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2:32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1)

Whitney U检验 高等数学课程是医学类院校各个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一方面它可以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如物理、化学、统计学等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它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等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各个高校的扩招,使得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这导致了同一学校甚至同一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较甚大,如果现在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大多数同学为基准进行教学,势必会产生部分同学认为进度慢,内容少而感到抑制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另一部分同学听不懂,感到消化不良而逃课的矛盾[1]。高等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我们不能只考虑到大多数人的需求,为了既使基础好的同学能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又照顾到基础不好同学,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进行分层教学。

1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主要基于个体差异之上。学生的入学成绩基本能体现出该生的数学基础,下面我们以某高校吉林地区的部分08级学生为例,取其高考数学成绩与其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成绩为样本数据,利用两种统计方法,结合SPSS软件作统计分析。

1.1 相关性的检验

相关性检验方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与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通过相应的统计方法来计算变量间两两相关的相关系数,即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来对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设 X和Y 是两个随机变量,如果相关系数是根据总体全部数据计算的,称为总体相关系数;如果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而来的,则称为样本相关系数,样本相关系数记为r ,计算公式为:

r=Cov(X,Y)D(X)·D(Y)

在统计学中,由于总体含有的个体非常多,不易计算,因此一般用样本相关系数来推断总体相关系数,方法是对样本相关系数的计算其 统计量,计算公式为:

t=rn-21-r2

其中,r 统计量服从n-2 个自由度的t 分布[2]。

基于以上的理论知识,结合SPSS统计软件,我们将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看成是随机变量X ,将高等数学期末成绩看成是随机变量Y ,共取171对样本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两个变量作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表1 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注:**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等数学成绩与高考数学成绩的样本相关系数为0.453。在这个数据的旁边有两个星号,表示用户指定的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即高等数学成绩与高考成绩显著相关,且为正相关,代表学生入学后的数学成绩是与其高考成绩是有直接关系的,高考成绩好的同学,相对数学基础要好些,因此高等数学的成绩也较高;反之,高考成绩较低的同学,其高等数学成绩也较低,因此可以说明,大学入学成绩与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

1.2 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为了进一步说明入学后的高等数学成绩与入学时的高考数学成绩之间的关联性,下面我们将171个样本按照高考数学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抽出成绩最高的55人作为一组样本,占所有样本数量的1/3左右,成绩最低的55人作为另一组样本,同样约占1/3,然后对两组独立样本所对应的高等数学成绩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推断样本来自的两个独立总体分布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这两组样本分别代表的是入学成绩的较高水平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比较的目的是看两组同学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后,高等数学成绩是否有明显的差别。

显然,如果没有显著的差别,则代表入学成绩不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就没有必要了,反之,若有显著的差别,则说明产生了影响,分层教学就有理有据了。在这里,采用的统计方法是两独立样本的Mann瞁hitney U检验。

两独立样本的Mann瞁hitney U检验的零假设H0 为样本来自的两独立总体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平均秩的研究来实现推断。秩简单的说就是名次。如果将数据按照升序进行排序,这时每一个具体数据都会有一个在整个数据中的位置或名次,这就是该数据的秩。实现的方法是:首先将两组样本数据混合并按升序排列,求出每个数据各自的秩,然后,分别对两组数据的秩求平均,得到两个平均秩。如果这两个平均秩相差很大,则零假设就不一定成立了[3]。利用SPSS软件可以实现上述过程,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Z=U-mn2112mn(m+n)1

其中,Z 统计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结合上面所说的两组数据进行检验,所得结果见表2和表3。表2 Mann瞁hiney检验秩次表表3 Mann瞁hiney统计检验表

结果表明,第一组数据的平均秩次为48.09,第二组数据的平均秩次为62.91,Z 的值为-2.438,相伴概率为0.015,小于显著水平0.05,可以认为应该拒绝零假设,即认为两组高等数学成绩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综合以上两种统计方法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后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入学时的数学是有关联的,如果不考虑入学成绩的影响,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只强调统一,施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那么势必会阻碍基础好的同学的发展,也会使得基础不好的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因此,高等数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2 分层教学方法的探索

目前,分层教学方法已经在很多高校实现了,分层的方式可能各有不同,但其基本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在入学初期,按照学生的不同入学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授课。基于以上的原则,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可以参考他们的高考成绩和个人对数学的兴趣,分成A、B两个班。

A班为提高班,占所有学生总数的1/3,由于这部分同学基础较好,并且对于数学的学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基础的概念不用过于重复,点到即可,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要讲一些带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习题,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B班为普通班,占所有学生总数的2/3,由于这部分同学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要详细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综合各种教学手段,如板书、多媒体课件等,授课过程中语速要慢,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课外多增加一些习题课,重点偏向于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掌握以后所需的基本的数学方法即可。

3 结束语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2)

2课程学习网站功能模块结构

2.1数学新闻

数学新闻信息显示,由课程负责人在后台添加新闻信息,包括标题、添加时间、简要描述、详细描述等内容,前端以列表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点击新闻标题,进入相应的新闻详细信息页浏览新闻内容。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分享,让学生能从课堂之余学习新知识。

2.2教学团队

办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最关键乃教学管理。该项主要展示学校数学的教育师资力量。

2.3数学史话

数学科学具有悠久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学科,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的著名数学大师趣事收集于此,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发展历程,还能提高学习兴趣,从各素材中汲取养分,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石。

2.4课程安排

学生进入高等数学课程网站后,从导航菜单中进入课程安排选项,浏览每位教师制定的教学安排计划,了解各个学习阶段应要学习或掌握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师的课程安排计划合理调整自身的学习计划,以不断增强自身知识结构,复习和预习课程内容。

2.5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模块共分为两个小的模块,分别为查看作业布置和作业提交。查看作业布置可以查询本次课或以前课程的课后作业,并能进行在线练习,或记录下来再学习。作业提交,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后,进行作业的提交。当然,为了安全考虑,在学生上传文件前必须首先进行登录,上传文件仅为rar或zip的压缩包文件,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3Mb。作业上传路径为教师布置作业时产生的路径,教师收取作业时进入该路径即可。

2.6在线测试

传统考试从出题、组卷、印刷到试卷的分发、答题、收卷等程序,使得整个过程人工参与量大、周期长,容易出错,还需做好保密工作,使得学习考试成本较大。而在线测试可以实现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教师可以从题库中按所需自动组题成一套试卷,学生也可自行到系统内抽取题目进行测试,该过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节省了财力、物力、人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3)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2.

③④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⑤本雅明.本雅明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2.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4)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数学教学论”对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案例实践教学的建议。

Abstract: Mathematics Pedagogy is characterized by teacher cultivation, which plays a important rol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Pedagogy,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curriculum position and design,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关键词: 师范院校 数学教学论 课程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Mathematics Pedagogy;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91-01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呼声不断高涨,不少“师范学院”摘除了“师范”的称谓以吸引生源,出现师范特色弱化的现象,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变革。然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师院院校仍是培养教师的主体。因此,在寻求自身有效发展的同时,注重突显原有的师范教育优势是师范类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

1“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数学教学论”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教育的相关理论、掌握数学教学技能、熟悉数学教材编写与逻辑体系,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做准备。师范院校在学科教学论课程上有着非师范院校难以比拟的优势,如师资力量和教材资源储备方面。然而,高师院校中不同程度的课程定位迷失,使得“数学教学论”难以摆脱尴尬困境。其课程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教材内容陈旧。现今12年基础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数学教学论所举案例缺乏时代性。虽然部分繁难内容已经弱化,但是在课本中仍着重强调,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脱节。二、数学教学论没有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大部分以普通教育学理论为主。过多的文字陈述使学生认为数学教学论与一般教学论课程无太多区别,游离于“教育学”、“心理学”之间。三、学时不足。据调查,一般占师范院校总课时量的8%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5%左右。因此,数学教学论课程改革是不容缓。

2“数学教学论”课程的设计思路

重视“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对师资培养的要求,既有助于强化师范专业优势,又增强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竞争力。

2.1 课程定位关于“数学教学论”的课程定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该课程应偏重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另一种则偏重实践,认为合格教师必须具备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学技能。通过研究表明,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教育信念、自我认知、对学生的知识、教学策略性知识与批判反思知识。因此,“数学教学论”逐渐代替了“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由以往的注重“教材教法”转变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也是通向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2.2 课程内容设计“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动因、基本理念、全日制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对从事数学教学的兴趣。“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确立应考虑结合典型案例呈现教学理论,突出数学学科特点。传统教科书中理论过于泛化,有些教材只注重面面俱到地描述教育学一般原理而脱离实际课堂。因此,现有教材内容应精选反映数学学科特点的数学教育理论,配以教学范例加以呈现,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找到支持数学课程改革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理论,增进学生对数学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体验。“数学教学论”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可分为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简介。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沿革和趋势;第二部分是数学教育学基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讲授该内容的目的在于将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数学教育过程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数学教学原则时,将案例材料用PPT展示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供思考:“关于数学教学原则有哪些阐述?为什么数学教学原则的阐述各有不同?案例片段中遵循了哪些数学教学原则?”。提问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案例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第三部分是数学学习心理、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技能。通过数学教育经典理论、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等,增进学生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系统理解,加强创造性教学设计的能力,培养基本的数学教育研究能力;第四部分是数学文化与数学史。通过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是打上人类烙印的文明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不是单板的逻辑演绎体系,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2.3 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经研究表明,准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得到的经验对于今后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数学教学论”课程应充分运用课外实践、微格教学等手段开展教学实习、说课等活动。上述实践环节的内容包括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教学技能演练。例如,在“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方法”这部分中,教材中选用了5个案例。比如:弗赖登塔尔“巨大的手”和“平行四边形教学”等。“教学设计”这部分则选用了7个案例,如“一节拖堂的公开课”、“同一个教学内容的不同命运”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选用了5个案例,如“为什么扣两分”、“一次意外的导入”等。通过上述案例引导学生体悟案例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甚至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形成自身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5)

一、“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现状

当前,士官学校“高等数学”课程采用“终结性考核×70%+形成性考核×30%=总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其中,终结性考核指试题来源于题库的笔试,形成性考核指平时成绩、阶段性测验、平时学习表现、考勤。现行的这种考核方法可以说是对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结业式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避免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避免了过分依赖于期末考试,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有部分学员平时从不缺课,但也不认真听讲,由于知道平时作业的重要性,故每次作业都交,而且作业做得非常漂亮,教员在做平时作业记录时往往会给高分,其实教员在后期发现他们的作业是抄袭的。现行的考核模式结合了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平时促学的功能,反映了学员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但无法反映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考核评价方法是在职业技术教育要求下实现文化课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不但可以评定学员的学业成绩、帮助和督促学员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好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有利于引导课程教学改革、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内容和方式

1.改革作业方式

(1)增加开放题和讨论题。作业的布置增加开放题和讨论题有助于学员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口头报告式考核。口头报告式考核指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能启发学员思考的问题,给学员几天时间去查资料、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请有准备的学员“口头”陈述自己的想法,这部分成绩作为平时表现的一部分。这种考核形式可以说极大地挖掘了学员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刺激了学员深层次感受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撰写小论文方式考核。士官学校每年都举行“科技四小”活动,其中有一项是请学员撰写小论文,教员从中选择部分优秀论文编撰成“论文集”,由于学员平时对写论文没有经验,所以学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在接近学完“高等数学”课程时,教员可以在课堂上给学员讲解如何撰写小论文,选题可以是数学方法的归纳,可以是自己对某个题目的独特解法。这种论文形式的作业不仅能够考察学员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也能够拓展学员思维。

2.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期末考试的惯例使得学员认为平时不学没关系,快考试再抓紧复习就可以过关,考完了也就忘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增加阶段训练,采取阶段考试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促进学员改变学习态度,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阶段性考试并不是说学完一章就考一章,而是分模块,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极限与导数及其应用、积分学、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等五模块。学完一模块即进行阶段性考试,一方面可以督促学员平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讨论,学员课程最终成绩由三部分构成:课程期末考试(30%),阶段性考试(30%),形成性考核(40%)。考虑到士官学校纪律较严,学员不会无故缺课,因此之前形成性考核中的考勤部分可以忽略,具体来说:平时课堂作业占形成性考核评价部分的40%,数学小论文占形成性考核评价部分的30%,口头报告式作业占形成性考核评价部分的20%,课堂提问占10%。

课程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学员学习的“指挥棒”,同时,全面检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必须改革其考核的方式方法。因此,深入研究课程考核方法将极大地促进“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21-02

初等数论是数学专业本科阶段代数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与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等已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相比,初等数论课程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陈旧等方面,由此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初等数论课程的教学、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仅就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在思想上给予初等数论以足够的重视

初等数论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主要研究数的性质和方程的整数解,是中等数学中数的理论的继续和提高,是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最好衔接。尽管其使用的方法是初等的,但应该看到其很多内容及思想为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做了很好的铺垫,提供了抽象理论的具体实例。初等数论为后续的代数提供了一个样板,很多理论都要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上去。在整数集这个熟悉的领域中体会好代数的思想和方法,为将来学习和研究的提升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目前RSA公钥体制和离散对数体制均来自初等数论,并且正在不断采用数论更为高深的理论成果[1]。这反映出初等数论在实践应用上的价值。既然初等数论课程如此重要,那么一些高校数学专业为什么会不重视这门课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内容表面上相对浅显,教学单位没有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初等数论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真实作用,低估了它存在的价值,他们认为大学数学应当讲授更为抽象的问题,初等数论的存在比较尴尬,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突出这门课程的地位。不但没有将之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讲授,而且有的将其由专业必修课改成大三讲授的选修课。这种错误的课程设置,抹杀了初等数论这门课衔接中学与大学数学教学的桥梁作用。此外,大三学生面对相对浅显的数论课程,也确实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备课、授课的重视程度。这种情况冯克勤先生曾经撰文提到过,并且阐述了大一新生开设初等数论课程的理由和积极意义[2]。遗憾的是十几年过去了,仍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现在,我们采纳冯先生的建议尚不算晚,应当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做出切实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初等数论在大学数学学习与教学中的作用,进而使之在应用领域能为人熟练地应用,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重视程度和履行情况也至关重要。教师不但要积极讲授这门课程,而且还要下一番心思认真准备,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怎样开始,怎样展开,结尾应强调什么,知识点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等,这些环节都极为重要。教师投入热情,自然就会带动学生的热情,师生互动达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水到渠成。备课充分与否,教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得到。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于教师课堂讲授演算、随时提问的方式。这种方式立足于教材本身,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中规中矩,对数学专业课程的讲授而言有它的优势。对初等数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上文所言,不科学的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将初等数论这门课程置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其内容简单,又在大三开设,甚至属于选修课程。带来的结果是听课的人少,学生和老师的情绪互相影响。学生认为没什么可听的,过于简单;教师认为学生一看都懂,讲起来也没什么意思,双方的情绪都不高。这便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地位,采取相应的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增加与基本定义及定理相关内容的介绍

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定义及定理的背景、来源、研究动机、目的与其应用的讲解是必要的。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它们如何得来,有何应用。如讲质数问题,就要提及整数。整数是最先接触的数集,都以为整数是最基本的数,但中国古代数学家把质数叫做“数根”,意思是数的根本。因为任何整数或者是质数,或者是几个质数的积。古希腊时代的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就已经给出质数的若干性质。欧几里得给出算术基本定理在普通整数中的证明,后来高斯在复整数集{a+bi|a,b均为整数}中得出证明。高斯曾经在《算术探究》提过:“区分质数和合数,并且将合数分解成质因子,是算术中最重要又最有意义的问题。”高斯明确指出了质数的重要性。今天,质数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应用上日益重要。基于大数分解方案的公开密钥体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把以上的相关内容向学生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一方面,丰富了质数问题的知识含量,另一方面强调了质数问题的重要性。不但从数学史的角度深化了学生对质数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史方面的适度渗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用到,效果良好。

(二)盘点每堂课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多练习

课堂上可能学了很多东西,学生能消化吸收多少?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又记住了什么?我们自己要经常问自己,更要经常问学生。换言之,即要求学生每堂课过后要关注教师的总结,也要自己去总结。课堂上会有一些具体细致的计算与证明,这对领会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执著细的方面,以至于只记得怎样做,而忘了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要注重讲系统的方法,并展示这些方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同时说明为解决另一些数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数学。可以在每次课的结尾盘点当天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印象。但一定要要求学生课下动手做,要多练习,使其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学期末,教师要向学生盘点这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初等数论都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哪些是这门课程的精髓。初等数论的重点是算数基本定理、中国剩余定理、模n的剩余类、欧拉定理(费马定理)、高斯二次互反律等。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相对而言,初等数论这门课内容简单,易于达成师生间的良性沟通,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但不同授课内容,学生的反应会有所不同。有时学生会对某个问题较为敏感,思维也比较活跃,能够积极思维并参与讨论,带动其他同学,带动整个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好的。有时学生会对接受的内容产生诸多疑问,因此,表面上课堂并不活跃,大家都在默默地、积极地思考,沉浸在一种数学的氛围之中。这种课堂氛围同样能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

(四)调动学生参与到应用数论解决简单的实践活动中去

初等数论课是一门可以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课。作业中会发现对同一个题目,他们可能有很多种做法,应该对他们给予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数论课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解决问题的算法。比如,编程解决素数判定(当然是适当大的数以内的)、最大公因数的求解、一次同余式的求解。在全班同学范围内编一个密钥表来模仿公开密钥体制给学生发加密信息等。可以让学生互相比较谁的算法好、速度快,这些既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我们还针对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方法。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的问题。这是涉及既能保证普遍的教学质量,又能注重优秀学生培养的一个老问题[3]。有的学生天赋好、基础好,常常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问题,要积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鼓励他们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这可能同时涉及其他课程、其他学科,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以及学科之间的关联。

在初等数论课堂教学改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这门课程的教学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某些思想是有效果的。通过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很多学生都明白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他们学习前人得到的概念、定理及方法的过程。这些理论的叙述都是倒叙式的,与前人得到的顺序是相反的。师生虽然不能完全模拟当年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也应尽量一起分析这个问题的产生、可能的解决思路,最终方法的确定,一同回味和享受这个过程。这一过程对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体会思想、学习方法、培养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研究能力[4]。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基础课教学的探讨永无止境。我们只能探索、改进、再探索、再改进。

参考文献:

[1]冯克勤.高校代数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C]//大学数

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9-52.

[2]冯克勤.高校代数课教学的一些作法和看法[J].大学数

学,2004,(5).

[3]曹重光.高等代数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7)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诸多方面还尚不尽如人意。如以往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级层单位的执行落实不到位;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等。在这种大的氛围下,作为基础课的数学课程设置当然也会受到冲击。如何进行数学课程的设置才能更好的适应专业需要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抓住机遇,以发展的观念给数学课以定位

2005年11月14日在全国高教会上温家宝总理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这将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将有一个空前的发展。论文参考网。这种发展不只是招生人数的扩大,而是多方位的发展。它包括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提高与发展;对高职办学理念的认识与发展;对高职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整体改革与实践的探索等等。

如果从发展观看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即是培养技术型人才。高职数学课的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这些知识要以有用、够用、必须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2. 数学课的内容设置

(1)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要本着为专业服务的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数学课的内容。论文参考网。作为理工科必备的《高等数学》课,可设置在60学时左右,讲授微积分的主体内容;财经类可开设《经济数学》课,学时在80左右,侧重经济类数学问题;外语、新闻、法律等文科类专业可开设《文科高等数学》,学时在50左右,旨在了解高等数学知识,掌握其运算方法和技能。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不同需要,相应地可在测量等专业开设《概率与统计》及《线性代数》课程,约60学时;控制专业可开设《工程数学》课程,约60学时。以上的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均是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弹性设置的。通过与专业课的协调设置课程,使数学课的设置更能适应发展观。

(2)伴随着高职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意味着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决定了高职数学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课程。上面已根据专业需要从内容设置上做到了这一点。但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技术的教育。这是由高职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因此,高职数学课程还必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张力间作出选择,做到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一方面,传统的数学理论有其严密的系统结构和体系。要避开纯理论的内容或对必要的理论和知识作通俗、直观、浅显的介绍,做到必需、够用即可。另一方面,必须从应用性的角度出发,适当地降低理论性或对内容作适当的整合,使课程内容以应用的形态出现。论文参考网。目前,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实验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了—种生存方式,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精神。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不能超然于这一时代潮流之外。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自2011年起,我国教育部对各高校的教学课程及内容设置做出了重大改革决策,不断推行“质量工程”建设,开展并大力推广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众多高校教育者为改革献计献策。目前,高校各类课程的改革已全面开始,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高校数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理论创新研究和结合教学实际的探索。如果想对高校数学改革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必须对现阶段高数课堂内进行实地考察,认真分析现有的工作情况和成果,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找到问题、弥补差距。

1 高等数学改革的意义

1.1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作为大学课程上的基础课程之一,高等数学的设置和改革对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中设置的数学课程,并不仅是在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再次延伸,而是要将高等数学的内容和其他专业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才能发挥出高等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作用,同时,将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相结合更能让学生对专业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

1.2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必须的基础课程之一,建设高效优质的数学课程体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基础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视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其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也是高等数学亟需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从高等数学本身特点来说,和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高等数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必要的数学应用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1.3 培养综合创新人才的需要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我国2002 年开始启动的“质量工程 ”的精神[1],对传统数学更注重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现代数学教学应逐渐转变观念,强调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和对思维的启蒙作用。全面推进高校数学的课程改革,培养各专业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为学生在各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理分析工具。

2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知识结构问题

很多教授高校数学课程的教师都是数学专业科班出身,对于讲授数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得心应手。但是正由于科班出身,使很多老师欠缺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不能将数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其他专业上,很难为同学理论结合实际地解释数学理论如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因此,便造成了不同专业上相同内容的高数课,并且所学到的数学知识难以在今后的学习和运用中得以灵活应用[2]。

2.2 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在一般高校的院系设置上,数学授课老师多属于基础系,在课程构思和教学活动上都与其他院系的教师沟通较少。这就会造成数学教师很难了解其他专业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教师难以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难以真正落实高等数学课程的实用原则,无法完成数学课程应用型教学的目标。

2.3 学生基础弱与课程起点高的矛盾

高校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序、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等课程,其理论内容和应用性和各专业息息相关。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面临着数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无疑是很有难度的学习过程。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学生真的能在数学课程上学有所得,是高校数学改革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 高校数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数学课程体系

各高校应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建立与本校专业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学科教学计划,并配合可以对应的数学教材。目前普遍使用的数学教材无法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需要,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鼓励各高校数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教案,既能满足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满足各专业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2 加快数学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数学教材存在着“难、偏、繁、旧”的现状,以及偏重理论学习的倾向[3],因此在课程内容上要对更强调数学在具体专业上的应用,挑选重要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应重点改变当前“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研究 。

3.3 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数学课程上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已不适用于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课堂上。因此,在高校数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将学生转变成教学的主体,提倡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和思考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思维解决专业问题。

4 小结

高校数学课程改革,并不是孤立、也绝非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与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素质和课程安排等多方面问题共同思考,同步改革和完善。高校数学改革不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高度整合,更是对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挑战。因此,高校数学改革仍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内容安排和方法上逐渐探索、改进和完善,为进一步构建高校数学课程提供可以借鉴的学习模式和经验。

参考文献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9)

1 课程现状

目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的基本理论,一部分是数据库的应用,以微软的SQL Server为例来讲解。目前,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现状如下:

1.1教材方面

根据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使用过两类教材,一类是偏重理论方面的,如王珊和萨师煊编写的《数据库系统概论》等、另一类是偏重应用的,如周绪、管丽娜和白海波编写的《SQL Server 2000中文版入门与提高》等,但是前者偏重数据库的理论,而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对数据库的整体理解;后者主要偏重数据库的应用,数据库理论的内容偏少。所以从教材方面来讲,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将数据库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并且将理论融入到应用中,已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1.2课件方面

目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课件基本上都是基于上述的两类教材而编写,以PPT为主,而PPT在讲述枯燥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不是最好的形式,所以在课件中需要加入更多的多媒体技术,比如动画、视频、录像等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的理论教学占课程内容总量的40%左右,这部分需要学生对数据库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所以仅仅靠书上的概念是不够的,而学生对数据库的理解程度决定着这门课程的整体效果,因此理论教学应该在概念的基础上加入更丰富的内容,使数据库的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实践教学以SQL Server的应用为主,这部分应与数据库的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将理论融入到具体的应用中,让学生可以看到理论在实际中的各种体现,提高学生对数据库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只有对理论理解深刻,才能够提高数据库应用的能力,真正的掌握数据库、学会使用数据库。

1.4课程设计方面

数据库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所以对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来说,如何使用数据库技术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但是课程设计需要将数据库技术与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C++、VB等)结合,所以数据库课程设计需要与语言类课程设计结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在教材、课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优化的必要,需要进行改革。

2 课程体系优化方法

2.1教材方面

鉴于课程体系现状,需选择适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要求的教材,这类教材应该具备下面几个要求:

理论方面应该包含数据库课程的主要理论,比如数据库知识概论、关系代数、关系规范化、数据库设计等。这部分内容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对于过时或者实际应用比较少的理论知识应简化或去掉。

应用方面应该结合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SQL Server的各类操作,如数据查询、数据更新、数据库完整性、安全性和SQL编程等,这些内容既是数据库的重要内容,也是SQL Server的重要应用。

2.2课件方面

课件方面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类型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如关系代数的各类运算可以采用flash等工具制作动画来模拟,SQL Server的各类操作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来模拟,也可以使用屏幕录像工具将操作的步骤记录下来,稍加处理后作为课件展现给学生。课件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将枯燥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提升学生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形式丰富多样的课件可以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资料,即有以文本和图形为主的ppt,也有动画、录像、视频等素材,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

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数据库课程的关键,但是其中部分理论如:关系代数的除运算、范式等内容形式化定义较多,因此这部分内容需将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例相结合来讲解,同时要学生多加练习,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否则只理解概念和定义无异于纸上谈兵。

实践教学方面应结合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产品来完成,如微软的SQL Server等,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产品的各种操作,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SQL语句,这既可以通过布置单独的小作业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布置大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4课程设计方面

数据库课程设计需要与某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VC、Java等)相结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对语言的选择作出一定的要求,同时在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上也应该符合数据库课程的基本要求,如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等操作都要有所体现,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加深对数据库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真正体会数据库的应用价值,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真正的目的。

综上所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需要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真正达到这门专业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数据库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10)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助性)。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59-02

培根说,“数学是通向科学大门的钥匙。” 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数学是大学生最先接触的课程,而绪论课是该课程与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新生刚入大学对高等数学的认识是模糊的,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和喜好也存在盲目性与局限性,绪论课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效果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一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的绪论课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为学生学好本课程开启一个良好的始端,使之顺利步入高等数学学习的殿堂。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高等数学绪论课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高等数学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绪论课中向学生指出,高等数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校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课。它所提供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论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毕业后更新知识、拓宽专业、保持后劲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如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数学掌握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许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对高等数学都有较高的要求,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高等数学没学好而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高等数学对自己学业的重要性,一开始就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懂得为什么要学好高等数学。

2 高等数学的内容和体系

首先,介绍高等数学的特点,告诉学生高等数学是在初等数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演变,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应用广泛,高度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体系。与初等数学相比较,高等数学在研究对象上更加广泛,在概念、原理和方法上更加丰富。高等数学的内容是17世纪后兴起的变量数学,步人了抽象的理性思维领域,诸如“连续”、“无穷小”、“线性空间”等难以比拟与想象,其概念基本上是抽象的产物,大都以运动的面貌出现,具有辩证性、客观性、合理性等特点。

其次,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工具, 教师可以对这门课程进行整体归纳,将主要内容用一条线穿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让学生知道高等数学主要有三大内容:“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使他们懂得“微积分”研究的对象是变量和函数,它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和多元函数微积分,其中一元函数微积分是基础。它主要讲授极限、导数与积分、微分方程。极限是研究微积分的工具和是基础,导数与积分本质是极限问题,导数与不定积分互为逆运算,微分方程是对导数和积分的综合运用。“线性代数”研究的对象是线性方程组和变量的线性变换,它主要讲授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的解、向量空间等。行列式和矩阵是处理线性问题的有力工具,而向量概念的引入,使得线性问题都可以用向量空间的观点加以讨论。“概率统计”研究的对象是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研究怎样去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以对所观察的问题作出推断或预测,为采取一定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概率论主要讲授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主要讲授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虽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两个并列的数学分支学科,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概率论是数理统计的基础,而数理统计是概率论的一种应用。

再次,介绍教材的主要章节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哪些内容是重点讲解的,哪些是略讲的,哪些是要求学生自学的,哪些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学的,使学生心中有数。并可向学生推荐几本对学习和解题方法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

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内容和体系的介绍,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高等数学所涵盖的范围,基本的理论框架,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白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对将要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思路,从一开始就知道要学什么。

3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

考入大学前学生已接触数学知识十二年,这些都是他们学好高等数学的基础。但由于?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有些高考不考的初等数学的概念和内容,中学就没讲或一带而过,如三角函数中正割、余割的概念及其与其它三角函数的关系;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复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极坐标的概念及其与直角坐标之间的关系;二阶、三阶行列式的计算等等知识,中学就不作要求。而这些内容在高等数学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这样就造成了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脱节的现象。

在绪论课时就应注意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将高等数学中要经常用到的初等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特别是高考不要求的初等数学知识罗列出来,向学生强调它们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对它们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熟练掌握。使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应为高数学习做好哪些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中学数学中学过一些高等数学的初步知识,如极限、连续、导数、概率统计等,刚学高等数学时学生认为是中学已学过的旧知识,从而放松了学习。而实际上中学仅仅讲授了这些知识的皮毛,许多数学概念是用描述性的方法给出的,缺乏严谨的数学定义,而高数课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所以一开始就告诫学生从思想上要重视高数知识的学习。

4 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

新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数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数学学习及解题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模仿、套用公式和具体直观的运算。受高考的影响和制约,中学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详细,题型、方法归纳完整,较多的精力用于通过大题量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及时进行辅导和巩固,在课堂内留有较多时间给学生巩固练习,并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督促较紧,因此中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总是指望教师课堂中把各知识点可能涉及到的题型都讲到,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大学的教学由于知识点较多,课时有限,大学高等数学课的课堂容量要远远大于中学课堂容量,教师更注重严密性与逻辑性,强调对概念、原理的掌握,对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学生独立应用知识时不一定有例可仿。教学中对解题方法和题型虽有归纳总结,但课堂上基本没有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

由于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使不少刚踏入大学的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因此在绪论课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等数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知道怎么学。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对新知识所需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积极思考。课堂上认真听课,有侧重和有选择性的做好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练习、消化课堂所学知识,补充课堂笔记,章节内容结束后及时总结、归纳。解题后进行反思和回顾。

其次,要提醒学生尽早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对数学结论进行反思,全面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再次,要提倡数学学习方式多样化,学无定法,鼓励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必要时可请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学习心得或给予具体指导,把自学的方法和研究兴趣传授给学生。

5 激发学习兴趣

在绪论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可从学生中学熟悉的问题入手,提出中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创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提以下问题:(1)求长度问题。利用电子课件给出线段、圆弧、圆周、椭圆、抛物线、星形线、摆线等平面曲线,问怎么求它们的长度?(2)求面积问题。利用课件给出多边形,圆,扇形,椭圆,曲边梯形及任意的几个平面图形,问学生怎么求面积?还可由求球的表面积提出求一般曲面的面积的问题。(3)求体积问题。利用课件给出正方体、圆锥、圆台、曲顶柱体、一般旋转体、一般空间几何体的图形,问怎么求它们的体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利用高数的知识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中学知识不能解决的上述问题。其次,介绍高等数学发展简史和数学家的感人故事,介绍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这样既可增加讲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使学生了解到微积分的萌芽、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使学生懂得数学和哲学一样,都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共有的工具,也是人们应当掌握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文化精神。

再次,可介绍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数学分支、数学模型、数学事件、数学家的故事。如给文科生讲点人文科学与数学教育的历史、讲讲数学与语言学的联系。给地理科学的学生讲讲考古、地质学专家常用来估计文物或化石的年代的碳定年代法,用这种方法可估算出马王堆一号墓年代大约是在2000多年前。给美术专业的学生讲讲范. 梅格伦伪造名画案。

一堂绪论课,看似简单,实际上包罗万象,涉及面很广,它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每个高数教师都应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职占江,王秀琴.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内江科技2006(3).

[2] 刘法贵.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