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04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1)

摘要 促进XX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从而促进XX州的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有必要对XX州机器人产业状况进行研究,提出加快促进XX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机器人产业 发展研究

1前言

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的俗称,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检测系统等。从应用层面来讲,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可以代替工人从事上下料、锻造切割、焊接、喷涂、装配、码垛等工业生产作业工作;服务机器人分为专业服务机器人(如军用无人机等)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如餐厅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

机器人30年代以后才出现萌芽,发展时间不足百年,期间经历了成长期和快速发展期,目前已经迈进智能化时代。过去十多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景气度较高,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售量达到248000台,同比增长15%,2002-200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8.6%,2009-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3.5%,是过去6年的2.7倍,近几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增速明显加快。

从市场结构来看,亚洲地区的销售规模占据主导地区,2015年销售量为15.6万台,是欧洲、美洲和非洲销售量之和的1.8倍,预计到2018年,此比例将达到2.4倍。

从机械机构来看,2015年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售加速,销量超过6000台,同比增长71.7%,占国产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27.4%,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此外,坐标机器人仍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主力机型,2015年销量约为10600台,占机器人销售总量的比重为47.6%,较去年回落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发现,技术附加值较高的机器人产品的比重在提升,三轴四轴等低端机器人在国产机器人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国产工业机器人正在逐步往高端技术领域发展。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5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增长,全年累计销售22257台,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自主品牌机器人销量达10万台,预计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应该在35%以上,按均价15万元/台计算,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在500亿左右。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行业的风险投资规模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到2015年形成井喷,达到9.227亿美元,根据IDC统计数据预计,2014-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7%,按此速度发展,到2019年,全球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1354亿美元,成长空间巨大。

两大因素驱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第一个驱动力是机器代替人工。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其二是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经济性不断提升。上述两项因素,导致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经济性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投资回收期越来越短,有的甚至两年就可以回本。第二个驱动力是产业升级。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纲领,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薪酬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业成本增加,受此影响,外国企业纷纷撤离中国市场,这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艰难危机。转型智能制造将成为新时期下制造业的发展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将在制造业转型中大有可为。

工业机器人是指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并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我国制造业当前劳动力成本高,普遍招工难,普及发展工业机器人,用以取代员工,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随着国家层面新政策的不断出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政策使其发展不断升温。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性发展契机源于不断出台的新政策:2013年12月,工信部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

XX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抓手和“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并强调XX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重要抓手。其次,发展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对于福建省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制造智能化和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

XX市政府也出台《XX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出台,该纲要把智能制造列为“XX制造”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机器换工”和工业设计,以此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

本文旨在认真分析XX机器人产业现状、发展方向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XX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XX市机器人产业企业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当前XX州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调查,截至2016年底,我市有十几家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主要有XX明鑫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XX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XX兰水旭升自动化有限公司、XX立达信机密机电有限公司、XX科能电器有限公司、XX佳龙电子有限公司等。2016年XX市生产机器人总产值6958万元,机器人产销量332台套。其中XX明鑫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XX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XX兰水旭升自动化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自动焊接工业机器人、自动搬运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XX州立达信机密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自用LED自动化生产线高效机器人;XX科能电器有限公司正研发服务型机器人,XX佳龙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食品包装机器人。

2015年以来,XX市经济信息委员会认真落实《XX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开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以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从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把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作为XX州市智能制造重点发展方向,提升企业设计创新水平,大力推进“机器换工”和应用产业对接。支持市场开拓与服务创新等方面,促进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

3XX市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主要存在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市在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品的应用、研发和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突出表现在: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缺少龙头企业,关键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标准、人才等产业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三是产学研合作拓展层次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五是政策引导成效不明显等。

4加快XX市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

4.1政策先行,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一是尊重市场规律,结合市情,加快制定促进XX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意见。建议结合国家有关部委和XX省的发展规划,围绕市政府制定的《XX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和《XX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确定XX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重点目标和保障措施,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建议市政府出台智能成套装备推广应用的产业政策。三是以机器人产业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机器人产业链。

4.2搭建政府主导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建立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机构,通过政府支持与资本结合,进一步强化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先期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及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测试与技术评价平台等,逐步建立机器人机构本体、关键零部件、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应用系统的模型库、数据库与检测体系,打造一个集机器人设计、仿真、示范应用、人才培训、模拟体验及检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进入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领域的门槛,推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要进一步落实好关于鼓励扶持机器人产业的有关政策和意见,研究制定机器人产品研发生产的补助办法,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挖掘产业共性需求,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实现机器人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4.3推动机器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规划布局集聚发展,支持XX的开发区规划建设机器人专业园区,积极引导国有和民间资本通过多渠道融资进入机器人行业,引导我市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与国内优势企业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或合资公司,促进我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内生式”发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壮大生产规模,壮大龙头企业,共同打造我市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聚群和完整产业链。另外,要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对接推介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机器人产业项目向规划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4.4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结构

XX市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人员结构单一,研发技术实现突破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极大地制约产业化发展进程。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帮助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技术、市场、资本运营协调发展,股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合理,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企业运行机制,提升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保障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4.5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2)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大体站稳了脚根。然而,其今后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问题何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一般认为家电产业似已难当此任,因为这个产业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替代热点,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本节将通过对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较分析,显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产能力与经济增长点

为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已提出了很多备选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个人电脑、轿车和住宅。然而,只要我们深究一下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新的可能热点与那些老热点所面临的困境是完全类似的。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 │ 生产量 │年末生产能力│利用率(%)┃

─────────┼────┼──────┼──────

┃摄像机(万部) │ 4.6 │ 35.4 │ 13.0 ┃

─────────┼────┼──────┼──────

┃微 机(万部) │ 83.6 │ 624.9 │ 13.4 ┃

─────────┼────┼──────┼──────

┃房间空调器(万台)│ 682.6 │ 2035.4 │ 33.5 ┃

─────────┼────┼──────┼──────

┃录相机(万部) │ 208.3 │ 516.9 │ 40.3 ┃

─────────┼────┼──────┼──────

┃家用洗衣机(万台)│ 948.4 │ 2183.2 │ 43.4 ┃

─────────┼────┼──────┼──────

┃彩 电(万部) │2057.7 │ 4467.6 │ 46.1 ┃

─────────┼────┼──────┼──────

┃家用电冰箱(万台)│ 918.5 │ 1820.8 │ 50.4 ┃

─────────┼────┼──────┼──────

┃电话单机(万部) │9956.4 │ 19368.6 │ 51.4 ┃

─────────┼────┼──────┼──────

┃自行车(万辆) │4472.2 │ 8199.3 │ 54.5 ┃

─────────┼────┼──────┼──────

┃摩托车(万辆) │ 825.4 │ 1489.6 │ 55.4 ┃

─────────┼────┼──────┼──────

┃照像机(万台) │3326.1 │ 5766.1 │ 57.7 ┃

─────────┼────┼──────┼──────

┃吸尘器(万台) │ 805.5 │ 1283.6 │ 62.8 ┃

─────────┼────┼──────┼──────

┃轿 车(万辆) │ 33.7 │ 51.9 │ 64.9 ┃

─────────┼────┼──────┼──────

┃组合音响(万部) │2465.7 │ 2567.2 │ 96.0 ┃

━━━━━━━━━━━━━━━━━━━━━━━━━

注:资料来源见《中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

业卷》,第3列系根据前两列计算而得。

由表-1可见,这些产品(除组合音响外)的生产能力全都处于严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状态。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间。以此为据,上述家用机电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数),这比合理的标准(取为87.5%)低36.6个百分点,即其实际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来做为判据,那么个人电脑和轿车也同样没有资格做为新的消费热点,因为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销售率仅为74%;估计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不会很高,这从目前流行的垫资施工作法即可窥见一般。

那么,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总需求不足呢?不然。从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4年为100)年均上涨率为10.2%;由此可见总需求不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内,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亦达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谓滞胀这种离奇的状况。

如果我们仅以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为判断经济增长点的依据;那么在我国94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19种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其中,只有三种是最终消费品,即白酒、组合音响和电风扇,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97、95和90。显然,靠这三种产品来带动或支撑经济的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普及率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国城乡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普及率状况(电话计入了初装费)。

在表-2中,全国平均数是以城镇权数为29%和农村权数为71%计算而得;饱和拥有率也是全国平均数,此列和价格列的数字皆为估计值。其中:录相机的饱和拥有率被设定在100,是因为我们把VCD合并于此项目中。

表-2:1995年家电产品普及率(百户拥有率)

━━━━━━━━━━━━━━━━━━━━━━━━━━

┃ │ 城 镇 │ 乡 村 │全国平均│饱和拥有率│价格(元)┃

────┼────┼────┼────┼─────┼─────

┃微 机 │ 3.00 │ 0 │ 0.87 │ 33 │ 4000 ┃

────┼────┼────┼────┼─────┼─────

┃空 调 │ 8.09 │ 0 │ 2.34 │ 35 │ 4000 ┃

────┼────┼────┼────┼─────┼─────

┃录相机 │ 18.19 │ 0 │ 5.28 │ 100 │ 2000 ┃

────┼────┼────┼────┼─────┼─────

┃洗衣机 │ 88.97 │ 16.9 │ 37.80 │ 100 │ 2000 ┃

────┼────┼────┼────┼─────┼─────

┃彩 电 │ 89.79 │ 16.92 │ 38.05 │ 100 │ 4000 ┃

────┼────┼────┼────┼─────┼─────

┃冰 箱 │ 66.22 │ 5.15 │ 22.86 │ 100 │ 3000 ┃

────┼────┼────┼────┼─────┼─────

┃电话机 │ 10.00 │ 1.00 │ 3.61 │ 100 │ 2000 ┃

────┼────┼────┼────┼─────┼─────

┃照像机 │ 30.56 │ 1.42 │ 9.87 │ 100 │ 500 ┃

────┼────┼────┼────┼─────┼─────

┃组合音响│ 10.52 │ 0 │ 3.05 │ 33 │ 2000 ┃

────┼────┼────┼────┼─────┼─────

┃录音机 │ 72.83 │ 28.25 │ 41.17 │ 100 │ 300 ┃

━━━━━━━━━━━━━━━━━━━━━━━━━━

注:第1、2列资料来源见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微机、电话机的数字是估计值;在农村有关数据中,凡因不可得者,皆以零为其估算数。

由表-2可见,对全国而言,在十种主要的家电产品中,没有处于饱和水平的产品;即使是所谓的新三件[2]也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他产品(除录音机以外)则大致处于导入期。十种家电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0.4%(以不同产品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计算加权平均),这就说明,从全国来看,我国家电市场刚刚步入成长期,其未来的空间拓展潜力还很大,目前只不过利用和开发了这个市场1/5的容量。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根本无需去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新型的家电产品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20年左右),给予我国经济的增长以有力地支撑。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以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洗衣机、彩电和冰箱(不考虑录音机)为例,做些进一步的分析。

1995年我国人口数为12.1亿人,假设今后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至2020年其总数将为15.53亿人。设那时每户人数为3.1人,则届时全国将有5亿户。现再设上述三大件的平均更新周期为10年,百户拥有率为100;则饱和水平时全国三大件的保有量将各为5亿台,如以维持饱和时期更新水平的需求量作为最大生产量,则那时我国每个大件的年生产量将为5000万台(不考虑进出口)。

1995年我国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生产量分别为2058万台、919万台和984万台。由表-1可知,如这三大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由当前水平达到85%,则其年产量应分别为3794万台、1520万台和1857万台。在此基础上,还需分别再扩大32%、229%和169%,才能达到上述各自5000万台的年生产量水平(也就是饱和时的年需求水平)。或者说,如以1995年三大件的年产量为基准,要在2020年达到各自5000万台的年产

量,则在今后25年间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产量年均递增率应分别为3.6%、7%和6.9%。至于那些普及率远不及这三大件的家电产品,其增长前景更是一望可知了。

小结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问题并不在于缺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而在于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的矛盾;矛盾焦点在农村。

先看新三件的情况。由表-2中的数据不难算出,其平均拥有率的状况是:城镇为81.75%,农村为12.99%,全国为32.93%(皆以新三大件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平均)。可见,在城市中,新三件的市场已高度成熟,即将进入饱和区域。但农村市场则刚步入导入成长区。

再看十种家电产品的情况。由表-2数据可算出,十种家电产品的城镇平均拥有率为52.08%(如以对称的S增长曲线做为参照,则其已过了加速高成长区域的拐点),而农村的平均拥有率仅为7.47%。可见目前城镇家电市场已相对成熟,但农村市场仍然处于导入阶段,与城市整整相距两个阶段。

这种差距显然不能用总需求不足来解释。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1/3至1/4(计入城镇居民的非货币化的福利),这就说明上述差距是由收入(过低)制约造成的,短期总需求的波动影响不了这种长期内形成的缺口。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给出下述直观的描述。在1979年至1985年,农村是用基本农副产品与城市的老三件[3]相交换,后者每件的价格约在200元左右,相互交换的双方之当量大体一致。但到了1986年至1995年,基本农产品的(城乡)需求受到自然约束,故其供给受此约束已无法大量增加(相应地,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也大幅度降低);且农村此时对老三件的需求也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则更是如此),故其供给增加也呈相对停滞状态。

这时,城市部门新三件的供给能力出现大幅度增长,但除了满足相对狭小的城市需求之外,一时找不到更多的出路。因为新三件的单价约在2000元左右,比老三件的单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农村却没有新的剩余产出(即较大的新收入增量来源)能与之匹配。而要以原有的基本农副产品与之匹配,则农业人口要减少9/10左右,即农业人均剩余产出要提高10倍(即要提高一个数量级,总产出大体不变),这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简要地说,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之间的缺口,是由于在1985年之后,我国产业(就业)-收支-供求流程出现了转换断裂所致。对此点的详细分析,请参见“产业就业重组和城市化进程”一文。[4]

二、未来市场

本节将对我国家电产业的未来前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其中包括市场的容量、走势和结构。

市场容量

在前文中,我们仅给出了我国当前10种有代表性的家电产品。实际上,还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家电产品未及考虑,如摄像机、VCD、家用冰柜、小型光盘机(MD)、家用传真机、数字式收音机等等,它们将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进入更多的家庭。另外,还有一些小家电:如微波炉、吸尘器、电熨斗、排油烟机等等,也未及考虑。同时,像彩电这种产品,也将向大屏幕、高清晰度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把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以上述10种家电为代表的家电市场容量(每户平均为17180元,根据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而得;注意这是一个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存量概念,与年流量不同),至少还要扩充一倍以上。以此为据,至2020年,如以那时的平均普及率达到饱和水平之值为100,则前述10种家电的实际全国平均普及率20.4%将被归一化为10%。

另外,1995年我国总户数为3.01亿户,其中城市为1.09亿户,农村为1.92亿户(根据1997年《中国统计摘要》中的市镇和乡村总人口,以及各自的户均人口数--抽样调查数,计算而得)。则由前文的假设,2020年我国将有5亿户,这相当于3.0亿户的166%。

如以1995年户均普及率为10%(见前述归一化计算过程),并以该年的家电市场总存量为10个单位;并设2020年户均普及率达到100%(新标准),由于户数还增加了66%(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则归一化的2020年的市场总存量将为166个单位,相当于1995年的17倍左右。要在25年间达到这一水平,则家电产业(或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为11.9%(以可比价格计算)。

现设未来25年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则家电产业的GDP增长弹性将为1.49。这种简略的估计表明,从未来的长时期看问题,我国的家电产业仍将持续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结构与趋势

要想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家电的市场前景,仅仅对其容量做出估计,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结构与趋势进行分析。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电市场的城乡结构。在下面的表-3中,我们给出了部分家电产品的城乡百户拥有率的动态过程。

表-3:城乡家电产品百户拥有率的变化过程

━━━━━━━━━━━━━━━━━━━━━━━

│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

┃彩 电 │城│17.21 │27.41 │34.63 │43.93 │51.47 │59.04 ┃

├─┼───┼───┼───┼───┼───┼───

│乡│ 0.80 │ 1.52 │ 2.34 │ 2.80 │ 3.63 │ 4.72 ┃

────┼─┼───┼───┼───┼───┼───┼───

┃洗衣机 │城│48.29 │59.70 │66.77 │73.42 │76.21 │78.41 ┃

├─┼───┼───┼───┼───┼───┼───

│乡│ 1.90 │ -- │ 4.78 │ 6.79 │ 8.15 │ 9.12 ┃

────┼─┼───┼───┼───┼───┼───┼───

┃冰 箱 │城│ 6.58 │12.71 │19.91 │28.07 │36.47 │42.33 ┃

├─┼───┼───┼───┼───┼───┼───

│乡│ 0.06 │ -- │ 0.31 │ 0.63 │ 0.89 │ 1.22 ┃

────┼─┼───┼───┼───┼───┼───┼───

┃录相机 │城│41.16 │51.67 │57.38 │64.16 │68.07 │69.75 ┃

├─┼───┼───┼───┼───┼───┼───

│乡│ 4.33 │ -- │ 9.68 │13.04 │16.23 │17.83 ┃

────┼─┼───┼───┼───┼───┼───┼───

┃照像机 │城│ 8.52 │11.91 │14.34 │16.03 │17.21 │19.22 ┃

├─┼───┼───┼───┼───┼───┼───

│乡│ -- │ -- │ 0.50 │ 0.63 │ 0.79 │ 0.70 ┃

━━━━━━━━━━━━━━━━━━━━━━━

━━━━━━━━━━━━━━━━━━━━━━━

│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

┃彩 电 │城│68.41 │74.87 │79.46 │86.21 │89.79 │93.50 ┃

├─┼───┼───┼───┼───┼───┼───

│乡│ 6.44 │ 8.08 │10.86 │13.52 │16.92 │22.91 ┃

────┼─┼───┼───┼───┼───┼───┼───

┃洗衣机 │城│80.58 │83.41 │86.36 │87.29 │88.97 │90.06 ┃

├─┼───┼───┼───┼───┼───┼───

│乡│10.99 │12.23 │13.82 │15.30 │16.90 │20.54 ┃

────┼─┼───┼───┼───┼───┼───┼───

┃冰 箱 │城│48.70 │52.60 │56.68 │62.10 │66.22 │69.67 ┃

├─┼───┼───┼───┼───┼───┼───

│乡│ 1.64 │ 2.17 │ 3.05 │ 4.00 │ 5.15 │ 7.27 ┃

────┼─┼───┼───┼───┼───┼───┼───

┃录相机 │城│70.34 │73.59 │75.53 │72.96 │72.83 │72.66 ┃

├─┼───┼───┼───┼───┼───┼───

│乡│19.64 │20.95 │24.24 │26.08 │28.25 │31.15 ┃

────┼─┼───┼───┼───┼───┼───┼───

┃照像机 │城│21.32 │24.32 │26.48 │29.83 │30.56 │32.13 ┃

├─┼───┼───┼───┼───┼───┼───

│乡│ 0.87 │ 1.0 │ 0.99 │ 1.16 │ 1.42 │ 1.94 ┃

━━━━━━━━━━━━━━━━━━━━━━━

注:资料来源见历年《中国统计摘要》及《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3可见,在1995年,彩电和冰箱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5年的水平,洗衣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2年的水平(城市洗衣机的普及率在1981年为6.34%),录音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4年的水平,照像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79年至1980年的水平(城市照像机的普及率在1980年为4.29%)。因此,大体上可以这么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家电普及水平滞后了十年稍多一点的时间。而城市家电市场的高速成长期大体是在十年前开始启动的。

从家电市场的城乡购买份额上看,在1985年至1995年,城市购买居于主导地位;但在1996年之后,农村市场将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以彩电为例,1996年农村普及率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相当于约1200万台的购买量(农村约有2亿户,而城市仅有1亿户);城市新置购买量约为400万台(等于普及率比上年提高的百分点乘以1亿户),更新购买量约为450万台(以1995年的普及率乘以5%,再乘以1亿户),城市购买总计为850万

台。显然,1996年农村购买量至少已和城市旗鼓相当(1995年相应的数字是:农村彩电购买量约为680万台,城市为780万台。方法同上)。

由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国农村家电市场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已开始逐步进入了高速成长期。为了对我国家电市场的长期扩容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我们把新三大件的产量变化过程列于表-4之中。

表-4:新三大件的历年产量(万台)

━━━━━━━━━━━━━━━━━━━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

┃彩 电│ 3 │ 15 │ 28 │ 53 │134 │435 │415 │672 ┃

───┼──┼──┼──┼──┼──┼──┼──┼──

┃洗衣机│ 24 │128 │253 │366 │578 │887 │893 │992 ┃

───┼──┼──┼──┼──┼──┼──┼──┼──

┃冰 箱│ 5 │ 6 │ 10 │ 19 │ 55 │145 │226 │398 ┃

━━━━━━━━━━━━━━━━━━━

━━━━━━━━━━━━━━━━━━━━━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

┃彩 电│1038│940 │1033│1205│1333│1435│1689│2058│2109┃

───┼──┼──┼──┼──┼──┼──┼──┼──┼──

┃洗衣机│1047│825 │663 │687 │708 │896 │1094│948 │1069┃

───┼──┼──┼──┼──┼──┼──┼──┼──┼──

┃冰 箱│756 │671 │463 │470 │486 │597 │768 │919 │928 ┃

━━━━━━━━━━━━━━━━━━━━━

注:资料来源见1988《中国统计摘要》和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4可见,从1980年至1996年,我国新三大件的产量在198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而后在1989年至1993年经历了一个波动和停滞时期(特别是洗衣机和冰箱),再从1994年开始了新的增长期。这启发我们提出如下我国家电市场长期扩容的趋势:在1980年至1995年前后,这是我国家电市场扩容的第一波,其中城镇市场的扩张居于主导地位,产品形态是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如21英寸的彩电)。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市场的成熟和农村市场的低度开发,第一波宣告终结。这正是我国家电产品生产能力出现暂时性过剩的基本根源。

第二波将在2000年前后大规模启动,它将席卷第一波所未涉及到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严格地说这是一批与原有的城镇人口数量大体相当的新城镇人口。因此,第二波中的主导市场是由这部分人口的消费构成的。就产品形态而言,大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将与小批量、大容量的多品种产品市场(如大屏幕、多画面的彩电)平分秋色。后者与原有城市人口中的更新市场相对应。

第三波约在2010年前后启动,它将使全国绝大部分人口被包容于其中。届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70%左右。在这一波中,原有的主要家电产品都将成为更新市场中的第三代产品,同时还要有各种新型的数字化视听产品进入家庭消费领域。这时的家电市场将是一个小批量的、量子化的超大容量市场。这里的量子化是指每一件产品都有可能不再是完全相同的了。

三、生产方式

目前国内家电产品的新购市场主要还是第一代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一波)。其特点是:单一的品种和一般的性能,技术已陈旧过时,其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被淘汰;它适宜于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为21英寸的彩电,价格已降至2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很难与我国的家电产业竞争。

而当前的国内更新市场则是以第二代家电产品为主(对应于前述的第二波)。其特点是:具有较多的品种和较高的性能,技术已高度成熟,适宜于用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城镇的中高收入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是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价格约在4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家电市场的上述特征还要持续到下世纪初叶。这是我国家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但是,目前国内还有一个市场值得关注,其对象是高收入消费者,约占我国人口的5%至10%。对应于这类消费者的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家电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三波)。其特点是:具有极多的品种、规模和极高的性能,功能和用途极其多样化,技术已相对趋于成熟,适宜用精益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价格约在万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10%来计算,也有3000万户左右;其市场容量也甚为可观。特别是在10至15年之后,这类产品将成为我国家电的主流产品,且其具有高附加价值。因此,它们是家电产业必争的战略制高点和未来。

然而,由于我国家电工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至目前止仍主要是通过引进获得的,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很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能力较差,这成为我国家电工业的致命弱点。一旦第三、四代家电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在我国展开,我国家电产业原有的优势地位将可能不复存在,并很可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本文作者是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家电产业课题组的成员。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3)

我县已有带动能力较强、与农户联结关系紧密的49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至目前,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有2家,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有15家,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有20家。预计2016年,我县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85337万元,出口创汇1070万美元。至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207354万元;带动农户34980户,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61%。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

2.1农业龙头企业领域不断拓宽

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蔬菜、玉米种子、番茄、面粉、草畜、葡萄加工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格局。目前已加工形成祁连传奇系列葡萄酒、“天域”牌番茄酱、仰光辣椒、“格瑞斯”番茄红素、博峰肥牛、合黎山猪生态肉、天月农业科技排酸羔羊肉等农、林、牧精深加工系列产品。

2.2骨干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

坚持引进培育,改造创新相结合。形成高台中化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甘肃绿洲有限公司、金康脱水蔬菜有限公司、宏丰蔬菜加工有限公司、甘肃祁连酒业有限公司、甘肃博峰肥牛开发有限公司、六和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均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2.3生产基地建设趋于稳定

2016年以绿洲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绿基公司、景隆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全县种植蔬菜16万亩;以中化番茄制品厂、三鑫农林科技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种植番茄2.1万亩;以县种子公司、中农大康、隆丰种业为龙头,带动全县玉米制种15.6万亩;以祁连葡萄酒厂为龙头,带动种植酿酒葡萄2万亩;以大业牧草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种植牧草3万亩。2.4与农户利益联结更为紧密企业都与农民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创造了订单合同、流转土地、市场联结等利益联结机制,以及保护价收购、贷款担保、土地流转、垫付生产资料、科技培训服务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2016年全县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投入达10209万元,带动农户近35618户,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4216万元,生产资料垫付达2236万元。预计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89元,其中70%以上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3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3.1瓶颈制约突出,资金投入不足

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项目,因资金短缺不能快速上马;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特别在生产旺季更需要大量的收购资金,但银行贷款手续多,程序复杂,报批时间长,额度小,满足不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3.2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

目前达到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才2家,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少。

3.3市场开拓不广,营销方式落后

市场营销方式落后,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3.4企业定位不明确,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市场和经营等方面的原因,效益不景气,也处于“守摊子”的状况,设备老化、市场萎缩、员工减少,不能满负荷生产。部分企业对今后的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发展的动力不足。

4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策

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围绕蔬菜、制种、草畜、葡萄等主导产业,以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为切入点,按照市场带龙头、龙头促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1加快基地建设,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以设施蔬菜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使全县年蔬菜生产面积保持在16万亩以上。使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年生产、加工、调运各类种子能力达到7-8万吨。以中化高台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带动加工番茄基地2-3万亩。以祁连葡萄酒业公司为龙头,加快设施葡萄、酿酒葡萄的种植。使葡萄基地面积保持在2.5万亩。依托博峰肥牛公司、六和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牧草基地4-5万亩,发展肉牛、生猪、肉羊、蛋鸡等养殖基地项目。

4.2壮大龙头企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经济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龙头企业的提质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县龙头企业达到57家。使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家,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5家,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以上。

4.3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形成长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信用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三是制订优惠政策,向其他行业积极推介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农产品加工发展信息,引导、鼓励其他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4)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2

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

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4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第三类是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包括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类是景气水平较差(指数<100),而且相对下降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业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气水平出现稳步回升的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在年底出现较明显的回升势头,景气水平有望继续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业分析与预测

钢铁工业。2002年基本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个别月份受市场预期调整影响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末景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钢铁消费总量达到2.1亿吨,受此影响,钢铁价格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有力地拉动了钢铁企业效益的普遍回升。据估算,2002年房地产业用钢新增量占全部钢铁新增量的60%以上,机械工业占新增钢产量的30%以上,是拉动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应对美国201条款,我国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国内钢材需求将继续扩张,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好转。“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示,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将延续2002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在良好状态,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企业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另外,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气工业。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全行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企业的市场预期是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从年初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着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国内油价走势也有所波动,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日益恶化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使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国内石油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虽然实际需求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下游企业补充库存以规避高价风险使国内消费形势开始好转,增长景气稳定上升,全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现象。预计2003年,国际油价将先高后低,全年均价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全行业增长景气将保持2002年的回升势头,行业复苏之路还将继续。

电力行业。2002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第二,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第三,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中国产业增长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长景气将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另外,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化学工业。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指数均值明显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7216亿元,同比增长15.7%,受此影响企业获利水平显著提高,全行业资产利润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2002年化工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动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直接,特别是塑料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稳步上扬。其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中(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快速增加。再次是汽车、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最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仍将是保证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不过,如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会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种化工原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化工行业增长预测模型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后的预测成果显示,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汽车工业。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上升幅度和持续性不仅以往不曾出现,在所有行业中也是绝无仅有。与此相应,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38.5%,其中,轿车109万辆,比上年增加55%,累计销量112万辆,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国内大城市私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再次,汽车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预计2003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400万辆以上,增长幅度在23%左右。分车型看,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60万辆,增长幅度40%以上。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客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载货车中,重型货车仍将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

机械工业。2002年,机械工业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从发展态势看,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2002年初开始平稳上升,在经历7、8、9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的区间内稳定下来。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内在增长力量的集中表现。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将继续看好,并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纺织服装业。2002年,纺织服装业呈现良好运行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生产稳定增长,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增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电子工业。2002年,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逐步回暖,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上扬至113点,达到近3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企业效益景气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10个百分点,跌至近3年以来的最低点。全行业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预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另外,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家电制造业。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回升态势,其中,黑色家电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是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行业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底。伴随增长景气的缓慢回升,家电业效益景气也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建材工业。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全行业景气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先后出现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横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100.8点上升到108点。与此同时,全行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建筑业。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左右,增幅达25%,前半年景气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并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煤炭工业。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是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上半年出现一定程度波动,进入下半年后则呈平稳上升的态势。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85.7亿元,同比增加42.3亿元,增长97.3%。2003年,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14.3~14.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13.5~13.7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烟草行业。2002年,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初基本延续了200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的走势,并在4月份到达了今年的高点120.3点,随后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景气区间,全年整体水平明显好于去年。据统计,烟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今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今年的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今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5)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大体站稳了脚根。然而,其今后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问题何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一般认为家电产业似已难当此任,因为这个产业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替代热点,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本节将通过对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较分析,显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产能力与经济增长点

为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已提出了很多备选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个人电脑、轿车和住宅。然而,只要我们深究一下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新的可能热点与那些老热点所面临的困境是完全类似的。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 │ 生产量 │年末生产能力│利用率(%)┃

─────────┼────┼──────┼──────

┃摄像机(万部) │ 4.6 │ 35.4 │ 13.0 ┃

─────────┼────┼──────┼──────

┃微 机(万部) │ 83.6 │ 624.9 │ 13.4 ┃

─────────┼────┼──────┼──────

┃房间空调器(万台)│ 682.6 │ 2035.4 │ 33.5 ┃

─────────┼────┼──────┼──────

┃录相机(万部) │ 208.3 │ 516.9 │ 40.3 ┃

─────────┼────┼──────┼──────

┃家用洗衣机(万台)│ 948.4 │ 2183.2 │ 43.4 ┃

─────────┼────┼──────┼──────

┃彩 电(万部) │2057.7 │ 4467.6 │ 46.1 ┃

─────────┼────┼──────┼──────

┃家用电冰箱(万台)│ 918.5 │ 1820.8 │ 50.4 ┃

─────────┼────┼──────┼──────

┃电话单机(万部) │9956.4 │ 19368.6 │ 51.4 ┃

─────────┼────┼──────┼──────

┃自行车(万辆) │4472.2 │ 8199.3 │ 54.5 ┃

─────────┼────┼──────┼──────

┃摩托车(万辆) │ 825.4 │ 1489.6 │ 55.4 ┃

─────────┼────┼──────┼──────

┃照像机(万台) │3326.1 │ 5766.1 │ 57.7 ┃

─────────┼────┼──────┼──────

┃吸尘器(万台) │ 805.5 │ 1283.6 │ 62.8 ┃

─────────┼────┼──────┼──────

┃轿 车(万辆) │ 33.7 │ 51.9 │ 64.9 ┃

─────────┼────┼──────┼──────

┃组合音响(万部) │2465.7 │ 2567.2 │ 96.0 ┃

━━━━━━━━━━━━━━━━━━━━━━━━━

注:资料来源见《中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

业卷》,第3列系根据前两列计算而得。

由表-1可见,这些产品(除组合音响外)的生产能力全都处于严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状态。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间。以此为据,上述家用机电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数),这比合理的标准(取为87.5%)低36.6个百分点,即其实际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来做为判据,那么个人电脑和轿车也同样没有资格做为新的消费热点,因为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销售率仅为74%;估计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不会很高,这从目前流行的垫资施工作法即可窥见一般。

那么,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总需求不足呢?不然。从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4年为100)年均上涨率为10.2%;由此可见总需求不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内,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亦达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谓滞胀这种离奇的状况。

如果我们仅以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为判断经济增长点的依据;那么在我国94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19种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其中,只有三种是最终消费品,即白酒、组合音响和电风扇,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97、95和90。显然,靠这三种产品来带动或支撑经济的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普及率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国城乡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普及率状况(电话计入了初装费)。

在表-2中,全国平均数是以城镇权数为29%和农村权数为71%计算而得;饱和拥有率也是全国平均数,此列和价格列的数字皆为估计值。其中:录相机的饱和拥有率被设定在100,是因为我们把VCD合并于此项目中。

表-2:1995年家电产品普及率(百户拥有率)

━━━━━━━━━━━━━━━━━━━━━━━━━━

┃ │ 城 镇 │ 乡 村 │全国平均│饱和拥有率│价格(元)┃

────┼────┼────┼────┼─────┼─────

┃微 机 │ 3.00 │ 0 │ 0.87 │ 33 │ 4000 ┃

────┼────┼────┼────┼─────┼─────

┃空 调 │ 8.09 │ 0 │ 2.34 │ 35 │ 4000 ┃

────┼────┼────┼────┼─────┼─────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6)

自2000年,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型社会,且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这样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加突出,但北京的土地、环境、基础设施等制约着养老业发展,而河北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的自然社会资源,有力的政策支持等条件为承接首都养老服务产业功能提供便利。

一、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北京养老问题严重,养老产业亟待发展

北京早在1990年就进入了人口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三化并存的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北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8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突破30万,占16.2%,失能老人占5.5%,空巢老人占到一半,另外还有失独老人0.7万人,而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北京市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增长。与此同时,2012年北京养老机构床位仅为7万多张,到2015年,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在2万张以上,且处于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价格太高的窘境。北京养老服务业发展任务艰巨。

(二)河北紧邻北京,地理位置优越

河北环首都的13个县市基本都处在北京的“一小时经济固”内,交通便利,与北京联系紧密,既方便老人出行生活,也便于子女探望。同时,河北的涞水、涞源、易县等地有众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可称之为北京的郊区,非常适合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河北具有充足的土地、人力等资源

北京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众所周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面积只有河北总面积的8.7%,可谓寸土寸金;且劳动力成本高,增加了养老产业发展成本,阻碍高投入、慢回报的养老产业发展。而河北则具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且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力成本明显低于北京,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引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强调要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等新格局。同时倡议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这一政策导向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产业转移提供依据。同时,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订的《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三地要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引导鼓励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转移等措施,也表明政府的政策趋向于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

二、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产业拥有上述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自身仍存很多不足。在硬实力方面,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北京,大多数民办养老机硬件设施不足,距养老机构的建筑标准相差太多,且河北省的老龄化程度虽不如北京大,但也相对较严重,养老缺口压力较大,降低其疏解功能。在软实力方面,河北的文娱等活动落后于较发达的北京,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且当前河北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偏向中年女性,受过的相关专业培训较少,综合素质较低,阻碍养老服务的进步。同时,两地的老年人在享受医疗保险方面存在难题,老年人需要经常看病就医,但目前河北和北京没有实现无障碍的异地报销制度,如果不返回参保地,就存在异地就医报销时的不必要麻烦,阻碍河北对北京养老产业的承接。

三、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北养老机构的硬件条件,提高居住标准,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达到让其满意的最大效果。同时,增加养老机构点的设立,政策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开展,增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产业发展的能力。

其次应加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使其为老年人提供最舒适合理的医护服务;同时应使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多样化。老年人一般都长时间远离子女独自居住在养老院,其内心孤独脆弱,希望有子孙陪伴,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可满足老年人思念亲人的内心诉求,多样化可满足老年人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帮助老年人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7)

>> 2016年度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 2014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 扭转中国文化交流逆差的文化输出战略研究 文化安全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从国际文化发展战略看中国文化安全 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战略研究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综述 探索完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路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及其特征与经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定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2年度《产品意识》研究报告摘要 《2015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钧瓷文化产业集群的成因、演化机理与发展战略研究 盐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姜潇、王菲菲.深入生活前沿,为人民书写华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综述.http://.cn/xw/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8)

从1997年开始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之后,英国各界就对英国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研究的主体来看,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政府部门:主要指的是负责推动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部门,最典型的就是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及其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该报告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吸引海外投资英国创意产业非常重要。同时,报告还可以帮助衡量创意产业政策的效果。这一报告的优点是数据权威、涉及面广,但缺点是数据更新慢,提供的小类数据不足,无法满足金融投资者的数据需求。

2.贸易机构与推广机构:主要指的是一些推动、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投资英国创意产业或进行海外投资的贸易机构,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他们的研究报告解决了英国政府部门研究数据滞后、产业细分类别数据不详尽等问题。研究报告的数据大多来自于机构会员。如《印度市场的创意产业报告》。

3.国际机构:这类机构主要是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类似的机构及其的创意产业出口研究报告。他们的报告针对各个国家的创意产业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据此可以进行国际比对。但存在的问题是数据多为创意产品的数据,且“创意”的概念比较宽泛。

4.区域政策制定者与创意产业发展机构:这类机构通常是与创意产业公司合作进行研究,其研究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区域数据,详细介绍了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对创意产业活动进行了评估。如英格兰创意组织(Creafive England)、TSB、Nesta、北部电影与媒体的独立发展机构进行的创意产业研究。

《创意产业经济评估》的研究方法

由于使用了国民帐户(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简称国民账户,是测量6DP的基本方法和框架),因此,在众多研究报告中,《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年度报告是在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份报告。这一研究报告使用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来测算每年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报告为创意产业的政策制定者、倡导者和从业者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11年12月,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了最新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报告通过4个方面衡量了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创意产业所占的经济增加值总额(GVA)、创意产业出口服务、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创意企业数量。报告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进行测算,所有数据都来自于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ONS)进行的4项调查报告——《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国际服务贸易》《全国人口调查》《跨部门商业调查》。

经济增加值总额(GVA)的测算:测算创意产业经济增加值总额的数据都源于《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在一些数据信息由于不能公布而无法获得时,报告就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或者四位SIC07代码来测算GVA数据。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GVA数据在英国GVA中所占的比例都是通过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蓝皮书》获得的。

创意产业出口服务的测算:《国际服务贸易》报告中的数据主要用于测算创意产业出口的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出口额在英国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是通过ITIS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就业人数的测算:就业人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人口调查报告。APS调查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因此可以测算出在创意产业工作,并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在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的是非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以及在非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报告在界定受访者是否从事创意工作和是否在创意产业工作的时候使用了虚拟变量。通过交差排列这些虚拟变量对上述三种情况中每种劳动者的情况进行测算,然后再进一步分成被雇佣或自主经营两种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在英国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APS的数据测算的。

创意企业数量的测算:企业或企业的工厂、商店等小单元的数量都是通过跨部门商业调查来测算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企业数量在英国总企业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IDBR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对我国的启示

近十多来年创意产业的发展让英国从曾经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如今的全球“创意中心”,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也都相继开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国家。这些国家的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创意产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转变成为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客观现实。他们的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重视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创意产业是集艺术、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它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民族的创新能力。事实上,那些重视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提出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新西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事实证明,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

除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外,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1998年出版了《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了《地区的规模》(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的《下一个十年》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2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开始年度报告《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订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一致性。

制定配套政策,健全法律

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9)

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教授作了主题评述报告“加快国产CAE软件研发,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会议分为3个中心议题:

(1) 发展国产CAE软件的迫切性与重大工程需求,相关报告有

・ 航空发动机CAE软件(产业)发展的历程、问题及对策(报告人 尹泽勇)

・ 载人航天工程CAE软件的应用与发展思考(报告人 周建平)

・ 以工程应用为基础,实现航空CAE软件的产业化发展(报告人 孙侠生)

・ 中国航天型号产品研制对CAE软件的需求(报告人 杨海成)

・ 研制有自主版权的高水平CAE软件是加速发展我国铁路事业的当务之急(报告人 孙喜运)

(2) CAE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与共性科学基础,相关报告有

・ 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CAE软件!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报告人 崔俊芝)

・ 自主CAE软件研发中的若干共性科学前沿问题(报告人 张洪武)

・ 从CAE到以模拟为基础的工程科学(报告人 何颖波)

・ 机械系统CAE与计算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报告人 洪嘉振)

・ 飞机气动力计算的软件发展(报告人 陈十一)

(3) 国产CAE软件发展路线图,相关报告有

・ 国产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报告人 程耿东)

・ 我国高分子材料加工及模具CAE软件的发展和思考(报告人 申长雨)

・ 发展CAE软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报告人 庄茁)

・ 开发CAE软件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报告人 )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10)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核心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忽视了企业现行价值等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信息有用性;三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体,以财务报告附注为补充,形成企业财务三表报告体系,形成供给主导型信息披露体制;四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忽视了其他计量手段的运用,使许多重要信息拒于信息披露门外;五是以定期信息披露为方式,忽视了企业适时信息披露,致使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单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年发表《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以来,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就成为国内外财务会计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学界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还认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我们的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因而财务报告势在必改。西方国家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上,并认为不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无用。葛家澍教授也早在年就认为:财务会计核算本来是经济核算,但多年来被成本所取代,从成本回归价值,以促进财务报告能够真正披露企业的价值,可能是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设想

我国对全面损益报告、现值会计计量等与企业价值报告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与国际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企业价值报告作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主要方向和根本目标,它涉及企业财务报告改进、企业现值会计系统、企业财富变动计量、资产价值评估等理论与实际的重大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研究。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目的是改变现行通过报告企业盈余,间接报告企业价值的状况,而直接报告企业的公允价值与财富变动。但企业价值在外界环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率,也就是取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是企业价值报告研究的前提。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企业价值链、企业组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客户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的才能等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计量这些影响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会计学界将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会计一直作为研究重点,我国又将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研究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现在广泛使用的会计收益显然与经济收益的概念背道而驰。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发展,会计学家们和会计职业组织正在试图扩展会计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严格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采用了与传统净收益确定即收入费用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真正全面的收益是经济收益,也许经济收益在现行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但人们不应放弃对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探索。因此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仍将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表明,企业财务报告改变历史成本基础,关注价值计量,并研究引入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可能性是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企业现行价值和财富变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取代现行的成本基础,将极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企业现值会计是企业现行价值的计量技术,并非完整的企业会计系统,也非企业价值报告本身,而是企业价值报告的基础。企业价值报告涉及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包括确认和计量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只有通过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才能找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而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以企业现值会计为基础,应用企业现值会计技术。所以,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将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未来报告体系研究。传统会计报告有三个基本方程:即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收益;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入。这三个基本方程与历史成本计量密切联系,也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从而构成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三表结构。为了建立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财务报告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有必要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进。首先将这三个基本方程改为:资产价值负债价值股东价值;期末企业价值期初企业价值企业经济收益;期末股东价值期初股东价值价值变动财富变动股东经济收益。相应地提出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框架体系。现金流量表的地位将下降,不再是企业未来的主要报表,而是企业价值报告体系的基础性报表。由于新的三表报告结构体系是全新的信息披露体系,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可以预见,它将成为企业未来报告体系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价值报告的披露方式研究。提出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结构与披露框架,只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一个方面。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还必须对企业价值和企业财富变动信息及其披露的形式、载体、时间、方式、信息量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个性化报告、会计数据库报告、核心能力报告、适时信息报告和事项报告将越来越受重视。而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企业相关利益集团寻求更直接、更相关、更简化、更有用的企业信息披露方法,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未来相当时期内仍然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三、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意义与困难

构建企业价值报告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均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已经加入,随着现值技术的完善,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国际会计学界对企业价值报告的研究风起云涌,并将其称之为企业财务报告的“第二次革命”,我国研究企业价值报告,有助于我国会计最终采用现值计量,为企业价值报告和财富变动信息披露创造条件,拉近与国际的差距。其次,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涵盖了企业现值计量、企业价值估计、无形资产评估、企业核心能力报告、企业财富变动确认等,可以为企业价值和财富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在企业定价和投资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三,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认为,企业财务报告有用,其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保证。相关不仅体现在历史信息方面,更体现在企业未来价值和财富变动信息方面。因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有助于投资者决策,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第四,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提出的企业价值报告与财富变动信息披露方法框架,涉及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对象、基本假设、内容、形式、载体、时间、信息量等各方面,提出的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框架体系,可以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方法,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为我国修订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参考。第五,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认为,知识与能力是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知识与能力在现行会计系统中没有得到相应体现。但企业价值报告将知识与能力作为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报告系统中予以披露,因而可以真正实现将知识融入报表的设想。但是,构建企业价值报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巨大难点: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篇(11)

我国广告产业准入制度研究

广告社会价值的争议及其重新解读

中国广告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2005年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解读

关于“超级女声”的检视与思考

我国广告产业准入制度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舆论传播策略研究

广告社会价值的争议及其重新解读

中国广告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大众传播中的“消费英雄”解读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电视对民主的影响

消费时代的时尚杂志:消费生活的全面培训

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民本化战略走向

论中国传媒产业化转型与政府作为

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

2011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述评

中国广告产业升级与国家利益表达

美国媒介批评中的民主危机论及其问题

中国传媒治理结构变迁及其政治动因

新闻与广告:议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转型中经营环境演进分析

我国报业组织结构转型的对策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介演进

新媒介技术对文化格局的冲击

对CCTV-NEWS的节目内容分析报告

网络论坛参与者参与动机的实证研究

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大众传媒健康传播的资源分布与理论模式

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

国际视野下央视纪录频道的品牌战略浅析

我国国际传播人才教育及其发展态势探析

新媒体中的政治报道:形态演进与内容呈现

“十一五”时期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检视与思考

民营传媒、外资传媒:中国广播影视业的新兴力量

数字技术背景下电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组和演变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述评

2010年中国期刊行业发展的热点探究与分析

我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基本状况与传播特征分析

搜索中立?——基于“3Q大战”事件的实证考察

西方国家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评价机制的建构

广告与消费相关性的量化分析:来自中国的实证报告

中国广告产业与文化产业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中国传媒发展的竞争策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考察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评价机制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论社会化媒体对报业数字化媒体平台的理念与权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