有线新闻台、**广播电台、新浪网,都对我市的民意调查工作进行了专访和深度报道。如20xx年12月,**电视台《深度二十分》栏目对我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了20分钟的专题采访报道。有些新闻媒体还与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合作开展了专题民意调查。社会公众对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也给予了支持和配合,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经常会有公众主动来电反映情况,并不时收到群众的来信,这对民意调查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加强**市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的建议

根据政府善治的原则,一个科学、民主,符合“善治”要求的政府决策,应当实现决策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决策规则的民主性、科学性,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和效率性,决策方式的规范性和高效性,以及决策参与机会与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性。

(一)要重视和加强民意调查制度建设。我市成立民意调查机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属于先行者之一,目前对政府民意调查机构的运作和支持,基础资料(如抽样框)的采集等还没有很明确的规范。从全国来看,民意调查领域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和健全的行业管理办法,缺乏技术规范。建议以市政府发文的方式,明确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性质、地位、工作规范、调查结果的效力等,对民意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明确各类调查结果进入决策的层级和程序,使民意调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项活动能够在制度保障下运作。

(二)要建立民意调查项目综合研究平台。民意种类繁多,如何采集,开展哪些方面的民意调查?这是民意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应当成立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有代表性的民意调查项目综合研究平台,定期研究热点民意议题。建议成立**社情民意研究会,由市领导担任名誉会长,聘请一些领导干部、专家、教授为成员,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拟定民意调查项目。还可以此为平台,建立一个资料共享的信息库,为专业团体和社会各阶层提供信息服务。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3)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一,社会调查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社会调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只有关注社会调查才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利用,不断的提高自己。

第二,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国情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首要的前提是要对国家和社会的现状有所认识和了解,。只有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矛盾,才能增加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调查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大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在不断的调查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养成。他们通过社会调查,有了自己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同时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会产生新的创造力。协作精神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四,社会调查活动能够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大学生社会调查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更好的做出职业生涯的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调查的现状分析

第一,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社会调查不够重视,未能提供有效的支持。现阶段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地点多在基层,通过对于基层的调研来达到社会调查的目的。因此基层领导对于大学生社会调查的了解,重视程度从一定程度决定了大学生社会调查的质量和有效性。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在工作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对相关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指导,缺少相关的政策和一系列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很多基层单位出现了应付差事的情况,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体制不顺。

第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社会调查缺少系统规划。缺少相关的指导和支持,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社会调查与课堂教学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社会调查是促进理论与调查结合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理论方向,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学校对于社会调查的相关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很欠缺,对于大学生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对于社会调查的选题切口和调查方法等很多问题,缺少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第三,学生对调查活动认识的不充分,使社会调查不够深入,不能有效进行调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具体实际一知半解,有的学生的协作意识、交际意识、团队意识淡薄,有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调查活动的艰苦锻炼。同时存在着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与实际成才需要之间的脱节现象。目前一些高校把工作的精力放在组织社会调查小分队或者某一类社会调查活动上,对全体同学的个体社会调查活动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导致不少学生对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指导教师在社会调查中的重要作用

(1)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会调查中,应起到修正错误的作用。

作为尚在校园学习且并非经常性从事调查科研工作的大学生,在做社会调查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出现错误是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经验,一是指社会调查技术上的经验,二是指社会生活的经验。前者会阻碍社会调查的具体操作进程,后者则会阻碍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科研调查题目,从而不能使制定出来的社会调查计划与所要进行的科研调查题目很好的结合,影响科研结果。经验不足是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最大短板,所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修正学生在社会调查中的各种错误,是指导教师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指导教师所起到的修正错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方向的修正。

有了正确明晰的调查方向,社会调查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正确的调查方向是一个有效的社会调查的基础。指导教师应当在社会调查初期,就帮助学生修改出正确的,符合科研题目的调查方向。

2.调查方法的修正。

一般大学生所掌握的调查方法少,浅,容易出现所选择的调查方法不实际,难于操作,或与科研题目不适合,不能突出科研重点。调查方法是具体调查活动的依据,只有调查方法合题意可操作,才能使社会调查活动顺利进行。

3.具体调查活动中出现错误的修正。

在具体的调查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各式各样不可避免的突发性错误,这些都是指导教师应当予以帮助的客体。

(2)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会调查中,应起到教授方法的作用

如果说修正错误是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社会调查行为起到方向性的指导的话,那么教授方法就是对大学生社会调查起到技能发展的作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从这一古训所展现的层次来看,教授方法的作用,就是教师职能第二层次:授业 的体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以修正学生错误为基础,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在这里,指导教师应当将学生所进行的社会调查类型化,使学生在做完某一社会调查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对同一类型的社会调查都有所掌握。

应当注意的是。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教授的方式,应当是通过修正其错误,解答其疑惑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手把手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社会调查毕竟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在其中只是起指导性的作用。

(3)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社会调查中,应起到灌输理念的作用

这一点,学生认为是对指导教师最深层次的要求。学生所言的灌输理念,是指指导教师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授予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三观日渐成熟的发展阶段,为人原则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中。社会调查作为最接近社会最接近人民的学生实践活动,是学生体会世间百态,感受社会风气的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活动。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时候,可以以自身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其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等。

这种引导可以通过很多方式:

1.调整行社会调查的选题。如调查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贫苦人的生活,关心民间疾苦。调查水资源污染问题可以使学生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

2.调整社会调查的方法。比如式的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与所要调查的对象有直接的接触,感受不同对象对调查行动的配合程度,从不同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态度中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3.用系统的哲学思想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哲学思想在解决工作生活问题中是如何实践的。

总而言之,灌输理念就是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带有目的性,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获得启发,引导学生获得某些感悟。

修正错误就像是医生治病切去腐肉,而灌输理念,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身就具有价值。灌输理念,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哲学素质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4)

摘要: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中构建并创新了以“全员参与、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全程质量监控,指标完善的成绩考评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这对于解决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1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逐步探索出一些初见成效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这些教学模式及其学理基础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基于课程理论教学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组织指导的、学生以课题组形式全员参与的、不主要依托于社会实践基地的低成本分散社会调查模式,是符合目前多数高校实际教学条件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也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主方向。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社会调查质量的有效监控与考核评价。特别是后一个方面,目前探索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仍存在论述简略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尚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等问题,这是目前有效构建高校思政课全员性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笔者在承担“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从理论上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完善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良好运行机制与实效的全员性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

一、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制度保障。我们认真贯彻“05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将社会实践教学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探索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分别考核的教学制度和培养方案,社会实践教学单独设立2个学分,学生成绩不及格,需按统一补考安排重新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方可获得学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和师生的重视。

这一教学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基础和组织指导主体两个方面都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一些高校实行的校外社会实践主要由学生会、团委负责,思政课一线教师脱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弊端,强化了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性特征;第二,师生在一学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已充分熟悉,便于更有效地组织与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第三,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长,更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虽然我们设立学分而无实际学时,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完成教学任务,但一学期理论教学期间的社会调查开题论证,寒假开展社会调查,开学两个月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足以保证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接受较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培养。

二、确立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结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一般在1:400至1:600之间。如果每个学生独立开展调查,任课教师势必负担沉重,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调研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多数学生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模式质量不高,容易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我们探索的优化策略是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适当集中调研选题,求真务实,质量优先,兼顾数量,优化指导,质量和数量获得最佳平衡,保证学生全员高质量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这一组织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是,教师在每年秋季课程理论教学开始起,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自然班范围内3至5人自愿结合成调研课题组。组合的原则是,按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分为城市和农村(包括城乡结合部村庄)两种类型调研环境组合,分别适合选择不同性质的调研课题。教师统一发放课题组申报表组织登记。课题组申报时,学生要亲笔签名,并登记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城市具体到区县,农村具体到村庄)。申报后经教师审核确认,不得随意变更。课题组成员寒假在调研开题报告指导下,严格到登记的调研地独立开展调研。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调研资料,共同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这是我们强化对社会调查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把关的第一步。具体调研地的事先选定,能够较有效地解决以往分散调查模式中部分学生弄虚作假,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抄袭自己根本不可能去的调查地的调查报告蒙混获取学分的现象。诚信认真和实事求是是做好社会调查的思想基础,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成立课题组并预先登记调研地,我们向学生强调申报时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考虑,申报后严格执行。如果社会实践教学结束后个人提交的调查资料获取地与课题组申报表中不一致,将视为弄虚作假,成绩按不合格处理。

三、注重从选题到调研报告撰写的全程指导

课题组成立后,教师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2课时,专门就社会调查的内容范围和选题、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的规范、开题报告和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指导以社会调查指南的形式同时供学生参考学习。

(一)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结合的选题指导模式

以往在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的过程中,一些不合格参加补考的学生就问我们:老师,我们写这么多调查报告有什么用呢,老师会认真看吗?学生的反馈让社会调查指导教师深思。如果学生觉得调查报告没什么用,教师至多就是评个分数,不会认真看,就不大可能认真去做,也谈不上高质量,至多为了获得学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会调研在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师生科研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并有效加强对调研的指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教学改革。每学期教师指定八个以内选题方向和范围(应适合两种类型的调研地和课题组),学生在此范围内自主凝练更具体明确的调研选题。在不断征集调研选题和检验调研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逐年发掘其中一些做得优秀的调研选题展开长期追踪调研,可以积累一批认识省情、国情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从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识国情,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工作能力。

这一选题指导模式是一种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模式。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选题,有两个弊端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第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二学生,没有经过基本的科研训练,他们通常只能提出一些比较宏大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有明确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的调研课题。选题不科学,下面的一切调研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教学中,一个教师每届要指导400至600名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都严格把关和指导,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和学生沟通交流并最终确立科学选题的工作。以往分散社会调查模式之所以会流于形式,质量和实效性谈不上,选题这个关键性指导工作就是一个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这一教学现状促使我们积极探索集中选题方向这一改进和解决策略。第二,学生自主选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通常会十分分散,即使部分优秀学生能提出一些很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选题,以单个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条件,其调查样本的范围、数量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很难对课题作深入调研。这样的课题即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至多在实践育人和课程建设两方面发挥价值,科研和社会价值则很难凸显。教学中面对学生较为单薄的调研成果,我们常对好的选题颇感惋惜。因此,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价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集中选题方向,引入集体调研制开展调研。遍布各省城乡各地的数百名学生共同做几个方向的调研课题,汇小流而成江海,这个价值潜力是不可小视的。只有学生觉得调研很有价值,教师确实很重视,才会认真去调研;只有教师觉得调研有价值,而不只是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才会发自内心下功夫去指导。师生缺乏内在驱动力,单靠硬性的实践教学制度去约束,是一种最基本的消极约束,难以解决社会实践教学提高质量和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有效提高和良性互动,才能真正给社会实践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和价值。

(二)严把课题调研开题报告质量关

科学的调研选题确立后,课题组根据指导要求,共同撰写课题调研开题报告,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课题研究对象内涵外延的科学界定,调查方法的选择及与其相适应的调查具体内容的设计,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凭主观想象的,通常不会从学理上给予科学的界定,这会直接造成调查具体内容设计偏题甚至离题,严重的会造成整个课题调研的失败。我们要求学生在寒假前一个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教师批阅后利用课程理论教学时间对一些比较严重的共性问题专门指导,并将批阅后的开题报告下发,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后,指导寒假实施调研。科学而规范的开题报告是我们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又一个关键性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指导工作就基本结束了,寒假只需按照开题报告的调查设计,实事求是地认真实施就可以了。

(三)加强调研报告撰写阶段的指导

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独立调查获取的调查资料,用两个月时间,在五一假前共同完成调研报告并统一上交。在此期间,我们设立社会实践指导咨询办公室,每周一任课教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咨询撰写调研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全程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的最后一个辅助性环节。我们在课题组成立之后已经对如何撰写调查报告作了专门指导,这一环节学生面临的问题基本就较少了。学生上交调研报告后至6月中旬,教师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评阅和成绩登录公布工作,历时九个多月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四、创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程质量监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高质有效开展,受三大关键性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即开题报告的科学论证,在开题报告指导下诚信认真开展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以及社会调研报告的撰写。首尾两个环节都在校内进行,教师都能在教学进程中给予有效指导,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假期校外社会调查实地实施过程这一关键性中间环节如何确保质量就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一)调查过程质量监控的困境

在教师带队组织的学生专项集体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效对其进行直接指导和质量监控,但受师资力量、实践经费、实践基地和学生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实践形式通常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的专利,广大学生无缘参与,难以成为一种全员性实践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自主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式社会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在学生实地调查过程中的“不在场”,其质量监控与实效性始终是一个很难有效解决的关键性课题。

一些高校在加强社会调查过程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常的方案是,要求学生填写统一发放的“实践材料内容表”,内容包括照片、视频、问卷、访谈记录;或者规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一部分内容是调查过程描述,包括调查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照片等。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最具可操作性的代表性解决方案。这类方案仍然无法摆脱的缺陷是,其本质上仍主要停留在记录与考评经过学生加工的“调杏过程记录或描述”这一实地调查质量间接证据的阶段,仍无法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实际调查深度与质量。因为,让学生描述调查过程,或在统一发放的表格中汇报登记调查相关资料,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描述得绘声绘色,弄虚作假无法杜绝。我们在以往指导和评阅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不少学生在“调查过程描述”部分动辄言自己调查了多少个省,获得了成百上千份问卷,显然不很真实;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按照开题报告论证寒假认真实施调研,截止提交调查实践报告的前三四天才着急想起给教师打电话发邮件,咨询原开题课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另换课题;更有的学生根本没想过咨询教师就擅自变换调研课题应付交差了事。后两类学生交上来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有详细的调查过程描述,报告正文部分都有翔实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绘制有形象直观的数据分析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教师单凭报告本身评价,看起来都是扎实认真充实的社会调研。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等类大学生最熟悉、网络唾手可得的课题是弄虚作假的重灾区。教学实践证明,“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地上已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监控学生实地调在过程这一关键性环节,基本上起不到保证与提高实践质量和实效的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施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这一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复杂。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开展社会调查认识中国国情的先驱与代表,他对社会调查过程及其成果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学生在开题报告指导下深入实地调查并收集调查原始资料,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及其收获的调查资料成果,比学生利用调查资料写成的最终社会调查报告还重要。我们并不应该将教学的焦点放在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受到系统而严格的社会调查训练的大二学生,能在基于有限调查样本的社会调查报告中深刻分析什么社会现状,提出什么好的对策建议,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眼光向下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认识社会,获取“社会事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态度怎么样,是不是诚信认真扎实地去做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不是经过他们加工汇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或调查单位签字盖章的证明材料,而是他们获取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这正是解决学生自主分散调查过程监督和质量管理难题的关键点所在。学生调查的态度、深度和质量怎么样,比较每个人的调查原始资料,优劣就判然分明了。

在近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在一开始的社会调查制度与理论方法的系统指导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整个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完成并提交三个作业,即开题报告、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并高度重视,将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关于社会调查原始资料的数量要求,我们具体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主要调查研究方法,规定了每个学生调查完成后要上交的最低标准;至于调查资料成果的质量管理,开题报告已完成了调查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制定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调研过程只是实施过程。通过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和质量监控,是我们近年探索的改进与提高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充分挖掘发挥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原生态的调查原始资料的提交要求,不仅有效“逼着”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并原汁原味地做好资料记录,有效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同时,其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指导教师可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规划跟踪调查,积累资料长期存档。教师教学中可作为榜样与标杆展示调查成果,引导大家向这些优秀学生看齐;科研中可充分发掘利用,发挥其学科建设和科研价值。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一例学生认真实践后的感悟: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2级杨阳(化名)课题组在做陕西农村老人养老现状的调研后写道:做问卷调查时,我们亲自去调查对象家,亲眼看到了每一位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收获颇多……对我们自己,这次实践活动是个锻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学到的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真的增强了!

五、完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评价体系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客观公正,具有量化可比性和可行性特征。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5)

目前青年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且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一些学术性刊物相继涌现,一大批学术著作和论文成果不断问世,全国性、地区性的社会调研接连不断。“选题”窗口直接、清楚地告诉我们青年学科或青年研究领域发展的基本概况,笔者曾在对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青年调查研究的选题现状及其抽样方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定量的文献分析(《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对292篇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马德峰著,《青年研究》20__年第4期,第43-49页;《选题及选题意识——对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应用的反思》,马德峰著,《青年研究》20__年第9期,第43-49页;《反思社会调查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马德峰著,《中国青年研究》20__年第3期,第63-66页),给读者提供了这方面应用研究的一个大概轮廓,而本研究则力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就青年调查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探究,以期推动青年调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二十年来青年调查研究选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选题的狭窄化

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的狭窄化主要体现在选题的对象和选题的主题内容方面。综观二十多年的青年调查研究,其选题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独生子女青少年等,例如“大学生学习心态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及趋势”、“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调查分析”,“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状——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独生子女士兵思想价值观调查浅析”、“对当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等,而缺少对其它群体的深切关注;选题的主题多以思想价值观类为主,如“河北大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西北地区青年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大学生价值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部队青年的思想状况调查”等,而忽略了青年生活方式、教育与工作、婚恋、越轨行为研究。对于这一状况,《青年研究》编辑部在1999年1月明确指出,“以往来稿中关于大学生的较多,而对于青年工人、青年农民、中小学生以及其它青年群体的探讨较少,例如在大学生的研究方面,对于价值观、劳动就业、恋爱婚姻、校园文化、心理健康、课桌文化、经商热、宿舍门饰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均有论及,但是对于青年工人中面临的就业、下岗、再就业,青年农民的贫困、负担重、科技知识缺乏、子女受教育少,青年军人复员退伍、转业安置问题,青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为女童和残疾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问题,过去论及较少,这显然是不足的。因此,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应充分关注不同青年群体的一切生存、发展问题。”(《来稿建议》,《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第48页)20__年1月,《青年研究》编辑部再次强烈指出选题范围仍显狭窄的问题,“两年前在新年的《编辑部寄语》中我们曾指出这个问题,如今这种倾向依然存在。各地来稿中涉及大学生类的稿件依然是最多的,仍旧缺乏对其它群体的关注;即使是大学生类的稿件,也多围绕道德、观念等很少几个命题的泛泛之谈,缺少对青年群体多种社会行为及其意义的深入研究和论述。”(《来稿选题建议》,《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研究》20__年第1期,第46页)

造成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狭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研究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制约。青年调查研究的研究者一部分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有大学生角色的深刻经历和体验,选择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题材可谓“驾轻就熟”;另一部分研究者是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管理者,他们广泛接触和了解大学生、独生子女等,故以此为对象加 以研究比较方便、容易。二是目前我国青年研究的课题范围,主要围绕阶段性的中心任务,配合当前的社会政治形势而开展的,结果造成选题范围较窄,呈现简单、雷同的不良局面。如党中央提出“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团中央提出“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于是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多以此为主题,许多调研项目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最后以同样的调研课题、同样的研究方法、同样的研究结果的论文几乎同时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公开或内部发行的青年刊物上。青年作为最具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社会变革的中流砥柱,故以青年为对象的研究应该是丰富多彩,课题应该是多种多样。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否走出自己的狭小生活空间,主动观察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寻找社会研究的灵感与火花;在于研究者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方法水平,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出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选题的热点性

二十年来青年调查研究选题呈现追求热点、时髦的不良倾向。部分研究者较为关心研究的社会轰动效果,在他们看来,如果选题能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哪怕内容“一般”,也算达到研究的目的了。翻开青年研究的各种学术刊物,你总会找到一些热点性话题的“影子”,比如“在校大学生网迷状况调查——武汉高校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减负和中小学生——南京市中小学减负情况的调查分析”、“从电视征婚看青年择偶——关于电视征婚节目的问卷调查及思考”、“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毋容质疑,青年学科具有现实性的重要特点,即青年学的诞生和发展往往与青年现实社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青年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廓清、解释与回答,体现了青年研究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值得也需要我们青年研究工作者努力去调研实践,但这种研究不同于新闻媒体的追踪报道,披露某些为世人所不知的“秘密”、或世人感到模糊的“真相”,以激发世人产生阅读的兴趣。它绝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一哄而上”、“随波逐流”。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公众最关注、最热门的话题,除了要求我们的青年调查研究给出热点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热点问题的现状及其焦点,更主要地要从学科视角提供公众如何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如何制定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对策。而不是像我们目前这样,盲目地抓住一两个社会热点,简单地设计一两套问卷,再做些频数、百分比的统计分析,进行些简单地归纳和结论,就认为是一种学术成果,达到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解答。

造成上述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研究过程中的浮躁和功利心,“独坐寒窗者日少,短平快的研究日多;理论的反思少,观点的炒作多;长远的知识积累少,赶时髦的时新之作多;欣赏别人成果者少,自以为是者多。”许多学术研究狂热不到半年一年,在尚未冷静下来之前,就为新的狂热所代替。这种热情或许可以给文化活动增添一些作料,但却不会留下什么学术发展的痕迹。事实上,在热点性课题上,需要注意课题的承续性、再生性、创见性。承续性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在前人已经取/:请记住我站域名/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再生性是指为了比较而研究前人曾经提出或完成过的课题。当然,这种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已经搞清楚了的问题,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条件下,对前人已经完成的课题及其规定的同类对象进行再调查研究,所得结论同前人研究结论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新的规律。创见性是指在前人曾经研究过的领域提出新的观点、见解,以形成新的课题。二十年来青年调查研究在选题的承续性、再生性、创见性上做得远远不够,使得青年调查研究的学术成果出现简单、雷同、重复、低层次的状况。

选题的笼统化

一般来讲,作为青年调查研究的选题常常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不同的是,选题通常要比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更为明确,它往往由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具体、集中的研究问题。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部分研究者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宽泛或者是比较笼统的课题领域,甚至是某一类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明确、具体的调查课题,因而所收集的资料许多是无用的、残缺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城市青年农民工问题研究”这一题目实际上并非研究问题,而是问题领域,它包含若干个子问题,如“城市青年农民工越轨行为研究”、“城市青年农民工消费水平调查分析”、“城市青年农民工现代性心理研究”等,甚至在每一个子问题中又包含若干小问题。虽然“城市青年农民工问题研究”题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其内涵不够明确、焦点不够集中,所以在调查研究的可行性上比较欠缺。研究者只能进行探索性分析,即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初步观察,提供解答问题的途径或为更周密、具体的研究提供指导,难以对问题提供满意的答案;或者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做客观的描述,无法深入分析社会问题,所谓“重描述、浅分析”。

一位学者指出,“正如现代自然科学的进展表现为由若干极小的微观领域的积累进展一样,青年研究的实际进展应转向于课题的具体化。空泛性的立意往往使研究成为某种思潮或社会运动的附属物,从而一开始就丧失了表现个性的机会,因为越在宏观的层面上允许研究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越少,同时越要求研究者在微观层面积累越多的研究心得。美国社会学者威廉·怀特的《街角社会》,中国社会学者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给我们提供了示范,这些学者只以一个小小的局部,剖之至深,析之至透,令人赞叹。”(《青年研究方法论批判》,袁岳,《当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3期,第1页)可见,在这里面特别需要选题的明确化。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具体的做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分类研究的方法,通过分类能够体现基于一定认识内容和目的角度,达到对青年调查研究问题的某种具体、深入的认识;通过分类能够形成并加以区分的一些概念,并且能够进一步量化为若干可以测量的指标;通过分类能够使研究的问题具有确定的内涵或定义,因此可以区分和说明不同类型青年问题的某些特征。以“青少年犯罪问题”为例,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问题领域,内涵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青年研究所能包含得下的,那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如在对象上可以分为城市青少年和农村青少年;在犯罪问题上,可将犯罪分成现状、原因、特点、解决对策等。当然在犯罪原因里面,还可进一步细分,如主观原因犯罪和客观原因犯罪。通过分类取舍,我们可以得到明确化的选题,如农村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分析。

选题的现时性

如果从时间角度对青年调查研究选题进行分类的话,可将青年调查研究分成横向调查和纵向调查。所谓横向调查,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调查资料,并用以描述调查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 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一个时间点”,并不是指一天,更不是指一分一秒,而是相对比较短的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等。横向调查具有自身的优点,调查资料的格式较统一,标准化程度较高,而且资料都是在同一时间收集的,未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因而可供比较分析。局限是调查时间较短,调查内容较少,调查资料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对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人们的行为动机作深入分析。纵向调查,指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联系。它主要有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追踪研究、回溯研究四种不同的类型。纵向调查的优点在于,能够了解事物的变化过程,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动态分析,并通过这种分析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确定出各种因素的因果顺序。不足之处在于比较费时、费力、费钱,调查范围一般较小,调查结论的概括性程度不高。

笔者曾对292篇社会调查报告进行研究,发现20年来的青年调查研究大多数属于横向调查,例如“20__年中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调查对比分析”、“中国大学生网络意识分析——武汉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调查报告”、“青年领导干部对若干社会热点问题的判断与估计——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等,而纵向调查极少,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不正常的。横向调查属于一种静态研究方法,它只注重青年的某一固定时期,将研究对象看作是发生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现象,而不是把它看作在不断变化中的社会现象来研究。与这种静态的方法相联系的是一种浅层研究的模式:调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无须考虑问题的联系和理论的渐进式的研究模式,只会造成我们的研究始终在一个层面上年复一年地简单反复的状况,很难说什么时候能达到一门学科的高度(《青年研究中的思维转换——从笛卡尔思维到打破现状思维》,郑黎明,《当代青年研究》,20__年第1期,第34-35页)。事实上,青年研究不是探讨“应该干什么”,而是关注青年社会现象的客观事实;着重思考此等青年现象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会有这等社会现象的发生;关注的重点始终是青年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而要达到对青年规律及本质的认识,我们需要动态的研究方法,把青年研究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注重理论上的渐进,任何个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以往实践经验的体验和已有的理论成果之上。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青年研究对象,对青年的任何阶段任何群属的研究都应处在对青年的整体视域之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发展及其走向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从纵向变迁的角度对青年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研究,进而把握其本质规律是当务之急。

基本对策

要改变上述青年调查研究选题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研究者来说,应高度重视选题问题,并不断提高自身选题意识。选题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选题决定着某项调查的方向,题目确定之后,整个调查的基本途径也随之确定;选题体现着调查的水平,选题过程中,需要研究者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调查方法和各种操作技法,并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比较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判断能力;不同的选题,在社会调查的对象、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所走的道路也不一样。选题的确定,意味着社会调查的特定途径的确定。遗憾地是,部分研究者没有高度重视选题问题。从选题的标准来看,通常有价值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四大标准,这些标准对于研究者而言,都是熟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学到的东西自觉运用到社会调查实践中去。一些研究者往往学的是一套,实践中运用的是另一套,缺乏严格的选题意识,主观性、随意性较强。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6)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全民阅读理念的加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已备受关注。安徽省教育厅于2014年8月份下发的《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有序开放的意见》,要求安徽全省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文化、科研、体育等资源,最大限度向社区居民开放。这就对我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做出了硬性规定,本文对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调查方法

本文通过面向社会人员发放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问卷,了解社会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回收率为100%。再通过互联网了解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现状,逐一访问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网站,浏览其信息服务、规章制度等内容,确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名单。对这些高校发放面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6份,回收23份,回收率为63.4%。由于回收率较低,笔者针对没有收到回复的高校,进行电话访问。最后综合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电话访问,了解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面向社会人员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调查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相当,男性占51.8%,女性占48.2%,平均年龄为25~30岁。调查对象比较广泛,被调查者主要集中为在校学生和普通员工,各占34.8%和28.6%。从教育程度来说,以大学专科、本科和硕士及以上人群为主,占88.3%。

2、用户对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

调查显示,89.3%的被调查者希望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然而,有68.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或不清楚有哪些本地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社会化服务。说明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被认知度低,大多高校把图书馆当作大学独有的财产,仅供本校教学和科研使用,缺乏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是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

3、社会人员希望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情况的调查

在社会人员通常需要高校图书馆提供哪些资源的调查中,与专业相关的文献需求最大,占73.1%,这与高校图书馆具有公共图书馆不能比拟的丰富专业文献有非常大的关系;用户希望得到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为书刊借阅(67.9%)、参考咨询(63.4%)、文献传递(47.3%)、文献检索(43.8%)、科技查新(42.8%)、在室阅览(42.8%);71.4%的被调查者理想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途径和手段是办理外来读者证,并且大部分被调查者可能平时工作繁忙希望高校图书馆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依旧对外开放;64.3%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收取一定得费用。

4、社会人员对曾经接受本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满意度

在对社会人员曾经接受的本地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调查中,表示一般的占59.8%,满意的占22.3%,表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和非常满意的都占6%左右,说明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社会化服务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面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调查

据统计,安徽省现有30多所地方高校开展了社会化服务,笔者就其中的15所地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情况,从服务内容和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服务范围和程度。

1、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服务情况

调查的15所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面向本地公众或社会人员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办证服务和临时服务,15所安徽省高校图书馆11所采取办证服务,4所采取临时服务。服务时间主要集中在正常开馆日和双休日。对于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大部分安徽省地方高校实行免费服务,只有少数几个高校收取一定得费用(工本费、服务费、押金)。可见,安徽省已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高校,面向社会公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却又基于可能带来诸多问题的考虑,对其进行多样限制,导致社会读者对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并不高。(见表1)

2、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的调查

安徽省地方高校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都提供读者阅读纸质书籍和纸质报刊,但被调查的15所高校图书馆中只有5所允许读者将书籍外借。只有6所高校开放了其数字资源供读者查阅。15所安徽省地方高校只有安徽科技学院和安徽工业大学提供了信息素养培训和文献传递服务,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只有安徽科技学院。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地方高校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属于最基础的社会服务,主要是借阅服务和借阅证的办理。然而,根据面向用户的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还希望得到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定题服务、在室阅览等服务,这些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大多都没有提供。

三、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的经费由国家的财政拨款支持,国家的财政来自每个纳税的社会公众,所以,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也应该尽力为社会公众服务,求得社会的支持。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

为了让公众了解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内容,对于已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转变传统观念的第一步就是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哪些高校图书馆已对社会公众开放,了解高校图书馆可供对外开放的馆藏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将社会公众“请进来”而不是“不作为”。

(二)拓宽服务范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在原有的借阅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如科技查新服务、代查代检服务、定题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检索培训服务、特色服务等。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强图书馆联盟建设,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实现馆藏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优势,提供网上电子阅览服务、信息检索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这样既不影响本校师生利用信息资源,又满足了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和相关规章制度

社会公众人员构成复杂,综合素养参差不齐,不同于高校学生,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信息素养培训,所以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3]如在制定借阅规章制度时,要明确服务对象、借阅方式、借阅时间、借阅手续、借阅权限、收费情况等规定,避免出现不必要纠纷。在资源开放的范围和程度上要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和社会读者需求来合理规划,做到尽力为社会公共服务。在服务方式和服务时间上要符合社会公众的特点,如可以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提供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专业的人才优势,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社会公众服务,在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安徽省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研究,发现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也比较缓慢,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以期更好地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为社会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7)

二、工作阶段

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分为组织动员、全面排查、化解矛盾完善机制三个阶段:

1.组织动员阶段。从现在起到9月下旬。各社区、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大排查活动工作计划,全面组织动员部署。要把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和具体人员,明确时序进度,确保各项措施按时落到实处。各社区要相应成立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工作小组,将成立的工作小组发街道综治办。

2.全面排查阶段。。按照上级的要求,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以社区、企业为主,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综治和调解组织、社区民警、居民小组长、治安中心户(楼)长、平安志愿者以及辖区内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要采取条块结合的办法,进社区、进居民小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家庭,开展拉网式排查,特别是要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延伸,确保不留盲点和死角,切实做到排查工作全面有效覆盖。通过大排查,摸清社会矛盾底数,找出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3.化解矛盾、完善机制阶段。。各社区、单位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认真进行梳理和分析,按照纠纷性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激化的可能性,分别协调与有关部门进行调处,明确责任,落实专人。对一般的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调解,并做好填写登记表,经社区、单位领导确认后,建立电子台帐;对积案纠纷、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经梳理研判后,由社区、单位领导落实相关责任人,组织力量集中化解,并建立电子台帐;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涉法、涉诉、缠访、缠诉等问题,要在稳定事态的基础上,引导当事人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加以解决,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对大排查中发现的重点人员,要落实帮教措施,对其中可能危害社会的,要落实包案责任人,严格管控措施。

三、排点

在矛盾纠纷的类型上,重点排查因动迁引发的矛盾纠纷、涉企矛盾纠纷以及容易积累激化升级的单位内部、家庭成员、邻里之间的个体性矛盾纠纷。在排查区域上,要重点排查动迁安置小区、“城中村”、企业等地区的矛盾纠纷。在排查对象上,加强对进京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闲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重点群体的排查,并注重排摸有严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可能报复社会的人员。在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边排查、边化解、边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大排查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是当前街道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社区、单位主要领导、是本地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要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组织排查,亲自协调解决问题。要履行职责,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把大排查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总体考核之中,加强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各社区、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大排查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社区、单位要在每一个阶段工作结束后1天内向街道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该阶段工作情况,街道综治办将在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2天内向区综治办书面报告该阶段工作小结。

(二)建立工作机制。街道将建立“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政法综治

牵头,职能部门协作、各方齐抓共管”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工作机制。由综治办牵头,、公安派出所、司法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分析研判例会,定期对排查出来矛盾纠纷进行整理、会商、研判、分类、报(告)送、指导和督办。街道、社区二级大调解组织,要将上报信息的专职联络员报街道综治办,依靠群防群治力量,及时全面动态地掌握各类矛盾纠纷信息。要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排查研判平台,提高网上发现控制处置社会矛盾的能力。要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全面掌握本辖区、本单位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容易引发民转刑案件、重大、个人极端事件或集体上访的矛盾纠纷。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8)

二、调查对象

某市慈溪市指定被调研企业及个人

三、调查方式

携专利问卷前往指定的不同企业找到公司的专利负责人做问卷调查并留下其联系方式,盖好公司公章。个人问卷要求填写相关真实信息。

四、调查时间:20**年7月20日――――20**年08月20日

五、调查内容

专利问卷分为a与b卷,分别为企业专利权人信息和专利信息,主要针对公司对于专利的申请、运用和保护的情况。

六、调查结果

问卷完成率在95%左右,成功地完成了老师规定的完成率,靠自己实践奋斗而获得社会经验和锻炼的能力。

七、调查感想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99-05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的卓越成果与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并发。无论是在政府管理还是企业决策中,都迫切需要能对社会事实有本质性认知和创建性决策的人才。同时,信息化时代中信息的冗杂性致使对关键信息的把握成为了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危机的应对还是信息的提取,都共同表明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至关重要性。因此,社会发展对社会调查研究人才的迫切需要,表明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1 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当前国内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地位与现状,明确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如课程的孤立化表现、学科的内部化趋势与教学的理论化特点。而改变这一现状的主要途径是凸显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1.1 现实挑战:孤立化、内部化与理论化

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是一门基础性、交叉性学科,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研究社会、认识社会的各种方法,自主开展研究活动。由于发展的差异,国内外呈现出以下几种全然不同的趋势。

1)平台化与孤立化。在国外,该课程已成为各个社会学分支学科自身不断完善与理论对话的发展依托。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基础,在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为各社会学分支学科根据自身知识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提供平台。而国内自社会学学科重建以来,社会学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方法论上,更显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仅仅作为一门孤立的分支而存在着,方法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关性不大,国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平台地位尚未体现出来。

2)通识化与内部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国外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方法,推广到了其他多个社会科学类专业中。在部分发达国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被作为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开设。但在国内,社会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之间缺少信息互补,以致出现方法课程拥有浓郁的学科理论色彩,这表现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学科内部化趋势,不但制约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学科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影响到各个学科方法论基础的完善。

3)技术化与理论化。在国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充分体现了技能性与操作性,在社会研究中涵盖了抽样技术、社会测量技术、概念操作化技术、问卷设计技术、实地观察与访谈技术、调查组织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等,并且该课程的讲授极为重视行动学习,让学习者在大量的社会实验中不断创新。目前国内在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研究方法课程与学科理论课程的区别,完全采用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信息流动的单向性、以记忆为基础的考核方式、教师的绝对主导性与权威性等方面。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惯性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造成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的相互脱节。

1.2 未来机遇: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作为社会学专业核心技能的社会调查研究技术受制于学科的孤立化、内部化、理论化,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在于突出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践性,即通过实验教学促进社会调查研究的“三结合”: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因此,提高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就要不断推进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教学理念的转换――从传统课堂讲授到参与式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实现从信息提供向知识传授转化的教学目标。综合来看,这一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的过程系统化;(2)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理论走向实践。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借鉴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地调查,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技巧;(3)教学中心的转移――从教师到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课堂“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依赖者向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和问题的研究者转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体地位[1]。

2)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实验条件的具备。社会科学的很多分支学科,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抽象性,缺少实验教学的发展依托才不适合于实验教学,但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独具优势。相对于自然科学对精密的仪器设备的要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开展对实验教学中仪器设备的要求就较为简单,大多数的实验项目只需要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即可。此外,不同的实验项目之间还可以共享实验器材。如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时,可调用SPSS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进行电话调查实验时,再适时调用或安装电话调查系统;(2)师资条件的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除了需要实验软硬件的支撑,还需要有丰富、优秀的教师资源作保证。有资料显示,社会学者的专业素质大大提高,高等院校的社会学在社会学者人数、科研成果数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为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科学实验不仅包括理工科的实验,还涉及到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但因缺少发展依托,实验教学局限于理工科专业。因此,将实验教学引入社会学专业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中,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 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实验教学设计 思路

近年来,实验教学在培养社会学专业人才核心技术能力上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理念的转变,加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支撑,实验教学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实施兼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如图1。

2.1 实验教学模式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 体系的系统性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转向过程中,原有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理念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现有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孤立化、内部化与理论化问题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适应性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下,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对理论和具体方法与技术内容的教学是分开的,而两者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开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这种模式下,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的指导,对实际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做出正确的选择,类似地,学生对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也是孤立的,缺少理论的指导,学生很难就实际问题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技术,缩小了实践技术能力的操作空间。相反的,实验教学模式主导下的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按研究程序将课程分为不同的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相互独立,每个项目内部都体现了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要求和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所有的实验项目又可以连成整体,组成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并不破坏研究的整体完整性。这种教学安排,在每个实验内部都将理论与技术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以达到学生充分掌握每一个实验教学要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实验项目串联在一起,再进行反复的操练,理清各实验项目之间的思路关联,最终形成整合的知识体系,达到整体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目标。

2.2 实验教学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验 环节的开放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学习课程的理论、验证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挖掘草根经验的价值。这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要求,也是行动理论的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实验教学注重实践过程,强化方法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借鉴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地调查,让其在切身参与中践行课堂教授的调查研究方法,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技巧,从而加深学生对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解,使它真正变成一门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所用。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上:(1)实验整体框架的构建。框架的内容有课程总教学时数的设置,其中实验时数的比重设计要合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实验的教学时数,以占1/3到1/2间为宜;也有实验时机的把握,哪个实验安排在本次理论教学之前?哪个实验安排在全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师都要认真全面考虑;还要区分一般实验与重点实验的差别,如“概念操作化”、“抽象社会指标测量表的设计”等可作为一般实验对待,而“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调查现场实践”等就应作为重点实验来对待;(2)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本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原理、实验实践、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等。

具体来讲,教师(研究者)与学生(被研究者)一起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渴望的结果,教师就此设计方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打破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差别的研究范式便于突出开放式实验的特色,促使研究者换位思考,从而使实验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共同完成的成长过程。突出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在实验自组织和实验环节自主设计上的特别之处。

2.3 实验教学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验 教学的拓展性

传统教学由于管理体制与资源约束的双重限制,往往将教师与学生集中在课堂内,而课堂上关于研究对象的抽象概念和重复使用的经典案例,使得学生缺少与社会中真实研究对象的互动。对于注重实际的社会学来讲,这种教学形式显然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过,这种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通过实验仪器,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真实社会研究对象的接触(如电话调查实验),另一方面,有实验仪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避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上的现象。长期以来,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学总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方法层面的探究只是略通皮毛,难以深入。

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具备的技术性、实践性,与实验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再加上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和理工科实验最密切相关的社会实验课程,它可以为实验教学在社会学专业中的实际开展提供方法论支撑、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社会学调查研究能力提升”的目标,实验教学将整个社会学专业体系综合化、系统化、全面化,借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这一平台,通过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问卷设计、实地观察、访谈等调查分析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在社会科学中,实验教学不再因缺少发展依托而成为无本之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三个独特优势决定了该课程不但可以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而且能够成为实验教学向社会科学迈进的重要基石。这对于促进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验教学的模式探索

实验教学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活动。它从自然科学而来,所强调的是基于科学、客观思维的指导,通过引入实验这种技术手段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或验证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大有裨益。通过对大量以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当前实验教学研究的趋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问题为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于具体存在的教室或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开展的,注重“内部”,强调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教学流程与形式,从理论知识的层面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并以此为出发点,教授学生如何解决和分析问题;第二类则是以实践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不强调实验对象的特定性,也不过分强调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外部”,认为广泛的实践活动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尤其注重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整体系统框架的构建[2]。

作为开展社会学专业实验教学各方面工作的首要条件――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建设,可以说其教学建设质量与水平对整体教学效果与成果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反映了实验室功能的齐全与否、与社会学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需求相符与否。故而,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做到充分考虑,重点把关,总结为如下两大原则。

3.1 科学规划原则:明确形成实验教学设计的全 局规划

明确社会学实验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是确立科学完善的社会学实验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首先,以社会学学科的应用特性为出发点,让学生熟悉与社会学学科相关的各类软硬件操作(如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等),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会学学科在实际应用与社会生活中的方式方法加以把握,明确社会学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领域里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地观察与研究能力等各项能够服务社会的能力的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应相应开展,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工作应继续加强。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与社会学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领域中能够形成基本一致的实验教学环境。力争做到让学生可以在这种实验教学环境下真切体会到社会学学科无限接近真实的环境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以培养和强化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其建设的落脚点应该以服从于整体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风潮的大背景下,必须以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与任务为基石,同时以社会学学科发展趋势为风向标,立足于本专业实际能力,贴近实际地在不同阶段确定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发展与提升的侧重点;其次,在充分满足内部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实验教学需要加强与人文社科类相关或交叉类专业的资源共享[3]。以相关或交叉类专业实验室资源共享为例,这不仅与加强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而且能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

3.2 准确定位原则:切实发挥实验教学体系的综 合功能

具体来讲,作为实验教学载体的实验室,应该发挥其综合性平台与实践性基地的双重功效。一方面,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多模块的系统框架,其综合性较强,并不会拘泥于某一个专业或院系的学生进行学习使用。因此,它的形成是为了满足社会学学科下设不同专业方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根据社会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对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等采取不同的设置方式,放置于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规范化与标准化。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分别提供开放时机,并且以实际情况为准,为其他交叉相关类专业提供准入途径,加强资源共享和利用功效。

另一方面,鉴于实验教学着重于实践性,尤其是以强调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社会学专业来讲,则更为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4]。在此,需以社会学学科实验教学为依托,努力建成全校范围的实践基地。具体而言,如加大对学生独立或团队申报科研立项的扶持力度、拓宽学生(包括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渠道等等,总之,从各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学类专业方向的调查研究项目、实地调研等实践项目,从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条件成熟时,还能够将理论研究成果深入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不断推广研究成果,开展民意调查、改善政务工作等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积极服务。

综合来看,以《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实验教学活动,既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得力措施。因此,构建实用的教学模式,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生实际,通过试验运行取得较好效果,将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晓军,郑伦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性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2):48-50.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10)

《就业调查》的研究问题是: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政策的需求。所谓研究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就业乃民生之本。在就业形势起来越严峻的形式下,就业的多样性是缓和这一严峻问题的方法之一。就业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灵活就业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就业调查里知道灵活就业就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总称。其形式有: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26lt;%26lt;就业调查%26gt;%26gt;关注的主要是灵活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即中低层次的灵活就业群体。他们的特征是学历低,就业竞争力缺乏,这一群体结构主要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新增加的低文化层次就业青年为主。

《就业调查》的研究者在研究问题确立后,对所要调查的群体进行了界定即灵活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通过阅读学习《就业调查》,研究者对确立的问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是非常成功的。通过阅读学习《就业调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研究者对发放问卷收集调查资料这一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问卷调查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而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成功与否。在此次调查中,发放问卷共计3400份,回收3200份,有效问卷3100份,有效率91.8%。众所周知,在问卷调查中,问卷有效率达到60%就发球上乘了。可想而知,研究者是相当重视问卷在调查研究中的作用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分析由此及彼,由表面现象透视本质是调查研究达到研究目的的关键。通过阅读学习《就业调查》更加领会到了这一点。

研究者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到了灵活就业政策的总体评价。研究者认为“在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具体落实方面有明显的脱节,如何有效连接政府决策与具体实施对象,充分发挥政策效力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通过阅读学习《就业调查》,更加深刻认识到分析问卷不仅可以对调查象有一个总体把握,还可以在调查对象中进行横向比较,得到调查对象的相关特征。在横向上,比如在《就业调查》中“由于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地区,各地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具体的灵活就业政策的需求上也会不同。”再如,研究者通过对男女调查对象的比较得出“男性和女性都对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就业信息的需求倾向是一致的。”

通过阅读学习《就业调查》,不仅可以在调查对象中进行横向比较还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灵活就业者对社会保障政策和税费政策的需求明显上升”,由此,研究者得出了“在政策层面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灵活就业者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

社会调查的方向篇(11)

另一方面,在相关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市直青年的个体利益取向更趋明显。人生观调查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努力工作多攒钱的比例分居第二位和第四位;在价值观选择中列前的几项如健康的身体、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婚姻与家庭、个人事业成绩等也都体现了这一趋向;在工作动机方面,发挥个人才干、充实生活、获取经济回报也高居前位,他们坚信,就个体而言,只有付出艰苦的个人劳动、个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可见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催发并培育了青年的个体意识,这种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的自我意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必将更为深化,并且直接表现在政治与社会事务的各个层面,以寻求并保证个体利益的实现。

我们也要看到青年的这种积极极个体利益取向的明显化与国家、社会利益为重并不相悖。从调查统计可看出,一方面国家、社会利益为重仍然是青年最高追求;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的个体利益追求是实现国家、社会利益的现实途径之一,这种个体利益本身就是依附于国家、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实现。权势、享乐、社会地位、名望等在青年中受重视程度很低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特点。

二、多数青年自我接纳程度较高,自我提高需求强烈

工作生活状况和需求结构两方面的统计分析显示,市直青年群体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自我接纳程度高。市直青年对自己的前途、自己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胜任等评价高,自己工作对社会的价值感及工作保障、生活稳定等方面的感觉也颇为良好,但在有些方面如工作保障、工作的社会价值等的评价存在一定的职业差异,机关、事业单位青年的评价要好于企业青年。同时,也应注意到被调查青年普遍对自己的将来存有担心,另有近37的被调查青年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太重视,2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被他人接纳存在障碍,这些现象值得深切关注。二是自我提高需求强烈。从需求结构调查统计来看,市直青年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持续要求较高。需求迫切的涉及到能力、文化素质、经济收入等诸多方面,需求面最广、最迫切两方面是对文化技术知识的学习和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展现了青年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的来临,紧跟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步伐的良好精神状况。被调查青年在最需要的活动场所中,把培训中心、图书阅览室摆在前两位,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特点。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部分青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淡化。相当一部分被调查青年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一定能实现执怀疑态度,青年的政治信爷出现偏误,甚至个别青年有否定的倾向,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次是市直青年的文化人格表现不很成熟。一方面有71.07的青年表示愿意并努力争取入党;另一方面青年对党的性质、宗旨理解认识存在较明显的不到位。一方面崇尚中华民族见义勇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

另一方面在自身实践中却避重就轻。一方面迫切需求提高文化、技术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从业余时间支配调查来看,青年在技能培训、技术攻关、新知识的掌握的时间投入又严重不足。这些矛盾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市直青年文化人格的不成熟。第三社会环境不良因素对青年成长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严重、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日益严重等被认为是影响青年成长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青年对党员干部腐败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强烈的担忧。社会不正之风直接影响着青年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特别会使一部分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分不清主流,导致心理失衡,甚至产生信仰危机。文化环境中,青年文化活动场所缺乏的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