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4-22 15:34:08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1)

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类服务于农村的资源,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1]

1.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导致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互联网的普及率在提升,基础运营商和地方政府也在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移动电商在迅猛发展,由于手机的方便性和低成本,农村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城乡区域拥有大量潜在网购人群,手机已成为最主要的网购终端。

“2013年农村网民达到177亿,占网络人数286%;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1800亿元,预计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成为网购市场的新增点;农村网购用户对网购的接受率超过八成,网购消费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0至29岁;农村用户的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如图1-1所示。”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巡视员、研究员谢扬在一次电子商务论坛上曾抛出数据全国农村网购规模2016年将达到4600亿,以上数据都表明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农村电商将成为新的高增长的市场。

1.2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情况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的调查,商务交易类应用在农村网民中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率高达432%,如图1-2所示。

2.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地区差异大

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通常我们说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从信息获得的来源来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电视、电话、广播、宽带网络设施、移动通信设施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农村信息联络站、政府信息保障体系、技术服务人员等。

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较薄弱,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低。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很大,目前大部分区域软硬件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仍然不足,农民不能通过直接有效的途径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

2.2农村电商人才短缺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了800万。目前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4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301%,两者相差341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10到40岁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也比城镇地区低15至27个百分点,但这部分人群互联网普及的难度相对较低,将来可转化的空间较大。[2]

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发挥预期作用,农村具有较高文化的人才大量转移到城镇,信息服务站中专业服务于农村居民与农村市场的人员很较少。如何扩大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强化农村居民信息素质,提高农村居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2.3农村电商物流网络不发达

与城市配送不同,农村区域人群相对分散,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物流的成本和难度。国家统计局9月份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农村市场中有6成居民认为快递收件不太方便,村级物流网络目前还是盲点,很多快递公司的营业网点只建设到县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不能直达农村,发往农村的快递订单基本由中国邮政EMS承担,虽然可以送货到居委会,但相对时间长收费高,物流配送问题已成为让农村居民最郁闷的一点,不仅网络购物不方便,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尤其是大宗生鲜农产品也成为难题。

3.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

3.1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线电视、广播等基础信息设施的覆盖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村信息网络。同时提高计算机硬件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1公里入户难”问题。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软件建设,建立内容真实、全面、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研制开发农业相关网络应用软件,引导农民学习使用。

3.2大力培养农村电商队伍

农村电商消费人群偏年轻,主力消费人群是20-29岁,农村30岁以上网民比例低于城镇,所以在农村市场里,新一代的年轻人是主力的电商人才培养对象,政府要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培养,建立分级信息咨询服务站,逐步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对信息的接收和利用能力,引导和培训年轻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鼓励年轻农民通过网络创业就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简化小额短期贷款手续,加大对电商创业的信贷支持,让亿万农民通过电商平台走上创业舞台。

3.3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商平台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农业电商平台,扩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建立网上农贸市场,传递农产品动态信息;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建设,扩大产品知名度;各级政府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农村电商示范村;严打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

目前淘宝、当当、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在推动农村这个市场,这些平台都在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农村电商的巨大驱动力。以阿里巴巴为例,去年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针对农村市场推出了二级页面“农村淘宝()”,同时为了配合农村淘宝业务还在农村建设了“村级服务站”,统一使用“农村淘宝”标识,让没有电脑不会上网的农民也可以通过村级服务站完成网上购物、网上售卖、网上缴费、创业培育等业务。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要在今后几年以线下服务实体的形式,将其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全国三分之一的县以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5月刚刚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表示,当电子商务引发全社会商业生态的变革,农村需要迎头赶上,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3.4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

经常会出现农产品丰收后却卖不出价格低的现象,今年7月份广东佛山日报报告三水果农一日倒掉2千斤火龙果,11月又出现山西临县红枣大丰收却烂在地里的报导,这类新闻屡见不鲜,而在零售市场上相关农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这其中物流是短板。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要多方合力推进,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有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覆盖面。同时打造集数据交换、信息、智能配送、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综合性的农村物流公共服务。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加大对民营快递企业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同时民营快递企业也可互相合作,协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各大电商巨头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物流渠道,以京东商城为例,京东在河北省赵县开设起京东帮服务店,让当地农民率先体验到京东大家电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并且计划在未来3年京东帮服务店在全国区县铺开,系统化解决家电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3.5使用方便快捷的移动端支付应用

移动端支付主要是指允许消费者使用手机、移动设备等支付方式。前面提到农村用户的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4.6%,农村电商可采用目前流行的“微扫”功能、微信红包、微信转账、支付宝支付等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应用。(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2)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镇产权制度改革自2018年4月份开始以来,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我们通过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一村一策”分类开展改革,改革方案和方法不强求一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高准则。

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摸家底,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查财产、核定资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后,我镇资源性资产面积23447亩(其中未承包到户的耕地面积7276亩、四荒地面积16171亩)、经营性资产750.56万元、非经营性资产2789.36万元。尤其是通过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创新了集体经营方式,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按股分红,实现了“分股合心、联股联心”,群众更加关心集体,集体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成员的财产权利,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建组织,村民变股民共享发展“蛋糕”。对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根据不同村庄、村民的不同诉求,我们积极探索“村经分离”制度,建立完善“四会”制度,明确股东大会是集体经济组织最高权力机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给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了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截至目前,我镇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具体情况如下:

1、集体收入完成5万元的村有12个村:

2、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有9个村:

二、存在问题

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健全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部分村资源性资产清查不彻底。比如对过去因种种原因长期承包的部分集体土地、集体水井等资源不敢较真碰硬,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2、壮大村集体经济办法少,视野不开阔,大多数村都仅仅依靠简单的资源承包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其他的办法少之又少。

3、干部担当干事的氛围不浓,缺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少村干部只求当“太平官”,不担当慢作为,消极懈怠,有干事多惹事就多的消极思想作祟。

三、对策及措施

1、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摸底排查力度,对合同不完善、不健全,仍被个别人长期占有的集体资产进行彻底清理规范。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3)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镇产权制度改革自2018年4月份开始以来,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我们通过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一村一策”分类开展改革,改革方案和方法不强求一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高准则。

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摸家底,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查财产、核定资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后,我镇资源性资产面积23447亩(其中未承包到户的耕地面积7276亩、四荒地面积16171亩)、经营性资产750.56万元、非经营性资产2789.36万元。尤其是通过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创新了集体经营方式,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按股分红,实现了“分股合心、联股联心”,群众更加关心集体,集体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成员的财产权利,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建组织,村民变股民共享发展“蛋糕”。对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根据不同村庄、村民的不同诉求,我们积极探索“村经分离”制度,建立完善“四会”制度,明确股东大会是集体经济组织最高权力机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给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了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截至目前,我镇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具体情况如下:

1、集体收入完成5万元的村有12个村:

2、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有9个村:

二、存在问题

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健全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部分村资源性资产清查不彻底。比如对过去因种种原因长期承包的部分集体土地、集体水井等资源不敢较真碰硬,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2、壮大村集体经济办法少,视野不开阔,大多数村都仅仅依靠简单的资源承包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其他的办法少之又少。

3、干部担当干事的氛围不浓,缺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少村干部只求当“太平官”,不担当慢作为,消极懈怠,有干事多惹事就多的消极思想作祟。

三、对策及措施

1、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摸底排查力度,对合同不完善、不健全,仍被个别人长期占有的集体资产进行彻底清理规范。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4)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

2.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3.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4.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我国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

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5)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

2.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3.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4.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我国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

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6)

(一)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地深入开展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的市场经济不断地得到发展,农民的经济行为也愈加活跃,而这些经济行为中最为活跃的就是农民的借贷行为,对资金的调剂余缺需求旺盛,他们的借贷行为分为融出资金和融入资金两种,这两种行为都是对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表现。现行条件下,农民融出资金取决于其货币收入的多少,同时也受到其可供选择的融出资金方式、渠道、收益等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民的收入很低,手头结余的资金很少,多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很少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投资赚取收益,另外当时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很少,结构也很单一,农民多余的资金都会选择存到银行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时候农民的现金结余也相应的增加,因为缺少其他的投资渠道,农民还是会选择把多余的资金存到农村的金融机构。农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专业化作业提高产出效益,就会产生信贷需求,而这种需求能否得到很好的满足就取决于农村的金融供给。虽然随着农村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农村的面貌得到改善,农民收入增加,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农民的信贷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满足,大多数农民无法从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即使能取得一小部分贷款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这时候就只能通过民间金融渠道来解决,这样导致近年来民间金融在农村地区就逐渐活跃起来。

(二)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特征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和农村企业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对农村金融产生一定的需求,从而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结合当前的农村经济金融现状来分析我们发现他们对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金融需求趋向多样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推行,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单一的存取款的金融服务已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的金融需求逐渐多样化,对结算,保险,信用卡,国际汇款,贷款,理财服务,贵金属投资等多种金融服务都有需求。农村的劳动力已经实现快速流动,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商品流通速度也在加快,农民也可以通过异地调剂资源实现成本的降低收益的提高,这时候,简单的存取款就需要突破,他们会需求异地存取款,信用卡支付,甚至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与覆盖,农民也开始使用网上银行的结算功能,这些都比传统的金融服务要方便快捷。这种需求是日新月异的,是多种多样的,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在不断的增收致富,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在完善,农村的产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优化,农村的科技投入机械化程度都在提高,这些建设与发展都对农村的金融机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农民更希望金融机构发挥他们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供关于农村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动向,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整个市场的宏观状况,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来做好项目选择,实现顺利生产经营。可见,农民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及生产经营需要对金融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迫切需求。

2.金融需求在不同地区,对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从地域来看,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也相应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存在差异的,也是很不平衡的,这样就导致农村的金融需求的差异。在发达的东部地区,金融需求就会相对丰富一些,他们会对信用卡,国际结算,住房和汽车贷款,理财等有较大的需求,而这些需求跟城市是相近的。同时这些地区会对发展工商业,自主创业,专业化大规模作业的贷款需求增加,且需求金额较高。而对于落后的不发达的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他们的金融需求相对单一些,贷款需求具有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季节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且需求相对小些。

对不同的农村主体来讲,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不同生产规模的农村企业其金融需求也存在差异。就农户的贷款需求看,低收入农户的优先考虑自己的基本生活支出,这样生活性借贷资金比重较大,生产性借贷比重居其后,且所贷资金主要用来满足春耕播种生产、小规模种养需要,体现出借贷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而对于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尤其是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户,他们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大,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性借贷资金比重大,表现出借贷期限较长、金额较大的特点,这部分农户的借贷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转向发展壮大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

3.农村经济主体的相当部分的贷款需求是无效需求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所谓的需求是能力与愿望相统一的,只有愿望,不能实现的需求是无效的需求。从客观上看,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主体有着强烈的信贷资金需求,但从实际满足程度来看他们的需求是无效的。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会考虑到信贷资产的风险,为了保证资产质量,减少不良资产,金融机构会要求资金借贷者提供有效抵押品和担保人,而我国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大量的借款者缺少有效的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抵质押物,而我国的农村地区也没有发达国家的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贷款担保机制也不健全,因此他们提供不了金融机构要求的抵质押物和担保人,这样他们的需求就会被制度拒之门外被视为无效需求。即使是有资产的农户,农村地区的土地和房屋是广大农民的重要资产,但是这些资产没有产权证,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不能作为有效的抵质押物,这样他们的贷款也不能被批准。从农村的企业来看,通常他们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小,资产少,利润低,可提供的抵质押资产很有限,加上找不到正规的担保机构进行担保,他们的贷款需求也是很难得到满足的。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组织包括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业发展银行,非正规的金融组织主要是民间借贷组织,如私人地下钱庄、基金会等,就目前的政策来看,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是限制的,支持由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然而其服务供给却明显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数量少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大发展时期,正规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主要向大城市倾斜,大量撤并了县域机构,使得农村的金融机构大大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单一,有限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样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

(二)金融服务功能弱化

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化,职能单一,明显弱化了政策性金融支农的作用。农业银行撤并乡镇上的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信贷等业务减少,农村网点实际上已类似于储蓄所。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网点的撤并和业务的收缩无疑极大地削弱了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整体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是维系农村金融体系的命脉之一,但是其自身问题不少,资产质量差,抵御风险能力低,服务品种少,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其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三)信贷供给严重不足

从资金供给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大量流出,金融机构的存款并没有为农村的需求者提供贷款,使农村资金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地区有着强大的资金需求,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供给非常有限,只能满足少部分需求,大部分需求要通过非正规金融实现满足,这样使得民间金融活跃发展。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7)

云南省Y县龙岗地区,现有版图面积215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96个小组,总人口3.1万人。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来,坚持以发展为先,实施了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的战略,使经济建设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农村经济形成特色鲜明,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立足农业生产基础,加大了对苗木花卉、规模蔬菜和畜禽养殖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奔小康。目前,龙岗地区农业现已形成四大板块:苗木花卉面积达500亩;烤烟、蔬菜种植达10000亩;绿色畜禽饲养面积达1000亩,年出售牛、羊、鸡、猪等达2000万元;林木面积达500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地区工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龙岗信用社经过积极的努力,业务突飞猛进增长,存款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增长,至2012年5月底各项存款达到13391.29万元,各项贷款达到9003.12万元,业务发展欣欣向荣,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相比仍面临巨大压力,因为专业银行撤并收缩,新增加的邮政银行业务在发展的初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就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如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环境,走信合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探讨和研究。

1、整合机构的经营现状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县联社的要求,县联社自2005年组建县级统一法人联社,即对辖区内网点进行了整合,人员、资金等金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将龙岗信用社原有机构也进行了整合,合并成二个营业网点,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保留了一个农村信用社和一个分社,两个机构的负责人都在县联社统一法人的领导下,实行扁平化管理,在各自的阵地开展工作,互相没有业务冲突,都能互相兑付农补资金,对辖内客户办理信贷业务,县联社对二个营业网点增加了对外形象工程投入,对营业网点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营业危房进行重新装修;使农村信用社网点按全县营业网点信合标识进行统一更新和规范,面貌焕然一新。

2、推进乡村金融现代化服务

近几年来,在省联社现代化金融技术支持下,龙岗农村信用社也加快网点的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二个网点与全国农村信用社之间的资金往来通存通兑;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跨行交付业务,方便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异地存取款;定期开展“反假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促进金融知识在乡村的普及;并在辖区的农村信用社增设自动取款机,拓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算渠道。通过这些措施,为居民提供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使辖区居民也享受到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

3、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龙岗农村信用社二个分支机构,现有员工11人,其中有5人服务于网点门市业务。为优化网点人员的配置,龙岗信用社采取加强培训、末位淘汰、竞争上岗,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措施,促进信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制定岗位轮换制度,将优秀的人才向营业重点岗位倾斜,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设置,保障了营业网点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以维护农村信用社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发展要求。

4、资金合理利用,兼顾城乡经济的发展

2004年以来,龙岗信用社坚持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的信贷服务推向社会,收益有农业、也有工商业,受益最多是一般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资金使用兼顾城乡、综合衡量的原则,把资金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落实到亟需资金的客户。截至2012年5月底,龙岗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9003.1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7833万元,占各项贷款的87%,有效促进了该地区资金向支持以“三农”为主的方向发展,尽量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支农后劲不足,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拓展

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组织资金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向外吸收资金困难,农村资金市场又增加了邮政银行的竞争对手,由于邮政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结算方便,信息技术相也比农村信用社先进,加之国家一些政策对专项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仍然存在,又使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地区金融竞争市场上处于劣势。这些业务贯通和政策取向等客观因素给农信社造成了在城、乡资金组织上的障碍,形成了支农的后劲不足,进而影响了支农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2、信用环境和信贷程序制约,使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缓慢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过使用信贷风险系统、人行征信系统及信用村镇的创建,使县域地区居民的诚信意识有所提高,新增不良贷款得到较大的控制。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小额、分散”为主要特点,其信贷业务的良性循环更有赖于良好的信用体系的支持,加上信贷风险程序的复杂性,很多优质的客户农村信用社不能为他们提供便捷的服务,仅龙岗农村信用社今年1—5月份发放各类贷款为1106笔金额3318.17万元,比上年同期1205笔金额3615.5万元,少投放99笔金额296.83万元,形成了信用环境和信贷程序不宽松,各种贷款都明确了“四包一挂”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再好的客户有上述的因素制约也只能爱莫能助。小额信用贷款证自2004年开展以来运行良好,但从2009年信贷风险系统上线运行以来,经营社只按章操作,不能灵活运用,使简单的信贷业务又设置成了复杂化,使这一品牌优势刚推广开又被制约,据统计2009年龙岗农村信用社全年发放贷款2973笔金额5956万元,而2010年全年发放贷款仅2872笔金额为4633万元,同期减少101笔金额4633万元,2011年贷款投放持续下降,其支农服务和内部效益相应也减少,与当地经济发展不能同步,这对即将包揽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因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使农村金融长期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农村信用社除农户小额信贷外,其他贷款品种都须提供抵押或担保,而我国《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多数农户和农村经济实体因缺少所谓的“有效”足值抵押品和担保,使农户难以达到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准入条件,同时,农村信用社面对农户发放的贷款由于小额、分散,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村信用社不可避免地成为风险承担者。农村地区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农村金融长期以来面临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

4、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上的滞后使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受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三农”对高效快捷金融品种和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仍然以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为主,支持结算体系残缺,电子化建设滞后,金融技术创新、工具、理财等创新产品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使其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

1、多方努力,多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出台农村抵质押担保政策或措施,使林木所有权及农村房产等真正成为农户向农信社贷款的有效融资担保标的;二是继续推广农户、小企业3至5户的联保制度,2008年联保贷款推行以来,龙岗信用社共发放联保贷款1950多万元,有效及时地解决了农村个体企业户的燃眉之急,深受用户好评,且没有一笔形成不良;三是建立农贷担保基金,专门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四是农信社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特点的客户评价体系,把农村各类信贷资金需求对象纳入信贷评价范畴,推广农民住房贷款、农用大型机具购建贷款、被征地农民创业贷款等信贷品种。

2、加强合作,解决农信社支农资金紧张和清收不良贷款难的问题

一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国家对限制到农信社开户结算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使农信社在资金组织渠道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从而扩大其支农资金来源,增强后劲;二是加强与政府农资部门的沟通,争取其向农信社推荐优质支农项目,帮助农信社拓宽信贷服务领域,促进其支农资金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司法、纪检等部门的沟通,使定期召开银政联谊会成为制度,借助合力提高农信社依法收贷的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农信社支农资金的损失。

3、完善机制,改善信用环境,解决县域地区经济信用环境差的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应在优化信用环境、支持信用社信贷投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降低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大户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二是大力开展“信用工程”,按照方便、灵活、安全的要求,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次数不限、周转使用的程序办理。同时信贷人员还应坚持走出社门,访农民家、知农民情、助农民富,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贷款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4、加快创新,解决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滞后的问题

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在农村有极大的开拓潜力,农村信用社应在完善电子化网络平台的前提下,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开发适应于农村市场的电子金融服务产品,创建自己的金融超市,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能简化的就要简化,采取一次授信,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随用随贷,最好的办法,把授信额度在与用户签订相关协议后直接存入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来取代繁杂的办贷程序,要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的信贷服务做活做强,不断丰富自己的特色产品,建立农村信用社自己的金融品牌。同时,根据县域地区客户的不同需求,对地区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准确定位,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不足点,向地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优质服务,通过提升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贾晓辉: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1(1).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8)

关键词 四川 农村 学校体育 规划

The Present Situation or PE In The Countryside Of Sichuan

Province & A Few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Plan

Deng Yaonin et 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China 62501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a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we come to the conclusi on that the PE activities are often neglected for being short of money and in need of basical fa cilities in spiteof some diffetences geographically.Thus,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tionabout how to make a practical plan for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Sichuan,Countryside,Scool PE,development plan

* * *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80%的学校和74%的学生在农村,而四川省又是农业大省。因此,农村学校体育的 好坏,直接关系到全省、全国体育、健康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四川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发 展极不平衡,所以,通过对四川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对于制定四川农村学校体育“九五”发展规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就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硬件、教学等进行初步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的其它问题今后将做专题研究。

2 研究的方法

2.1 研制调查方案,实施调查。调研方式:在省教委体卫处指导下,通过有关地、市、州调查,我校 学生返家时调查,信函调查,课题组实地调查,并召开小型坐谈会。

2.2 对回收的资料作了数理统计、分析。

2.3 本次调查涉及四川省23个地(市、州)的93个县(市、区)。发出调查表格1100份,回 收863份,回收率约80%,其中有效统计表格约611份(70%)。调查资料按区域、中小学进行了分 类统计与处理。

2.4 所调查统计的611所学校分布情况如下:

川西(131所) 成都(35) 德阳(30) 绵阳(32) 乐山(

34)

丘陵(206所) 内江(31) 自贡(23) 遂宁(22) 泸州(

38) 宜宾(43) 重庆(49)

盆周(230所) 广元(27) 南充(32) 巴中(21) 广安(

20) 万县(34) 达川(25) 雅安(26)

涪陵(24) 黔江(11)

民族(44所) 甘孜(11) 阿坝(12) 凉山(10) 攀枝花(

11)

3 结果与分析

3.1 场地器材与经费(表1、表2)

3.1.1 教学场地同国家教委规定的最低人均12~15m[2]的要求差距较大,全省平均2.5 3m[2],教学、锻炼必须的蓝球场小学仅0.97块、中学1.44块;排球场小学0.32块、中学1 .31块。盆周地区生均场地面积最高。

表1 场地、经费统计表

(附图 {图})

表2 主要器材比较差

(附图 {图})

3.1.2 体育器材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差约50%~60%。特别是教 学、锻炼、《锻炼标准》等所必须的实心球,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配备,而简单易行的跳高架、跳绳等与要 求相差很远,单杠、双杠、垫子等体操器材缺口较大。从地区来看,无明显差异;乡镇、村学校条件愈差。

3.1.3 91.3%的中学和86%的小学都有数量不等的体育经费。小学体育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 0.23%、中学占0.42%,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0.30元,中学也仅0.6元。总体上看,农村 中小学体育经费紧张是突出问题,有95%的学校认为,体育经费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地 区来看,川西地区经费比例高于其它地区,这与经济状况明显相关。

3.2 体育教学情况

邓跃宁,等 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制定发展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表3 体育教学情况统计表

(附图 {图})

3.2.1 全省有66%的小学和88%的中学制定有体育教学大纲

,但仍有相当部分(近30%)的 学校没有这最基本的计划,从而体育教学只能是无足轻重了。

3.2.2 全省有33.5%的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松散,其中,小学、中学分别是37%和30%, 放羊式教学、任意停课等现象突出,表现为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3.2.3 有50%的小学和23%的中学没有确实加强体育课堂管理,缺乏必要的课堂常规等规章制 度。有62%的小学和78%中学制定有体育考试办法,但体育考核内容、标准随意性大,缺乏严肃性和权威 性。体育考试不合格仍然可以升学、评优的现象严重,从而使体育难有应有的地位。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大纲、课堂常规等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较为突出,教 学组织松散、考试管理不严等原因,是影响和制约农村体育教学的主要矛盾。表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 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法规性文件,难于贯彻实施,从而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质量。

3.3 课外体育活动

表4 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

(附图 {图})

3.3.1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达到人均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小学占55%,中学占69%,在这些学 校中,真正安排、并认真组织的学校,小学、中学分别占36.67%和68.67%,而在可统计的情况下 ,参加人数小学占57.47%,中学占64.18%,可见,尽管一些学校将课外体育列入了课表,但认真 实施、落实的学校并不多;另外,还有近40%的学生并没有参加,按照这一统计,最后实际参加每天锻炼的 学生寥寥无几。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无明显差异。

3.3.2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小学占72%,中学占84%,也就是说,仍然还有许 多学校连最基本的实施工作都没有。从实施《标准》的情况来看,小学达标率63.25%,中学80.36 %,这项指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尚有差距,从而反映了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工作的艰巨性。

3.3.3 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校运动会,坚持每年一次的小学占55.67%,中学占78.67% ,有33%的中、小学根本不召开运动会。可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还难于贯彻执行。从地域 来看,川西小学要好于其它的地区,而中学则是盆周地区优于丘陵和川西地区。

4 关于编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的思路与建议

编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中,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四川省关于编制“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 远景目标的文件,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结合全省以及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和 我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实际,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4.1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普九”教育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轨道。

4.1.1 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底子薄、经费少、发展落后和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事实,因此,我们要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明确目标。农村学校占80%,农村学生占74%,这是教育事业 的大头,是体育文化事业的重头戏,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 义,要认识到,加强农村学校体育不仅是增强农村学生的体质,而且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需 要,是增强民族素质,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把农村 学校体育纳入“普九”督导内容、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优的一项必备指标,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制定校长任 期目标管理协议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责任书的内容。

4.1.2 认真贯彻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 工作条件〉的意见》,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端正农村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纠正忽视体育工 作的现象,为农村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体魄强健的劳动者。

4.2 制定规划,加强目标管理

4.2.1 规划中要体现分类指导,分层次要求的原则。我省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等发展不平衡,从而也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要分类指导、分层次要求。

首先,制定基本目标,即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基本目标。做到每所学校(含村小、 单班校、复式班)都开设体育课,开展课间操和课外锻炼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乐 趣。其次,在实现上述基本目标的地区和学校,则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以改善体育器材设施为条件,不断加 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的效益,实现增强体质、培养习惯、提高 能力的目标。第三,在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校初中等,重点搞好一所以上学校体育的业余训练,建立传统项 目基地,提高部分有运动才能学生的竞技水平,实现培养后备人才的目标。要根据我省的区域特点和社会、经 济、文化教育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分别制定川西、丘陵、盆周、少数民族地区的规划和目标,体现分类 指导,分层次要求的特征。

4.2.2 制定规划加强管理

首先,学校要制定年度体育发展计划,乡(镇)要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各县要制定5年发展战略,各地、 市、州要制定好2010年远期目标。其次,全省应先抓好一个地区,地区(市)抓好一个县,县抓好一个乡 (镇),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逐步普及。另外,要强化对规划的检查、评估和表彰活动,把农 村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县、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系列,列入干部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

4.3 在制定、实施规划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我省现状来看,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应重点解决好体育课和体育经费、器材以及课外体育 活动等。关于师资、管理、科研等将在本课题的其它 报告中研究。

4.3.1 以体育课为突破口,抓好《达标》工作,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使学生获得体育教育的 机会,享受体育的乐趣。首先,由于各地农村差距较大,起点不同,但上好体育课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突破 口。农村体育课可以突破城市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选用教材,提高体育开课率。在村小(复式班、单班校) ,要依靠班主任、兼职体育教师力争按九年义务教育大纲,选用可以开设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在开课率高的 地区,对乡属中心校、完小要按教学计划和教案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对乡、镇及条件较好的学校,应 在保证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进行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同时,建立完善课堂常规 、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其次,要坚持以开展“课间操”课外锻炼为手 段,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按《锻炼标准》的要求,因校制宜,符合农村特点,力求实现每天1小时锻 炼。村小、乡中心校、镇中学应该结合《全民健身计划》,使之成为该地体育教学、锻炼的中心。第三,有条 件的学校,特别是乡、镇要抓好一个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搞好传统项目;县、镇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上以田 径为主的运动会。对规划较小的村小、单班校、复式班等,可以通过联合的办法来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4.3.2 关于体育器材、设施

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国家根据目前各地学校条件较差的现状,颁布了《 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问题较多,差距甚远,执行难度也较大,其原因仍然受到 经费等限制。在95期间,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工作: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9)

    关键词 四川 农村 学校体育 规划

    The Present Situation or PE In The Countryside Of Sichuan

    Province & A Few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Plan

    Deng Yaonin et 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China 62501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a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we come to the conclusi on that the PE activities are often neglected for being short of money and in need of basical fa cilities in spiteof some diffetences geographically.Thus,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tionabout how to make a practical plan for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Sichuan,Countryside,Scool PE,development plan

    * * *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80%的学校和74%的学生在农村,而四川省又是农业大省。因此,农村学校体育的 好坏,直接关系到全省、全国体育、健康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四川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发 展极不平衡,所以,通过对四川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对于制定四川农村学校体育“九五”发展规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就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硬件、教学等进行初步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的其它问题今后将做专题研究。

    2 研究的方法

    2.1 研制调查方案,实施调查。调研方式:在省教委体卫处指导下,通过有关地、市、州调查,我校 学生返家时调查,信函调查,课题组实地调查,并召开小型坐谈会。

    2.2 对回收的资料作了数理统计、分析。

    2.3 本次调查涉及四川省23个地(市、州)的93个县(市、区)。发出调查表格1100份,回 收863份,回收率约80%,其中有效统计表格约611份(70%)。调查资料按区域、中小学进行了分 类统计与处理。

    2.4 所调查统计的611所学校分布情况如下:

    川西(131所) 成都(35) 德阳(30) 绵阳(32) 乐山(

    34)

    丘陵(206所) 内江(31) 自贡(23) 遂宁(22) 泸州(

    38) 宜宾(43) 重庆(49)

    盆周(230所) 广元(27) 南充(32) 巴中(21) 广安(

    20) 万县(34) 达川(25) 雅安(26)

    涪陵(24) 黔江(11)

    民族(44所) 甘孜(11) 阿坝(12) 凉山(10) 攀枝花(

    11)

    3 结果与分析

    3.1 场地器材与经费(表1、表2)

    3.1.1 教学场地同国家教委规定的最低人均12~15m[2]的要求差距较大,全省平均2.5 3m[2],教学、锻炼必须的蓝球场小学仅0.97块、中学1.44块;排球场小学0.32块、中学1 .31块。盆周地区生均场地面积最高。

    表1 场地、经费统计表

    (附图 {图})

    表2 主要器材比较差

    (附图 {图})

    3.1.2 体育器材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差约50%~60%。特别是教 学、锻炼、《锻炼标准》等所必须的实心球,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配备,而简单易行的跳高架、跳绳等与要 求相差很远,单杠、双杠、垫子等体操器材缺口较大。从地区来看,无明显差异;乡镇、村学校条件愈差。

    3.1.3 91.3%的中学和86%的小学都有数量不等的体育经费。小学体育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 0.23%、中学占0.42%,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0.30元,中学也仅0.6元。总体上看,农村 中小学体育经费紧张是突出问题,有95%的学校认为,体育经费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地 区来看,川西地区经费比例高于其它地区,这与经济状况明显相关。

    3.2 体育教学情况

    邓跃宁,等 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制定发展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表3 体育教学情况统计表

    (附图 {图})

    3.2.1 全省有66%的小学和88%的中学制定有体育教学大纲,但仍有相当部分(近30%)的 学校没有这最基本的计划,从而体育教学只能是无足轻重了。

    3.2.2 全省有33.5%的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松散,其中,小学、中学分别是37%和30%, 放羊式教学、任意停课等现象突出,表现为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3.2.3 有50%的小学和23%的中学没有确实加强体育课堂管理,缺乏必要的课堂常规等规章制 度。有62%的小学和78%中学制定有体育考试办法,但体育考核内容、标准随意性大,缺乏严肃性和权威 性。体育考试不合格仍然可以升学、评优的现象严重,从而使体育难有应有的地位。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大纲、课堂常规等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较为突出,教 学组织松散、考试管理不严等原因,是影响和制约农村体育教学的主要矛盾。表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 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法规性文件,难于贯彻实施,从而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质量。

    3.3 课外体育活动

    表4 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

    (附图 {图})

    3.3.1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达到人均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小学占55%,中学占69%,在这些学 校中,真正安排、并认真组织的学校,小学、中学分别占36.67%和68.67%,而在可统计的情况下 ,参加人数小学占57.47%,中学占64.18%,可见,尽管一些学校将课外体育列入了课表,但认真 实施、落实的学校并不多;另外,还有近40%的学生并没有参加,按照这一统计,最后实际参加每天锻炼的 学生寥寥无几。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无明显差异。

    3.3.2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小学占72%,中学占84%,也就是说,仍然还有许 多学校连最基本的实施工作都没有。从实施《标准》的情况来看,小学达标率63.25%,中学80.36 %,这项指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尚有差距,从而反映了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工作的艰巨性。

    3.3.3 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校运动会,坚持每年一次的小学占55.67%,中学占78.67% ,有33%的中、小学根本不召开运动会。可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还难于贯彻执行。从地域 来看,川西小学要好于其它的地区,而中学则是盆周地区优于丘陵和川西地区。

    4 关于编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的思路与建议

    编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中,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四川省关于编制“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 远景目标的文件,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结合全省以及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和 我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实际,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4.1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普九”教育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轨道。

    4.1.1 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底子薄、经费少、发展落后和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事实,因此,我们要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明确目标。农村学校占80%,农村学生占74%,这是教育事业 的大头,是体育文化事业的重头戏,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 义,要认识到,加强农村学校体育不仅是增强农村学生的体质,而且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需 要,是增强民族素质,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把农村 学校体育纳入“普九”督导内容、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优的一项必备指标,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制定校长任 期目标管理协议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责任书的内容。

    4.1.2 认真贯彻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 工作条件〉的意见》,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端正农村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纠正忽视体育工 作的现象,为农村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体魄强健的劳动者。

    4.2 制定规划,加强目标管理

    4.2.1 规划中要体现分类指导,分层次要求的原则。我省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等发展不平衡,从而也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要分类指导、分层次要求。

    首先,制定基本目标,即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基本目标。做到每所学校(含村小、 单班校、复式班)都开设体育课,开展课间操和课外锻炼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乐 趣。其次,在实现上述基本目标的地区和学校,则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以改善体育器材设施为条件,不断加 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的效益,实现增强体质、培养习惯、提高 能力的目标。第三,在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校初中等,重点搞好一所以上学校体育的业余训练,建立传统项 目基地,提高部分有运动才能学生的竞技水平,实现培养后备人才的目标。要根据我省的区域特点和社会、经 济、文化教育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分别制定川西、丘陵、盆周、少数民族地区的规划和目标,体现分类 指导,分层次要求的特征。

    4.2.2 制定规划加强管理

    首先,学校要制定年度体育发展计划,乡(镇)要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各县要制定5年发展战略,各地、 市、州要制定好2010年远期目标。其次,全省应先抓好一个地区,地区(市)抓好一个县,县抓好一个乡 (镇),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逐步普及。另外,要强化对规划的检查、评估和表彰活动,把农 村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县、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系列,列入干部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

    4.3 在制定、实施规划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我省现状来看,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应重点解决好体育课和体育经费、器材以及课外体育 活动等。关于师资、管理、科研等将在本课题的其它报告中研究。

    4.3.1 以体育课为突破口,抓好《达标》工作,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使学生获得体育教育的 机会,享受体育的乐趣。首先,由于各地农村差距较大,起点不同,但上好体育课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突破 口。农村体育课可以突破城市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选用教材,提高体育开课率。在村小(复式班、单班校) ,要依靠班主任、兼职体育教师力争按九年义务教育大纲,选用可以开设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在开课率高的 地区,对乡属中心校、完小要按教学计划和教案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对乡、镇及条件较好的学校,应 在保证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进行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同时,建立完善课堂常规 、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其次,要坚持以开展“课间操”课外锻炼为手 段,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按《锻炼标准》的要求,因校制宜,符合农村特点,力求实现每天1小时锻 炼。村小、乡中心校、镇中学应该结合《全民健身计划》,使之成为该地体育教学、锻炼的中心。第三,有条 件的学校,特别是乡、镇要抓好一个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搞好传统项目;县、镇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上以田 径为主的运动会。对规划较小的村小、单班校、复式班等,可以通过联合的办法来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4.3.2 关于体育器材、设施

    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国家根据目前各地学校条件较差的现状,颁布了《 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问题较多,差距甚远,执行难度也较大,其原因仍然受到 经费等限制。在95期间,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工作: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10)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最南部,全市总幅员面积3217平方公里,森林和山地占总面积的85%,耕地占总面积的7%,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厘田,半分道路和家园”的山区市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因此,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情况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一直是集安市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集安市气象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和防御气象灾害知识宣传,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1、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平台和信息平台

2007年以来,集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建设安装了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及广大农村的自动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信息监测自动化,为严密监视及收集暴雨、低温冷害、寒潮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等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为保证区域气象站监测到的实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领导、社会公众和广大农村地区,最大限度的扩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我局针对监测及时,不畅的问题,2009年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在防汛办、森防办、交通、水库、电力、学校、医院、及全市11个乡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电子显示接收屏和手机短信传播网络,成功搭建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解决了乡镇一级气象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了气象灾害信息出口的畅通。

2、完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

为做好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10年我局编写了《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集安市政府以集政文〔2010〕6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建设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将组织实施的六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重点加强城市、农村等地区以及农业、林业、交通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着力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升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我局积极协调集安市政府,印发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集政办发〔2010〕44号)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水利、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等问题,为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前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多种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随着气象手机短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也局限于乡镇一级,大部分村屯仍然无法覆盖,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农民,甚至相当多的村、组都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使用互联网,农村网络信息化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再就是农民对防灾减灾意识不足,遇到灾害时,也只是望天兴叹。

3、财政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制定的规划及预案落实程度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篇(11)

[2] 凤凰财经.商务部等19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EB/OL]..

[4] 于占海,李二超,刘华斌.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专访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负责人[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