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5 09:49:39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1)

一、什么叫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创立前所未有的理论、知识、文化、制度、技术、方法、模型等等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意识活动。它不模仿既有的方法,也不重复已有的理论,而是在原有的结论和方法上做出了新开拓,解决了新问题。创新思维能够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从而使得知识有所积累,或者在方法上有所突破,进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新的分解组合,实现了知识的新功能。

二、如何进行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并且有种种相关的精神因素(包括多种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参与思维过程而获得全新见解的一种思维活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智能、释放人的能动性。

(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的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以一种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评价。它力求客观地把握世界,并渴望创造性地改变世界。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的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需要和谐统一

一方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自我更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造性思维的仍谕骋唬决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辩证思维的发展观点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事物的客观本性。因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的统一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每一方面。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从运动中认识事物并从发展中不断修正或提出新的观点,这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思维需要培育自身硬件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这从现代科学综合交叉发展的前沿成果中可以获得更深刻、更有力的证明。无论是以信息、知识还是智慧的思维方式,在接通创新思维的神经网络系统时,都必须具备自身的优化匹配,才能获得创新思维的结果。

1.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存储,即必须有大量的信息、知识、智慧的沉淀。

2.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进入探索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各种信息、知识、智慧都调动起来,以便触发灵感,获得创新思维的结果。

3.引发创新思维还要具有条件出现,激活信息,并使得其参与创新思维活动。这里所说的条件,既包括思维客体的复杂条件,也包括思维主体的多种条件,同时,还包括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若干新条件以及思维中介系统的某些条件。

4.将上述各种主客观条件匹配起来,实时地、优化地进行创新思维,那么结果一般便会迅速出现。当然也不排除思维主体的突发奇想,获得与原本想要研究的问题基本无关或者关系很小的创新思维。这也是进行创新思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表现。

创新思维的结果产生之后,是正确还是错误,实际效果如何等等,还必须从真、善、美相统一的角度进行高度判断,以确保这种思维是否能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当然,这种实践检验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的辩证发展过程,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来证实这种思维的圆满性。

三、运用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养成和运用创新思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提升思维者的思维能力

几乎每个人都有思维,但不同的人思维能力也不同。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素质的思维,它要求思维者在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交叉相互作用中,抓住创新性这个中心,在一定时间段内,把思维重点集中于一个目标或者一项研究命题上。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者会自觉地把握创新思维的的方式,力求取得创新性的成功,从而弥补注意力散漫不够集中等的不足。久而久之,思维能力明显提高,进而思维素质也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推动社会实践的创新性发展

社会实践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思维同样反作用于创新性的社会实践,它有助于人们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从而不断推进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以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现状和中国革命的现实相结合,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成功地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因此,要灵活地运用创新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创新性发展。

(三)促进思维主体的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过多次反复的创新性思维的锻炼,思维主体能够自觉并且熟练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的创新。这就要求思维主体内在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就当代中国来说,应当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把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作为根本大计,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年.领导者应关注创新人才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和引导[J].理论探讨,2002(1).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2)

当今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挑战,产生了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激烈的变革。在今天,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人们要求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此人类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人才应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具有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人才具有创造性,这是人才与一般人最本质的区别。而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创造的核心。它是创造性成果的花朵。其表现形式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展。若离开它,人类的生活也就没有朝气了。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才,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规律,对于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提高人才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1.概念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活动中,提供独特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开拓人类认是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特殊表现,是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富有新成果的进取性思维。所以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创造性特点。“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独特”是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待征。它除新颖性这一特点之外,还必须富有效用性。它是指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成果,而这种成果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比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它在认识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面广,量大,是经常可见的普遍的和有实效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绝不是仅少数天才具有的东西。

2.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待征和品质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素

有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以下观点:①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这个特征贯穿于创造性活动的始终。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常见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分析的、怀疑的、批判的态度。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②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已知的知识或假说联系思考,分析相似性、待异性、重复现象,发现其必然联系、本质待征。此外,还有十分注意意外现象和新线索,独具慧眼、敏锐观察、洞识其潜在意义,抓住机遇,作出创造。③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思维自始自终伴随着创造想象。高度的抽象和准确的判断是思维深化的标志,创造性想象在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类比联想也是创造性想像的一种形式。④独特的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的知识,科技发展新成就的知识。⑤活跃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突破的心理现象,是创造性思维和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中,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⑥新颖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表述上必然表现出来新颖性:一是要提出一套新的概念、范畴、原理:二是要形成表现新的思维形式的结构体系;三是要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和文字,赋予表述以优美的形式等。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究竟具有哪些基本特点或基本心理特征?对此目前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一般来说,很多学者们共认的特点有:①具有非常新颖性和独特创造性;②具有待别生动性和主动性;③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④具有极其深刻性、全面性和广阔性;⑤具有明显发散性和聚合性,亦具有高度抗压性和反向性等,还有实践性、开放性、飞跃性等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与成才

1.发展创造思维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第一,现状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呆读死记,必然窒息人的智慧,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不了具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来。没有一大批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的勇于创新的人才,我们无法在经济上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智力革命是要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大学生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把思维训练贯彻到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人的学习活动很难顺利进行。

2.青年期是开发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所谓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指优秀人才出创造性成果最多的年龄阶段。创造活动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技能训练。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或创造的准备时期,可属于创造的最佳年龄时期。然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一生的创造活动有极其重要意义。事实表明,不少杰出的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动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已有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奠定坚实基础的条件下,尽早让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进入大学深造的青年,经过了中小学教育,学习过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观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及学习理论揭示各种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这时期正是培养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好时光,大学生思维日愈活跃,想象更加丰富,正处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大好时期。

参考文献:

[1]高鸽.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2]徐云生.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3]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1).

[4]张楚,朱洁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2011(2).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3)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图形做为视觉设计中符号形象的一种,它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由于图形所具有的传播、交流、沟通等功能,和新图形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段、新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出现,以图形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对大众的感受、思维和交流方式,以及日常生活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发挥了越发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现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征。

我们在进行图形创意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实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可以物化的思维活动,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与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是具有新颖广义模式的一种,富有独创性、流畅性、多向性、跨越性与综合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不是单纯的为一种思维形式,而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许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它独特的创造性便体现在这种综合运用的过程中。逆向思维做为发散思维中的一种方式,在图形创意设计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逆向思维是与常规思维反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质疑的思维,具有普适性、新奇性、叛逆性等特点。在图形设计中,当常规的思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或者思维出现障碍的时候,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和认识问题,质疑事物的正确性,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思维枷锁和自我程式的束缚,突破习惯思路的恒常心理模式,解放思想,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和独特创意,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逆向思维的创意图形离不开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物在质、量、形、色彩、方向、态势、空间、比例、透视等方面存在着对立的因素。这种视觉思维意义上的观察有选择、整合的特质,对图形形式语言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图形设计中,充分挖掘、运用逆向因素进行创造性构想,可使图形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使图形的意义蕴涵更深刻的哲理。逆向思维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方向逆向、属性逆向、原理逆向、悖论、因果逆向、心理逆向等。

一、方向逆反——打破视觉形象的恒常性

对常规的视觉方向或事物发展方向的反向思维,它对立因素主要有:正与反,顺与倒、上与下、进与退、首与尾等。在图形设计中,把人们司空见惯的形象倒放,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觉,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去纠正其错误的想法,即在感知中把倒置的形象再颠倒过来;或将图形中的形象反向运行,或把排列方位、构成顺序反向处理等等,都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并使之产生兴奋感。它不仅能摆脱消极思维定势的束缚,打破视觉形象的恒常性,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还能提高观者的感知兴趣,延长感知时间,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二、属性逆反——改变事物的属性和特质

对事物属性和特质的反向思维,主要对立的因素有:金属和非金属、固体和液体、空心和实体、轻和重、冷和热、大和小、动和静、生和死等。在运用属性逆向的表现手段的时候根据主题和创意需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形象进行思考,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属性的多元化转换和重新的定义,超越事物的通常属性,使之出现意义上的转折或出现根本性的质变,从而赋予形象新的内涵;或者从新的视角来寻找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对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全部或局部进行具有特定意义的“性质跃迁”。这种超越线性规则的非逻辑视觉语言,具有化平淡为神奇的魅力,使图形产生独特、新奇的效果,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内涵。它能使异质同构中的形象超越物质表面属性而进入人类的精神层面,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

三、原理逆向——对传统艺术、理性与现实本质的质疑

原理反向思维的对立因素主要有:正常与反常、传统与非传统、理性与非理性、熟悉与陌生、真与假等。在图形设计中,原理反向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常理,对传统艺术、理性与现实本质进行质疑,超越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客观现实和时空的限制,使有悖原理的视觉形象被人们认同与接受,通过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而扩展其内涵,加深对图形所折射出的某种观念或信息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20世纪前半叶,现代主义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如构成主义、达达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标新立异,对传统艺术、理性法则及现实本质进行了挑战。例如,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画家,首先对自然物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中提取纯粹的形并使之几何形体化;然后独创性把对象进行多面切割并分解为各种几何形态;最后将多个视点、不同角度观察对象的结果创造地组合在一个平面上。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绘画的常规观察方法和传统理念,颠覆了正常的人体生理结构、比例和透视法则,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异的视觉新形象和新空间。

四、悖论——颠覆理性的透视法则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4)

[关键词] 思维问题;内涵;特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 B80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5—0120—04

思维创新是近年来学界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众所周知,思维创新活动作为一种复杂高级的思维活动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种围绕着特定的思维问题而进行,并以解决该问题为目的的独特思维活动过程。可以说,没有思维问题就没有思维创新活动。思维问题,是人类进行思维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深入研究思维问题范畴的规定性及其在思维创新活动中的意义,这无疑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一

什么叫“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简单,实际上规定起来却显得很复杂。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性质上进行不同意义的多维规定。

从其基本层面上来看,“问题”范畴可以分为两种意义,即一是客体或客观意义上的“问题”,二是主体或主观意义上的“问题”。就其客体或客观意义“问题”来说,所谓问题实质上就是指客体对象某种尚处于神秘而未被人所知的客观属性与结构。很显然,这种意义上的“问题”本质上属于客观范畴,虽然它与主体的认识心理相关(对之将在后面具体分析)。而就其主体或主观意义上来说,所谓“问题”则是指存在于人们认识心理层面上尚未被确定的某种现象。显然,这种意义上的“问题”本质上属于主观范畴。诸如人们认识过程的概念问题、逻辑问题,等等。而从心理学意义来看,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比喻为心理行程中通路上的阻碍。赫士(Hays)就将问题视为一种空隙,即我们当前所在地方和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空隙[1]。而从逻辑学意义上讲,所谓问题也就是指其真实性或虚假性尚需证明的论题,等等。因此,不难看出,问题范畴可以进行多维向度的规定。

而从思维创新活动意义上来讲,笔者认为,所谓问题,就是指存在于人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已知与未知,已有与未有、确定与未确定之间的矛盾或距离状态。上面所讲的心理行程中的“阻碍”或“空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矛盾”状态和“距离”状态。这种发生在“已知”与“未知”、“已有”与“未有”、确定与未确定之间的矛盾冲突状态或距离状态,本质上反映了二者存在着不一致或不相统一、不相吻合的关系。这实际上也就是反映了人的主观(已知)与客观(未知)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可以说是表明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知识(已知)与认识客体对象(未知)之间的认识距离。因此,思维创新活动意义上的“问题”本质上属于主体或主观意义的范畴,即属于一种“思维问题”而并不属于客体本身或客观意义上的问题。当然,这种思维意义上的“问题”也与客体对象或客观意义上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它本质上是对客体对象或客观意义问题的主观反映,即对客体对象尚未被人所知的客观属性及其结构的主观反映。

思维问题虽然总是与没有被认识的未知的自然现象之奥秘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它本质上与未知自然之谜毕竟是两回事,不能混同。未知的自然现象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之谜,它是第一性的东西,而思维问题则是主体认识的形成物,是对客观自然之谜的主观映像,是第二性的东西。因此,思维问题属于主观存在的范畴,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界未知领域都等同于思维问题。只有那些尚未被人所知并有可能被知晓的自然之谜被纳入到人的认识活动实际过程中,并在人们认识观念中被加以确立起来,才能真正构成为思维问题。 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5期刘卫平:论思维问题的内涵、特性及其功能

思维或认识的问题无疑是在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两种状态中出现:一是客观事物新现象被纳入到认识过程,作为新的认识对象而与主体已有知识系统发生不一致的矛盾状态或距离状态而出现的未知现象问题。这种情形直接地反映了问题自身所包含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矛盾状况的本质。二是主体在反思已有知识体系时发现知识体系自身内部的矛盾状况(即错误)之问题。这种矛盾性的问题存在,意味着新的知识(即未知)即将出现。因此,这种情形仍然表明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主观与客观关系状态。因为,这种情形表面上看来属于知识系统自身的矛盾性,但从任何知识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成果的意义上来讲,这种知识体系自身的矛盾性,仍然是反映了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矛盾状况这一内在本质。因此,思维问题的实质就是指主体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之间不一致的矛盾状况或距离状态。

从思维活动过程来讲,包含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矛盾状况这一内在本质的思维问题,作为思维创新活动的构成要素,它一般总是以思维对象或者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的思维任务为其思维存在形式。因而简单地讲,思维问题也可以是指思维对象或思维任务。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5)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wwW.133229.Com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6)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7)

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里,图形已成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能体会到视觉转达设计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好的图形创意,是一种国际化语言,它可以排除人类语言及文字的障碍,可以超越地域和时空,为不同种类的人提供更为简明的交流方式。

中国的设计教育在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虽说有较大的变化,但仍处于漂浮不确定阶段,各院校仍旧只注重学生的课堂成绩,缺乏实际创新能力,从而制约了图形创意的发展,导致市场出现低劣的设计和平平的设计,甚至有平面设计的图形直接从图库中调出来运用,没有任何创意可言,制造了视觉垃圾。

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算有创意的图形呢?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提出最多的疑问。首先思维方法是图形创意的关键,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训练来完成。思维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不断地改善思维品质,从思维的想象力和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诸方面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图形创意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在图形创意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这几种思维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图形创意中,想象和联想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往往是决定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图形创意的训练首先要从想象和联想入手。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将一事物的某一点与另一事物的相似点或相反点的形象、意义并联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维过程。而想象是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用新的方法提炼组合,使这些记忆和印象重生,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以下是想象与联想思维的几种具体的方法:

一、循环联想思维模式

这种图形的联想方式强调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就是由一个物体所产生的连续的一系列联想。有外形产生的联想,也有内涵连带产生的联想。训练主要是激发思维灵感,提高表现力和造型概括能力,使联想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训练时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或具象的元素进行连带性或相似性形象联想,产生循环往复、从起点回到起点的形象联想。如图1:圆的循环联想。通过循环联想的训练可以增强创意图形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基础培养。

二、转移联想思维模式

转移思维模式就是把验证过的事物形象移置、变换到与之相似的形象中,这种相似可以是形象与形象之间的相似,也可以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似,或形象与概念之间的相似。其中的每一组联想思维绝不是孤立的、截然分开的,而是在灵活、多变、相互交叉中进行的。

1.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转移联想:在创意图形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各种各样的形态来表现所要传递的信息。因此,应尽可能地寻找发现并利用具有相似性的形象来组合结构。虽然,形象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属性,但是由于外形的相似,也会使新的组合形象显得得体、自然。(如图2)

2.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转移联想:概念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形象的认识经验,并加以理性概括和总结,所以概念源于形象,反映形象和概括形象。亦可以用形象去比喻、会意和象征概念。概念有抽象概念和具象概念之分。在图形创意的设计过程中,利用概念联想概念,然后再把概念转化为形象,借概念之间的相似规律,进而使思维变得更清晰,条理而有序地充分表达出所要传达的意念。这种利用概念相似性直接作用于视觉形象的联想途径对创造性视觉艺术的推进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如图3)

3.形象与概念之间的转移联想:人们的联想思维,有时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有时是有计划、有意识地展开。尤其是人们想要打破旧的思维习惯,开辟新的联想空间时。仅仅对形象进行联想,往往使思维远离对象,不着边际。无形象的概念联想又是难以表达的。所以只有在具体的形象思维和抽象线性的概念想象空间中寻找嫁接的相似类别,从而创造出新的结构形态。在图形创意的设计过程中,这种以意生形、以形达意的奇妙组合结构关系能够有效地、准确地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如图4)

三、发散想象思维模式

发散想象思维模式,是由一个形象到概念或由概念到形象之间的一个破坏与重建的联系思维过程。通过发散联想的训练可以使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概念、想象空间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表达,立体全面地呈现出来。发散联想思维模式的建立,推动了创造性思维走向更宽阔的思维领域。

1.一义多形:一义多形是指由诉求的含义可以引发出多种图形形式,因为概念意义产生于对形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图5)

2.一形多义:一形多义指同一对象可以被赋予多种象征意义。多数概念意义源于形象,反映形象和概括形象,反过来,用形象亦可以去比喻、会意和象征某种概念意义。(如图6)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8)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 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毛泽东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 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 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9)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70-02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要想站在人类科学的最高峰,那么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我们认为,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个民族自立之本,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有活力的行为和科学技术研究的生命线;它对于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起到了灵魂般的作用。任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人的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自身能力的提高则取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 培养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总趋势。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要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创造能力,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创新特点的思维,是一种突破了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以独创新颖的思路来阐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概括来讲,创造性思维就是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包括思维领域内的思路和设想的独创与新颖;是在人类现存认识基础上的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突破;在具体认识过程中不囿于传统的思维习惯和结论,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原创性。原创性就是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传统的固定认识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新方法去认识客观具体事物,找出一些不为常人所拥有的、不寻常的新观点或新理论。创造性思维能促使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它不仅善于求同,而且善于求异。原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

2.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贵在常规思维活动中勇于开辟新的境界。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不囿于传统经验方法和观念的束缚,经常表现出对现存已有理论的合理科学的怀疑,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新理论,从而使人们对于原有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主要特征。

3.多维性。创造性思维的多维性又称发散思维或扩散思维等。发散思维或扩散思维也就意味着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维性的特征。它要求人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可以不拘泥于原有的信息和材料,尽可能多地产生各种合理科学的信息,即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寻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提高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深度,从而做到随机应变,不固执己见和囿于常规思维定式。

4.目的性。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思维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目的的活动一般不会有所创造。人的目的性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根本动力,而创造性思维就是帮助人们在既定的目标指引下,把杂乱无章的各种设想转化为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和探索,不达目的绝不放弃。

5.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创造性思维是从纵、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客观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从而产生新的结论或在思维过程中对世界若干要素实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创意或理念。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社会基本思维形式中综合而成的高级思维形式,其思维过程就是在前人已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的信息和观点,并以此实行重新的分解与综合,最终获得新的发现和突破。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原则

1.唯物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则要求我们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有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认清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出发,清醒地认识到广大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伟大历史任务,从而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认识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不断创新。

2.辩证法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原则要求我们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它指导人们科学的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科学思维方法。

3.实践性原则。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是在通过探索性的实践来完成的。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就必须首先具有实践的观点。所谓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在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深入社会生活的实际,从社会发展和人的需要出发,进行持续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

1.善于学习。善于学习是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前提。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了解前人和同时代人已有的文明成果,才可能在继承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应该站在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而不是离开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去思考问题。否则,创造性思维与胡思乱想就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善于学习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2.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我们在对已有人类文明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善于学习的同时也要善于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的规律,明白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只有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还是探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恰恰是人们大脑思维中最珍贵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思考者新提出的问题越是基本,反而越是重要,思考者本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越强,其影响也就越是深远。

3.善于批判。善于批判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品质。善于学习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前人已有的文明成果,善于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前人的文明成果,同时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而善于批判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文明成果进行部分或者全盘的否定。创造性思维本身内在地要求我们只有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供选择的空间,才给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机会。我们甚至可以把“批判”理解为否定意义上的创造。尤其是哲学上的批判,直接诉诸一个观点乃至一个思想体系的理论预设,因此非常深刻。善于批判就像拆毁地基上原有旧的建筑物,只有旧建筑物拆毁的越彻底,新的建筑物才可能越坚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

4.善于变革。善于变革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总会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许多人那里,这些问题并没有被提出来予以解决,而是像肥皂泡一样自生自灭了。其实,这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比如大家熟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就在于对于一个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疑问并投入大量的精力深入研究,才给出了富有革命性意义的科学解释。可见,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是缺少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革,只有善于革新,才能推陈出新,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

5.善于超越。善于超越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在强调创新时,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始终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在我看来,善于超越才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是人类文明始终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创新性思维中善于超越的尺度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崇尚人性是善于超越思维的根本要求。人不但是社会的人,人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的任何发展和进步最终都必须通过人体现出来,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理应超越前人,崇尚人性,更好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满足人本身的需求。追求品位是在崇尚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级的要求。这里说的“品位”主要是指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追求品位则是对这种人类美好精神生活的自觉认同和向往。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追求品位、趣味高尚的人,是不屑与趣味低俗、见解庸俗的人为伍的。事实上,随着人们追求的品位的提高,人的思维空间必定越来越多地向超越思维敞开,其精神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完善自我是善于超越思维的最高境界。人类的不断创造和发明,其实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完善人本身,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人们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往往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反复循环中才能逐步提高。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互变规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从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细节和小事开始,长期积累,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最终的质的飞跃。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我们今天所谈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的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更好的满足人的需要。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我们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应该正确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1-06-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哲学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的阶段性成果(11552301)

作者简介:段满江(1979-),男,陕西蒲城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朱泓(1965-),女,黑龙江望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10)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从创造思维内容来看,它包括四种形式:(1)扩散思维,即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得出独特的、多维的新结论的思维。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进行重组演绎,就能得出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造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2)聚合思维,即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一逻辑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如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谋求的治国之道,通过聚合,形成系列:以夷制夷、平均方案、洋务自强、君主立宪、共和政体、实业救国、军阀独裁、马列救国等。由此又可总结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立体思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的多维联体思维。如打破教材体例,分类重组的专题系列。以“中国农业史”为例,广义看,它属“中国古代经济史”;狭义看,可析出“工具、农作物、水利、耕种技术、经验总结、历朝农业政策”等各线的演变;深层看,可归纳出理性认识:“人定胜天”、“民以食为天”、“农本”等哲学观念。如此,通过不同层面的纵横延伸,使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后,成为新的思维体系。(4)直觉思维,对客观史实或现象的直接领悟和认知。如某学生阅读《三国志》时,对数条史实颇为留心:a.“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盛行,吏士多死者,乃引半还。”(《魏书·武帝纪》);b.“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魏书·贾诩传》);c.“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蜀书·刘焉传》);d.“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曹操致孙权信》)。该生认定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不在火攻而在将士患“疫”,发生在长江沿河,可能是血吸虫病。这一结论刚好与近期刊行的研究文章惊人相似。可见直觉思维的感悟作用是很大的。事实上,创造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动态分配系统,是以上四种思维的综合,并构筑成四个发展阶段〔1〕:准备阶段,在获取多种材料及更多的假设与创造思路方面,扩散思维尤显其长;酝酿阶段,逻辑分析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快捷、跳跃、直接的直觉思维,可促使潜意识勃发;明朗阶段,多种思维联合运行,直觉思维重在筛选信息,缩小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围、距离,及时调整思维方向,聚合思维则在科学检验与系统论证,选优汰劣,立体思维重在营造思维广度与跨度;验证阶段,直觉思维使运作向度朝结果向度转化,立体思维则重在多维构建结果向度的整体化。可见,“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过程,人在思维时,把问题的各个细节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各方面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确定整个情境结构内的‘缺口’所在,亦即问题所在。”〔2〕因此,功能不同、各具特点的思维形式构成创造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成为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动态认知系统。

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水平。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是创造思维的品质。创造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广博性和预见性〔3〕。

(一)创造思维的流畅性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敏捷顺畅。如笔者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有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三分钟思考后,一口气说出五个要点,而且富于创新:a.挽救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b.阻止西欧国家发生革命,从而排除苏联势力;c.打开美国商品和资本进入欧洲的大门;d.用苏联不能提供的东西来吸引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对苏的离心倾向;e.更加明确和深化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

(二)创造思维的变通性又称思维的自由度,指改变思维方向和范围的能力。比如学生由哲学论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进而以整体观念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此派生出系列专题(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国别史……等等)。在思维变通中,既有扩散思维,也有聚合思维;既可顺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

(三)创造思维的独创性意即超越固定认知模式,以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得出新论。它是“独立思考创造出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4〕如对李鸿章、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新论,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的过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性质相同的亚洲国家(朝、印、中、土)的革命途径、方式、结果、教训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等,都是力排众议,改变习惯定势,产生质的飞跃的全新见解。

(四)创造思维的跨越性是指创造思维的广阔容量及跨度张力。即思维主体避开事物“可见度”的限制,扩展思维前进的空间,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间的转化。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理解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时,拓开思维时空,认为其本质就已体现了无产阶级与国际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理由是资本主义发展日益把全球结为统一整体,东方资本主义虽不发达(故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尖锐),但它处于世界历史之中,它的各种矛盾必然带有世界历史整体特征;进而又推导出东方落后国家不仅可能而且先于发达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还据其内在联系而得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必然性的结论。

(五)创造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幽发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我设问引导:西安事变时若将蒋介石杀掉,中国政局会怎样变化?何应钦能否顺利掌握国民政府的权柄?中国是否迅速亡国?如此寻根究底、深入挖掘,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

(六)创造思维的广博性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推导、想象和创意联想。多条思维路线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彼此调剂,从而实现最优组合。例如“罗斯福新政”,从其客观结果看,它是美国反危机的举措,相对缓解了危机,社会安定有了改善;但若多维联想,又可得出两条思维渠道:a.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机构大调整的尝试,提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b.为“二战”中美国作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准备了条件。

(七)创造思维的预见性即通过联想,推测未来的发展。它主要是以事物环链模型(即重复出现的现象所形成的规律性)为依据,推测事物发展的“后一环”。比如,通过东欧剧变和世界局势的区域性动荡,引导学生预测未来发展:两极格局消逝后,多极化格局产生,和平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世界大战。在思维的这一品质中,创造思维折射出“读史使人明智”的史学现实功效。

“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5〕可见培养创造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高考题已有考查学生创造思维的意向。如1997年高考第37题,以《欧洲家庭史》记载,得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的这一结论;第46题材料解析题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等。这些都为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6〕。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呢?笔者敢冒鄙浅,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7〕,“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8〕孔子也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笔者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开导

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石破天惊地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林肯发动内战,消灭了南方种植园经济,是破坏了美国多种经济并存,不利于美国社会的进步”的怪论。这些结论都是脱离了客观史实而主观臆意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是令人乐观的。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辑刊行油印小报《历史报》。如此等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比如我将多年订阅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及珍藏的《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的有关材料,以及大量其他书刊,组成一个小型历史知识书库,对学生开放。在长期“能源补给”中,学生的创意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学生的史学小论文,从他们自拟的题目中可窥其分量。如《对王莽的重新认识》、《唐代的寺院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中国战场》等。在教学中,我还选编了大量历史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如讲授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时,我引用古籍中有关最早记录的材料“十月之交,朔日卒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9〕,为学生拓宽知识层面。此外,我还将丰富的原材料按教科书的顺序,以章节为线索,配套设计材料解析题。由于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知识、方法、思维的含量较高,且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需要一定强度的思维质量。因此,加大材料的容量,既促进学生实弹实战能力,也刺激学生创造潜意识的觉醒。此外,我还注意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如政治、地理、语文、美术及有关自然学科,加强学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信息贮量,使之为创造思维服务。

(三)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笔者的做法是: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10〕。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精选有关材料佐助教学。例如,在讲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时,我充实了三则感性材料:a.“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待等逐尽洋人后,即当回转归山林。”b.“团民仇教,合门惨戮,虽妇婴亦纵横数十刀。”c.“拆铁路、拔电杆,旋再破坏大轮船。”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统摄伸缩,使他们在多维交叉思维中,理出结论。结论一:义和团本身存在有许多缺陷,如富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气息,表明革命的不彻底性;结论二:他们灭洋的手段过于残忍,连无辜的洋妇婴也不放过,显然带有过分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结论三:义和团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具有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通过思维角度的转换,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其方法或者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事进行互换(如孙中山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两面性,甘地、凯末尔也有这一特性吗?)、拆卸(如资产阶级革命最本质特征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以典型国家进行拆卸分析:英法等国是重在推翻封建主义;美国是重在推翻殖民统治和扫除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嫁接(如“交子”为何出现于四川?可归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由丝织、交通、矿产三项嫁接合并。①丝织业的发达:汉时丝绸、三国蜀锦;②“蜀道难”、交通不便;③金属矿产不多等)、分解(如唐文化的特点与历史地位可分成4个小的方面:①全面繁荣;②兼收并蓄;③领先世界;④影响深远)、重组(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统一战线”知识系列,从必要性、可能性、理论上理解各阶段的特点)。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可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创造性思维”条目。

〔2〕韦特墨:《创造性思维》。

〔3〕邵明德:《催开创造力之花》,教育科学出版社。

〔4〕周忠昌:《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5〕西尔瓦诺·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

〔6〕邓颖超:《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载《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11)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讲,明白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关键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创新也不是一反生活常态,创造一些广大群众难以接受的作品,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只有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统一起来进行创作,才能够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由于广播电视是科技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诞生的产物,所以运用创新意识来进行广播电视创作,必须要结合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等,才能够创作出比较成功的作品出来。广播电视编导合理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节目创作,是关乎广播电视节目被大众喜好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广播电视制作在今天所采用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层不变的创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在21世纪,广播电视制作,必须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创新并不是单存意义上的改变广播电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模式,而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其中创新性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不是单存意义上的一反常态的创作模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艺术作品

三、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由于广播电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则是关键。因此,在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中,影响创新思维发挥的也无外乎这两个因素。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所以导致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广播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而且由于只是在意创作的目的,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导致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因此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导致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足。

四、如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

(一)找准节目定位,树立编辑意识

对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对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定位。栏目的定位,对于如何对于栏目进行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是获取作品生命力的基础,定位越准,对于创新的程度就越容易把握。其次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创新素材,它是一个知识储量丰富的大课堂。在创作过程中,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使得作品游离和脱轨。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走出线性思维的定式,注意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注重镜头与画面意义的多端性,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去组合画面、镜头、句子与段落等,从而形成较为独特而新颖的叙事结构,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找准节目定位,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类型的创新素材,树立编辑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二)注重每一个细节,构建新型编辑思维

一切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生活的,广播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然后在这一基础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由于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这一点上,对于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进行创作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进行在创新中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显得相得益彰,而且还培养了创新能力。所以,注重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突出体现出作品的新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