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大学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35

中国大学生论文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大批有梦想、有追求、有志气的青年的努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中国梦从本质上来看,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执政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内在要求,所以中国梦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另外,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全民族、全人民的梦想,无论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还是意义上,都有中国梦的体现,因此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弘扬发展民族精神,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而特色化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正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的内容。所以说,中国梦不仅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人才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长久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就是各种形态意识发源的主要场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是一股必然的趋势。中国梦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能树立大学生的伟大理想,坚定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切实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国梦凝结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内涵价值,不仅深化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精髓。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需要将中国梦渗透进去,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向学生渗透中国梦的实现意义、特点以及实现中国梦要求,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并要求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地努力学习奋斗。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时,教师可以与中国梦的实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联系起来,能够为人民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中国梦渗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二)落实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本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落实实践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从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入手,呼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文化建设、下乡支教等等,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开展“中国梦”为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的努力。

(三)建立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想真正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立中国梦成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生活中的追求目标。首先,需要建立统一领导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在统一的领导下进行安排部署,落实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的工作确保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实施到位。其次,建立经费保障制度。高职院校应当为中国梦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中国梦的教育能够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是保证中国梦是否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措施。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2)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

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

1.2.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要求公民奉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在当代社会大力弘扬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其实一直都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俭节则吕,淫佚则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也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要求以和谐为主导思想。

1.2.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量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孑l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诗句素材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1.3.1崇古守旧崇古守旧表现在人的思想上温顺保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这是中国人比较显著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缺陷所在。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好古、崇古的习惯,厚古薄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影响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

1.3.2纲常礼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三纲五常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等都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种封建的纲常礼教在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1.3.3重情轻理重情轻理是“天人合一”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因此,中国人不需要发展精确的思维去了解、认知自然,并令自然为己所用。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则造就了中国重情轻理、缺乏科学理性的局面。中国人由于缺乏抽象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相应的也就缺乏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精神,更多的中国人看重的是对人生大智慧的领悟,却缺乏对细微事物的彻底了解,对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这反映在人格特征上就是笼统无知和情绪化。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我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致使部分国人出现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现阶段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责任义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艰苦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在面对成功时能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2.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崇古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压抑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看待问题不要走极端,执其中而求其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没有个性特征,无创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张扬、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左。

2.2.2不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伦理政治型文化,道德价值具有至上性,而且传统伦理反映的都是一种义务观念,而忽视了人的权利,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观念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重视做人、人际关系,是将人放在传统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固然有利于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意识,但却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从而对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2.2.3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息争,固然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但由于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无疑。“无欲无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育。

3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大,能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这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使其作用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3)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

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

1.2.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要求公民奉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在当代社会大力弘扬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其实一直都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俭节则吕,淫佚则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也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要求以和谐为主导思想。

1.2.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量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孑L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诗句素材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1.3.1崇古守旧崇古守旧表现在人的思想上温顺保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这是中国人比较显著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缺陷所在。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好古、崇古的习惯,厚古薄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影响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

1.3.2纲常礼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三纲五常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等都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种封建的纲常礼教在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1.3.3重情轻理重情轻理是“天人合一”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因此,中国人不需要发展精确的思维去了解、认知自然,并令自然为己所用。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则造就了中国重情轻理、缺乏科学理性的局面。中国人由于缺乏抽象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相应的也就缺乏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精神,更多的中国人看重的是对人生大智慧的领悟,却缺乏对细微事物的彻底了解,对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这反映在人格特征上就是笼统无知和情绪化。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我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致使部分国人出现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现阶段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责任义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艰苦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在面对成功时能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2.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崇古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压抑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看待问题不要走极端,执其中而求其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没有个性特征,无创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张扬、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左。

2.2.2不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伦理政治型文化,道德价值具有至上性,而且传统伦理反映的都是一种义务观念,而忽视了人的权利,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观念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重视做人、人际关系,是将人放在传统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固然有利于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意识,但却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从而对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2.2.3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息争,固然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但由于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无疑。“无欲无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育。

3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大,能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这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使其作用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4)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我国。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的:“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中的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记录。“韩”是指韩国,“流”是水,是韩国特色的水,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就是通过韩流来流入中国,流入我们的大学生之间。事实上韩国国土面积只有9.9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700万。其文化传统不如中国深厚,经济也没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发达。但是在近10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异军突起,其电影数次赢得世界关注,电视剧渗透到了亚洲每一个国家,韩流的出现不只在中国大陆,在日本、菲律宾甚至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也受到广泛拥趸。

曾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接触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的。可见,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于韩国文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韩流的出现究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那些启示意义呢?

韩剧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们大学生传达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即强调的是个体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是对个体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种独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

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亲有父亲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权,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负责,为自己负责,由自己来选择要走的路。这便是一种主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才是韩剧在极力肯定的。《看了又看》中银珠这个人物便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她自己选择自己的爱人,当爱情受阻的时候她也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做出选择,她甚至从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辛与困难,她都能够不放弃,不抱怨,永远相信自己可以,而对比较为明显的就是跟她同龄的李圣美了,虽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却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骄傲以外再无别的,失去了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当挫折出现时,她才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当她经过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时,才开始乐观、坚强起来。当她的爱情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才表现得无比坚定,当她为了母亲而打算放弃自己的爱情时才显得那般伟大和美丽。

二、自强精神

这是韩剧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的一种价值取向。自从《大长今》开始风靡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励志剧”。励志精神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去抱怨客观条件的恶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而是认定自己的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长今》就不必说,在韩剧中具有长今精神的又岂止这一个。《屋塔房小猫》中的智恩,《嫂嫂十九岁》中的郁美,《加油,金顺!》中的金顺,《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恋人》中泰英,每一个都是在逆境中坚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谁能说,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幸运跟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无关呢。或许吸引我们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并执着不懈地为了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这种精神几乎贯穿了韩国的每一部电视剧。《看了又看》里的银珠、《人鱼小姐》里的雅丽莹、《汉城奇缘》里的汉妮、《黄手帕》里的紫英、英俊……无不为了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家庭进行着执着而认真的努力。“fighting!”、“加油!”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和主人公鼓舞自己的口号。这一点,不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希望,领会到一种积极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是韩国电视剧吸引众多大学生的魅力之一。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3)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广泛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认知途径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变革,对中国当下的文化传播与知识接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昔日作为主导的精英文化正日益边缘化,潮流时尚与大众文化正渐趋主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与热捧。同样,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传播与交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影响了大众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学生心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当然,毋须赘言的是,这些发展和变化也正影响着当下高校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取向就越来越朝实用性、功利性方面发展。众所周知,在大学生眼里,相对于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来说,高校的文学等人文学科一般被视为是一个不能立即见诸效用、取得经济效益的学科门类。学习人文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前景上不被看好,人文学科甚至被一部分人看作是“无用之用”的学科。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在不断地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压缩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以此来应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高校人文学科的教学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这是不言而喻的。就高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地位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门学科是一门显学,非常地受重视;而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市场效益,人们的价值取向亦受此影响,就高校的课程教学来说,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正日渐式微,文学专业渐趋边缘化。这些现象,令人困惑,让人深思。文学的价值真的隐退了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真的和当下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冲突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到底又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这都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当前的大学校园,就会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价值取向上日益功利化,道德意识淡薄,人文涵养贫乏,阅读能力欠缺,文学素质欠佳。如: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混乱,为了一己私欲而做出道德败坏之举的事情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不少大学生的阅读水平较差,就连中文系也有学生反映看不懂鲁迅的《阿Q正传》;部分大学生文字功底差,文学水平低,甚至中文系有的同学连最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具备,交给老师的请假条存在格式错误、语句不通、措词歧义等问题。这些不良现象,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警醒的,需要我们对当前的大学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反思。而作为大学里正渐受冷落的文学教学,特别是最切近时下生活、最容易被理解接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对这些现象却有一定的纠偏与改善作用。文学的熏陶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现当代文学作品里倡导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取向对时下的大学生能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对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挖掘是有积极影响的。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了解历史与认识现实的作用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确如此,在某种程度说,文学是对现实的某种反映与折射。毋庸置疑的是,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都会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作家们的创作既有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演绎,又有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描写与表达,还有对思想观念的诠释、日常生活的反映与对人生经历的思索和探寻……。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文学创作的“载道”观影响深远,中国作家一直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与工具性价值。正是因为这一文学传统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所遭遇的特殊境遇,就使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呈现了一大特色,那就是作家们的文学书写充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对现实现状的思考探求、对时代社会的及时反映等。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既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奋斗史,又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有理由说,作家们的创作是对其所处时代的书写和对当时的现实现象的阐释与思考,他们的创作就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所做的艺术虚构与书写想象,巴金在谈到《寒夜》的创作时,就这样说过:“作品中的几个小人物是虚构的,可是背景、事情等等却十分真实。”[1]P1这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文学是为存在作证。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曾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里,他认为文学的变化是与社会风俗、政治兴衰、现实生活有联系的,也就指证了文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所呈现的社会变化变迁与变革发展亦是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参与了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的叙述与表达,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与内涵。中国现当文学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自1917年以来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人文风俗和国家民族所经历的变化变革等内容,写出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所经历的思想变迁、生活变化和认识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与宽广的社会内容:20年代的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现实问题和不良现象进行了反映;30年代的左翼文学对中国当时的革命现实、民族危难进行了及时的描写,人文主义文学表达了对人文理想的诉求;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呈现了特定时代政治政权的区域性质与民族文化的语境特色;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文学对中国特定时期的政治现象与历史境遇进行了叙述;新时期以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就对历史与政治进行了反思、对当下现实变革与社会发展进行了反映,而随后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历史小说、先锋小说、女性写作等写作现象与创作潮流都与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关联性。大学者王国维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这可谓是对中国文学特色所做的一个恰切、鲜活的注脚。因此,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形象地了解中国近百年以来的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如:夏衍1936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中国女工的悲惨生活,通过对该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剥削与压榨;从茅盾的《子夜》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帝国主义经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压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读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能让学生们形象地了解当时发生在农村的斗争……。因此,我们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形象地认识中国现实。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与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想态度,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2]P6早在“五四”时期,当时的有识之士就大力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解放与社会革新,唤醒了长久沉睡的生命意识,重新发现、阐发了“人”的内涵,开始尊重个人,承认个性主义,维护人格尊严,倡导价值信念与对人生观的指引。如: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里就猛烈抨击我国古代的“非人的文学”,明确提出了“灵肉一致”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思想;鲁迅在《伤逝》里探讨了当时个性解放与妇女解放的滞重,男女的自由平等之路还很漫长、曲折;卢新华的《伤痕》写出了被特定政治历史所扭曲的亲情与异化的人性……。由此可知,现当作家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表达了他们对人的关注、对存在的思考。

大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3]P76这表明,文学能给人以力量与慰藉,物质财富的存在是有时限性的,而精神财富则可以超越时空阈限而成为人类共享的永恒财富。在当下日渐功利化、欲望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更倍感精神空虚、内心孤寂。通过现当代文学教学,能指导学生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体悟,挖掘文本中潜隐的人文精神和信念内涵,来弘扬理性、维护尊严、唤醒良知、提升修养,以期来抵御市场化、物欲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指向。如:鲁迅在《狂人日记》、《祝福》等作品中,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郭沫若在《女神》里,对个性自由、自我解放进行了宣扬;铁凝在《午后的悬崖》里,表达了人性的省察与对自我生命的超越等。这些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里,都体现了某种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里最重要的内涵。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挣脱欲海、回归自我、心存达观、灵魂救赎等。

文学表现社会现实,呈示人类思想感情,传达出完善自我的意向性旨归。因此,我们说文学的德育功用就是通过艺术塑形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心灵,完善道德,提升品质,修炼涵养。通过文学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来感化丑陋,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修养身心。中国古代在《大学》里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从人的道德标准和精神追求方面来谈教育的,大学原本就应是坚守精神价值与思想对话的地方。法国思想家萨特认为,文学是诉诸心灵的东西,好的文学都有引人向善的“召唤”作用。在鲁迅的《一件小事》里,可以看到“人力车夫”的高尚品质;冰心在《超人》和《悟》等作品里宣扬“爱的哲学”,把抽象的情感带进了生命主体,使生命的关怀与博爱不再是理念,而是用爱的本真存在把人从罪与恶的沉沦中唤醒,用“爱”的生命伦理来面对一切,从而来化解矛盾、吁求人性、询唤良知,让人在追求真善美的诉求中获得生命的升华;沈从文的《边城》写出了湘西人的纯朴善良、重义轻利的美好品质和道德风尚……。大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与感染,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进行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将这种正面的道德意识化作他们的实际行动与理想追求。另外,当指导学生们读到罗淑在《阿牛》里对母子间温情撕裂的表达;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对金钱腐蚀后的变态与疯狂的揭露……,这些不良现象又会让大学生警醒和反思,有助于从正面价值准则上引导他们坚守理想、健全人格和完善道德。因此,通过教学指导大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给大学生以愉悦和享受,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更有助于开阔视野、增强辨识能力,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与道德取向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这一教学价值逐步得到学界同行们的关注:“我们要提高各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读好的就是现代语言大师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大师们的艺术语言认识20世纪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唤起青年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并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获得美的体验,陶冶性情。”[4]P87-88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的影响

当前,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与综合型人才,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侧重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由于受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形势的影响,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和教学内容被大量的缩减。中国现当文学教学在新形势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由过去重视文学史知识的传授到如今注重文学体验与审美鉴赏,学生由以前对知识被动的接受到现在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变化,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现当代文学教学上的这一转变,改变了传统意义教学上的一言堂、满堂灌、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适应了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向应用型、素质型教育的转化。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所起的作用与意义已引起大家的重视。王卫平在《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一文中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5]P68阅读鉴赏是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让大学生对史实与现象有更亲切、更鲜活的理解和认知,以此获得个体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性体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揣摩故事情节的设置技巧与寻绎结构的安排方法等,从而达到学习写作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思考,然后搜集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来归纳整理出有自己见解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做富有个性的讲评,教师在一旁适时地做出点评与引导,让学生在写与说的训练中逐渐提升能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还要注意对课外教学的重视,在课外要加强对学生小论文写作的训练,教师要对小论出点评、分析,让学生在不断的写作锻炼中得到提高、不断取得进步。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使他们有机会充分锻炼能力,培养技能,开拓视野。

美国理论家韦勒克指出:“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它必须研究的不是文献,而是具有永远价值的文学作品”。韦勒克认为,文学有它自身独有的特色,那就是文学中的审美性和想象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才会有亲历的美的感悟与艺术的想象,才会感受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在一般人看来,高校中文系学生的特色和强项就是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与表达能力,而要达这样的要求和标准,大学生只有通过平时大量的、广博的阅读,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里遴选的作家作品可谓是每一时代颇具代表性的作家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既体现了时代内涵与风格特色,又代表了作家们所处时代的创作水准与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典型性及广阔的阐释空间。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有助于实现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积极作用的,也符合当下高校注重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目标相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能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完善人格,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许就是人文学科的“无用之大用”吧。因此,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对这一课程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便于更好的发挥该课程应有的教学功能与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巴金.谈《寒夜》[A].寒夜[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2]张全之.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

[3]王国维:文学与教育[A].王国维文学美学论文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6)

目前我国正处于各项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被肆意破坏与污染等危机中。这些危机的产生会逐步威胁到国家发展与稳定。因此,要求我们不能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供给、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性改善,最终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追求的科学目标,是解决我国目前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必要基础,并且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

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来说,应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出发,弘扬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从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内容与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成为十八大会后名副其实的“高频词汇”,深入人心。因此,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为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高校大学生们必须凝聚共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文明责任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汇聚生态文明的思想,从而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在“物质”和“精神”的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社会的良好运行机制以及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成果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生态文明观进行普及和教育。生态文明观是人对其所生存环境的认知,是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生态文明一系列思想和观念的集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指导。因此,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是首先做好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尤其是作为培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其生态文明观意识的普及和培养工作尤为重要,是保持我国经济快速且稳定的基础条件。

2.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大学生需培养生态文明观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需要发展科技与提升意识的双重支撑,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则是强化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所以,帮助大学生构建生态文明观,重视其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对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道德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目前一些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淡漠,浪费现象严重,不能认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自然作为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人类中心意识严重,这样很难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实际应用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中来。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提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和普及工作。

其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必须强化其参与意识、提升其参与能力。大学生不仅要提升思想、更新观念,还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来,增强对校园周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力度。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校园风气,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来。

三、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其教书育人主渠道作用。增设生态文明方面的选修课,把生态文明观教育加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作为重要的章节进行讲授;把生态、环保、节约能源等方面的观念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生态环保节约意识的一代高级人才,从而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尽早实现。

2.采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高校应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途径。高校通过组织班会、团活、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把十八大会议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传达给大学生,或通过举办生态文明教育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利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世界水资源保护日等纪念日开展经常性的生态文明宣传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把这些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防止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在校园的蔓延。

3.利用信息技术开辟教育新渠道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高校应抓住网络阵地。高校可以利用QQ群、飞信、人人网、辅导员博客时时有关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最新新闻,并建立有关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专题网站定期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动态。与学生沟通,不断了解学生的相关思想动态,并及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4.以大学生为载体激发他们自身的民族精神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高校应以学生为载体激发他们自身的民族精神。高校通过增设国情学以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或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善恶感、良知感和正义感。增强其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把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作为自身行动的方向,从而肩负起实现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5.健全制度为实现科学目标提供保障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把生态文明意识、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写入学生手册。组织学生、教师认真学习,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使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6.邀请专家、知名环保人士进行讲座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7)

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及其原由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家园失落的痛苦,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理想缺失、信仰模糊、对未来充满疑虑,对社会和生活缺乏热情,生命活力难以彰显。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缺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以物化成果评价人,轻过程评价;二是在长期有受教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三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错误。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应运产生的,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有人狭隘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有高职院校被严惩淡化。殊不知,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这一点必须要借助人文教育来实现,因此它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体验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第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现实意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奋发向上、修身养心、变化气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精神:“和而不同”的尚中贵和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爱国助益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整体—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感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年来中华儿女爱国、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代代相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经受得起任何狂风恶浪的袭击,能够始终昂首向前、奋勇前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第三,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信用意识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诚实守信的品质作为君子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无处不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贤哲的言论中,信用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是这样论述的:“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论语》对“信”的阐述是:“人而无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个人的诚信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自古兼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部分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诚信缺失的现象。

    诚信的缺失。1)当代大学校园,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四大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职业”比比皆是。2)贷款信用危机。助学贷款出台以后,很多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可还款却成了问题。“北京市工行从1999年开始发放贫困生贷款,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的学生进入还款期,但迄今仍有119人未还钱,占近10%";“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有20%. 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其中90多人没有适当理由,有恶意逃债倾向”。如此等等,都表明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3)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据悉,二年级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学生越来越多,大约20-30%,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4)制造虚假履历,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竟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

    三、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8)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也在转型中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大学生就像就迷失在黑夜的海面上,望不到成功的彼岸,而复杂的社会形势又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加剧了这些学生的恐惧与迷茫。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离不开人的需要,因为需要时人们能动性的源泉。因此,分析思想教育活动中人们的需要问题对于加强和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打确立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新时期一切工作的指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遵循这一指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某种教育模式,但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活用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此外。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使他们能够修身自省。从而为他们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求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的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但正如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如果不合道义得到财富,是有反传统文化宗旨的。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取利的时候,讲求诚信,懂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道理,不但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理想,还会同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心里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应以纯粹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坚持以《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点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等现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和摒弃的成分。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上的针对i生和多样性。

3.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的公共课以供学生必修或选修。

2.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由学生以小组

3.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假期参加或组织各种与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9)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也在转型中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大学生就像就迷失在黑夜的海面上,望不到成功的彼岸,而复杂的社会形势又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加剧了这些学生的恐惧与迷茫。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离不开人的需要,因为需要时人们能动性的源泉。因此,分析思想教育活动中人们的需要问题对于加强和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打确立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新时期一切工作的指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遵循这一指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某种教育模式,但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活用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此外。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使他们能够修身自省。从而为他们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求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的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但正如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如果不合道义得到财富,是有反传统文化宗旨的。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取利的时候,讲求诚信,懂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道理,不但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理想,还会同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心里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应以纯粹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坚持以《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点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等现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和摒弃的成分。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上的针对I生和多样性。

3.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的公共课以供学生必修或选修。

2.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由学生以小组

3.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假期参加或组织各种与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闪耀着光辉。但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最严重的冲击,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比过去大大下降。正确看待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凭借着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不断对我国西化的同时,逐渐淡化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市场经济的负效性削弱了优良传统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使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减弱,对国家忠诚度降低,只考虑个人的利益,而忽略集体的利益。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迹。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励大学生,培养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强有力的接班人。

2.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是我国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儒家文化充分强调了道德情操对个人价值和对生活的重要性。孔子的“人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诚信态度。《诗经》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体谅父母辛苦之心;“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孟子提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他人之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左传・庄公一十四年》提出的“价,德之共也;侈,恶之人也”的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思想,无不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要性。我国传统文化的诚信、宽爱之心、孝道思想、谦虚谨慎思想,等等,对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顽强意志品质。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动力。《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打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这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越是遭受挫折,就越坚韧不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报国之心的体现;“天将降人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孟子对成功所要付出努力的感慨;“锲而小舍,金石可镂”是荀子对坚忍不拔精神的理解,这些都反映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是出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代,是在温室里长大的一代。加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重情轻法不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我国是一个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民族依赖自然而生存,所以要与自然合一。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理论探索,进而缺少对科学探索的理性思想,更多的是追求人生的大智慧,以老子、孟子等为代表。古代思想过多讲究人治和德治,过于强调德在治理国家和生活中的作用,忽视法在国家的作用。古代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德治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社会,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这对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将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当前,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片面强调和谐,不利于加强大学生竞争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片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仁”与“义”的思想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过于强调“仁义”,强调和谐的概念,例如“君子无所争”等,因此使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削弱,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颓废、无所事事提供了一个借口。然而事实上,我国存在着由于过分的“仁义”导致江山易主,或错失赢得江山的大好时机的例子,三国时期的刘备虽然在“仁义”上下工夫,但由于过于“仁义”而赢得错失江山的机会。在当今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大学生必须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社会立足。必须强调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实力,更好融入社会。

3.过分注重现状不利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思想中,崇固保守是最大的缺陷,表现在人的思想上就是安于现状,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自我陶醉。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大,对于我国传统的思想中的这种不思进取和自我陶醉,已被历史证明是巨大的错误。正是由于这种自我陶醉的思想,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始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我国古代这种思想麻痹了人们的创新意识,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不利的,对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竞争人才也是不利。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传统思想特质中崇古保守心理的不良影响,去粗取精,正面现实与未来。我们要做的是记住历史中,而不是生活在历史中,要以史为鉴,开拓创新。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发挥现代的大众传媒作用,丰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今的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大众传媒凭借着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为对人们营造了巨大的舆论环境氛围。《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传统文化精神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另一方面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1]学校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杂志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央视的《百家讲坛》等节目,加深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大众传媒,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接受健康的思想文化。我们要发挥现代信息传播快和覆盖面广的优势,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牢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让现代的大众传媒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平台。

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外的一些文化逐渐深入我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却遭到冷落。由于我国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我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引起了国家部门的重视,在“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当前有许多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但显然是不够的,高校应重视传统文化的载人量,开设关于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以收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互补的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传统文化,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让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2]。传统的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时代精神是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向,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的孝道、诚信、仁义、谦虚等思想,摈弃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性、封闭性思想;发扬我国社会主义的“两弹一心”、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着力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市场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让大学生成为21世纪强有力的竞争者。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它同时强调,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要植根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能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教育的内容

第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有两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方面是自强不息,永远运动,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另一方面是要包容多样性,包容不同的方面,不要随便排斥哪一个方面。这两句话,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在历经曲折和磨难之后仍能生息繁衍,不断强大。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面对新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首先就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这就是激励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拥有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表达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曾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泰然处之,乐观向上。这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安贫乐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战争年代,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传统精神的弘扬,它帮助我们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和各种挑战,以此来影响和教育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使其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面临的困难,不为一时的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仁”是儒家推崇的人的最高准则。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一个人离开了“仁”,他就寸步难行。“仁”应该成为贤人、君子追求的目标。在义利问题上,儒家主张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了孟子那里,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强调,他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还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的“仁”有封建虚伪的一面,但它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这在内容上是可以为今人继承的。儒家的义利观主张义利二者的对立,有消极的一面,但它强调以义为先却有其合理、进步的一面。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忠肝烈胆、无私无畏的英雄豪杰。这一点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搞市场经济,不能不言利,可我们也不能不讲“仁”,也不能忘记国家、民族的大义。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有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追求至诚至善的人生境界。在儒家看来,至诚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那么诚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诚呢?“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在儒家那里,“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把追求至诚至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铸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品德高尚的贤人君子。这一点在今天也非常重要。诚实、善良作为一种美好的品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前提,它对于融洽我们的人际关系、促进“三德”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此以外,传统文化中可资借鉴的内容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奉献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气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当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这些真、善、美的内容,以抵制和批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假、恶、丑的现象。

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传统文化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德教为先的原则。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德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这里强调为政的关键在于德教。孟子也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这里实际上强调了德教对于稳定统治的意义。这就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佐证。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的措施中要置于主要地位。

第二,率先垂范的原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说明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在谈到何以使民服的问题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统治者要做到合理、公正,人民才信服,否则人民就不能信服。这里孔子一再强调为政者自身的端正和示范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启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真理的力量,但同样要借助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

第三,注重内省的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都是强调人的内省。这是儒家教育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说,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合,教育者的灌输是外因,受教育者的内省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受教育者的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四,将心比心的方法。儒家提倡“挈矩之道”,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就是将心比心的方法,或者叫心理换位法。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注入教育者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教育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为受教育者着想,沟通感情,增进了解,这样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一味凭着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行事,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往往适得其反。

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推己及人的方法,正己修身的道德修养,注重“慎独”的精神境界,等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极其浩繁,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源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从中发掘宝贵的精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的认同能达到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一)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在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领域对每个人都在施加着影响,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民族之间,由于这种历史文化的联系,很自然地产生亲切感和亲和力,即使在国外居住几代的海外华人,由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祖国产生亲切感,对中国人产生亲切感也是自然的。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势。

(二)对群体而言,这种文化认同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弥合国家内部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有对抗性的矛盾,有时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拼死斗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又由于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各方完全可以放弃争斗。如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就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放弃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文化认同的凝聚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