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阅读的教学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9 16:35:26

阅读的教学方法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1)

古往今来,教师的历史使命是传递、授业、解惑。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又是重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框架式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时,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把握内容。如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按照一定的框架,看它们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运用了哪些素材作论据,怎样来论证的。当然,框架式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不是随便找出一条线索。我们的教科书,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文章框架。具体的阅读要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

2.感悟性阅读法

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享受与作家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比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 ――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厚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体贴父亲,父亲关爱儿子等人间真情。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进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母爱的无私和广博以及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形式与学生内心情感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从而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

3.鉴赏性阅读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要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爱”字,正是这种理智的爱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样《两小孩辩日》,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有的认为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有的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4.比较阅读法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2)

让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条理,通过分析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善于模仿,经常通过范读、录音读,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有助于提炼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堂上还注重学生的表达,既有语言上的表达,又有内容上的表达。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急于求成,力求表达上完整、准确、简练,讲究用词贴切,感情真实。让学生明白怎样说话,说什么话。对于有情景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情演示出来,加深印象。

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对于综合阅读,综合实践才有能力去完成。如人教版第八册新编教材在编排上增加了一些综合性阅读内容,要完成这方面的内容老师学生都要花一定的工夫。不能把任务交给学生就了事,也不能包办代替,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阅读方面的指导。由于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条件不是很好,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只有一个学生家中有电脑,明显的资源不足。我号召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搜集名人伟人成长故事。

二、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培养阅读习惯,学会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向课外阅读延伸,让他们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能够阅读大量的书籍,我们班上办了图书角。书籍全是学生自己捐助的。有《三国演义》、《中国百科全书》、《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3)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我的做法:一是美文美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二是名著通读。筛选一些名著,让学生通读,了解故事内容,掌握事件线索,理清发展思路,提取有用信息。三是精品精读。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对话阅读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境中学“语文”、了悟文字。在阅读中,应注意以下“对话”:一是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语言含义深刻?”等等;二是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通过对话阅读给学生以正能量,使之受益终生。

三、理解阅读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如鲁迅先生的《社戏》,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四、多元解读

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因此,“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

五、摘抄诵读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4)

在行动研究中,我发现“以读代讲”的具体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要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实际灵活多变。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师生互动三读。

一、学生三读

1.读认字词。让学生初读课文,主要任务是了解课文大意,同时认识生字新词。可以指名优生读,碰到生字词稍作停顿,全班跟着念两遍,注上拼音。如果课文较浅,就让全班一起试读,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激情。在对课文整体感知中,解决生字的认读,坚持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理。这样做比较适合低、中年级实际,逐步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好习惯。

2.读理文脉。再次读课文,主要任务是理清文章脉络,看清每一小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就是看懂课文的开头、经过、结尾,看清课文的主要部分由哪些内容组成。中、高年级学生以轻声读为好,将注意力潜入文脉之中,随着作者的思路穿行,对课文的了解更完整和透明。

3.读悟意境。第三次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人物的特点,用富有情感的语调传情地读,读出形象和心灵,读出场景和氛围,读出感触和领悟。

以上的“学生三读”和下文的“教师三读”,并非机械排列先后,而要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文的难易程度,或学生先读,或老师先读,还可以师生互补、互融、互动。

二、教师三读

1.范读引领。让教师范读,以低中年级为宜,包括:(1)规范认读。让学生听清每个音节和语感。读到生字时,示意全班学生跟读、回读,在牢记字音的基础上,还要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这个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语言环境里理解这个词的本意、喻意、引申意。(2)示范朗读。老师范读要体现本文的语言特征,分清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表达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要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悟出作者的内心,悟出文本的内涵,产生共鸣,品尝语言文字的滋味。

2.精读指点。精读以充分理解和记忆为目的,仔细分析和全面理解词句及语法。要根据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老师首先对重点部分精读分解;然后对全文进行真情感悟,读出语境,同时适当补充语言描绘,艺术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慢慢地酝酿、再酝酿,经过一个个触发点,将深情激发出来,达到既咬文嚼字又入境入理的效果。

3.品读诱导。品读即仔细阅读、品味。小学生阅读要避免囫囵吞枣,或蜻蜓点水,诱导学生细细品读,同作者同喜同悲,感悟作者的心境和写作技法。第一步可以带着问题品读,将品读目标与解答问题统一起来。平时练习也好,试卷考题也好,学生往往认为读是为了寻找答案,因此老师的品读要顺应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品读中解决难题。答案有三种情况:在文本里直接找到现有的语句,作为答案;从文本的许多内容中,读出要领,概括成简明的答案;对现有的句子加以剖析,反复体会和联想,使“其意自见”。这一步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第二步彰显个性品读,通过老师的品读,创设自由阅读的氛围,充分展示各自的口语才能,充分表达各自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多彩的收获。

三、师生互动三读

“以读代讲”需要书声琅琅,声声悦耳,人人参与,充分地读;也需要书香融融,人人乐意,领悟地读,快乐地读。师生互动阅读的方式,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极大地激发阅读的兴趣。尤其是: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101-02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英语教学的任务必须由传统的知识掌握转向语言交际运用,必须由原先的“下笔能成文”转向“出口也能成章”,由原先的能读、能写转向能听、能说。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中课文教学中既要学习语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课文教学中应该是内容统帅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1.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培养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在高一、高二阶段。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由浅至深,由外而内的认识规律。高二英语在高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课文教学的份量和力度,课文篇数增加,篇幅加长,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的阅读理解练习的题量也不断增多,题型也更为丰富多样。在教学中,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培养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就是要利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去解读包含一定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的阅读材料。英语知识是指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知识的总和,非英语知识是指英语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即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知识经验的总和。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

3.从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来看,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分析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出现,反复循环,因而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记忆更加牢固,同时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诸如语言背景、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信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摸索阅读技巧,积累阅读经验,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直接应用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课文阅读训练与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课外精读和课外泛读相结合。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英语知识水平得到了强化和巩固,进一步开发了智力,而智力的开发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促使自己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

二、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1.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这是保证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前提。提前将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学,每堂课开始,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不在阅读前单独教生词,而在讨论和语境中呈现生词,并借此检测或巩固学生对单词的理解。

2.启发学生阅读要点,这是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对所学文章要点提出要求学生阅读寻找答案、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阅读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变单讲语法知识为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变单纯讲语言结构为结构讲解和语言功能应用相结合。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知识的运用促使交际能力的形成,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发展。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6)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渗透适当的阅读策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能,逐步培养其语言学习能力。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的方法。阅读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快速阅读策略(寻读和略读)、细读策略(找主题句、找细节、区分重点与次重点和推理)。元认知策略按阅读阶段可分为:读前策略――预习、预测、想象;读中策略――自我询问和自我监控;读后策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笔者结合自己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在阅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运用图示法,梳理信息,概括主旨

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转换信息输出”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捕捉信息和加工信息,并为以后的交际储存更多的可以随意提取的信息。课文是信息的载体,纯粹以文本形式呈现的信息往往头绪繁杂,会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教师可利用信息转换形式,帮助学生把文本形式的阅读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便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转换形式有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网络图、流程图和时间线等。这些形式可以通过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关系(网络图)、分类关系(树形图)、事件的发展过程(流程图)以及戏剧场景(简笔画)等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为之后的交际活动储存更多的有效信息(葛文山,2012)。

这种以图形为主要方式、揭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教学策略就是图示法,其实质是使科学知识现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零碎知识系统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便于学生处理和存储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将繁杂的文字表述转化成清晰的图示必须建立在真实而有效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如,教师用排序的方式启动阅读教学,就可以降低任务难度,保证学生能较快完成任务,为下面的阅读活动做好有效铺垫。

二、设计表格法,再现谋篇布局的过程

笔者借鉴了胡学军(2010)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表格填空任务型阅读。这是一种逆向阅读方式,能够再现作者谋篇布局的过程,提纲挈领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要义。其常用方式为:先列提纲,确定主题词;后配分列信息,丰富相关内容。

表格填空任务型阅读是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将纲领性问题和细节性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形成主干信息与分列信息相关联的意识。同时,表格填空任务型阅读还可兼顾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与其他填空题一样,要求所填的内容符合语法。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使用此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1.以标题为切入点,采用问题呈现模式表格

“问题呈现模式”即5W & 1H(who、what、when、where、why、how)形式,其优点是信息匹配性强,便于直观呈现信息。材料虽然不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但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梳理出要点,学生通过解答来把握文章信息。

2.设计表格填空任务,在实践中内化阅读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根据问题来寻找答案,而此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呈现标题和阅读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再让学生从行文的角度去思考,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要提出恰当的问题,就必须看懂这篇文章,这样就促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

3.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和延伸阅读策略

开放性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撰写文章、交流汇报、介绍成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从而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因为阅读教学不单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一个给予学生支持、帮助的过程,一个进行阅读策略培训的过程,一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

三、捕捉关键词,凸显文章的整体脉络

课堂不是教学活动和任务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它需要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明晰的线索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加工和处理(葛文山,2012)。而关键词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识句段关系。换言之,抓住关键词就能引领学生对文章全篇的解读。

1.设计问题

教师先通过“通读全文――分段――找段落大意”的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而后在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节理解时,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捕捉各部分的关键词。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需要板书关键词句。

2.注意关联词

各种起语篇纽带作用的关联词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既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文脉,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领会情感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准确把握文脉。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的关键词句,以及文本框架结构或文章整体脉络复述课文。

四、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阅读策略渗透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垂范。如,scanning前教师做快速寻读的示范并讲解要领。阅读中鼓励学生做好划线、圈点等标记工作,在核对过程中,逐一确认学生对所学阅读技能的运用。让学生寻找每段话的相关主题语句,并明确提示学生注意每段文章的首句或末句。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训练一定要渗透在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2.多采用小组活动和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互相合作中就阅读材料展开讨论,共同处理阅读中的有关信息,探索解决复杂问题的不同方式。

3.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英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确定阅读的材料、阅读的目标和需采用的阅读策略,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阅读中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应切合学生实际,反映学生的需求,适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7)

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通常略读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找每段的中心句等,以此来把握全文。在许多文章中中心句一般情况下是一段的首句或是尾句。还有一些片段需要找关键词,例如高二上册《Fact and fantacy》最后一段。它里面就有众多的动词和介词,只要把握住这些词,这一段的中心大意就不难找了。

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例如高二14单元阅读《I have a dream》,就可以先要求学生找出里面的数词,再找出每个时间点发生的事件。这样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挖掘,课文自然就容易学了。

细读: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当遇到记叙文时,通常带着wh问题(即who.what.when.which.where.why.how)。最为典型的是《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可以让学生填一个name card,里面可以设计主人的姓名、职业、作品等。

推读:英语阅读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理过程。这既包括推测生词的意思,也包括对文章内含信息和文章下文的推测。比如:What do you think next?What makes youthink so?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推断下文,例如first,second,also,notonly,but also等过渡词。

概读:要求学生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态度、观点、看法等,进而渗透全文。在《The Special Olympics》一文中作者的观点就很明确,呼吁整个社会尊重残疾人,关注残奥会。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8)

G623.22

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利用阅读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水平,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掌握较好的识字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实现自主识字与互助识字,掌握注音识字方法,可以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行摘抄当中遇到的优秀篇章,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今后的作文学习。

一、科学选择阅读识字课教材

笔者对当前语文阅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的阅读识字教材,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益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记忆;主要做法有: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协调的歌曲形式、故事形式、古诗形式、成语形式;主要内容包括: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也可以引用一定数量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教材应该具有下面特点:

(一)不能偏离教材的阅读要求,主要利用课上时间开展阅读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应急于求成,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阅读识字过程中重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这样的教材具备很多优势,利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正确辨析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当中,才能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同时拥有了阅读兴趣也可以实现轻松阅读,如果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就不可能进入阅读状态。

应用这样的阅读教材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阅读识字能力,而且也可以逐步淘汰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有效阅读。在阅读课程设置方面,不需增加过多的阅读课时,防止由于增加阅读课时而影响到其它课的学习。

二、利用阅读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策略

笔者为了保证在阅读教学中创造一个轻松、民主的环境,认为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下面这些环节:第一,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识字;第二,自主读出字音;第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增加课外阅读知识。可以设计如下这些阅读教学活动:

(一)利用课余时间识字。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识字,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小组成员共同研究下提高识字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文,遇有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尝试自己解决,如可以利用查字典、问同学、上网等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间互帮互助,遇有自己不能解决的生字时借助大家的力量共同研究;第二,教师可以先进行领读,保证学生读准字音。因此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要求学生一字一词读准读透;第三,遇有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利用查字典的方法标注字音。学生进行阅读预习时可以解决遇到的生字。教师可以将本课所有生字集中在一起教学,制作成各种卡片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读音,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印象。

(三)利用阅读掌握生字。阅读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阅读最后的要求是相同的。第一,可以利用多种方法阅读,如教师与学生共同读、教师领读、学生自己读等。学生利用放开声音读、默读等方法,可以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第二,如果遇到的生字或生词不易于掌握,可以联系文章的上下文进行理解,形成正确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卡片的做法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待学生全部掌握后可以擦除全部的标记,再要求学生阅读,认真听辨学生的读音。

(四)丰富阅读内容。在学生能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知识,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利用自主探究的做法,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遇到低年级学生阅读时要在分析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设计简单的阅读内容;遇到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丰富阅读内容。

三、利用阅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的效果

(一)利用阅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可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进行。很多学生在升入新班级时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如唐诗与歌曲等,教师要保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民主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R字能力,还需认识到日积月累的重要性。如利用歌曲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而且也可以顺利掌握其中的词汇,帮助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提高阅读识字能力。

(二)利用阅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生字。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认识生字与生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与生词,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利用阅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阅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大量生字,降低学习生字的难度,将学生置于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利用阅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有利于开展课外阅读。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解决生字,而且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生字生词的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识字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顺利开展后面的读写训练,使语文阅读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种教学资源,不断引进新型教学手段丰富语文阅读内容,做到上述这些,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才能帮助低年级学生顺利进入今后的语文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李玉环.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西部素质育.2016(22)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96-02

阅读能力是一种对英语运用的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些问题。(1)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侧重于对英语知识的传授,对阅读教学缺乏有效地阅读技巧以及方法的指导,没有全面认识到英语阅读材料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其在英语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这样就束缚了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2)英语知识是英语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英语阅读中所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就会限制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3)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有效的阅读方式就会阻碍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中学英语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

1.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式

在有效阅读教学之前首先要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不要只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要把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积极的引导与参与,对学生阅读中的学习技巧进行科学的指导。在词汇的理解与运用中要加强学生对构词法的理解与掌握,这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构词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构词方法,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还能让学生更准确的运用词汇。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阅读获取有效的信息,最终实现培养其阅读技能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为目的,让学生能对文章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明确教学目的,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小组讨论,最终获取有用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全班同学那里得到信息反馈,然后把全班同学的理念落到实处。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节约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教学目标也才能完成。学生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2.根据文章的内容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

(1)匀速阅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先用一般速度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然后阅读习题,再回到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会经常用到;(2)快速跳读,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可以让学生很快的抓住文章的主旨,每篇文章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都有一个主题段,抓住主题段就能很快了解文章大意;(3)细节复读,这种方法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对文章中的细节部分反复阅读,找出问题的答案;(4)带题速读,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有针对性,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答案;(5)内容图式的方法,这种方式其实就是“猜测―证实”的过程,当学生看到文字符号时就会在大脑中搜寻已经存在的相关图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学生阅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的,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能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

3.为学生设计相关的训练题

学生在完成了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关的能力训练题,如果所选的阅读内容是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提示信息,让学生根据所提示的信息进行复述,然后逐渐减少提示信息,让学生尽量经整篇文章复述出来,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材之后的辅助练习或者与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与文章的结构或者内容都有很大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来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将阅读教学中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在练习中得到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于教材,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份量,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时,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和年龄的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可以是名著、故事、幽默等,通过对这些外国读物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异国的氛围,还能提高他们对英语的阅读兴趣,同样能加深他们对英语的理解。

还要适当的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虽然有些学生阅读训练时好像对英语知识已经掌握了,但在阅读文章时还会有一些看不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英语教学的方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就国内外的大事进行讨论,通过各种话题拉近学生与外界的距离,扩充他们对知识背景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阅读起来更加容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使用英语的习惯,可以通过订阅英语书刊,观看其他国家的纪录片,观看外国电影等方式来丰富知识背景,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

三、结语

中学英语有效阅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阅读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小琴.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05)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10)

1.阅读知识的教学

阅读知识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要素”,没有这一要素,阅读就无法进行,阅读教学也就无从入手。阅读知识教学与一般语文知识教学的区别在于,它专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中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听说和写作中必备的基础知识沟通组成整个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体系。阅读知识教学与其他语文知识教学互相联系,所以阅读知识教学中并不排斥与适量的听说知识和写作知识教学的结合。因为各有重点,所以在阅读知识教学中,其他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应为阅读教学服务,都不能代替阅读知识教学。

2.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之所以成为阅读,是以阅读能力为主要标志的,因此阅读能力训练应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中心环节的构成则是平时所说的阅读能力结构。正确把握阅读能力结构是我们顺利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前提。阅读能力结构主要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和借鉴能力所组成。

(1)认读能力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获得阅读材料最浅层意义的能力。认读能力的功能在于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学习和掌握文字的形、音、义的基本特点和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律,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解词的技能技巧和简单的阅读方法,为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形成打下必要的基础。

(2)理解能力是基本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词句、段落、篇章、修辞的理解,领会文章内容和现实的能力。理解能力的功能在于提高阅读者由现象而本质、由本质而现象、由局部而整体、由整体而局部地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即懂得阅读材料以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由什么样的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

(3)评赏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对阅读材料从思想观点到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的评价、鉴赏的能力,是对理解能力的深化。如果说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如实的分析,是使主观认识逐渐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过程,那么,评赏能力则是以阅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思想观点来评价、赏析读物的好坏、是非、美丑,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客观存在受主观检验的思维过程。

(4)借鉴能力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阅读者从阅读材料中受到启示,通过推理、发现、提出或解答超出读物原意之外的新问题,获得创新,并得以借鉴的能力。借鉴性的阅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读物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的评赏,主要在于通过阅读,得到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这种阅读借鉴能力不属于运用与写作的思路,仍然属于阅读能力的范畴,它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3.阅读态度的培养

阅读态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条件要素”,没有这一要素,阅读就流于形式,阅读教学也就难以为继。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知识的获得和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态度。因此,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这种阅读态度,包括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态度、良好的阅读习惯。

(1)明确的阅读目的。

阅读本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端正阅读目的作为一项必要的教学内容。大而言之,要使学生明确阅读与社会需要和自己终身所要从事的事业的关系;小而言之,要使学生明确从眼前的阅读材料中汲取何种认识、练就何种能力、获得何种教益。成功的阅读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

(2)自觉的阅读态度。

最有效的阅读是把阅读当作自身的需要,不是“要我读”,而是“我要读”。自觉地、主动地阅读是成功阅读的最佳主观条件。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态度的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

(3)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包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随时读书看报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都要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形成。但是,在所有的阅读习惯中,最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阅读的教学方法篇(11)

其次,要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在讲立体图形时,我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尽量使得求解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在阅读中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等等。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

再次,要学会归纳小结,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 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还有几个问题需特别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 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时间太短,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使指导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