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0 05:58:20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5-03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学历层次结构中,社会工作已经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甚至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后,如北京大学等。在全国200多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同。当然,不同的学校类别开设的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如综合性院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往往倾向于培养综合性社会工作人才,民族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医学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政法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层次的不同,还是培养院校的不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都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教学阶段来分,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大的行业来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业等几大行业的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具体的领域或者说按照课程设置来分,包括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为例,研究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践问题。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一)法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因为这个“法”字,使得其各方面披上了“法”的外衣。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的学生以法学类专业学生居多,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法学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纯粹的法学类专业如法律事务、贸易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专业就占差不多40%,法学类相关专业如法律文秘、司法信息技术、司法警察、刑事执行等专业占了近60%。其次,政法院校往往比非政法院校的非法学类专业开设了更多的法学类课程,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非法学类专业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均开设了法学类专业。最后,非法学类专业学生生活在以法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的校园,非法学类专业学生耳濡目染往往也“法律化”。正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多了“法律性”这一层外衣。

(二)政治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如因为“法”字而披上“法”的外衣一样,也因为“政”字而披上了“政”的外衣,即政治性。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历史的原因,即政法院校产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法干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就是在原来的广西政法干校的基础上成立,进而与广西司法学校合并而成。政法院校的历史性证明了政府院校的政治性。其次,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现实的原因,即政法院校较非政法院校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生手册明文规定,每周二下午各班分别召开主体班会,并且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统一拟定班会的主题。最后,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综上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又多了“政治性”这一层外衣。

(三)组织纪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因为其特有的“法律性”和较强的“政治性”,使得其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首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所有学生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具体来说,每天早上实行早操制度,阻止学生睡懒觉的行为。每天晚上10点以后开始晚检,杜绝学生深夜外出或夜不归宿的行为。其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察类专业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即早、中、晚均要出勤,而且早上要拉练,下午或晚上要进行军事训练。最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包括警察类专业学生和非警察类专业学生)经常外派执行执勤、安保等警务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表现其更强组织纪律性的一面。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当然也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综合影响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专业实践偏少。在各专业的毕业实践中,专业实践偏少,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实践中也难以避免专业实践偏少这个通病。对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调查发现,他们最多的是类似“我们没有实习到什么,根本没有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回答。造成这种专业实践偏少的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领域方面的问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领域首选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其次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再次是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这直接影响专业实践的专业性。第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或相关领域进行毕业实践,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难以融入工作。第三,毕业实践的时间偏短。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为三到六个月,实践单位往往因为其时间太短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实习生身上。当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偏低,除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之外,其他领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实践偏少。

(二)实践领域:多数在政法部门。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倾向于选择政法部门,即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即使不选择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大多数学生也选择在企业进行毕业实践。每届只有一到两个学生选择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毕业实践,毕业后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每届也就一两个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笔者认为是由前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法律性”所影响的。其他的选择在企业进行实习,笔者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待遇方面的考虑。而真正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实践的学生,则是真正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

(三)实践指导:缺乏专门的指导机制。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包含了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毕业实践是社会工作所有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总结提升的阶段。就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来看,首先缺乏的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机制,尤其是毕业实践的指导机制。具体体现在:指导老师如何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毕业实践如何计算酬劳、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评价机制等。其次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10年开设,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则开设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一人,专业教师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四)与毕业论文关系:脱离毕业论文。现在对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到底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一直是高职学校及教师们所讨论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毕业论文应该与毕业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如前所述,首先,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在非专业领域实践。其次,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进行毕业实践,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未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很好的结合。最后,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选择学校给予的参考选题,而不是主动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等进行选题。就笔者近几年所指导的30余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情况来看,真正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结合的学生不超过10%。

三、促进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对策

(一)实践机制:符合实情的毕业实践机制。良好的机制是社会工作各类实践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应根据政法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一整套实践机制,并且要将毕业实践作为这一整套实践机制的重点内容。社会工作专业这一整套机制应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明确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经费支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再次,要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实行动态管理,避免只建不用的状态。第四,实行弹性的毕业实践机制。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情况来看,毕业实践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应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建议不低于半年的毕业实践。此外,实践机制应体现政法院校的特色。我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最低专业标准,但是专业特色与优势科目的发展并不突出。

(二)实践指导:专业的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虽然进入毕业实践,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况且毕业实践是学生诸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在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下进行。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学校层面来考虑,二是要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来考虑。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践指导老师的专业化、专职化。不过,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可考虑从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专业化最好是专职化的毕业实践教师。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层面来看,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长,认真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指导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专业层面的指导,还要包括思想层面的指导。其次,实践指导教师要积极处理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当前正在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及未来将要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实践领域:司法社工和常规社工并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一般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共性,也有如民族院校、医学院校、工科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一样的特殊性,因此其毕业实践领域应包括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特殊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当然,考虑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可偏重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这姑且不论,主要探讨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具体来说,第一,社区矫正。从社区矫正的有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方法应是以法律规定的方法为主,辅之以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工作方法。第二,法院人民调解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较为符合法院人民调解员职位需求。第三,禁毒、戒毒社会工作。禁毒、戒毒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也需要禁毒、戒毒的法律知识。此外,司法社会工作还包括安置帮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实践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实践形式:关联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也同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一样,应将毕业实践与论文撰写和未来就业联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完成毕业实践,也可以促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这也是当下诸多高校比较提倡的做法。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当前用人需求量大,政法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强学生毕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重实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好的选题,撰写更具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2]苏香菊.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研究[J].传承,2015(3)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2)

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的发展中主要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思想导向,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行为导向,使群众能够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行为负责;舆论导向,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端正社会风气,引导社会积极、正面的发展,但是,我国对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研究主要还是偏向于从整体出发,没有更为细致、精准的对功能进行拓展,并且缺乏相应的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追求对系统知识理论的阐述而忽略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在实践中的具体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的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和改观。因此,注重探索其实践运行的具体途径,发挥它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的意义

(一)凝聚和谐意志,为政治的统一奠定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党的意志体现,在社会发展中,通过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推崇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导向作用,培养社会和谐的发展氛围,为群众提供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群众能够亲身感受到和谐社会发展的魅力,凝聚群众的和谐意志。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调节社会中的矛盾,为他们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意义上解决矛盾,使社会各阶级、各群体朝着一个目标前行,有利于政治的统一。

(二)推动和谐文化的建立,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和宣传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对民族精神文明的一种继承和发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加强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结合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将社会主义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了社会发展的文化底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性,科学的、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思想教育,加强了他们思想的转变和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

(三)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氛围,形成良好风气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和谐道德的推崇,传播正确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使人们在发展中对自己的行为能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定位能力,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规范人们道德准则,提高人们的行为标准,使社会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扩展的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扩展主要是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新定位和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连续性,它的推广和教育必须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的变化。在社会政治中突显它的引导地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的根本理论依据是结合我国发展的国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加强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相结合,积极的借鉴外来的先进的思想政策理论,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理论管理和认识,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统一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主义打下基础。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导向作用,弘扬传统的优秀美德

首先,树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发扬“以合为贵”的道德准则;

其次,加强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解决社会发展种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培养“人和中庸”的理念。

最后,推崇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引导社会积极向前发展。

(二)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念,从全局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的连续性,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时现相结合;其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导向作用的同时加强对行为的导向,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品格与行为的和谐发展。最后,贯彻落实政治工作的实施,开发人的没在潜能培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素质全面的培养。

(三)坚持核心的价值取向。有重点、有中心的加上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要坚持相关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彰显公平和正义,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思想政治工作是服从党的中心工作,体现的是党的指导思想,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发展努力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全面的、科学的,从上到下为人民服务的。从上体现在对各级干部的监督和指导,加强贯彻思想政治工作。从下是对各级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激励,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发展观,从整体而言,加强公正正义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引导。

(五)注重统筹兼顾,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

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在发展中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形成矛盾。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有针对性的对这些方面进行协调。和谐不是单一个体的发展,而是整体上的把握,注重统筹兼顾,全面解决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它的进一步发展。

(六)加强和谐思想意识的转化,发挥它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思想的传播和推广,灌输和谐思想理念,使人们主观上转变思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转化人们思想的关键点,是建立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主要部分。

(七)注重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的传播和灌输党的中心思想,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充分的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贯彻民主法制精神,保障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八)建设具有特色的运行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中对实践的应用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是专门以“助人”为职业的工作,而社会工作者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民排忧解难,是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的职业。但是在北京召开的“社会工作学”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社会工作”的概念目前在社会上还不是广为人知。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很不成气候。社会工作者还没有列入拿执照的专业人士行列。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其能够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将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建设任务。

社会工作学是一门正在建立的新学科。为使这项社会事业的开展,管理卓有成效,必须使其上升为理论上的认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从本学科的理论发展看,工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捷足先登,试图从理论上解决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而造成的贫困和失业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救济问题。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们研究新概念、新理论,编写新讲义,新教材,建立起新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建立新的社会工作学学科体系,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上。

一、就社会工作学的基本理论而言

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应该包括:社区、社区管理、社区功能、社区意识、社区协调等含社会的、心理的和地理的三大层面的理论内容,体现出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公平、社会控制、社会保险、社会空间等一个“大社会”中的群体参与资源、分配和服务效益方面的一系列理论范畴,也包括社会工作的直接对象的一些更具体的理论范畴,如慈善事业、医疗保险、社会义工、安老形式和失业救济等。

二、就社会工作学的原理内容考虑

应该是:数理经济理论;服务价值理论;以人口为社区主体的人口理论;以解决社区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为宗旨的社会学理论;以稳定社会秋序为主要控制手段的法制理论;以最终满足全体人民需要为标志的经济学原理等等。这些理论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共同揭示了社会工作学的规律性问题。

三、就社会工作学学科建设的方法论而言

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方法的运用:(1)社会管理方法。社会管理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集中表现为系统的方法,即系统分析方法和系统整体方法。(2)社会心理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是现代方法论中更高层次的分析方法,在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中,它是协调社会发展,解决个人及解决群体冲突,平衡社会成员心态的理性的、效用性很强的方法。(3)社会制衡方法。社会工作学研究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规律,必须把“制衡”方法贯彻学科建设的始终。如研究解决社区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解决老、幼、残、鳏寡孤独无劳动能力的无偿救济和面向全社会成员的有偿服务时,必须依据制度和政策。

以上论述了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面的任务,接下来将论述社会工作实际操作中的任务。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首先,看看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预测将来,往往要从历史去看,吸收教训与经验,以此来引导未来之路的走向。美国社工教育从19世纪末已开始发展,那时大概是1890年左右。其受到三个重要发展潮流的影响而形成最初的社会工作教育。当时的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学科,在大学里开始有此学科的教育,这促使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严谨,引发更多对社会的研究。

第二,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福利服务、健康服务、社区建设、社团管理、家庭婚姻、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出台了不少社会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却往往不尽人意。在整个政策过程中,除了制度设计上有缺陷以外,制度实施中更屡屡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在中国政府的社会政策过程中,从政府行政到公众行动之间,缺少了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贯彻和落实社会政策的传承机制。就中国现状看,目前社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体系——劳动、民政、卫生、城建、教育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来具体运作。正因为在政策过程中,政府与民众之间缺少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化的“中间层”,本来这个中间层是可以把政府的行政指令通过专业化的手法和技巧转变为公众的行动的,而现在的工作体系依靠的仅仅是这些行政和“准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明显地与公众行动脱节,也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和进程不相适应。同时,在国内社会政策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比较关注的是政策法规层面和行政组织层面的问题,对如何通过一套专业化的职业服务系统来提高社会政策实施的质量,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研究社会政策的同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了,中国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有有效的传承机制,才能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标准,规范社会工作。开展资格认证工作,推动社会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基层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必要的专业化培训,使其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特别要发挥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发展还要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组织的交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工作,在各国、各地区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把好的经验吸收进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水准的提高。中国社会工作在新形势下肩负着历史的责任,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必将在各界的努力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的改革开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粗浅的谈了中国社会工作建设的任务,中国社工专业任重而道远,社工专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社工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4)

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新形势下办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除了课堂教学外,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否积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无形的引领作用。为此,我们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与践行路径上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提出践行的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路径分析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方面担负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重担,他们学习和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先,并用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人心,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能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要求与号召,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整体上都非常赞同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认识上,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发展状况,关系着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的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认同上虽然整体上能够达到上述要求,但是也存在着问题。从总体上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虽然基本不存在态度问题,但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理论上的深刻领会。为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认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只有自己首先摆脱认同上的困惑,才能够在实践中去自觉培育与践行,同时在自己阵地课堂上才能够把它讲清楚,讲透彻,将其精神传达给学生。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不能简单化、单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也是对思政课教师自己的要求。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践行,都是深受教师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在认同上要注意的另外一点,而且也要有一种功不在我的奉献精神。我们的功劳不是一时就能够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也是长远的,我们是在做影响学生命运前途的事业,要有一种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上的分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而且要深入钻研,从理论上、学理上实现对它的认同。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要明了党中央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语境,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在学术与政治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要把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宣传教育思维结合起来,综合地、辩证地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正人者先正己。要想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首先自己要践行。为此,不仅要在认同上进行分析,还要在践行的路径上进行深入分析。

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及时关注时事政治,广泛收集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与路径,并能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课堂,进行正面宣传与教育。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爱戴与喜欢,可以说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能够爱岗敬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怎样能够真正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在践行路径上存着怎样践行的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生活,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而且在践行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这都是需要在践行的路径上进行大量的考察总结与探索。

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探索之路永无止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创新与发展。在践行的路径上同样也面临着自身如何自觉培育与践行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双重践行路径的问题,具有双重路径的探索。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战略上的指引

(一)理论路径指引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的系列讲话,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同上的困惑指明了走出的方向,指明了实现的根本路径,解决思想理论培育和践行的路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认识、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具体的实现路径。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育人工作,同样也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高度上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创造精品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精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有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为学生真正喜爱,才是精品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同样也要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内圣外王,行不言之教的作用。“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也要牢记,在教学中不断地创作才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的创作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真正的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吸引力也是最大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关键是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地在课堂上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学生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给学生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也同样是根本。我们也要做到自觉坚守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还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

在系列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今时代转型时期人们面临着思想困惑解决的路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怎样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思想文化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不仅要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在理论上为真正做到、做好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实践路径指引

系列讲话不仅为我们找到了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路径,也为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实践路径。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实践中落实。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在实践中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做到师生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和规范一些校园文化规章制度,完善教师、学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传播主流价值,增强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史、校训、大学育人的精神,开展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陶冶与滋养作用。

同时也要利用各种时机、各种场合、各种途径在校园内外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与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是最前沿的战士,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同时,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与育人的作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不同于一般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立德树人是其首要任务。为社会多培养一名思想上合格的接班人,是用其他考核标准无法衡量的。当然,我们也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但是,我们的理论研究与专业课的研究,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研究又是不相同的,我们的工作还要有一种功不在我的奉献精神,它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长期的、深远的,不能够用一般的考核标准就能够完全衡量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学校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系,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权益保护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步骤[J].思想教育研究,2016.3.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178―03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两个含义接近、联系紧密的概念,在我国高校教育理论及实践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概念的理解很不一致,两者有时相互交叉、相互涵盖,有时甚至一种内涵有两种表述。在《实践论》中指出,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由此可见只有对概念的含义、来源及相近概念的区别有明晰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整个事物的本质。明确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厘清它与相近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逻辑起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解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无法准确辨析,经常混淆使用。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已经从学理上准确鉴别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但直至今天,仍有很多人对这几个概念使用混乱,甚至相互替代。只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纲――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溯源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去教育社会成员,是自古以来各个阶级社会所共有的实践活动。中国自古就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实践活动古已有之,但并非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我们可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概念林立阶段。政治工作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进行描述的概念,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给黄埔军校的学员讲授《论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时,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在政治工作中,利用政治工作这个概念来阐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为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和任务,我们党开始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也开始对政治工作进行翔实地阐述。如1938年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这篇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论著中就明确分析了政治工作的地位、内容和方法。后来伴随着军队政治工作的加强,理论上开始广泛使用“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概念。以后又多次使用“宣传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虽然此时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概念都已出现,但总体而言,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主要使用的概念还是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概念的使用开始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开始应用,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更加提高了,更加需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他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进行论说的基础上,他在文中逐一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内容、方法问题。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的进一步阐述。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分析,还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虽然截至1957年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表述的各个概念都已出现,但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直到1960年,除军队始终统一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外,其他各条战线则呈现出交错使用或同时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等提法的局面。到1960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和统一提法并未形成,处于概念林立混杂使用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当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把握不清是直接相关的。

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统一提法形成阶段。从1960年开始,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标准提法是政治思想工作,此概念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比更加强调政治教育,侧重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为避免将政治加以泛化,忽视社会成员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的倾向,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取代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普遍和统一的提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

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概念,尽管内涵互相交叉重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亦被相互替代使用,但实际其内涵是不同的。笔者对这组概念进行简单分析,这一系列概念中的最高概念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泛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有关政治方面的全部实践活动。思想工作则是为提高社会成员思想素质而进行的工作,目的是促使人们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政治部分的总和。很多人根据字面意义简单化的推断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内涵,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思想工作加政治工作,其实这种理解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

与思想政治工作含义最为接近的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紧密联系,但也有内涵上的区别,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纲要》指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范围要大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实践和组织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那么究竟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呢?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所有阶级社会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运转而进行的思想上、政治上和道德上教化人的实践活动,是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来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性,尽管很多国家不使用甚至公开攻击无产阶级政党实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

上任何国家、任何政党,要想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都必须开展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不过是在其他教育名目下开展了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已。如美国开展的公民教育,英国开展的宗教教育,实际上执行的就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当然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文指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解读

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研究的是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从课程名称、概念内涵和课程设置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演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在高校中开设了政治课,当时这门课并没有一个标准和统一的名称。如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了公共必修课开设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文、法、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就是今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1956年9月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中又将政治课称之为政治理论课程,以后又出现过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等名称。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第一次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标准提法,《意见》指出: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进行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改革,根据两年来“两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意见……自此我国高校的政治课便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的统一名称,并一直沿用到2004年。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就是中央16号文件,16号文件下发后,“两课”统一改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由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党重大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在其历史沿革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转折,这就是198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方案、1998“两课”方案和2005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提出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2006年9月全面实施"05方案”(2005年通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经过调整后,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变为四门,也就是说,目前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具体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学校中开设的课程,是运用授课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任何一个概念的演变都必然经由一个从模棱两可到精准透彻的过程,且其演变还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认识水平的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概念的辨析,使它们各自的研究领域更加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纲,正所谓“纲举目张”,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就抓住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当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但毕竟学生以学为主,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62-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暴漏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许多不安定因素的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针对此种情况,中国共产党立足长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同志曾强调:“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社会建设方向,促进人民内部团结,争取革命和社会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经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伟大的成就,如果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经济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因此,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只有充分正确认识这些功能,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政治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主体。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完成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上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确保其充分发挥政治导向功能。

二、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目前我国正处在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期,许多别有用心的国内势力利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各种谎言和“邪恶”理论的伪装下,企图分裂中国,破坏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取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以达到其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政治野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的不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就使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显得更加紧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通过自身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和指引人们透过事物的表象认清事物的本质,并能通过科学的方法论,引导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把握事物的重点和关键,从而以合理恰当的次序和时间比较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此外,它也能通过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让人们真正看清国内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和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诡计,从而达到提高人们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效果,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和个体自我意识强化趋势的增强,和突发性事件增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能够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通过及时发现并认真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维护、需求得到满足,及时把矛盾和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减少隔阂,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三、思想保证功能

思想保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它对于保持社会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它通过向人们传播和灌输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使人们逐渐增强对这些理论和思想的认同感,从而使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同时,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思想保证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原则精神的传播和灌输,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问题做出符合科学性的解释,从而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通过揭露各种错误思潮和论点的危害,来帮助和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人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主动地接受积极正确思潮的熏陶和洗礼。这对于统一思想认识,提升公众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保证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凝聚力量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一种强大的整体力量,从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已经彰显出其巨大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民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功能,才紧紧团结在一起,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凡是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量的地方,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就会迅速增长,错误思想迅速澄清,人民内部的团结迅速加强。”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中国人民曾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民的分裂、不团结、不协作,从而给了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造成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基于此种教训,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自觉地把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凝聚力量中的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量的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全体社会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统一力量,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五、激励社会活力功能

曾强调:“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于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层次和水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持科学辩证的分析方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有益成分,抛弃其落后有害成分,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联系,是人们在面对不同价值抉择时,自觉做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符合的价值选择。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多重价值选择,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选择只有一个,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引导人们在多重价值选择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这样,就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活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联系起来,使人们形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符合的思想观念,产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符合的行为活动。二在于帮助人们调节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引导人们及时缓解和排除不良情绪并适时控制自身心理状态,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健康心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关键期和矛盾多发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群众性矛盾运动,因此,必须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节和控制人们心理状态的功能,防止不良社会结果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和灌输,能够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使人们在面对不同问题和矛盾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有利于降低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运用其独特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对事物认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使人们变得更加理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疏导人们的不健康情绪,对人们的不健康情绪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从而减少人们对社会的抵触心理,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降低矛盾产生的可能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一个突出表现。

――――――――――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9.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7)

教育是国富民强的根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一国的教育水平关系着其国民素质的高低,是国家保持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也是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的教育明确了办学宗旨,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当今时代东西方文化融合碰撞,教育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坚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有关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依靠,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工作事关高校的稳定发展,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办学事业的兴衰成败。具体来说,高校思政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工作是保障大学生群体稳定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政工作是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确保大学生群体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备了思政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落实。高校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稳定学生群体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的重要存在力量,其具有思想活跃、张扬个性的思想特征,思想行为很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当遭遇多元文化的冲击时,往往不易辨别真伪,会受其影响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个别学生甚至受其蛊惑滑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悔恨终生。个别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双重环境的影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情绪低落甚至抑郁,以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个别学生由于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热衷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以致形成行为偏激的处事方式,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个别学生因为恋爱中遇到问题,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加之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在恋爱失败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酿成悲剧。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新时代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了高校的重要抓手,也是确保学生群体稳定,保障高校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思政工作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国外腐朽思想和文化的渗透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西方腐朽文化中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暴力、色情等内容逐渐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在面对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时,高校大学生群体首当其冲,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大学生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国外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危害性,致使思想上受到侵蚀,行为受其影响,导致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问题。新时代高校的思政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思政工作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掌握和了解国外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其发展和传播的规律性,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优势,在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以大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及时掌握大学生群体动态,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充分掌握并加以运用,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各方面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确保大学生群体的稳定。

(三)思政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保障思政工作是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形式,也是确保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是指引中国教育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积蓄后备人才的重要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用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指导教育工作,使高校教育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规范有序进行,凸显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针对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特点和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政工作,创新思政工作形式,发挥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的优势,结合日常思政工作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让思政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工作全过程,有力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高校事业发展培养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理想情操、专业性和理论性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

(四)思政工作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实现高校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大国之间的博弈渐趋加强,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同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难免碰撞,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相互冲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为激烈,西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输入妄图掌握思想斗争领域的主动权,企图通过意识领域逐步渗透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日趋复杂的形势,要取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做好高校的思政工作。思政工作是实现高校长期稳定的重要工作手段,是高校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高校社会主义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依托。利用思政工作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结合当前形势发展变化规律,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工作措施,将思政工作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切实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制定思政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思政工作的各阶段规划设定明确的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实施要有明确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各发展阶段应确定合理的规划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各阶段的规划目标,逐步推动思政工作的开展。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的工作路径

(一)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理论课程。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在结合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将国家的方针、政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理论中的精髓与社会和时展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研讨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和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学全过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入中华历史人物故事讲解,用历史人物在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良好道德修养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利用国学经典中的国学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逐步将传统美德教育深化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思政教学理论的升华。注重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将思政理论引入多领域学科的教学之中,实现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示范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实施规划,规划中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步骤、引入内容、效果、经费投入、保障措施,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章可循,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8)

文明从广义上讲一般是指进步的、美好的东西。马克思在《论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对人类的文明体系作过经典的论述。指出文明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利精神文明。在我国,文明最早见于《易经》的“天下文明”,后来人们所说的“辟草昧而致文明”,文明都含有进步、美好、开化的意思。《辞海》对“文明”的解释是: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从狭义上讲,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的本质就是社会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进步状态,反映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进步状况。政治文明包括理论意识文明、理论行为文明、理论制度文明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社会的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高校政治文明就是指高校在发挥人才培养、学研究、社会服务、先进思想的发源地、高新技术的集散地的功能中,注重高校的校园民主建设和依法治校,推进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促进高校的有序良性发展。

二、高校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高校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既相对独立又与社会联系的社会文明形态,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历史性。高校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历史过程的继承性和扬弃性。不断形成新的校园制度和运行机制。在不同的高校,其政治文明的发展不完全相同。

2.社会性。尽管高校政治文明社会性内在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即教职工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判断高校政治文明的社会性水平高低不可忽视三个指标:(1)高校行政管理公共权力组织形式主观成分与人为成分所占比重,集中教职工智慧越多越文明;(2)学校在管理中人治越少越文明;(3)高校管理层与教职工之间连结关系,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状况,教职工参与的宽松程度,参与高校管理的人越多越文明。

3.发展性。高校政治文明作为调整、协调高校阶层的利益关系的外在力量,也必然会逐渐由少数人享有着政治文明发展,演变成为高校多数人享有的乃至整个学校共享的社会文明。

4.共享性。高校政治文明同社会政治文明一样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改造和治理社会的经验和智慧的进步成果,不仅由于受到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限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而且具有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规律性的东西:(1)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开;(2)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高校发展的制度建设为重点;(3)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以校园民主和依法治校为核心内容;(4)高校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机制、程序、措施等具有普遍的意义,一些西方高校的先进文明也是可资借鉴的。

5.标志性。高校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政治文明因教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集社会政治文明的研究、传播、示范,即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于一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高校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因为,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而知识分子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更重视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实现”。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提出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在我国现实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上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用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在高校的政治生活中形成民主的氛围。“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所以,必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党的民主政治能力高校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民主观念、民主作风、民主习惯等状况如何,都会对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科研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用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的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及机构的设置等重大问题上,通过有关组织形式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使广大教职工能够畅所欲言,集中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制定重大决策。除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外,还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要通过积极的民主实践,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的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同时,要努力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以学校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体为阵地,组织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广泛宣传政治文明,形成宽松的民主氛围。

3.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在高校,依法治国具体体现在依法治校上“要做到依法治校,就要加强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和创新”。

4.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中,要坚持反腐倡廉“从实践来看,政治文明表现为廉洁、高效、民主的行政活动”。因而可以说,反腐倡廉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工作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现实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来看,高校虽然不像有的部门和行业那么严重,但也不是一方净土。“据统计,2001年教育系统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举报82269件,立案7594件,其中经济案件1898件,教育乱收费案件1540件”。所以,在高校,必须重视反腐倡廉,把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形成完善的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从而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四、高校政治文明实现的主要途径

我国高校数量多,分布广,队伍庞大,办学形式日益走向开放化,其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日益显著。因此,高校应该自觉建设政治文明校园,发挥窗口示范作用。

1.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重点是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在办学方向上纳入政治文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自觉实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高校尤其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政治文明的要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突出任务;要在学校建设的各方面充分考虑到政治文明的要求,制定规划,加强宣传,狠抓落实,不断强化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政治文明意识,规范政治文明行为。二是在班子配备上坚持政治文明。在高校中,教师是学生的表率,领导班子是师生员工的表率,领导班子的政治文明建设在政治文明校园建设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要通过建立、健全和落实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规范的约束机制,建设一支讲政治的、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为师生员工作出表率。三是在依法治校上体现政治文明。所谓依法治校是指高校依照法律、法规确定的高校执政运作方式来管理高校。要做到依法治校就要求高校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模范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不得有超越法律、法规的特权,同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证高校的教职工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民利,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都已颁布,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各项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当前,由于高校的有些规定缺乏法律依据,教职工、学生与高校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例已不鲜见。坚持依法行政,不但能够保证有关的法律、法规在高校的严格实施,而且能够使高校的管理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坚持依法行政,还要求高校要注意立足于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者要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性地阐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顺利推进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二是加强政治制度研究。高校要重点研究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依法行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研究如何既能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的要求,使政治生活充满活力,又能保持高校行政指挥的集中统一,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政治行为研究。高校要研究如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研究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研究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在理论上弄懂、弄清,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

3.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文明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是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人才摇篮。从这个摇篮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而且应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者。为此,高校要狠抓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传播者、推动者。大学教育时期,正是人的世界观形成并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加大对学生政治文明知识的教育,让政治文明知识“进课堂,进头脑”,不仅要讲清楚政治文明的涵义与内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什么样的让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发展方向等深层次上加以分析和阐述,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识在学生中扎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加强对青年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认识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澄清片面、模糊的认识,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民主政治的实践。高校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的民主政治制度固然重要,但有了制度,就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教职工代表大会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是教职工行使民利、民主管理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于提高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促进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抓好校务公开的工作。校务公开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又一重要内容。校务公开是伴随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而应运而生的,既是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在基层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更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和“依法治校”的又一重要举措。只有公开,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只有公开,才能“知情”;只有“知情”,才能更好地进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推行校务公开,还会有力地促进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健全。三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和教师选聘制度改革,加快政治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四是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其他形式。如党外人士座谈会、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校务委员会、教授座谈会、电视新闻会等。通过不断完善和实践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加快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J].新华文摘,2003,(1).

[2]高校改革,突破口在哪里[N].南方周末,2003-07-10.

[3]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3,(10).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9)

一、组织政协委员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发挥政协作为党和政府团结各界群众的重要渠道作用。

二、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提案、调查报告、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三、组织政协委员进行工作视察、专题调研、对口协商、座谈研讨、学习交流等活动,努力调动政协委员知情出力、建言献策、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主体作用。

四、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对外友好往来与合作。

五、贯彻区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精神,完成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交办的工作任务。

六、加强专门委员会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推进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提案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治、经济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二、引导政协委员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党政部门的工作重点、难点,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撰写提案,努力做好政协提案的征集、立案、交办、跟踪、检查工作、督促,推动提案的办理。积极做好政协提案业务培训和宣传报道工作。

三、协助承办单位做好提案办理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和提案办理后的情况反馈等工作,加强同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的工作协作。负责向区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汇报政协提案工作情况。

四、加强同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各界人士,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配合党政部门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第一经济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着重学习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就的第二产业发展,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运用提案、调研报告、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建言立论,献计出力。

三、同经济口有关党政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沟通,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调查研究、对口协商、工作视察、学习考察等活动,协助党政部门推进工作。

四、加强同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各界人士,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配合党政部门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第二经济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着重学习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就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运用提案、调研报告、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建言立论,献计出力。

三、同经济口有关党政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沟通,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调查研究、对口协商、工作视察、学习考察等活动,协助党政部门推进工作。

四、加强同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各界人士,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配合党政部门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着重学习国家有关科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全区的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就科技兴区战略的实施,以及其它方面的有关问题,运用提案、调研报告、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建言立论,献计出力。

三、同科技口有关党政部门加强工作沟通和联系,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调查研究、对口协商、工作视察、学习考察等活动,协助党政部门推进工作。

四、加强同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各界人士,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配合党政部门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着重学习国家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就的人口、资源、环境、建设,以及其它方面的有关问题,运用提案、调研报告、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建言立论,献计出力。

三、同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口有关党政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沟通,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调查研究、对口协商、工作视察、学习考察等活动,协助党政部门推进工作。

四、加强同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各界人士,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配合党政部门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着重学习国家有关依法治国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就的法制建设,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运用提案、调研报告、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建言立论,献计出力。

三、同政法及有关党政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沟通,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调查研究、对口协商、工作视察、学习考察等活动,协助党政部门推进工作。

四、加强同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各界人士,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配合党政部门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社会事务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着重学习国家有关社会事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就的社会事务,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运用提案、调研报告、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建言立论,献计出力。

三、同社会事务口有关党政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沟通,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调查研究、对口协商、工作视察、学习考察等活动,协助党政部门推进工作。

四、加强同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各界人士,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配合党政部门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工作职责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着重学习国家有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就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运用提案、调研报告、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建言立论,献计出力。

三、同教文卫体口有关党政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沟通,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调查研究、对口协商、工作视察、学习考察等活动,协助党政部门推进工作。

四、加强同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各界人士,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配合党政部门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积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一、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着重学习国家有关民族、宗教、侨务及对台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统战、政协工作理论,帮助政协委员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提高履行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我们党93年的革命史、建设史、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这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关键。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深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并存的局面。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部署了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但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

政府机关是连接着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机关是关键环节。机关又是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在这里进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也有极大的必要性。只有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整体的思想素质,才有可能更好的服务群众,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展开。

1当前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的迅猛发展,当代中国多元化的价值观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加之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发展愈发复杂多变,对政府机关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做好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的工作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做好机关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但我们还需要看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存在着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唯GDP论盛行,过度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机关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惯于把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机关工作人员政治理论、思想品德的改造。当代中国,不仅经济建设的任务繁重,社会管理同样十分复杂。不注重机关理论建设,机关工作人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不深、掌握不够、运用不熟练,就谈不上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不注重机关的思想道德建设,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导致“”问题突出,后果极其严重。其次,方法不妥当,创新不及时。机关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正确,方向正确的重要保障,而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新的时代背景下机关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及时的创新方法,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导致工作难以展开。再次,工作不扎实,效果不明显。在一些开展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和部门,习惯于走过场,弄形式,没有深入的具体的根据机关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致使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

2加强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11)

产生于20世纪末,研究和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方向的学习研究会,在各高校的党委、团委的支持和指导之下,其发展速度、受关注的程度、影响的广度超越了其他学生社团,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界和新闻媒介关注的热点。红色理论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课堂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形式,它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与主流思想观念保持高度一致,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先进性,理论社团的成员都是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先进青年学生,他们是积极学习、宣传、研究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示范群体,已经成为高校青年理论学习和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中,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有着其特定的价值。本文结合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红色协会”(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通过理论社团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创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等成功案例,对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定价值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理论毕竟是理论,还需要客观实践的有力说明和积极支持,才更具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理论社团为载体,一方面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重大节日、社会热点,以爱国主义、感受改革开放成就等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和了解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融入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使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透视角度、不同的思想观念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交融。学生在参与理论社团丰富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将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内化,从而达到提高道德素养、理论水平和综合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主阵地、以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片等单一的方式进行,是一种防御式、单向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而大学生理论社团具有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提高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参观考察百色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利用柳州市文化名城和工业城市等丰富的博物馆、国有企业等教学资源开展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阵地,丰富了理论学习的形式,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效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大学生理论社团引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理论社团能够很好地把课堂和课外联系起来,更由于社团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思考和活动紧密结合,因而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顺畅地内化于学生心中。大学生理论社团集聚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大学生理论社团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课堂和舞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广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大学生理论社团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面对新的社会趋势和竞争要求,积极寻求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途径。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如果单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的。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力地化解了冲突,保证学校的和谐稳定,促进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大学生理论社团开展的各种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感受时代的变化,从而使大学生理论社团成为学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窗口,使学校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调整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大学生理论社团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理论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在学校中的大量出现,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学生理论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新阵地,可以通过利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去占领这块阵地,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引领作用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需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在班级概念日趋弱化、学生流动性日趋增强的情况下,以社团为单位的学生集体组织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论社团精彩纷呈的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理论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高校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理论社团的各项活动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有利于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大学生理论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形成和创造的价值观、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校园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富有时代特征,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大学生理论社团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在学校内,校园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影响和感染更多学校成员,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大学生理论社团则能够有力地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如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各种以节假日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社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和党校学习、学术报告会,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这一系列活动都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同时,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的一项重要形式就是社会实践,如暑期社会调研和红色之旅调研考察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向学校以外的社会传播、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将各种校园文化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并将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风尚展示于社会;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又将社会文化传入大学校园,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进而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的目的。

三、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内容繁杂,主要包括基层组织的建设、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培训工作。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则包含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以及正式党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等。其中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各项教育工作中都需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入党动机的教育、党的知识的教育、党员意识的教育、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更加明显,而大量学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又有些学生入党的思想动机不纯,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学生党建教育工作更显重要,也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党建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理论社团开展的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在内容上有一致的地方。二者都是在高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学习、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育、凝聚、鼓舞、引领”,都涉及学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都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这种内容上的相通性特征,也就使二者工作之间的互通有无成为可能,也要求彼此之间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对方工作提供促进作用。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理论社团为促进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可能,提供了更有效的党建工作培养途径。

大学生理论社团的自我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高校社团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的营造、学生党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还要通过不断的探讨、交流与沟通互助,探寻到一条更加适合其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凸现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