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4 15:13:52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1)

在美国爆发次级贷款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进入到一个寒冬期,特别是整个世界的金融秩序都转入到一种新常态之中。而随着当前资产逐渐走向证券化经营,金融风险也就随着市场的演进和变化而产生。因此,不管是进行资产经营,还是投资管理,实际上都应该关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的新动态。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触底,而且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增长周期到来之前,世界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的市场行情,从而做出更适应当前后金融危机条件的投资决策。投资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全面分析当前的企业发展状况,并且结合后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投资规律,谨慎做出投资方面的决策。因此,投资管理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行为,作为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方,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推动自身的投资发展。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挑战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其表现出的资本市场特征,不同于以往的资本市场表现,特别是从本质上看,其资本的特征也有一定差别,所以在投资过程当中,投资方应该全面分析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全方面分析当前的市场主要表现,抓住契机推动自身的投资项目得到增值。而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管理也需要重视对其面对条件的解析,才能够把握住市场趋势,最终拉动自身发展。从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上看,投资管理所面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当前整个世界生产和商业格局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结构上的调整将会深刻影响整个市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正处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存在发展停滞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对当前资本在整个世界各种市场当中的流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已经形成了贸易壁垒,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往往是质量较低,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等,这些都对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第二,整个世界的金融投资市场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当前已经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的占有份额不断下降,而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美元地位也逐渐动摇,这些因素都导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金融投资市场出现比较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所以当前市场金融投资管理面对的挑战更加复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盲目发展资本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充分支持,金融不断扩大缺乏实体经济的充实基础,因此,投资方面的监督管理的强化,对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造成了一定挑战。第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革命也成为一项重要补充。金融危机和次级贷款危机等都充分表明,对于金融危机的监督和控制,实际上不能够仅仅依靠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也不能够仅仅依靠投资者或者资本运作的相关单位出现的道德自觉,而是应该采用各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监督之间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作用。此外,从当前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科学技术未必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生产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必然会对金融投资领域的稳定带来一定影响。第四,当前经济也从过去的污染性逐渐转变为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之所以有部分企业出现了投资方面的快速提升,是因为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自然环境以及资源。但是,当前世界实体经济已经逐渐趋向于绿色和低碳的理念范畴当中,特别是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方面,全世界都正在付出努力。这也意味着当前的投资者应该充分看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状况,从而把握住当前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把握好投资的方向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投资方在把握后金融危机时的投资方向,以及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方面的一些管理调整上,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的把握,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抓住当前后金融危机的发展契机,特别是没有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具体趋势进行投资调整,就可能给当前的投资行为造成损失。因此,投资方对于后金融危机条件的分析应该是真正到位的,投资行为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2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的主要对策

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方管理,应该还是围绕投资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管理,也就是后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应该放在首位。一旦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能够有预先的措施降低投资方可能出现的损失。所以金融方面的安全是整个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重点和难点。从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风险类型上看,主要包括市场上产生的投资风险,以及被投资方的信用问题、投资操作方面的风险这三方面。从本质上看,当前的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市场和自身存在的风险,特别是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自己的预测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投资方需要围绕当前市场的价格波动状况进行管理,并且要对多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避免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和冲突,这样才能够推动投资管理的科学发展。从当前后金融危机的条件看,投资管理的主要路径和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投资方应该对当前的金融投资市场状况有自己的评估体系,特别是根据当前后金融条件之下的金融市场环境,适当地调整和优化投资方的融资结构以及投资产品优化等,提高整个投资方的投资效率。因为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投资方最大的目标实际上是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投资方的损失,或者利润的减少等。因此,投资方应该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状况来看,将当前的融资渠道进行充分拓展,将直接融资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优化投资方的资本来源渠道等。资本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已经出现萎缩,所以资本市场已需要进行转型,很多投资方实际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而这样的一种融资结构并不是直接融资结构。对于投资方而言,应该解决单一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要从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出发,开发一些直接投资渠道,真正意义上将投资行为的资本直接管理作为核心部分,降低银行内部出现的资金效率相对矛盾的状况,真正让投资方的资金得到活化。第二,投资方也应该对自身做空以及做大的工具进行优化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资本市场特征。从当前的资本市场状况看,股票市场也经常会出现相对比较大幅度的调整状况,尤其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也处在一个波动期,这些都要求投资方要根据投资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法规规定,调整自己的做大和做空工具,让自己做大和做空行为更有依据,真正符合投资方的基本利益。特别是当前投资方应该完善自身的做大金融衍生工具,只有投资方都具备了完善的做大和做空工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稳定整个金融市场,避免各自受到局部金融因素的波动而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对于未来金融市场而言,企业应该全面分析当前金融杠杆的规律和表现,抓住金融杠杆的基本特征,全方位地推出全面性的金融投资工具体系,从而更好地平衡投资方在进行金融市场投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而拓宽金融投资渠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当前的融资方而言,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相对应地提出一些配套的创新金融产品,避免当前整个资本市场出现金融产品同质化的状况,真正意义上保障投资方和融资方的利润和效益。因为当前很多金融基金产品,特别是投资或者融资类的产品其同质性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投资方都没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性。所以面对当前状况,金融产品的差异化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扩大基金产品的投资范围,以及银行业也应该创新自身的中间业务等。从金融茶品的创新角度上看,应该从防止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失衡状况作为基本条件,从优化当前的投资和融资工具,推动当前信用贷款工具的证券化等方面进行防护。尤其是当前信用贷款方面,鉴于之前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的次级贷款问题,所以应该强化信用贷款资产的流动性,真正转变当前投资者的资金质量等,以此更好地规避当前市场可能出现的金融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也可以适当推出一些人民币的衍生工具,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第四,投资方应该对风险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够盲目相信投资过程当中的低风险。一些融资和投资者往往推出所谓的低风险债券,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低风险。投资方应该分析各种债券和基金的风险状况,从金融市场和整个实体经济的状况看,真正将主线投资和当前辅投资划分清楚,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的投资利润率,规避风险。当前的金融脱媒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特别是银行对于债券的持有也会进一步增加。所以对地方债务或者是传统的低风险国际金融机构债券等,投资方应谨慎持有,不能盲目相信其没有风险,要强化自身对于债券风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等,真正做到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3结语

当前金融投资环境日渐复杂,特别是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现的经济现状和问题,所以应该更加审慎地处理当前的投资需求,要形成科学的投资策略和模式。投资管理的模式应该和投资方的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也应该和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充分融合,只有把握住风险的种类和来源,才能够让投资方的投资行为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避免在投资过程中出现危机。防控投资风险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特别是投资方应该形成风险评估团队,对于当前市场所推出的各种金融投资工具进行甄别和分析等,只有具备真正具备实践意义的投融资判断力,才能做好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文雯.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2)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市场、资金、土地是其发展的三要素。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资金充足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的前提,拥有长期灵活可用的资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如何选择有效的融资方式,正确的把握各种融资的条件、成本、风险等,是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之前要进行研究的,如果能够有效的协调好房地产开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之间的互动关系,必然会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空间,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融资的特点和现状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融资的特点

首先,融资金额大、周期长。资金密集型产业决定了房地产开发必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很多房地产企业本身自有资金有限,仅占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的一小部分,尚不足以完成项目开发,要获得更多的资金,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对外进行融资。所以,其对外源性资金依赖度很高。

其次,土地和房产是融资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土地政策的改革,土地和房产作为重要的不动产,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重要前提条件。国家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房地产开发商越来越难获得土地,土地在房地产开发行业成为稀缺资源,且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房价不断上涨,这些优质的企业资产自然成为金融机构首要认可的融资条件。

最后,融资风险大、成本高。房地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资会面临较大风险,比如:国家经济政策、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竞争、利率、汇率变动等造成融资成本增加的风险,违约等信用风险,市场开发和运营中产生的风险等等。

(二)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融资的现状

近几年,为了规范房地产行业的乱象,防止地产泡沫的出现和防范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国家政府和央行推出了相应的管理政策,有效地管理房地产行业的融资行为,使得很多楼盘被紧急叫停。房地产开发融资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难,资金牢牢的牵住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融资需求更加强烈。

首先,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机构贷款难度加大。当前企业主要使用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央行不断规范房地产行业信贷行为,银行商业贷款要求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当今经济情况下贷款难度提高。

其次,融资方式呈多样化发展,但融资规模较小。除了民间借贷和上市融资的方式以外,很多方式都比较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发展不成熟,涉足的企业很少。实践中,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要求比较低,但是融资成本高,贷资金链一旦出现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破产,这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对于上市融资,当前房地产开发商很多,企业资质参差不齐,普遍采取上市融资的方式显然不合理。

再次,房地产开发融资率不高。当前房地产开发融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很多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则存在大量被闲置的资金无法找到需要融资的对象。如,实力雄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融资资金需求不大,却能获得银行大量贷款,进行大量囤地,而那些中小房地产企业却融资无门。

最后,房地产开发融资体系不健全,法律不完善。

由于当前我国金融一、二级市场不完善,导致资本市场(如证券市场)在制度和体制上存在缺陷,给房地产的融资方式带来不利影响。另外,我国房地产开发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现有法律规定的一些内容限制或不利于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二、降低房地产开发融资成本与风险的建议

(一)选择良好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资本结构体现的是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的比例变化关系,主要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投资者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筹集资金,最终形成房地产开发项目总资产。这些资金比例的变化直接决定了融资成本和风险的大小。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负债率过高的情况,尤其在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更为突出。过高的负债率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融资的能力,融资能力受到限制而企业的资金需求仍然存在,拉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或出现融资失败的情况,如此恶性循环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拓展多样的融资渠道,分散融资风险

实践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很多中,企业具体选择何种融资渠道应当综合考虑融资的本金和一些隐性的成本问题,从有利于公司股权、资产抵押、质押等方面出发。另外,房地产企业选择融资渠道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选择融资渠道各不相同。

(三)提高企业盈利的能力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以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的经营开发理念,实现企业专业化、精细化、、创新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确保企业资金稳定的流入,减少对融资的依赖。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正确的把握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风向,规避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增大企业对物业的持有量,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比如,香港的新鸿基、九龙仓、长江实业、大陆地区的万达集团等,都通过发展大量的商业物业,一方面有效的减少企业对融资的依赖,另一方面又能反过来带动房产销售,最终都提高了企业盈利的能力,增加资金流入。

(四)加强融资风险管理

当前,房地产融资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系统风险,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风险,另一种是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协议、承建合同、支付协议、贷款、抵押、质押方面的协议等。这些风险贯穿于房地产项目的始终,企业在实践中应当综合各种风险进行融资可行性研究,合理的预测项目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投资偿还借款的能力,重视融资成本及风险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融资资金的使用价值,降低融资的风险。

三、结语

房地产业的特点决定了融资成本和风险的矛盾统一关系,从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开发商必须重视和解决资金筹集和风险控制的问题,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3)

2.从法律层面上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起主要由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基础产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第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出资者主要是政府。通常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代为出资成立。第三,公司管理层通常是由政府任命相关人员担任。公司管理层根据政府的要求开展相关业务,并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第四,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有较为浓重的政府干预行为在其中,业务开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3.从财务层面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出资成立公司时非货币资金出资比例较高,主要出资方式包括:股权、土地使用权、采矿权、收费权和固定资产等非货币形式出资;二是资产规模较大,但流动性资产尤其是短期流动性资产较少;三是收入较大但应收账款的比例较高;四是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应付账款和中短期融资比例较高;五是主要收入的最终来源是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和财政补助。

4.从业务层面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从事的业务是非市场化的特定业务。主要包括:土地一级开发、保障房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交通设施、机场港口、基础设施以及部分公益设施建设。第二,在特定区域内开展业务,很少跨区经营。主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第三,在交通设施、机场港口等领域代地方政府行使业主的权利。在土地一级开发、保障房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方面较多采用BT方式进行投资建设。第四,开发项目的规模一般较大。通常项目本身短期经营收入较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出让土地获得收入并返还用以平衡建设资金。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当前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当前尽管得到很大的发展,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一出现开始,就伴随着各种争议和问题成长。在地方政府融资已经成为各类型金融机构融资主要业务之一的当下,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金融机构做好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1.法律主体资格不完整以及监管缺位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法律主体资格不完整以及监管的缺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财政部门代为履行出资成立。从产权关系上讲,这两个部门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股东,可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通过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等机构对公司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进行设计和监督。但国资和财政部门都是地方政府的机构。这种委托关系是一种缺少监督的软约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实际就是政府编外的行政部门,使其缺少经营和决策上的独立性。

2.法律法规缺失问题目前适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法律主要是《公司法》、《担保法》、《预算法》和《物权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是按照《公司法》搭建的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运营。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又完全有别于一般类型公司。因其股东是政府,从事的业务主要是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品以及与区域经济相关的重大发展项目建设。面对融资平台,是金融机构应将所处地政府财务状况一并评估并作为衡量其融资的依据[2]。

3.运营行政化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按照一般类型公司的治理结构来进行建设。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也应比照相关规定进行组建和选聘。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营行政化现象较为突出。形式上是公司,本质上却是行政机构。这种方式,造成了投资、融资、管理和运营中的责权分离。管理公司却不能从公司发展中获得相关利益,期望获得的是行政上的提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绩效考核的软约束,部分融资平台的经营管理者存在重视投资、轻视效率、忽略效益的现象。

4.出资不实问题大多数融资平台是政府通过整合股权、资产和部分货币出资成立的企业。但很多地方政府为做大平台的资产。采用了高评估股权、土地和房产等不实手段做大资本,以便后期获得银行的较高信用评级、较低负债率和较大融资金额。甚至有的公司资产中竟然包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大楼,没有任何经营收入的市政工程设施、学校、医院、公园、幼儿园等公益设施。这些融资平台的总资产看起来很大,但资产的构成主要是长期股权投资(缺少分红),市政基础设施,价值较低的林权、海域使用权以及存在一定瑕疵的采矿权。这些貌似强大的融资平台,容易误导金融机构,造成金融机构对其过度融资。

5.高度依赖土地出让还款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说,目前还款来源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公司的经营收入;第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第三,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后的返还部分。多数地方政府在融资平台实施特定项目的建设时,给予其土地的配套政策。这种模式过分偏重于土地的一次性转让用来支付项目建设的成本。由于土地的一次性转让有赖于房地产市场房产价格和居民的购买力,这种模式有着变相推高土地价格和房价的嫌疑。此外,不依赖投资项目的经营性收益作为还款来源,还会加重投融资平台管理人员忽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忽略项目建成后管理的思想,不利于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6.运作缺少披露问题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多头融资现象,这和其运作缺少披露有很大关系。就单个融资平台企业而言,人民银行的法人征信系统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已对其所融资金、担保金额以及违约情况进行了统一登记。但就区域而言,缺少一个统一的登记查询系统,表述辖区内所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这就造成金融机构无法判断这个区域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承担的债务以及或有债务。从产权关系上看,政府是辖区内所有融资平台的母公司。金融机构应该将政府视作一个集团公司进行统一授信,其下辖各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视作子公司,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时占用地方政府的这个集团公司的整体授信。现在,无论是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还是银监会都缺少这样的手段去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总量。当前还有很多地方政府采用BT、BOT和PPP的方式实施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而这种模式使政府需要承担履行回购协议,此外金融机构以增资扩股方式对企业融资,表面上是股权投资,实际上股东(政府)也需要履行回购义务,显然这两种方式本质上构成了政府的债务。但事实上当前的征信系统里面并没有记载和登记。

7.风险隔离措施不够易引发金融风险问题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的行政化现象严重,使单个融资平台不能够独立于政府之外开展业务,而自身缺少足够多的还款来源。当前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都没有专门的机制设计来确保有能力覆盖融资平台出现的风险。一旦单个平台公司发生问题,那么企业的信用风险极易传递到政府形成系统风险。融资平台获取贷款时,往往都存在交叉违约条款。一旦一笔贷款出现违约事件,容易触发所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签订的贷款合同出现违约,引起集中清偿的情况。在很多地区,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较多的是区域内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资本金较小,风险拨备计提往往存在不足,一旦发生平台公司集中违约的情况,将造成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急剧增加,引发区域内系统性的金融风险[3]。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分析

框架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在控制实质风险的大原则下,通过相关手段化解现有平台公司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同时按照较为科学的分析框架,正确评估平台公司的新增融资。组织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多少会涉及到融资活动。不同的资金提供方,对于组织或企业的信用风险考察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但鉴于不同资金方的资金来源、资金成本、风控水平、收益要求和监管要求的不同,在实际的融资活动中,融资机构对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的评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金融机构越大,监管要求越多,资金成本也就越低、融资期限也就越长,但对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评估也就越严格,对信用风险也表现地最厌恶。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规模与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评估状况的严格程度成正比,与融资成本成反比。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评估,笔者认为:一个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分析框架,应从分析对象、要素和时间三个维度来进行。第一维度是对象,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融资对象的股东(辖区政府和上级政府);第二层次是融资主体,包括融资主体本身和融资项目两个方面;第三层次是融资主体的交易对手(上游服务、原材料、资金、技术等提供者;下游服务、产品的购买者或使用者)。第二维度是要素,即分析要素,包括九个方面:业务、组织、财务、制度、流程、系统、培训、VI和文化。第三个维度是时间,包括三个方面:过去历史业绩表现、现在经营状况、未来发展趋势。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阶段主要收入依靠政府的土地出让和财政收入,业务模式也以BT代建和代为行使业利投资建设经营为主,主要的上游交易对手为施工企业和建材提供商,下游终极交易对手为各类型房地产企业、工业企业以及使用基础设施的辖区内居民。在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时,有必要将上述因素一并代入,并综合考虑信用风险。

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分析

借助分析框架我们可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股东、融资主体、交易对手的视角对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做一个定性的分析。从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了解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影响信用风险因素。

1.从股东的视角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股东一般来说是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其上级主管单位为当地人民政府。也就是说政府既为平台公司的出资人也同时是受益人。政府成立企业的目的为促进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发展,终极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融资平台财务报表上面反映出来的是,政府作为股东需要获得收益,当然也要承担出资风险。股东的实力尤其是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城市、土地、产业的规划对未来融资主体的经营活动和收益的实现就至关重要。当前,不少融资平台融资时提供了隐形的政府担保及财政兜底[4]。尽管按照《预算法》和国家相关规定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但很多金融机构仍然将其作为所谓的融资安慰措施。实际上,金融机构应侧重考察的是政府当前财政收入状况尤其是一般预算内收入状况,并结合政府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考察政府性基金收入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的状况。当前金融机构在考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项目时,更多的是考虑到融资平台股东当期的财政状况,并未结合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来综合考察,这就造成了对于经济增长趋势较好的地方融资平台容易出现不能够得到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给,而一些已经有大量的金融资源配给但发展空间已趋于饱和地方的融资平台过度融资。此外,作为土地出让收入和财政收入最终返还的决定者,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对融资机构在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管理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从主体的视角分析从融资主体视角分析,主要侧重点是对其财务状况、项目状况和担保状况进行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往往采用股权、土地使用权、采矿权、收费权、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方式评估作价出资成立。这种出资方式人为操作的空间大,容易导致平台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扩大。财务报表的资产总额很大,所有者权益较高,但货币资金较少。企业的货币资金少,速动比率较低,短期偿债能力不足,且可被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较少,融资能力偏弱。在融资主体具体融资项目方面,一些项目可研报告为迎合金融机构的偏好,技术经济方案做了大量的美化和包装,财务内部收益率和项目的动态回收期都不能够正确反映项目真实的财务状况。金融机构应该采用专业机构独立做出项目评估,确保项目能在相关市场、资金、管理和技术约束的情况下按期完工并产生经济效益。对于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或财政补助还款的平台公司,应着重考察其土地利用规划和上级政府建设用地指标的安排情况。同时对于财政补助资金来源的相关支持性文件和决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规性做认真考察。

3.从时间维度的视角分析对于平台公司的股东,平台公司的主体和融资项目的业务、财务、法务以及担保措施和还款来源在分析的时候,应做到动态的分析,避免只看现在、不看历史和未来的状况。融资平台从事的项目往往都是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受政府和宏观经济表现影响较大的项目。从较长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项目,能够客观评估其信用风险,并合理制定融资期限和风控措施。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争取贷款,向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信托公司大量申请2年期以内的短期贷款。该类型的贷款和项目的回收期不能很好匹配,造成一些融资平台短期偿债压力大,容易导致违约情况发生。

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国有企业。其特殊性在于在特定的辖区内,开展政府指定的基础领域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整合等。由于股东存在政府背景,不论怎么从法理上进行说明论证,都不能免除事实上政府最终存在隐性担保的嫌疑。同时,短期的偿债资金主要来自于土地出让和财政收入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在当前财政体制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客观事实。多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隐性政府信用和区域内政策支持优势,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了辖区内经济发展。当前存量融资较大,融资平台短期还款压力较大,后续资金需求也较多。在承认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做好信用风险管理,这不但需要地方政府、融资主体、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从制度、组织、监督各个方面进行梳理、规范和调整;也需要通过制定规则,明确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来有效约束各方的行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完善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制度承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殊性,我们就有必要建立特殊的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起、设立,运营、监督、清算和破产等民事行为。各地政府已经成立和拟成立的融资平台林林总总,有的是历史形成的事实,有的是为了逃避现在对融资平台的分类和监管。我们应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督下,建立管理机制,对地方政府成立平台公司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明确,并进行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报批管理,同对现有的融资平台进行清理,对新设平台按规定进行申报[5]。

2.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全面掌握地方政府的负债情况,有助于融资机构作出客观的信用风险评估,并做好信用风险管理。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出让的返还部分以及财政补助。为防止过度融资,财政部、住建部、国土资源部和人民银行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财务状况、土地和资产查询系统,方便融资机构了解地方政府真实财务状况和土地利用状况。

3.完善征信监督机制做好征信监督机制建设,有利于全面了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状况。随着我国金融深化速度的加快,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经不仅仅只向银行进行融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等也成为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合作对象[6]。同时,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融资租赁业务和私募基金投资等业务也越来越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接受。这些业务以债权业务为主,也有部分股权回购业务,但本质都为债权业务。此外融资平台公司对外也大量采用BT模式开展业务并承担回购义务,本质上也是一种融资行为。当前应建立覆盖面更为广泛的征信系统。将上述不同行业企业的债权业务纳入征信系统中,防止出现制度漏洞,增大融资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难度。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4)

引言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现状下,金融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的贸易,通过金融贸易,全球经济可以得到增长,经济可以得到循环发展。但是,就国内而言,我国许多企业面临着金融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快速发展的障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竞争力绝大部分是依靠金融管理关系的,所以,国内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竞争力、健康快速的发展的话,就必须重视起金融管理工作。所以当前的国内企业要认识到金融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并且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状况,摸索出适应自身企业的金融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企业金融管理体系,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足发展。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具有金融活动的本质特征的。企业是一个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职能部门,它是一个创造商品价值的过程。然而,企业要想创造商品价值,就必须先要支付一定的价值。在当前的经济活动下,商品自身的唯一表达形式便是货币,所以企业要想获得创造商品所需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和制造商品的劳动力,前提是必须要拥有相当数量的货币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人力、财力、物力相互搭配,产生效益,创造出商品的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实际上就是货币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活动,这也就是金融活动的本质特征。

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同时,其实也在进行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步骤中,其实都能看到金融问题的身影。金融活动不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还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

第一,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必须要先克服所有困难,筹集进行经营生产的资金,通常情况下,企业经营资金的获得渠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渠道是企业固有资金,第二条渠道是向银行进行贷款,第三条渠道是向金融市场进行欠债借款。其中,企业的固有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股票进行的,所以企业必须要了解股票的性质、价格、走势、法律法规等一系列股票相关问题。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也要了解当前的贷款政策、贷款期限、利率等细节问题。企业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时,就必须要了解相关股票发行等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金融管理对于企业经营至关重要。

第二,当企业进行投资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企业可以在当前的基础上,对自身企业进行投资,也可以购买股票、债券进行投资,不管怎样,这都要求企业必须要掌握金融市场的变化和现状,尤其是一些重要股票的收益水平和利率问题,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合理的进行股票买卖,防止因为不懂金融行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第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要想维持自身的正常运作和经营,就要确保发挥自身特点,保证整体经济顺利发展,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金融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现金管理、工资基金管理、结算管理以及金银管理等工作。

第四,在变幻莫测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致使企业经营受到阻力,产品销售不利,又或者说企业的股票状况不好,或者是劳动力因为工资问题进行罢工等等。企业要想尽可能的避免这方面的问题,保障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就要建立合理的金融管理制度,以此促进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

二、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弊端

1.企业的资金很难回收。在企业进行运作的过程中,企业的资金一旦出现难以回收时,企业将面临着财产赤字的窘境。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必定会骤然下降,严重的话会导致企业破产。企业的金融管理中的资金难以回收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对金融风险的低估,这就导致了企业在回收资金时可能会发现与其合作的企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及时地归还资金,从而导致企业产生财产赤字的现象,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加大对于在金融管理中的资金回收问题。

2.企业缺乏合理的融资结构。从当前来看,许多企业的金融管理当中存在着融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则会非常容易出现坏账现象。所以,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银行的信贷减少。由于当前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比较少,企业在金融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也受到了阻碍。所以,首先要解决好企业金融管理问题。

三、解决金融管理在在企业经营管理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一,企业要专门的设立金融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企业非常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要想建立金融管理部门,就必须先要召集金融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金融管理部门的专业水平能够解决相关问题。所以,相关的金融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且有过硬的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第二,要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不但可以向银行贷款,还可以吸引其他的投资商进行有效的融资。

第三,必须要对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科学的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情况,制定一套适合自身的财务预算表,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管理在当今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就必须把金融管理融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去。

参考文献

[1]陶玉婷,李甍宇.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14,32:207-208.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5)

一、煤炭企业的融资现状

我国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短缺问题的影响,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目前尽管国家在对煤炭企业投融资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使企业的融资难题得到了一些缓解和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受有关法规政策的制约。由于煤炭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家特别注重对煤炭行业的监管,分别从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等多个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这无形中就加大了煤炭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就目前我国的整体状况来看,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煤炭企业监管的力度,但是其整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在行业内部严重存在恶意竞争的行为,从而影响了我国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煤炭企业处于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其融资问题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煤炭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由于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煤炭企业要想实现融资,目前主要的渠道是银行贷款,而且实现的贷款的数额非常有限。现在由于受国家有关货币政策的影响,银行在减少了放贷额度的同时,还增加了贷款利率上调和存款比例等众多的限制性条件,给煤炭企业造成了较为沉重的财务费用负担。作为快速成长的企业,单单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再加上国家对煤炭行业的调控,增加了对煤炭企业贷款的限制性条件,因此煤炭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瓶颈”。

内部融资不能满足煤炭企业资金需求。靠自身积累和挖掘内部潜力的内源融资渠道,一方面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资源整合结束后,煤炭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的过渡时期,资金需求量过大,单靠企业的内源融资已经根本上满足不了公司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融资需要;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现在不景气,公司利润微薄,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亏损,资金链面临断裂,内源融资的可持续性更无法保证。

硬性资金需求加剧了煤炭企业的融资难题。煤炭企业要实现项目建设、整合资源,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特别是大型的煤炭集团,由于受行业限制等方面的制约,在目前全面缩紧的资金市场条件下,开展在建项目筹资的难度可想而知。安全保障、生产经营等一些项目对于资金的硬性要求,更加大了煤炭企业筹集资金的困难性。

二、煤炭企业融资风险的有效防范

增强煤炭企业的融资风险意识。煤炭企业通过融资,可以引起资本的供求、利率水平、资金结构和获利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变化,融资的结果也有可能和预期的设想产生偏差。可以说企业进行融资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承担相应风险的过程,因此,煤炭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强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融资风险意识,只有企业的全体人员认识到融资的风险,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融资的风险。

煤炭企业的融资结构要恰当。恰当的融资结构是指企业的各部分资本在综合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结构处于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说企业在承担一定财务风险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投入最低,实现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煤炭企业在融资的时候,首先应当核算企业的成本,确保企业资本的成本最低。如果一个企业的债务较多,就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煤炭企业首先要发挥财务部门的杠杆作用,确保在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保持在一定合理的范围之内,有效避免煤炭企业因负债过高给企业带来过大的资金漏洞,有效减少融资风险的存在。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处于一个合理的资金构成状态,将经营融资所实现的利润和风险控制在一个恰当的范围之内,保障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增强煤炭企业融资风险的内部控制。在煤炭企业内部,要想有效加强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就应当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体系。

确定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控制点。煤炭企业可以选择融资的决策、决策的执行和监督审批等关键环节当成融资风险的防范控制点。

对风险防范的控制主体进行明确规定。在煤炭企业中,各项融资活动、具体工作都是有员工来实施的,因此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的员工就是风险防控体制中的主体,只有对控制主体进行明确,才能有效地控制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对融资风险防范中的控制目标进行构建。控制目标的构建能够有效引导企业进行有目的的融资活动。与此同时,煤炭企业还要把控制目标进行细化和深化,使其成为审批监督层的目标、决策战略层的目标、操作执行层的目标甚至是工作人员的个人目标等等。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6)

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投资主体明确、产品趋同、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并由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也有人把块状经济称为“企业群落”。从块状经济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是块状经济的主体,了解掌握块状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金融机构如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1.基本情况

目前,诸暨市已形成亿元以上区域块状15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规模优势的产业主要有 :大唐袜业、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陶朱贡缎、直埠鞋业等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区域块状经济群体。全市共有集群型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5万家(户),遍及21个镇乡(街道)、近80%的行政村,从业人员42余万人,并带动了10万多人从事商贸、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据统计,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90%、工业生产总值的近50%、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60%、财政收入的62%来源于块状产业。

2.主要特点

块状经济在它的起步、发展过程中有着鲜明的特点:

(1)起源的自发性和民间投资的主体性。在诸暨块状经济的萌芽、起步、发展过程中,虽然地方政府从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依靠民间力量,通过自由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也就是说是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起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兼并、改制、中外合资等形式,块状经济发达集镇的企业已逐步被私营、股份合作等民营经济所取代。很多原来从事其他行业并有一定原始资本积累的个私业主,也自主调整生产结构,纷纷加入到区域块状经济行列中来,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区域块状经济。

(2)企业的关联性和产业的集聚性。因为块状经济是具有相同属性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聚集,因而企业之间有机关联、相互配套,同属一个价值链和技术传递链,形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状企业群落结构。当然,块状经济的关联性不仅仅表现在企业间的关联性,还表现在为生产企业而存在的服务、中介、政府、金融等的关联性,尤其是金融与企业的关联性较为明显,金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样也可以阻滞企业的发展,因此银企关联较为密切。

(3)块状产业与专门市场的互动性。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是诸暨块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在诸暨块状经济较为发达的集镇,相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如大唐轻纺袜业城,是全国最大的袜业市场;山下湖珍珠市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全国最大的珍珠、珍珠饰品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一旦形成,为企业拓展销售市场奠定了基础,打开了企业产品销路。2005年,我市的袜业、五金、珍珠三大专业市场,分别实现成交额84.47亿元、52.00亿元、22.36亿元 ,有效带动了当地集群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块状经济的升级。

(4)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推动性。经过多年的投入积累、兼并联合、改制改组、中外合资等,一批企业逐步成为特色区域块状产业的领头羊。如店口镇的海亮集团、万安集团和盾安集团等企业,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辐射出了中小企业所必需的市场信息、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同类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企业群落快速崛起,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块状。此外,在块状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行业协会纷纷建立,如山下湖的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枫桥的衬衫协会等等。这些行业协会在协调集群企业之间关系、引导企业加强团结协作、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发展状况

(1)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2005年诸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产值达29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与1990年占比不到10%相比,整整提高了27个百分点。而在这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中,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的块状经济占了大头。如果再加上其它公有制经济成分,全市15大块状经济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同时,快速发展的块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催生并推动了第三产发业的蓬勃兴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首先,从数量上看,诸暨的块状产业日趋增多,中小企业数量逐步增加。据诸暨经贸局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形成一定气候的块状经济共有15大块,其中有2个是省批特色工业园区。在这15个块状经济区域,共有各类企业84476家,从业人员47.85万人,注册资本金71.68亿元 ,与1990年相比,企业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增长8.3倍、6.9倍和43.5倍。今后随着戴“红帽子”的假集体企业逐步还其本来面目,以及国有企业的转制,可以预见全市的块状经济结构将有进一步的变化。其次,从企业规模看,块状经济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目前诸暨市15个块状经济中,年销售超亿元的工业规模企业36家,有省级以上高新企业9家,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势头。从发展趋势看,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是大势所趋。其三,从产品档次看,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企业从原来的小打小闹、模仿照抄,发展到现在的自营生产、出口创汇,部分企业开始生产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向高新技术生产行业迈进。如山下湖的珍珠产业,由原来单纯的珍珠养殖走向珍珠的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

(3)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块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当地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需要从金融机构融资来组织生产经营,而且这个需求正在逐步增大。从调查得知,当前银行信贷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负债形式,银行信贷占中小企业总负债的90%以上。如到2006年8月底,诸暨店口、枫桥、山下湖、大唐四地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本地块状经济的信贷投入高达15.9亿元 ,以农村合作银行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已经成支持块状经济发展升级的主力军。但与快速发展的块状经济相比,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和其它金融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的措施,这些措施虽主要针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但客观上波及到众多行业,大多数企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所受影响更大。

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1.从企业自身来看

(1)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

(2)企业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财产。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偏小、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可提供抵押的财产又不多,企业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准入条件,因而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

(3)中小企业法制观念、信用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经营者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当经营出现困难时,不是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开辟市场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逃废银行贷款,严重破坏了银企合作关系。

上面这三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挫伤了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

2.从银行方面来看

(1)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金融业务的性质决定了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比为大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要高得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当其足以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时,就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部分银行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贷人员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定位发生偏差,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热衷于做大客户,“垒大户、旁大款,轻小户、弃小户”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中小企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2)银行信贷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为了加强内部管理,防范信贷风险,银行积极进行信贷管理体制调整,这对防范信贷风险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信贷权限上收,弱化了基层网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权限;信贷约束机制过于僵化,基层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受到限制;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限制了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及授信授权办法条件限制过严,也不利于基层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

(3)金融产品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目前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尽管较多,但专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特别是作为支持中小企业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信贷品种较为单一,服务功能不够完善,远远不能适应广大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此外,银行已出台的相关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如从去年开始,各家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出台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的通知》精神,在建立完善推进中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上作出了不少探索,但由于经验不足,相关制度和办法可能还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不断探索、完善。

(4)金融服务不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贷支持面较窄,贷款满足率较低。从对块状济经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仅为60%左右,众多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贷款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二是信贷投向偏重于流动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占比较低。从贷款用途来看,用于购买原材料或组织货源的占了近90%,用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仅占10%。目前,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用途限于短期流动性周转资金,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基层乡镇小企业的项目贷款原则上不予审批,特别是对于中小个体私营企业根本不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三是贷款期限结构和企业生产周期不匹配。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反映银行贷款期限过短,与企业实际的生产周期不相匹配,企业想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基本上没有可能。四是金融总体服务水平不高。从企业对金融机构服务反馈的情况看,认为手续简便、服务到位的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企业认为贷款审批时间过长的、手续繁琐、利率过高。

3.从外部环境来看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对小企业都非常重视,银监部门也先后出台了推进小企业贷款的一系列政策意见,但支持小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靠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工商、税务、银行、企业的共同努力。但从目前来看,这个共同配合、协同作战的氛围尚未最终形成。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社会辅助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不适应银企双方的需要。一是担保机构不健全,2003年时诸暨市共有担保机构5家,但目前已有1家担保机构因各种原因解散,现全市仅存4家担保机构还在勉强运作。二是评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多个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如果再加上正常的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私营企业难以承受。三是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与贷款金额不匹配。

三、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单靠银行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企业、银行、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作为企业自身:一是要树立全新的现代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特别是针对财务制度不健全这个问题,要有实质性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中介财务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要重视市场调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中小民营银行与中小企业对接,以解决大银行与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建立民营中小银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就目前的现状看,通过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相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政府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增强资金实力;要帮助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综合实力,使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由于受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等因素的制约,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还难以担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任。笔者认为还应选择农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因为其主要业务仍在县域经济内)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3.监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

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金融监管职能,努力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首先,要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围绕支持中小企业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切实转变信贷、资金管理机制,积极支持基层中小企业发展。其二,要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如允许商业银行以较大比例提取中小企业呆账准备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实行优惠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措施,激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改变由农村信用社一木独撑的局面。其三,要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信贷投向,促进、扩大基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量。特别是银监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督促其摆正市场定位,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户作为扶持重点,纠正中小金融机构“抓大弃小”的不良倾向。

4.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营销

今天的小企业可能是明天的大企业,今天发展举步唯艰,明天可能一举辉煌。所以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向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增加贷款投放,是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的需要。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约束机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信贷激励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营销,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当然在贷款营销过程中,银行对中小企业应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支持”的原则,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主动去寻找客户、挑选客户、培育客户,将那些产品有市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信贷首选对象。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型订单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要根据地区差别,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贷款授权授信制度,适时适度下放贷款权限。要合理调整信用等级评比标准,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同时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过程中,要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要推行限时服务。

5.改进服务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信贷支持只是金融支持的一个方面,金融部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通过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等票据市场业务,缓解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时,可适当降低保证金的比例,并制定出较低的贴现利率,既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又注重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同时金融部位门既要给“票子”,更要出“点子”,在给企业注入资金的同时不忘给企业出谋划策,积极提供融资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6.建立健全贷款担保体系,解决企业贷担保难问题

鉴于目前中小企业资产规模仍然较低的现状,适当降低资产抵押率,制定统一的和中小企业资产规模相适应的资产抵押标准,是解决中小企业抵押难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决企业担保难问题,其它商业银行可借鉴农村信用社“联户联保贷款管理方法”,积极推行企业互保制度。同时要积极协调、引导、促进贷款担保机构的建立。金融机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贷款担保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动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多渠道筹资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形式,解决企业的贷款繁、担保难问题,同时把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

7.加强政府支持职能,建立综合体系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2014年,我国国内GDP增长速度创下了1991年以来的新低,房地产行业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2014年11月21日央行降息后,虽然给一线城市的房产销售带来了回暖,但是占比80%以上的二三线城市依然处于疲弱状态。有专家指出:2015年正是我国人口结构拐点,中长期刚需人口逐渐下降,房地产行业面临着高库存以及人口结构的双重压力,虽然央行2月4日晚央行意外降准,房地产销售将在短期内有所好转,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较难再扮演持续扩张需求的角色。加上PPI负增长至今已经持续34个月,跌幅还在不断的扩大,在杠杆以及去产能的过程中,相关制造企业的资本开支动力也是相当微弱的。在这种经济状况下,房地产企业要谋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拥有强大的、多元化的融资结构。否则,一旦房地产企业无法正常运作,将会影响到整个经济链条造成金融风险,同时会给投资者以及购房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当下房地产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一)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影响着当下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条的稳定性以及循环性。2015年2月4日晚央行意外降准,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缓解了银行资金流动性的压力,促进了货币的信贷增长。由于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成本高、可靠性低,温州“跑路”事件巨大的负面影响以及国家相关规范文件的下发等原因,导致该融资方式的可行性大大降低。众所周知,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的支持,加上近十几年央行几次降准降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主要依靠银行信贷来进行融资。然而,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导致房地产企业处于高负债率的运营当中,巨大的资金风险给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投资者的资金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融资结构协调性较低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可见,房地产项目的资金占用量是巨大的。同时,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较长,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资金的回收期也较长。因此,合理的融资结构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目前,虽然很多房地产企业在逐渐探索新的融资渠道,但是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协调性较低。一些房地产企业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分析论证的情况下对融资结构进行分配,在各种融资方式之间进行融资任务的分配。此外,在融资比例中,中短期资金所占比例往往多于长期资金,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降低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

房地产企业占用资金量大、周期长,且各种新型融资渠道正在不断的尝试中,存在着较高的融资风险。2014年房地产基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房地产企业也开始通过互联网推出各种金融产品来拓展融资渠道,这必将进一步扩大房地产融资的风险。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较为完善,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时间较长,形成了稳定的、开放的房地产资本市场。较之国内来说,他们的房地产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较为完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目前除了像万科、合生、保利等这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外,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体系都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房地产企业甚至没有建立融资风险防范体系;有的房地产企业虽然引入了先进的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但是在执行力度上还有所欠缺;有的房地产企业只关注融资后的风险,忽略了融资前风险和融资中风险等。

(四)融资外部环境有待健全

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制;金融市场更是国家严格管制的对象,因此房地产金融所处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虽然我国央行几次降准降息,但是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依旧存在着资金供求失衡的现象,加上市场也存在各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房地产企业处于相当紧张的外部融资环境中。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机构限制过多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创新不足,不够开放;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家相关房地产政策的影响等。此外,由于一些新型融资模式的引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还不健全,缺乏较为全面、明晰的保护、约束与规制制度,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能力的思考

(一)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信贷、预收房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以及建设方垫资等方式。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诸如房地产信托、房地产证券化、联合开发、开发商贴息贷款、售后回买及回租、融资租赁、海外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夹层融资、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逐渐被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所吸收并合理运用,带动了整个房地产行业融资方式的大转变。以万科为例,1984年到2008年主要以传统的融资模式为主,即银行信贷与股权融资相融合的方式;2009年到2014年逐渐采用更加具有灵活性的、多元化的新型融资模式。2010年,万科约以2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20余家房地产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成功实现融资;2011年,万科通过房地产信托的方式发行8款产品,融资规模约为49亿元;2014年仅前两个月,万科通过海外融资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融资规模达到812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给万科带来了稳定的资金链条,为万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风险。房地产企业应当首先不断加强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为多元化融资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勿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断学习先进的融资模式和融资理念,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平衡企业的资金状况。

(二)构建合理的融资结构

首先,房地产企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融资结构能够科学调整的前提是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通过自身的力量打开融资渠道的大门,进而使得各方的资金能够不断地流入企业。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要科学的转变战略导向,改变以往的机会导向,以市场、企业自身资源以及客户服务等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要更加专注于企业的品牌建设、资本运营以及健全的企业内部现代化管理等,摒弃以往“做房产就是做项目”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做优。其次,房地产企业要合理的协调各融资方式之间的融资比例。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论证分析,尽量降低银行信贷融资比例,扩大直接融资以及非信贷融资的比例。以保利地产为例,该房地产企业不断探索融资结构的协调性,在一次一次的财务分析、经济分析等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对融资结构进行调整。主要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状况、负债状况、现金流量状况、财务杠杆效应、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对每一期融资比例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尤其注意行业并购、信托融资、私募股权等非信贷方式以及直接融资方式,平衡企业的财务杠杆,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要调整短期资金、中期资金以及长期资金之间的比例。正如上文所述,房地产企业所需资金大多为长期资金,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开拓海外融资以及资本证券化融资方式,尽可能拥有较多长期融资资金。

(三)建立完善的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从宏观角度来讲,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实际上与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探索、融资结构的合理化、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从微观角度来讲,房地产企业可以建立三维的风险防范体系。以国外某房地产公司为例,该公司的风险防范体系在横向上按照公司采用的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构建,纵向上按照融资前、融资中、融资后予以划分,在三维方向上则按照各项风险防范指标进行构建。通过构建这样一个三维的模型,将各种不同融资方式的比例按照坐标的长度来表示,并且将其对应的三个阶段的不同风险予以标注,针对性的制定各项风险指标。房地产企业可以借助该典型案例来构建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尤其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企业一定要重视融资前和融资中的风险防范,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国家政策、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等考虑在内,通过详细的分析与应对,将融资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之内。

(四)不断完善融资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各种融资方式所涉及到的中介机构来为房地产企业创造健康的融资环境。美国通过建立中介机构的信用记录档案、定期公布的方式来保证中介机构的诚信经营。我国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正在逐渐建立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证券机构、信托机构等各种中介机构的监管,避免这些机构利用政策的漏洞或者法律制度上的漏洞危害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安全。其次,政府要给房地产企业给予适当的支持。美国政府会作为担保机构为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也会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最后,政府要加快构建和完善相关房地产金融的立法。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使其适应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要紧跟各种新型融资方式的脚步,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房地产证券化、信托的法律法规建设。

四、结论

房地产投资的抑制以及央行的降息降准使得房地产企业处于矛盾的状态,政府要努力为房地产金融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房地产企业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形成合理的融资结构、构建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以提升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为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链条。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8)

一、引言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状态和现代化建设,农村金融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互相争夺农村金融市场。为适应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创新体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完善信贷机制以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来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良现状,发挥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金融现状

(一)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基础和资金明显薄弱于城市,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首先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网点逐渐从农村市场撤离,农村金融网点出现断层,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其次金融产品不如城市,且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差距逐渐拉大,农村贷款融资渠道减少,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和贷款服务水平不高,只有少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稳定性较差

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非正式金融机构,即民间借贷的出现。这种二元金融体系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秩序性和规范性,虽然民间借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它的隐蔽性较好但风险很高,对它的监管还不到位,这也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不稳定性。

(三)边缘化及资金缺口增大

目前,很多国有大型银行已经逐渐淡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导致很多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而农业发展银行或邮政储蓄银行这些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则缺少新型产品且服务能力有限,它们的农业贷款率正在下降,而且资金正在流向城市,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日益增加的农村金融需求导致资金缺口不断增加。

(四)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出现持续发展态势,种养殖业发展迅速、运输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产品出口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对金融服务及信贷产品的需求正在提高。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品种齐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开发和监管力度不够。而且贷款比较难,因为担保能力不足,但农村地区缺乏有实力的担保人、抵押物,而且贷款手续很多审批时间也很长。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农户的贷款额度很小、期限短但风险大,银行并不能获得可观的效益,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服务,这些都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提不起兴趣。

三、改善当前农村金融现状的几点对策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对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产权改革,并加强对农信社的政策性支持和资金支持;其次是对中国农业银行进行战略转移,支持乡镇企业、龙头企业、涉农企业的发展,并处理好与农信社的市场交叉问题;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保持其政策性金融优势,健全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民间借贷参与的金融服务体系;最后,邮政储蓄银行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置专门的金融服务部门,整合农村金融资源面向农民和企业开展“三农”服务。所有这些金融机构都要积极完善消费信贷和小额贷款业务或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二)规范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只是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一个代表,对这些组织要积极规范并整合,促进其合法化和正规化,同时加大对民间借贷的整治力度,为其搭建合法运行平台。另一方面就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并建立弹性的监管机制和加强司法监管力度。积极建立存款保险和担保补偿制度,对农村地下金融组织更是要加强法律监管,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后备力量并维护农村金融的稳定。

(三)大力发展合作金融

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产品及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合作金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恢复农村合作社的本质,建立互利互助的合作性的资金融通机构;规范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包括农户、集镇、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而且重点放在种养殖业贷款业务上;对已经形成的农村合作金融进行监管和规范,它可以促进现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

合理的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可以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主要内容是:①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结合金融生态环境、产业政策和信用环境来检测农村金融的运行状况;②监督民间借贷的数量、价格、信用评价等并进行引导和规范;③当地政府要发挥金融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置的作用。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村金融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而且,在农村信贷需求及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的今天农村金融已经满足不了农村市场的需求了。针对这些现状要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民间借贷、开展合作金融以及提高其信贷能力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以稳定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9)

由于互联网技术普遍发展与广泛应用,小企业数量借助该信息渠道增长迅速。而且打出了“互联网+”的口号;尤其是与自媒体的对接,甚至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完成一个小企业的创设。但从实践的发展层面观察,小企业最大的问题依然是资本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小企业向好发展,必要对其融资管理方面的问题做出解析,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以下结合小企业融资现状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一、小企业融资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小企业的重点是生产-消费,即片面向销量、市场份额方向发展,在资金方面,多借助风投或者企业原有资本。一般的经验表明,在小企业融资管理现状中,基本上只有理念,或单一的认为只要能够拿到钱即是融资;未能从专业角度,通过现代企业融资管理的层面进行融资管理。从当前的现状观察,小企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资源储备不足、资本结构缺乏合理性,因此,在资产管理效率方面水平相对较低。

二、小企业融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我国小企业的现状进行资料收集,运用归纳式方法进行提炼后发现,可以将其中的问题概括到三个方面,分别是企业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专业;融资管理人才匮乏;信用资源积累不够。以下就结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相关原因。

(一)企业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专业

小企业在其自身发展模式中,以家族式、合伙人模式为主;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其中的资产管理多采用集权管理方式或采用家族化管理方法;在资金的拨付、投资、筹资各个方面,审批、营运均由企业高管从经验方面实践,很难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运营。因此,其中的投资决策不会形成参与机制,从而造成了企业职能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在这种集权式、家族式管理模式下,企业制度中不能将管理责任、约束机制落实到管理层领导身上,成败都由其决策决定,因而从制度层面看,基本上属于“专权”;以机制观察,即使投资失败,处罚措施也不会落到管理层,最终的损失均由企业员工承担,或裁员或破产,结果即是企业倒闭或员工失业。于企业发展、社会责任履行均不利;制度与机制之间的空位,直接造成了融资管理过程缺乏市场导向,不能落实现代企业中以职能-责任为基础的发展路径。另外,融资管理缺乏专门的部门管理;小企业多的财务管理或由家族内人员管理,或通过1到2人组成的财会人员管理;但只负责资本营运中的账目管理,无法参与到财务管理的实际层面;因此,财务管理基本上也由管理层把持,很难起到专业化管理,并将财务管理的效果发挥、运用到融资管理过程。既打击了财会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也使小企业本身在制度、财务管理多个方面未能完成现代化企业资本营运管理、科学实践融资管理。

(二)融资管理人才匮乏

融资管理人才不足是小企业的致命问题。从原因分析,除了上文提到的财会人员数量有限之外,重点是多以家族类人员,从亲缘关系角度选择财务管理人员;并且不给予实际的参与机会与意见通道。因此,融资管理方面,既缺乏专业性,又不能满足当前小企业向现代化转型;尤其是在融资管理渠道的拓展层面,难以建立一个以人才为路径的可发展方向。另外,小企业的经营模式,很容易造成专业融资管理人员的融入。即使这些资金稍微雄厚的小企业能够花费更高的人力成本引入职业经理人,也会因其专权式的资金营运管理模式,而遭遇人才作用难以达到发挥的瓶颈。另外,一般的职业经理人会引入先进的资金管理体系,并实施融资管理的多元化路径;根据现在我国小企业的规模、资本结构、融资结构,以及实际上的制度、机制等,这些具备现代融资管理特征的各项措施很难得到贯彻。因此,最终的融资管理人才缺乏,依然还要通过对其经营行业、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以及在技术层面的创新或项目设置来提高。

(三)信用资源积累不够

信托责任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特质。从小企业的商业信用角度观察,因其不具备规模,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因此,从融资对象的角度分析,其商业信用较低;另一方面,在小企业的资金营运管理中,既有赊销,也存在一些部分赊购现象,之所以能够实现赊购,主要是来自于它在亲缘关系基础上,能够建立起自身的生产原料来源网络;但赊购、赊销的方式,容易造成小企业在资金链中出现诸多问题。所以,根据这种资金营运管理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积累起信用资源。另外,小企业的商业信用建立、升级渠道,多存在于生意伙伴、商业合作的单线路径中;而在固定资产的转化融资方面,从小额度融资渠道逐渐实现信用累积方面均缺少具体的计划方案;并不能根据融资管理的专业知识,从短期、长期融资思路,实践分期式的融资方式。而且,小企业的发展多赖于技术支持,缺乏人才的前提下,很难靠一两个“配方”类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融资方面,它的信用等级相对大中型企业比较低;而且缺少可进行评估的具体内容;加上小企业本身未能在多个路径选择下,实践多样化的信用资源积累;最终造成了在商业领域内缺乏信用的事实。

三、小企业融资管理解决对策

以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思路,根据上文提出的三点问题及原因分析,以下就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制度,提高融资能力;增加融资方式,实践多元化融Y;推行专业化改革,提升融资效率三个较有针对性的面向展开对促进措施的探讨。

(一)完善制度,提高融资能力

根据上文针对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需要从信用管理、资金内控、资产管理、制度标准各个层面完善制度,推进融资能力提升。

从信用管理方面完善,需要明确市场导向,从意识层面强调依托责任,提高对信用观念的理解;将其融入到产品之中,应用到服务层面。比如,当小企业完成贷款或融资之后,就需要按照合同要求,按期偿还债务,将税款、本金、利息等进行定时缴纳。由小额逐渐增加信用累积,从而提高在借贷过程中的信用水平,增加进一步贷款额度;可通过设立信用管理机构,制定信用管理计划,步步提高,建立起企业信誉,以此达到减少信用成本的目的。在资金内控方面,应该按照现在我国推行的预算制方法,将所有的预算具体到每一个部分,减少由笼统项带来的资金应用对应性不足、细致性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加关于日常收支的全面管理,将所有的资金收支情况列入预算表内。从资产管理角度分析,应该保障流动资金,减少资金占用率;比如,可以在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进行一些调整;设置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尤其将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纳入到管理之中,提高获得能力。从制度标准方面观察,应该通过融资-内部积累-用资三个面向推进一些机制;比如,融资中引入市场导向,增加关于成本、效益、风险、法制等观念;尤其是在融资方面增加风险管理,并利用改革后的财务专门化管理,提高杠杆意识,使当前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减少其中的成本投入。再如,通过利润分配政策,提高应对突发性资金需求,如增加折旧基金、税后利润补充等,提高经营资金运用、补充能力;而在应用方面,需要增加专人专管,将融到的资本进行专款专用式的管理。为了达到制度完善后的实践,必要增加融资管理人才的培训、引入;或通过内部交流、外出学习;或通过人才直接招聘等均可。

(二)增加融资方式,实践多元化融资

从融资层面分析,必要按照小企业的现实情况,增加融资租赁、典当融资、互联网融资多个方式,促进其融资管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融资租赁在我国小企业融资中比较陌生,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于固定资产、信用等意识层面的应用理念。从表面看,这种融资方式主要以借物为主;而本质上属于信用运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将融资-融物两种不同要素进行有效融合。实质上即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借物还钱”,只是在理念上儆谧饨鸪セ估嘈汀P∑笠狄实现这种融资方式,需要了解其中租金分期支付额,并对企业自身的周围现金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承租人-出租人双方面的合同签订方式,降低作为承租人的还款压力。该融资方式之所以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理由在于小企业多处于创业阶段,缺乏一定的资本承接能力与应用能力;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业市场中,既能够减少设备的折旧风险,也可以使比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商业信用得到扭转。另一方面,借助这种融资方式,还可以提高对租赁业务的开拓,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比如,以塑钢门窗生产为例,此类企业规模小,在业务开展不利的情况下,易于造成设备闲置。所以,可以借助这个契机,提供一些设备租赁服务;尤其是在承接不到业务的状况下,又不能获得业务合作;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设备利用,并从中获得转租得到的利润分红,并将其作为一项增加融资的渠道。另外,借助转租时间,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再配置而增加参与业务开展的人数,提高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资源配置率。

在典当融资方面,主要是抵押,实现实物所有权转移获取融资。在小企业发展初期,信用度低,而且缺少足够资金进行进一步资金营运的情况下,或者因项目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也能够实现对不动产、固定资产的利用,实践易于完成。但需要小企业在进行典当融资实践前做好关于典当物品价值的评估,切忌因自身的急切而造成被压价,并通过合同方式,走正规渠道实践典当融资。至于互联网金融层面的融资方式新颖,路径多元。如众筹、互联网金融机构、阿里小额贷款、基金申请等。但是,这种融资方式要求小企业能够提供出项目发展方案,并附有细致的预算报表,小企业在这个方面,需要花费大力气,在方案、技术、项目、预算各个方面做好充足准备。至于一般的风投,建议小企业谨慎考虑,因为这种由风司发起的投资,使小企业融资容易,但往往会遭遇圈套,或者被吃进,或者企业发展被其通过投资路径而控制等。因此,在不同的融资方式中,既要懂得多元化发展,同时,也需要对各种融资渠道有一个较为专业的思考,提高风险预防措施。

(三)推行专业化改革,提升融资效率

小企业面对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推行专业化改革,包括从制度层面、机制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全面推进。这个方面建议根据现在的小企业发展现状,最好由企业管理者直接参与到工商管理、公司治理课题的学习之中,通过进修方式主动实施改革。具体措施如上文所示。当确定融资方式后,必要采取一些具体的融资实践,提高融资效率。在这个层面可以关注融资机会、融资期限、融资成本。

从融资机会方面看,“机会最佳化”是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重点是小企业借助评估考核体系,不断对自身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同行业竞争程度进行一些具体的调查分析,然后,确定自身的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与其相适合的融资方式选择。比如,在初创期,需要增加融资的单一性,针对性应用到技术层面;而达到发展期后,就可以借助多渠道融资,提高融资量,推动企业向规模化逐渐转型发展;当完成发展基本固定或成长为成熟型企业之后,有必要根据市场中的利率、汇率,以及行业情况,按照宏观金融市场环境、微观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后的融资选择,以此找准机会,提高融资效率。从融资期限分析,可以借助凯恩斯经济理论,按照短期融资、长期融资、阶段式融资;以及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出发,实施项目化融资等。将这些融资期限与企业发展中的具体业务、项目实施对接;按照自身的能力融资,满足自身需求即可,切忌盲目融资而造成资金闲置,将“融资用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减少融资成本,需要增强对融资风险的控制;比如,在融资来源、融资机构方面做出不同融资渠道或类型方面的风险预估,尽可能减少融资成本。另外,需要在融资过程中,始终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并选择最佳的资本结构将其纳入到企业资本的科学营运之内,使融资效率与融资应用效率获得同步推进;从而使小企业融资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完成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升级。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小企业在融资管理方面的不足表现,主要来自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与专业化的正规运作;尤其是在亚洲国家家族式发展模式内,形成了围绕人际关系打转的僵化模式;其资金来源建立在亲缘关系之上;表面看比较稳定,但从资本营运管理的角度分析,很难实现商业社会的理性推进。因而需要着重从这个方面扭转当前小企业融资管理中的家族倾向。建议从制度建设、融资方式、融资效率、风险管理各个层面齐抓共管,全面实施革新,以此推进小企业融资管理方式转向现代化层面。

参考文献

[1]刘志荣.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状况及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基于广东佛山三水、安徽凤阳、四川南部三县(区)小企业的问卷分析[J].农村经济,2015(5).

[2]张礼国,姚王信.高技术小企业知识产权债务融资困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7).

[3]邢乐成,韦倩,王凯等.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4(1).

[4]林乐芬,唐峥.中小企业新三板市场融资现状与绩效分析――以“三省一市”694家中小企业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6).

[5]胡海青,薛萌,邬连东等.供应链融资前置因素及其对营运资本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16(2).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10)

目前的状态下,企业一般来讲都会涉及到多样化的项目开展。具体在开展项目时,企业还需缴纳多种多样的税种,例如所得税、城建税与营业税[1]。针对现阶段的企业如果没有给予所需的投资,则会存在较大可能干扰到顺利开展的后期进展,以至于埋下了潜在的质量隐患[2]。经过分析可知,现阶段的各个行业整体上面对不良的融资状况,此种现状亟待加以改进。为了改善现状,企业有必要因地制宜获得相应的融资,确保各项事业都能实现顺利的推进。

1我国企业的融资现状

1.1自有资金缺乏

企业欠缺自有资金,因而无法顺利获得自身所需的各项融资。企业拥有的资金多半都构成了内源融资,因此如果缺乏全方位的积累,那么与之相应的融资额度也是相对较小的。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受到激烈竞争带来的影响,较多企业实质上并没有获得自身所需的建设项目融资[3]。企业仅能拥有相对微薄的收益与利润,但却经常会面对频繁波动的建材价格。近些年以来,很多企业都倾向于拖欠款项,以至于减少了可供流转的项目资金,与之相应的净额现金流也呈现了全面降低的趋势。受到上述现状的影响,企业通常都无法拓宽自身涉及到的业务范围,以至于阻碍了顺利建设。例如,企业在进入特定的项目建设之前,通常都要完成全过程的合同签订。然而实质上,企业整体上处在弱势的位置,因而通常都要缴纳较大比例的履约保证金或者其他类型的履约担保,对于银行保函进行相应的开具。但是反过来,建设单位本身并不需要给出对应性的担保。在此种状态下,某些项目虽然欠缺所需的建设资金,但却仍然能够开工建设。究其根源,就在于建设单位针对工程款进行了严重拖欠[4]。

1.2企业融资通道过窄

企业拥有过窄的融资通道,因而无法运用公开化的措施来实现资金的筹措,同时也很难进入股权融资的相关过程中。现阶段的统计结论可以表明,近年来,各地累计已达六万多个的融资企业;然而与之相比,截至目前仅有20个左右的上市公司。从现状来看,有关部门设置了相对严苛的企业上市要件,以至于上市公司对此耗费了过多的时间用来完成前期的准备。企业只有获得了上市审批的资质,才能进入后期的上市交易。由此可见,企业如果要真正上市,那么与之相应的费用以及各项花销都占据了相对较大的比例。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即便对此投入了较多资金,但却并没有完成上市,企业对此已投入了无法回收的资金[5]。

1.3获得第三方担保贷款困难

目前仍有较多企业无法运用适当的措施来获得贷款支持,与之相应的第三者担保也是相对缺乏的。针对建筑行业中的施工企业来讲,固定资产一般都涉及到施工设备及其他流动性的物资,而与之相应的房屋构筑物、土地及其他不动产占据了较少的比例。此种状态下,企业由于欠缺所需的抵押资产,因而无法获得来源于银行为其提供的充足贷款。从本质来讲,某些行业本身具备劳动密集的典型特征,很多银行对此也设置了较高的贷款标准。如果要获得自身所需的项目建设贷款,那么银行通常都要其提供抵押所需的60%不动产作为必要的评估价[6]。面对上述状况,企业通常就会寻找特定的第三方为其提供所需的担保。很多施工企业较长时期以来都面对贷款失败带来的损失,根源就在于企业欠缺担保人或者足额的资产抵押。此外从银行角度来讲,银行对此也并没有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贷款产品。

1.4不具备为企业担保的信用体系

除了上述要素之外,现阶段的信用体系本身也欠缺完善性,因而很可能影响到了贷款担保的全面提供。通常情况下,企业如果要拥有来源于银行的特定比例贷款,那么很多行业涉及到的有关企业就应当为彼此提供所需的担保。在彼此进行相互担保的状况下,如果某家企业突然遭受了较重的经营损失,那么与之相应的系列反应就会由此而产生。企业本来就占据了相对弱势的市场地位,如果不慎进行担保,企业将会无法摆脱欠缺资金对于自身的困扰,甚至引发了突显的严重后果[7]。例如,某企业拥有较高层次的资质,因此构成了该省范围内的龙头企业。较长时期以来,企业都致力于吸纳较多的农民工,同时也服务于地方财政的整体性增长。近些年以来,企业致力于延伸自身拥有的建设规模,与此同时也逐渐拓宽了项目经营的覆盖面。但是实质上,规模与经营面的扩大都不能缺少投资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有必要投入投标保证金、质量保证金、设施进场费、流动性资金以及其他类型的资金。在申请贷款的具体实践中,银行对此提供了所需的贷款,但却涉及到两家其他的建设企业。受到相互担保的影响,上述两家公司如果并不具备特定的信用等级,那么融资难题仍然无法从源头上得到化解。

2改善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

截至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获得融资的必要性,在此前提下也开始探求适合自身的融资模式。但从整体来看,企业可以拥有的融资额度仍是相对有限的[8]。如果要构建多层次的融资模式,那么还需致力于改进现有的金融体制,不断提升金融市场本身的发育度。由此可见,针对现阶段的融资难题并不能局限于较窄的单一化解决思路,而是要逐步实现全方位的融资拓展。具体来讲,针对新形势下的融资难题应当致力于全面进行解决,详细而言涉及到以下的融资措施。

2.1加大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

如果要从源头入手来消除融资难题,有关部门就要增强针对企业给予的扶持力度,通过运用政策扶持的方式来协助企业拥有更高额度的项目建设资金。从目前来看,某些地区已开始尝试全新的扶持方式,通过出台特定的扶持规定来实现上述的改进。在发改委的配合下,某些省市针对中小债进行了全面发行,此项融资范围涉及到多家小型以及中型的企业,针对债券予以捆绑发行。受到上述措施带来的影响,各地正在摸索全新的集合发行与打包捆绑的融资思路。由此可见,各个部门对此还需致力于密切配合,确保从全方位的角度入手,针对企业本身具备的偿债能力以及控制风险能力进行了全面提升[9]。在公开化与集合性债券发行的前提下,针对规模效应予以全方位的发挥。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当致力于消除过高的融资成本,避免承销费用与发债担保金额的提高。通过运用上述的综合性措施,针对中型以及小型企业面对的融资难题就能予以全面的化解,帮助企业借助债券发行的方式来摆脱自身现有的融资困境。

2.2加强企业金融服务于体制创新

企业具体在推进各项金融服务的全过程中,关键应当落实于多层次的体制创新。为了从源头入手来推进全过程的体制创新,有关部门对此就要增设全新的质押贷款以及应收账款规定,针对不动产担保涉及到的各项难题都进行了相应的化解。从基本特征来看,应收账款应当包含劳务形式或者商品形式的债权。与此同时,应收账款并没有涉及书面性的债权承诺。通常情况下,债务人以及银行二者之间将会产生特定比例的质押账款,此类账款就应当归类为应收账款。全面推行现阶段的体制创新,根源在于强化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具体在操作时,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都应当致力于相互配合,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手段与措施来提供更高层次的贷款数额。很多施工企业都在面对融资难、担保难以及资金紧的难题。为了摆脱现阶段的此种困境,企业就要致力于摸索全新的融资流程以及融资模式。企业针对自身拥有的融资额应当予以全面的配置,确保将其运用于购置所需的工程模板、施工材料以及工程设备,同时也要优先偿付工资。相比于传统模式的融资,建立于全新体制下的新型融资模式具备更简便的流程以及更低的手续费[10]。

2.3加强民间资本与金融担保公司的合作

较长时期以来,信用协会与民间资本都没有实现全方位的结合。为了改进现状,针对民间资本应当予以有效的引导,确保在金融担保的各个关键流程中融入民间资本。经过此种改进之后,金融担保公司以及民间资本二者就能够强化协作,因此有助于迅速实现担保机构的全面完善,在此基础上为欠缺资金的企业提供所需的足额担保。从目前来看,市场化层次正在逐步获得提升,在这其中也诞生了商业性的很多担保机构。相比来看,建立于商业化流程前提下的担保机构本身拥有更加严格的日常经营机制,同时也更加关注内部性的管理流程。因此,担保机构如果能接受商业化的改进,那么将会有助于健全多层次的责权利,与之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将会体现严谨性的特征。此外,商业担保机构本身拥有多样化的防控风险措施。受到定期考核带来的影响,此类企业内部的职员一般来讲也会拥有更好的积极性与风险意识。作为地方政府,有必要为此种类型的担保机构提供所需的支持与鼓励。

2.4为企业法人与股东提供个人担保

改进融资难的现状,有关部门针对股东或者企业法人应当致力于增强鼓励,确保此种类型的主体都能提供所需的个人担保。这是由于,股东或者企业法人如果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施工担保,那么有助于连带责任的全面追究;在此前提下,针对贷款担保的整体负担也进行了全面的减轻。通过运用股东担保或者法人担保的方式,就能避免受到连锁反应带来的不良影响。除了上述几项措施之外,针对违约信贷以及恶意贷款还需要增强惩处,确保从源头上消除此类不良现象。具体来讲,针对企业本身具备的信用度应当强化审查,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更高层次的信用体系,构建多样化的信用文化。作为当地政府来讲,关键应当落实于信用意识的全面养成,确保企业都能遵照有借有还的基本宗旨来实现诚信借贷。健全现阶段的借贷环境,关键就要从健全诚信体系入手,严厉追查违约的恶意行为。3结语经过综合分析可知,企业整体上面对难度较大的融资。受到资金紧缺产生的影响,很多在建的项目都无法实现全方位的推进。究其根源,就在于现阶段的金融市场并没有获得全面的整体发育,而与之有关的金融体制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有关部门如果要从源头入手来解决新时期的融资难题,那么关键应落实体制的完善。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措施与手段,就能提升企业获得融资的实效性,确保为项目建设提供所需的资金。未来在实践中,企业还需不断的摸索,致力于消除融资难题,确保企业都能拥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光红.浅析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现状及解决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05).

[2]罗俊.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04).

[3]何艳.浅谈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2(19).

[4]王斌.探析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的问题及对策[J].

[5]程广栩.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

[6]王克斌.建筑施工企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6(02).

[7]路济阳.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7(01).

[8]张传东.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篇(11)

银行非现场监管是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实施余融监管的基础方式之。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发展轨迹看,特别是在危机频发的国际背景之下,“风险监管”逐步成为当今监管主流理念,其大力倡导的监管手段便是非现场监管,亦即存在由现场监管为主向非现场监管为主的逐步过渡趋势。非现场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2003年,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接银行监管职责后,有必要针对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笔者一对非现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非现场监管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非现场银行监管,是指监管当局运用现代化的监管工具,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对银行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判断和预警,以及时掌握银行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风险因素和突出问题,并采取防范和纠正措施的监管行为。非现场监管作为一种事前监管,其目的在于认识、监测与控制银行业务的内在风险。通过非现场监测,阅读和分析审慎报告、报表及其他包括公开信息在内的有关信息,审查和分析银行的状况等手段,监管当局可以实现对银行经营与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非现场监管常常能反映出银行潜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场检查间隔时期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发现风险并在其恶化之前迅速要求银行拿出解决办法。由此可见,非现场监管是贯穿于整个银行业监管流程的主线,也是构建持续性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手段。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LS)《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有关内容和当前各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一个完善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应包含以下内容:具有通畅的渠道能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在单一合并表的基础上收集、审查和分析相关银行信息,并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审慎经营的指标监测体系,通过制定和利用审慎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具备非现场监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能运用统计监管信息,对银行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持续监控。2004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着手建立统一规范的非现场监管工作标准和程序,不断强化非现场监管功能。

二、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概况

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督,主要是银行机构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业务经营状况的资料和报表,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分析,写出监管报告。

我国银行的非现场监督制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内部不同部门来分工实施的。现金和信贷计划统计分析报表是由调统部门负责收集、写出统计分析报告,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情况、信贷质量、大额贷款风险等报表则由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并写出监管报告。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年度报表则由会计部门负责。因此,银行机构必须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分别向有关部门报送报表资料。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一些部门还会要求银行机构提交一些特别报表。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业非现场监管体系

建立国际先进水平的非现场监管体系需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实行严格的内控制度,有较高的经营水平;二是金融监管当局有从事非现场监管的高素质人才,并具有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预警风险的现代化手段。当前,我国金融业在这两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因此,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构建应在我国金融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1.明确非现场监管内容

就是建立起能及时、准确预测和预警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风险以及系统性与地区性风险的指标体系。根据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在非现场监管内容设置上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风险性监管内容与合规性监管内容相结合

具体在非现场监管内容设置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风险性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风险集中程度及内控制度有效性;②效益性监管,包括对金融机构的损益情况的分析和对金融机构成长趋势的分析;③合规性监管,包括资金来源与运用是否符合监管当局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规定及业务行为是否合规等内容。

(2)明确对不同监管对象的监管重点

以为例,政策性银行实行规模管理,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因此监管工作的重点是合规性监管,在风险性监管方面,要考核其信贷资产质量和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己经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并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出于原因,各项指标要达到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还要有一个过渡期。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应该是:资产质量、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合规性情况及管理水平:对其他商业银行则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状况、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经营的合规性、管理水平等进行全面监控。其中,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其支付能力。

2.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和处理、分析系统

各监管当局应建立渠道畅通的非现场监管的信息采集制度,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和处理、分析系统,各余融机构按指标体系向监管当局报送的金融数据,该系统提供的信息应能满足非现场监管的需要:监管当局要实现非现场数据源从手工报送到数据来源化的转换,对各金融机构报送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进行规范;监督当局在做好非现场监管软件开发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非现场监份电子监控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到风险预警整个非现场监管过程的电子化。

3.加强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基础建设

第一,在制定和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监管内容, 可以用问卷、面谈、质询等方式收集信息。此外,还要建立并规范非现场监的基础。第二,加快非现场监管手段的开发。要加紧非现场监管软件的开发。要在监管当局系统内配备非现场所需设备。第三,完善监管当局的组织实施。要进一步落实监管当局非现场监管的分级责任制,明确监管当局各级机构的监管对象、监管内容和监管重点;要建立完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程序,对监管信息定期进行反馈和通报,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要加强各监管部门(特别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部门)的协调,保证监管政策的一致性、连续性,发挥金融监管的整体优势。第四,加紧非现场监管人员培训。非现场监管是一项技术性强、业务水平高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金融、财务、等多种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第五,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在非现场监管工作步入正轨后,要建立金融业综合评级制度。

4.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